第一篇:关于董永及董永故事发生的年代
关于董永及董永故事发生的年代
孝感,因历史上有董永、黄香、孟宗等数位孝子故事盛传天下而得名千年以上,对于董永是否为传说人物还是历史真实人物,迄今为止已不再是争议的焦点了,虽然《辞源》、《词海》等相关工具书仍言董永是文学传说人物,但就现存的史料和武氏祠石刻画像的资料显示,董永是历史真实人物无疑,但历史上对于董永故事仍有种种争论,其焦点其一是董永究竟为历史人物还是传说人物,其二是董永生活的年代之争,其三是董永如果南来孝感,其南来的原因为什么,其四是,董永与孝感的得名是否有直接原因,这诸种争论到现在仍然未有休止,为了对争论的问题有一个较为深入的探讨,在现有的资料条件下,尽量给人们以与历史尽可能更靠近的面目的信息,是十分有必要的,笔者现试作此文,以就教于方家。
一、关于董永人物的真伪
长期以来,董永一直是作为古代民间文学的人物形象出现的,从晋代干宝的《搜神记》到宋代李昉的《太平御览》,董永是一个小说人物;从公元七世纪的《董永变文》到明清时期的小曲《寄生草》等叙事民歌,董永是民歌里的人物;特别是从元末《小董永卖身宝卷》等讲唱文学形式到清末《董永遇仙记》、《天孙锦》等大量戏曲戏剧类作品中,董永的传说有完整的情节,精巧的构思,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以至于影响到后世,产生了诸如《天仙配》、《百日缘》等著名的戏剧作品。由于董永一直是由传说推举成名的,以至于人们闹不清董永其实就是一个历史人物,这主要是因为正史几乎没有关于董永如何孝亲如何与天仙有过那么一段美丽的传说。虽说《汉书》、《后汉书》、《新唐书·孝友传》、《宋史·董槐传》中曾记录有三位名为董永的人。但文字过简,并没有记载董永孝亲、卖身葬父、天仙相配的故事。明清两代问世的几部《孝感县志》有过关于董永事迹的零星记载,但也看不到所记载的内容是以正史为依据的说明。清末《孝感县志》是这样记载董永的:“董永,青州千乘(今山东博兴)人,早丧母,汉灵帝中平中,黄巾起,渤海骚动,永奉父来徙,家贫,永佣耕以养,父殁不能葬,贷钱里富人裴氏,约身为奴偿之。既葬,如裴氏为奴。道逢一妇人,求为妻„„”。比此处记载内容稍早的如明代孝感知县黄巩主持修建董永墓时撰写的《修董孝子墓记》,其中云:“孝感„„以孝子董永名,按图记、杂记、小说皆云孝子千乘人。丧母,汉季奉父避兵来居,家贫,佣耕以养,父殁不能葬,以身贷钱始克葬。天降织女为织,以偿所贷。即腾空去„„”另外如山东《青州府志》、江苏《东台县志》、《泰州志》等地志书中也有董永的记载,其惊人的相似之处是均含有路遇仙女求为婚,夫妻织绢的故事,其传说的成分,也不言自明了。
那么,董永到底是传说人物还是历史人物呢?抑或是历史人物中含有多少传说的成分呢? 现存的资料无可辩驳地证实了历史上董永其人的真实性。山东省嘉祥县武翟山的武氏墓群石刻历史文物就向我们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在其中的武梁石室第三石第二层右数第三个画面即刻董永鹿车载父,田间劳作情景:树下一鹿车,上有小罐,大概是田间劳作盛水之用,一老人坐于车上,左手执鸠杖,右手前伸,似是指点董永劳作。老人上方刻“永父”二字。其左为董永,右手执农具,回首望其父,身旁刻“董永千千乘人也”六字。董永左边有一兽,体态粗壮,大耳如扇,长鼻高昂,是一象;董永右上方横一图案,有翼,有花纹,作飞舞状,当是一鸟。《越绝书》说:“舜死苍梧,象为之耕;禹葬会稽,鸟为之耘。”此即“象耕乌耘”之意,内含“耕耘”二字,是董永“肆力田亩”,田间劳作的形象注脚。
武氏墓群石刻,也称武氏祠、武氏石室等,是东汉时武氏家族的墓地。清代陆续出土。武氏一家,是东汉末年的官僚地主家族,“世代为官,势力煊赫,家财宏富,故有条件修建富丽堂皇的墓祠”。武氏祠,据其石阙铭文记载,建于建和元年(公元147年),数十年落成,竣工至迟不晚于公元200年。墓群石刻取材广泛,内容丰富,是研究汉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宝贵资料。武氏祠的石刻画多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人物和故事,如荆轲刺秦王、管仲射小白、二桃杀三士等。其修建时间,与董永同代,时间甚近,而且点明了董永的故里,证实董永确为真实的历史人物,是可靠的佐证。再者,武氏祠中的董永石刻画面的内容,与一些文字记载是一致的,故董永实有其人是可信的。三国著名诗人曹植有一首诗为《灵芝篇》,诗中列举了古代几位大孝子,有舜、伯瑜、丁兰和董永4人,这4 人中,舜、伯瑜、丁兰也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董永位列其中,也可以证明董永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元人郭居敬所辑的《二十四孝图说》一书中,董永是和另外23名历史上实有其人的“孝子”排列在一起的,这种选择,当有所据。不过,现存材料中,武梁祠石刻画像则是更客观,更真实的人物资料依据。武梁祠石刻画像中的董永故事资料是后世各类传说的取材渊源与蓝本。
东晋史学家干宝把董永故事收在自己的《搜神记》里。他根据民间传说,经过加工整理,写成了《董永》篇:“汉董永,干乘人,少偏孤,与父居,肆力田亩。„„。”首段文字与《法苑珠林》所引《孝子图》如出一辙。后边就是董永葬父后,道遇仙女,求为妻,俱至钱主,十日织缣百匹,助永还债,事毕,凌空而去的故事。董永故事经过干宝的加工已比较完整丰满,其情节、人物,都有所发展,为后来的戏曲等文艺创作取材所本。一些辞书和类书也大量地记载了董永其人。
清《古今孝子所见录》收有董永,并载“东汉董永,青州人。”
《中国人名大辞典》把董永列为我国历史名人载入。在“董永”条下载曰:“董永,后汉干乘人,少失母,奉父避兵,流寓汝南,后徙安陆„„”此处增加了“奉父避兵”南迁之说。《蒙求》一书,也收有“董永自卖”,旧注云:“汉董永,少失母,养父,家贫佣力。至农月,以小车推父置田头树荫下而营农作。„„”这里对历史上实有董永其人是肯定的。
台湾所编《中文大辞典》对董永其人也持肯定态度。文字与《中国人名大辞典》基本相同。明代“记周秦及南宋名人”的《尚友录》一书,收录了董仲其人,并说董仲为董永之子。《辞海》介绍《尚友录》是“汇编历代人物小传”。(中文大辞典》介绍《尚友录》说:“古来人物略具于是,以较史籍易于检查,旧时多乐用之”。
被称谓“一方之信史”的地方志也大量地在“人物志”中记载了董永其人。如山东省《博兴县志》、《乐安县志》(今广饶)》《鱼台县志》、湖北省《孝感县志》、江苏省《东台县志》等等,都将董永列为历史名人载入。所载董永故事多与《搜神记·董永》大同小异。固然,旧时修志有乱拉历史名人的弊习,但这样广大的地区,都将董永视为历史人物载入志中,肯定了历史上确有董永其人,似亦不可忽视。
以上历史文物、类书、辞书以及地方志等资料,都肯定了董永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尤其是武氏祠的文物资料,可靠性更大。但是,对董永其人也有人持否定态度。如《辞海》即认为董永“是文学故事人物”。历来否定董永其人的理由主要有两个:一是董永其人正吏无载。我们认为,在封建社会里编写的正史,主要是为封建统治者尤其为统治者的最高阶层树碑立传的,就是郡守、县令等较低一些的官僚也很难爬进正史的门坎。如上文提到的嘉祥县武氏家族,世代为官,尚且不见正史,何况董永一个平民布衣,正史无载,这并不奇怪。历史上正史无载的人物岂可胜数,若以正史无载为由而否定其存在,就难免有偏颇之嫌。
董永故事属神话传说。诚然,董永故事有着浓厚的神话色彩,但这也不能成为否定董永其人的理由。历史上,我国劳动人民往往将自己敬仰、爱戴的历史人物加以神化,以浪漫手法编成神话故事加以传播,以劝化人们积德向善,也表达了人们对这些历史人物的敬爱之情。而有些民间传说,也往往是根据历史上实有的人物,经过艺术加工成为完整故事的。如大禹治水的故事、包拯探阴曹、关公显圣等等,都带有浓烈的神话色彩,可谁又能否认他们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呢?同样,我们也不能因为董永故事带有神话色彩,就否定董永其人的真实存在。董永也正是依赖这浪漫的民间传说,才流传下来的。
二、董永生活的年代与故事推展的年代
董永实有其人是没有问题的。除了上述武梁祠、曹植的《灵芝篇》诗、干宝的《搜神记》等文献可以佐证外,在历代史料中至少还记录了有四个名叫董永的人。但四个董永中哪一个是与历史原型最为接近的,现存有几种观点。首先,我们先看看历史资料中记载的四个董永,第一个董永记在《汉书》卷17《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中。有一个叫做董忠的人,因为告发别人的一个阴谋而立功,被汉宣帝封为高昌侯。后来他的儿子董宏、孙子董武又相继为侯。西汉末年,董武为王莽所废。幸运的是,公元27年之后,东汉光武帝为了收买人心,复封被王莽所废的西汉故侯时,建武2年(公元26年)高昌侯第四代(玄孙)董永又被朝廷找到,再度封侯。《汉书》明确记载,董永生活于“千乘”(今山东青州,即高昌侯国所在地),与《搜神记》、《太平御览》等书所记完全一致:“汉董永,千乘人。”因这条材料记在《表》中,且非常简略:“侯永绍”,历来不为人所知。第二个董永生活在东汉末年,最早记下这个董永名姓的材料首见于南宋人娄机所撰的《汉隶字原》卷1:“孟郁尧庙碑阴。碑云:刊碑勒谍。碑皆载仲氏父祖兄弟子孙所历所终之官,独有一董永为异姓。”若此碑文所录不误,可以确定,公元167年左右今山东曹县(济阴)之地有一位大约五十上下的名叫董永的乡绅。第三个董永在唐代,《新唐书·孝友传》记载河间有一个孝子董永,曾受到朝廷旌表。第四个董永在宋代,《宋史·董槐传》的传主董槐是南宋的名相,他的父亲叫董永。
以上四个董永谁最接近那个大孝子原型,我们可以排除生活在唐宋两朝的两个董永,只有两汉之间的董永和东汉167年间的董永最有可能是传说主角的历史原型。先看两汉之间的董永:董武被废后不久,正逢乱世,山东犹受其害,董武父子生活艰难自不必说,即所谓“董永遭家贫,父老无财遗”。所谓“遭”家贫,只能说明原先董永并不家贫,后来因发生变故,所以致贫;如若原就贫寒,父老岂有“遗财”?董永在贫寒中能“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正是他孝行的体现。
根据以上记载,两汉之间的高昌侯董永与传说中的董永之间有五点是基本吻合的:
(一)二人姓名相同。
(二)从时间上看,前者与武梁祠壁画,曹植、干宝的记载均不矛盾。
(三)从地点上看,前者与武梁祠画像题记、干宝《搜神记》所记完全一致,皆为“千乘人”。
(四)二人都与“孝”有关。尽管高昌侯董永的孝行只是一种假设与推测,但“孝”作为高昌侯的传家宝却是史实,在整个汉代孝道盛行的大背景也是相符的,所以这种推测有合情合理的一面。
(五)二人的生活条件有相似之处。高昌侯董永在父亲被废之后、自己未封之前,有27年的贫寒生活经历;传说中董永家境本来似乎不贫,后来才破财。因此可以认为,董永遇仙传说极有可能是以两汉之间的历史人物高昌侯董永行孝、封侯的史实为材料,杂糅东汉时期的神仙观念而形成的。因后人不知它的历史渊源,所以在传播过程中,逐渐失真,以致到了东晋时,干宝只听说董永“少偏孤,与父居”的故事,而对他的家世则一无所知了。
至于山东曹县(济阴)那个董永,史料上亦无很多的资料记载,但与《孝感县志》汉灵帝中平中的所限相去不远,所以,我们根据上述四个董永的历史资料,应该说,两汉之间的董永与公元167年前后的那个董永与后世的董永故事都能在年代上吻合。但硬性在二人之间确定一人为董永的真正历史原型,因为没有其他更直接的证据,华东师范大学朗净博士亦认为董永为两汉之间人之说无旁证,不予支持,故暂存两说,以待后证。根据以上历史资料,现今对董永生活的年代大致有三种观点,一为西汉说,二为两汉之际说,三为东汉末年说,持东汉说的观点以光绪《孝感县志》等地方志文献为代表,《辞源》、臧励和的《中国人民大辞典》等权威工具书也指董永为东汉末年人,明孝感知县黄巩《修董孝子墓记》说:“汉季奉父避兵来居”(明确指出为“汉季”)。顺治、康熙间修的《孝感县志》同样说是“以汉末孝子董永故,析安陆县东境置孝昌县”。光绪《孝感县志》明确指出董永为“汉灵帝中平中(约公元184年前后笔者)左右人”,为避黄巾之乱,从山东逃荒来到孝感的。
持两汉之际说的在逻辑的推理看来比较充分,但因只是推理,只能聊备一说。待有关资料再予证明。
今有专家认为董永是西汉成帝年间人,董永南来孝感的时间是汉成帝鸿嘉四年(公元前17年)左右,甚至更进一步认为董永故事是发生在西汉前期。笔者认为,董永故事发生在西汉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既然正史鲜有记载董永事迹的资料,我们只能从现有已知的上述资料中看出董永所在年代的内在逻辑依据,另外,我们还可以从有关的历史典籍中找到董永所处年代的相关历史旁证。持“西汉说”(下同)的专家的依据是,刘向(公元前77前6年)所撰的《孝子传》中写有董永故事,既然刘向写过《孝子传》,那么,董永肯定是西汉时期人。对刘向所谓《孝子传》,宋李昉《太平御览》卷441转引云:“前汉董永,千乘人„„”。“西汉说”据此认为董永是西汉时期人,对此,笔者不能苟同。
首先,笔者认为,刘向并未撰写过《孝子传》,其旁证如下: 刘向是否撰过《孝子传》,只有“受诏与父向领校秘书”的刘向之子刘歆最有发言权了,因为,刘歆“会向卒,哀帝复使向子待中奉都督尉,歆卒父业,歆于是总群书而奏《七略》”。“领校秘书”之职,是主持收集皇家所需图书,以供库藏。《七略》是刘歆总校群书后所写的提要式的库存图书目录。书中收录有刘向所撰写的各类书目,但唯独不见《孝子传》,这决不是做儿子的疏忽,如果刘向确实是写过《孝子传》,且《孝子传》肯定是受皇帝喜欢的典籍,那么作为儿子的刘歆,是决不会藏而不献的,隐匿生父的手稿是大逆不道,是会被杀头的。
班固撰《汉书》时,其在世时间上距刘向不足一个世纪,《汉书·艺文志》中收录了刘向所撰《五行传记》11篇,《新国语》44篇,《序》67篇,《新序》、《说苑》、《世说》、《列女传颂图》、《说老子》等著述,而单单不见有《孝子传》存目,这是应该颇耐人寻味的。《太平御览》的编者李昉引用刘向《孝子传》中的话,有“前汉董永,千乘人„„”的话,刘向是西汉人,他怎么会称本朝的人为“前汉”呢?
第二,认为董永是东汉人,除了本地县志和上述史料的旁证外,还有其他史志资料可以说明董永非西汉时期人。
1、武梁祠石刻画像中的董永故事
正如前文所说述,现存已知最早涉及董永故事的载体,当数“武梁祠石刻画像”,在这里面,与董永事像故事前后相连的有6幅“孝义故事”,在这6幅石刻画像故事中,所载故事发生的年代既有距武梁祠竣工达300余年的“金日(石单)(公元前期134年前86年)见阏氏”的西汉时期故事,也有距武梁祠竣工仅100年左右的“李善保小主”的东汉时期故事。那么,李善为何许人也?李善,河南南阳人,最初仅为一县苍头,为救小主人而闻名,为汉光武帝到汉明帝时期人。因其义行,“光武中召为太子舍人,明帝时为日南太守”。正因为董永石刻画像是和“李善保小主”的故事排列在一起的,而且董永故事排在后,据此,我们有理由认为董永在世的年代应该是在李善比李善在世的时间为晚。其他如“邢渠哺父”、“朱明和章孝母”等石刻故事也发生在东汉,只有“金日禅见阏氏”等故事发生在西汉。武梁祠石刻从施工到竣工时间长达50余年,董永所在的家乡距武梁祠石刻画像所在地嘉祥县不过300公里,董永故事完全可以在边施工的过程中把故事刻录上去,那么,这种说法恰好就和《孝感县志》中的记载相吻合。
2、“二十四孝”中董永的排位 元人郭居敬所撰的《二十四孝图说》中,五帝时期一人,即舜;春秋战国时期五人,即老莱子、仲由(子路)、闵损、曾参、郯子;西汉时期有金日禅和汉文帝二人;东汉时期七人,即姜诗、蔡顺、江革、丁兰、黄香、董永、陆绩;三国两晋时代六人,即王祥、孟宗、郭巨、杨香、王褒、吴猛;其他较晚的有南朝庾黔娄一人、唐代唐夫人一人、宋代两人,朱寿昌和黄庭坚。从东汉时期七人来看,除陆绩(约公元187219年)稍晚外,其他均为王莽、光武帝刘秀时到桓、灵帝时代的人。那么,董永在这七人中的排位是怎样的呢?虽然现存《二十四孝图说》中的排列不完全是以人物出世的先后来排列的,但我们仍可以从比董永所处的时代稍后的三国时期的著名诗人曹植的《灵芝篇》一诗和唐代李世民、房玄龄所撰的《晋书·孝友传》中窥见一斑。
曹植(公元192公元232年)诗才横溢,一生创作了不少杰出诗作,其《灵芝篇》虽不是其代表作,但其内容是对我们研究董永故事发生时期是有一定帮助的,其诗写道:
灵芝生天地,朱草披洛滨,荣华相显耀,光彩晔若神,古时有虞舜,父母顽且嚚,尽孝于田亩垅,烝烝不违仁,伯瑜年七十,彩衣以娱亲,慈母笞不痛,唏嘘涕沾巾,丁兰少失母,自伤早孤茕,刻木当严亲,朝夕敬三牲,暴子见凌侮,犯罪以忘形,丈人以泣血,免戾全其名,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责家填门至,不知何用归,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
这首诗大约作于公元222年,以曹植身份和京城可以给他提供的能够及时拥有全国的任何信息的条件来说,董永故事是完全可以能够及时传到曹植耳中的。这首诗大约列举了四位大孝子,有五帝时期的虞舜,有汉代的伯瑜,还有东汉光武中兴时期的人,《灵芝篇》的人物排列,是以人物故事发生先后即人物在世年代的先后排列的,据此,我们可以认为,董永故事比丁兰时期为晚。
无独有偶,李世民、房玄龄等人所撰《晋书·孝友传》中,也提到过董永故事:“是以闵、曾翼翼,遵六教而缉贞规;蔡、董烝烝,弘七体而垂令迹。”这里所指的“闵”即是闵损(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87年),“曾”即曾参(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6年),而“蔡”即蔡顺,东汉前期到中期人,其孝行曾感动过赤眉。“董”即董永,他的名字排在蔡顺之后,不是没有道理的。《孝友传》这一段文字列举了历史上几位大孝子,很明显,这样的排列是以人物在世的先后来排列的。既然董永是排在蔡顺之后,我们理应把董永视作是东汉时期人。也就是说,董永故事发生的时期只能在蔡顺生活的时代(约公元15年公元90年左右)相近或者之后,而不可能在蔡顺故事之前。
三、关于董永父子南来孝感的原因
依据上文资料所述,董永生活的年代不会是西汉时期,那么,董永无论是两汉之际的东汉或者是东汉末年人,董永的故事发生辗转辗转流传全国许多地方,而孝感,更是被多种权威工具书和明清之际的《孝感县志》指明是董永逃荒卖身的地方,依据《中国人名大辞典》,明确说董永是汉末从山东逃荒到汝南,流寓安陆,明代孝感知县黄巩《修董孝子墓记》也说:董永是“汉季奉父避兵来居”。从东汉以及汉末的社会经济情状,可以看出董永南来孝感的社会背景。东汉末年,社会政治经济极为昏暗,官员“与盗无异,虐遍天下,民不堪命。”灵帝还在光和元年(公元178)“初开西邸卖官,入钱各有差”。这些用钱买来的官,上任后就拼命搜刮,不顾人民死活。河南人民十分之四、五饿死。在这样黑暗的统治下,终于在光和七年(184年)二月爆发了全国规模的黄巾大起义。初平二年(191年)“青徐黄巾三十万众入渤海界。”三年(公元192年)夏四月,“青州黄巾百万众入兖州,杀任城相郑遂,转入东平„„(鲍)信乃与州吏万潜等东郡迎太祖(曹操)领兖州牧。遂进兵击黄巾于寿张(今山东省平南)东。”“„„追黄巾至济北,(今山东长清南)乞降,受降卒30余万,男女百万余口(董永父子或自愿参加黄巾军,或因被挟,当在其内),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此后曹操以青州兵为骨干,与袁术、陶潜、刘备、吕布等转战于兖、扬、徐诸州。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在兖州东郡的濮阳与吕布对阵,吕布用骑兵攻青州兵,“青州兵奔,太祖阵乱。” 当时濮阳故城在黄河南岸,在濮阳溃散的青州兵,其北和西为黄河所阻,其东鄄城是曹操重振旗鼓的根据地,其东南乘氏是吕布的势力所在。唯独南方是可以落荒而逃的去处。而且,颖川郡和南阳郡(因当时隶属荆州)都是黄巾军的主要集中地,虽经皇甫嵩、朱俊、曹操的镇压,但余火未尽。何况,颖川太守孙珣早为黄巾军处决,南阳太守亦褚贡亦死于黄巾军张曼成之手。汝南黄巾亦败太守赵谦于邵陵„„“太守兵败而佐贰星散”。统治阶层的残破为流民创造了畅行无阻的条件。在濮阳故城溃散的青州兵很可能沿陈留郡经豫州的汝南郡进入荆州的江夏郡的黾阝县,这股返朴归真的“青州兵”中或许就有董永父子。上述分析和臧励和等人编的《中国人名大辞典》中记载的“董永,后汉千乘人,少失母,奉父避兵。后徙安陆”倒是不谋而合的。
四、董永故事与孝感的得名
如果董永是被黄巾大起义的浪潮由山东博兴(古千乘)席卷到孝感来的,后因父死无力掩埋而沦为债务奴隶。这就是元人郭居敬所辑的“二十四孝”中董永卖身葬父的故事,民间还附会了“天仙配”的神话传说。今天民间还普遍认为孝感董永行孝感动天仙下凡而得名的,包括许多正式文献资料,报告和地情材料或和董永有关的商品说明书等,几乎一致写道:“孝感,得名于董永行孝感天的故事”,笔者认为这是不全面的,实属以偏概全。其实,早在清代初年的孝感知县张擢士就说过:“环(孝感),孝子之渊薮也”„„这就点明了孝感孝子并非董永一人,众所周知,孝感另外两位孝子也是非常著名的,东汉的黄香、汉晋之际的孟宗其孝行也受到时人和后世的大力推崇。孝感的得名,与董永有一定关系,但并不是直接有关,而应该是孝感本地孝子昌盛之故。孝感的真正得名,倒是和历史上一位小朝廷的皇帝有关,他就是李存勖。
铁腕人物李存勖于龙德三年(公元923年)4月在魏州(今河北大名东北)即皇帝位,国号大唐,改元同光,史称后唐庄宗(公元923—926)在位。后唐庄宗追尊其祖父李国昌为“献祖文皇帝”。面对新王朝的建立,在后唐统治下的臣民都要面临一个避讳改名的问题。“荆南节度使高季昌闻帝灭梁,避唐庙讳,更名季兴”。一个高官听说后唐庄宗的祖父叫李国昌,马上把自己的名字季昌改成季兴。足见避讳在当时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那么面对424年始名孝昌的县,庄宗是决不会置之不理的,在成千累万的方块汉字中,人民大众与统治阶级的取向是截然不同的。
云梦西魏大统十六年(公元550年)建县后,黄香(?—122年)就从孝感孝子三杰中分离出去了。剩下董永与孟宗(?—271年)可供统治者在更改县名时选择。试以二人各自的具体条件比较。
1、孟宗生于孝昌县,后虽“仕吴”,但自三国至后唐700余年繁衍的众多孟宗子孙一定会向统治者争取孟氏的荣誉。
2、孝昌县治自唐开元(公元713—741)年间移往澴水上游,故址在今孝昌县王店镇黄城村一带,县治离孟宗的故里直线距离十分近便,地缘较近,便于统治者取县名时就地取材。
3、尽管“士族”势力经黄巢大起义(公元875年至884年)的沉重打击渐趋消亡,但李存勖仍很重视门弟观念的。当他即之初,即封“豆卢革为门下侍郎,卢程为中书侍郎,并同平章事。”而“豆卢革、卢程皆轻浅无他能”。但“上(李存勖)以其衣冠之绪,霸府无僚,故用之”。可见一斑。
4、封建正统文人冯道(公元882年—954年)时为翰林学士,口含天宪,他是不会不取孟宗而改取董永的。
5、孟宗初仕吴时本名宗,后改名仁。为避孙皓(字元宗),字讳改名仁。这本身就是一个避讳改名、遵礼的典范。
6、晋代襄阳学者撰写的《楚国先贤传》说孟宗“哭竹生笋”是“皆以为至孝之所致感”,已经明确点出了“孝感”二字。反观董永:
其一,董永是流寓于孝感县而不是土生土长的孝感人,其孝亲的事迹前半部分“鹿车载父”发生在他的原籍山东千乘县(今山东博兴县)。其二,董永的社会地位因为卖身葬父而沦为债务奴隶,远不及孟宗位极人臣的司空职位显赫的。
其三,董永并无后代,否则,当明朝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孝感知县黄巩重修董永墓后不会“复使近傍汤氏守之”,而要让董永后人守墓的。
其四,至于“二十四孝”中附会的天人感应之词不独有董永的“孝感动苍穹”,尚且还有虞舜的“孝感动心”,孟宗的“孝感天地”,比较起来,“孝感天地”比董永的“孝感动苍穹”主语显得更直白。何况,上面的颂诗是出现在元代(公元1271年—1368年),那时已经是孝昌改名为孝感县名以后300多年的事了。所以,时下有人说或者许多文献说“孝感,因汉孝子董永卖身葬父感动天地而得名”的说法,实在是有着很大的以偏概全之误。
(作者单位:孝感市史志办公室)
第二篇:董永公园导游词
董永公园导游词
董永公园是一个AA级旅游景区,位于孝感市城区,它占地约75亩,圆内的建筑风格以江南园林为主,可以说是一个展示董永和七仙女故事的主题公园。下面是,仅供参考。
董永公园导游词一:
各位游客,欢迎光临孝感董永公园,我是(自我介绍),我代表我们旅行社欢迎大家到汉孝子董永的故里参观游览。黄梅戏“天仙配”大家应该都听过吧?天仙配里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孝感地区,为了纪念这段佳话,同时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敬老尊贤的传统美德,1984年我们孝感地区建成的第一个人民公园,就是以董永的名字来命名的,现在大家看到的董永公园在2010年进行了翻修改造,它占地约七十五亩,园内的建筑风格以江南园林为主,可以说是一个展示董永和七仙女故事的主题公园。今天小李陪同大家游览,也将以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作为线索,让大家漫步在江南园林之中,感受这段千古流传的感人佳话。
大家进门后,迎面看到的就是这座假山了,这是摹拟孝感古八景之一的“双峰瀑布”大假山。据考证,董永其实是山东人博兴人,后来是随父亲逃荒来到孝感的。相传董永当年曾在这座山上打过猎、砍过柴。在双峰山上,还有这样的一个传说呢,相传董永随父亲逃荒来到孝感时,父亲已经病重了,病危之际想喝口鲜鱼汤,于是孝顺的董永便找来到一处水塘边捉鱼,正巧就碰到了下凡沐浴的七位仙女,神仙姐姐们觉得与此人有缘,便问他有何愿望,老实的董永便说,“我要吃鲜鱼。”此话一出,神仙姐姐们都说这个小伙子真是有眼光,想要我们七妹呢!好吧,就满足你的愿望吧!原来啊,七仙女和吃鲜鱼在我们孝感方言里,发音是一样的呢!当然,传说毕竟是传说,大家都知道,董永之所以感动七仙女下凡,是因为他卖身葬父的感人事迹,而且董永是山东人,怎么会说孝感的方言呢?传说流传千年,反映的是我们孝感地区人民对这段爱情佳话的称赞,以及对董永孝心的肯定和传颂。除了传说,我们孝感的很多的地名、街道名也都是跟董永有关的,董永公园门口的街道就叫做槐荫大道,那么槐荫大道的名字又是怎么来的呢?小李暂且在这里卖个小关子,在接下来游览中再告诉大家吧!
董永公园
现在大家来到的是槐荫岛,我们要去拜访董永和七姐的大媒人——槐荫树,小李刚刚卖的小关子现在就有答案了,原来槐荫树就董永和七仙女的大媒人呢!古话说: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婚,相传董永与七仙女陌路相逢,素不相识,幸亏槐荫树开口媒,才促成这对天造地设的神仙眷属,在他们叩谢槐荫树时,槐树精一高兴,竟然将鬼谷子先生教给它的“百年好合”说成了“百日好合”,也就因为这一字之差,竟害得董永与七仙女只有百日缘分。那这对神仙眷侣的百日姻缘是怎么渡过的呢,请大家随我继续往前参观。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来到是孝感动天牌坊,这四个字实际上就是我们孝感市得名的由来,相传南朝刘宋时期,有位皇子刘劭残忍的杀害了自己的父亲而获得皇位,他的弟弟刘骏打着孝字的旗号替天行道,短短两个月便打败刘劭。刘骏登上皇位后将国号改为孝建,并决定选取一个地方以孝字来命名,正好我们这里孝道昌浓,孝子辈出,皇帝便就把这个地方赐名孝昌。而到了后唐时期,庄宗李存勖为避其皇祖李国昌的名讳,将孝昌改为孝感,取董永卖身葬父孝行感天之意,并沿用至今。
请大家下台阶时注意脚下带有梭形图案的路径,梭形图案象征的是七仙女向织女借的天梭。槐荫树开口为他们做了媒后,夫妻结伴来到董永卖身的傅员外家打算赎身,傅员外是个心狠手辣的人,他看七仙女年轻貌美却嫁给了董永,于是心生一条毒计,刁难他们说:“如果你们一夜之间能将这捆乱丝织成十匹锦绢,就免去你三年长工,让你们夫妻双双把家还”,一捆乱丝如何能在一夜之间成为十匹锦缎呢?聪明的七仙女借来了织女的天梭,又请自己的六位姐姐下凡,众姐妹用这桥下滚子河的清水,把丝漂净,在桥上把丝晾干,果然一夜织成了十匹锦绢,现在大家看到的“理丝桥”也由此而得名。
现在我们越过理丝桥,就来到了介绍董永生平轶事、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尊贤美德的“孝子祠”,大家迎面看到的就是董永和七仙女“夫妻双双把家还”的汉白玉塑像,夫妻满怀着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望,希望过上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却不知他们的百日缘份已到,玉皇大帝已派人威逼七仙女返回天庭。塑像后面的大厅上高高悬持着“董永故里”四个大字,里面供奉的是七仙女的父亲,也就是董永的岳父大人——玉皇大帝,右首是玉女和托塔天王,左首则是金童、太白金星,下面展柜陈列着与董永故事相关的部分陈列品。
出了孝子祠,我们最后来到的是二十四孝长廊,这个长廊里浓缩了中国二十四孝的故事。二十四孝的版本诸多,但每一个版本都收藏了卖身葬父,扇枕温衾、苦竹生笋这三个故事,而这三个故事的主人公都是我们孝感人,剩下的就请大家在这长廊里漫步来慢慢感受吧。1个小时后我在门口等大家。
好了,各位朋友,由于时间关系我的讲解就到这里了。百善孝为先,二十四孝故事实际上是“孝”的化身和形象代表。千百年来,二十四孝故事一直被人们奉为孝亲敬老的典范,而在当今社会,我们对“孝”的理解更是从孝敬父母、敬老尊贤的小孝,上升为了为人诚信、懂得感恩、回报社会的大孝。大家今天来到这里不仅仅是一个参观者,更是我们中华美德的发扬和继承者,孝德铸千秋,爱心传万世,欢迎大家以后再来孝感做客,谢谢!
董永公园导游词二:
各位游客:
欢迎大家参加我们的旅游团游览孝感董永公园,(自我介绍)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尽管提出,我将尽力为您解决。希望今天能用我的热心,细心和耐心,换得大家的放心,舒心和开心。在这即日即时即刻很荣幸带大家到汉孝子董永故里游览。
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大家应该都听说过吧!没错,故事就发生在我们孝感地区,为了纪念这段佳话,同时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敬老尊贤的传统美德,1984年孝感地区建立了第一个人民公园,就是以董永的名字来命名的。
董永公园是一个AA级旅游景区,位于孝感市城区,它占地约75亩,圆内的建筑风格以江南园林为主,可以说是一个展示董永和七仙女故事的主题公园,今天小吴陪同大家游览,也将以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作为线索,让大家漫步在江南园林之中,感受这段自古流传至今的感人佳话。
进门迎面而来的,就是这座假山了,这是摹拟孝感古八景之一的“双峰瀑布”大假山,相传当初董永跟随父亲逃荒之时,曾在这座山上打过猎、砍过柴。据考证,董永其实是山东人博兴人,后来是随父亲逃荒来到孝感的,这里还有个传说呢!相传董永随父亲逃荒来到孝感时,父亲已经病重了,病危之际想吃口鲜鱼汤,孝顺的董永来到一处水塘边打算捉鱼,正巧就碰到下凡沐浴的七位仙女,神仙姐姐们觉得与此人有缘,便问他有何愿望,老实的董永便说:“我要吃鲜鱼”此话一出,神仙姐姐们都说真是有眼光,想要我们的七妹呢?好吧,就满足你的愿望吧!原来啊,七仙女和吃鲜鱼在我们孝感方言里,发音是一样的呢!当然,传说毕竟是传说,大家都知道,董永之所以感动仙女下凡,是由于其卖身葬父的感人事迹,而且董永是山东人怎么会说孝感的方言呢?传说流传到今天,反映的是我们孝感地区人民对这段爱情佳话的称赞,以及对董永孝心的一种特殊的肯定和传颂。除了传说,我们孝感的很多的街道名也都是跟董永有关的,刚才我们过来时所走的街道叫做槐荫大道,那槐荫大道的名字又是怎么来的呢?小吴暂且在这里卖个小关子,在接下来游览中再告诉大家吧!
首先请大家到槐荫岛上去看董永和七姐的大媒人——槐荫树,小吴刚刚卖的小关子现在就有答案了,原来槐荫树就是董永和七仙女的大媒人呢!古语说:“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婚,相传,董永、七仙女陌路相逢,素不相识,幸
亏槐荫树开口做媒,才促成这对天造地设的神仙眷属,在他们叩谢槐荫树时,它一高兴,就将鬼谷先生教给它的”百年好合“说成了”百日好合“,就因这一字之差,竟害得董永和七仙女只有百日缘分,请大家慢慢地下桥阶,注意脚下带有梭形图案的路径,梭形图案象征七仙女向织女借的天梭。
七仙女想织女借天梭是做什么用呢?原来槐荫数开口为他们做媒后,夫妻结伴来到董永卖身的傅员外家,傅员外是个心狠手辣、非常歹毒的人,他看七仙女年轻貌美却嫁给了董永,于是心生一条毒计,刁难他们说:”如果你们一夜之间能将这捆乱丝织成10匹锦绢,就免去你三年长工,让你们夫妻双双把家还“。于是七仙女借来天梭,又请自己的六位姐姐下凡,众姐妹用桥下滚子河的清水,把丝漂净,在桥上把丝凉干,果然一夜织成了10匹锦绢,”理丝桥“也由此而得名。
现在我们越过理丝桥,就来到了介绍董永生平敬老尊贤的”孝子祠“,大家迎面看到的就是董永和七仙女”夫妻双双把家还“的汉白玉塑像,塑像后面的大厅上高高悬挂着”董永故里“四个大字,里面供奉的是七仙女的父亲,也就是董永的岳父大人——玉皇大帝,右首是玉女和托塔天王,左首则是金童、太白金星,下面展柜陈列着与董永故事相关的部分陈列品。在大厅的四周是24孝蜡像,这24个孝子的故事都是流传至今的千古佳话,其中包括孝感三孝,以董永卖身葬父最为世人所传颂,还有孟宗苦竹,黄香温被也广为流传。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来到的是”瑶池仙境“,它是根据传说中七姐出嫁前夕,在瑶池沐浴梳妆的情景,池中岛上竖立着七位仙女的玉白色塑像群,在这可以看到各位神仙的千姿百态,而且隐隐约约的可以听到仙女姐姐们对七仙女的叮嘱私语。大家猜一下,哪个塑像是七仙女呢?大家都非常聪明哦,猜得很对,就是那个含情脉脉地对镜梳妆的那位仙女。
现在我给大家介绍的是”董墓春云“,也就是董永及其父亲的墓址,墓中埋藏着与董永有关的部分陶器,相传每年清明这一天,总有一朵祥云缭绕董墓上空,久久不散,人们都说:那是七仙女来看董永呢!
和”瑶池仙境“遥遥相对的就是象征董永和七仙女相爱的”鸳鸯楼“,这是一幢仿古建筑,造型别致,上层是鸳鸯阁楼,相互依偎,恰似董永和七仙女相亲相爱,这是也是孝感人民一个无声的愿望,希望董永和七仙女合家团圆,幸福美满。在这里,小吴也祝我们团里的各位游客合家美满,有情人终成眷属!
各位朋友,我们的参观到这里就接近尾声了,公园里还有一些景点,现在大家可以自由参观,半个小时后,我在公园大门口等候大家,谢谢!
董永公园导游词三:
各位游客,欢迎光临孝感董永公园,今天很高兴带大家到汉孝子董永故里游览。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董永公园的南大门,它巍峨地耸立在我们的面前,好像在向我们诉说着汉孝子董永卖身葬父,行孝感天,与七仙女婚配百日缘的传说。孝感地名也由此而来。今天,孝感人民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敬老尊贤的美德,在党和人民政府的英明领导下,自筹资金,将董永传说中的许多故事和遗迹,集中在董永曾经耕耘过的土地上,于1984年建成董永公园。
这是摹拟孝感八景之一的”双峰瀑布“大假山,相传当初董永跟随父亲逃兵荒之时,曾在这座山上打过猎、砍过柴。
董永公园占地约七十五亩,全园分三个区,现在我们走的是东区儿童游区,每到节假日或休闲时,可爱的小天使们便在这里快乐地玩耍,尽情享受充满欢笑的童年。现在我越过这条走廊,就来到了介绍董永生平轶事、弘扬中华美德敬老尊贤的”孝子祠“,这门前是董永和七仙女百日满工回家的汉白玉塑像,夫妻满怀着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望,希望过上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却不知他们的百日缘份已到,玉皇大帝已派人威逼七仙女返回天庭。黄梅戏”天仙配“就是从这里演变过来的。塑像后面的大厅上高高悬持着”董永故里“四个大字,里面供奉的是七仙女的父亲,也就是董永的岳父大人——玉皇大帝,右首是玉女和托塔天王,左首则是金童、太白金星,下面展柜陈列着与董永故事相关的部分陈列品,四周是二十四孝蜡像,这二十四个孝子的故事都是流传至今的千古佳话,其中包括孝感三孝,以董永卖身葬父最为世人所传颂,还有晋朝孟宗抱竹哭笋、黄香扇枕温褥也广为流传,这里也是孝感孝文化传播中心,孝感许多学校常常组织学生到这里接受传统美德教育。
再请大家到槐荫岛上去看董永和七姐的大媒人——槐荫树,请慢慢地下桥阶,注意脚下带有梭形图案的路径,梭形图案象征七仙女向织女借的天梭,还有槐荫树周围荷花形的图案,它是我们孝感市花。古话说: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婚,相传,董郎、七姐陌路相逢,素不相识,幸亏槐荫树开口媒,才促成这对天造地设的神仙眷属,在他们叩谢槐荫树时,它一高兴,就将鬼谷先生教给它的”百年好合“说成了”百日好合“,就因这一字之差,竟害得董郎、七姐只有百日缘分,民间有句俗话:一夜夫妻百日恩,也就是从这里来的。
槐荫树开口为他们做了媒后,夫妻结伴来到债主傅员外家,傅员外是个心狠手辣、非常歹毒的人,他看七仙女年轻貌美却嫁给了董永,于是心生一条毒计,刁难他们说:”如果你们一夜之间能将这捆乱丝织成十匹锦绢,就免去你三年长工,让你们夫妻双双把家还“,于是七仙女借来天梭,又请自己的六位姐姐下凡,众姐妹用这桥下滚子河的清水,把丝漂净,在桥上把丝凉干,果然一夜织成了十匹锦绢,”理丝桥“也由此而得名。
和理丝桥相衔接的就是象征董永和七姐相亲相爱的”鸳鸯楼“,这是一幢仿古建筑,造型别致,上层是鸳鸯阁楼,相互依偎,恰似董永和七姐相亲相爱,这是也是孝感人民一个无声的愿望,希望董永和七姐合家团圆,幸福美满!
与鸳鸯楼相辉映的就是”瑶池仙境“,它是根据传说中七姐出嫁前夕,在瑶池沐浴梳妆的情景,设置的池中岛上竖立着七位仙女的玉白色塑像群。即将下凡的七姐含情脉脉地对镜梳妆,端庄秀丽的大姐在她身后叮嘱私语:到了人间要孝敬公婆,善待丈夫,做一个.贤妻良母;泼辣豪爽的二姐赶来同她打趣:出嫁后,可别把众姐妹忘了,去过人间的三姐漫不经心地仰卧在一旁,回忆甜蜜的往事;胆大,心细的四姐在思考着送些什么礼物给七妹;天真活泼的五姐在水边理着湿漉漉的长发;多愁善感的六姐见七妹下凡,也牵动了她的情丝,向往着美好的人间!
现在我给大家介绍的是”董墓春云“,也就是董永及其父亲的墓址,墓中埋藏着与董永有关的部分陶器,相传每年清明这一天,总有一朵祥云缭绕董墓上空,久久不散,人们都说:那是七仙女来看董水呢!
请大家往前走,就是”龟驮碑“,碑上书写的是董永的生平史迹,早些年破四旧是被砸坏了,现在经过公园领导的精心规划和大力投资下,才使它还其旧貌于世人。
与其相望的就是”饭山“了,它是一座米粒形的土丘,但是,”山不在高,有仙则铭“,饭山之所以出名,全在于下面有宝,提起此宝,来头可不小,他就是董孝子和七姐的独生子董永天宝,也就是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的嫡亲外孙。相传七姐临别人间时,在升天台上留下一把米,给董永父子度日,有一天董天宝正在吃饭,一群号称”十三太保"的财主崽子辱骂天宝是有娘生无娘养的孩子,天宝忍无可忍,将一碗饭砸过去,顿时飞沙走右,天昏地暗,一阵狂风过后,形成一座山丘,压住了十三太保和自己,最后,天宝在鬼谷先生的帮助下,逃脱出来,流落于民向,再也无从找寻他的踪迹了。
各位游客,关于董孝子和七仙女的美丽传说,今天只向大家解说到这里。
再见!
第三篇:刊物《董永故里》读后感
读东台《董永故里》一刊后
兴化市离休干部高岩
《二十四孝》的故事,我幼年时就听长辈讲过,但对其故事的发源地,却从未研究,2008年东台市作家协会,董永故里研究会出刊《董永故里》,蒙编辑部赠阅,始知在江苏东台市西溪古镇一带,从西汉至今,流传近2000年的董永和七仙女脍炙人口的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东台西溪人,且已成为全国人们熟知的宣扬孝道和助人为乐的民间传说,它其所以能扎根于群众经久不衰,这与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是分不开的,刊物《董永故里》读后感。
孝道中华民族的珍宝,孝是儒家伦礼思想的核心,是维护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故说:以孝事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的观念早在公元前十一世纪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其象形“孝”字,上面为一老人,下面似一小孩即子,用以扶持老人行走之意。在中国古典著作中对“孝道”的阐述较多,试举其例:
诗《小雅.蓼莪》中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复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此诗明白地告诉人们:辛劳的父母,生我养我,抚我育我,照顾我厚待我。这样的大德,像天一样浩瀚无际,能不孝吗?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倡导”仁“,”教“是实行仁德的根本,”君子务本,而道生“,强调”孝“是一切人伦理道德之根本。在《论语..问政》篇中,子游问孝,孔子答:”今云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直接了当地指出,不孝敬父母,又怎么能犬马有所区别,人非犬马,对待父母,不论在情感上或在物质侍奉上都应做到尊敬,方称有别于犬马。孔子还进一步讲如孝,他对孟懿子樊迟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清楚地告诉人们,尽孝是人的优秀品德,一个人不得违背孝道,父母在世时要尽孝道,使父母冬温夏清,昏问晨省,死时要尽安葬之礼,祭时要如思亲哀戚春秋祭礼之礼。在《孝经》记孝行章中,孔子又说:”孝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这更进一步告诉人们,对待父母平时要孝敬有礼,进奉饮食要和颜悦色使其乐,亲人有病要忧谨备至,亲人去世要举哀安葬,祭礼要严肃,这五个方面的品行,做到才能称得上行孝事亲。孔子不仅对子女的孝道提出要求,他还要求子女要有远大理想之志,继承先人未竟事业,他说:”父在观其志,父死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读后感《刊物《董永故里》读后感》。“
除在有关中国古典著作中载有孝道的论述外,其实对孝道的弘扬,也是历代帝王维护封建统治的为政之本,但在古代由于帝王极力推崇孝道,在民间出现了若干子女行孝的佳话,对社会也起到一定的良性作用。东台地区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就是一例,遥想在古代东台西溪古镇一带,确有勤劳耕稼家贫如洗,父死无法安葬,遂卖身于富豪之家贷款葬父和乐于助人,不嫌贫穷而以已之长,对董永行孝行为同情,愿为其妻的弱女子以解其困的事例,在当时的知识分子笔下,将其事神化,创作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天仙配“的神化传说,这不仅迎合了当时统治者推崇孝道的意向,也符合当时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烘托出贫富差别与善恶,歌颂了劳动人民,鞭达了封建统治者的丑恶面貌,从而使这一卖身葬父的故事传播到全国,弘扬了孝道,看来东台西溪古镇在古代可谓是孝道之乡,当之无愧。
在今天我们弘扬孝道,必须明白,在中国古代弘扬孝道的诸多论述中,有它合理正确的一面,但是也有一定的片面性,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不孝有
三、无后为大“以及”父母死必服丧三年“、”男尊女卑“等等均不合当今潮流,故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重新认识弘扬孝道的合理内核。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成员的和睦相处,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墨子、孔子等曾说过”和为贵“、”兼相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均揭示了尊老爱幼的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中国也有一句俗语:”家有孝子,尊老爱幼其乐融融“,这告诉我们如果家庭成员之间不能和睦相处,子女不孝,长不爱幼,矛盾百出,既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更易使家庭破裂甚至走上违纪犯法的道路,故说弘扬孝道是维系和促进家庭、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需要,是培育年青一代的道德品质和行为的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东台市大力挖掘董永故里历史文化遗迹,并打算开放旅游,让世人领略古人勤劳,创业乐人助人,孝顺长辈的风范,将对人们有启迪,对贯彻全民道德建设纲要构建和谐社会将起着一定作用,同时也将使董永故里孝道之乡的传统美德,进一步发扬光大,愿东台董永故里早日对外开放,以仰先人之美德。
在黄海之滨的东台市,在历史上贤人辈出,文化底蕴深厚,从而孕育出西溪古镇一带,孝道传统之乡,而今东台市大力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颗”董永故里"文化明珠,将对扩大东台的美誉和知名度,开发旅游事业,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定会作出令人瞩目的贡献,值得人们敬佩和祝贺。
坐下来学习一下优良传统...美德...需要发扬...以下是引用第2楼草根的文化的话:坐下来学习一下.历史文化热版
第四篇:教育教学述职报告董永慧
教育教学述职报告
我叫董永慧,男,1978年10出生。1997年6月毕业于长治师范,1998年3月被分配至柏官庄中学任教,2002年9月由于撤并学校,我随学校调到洪井中学任教,2010年9月调到黎城二中任教。从教至今有17个年头。期间经过自学考试,于2002年取得汉语言专科学历。2006年12月取得汉语言本科学历。2005年8月获得中学二级教师资格,至今已满五年。从参加工作至今,积极完成学校交给的各项任务。期间任班主任12年,并担任县教研室兼职教研员一年。现将任中学二级教师以来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师德师风修养、为人师表
任职以来,我能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社会主义,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有明确的教育教学思想。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用满腔的热情践行党的十八大精神,热爱党的教育事业,自觉遵守《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积极参加各项教研活动和课改培训,认真上好公开课,不断提高认识和业务水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学识,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业务水平,严格执行师德规范,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爱岗敬业。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树立正确的人才观,重视对每个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良好个性的培养,不用学习成绩作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学生,与每一个学生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相互尊重的关系,关心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努力发现和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在优秀品质,坚持做到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在与家长联系上相互探究如何使学生发展的方法、措施,赢得了广大学生家长的普遍赞许。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科特点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能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不为名不为利。我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热爱学校,热爱和关怀学生,尊重学生,深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能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我有很强的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上层次而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也取得了很好教学成绩,连续多年被年被评为校、乡、县、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和模范教师。
二、潜心学习,积极改革,努力做好形势下的教学工作。在教学工作方面,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在实践中我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对自己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不断进行总结的同时,我还不断的提出优化教学,进行教学手段的改革实践,力求把每个知识要点以最佳方法正确传授给学生,教学效果良好。
教研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是有效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多年来,我积极参加校本研训活动和各种教研活动。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并和其他教师相互交流,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严把常规教学的各个环节。备课力求做到“三个结合”,即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学生实际相结合;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智力开发相结合;德育渗透、知识体系、心理素质相结合。上课做到“三个不”,即不上无准备、无教案的课;不上无目的、无要求的课;不上无容量、无密度的课。批改作业做到“四个必”,即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有错必纠。辅导做到“三个辅”,即辅优生、辅差生、重点辅“边际”学生。教学过程中,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状态,改进教学方法,自始至终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宗旨,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的个性、特长顺利发展,知识水平明显得到提高。
在课堂上我注重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 主体,“听说读写”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追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讲究课堂的教学艺术。坚持向45分钟要质量。熟练运用多媒体讲课,积极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在自己的努力下,多年了,我的教学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得到了校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好评。2010年、2011年、2012年连续被评为校“模范教师”。2013年被评为县“模范教师”。2014年被评为县“课改先进工作者”。2014年被县教研室聘请为县“兼职教研员”。
三、以身作则、倾心育人。
班集体是学生成长的摇篮,体现着学生的精神风貌,作为班主任,我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严格要求学生,同时又做学生的朋友,努力使我所教过的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人,先成人后成才,成人比成才更重要。所以,平时我特别乐于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心理变化,有机会就不失时机地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当学生有困难时,及时给予帮助;当发现学生情绪发生变化,及时找他谈心。由于我比较容易与学生相处,所以学生都喜欢与我交流,无形中起到了潜移默化作用。我的经验是:
1、建立强有力的班委领导班子,为学生营造“自我管理”的良好局面。通过组织学生干部培训会,班级管理的主题班会,民主生活会等等。提高了班干部的管理水平,同事也加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
2、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每个生命体都有闪光的地方。我抱着“每个孩子都是一座宝矿”的心态去发现学生潜在的优势,并想方设法创设条件,提供机会,鼓励孩子战胜自我,大胆实践。逐渐增强学生的能力。
3、通过各种比赛调动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如文艺展演,广播操比赛,演讲比赛等等。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竟优意识。树立了同学们为班级争光,为学校争光的高尚意识。
4、定期召开家长会,对学生的评价要全面准确。学生家长会,能有效密切家庭与学校的联系,通过 互通信息、交流经验、促进教育教学,形成家校的教育合力。家长们参与积极,各抒己见,解决了很多问题,很有实效。召开形式新颖的家长会,能够极大地调动了家长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解决家长教育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赢得了家长的信任,取得家长对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支持配合。
四、善于学习、不吝帮助、共同进步。
我虽然只有17年的教龄,但比起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经验多,比起已经工作了二三十年的老教师还不够成熟。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一方面积极地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教学方法。另一方面我也不吝向年轻的教师传授自己的教学心得,帮助他们快速的成长。我要求青年教师要做一个终身学习者,不断地在磨练中吸取营养,不断的提高自己,那么就能加快自身成长,促进专业发展。
在指导青年教师的过程中,我自身也得到了不断地进步。以后,我要一如既往地在做好自身工作的同时,开展好师徒结对工作,注重与青年教师共同探讨,把自己在教学经验、知识结构、技能等方面微薄的经验,与我们的青年教师共同分享,同时也不断提升自己。
任现职以来,我严格要求自己,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令人满意的成绩,但这只代表过去。不管本次申报中级教师资格是否如愿,我都会一如既往地勤恳工作,为培养更多的优秀学生而努力;还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步,为完美自己人生,实现人生价值,当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而努力。
五、今后的努力方向。
1、进一步提高专业知识水平,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大胆进行教学改革,争取成为一名学者型教师。
2、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指导,相互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共同 4 进步。
3、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力争在教学、科研等方面有突破性的成绩。
4、不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掌握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多媒体教学的发展。
5、加强德育理论学习,积极参与管理工作实践,提高管理工作水平。
第五篇:读书随笔(董长永)
读书随笔
生物组 董长永
前不久,从图书馆借阅了一本教育探索手记——《爱心与教育》,作者李镇西老师总结了在教育工作中的心得。这本书让我有了很深的感悟:要认清自己的教育活动的目标,把学生培养成一个能在未来社会中站住脚跟,开创事业的人才,而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是良好的职业道德。李镇西老师对待学生平等的态度,可能是他的这本手记中最有特色的部分。从书中的一个个教育实例中,我看到了李老师对教育工作的由衷热爱,他对学生的爱,感动了学生,同时也深深的感动了我。
青少年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阶段,他们好胜心强,视野开阔,思维敏捷,同时不同的成长环境也造就了不同的思想、气质、性格,因此在学校生活中就表现出不同的行动和情绪。教师的责任就在于让学生发扬那些健康的、向上的因素,转化那些不利的、消极的因素,也就是所谓的“扬长避短”吧,教书育人,重在育人。书中的实例表明:如果没有实际行动,不管说得多么动人,也无济于事,只有教师率先垂范,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现实生活中,有些教师除了埋怨就是指责,那些淘气的、品行不端、爱捣乱的总被教师列入名册,说什么“生成的骨头长成就的肉”、“定型的砖——变不了啦”,往往对他们失去信心,动辄就是罚站、写检查、叫家长,而在这些惩罚性的办法逼迫下,学生也许会暂时就范,但终归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或许还会促使学生逆反再生,出现更为大逆不道的做法,那样你的教育不就属于适得其反了吗?如果教师能以豁达的气度、坦荡的胸怀、热情地抓住那些淘气、捣蛋学生的些许优点给予肯定、赞扬和扶植,就会使这些学生由惊讶到满足,由刁难到惭愧,由趾高气扬到心悦诚服,这样教师帮助学生树立了信心,找回并战胜了自我,超越了自我,对他们的人生观的形成有很大的促进。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爱心教育无从谈起。有些班主任老师对工作非常认真投入,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做学生思想工作,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更是倾注了比普通学生多的多的精力,但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于是常常感慨道:“班主任真是难当,好学生吧,不用操心,差学生吧,操多少心都没用,整天都是白忙!”我也曾有过这种想法,但在拜读这本书后,仔细想想,才发觉这里面至少有两个问题。
一、对于后进学生的教育和转变不能操之过急。因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而且已经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养成了一定的习惯。要想改变当然需要一个过程,指望一两次谈话、辅导几次作业就能来个大转变是不现实的,况且这些学生的转变过程中必然会有反复,不可能一帆风顺,作为班主任老师一定要切忌一个“急”字。
二、好学生就真的不用操心吗?其实未必。学习好成绩好,听老师话的学生自然热老师喜爱,但是人无完人,金无完赤,这些学生身上肯定也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或问题,如果只是因为老师喜欢,就发现不了其身上的缺点或者发现了也不及时进行批评教育,不但影响这些学生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良好班风的形成,值得我们深思。
现在有一种“第十名现象”在教育界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中现象是指跟踪调查了上千名小学生,结果发现考试成绩前几名,老师非常喜欢的学生在高中、大学或参加工作后,并没有保持这种优势,或做出什么突出的贡献和成就。相反,班里十名左右甚至更靠后的学生却有着意想不到的巨大潜力,他们往往后来居上,在高中、大学的学习中脱颖而粗,在工作岗位上也是建树颇丰。这种现象设计到我们教育体制的根本,就是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只有当我们自然而然地走进“后进学生”心灵,而他们也乐于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感言就是:“要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他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是他的教育理想。而我们现在往往有时只是“对学生充满了教育热情,但基本上是把学生当做被动接受教育的客体,而未把他们看作有自己独特心灵世界、有充分主体意识的人”教学上讲究“因材施教”,对待学生也是如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美好道德萌芽,并且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这种萌芽。我们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在于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摒弃思想教育的“一刀切”,真正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乐于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善于解除学生的心病,创造条件让每一个学生呢感都能展示其某一方面的独特优势,使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