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世博会与青少年社会化
每一次成功的盛会都会成为一个时代最醒目的标志。同时也极大的影响了在盛会分为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大学生刚刚接触社会,处在学校和社会的交接点上,这时,世博会杜宇青年理解融入社会就起到了不容小窥的作用。
官方的宣传、参加志愿者活动等使青年认识开展世博志愿服务的重要性。通过宣传动员,让高校师生充分认识到,举办世博会是国家行为,是展现国家形象、提升国家地位的重要举措。举办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离不开广大世博志愿者的倾情奉献。同时,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我们也深深体会到,思想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枯燥说理上,还要有活生生的社会实践。而世博会正好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实践机会,大学生志愿者积极参与世博、奉献世博,服务和奉献世博会成为了最生动、最有效的育人大课堂。可以说,在成为志愿者之前,奥运会或者世博会就像是政府的国家的秀场,和我们貌似没有太大关系。但是,成为志愿者之后,不仅交际能力得到了锻炼,也深刻感受到了世博会是每个人的宝物。
世博会蕴含着极大的教育资源。上海世博会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世界多元文化理解教育资源、创新精神教育资源、文明素养教育资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教育资源,大学生世博志愿者参与世博志愿服务活动,必将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文化沟通鉴别力、培养创新创意精神,在潜移默化中肩负起保护环境、美化家园的神圣使命。可以说,对于每一个世博志愿者而言,参与了世博志愿服务活动,将会使他们对人生,对世界,对未来的看法产生积极影响。
大家普遍认为,“海宝一代”应成为世博精神和文化的传播者、志愿服务理念的践行者、国家和城市形象的代表者,通过高质量的志愿服务,向全世界展示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时代风采。目前,全市大学生志愿者正信心满满地朝着这一目标迈进。
据统计,世博志愿者报名的总数超过59万,68%以上是在校学生。参加世博志愿者服务是光荣而崇高的,但也是平凡、甚至是枯燥的。志愿者们要日复一日坚守在炎炎烈日下,局限在狭小区域内,一次次地重复着相似的动作。但正是这种磨砺,可以让他们体验服务他人的辛劳和快乐,懂得对国家和人民的感恩。为此,实践育人,学生在参与、服务世博的道德体验中,获得心灵的感动、精神的升华、境界的提高。统筹教育系统和社会各方资源,形成整体合力,让学生在世博大舞台上实践知行合一。
从2008年起启动的“世博六百工程”,包括举办百场世博文化讲座、开展百场世博志愿者培训、成立百个大学生社区志愿者服务团、举办百个世博志愿者主题创意活动、推进百万师生世博知识学习、实施百万师生“学礼、知礼、行礼”志愿行动,形成了强大宣传攻势,广泛宣传世博知识,大力弘扬世博理念。
同时,教育系统主动对接需求,着力拓展了志愿服务范围,重点组织了世博平安志愿者、世博科技志愿者、世博白衣天使志愿者和世博食品卫士志愿者等志愿服务团队,为世博会提供技术服务和智力支撑,让大学生在服务世博的过程中,得到了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服务社会意识的进一步提升。
通过世博会的举办过程来凝练和提升志愿精神,并将这种精神转化为推进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应是世博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一次世界的盛会,也是一次青年的盛会。在中央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青少年积极地参与其中,展现青春的智慧,奉献青春的力量,让世博会因青春而更具魅力,让青春因世博会而绚丽多彩。
第二篇: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社会化影响的调查与研究
暑期社会实践论文
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社会化影响的调查与研究
学院:理学院 姓名:曾庆怡 学号:101414588 班级:10级电子科学与技术
2班
内蒙古农业大学
摘要: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化大众传播媒介是指人们用来进行沟通信息的各种通讯与交往手段,包括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络等一系列能迅速传递信息的各种技术系统和社会设施。大众传播媒介总体上可分为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印刷媒介包括报纸、杂志、字书、连环画等,电子媒介是指广播、电视、录音带、电影、电子游戏机等。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形成适应于社会的人格,掌握社会所的行为方式的过程。个体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它要求人必须在社会认可的行为标准中形成自身的行为模式,使之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一员。社会化贯穿于个人的一生,从出生到老年,个体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社会影响,不断进行社会化,在每个人一生中的不同时期,社会化的要求和内容都会有所不同。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包括了社会文化、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同辈群体和大众媒体等五个方面。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已经渗透到各个阶层的很多层面,人们有着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大众文化,而一些大众媒体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随着大众媒体逐渐成为社会文化的主体部分,直接的影响着整个社会文化的价值体系。尤其是现在意志力薄弱的青少年,很容易误入歧途,成为一些庸俗文化的附庸者。现在我们可以通过收集信息和社会调查,浅谈一下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关键词:青少年 社会化 影响 改进措施 内蒙古农业大学
调查的背景和目的
大众文化具有开放性、形象性、广泛性等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大众传媒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同时大众传媒也不断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变得低俗甚至媚俗。一些不健康的文化不断的侵蚀着人们的意识。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的意志力薄弱,抵制诱惑的能力不强,又由于处于发展阶段,不良的大众媒体不断的传播着不健康的信息对于青少年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产生着不良影响。而且,这些影响在不断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近些年来,这些问题不仅没有减少,还有迅速攀升的趋势。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强则国强。因此,研究近些年来,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日渐严重。
未来大众传媒的不良信息信息传播仍有着扩张的趋势,中国的青少年对大众传媒的信息是否能够选择性的获取,是否有足够的意志力来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蚀,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和谐。因此,研究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对维护整个社会的和谐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通过对大众传媒在散步不良信息的途径的了解,可以进一步遏制不良信息的传播,可以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来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品质。不断深入了解未成年人社会化的原因,对具体改善这一现状有着重要作用。
调查的基本信息
调查对象:大学生、中学生
调查时间:2011年8月
调查的主要方法:
1、资料收集,查阅相关文献,收集相关信息
2、调查走访,包括问卷调查、追踪调查、走访 内蒙古农业大学
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传媒手段的先进和丰富使中学生获取信息的手段更加多样化,知识面和想像力都大大扩展。
信息数量以几何级的速度在不断冲击着我们的生存空间,尤其是网络的出现,更使信息的冲击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调查显示,50%的中学生在空闲时间喜欢上网查询信息。这些信息使中学生的知识层面和知识结构都得到了很大的扩展,而且也使他们掌握了不断获得新知识的方法,这对于他们成长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2、开放的媒体环境为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开放的媒体环境为当代中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生活空间,向他们展现了一幅多样化的生活图景,这为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3、传媒环境的繁荣使中学生呈现出具有时代特色
在青少年的价值观念中,自我无疑是最重要的,自我意味着独立,是现代社会最起码的思想资源。当代中学生有自己的时尚和娱乐,有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大多数中学生认为,我们这一代人和父母一代在消费观念和处世目标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崇尚自主自立,相信自己的选择,青少年独立自主适应了现代社会生存竞争的需要,有利于发挥当代青少年的创造性,开拓新的道路。
〈二〉消极影响
大众传媒作为商品经济的产物,市场机制控制着大众传媒的发展,通过大众传媒传播的大众文化为盈利而制作,表现出庸俗性、娱乐性,平庸化的东西被奉为新潮而流为时尚,深刻而且崇高的东西被视为落伍,文化生产与消费中所出现的媚俗现象越来越严重,而中学生的认识能力有限,缺乏有效的鉴别,造成随意模 内蒙古农业大学
仿,容易产生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当代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炫耀消费、彰显个性的名牌消费现象等,造成了中学生攀比心理严重,助长了校园奢靡风气的盛行。另外,诸如沉迷网络、早恋、追星等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自我控制而形成的。这些都反映出中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尚不成熟,受到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显得尤为严重。
1、大众传媒的商业运行促使青少年对时尚的追求,造就了中学生追求时尚的消费观念。
当代青少年所表现出来的炫耀消费、彰显个性的消费主义与现代广告有着密切的关系。调查显示在学生们购买学习用品时有39的人受到广告的影响,有7的人受到很大的影响。追求时尚是当代青少年所流行的消费方式。
2、大众传媒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对世俗文化的宣传使中学生的审美情趣走向低俗化。
中学生审美的低俗化表现为古典严肃的文学艺术受到冷落,通俗浅薄的文学作品在青少年中流行;他们更愿意去追求浅显直接,更倾向于对直观形象的接受,读图已成为当代青少年最主要的阅读方式,文字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调查显示有18%的学生认为在同学中看日本卡通画的人很多,有51%的人认为比较多。
3、恐怖电影、警匪片中的残酷打斗使中学生中暴力行为升级
随着香港台湾的一些电影电视剧的引进,一些武打片、功夫片、警匪片蜂拥而至,血淋淋的场面、触目惊心的格斗、瞠目结舌的作案手段通过演员的表演和电脑特技,使青少年眼花缭乱,他们甚至把小偷当成了英雄,把恶霸当成了偶像,把黑社会当成了他们理想的练兵场。这些年,中学生之间的打斗越来越升级,拳脚相交已成家常便饭,持刀行凶者也不在少数。一些电影电视节目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扮演了教唆犯的角色。
〈三〉大众传媒话语传递的信息
大众传媒是一个由符号构筑的话语体系,它是一种特殊的文本系统,通过文字、图像、声音、故事情节等传递话语主体的价值观、情感、反思和意向。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已经成为社会成员获取信息和社会生存资源的重要途径,它的主要载体是报纸、电视、电影、杂志和互联网。人们充分享用着传媒的快捷和便利的同时,也不断对大众传媒中的诸多弊端表示忧虑。从上个世纪早期学者们不断忧虑的电视问题开始,至今人们没有停止过对它的关注。如果那个时期有识之士担心的还仅仅是电视减少了家庭成员的交流、造成未成年人阅读时间减少和观众“傻瓜化”倾向等,那么现在这些问题非但没有减少,还暴露了更多的其他问题,内蒙古农业大学
并且日益显性化。
1.对性题材的滥用
出于吸引观众的需要,大众传媒无一例外地在其文本中加入了越来越多的性题材,从原先的遮遮掩掩、欲说还休,到后来的大胆挑逗,再到现在许多时段加长或篇幅加大的亲吻、抚摩、器官展示。如果说在“欲说还休”阶段还讲究些许唯美色彩的话,现在对人体器官的夸张突出,已经将人的视觉和感官还原为蒙昧状态,但即使是这样,文本的设计者似乎还担心不能吸引观众持久的关注,连卖牙膏、汽水、奶糖的广告统统都用上了性暗示。这种情况不仅在以普通大众为定位对象的大众传媒中存在,而且还在向似乎更为理性和高雅的学术杂志中蔓延,其学术表述方式也充满另类特征。2.对暴力的崇拜
影视文艺作品中一种力量暗暗兴起,黑社会、黑势力、流氓、打斗、施暴成为媒体另一卖点。记得若干年前一位深受大陆喜爱的武打演员,到好莱坞后,一改善良形象,靠残酷和杀手起家,现在看来已享誉世界。有学者认为,影视作品中的暴力可以缓解人们内心暴力欲望的冲动,以此来为暴力题材做合理化的美饰。许多报纸的专栏里,详细描述不同类型犯罪分子作案的详情,其细节足以使人学会类似事件的实施方案,虽然结果总是正义战胜邪恶,但读者却可以寻到避免被警察发现的种种启发。
3.对超自然力量的渲染
鬼魅、魔幻是当前另一主题,不仅仅是儿童文学中的“哈里·波特”现象,从《指环王》,到《午夜惊魂》,再到各种情节离奇的武侠故事,其间有人鬼与共的毛骨悚然,有悬念跌宕的惊险刺激,据说票房不菲。许多观众对此能坦然面对,而且可以津津乐道,投资者从青少年那里感受到了巨大的市场商机。
4.对美的另类化
“酷”是现代社会的新时尚,从英文词源“cool”来看,意味着冷、硬、僵,引申为冰冷、残酷等,显著区别于温暖、温柔为一极的传统美感标准。大众传媒中的主体是通过演员作为特殊符号展现的,他们的穿着打扮、喜怒哀乐、神情举止无不传递了文本设计者的审美情趣。从人们熟悉的歌唱明星来看,近年来新兴的许多年轻的明星都愿意走“妖冶路线”,如果是女性,一般要有暧昧的眼神、扭动的腰身、奇异的装扮,歌词要有爱,最好是痛不欲生、欲罢不能的爱,歌声也可以不圆润优美,呼喊嚎哭,捶胸顿足皆可。现代社会,如果哪天打开电视、报纸、杂志或者互联网,想不看到上述那些新鲜的时尚都不行。多少父母在问:“电视里出现成年男女亲热的镜头时,我该不该把4岁孩子的眼睛蒙起来?”问题是,如果真要蒙的话,那只好让孩子成天带着眼罩生活了。因为家里电视机可以不看,走在大街上广告牌是没法不看的。
大众传媒是一种话语权威,它始终处在主导地位,从言说权力的角度看,它是施予者,受众尽管千差万别,但都只能是受动者,虽然手握遥控器或鼠标可以部分拥有选择权,总体而言,单向接受传媒符号体系的传递是受众们唯一的选择。因此,在传媒网络体系覆盖之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受大众传媒的塑造是不可避免的。
大众传媒应作出的改进 内蒙古农业大学
传媒要改进,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自身发展的要求。从对青少年社会化产生的负面影响来看,传媒应注意如下方面的建设:
1.加强政府的示范和导向。政府的示范和导向有不可低估的社会影响力,尤其在中国高度组织化的社会结构下,政府的导向和示范作用有其他西方国家所不具备的优势,在主要媒体上积极推进精品工程,在表现题材和表现手法上体现国家理念建构的要求。
2.提升媒体形象的定位。尽管受众层次不一,但每个社会成员内心都有真善美的需求,青少年未成形的价值观和人生信念可以通过美的方式加以熏染,将每一个可能被青少年接触的文本都赋予智慧的种子,用重新诠释的美感、正义和神圣感来唤起青少年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在广告、画面、文字、声音和可接触的各种界面上体现人类对真善美的诉求。
3.提高创作者的素养。媒体产品面世的背后是一群创作者,从编导、设计、策划到具体操作,直至最后成形,是许多人共同劳动的结果。精品创作需要有精品共识,在基本价值尺度上,首先需要在这个群体的合作上取得共识。在这个价值和意识形态日趋多样性的时代,如何获得这样的一致,尚需更高层面共同理念的建构和较长时间的消化。
对青少年的建议
1、青少年应该加强自身道德修养,通过学习来培养自己高雅的情趣,合理利用青少年阶段时的猎奇心理,要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意识。
2、青少年对不良信息要有一种抵制能力,不能随波逐流,还应该学会对信息的选择性接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3、青少年应该会洁身自好,学会抵制社会化中的不良诱惑。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大众传媒不断的深入到生活中的各个角落,从电视、报纸、杂志到网络。而作为青少年处于青春期,很容易受到这些大众传媒的影响,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净化媒体的信息,给青少你那提供一个。然而,近些年来,一些大众传媒为了获得更高的认知度,媚俗,低俗化的趋势越来越严重。而这些问题无疑给建设和谐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近段时间,英国首都伦敦发生骚乱,英国广播公司总结的几点原因中,就有着流行文化滋生暴力,而大众传媒则是流行文化的大力传播者,所以我国政府也应该出台相关政策,来打击大众传媒中不良信息的出现,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铺平道路。同时也要对适龄青少年进行相关的方面的教育。我国净化大众传媒不良信息的传播任重而道远。
第三篇: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摘要】:社会化的实质是角色扮演。网络游戏的种类繁多,不同类型的网络游戏特点不同:虚拟性、遥在性、弱规范性、挑战性和体验性等特点,吸引着不同个性的青少年,对青少年的社会化成长过程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特别是角色扮演类网络游戏。
关键字:网络游戏、青少年、社会化、角色扮演、影响
当前,在众多的网络交往媒体中,网络游戏这种新生的网络交往方式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网络游戏网络游戏是基于互联网的多人在线游戏,玩家在虚拟环境中可以与其他玩家和非玩家角色进行互动。根据其运作方式及其内容的设定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休闲游戏型、竞技对战型、模拟经营型、即时战略型、角色扮演型。[1]青少年是网络游戏的主要参与者,网络游戏的价值导向、故事背景、场景设置以及游戏玩家互动等因素都可能对青少年社会化产生影响。
一、网络游戏的类型分析(1)休闲游戏型主要指的是棋牌类、益智类的桌面小游戏,目前是网络游戏中最普及的一类游戏。以联众、边锋和QQ游戏最具代表性。棋牌类游戏一般具有相对固定的规则,益智类游戏的规则也比较简单。对于玩家而言,此类游戏以脑力思考为主,是一种相对轻松的悠闲游戏,可以锻炼青少年的思考能力。
(2)竞技对战型主要是指一些动作型游戏,如赛车、拳击、枪战等。这种游戏节奏紧张,图像精致,视觉效果华丽,音效逼真,感受直观刺激,让玩家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要求玩家有较快的反应能力,对突发事件能进行最快处理,并且要有较强的立体感。此类高强节奏的对抗需耗费玩家大量的体力和脑力。如果青少年在不恰当的时间玩此类游戏,比如课间或中午时分,很容易影响到后面的学习和生活。
(3)模拟经营型游戏往往是模拟一项事业,如《足球经理在线》。此类游戏相对来说节奏比较缓慢,对抗性不强,但头绪复杂繁多,连贯性较强,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容易吸引一些比较有耐心的思维比较有条理的愿意开动脑筋的青少年,也会吸引对某个行业特别有兴趣的青少年。
(4)即时战略型游戏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魔兽争霸》。此类游戏要求玩家有较快的反应能力、较高的战略战术和组织协调能力,玩家在有限的资源和时间内要尽快建筑工事、发展科技、制造部队协调,并操纵不同的兵种组合,达到战胜对手的目的。可以锻炼青少年的组织、应变能力。
(5)在网络游戏中最有代表性的最吸引人的同时也是最具有争议的游戏就是角色扮演型游戏,以至于角色扮演型游戏几乎成了网络游戏的代名词,可以说网络游戏的负面影响一大半都是由角色扮演型游戏造成的。角色扮演类网络游戏有精彩的故事情节,有复杂的各种任务,图像精美,音乐动听,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营造了一个虚拟的人间社会,而虚拟世界中的玩家又都是一个个现实的人,人性的特点在游戏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游戏有极高的耐玩性,可以实现部分玩家在虚拟世界的梦想。在游戏中每一个玩家首先都是以一个弱者的姿态出现,他要通过完成游戏设定的一个个任务提高自己在各方面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他可以选择自己独立地去摸索,但这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也可以选择去拜师,让一位老玩家带自己活动,这样就能少走弯路,更快更好地成长。在游戏中需要与人做交易,他有可能碰到诚实的人或者骗子;需要与人交往,他有可能碰到文明的人或者粗野的人,甚至可能碰到强盗,被抢走重要的装备。这个虚拟的世界缺乏法律的约束,是个无法无天的社会,是强者的世界。[2]
二、角色扮演型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社会化带来的影响
1.角色扮演型网络游戏对青少年正面的影响(1)角色扮演型网络游戏对青少年认知过程的影响。角色扮演型游戏往往是在一个视觉化的环境中,尽快做出决定完成任务。能锻炼青少年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感,经常玩电脑和网络游戏的孩子在空间表征、视觉注意等方面有所加强。角色扮演型网络游戏设定了一个个的任务需要玩家去完成,玩家的能力随着个人的努力完成不同的任务而不断增强,这能够强化青少年的目标感,刺激他们的上进心,使青少年在游戏中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2)角色扮演型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影响。青少年由于正处在身心全面发展的阶段,必然要从所接触的所有环境中去学习生活,而角色扮演型网络游戏使他们接触到一个全新的环境,这个环境全方位地模拟了现实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每个成员的起点都是平等的,完全要靠个人的努力获得进步。在这个进步的过程中每个成员都需要和各式各样的人打交道,有的人获得了虚拟的财富和装备,有的人获得了友谊,有的人则受骗上当,遭受了惨重的损失,然而每个人都增长了阅历。2.角色扮演型网络游戏给青少年社会化带来的负面影响(1)角色扮演型网络游戏使得青少年过早地成人化。现在的网络游戏中没有实行年龄分级制度,游戏里各种年龄层次的玩家都有,青少年在这里过早地接触到成人社会,成人社会的一些陋习不可避免地在他们心中打上深深的烙印,他们不会区分游戏和现实的不同,把游戏等同于现实,从而痴迷于网络游戏之中。游戏中的暴力情节和帮派组织很容易使青少年形成错误的暴力观念和帮派意识,混淆游戏虚拟与社会现实的区别,误认为这种通过伤害他人而达成目的的方式是合理的。
[3]他们往往把游戏中的行为方式带入现实社会,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欺诈、偷盗、对他人施暴,甚至团伙斗殴、作案的事件就会发生。游戏里谎话脏话无聊的话随处可见,不少青少年就是从网络上学会了撒谎,并不以此为耻。网络虚拟社会的特点,决定了它很难形成像现实世界那样严格的社会规范,很多行为也难以受到规则的明确约束。对于正在成长中的未成年人,如果他们的社会化过程主要依赖网络来完成,那么这种危险性是显而易见的。他们可能会把网络中培养出来的任性、放纵、撒谎、粗鲁、不负责任等习惯带到现实生活中,轻则行为失范,重则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2)角色扮演型网络暴力游戏模糊了青少年是非对错的价值标准,导致了青少年价值取向的严重偏离。作为一种最简单的游戏方式,网络暴力游戏没有确定的程序,也不是个人与计算机的对战,而是网络中不同个人所支配的替身所进行的拼争。这样,就缺乏最起码的道德判断和价值定位。亦即,在这样的暴力游戏中,没有善恶、美丑、是非、对错之分。正如一些武侠演义中的荒诞故事一样,两个武林高手一见面就打打杀杀,几乎就不问是非缘由和青红皂白,直打得天昏地暗。可是,一直打到死,也许都弄不明白: 为何而打,缘何而杀,为什么而死。[4]玩这样的游戏,自然就不必分个是非对错,当然也就更不需要绞尽脑汁,冥思苦想,轻轻松松地一坐到电脑前就开打,直到离开才告结束。这种通过盲目地虐待、蹂躏别人和毫无意义地杀戮他人来获得生理上的某种快感,并寻求一种在虚拟世界里的心理补偿和心态平衡,采取了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的手段,是一种极不健康的畸形心态和价值错乱,对青少年的心理、人格和社会化势必带来更深层次的消极影响。
(3)角色扮演型网络暴力游戏的背后:自我角色的迷失
实现和自我满足— — 种寻求在虚拟世界里的亚实践体验和虚无的精神补偿网络暴力游戏这一高新科技培育下的乌托邦。沉浸于网络空间可以被看作是游戏者获得了一种新的主体性,隐瞒身份的目的就是期望在网络 中重新塑造一个全新的自我——一个隐藏自身缺点、增加更多优点并能够吸引他人的崭新形象:显然,这种虚拟的个人具有了更多的成功机遇: 如果在游戏中战胜了对方,获得了成功,就可以更好地满足个人渴望成功的心理需求。即使失败了,也可以重新开始,或者重新寻找替身直至获得成功。也即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中获得成功的机率要远远高于现实生活,任何生命个体都可以通过身份再造、身份转嫁等来获得虚拟的自 我实现,以达到心理满足。由于青少年自身条件的限制和 成人世界社会规范的约束,青少年往往少有机会去从事这些实践活动,更难获得成功。这时,网络游戏 便成了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体验自我实现的亚实践平台。这种亚实践体验有它独特的刺激和魅力所在。因为任何实践本身所提供的解决矛盾. 与客体搏斗并最终战胜客体的过程都具有其内在的冲动力。
(4)人际互动的异化。
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中的人际互动面临的情境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中,基于个体的内心准则和社会规范的制约而形成的行为的自我克制大大削弱或不复存在,迷恋角色扮演型网络游戏的青少年喜欢独处、敏感、倾向于抽象思维、警觉、不服从社会规范,容易孤独和抑郁,他们对现实中的人际交往感觉恐惧和陌生,有一种社会孤立感和社会焦虑感,但另一方面,他们在通过上网与人交往时却感觉到安慰和满足,他们在网上的行为方式与现实生活中的行为方式存在巨大差别。据一项调查显示,有6 7.6 %的青少年承认自己的情绪经常莫 名其妙地低落,有5 9 .3 %的青少年对现实生活有冷漠和逃避倾向,有5 3 .6 %的青少年承认孤独感增加,有3 2 .4 %的青少年与家人、同学和朋友的关系变得疏远了,只有 1 3 .1 %的网络暴力游戏痴迷者认为对他们的心理和实际生活没有任何影响。[5]习惯于血肉横飞的这些青少年网民,往往产生了性情粗劣、血液冷酷、心灵麻木的心理特质,对现实生命的可贵和至上价值,对现实生活的 真实和应有的关怀,失去了天然的判断能力,进而形成了一种麻木的生命观和生活观。[6]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网络的发展对青少年来说无疑是把双刃剑,既为青少年的社会化提供了很好的机遇,也提出了严峻挑战。但是,我们不应该回避网络的负面影响,而是应该积极地制定出可行的对策,提高青少年对网络游戏的正确认识,教育他们学会用正确的眼光去看待网络游戏里的虚拟世界,加强他们的道德教育以及心理素质的培养,强化他们的自律性,另外,多参加户外活动或社会实践,避免产生对网络的依赖心理,不要把玩网络游戏作为逃避现实或宣泄情感的工具,不要把上网玩游戏看作是唯一的娱乐活动。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2]朱 婧:试论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年3 月第1 期
[3] 徐瑞萍 论网络对青少年社会化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版)第21卷4期
[4]王玲宇,张国良.网络暴力游戏对青少年的“涵化”影响--时上海市中学生的调查[J].当代青
年研究.2005,(5).[5]曹颖,王红梅.角色扮演型网络游戏对青少年参与者的负面影响及规范建议[J].学理
论,2008,(18).[6] 龚慕霞,安中吉,李昕昌,陈爱东 网络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
报 2003第6 期(总第106 期
第四篇:试析“追星”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试析“追星”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在当下信息时代中,媒体的发达带来了娱乐业的繁荣,各种各样的明星出现在我们的社会中。同样伴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明星们在社会中影响力也与日俱增,相应的的“追星族”的人数也越来越多。而在“追星族”中,青少年成为了主力军。
所谓“追星”, 就其行为实质而言, 无非是一种对偶像的崇拜和追捧行为, 即偶像崇拜现象。我国青少年所崇拜和追捧的明星集中在文娱界和体育界, 因此, 我国青少年的“追星”,是指对在文娱和体育领域取得斐然成就的公众人物的崇拜和追捧。在现今社会中,有于青少年“追星”问题的连锁反应产生了对教育、文化、思想方面的影响,青少年“追星”问题引起了老师、家长等多方面的关注,已成为一个重大的话题。从社会学角度讲,社会化的基本涵义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更具体地是指“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全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 “追星”对青少年生活的影响是巨大的,所以 “追星”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是在所难免的。
下面我将从正反两方面来谈谈 “追星” 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追星和崇拜偶像,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们没有盲从性,能正确分析偶像的优点和不足,追星是为了追求明星的亮点,学习明星好的东西,并以此为榜样,在学习和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培养自己积极奋进的精神,这种人都能健康成长。比如郑智化,他虽然是残疾人,但他身残志不残,毅然选择了自己所喜爱的事业。他靠坚强的意志,唱出了许多好听的歌,大家都熟悉的《水手》就足以证明: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不值得我们崇拜吗?王杰也是一个有名的歌手,他的成名不是靠运气,而是凭自己的实力取得的,他所走的人生道路是艰辛的。曾被生活所压迫的他,从未向命运低过头,他当过推销员,出租车司机,不管生活多么苦,他总是以微笑来面对,最终走向了成功。难道这样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不值得我们学习吗?像这样的明星不胜枚举,这样的明星值得我们崇拜,值得我们敬仰。
追星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追星是青少年从孩童向成人成长过程中的生理心理过程的反映。青少年处于由孩子向成人的发展阶段,正是长身体、长知识和树立远大理想的时期,他们的理想、愿望正处于迷茫和混沌中,需要自我的实现和完善,他们既想摆脱儿童的心理,又想像成人那样体现成熟。明星的出现使他们眼前一亮,从明星的身上看到了自我实现的希望,追随他们、崇拜他们,已成为心中的渴求。
追星是青少年寄托希望和理想的一种表现。大多数明星都有一技之长,或在体育竞技上,或在艺术上。加上其外观或是英俊潇洒,或风姿绰约,体现了美的风采,年轻人常常被他们吸引,从思想、行为和外表等去模仿学习。
追星也是广大青少年心理的需求和情感宣泄的需要。青少年时期,是生理和心理的重要转型时期,性的发育正走向成熟,但性意识仍是朦朦胧胧,对异性产生好感,心中或多或少都有异性的影子。在年轻人的眼里,明星是快乐的使者,是美的化身,是最有成就的典范。他们都向往梦幻般的青春,生活在自己虚拟的世界中,幻想着自己成为了明星,成为顶尖人物,并以此成为生活中的目标。
另外,在充满竞争的社会里,学生学习负担很重,升学的压力,学生相互竞争的压力,课后家长安排的各种辅导等,压得很多学生喘不过气来。当明星以光彩夺目的形象展现于大众,进入他们生活后,他们就会情不自禁去崇拜,与明星一起疯狂,一起宣泄,以满足心理的需求。
偶像崇拜是青少年对人生追求的体验,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过程,每个时代的青少年都有自己人生的理想,心目中追求的人生目标和偶像,当前的追星也是这样。因此,对追星现象和偶像崇拜既不要一概反对,也不要放任自流出现问题,而要积极引导,使之理性化。
二、消极影响
“追星”虽然对青少年的社会化发展有一定积极作用,但大多数人担心的是:青少年自控能力差,很难管束自己,极易陷入疯狂的追星潮中,这会使青少年的认知对象发生变化,将更多的精力投入虚拟世界而忽略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从而沉迷于“追星”,对青少年的发展带来危害。例如:某女为见刘德华一面不惜倾家荡产逼死慈父;“追星族”为见天国的偶像而尾随其自杀。以下报道的“追星族”的疯狂事迹更是触目惊心:辽宁一17 岁初中学生,因没钱追星而在温州火车站自杀身亡;一女青年在看到自己的偶像与人结婚,竟一气之下割腕跳楼自杀;贵州一16 岁少年因父母没给他买音乐会门票(门票太贵),便在自家厕所自闭6 天6 夜。
疯狂“追星族”对心中的偶像盲目祟拜,狂热模仿到发疯、发烧、发昏的地步,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对其个人和社会都有—定的危害。有的疯狂“追星族”把偶像作为自己的精神依托,整日神情恍惚,生活在一种幻想世界中,导致心理失衡;有的疯狂“追星族”在公共场合围堵明星,以求明星签名,拼命拥挤、嘶叫狂呼,从而导致公共秩序混乱,造成人伤物毁。疯狂“追星族”们一味追星迷星,以此寻求欢乐和精神寄托,转移或降低了学习兴趣,上课精神不集中,回家头一件事就是听唱片看电视,不认真学习和完成作业,学习成绩不但下降,甚至出现厌学、弃学,导致学业的荒废。有些学生过分崇拜明星而患了追星“梦幻症”。他们都是在校生,对港台明星崇拜得入了迷,业余时间一门心思听港台歌曲,吃饭走路也戴着耳机,常听到深夜,看书、作业和其他主体活动都弃之不顾,满脑子只装着歌星的影子,幻想能与歌星结婚,经常失眠、自烦、头痛、身体不适,心理失去了平衡。另外,明星的成长经历在大多数情况下包含了一夜成名的因素,而青少年往往忽略了他们的努力奋斗,这会导致青少年的心态变得浮躁,对青少年以后的成长不利。
我自己也有自己个人崇拜的明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都是一个“追星族”,只是我们的“星”不一定都集中在文娱界和体育界而已。我们不能否认任何事物都具有它的两面性,青少年“追星”这个现象也不例外,我认为青少年阶段对明星的崇拜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也是他们这个年龄阶段非常正常的表现,我们不能因为一些恶性“追星”事件的发生而对现在青少年的明星崇拜行为大加鞭挞,而应该辩证地看待青少年的明星崇拜现象。
一方面,明星之所以成为明星,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大多外表俊美,光彩照人,并且大多都具有一技之长和过人之处,比如表演的才能、歌唱的才能等。青少年对他们心中喜欢的明星狂热地崇拜,享受追星的快乐,成为他们枯燥学习生活中调味剂。许多明星艰辛的奋斗历程、曲折的人生历练,也深深地打动了无数青少年的心,使他们认识到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一日之功,都需要付出艰辛。若使青少年将明星崇拜的热情转化为自身奋斗向上的动力,那明星崇拜也不能说就不是件好事。此外,明星也不专指歌星、影星。著名的学者、专家、为我们所敬仰的、有杰出成就的人等等,都可以成为我们心中明亮的星,成为青少年追随的明星。现今炙手可热的学者如易中天、于丹等,他们用自己渊博的学识,杰出的口才征服了人们,不都成了万众瞩目和争相追逐的明星吗?所以,青少年对明星酌崇拜,不在于是否崇拜,而在于崇拜的是谁,崇拜的是什么,以及从所崇拜的人身上学到了什么。
另一方面,我们反对盲目崇拜。青少年去喜爱一个人,去崇拜、敬仰一个人本没有错,但这种爱若超出了一定限度,就会变成非理性的追捧和盲从,会造成心理失衡,损害自己和亲人,甚至会给社会带来不良的影响。大多数追星的青少年还没有独立的经济基础,为了追星花费父母大量金钱。这种牺牲亲情,脱离人生正常轨迹的盲目明星崇拜,折射出狂热追星的负面效果,所以说青少年对明星的崇拜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盲目崇拜所造成的不良后果。这就需要我们对青少年时期的明星崇拜行为进行正确引导,避免负面效果的发生。
第五篇:青少年社会化教育管理调研报告
青少年社会化教育管理调研报告
青少年社会化教育管理指的是校外教育机构如家庭、社
区、社会公益组织、社会新媒体等在学校教育之外,利用青少年的课外时间和节假日,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对青少年学生开展的教育活动。青少年社会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多种形式向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培养他们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促进全面、健康发展。青少年社会化教育既是满足青少年身心发展之需要,也是丰富校外教育成长的重要途径,与学校教育形成互补互进之势。
一、农村青少年社会教育现状情况
我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如火如荼,农村青少年校外教育及社会教育管理也成为青少年社会管理的重要一项,因此家庭、社区、社会公益组织、社会新媒体等在青少年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学生们的义务教育主要依托学校、依托老师在校园内完成,对于青少年来说,家庭和社区则是生活、休息、娱乐的主要场所。就近期调研查看,我们发现各乡镇社区青少年的社会化教育状况如下。
1、家庭教育的现状。(1)急于求成,不注重心理上的辅导。由于社会的影响,家长存在一种急于求成的心理,认为只要是让孩子们学习成绩提上去,不惜花费一切代价。这样以来,1造成孩子平常休息娱乐时间少的同时,心理上受到极大压抑,感受不到生活学习的快乐轻松。家长的盲目攀比造成孩子生活学习的压力陡增。(2)缺乏心理上的关爱,造成孩子们对学习的厌烦。现在不少父母仅关注孩子的衣食住行,忽略了孩子的学习的天性和内心世界的架构,使得孩子们极易陷入到对外在物质的盲目攀比的不良心态,盲目追求物质钱财,有的甚至误入歧途。(3)缺乏学习和家庭教育的氛围。家长喜欢拿孩子作为自己炫耀的资本,满足虚荣心,给自己挣面子, 只会用打骂的方式对待孩子,普遍缺乏正确的教育方式,结果造成家庭教育气氛紧张,缺少亲情。
2、社区教育的现状。社区在青少年教育方面正发挥着越
来越重要的作用,如社区红色E站、未成年人活动室、老少共建活动、学生课外书法活动室、休闲娱乐站等,就是面向农村广大青少年开展的。同时,社区作为青少年社会实践的大舞台,给青少年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3、公众舆论和社会传媒教育的现状。随着公众舆论和社会传媒的越来越发达,电视、网络、报纸、杂志、流行音乐和各种公众舆论越来越左右着青少年的日常行为。据调查,有80%的青少年沉迷于电视,有60%的青少年经常上网,有30%的青少年喜欢看报纸和杂志,有50%的青少年喜欢听流行音乐,同时,很多的青少年开始关注着自己身边的公众舆论。关
注自己的社会形象,用公众舆论的导向来影响自己的言行。
二、社区青少年社会教育存在的问题
1、家庭教育的问题:第一、教育偏执。很多父母按照他们的固有的思维方式去教育孩子,影响了孩子们自己的创造力,损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创新能力。第二、缺乏关爱。很多父母将孩子视为自己炫耀的资本,认为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着装打扮都可以作为自己攀比心态的砝码,给孩子们的学习生活造成了额外的负担。第三、物质刺激。物质奖励已成为不少家长教育孩子的“法宝”,造成孩子们学习动机的不端正。很多孩子为了得到家长许可的物质,采取不良手段提高成绩或者是得到老师的表扬,这种不良的心理动机吞噬了孩子幼小的纯洁心灵。第四、方式落后。很多父母的教育孩子的观念还建立在简单粗暴的棍棒教育上,仅仅是通过打骂的教育方式来督促孩子的学习生活,给孩子不仅是肉体上的伤害,更是精神和内心的双重伤害。
2、社区教育的问题。目前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有硬件上的,也有软件上的问题。硬件上的如:没有合适的场地开展青少年教育;没有整合好教育资源,形成一个对青少年教育的有机整体。软件上的问题如:没有一个稳定的社区志愿者队伍;没有良好的社区教育载体等等。
3、公众舆论和社会传媒教育的问题。现在公众舆论和社
会传媒对青少年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许多负面影响。网瘾、黄赌毒等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以致带来逃学逃课、早恋等社会问题。
三、社区青少年社会教育管理的积极措施
新时期的青少年要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和积极向上的心理。社会、家庭、学校都有责任、有义务为青少年的健康快乐成长提供良好的生活学习氛围,为培养出优秀有为的新一代青少年共同努力。
1、社区、学校、家长三位一休,共同打造合格家长
社区、学校、家长三位一体,共同构筑打造合格家长的教育网络,开办诸如家长学校、家长联谊会、家长成长工作室、公益大讲堂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帮助家长学习家庭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技术,掌握家长亲子沟通的技巧,指导家长转变教子观念,营造家庭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满足家长自我发展的需求。
2、发挥社会教育的渠道,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利用党群部门、志愿组织等开展“爱心妈妈”结对帮扶
活动,为部分留守青少年营造充满温暖关爱的生活学习氛围,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让孩子们在健康向上的生活学习中茁壮成长。
依托青少年维权岗,发挥相关部门职能,如开展警营开
放日,普及法律知识;参观学习少年法庭,增强孩子们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积极意识;利用社会志愿组织的力量,开展关爱活动,为青少年开展课外课业辅导、心理健康疏导、图书赠阅学习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孩子提高全面综合素质提供支持。
新农村社区通过开展青少年志愿者服务,开展各种社会
实践活动,如捡拾道路垃圾、爱护社区环境,开展爱心救助、关爱孤寡老人等活动,通过社会实践进一步优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
3、发挥公众舆论和社会传媒教育的积极作用
公众舆论和社会传媒通过各种形式渗透于青少年生活的各个空间,因此要建立起一个积极的公众舆论和社会传媒系统,利用青少年所偏爱和擅长的网络媒介,获取必要的和充分的信息资源、娱乐资源和知识资源,让青少年们重新审视他们赖以成长的这个世界,重新进行自我定位,对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和身心健康的提高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