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投资业务的所得税处理

时间:2019-05-14 01:15: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企业投资业务的所得税处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企业投资业务的所得税处理》。

第一篇:企业投资业务的所得税处理

企业投资业务的所得税处理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之一,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体制也日益完善。为增强竞争能力,并求得长期稳定发展,企业必须寻求多元化经营。适时进行投资活动是企业经营多元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投资已成为许多企业特别是投资性企业的非常重要的资产。

为规范企业投资的会计核算,财政部于1998年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投资》,2001年2月修改。1994年新税制实施以来,一系列有关投资的税务处理和投资所得的所得税政策也相继出台。由于所得税法与会计制度的目的不同,在投资收益的确认时间、分类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导致投资会计成本与计税成本不尽一致。本文将通过分析投资业务所得税与会计处理的异同,对投资业务的所得税处理进行详细讲解。

一、投资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的比较

投资是投资方企业为获取股利,实现资本增值,或者为了改善贸易关系等其他利益,用所持有的资产与被投资企业或单位(简称“被投资单位”)相交换而取得的资产。

广义的投资包括债权性投资和权益性投资。一般来说,债权性投资是指投资方与被投资方签署了表明债权债务关系的合同或协议,规定有明确的到期日,被投资方必须在到期日或之前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的投资。权益性投资则是指债权性投资以外的投资。一项投资是权益性投资还是债权性投资,税务机关有权根据纳税人的合同或协议的有关条款、投资双方的目的、投资双方的关系、投资方参与被投资方管理的程度、被投资方的资本结构、投资的风险性质、投资的使用范围、投资的清偿顺序等情况,本着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具体确定。

以上是有关投资的一些基本概念,下面再来看企业投资的会计处理和税务处理都有哪些不同之处:

(一)所得税处理将投资收益区分为股息利息和投资转让所得

在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中,企业的全部投资所得,不论是投资的持有收益,还是投资的处置收益一般都在“投资收益”账户中反映。而根据所得税法的规定,企业的投资收益应分为股息利息和投资转让所得。

就债权性投资而言,企业持有国债的利息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转让国债的处置收益则应并入应纳税所得缴纳所得税。

企业权益性投资的持有收益(即股息性所得)与处置收益(资本利得性质)的税收处理也不相同。企业处置权益性投资的转让所得,应全额并入企业应纳税所得中。而股息所得是投资方企业从被投资企业的税后利润(累计未分配利润和盈余公积)中分配取得的,属于已征收过企业所得税的税后所得,原则上应避免重复征税。按现行政策规定,只对非因享受定期减免税优惠而从低税率地区分回的股息性所得,补缴差别税率部分的企业所得税。需要注意的是,在1998年度以前,企业的股息所得是从应纳税所得中分离出来,单独计算补税的,从1999年度开始,根据新修改的纳税申报表的要求,股息性所得应与其他应纳税所得合并计算。企业取得的股息性所得应按规定还原为税前所得,然后采用抵免法确定应补税额。

另外,被投资单位发生亏损,投资企业按“权益法”确认的投资损失和投资企业转让处置投资发生的损失,税收处理也不相同。被投资企业发生的亏损,只能由本企业用以后年度实现的所得弥补,不能用于冲减投资方企业的应纳税所得。企业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被投资单位发生亏损,在会计期末自动确认的投资损失,在申报纳税时要进行纳税调整。但是,企业转让处置(包括清算时)投资发生的投资转让损失,可以在税前扣除,但在每一纳税年度扣除的股权投资损失,不得超过当年实现的股权投资收益和投资转让所得,超过部分可无限期向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

(二)税收法规与财务会计制度对投资收益确认时间和金额的规定不同 债权投资收益确认的时间和金额,所得税法规和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基本相同。企业持有债权投资,除国债外,必须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按期确认应计利息收入,加上当期的折价摊销数(或减去当期溢价摊销数),长期债权投资还要减去相关费用摊销数后的余额,确认为当期持有债权投资的投资收益。

但是,在企业权益性投资所得的确认时间和金额上,税法和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就存在很大差异:

一是对“股息性所得”的来源规定不同。财务会计制度规定,“股息性所得”是指从被投资单位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计末分配利润和盈余公积(依法或合同不能分配的部分除外),而税法并未将其限定为“被投资单位接受投资后产生的利润”,只要是被投资单位从税后利润支付的分配额,均应作为投资方的股息性所得。企业分配红股,即盈余公积转增资本,税收上也视为按股票面值相当的金额进行分配。投资企业取得的“任何分配支付额”超过可供分配的被投资单位累计未分配利润和盈余公积金的部分,如果小于权益投资的计税成本,应作为投资成本的回收,大于计税成本的部分、作为股权转让所得,属于“资本利得”性质。

二是短期权益性投资,会计上只确认投资转让收益或损失,税收上也必须严格区分股息所得与投资转让收益或损失,而且股息所得的确认时间是被投资单位会计上进行利润分配时,而不是收付实现制。

三是企业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时,确认投资收益的时间与税法规定不同。会计上应在每个会计年度末,按应享有的或应分担的被投资企业当年实现的净利润或发生的净亏损的份额,确认投资收益或损失,并相应调整投资账面价值。而税法规定,在被投资单位实际分配时再确认投资收益,并且不能将被投资单位的亏损确认为企业的投资损失,被投资单位可供股息分配的金额也不仅限于被投资企业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计未分配利润。(三)税法不允许提取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和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股份公司会计制度和投资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可以根据市价变动等情况,提取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和长期投资减值准备。但按照税法的规定,企业不允许提取这样的准备,也不能在未实际处置时只根据市价的变化确认投资损失。(四)税法不允许确认股权投资差额

按投资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时,投资企业的投资成本与应享有被投资企业所有者份额之间的差额”,应作为股权投资差额处理。如果投资成本大于应享有的所有者权益份额,为股权投资差额的借差,即商誉;反之,为贷差,也就是通常所指的负商誉。对股权投资差额,会计上要分期摊销,有投资期限的,在投资期限内平均摊销;没有投资期限的,借差在10年内平均摊销,贷差在不低于10年的期限内平均摊销,确认为投资收益(或损失)。

虽然会计上将股权投资差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调整项目,但企业申报纳税时,股权投资差额不得确认,也不得作为长期股权投资计税成本的调整项目。企业每年实际摊销的“股权投资差额”的借差,即确认的投资损失,应作为其他纳税调整增加项目,在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的主表第58行填报;反之,每年摊销的“股权投资差额”贷差,应作为其他纳税调整减少项目,在主表第61行填报。

二、投资的计税成本和调整计税成本

由于税收与会计对投资业务处理不同,必然导致投资的计税成本与会计成本会有所不同。

投资的计税成本是指企业取得投资时实际支付的全部代价,包括税金、手续费等相关费用。企业股权投资发生的相关费用无论数额大小,一律计入投资成本。而长期债权投资发生的相关费用,若金额较小,可于购入时直接扣除;若金额较大,应计入投资成本,并单独核算,在债券持有期间确认相关债券利息收入时摊销。

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发生的与投资有关,但不是直接发生于投资业务本身的咨询费、审计费等,不属于投资的相关费用,不计入投资成本,而在发生当期直接扣除。

企业初始投资时,实际支付的价款中包含已宣告尚未支付的股息和已实现的分期付息的债券利息,已作为前任投资者的投资收益征税,对企业而言,这属于垫付款性质,应减少投资的计税成本,这一点所得税处理与会计处理是一致的。

企业以现金资产投资,所取得投资的计税成本为实际支付的全部现金资产的金额。企业以非现金资产投资的计税成本一般以交易中所放弃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或市场价格)为基准,加上交易中发生的其他税费后确定。除企业改组、清算等特殊情况外,企业以非现金资产投资,必须在有关交易发生时确认非现金资产交易的转让所得或损失。交易中放弃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超过原账面计税成本(或调整计税成本)的差额,应计入交易发生当期的应纳税所得;反之则确认为当期的损失。

企业在持有投资的过程中,如果发生导致投资的计税成本变化的经济交易,为防止对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利润重复征税,或投资双方对被投资单位发生的亏损重复利用,必须对投资的计税成本进行及时调整。

下面介绍投资的调整计税成本,并与调整会计成本作一比较:(—)短期股权投资

短期股权投资会计成本的调整=初始投资成本(初始投资额-投资时已宣告尚未领取的股息)+追加投资-实际收到分配股息-投资成本回收;

短期股权投资计税成本的调整=初始投资成本(与投资有关的惜款费用构成计税成本的一部分,但在会计处理上则计入企业的财务费用)+追加投资-投资成本回收。(二)短期债权投资

短期债权投资会计成本的调整=初始投资成本+追加投资-实际收到分配利息-投资成本回收;

短期债权投资计税成本=初始投资成本+追加投资-减少投资。(三)长期股权投资

长期股权投资采取权益法核算时,会计成本的调整=初始投资成本(初始投资额-投资发生时已宣告尚未领取的股息)+应分享的被投资方实现利润或确认的权益的增加(按规定不属于投资企业的净利润除外)+已实现的投资转让所得+追加投资、改良支出等-已宣告的股息、利息-应承担的被投资方发生的亏损或权益减少-投资回收-已实现的投资转让损失等;

不论会计核算采用成本法或权益法,股权投资的调整计税成本=投资成本(初始投资额-投资发生时已宣告尚未领取的股息)+追加投资额+该项投资已实现的投资转让收益-投资回收-该项投资已确认的投资转让损失。(四)长期债权投资

除国债投资外,长期债权投资的会计成本与税收成本基本相同。

分期付息的债权投资的调整计税成本=投资成本+该项投资已实现的投资转让所得-相关费用摊销额-该项投资已确认的投资转让损失;

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的债权投资的调整计税成本=初始投资成本+已确认尚未实际收取的利息收入+该项投资已实现的投资转让所得-该项投资已确认的转让损失-到期实际收取的利息收入。

三、企业股权投资所得的所得税处理

股权投资所得是企业因股权投资而从被投资单位税后利润分得的投资所得,已征收过企业所得税,属于股息性投资所得,原则上应避免重复征税。按照现行政策规定,对被投资单位适用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低于投资方企业适用税率的,应补征税率差部分的税款。但被投资单位因“执行定期减税、免税政策造成实际税负低于投资方的”不需补税。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股权投资业务若干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规定,企业的股权投资所得包括被投资单位从税后利润中分配的全部货币性资产和非货币性资产。

企业从被投资单位的累计净利润(包括累计未分配利润和盈余公积)中取得的任何分配支付额,是股息性所得;企业所获得的被投资单位分配支付额超过上述累计利润的部分,是企业的投资返还(投资回收),冲减投资计税成本;企业获得的超过投资的计税成本(或调整计税成本)的分配支付额,包括转让投资时超过投资计税成本(调整计税成本)的收入,是投资转让所得(资本利得)性质,反之作为投资转让损失。

被投资单位向投资方分配非货币资产时,投资方取得的股票式股息应按股票票面价值确定投资所得,除此之外,应按所获得的非货币资产的公允价值确定分配支付额。

被投资单位向投资方分配的任何非货币资产的公允价值超过用于分配的有关资产的账面计税成本或调整计税成本的部分,除另有规定外,应作为被投资单位的资产转让所得;反之,应确认为分配当期的资产转让损失。

对股权投资所得的确认时间,现行政策规定基本类似于企业会计核算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法”。即只要被投资单位会计账务中实际作利润分配处理,不论实际支付与否,投资方均应确认投资所得。股份公司以盈余公积或未分配利润转增资本、分配红股,应按股票票面价值确定分配的投资所得。

企业应计的股息所得,无论是否实际收到,在被投资单位进行利润分配时(包括以盈余公积转增资产或分配股票式股息时),应并入投资方企业的应纳税所得,依法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股息所得在被投资单位已纳企业所得税税款,在不超过按投资企业适用税率计算的抵免限额内,从企业的应纳所得税中据实抵免;超过抵免限额的部分,可由企业向以后纳税年度结转。股息所得已纳企业所得税的抵免限额,按不同投资项目分别计算。

被投资单位发生的损失只能由本企业在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税前弥补,投资方企业不得在计算本企业所得税时进行税前弥补。

鉴于上文多次提到“公允价值”的概念,有必要对此作一讲解。公允价值是具体会计准则引入的新会计概念,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

一般情况下,税法确定的公允价值与会计上的公允价值基本一致。通俗地理解,就是竞争者在熟悉市场的前提下,进行公平交易所形成的价值。对于非现金资产,其公允价值的确定原则是:如该资产存在活跃市场的,该资产的市场价格即为公允价值;如该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但与该资产类似的资产存在活跃市场的,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应比照该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确定;如果该资产和与其相类似的资产均不存在活跃市场,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可以按其所能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以适当的折现率贴现计算的现值确定。

例如,A公司准备以其所持有的一台设备清偿B公司的债务,由于该设备属于专用设备,本地区不存在该设备的市场,也没有类似设备的市场,无法确定其公允价值。经双方协商同意,采用现金流量贴现法确定。该设备有效使用期限为6年,已使用2年,其账面净值为100万元,预计残值为2000元。根据过去生产销售情况和该设备的安装调试及所生产产品未来市场销售预期,在剩余4年每年现金净流量分别为:12万、15万、20万、18万。设资金成本率为10%。

该设备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

=120000(1十10%)十150000(1十10%)十200000(1十10%)+180000(1十10%)十2000(1十10%)另外,投资企业以债权换取股权,因放弃债权而取得股权的公允价值应根据被投资单位的情况具体确定。如果被投资单位为上市公司,所换股权的公允价值即为对应股份的市价总额;如果被投资单位为其他企业,可以按股权的评估价值或双方协议价值确定。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有关债权转换股权是在债务重组情况下进行的,并且债权注销时投资企业未确认债权投资转让所得或损失,按《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规定,企业以债权换取股权的计税成本必须以持有债权投资的计税成本确定,而不能以股权的公允价值确定。

第二篇:企业筹建期间业务招待费的所得税处理

企业筹建期间业务招待费的所得税处理

国税总局2012年第15号公告的出现,是企业筹建期“业务招待费”的福音。公告第五条:“企业在筹建期间,发生的与筹办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支出,可按实际发生额的60%计入企业筹办费,并按有关规定在税前扣除;”众说纷纭的筹建期“业务接待费”终于有统一待遇,但是回顾企业筹建期“业务招待费”所得税前扣除的过往历史,财税界的两种观点争论: 第一种观点:认为不能扣除。

依据分别为筹建期开办费的核算内容和《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的规定。以前业界普遍认为,开办费不包括业务招待费、广告和业务宣传费。理由是,《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中管理费用科目的规定,明确了开办费的核算范围:“企业在筹建期间发生的开办费,包括人员工资、办公费、培训费、差旅费、印刷费、注册登记费以及不计入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成本的汇兑损益和利息等支出。”

税法规定业务招待费的税前扣除应为开始生产经营并取得销售(营业)收入。《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落实企业所得税法若干税收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10]79号)规定,企业自开始生产经营的,为开始计算企业损益的。筹办期,是指从企业被批准筹办之日起至开始生产、经营(包括试生产、试营业)之日止的期间。

《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第四十三条和第四十四条规定: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期间发生的业务招待费、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可以按企业当年收入情况计算确定扣除限额。但是,对于在筹办期间没有取得收入的企业发生的上述费用如何进行税前扣除,未作具体规定。

所以,业内一直解读为:企业在筹建期未取得收入的,业务招待费不能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第二种观点:认为可以限额扣除。

依据是《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税务事项衔接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98号)以及现在的国税总局2012年第15号公告。国税函〔2009〕98号中,关于开(筹)办费规定,新税法中开(筹)办费未明确列作长期待摊费用,企业可以在开始经营之日的当年一次性扣除,也可以按照新税法有关长期待摊费用的处理规定处理,但一经选定,不得改变。企业在新税法实施以前未摊销完的开办费,也可根据上述规定处理。

依据国税总局2012年第15号公告,筹办期的业务接待费,不再有收入的限制,按实际发生额的60%税前扣除。

学习和回顾了筹建期“业务招待费”的今生和前世,作为财务人员不得不思考:筹建期“业务招待费”剩余40%部分的处理。尽管新税法未明确,列作长期待摊费用的处理。国税函〔2009〕98号也规定,企业的开(筹)办费可在开始经营之日的当年一次性扣除。但是,国税函[2010]79号第七条规定“企业自开始生产经营的,为开始计算企业损益的。企业从事生产经营之前进行筹办活动期间发生筹办费用支出,不得计算为当期的亏损,应按照国税函[2009]98号第九条规定执行”。

可是,依照15号公告的新规定,“业务招待费”只能按实际发生额的60%计入开办费。同时,依据前述,会计准则将开办费列入“管理费用”科目中核算。

这样分析,关于筹办期的业务招待费用的处理,税法和会计准则之间虽存在差异,但由于税前扣除限额仅是所得税纳税中的概念,不影响会计账务处理。正式经营的所得税汇算清缴时,进行业务招待费40%的纳税调增。

第三篇:《企业债务重组业务所得税处理办法》

《企业债务重组业务所得税处理办法》

发文字号: 总局令【2003】第006号发布时间: 2003年01月23日 状态: 有效

国家税务总局令 第 6 号

现发布《企业债务重组业务所得税处理办法》,自2003年3月1日起施行。

国家税务总局局长:金人庆

二○○三年一月二十三日

企业债务重组业务所得税处理办法

第一条为加强对企业债务重组业务的所得税管理,防止税收流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债务重组是指债权人(企业)与债务人(企业)之间发生的涉及债务条件修改的所有事项。

第三条债务重组包括以下方式:

(一)以低于债务计税成本的现金清偿债务;

(二)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

(三)债务转换为资本,包括国有企业债转股;

(四)修改其他债务条件,如延长债务偿还期限、延长债务偿还期限并加收利息、延长债务偿还期限并减少债务本金或债务利息等;

(五)以上述两种或者两种以上方式组合进行的混合重组。

第四条债务人(企业)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除企业改组或者清算另有规定外,应当分解为按公允价值转让非现金资产,再以与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相当的金额偿还债务两项经济业务进行所得税处理,债务人(企业)应当确认有关资产的转让所得(或损失);债权人(企业)取得的非现金资产,应当按照该有关资产的公允价值(包括与转让资产有关的税费)确定其计税成本,据以计算可以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的固定资产折旧费用、无形资产摊销费用或者结转商品销售成本等。

第五条在以债务转换为资本方式进行的债务重组中,除企业改组或者清算另有规定外,债务人(企业)应当将重组债务的帐面价值与债权人因放弃债权而享有的股权的公允价值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所得,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债权人(企业)应当将享有的股权的公允价值确认为该项投资的计税成本。

第六条债务重组业务中债权人对债务人的让步,包括以低于债务计税成本的现金、非现金资产偿还债务等,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计税成本与支付的现金金额或者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包括与转让非现金资产相关的税费)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所得,计入企业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中;债权人应当将重组债权的计税成本与收到的现金或者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当期的债务重组损失,冲减应纳税所得。

第七条以修改其他债务条件进行债务重组的,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计税成本减记至将来应付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当期的债务重组所得;债权人应当将债权的计税成本减记至将来的应收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当期的债务重组损失。

第八条企业在债务重组业务中因以非现金资产抵债或因债权人的让步而确认的资产转让所得或债务重组所得,如果数额较大,一次性纳税确有困难的,经主管税务机关核准,可以在不超过5个纳税的期间内均匀计入各的应纳税所得额。

第九条关联方之间发生的含有一方向另一方转移利润的让步条款的债务重组,有合理的经营需要,并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经主管税务机关核准,可以分别按照本办法第四条至第八条的规定处理:

(一)经法院裁决同意的;

(二)有全体债权人同意的协议;

(三)经批准的国有企业债转股。

第十条不符合本办法第九条规定条件的关联方之间的含有让步条款的债务重组,原则上债权人不得确认重组损失,而应当视为捐赠,债务人应当确认捐赠收入;如果债务人是债权人的股东,债权人所作的让步应当推定为企业对股东的分配,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股权投资业务若干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0〕118号)第一条第(二)项的规定处理。

第十一条本办法所称公允价值是指独立企业之间业务往来的公平成交价值。第十二条本办法自2003年3月1日起施行。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债务重组所得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批复

来源:国家税务总局字号:【 大 中 小 】

【发文单位】 国家税务总局

【发布文号】 国税函〔2009〕1号

《企业债务重组业务所得税处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令第6号)自2003年3月1日起执行。此前,企业债务重组中因豁免债务等取得的债务重组所得,应按照当时的会计准则处理,即“以低于债务账面价值的现金清偿某项债务的,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支付的现金之间的差额;或以债务转为资本清偿某项债务的,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债权人因放弃债权而享有股权的份额之间的差额”,确认为资本公积。

第四篇: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办法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办法》的通知

国税发[2009]3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

为了加强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的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规范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务企业的纳税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等有关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务的特点,国家税务总局制定了《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九年三月六日

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等有关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中国境内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务的企业(以下简称企业)。

第三条 企业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务包括土地的开发,建造、销售住宅、商业用房以及其他建筑物、附着物、配套设施等开发产品。除土地开发之外,其他开发产品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应视为已经完工:

(一)开发产品竣工证明材料已报房地产管理部门备案。

(二)开发产品已开始投入使用。

(三)开发产品已取得了初始产权证明。

第四条 企业出现《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三十五条规定的情形,税务机关可对其以往应缴的企业所得税按核定征收方式进行征收管理,并逐步规范,同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等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进行处理,但不得事先确定企业的所得税按核定征收方式进行征收、管理。

第二章 收入的税务处理

第五条 开发产品销售收入的范围为销售开发产品过程中取得的全部价款,包括现金、现金等价物及其他经济利益。企业代有关部门、单位和企业收取的各种基金、费用和附加等,凡纳入开发产品价内或由企业开具发票的,应按规定全部确认为销售收入;未纳入开发产品价内并由企业之外的其他收取部门、单位开具发票的,可作为代收代缴款项进行管理。

第六条 企业通过正式签订《房地产销售合同》或《房地产预售合同》所取得的收入,应确认为销售收入的实现,具体按以下规定确认:

(一)采取一次性全额收款方式销售开发产品的,应于实际收讫价款或取得索取价款凭据(权利)之日,确认收入的实现。

(二)采取分期收款方式销售开发产品的,应按销售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款和付款日确认收入的实现。付款方提前付款的,在实际付款日确认收入的实现。

(三)采取银行按揭方式销售开发产品的,应按销售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款确定收入额,其首付款应于实际收到日确认收入的实现,余款在银行按揭贷款办理转账之日确认收入的实现。

(四)采取委托方式销售开发产品的,应按以下原则确认收入的实现:

1.采取支付手续费方式委托销售开发产品的,应按销售合同或协议中约定的价款于收到受托方已销开发产品清单之日确认收入的实现。

2.采取视同买断方式委托销售开发产品的,属于企业与购买方签订销售合同或协议,或企业、受托方、购买方三方共同签订销售合同或协议的,如果销售合同或协议中约定的价格高于买断价格,则应按销售合同或协议中约定的价格计算的价款于收到受托方已销开发产品清单之日确认收入的实现;如果属于前两种情况中销售合同或协议中约定的价格低于买断价格,以及属于受托方与购买方签订销售合同或协议的,则应按买断价格计算的价款于收到受托方已销开发产品清单之日确认收入的实现。

3.采取基价(保底价)并实行超基价双方分成方式委托销售开发产品的,属于由企业与购买方签订销售合同或协议,或企业、受托方、购买方三方共同签订销售合同或协议的,如果销售合同或协议中约定的价格高于基价,则应按销售合同或协议中约定的价格计算的价款于收到受托方已销开发产品清单之日确认收入的实现,企业按规定支付受托方的分成额,不得直接从销售收入中减除;如果销售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格低于基价的,则应按基价计算的价款于收到受托方已销开发产品清单之日确认收入的实现。属于由受

托方与购买方直接签订销售合同的,则应按基价加上按规定取得的分成额于收到受托方已销开发产品清单之日确认收入的实现。

4.采取包销方式委托销售开发产品的,包销期内可根据包销合同的有关约定,参照上述1至3项规定确认收入的实现;包销期满后尚未出售的开发产品,企业应根据包销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款和付款方式确认收入的实现。

第七条 企业将开发产品用于捐赠、赞助、职工福利、奖励、对外投资、分配给股东或投资人、抵偿债务、换取其他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非货币性资产等行为,应视同销售,于开发产品所有权或使用权转移,或于实际取得利益权利时确认收入(或利润)的实现。确认收入(或利润)的方法和顺序为:

(一)按本企业近期或本最近月份同类开发产品市场销售价格确定;

(二)由主管税务机关参照当地同类开发产品市场公允价值确定;

(三)按开发产品的成本利润率确定。开发产品的成本利润率不得低于15%,具体比例由主管税务机关确定。

第八条 企业销售未完工开发产品的计税毛利率由各省、自治、直辖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按下列规定进行确定:

(一)开发项目位于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城市城区和郊区的,不得低于15%。

(二)开发项目位于地及地级市城区及郊区的,不得低于10%.(三)开发项目位于其他地区的,不得低于5%。

(四)属于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和危改房的,不得低于3%.第九条 企业销售未完工开发产品取得的收入,应先按预计计税毛利率分季(或月)计算出预计毛利额,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开发产品完工后,企业应及时结算其计税成本并计算此前销售收入的实际毛利额,同时将其实际毛利额与其对应的预计毛利额之间的差额,计入当企业本项目与其他项目合并计算的应纳税所得额。

在纳税申报时,企业须出具对该项开发产品实际毛利额与预计毛利额之间差异调整情况的报告以及税务机关需要的其他相关资料。

第十条 企业新建的开发产品在尚未完工或办理房地产初始登记、取得产权证前,与承租人签订租赁预约协议的,自开发产品交付承租人使用之日起,出租方取得的预租价款按租金确认收入的实现。

第三章 成本、费用扣除的税务处理

第十一条 企业在进行成本、费用的核算与扣除时,必须按规定区分期间费用和开发产品计税成本、已销开发产品计税成本与未销开发产品计税成本。

第十二条 企业发生的期间费用、已销开发产品计税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土地增值税准予当期按规定扣除。

第十三条 开发产品计税成本的核算应按第四章的规定进行处理。

第十四条 已销开发产品的计税成本,按当期已实现销售的可售面积和可售面积单位工程成本确认。可售面积单位工程成本和已销开发产品的计税成本按下列公式计算确定:

可售面积单位工程成本=成本对象总成本÷成本对象总可售面积

已销开发产品的计税成本=已实现销售的可售面积×可售面积单位工程成本

第十五条 企业对尚未出售的已完工开发产品和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或合同规定对已售开发产品(包括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进行日常维护、保养、修理等实际发生的维修费用,准予在当期据实扣除。第十六条 企业将已计入销售收入的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维修基金按规定移交给有关部门、单位的,应于移交时扣除。

第十七条 企业在开发区内建造的会所、物业管理场所、电站、热力站、水厂、文体场馆、幼儿园等配套设施,按以下规定进行处理:

(一)属于非营利性且产权属于全体业主的,或无偿赠与地方政府、公用事业单位的,可将其视为公共配套设施,其建造费用按公共配套设施费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二)属于营利性的,或产权归企业所有的,或未明确产权归属的,或无偿赠与地方政府、公用事业单位以外其他单位的,应当单独核算其成本。除企业自用应按建造固定资产进行处理外,其他一律按建造开发产品进行处理。

第十八条 企业在开发区内建造的邮电通讯、学校、医疗设施应单独核算成本,其中,由企业与国家有关业务管理部门、单位合资建设,完工后有偿移交的,国家有关业务管理部门、单位给予的经济补偿可直接抵扣该项目的建造成本,抵扣后的差额应调整当期应纳税所得额。

第十九条 企业采取银行按揭方式销售开发产品的,凡约定企业为购买方的按揭贷款提供担保的,其销售开发产品时向银行提供的保证金(担保金)不得从销售收入中减除,也不得作为费用在当期税前扣除,但实际发生损失时可据实扣除。

第二十条 企业委托境外机构销售开发产品的,其支付境外机构的销售费用(含佣金或手续费)不超过委托销售收入10%的部分,准予据实扣除。

第二十一条 企业的利息支出按以下规定进行处理:

(一)企业为建造开发产品借入资金而发生的符合税收规定的借款费用,可按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归集和分配,其中属于财务费用性质的借款费用,可直接在税前扣除。

(二)企业集团或其成员企业统一向金融机构借款分摊集团内部其他成员企业使用的,借入方凡能出具从金融机构取得借款的证明文件,可以在使用借款的企业间合理的分摊利息费用,使用借款的企业分摊的合理利息准予在税前扣除。

第二十二条 企业因国家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而形成的损失,可作为财产损失按有关规定在税前扣除。第二十三条 企业开发产品(以成本对象为计量单位)整体报废或毁损,其净损失按有关规定审核确认后准予在税前扣除。

第二十四条 企业开发产品转为自用的,其实际使用时间累计未超过12个月又销售的,不得在税前扣除折旧费用。

第四章 计税成本的核算

第二十五条 计税成本是指企业在开发、建造开发产品(包括固定资产,下同)过程中所发生的按照税收规定进行核算与计量的应归入某项成本对象的各项费用。

第二十六条 成本对象是指为归集和分配开发产品开发、建造过程中的各项耗费而确定的费用承担项目。计税成本对象的确定原则如下:

(一)可否销售原则。开发产品能够对外经营销售的,应作为独立的计税成本对象进行成本核算;不能对外经营销售的,可先作为过渡性成本对象进行归集,然后再将其相关成本摊入能够对外经营销售的成本对象。

(二)分类归集原则。对同一开发地点、竣工时间相近、产品结构类型没有明显差异的群体开发的项目,可作为一个成本对象进行核算。

(三)功能区分原则。开发项目某组成部分相对独立,且具有不同使用功能时,可以作为独立的成本对象进行核算。

(四)定价差异原则。开发产品因其产品类型或功能不同等而导致其预期售价存在较大差异的,应分别作为成本对象进行核算。

(五)成本差异原则。开发产品因建筑上存在明显差异可能导致其建造成本出现较大差异的,要分别作为成本对象进行核算。

(六)权益区分原则。开发项目属于受托代建的或多方合作开发的,应结合上述原则分别划分成本对象进行核算。

成本对象由企业在开工之前合理确定,并报主管税务机关备案。成本对象一经确定,不能随意更改或相互混淆,如确需改变成本对象的,应征得主管税务机关同意。

第二十七条 开发产品计税成本支出的内容如下:

(一)土地征用费及拆迁补偿费。指为取得土地开发使用权(或开发权)而发生的各项费用,主要包括土地买价或出让金、大市政配套费、契税、耕地占用税、土地使用费、土地闲置费、土地变更用途和超面积补交的地价及相关税费、拆迁补偿支出、安置及动迁支出、回迁房建造支出、农作物补偿费、危房补偿费等。

(二)前期工程费。指项目开发前期发生的水文地质勘察、测绘、规划、设计、可行性研究、筹建、场地通平等前期费用。

(三)建筑安装工程费。指开发项目开发过程中发生的各项建筑安装费用。主要包括开发项目建筑工程费和开发项目安装工程费等。

(四)基础设施建设费。指开发项目在开发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基础设施支出,主要包括开发项目内道路、供水、供电、供气、排污、排洪、通讯、照明等社区管网工程费和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等园林环境工程费。

(五)公共配套设施费:指开发项目内发生的、独立的、非营利性的,且产权属于全体业主的,或无偿赠与地方政府、政府公用事业单位的公共配套设施支出。

(六)开发间接费。指企业为直接组织和管理开发项目所发生的,且不能将其归属于特定成本对象的成本费用性支出。主要包括管理人员工资、职工福利费、折旧费、修理费、办公费、水电费、劳动保护费、工程管理费、周转房摊销以及项目营销设施建造费等。

第二十八条 企业计税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如下:

(一)对当期实际发生的各项支出,按其性质、经济用途及发生的地点、时间区进行整理、归类,并将其区分为应计入成本对象的成本和应在当期税前扣除的期间费用。同时还应按规定对在有关预提费用和待摊费用进行计量与确认。

(二)对应计入成本对象中的各项实际支出、预提费用、待摊费用等合理的划分为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和共同成本,并按规定将其合理的归集、分配至已完工成本对象、在建成本对象和未建成本对象。

(三)对期前已完工成本对象应负担的成本费用按已销开发产品、未销开发产品和固定资产进行分配,其中应由已销开发产品负担的部分,在当期纳税申报时进行扣除,未销开发产品应负担的成本费用待其实际销售时再予扣除。

(四)对本期已完工成本对象分类为开发产品和固定资产并对其计税成本进行结算。其中属于开发产品的,应按可售面积计算其单位工程成本,据此再计算已销开发产品计税成本和未销开发产品计税成本。对本期已销开发产品的计税成本,准予在当期扣除,未销开发产品计税成本待其实际销售时再予扣除。

(五)对本期未完工和尚未建造的成本对象应当负担的成本费用,应按分别建立明细台帐,待开发产品完工后再予结算。

第二十九条 企业开发、建造的开发产品应按制造成本法进行计量与核算。其中,应计入开发产品成本中的费用属于直接成本和能够分清成本对象的间接成本,直接计入成本对象,共同成本和不能分清负担对象的间接成本,应按受益的原则和配比的原则分配至各成本对象,具体分配方法可按以下规定选择其一:

(一)占地面积法。指按已动工开发成本对象占地面积占开发用地总面积的比例进行分配。

1.一次性开发的,按某一成本对象占地面积占全部成本对象占地总面积的比例进行分配。

2.分期开发的,首先按本期全部成本对象占地面积占开发用地总面积的比例进行分配,然后再按某一成本对象占地面积占期内全部成本对象占地总面积的比例进行分配。

期内全部成本对象应负担的占地面积为期内开发用地占地面积减除应由各期成本对象共同负担的占地面积。

(二)建筑面积法。指按已动工开发成本对象建筑面积占开发用地总建筑面积的比例进行分配。

1.一次性开发的,按某一成本对象建筑面积占全部成本对象建筑面积的比例进行分配。

2.分期开发的,首先按期内成本对象建筑面积占开发用地计划建筑面积的比例进行分配,然后再按某一成本对象建筑面积占期内成本对象总建筑面积的比例进行分配。

(三)直接成本法。指按期内某一成本对象的直接开发成本占期内全部成本对象直接开发成本的比例进行分配。

(四)预算造价法。指按期内某一成本对象预算造价占期内全部成本对象预算造价的比例进行分配。第三十条 企业下列成本应按以下方法进行分配:

(一)土地成本,一般按占地面积法进行分配。如果确需结合其他方法进行分配的,应商税务机关同意。

土地开发同时连结房地产开发的,属于一次性取得土地分期开发房地产的情况,其土地开发成本经商税务机关同意后可先按土地整体预算成本进行分配,待土地整体开发完毕再行调整。

(二)单独作为过渡性成本对象核算的公共配套设施开发成本,应按建筑面积法进行分配。

(三)借款费用属于不同成本对象共同负担的,按直接成本法或按预算造价法进行分配。

(四)其他成本项目的分配法由企业自行确定。

第三十一条 企业以非货币交易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应按下列规定确定其成本:

(一)企业、单位以换取开发产品为目的,将土地使用权投资企业的,按下列规定进行处理:

1.换取的开发产品如为该项土地开发、建造的,接受投资的企业在接受土地使用权时暂不确认其成本,待首次分出开发产品时,再按应分出开发产品(包括首次分出的和以后应分出的)的市场公允价值和土地使用权转移过程中应支付的相关税费计算确认该项土地使用权的成本。如涉及补价,土地使用权的取得成本还应加上应支付的补价款或减除应收到的补价款。

2.换取的开发产品如为其他土地开发、建造的,接受投资的企业在投资交易发生时,按应付出开发产品市场公允价值和土地使用权转移过程中应支付的相关税费计算确认该项土地使用权的成本。如涉及补价,土地使用权的取得成本还应加上应支付的补价款或减除应收到的补价款。

(二)企业、单位以股权的形式,将土地使用权投资企业的,接受投资的企业应在投资交易发生时,按该项土地使用权的市场公允价值和土地使用权转移过程中应支付的相关税费计算确认该项土地使用权的取得成本。如涉及补价,土地使用权的取得成本还应加上应支付的补价款或减除应收到的补价款。第三十二条 除以下几项预提(应付)费用外,计税成本均应为实际发生的成本。

(一)出包工程未最终办理结算而未取得全额发票的,在证明资料充分的前提下,其发票不足金额可以预提,但最高不得超过合同总金额的10%。

(二)公共配套设施尚未建造或尚未完工的,可按预算造价合理预提建造费用。此类公共配套设施必须符合已在售房合同、协议或广告、模型中明确承诺建造且不可撤销,或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必须配套建造的条件。

(三)应向政府上交但尚未上交的报批报建费用、物业完善费用可以按规定预提。物业完善费用是指按规定应由企业承担的物业管理基金、公建维修基金或其他专项基金。

第三十三条 企业单独建造的停车场所,应作为成本对象单独核算。利用地下基础设施形成的停车场所,作为公共配套设施进行处理。

第三十四条 企业在结算计税成本时其实际发生的支出应当取得但未取得合法凭据的,不得计入计税成本,待实际取得合法凭据时,再按规定计入计税成本。

第三十五条 开发产品完工以后,企业可在完工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前选择确定计税成本核算的终止日,不得滞后。凡已完工开发产品在完工未按规定结算计税成本,主管税务机关有权确定或核定其计税成本,据此进行纳税调整,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对其进行处理。

第五章 特定事项的税务处理

第三十六条 企业以本企业为主体联合其他企业、单位、个人合作或合资开发房地产项目,且该项目未成立独立法人公司的,按下列规定进行处理:

(一)凡开发合同或协议中约定向投资各方(即合作、合资方,下同)分配开发产品的,企业在首次分配开发产品时,如该项目已经结算计税成本,其应分配给投资方开发产品的计税成本与其投资额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如未结算计税成本,则将投资方的投资额视同销售收入进行相关的税务处理。

(二)凡开发合同或协议中约定分配项目利润的,应按以下规定进行处理:

1.企业应将该项目形成的营业利润额并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统一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不得在税前分配该项目的利润。同时不能因接受投资方投资额而在成本中摊销或在税前扣除相关的利息支出。

2.投资方取得该项目的营业利润应视同股息、红利进行相关的税务处理。

第三十七条 企业以换取开发产品为目的,将土地使用权投资其他企业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按以下规定进行处理:

企业应在首次取得开发产品时,将其分解为转让土地使用权和购入开发产品两项经济业务进行所得税处理,并按应从该项目取得的开发产品(包括首次取得的和以后应取得的)的市场公允价值计算确认土地使用权转让所得或损失。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八条 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务的外商投资企业在2007年12月31日前存有销售未完工开发产品取得的收入,至该项开发产品完工后,一律按本办法第九条规定的办法进行税务处理。

第三十九条 本通知自2008年1月1日起执行。

第五篇:企业所得税账务处理

企业所得税账务处理

1、股东分红一定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吗?如何进行账务处理?

答:⑴所有股东是企业,股东分红给企业时,不要交个人所得税,但涉及到企业所得税,企业与企业之间,税率不同,要补交企业所得税率差额。⑵独资企业,股东分红不要交个人所得税。⑶有限责任公司查账征收企业,分给个人股东分红,要交20%个人所得税。

会计分录:(注:年终利润分配,股东分红的金额多少?是依据董事会的决定,来进行分配的。)第一步:(从利润分配先转到应付股利)

会计分录:

⑴借:利润分配—股东分红

贷:应付股利

⑵(支付给个人时)应代扣代交个人所得税

借:应付股利(如股东其名字多,可造一张表统一发放)

贷:应交税金—代扣个人所得税20%

贷:现金

⑶到月底交税时(用税票作为凭证)

借:应交税金—个人所得税

贷:银行存款

企业间股东分红(这股东是企业不要交个人所得税)

⑴借:利润分配—股东分红

贷:应付股利—某企业(附董事会决议)

⑵甲企业向乙企业支付时

借:应付股利—某企业

贷:银行存款

注:将汇款单和收据,作为原始凭证附在记账凭证内

如果企业涉及到企业所得税时,例如:甲企业所得税率25%,乙企业所得税率20%,差额5%

收到甲企业汇来分红款时,假定是10万元

⑴借:银行存款100000

贷:投资收益100000

⑵补交5%差额时,10万元×5%=应补交0.5万元企业所得税

交所得税时。

借:投资收益0.5万元

贷:银行存款0.5万元

还剩下9.5万元,转到利润分配

2、用所有者权益增资一定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吗?

答:集体企业如:国营厂、集体厂、福利厂、校办厂等。将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转到“国家资本金、集体资本金”增加实收资本的不要缴纳个人所得税。有限责任公司,将“未分配利润、资本公积、盈余公积,转到个人资本金增加实收资本的,按股息红利20%征收个人所得税。

会计分录:

借:盈余公积或资本公积或未分配利润(假定10万元)

贷:实收资本—个人资本金(假定10万元)

(计算个人所得税时。10万元×20%=应交个人所得税2万元)

会计分录:代交个人所得税时,①

借:其他应收款——代扣代交个人所得税20000

贷:银行存款20000

②收回时

借:现金20000

贷:其他应收款—某个人所得税20000(将收据和税票附上,做原始凭证)

3、股东撤资的涉税问题及账务处理。

答:查账征收企业,股东是个人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撤资或转让时,本企业所有者权益,大于实收资本部分,按持股的比例增值部分,征收20%个人所得税。

会计分录:

①支付时:

借:实收资本—某股东某人(假定10万元)

贷:应交税金—代扣个人所得税20%2万元

贷:银行存款8万元

注:

1、董事会批准撤资或股权转让决议书附上

2、将原股权证收回、撤股本人写张收据

3、所有者权益超过实收资本增值部份按比例×20%计算个人所得税的依据附上。

②交税时:

借:应交税金—个人所得税20000

贷:银行存款20000

将税票作为原始凭证

4、实际账务处理的税率应用问题。

答:一是,10%税率是指非居民企业和金属回收公司。

二是,新税法二十九条第二款规定,对高新技术企业实行15%优惠税率不再作地域限制。

三是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实行20%的优惠税率,但要符合以下三个条件,1、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2、从业人数不超过100人,3、资产总额不超过3000万元。

四是其他工业企业实行25%税率。

5、“应收账款”科目余额在不同方向的涉税问题及账务处理。

答:“应收账款”借方余额长期挂账有三种可能,一是,可能变相利润分配,二是,可能是现金或承兑汇票收进不入账放到私人口袋,三是,可能是客户有其他原因有意拖欠。

应收款余额在贷方,一是,“预收账款”或是“定金”,二是,抽心账款收到后不开票。这种都是自己责任,(如果长期挂账,超过两年者,最好自行账务处理,用普通票开,申报销售交税,免得被税务所查出要罚税款)。假如是07年12月份产品已发出,款大部分到账,还有小部分未到账,发票是在08年1月份开的票,那在07年12月份应先做一笔会计分录借“发出商品”,贷“库存商品”,在08年1月份开票时,再把这份“发出商品”用红字冲掉。

6、“以前损益调整”科目所涉及的成本的账务处理问题。

答:在结账之后,以前账目已结转,又自查出应计未计扣除项目和不准扣除项目或超过税法规定扣除标准的部分,应在以前损益调整科目进行账务处理:

会计分录:⑴以前多计收益,少计费用时

借:应交税金—应交企业所得税

贷:以前损益调整

⑵以前少计收益多计费用时

借:以前损益调整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⑶结转以前损益科目时

借:本年利润或:

借:以前收益调整

贷:以前损益调整贷:本年利润

特别要说明的是当年补交上一所得税,已通过“以前损益调整”科目抵减了当年利润,本计算应纳所得额时,应作纳税调整。

7、收到上期费用发票,如何进行账务处理?

答:新税法规定: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以权责发生制原则,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均作当期收入和费用,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均不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收到上期发票,只有在自有资金列支,(1、在营业外支出年底作纳税调整,2、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3、任意盈余公积。)如果钱未付,叫他重新开票,像旅差费,可以拖到下一一、二月份做账。

8、在会计实务中如何理解亏损?

答:(从一月一日至十二月三十一日)为纳税也是会计,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相加的总和,减去全年成本费用+税费+其他业务支出+营业外支出等。各项扣除后小于零的数据为亏损。

税法又规定企业利润在五年内允许弥补亏损,弥补亏损后的利润不是当年的实际利润,当年的实际利润,只有看十二月份的报表,但企业不能连续三年亏损,否则要上黑名单,核定征收企业最好不要做亏损。

9、企业注销的涉税问题及账务处理。

答:企业注销先经工商局批准(原注销单位的债权债务由谁承担)把原来的营业执照正副本拿去吊销,企业拿到工商局批准注销登记证后,才可向国税,地税申请,税务分局首先要查是否有欠税、领用发票是否用完,然后根据资料核对账本和实物数,⑴存货⑵应收款贷方⑶房产⑷账面利润

如果有存货、原材料按17%进项税转出,产成品按成本价×70%材料×17%进项税转出,应收款有贷方余额按销售收入计算补交17%增值税并调整利润和账面利润加在一起计算补交企业所得税。

10、外销业务的涉税问题及账务处理。

答:生产企业有自行出口权,出口产品一定要企业自家生产的产品,先有外商订单,向外税局领外销发票,外汇牌价在本将收到一笔业务时,以月初一号取外汇中间价折算人民币,银行日记账复式账页记账,开票销售时,以美元为计算单位。(外汇牌,每月以月初中间汇率,到年底作一调整)

会计分录:外销开票时(摘要栏应注明外汇牌价)

借:应收账款——某外商

贷:主营业务收入(注:外销的销售收入为不含税价)

⑵收到外汇和支付手续费时:

借:银行存款

借:财务费用(手续费和兑汇损益利息收支均记在财务费用)

贷:应收账款——某外商

⑶外销退税有三种形式:

1、又免又退,2、只免不退,3、不免不退和内销一样。

⑷退税率各行业不同到可在网上查询。

⑸不可抵扣将退税差做在主营业务成本

会计分录: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⑹年终结汇时如汇兑有损失(美元户要复式账页)

借:银行存款(美元户,换算本位币)

借:财务费用—汇兑损失(如果汇兑收益时财务费用作相反记录)

贷:应收账款

11、开具销售货物发票时,货物的数量、单价及相应的涉税问题。

答:开具销售货物发票时,货物名称,型号规格,计量单位,数量填写时按照订单,认真填写“单价”合同填的是含税单价,开票时要换算成不含税价,否则要多交税或发票退回作废。

12、销售并安装业务的涉税问题及账务处理。

答:工业产品销售并负责安装,按规定可分别开票产品销售交17%增值税。安装工程只交3%营业税,要做到5点①要有建设部门发放按装资格证书②产品是本企业生产的③合同中要注明安装费和设备款(产品)各多少④安装材料购进来时其进项税不能抵扣⑤产品成本和安装成本人工,账务处理,一定要分开核算,便于税务所审查。

如:金属结构件活动板房纲结构,纲结构产品,纲结构网架,铝合金窗,玻璃幕墙等。

会计分录,⑴(产品)

借:应收账款(或银行存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

贷: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⑵(按装工程)

借:应收账款

贷:其他业务收入

贷: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营业税、城建税及附加

⑶交税时,借: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

应交税金——营业税

应交税金——税金及附加

贷:银行存款

13、加工企业“加工”业务的涉税问题及账务处理。

答:委托加工业务:委托方:提供材料或主要材料。受托方只能代垫辅助材料收取加工费,双方必须订立加工协议,内容,加工名称及型号规格,加工数量每吨加工费,交货地点和时间、质量、要求验收方式、付款日期,同时还要特别注意数量允许百分之几损耗率必须写明。

会计分录:委托方,在仓库必须设立委外加工台帐(其内容委托加工单位、材料名称、发出日期、数量、收回日期、数量,经办人签字。

㈠①委托方发出时,会计分录:

借:委外加工材料

贷:原材料(注:把原材料转到委外加工材料)

②收回时:借:委外加工材料—加工费

借:应交增值税—进项税

贷:应付账款或银行存款

③结转完工产品:

借:产成品

贷:委托加工材料

㈡受托方加工单位仓库也必须相应设置台帐

受托方在加工过程中,耗用的成本(如:辅助材料、油耗、电费、工资、折旧等),应在成本项目二级科目中单独设一个“加工业务”受托加工某一产品,购进上述辅助材料时

借:受托加工业务—辅助材料

借:应交税金—进项税(是指购进辅助材料)

贷:银行存款

⒉(每月计算电费、折旧、工资时附上清单)

借:受托加工业务

贷:生产成本—电费

贷:累计折旧

贷:应付工资

贷:管理费用

⒊开票时,(凭委托方收货单和受托方送货回单收据的数量开票)

借:应收账款——某单位

贷:其他业务收入——委托加工业务

贷:应交增值税—销项税

⒋结转加工业务成本时

借:其他业务支出

贷:受托加工业务

说明:某一企业,既有主产品又有受托加工业务,其成本和费用必须分开单独核算,便于税务人员查账时一目了然,也为领导提供受托加工业务的正确成本和效益。

14、固定资产转让业务的涉税问题及账务处理。

答:①厂房转让交5%营业税再交3%城建税,老厂房转让和销售不动产,均要交5%营业税,在营业税下面再交3%城建税和教育附加

②机器设备转让免交增值税和营业税但税法规定要符合下面三个条件。

一、固定资产明细账上要有,二、已使用过的固定资产,三、转让时不得超过账面价值

③设备开票时,先到税务所登记填表然后在税务开专门发票,月末申报时把这笔收入业务,填在免税销售一栏。

④会计分录

⒈将固定资产先转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

⒉支付搬迁费时

借:固定资产清理借:固定资产清理

借:累计折旧贷:银行存款或现金

贷:固定资产—设备

⒊收到银行存款

⒋如果固定资产清理有余额

借:银行存款借:营业外支出

贷:固定资产清理贷:固定资产清理

⒌若固定资产清理是负数

借:固定资产清理

贷:营业外收入

转让老厂房和不动产(或是土地)时也要通过固定资产清理过度科目,账务处理和设备转让相同只不过多一条税费

交税时,借:固定资产清理—税费(将税票附在里面)

贷:银行存款

企业搬迁收到政府的补偿款时,一定要用于相同的固定资产建造,不得有余额。在这种情况下才不要交企业所得税

①收到补偿款时,②拆厂房或房屋时

借:银行存款借:固定资产清理

贷:其他应付款——某补偿款借:累计折旧

贷:固定资产

③新厂房折旧时④结转时

借:其他应付款——补偿款借:其他应付款——补偿款

贷:累计折旧贷:固定资产清理

15、企业作为股东向外投资业务的涉税问题及账务处理。

答:

1、本企业用货币资金作为股东向外投资,接受投资企业要审计,投资企业是用贷款的金额去投资的话,其贷款利息要计算在长期股权投资。会计分录如下:

一、用货币资金投资时

借:长期投资—股权投资

贷:银行存款

二、支付利息

借:长期投资—利息支出

贷:银行存款

三、分回股利时

借:银行存款

贷:投资收益(注:08年以后分为利润企业与企业之间税率相同不要补交企业所得税)

汇款单和投资收据(或股权证复印件)作为原始凭证,股权投资分为权益法和成本法。

2、用固定资产对外投资,首先通过审计事务所审计,如有增值部分要交企业所得税。例如:某固定资产原值100万元通过审计110万元,增值10万元,要交25%企业所得税

①增值,借:固定资产—增值

贷:资本公积—资产增值

②提交企业所得税,借:资本公积

贷:应交税金—企业所得税

③交税时,借:应交税金—所得税

贷:银行存款

④固定资产清理和设备一样(如有余额要结转)

下载企业投资业务的所得税处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企业投资业务的所得税处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企业股权投资业务若干所得税问题的通知

    关于企业股权投资业务若干所得税问题的通知 国税发[2000]118号 颁布时间:2000-6-21发文单位:国家税务总局 为适应企业改革的需要,鼓励和促进有正常经营需要的企业投资活动的健......

    企业债务重组业务所得税处理办法(五篇)

    现发布《企业债务重组业务所得税处理办法》,自2003年3月1 日起施行。 国家税务总局局长: 金人庆 2003-1-23 第一条为加强对企业债务重组业务的所得税管理,防止税收流失,根据《中......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股权投资业务若干所得税问题的通知》

    为适应企业改革的需要,鼓励和促进有正常经营需要的企业投资活动的健康发展,规范和加强对企业投资的资产增值转移等应税行为的管理,国家税务总局近日发布《关于企业股权投资业务......

    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

    赢了网s.yingle.com 遇到经济法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 http://s.yingle.com 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 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 一、科日设置 企业应在损益类......

    企业所得税退税帐务处理

    企业所得税退税帐务处理 某司属西部新办交通运输企业,享受“老、少、边穷”政策,开业前三年,企业所得税全额减免。但自开运输发票政策于开业一年多以后得以批准,自开票之前运输......

    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

    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 一、科日设置 企业应在损益类科目中设置“550所得税"科目(外商投资企业的科目编号为5241),核算企业按规定从当期损益中扣除的所得税。同时,取消"利润......

    企业所得税的税务处理

    —、固定资产没有单位价值标准的限制《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七条规定:“固定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出租或者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时间超过12个月的非......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清算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清算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 财税[2009]60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2009-04-29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国家税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