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语文课堂中学生反思习惯的培养(语文论文)
浅谈语文课堂中学生反思习惯的培养
大房身小学 吕笑竹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会学生善于思考是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学会课堂反思,从而获取知识,这是课堂教学的技巧之所在。”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更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更要教会学生反思的方法。注重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已成为目前教学的焦点。因此,我在学校大课题的指引下,将课堂中对学生反思习惯的培养作为自己研究的课题。
研究学生的反思习惯意义究竟在何处呢?学习不主动,不反思,就很难获得深入学习的能力和求异、创新的品质。反思也是培养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学生的学习缺乏反思,往往印象很浅,思维的深刻性及批判性得不到发展。引导学生反思能促进学生的理解从一个水平升到更高的水平,促使他们从新的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与思考,从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揭示问题的本质,探索一般规律,并进而产生新的发现,同时也有助于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学生的能力。学生只有在思考、再思考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才能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拓宽思路,优化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教育水平。本文结合平时的语文教学实践对反思教学作了如下一些肤浅的探索。
如何指导学生的反思?
一、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进行反思
每节课上课前教师都要出示学习目标。在最初,教师的意图仅仅在于让学生清楚本节课我们要学习哪些内容,让他们的学习能够有的放矢,不那么盲目。但是一段时间以后,教师以此作为一个反思习惯点培养的契机,在每节课上课初,让学生反思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以及学习情况,为自己制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在老师的帮助下确定某一阶段具体的学习目标。当这一阶段结束时,通过考试或外在的考察,看一下自己的这一目标是否已经实现。如果实现了,学生就可以进行成功经验的反思,并把成功的经验内化为自己的学习习惯。否则,就应在老师的帮助下反思一下失败的原因,制定下一步的学习目标。
二、对学习资源的反思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师设施的日新月异,孩子们对于教学资源选择的盲目性变得使人忧心。教师作为一个学习指导者,应帮助学生明确自己可利用并具有高度实效性的学习资源有哪些。这些资源可以是教师课堂的教学(包括课上的一些资源),课外的图书(工具书),同学间的交流,父母的指导„„通过对这些资源可利用性的反思,确立自己应该充分利用哪些资源来促进自己的学习。
三、针对学习内容进行反思
下面我就重点来谈一谈我是如何针对学习内容来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的。学习内容的反思可分为课前反思、课后反思、总结性反思。课前反思是指学生在上每一节课之前,对某科前一节课所学内容的反思与回忆。这样不但有利于知识间的相互迁移,促进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而且有利于学生良好知识结构的形成。
课前反思我通常采用的方法就是“制定学习目标”以及“复习旧知”。制定学习目标这一方法在前面已经提过了,这里不再赘述。那么如何利用旧知饿复习来牵引孩子的反思呢?
在阅读课的第二课时开课环节,往往都有复习导入环节,那么我会充分利用这一环节,来检查学生对上一节新知的掌握情况。在复习环节结束后,我不先总结,往往先请学生来进行自我反思。例如,听写生字结束后,清楚了自己对字词的掌握情况,让学生充分回顾自己上节课的听课状况,学习方法的运用情况以及课后家庭作业巩固复习的完成情况等等。发现了问题,引导学生及时自我总结,及时纠正。这样循环往复,学生在进行下一次新知的学习时,便会格外注意。在经过教师的提醒,反思习惯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
在阅读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激起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学贵有疑,学生提出问题的结果,是进行阅读反思的开始。
在教学实践中,我让学生按照自我提问的方式进行思考:(1)我学会了课文中的那些生字词语?用上了那些学习方法?(2)我读懂了哪些内容?我从文中了解了哪些信息?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什么?(3)在自学过程中我碰到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我努力的试着解决了多少?解决不了的可以向谁请教,该怎样请教?„„学生们有了课前预习的基础,在课堂上,我又让学生自问:我的理解感悟是否正确?我的语言表达是否贴切生动?我在前面发现的问题是否有效的解决?„„学完课文后,我让学生自问:我学到了什么?我学会了吗?在学习过程中,我有那些好的学习方法可以总结?„„这一次次的自我提问,正是学生阅读反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体问题开始,思维就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了学习中,并且随时通过检查对自己的阅读过程进行调整控制。学生不仅较好的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通过自我提问这种方式,反思了自己的阅读过程,提高了阅读质量。
在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营造民主、平等、开放的氛围空间,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如,“谈谈欣赏荷花后的感受”、“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书”、“你读懂了什么”、“冒”换成“伸”,好不好?等等。调动学生全身心投入,使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教师引导学生你想用什么方法再次感受荷花的美,学生的创造热情空前高涨,画画、朗读„„创造力得以充分的挖掘。《新大纲》指出:小学语文应当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在朗读中悟情,在想象中创新,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教师应让学生在课堂上对文中词句、精彩段落以及好的结构写法等进行阅
读反思,在知道文章写什么的基础上,反思作者“怎样写”。用“增、删、调、换“的方法,感悟文章遣词造句的准确、贴切、传神,用“比较、改写、推敲”的方式加深体验,感悟语言表达的方法规律,提高阅读质量丰富语言积累。
课后反思是指学生在每堂课结束后,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回顾与总结。这包括对学习内容的反思,对学习方法的反思,包括对自己本节课表现的反思。这种反思是及时的,有时效性的。学生的自我评价的高低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它牵涉到学生对自我的客观的评价,牵涉到学生能否拥有良好的自尊和心态进行学习。如果学生经常在学业上获得成功,且经常得到他人的良好评价,他的自我定位就会比较高,就有可能以良好的心态进行学习。但如果他不对自己这种评价的合理性进行反思,就很容易导致骄傲自满的情绪,反而会影响他自己的学习。相反,如果一个学生经常遭受学业上的失败,且很少得到教师的良好评价,或者平时是成功的,一旦学业上受挫,就可能导致自卑的心理,失去了学习信心。因此,引导学生对自我评价进行反思则显得至关重要。课后反思所花费的时间不必过多,以不影响课间休息为宜。这样可以促进上节课所学内容在头脑中的巩固,有利于头脑中知识结构的完善。
总结性反思便是学生在一天的结束时,对这一天所学知识的全面的反思,以便有的放矢的进行复习。这一环节主要是学生在家进行。我主要是通过家长会,日常家访以及电话与家长沟通来了解学生总结性反思的完成情况。这一环节的反思是基于前两种反思之后,即前两种反思习惯形成之后,那么第三种反思习惯便会自然而然地形成。当然,教师也要有检查,否则再有自觉性的学生怕也难做到持之以恒。对于这一环节的检查我往往采取与学生谈话,了解其在家学习情况。对于表现积极,反思习惯坚持得好的同学,教师在全班可以加大表扬的力度,树立为榜样,让其他同学产生向他学习的欲望,达到树立典型的目的。
四、学习方法的反思
不同的学科具有与之相适应的最佳学习策略,不同的学生也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学生可利用休息或散步时间对其价值和意义进行进一步的反思和理解。对于遗忘的部分,学生可通过看课本把其重新补进来,从而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有助于各个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迁移完整的知识结构。
总之,给学生创造思维反思的空间,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勇于标新立异,养成探求真知的习惯。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营造出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在师生共同商讨中,各抒己见。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本、老师和同学的勇敢挑战者,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二篇:中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中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王梦倩
现代中学生要养成哪些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初中和高中的课程标准分别要求,“提高阅读写作和口头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这充分说明了学习语文习惯的重要性,„„ 现代中学生要养成哪些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初中和高中的课程标准分别要求,“提高阅读写作和口头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这充分说明了学习语文习惯的重要性,“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课前预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可使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没把主要精力放在预习时未能解决的问题上。预习前,老师要根据教材难易和学生水平,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预习时,学生可以通过朗读或默读等方式,了解文章的内容,摸清文章的思路,体验作者的感情,领悟写作的意图;可以从审清题意入手,去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通过这扇“心灵的窗户”,可窥间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可以根据课文中的注释,或通过查阅工具书和其他参考资料等,来疏通课文中的难理解的字、词、句。基础较好学生,可列出文章提纲,还可以把新旧文章进行比较预习,这样以来,强调知识的迁移,既可以促进已有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又可获得对某些知识系统的规律性的认识。
认真书写的习惯 良好的书写习惯往往可以体现一个人的风格、品质乃至素质。现在许多单位,特别是外企,接受应聘者时要求简历和应聘书必须手写,就是想通过来审视一个人的内在品质。有的学生写字缺胳膊少腿,错字连篇;有的学生写字不管笔顺,随手乱写乱画。学生执笔、坐姿、放作业本、保持适当距离等都要有良好的习惯,认真一笔一画,书写工整规范,注意间架结构。学生练字可抄名言警句,学习的同时,也培养了严谨求实、耐心细致的优良作风。
使用工具书与推敲文字的习惯 学习语文离不开工具书,用得好就事半功倍。不少同学进进中学后就买了好多工具书和学习资料,但不积极使用,甚至丢弃一旁,更谈不上勤于动手了。其实,从别动使用工具书到主动使用工具书,意味着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本身也就是一个推敲语言文字、培养语文能力的过程。通过查阅、推敲处理,不仅能丰富知识,而且有助于提高自己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为学习打好文字基础。广泛阅读、逐步积累的习惯 围绕课内学习,拓宽视野,广泛阅读。尽量多地阅读比较优秀的课外读物,边读边思、边读边记,读写结合,并定期归纳整理。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养成积累语文材料的习惯。通过不断地积累、感悟,语文素养一定会逐步得到提高。
动手多练的习惯 多读多练是作文成功的必要条件。要提高写作水平就必须坚持练笔,长期不懈,形成习惯。指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的方法,要求坚持写日记,写所见所闻所感,选择印象最深的来写,言之有物,抒发真情实感。
每个学生的心田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种一种思想就会有收获,播种了习惯就会收获品德。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良好的习惯对一个人的人生太重要了。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肯定会让你在语文学习方面受益匪浅!
第三篇:中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中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及培养
【摘要】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起着不可轻视的作用。如何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帮助学生在学习阶段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从而提高语文学习能力,是教师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
【关键词】 语文
学习习惯
培养
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他还说:“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生以之。”什么是习惯呢?习惯是指在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具体到语文学习,主要指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和思维方式。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一旦养成,无论学习和生活,都将受益匪浅。初中和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分别提出要求:“提高阅读、写作和口头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但现在的学生因其生源的特殊性,“语文基本不过关”,“语文大多不喜欢”,已是不争的事实,更谈不上有良好的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了。面对这种现状,如果语文老师不闻不问不管,那么,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所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更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促进,学习意志的形成。当然,一个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它需要在较长的时间里不懈地努力。等到“习惯成自然”了,习惯也就变成了一种稳定的行为、内在的能力,从而根本上为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文化素养提供有力的帮助,也为他们的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那么针对现阶段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实际情况,可以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着重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
一、规范书写的习惯
虽然现代文字书写方式很多,但良好的书写习惯仍然很重要,他往往体现了一个人的风格、品质乃至人文素质。现在许多单位特别是外企在招聘人才时,往往特别申明,应聘者的简历和应聘书必须手写,而不能用打印稿,就是想通过应聘者手书,来审视一个人的一些内在品质。南宋杰出的教育家朱熹有言“凡写字,未问工拙如何,且要一笔一画,严正分明,不可潦草。”但我们有的学生“草字不上格,神仙认不得”;有的学生写字缺胳膊少腿,错字连篇;有的学生写字不管笔顺,信手乱写、乱画。中学生写字—— 执笔、坐姿、放本子、保持适度的距离等都要有良好的习惯,认真地一笔一画地把字写工整规范,观临字贴的用笔风格、间架结构,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绝伦之所在。学生练字可摘抄精美的文段,可写名言警句,也可写古今中外富有哲理的佳句。在学习的同时,也培养了严谨求实、耐心细致的好作风,思想得到了净化和升华,丰富了相关的知识,一举数得,功莫大焉。书写反映学生最基本的一种学习行为习惯。虽然计算机应用越来越普及,但是应该让学生明白,计算机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完全代替人的认读和手写,所以要强调规范书写汉字的重要性。不要一味地追求书写的效果如何,重点应放在良好的行为习惯训练上。“播种的是一种行为,收获的是一种品格”。其次,针对有些学生平时写字比较随便的情况,教师应展开有序的指导训练,不妨要求学生在第一堂语文课后用方格稿写一张自己最满意的钢笔字,然后采取面对面的批改方式,对写字基本功比较好的同学,鼓励其朝美观、章法等较高层次发展;而对书写基础较差的同学,则要求从基本笔划开始,做到书写端正、清楚,并且在作业中加以督促,在考试中加以体现。同时结合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的教育,逐步养成学生良好的书写态度和习惯。
二、善用工具书和推敲语言文字的习惯
语文是一门包罗万象的语言文字学科,学习中离不开工具书。工具书用好了,学习就事半功倍,好比战略家手中的地图一样有灵性。但是中学生由于学习心理上的被动性和依赖性,往往不愿、不善利用工具书来帮助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和疑惑。教师应该重视他们善用工具书的习惯培养,让工具书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尤其是自学过程中的好帮手。对于传统的各种工具书(如《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词典》、《成语词典》、《古诗词鉴赏》、《新华字典》等),要求学生人手至少一本,常备常查。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利用现代各式各样的电子词典及网络等媒介工具,要正确引导学生怎样利用网络收集学习资料,如何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信息,学会如何搜索,如何下载,以发挥现代工具的信息资源优势,而不至于使学生只停留沉溺在聊天、游戏等最肤浅的层面。
在帮助学生使用工具书的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善于“咬文嚼字”,从被动使用工具书到主动使用工具书,不仅意味着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而本身就是一个推敲语言文字,培养语文能力的过程。比如,“好高骛远”和“趋之若鹜”这两个词语中的加点字都念wù音,字形相似容易混淆,但一查工具书发现,前者指马跑得快,有追求之意,后者指家禽类的鸭子,意思相去甚远。通过查阅推敲处理不仅能丰富知识,而且有助于提高自己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三、广泛阅读、逐步积累的习惯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再阅读。”围绕课内学习,拓宽视野,广泛阅读。尽量多的阅读些优秀的课外读物,诸如名著、名篇、杂谈、时评及科普读物等。边读边思、边读边记、边读边查(查工具书或参考书)、读写结合(应用于写作),并定期归纳整理。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养成积累语文材料的习惯:比如制作知识卡片和小结卡片、写读书摘要、做课文旁批补注等。通过不断的积累、感悟和熏陶,语文素养一定会得到逐步提高。像大海一样不择细流,广纳百川,充实自我,语文就将为你的理想展开美丽的翅膀。
广泛阅读各类书籍、报刊是学生积累知识、增长学问、提高修养的有效途径。“读一本好书等于交了一位高尚的朋友”。中学生在初中已接触过各类课外书刊,但大多良莠不齐,有些甚至“中毒不浅”。所以进校后就应有意识地灌输一种“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的理念,重要的是告诉他们哪些该读,哪些不该读,哪些适当读。教给一些阅读方法,如粗读、精读、跳读、囫囵吞枣读„„可以同时给他们开一些书单,推荐优秀报刊杂志。每个学期可以安排几节经典作品欣赏课,以激发学生阅读优秀作品的欲望,介绍《中国青年报》、《读者》、《中国青年》等有益身心的读物,并定期到阅览室看书读报。推荐和介绍时,要特别注意不应停留在语文老师比较偏爱的文学作品上面,应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包括名人传记、历史故事、名人书信(札记)等。假期必读2—3部作品,同时指导、鼓励学生做读书笔记。
四、强化朗读的习惯
朗读是语文教学最古老的方法之一。古人云:“文选烂,秀才半”,“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的重要作用。但如今的语文课,大多数老师重乎讲而轻于读,基本不给学生朗读课文的时间,教学楼里也很少能听见琅琅的读书声。因此,不少学生读课文时根本无法把握咬字、语气、语调、停顿等,更无法感知课文的内在情感和含义,把一篇完整流畅的文章读得支离破碎、味同嚼蜡。所以,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内外重新重视朗读,每周至少安排两次早读,要求大声地朗读课文或自己喜欢的文章。课堂上要检测朗读效果,形式可不拘一格,或配以音乐,或模拟情景,甚至可以安排整节课朗读课文,每学期要求每位同学至少有一次在老师或同学面前朗读文章的机会。一段时间后,朗读质量大大提高。有些名篇还要求能熟读成诵。
五、熟读与背诵的习惯
南宋教育家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首著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又说:“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这无非强调熟读是理解文章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学课本中的每一篇范文都应该读熟成诵,特别是古典诗词和文言文,熟读成诵是有必要的。中学时代,是青少年记忆力最佳时期,多读多背,能开拓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发展智力,为语言的使用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常说的语文学习须“要死要活”,在精读方面尤其是在中学阶段的确非常需要这种“死”,没有丰富的积累肯定是不行的。国家教育部审定的现行大纲的“附录”则明确给出了推荐背诵篇目的清单
六、预习复习的习惯 虽然教师经常强调预习、复习的作用,大部分学生也知道它的重要性,但事实上仍有许多中学生不知道该如何预习、复习。所以老师要在课内外应指导学生怎样进行预习和复习,并能保证每天有30分钟时间用来完成它。文科预习的重点主要是能整体感知课文,即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当然须先通过字典解决生字难词),从文章题目、文体等方面入手,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情感有一个总体的把握。一年级第一学期一般要求从课文的预习提示、课后思考题等入手,对文章进行大致的感知,第二学期则要求在细读课文的基础上,能提出问题。为了使预习更有针对性、更有效,每学期初向学生公布该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对有些课文再出一些导学提纲。复习则强调它的及时性,要求学生及时抽时间对所学内容闭目回顾“放电影”,检查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既巩固记忆,又加深理解。
七、经常练笔的习惯
现在的中学生不喜欢语文、不喜欢上语文课的一个很大原因是害怕写作文。一听作文就头痛,就打哈欠,叹冷气。是他们没有想法吗?说起来可是头头是道,口若悬河,有些还颇有见地。是他们不会表达吗?写信,网上聊天洋洋洒洒。究其原因,一个是“要我写”,一个是“我要写”!那么从现在开始,让我们的文章多些自由,少些束缚吧,要知道好文章是“写”出来的而非“作”出来的。对大多数学生而言,能够写通顺、写活泼就是好文章。即使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也行,总比憋了半天才挤出两三字来好得多。可以要求学生准备两个本子,一本作为作业上交,每学期要求至少写八篇文章(应用文除外),题目和范围在学期初就交给学生,每两周上交一篇,自由选题。对某些确实不能及时上交的同学在说明原因的情况下可适当延期。同时注意出题时,要让学生有东西可写,“我手写我心”,反对“假、大、空”。第一学期,可以出这样的题目,如“这就是我”、“我希望成为这样的人”、“我与语文”、“老师,我想对你说”、“我心感动”等,一方面,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另一方面,让作文成为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另一本算是自由随感录,灵感来了,心情来了,一句句子,一段话语,一个想法,都可入文。
八、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 应试教育常常忽视了学生听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导致许多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普遍偏低。未曾说话先脸红,“口将言而嗫嚅”,不知道说什么;或者讲话语无伦次、辞不达意,不善于怎么说。如果在教育中再不重视对学生进行口头表达的强化训练,那么必将给他们的毕业求职带来极大困难,同时会影响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之路。所以,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采取多种方式重视对学生这方面习惯、能力的养成训练。在课堂教学中,较有效、易操作的一种方法是课前5—10分钟的演讲。每堂课可安排2—3名同学(按学号顺序)上台演讲,同学评议。主题要由浅入深,逐层展开。如第一轮可以自我介绍为主,第二轮可就某一事物进行简单的介绍或说明,第三轮可讲述校园所见所闻所感,第四轮针对某一社会现象进行评论。此外,还可以采用讨论法、对话法、论辩法、口头作文法等等。久而久之,不但使学生学会了“说什么”,而且还锻炼了他们“怎么说”。从而逐步提高他们敢说、能说、会说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习惯是个性行为的基础,学习习惯是学习品质的心理基础。良好的习惯完全可以培养出来。而学生的心田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种了一种思想,便会有行为的收获,播种了行为,便会有习惯的收获,播种了习惯便会有品德的收获,播种了品德,便会有命运的收获。也有人说,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教是为了不教”,作为教育者,“教”的是应让学生在学习中如何养成好习惯、养成哪些好习惯;“不教”才是真正的目的,习惯就会成为自觉的行为、稳固的习性、内在的能力和素质。虽然许多中学生语文营养“先天不良”,但是,只要我们的教师能为学生架起一座由“学会”到“会学”的桥梁,从基础抓起,从点滴入手,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地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那么,这必将有利于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叶圣陶教育文集》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年版
2、《学好语文重在养成好习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宋宏雄2002、5
3、《语文教学论》 李景阳主编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4、《语文教学大纲》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年版
目录
一、规范书写的习惯
二、善用工具书和推敲语言文字的习惯
三、广泛阅读、逐步积累的习惯
四、强化朗读的习惯
五、熟读与背诵的习惯
六、预习复习的习惯
七、经常练笔的习惯
八、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
中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及培养
任英君
第四篇:语文课堂论文:浅谈语文课堂上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
语文课堂论文:浅谈语文课堂上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 摘要:本文剖析当今语文课堂的教学现状,提出倾听习惯的培养对学生学习效率的影响,以及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方法。
关键词:语文课堂;倾听习惯;培养
近些年来,课程改革已经进入全面实施的阶段.新课程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因此,学生是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当新课程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后,学生主体地位确立以后,教学过程就充满了许多不确定性。新课程注重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孩子们可以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学生不再象以前那样“听话”“顺从”,他们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因此 就出现了“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的大好局面。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活起来了,但效率却更低了。因为在如今的课堂教学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镜头:
当一个学生的发言还没完,其他有些学生却把手举得高高的,大声喊着“老师,我来,我来-”或者是当老师提出问题后指一名学生作答时,其余举手的同学都异口同声地叹起气来“哎”,然后像被霜打过的茄子似的,垂头丧气的,根本就顾不上听讲;或者是当发言的人讲得绘声绘声绘色
时,其他同学却觉得“事不关已”,自己做自己的的事。更糟糕的是,老师的问题或要求还没说完,学生就开始“讨论”了。如有这样一位二年级的老师说:“请大家自学这些生字,读准它的音,并与同桌讨论有什么办法记住它们?”未等老师说完,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展开了讨论,老师的后半句话早已淹没在孩子们的声浪中-这些不良的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是更加侧重了“说、读、写的训练,”而“听”的训练似乎被忽视了。尤其对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未能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众所周知,学生上语文课,不外乎是由这四大活动的形式构成:①读,读懂课文的内容以及课文所蕴涵的思想感情;②说,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感悟;③听,让自己充分了解别人的观点;④写即在课堂笔记或课本上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或是批注。可见,无论课程如何改革,倾听仍然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必备习惯。但是,现在小学生年龄较小,且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都被大人们宠着、护着,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因此现在小学的课堂上的学生们普遍存在着喜欢别人听自己说,而不喜欢自己听别人说,久了就养成不愿听讲,不会听讲的习惯因此就导致了上文所说的不良镜头。
不会听讲不仅将影响学习效率,还会影响人的素养,甚
至影响将来的学习和工作。良好的习惯是一种积极的动力定型。叶圣陶曾深刻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我们做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势在必行。
那么如何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明确倾听的意义,赋予理解的心态
小学生年龄较小,因此特别好动,表现欲较强。大部分学生喜欢别人听自己说,而没有耐性去听别人说,甚至还会认为别人说的都不行,只有自己说的才对才行.别人在说时,他不关注别人说什么,怎么说,只是关注老师会不会请我,自己有没有机会发言-针对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生活实际或名人故事来引导,让他们明确倾听的意义,认识倾听在学习、生活和交往中的重要性,提高倾听的自觉性。首先要告诉学生倾听能博采众长,弥补自身不足,还能养成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同时倾听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古人云“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只有学会倾听,才能更快地进步。因为无论实践知识还是理论知识,最便捷的途径就是听人讲解而获得的。特别是在我们上课时间里,要是能全神贯注,不急不躁,耐心地听虚心地听,相信你一定能从同学的发言,老师的讲解中获得新知识。
其次要让学生明白倾听还是一个人能力、素质的表现。特别是在众多人的交谈中,学会倾听他人的言谈,不轻易打断别人的谈话,这是一种高素质的表现。当然,这种素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是需要经过长期的历练,需要一节节课的积累,在长期限熏陶中形成的。
最后,倾听时要保持理解的心态。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表现欲特别强,在我们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往往可以发现学生听的注意力集中在:谁在说,怎么说,而往往忽略了说的内容。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保持理解的心态,要让学生明白班级是一个大家庭,老师要顾及全体而不是面对一两个学生,因此不可能每次有表现的机会,不管自己是否有发言,都应该保持理解的心态明白倾听也是一种学习。特别是在课堂上有同学发言时我们更应该加以引导。特别对低年级的学生,课堂上倾听同学发言时我们可以提出一些倾听要求来加以引导,比如对一年级的学生我们可以提两个要求:一是要求学生听同学回答时,不一定要赞同,但起码要做到理解,弄清同学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二是不随便给予否定,即使持有异议也要等到同学说完后才举手如“我认为-”“我想补充说-”等方式来补充,来参与交流,这样训练久了,学生既能学会倾听,又保持了理解的心态。
2、教师以身作则,树立专心的榜样
小学生模仿性很强,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出孩子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要想让我们的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我们老师首先要以身作则,做一个耐心专心的听众。用教师自己的行动示范带头,为学生树立楷模,特别是在课堂上,学生发言的时候我们要带头专心听,无论学生发言的质量如何,都要目光注视着发言的学生耐心地倾听。尤其是不能在学生发言的时候做其他的事。或者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而是要认真听完后再进行适当的引导或评价。在课余时间里,无论是学生“告状”还是找你谈心,我们都应该耐心听,给孩子一个展现自我思维的机会,做一个忠实的听众。这同时也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只有这样,在学生的眼里,你才可能成为他们的榜样,同时也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倾听模仿的氛围,让学生学有榜样,学行其法。
3、贯穿课堂始终,教给适当的方法
光靠说教,倾听习惯的培养难以落到实处,有效的指导还应贯穿课堂教学始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加以指导:
首先,要注意倾听的姿势的指导。课堂上学生的表情、手势或身体动作是最能反映一位学生是否在倾听的表现。因此在语文课上,我们可以对学生的倾听姿势做这样的指导,如听同学发言时,眼睛看着老师。而不能转头去看发言的同学的脸,做到神情专一认真倾听。要是同学回答对了或者说
他的想法跟你一样,就冲着老师点点头或是微微笑表示赞同或认可,若非是同学的发言发生错误或是有点点偏差时可以微微摇头,等到同学发言完毕后在举手补充,千万不能发出笑声。要告诉学生要是有谁在这种情况下发出笑声,就表示对别人不尊重,同时还不能会对发言人产生一种沉重的打击,这样就有可能导致发言的人从此不敢再发言的严重后果。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学生这种眼神、表情的信息反馈,一目了然地观察、了解学生听课的动态,以达到更好驾驭课堂教学。
另外,由于小学生年纪尚小,我们常常会要求他们要认真听讲,怎样做才算是认真听讲,学生可能会很模糊。我们在教学中还应给孩子们正确的指导,即倾听要做到的“三心”:①要用心。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时,都要听清楚他们说的每句话,脑子里还要猜想发言的同学会说些什么?是不是跟自己的想的差不多?同时还要对这些发言内容做出归纳理解其说辞的内容。②要有耐心。发言人没有说完时,不要随便插嘴打断别人的话题,要听完别人的话完后才发表自己的意见,特别是当别人的发言有错或与自己的的想法相背时,一定要耐心听,等他把话说完了再用适当的方式指出,如:“我认为-”“针对这个问题,我有补充”等等。③要虚心。当听到别人提出的观点与自己有不同的意
见时,要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这样做到“说”“听”“想”相结合,学生就会倾听了。
3、教师言语的激励
当然为了让学生更注意倾听,我们还要想方设法用言语加以提醒,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喜好表扬,教师言语的激励是形成良好倾听习惯的动力。如课堂上我们可以用“比一比,谁的耳朵最灵?”从而让学生注意听,还可以让学生当当“小评委”如“刚才那位同学说的你们听清楚了吗?”“你觉得他说得怎么样”-让听者对发言人进行点评,同时注意表扬会听、会评的同学,让学生体味到学会倾听的喜悦,从而就会更加注意倾听。养成专心倾听的好习惯。
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对小学生语言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广泛而积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做个有心人,抓住契机,反复历练,有效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提高学习效率为了孩子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小学语文语文教学》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9.5 [2] 《小学教学设计》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4.6
第五篇:中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中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中学生语文教学听、说、读、写四大培养目标之一,而阅读习惯的好坏将直接影响阅读能力的高低,培养中学生阅读习惯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让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既有助于提高了学生阅读能力,整体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而改善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又有助于补充学生生活体验,陶冶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操,继而铸就学生的文化知识素养乃至人格素养。不仅如此,在培养中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过程中能带动整个校园或各个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阅读氛围,丰富国民业余生活,改善国民的生活风气,提升国民业余生活的品质,进而提高国民素养,巩固民族精神,其实践意义重大。国外掀起了各种读书热,各色阅读运动涌现开来,教育界乃至政治阶层都对阅读表现高度重视。我国也逐步开始重视对学生的阅读培养,无论从教育部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还是《关于当前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来看,都对阅读培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足见阅读培养的重要性。尽管阅读教育在我国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家亦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倡导实施,但是效果确并不太理想,学生不爱阅读,缺乏有强烈的阅读兴趣;不会阅读,没有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阅读成果难以消化等。我国中学生阅读水平相比于国外差距仍较大,其阅读状况着实让人堪忧。当前我国鲜有国民具备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激情及阅读素养还有待大幅度提高。培养阅读习惯迫切需要从学生抓起,当前中学生的阅读习惯急需规范,其培养方案及策略的研究一直是教育界的热点和重点问题,这是国内教育家们公认的问题。本论文首先界定阅读习惯的内涵后,根据问卷调查表统计结果,从主观现状和客观现状两方面着手,分析当前中学生的阅读现状以及造成这种阅读现状的主要原因。然后提出培养中学生阅读习惯的相关理论基础,如依据我国课程标准的有关精神和结合心理学及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接着根据这些理论基础,结合具体案例分析试探讨中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方案。依据阅读活动的流程分阅读前、中、后三个阶段具体探讨,包括阅读活动前的准备工作、阅读活动中各种配合运转和阅读活动后续的温习以及消化工作。最后根据培养方案提出具体的培养策略,第一,分解目标:学生自我构建、教师逐步指导同步进行:第二,共同努力全员参与,高度配合齐心协力创造良好环境。
本论文由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