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企党组织领导与董事会决策关系怎么摆?
国企党组织领导与董事会决策关系怎么摆?
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是当前国企改革的重大命题。这一命题的核心是公司控制权分配问题,而破题的关键是如何协调好党组织领导作用与董事会决策作用之间的关系。
坚持两个“一以贯之”,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是当前国企改革的重大命题。具体来说,就是结合实际形成国有企业党组织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把企业党组织内嵌到公司治理结构之中,在实际运作中处理好党组织和其他治理主体特别是与董事会的关系,明确权责边界,做到无缝衔接,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这一命题的核心是公司控制权分配问题,而破题的关键是如何协调好党组织领导作用与董事会决策作用之间的关系。相济互补的统一关系
作为法人治理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党组织和董事会之间不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也不是矛盾对立关系,而是相济互补的统一关系。
有观点认为,因为党的领导是全面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所以党组织在企业中也应“领导一切”,进而得出党组织凌驾于董事会之上、实行党组织领导下的董事会负责制的结论。但其实,“党是领导一切的”中的“党”应该理解为全党以及代表全党的党中央。按照党章规定,国有企业党组织发挥领导作用,体现为“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开展工作,具体承担5项基本职能,主要包括保证监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本企业的贯彻执行,支持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依法行使职权,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等,侧重于把关、监督和保障,并非“领导一切”。
党组织与董事会在治理目标上是统一的,在职能作用上是互补的。董事会的根本职责是对股东负责、维护股东利益、实现股东回报,而党组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样是立足服务企业生产经营,提高企业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而且,党组织开展党建工作、发挥领导作用,是对董事会职能的重要补充和加强,对完善公司治理具有独特作用和价值,有利于促进科学决策,督促决策事项有效执行,有利于加强对经营管理者的激励约束作用,防范“内部人控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有利于激发企业内生活力和发展动力。
全国国企党建会以来,中央企业党建工作取得明显进展和实质性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但这些工作大多带有“补课”性质,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还需进一步探索创新。目前党组织与董事会之间相济互补的统一关系还没有完全建立,特别是在涉及重大决策和选人用人等敏感问题上还需要加强磨合。遵循四项原则
依法依章程原则。目前国有企业近乎全部完成改制和党建进章程,从而使得公司法和公司章程成为企业党组织、董事会等治理主体之间分配控制权的根本依据。董事会的权利来自法律规定和章程约定,党组织的权利主要来自章程约定。公司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董事会的法定地位和主要职责,同时也为党组织发挥作用提供了法律空间(公司法第十九条)。公司章程则以约定的形式明确了党组织在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以及和其他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
“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原则。最新颁布的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管理规定要求,中央企业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与董事会成员、经理层成员实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党组织书记、董事长由一人担任,董事长、总经理分设;总经理一般担任党组织副书记并进入董事会;党组织专职副书记一般进入董事会。这是从领导体制上保障党组织能够与董事会、经理层之间进行充分沟通、协调运转,有效参与重大问题决策。虽然党组织对董事会没有领导关系,也不直接领导经理层,但是可以通过领导董事会中的党员,由其按照党组织决议在董事发表意见,进而实现党组织决议通过法定民主程序转化为董事会决策。
帕累托改进原则。帕累托改进是指在不损害任何一方权益的前提下,通过调整资源配置等方式而使得至少一方的权益得到提高。当不存在这种改进余地时,就达到了帕累托最优的理想均衡状态。对于加强党的建设与规范董事会建设而言,两者在公司控制权分配过程中,应优先采用帕累托改进路径,在共同加强中相济互补,产生1+1>2的治理成效,避免落入零和思维的窠臼,不搞“拔河比赛”。例如,在重大决策方面,董事会应事先听取并充分尊重党组织意见,同时党组织也要维护董事会决策权,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使董事会真正成为企业的决策主体。
比例原则。这一原则是对帕累托改进原则的补充。当内部控制权在党组织、董事会之间让渡时,虽然可能导致一方权利受到限制,但如果能使公司治理的效率效益得到提升或者其他重要的方面得到加强,那么这种权力让渡就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同时要注意适度、合乎比例,做到权责对等、权责利效相统一。例如,在选人用人方面,虽然由董事会按照有关法律规定和公司章程履行经理层任免程序,但是根据企业地位和作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上级党组织仍在较大程度上掌握对国有企业干部人事工作的领导权和对重要干部的管理权。把握两个重点
重大决策
在重大决策方面,党组织领导班子研究讨论是董事会、经理层决策重大问题的前置程序,重大经营管理事项应当经党组织领导班子研究讨论后,再由董事会或者经理层作出决定。进入董事会、经理层的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和本企业的党员应当落实党组织的意图。对此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
一是党组织前置程序研究讨论是前置审核把关,主要是审核重大事项是否符合党中央、国务院要求,是否符合党纪国法规定,是否符合企业发展战略需要,是原则性的、偏宏观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证监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本企业的贯彻执行。
虽然目前国有企业规范建设董事会,外部董事占多数,上市公司还设有一定比例的独立董事,但由于国有大股东主导,再结合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领导体制,党组织意见基本都能在董事会决策重大问题时得到充分尊重和有效落实。即便党组织和董事会在理论上分别代表党和出资人的意志主张,但在实际中各治理主体却可以具有“异口同声的默契”。然而,这不意味着党组织可以直接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的决策和指挥中心,而只将董事会作为党组织意图合法化的“橡皮图章”。
鉴于党组织和董事会的组成原则不同,会议召开和议题提出的规则也有所区别,在推进混合所有制的过程中,随着股权多元化特别是非公出资人话语权提高,可能会暴露党组织意志一元化与董事会(出资人)意志多元化之间的矛盾。公司法规定经1/3以上董事提议可召开董事会临时会议,经2名以上董事提议可提出董事会议案。单纯从法律角度讲,存在一种可能,即党组会研究讨论不同意,而议案仍能够提交董事会审议甚至通过的情况,反之也存在另一种可能,即党组会研究讨论通过,而议案遭到董事会否决的情况。
归根结底,党组织领导力的强弱最终要靠股权硬实力、董事会票决结果来说话。对于董事会决策重大问题是否应以党组织研究讨论通过为必要前提,可以在公司章程中约定。或采用特殊管理股方式,保证少量国有资本拥有对违反党和国家方针政策议案的“一票否决权”。
此外,对于国有企业境外子公司,党组织有效发挥作用在法律上存在一定障碍。境外子公司党组织可以将其意见向上级党组织报告,由上级党组织将相关意图转化为股东意见,从而实现对本企业董事会决策重大问题的有效参与。
二是对重大问题的界定直接决定了党组织参与董事会决策的范围,也直接体现了落实董事会职权的程度。目前实践中普遍是将董事会决策前需经党组织前置程序研究讨论的“重大问题”理解为“三重一大”事项,即重大决策事项、重大项目安排事项、重要人事任免事项、大额资金运作使用事项。但也有其他理解。例如《党组工作条例(试行)》对于应当事前经党组研究讨论的重大经营管理事项,界定为涉及国家宏观调控、国家发展战略、国家安全等更高层面的重点问题。现阶段从稳妥的角度,将董事会、经理层研究决定“三重一大”问题,都纳入党组织前置研究讨论的范围,是可以接受的。但是随着实践经验累积、议事规则完善、董事会职权落实,党组织参与重大事项决策的范围应该进一步精简,围绕如何保证监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本企业的贯彻执行这一根本目的,真正做到议大事、抓重点。
此外,有观点认为重大问题的准确理解应为重大经营管理事项,只包含重大决策事项、重大项目安排事项、大额资金运作使用事项,并不包含重要人事任免事项。虽然在理论层面上,经理层选聘权作为董事会的重要职权,应该一并纳入董事会决策范畴,但是实践层面上却并非如此。以中央企业为例,人权和事权分属中组部和国务院国资委管理,对下授权程度并不一致,中央对央企领导人员的任免是直接讨论决定,董事会只是履行相关程序,并不像对重大经营管理事项那样,拥有相应的最终决策权。又例如在《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开展落实中央企业董事会职权试点工作的意见》等一些国企改革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中,都是将重大决策、选人用人等权利并列表述。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国企党建会上的讲话中,则是将重大决策和选人用人分属两个重大问题分别论述。
三是责任追究问题。董事会实行集体审议、独立表决、个人负责的决策制度,例如对于上市公司的董事,按照党组织意图发表意见,因此违反相关上市监管规则,受到证券监管机构追责的情况。经理层实行总经理负责制,例如总经理按照党组织意图开展经营管理,因此出现重大损失,受到董事会追责的情况。虽然目前这样的情况鲜有发生,但随着追责力度不断加强,重大决策要终身追责,不同主体之间决策机制与问责机制不协调不衔接的问题可能会日渐突出。
选人用人
在选人用人方面,把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结合起来,即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与董事会依法产生、董事会依法选择经营管理者、经理管理者依法行使用人权相结合。发挥党组织在国有企业选人用人工作中的领导和把关作用,确保党对干部人事工作的领导权和对重要干部的管理权。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
一是党管干部原则是党实现全面领导的重要基础。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国企党建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不能动摇、不能走样、不能被架空,必须保证党对干部人事工作的领导权和对重要干部的管理权”。按照调整后的中管企业领导人员管理体制,中管企业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由党中央统一管理。由此中管企业经理层人员的选拔任用,虽然形式上是由企业董事会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履行任免程序,但实质上还是由中央及中组部直接委任,仍带有较重的行政色彩。最新颁布的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管理规定明确,中管企业不纳入董事会选聘经理层成员试点工作,也就是说,今后一段时期都不会将中管企业经理层选聘主导权授予董事会。
二是干部管理权限是开展选人用人工作的逻辑起点,区分好干部管理权限是建立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分类分层管理制度的关键。国有企业领导人员,按照其层级和产生方式不同,一般可以分为上级党组织管理人员、本级董事会管理人员、本级党组织管理人员等。按照管理权限,党管干部一般下管一级,即上级党组织管理本级企业党组织、董事会、经理层组成人员,本级党组织管理本级企业内设部门负责人等。虽然董事会应掌握职业经理人选聘权和管理权。但“落实董事会、经理层选人用人权,并不意味着党组织可以当甩手掌柜。”上级党组织应通过确定标准、规范程序、参与考察、推荐人选等,把好人选政治关、品行关、廉洁关,依规考察提名,依法履行程序。此外,有必要积极探索党组织向董事会差额推荐经理层成员,给董事会更大选择权。
三是发挥党组织在国有企业选人用人工作中的领导和把关作用,确保党对干部人事工作的领导权和对重要干部的管理权,通过实现对人的领导,保证对企业重大经营决策的有效参与和监督把关。以牢牢掌握选人用人主导权为前提的向董事会授权的逻辑,一方面是由于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机制还不够完善,另一方面也暴露出目前治企兴企的思想观念、方式方法还主要依靠人治,依法依章程依规则治企的现代治理理念还需要继续加强。
四是股东会依法选举产生董事会、董事会依法选择聘任经营管理者、经理管理者依法提名或聘任其他管理人员是公司法赋予的法定权利,但党组织在国有企业选人用人工作中的领导和把关作用,以及党对干部人事工作的领导权和对重要干部的管理权并没有法定依据,也未列入?h章规定的国有企业党组织5项基本职能。目前党组织主导选人用人工作中的提名考察推荐等权利,均来自于公司章程约定。在前述提到的股权多元化的过程中,同样可能面临党的意志与出资人意志不一致的挑战。
第二篇:正确认识国企党组织与董事会的关系
正确认识国企党组织 与董事会的关系
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始终没变
新时期,国企董事会该如何作为?实现规范的公司治理,需正确认识企业党组织的作用特别是党组织和董事会之间的关系。我们必须正确理解双向进入的内涵,这不是要企业党组织凌驾董事会之上,更不是强化党委书记个人的权利。双向进入的意义在于使党的工作与企业决策、管理等工作有机地地融合在一起,避免“两层皮”的现象,使公司法人治理更好地发挥作用。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国有企业改革,深化国企改革的首要目标是基本完成国企公司制改革、法人治理结构更加健全。2015年9月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重点是推进董事会建设,建立健全权责对等、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决策执行监督机制,规范董事长、总经理行权行为,充分发挥董事会的决策作用、监事会的监督作用、经理层的经营管理作用、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切实解决一些企业董事会形同虚设、‘一把手’说了算的问题,实现规范的公司治理。”
深化国企改革,确立企业党组织在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和发挥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社会上对此有一些微词:一说是改革的倒退,一说是不伦不类。有的企业党建专家和官员疾呼修改公司法,明确规定企业党组织在国企中的法律地位;一些国企负责人有困惑:企业党组织凌驾于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之上,必将改变公司治理结构。所有这些林林总总的看法,多是臆想、误读或误解。国企实现规范的公司治理,需正确认识企业党组织的作用特别是党组织和董事会之间的关系。
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始终没变
《指导意见》开宗明义:“国有企业属于全民所有,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国有企业概念是中国共产党在1927年召开的第四次全国劳动大会上第一次提出来的:工人阶级的责任之一就是“要求参加管理国有企业”。上世纪30年代共产党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开始了领导国企的实践,提出了国企政治、经济和生产技术“三大民主原则”的思想。
与经济体制改革的计划为主市场为辅、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相适应,国企经历了从经济指标承包、下放自主权转换经营机制到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不断改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国企党组织存在的必要性和如何发挥作用多次遭到挑战和质疑。上世纪80年代末,一度提出党组织属地化管理的观点,与此相应,有人提出党组织要从国企撤出。尽管这些观点没有真正成功付诸实施,但是,企业党建工作在人们的潜意识里却实实在在地被削弱和忽视了。一些国企负责人出现的违法乱纪、贪污腐败、行贿受贿、利益输送、任人为亲、道德败坏、生活糜烂、腐化堕落,甚至里通外国等严重问题,不能不说与削弱国企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有直接的关系,同时说明,深化国企改革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国企的领导。
整体来看,几十年来国企管理体制不断改革,在企业内部设立党组织、坚持对国企的领导和发挥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始终没有变。《指导意见》提出:“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将党建工作总体要求纳入国有企业章程。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坚持党的建设同步谋划、党的组织及工作机构同步设置、党组织负责人及党务工作人员同步配备、党的工作同步开展,保证党组织工作机构健全、党务工作者队伍稳定、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得到有效发挥。”这是对国企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途径和方式的创新。
双向进入、交叉任职行之有效
综观国企管理体制的历史,从三人团、一长制、管委会、两参一改三结合、承包制到现代企业制度和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等,体制机制可以根据时代要求不断改革,但是,“党政工”即党的领导、经理负责、工人参与的“民主共治”之根本必须坚持,这是国企成功的经验,“对国有企业要有制度自信”。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相适应、适应全球化的要求,党对国企的领导和国企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必须融入法人治理结构当中。
按《公司法》规定,董事会对股东会负责,主要职权有:决定公司的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制订公司的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制订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制订公司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以及发行公司债券的方案;制订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或者变更公司形式的方案;决定公司内部管理机构的设置;决定聘任或者解聘公司经理及其报酬事项,并根据经理的提名决定聘任或者解聘公司副经理、财务负责人及其报酬事项;制定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职权。《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中党的基层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开展工作;保证监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本企业的贯彻执行;支持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厂长)依法行使职权;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支持职工代表大会开展工作;参与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结合公司法关于“在公司中,设立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开展党的活动”和党的章程关于“支持董事会依法行使职权”之规定,提出“坚持和完善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领导体制,符合条件的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可以通过法定程序进入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成员中符合条件的党员可以依照有关规定和程序进入党组织领导班子;经理层成员与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适度交叉任职;董事长、总经理原则上分设,党组织书记、董事长一般由一人担任。”这是建立健全权责对等、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决策执行监督机制,规范董事长、总经理行权行为,充分发挥董事会的决策作用、监事会的监督作用、经理层的经营管理作用、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切实解决一些企业董事会形同虚设等问题,实现规范的公司治理的重要改革措施。
党委书记作为国有资本股东代表,依法进入董事会担任董事长,确保董事会作出的决策依法合规、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发展战略得到贯彻执行;同时,强化党管干部原则在选聘任用经理人过程中得到贯彻执行,对经理人经营管理国企的行为进行有效监督。《指导意见》指出:“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与董事会依法产生、董事会依法选择经营管理者、经营管理者依法行使用人权相结合,不断创新有效实现形式”;“强化党组织在企业领导人员选拔任用、培养教育、管理监督中的责任,支持董事会依法选择经营管理者、经营管理者依法行使用人权,坚决防止和整治选人用人中的不正之风。”实施双向进入的制度,丰富了公司法人治理的“民主”内涵,强化了公司法人治理功效。
事实上,双向进入不是一个新的提法,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国企党的建设等相关文件,都有双向进入的明确规定,实践证明这是完善法人治理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制度设计。所以,国企深化改革,需要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
企业党组织并不凌驾董事会
《指导意见》强调,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深化国企改革,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国企党组织与董事会的关系。
战略决策方面,企业党组织根据党中央总体部署,针对本企业的定位和实际情况提出建议和意见,董事会依法按照工作程序独立研究、作出决策。在人事问题上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党组织按照党中央关于企业领导干部的标准培养、推荐候选人,董事会依法独立行使聘用权,对不称职的企业负责人,党组织可以从党要管党的程序采取党内组织措施,同时向董事会提出解聘建议,董事会依法依规独立决定。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有助于保障董事会各项决策的科学性、决策程序的合规性和实施的有效性。
同时,我们必须正确理解双向进入的内涵,这不是要企业党组织凌驾董事会之上,更不是强化党委书记个人的权利。双向进入的意义在于使党的工作与企业决策、管理等工作有机地地融合在一起,避免“两层皮”的现象,使公司法人治理更好地发挥作用,实现企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第三篇:领导科学与决策
对李世民领导哲学的探析
对李世民领导哲学的探析
谈起中国千年历史,使人不能不想起唐朝;而谈起富贵荣华的大唐,又使人不能不说一说太宗皇帝李世民。李世民在中国的帝王行列当中,文武双馨、独步千古,并且在他执政的23年被史学家称之为“贞观之治”,为随后大唐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是我国封建社会光彩夺目的一段历史。这种震古烁今的历史场面形成的原因很多,但是细细品味《唐太宗李世民传记》这本书之后,笔者认为这与李世民的谋略及领导哲学也有很大关系,因此笔者主要是根据《唐太宗李世民传》这本书的读后感,来谈谈太宗皇帝的领导哲学。
一、良好的品行修养
作为一位成功的领导者不但要能够做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而且还与自身是否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行修养也有很大的关系。李世民作为一代伟人也深谙此道,在其执政期间十分注重自身的品行修养。
1、以诚相待,关心民情
作为一个朝代的奠基者,李世民在长期的政治生活当中深知“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他也经常对臣下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因此为了赢得陈敏之心,太宗十分重视获得臣民的信任。一是以诚相待,以心感人。贞观十年,李绩突然生病,太医说须灰可以治疗,太宗听完之后竟把自己的胡须剪下为其治疗,这使李绩大惊失色,连忙叩头致谢。二是关心民情,以民为本。在贞观二年时,关中大闹饥荒,不少人家卖儿鬻女,唐太宗派遣御史大夫杜淹巡查,拿出皇家的钱财将别人的儿女赎回,并还给他们。
在当今看来,也许会说太宗皇帝是在政治上作秀,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太宗皇帝正是与臣民的开诚布公和关爱人民的做法,才赢得了臣民的信任和爱戴。
2、严于律己,克己正身
总所周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当上级能够身体力行的时候更是如此。太宗皇帝常对身边的人讲:“未有身正而影曲,上理而下乱者“,也就是君想要安定天下,必须首先使自身行为端正。而且严于要求自己也是太宗一生的真实写照。太宗皇帝也时常讲:“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太宗皇帝以身作则,时刻注意节制自己的奢华行为,对当时的正之风气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心胸开阔,不计旧怨
魏征是唐朝有名的谏臣,而在这之前魏征原是太子建成的谋士,曾经劝说建成把李世民杀掉。玄武门事变之后,李世民不但不“株连”魏征,而且还册封魏征为谏议大夫侍中。李世民这种袭胸开阔、不计前怨的作法,使魏征觉得太宗皇帝是旷世明主,天下英才,因此在以后的政治生涯当中不断向太宗谏言,在短短的两年内就进谏二百多次,足见魏征对李世民的忠诚。
4、勤奋学习,虚心求教
虽然李世民贵为九五之尊,但是虚心的他依然觉得自己的知识不足。他认为,君主如果没有丰富的才智和渊博的知识,终将成为一个“好谋无断”,任人摆布的政治傀儡。因此,他每天下朝之后都挤出时间读书,“辍膳玩三坟,晖灯搜五
典”就是他刻苦攻读的真实写照。除此之外,太宗皇帝还虚心向其他人求教,并积极提拔“学业优长,兼识政体”的官员。正是太宗皇帝这种积极主动学习的精神,才是他能够驾驭人才济济的大唐。
二、高超的用人与待人艺术
人才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第一资源,而能否使人各尽其才,也是关系者一个朝代的兴衰成败。李世民一贯重视人才问题,登基之前,为了搜罗天下英才,他就十分注重建立自己的人才储备库,而成为天子之后,他更加注重人才。
1、知人善任,各取所长
太宗皇帝认为,人各有长各有所短,对待人才不能求全责备,吹毛求疵。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长于决断,李世民使他们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使他们同心同德,演绎了“房谋杜断”的历史佳话;魏征直言善谏,因此李世民将其作为查看自己得失的一面镜子;而李靖“文武双全,出入将相”等等,这些都是李世民知人善任的,各取所长的用人艺术的表现。
2、不讲出身,唯才是举
太宗皇帝招贤纳士,不拘一格,不讲究出身门第唯才是举。他既重用士族地主出身的高世廉、杜如晦,又重视庶族地主出身的房玄龄;不仅重视平民出身的马周,而且还注重提拔少数民族的优秀人才。他还推行科举制度为平民子弟打开了通往仕途的大门;而且还采取了诸多破格提拔人才的方法,提拔那些出身低微的人才。
3、贤不弃仇,不计前怨
太宗皇帝任用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不论远近亲疏,乃至昔日之敌,只要有才能,便可量能授职。如先前的尉迟敬德,太子的谋士魏征,农民起义领袖李绩徐世勋等。其中最具典范意义的便是魏征。
4、投之以情、真情相待
李世民对待人才十分真诚,他没有像其他帝王一样,为了一家一姓的皇权帝业而屠杀忠臣贤将,而是对待自己的老臣用之以情,真诚相待。一次,李世民在与房玄龄谈话的时候,说到了“之前拟合杜如晦一起同心协力辅助我,而到现在只有你在我身边了”,说着,李世民为逝去的杜如晦而潸然泪下了。由此可见,李世民对身边大臣的爱戴和真心。
5、亲贤远佞,赏罚分明
李世民求贤若渴,并且识才爱才,但是对于小人奸臣严加指责。一次李世民在花园游玩的时候,走到了一颗大树的前面觉得其雄伟不凡,便赞不绝口,而此时在身边的宇文士及便趁势符合,太宗皇帝听后十分反感,便说:“魏征常劝我要远奸臣小人,我曾猜就是你,今果然不错”。宇文士及羞的连忙叩头。
三、科学的决策艺术
作为一位优秀的领导者,不但要具有雄韬伟略,而且还要具备果断科学的决策艺术。决策正确、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领导活动的成败。太宗皇帝作为大唐的最高的领导者,有着丰富、高超的决策领导水平。
1、以史为鉴,汲取教训
在中国历史上,隋朝和秦朝有着某些惊人的相似之处,灭亡之前都是兵多将广、粮草丰盛的强国大国。但又都是 由于皇帝的暴政使自己的统治地位迅速覆灭。而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太宗皇帝亲眼目睹了隋王朝灭亡的惨痛事实,这
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教训。因此,在太宗皇帝制定决策的过程中,特别注重汲取前朝的历史教训,并时常铭记“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的古话。
2、注重智囊,集体决策
唐朝颜师古是这样注释“智囊”一词的“言其一身所有皆智算,若囊秦之盛物也”。太宗皇帝在自己的奋斗经历过程中也十分注重自身智囊团的建设,在早期平定群雄的时候,太宗皇帝收揽了各类人才,并设立文学馆,其中即有房玄龄、杜如晦等十八学士,为太宗皇帝的正确决策及论证做出了很多重大贡献。李世民极为不久之后,又设立了弘文馆,其中其后来的决策都是在这里制定的。通过自身的智囊团制定的决策,不但科学,而且也十分有效,因为,在这些决策正式推行之前已得到了有效的科学的论证。
3、不听谗言,集思广益
太宗皇帝对于决策一直秉承“弃斥群小,不听谗言”的作风。房玄龄是太宗皇帝的股肱之臣,当监察御史陈师合诽谤他时,太宗皇帝立即将其斩首。另外,太宗皇帝对于决策集思广益,除了在决策中充分利用其智囊优势,而且还经常听取贤臣良将的谏言,以弥补自己在决策过程中的不足和不周全之处。
四、过人的改革胆识
时代的发展,历史的进步,往往需要改革者能脱颖而出。李世民不但是一位政治家、皇帝,而且还是一位拥有过人胆识的改革者。在隋朝灭亡之后,唐王朝面临的是满目疮痍、百业待兴的场面。为了维护和稳固自身的帝位,李世民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
1、在政治上,设立三省六部制
太宗皇帝为了强化中央集权,继承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改制的实质是将以前封建的丞相之权分割成相互制约的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三个部门而总属于皇帝,进而强化皇帝的权力,削弱相权。三个部门由于存在着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因此这样有助于皇帝的控制,而且有助于防止因草率决策而导致政出多门的弊端。因此,三省六部制的设立虽然是为了强化皇帝的权力,但是这种政治上的改革,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2、在经济上,推行均田制。
太宗皇帝为了使战后的农民回到土地上来,发展农业生产,确保赋税、徭役、和兵役,推行了均田制。虽然太宗皇帝推行的均田制并不是很彻底,未能从根本上触动地主阶级上土地似有制,但是分田与农民直接的结合,使得土地不在荒芜,并且还保证了农业生产,为出现海晏河清的盛世局面打下了基础。
3、在官员选拔方面,完善科举制
太宗皇帝为了扩大人才的来源,以及为了获得更多优秀的治国之才,他明确规定不论读书人的出身、地位、财产状况,均可以报名参加科举考试,不必再由官吏推荐,录取与否完全取决于考场文章的优劣。科举制的完善,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增加了封建政权的活力。也有利于封建地主阶级推行任人唯贤的原则,消除了任人唯亲的作法,一定程度上为中下层打开了进入仕途的大门。
五、小结:
李世民作为大唐的皇帝,他所做的的一切都是为了维护封建政权的稳固,最终也逃不了人亡政息的历史规律,但是他的很多做法促进了封建社会的发展,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封建政权,展现出了作为一个封建领主的较高的领袖谋略
和胆识。笔者在此主要是从他的个人修养、用人艺术、决策艺术、改革的胆识四个方面论述太宗皇帝的领导哲学的。因此,通过客观阐述太宗皇的每个方面的举措,以及所取得的一系列的成就,尤其是领导哲学对后来的启示,对于我们当今学习领导科学的同学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阅读书目:黄中业.《唐太宗李世民传》.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
第四篇:试论领导与决策
试论领导与决策
领导科学认为,领导是一种行为过程,它是领导为了实现预定的组织目标,运用相应的理论原则、职能、方法,影响、率领、引导组织的成员完成预定任务的活动过程。决策是领导者按照最优化的要求,从若干准备实施的方案中进行选择,通过实施以达到一定目标的活动过程。从领导与决策的涵义来看,领导与决策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领导活动包含着决策过程,决策过程就是领导活动,领导离不开决策,决策也离不开领导,没有领导就没有决策,没有决策也就不可能实现领导目标。因此,决策是领导的基本职能,又是领导素养的集中表现,也是衡量崐领导者领导水平的主要标志。一、领导工作的首要职能是决策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这就把决策的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领导科学的角度看,决策是领导工作的核心,在现代社会中,领导工作的首崐要职能是决策。决策之所以在领导工作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主要有以下原因:1、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社会活动越来越复杂,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社会各个部门的活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并且社会活动越来越多变。科学技术的进步,市场的变化,新问题层出不穷地出现,这一切都需要领导者审时度势,统观全局,于千头崐万绪中抓住主要矛盾,权衡利弊,及时作出有效可行的决策。因此,现代的社会化大生产把决策的地位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在领导工作中,决策与领导者的其他职能相比处于首要的、核心的地位。领导者的其他职能主要是:建立组织机构、选用人才、激励群众的积极性、日常指挥与管理、对外交往等等。与这些职能相比,决策是最重要的、第一位的。因为决策是确定领导者奋斗目标的工作,它规定着领导者的努力方向。如果没有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那么其他一切工作,就无从谈起。如果决策失误,即在目标错误与方向错误的情况下,其它工作做的越好,问题就越大,损失就越严重。另外,在领导者的其它职能中,也包涵着决策。如建立机构,建立什么样的机构,多大的规模,什么样的运行机制等等都需要决策。再如选用人才,选用什么样的人才,如何选用,怎样用好等等都需要决策。因此,领导离不开决策,决策是领导工作的首要职能。二、科学决策是实现领导工作目标的首要环节。
决策自古有之。历史上许多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因决策而成就一番业绩者,不乏其例。然而,由于历史的局限,这些决策大多是凭借领导者个人的阅历、知识和智慧进行的,属于“经验决策”。其特点一是由于决策是凭直觉认识为依据,带有较大程度的表面性;二是由于决策是以已往的具体经验为依据,往往带有较大的片面性;三是由于决策手段落后,难以进行准确、迅速的定量分析。这种决策虽然往往也能行之有效,但都不可避免地带有较大的偶然性、科学性。特别是面临现代复杂的社会活动,就显得更不适应了。现代决策要求从个人决策向集团决策发展;从定性决策向定量决策发展;从单目标决策向多目标决策发展。传统的经验决策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社会活动的需要了。因此,现代决策,不仅需要领导者个人的经验和才能,更需要集中不同层次的专家集团的智慧;不仅需要领导个人的直觉,更需要依靠科学的方法,科学的程序,科学的论证进行决策。简言之就是需要科学决策。科学决策是指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自觉地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科学程序,依靠专家的智囊组织,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先进技术所进行的决策。实现决策科学化是现代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教育等方面顺利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实现领导目标的核心,是我们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三、提高领导者的素质是科学决策的前提
决策作为一个出主意、做决策的活动,是由一系列要素组成的,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过程。无论什么决策,一般都由决策者、决策目标、决策备选方案、决策情势和决策后果等要素组成。在这些要素中,决策者也就是领导是决策的主体。为了形象地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假定有一个由夫妇二人和两个孩子组成的四口之家,需要对每日的收入如何花费、生活如何安排作出决策,如果这个家庭处在夫权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时代,那么决策者无疑就是家长即丈夫一个人。但是在现代文明社会,男女地位平等。家庭经济与生活的安排往往是家庭成员共同商量后决定的。这就有可能出现三种情况:第一种是以丈夫为主,在作出决策前先征求妻子和孩子的意见,但最终的决策仍由丈夫拍板;第二种是以妻子为主,在作出决策前先征求丈夫和孩子的意见,最终的决策由妻子拍板;第三种是夫妻相敬如宾与孩子共同商议作出决策,少数服从多数。在前两种情况中,决策者都有主次之分。第一种是丈夫处于主导地位,第二种是妻子处于主导地位,而第三种则不分主次,夫妻和孩子共同处于决策的主导地位。通过以上事例,我们不难看出:决策者可以是孤立的个人,也可以是一个人以上的集团。决策者所作出的决策是否科学、合乎事物的规律,取决于决策者的自身素
质。决策者素质的高低、修养好坏,对决策的正误关系很大。俗话说,只有不能打胜仗的将军,没有不能打胜仗的士兵。兵悚悚一个,将悚悚一窝,这是从军事角度上,说将军对战争胜负的重要性。其实,治国安邦、管理企业等也都是同样的道理。
决策者除了要具备一般领导者的素质,如政治思想素崐质、道德品格素质、文化素质、组织能力素质、心理素质崐外,还必须具备以下决策素养:1、要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列宁讲过:要管理就要内行,就要精通生产的一切条件,就要懂得现代高度的生产技术,就要有一定的科学修养。所谓领导者的科学素养,是指他要经过科学的基本训练,具有多方面的科学知识,如数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基本知识;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特别是要有丰富的本行业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并且要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要熟悉党的方针、政策,了解经济的发展趋势。2、要有敏锐的目光和创新精神决策是创造性活动,它总是以变革现状为出发点和归崐宿。因此,决策者要目光敏锐,有辨别分析的能力,能一崐针见血地看出问题的症结和本质。同时思路要开阔,如果崐不善于发现问题或者安于现状,就不能前进。可以说没有崐创新就没有决策。决策者有开创创新精神,才能着眼一个崐地区或企业的未来,冲出传统制定新战略,才能冒一定的崐风险去实现较为先进的决策方案。例如,我局三处在任务不足、资金紧张的情况下,经过市场调查,得知上海土方市场的容量很大,毅然决策,贷款买了二十辆翻斗车和挖掘机,组成土方运输队,开进了上海。几年来,不但还清崐了贷款,还取得了很高的经济效益。决策者如果思想保守,不敢承担责任,不敢冒风险,他所作出的决策,也只能是崐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决策,不可能促进一个地区或企业崐的发展。3、要有当机立断的魄力当机立断的魄力是指决策者,必须善于和勇于不失时崐机的作出决策,迅速实施。这就要求决策者,在别人犹豫崐不前,看不准形势的时候,能够作出准确的判断,及时作崐出抉择。面对层出不穷的新问题,要审实度势,综观全局,崐权衡利弊,把握时机,作出科学的决策,才能促进改革和崐发展。如果优柔寡断,当断不断,就会错过良机,这是领崐导的大忌。当机立断的魄力,是建立在真实的情报和细致崐的方案比较基础之上的,决不是主观臆断,更不是盲目武断。4、要有集思广益的民主作风民主作风就是在决策过程中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它在领导决策中表现为广征博采,集思广益。在决策前,要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特别是听取本行业专家的意崐见;要善于团结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善于听取不同的声崐音;善于从众说分纭中,找到客观真实的信息,获得符合崐客观规律的认识,将各种方案的优点,综合成一种方案。崐切忌先有结论,然后去搜集与自己相同的意见来论证自己的结论。更不能以权势去压服不同意见。不同意见的充分讨论,是使领导者避免受错误意见愚弄和左右的一个最有效的措施。科学正确的决策,必须经过正反两方面意见的交锋,论证后才能产生。而这一切必须以领导者的民主作风作保证。领导者要善于创造一个宽松的、民主的环境和气氛。决策民主化是实现决策科学化的前提和基础。四、领导决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程序
决策是一门科学,有许多规律和原则可循。从实践来崐看,应遵循以下几条基本原则。1、选准目标原则。在决策前,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找出症结所在,准确地确定决策课题。课题不准,崐决策非但无效,还可能走偏。决策目标是指要达到的目的,决策目的明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决策效果的好坏。决策目崐标明确了,选择就会有依据,行动就会有指针性;决策目崐标不明确,选择就会发生偏移,甚至还会出现目标转换、崐南辕北辙的惨痛后果。2、信息准确原则。现代决策涉及各方面的因素,需崐要取得比较广泛的准确信息。如果信息是“一鳞半爪”、崐“道听途说”,决策的依据就不可靠。必须深入实际作调崐查,获取全面的、准确的信息,才能作出符合客观规律的崐决策。目前一些领导靠听汇报,或走马观花式的调查出的崐信息,往往是片面的、甚至是虚假的,在此基础上作出的崐决策是不可能正确的。3、可行性原则。决策方案必须切实可行,否则即使崐是美妙的方案,也是纸上谈兵。决策方案是否可行,就要崐对其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做出周密而细致的分析。对已形成的多种方案的利弊得失,必须作认真的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比较,作出评估。只有经过审定、评价、可行性分析后的决策,才能有较大的把握和可实崐现性。过去靠长官意志、个人拍脑袋决策造成的教训是深刻的。4、系统的原则。这是决策的灵魂。任何决策都应从崐整体出发,以整体利益为重。一切局部的、暂时的利益要崐服从全局的、长远的利益。然而全局利益又寓于局部利益崐之中。这个全局和局部的辩证关系,是系统原则的精髓。崐只有坚持这个原则,才能使决策促进全局和局部的协调发崐展。目前我国的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就是缺乏系统原崐则决策的恶果。5、集体决策的原则。在小生产条件下,主要靠个人崐的经验决策。决策的正误,主要取决于决策者的个人学识、崐经验和胆略等。在大生产条件下,决策的内容是很复杂的,崐个人的经验决策已行不通了,要吸收多方面的意见。特别崐要听取专家的意见,进行充分的分析,然后集中正确合理崐的内容,才能作出科学的决策。一些地区和单位的领导往崐往搞“家长制”、“一言堂”,个人说了算。在市场经济崐中必然碰壁。6、分层次多系统决策的原则。就是根据总的决策目崐标,由各个层次、各个系统进行具体目标的决策。也就是崐把总的目标,变成各个层次、各个系统的具体责任。这样,崐才能最终实现决策目标。一般情况下,上级领导不应过于崐干涉下级决策,更不能代替下级决策,而应让他们根据本崐地实际情况自主决策,这样可以增强各级组织的责任,调崐动他们的积极性。实现总目标。目前,一种很不正常的情崐况是一些小事,也得一把手拍板才能解决。这是管理之大忌。必须要改变。责权利相统一,才能推动发展。科学决策是一个过程,由一整套决策程序,即若干决崐策步骤所构成。领导者在决策中的作用绝不仅仅是“拍板”决断,在“拍板”的前前后后都有大量工作要作。一个完崐整的决策过程,一般需要经过如下几个步骤:第一步:发现问题,确定目标处理事物一般包括三个环节。即发现矛盾、分析矛盾崐和解决矛盾。可见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起点。客观事物是复杂多变的,因而发现问题和确认问题,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必须要经过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老老实实地深入到实际中去调查,才能发现和确认问题。确认矛盾以后,就要分析矛盾,找出矛盾的主要方面,然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总体设想,即目标。第二步:分析价值,拟订方案目标确定后,要分析目标价值,就是做这件事的投入崐与产出合不合算。效益有多少、有没有负效益等等。确认崐了目标价值,就要寻求实现和达到目标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即拟订方案。要拟订多种方案备选。只有一种方案是很难实现科学决策的。第三步:专家评估,选定方案对于拟订的若干方案,只有进行充分的评估,才能成崐为决策的基础。而正确的评估,只能由各方面的专家来实崐现。所谓评估,就是对方案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预测崐方案近期和远期、局部和整体、经济和社会的效益,如果崐同时具备这些效益则是最佳方案。但在现实中,同时具备崐多种效益的方案是极少的,那么就要在各种方案中进行比崐较,选出那种正效益较高、负效益较低,即比较满意的方崐案。第四步:实验试行,检验效果方案选定后就要实施,为了减少失误,在方案全面实崐施前,一般都要进行实验或试点,以验证方案的可行性和崐实效性。在实验试点过程中,要认真分析、总结经验和教崐训,找出带有普遍性的规律来,具体分析出成功与失败的崐偶然因素和必然因素。如果试点成功,就可进入全面实施崐阶段。如果失败,则迅速反馈回去,改变决策。第五步:修改方案,普遍实施这是决策程序的最后一环。如果在实验试点后证明:崐这个方案在总体上是可行的,那么在修正弊端的基础上,崐就要全面推广实施。由于实施方案是一个动态过程,主观崐和客观条件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此,要加强方案实施崐过程中的监督和控制,并且及时进行反馈。如果出现小的崐偏差,那么只做微调;如果主客观条件发生了大的变化,崐影响了决策目标的实现,那么就必须对原定目标做根本修崐改。以上决策程序,只是一般规律,在不同的决策中,各崐个步骤可以互相交叉进行,有时也可以合并或省略。决策程序图示如下:┌─┐┌─────────┐│初│←───┤发现问题,确定目标│││└─────────┘││↓│步│┌─────────┐┌─┐││←───┤分析价值,拟订方案││最│←─┤决│└─────────┘││││↓│终│││┌─────────┐│││策│←───┤专家评估,选定方案││决│└─┘└─────────┘││┌─┐↓│策│←─┤实│┌─────────┐└─┘││←───┤实验试行,检验效果│↑│践│└─────────┘│││↓││检│┌─────────┐│││←───┤修正方案,普遍实施│││验│└────┬────┘│└─┘│└───────────────┘综上所述,领导与决策紧密相联、不可分割。领导工作的首要职能是决策,科学决策是实现领导工作目标的关键环节,提高领导的素质是科学决策的前提。只有遵循科学的原则和程序,才能作出科学的决策。ÿZÿyumlyuml;第五篇:国资委党委:国企重大决策须由党委讨论后董事会决定
国资委党委:国企重大决策须由党委讨论后董事会决定
国资委党委:国企重大决策须由党委讨论后董事会决定
求是2016.11 ·
2016-06-11 ·
评论(0)
字体: 大 / 中 / 小
核心要点:
■当前,国企国资改革正处于攻坚期和深水区,党的领导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贯彻落实好《若干意见》,对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尤为重要而紧迫。
■新形势下加强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必须把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必须坚持抓基层、打基础;必须坚持改革创新。
■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必须按照《若干意见》要求,聚焦党建工作弱化、淡化、边缘化的突出问题,对症施策、标本兼治,确保责任落实到位、体制机制到位、力量配备到位、指导推动到位。
■国有企业党委(党组)要履行好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纪委(纪检组)要履行好监督责任,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体系,努力构建企业领导人员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
■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必须保证党的工作机构健全、党务工作者队伍稳定、党组织和党员作用有效发挥。一要健全组织体系,二要增强基层党建工作活力,三要强化基础保障。
在深化国企国资改革的关键时期,中央印发了《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这两份重要文件是新时期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我们要深入学习、全面贯彻文件精神,切实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保证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为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一、贯彻落实好《若干意见》意义重大
总书记深刻指出,坚定不移把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最根本的是加强党的领导。当前,国企国资改革正处于攻坚期和深水区,党的领导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贯彻落实好《若干意见》,对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尤为重要而紧迫。
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是重大政治原则,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国有企业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方向推进并取得重大成就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强调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指出国有企业改革首要一条是坚持党的领导,否则就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党的坚强领导,国企改革就会偏离正确方向,难以搞好。2013年,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央组织部、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关于中央企业党委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意见》,明确了党委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内涵、要求和规则程序。在这个文件基础上,根据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和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新情况新问题,中央又制定印发《若干意见》,提出一系列针对性、指导性很强的措施要求。两个文件内容上一脉相承,我们应结合起来一并贯彻落实。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无论企业领导体制如何调整、治理机制如何变化、监管模式如何创新,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绝不能动摇,必须坚持党的建设同步谋划、党的组织及工作机构同步设置、党组织负责人及党务工作人员同步配备、党的工作同步开展,确保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在改革中得到充分体现和切实加强。
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是当前重大而紧迫的政治任务,必须抓紧抓实抓好。制定《若干意见》,问题导向鲜明;落实《若干意见》,更要直扑问题、解决问题。目前,中央企业党建的一系列突出问题,作风问题与腐败问题交织,机制问题与监管问题叠加,本质上是党的领导弱化,管党治党责任没有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国有企业尤为紧迫。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确实已到了非抓不可的地步,再不认真抓、用劲抓,就会危害党执政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就会犯政治性、方向性错误。国有企业各级党组织要把抓党的建设作为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政治责任,作为头等大事来谋划和推进,承担好、落实好从严管党治党责任,切实把党建工作抓紧抓实抓好。
党建工作是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必须不断巩固和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若干意见》”强调,坚持党的领导,是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长期以来,党组织在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我们有别于其他所有制企业的优势所在,是我们国有企业的传家宝。要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着力使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融入现代企业制度,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创新优势和科学发展优势。国有企业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按照有利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有利于放大国有资本功能的要求,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国有企业改革发展道路,不断做强做优做大,为国家多做贡献。
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新形势下党建工作必须把握的重要问题
总结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经验做法,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们深刻认识到,新形势下加强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重要问题。
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绝不能让党的领导游离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之外、绝不能把党的领导虚置化、绝不能把党在国有企业的政治基础和组织基础抽空。要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努力做到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有机统一,保证和落实企业党组织对企业改革发展的引导权、重大决策的参与权、重要经营管理干部选用的主导权、党员干部从业行为的监督权、职工群众合法权益的维护权、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的领导权。
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密结合企业实际、遵循企业规律、突出企业特色,把党组织政治优势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加以整合配置,把企业改革发展中热点难点作为党建工作的重点,把保证和促进企业改革发展、提高生产经营成效作为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创新企业党建工作内容方式,建立与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相一致、与企业发展模式相匹配、与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相协调的党建工作机制,更好发挥党建工作对企业改革发展的促进作用。
必须坚持把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突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适应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目标要求,以强化忠诚意识、拓展战略眼光、提高战略思维、增强创新精神、锻造优秀品行为重点,建设一支致力于为国有企业建功立业、得到职工群众衷心拥护的社会主义企业家队伍。
必须坚持抓基层、打基础。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完善基层组织体系,实现党的组织、党的工作和党员作用的全覆盖,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建设一个能够团结带领职工群众推进企业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加强基层党员队伍建设,建设一支经得起困难和风险考验、在企业改革发展稳定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员队伍。
必须坚持改革创新。要敢闯敢创,分析新形势、研究新问题、探索新办法,上下结合,避免和克服懒政、怠政、不作为现象。上级党组织要尊重基层、群众首创精神,及时把基层成熟经验做法上升为指导全局工作制度规范,基层党组织要创造性地执行上级工作部署,根据自身实际使上级部署在本企业落地生根。
三、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全面加强党建工作
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必须按照《若干意见》要求,聚焦党建工作弱化、淡化、边缘化的突出问题,对症施策、标本兼治,确保责任落实到位、体制机制到位、力量配备到位、指导推动到位。
切实落实管党治党责任。增强管党治党意识,落实管党治党责任,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保证。按照《若干意见》要求,严格落实国有企业党建工作责任制,确保管党治党责任落实到企业、到人头。企业党组织要肩负起主体责任,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是不称职的责任意识。企业党委(党组)书记要把抓好党建当作分内之事、必须担当的职责,重要工作亲自研究部署,当好第一责任人,努力成为“从严治党的书记”。纪委书记(纪检组长)要坚持原则,主动作为,强化监督,执纪必严。党委(党组)领导班子其他成员要切实履行“一岗双责”,结合业务分工抓好党建工作。党委工作部门要积极发挥组织协调、跟踪管理、监督指导作用,把党委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坚持管资本必须管党建,国资监管部门对国有企业工作的考核,既要考核经济效益,也要考核党建工作,用考核传导压力、激发动力,推动国有企业党委履行党建职责,促使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重视和支持党建工作。建立中央企业党委(党组)向国资委党委报告党建工作制度,对党建责任不落实,抓党建不力的,要严肃问责,进行组织调整。
健全完善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相适应的党建工作体制机制。按照《若干意见》要求,把党建工作总体要求纳入国有企业章程,明确党组织的职责权限,保证党组织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工作空间和话语权。积极探索现代企业制度下实行民主集中制的有效途径,坚持把党组织的工作制度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工作规则相结合,健全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解决党组织参与重大问题决策、落实党管干部原则两个关键问题。企业重大决策必须先由党委(党组)研究提出意见建议,涉及国家宏观调控、国家战略、国家安全等重大经营管理事项,必须经党委(党组)研究讨论后,再由董事会、经理班子作出决定。坚持和完善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领导体制,坚持把党管干部原则与董事会依法产生、董事会依法选择经营管理者以及经营管理者依法行使用人权相结合,不断创新有效实现形式,保证和落实国有企业党组织在企业选人用人中的主导作用。
落实国有企业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国有企业党委(党组)要履行好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纪委(纪检组)要履行好监督责任,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体系,努力构建企业领导人员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一要改革完善国有企业反腐倡廉领导体制,推动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双重领导体制具体化、程序化、制度化,强化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二要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持从严治党、从严治企,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三要坚持从严教育、从严要求、从严管理国有企业党员领导干部,加强对企业领导人员用权行为监督,突出对关键岗位、重点人员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强化对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资产聚集等重点部门和岗位的监督,加强对选人用人监督。认真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坚持理想信念宗旨高标准,严守纪律底线,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推进企业领导人员能上能下,及时调整不胜任、不称职的领导人员。
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按照《若干意见》要求,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必须保证党的工作机构健全、党务工作者队伍稳定、党组织和党员作用有效发挥。一要健全组织体系。针对中央企业点多线长的现状,督促企业梳理盘点,找出党的组织建设空白点,把支部建到项目上、建到班组上。根据不同类型混合所有制企业特点,明确党组织设置方式、职责定位和管理模式,防止在“混合”声浪中把党的组织抽空。二要增强基层党建工作活力。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严肃“三会一课”等党内政治生活,深化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开展富有吸引力感召力的党组织活动。三要强化基础保障。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加强基层党组织书记培训,提高能力素质和履职本领。加强党务干部交流,注重从党务干部中选拔和培养企业经营管理干部。企业党组织工作机构和人员要纳入企业管理机构和人员编制,保证党务工作人员与经营管理人员同级同酬。把党组织工作经费纳入企业预算,从管理费中列支,使党务工作经费有制度化的开支渠道,确保党建工作有人干事、有钱办事、有为有位。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乌有之乡
责任编辑:芳草地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wyzxwk0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