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

时间:2019-05-14 01:35: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

第一篇: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

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

材料加工工程 201370786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其内涵丰富,外延广泛,它在较长的历史时期为包括中华民族在内的世界各地人民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连接古代,现代,未来的一个桥梁。学习传统文化,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绝不是为了获得一些可有可无的历史知识,而是要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自觉继承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建设和发展现代的新型文化。

而我们所讲的传统文化,简要的说,以两种形态存在。一种是客体化的文化形态,如历史典籍,文物古迹,文艺作品等,另一种是主体化的文化形态,这主要是指价值观念,审美趣味,文化心理,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这两种形态的传统文化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由于广大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的推动和思想家们的概括提炼,形成了一系列优秀的成果。这些优秀文化必然有文明和文化的一般共性,但是由于其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孕育发展,而具有了及其鲜明的中国特质,他对于中国社会的文明进步及中华民族的成长壮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才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并且让传统文化有益于各族人民,有益于现代新型文化的建设,有益于社会和谐。

我们应该科学合理的评价中国传统文化。科学合理地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实质上就是说要从整体上对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辩证发展做一规律性的探寻,从而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客观理性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一整体评价。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特点。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对立统一。中国传统文化虽然在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大一统的封建文化,其后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更是将统一性推向极致,但是传统文化一直以来并不是单一的内容。在内容上,传统文化中既有对自然界的认知,又有关于社会人文的,政治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的探讨,其中包含很多合理和深刻的认识。从时间上看,中国文化既有古代传统,又有近代传统,而在学术派别上,不仅有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在其后漫长的历史是其中,各家学说相互借鉴,融合和演化,形成了许多新的派别和思想。我们正确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这种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对立统一,才能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发掘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为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服务。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也是连续性和变革性的对立统一。中国文明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在世界历史和世界文化发展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从远古时代到夏商周三代文化,再到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秦汉时期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儒道法三家互补的思想体系,再到后来历朝历代对文化体系的继承和发展,虽然历经战乱,社会动荡,王朝更替,但中国文化始终延续下来,获得了极大发展。不仅如此,中国传统文化在延续的基础上不断变革和创新。这不仅来自于对前人成果的总结与重新思考,还伴随着民族融合的潮流,不断吸收外来的优秀成果。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生命力所在。

第三,中国传统文化还是独立性和通融性的统一。中国人自己独立在特有的历史社会条件下创造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有独特的汉字和汉语体系,还在汉字基础上,独创了自己的哲学,道德,文艺,宗教和学术思想体系,形成了特有的礼仪典章制度,同时随着中国文化特有的包容性,对外来文化的非凡的吸纳力和交融贯通性,促进了其在保持自己特色和核心优秀部分的同时,不断向前发展。认识到这一点,使我们既要反对全盘西化的民族虚无主义的偏颇,又不能因此拒绝吸纳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为我所用。

传统文化尽管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却历经坎坷,有过辉煌荣耀的时期,也有过暗淡转衰的黑夜。尤其是在明末清初到1919年“五四”运动这段时间,中国传统文化伴随着封建制度的衰落面临了空前严峻的挑战,由于有了其他先进的文化体系作为参照,一些进步的思想家对封建君主专制进行了大胆的反思和猛烈地抨击。鸦片战争以后,在社会历史急剧动荡变革的背景下,文化发展出现了这样的基本趋势,在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和演变的代表权威封建文化形态的汉学和宋学走向没落,陷入窘境,资产阶级新文化和新思潮代之而起。新文化向封建主义正统文化举起批判旗帜,所谓新学的特点就是尽力吸收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新成果以及社会学,哲学的新知识,用以批评封建传统意识,突破旧的思维方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顺应历史潮流的进步意义。但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新文化,生长于封建主义的土壤中,且他生吞活剥于西学,害怕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缺乏群众基础,显得软弱无力。经历了这个充满危机与痛苦的过程,人们对待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产生了诸多偏激的情绪。那时的全盘西化轮和中国文化本位论的争论正反应了这种情绪。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呢?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要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他指出:在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绝不能无限制无批判的兼收并蓄。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区分开来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中国现时的新政治新经济是从古代旧政治旧经济发展而来的,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的,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绝不能割裂历史。但是这种尊重,是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的地位,是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而不是颂古非今,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正是在这样的基本原则下,我们应该对中国传统文化正确的认识。

首先,对传统文化中的封建糟粕应持彻底的批判和摒弃的态度。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伴随着数千年的封建社会的发展,兴盛和衰败,必然残存着各种各样的封建文化性质的观念形态,以及反映这些观念形态的一切“物化”了的种种事物,我们必须持彻底的批判态度。不可否认,在道德伦理,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的方方面面,封建主义影响的痕迹几乎随处可见,有些甚至对封建社会的稳定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和现在民主科学的潮流和主流价值观念不相吻合,必须坚决摒弃。

第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并存的部分,我们要善于辩证的筛选,要以是否符合时代发展,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内在依据批判的继承。如对于传统文化中的“忠孝”观念。我们要将旧式的忠君,转化为新式的爱国爱乡爱人民,将旧式的以单方面单方面绝对服从为基础的孝道转化成以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为本质的新“孝道”。建立新式的荣辱观,道德观等。

第三,对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遗产,我们必须继承并且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是不为封建社会形态所特有的,而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的宝贵沉淀。比如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的美德,比如诗词歌赋,小说杂文,又比如科技发展,中医中药。这些传统不仅仅伴随了农业文明的发展,代表着我们民族过去的辉煌,不与近代工业文明相冲突,更将在未来民族文化的发展中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方面,我们尤其应该发扬光大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体现和表达民族精神的内容,二是扬善抑恶注重人格和道德修养的伦理精神和人生价值观念。

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些认识和理解,我认为在当前中华民族团结追求中国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过程中,一定要旗帜鲜明的反对全盘西化论,儒学复兴论和彻底重建伦的错误理论和主张。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先辈创造、历代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赖以生存繁衍的精神食粮。中国文化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二百年来,中国人一直在思考,为什么那样灿烂的文化会突然间落后于人?我们必须清醒的看到,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是在继承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创新的。正因如此,我们不但不能对传统文化抛之脑后甚至弃如敝履,相反,我们应该认真学习,研究传统文化,从中继承和发展那些闪光的部分,在其基础上,学习世界上各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建设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而这,正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从现在做起。

第二篇: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态度

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面向世界,博采众长。2.文化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要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

3.吸收外来文化的合理部分,容纳一切优秀人类文化,创造出具有新特质的新文化。/

z

第三篇:我对中国文化的基本态度

我对中国文化的基本态度

短短几年间,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便已经历了一个从热爱肯定到批判否定的过程。几年以来,由儒及道,由道及佛,在传统三家的领域里多少看过一些重要文献,偶尔也会涉及法墨诸家。后来开始接触西方哲学后,两方在我的脑子里并行不悖。随着对西方哲学的慢慢深入,开始有了偏向。不用说,自然是偏向西方。

会发生这个变化的主要原因,现在想来,应该是出于自己越来越在以西方哲学为核心的西方文明中发现的“普世价值”。这些“普世价值”,便是支撑起近现代欧洲社会的核心价值,如“自由”、“民主”、“理性”、“尊严”、“人权”等等。这些概念初看起来,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或多或少也都有所体现,但两者的精神实质却可谓天差地别。这里当然不想进行具体的辨析,这是博客中其余文章的任务。

这里想说的是,再伟大的思想家都有自身的历史局限,远在上古的中国圣人自然也不例外。他们不可能有几千年之后的近代社会的价值取向。问题出在后人身上。我们太喜欢把先哲描述成十全十美、高瞻远瞩、功德圆满的“大成至圣”,臆想所谓的古老智慧可以永远为后人亮起明灯,乃至解决现时代的一切问题。这碗对个人而言的“心灵鸡汤”,这副对天下而言的“治世良方”,仿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们要做的,只是学习学习再学习。这样的一种夸张,不是“神化”,倒更像是“妖魔化”。因而,我在文章中常常所持的敌对态度,与其说是针对这些古圣先贤的,远不如说是指向作为后人的我们的。

中国学界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或是自卑,或是自大,又或许两者本是一回事,总是将一些完全不相干的东西说成“古已有之”,似乎几千年以来我们一直实践着西方人从近代起才树立起来的一些基本原则,甚至比人家眼下实践得更好,此其一。其二,一看到西方人自己也批判自己的文明,我们就开心得不得了,急着大喊自家的“心灵鸡汤”、“治世良方”可以拯救世界。其实,自我反思一直是西方文明得以进步发展的内在动力。无论马克思、尼采、海德格尔、德里达,都大

有把西方文明一锅端的架势。不像我们,对“经典-圣人”碰不得摸不得。“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连小朋友也知道的那么简单的道理,不知为何,我们的一些学者、大学者似乎未曾听闻。

或谓“恋古”现象不独见于中国,西方大哲如尼采、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列维纳斯等人也都有这个倾向。不错,就曾有一个美国学者批评伽达默尔平日里读书非两千年以上的不读。乍一看,似乎是这样,尼采要回到前柏拉图,海德格尔要回到前苏格拉底,莫不是以古为尊。同其余价值概念表面雷同、暗里悬殊一样,这里也有实质性的差异。人家是“主-主关系”,是“自由(者)关系”,我们是“主-奴关系”。“自由(者)关系”体现为“我”与“他者”间“平等”的“对话”关系,而“主-奴关系”则取消了“我”的“主动权”,“被动”地以“他者”之是非为是非。前者“讲道理”,后者“蛮不讲理”。于是,前者开拓创新,后者固步自封。这其间的差异,想来还是明显的。一些西方学者对东方文明表现出来的兴趣,也应作如是观。我们老把“他者”的“对话”看成是向“我”的“学习”,乃至“俯首称臣”,岂不愚蠢?

由“恋古”而“返祖”,这些看似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学者,实则才是真正阻碍我们的文化进一步发展的罪魁祸首,而不是那些批评者。反之,真正有助于把我们的文化传统发扬光大,使之与时俱进的,反倒是那些批评者,而不是“国学大师”。

在这个各种思潮风云际会、各种文化交流碰撞的时代,还是单独地在某一个话语体系中自言自语,已经没有什么意义。如果我们可以把世界文化简单地分为东、西方文化的话,那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各自闭门造车的可能性都不大了。对话,是我们的出路,也是他们的出路。而且,只有对话,才是出路。

在这场“不得不”的对话中,我们理应更为积极,更为主动,乃至充当“发起者”。之所以有这个观点,并不是全然出于我们在经济发展上相对落后因而要主动搭讪的考虑,更有学理上的原因。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或者按海德格尔的说法,“语言”是“存在”的“家”,是“人”的“存在方式”,而不仅仅是我们用来表达“观念-思想-想法”的“外在”“工具”。如果我们认可海氏这一“存在论”语言观的话,我们就有理由认为,东西方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形同陌路的症结正是在于“语言不通”。限于题目,也限于能力,下面单说我们国家。

众所周知,我们的语言在上世纪的新文化运动时期经历过一次“嬗变”,即由传统的文言文转向白话文,由古代汉语转向现代汉语。在这个工作中,陈独秀、鲁迅、胡适诸位先生功劳最大。正是这一“转向”,让我们看到了语言上“通”的可能性。汉语的嬗变本是个极深的哲学问题,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既非本文的任务,更非我所能,我们只能姑且满足于直接得出的结论。这个结论便是传统的汉语是“非对象性”的,而现代汉语由于在创始之初吸收了大量西文的结构,故接近西文“对象性”的特点。所谓“非对象性”,即文言文的“所指-对象”不似西文中那般“现成-在场”,可以进行明确的概念规定,而只能对之“烘托”式的“描述”、“暗示”、“提示”。古汉语的这一思维特点,社科院的王树人教授谓之“象思维”,清华大学的黄裕生教授谓之“本源思维”。现代汉语正是突破了这一特点。我们借此突破,与处于西方文化深层次的西方哲学有了可对话性。但是相反,对西方人而言,要实现语言上的突破,从而深入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传统哲学就要困难很多了。除了这个“对象性-非对象性”差异外,还有拼音文字与表意文字之间的隔阂等。正是出于这些原因,从学理上说,我们更有积极主动的责任去“邀请-发起”彼此间的“对话”。

应该说,西学东渐的这百余年来,我们的学者一直未曾忽视对异域文化的介绍和研究,但这其中还有一个层次上的问题。

最低层次的所谓研究,是我们常见的那种“比较研究”。通过“比较”,这种研究往往得出一些类似的结论,诸如“中国文化重感性,西方文化重理性”、“中国哲学重道德,西方哲学重知识”、“中国哲学重综合,西方哲学重分析”、“中国哲学重天人合一(主客融合),西方哲学重天人相分(主客对立)”等等。不能说这些结论都错了,但停留于“一眼看穿”的水平,跟学术研究的要求未免相差太远。更何况就“一眼看穿”来说,也还有不少看错了的。类似的“成果”多出于从事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哲学研究的“学者”之手。他们提出这些似是似非的成果,往往是为了说明还是自己的老祖宗们“棋高一招-技胜一筹”。我们老祖宗们的智慧可以解决西方人现如今棘手的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科技问题等等。

当然,在中西文化会通和合的道路上,肯定不止产生这样一些东西。我们的一些前辈学者还是进行过深入探讨的。只要这些努力是“深层次”的,即使并不成功,也能让我们更加看清中西方文化、哲学之间的根本分歧之所在。比如王国

维先生凭他对叔本华哲学的理解来解读《红楼梦》、贺麟先生早年把朱子理学和新黑格尔主义结合起来考虑、宗白华先生以德国浪漫主义精神来阐述中国诗画意趣、牟宗三先生以康德“智的直觉”这一概念来开发中国传统哲学等,都不是徒劳无功的,无论是从正面还是反面,都给我们以很多的经验和启示。

不过,真正结出正面成果的研究,当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我没有做过专门统计,只能就自己知道的一些内容来说。首先就是北京大学的张祥龙教授,长年致力于以现象学-海德格尔哲学来开显“中华古学”。按说海氏学说自八十年代起便成为国内学界的宠儿,结合老庄哲学进行研究更是毫不稀罕、随处可见。但张祥龙教授对老庄道家哲学、早期儒学、以佛学为代表的印度哲学等都有细致而执着的深入,让人不管同意与否,都不禁正襟危坐,而不可等闲视之。其次是北大现年耄耋的张世英老先生,以纵横开阔的视野构筑起自己“后主客分离-万物一体”的“境界之学-希望的哲学”。从论文网上看到,张先生最近又在撰写一系列的“中华精神现象学”的大纲,论述中国文化中“自我”的“觉醒”历程,使人不禁感佩老先生果然不愧是沉浸古典哲学数十年的专家。再说中山大学的倪梁康教授。倪梁康教授对我国的胡塞尔研究可谓功莫大焉,从德文直接翻译了很多的胡塞尔著作,且著有《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一书,为理清胡塞尔哲学的有关概念做了大量工作。与我们这里有关的是,倪梁康教授还积极开掘当年由唐玄奘带到中土的佛学“唯识学”中的现象学因素。我们知道,玄奘的法相宗一派所宣讲的“唯识学”不同于中土原有的华严宗、法华宗、净土宗和禅宗诸派,讲究第八识即“阿赖耶识”,已然涉及了“自我”的“统一性”问题。这其中的具体问题我当然不懂,但仅就表面来看,也可以想见“阿赖耶识”与胡塞尔所说的“先验主体”有可互相发明之处。当然我们还不能不提对中国传统文化剑拔弩张的华中科技大学的邓晓芒教授。邓老师紧紧抓住西方哲学中的以“努斯精神”和“逻各斯精神”为核心的“理性”,来反观我们的传统文化,对此作出了坚实有力、锋芒毕露的批判,对我影响极大。

之所以拉拉杂杂绕了那么多,无非是想说,从西学东渐、中西文化会通和合的历程来看,我们唯有不断加深对西方文化、西方哲学的研究和理解,才真正能够使中国文化这棵“老树”开出“新花”,结出“新果”。

同样是重视“实践理性-伦理”的问题,我们不能仅看表面就认为康德哲学

与儒家学说所差无几,更应该看到康德所大力强调的、又是儒家学说恰恰不具备的“自由意志”的问题以及随之而来的道德的“超越性”特点,而不单单是“后天-经验”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我们不能停留于因为海德格尔晚年对老子哲学的兴趣,就随意地把海氏解释成一个中国思想家,我们更应该对海氏学说与东方思想的不同处着眼,维持住陌生化的张力,比如因为缺乏“Da”这个维度,老子肯定说不出“语言是存在的家”这种话来;我们要更用心体会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的内涵,不要急于用人家的新瓶来装自己的旧酒,觉得人家只不过是把我们早就意识到的“我注六经”、“六经注我”之类展开得更详细而已,甚至觉得还没我们言简意赅。

虽说西方一些大学者对我们文化传统的批评很多是出于误解,但大家作为大家,一定有其格外深刻的地方,他们的意见也不是我们随随便便可以忽略乃至嘲笑的,譬如孟德斯鸠、黑格尔、尼采等人的观点。

当然,我们也不是“为异而异”,真正的“同”也不必讳言,因而我们对晚近的法国大哲列维纳斯的学说就要格外注意。列维纳斯把“自我”贬抑到比“被动”更“被动”的地步而无限地抬高“他者”,由此把“责任”、“服从”等概念提到哲学的核心地位,确实是对西方哲学传统的突破,而与儒家学说相当接近。如此,对列维纳斯的研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传统。至于列维纳斯认为他这一思路远追柏拉图、近取康德,而无需借助于东方思想,我们也可以对之“真诚”“相邀”。就像文章开头所言,我们在这场“对话”中,理应更加“主动”。

第四篇:关于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态度的调查问卷

附件:关于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态度的调查问卷

您好,很高兴您能参与我们的问卷调查,请回答以下问题:

1您所了解的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是()(可多选)

A历史文学知识B传统艺术C生活智慧D实用技巧E民俗游艺F其他

2您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

A热爱B喜欢C无兴趣D 排斥E反感

3您平时接触和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途径()(可多选)

A课堂B讲座C展览D电视电影书刊E父母长辈F广播

G网络H游戏I剧院J其他

4您认为在当今社会还有没有必要学习“四书五经”等历史文化古籍()

A有必要,“四书五经”所载内容及哲学思想对现代人有积极意义和极强的参考价值

B没必要,“四书五经”是维护封建制度的,其中一些陈腐观念束缚现代人的思想

5您对当前以我国传统文化为题材的影视剧的评价()

A总体很好B总体较好C总体一般D总体不满

6您认为下列哪些因素与熟悉喜爱传统文化有关()(可多选)

A受教育程度高低B学习文科或者理科C家庭影响D成长经历

E从事职业F兴趣爱好G偶然事件H年龄大小

7您认为最有必要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人群是()

A中小学生B大学生C公司职员D农民E公务员F厂矿职工

8你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多选)

A体现中华民族凝聚力B体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C体现中华文化又有精华又有瑕疵D体现中国的落后和封建

E有助于提高自身修养,净化社会风气

9你认为传统文化对于当下的中国社会()

A.很重要B.有一些作用C.可有可无D.有消极作用E.与现代精神格格不入

10您认为目前较多保持中国传统文化因素的国家和地区是()(可多选)

A中国大陆B中国台湾C中国香港D日本E韩国F新加坡G其他

11如今孔子的儒家思想已经冲出国门,在国外引起了一场“儒家热”,但是在国内却备受冷落,请问您对此有什么看法()(可多选)

A这是一种正常的文化现象B这是一种文化畸形发展的坏现象,我们应积极纠正 C这反映出中国人对传统文化传承力度不够D说明中国人对本土文化了解很肤浅

12如果说中国当前传统文化教育缺失,你认为有哪些原因()(多选)

A教材编排不合理B学校忽视,过度重视考试升学

C学生对传统文化缺乏兴趣D传统文化不符合现代生活方式,难以发展

E整个社会没有形成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F其他

13()

A自身多与传统文化接触

B开展宣传活动,呼吁大家自觉形成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

C学校开设相关课程,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熏陶

D政府制定完善法规,采取强硬措施保护传统文化

再一次感谢您的参与,谢谢!

第五篇:关于“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态度”的调查报告

实践过程:

准备阶段:讨论调查的问题

实施阶段: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分头展开工作,各尽其责

总结阶段:资料整合,整理数据,进行分析

基本思路与方法:

调查形式:网上相关资料查询

我们小组共有六名成员,采用网上查询的形式,并采用讨论等方式对获取的资料结果进行分析与研究。

课题研究意义:

1.使当代大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中华传统文化。

2.使当代大学心怀一种作为中国人的骄傲。

3.使当代大学生将自身素质的提高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

4.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更好的继承下去。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不同程度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随着全球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情感依托也正发生着许多转变。从外国的品牌,外国的流行语到外国的生活方式等都成为人们争相效仿的对象,然而在这种情况之下人们是否已经淡忘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呢?这样下去,中国的传统文化将被至于何地,中国的传统文化会不会就此而衰落呢?面对这样的事实,人们到底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持何种态度呢?

就此问题,我们就当今“大学生做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的调查与研究。

1.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熟悉度一般,一些常识性问题仍不清楚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汉民族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民族历代相沿而又不断承传更新的共同认可的生活方式、道德意识、民情习俗、思维特性及价值观念等。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各种传统技艺则是其中的朵朵奇葩。在一次针对性调查中显示,在参与调查的大学生中,仅有11%的人对传统文化非常的喜爱,其中大部分同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觉只是一般,然而还有13%的人讨厌传统文化,认为传统文化已经过时应该全盘摒弃。

当查询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时,有20%的人认为我国的传统文化会继续发扬光大;50%的人持中间态度,认为对传统文化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才能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其中占比例较大的一部分人对此问题持无所谓的态度,表示不关心这方面的内容;其中坚决否定传统文化内容的人数占了7%。总之,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各持有不同的观点。

2.如何使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方式多样,但以重拾古人过节传统和加大宣传居多

首先,我们调查了采取什么方式可以使更多的人了解并接受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节日,对开展有关活动重拾古人过节传统及利用报纸,电视,网络,杂志等加大宣传认同度最高,大学生也很认可各种商业促销活动,认为这种方式也是加大宣传的一种好方法。当然,当代大学生对一些观点也并非盲目认同,他们做出的选择是他们理性思考的结果。例如,当问及他们对韩国端午节申遗有什么感觉时,其中大部分人都对此非常的反感,认为韩国不尊重别国的文化,抄袭别人的传统。从中不难发现,当代大学生至少在对传统发展方面,是有着自己的理性思考的。

3.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行为倾向:不排斥传统,也不拒绝现代

行为倾向并非行为本身,它是一种行为意图,是建立在认知和情感基础上的行动准备状态。因此,对传统文化的行为倾向的调查,更能体现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调查发现,参加中国的传统节日仍然是大学生的主要选择,中秋节、清明节和端午节是包括青年人在内的炎黄子孙挥之不去的节日情结;而圣诞节等西方较为流行的节日位居第二。阅读方面,大学生更青睐“走遍美国”和“日本漫画选集”两本书,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的阅读趣味,功利性阅读、读图时代等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如果结合前面提到的阅读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问题,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方面要大力提倡和引导青少年阅读经典、阅读承载传统文化的书刊,另一方面也要不断改革,用当代青少年更易接受、更愿接受的形式去表现传统文化内容,板着面孔说教只能让青少年越来越疏离传统文化,一味迎合青少年的趣味无疑又滑向了另一个极端。

4.大学生获取传统文化知识的途径及评价:途径多,但效果不一

调查发现,大学生在获取传统文化知识的途径中,“继承”排在第一位,这可能是因为大学生以自主学习方式为主,再加上学习压力较大,使得课外阅读对获得知识包括传统文化知识的途径不多。还有一些就是通过各种媒介比如电视等,在“影视节目”方面,随着“百家讲坛”、“东方讲坛”、“文化中国”等精品电视栏目和一大批历史题材剧目的出现,并以其形象生动、直观亲切的形式,成为大学生获取传统文化知识的第二位渠道。另外,“课堂学习”的选择率也比较高。从大学生对这些途径的有效性评价来看,课外阅读、课堂学习和影视节目分列前三位。需要说明的是,大学生对电脑网络的有效性评价并不低,但实际上只有为数不多的的大学生通过该途径接触传统文化。如何充分发挥网络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快、互动性强、普及率高等优势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

调研总结:

这次我们的课题是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的调查,在这次课题活动中,我们小组六人分工明确,团结合作,在互联网上进行相关调查与研究,并对查询结果进行了统计与分析。

通过对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的调查,让我们对“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现状”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在查找相关资料与互相讨论的过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多的体会与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她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她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以及其他国家的人们,并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了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这次调查的成果是我们小组一起努力的成果,从统计的数据中我们了解到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不一,对待的态度也有些许差别,但是大家都有一个统一的态度,就是对传统文化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才能使中国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更好的发展与应用。中国上下五千年璀璨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灿烂夺目,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继承传统并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断努力创新,为实现亿万中华儿女共同的“中国梦”而不懈坚持与奋斗。

参考资料:

《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与发展》《民族发展与社会变迁》

中国传统文化网中国大学生青年网

下载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现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态度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实践报告 题 目 现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态度的认识、探究及看法 组员分院专业班级姓名学号工程学院土木系土木1001沈中月......

    浅谈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

    浅谈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魏潇 (山东国家开放大学开放教育2014秋汉语言文学专科·曹县电大分校) 【摘要】: 活动在任何一个发展阶段的人们,郝会同时面对两个跺题,一是如何对待......

    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迄今世界上最久远、最稳定、最辉煌、最丰富、最发达的文化之一,有着不可抵挡的神奇魅力。从定义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

    《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态度调查》心得体会[共五篇]

    《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态度调查》心得体会 经过此次我们团队关于《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态度调查》后,我不仅对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对我国传......

    我爱中国传统文化

    我爱中国传统文化 说起中国传统文化那可是数不胜数,而让我记忆深刻又最喜爱的就是这春节了。 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如......

    我与中国传统文化

    我与中国传统文化听了连中国的有关《中国传统文化及管理》的讲座之后,我时时会为他所说的“用敏感、高贵的心灵感悟世界”、“赋予人生的高贵:人有多高贵就会赋予世界多高贵!”......

    大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态度调查

    关于大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态度调查报告调查人:刘阳 调查时间:2012年12月19日 调查地点:马鞍山技师职业技术学院 调查对象:马鞍山技师职业技术学院部分专业学生 简介 在这漫漫......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特点范文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特点 摘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瑰宝,也是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推动 力。因此,应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学生作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