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班级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小学班级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此文系本人代写,稿费未付,携稿潜逃,强烈谴责欺骗行为,必有
恶报应
【摘要】小学的班级管理问题,是小学班主任所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因为学习环境的构造对小学生而言是极为重要的。但是在当前的小学班级管理问题上,还存在着一些管理上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以及学习成绩的提高,因此小学的班级管理者应该创新管理方法,让孩子们能在班级中有一个健康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本文从小学班级管理的相关问题出发,提出一些提高小学班级管理水平的对策。【关键词】小学;班级管理;问题及对策
小学是每一个学生的第一个正式学习阶段,是一个人接受学校教育的起点。小学教育的管理问题也在这个基础上成为了教育学上的一个重要问题,而班级的管理又是小学教育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良好的小学班级管理,是随着孩子的成长不断变化的,从儿童成长为青少年的过程中,孩子的智力和学习水平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因此小学班级管理问题也应该是动态的。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的养成在小学阶段是非常关键的,甚至会影响到孩子们初中阶段乃至整个人生的学习,因此小学班主任在构建良好学习环境上责任重大。班级是小学生们学习的重要地方,班级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就约略等同于学习环境,因此班级的管理问题成为了构造学习环境的主要场所。但笔者在从事小学班级管理工作的过程当中,发现了在小学班级管理上依然存在着一些比较明显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小学班级管理水平的提高。
一、当前小学班级管理中依然存在的一些问题
1、班级管理模式单一,没有针对学生的成长建立动态的管理变化机制 , 小学生在7岁时进入小学,6年级后的13岁离开小学,这6年的时间是一个孩子大脑发育的关键阶段。一般来说,根据发展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12岁是幼儿到青年的一个节点,而恰好我国的小学阶段跨越这两个时期。这对小学班级管理具有建设性的指导,7至12岁时的一年级到五年级的班级管理办法和13岁的六年级班级管理办法肯定需要有不一致的地方。而且,理论上的界限在实际中并不会这么清晰,也就是说班级的管理模式在不同的阶段需要通过实践的观察进行转变,发展心理学家们提供的12岁的理论数据可能会与实际有比较大的差别。但是,笔者在实际的小学班级管理中发现,许多的班级并没有依据这些已经成熟的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对班级的管理模式进行调整,针对7岁儿童的管理和13岁青少年的管理在方法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别,这是不符合人的发展规律的,这样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更不会符合管理的实际,也即不利于实际管理工作的具体展开。
2、班主任的权威过大,没有发挥班干部的积极作用
小学生具有天生好动的特性,这给班级的恶纪律管理带来很大的麻烦,在多次劝说无效之后,班主任老师一般都会采取利用老师的权威进行管理的办法,甚至会出现少数的教师在班级严厉教训一些特别不遵守纪律的学生。这种方法是在树立班主任老师的权威,这是一种比较简单可行的管理办法,通过权威的力量让学生们遵守纪律,但这会在学生的心里形成一种对班主任权威的恐惧,这非常不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建构和谐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
与班主任权威过大相比较的是,班主任没有把班级管理的权力下放到班干部手中,没有发挥班干部在班级管理上的积极作用。从学生的角度来说,班干部是最能和班级里的学生打成一片的,这种气氛非常有利于班级管理,而这种融洽的气氛是班主任老师很难做到的。如果在班级管理中,班干部所发挥的作用比较小,班干部在这部分的优势便不能发挥出来,这对班级管理工作的良好展开不得不说是一个不小的损失。
二、小学班级管理的改善策略
1、针对小学生的成长情况建立动态的管理机制 , 小学6年的学习时间里,小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等方面都会产生比较大的变化,这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能力的高低,而这一切都会在学习成绩上表现出来。但通过一个良好的班级管理工作,可以让班级管理工作帮助一些学习能力不够好的学生产生一些学习的进步,为这部分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一般而言,三年级开始的英语学习会是学生在学习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点,多一个科目不仅是作业的增多,三个学科的学习也就让学生产生了一个如何管理学习的问题。这是班级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点工作。针对这一学习内容的变化,作为班级管理者的班主任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建立一个学习时间安排的规划,例如在读英语上和读语文上的时间安排,如果学生在英语上的口语能力比较差,应该鼓励这部分学生在晨读的时候多读英语。这就要求班主任在班级管理模式上有一个比较大的转变,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学习,从而在管理上为学生营造一个比较好的学习环境。
在小学一二年级的班级管理工作中,应该让孩子们动幼儿阶段的思维转变为儿童的思维,在管理方法上可以通过课后作业的布置实现。三四年级的小学生已经开始了英语学科的学习,这时候的小学生们应该都已经摆脱了幼儿的心理状态,在学习上的压力也有了初步的凸显,这时候的班级管理应该引导学生合理安排三个学科的课后学习时间,在薄弱的学科如何安排更多的精力。五六年级的小学生是从儿童阶段成长为青少年的关键阶段,也是小学生的学习状态能否保持一个良好态势的重要时期,这时期的班级管理工作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
2、充分发挥班干部在小学班级管理上的作用
小学阶段的学生在打成一片上,游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班主任老师在很多游戏上无法融入到小学生当中去,这就需要发挥班干部的作用进行管理。班主任老师可以安排一些游戏的内容,让班干部在游戏中起着主导的作用,从而在游戏中确立班干部在班级管理上的部分权威,这对接下来班干部发挥在班级管理上的积极作用有很大的帮助。在班级的学习过程当中,班干部在学习纪律的管理上发挥比较重要的作用,让班级里的小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集中注意力学习,这是保证学习质量的前提。, 例如,在一些教师不在场的课程中,班干部就会发生比较明显的作用。在游戏之中多确立的班干部的部分权威,可以让班级其他同学产生服从班干部管理的心态,这对整个班级学习氛围的建设是很有裨益的。
三、小结
笔者在多年的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发现,在当前的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班级管理模式单一,没有针对学生的成长建立动态的管理变化机制和班主任的权威过大,没有发挥班干部的积极作用等问题。针对这些,笔者提出了针对小学生的成长情况建立动态的管理机制和充分发挥班干部在小学班级管理上的作用等具体的建议,以期能够为小学生们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参考文献】
[1]杜琳琳.小学班级管理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鲁东大学,2014.[2]金俊杰.网络环境下小学班级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3]韩静.小学班级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北大学,2013.[4]刘静静.城区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D].鲁东大学,2012.
第二篇:小学班级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第十三届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征文大赛
论文类别:德育工作
小学班级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蒋天云:***
重庆市长寿区云集镇中心校
【摘要】小学是我们成长过程中一段不可或缺的经历,特别是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几乎每个人都有过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学班集体。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对当今的小学班主任来说,小学班级管理似乎成为一个越来越困难的问题了。本文就当今社会上小学班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并从小学班主任的角度来探索优化班级管理的措施,希望能为小学班主任提供良好的对策研究。
【关键词】 小学班级管理 问题 对策研究
一、引言
每个人的学生时代几乎都是在班集体中度过的。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元,是教师和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最基本组织形式,班级管理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班级管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直接关系到集体内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对学生起着重要作用。小学生年龄尚小,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学习观形成的初始阶段,班集体的健康向上与否将对他们的一生起着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然而,长期以来,很多人认为小学班级管理就是教师管理,也就是管理学生的常规与秩序。所以,教室墙上都贴着《班级守则》与《班级公约》等。要求学生们能遵守秩序,重礼貌,好好学习,按时做完功课,不作弊,不迟到早退,遵守校规,尊敬师长等。有些学生的行为触犯了班规、校规时,教师还用一些带有体罚的办法来纠正学生的各种不良行为并督促学生努力学习。这种片面的认识和简单的做法致使班级管理死气沉沉,班集体缺少应有的朝气。还有人认为小学班级管理就是教学管理,于是忙着填鸭式的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品德教育,学生成了应试教育的奴隶。凡此种种,长期以往,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后果堪忧。小学生年龄尚小,班级管理应具有自身规律和特色,因此,探析小学班级管理的有效策略迫在眉睫。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主要问题,针对影响班级管理的因素,通过多种途径、方法进行研究,寻找班级管理的有效策略以提高班级管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引导教师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学生,以积极的情绪感染学生,以教育的艺术打动学生,班级以健全向上的集体氛围和力量影响学生,使学生爱学习会学习,与同伴和谐共处,互相关爱,营造团结、勤奋、守纪、创新的班级氛围,为学生创设温馨和谐的成长环境。
笔者从事小学班主任工作十余年,对小学班级工作管理工作有颇多认识和感受,也对此项工作的现状进行了一定的调查和研究,发现情况不容乐观。现例举如下:
二、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常见问题及主要危害(一)、“威权式”管理
常常听到中小学同行说他们认为育理论所介绍的原理、原则、教法均不切实际,必须代之以严厉管教与体罚,因为这些老师从小学、中学都是这样被打大的,才有今天这样的成就,于是也就依照以前老师的方式行事。一些老师深受“不打不成器”、“教不严,师之惰”观念之影响,加上绝对服从与齐一标准,要求学生乖顺,这种现状一直受到许多专家、学者,甚至一般家长的质疑。
其实,威权式的老师对学生会产生下列影响: 1.对学生要求高度一致。2.要求绝对服从,采用严格管教方式,学生动辄得咎(学生无法独立自主,且在人格上不易成熟)。
3.学生心生畏惧、怨愤,师生沟通有困难。4.学全害怕老师体罚,因而对人们存有敌意,在行为上表现自保、退缩,在认知上缺乏主动性,更缺乏勇气,不敢反抗权威。
(二)“保姆式”管理
长期以来,保姆式教育充斥着小学的管理,日常生活和管理事物都由教师包办,老师天天守在教室,亲自处理纪律、卫生、出勤等日常事物,教师的这种包办管理,害了学生,也害了老师自己,扼杀了学生的灵性和创新精神,也抑制了广大教师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管理的能力。废除保姆式教育,提倡并实行学生自治已成了当务之急。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学校一定要养成学生共同自治的能力,否则不应算为共和国的学校。”因为“今日的学生就是将来的公民。”
(三)、“重智育,轻德育”式管理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一直以学生的学科成绩及高升学率作为教学成效的指标,小学也不例外,一切以学科成绩为主,整个教学重心放在学科知识教学上,忽略情意、技能、认知三个目标的同时达成。缺乏对学生的了解、信任、尊重、协助与鼓励,无法给学生一个安全、温暖、和谐、无恐惧的班级气氛,更无法让学生在自我努力中获得成就,培养出评价、欣赏的观念:当然也谈不上让学生在选择、珍视、行动中去进行各种学习活动了。
纵观以上几种班级管理,其成因是极其明显的:
1、受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影响。
2、误解教育的爱。
3、偏重知识学科的教学,缺乏人文素养。其危害也是巨大的:
1、学生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
2、班级缺少凝聚力。
3、重知识轻德育,与社会需求脱节。
近年来,笔者学习了一些国内外班级管理理论及众多优秀班主任管理班级的经验,并在自身的班主任工作中不断地实践积累,整理和探索了以下几种不成熟的班级管理策略,与大家一起探讨。
三、小学班级管理策略探讨
(一)“平等式”管理策略
实施新课程的同时,对班级管理的理念也应该随之转变,摒弃教师的领导权,进行平等地师生交流,纯化师生关系,促进学生自我发展,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树立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发展的管理思想,建构科学的班级管理模式。
1、让学生自觉关心班集体
“班集体”的概念对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来说是陌生的、抽象的,只能形象地引导他们:你们有两个家,每天从第一个家里背上书包来到第二个“家”里上学,第二个“家”的名字叫“班集体”,这激起了孩子们对“班集体”的亲切感,从而学生头脑中有了“班集体”的朦胧意识。
怎样才能发挥学生自觉关心班集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呢?首先学会关心班集体的成员,改变以往学生喜欢打“小报告”的方式,因为打“小报告”只会使小伙伴之间产生矛盾。当小伙伴开小差时,用手轻轻拍拍他,然后摆摆手,指指黑板,示意他专心听讲;当小伙伴在课间没有准备好上课前的准备时,过来告诉他,把书翻好,反放在课桌上,学生渐渐学会了关心小伙伴,这不仅提高了上课效率,而且培养了他们的责任心,增进了他们的友谊。
其次学会关心班集体,利用班会展开讨论:你准备为班集体做什么,学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有的要把班集体打扮得非常漂亮;有的准备把教室打扫干净。如:在国庆节前一天,为了庆祝“祖国妈妈的生日”,孩子们在教室里挂上了五颜六色的气球,摆放了各种鲜艳的花朵,窗户上贴上了各种形状的窗花,黑板上用拼音端正地写着“庆祝祖国妈妈的生日”。整个教室洋溢着欢乐的节日气氛,也表达了孩子们对祖国一片真挚感情。平时,教室地面上再也不会发现一片纸屑,纸篓里的垃圾也不知哪个孩子给悄悄倒了。课间只要发现有些课桌歪了,立即会有学生把它排整齐。从此,孩子们的头脑中深深印上了“班集体”,因为孩子们认为这儿是他们的第二个“家”。
2、让学生自主参与班集体
每一位学生是班集体的主人,班主任只是班集体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组织学生比赛、竞争、参观、游览,因此,班主任应充分抓住每次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比赛中展示自己,在竞争中施展自己,在参观、游览中相互配合、大胆探索。使每个学生都有平等参与机会。
如“小新星儿童团在向你招手”这一活动的开展,利用音乐课教孩子们学唱小新星儿童团歌,在晨会上讲解小新星儿童团的知识,这激发了学生强烈加入的愿望,有了这种愿望,学生必然投入到自主参与的过程中,个个决心爱新星、爱学习、爱师长、爱同学、爱劳动、争取早一点佩戴上鲜艳的绿领巾,成为一名光荣的小新星儿童团员。对班干的选举,也改变往常民主评选方法,而是人人申请:你想当选什么;以你的条件符合当什么;当选后又准备怎么当好呢。班集体中设立不同类型的职位:班长、小小读书站站长、护花队队长、管理图书的管长、课间活动监督长、能教广播操的小教练、早读课上的领读员、有责任心的语数组长,给他们提供自主选择的空间,让每个学生的特长得以展露,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性,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从而形成一个有特色的班集体。
每一位学生都是班集体不可缺少的成员,学生和班集体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所以班主任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个性,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集体活动,建设一个充满活力的班集体。
(二)“开放式”管理策略
在班级管理中,一开始我的注意力几乎都集中在一大堆班务工作上,把着力点落在“管”字上。我认为,只要我肯努力,肯花时间,就能工作到位。因此我忙于发现和纠正学生的错误,把大量经理耗费在处理各种问题上。可是,一段时间以后,我感到身心疲惫。原来,靠“管”已经不能解决全部问题了。
1、开拓创新,树立科学的新观念。
很多教育者总是在考虑“怎么让这些孩子听话?”而不是“我们怎么来支持那些由我们负责的人,让他们学会通过引导自己的积极性来实现自己的和社会的目标?”
当前,小学班级管理必须要用科学的人才素质观、人才成长观、教育规律观、教育方法观作指导。记得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曾提倡以10个“开”字来投身新时期的工作:“开拓的精神,开通的思想,开明的态度,开阔的眼界,开放的路子,开朗的性格,开发的干劲,开导的方法,开诚的交谊,开心的情绪。”我想,其实这10个“开”字,同样适用于指导当前的小学班级管理。
2、情感教育,建设温暖的班集体
在班级管理中,必须重视情感教育。首先,教师要以真挚的感情去激发学生的真情。小学阶段的学生对长辈的依赖性比较强,从我现在所教的一年级的学生身上就能看出来,在课间活动的时候,有些孩子就常把老师叫成妈妈。如果老师能以父母般的温情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去看,去说,去学,同时在这种父母般的情感中渗透说理教育,做到情理交融,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使学生在获得道德认识的同时,充分享受参与学习、活动后的愉快和满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班级管理效果。
其次,正确运用爱去感染学生。教师的爱是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真诚地爱护学生。所以,没有真正的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教师用全身心的爱关心学生,学生就能从自己亲身感受到的爱护和关怀中,学会如何去关心别人,如何为他人着想,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各种关系,形成班级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建设好的班风。
3、管理有的放矢,促进班集体共同进步
第一,要认真研究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同的学生受不同的环境影响,其体力、智力、兴趣、爱好、性格等存在不同的特点。从学生家庭成员的构成,家长的教育方法、要求入手,可了解学生个性、性格形成的原因,了解学生的学习、劳动的态度;从学生在集体中的表现方面入手,可了解学生学习水平、活动技能,以及对同学、对集体的态度;从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入手,可了解影响学生成长的因素。学生特点了解清楚了,就为进行个别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是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教育。在充分了解学生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的基础上,教师要因势利导,进行教育。有的需要严厉批评,有的需要和风细雨式的说服,有的需要给予体贴、关怀式的温情,有的需要给予信心,充分创造其学习生活的有利条件。
第三,是要因人而异,扬长补短,寓教育于各类活动之中。教师要让每一位学生在为集体服务中,找到自己恰当的位置。有的喜文,可让其常为班级吹、拉、弹、唱;有的喜动,可让其负责班级对外联系,广泛交流。总之,让每一位学生都为班级增添光彩。
4、争取家长配合,运用家校联系的新途径
家庭是孕育小学生个性品质雏形的地方。家长的言谈举止,文化情趣,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而作为教师,必须根据学校教育的目的、要求,及时地向家长作宣传,把家长看成班级管理的生力军,充分调动家长教育子女的积极性,不断总结、推广家长教育子女的好做法、好经验。主要方式有家庭访问,召开家长会,开展一日对外开放活动,电话联络,聘请班级校外辅导员等等。在这方面,教师的积极主动,更能赢得家长的陪护、支持,达到事半功倍。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都是为了培养人、教育人。家校教育互相配合,互相支持,互相补充,方能形成教育的合力,产生1+1>2的教育效果。
5、注意心理相容,注意情感沟通
所谓心理相容,即要使教师的教育工作能在学生身上产生效应,使学生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人。教师和学生要有共同的目的要求,要有融洽的情感,要互相信任和理解。师生心理相容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就有了情感的沟通,就会得到学生的信任,学生接受教育就有了情感的基础。
(三)“激励式”管理策略
何谓激励?前苏联学者斯拉斯捷认为,激励就是激发学生思想、情感和动力,给以活力,唤起愿望。它似催化剂,使优秀者更为完善,使自卑者自强,使盲目者清醒,使整个班集体进取向上,团结进步。
班级管理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班级管理的效能体现为人的发展。因而,班级管理的过程实质上是为了实现人的发展而引导人的行为活动的过程。在人的行为活动过程中,是否给予激励,其行为活动的表现及效果大为不同。因而,现代的班级管理需要构建一套激励机制,来激发学生的活动动机,使之产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进而产生积极的行为活动。以下谈谈自己在班级管理中常用的五种激励策略。
1、全员参与——责任激励
管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团体成员以不同的形式参与集体各方面的管理工作,对于提高成员的士气、改善心理氛围、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高学习与工作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激励作用。根据管理心理学的这一原理,我在班级管理中实施“班干部轮值制”,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班级的管理,有力于培养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
“班干部轮值制”即班主任根据学生档案,均衡学生的优劣之势后,把班级分成苦干行政小组,并让学生自设“官职”分管班级的事情。这便有了台长(整理讲台的)、馆长(管理图书的)、门长(关开门的)、窗长(管窗户的)、帘长(管窗帘的)、排长(排桌椅的)、探长(调查班级事件的)、地主(管地板卫生的)、安全部长(管活动安全的)、水利部长(管脸盆的)„„在班主任直接领导下,由各行政小组轮流管理班级的各项工作。每个小组管理一周,往复循环三次结束。每一个循环结束,以民主评议的方式,选出本轮最佳管理小组。三个循环结束后,投票方式选出八名最佳管理学生。
“班干部轮值制”把全班同学置于同一起跑线上参与班级管理,竞争具有公平性,避免了由班主任指定干部造成的主观、片面以及由此使学生产生的不公平感和逆反心理;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都是被管理者,被管理者会对管理者多一份理解和支持。进而产生上下左右较为融洽的心理氛围和群策群力、团结合作的人际关系,;实现自我价值的迫切感和为班级、小组争荣誉的责任感与义务感,极大地调动学生们的工作主动性与创造性。在这种自我管理中,每一位学生的参与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使班级管理与素质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数据说话——公平激励
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认为,公平感是一种影响人积极性的普遍观象。从心理发展过程看,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于心理自律时期,他们一方面用审视的目光观察别人,同时,也很注重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如果遇到不公平的评价,就会产生巨大的受挫感,影响积极性的发挥。因此,作为管理者,一方面在自己的行为、态度上要做到一视同仁,避免主观、片面性评价,另一方面,设计出科学的衡量学生行为的指标,实行量化管理,用数学学说话,把公平落到实处。
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难以成方圆”。为了让班级管理有章可循,我让班委会列出学习、纪律、卫生等方面的具体条款,全体同学共同讨论,制定出全体同学必须遵守的详细的班规,实施班级管理量化考核制度。把学生在校的所有行为予以量化记分,定期公布,累计积分,并把积分作为评优的依据,这样使班级管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具体操作是:从每组选出一位纪律小组长,负责登记日常德育加减分情况,每周末在班里汇报一次,学期结束后,把各周的分数累加得出总分。或者也可以实行逐周累加,每周公布公布的分数就是该学期的总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在学习、生活、工作中,难免会出一些问题,因此,应该允许学生犯一些非原则上的错误,若能真正、切实改过,在量化考核的时候,应给这些学生适当地加回被扣的分数,以鼓励他们不断进取,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知错能改也是一种优秀的品质,应该鼓励。班级的量化管理只要运用得法,必然能因为管理规范,有效地避免主观、片面性,增强客观、公平性以及透明度。这样,从整体着眼,从细处着手,既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也激发了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从而达到让学生自我约束、自我提高的目的,也达到了提高学生德育素质的最终目的。
3、先进闪光——荣誉激励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都希望自己能置身于优秀组织里,并且成为这个组织中的优秀分子。在班级管理中,当学生取得一定的成绩时,班主任要及时给予正确的评价,必要时可授予一定的荣誉称号。这有助于激发他们的进取心和自信心。因为荣誉是一个人在学习或生活中取得成功的重要的标志。获得荣誉的学生,往往有一种被认可的兴奋感和继续进取的心理状态,在奖励时,要一改过去单纯奖励成绩一贯优异或表现一向好的优等生的做法,特别注意奖励那些经过努力而有显著进步的中下等生。班主任更要时刻注意寻找班中这些同学的闪光点,对他们取得的哪怕是点滴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肯定与表扬。因为青少年学生缺乏韧劲儿,有了进步若不及时鼓励,会很难坚持下来。据班级的具体情况,设立奖章:(1)集体荣誉奖章
参评对象为管理小组、各小队,评比时间为每一个循环结束,评比依据是量化表,荣誉名称有“最佳管理小组”、“先进小队”,奖励凭证为将状。奖励仪式设在班务会上,由班长主持,班主任颁发,并把奖状贴在教室墙上,以示宣传。(2)个人荣誉奖章
参评对对象是全班学生;评比时间为每月评一次;评比依据是量化统计表;荣誉名称为优秀学生;奖励凭证为优秀学生卡。卡内分设为以下优秀项目:功臣奖、勤奋奖、最佳管理奖、好人好事奖、卫生模范奖、快速进步奖等。卡由书签精制而成,每卡下方有班委会的落款和班主任的印章。奖励仪式设在月末班会上,班长主持,班主任颁发优秀学生卡。
班级实施荣誉激励为学生提供了发现、巩固、发展自我之长,对比、寻找、克服自我之短的成长机会,学生在优秀学员的激励下,加速了完善自我的过程。班级奖励恰好起到了及时鼓励、不断鼓励的作用,有利于促使学生把一时的进步变为永恒的品质。
4、导有目标——榜样激励
榜样是根据人们关于模仿的心理特点而树立起来的一面旗帜。它比说服教育更具有服力和号召力更容易引起学生生的感情上的共鸣,给学生以鼓舞、教育、鞭策,激起学生模仿和追赶的愿望。正可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班主任在进行情感激励的同时,必须施以榜样的激励,才会真正扬起班级奋进之帆。先进人物的言行具有导向性。以先进人物为榜样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榜样可以是社会上的,比如具有“钉子精神”的雷锋,一心为民的焦裕录,公而忘私的孔繁森,只求奉献不求索取的张海迪„„学生容易对那些为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作出贡献的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等产生由衷的敬佩之情,从内心深处把他们作为学习的榜样,而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榜样”也可以是身边的“英雄”,我重视优秀学生对其他学生的激励作用,比如热情为全班同学服务的优秀干部,刻苦学习乐于助人的学习标兵,勇于拼搏敢的优秀运动员„„由于生活学习在一起,学生中的先进人物更具现实性、可信性,也因此更具可比性,更易为学生接受,更能起到立竽见影的作用。学生会用他们的事迹对照自已的言行,检查自已的不足之处,引起自愧和内疚,从而自觉抵制外界的不良诱因,克服缺点以矫正自已的不良行为。因此,在学校设有荣誉专栏,展示评上市三好生、优秀学生干部或参加省市有关竞赛获奖者的荣誉证书或个人彩照的基础上,班级相应地利用班会,结合本班的先进人物进行表彰,并提出一些合理的要求,激励和约束学生,更能发挥群体效应,形成有特色的班集体。
责任激励,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班级的管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公平激励,实行量化管理,用数字说话,把公平落到实处,敦促学生施赶超之行;荣誉激励,找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与表扬,促使学生把一时的进步变为永恒的品质;情感激励,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与学生的情感零距离接触,引导学生走向健康、向上的生活轨道;榜样激励,利用榜样无穷的的感召力,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起学生模仿和追赶的愿望。当然激励的方式还很多。但不论哪种方式,都要适时、适当、适度,这样才能使之为班级管理服务,使班级能按着所期望的目标发展,使班级成为一个团结奋进、蓬勃向上的集体。
四、结束语
从以上方法的实验效果看,我发现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要想让班级管理落到实处,改变观念是宗旨,“放手”是前提,“引导”是必须,“活动”是主线,“评价”是促进,让每个学生充分融入班集体,每天都有进步是目的。通过开展这一系列的活动,充分挖掘和发挥学生自我约束、控制、管理、教育的内在潜能,让学生在管中学,学中管,管中悟,不断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和管理班级的能力,提高班级管理的品味,总结经验与教训,才能促进学生更加茁壮、健康、快乐地成长。
表扬,促使学生把一时的进步变为永恒的品质;情感激励,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与学生的情感零距离接触,引导学生走向健康、向上的生活轨道;榜样激励,利用榜样无穷的的感召力,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起学生模仿和追赶的愿望。当然激励的方式还很多。但不论哪种方式,都要适时、适当、适度,这样才能使之为班级管理服务,使班级能按着所期望的目标发展,使班级成为一个团结奋进、蓬勃向上的集体。
2016-11
第三篇:小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中小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适应社会的重要环境。班主任所从事的班级管理在学校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为学生创设团结、民主、平等、健康的班级环境,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使学生的群体发展和个体发展相互促进,形成团结向上、朝气蓬勃的班级精神和班级文化,使每位学生张扬个性,全面发展,这是班级建设和管理的新追求,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班级管理者怎样针对班级的实际,运用班级管理理论管理好班级,是每个班级管理者需要慎重思考的问题。我作为一个在一线工作的班主任——班级管理者,想通过班级管理课题的研究,提高班级管理的水平,探索出符合乌海市实际的情况的科学有效的小学班级管理方法。本文以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区小学阶段的班级管理状为切入点,通过文献资料的查询,设计问卷调查,并收集相关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发现乌海市海区小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班主任班级管理理念滞后;班主任不愿积极主动承担班级管理工作;班主任不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对待学生只是简单说教,忽视身教;班级管理目标不明确;班级缺乏民主管理。根据问卷调查进行研究和分析,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理论指导的缺乏影响班级管理水平;影响班主任承担班级管理积极性的因素;班级管理评价体系不科学。对学生偏重统一要求,轻学生个性发展。针对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问题成因,提出提高乌海市小学班级管理水平的有效对策:班级管理应该以情感教育为前提;走班主任专业化道路;多种途径提高班主任的管理水平;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建立科学的班级管理模式。总之班主任要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积极开展班级管理工作,从根本上解决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引言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管理者,班级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管理。“班级管理”也就是班主任整顿班级这种团体的教育条件有效地推进有计划的教育行为,它有两种管理模式:一种是封闭型的管理模式,另一种是开放管理模式。
“班级管理”是班主任按照一定的要求和原则,采取适当的方法,建构良好的班级集体,为实现共同目标不断进行调整和协调的综合性活动;是班主任对所带班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生活、劳动、课外活动等诸项工作的管理教育的活动。
一、班级文化及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班级管理,对于一个学校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班级文化对学生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表现为对学生行为的驱动力、同化力和感染力,它的形态包括以教室环境为主要内容的班级物质文化,以班级组织与规章制度为内容的班级制度文化和以班风、学风为主要内容的班级精神文化。①“按照美的规律塑造人、培育人、让学校成为美的摇篮,使学生成为美的使者。”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指南。为了使学校文化建设不是空洞无物的摆设,而是有丰厚文化底蕴的精神大厦,应该确立以班级为学校文化创造的基点这一思想,使“立美”走进教育的全过程,使素质教育的灵魂——学校德育落到实处,使学生德育素质在班级文化的涵泳中得以内化和升华。
(一)班级文化的涵义。
社会学研究表明,凡有人群的地方都有自己的文化,每个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都是一个文化共同体。“用文化的眼光来看教育、班级教育,那么学生的发展、班集体的形成都是一种文化现象。”“班级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一条重要途径,其实,归根结底也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是班级全体成员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创造出来的。”
班级文化是指班级成员在学习、交往等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信念、价值去向、态度、思维方式及行为方式,是在一起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总和。这种文化有好的班级文化和不好的班级文化之分,好的班级文化可以让一个班级的同学感到心情愉快,积极向上;不好的班级文化让人感到悲观,而失去信心,产生逆反心理,起到反面消极作用。要想建立良好的班级文化,我们就应先了解班级的具体情况、学生的实际、专业特点、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情况,从实际出发,才能建立好良好的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是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而产生的,所以,不同的班级,具有不同的特点,照抄照搬的班级文化是行不通的,要有创造性;良好的班级文化是在班级的具体工作中来得到证实是否切合实际,只有符合实际情况的班级文化才是有效的,所以,班级文化具有实践性;班级文化的建设是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不可能随时间的推移而改变的,所以,班级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二)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四大问题。
班级文化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主要是通过班级来进行的。班级教学实行多种学科合理搭配,各项活动统筹安排,它比起个别教育来,更具普适性、科学性、综合性和可接受性。班级的这些特点,使班级成为现代学校教育普遍采用的组织形式,是学校教育工作中必须始终关注的前言阵地。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主要是通过学校的班级活动这一渠道落实到每位学生身上,并从学生身上反映出教育效果。由于班级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是学生实现个体社会化的重要环境,只有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才能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加强班级文化建设,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设良好的环境,就成为班级教育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1.班级文化意识淡薄、认识片面。
这里包括学生家长、教师、学生三方面因素。不少农村家长对学校教育作用缺乏全面认识,往往只关心学生的课程考核成绩,而忽视甚至漠视学生素质的均衡发展,这就造成教师在进行一些班级文化建设时,学生得不到家长积极、有利的支持和指导。一些教师由于对班级文化内涵缺少系统的认识,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时,把更多的目光放在“班级学风”的塑造上,导致了班级文化的“营养不良”。同时,片面地强调学习,不仅造成了一部分学生学习中“事倍而功半”的现象,也使班级文化的建设受到了局限。家长与教师的意识当然也影响到学生,久而久之给他们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学校文化的构成要素。②有人认为:学校文化的基本内容包括六个方面:学校理想的追求、对学校的社会责任的认识、对人性的认识到、对工作的态度、对集体的看法、对纪律的态度。有人认为:教育文化属观念意识领域,它由四个基本要素构成:认知、态度、情感、理想。有人认为:学校文化同任何文化一样,它的产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文化主体、文化手段、文化环境。有人认为:学校气氛包含有各成员的价值观、规范、态度、行为及感受。这些认识都是片面的。片面的认识,使一些班级在班级文化建设时产生了负面的效果,只有认识正确,才能有效地建立良好的班级文化。台湾省学者林清江认为:学校文化的形成因素包括六种: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学校行政人员文化,学校有关的社区文化,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的传统、仪式及其规章与制度。
2.班级物质文化滞后。
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主要是指教室环境建设。例如:在教室左右墙壁的空白处悬挂名言条幅,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等,渲染营造学习的氛围。在教室前方墙壁的空白处张贴班风、班级“宪法”、知识园地。教室后面的墙壁上则是嘉奖区和学习园地,看到小红星可以增进学生的荣誉感,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学习园地,以及卫生工具整齐的排放、饮水机的摆放则是属于教室功能型的区域。另外在教室后方的角落可以养盆花和金鱼,在讲台上适时摆放鲜花既给教室增加温馨感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心。当然教室的布置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时间的变化事件的变化可以及时变化环境布置。
探讨面向新世纪学校组织机构必须把握时代发展的特征,把握学校发展的特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必然要求学校建立起与其相适应的新组织机构。新世纪学校组织机构有什么特征,如何构建等,是我们在研究新世纪学校组织机构需要探讨的问题。从本世纪中叶以来,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微电子技术以及光导纤维、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等新的技术群的产生与发展,即将把历史的列车引到一个新的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时代不同,与其相适应的组织机构类型必然不同,组织机构的不同,那么所需要的物质也有所不同。现时的班级文化建设中,支持的物质文化仍然滞后,跟不上时代的需要,令班级文化建设仍然停留在过去的时代面貌。
现代儿童必须学习的是民主的优越性,以及如何维护民主。专制型老师,不管他的宣言何等豪迈、动听、观其行止,便知道是反民主的专制化。儿童们不可能从这类教师身上领会民主的真谛。
(三)班级教育管理理论底蕴亟待增强。
班级教育管理是育人的系统工程,几乎涉及到一切与人有关的科学领域,因此,班级教育管理者需要掌握的理论涉及范围也很广,其中与班级管理密切联系的主要有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管理学以及这些学科交叉研究产生的边缘学科,如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当前,中小学班级管理中缺乏理论的指导,班级管理者掌握的专业知识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甚至可以说仍停留在传统的师徒经验传递的水平上,因为许多班主任老师从来没有进行过班主任上岗培训。造成目前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学校领导不重视班主任的培训工作,认为学生从师范学校毕业就自然能胜任中小学班主任工作。二是“应试教育”的枷锁,加重了班主任的负担,使班主任老师无暇学习教育理论。在“应试教育”思想体制的影响下,考分和升学率直接影响学校的声誉,教育行政部门及整个社会都把它作为衡量学校与教师的标准,在此背景下,学校只能体定出相应的措施将这一重担压在老师身上,并与教师的切身利益相连,班主任作为班级学科的任课教师,同样面对这些问题,起早贪黑,加班加点,使班主任老师没有精力再学习管理知识。三是形式主义的检查,使班主任老师忙于应付。
(四)班主任管理决策亟待改变。班级是一个教育管理系统,又是一个自我教育管理系统,其功能的实现既受到班级系统内部要素、结构和运作状态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又受到班级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班级管理者应从学生的实际和班级其他各种因素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对具体实施的对策和举措进行正确的决策。当前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不切实际和班级管理者没有注重综合各种力量形成教育合力的现象严重。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班主任老师对班级管理学研究不深,以至于对班级管理的组织行为,班级内部的正式、非正式群体不知所以。二是教育工作方法的简单化。批评教育乃至惩罚是显性效果最明显的教育方法之一,多数老师爱用这种教育方法,因为它费时少,见效快,但许多老师忽视了它的负面影响,把一些本属心理上的问题升格为道德问题,导致师生关系的疏远,学校功能的萎缩。三是联系不够,班主任不能与任课老师协商本班的教育问题,证明其有形成教育合力的意识;在处理家庭和学校关系时,班主任老师很少或从不家访,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沉重的课业、班务负担占满教师的全部工作时间。
(五)管理观念和能力亟待提高。目前,中小学班级管理的操作情况不尽如人意,平均积分均不能达标,中小学之间没有明显差异,且小学略好于中学。主要表现在:一是班级管理缺乏民主性,学生几乎没人参与过制定班务计划或总结工作,班主任从心理上认为这项工作没必要让学生班级管理参与,其实,班级管理是管理和学生自我管理的过程,而真正有效的管理是学生自我管理,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怎么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力量,怎样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呢?二是学生对教师和班级管理的满意度不高。学生对班集体的不满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教师的不满意而引起的,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三、中小学班级管理对策研究 作为一名教师,教书育人。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像雨后的春笋一样的茁壮成长,吸取更多的教育雨露。
1、追求教育公平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理念管理者应树立公平的理念。班主任应关注班级活动中管理主义倾向的消极影响,全方位地考虑班级的社会化和个性化功能,使二者达到和谐一致的统一。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平等的发展。当然,班级需要管理,而决不是放任自流。但不能把具有个性化生动具体的班级管理绝对化,进而导致管理主义。从公平的角度来说,班级恰恰需要科学管理,班主任应重视学生在班级活动的中心地位。要确立学生是人,以人为本的思想,把学生作为一个个具有独立人格、文化背景、知识积累,兴趣爱好,家庭教养等各自不同特点且客观上存在差异的人。让所有的学生都认识到班级活动中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允许犯错误形成一种真正的民主、和谐和宽松的班级气氛,使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蔡元培认为“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这一思想对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很有借鉴性。
班主任应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它确有活力,是学生进行学习、娱乐、生活和交往所必需的,可以弥补正式群体之不足。每个学生在班集体活动之余,都需要过一些非正式的小群体生活。这不仅是个人的需要,而且使班集体生活充满友谊与欢乐。当然,非正式群体也有盲目性、消极性。例如有的过分热衷于小群体活动而不关心班集体,有的具有排他性,不团结同学等。不过,只要班主任真诚地关怀和帮助他们,耐心细致地做工作,就可缩小其不良影响,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班主任要公正、热情地对待各种学生群体。不可偏爱正式群体、非难、歧视和打击非正式群体。要了解、接触不同的学生群体,要善于引导非正式群体的发展,使它与正式群体的奋斗目标一致起来。为了班集体的共同目标和利益,积极地发挥各自的作用。班主任对处境不利的学生总体上应坚持“无歧视原则”。但对不同类型的弱势学生,应采用不同的教育、管理策略。a家庭经济贫困生。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家庭经济条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部分家庭条件好的学生看不起家庭条件差的学生,家庭条件好的学生不仅穿戴好,使用的学习用品档次高,而且花钱出手大方,常常能笼络一批同学。他们自我感觉良好,往往看不起家庭条件差的学生,认为他们太“寒酸”,因而家庭条件好的学生经常是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有些班主任也歧视贫困生,这样,对贫困生心理上会造成双重压力。所以,班主任应不分贫富,一视同仁,引导同学正常交往,同时更多的同情、帮助弱者。b心理不健康者。近年来,中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人数逐渐增多。班主任理应成为一名心理卫生工作者,应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健康地生活,克服种种心理失常或心理障碍,缓解学生过度的焦虑、孤僻、羞怯、嫉妒、猜疑、自卑、冲动、执拗、亢奋,防止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另一方面,在学生遭受心理挫折后,班主任又要设法创造一种谅解和宽容的气氛,减轻受挫折者的痛苦,并及时提供帮助、咨询和诊断,治疗学生的心理创伤,以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c“差生”。歧视“差生”是班级管理中最普遍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座位安排上和教育评价中,班主任应消除歧视,公平地对待“差生”。“教育中的许多偏见和失败,都源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够” [5]。班主任应深入了解每一个“差生”。赞可夫曾指出:“假如你班上有一个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经常违反纪律,作业总不认真,而且不懂礼貌。这些事情本身不可能让教师对学生有好感。但这些外表后面,可能潜藏着良好品质,有时候还是很重要的品质。对这种‘难看的’学生,如果我们真正了解他,教师很可能发现,原来他有一副爱钻研的头脑,一颗体贴和同情别人的好心肠,以及一种异乎寻常的积极性” [6]。班主任对“差生”的了解,不仅可以客观公正地对待他们,采用正确恰当的教育方法,而且可以滋生对“差生”的爱心。通常我们可以看到在班级中存在着这类人,他们未被其他任何人积极选择的学生,独来独往,还有一种是在班级中享受极大信任和威望的学生,被称为“明星”受轻视的人在班级中就处于不利地位。班主任可通过科学地设置“班干部”制度来改变这些处境不利的学生。让他们担任“班干部”以影响他们的自我角色期望和教师对他们的期望,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参与,给他们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促进他们良好的发展。
2、全民参与,相互制衡。
学生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又是被管理者。管理因时而动,权利彼此制约,而教师则处在一个驾驭,服务的位置上。如此科学管理者,教师何不轻松呢!何为科学管理班集体?怎样做才时科学管理?这是值得我们大家思考的问题,也是困惑已久的难题,下面让我们来借鉴一下一线的优秀班主任成功科学管理班级的例子。
实施学生座位自愿组合。这位老师在他的班中,学生的座位都是自愿组合,他说:“刚入学时,先按大小个排列,以后随着大家相互了解的加深,可以自愿组合,不过组合有两个条件:第一,有利于学习;第二,要两厢情愿;通过实验,他发现原来上课爱说话的同学因为和听讲认真的学生坐,结果慢慢不说话了,改掉了原来的坏毛病。还提倡先进同学和后进同学以个座位,既提高了后进同学的成绩,也提高了先进同学帮助人,改变人的能力。因此,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以儿童的切身利益出发问题解决问题[7] 俗话说:“近朱者亦,近墨者黑”这位老师是深刻领悟了这句话的意义,并很好地这一思想贯穿给他的学生,使他们深受影响,说小话的学生通过找上课专心致志的同学一起座,然后在他的感染与帮助下改掉自己的坏毛病,取得进步,也提供了一个发奋学习的动力,恢复了原来的自信,其实,每个学生内心深处都有想学好,获得成功的欲望。只是他们寻找方向时有点迷惘,需要老师的积极引导,一步步踏上成功的阶梯。我们能看出这位老师正是很好的运用了这点,谆谆诱导而不是牵着孩子的鼻子走,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自己的难题,这样的效果更好。科学管理不正好得到了体现嘛!
该老师还很好的贯彻可供凭这一理念,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像其他老师那样歧视“差生”,以“考分论英雄”,“优等生”的座位都在前排,“差生”则分布在后排。这样“差生”就不会成为游离于课堂活动之外的“边际人”。进入二十一世纪,世界民主化进程正是加快,个性化和价值观的多元化迅速扩展。“以人为本”教育管理理念在世界很多国际广泛应用。现在,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世界,广大中小学生更趋向于充分展示自我,张扬个性,满足多重需要,学生占自我的欲望更为强烈。因此,对中小学学生进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是班主任(或教育者)值得重视的问题。
当前,随着独生子女的普及,常规管理问题中突出表现的学生诸多不良行为习惯的存在,正日益成为令学校管理者尤其是班主任头疼的问题。独生子女的主要优点是,活泼,开放,思维较敏捷,乐于接收新事物,敢于向权威挑战。他们的缺点同样明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他们在思想道德方面缺乏爱心。往往只爱自己,不知道爱父母、亲人、朋友。第二,他们在言行举止方面相对缺乏诚信,比较浮躁。第三,他们在纪律制度方面相对自由散漫,不愿受纪律制度的约束。
针对孩子们存在的问题,可以尝试以下对策:
1、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支持教育
教育关乎国家、名族和每个家庭的未来。学校班级常规的管理和未来合格人才的培养,需要家庭、社会的基础,需要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如,可以邀请社会上的优秀人物或家长中的成功典型来校演讲等。
2、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荣辱观教育
近几年来,党和政府倡导的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学校加强班级常规管理教育的一个契机,并且为之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3、班级公约的制定
班级常规可以以公约的形式出现。公约面前人人平等。
4、.教师的为人师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一位教学效果好,个人品行好,能公平公正对待每一名学生的教师,其本身对学生就是一种巨大的无形的影响。
总之,班级常规管理的有效进行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学校所有教育教学人员,尤其是班主任、班级任课教师,同家庭、社会共同付出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努力。同时,作为教育工作者,还应与时具进,善于研究学生,尤其是独生之女学生的身心特点,扬长避短,为培养合格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而不断努力。
第四篇: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 班级管理是班主任按照一定的要求和原则,采取适当的方法,建构良好的班级集体,为实现共同目标不断进行调整和协调的综合性活动;是班主任对所带班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生活、劳动、课外活动等项工作的管理教育的活动。但在目前的中学班级管理中,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班级管理中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到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本文将分析探讨目前班级管理面 临的几个热点问题。
关键词: 班级管理;热点问题;对策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同时也面临严峻的挑战,特别是作为学校管理的基础——班级管理。因此,对目前班级管理面临的问题认真加以分析研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对深化我国基础教育的各项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当前班级管理面临的几个热点问题进行分析。
一、班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从理论维度看,班级教育管理理论底蕴亟待增强。班级教育管理是育人的系统工程,几乎涉及到一切与人有关的科学领域,因此,班级教育管理者需要掌握的理论涉及范围也很广,其中与班级管理密切联系的主要有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管理学以及这些学科交叉研究产生的边缘学科,如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当前,中小学班级管理中缺乏理论的指导,班级管理者掌握的专业知识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甚至可以说仍停留在传统的师徒经验传递的水平上,因为许多班主任老师从来没有进行过班主任上岗培训。造成目前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学校领导不重视班主任的培训工作,认为学生从师范学校毕业就自然能胜任中小学班主任工作。二是“应试教育”的枷锁,加重了班主任的负担,使班主任老师无暇学习教育理论。在“应试教育”思想体制的影响下,考分和升学率直接影响学校的声誉,教育行政部门及整个社会都把它作为衡量学校与教师的标准,在此背景下,学校只能体定出相应的措施将这一重担压在老师身上,并与教师的切身利益相连,班主任作为班级学科的任课教师,同样面对这些问题,起早贪黑,加班加点,使班主任老师没有精力再学习管理知识。三是形式主义的检查,使班主任老师忙于应付。2.从设计维度看,班主任管理决策亟待改变。班级是一个教育管理系统,又是一个自我教育管理系统,其功能的实现既受到班级系统内部要素、结构和运作状态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又受到班级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班级管理者应从学生的实际和班级其他各种因素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对具体实施的对策和举措进行正确的决策。当前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不切实际和班级管理者没有注重综合各种力量形成教育合力的现象严重。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班主任老师对班级管理学研究不深,以至于对班级管理的组织行为,班级内部的正式、非正式群体不知所以。二是教育工作方法的简单化。批评教育乃至惩罚是显性效果最明显的教育方法之一,多数老师爱用这种教育方法,因为它费时少,见效快,但许多老师忽视了它的负面影响,把一些本属心理上的问题升格为道德问题,导致师生关系的疏远,学校功能的萎缩。三是联系不够,班主任不能与任课老师协商本班的教育问题,证明其有形成教育合力的意识;在处理家庭和学校关系时,班主任老师很少或从不家访,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沉重的课业、班务负担占满教师的全部工作时间。
3.从操作维度看,管理观念和能力亟待提高。目前,中小学班级管理的操作情况不尽如人意,平均积分均不能达标,中小学之间没有明显差异,且小学略好于中学。主要表现在:一是班级管理缺乏民主性,学生几乎没人参与过制定班务计划或总结工作,班主任从心理上认为这项工作没必要让学生参与,其实,班级管理是管理和学生自我管理的过程,而真正有效的管理是学生自我管理,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怎么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力量,怎样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呢?二是学生对教师和班级管理的满意度不高。学生对班集体的不满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教师的不满意而引起的,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二、优化班级管理的对策思考
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班级管理是维护学校秩序、保证教学质量、实现教书教人目标的基本保障。因此,班主任必须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严细、严谨、严格地管理班级。
1.制定班级管理制度。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必须有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它是班级成功的保证。在班级管理中,应给学生一个明确的行动方向,制定必要的班级管理制度,这个制度应与学校的校规校纪相符合。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将会使他们终身受益。
2.确立集体奋斗目标。在班级管理中应实行目标激励法。为了实现班级管理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应为全班学生确立一个共同奋斗的目标。方方面面都争当学年组最好的班级,学生承诺这个目标,就会“自我督导”和“自我控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激励学生确立个人的奋斗目标,鼓励学生勇于超越自我。同时,每一个目标的实现都会受到老师的奖励。这样,学生会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适应未来,实现自我价值。
3.树立优秀学习榜样。争强好胜、不甘落后是学生的显著特点。因此,“比、学、赶、帮、超”这样激动人心的口号往往在学生群体范围内喊得最响亮,激励的效果也最明显。班级中的学生总会有优、中、差之别。发挥榜样的力量,班主任就要重点对优秀学生加以栽培,使之成为班级管理的骨干力量。树立榜样的过程,也是弘扬班级正气的过程。要张扬声势,造气氛,介绍优秀学生的先进事迹,分析其成长的原因,号召同学们向先进看齐。
4.建立健全班委会班级管理自责化制度。班主任工作是一项烦琐、费时的工作,把几十个生龙活虎、个性不同的学生管理好,需要有一个高素质的班委会协助班主任做好这项工作。班委会在班集体中处于核心地位,班委会工作得好坏将直接影响着班级的管理和班主任工作的开展。教师每接一个新班后,首先应研究学生档案。了解学生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学习成绩、家庭环境等情况,通过这些原始资料来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到对学生的情况心中有数。其次,要通过竞争上岗的办法,挑选一些组织能力强、思维敏捷的学生当班级干部,实行“干部竞选制”和“干部责任承包制”,实现班级管理自责化,做到班级里事事有人做、事事有人管。再次,班级实行了分片管理后,将所有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分片管理,选好每组的组长,并要求各组的组长定期交自己小组的学习、生活情况分析总结报告。实现了班级管理的自责化,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也就得到了提高。
5.发挥科任教师的群体效应。班主任应教育学生对所有科任老师采取尊重的态度,努力为科任教师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鼓励学生,每堂课都要情绪饱满、精神振奋,要通过各种形式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学生与科任教师发生矛盾,班主任决不能一推了之,而应主动承担责任,深入了解情况,排除一切干扰,妥善解决问题。班主任还应利用班会和开家长会的机会,向学生和家长大力宣传每位科任教师的优点,用班主任的信任度提高科任教师在学生和家长心目中的地位。班主任还应特别关注外出务工人员子女和单亲家庭子女,千方百计关心他们,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不感到孤独。班主任是授课组的核心,只有调动授课组的每一位教师的积极性,才能做到班级管理最优化。
三、结束语
中小学班级管理诸多问题的存在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能力的全面提高,个性的健康发展。因此,对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要高度重视。一方面,作为班级的教育管理者,班主任要提高自身的素质。要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不断地塑造自我,完善自我,同时树立正确的教育管理观念,根据班级教育管理的规律指导班级管理的实践,提高班级管理的实效。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班级、班主任工作的研究。要认真分析班级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参考文献: 1.骆舒洪:《中小学班级管理现状的调查研究》,《教育研究》,2001 年11 期
2.谢维和:《论班级活动中的管理主义倾向》,《教育研究》2000 年第6 期.韦禾:《儿童的权利——一个世纪性的新课题》,《教育研究》1996 年第8 期
4.王海燕:《论班级管理的误区及其对策》,《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2 年9 月
中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分析
摘要: 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层组织,也是学生实现个体社会化、发展个性的重要环境。班级管理的运作状态,直接影响到班级教育功能的发挥、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但在我国目前的中学班级管理中,从管理者的角度看,班主任教育观念滞后;从操作层面上看,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这些都对班级管理产生了不正确的导向。此外,缺乏科学的班级工作评价体系,这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了班级管理中诸多问题的存在。本文在分析中学班级管理中问题存在的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中学班级管理 问题 对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教育在振兴民族、增强国家综合竞争力方面的重要战略作用越来越受到国人的重视。改革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的呼声越来越高,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层组织,也是学生学习适应社会,实现个体社会化的重要环境,班级管理的运作状态,直接影响到班级教育功能的发挥和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但在目前的中学班级管理中,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班级管理中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到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对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加以分析研究,提出可行性的解决方案,对深化我国基础教育的各项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什么是班级管理?“班级管理是班主任按照一定的要求和原则,采取适当的方法,建构良好的班级集体,为实现共同目标不断进行调整和协调的综合性活动;是班主任对所带班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生活、劳动、课外活动等诸项工作的管理教育的活动。”本文试图运用相关的教育理论,并结合班主任工作的实际,对中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并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班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班级管理随意化
在目前的班级管理中,许多班主任缺乏明确的班级管理目标,仅凭经验,凭自己的主观意愿来管理班级。不少班主任将班级管理定位于学生的应试成绩,围绕取得良好的应试成绩而开展班级管理。重视智育,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忽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要求统一化、模式化,即成绩好的学生就是好学生,忽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内在潜能,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而且仅仅注重学生在校、在班这一段时间的管理,没有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班级管理的随意化,导致了学生思想素质下降,心理素质差,法制观念淡薄,也人为地造成了学生的两极分化。据报道:“近年来,我国中学生心理疾患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目前35%的中学生具有心理异常表现,其中5.3%的中学生存在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
2、班级管理内容片面化
(1)注重常规管理,忽视能力培养
当今社会对其成员应具备的素质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即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交往能力、生存能力等,当代中学生这几方面的能力都比较欠缺,通过教育,培养中学生的上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但在目前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往往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他们仅仅重视维持班级运转的常规管理,如考勤、清洁、纪律、学习、行为规范的管理。
(2)注重学习成绩,忽视学习指导
文化课学习是学生的主要活动,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积累,班主任搞好学习管理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必要条件。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很多,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观因素主要有: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推动他积极思考,乐于钻研。学习方法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好的学习方法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不好的学习方法意味着事倍功半,劳而无功。班主任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积极性,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有重要意义。但在学习管理中,一些班主任常常以学习要求代替学习指导,以管理学习秩序代替学习管理,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缺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有效指导。
3、班主任权威绝对化
大部分班主任处于班级管理的绝对权威地位,从班规的制定,班委的确立,管理的实施,监督的进行,到学生的评价,都由班主任说了算,班主任充当着“管家”、“警察”的角色。学生成为被管制的对象,没有参加班级管理的机会,主体地位根本无法保障。据《中小学班级管理现状的调查研究》一文提供的资料,322名被调查的中小学生没有一人参与过制订班务计划或总结工作,67%的学生根本没有听过或见过计划或总结,58%的班主任从心理上认为这项工作没有必要让学生参与。班主任权威的控制主义管理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遏制了学生的个性、情感、意志品格的发展,造成多数学生只会服从和循规蹈矩,依赖性强,创造性、独立性差,缺乏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同时,班主任自己也容易陷入杂务之中,疲惫不堪,不利于其自身的完善和发展。
4、班主任工作方法简单化
班主任教育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的质量和成果。有的班主任做了很多工作,但效果并不好,出现事倍功半的状况。这主要是因为不注重教育方法。
班主任教育方法以批评教育惩罚为主。据《中小学班级管理现状的调查研究》一文提供的资料,在班级管理的方法中,以批评教育为主的占59%,以情感沟通为主的占19%,以实践锻炼法为主的占14.3%,以心理疏导法为主的占7.6%。可见在教育方法上,使用最多的仍是批评教育,而在现代社会中日益受到重视的心理疏导法却较少使用。多数教师爱用批评、讽刺乃至惩罚这种显性效果最明显的教育方法,因为它费时少,见效快,但这种方法的负面影响也是明显的:有的一味批评惩罚,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学生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甚至对班主任产生敌对情绪和逆反心理。有的恶语批评、讽刺还会酿成严重后果。有一首“挨打歌”说:“首次挨打战兢兢,两次挨打哭不停,十次挨打眉头紧,百次挨打骨头硬,千次挨打功夫到,不疼不痒不吭声。”这反映了中学生对教师的抗拒心理。
5、评价学生主观化
学生评价是就学生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价值判断的活动,它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导向、激励、矫正、甄别等作用。目前对学生的评价存在着评价内容狭窄化、方式主观化、观点固定化等问题。
一方面班主任常常以成绩好不好、是否听话、是否遵守纪律作为评价学生的依据。把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听话的学生视为一族,而把那些学习成绩差的、调皮捣蛋学生当成另类,进而把学生区分为优、劣两种。这种评价只关注学生的智育,没有全面考察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以及各种非智力因素。用单一的标准去塑造学生,用固定的框架去剪裁学生,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成为“单向度”片面发展的人。
另一方面,班主任仅以学生现有的表现评判学生。认为好的学生总是好学生,差学生不会变好。用这种“固定的”眼光看待学生,学生的长处和特点,他们的内在积极性和创造力都可能被泯灭。这种只重视学生的历史和现实表现,不注意对学生的潜力和发展过程进行科学分析的静态评价,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许多学生没能得到很好发展往往缘于班主任不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没有挖掘他们的潜力,没有创造使学生充分发展的条件,没有给予学生激励他们发展的评价!
二、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班级管理之所以存在诸多问题,从主观上讲是由于班主任自身素质的欠缺以及教育管理观念落后,从操作层面上看,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此外,尚未形成对班级工作、对班主任的科学的评价体系,都导致了班级管理中问题的存在。下面对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原因简要分析如下:
1、班主任教育观念滞后
目前的中学教师,一般都没有受过专门的班主任工作训练,承担班主任工作的人,多半是在自己实践摸索中积累经验。对于班级管理所需要的理论,如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班级教育管理学、教育社会学等知识,他们掌握较少,这导致了中学班级管理缺乏理论指导。班主任自身素质的欠缺,班级管理观念落后,是班级管理中问题存在的主观原因。
(1)对班级的功能缺乏正确的认识
学生的首要属性是“学习者”,其基本任务是学习。是为将来进入社会生活作准备的“奠基性学习”。而班级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得以建立,首先是,基于其成员——学生——自身的奠基性学习的需要。班级组织可视为社会向青少年提供的一种在校期间群体生活的基本环境。班级组织所产生的首先是与其成员的自身发展密切相关的功能,这些功能包括:
①班级的社会化功能。班级是促进学生实现个体社会化的最重要的社会单位。班级履行社会化职能,就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在班级教育、教学过程和人际交往关系中,以班级的组织目标为导向,借助课程、集体规范、班级文化等载体,使学生从一个自然有机体转化为社会成员。班级的社会化功能的主要内容是:第一,传递社会价值观,指导生活目标;第二,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使学生获得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第三,教导社会规范、训练社会行为;第四,培养社会角色。
②班级的个性化功能。班级对学生的个性化功能表现为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水平及其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环境和教育的社会化影响为媒体,通过学生主体性的“内化”机制,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班级的个性化功能在于发现每个学生个性的潜在差异及其形成原因,以根据差异确定可能塑造的方向。
③班级的满足化功能。满足学生成长过程中各方面的需要,如交往、归属、爱、自尊等心理需要以及在外部社会要求影响下产生的学习需要,是班级承担的重要任务。班级要通过功能性活动让学生个体的这些不同需要得到各自不同的满足。
从上面班级的功能可以看出,班级是一个多功能的载体。它承担着把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发展学生个性和满足学生多方面需要的重任,而教学功能仅是班级功能的一个方面。也就是说,在班级管理中,不仅要发展学生的智力,重视智育,还要发展学生全面的素质,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发展学生独特的个性。如果班主任对班级的功能没有全面的认识,就会把班级仅仅视为教学组织,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的发展、能力的培养。这种做法,忽略了班级教育是一个完整的功能性系统,囿于一种功能而不顾及其他,难以造就素质全面的人,会贻误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2)对班主任的地位作用缺乏正确的认识
班主任明确自身的地位作用是他们正确开展工作的前提。从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可以看出,班主任在班级中的地位作用十分重要。首先,班主任是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导师”。班主任要对学生全面负责,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对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负责。班主任应该是学生学习上的导师,是学生活动和交往的指导者和学生的心理保健者。其次,班主任是班级活动的管理者。对班级的发展而言,班主任既是班级管理活动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又是管理活动的指导者。再次,班主任是班级各种教育力量的协调者。班主任既要协调学校、社会、家庭之间的教育影响,又要协调学校内部各因素的影响,使来自各方面的影响都紧紧围绕班级目标而发挥作用。
但是在现实中,很多班主任对自己的地位作用缺乏应有的认识。没有认识到自己的“导师”作用,只会以成绩的要求代替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导致学生的片面性发展、暂时性发展。认为班主任是学生的“看管者”,以“管”学生的角色出现,这样就会居高临下,从而导致班级管理的随意性、主观性。忽视自己的协调者角色,就会封闭地管理班级。
(3)对学生的地位缺乏正确的认识
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学生是主体的人。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有可能参与教育活动的人。其次,学生是有个性的人。“学生”是个整体的抽象的概念,它是由一个个活生生的、存在差异、各有个性的学生个体组成的,班主任面对的是由个性不同的学生组成的集体。学生的个性是他们健康和谐发展的基础,个性的发展才能使学生有进步和超越的可能,使他们在进入社会后,从自己的特点出发为社会做出不同的贡献。发展学生的个性对他们自身的成长、对于社会进步都有重要意义。再次,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正处在成长的过程中,可塑性很大,具有许多发展的潜能。学校教师的一切工作就是要使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班主任要大力挖掘学生的发展潜力,并不断创造条件促进他们发展。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对学生的地位缺乏正确的认识,就导致了班主任权威的绝对化,班级管理内容的片面化,评价学生的主观化。
2、应试教育的影响
应试教育是指脱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违反教育教学规律的一种教育模式。应试教育在我国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最根本的是人们对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和高等教育资源严重缺乏之间的矛盾。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关注考分,对班级管理产生了不正确的导向。
(1)偏重智育,忽视学生全面发展
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不少地方以升学率来评价一所学校,以教学成绩来评价一位教师,以学习成绩来评价一个学生,实质是以智育的状况作为检验学校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致使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在智育方面你追我赶,费尽心机,无暇旁顾。
(2)偏重统一要求,忽视学生个性发展
大多数学校为了追求高升学率,没有贯彻全面育人的方针。而且考试仍是学校选拔人才的主要手段,分数又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因此,教师们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统一的考试、统一的评价标准、统一的管理,学生较少拥有根据个人兴趣进行选择的权利。应试教育只注重共性教育,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因而束缚了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与发展。
(3)偏重知识灌输,忽视学生能力培养
应试教育以升学考试的需要为标准,并以此作为决定教育内容的依据。由于升学考试只涉及到知识的积累与提取,因此教师们照本宣科,学生学习知识只是机械地背诵和复述,对号入座,而不去理解知识的涵义,缺乏对知识的验证能力。在应试教育的导向下,教师们是考什么教什么,学生是教什么学什么,至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很难有一席之地。
3、没有形成科学的班级工作评价体系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班集体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德育工作乃至学校的全局工作,而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是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骨干力量。因此,如何科学地考核,评价班主任工作,关系到班主任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关系到班集体建设的好坏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还关系到学校的德育目标能否实现。但在目前的班主任工作评价中,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注重工作态度和工作量的评价。而忽视对班主任的管理方法和工作效率的评价。第二,注重工作结果的评价。学校领导往往根据班主任所带班的学习成绩、出勤率、卫生、纪律状况来评价班主任。这就造成了班主任将主要精力放在常规管理上。至于如何在班级管理中使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特个性、创造精神等则无法摆进工作日程。第三,评价指标过空或过细。第四,评价方法单
一、僵化。主要由学校领导对班主任的工作进行评价。由于缺乏科学的班主任工作评价体系,导致了班级管理中诸多问题的存在。
三、优化班级管理的对策思考
班级管理中问题存在的原因是复杂的,解决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各方面的密切配合。本文主要立足于班主任工作及学校教育的可能,探讨解决班级管理问题可能的对策,以解决当前中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加强培训工作,更新班主任班级管理观念
科学的班级管理来源于科学的思想观念的指导。只有正确的思想指导,班级教育管理才能走上科学化的轨道。为此,要通过培训,使班主任掌握班级管理的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教育管理观念,即树立素质发展观、学生主体观和系统整体观。
(1)素质发展观。树立全面素质发展观是当今社会发展对人的基本要求。班主任要按社会的需求来培养学生。在班级教育管理实践中,班主任要有意识通过开展多方面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交往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全面育人,把学生培养成为素质全面的合格人才。
(2)学生主体观。学生主体观要求班级教育管理者摒弃传统的学生观,承认学生在班级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重视学生参与班级教育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造条件使学生由被动受教、被动受管向自主教育、自主管理转化,使学生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
(3)系统整体观。系统整体观要求改变班级教育管理者在班级工作中“单打一”孤军奋战的局面。一方面,优化班级内部的结构,发挥班级的整体功能,利用集体的力量来教育和影响班级的学生,促进班级整体的发展。另一方面,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协调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关系,加强互相沟通和协调,形成班级教育管理的合力系统,营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良好环境,促使班级教育管理活动有序运行。
2、实施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班级管理
(1)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要有效地开展班级管理,必须有明确的目标。班集体的目标,是指班集体成员共同具有的期望和追求,是班级在各项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班集体目标是国家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是社会期望的综合反映,是班集体工作的出发点、评价标尺和班集体前进的动力。如何制定班集体目标呢?
目标要有不同层次,不同系列。第一,要有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班主任要制定初中三年或高中三年的总目标,总目标确立后,要根据每个学年、每个学期、每个阶段的特点提出阶段性目标。学年、学期目标要有层次梯度,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经过班级成员的共同努力,达到一个目标后再制定一个高层次的目标。第二,要有集体目标和个人目标。集体目标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年轻一代的要求,个体目标反映了每个学生不同的需要兴趣和成才目标,班主任要把集体目标和个体目标协调起来。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集体目标,同时要善于在集体目标中包容合理的个体目标,创造达到个人目标的机会和条件,还要善于引导学生调节和修正个人目标,发扬个体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使班级中每个成员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这样才能培养和造就“素质全面,个性健康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2)以学生的自主管理为重点
学生是班级的主人,要让每一个学生参与班级管理。首先,建立学生自主管理的制度,通过制度保障学生参与管理的权利。主要包括增设班级管理岗位,实现人人岗位制;废除学生干部终身制,实行班级干部轮换制;改变班长任用制,实行值日班长制。增设班级岗位,岗位多了,学生的参与机会多了,参与以后,对班级认同感增强。岗位轮换后,学生角色适应能力加强,心态调适能力提高,对管理的认识加深。值日班长制既是一种锻炼的机会,又是一种为大家服务的机会。班级管理制度的改革,不仅促进学生对班级管理观念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培养每一个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管理能力。其次,形成学生自主管理的机制。班级管理制度改变后,班主任对班集体的管理主要实施宏观管理。自主管理机制形成的基本思路:让全体学生进入到班级工作的决策和管理过程中,无论是制订计划,执行决议,还是检查监督,总结评比,都让学生参与,及时采纳学生的正确意见,接受学生监督,不搞一言堂,切忌家长作风。
(3)运用心理技巧管理班级
人的行为是在心理支配下完成的,相应的心理会产生相应的行为。把握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是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的前提,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有:过渡性、闭锁性、自尊性、动荡性。针对中学生心理品质没有最终形成,可塑性大、自尊心强等心理特点,班主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充分发挥各种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班级管理的实效。
首先,对学生抱以期待。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评价对学生成长起很大作用,由于教师的期待和激励而产生的影响,叫做“罗森塔尔效应”。将此效应应用到班级管理上就是要求班主任对整个班级,对全班同学持积极肯定的期望。面向全体学生,相信他们都能成为有用之才。班主任要在教育工作中切实关心每一个人学生。欣赏每个学生的长处和优点;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为每一个学生制定符合其实际,经过他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并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和成功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样学生会改变自己的行为,朝班主任所期望的那样去努力,从而取得进步。当学生进步时,班主任要适时提出新的目标,利用学生对新目标的高期望值不断调动学生发展的积极性。总之,班主任对学生的真诚期待,合理要求,是学生不断发展进步的动力。
其次,多鼓励、少批评。中学生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鼓励和认同,如果学生成绩不好就批评和指责,他们可能会失去信心,教师多用鼓励的话语支持他们,他们就能产生信心。“假如一个人的学习从来不受到老师的肯定、关注、表扬,尤其对未成年人来说,失去学习的动力就不奇怪了。”因此,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以鼓励、表扬为主,批评为辅,努力发挥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通过及时、适度的表扬,使之变成走向成功的起点。
再次,运用成功激励。即以学生工作、学习中的成绩来激发其进取意识。心理学研究表明,获取成功和产生成就感,是人的普遍需要。班主任可以运用这种心理,在班级中建立激励机制,激活学生内心对成功的欲望,并创造条件让学生在活动中取得成功,体验成功,以激发其自信心、上进心,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工作和学习。班主任要注意研究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制订有适宜难度和挑战性的目标,鼓励学生“跳一跳,摘桃子”,充分享受奋斗——成功的欢乐。
3、建立科学的班级工作评价体系
构建科学的班主任工作评价体系有重要意义。首先,有利于规范班主任的工作和加强班级的管理,为班主任的使用、培训、奖惩提供依据;其次,能引导和鼓励班主任改进班级管理工作,不断提高班级管理绩效。班主任工作的评价体系应在现行的评价的基础上作如下四个方面的转变,一是从注重评价工作态度到注重评价管理思想;二是从注重评价工作量到注重评价管理方法和工作效率;三是从注重评价工作结果到注重评价管理过程;四是从注重评价教师到注重评价学生。
班主任工作评价的方法主要有两类:一是部门领导评价、班主任自我评价、学生、科任教师和家长参与评价相结合,其中要特别重视班主任自我评价,发挥好班主任在评价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二是平时检查评价和阶段性集中评价相结合,要以平时检查评价为基础。部门领导应注重平时对班主任工作的观察记录、调查,要搜集事实材料,注意将班主任的工作态度、能力等主观条件与班级学生特点和实际水平等客观条件相结合进行综合评价,坚持以评价标准为尺度,做到公正客观、实事求是地考核鉴定。
中学班级管理诸多问题的存在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能力的全面提高,个性的健康发展。这些问题的存在妨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导致了教育培养的人才与社会要求不相符合。因此,对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要高度重视。一方面,作为班级的教育管理者,班主任要提高自身的素质。要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不断地塑造自我,完善自我,同时树立正确的教育管理观念,根据班级教育管理的规律指导班级管理的实践,提高班级管理的实效。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班级、班主任工作的研究。要认真分析班级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第五篇:大学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大学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毕业论文 http:// [2009-02-24 19:06]
摘要:目前大学生的扩招造成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以及班级人数的增加,致使大学班级管理的难度加大。然而大学班级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质量和体现其管理水平,最重要的是其影响到每个大学生的成长。文章以人本化管理为指导思想,探讨管理好大学班级的基本措施及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班级管理;人本管理
近年来由于大学生扩招,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这就对学校班级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班级是学生经常
学习与生活且具有一定目的性、组织性和心理相容性的集合体。班级管理是大学生管理的重要一个环节,也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班级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质量和体现其管理水平。
一、目前大学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很强的班级凝聚力
作为一个优良的班集体,成员之间应该有较高的心理互依性,集体应该有确定的被成员所接受的共同目标,成员能为集体目标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各高校的同学大部分认为本班集体是有凝聚力的,同学之间也能相互信任,并为建设好班级出谋划策,但是学生的班级集体归属感普遍不高,导致大学班级缺乏较强的凝聚力。
(二)缺乏规范的班级管理制度
班级的规章制度分为两种:成文的制度和非成文的制度。成文的制度包括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班级自己制定的管理制度等。这些规章制度一方面调节团体和个人的行为,保证共同活动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也维护个人在团体中的权益,从而使个体获得发展。在成文的班级制度中有一种倾向是要引起注意的,即辅导员或班主任按照学校领导的要求,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班干部,借助一定的规章制度去约束学生,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控制。这种方式导致辅导员或教师只关心如何矫正学生表现出来的形形色色的错误行为与利己意识;学生只关心如何表面地、形式地维护规章制度;班干部只从事监视的活动,监视同学不违纪、不犯错。该管理方式把集体和个人对立起来,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情感、态度、兴趣等被群体所要求的整齐划为扭曲,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班级中非成文的制度主要指班级的传统、舆论、风气、习惯等,是班级中约定成俗的规范。由于多数的同学认为班级的制度不是由班级同学自己讨论制定的,在班级中大家也不会根据班级情况的变化修订班规,所以导致了规范全班学生行
为的班级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形同虚设。班级的制度建设对于班级的建设至关重要,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其学习如何适应社会集体生活实现自我管理,自我负责的重要手段。但目前大多数学校的班级制度建设较为落后,部分制度反映的是学校管理者的意志。这类的班级制度剥夺了学生实际自我管理的机会,对学生身心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三)不和谐的班级中合作与竞争氛围
高校班级管理中不和谐竞争主要表现在:高校的奖学金等激励行为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还有很大的激励作用,但由此造成的竞争也很激烈。例如有些高校的奖学金发放制度不完善,因为单一地用总分来衡量,不能反映出一些同学在个别科目上的进步。这个制度的结果是除了极个别的幸运儿成了成功者,绝大多数的同学成为失败者,他们在竞争中永远落选。该制度安排并不符合学校教育是为了促进每个人的发展这样的理念。班级中大多数的学生比较关注自己的学习,对于学习上还要帮助的同学则关心较少。
(四)学生不积极参加班级活动
班级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作为学生教育的主体,是否能够为学生提供有趣、有意义的经历对学生的成长也很重要。学校或班级能否为学生组织有吸引力的活动也影响了学生对学校生活质量的评价。对于大学来讲,需要努力的是如何寻找具有教育意义的课外活动,能够真正产生教育影响。学生对本该使大学生活更加绚丽多姿的各类社团活动往往是寄予厚望的,但希望如果得不到满足,学生的怨气也非常大。因此学生无法通过正常的渠道释放多余的精力,谈恋爱的现象就较为普遍。大部分学生表示对目前的班级生活不满意,其理由主要集中在“大学生活没有想象中的有趣、丰富多彩”,“离社会距离太远”,“管理制度不够人性化”,“学习气氛不浓”等等。
二、大学班级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在分析大学班级管理存在的不足之后,我们发现这些现象可能反映的是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等方面更深层次的问题,当然学生本身也存在问题。但就班级管理而言,学生是被管理的对象,而班委会和团支部所能做的大多是遵照校方的意思去落实工作,所以谈到大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时责任人首先应该是学校。
(一)对教育目的的片面理解
教育目的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教育目的在确立的时候要考虑社会的需要,即教育是为社会服务的,也要考虑人本身的因素。学校是现代社会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场所,一方面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各类人才,另一方面也协助学生实现了生理、心理、智慧、品性、技能等各方面全面的发展。21世纪,只有全面发展的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完人”)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人才。现代的教育应该围绕人一生中的4种知识支柱而展开,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然而许多学校忘记了自己肩负着促成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忘记了教育的目的是使每一个人都能发现、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挖掘隐藏在每个人身上的财富。在学校里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终身学习观念的养成,个人人格的完善,民主意识的建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与他人和谐相处能力等等的培养都被忽视了。在此教育目标的指导下,学校对优秀的学生的评价、对优秀的辅导员的评价、对优秀的班级管理的评价、对班级所具有的功能的认识、对各项规章制度的选择、各种教育方式、管理手段的选择上都会产生偏差。另外,学校在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中也没有把握好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水平。在学生管理的过程中一味地强调“服从”、“统一”,漠视已进入成人阶段的学生的自我选择、自我尊重、自我成长的要求。
(二)对学习所具有的个性化特征把握不准确
学生作为学习者有其自身的特征:一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目的,即使两个人在学习目的的表述方面相同,也未必有着同样的理解和理由;二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和基础,并由此影响到各自的学习兴趣、能力或风格;三是不同的人在学习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与困难不同,因此,进行有效学习所需要的帮助也不同;四是不同的学习者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从而影响到他们各自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因此,学习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活动。教育者要想成功地促使学习者有效学习或高效学习,就必须在把握学习者之间共性的同时,花大力气把握他们彼此之间十分不同的个性。从一定意义上说,对学习者个性的把握程度,就决定了教学有效性的大小与教学所能达到的境界的高低。
(三)对学校管理的“教育”特性认识不够
学校不同于其他社会组织,是一个专门培养人的机构,学校有其独特的组织和管理特性。学校管理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人,而且学校管理的主要客体——学生更具有特殊性,是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人,他们是具有可塑性和可发展性的。对于学校来说,追求效率和效果不是学校管理的唯一目的和根本目的,学校是一个特殊的地方,学校中的一切活动都无不与培养人联系在一起,学校的管理活动也承担着育人的责任和任务,通过管理活动既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形成学校文化,又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学校管理活动的教育性往往表现为学校的价值、态度、文化弥散在整个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与管理活动之中,使人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这就是所谓的“管理育人”。例如,学校制订的制度是人性化的,学生在这种制度中深切地感受到他是被尊重的,由此,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也会学习如何去尊重他人。然而一些学校在对学生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过于强调了“管理”而忽视了“教育”,不仅是对现成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而且还不会起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学生在课堂中被教育要诚实做人,但在课堂外他发现学校的很多措施和学校在对外宣传时所做的许诺不一致时学生学到的可能是“虚伪”和“欺骗”。所以,这类学校在进行班级管理时不仅要利用管理这一资源来发挥其教育的功效,更要谨防不良的管理措施所带来的负面的教育效果。
三、改善大学班级管理的建议及对策
校方首先要改变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其次就是推行制度化建设,在保证管理目标的大方向正确的前提下,给班委会及团支部以充分的自主管理权。
(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所谓学生观,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认识学生和对待学生。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教育工作者的一切的教育行为都应是为着学生生存发展的需要,这是现代学生观的一个基本判断。正确的学生观:把学生看成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相信所有的学生在教育工作者的指导帮助下都能学好,都能成绩优异;把学生当朋友看待。学生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是自由的、具体的、独特的、不断生长着的生命体。然而,在现行的教育体制教育理念下,学生还是学生,老师就是老师,学生要听从老师,对老师的思想观点来不得挑战。尽管可能大学老师愿意和学生探讨,但由于历来的“威严逼人”型教育使大多数学生养成接受性的习惯,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在此基础上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创造相互探讨的学习氛围,养成互动的学习习惯。
(二)以制度建设为班级管理的有效载体
推行制度化建设,实施制度化管理,不仅是集体建设水平的标志,而且是班集体得以形成并向优秀班集体发展的有力保障。管理制度为同学提供了行为标准和行为调控的依据,使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但是在制度“管”学生的环节中,应注意以下方面:一是制度跟着学生走。学生到哪,制度跟到哪,置班级于制度控制下,做到有章可循,有约可依,借助于规章制度的约束力,使班级目标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二是制度有操作性。班级制度要在形式上精确,具体可行,便于操作。班级制度要在全班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论证,权衡利弊的基础上并结合年级的量化管理条例来制定,并且在执行过程中我们还应不断搜集资料,进行比较,不断修改和补充,使之更加完善。三是班级制度的制订应符合下列的基本要求:首先,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符合学校要求。其次,科学性。要从班级出发,遵循教育规律,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符合学校管理特点。再次,教育性。要从管理需要出发,考虑教育目标,发挥教育功能。最后,有相对稳定性。在执行中要不断完善,不能半途而废,更不能朝令夕改。
(三)确立三位一体的班级管理模式
所谓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即系级管理者、班导、学生干部共同进行班级管理的模式。系级管理者是所在系各班级的总负责人,负责把握班级管理建设的方向,负责加强班级管理工作指导、检查,制定和完善班级管理目标的评价机制。班导是班级管理的指导者、管理者和组织者,也是完成班级管理工作目标的责任者;而学生干部是联系班导,进行班级管理的桥梁,三者缺一不可。因此,要不断提高系级管理者、班导、学生干部的业务素质,强化思政工作、教育管理工作,做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完善班导工作考核机制、建立学生干部自我评价、学生评价机制。采取“系级管理者、班导、学生干部”三位一体的班级管理模式,以生为本,和谐共建良好学风班风,促进班级管理工作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
班级管理工作是一项十分烦琐和艰巨的工作,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经验,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其中加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遵循
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做到以“生”为本是关键。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班级管理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陈发初.关于新时期大学班级管理的几点思考[D].科技信息,2006(11).3、唐忠明.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冉慨实思考[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06(4).4、孟繁华.赏识你的学生[M].海南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