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角度一定要小——谈中学生写议论文
侯兴荣
角度一定要小
“谈生活”,也就是议论生活。生活是最实际的,议论就必须有针对性。有些同学大谈生活多么美好,前途多么光明灿烂,用描绘的笔调,用花俏的文字,引出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或雷锋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等,写得似乎热闹非凡,实际是空空洞洞,没有触机实际的生活,什么角度都没有,文章那里还谈的有深度呐?请读下面的作文:
我向往的生活
什么是生活?我想,生活决不是吃喝完乐,庸人才这样苟活;生活也不是花前月下的漫步,那是对生活的曲解。
我向往的生活是燃烧,不管是工作,学习,还是玩乐,都应该有一棵火热的心,要尽兴,进击,主动积极;反对应付敷衍,疲疲沓沓,百无聊赖,这决不是再发热燃烧,而是能量再消失,热度在减弱,再慢慢趋向熄灭。我要象钨丝一般,再燃烧中通体透明,也要象矿石一样,再燃烧中抛弃废料,使自己成为有用的钢铁。
燃烧着的生命,从不吝惜自身的饿消耗,多少革命先辈,以自己的全部光亮,在黑暗中照耀着前进的征途。多少科学家,以自己智慧的火花,照亮这座神秘的科学之宫,人生的价值不正在于此吗?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人 的一生,不能燃烧,便要腐朽,我决不会腐朽,我要燃烧!
当我看到乌黑的煤块,毫不埋怨曾被埋在地层深处,只想尽到发光发热的义务,我就会从逆境中奋起;当我看到一根小小的火柴,“擦”的一声绽开粉红的花苞,点燃炼铁炼焦的炉火,引爆开山拓路的炸药,我将会重新认识自己的力量,不再感到卑微渺小;当我看到划破夜幕的流星,向黑暗挑战,用迅击的雄姿,把光留给人间,我会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伟大的事业怀抱!我向往的生活就是这样的燃烧!
这是一篇偏重于阐述的议论文,角度很小,只是论述燃烧的生活,在发光发热这一点上议论开去,强调不管是工作还是学习,玩乐,都应该有一颗火热的心,要在燃烧中锻炼自己,使自己通体透明,而成为有用的钢铁。燃烧,当然是在消耗,从这点上进一步议论,以自己的光亮,照耀前进的征途,或把燃烧的火把照亮科学之宫。接下去,再深一层议论,说既是在逆境中,也要正视自己的力量,只要能燃烧,一根小小的火柴,可以点燃炼铁炼焦的炉火,引爆开山拓路的炸药。三个分论点,都能紧紧扣住燃烧。最后还以燃烧的流星做比,向黑夜挑战,把光留给人间,点明那有限的生命投入到伟大的事业的怀抱,就是向往的燃烧的生活,文章角度小,很有一些深意。
第二篇:小朋友们你们一定要节约水
小朋友们你们一定要节约水,我曾经没节约水,花了不少钱。
在一个月里,我洗手后,就没关水。星期天,我和妈妈去交水费,来到交水费的地方,有个叔叔说:“你们的水费是35元。”这时我和妈妈吓下了一跳,我想可能是我经常没关水,所以就花了35元。回到家,妈妈就坐在沙发上认真思考为什么会花这么多钱?我知道自己错了,水是那么重要的,如果水没有,那我们怎么生活呢?我应该爱惜水,从现在做起。于是我从早到晚用过的水就用来冲厕所,一个月又过去了,我们,来到交水的地方,叔叔说:“你们的水费是15元。”我们非常高兴,回到家,妈妈看见原来是我节约的水,知道我是个知错就改的好孩子。
在这一件事里,我学会了这样爱惜水和其它的东西。
有这么一个民间故事:从前,在中原的伏牛山下,住着一个叫吴成的农民,他一生勤俭持家,日子过得无忧无虑,十分美满。相传他临终前,曾把一块写有“勤俭”两字的横匾交给两个儿子,告诫他们说:“你们要想一辈子不受饥挨饿,就一定要照这两个宇去做。”后来,兄弟俩分家时,将匾一锯两半,老大分得了一个“勤”字,老二分得一个“俭”字。老大把“勤”字恭恭敬敬高悬家中,每天“日出而作,日人而息”,年年五谷丰登。然而他的妻子却过日子大手大脚,孩子们常常将白白的馍馍吃了两口就扔掉,久而久之,家里就没有一点余粮。老二自从分得半块匾后,也把“俭”字当作“神谕”供放中堂,却把“勤”字忘到九霄云外。他疏于农事,又不肯精耕细作,每年所收获的粮食就不多。尽管一家几口节衣缩食、省吃俭用,毕竟也是难以持久。这一年遇上大旱,老大、老二家中都早已是空空如也。他俩情急之下扯下字匾,将“勤”“俭”二字踩碎在地。这时候,突然有纸条从窗外飞进屋内,兄弟俩连忙拾起—看,上面写道:“只勤不俭,好比端个没底的碗,总也盛不满!”“只俭不勤,坐吃山空,一定要受穷挨饿!”兄弟俩恍然大悟,“勤”“俭”两字原来不能分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吸取教训以后,他俩将 “勤俭持家”四个字贴在自家门上,提醒自己,告诫妻室儿女,身体力行,此后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第三篇:从“小”、“清”、“新”三个角度谈学术论文写作
从“小”、“清”、“新”三个角度谈学术论文写作
“小”
首先,选题要足够小。程子有云:“君子教人有序,先传以小者、近者,而后教以大者、远者。非先传以近小,而后不教以远大也。”教学是这样,写作也是这样。以小见大,循序渐进,可谓学术通义。
现在学生论文写作的通病,就是选题太大。这反映的其实是学识不足。初学法律的人,都爱谈公平、正义、人权、宪政等抽象而宏大的话题,因为就只听说过这些大词儿。无知者无畏,多大的问题都敢写,写起来才知道驾驭不了,悔不当初。学习一段时间后,脑子里有了更细的概念,就能谈论些具体问题。知道的越多,不懂的越多,选题也就更为谨慎。
那么多小算小?打个比喻,合适的题目就像一个核桃,一只手可以牢牢握住。过大过小,当然都不好。太小了,芝麻一样,抓不住;太大了,西瓜一样,抱不动。不过学生选题,主要是防止题目过大。选题的大小,一方面要看研究者现在的驾驭能力。驾驭不了就是选题大了。只要觉得问题暂时还驾驭不了,就要马上缩小,增加限定。事实上,当一个问题限缩得足够小以后,你怎么谈,怎么引申都会很轻松。如果一开始就是大题目,没有能力驾驭,怎么写都难受。另一方面,也要看学界现有的研究状况。早些年,易于写大题目,因为学界还没有太多研究,相应的研究资料也少。现在再写那样的大题目就不好把握了。
其实选题是不怕小的,总能够“小题大做”。所谓“小”,是指切入点要小,尽量地将问题缩小到你可以把握的范围。所谓“大”,是指视野要大,从小问题讲出大道理。比如我写“小肥羊”的文章,研究的是一个热点案例,探讨的是《商标法》的第9、11、31条的法律解释问题,但是通过这些技术化的问题,仍然得出了关于财产权问题的法学和经济学的一般结论。再比如送达制度,它在法律研究中的地位特别小,也特别偏,然而如果把握得好,可以对整个司法程序,程序正义以及法理学问题都有所贡献。这都是“以小见大”。你眼界有多宽,你的问题就有多大。同样是一颗芝麻,在你手里是芝麻,在他人手里就是西瓜。所谓“贤者识其大,不贤者识其小。”(钱穆:《学龠》)从再小的问题出发,都可以看到自己从事研究的这个学科领域的发展趋势,洞察到社会的发展方向,把握住国家、时代乃至整个人类的核心问题。
“清”
其次,对于所写的题目,自己要确实想清楚了,或者至少知道,自己确实能够研究清楚。这就是叶圣陶先生讲的,“某个题目值得写是一回事,那个题目我能不能写又是一回事。”(《谈谈写作》)
是的,想写和能写是两码事,研究和写作是两码事。要写作一个问题,总要对于这个问题有相对清楚的了解。说白了,就是不要写自己完全不懂、或者很难弄懂的东西。最好是写之前一直感兴趣或者深有体会的问题。如果你对这个问题长期抱有兴趣,一直有所追踪,有所积累和思考,来龙去脉都有了解,那么做起研究来就可以驾轻就熟,得心应手。反过来说,如果刚接触,一时兴起,就要小心,想想自己到底对这个问题了解多少。很多同学,在选择研究题目时,根本没有基本的了解,甚至完全不清楚,一上手才知道问题做不下去,到时候悔之晚矣,进也不是,退也不是。我在参加学生论文的开题、答辩过程中经常感到,很多学生实际上在开题时甚至答辩时还根本不清楚自己研究的问题,满篇都是大词空话,不知所云。很多同学一上来就讲什么什么问题自己很感兴趣,很有意义,然而从来没有机会触及问题的实质,只是看了几本书,听别人说的热闹。真要自己上手,就会知道,研究深入不下去,因为自己能知道的还是那么几本书。这样的研究做出来,也没有任何意义,因为根本没有增进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要“想清楚再写”,就要在选题阶段多投入一点时间。选题阶段花的时间越多,思考的越充分,后面就越少走弯路,越快做出成果。反过来,如果对一个题目还没有概念,就先不要下笔。每篇论文都会将研究者在这个主题的所有积累、思考和知识“榨光”。选题的过程中,首先要能够静下心来,多查资料,多看些书。选题之前,要先做做文献检索,尽量搜集和查阅已有的研究。学好文献检索,特别是电子资源检索,应该是选题之前的必备功课。一个学生,只有对自己研究和以往成果的关系有了初步把握之后,才应该去找指导老师,征求他们的选题意见。不要在自己什么都没有了解的时候,就指望老师给一个题目。实际上,由于老师也不会在所有问题上都有过深入研究,没有学生自己在选题前的资源检索和研究准备,也很难给出有针对性的意见。这就是很多学生论文在开题乃至答辩时才发现选错了题目的重要原因。
甚至,只看书也还不够。法律是一门实践学科,研究某类问题,不能只是靠读论文、读书本。那都是前人已经积累的成就,可以作为学习的对象,但是不能作为写作的全部。有的同学对“云计算”、“大数据”感兴趣,想研究新技术提出的法律问题,但是对相应的内容只是看了一本畅销书,其他完全没有概念,那就没法做。还有学生,写家具市场的法律管制。我们也许都买过家具,但是买过的也不知道这个市场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除非你熟悉家具厂商,有人脉资源,或者自己干过这个行业,有所体会,否则只靠谈原理,梳理有关的法律条文,不可能做出有价值的研究。所以,如果你在这方面很不熟悉,就不要贸然去做。应当尽可能选自己相对较熟的、有资源可供研究的题目。
何况,如果能够借助的都是前人成果,没有自己的心得体会,也就不可能超越前人,做出自己的贡献。即便引入了一些新的视角,经济学的、社会学的、心理学的、生物学的,如果不了解研究对象,也只能是谈些皮毛。别做从书本到书本的学问。这是初学者极易有的毛病,因此要格外警惕。要写作一个题目,与其死读书,不如先下些功夫,对自己的研究对象做一些初步的调查研究。有了实践经验,再边思考边读书,对问题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题目也就可以定下来了。
总之,研究一个法律问题,要知道“哪块云彩有雨”。引经据典,却说不到点子上,是法学论文的又一个通病。正像叶圣陶先生所说,“不想就写,那是没有的事。没想清楚就写,却是常有的事”。
“新”
最后,选题要多少有一点新意。对于一个新手来说,千万别碰前人已经研究过好几十年的题目。记得以前读书,一位老先生讲,《汉书》是块“熟地”,不易有所发明,让我很受启发。不耕熟地,应该是一个初学者论文选题的基本原则。
“不耕熟地”,也就是要找寻“处女地”。学习要学习旧的,研究要研究新的。现代社会“日新月异”,还是有许多新的问题可供研究的,也还是有些问题现在研究不够,有的问题已经发生变化,在其中我们可以选择多多少少还能驾驭的问题来研究。比如非法集资罪,“吴英案”后这方面的研究多如牛毛,要想有研究的新意,可以从当下热议的“众筹”入手。再比如,针对某个诉由,借助“北大法宝”这类数据库,能够将多年来的案例都检索出来,如果给予细致的分析,能够发现很多有意思的问题。
“新”,既可以是新材料、新问题,也可以是新方法、新视角。其中,提出新问题最难,运用新方法和新视角次之,而新材料是我们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够也应该做到的。最好是有新问题。比如一个学生发现,将民事行为能力制度与学前教育的普及相联系的研究并不多见,以此为主题检索,中国知网也没有相关的论述。说来这位同学的问题意识也很简单,就是随着学龄前儿童的认知能力的提高和教育的普及,我国《民法通则》中关于未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的规定,已经不大符合实际。她希望通过研究表明调整划分民事行为能力等级的必要性。有了这个好问题,接下来的论证事实上就只是个技术问题,可以检索法规,综述文献,查找国外立法例,通过运用社会统计数据库调取学龄前儿童数量及学前教育的相关数据,引入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等等。
退而求其次,是提出新观点,也就是给老问题以新的回答。或者是引入新方法,给老问题乃至旧结论以新的论证。有“新材料”也很不错。比如以往对美国联邦上诉法院既定性原则的研究,都是基于二手文献。我的一个学生直接从一手文献出发,通过纽约州政府统计数据库以及美国联邦统计局数据库,做出了很好的研究。为了获取第二联邦巡回上诉法院和纽约州法院的受案审判情况统计数据,这位同学还检索了美国司法部以及纽约州各级法院的统计数据库。这些新材料无疑为她的论文增色不少。总之,现在论文写作常见的问题就是“过大、过生、过旧”,根源都在于没有做好前期的选题工作,涵盖的范围太大,不了解已有的研究成果,缺乏新颖的材料和视角。依照“小清新”这三个选题原则,可以先是“题中选新”,从众多题目中最“新”的问题开始。继而“新中选清”,研究新颖领域中更为熟悉清楚的问题。最后是“清中选小”,选择足以驾驭的问题,做到以小见大、察微知著。
来源:论文资料大全
第四篇:年轻人一定要学习幸福美文
各位朋友,下午好:
很感谢各位能来参加这个讲座,我今天想围绕着“人生一定要幸福”的主题,给朋友们讲讲怎样的生活态度才能获得幸福。
幸福是什么?幸福跟你的条件是没有关系的。幸福是你内心的一个开关,当你打开这个开关的时候,阳光普照,鲜花遍野,你就感到幸福了。怎样才能打开这个开关呢?这是需要学习的,你要不断地修炼你的内心,不断地超越自我,去追求别人还没有到的地方,让自己获得幸福。
要有平常的心
我曾经写过两句话。这两句话叫“平常不平凡,单纯不简单”。平常心是很难达到的一种境界,我们在年轻的时候很难理解平常心的重要,我在年轻时也是要努力追求物质的成功,到30岁的时候我陷入了一个困境。因为30岁的时候我写作也有一点成绩了,我已经得到了台湾文坛上所有的奖项。大家都觉得我是一个很成功的人。只有我知道自己并没有得到幸福。有一天我读到一本书,说一个人到30岁的时候要把全部的时间用来觉悟,如果不是这样,就是一步一步走向死亡的道路,我看了很紧张。因为那一年我正好超过30岁。
觉悟的“觉”是学习,“悟”是我的心,“觉悟”就是用学习来看到我的心。为了觉悟我就辞掉所有的工作,到山区去闭关,自己每天努力地休息,追求生命最高的境界。因为闭关也是要吃东西,每个月我都要到山下买东西吃。两年多后,我觉得自己的境界提高了,不一样了。有一天我到山下采购,在一个水果摊旁边突然有人跑过来对我说,请问这个水果多少钱?我很气。我这么有气质,你居然说我是卖水果的,真的,是看不出来吗?我于是就跑到卖花的旁边站着。立刻有人来问我:老板,这个玫瑰花怎么卖?真的看不出来吗?我又跑到卖肉的地方,有人跑来问我说。老板猪肉多少钱一斤?当时给我很好的启发。你的儿跟所有的人是一样的,但是你的内在是不一样的,这个内在不一样要经过很长时间的锻炼才能生出来。这个叫做“平常不平凡”。幸福的感受是决定在你心的态度,而不是你存在什么地方。
“在红尘中有独处的心,在独处时要有红尘的怀抱”。这样子你才可以时时有一颗平常的心来看待世界,才可以时时保持着单纯的状态。
有人常常说现代社会这么混乱,活得不开心,我就教年轻人一个简单的方法,你每天有八个小时工作或学习。你找出八分钟,坐下来说,我这8分钟要非常的单纯非常的自然非常的平凡去发现我内在的世界,当你有单纯的视野的时候,你看事情的角度就会不一样。平常心就是你的心里要装一根避雷针,把那些苦难不好的事都看作是平常,人生本来就有悲有喜,有苦有乐。这个叫做“平常的心”。
要有欢喜的心理
用什么方法很快地进入“欢喜的心”?我曾经写过两个方法,一个方法是“快乐活在当下”:第二个方法是“尽心即是完美”。“当下”是佛经里面的最小的时间单位,一分钟有60秒,一秒有60个刹那,一个刹那是60当下。一分钟就有3600个当下,要活在那么小的时间单位里面你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在台湾有一个诗人叫周蒙叠。他吃饭很慢,朋友都怕跟他吃饭,有一次请他吃饭,吃了三个半小时还没吃完,我就说,周公,你吃饭为什么这么慢呢?他说如果不这么慢,我怎么知道这一粒米的滋味跟下一粒米的滋味有什么不同?我昏倒在地。这样的境界我们达不到没关系,只要分辨出这一碗饭跟那一碗饭有什么不问,今天跟昨天有什么不同,你就做到“活在当下”了’。据说一位法师的弟子问师父,你都怎么修行?师父说很简单,就是吃饭的时候吃饭、睡觉的时候睡觉。弟子很怀疑,平常人每天都在吃饭睡觉啊?师傅说不同,别人吃饭的时候百般思索,睡觉的时候千般计较所以不同。我吃饭的时候就吃饭,休息的时候就休息。
如果你吃这一餐饭的时候永远不会觉得最好吃。所以你就一直追求昨天那个最好吃的,睡觉的时候你都想明天做更多的工作赚更多的钱你会睡不安宁。吃饭、睡觉是一种很重要的休息方法,所以他在讲:喝茶也是很重要的休闲方法,好好地喝一杯茶就是最好的休息。大家从今天回去以后,每天喝一杯茶之前,先升起一个念头,好好地喝这杯茶,因为这一辈子再也不可能喝到第二杯一模一样的茶了。唯有这样你才可以专注在每一个幸福里,吃饭的时候专门吃饭,睡觉的时候专门睡觉,喝茶的时候专心喝茶。
什么叫“尽心就是完美”?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完美主义的周转”,就是发现人生_不完美,这个时候才能快乐。我曾经写过一个追求完美的故事,这个故事的题目叫《追求完美的老人》,他在年轻的时候就发誓,要找到一个最完美的女人娶她为妻。他就开始去旅行,六十年后,大家猜猜看这个老人结婚了吗?对,没有!
在一个隐蔽的城市,有些年轻人问他说老先生你在找什么?他说我要找一个最完美的女人结婚。他们说还没有找到吗?他说我找了六十年了。难道这六十年来你都没有找到最完美的女人吗?他说我30岁时曾经找到一个世界上最完美的女人。年轻人问你为什么没有结婚呢?他说因为那个女人说她也在寻找这个世界上最完美的男人!
你要追求最完美,那种境界是不存在的,只要你尽力就好了。尽力之后就可以无恨,无憾,无悔。“欢喜的心”最重要。人生不如意事是“十之八九”,我最喜欢送给朋友的话是“常想一二”。十件事里面只有一两件美好的事。你就去想那一两件美好的事,想久了你就常想三四吧。常想五六吧,你的欢喜的时间越长,痛苦的时间就越短,因为生命是相对的。
要有“柔和心”
第三个是“柔和心”。“柔和心”很重要,“柔和心”第一个特质是“透过慈悲而来”。第二个是“通过爱己而来”。
我小时候很喜欢读世界伟人传记,我发现一个真理,发现伟大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嗜好,喜欢散步。为什么这些伟大的人都喜欢散步?因为散步可以养成一种从容的态度,你就可以珍惜自己,去思考。因为你有一个从容的态度,这个很重要。因为从容你会发现自己的价值,因为尊重你会发现多元的价值。什么叫自己的价值?你如果去逛商场,你会发现商场的一楼是卖化妆品,去看看那些香水吧,定价从,30元到3000元都有,怎怎么能会差那么大?其实香水95%是水,很奇怪,只有5%是秘密的配方。后来我得到一个启示,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上,你给自己的价傅有多高,你的价值就有多高。
第二个要发现人生的多元价值。凡是存在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只是不同罢了。有一个小孩子读《牛顿传》,非常感动,这个小孩子说苹果树下可能风水不错。我也去坐坐看看有没有什么伟大的发现。
他就昏昏乱想,好奇怪啊,地上的‘西瓜那么大,却长在地上。于是他苦思。一个苹果打到头,这时候他恍然大悟,还好,掉下来的不是西瓜。这是一个很伟大的道理,苹果长在树上也是很好的,一切不同的事物都是很好的。辣椒、苦瓜、柠檬,也是很好的。这个时候你会包容各种多元的价值,你就会有温柔的态度产生,如果你对别人从容,对别人尊重,第一个是创造美好的人际关系。
有一个科学家做了一个研究,研究在这个社会上顶尖的人,看看他们小时候是不是都是第一名,研究报告出来,大出意料,原来这个世界上顶尖的人都是第七名到第十七名,如果你小孩子成绩很好,千万要叫他退后一点,以后才会成功。像我,我从小注定是要成功。因为我那时候全班只有17个人。
这是一个很来得及的发现,第七名到第十七名是最好。活在中间的范围跟前面可以做朋友,跟后面也可以做朋友,是最放松的,也是最有创造力的,因为他不会把所有的时间花在作业,他会想一些别的东西来做,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启示。
如果你有“柔软心”的话,你会更懂得爱,更知道如何去表达爱。我们年轻人都知道爱,可能都讲不出口。很多人都不知道爱是什么。
生命的痛苦,考验的都是我们的启示,我们的台阶,是我们走向智慧的营养,只要我们有这样的信心最美的一定会留下来。
最后,希望大家在这个世上都能获得自己的幸福!谢谢!
第五篇:谈中学生如何写好一篇规范的议论文
先从一篇作文题目开始:
一个人的生命质量,要看他将时间花费在哪里;社会上任何事情,也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日渐明白它的意义。世事纷纭,到了尽头,只有时间不会说谎。据此写一篇议论文。
首先,是审题。第一句的关键词是人,由时间联想到人生;第二句说的是社会事务,由时间联想到历史上的人与事以及现实中值得关注的现象;第三句强调的是时间不会说谎,由此可以推得:时间被拟人化,具有客观公正性;从哲学上来看,它的客观性缘于永恒性,在时间轴上,任何高傲自大者必须却步低头。综合起来,就是时间对人和事的评判具有无可怀疑的客观性。这样,从时间的客观性来观察评论历史与现实的人事就是本文的基本框架;在这个框架中选题、立意,瞄准中心论点展开论述则是必须遵循的规则。
接下来,以所作的范文《时间――人类文明的慧眼》为例来说明行文写作的方法和要求。
一、论述说理之前必须要有一个清晰的说理思路
因为我们是在向人家讲理,讲理之前,自己要有一个基本的思路。至于如何说服别人,这是语言能力和技巧问题。如果在考场上作文,还要考虑让人在较短的时间内看懂、信服,就更需要一个清晰的论说思路了。
本文的重心肯定是论说时间的,不要在论说过程中偏到其他事物上去。时间为什么能以其“慧眼”评判“文明”?第一,时间因其永恒性而具有无可替代的客观性,应当从时间跨度和历史检验的角度说理;第二,时间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中为人类积累了源于文化传统的价值评判的标准,它不是简单的延长,这是论述的另一关键点。既然这样,文章主体部分(分析问题的本论部分)的说理思路就有数了。
那么,文章开头的内容(提出问题的引论部分)要完成两个任务:其一,提出问题,引发对文明的思考及思考的必要性,这是文章产生和存在的“现实基础”;其二,提出中心论点,对论点进行解释的同时也界定好说理的范畴或框架,任何问题的分析和观点的阐析都是有范围的,如同数学函数的定义域,只有在域内函数的变化之理才会有意义。那么,结尾的内容(解决问题的结论部分)应当在主题分析过程水到渠成之后对开头提出的问题作出应答,明确表达自己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或设想。同时,进一步结合现实深化、提升中心论点。
议论文主要体现作者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写作思路上,要为这一能力的顺畅发挥铺平道路――即使尚不能铺平,也保证是通的,在写作行文过程中,还会有新的灵感和思路出现,只要是通途,自会入佳境。
二、行文论证,盯住观点,不离主线,且行且思,理通情方至,不因情蚀理,不以文害义
1.引论部分示例及分析
“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世界看得明明白白,真真切切„„”这流传已久的歌词连同它的曲调,曾在人流如织,散发着浓郁的现代文明气息的街市上回响过。这是一种渴望,一种与人生和社会永远相伴的渴望。
渴望通过对人生和社会本质的认识来成为富有智慧的生活主人,从而获得真正的成功和幸福。个人的所思、所言、所做构成了一生的忙碌与创造;千万人乃至一个民族的所思、所言、所做,跨越时空地汇合且不绝于史,便呈现了一幅由个人到国家,由历史到现实的文明画卷。那么,谁是这幅画卷高低优劣与得失的最终裁判者呢?我认为,是时间,时间是人类文明的慧眼。因为,时间不仅超越了个体生命的时限,也超越了历史的局限而具有永恒性;因其具有永恒性,故有不可代替的客观性。面对人和事而求其终极标准,唯有时间不会说谎,独具慧眼而穿越千古与人心,沉淀、提取、称量着世事最根本的价值和意义;也使文明不断优化。
第一段用歌词引出话题和问题,用现代文明的街市和回荡的歌曲这一富有现场感的情境提示读者,认识人自己所创造的“文明”已成为一种渴望――强调其重要性以突出问题意识,由此自然引出中心论点和对论点的解释。
对论点的解释首先抓住两个关键词,一曰文明;二曰(时间的)慧眼。对文明的解释,与后文说理要一致:由个人到民族的所思、所想、所做,其中包括了从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创造等;对慧眼的解释,则是根据提示语“到尽头,只有时间不会说谎”将其意义界定在永恒性和客观性上。这样,“时间是人类文明的慧眼”这一中心论点,就会前有明确的依据;后可清晰地展开了(见原文)。
2.本论部分示例及分析
在文明史上,被世人知晓的人和事,大凡已留下了时间检验的痕迹,时间的永恒性和客观性由此可得到一定的证明。春秋时期的孔夫子,处于一个礼崩乐坏、弱肉强食的社会环境中,他却集理想、责任和意志于一身,并且终其一生为之奋斗。然而,按当时的价值标准来衡量,他本人几乎谈不上有什么实实在在的成就感:为官不长就丢官;周游列国十四年推销他的学说,无一见用;回国后授徒教学,出将入相者是学生;一部《论语》他却述而不作。然而,时间却赋予了他在中华文明史上无可替代的地位。今天,他的思想依旧在世界、人心中回响,且不断地发出最强音以明仁心善道;时间的慧眼里,映射出人性温暖的光辉,这光辉略过当下而至永恒。
而说起当下,由于缺少了历史的时间跨度,对文明的评判是否就可以“任性”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一方面,过往的时间和历史为我们积淀并提供了客观的价值标准和思考的智慧;另一方面,时间给予我们的生命历程和经验,为我们提供了见仁见智的资本。就以信息技术背景下的事例来做一个简要分析吧。比如,少数企业和网站为了点击率,将负面的、不健康信息进行大肆渲染,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及相应的加工技术无所不用其极,只求热上去,火起来。其结果常常是阴暗的角落里偶现的一点点污浊、腥臭瞬间就蔓延、弥散至全社会。抱怨、恐慌等负面情绪一次次地被点燃。将这一现象放在永恒的时间轴上来看,它是暂时的;从时间与历史赋予我们的人性与社会价值标准来判断,它是文明长河里正在被冲走的垃圾。相信在遥远的将来,时间的慧眼在回眸今天时,被历史记忆的,一定是当下生命最高贵的精神和他们的文明创造。这是对中心论点进行集中论证部分,即说明时间为什么是人类文明的慧眼。
首先,是确定说理的维度。这里是古代和现代两个维度。为了使读者明了,两段段首都有提示,分别是“在文明史上,大凡被知晓的人和事”和“而说起当下”。这样,从时间上可将文明包举其中了。
其二,是对论据的选择。古代的例子选择的是孔子,原因是,时间跨度大,两千余年;从当时到后世命运变化大;切合了文明及文明史,影响大。现代的例子选择的是信息社会负面例子。这是当代文明建构不可绕开的问题,有时代感。两个论据,一古一今,一正一反,一为个人一为社会。这样,论述依据的素材就选好了。
其三,使用论据进行论证,说理。这里要处理好两个问题。
第一是叙述的重点,一定要围绕是由于时间的评判,才给事物的价值和意义带来了变化,或将会带来变化。介绍论据时要把握好要论证的重点,拿捏好详略、轻重的分寸。如关于第一段中孔子这个事例,先介绍社会背景,突出他的意志和责任,以及终其一生的执着后,重点梳理出他在当时的“无我”之获,为后文分析时间给予他丰厚的回馈作铺垫;第二段利用信息技术牟利的事例,重点概述负面的做法、目的和产生的后果,为后文分析时间的评判提供关键依据。与论证重点无关的事实不应赘述出来,会影响透彻地说理,甚至会分散读者注意力,产生歧义。
第二是论据的引出和分析,其实都是在围绕论点进行着说理。引出论据的语言,不是虚设,而是交代清楚本段或本部分论述的重点,将读者丝丝入扣地引入到对理的认知当中。而对论据进行分析,是论证的关键,通过分析来论证观点的正确性,是常用的最有效的方法。其不仅使具体的事和抽象的理相结合,令人信服;而且在分析中,能提升对问题和中心论点的认识。如第一段从“然而”开始,对论据进行集中分析,突出两千余年所确立的孔子的思想在中华文明史上的意义和地位,与“慧眼”相印证;第二段从“将这一现象放在永恒的时间轴上来看”开始,从时间的永恒性和它在历史进程中所积淀的经验和价值标准来分析,“慧眼”不仅具有永恒性、客观性,而且具有公正的价值评判标准,这正是文明慧眼的应有之义,也是对“时间不会说谎”的有力诠释。
3.结论部分示例和分析
通过以上思考,我们应当觉悟到:其实,观察社会的慧眼,我们早已拥有,不需外借,这双慧眼就是时间。当人把世界塑造得连自己都看不明白的时候,也正是我们对文明必须反思的时候。反思之际,让我们对时间充满敬畏吧:它不仅是我们人生和文明史的建构者,也是终极价值的裁判者。我们的所思、所言、所做必须经得住时间的检验。没有什么比它更客观、永恒。
这一部分是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之后说明如何解决问题;也是围绕中心论点的“是什么”和“为什么”之后回答“怎么样”的关键内容。这是作者思想观点的最终体现。这一段,先呼应开头“借慧眼”的渴望,说明慧眼已属于每个人,那么,应当“怎么样”呢?从“反思之际”到本段的结尾,就是作者的态度,紧扣“时间”,面对“文明”,表明思想和主张,利落收束全文。
三、哲理性、思辨性和结构性是论证说理的关键要素
这三个要素对于写好议论文,提高议论说理的水准是至关重要的。哲理性体现出一个人的思考力;思辨性则保证说理的客观公正,只有客观公正,才会发挥理性的力量;结构性是对说理的维度、框架及内在逻辑的要求,它是文章的形骸血肉,形全而神聚,理自昭然。
现从本文中摘取几例来说明。
渴望通过对人生和社会本质的认识来成为富有智慧的生活主人,从而获得真正的成功和幸福。个人的所思、所言、所做构成了一生的忙碌与创造。千万人乃至一个民族的所思、所言、所做跨越时空地汇合着且不绝于史,便呈现了一幅由个人到家国,由历史到现实的文明画卷。
这里,首先从人生的普遍价值追求“成功与幸福”反思实现这一目的的条件,就是成为生活的主人;而成为生活主人,应当对人生和社会具有本质规律性的认识。这是从人与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这一哲学原理进行阐述的。而对文明的文学性诠释,骨子里是严格把握文明的基本维度和发展规律的:从个人到民族的创造,这“所思、所言、所做”看似随意,实质已包括了人类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等维度,而“跨越时空地汇合”正是文明史发展的规律,这同样体现出对历史与文明的哲思。此外,对时间永恒性、客观性和历史积淀出人类文明的价值标准等方面的阐述,都说明哲理性在论说中的重要作用。
比如,我们在肯定信息技术推动文明进步的前提下,对一些负面影响的态度问题„„
少数企业和网站为了点击率,将负面的、不健康信息进行大肆渲染„„
将这一现象放在永恒的时间轴上来看,它是暂时的„„
相信在遥远的将来,时间的慧眼在回眸今天时,被历史记忆的,一定是当下生命最高贵的精神和他们的文明创造。
以上表达均体现说理过程中的思辨性。其中,对信息技术,首肯其对文明的积极推动作用,再去讨论其负面影响;不良网站用“少数”来限定,毕竟主流是好的;负面影响相对于“永恒的时间轴”是“短暂的”,虽然对现实来说不会很快消失;站在“遥远的将来”看今天,一定是遥远悠久的历史,评判时,“生命高贵的精神和他们的文明创造”自然成为最宝贵的东西。这样,使说理更客观、灵活、有力。
在结构性上,如本论部分,按照从古到今,从个人到社会,从正面到反面这样的维度来论说,就会更加严密;再如引论和结论部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对提出论点和深化对论点的认识等方面的呼应,设计之时,都考虑到结构性的原则。
要使中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将哲理性、思辨性和结构性灵活地体现和运用到位,必须有大语文意识,将哲学、历史等课程的学习成果运用到生活和写作中,同时,阅读经典,深入思考也是非常必要的。
以上仅以一篇范文为例,探讨中学生写好规范议论文的方法。当然,议论文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绝不在一篇一说之间。但是,教学实践和议论文写作的学情告诉我们,先让学生学会基本的规范和方法,这是写好议论文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事半功倍的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