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作文评价标准的分类构想

时间:2019-05-14 10:07: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语文作文评价标准的分类构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语文作文评价标准的分类构想》。

第一篇:初中语文作文评价标准的分类构想

语文学科前沿问题和专题研究课程作业中央民族大学

初中语文作文评价标准探究

2011级硕士学号:S110670姓名:

【内容摘要】目前我国作文评价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最为重要的问题是作文评价标准的模糊性,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将很难进行公平、客观、准确的进行作文评判。本文在分析了语文作文评价标准缺失的基础上,提出了将作文评价标准分为标准测试评价标准和日常评价标准两类的构想。

关键字:作文评价标准 标准性评价标准 日常评价标准

作文评价是初中语文评价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作文评价实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语文评价体系的实施,进而影响着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进行。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课程标准中强调作文教学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那么,作文评价则是为了检验学生是否具备了目标中所规定的学生应该掌握的这种作文能力。

一、语文作文评价标准的缺失

长期以来,我国语文作文评价一直存在很大的问题。这其中,我认为最大的问题在于作文评价的标准过于抽象和模糊。2011年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部分评价意见中,对作文评价的具体建议为:“写作的评价,应按照不同学段的目标要求,综合考察学生写作水平的发展状况。第一学段主要评价学生的写话兴趣;第二学段是习作的起始阶段,要鼓励学生大胆习作;第三、第四学段要通过多种评价,促进学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对于作文的评价还须关注学生汉字书写的情况。写作的评价,要重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习惯,鼓励表达真情实感,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亲近自然,关注社会。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不仅要具体考察学生占有材料的丰富性、真实性,也要考察他们获取材料的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等途径,运用多种方法搜集材料。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要考察学生对作文内容、文字表达的修改,也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根据实际需要,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级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采用展示、交流等多种方式。提倡学生在成长记录中收存有代表性的课内外作文和有价值的典型案例分析,以反映写作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过程。”从课程标准给出的评价建议中,我们只能够得出一个“作文评价要注重阶段性、情感性、呈现形式多样性”的比较笼统的观念,对具体教学中的作文评价和考试中的作文评价,我们仍旧不知如何着手。因此,我认为作文评价最大的问题在于构建一个比较完备、科学、客观、准确又具有可操作性的作文评价标准。本文着重探讨初中作文评价标准的建立构想。

二、初中作文评价标准的分类建立构想

考试评价存在着主观性、片面性、偶然性和间接性等影响因素,而语文作文是主观性最语文学科前沿问题和专题研究课程作业中央民族大学

强的一项考试,以上“四性”体现得尤为明显。那么,作文评价标准的科学性也就体现得更难把握,也更加重要。有人认为作文和判分都是主观意识活动的产物, 意识本身是随意性的, 评分误差是无法控制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桑代克说:“所有的存在都存在于数量之中。对存在的全面认识, 包括认识它的质和量。”这就是说作文评价本身并非不存在客观性, 若评价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人为因素, 削弱其主观性, 增强其客观性, 其误差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 关键是要有一个科学的方法。所以我认为,语文作文评价标准要考虑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我认为,初中作文评价标准应该分为标准化考试评价标准和日常教学评价标准。标准化考试评价准备是指大型升学考试或竞赛类测试,即为按照系统的科学程序对考试的全过程实行标准化处里,对误差进行严格控制,有较高效度、信度,能测出受试者真实水平的测试而制定的评价标准。日常教学评价标准是指为教师根据自己教学需要布置的作文作业、随堂测试等形式而制定的作文评价标准。我认为两者是统一而又有所区别的,标准化标准应该指导日常评价标准,日常评价标准以标准化测试为指导,但更应强调其反馈性。

(一)标准化语文测试中的作文评价

语文考试是日常学习的指挥棒,这是毋庸置疑的。许多人认为这种本末倒置的错位是直接导致语文作文教学中出现许多问题的根本原因。我认为,问题不在于指挥棒本身,而是我们如何利用这个考试的指挥棒。只要将考试能够体现目标要求,考试要求于目标实现保持高度一致,那么语文为考试而教学的方法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在目标的指导下而进行。如目标要求学生在语言运用上要做到“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那么将这样的要求在作文中给予体现,老师根本考试的要求,指导学生在这方面加强训练,这一过程便是目标指导教学的变相体现。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就需要对作文评价标准给予更为细致的阐述。

我们目前的作文评价标准存在过多的主观评判成分,很容易使评阅“凭着感觉走”。在分数上也是采用综合式的整体印象分,即一篇作文给一个综合分。我认为这种评分标准一次性判分, 矛盾相对集中, 容易导致“一叶障目”或“以偏概全”的误评;又因为评价人的思想境界、写作素养能力及喜好等的不同, 同一篇文章的得分往往大相径庭, 从而影响了作文评价的客观公正性。在美国,NAEP 作文评价标准拥有专门的研究小组,对于其作文评价标准的研究与产生过程,给予了文字性的报告。在评价标准具体使用前,NAEP 组织教师专门培训,直到确认教师能持续、可靠地使用这些评分档次。在评价结束后,还给出了各类文体评价的实效数据与图表,以进一步证实评价的信度。我们可以借鉴美国NAEP 作文评价标准的方式,从观点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周全、表述是否清楚、语言是否流畅等方面制定评分标准,有效地避免作文阅卷时开放的随意性和咬文嚼字的僵化性,使作文试题有合理的可信度和区分度。我认为,标准的制订要有利于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书写字迹工整、卷面整洁,书写格式规范及正确使用点符号等都应在标准中体现;要依据课程标准的阶段训练目标,考虑学生的年龄阶段认知特点;要有利于尊重学生的个性,保护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二)日常教学中的作文评价标准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将测试中的严格的评价标准运用到日常的作文评价中,让学生明确写作目标和评价标准,并且要加强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和评价结果反馈的及时性、反复性。

在日常的作文训练中,教师可以分条训练,如从1.切题性: 作文符合题意;2内容性: 作文内容充实、健康;3结构性: 作文结构合理、完整;4中心性: 作文中心突出;5语言使语文学科前沿问题和专题研究课程作业中央民族大学

用: 作文中使用的语言规范、多样;6文面: 作文表面整洁、字迹工整清晰。这六个方面入手进行分项训练,使学生时刻清楚作文评分标准,也清楚作文写作规范,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有人认为这种的标准化的模式限制了学生的思想,不利于学生培养写作的真情实感,不利于学生写作热情的培养。但我认为作文和其他文章是一样的,任何形式的文章都需要考虑这几个方面的因素。如在日记和随笔中,也应该注重中心的体现和文面的工整,而这种写作训练恰恰有利于良好写作习惯的养成。

在日常作文评价中还应该注重作文评价主体的多元性。传统的作文评价多是老师评价为主体,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重视对作文批改的评价。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由此可见,作文的批改应该凸现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自由的空间,给他们更多的权利,让他们进行更高层次的再创造,体验成功,体验自信。同时,也应该增加同学之间互相评价的环节,让学生体会互相学习的乐趣,也能增进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学生在评价作文的同时也能加深对优秀作文评价标准的理解,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这也是让学生提高作文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当然,这其中锻炼学生对同学的作文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在日常作文评价中还应该注意作文反馈的反复性。古人讲文章要“三分写,七分改”,作文的批改反馈也是作文评价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部分。这一点在标准性测试评价中无法实现,因此在日常教师作文评价的反馈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对作文修改的过程是学生作文心理历程成熟、写作技巧逐渐完善、遣词造句渐趋精道的过程。其对文章任何一处的改动,都是对其原有思想认识的一次超越,都是其某一个心灵火花的发现,必然都包含着其某一次成功的喜悦。对这些的评价与鼓励,才能引起学生心灵的回应,产生效应。因此,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老师一定要对学生的作文进行反复的修改反馈,只有不断的修改才能有提高。

另外,我认为,我国在语文作文评价体系中并不缺少相应的理论研究,其研究成果虽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我认为其最大的问题还在于理论研究与实际运用的相脱节。一线的教师只是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作文教学和评价。因此,在作文评价理论研究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将理论和实际很好地结合,将理论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

参考文献:

1.程霞.层次性作文评价初探.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1.06 2.川金娣、王刚.教育评价与测量.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02 3.李广凤.初中作文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学科教学.2005.01 4.钟显林.论作文评价.吉安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7.11 5.胡清俊.构建多元化作文评价的尝试.新课程研究.2010.05 6.林文明.立多元化作文评价体系.吉林教育.2003.05 7.刘志胜.多元化学生作文评价的策略及价值.学语文.2006.05 8.张成华.突出主体多元互动论—新型作文评价体系的构建.基础教育研究.2004.03 9.郭莉佳.浅析如何构建多元化作文评价.教育战线

10.周秀丽.试论新课标下的作文评价.科学教育研究2007.7

第二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制定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应严格遵循先进性、科学性、全面性、可行性的原则。教师的教学观念应能够体现课程标准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重点;重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既重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又重视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与生活体验,能够紧密地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展开教学活动;重视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思维训练,重视引导学生对学习语文过程的体验,帮助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喜欢语文课堂、自觉接受中华民族文化精华的情感,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观。把这些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在课堂上有效的实施,形成了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要求: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要求,将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需求结合起来,既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能力的培养,更应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表现,以及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方法的掌握。目标的落实有利于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调整、自我完善,做到具体、可行,便于在课堂上落实完成。教学内容充实深入地理解和把握教材,重点确定合理,难点突破自然,疑点排除及时。课堂教学内容深度、广度适宜。技能的训练科学,学习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具有层次性和条理性,展开有序,学生活动时间充分。教学方法合理教学方法选择恰当,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体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理念,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教学目标的达成度高。教学技能纯熟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好,教学语言规范、准确、有表现力和感染力,教态自然,举止大方,能因势利导地应对教学活动中的各种情况,具有较好的教学机智,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相辅相成。教学效果明显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乐学善思,能顺利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学生在掌握了相关语文知识的同时,还能学会相应的学习方法,学习语文的兴趣浓厚。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进步。附:初中语文学科课堂教学评价表说明:总分85分(包括85分)以上为A级;70——84分为B级;60——69分为C级;60分以下为D级。初中语文学科课堂教学评价表项目评估要素赋分 得分 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有层次性,便于在教学中落实。

2、教学目标科学合理,应从“三个维度”综合考虑。

3、教学目标体现新课标精神,重视培养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15 教学内容

1、没有知识性、科学性错误。

2、教材重点、难点、疑点设置合理,解决得好。

3、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

4、人文教育自然地渗透在学科教学之中。20 教 学过程

1、教学环节完整紧凑,过渡自然。各环节时间分配合理。

2、教学结构严谨,教学环节清晰流畅。

3、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提供平等参与的机会。

4、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和谐,课堂气氛民主、平等、和谐。220 教学方法

1、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正确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2、因课制宜,选择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善于引导、激励学生。

3、教学中自然地融入学法指导,4、注意课堂教学的反馈与矫正。115 教师 素 质

1、学科功底深厚。

2、教态自然,仪表端庄,举止得体,3、普通话标准,教学语言规范、简洁,有表现力;板书设计合理、精要,书写工整、美观。

4、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辅助教学。110 教学效果

1、学生对相关知识、技能的学习符合要求。目标达成度高。

2、课堂气氛和谐,学生参与度高,思维活跃,学习过程中感受体验并获得学习的方法、经验。

3、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信心增强,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对事物正确的态度和观点

4、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

第三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一、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设计要体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2.根据教材、课程标准,从学生实际出发,制定教学目标。3.内容具体、表述清晰、便于操作。4.整节课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

二、教学过程 1.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及组织处理具有科学性和思想性。突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2)教学内容份量适当。

(3)突出重点、重点,显现课文的特色。(4)教学内容布局合理、衔接自然。

(5)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6)突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发展学生的智力,尤其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7)重视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和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从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选择恰当多样的教法,使教学方法的运用达到优化。

(2)注重启发式、讨论式、探索式的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习技能和良好的学习习惯。(4)直观教学、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恰当,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5)注意反馈并及时调节。3.教学结构

(1)符合阅读课、写作课、口语交际课、诵读欣赏课、语文实践活动课、专题学习课、语文知识教学课、复习课的教学规律,恰当运用学导型结构、讨论型结构、探究型结构、训练型结构四种常用语文课堂教学结构,并能灵活多变的运用。

(2)教学环节节奏鲜明,有条理、完整的完成既定设计方案。4.师生双边活动

(1)充分发挥教师教授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和学生学习、发展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2)教学民主,课堂气氛活跃、和谐。(3)注意非智力因素的激发。5.教学艺术(1)导入

合情合理、简洁明快、因文制宜、灵活多变、新颖别致。达到收心、引趣、激情、启思的功能。

(2)收束

情绪饱满、方式简便、方法灵活、语言精练。达到及时整理、系统归纳,及时提示、突出重点,及时回顾、强化记忆,及时训练,促进迁移,及时检测,加强反馈的功能。

(3)设疑与提问

有的放矢,体现教学的重点难点疑惑疏漏之处。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因人设问、先易后难、角度新颖、随机应变。

(4)教学语言

深浅适度,富有针对性;清晰准确,富有逻辑性;循循善诱,富有启发性;情真意切,富有感染性;张驰有致,富有节奏感;生动活泼,富有形象性。

(5)板书

板书具有概括的准确性、思路的条理性、内容的启发性、形式的生动性。6.教学风格

形成个人鲜明的教学风格。7.教学素质

能用普通话教学,语言规范、清晰。教态自然亲切,感情充沛,仪表朴实、端庄。体态语恰当,有感染力。板书工整、正确,布局合理。

三、教学效果

1.设计的教学目标达到。

2.教学过程的各方面内容达到理想的效果。

3.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快乐、高效,提问和书面检查正确率高,对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影响大。

4.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第四篇: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及其评价标准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及其评价标准

CJJ/T102-200

41总则

1.0.1为了进一步促进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和资源化利用,使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规范、收集有序、有利处理,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投放、收运和分类评价。城市生活垃圾中的建筑垃圾不适用于本标准。

1.0.3城市生活垃圾(以下称垃圾)的分类、投放、收运和分类评价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分类方法

2.1分类类别

2.1.1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应符合表2.1.1的规定:

2.2分类要求

2.2.1垃圾分类应根据城市环境卫生专业规划要求,结合本地区垃圾的特性和处理方式选择垃圾分类方法。

1采用焚烧处理垃圾的区域,宜按可回收物、可燃垃圾、有害

垃圾、大件垃圾和其他垃圾进行分类。

2采用卫生填埋处理垃圾的区域,宜按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大件垃圾和其他垃圾进行分类。

3采用堆肥处理垃圾的区域,宜按可回收物、可堆肥垃圾、有

害垃圾、大件垃圾和其他垃圾进行分类。

2.2.2应根据已确定的分类方法制定本地区的垃圾分类指南。

2.2.3已分类的垃圾,应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

2.3分类操作

2.3.1垃圾分类应按本地区垃圾分类指南进行操作。

2.3.2分类垃圾应按规定投放到指定的分类收集容器或地点,由垃圾收集部门定时收集,或交废品回收站回收。

2.3.3垃圾分类应按国家现行标准《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 27)的要求设置垃圾分类收集容器。

2.3.4垃圾分类收集容器应美观适用,与周围环境协调容器表面应有明显标志,标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标志》(CB/T19095)的规定。

2.3.5分类垃圾收集作业应在本地区环卫作业规范要求的时间内完成。

2.3.6分类垃圾的收集频率,宜根据分类垃圾的性质和排放量确定。

2.3.7大件垃圾应按指定地点投放,定时清运,或预约收集清运。

2.3.8有害垃圾的收集、清运和处理,应遵守城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规定。

3评价指标

3.0.1根据本地区城市环境卫生规划和垃圾特性,制定垃圾分类实施方案,明确垃圾分类收集进度和垃圾减量化目标。

3.0.2垃圾分类收集应实行信息化管理。

3.0.3垃圾分类评价指标,应包括知晓率、参与率、容器配置率、容器完好率、车辆配置率、分类收集率、资源回收率和末端处理率。1知晓率应按公式(3.0.3-1)计算:

cRiR100%

(3.0.3-1)

式中γc——知晓率(%);

Ri——居民知晓垃圾分类收集的人口数(或户数);

R——评价范围内居民总人口数(或总户数)。

2参与率应按公式(3.0.3-2)计算:

R

(3.0.3-2)

式中ppjR100%——参与率(%)

Rj——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人口数(或户数);

R——评价范围内居民总人口数(或总户数)。

3容器配置率应按公式(3.0.3-3)计算:

(3.0.3-3)

式中γed——容器配置率(%); edNN100%

Ni——实际容器数;

N——应配置容器数。

应配置容器数的计算宜符合附录A第A.0.1条的规定。

容器配置率应在100%±10%范围内。

4容器完好率应按公式(3.0.3-4)计算:

(3.0.3-4)

式中γid——容器完好率(%);

Nj——容器完好数;

Ni——实际容器数。

容器完好率不应低于98%。

5车辆配置率应按公式(3.0.3-5)计算:

P100%evP

(3.0.3-5)

式中 γev ——车辆配置率(%);

Pi——实际车辆数;

P——应配置车辆数。

应配置车辆数的计算宜符合附录A第A.0.2条的规定。6分类收集率应按公式(3.0.3-6)计算:

swW100%

(3.0.3-6)

式中γs——分类收集率(%);

ws——分类收集的垃圾质量(t);

W——垃圾排放总质量(t)。

垃圾排放总质量的计算宜符合附录A第A.0.3条的规定。7资源回收率应按公式(3.0.3-7)计算:

rw

1W100%

(3.0.3-7)

式中γr——资源回收率(%);

w1——已回收的可回收物的质量(t);

W——垃圾排放总质量(t)。末端处理率应按公式(3.0.3-8)计算:

tw

2W100%

(3.0.3-8)

式中γt————末端处理率(%);

w2——填埋处理的垃圾质量(t);

W——垃圾排放总质量(t)。

附录A

A.0.1应配置容器数量应按下式计算:

(A.0.1)

式中N——应配置的垃圾容器数量;

R——收集范围内居住人口数量(人);

C——人均日排出垃圾量(t/人·d);

Al——人均日排出垃圾量变动系数,Al=1.1~1.5;A2——居住人口·变动系数,A2=1.02~1.05;

D——垃圾平均密度(t/m3);

A3——垃圾平均密度变动系数,A3=0.7~0.9;

A4——垃圾清除周期(d/次);当每天清除1次时,A4=1;每日清除2次时,A4=0.5;当每2日清除1次时,A4=2,以此类推;E——单只垃圾容器的容积(m3/只);

B——垃圾容器填充系数,B=0.75~0.9。

A.0.2应配置车辆数量应按下式计算,根据各区垃圾产量的预测值以及每辆垃圾车的日均垃圾清运量,确定垃圾收集车的配置规划。

(A.0.2)

式中P——应配置车辆数;

Wp——垃圾排放总质量预测值(t);

Q——每辆车载重量(t);

F——每辆车载重利用率;

K——每辆车每班运输次数;

T——每日班次;

δ——车辆使用率。

注:参数F、K、δ一般根据各地的实际采用经验值。

A.0.3垃圾排放总质量应按下式计算:

W=w1+w2+w

3(A.0.3)式中W——垃圾排放总质量(t);

wl——已回收的可回收物质量(t);

w2——填埋处理的垃圾质量(t); PWpQFKTNRCAADA3AEB

w3——采用综合处理、堆肥或焚烧等方法处理的垃圾质量(t)。

本标准用词说明

1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于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时的写法为:“应按„„执行”或“应符合„„的规定(或要求)”。

第五篇: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科研分类评价构想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科研分类评价构想

摘要:高校科研评价应该为学校发展目标服务。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应用型的发展定位目前已经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界的共识,但是当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科研评价方法多是效仿研究型高校的做法,不能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应用型办学的积极性。为此,文章从研究类型分类、不同学科分类、教师岗位类型分类三个维度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发展定位下的科研分类评价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应用型办学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 科研分类评价 研究型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4;G463 文献标识码:A

1.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与应用型发展定位

1999年以来,为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经教育部批准,一大批专科学校通过合并、升格、转制等方式组建为具有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普通本科高等学校。他们因组建时间短,实施本科教育的历史不长,而且多分布在地级城市,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通常被人们称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是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到2016年我国新设置的地方本科院校已经有543所,大约占到本科院校的45%。如果把独立学院也包含进去,就是684所,已经是超过本科院校的50%,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是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应用型的发展定位目前也已经逐渐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界的共识。著名高等教育学家潘懋元教授领衔的课题组在“做强地方本科院校”课题研究中指出:按照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理论,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定位可以有三种选择:一是高水平职业性技术本科,但目前因现行制度的制约发展还欠成熟;二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三是于学术性研究型大学。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现有的地方本科院校应主要定位为应用型本科院校。

应用型高校的发展定位,需要应用型的科研为支撑,为此也需要一系列与之匹配的科研管理措施。但是,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当前新建本科院校总体办学实力不强,很多学校办学中存在着发展定位和管理措施相矛盾的情况,制约了学校的快速发展。其中,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科研评价标准与学校发展定位之间的矛盾尤为凸显。

2.当前科研评价方式与应用型发展定位之间的矛盾

2.1盲目追求项目层次与论文级别,对应用型研究缺乏有效的激励

当前,很多地方本科院校虽然确立了要走应用型发展道路,但是科研政策制定和评价过程中却背道而驰,根本没有体现对应用型研究的激励。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科研评价过程中过度关注科研项目的立项级别,把立项作为判断科研价值的标准,而不看项目是不是能支撑学校的应用型学科发展和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对立地的应用型研究激励太少;二是盲目崇拜论文级别,很多地方高校科研评价体系基本是按照研究型大学的评价思路构建,评价指标中对SCI论文和核心期刊盲目崇拜,使得许多老师沦为论文机器,而不管成果对学校应用型发展有没有支撑作用。国家基金项目的数量和SCI论文数量几乎成了同类高校间攀比的主要内容。把研究型大学的科研目标当作自己的目标,不符合应用型本科发展定位,也没有体现对教师开展应用型科研的激励。

2.2科研评价标准分类不合理,对不同学科的差异性关注不够

高校里不同的学科的科研规律以及成果产出特点有很大的差异,应用型科研在不同的学科里有不同的特点和局限。比如工科类的学科在专利申请、横向课题经费以及科研成果的应用性方面有明显优势;而这些评价指标对文史哲以及艺术学科明显不利;在高层次论文发表以及国家级项目申报方面文学、数学和化学等学科又明显比英语、建筑学、设计学等学科占有优势。随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科研管理水平的提升,尽管当前大多学校采用了人文和理工二分型的评价标准,但是对评价内容和指标总体设计仍以理工类学科为标准,对文、理、工、农、医等等不同学科研究规律与科研成果特点的差异性关注不够,导致有些学科取得具有学科特点的科研成果不被学校承认,无法完成学校要求的科研工作量,极大的影响了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和创造性。

2.3科研考核与教师岗位设置两张皮,不能适应高校应用型发展需求

引导高校教师分类发展已经成为当前的大趋势,有些学校虽然把教师的岗位设置为科研类、教学科研类、教学类、社会服务类,但是科研考核标准与教师岗位设置仍是两张皮,现有的考评体系和标准仍以科研数量为中心,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岗位的教师,对不同岗位类型教师考核仅仅在是在量上做了极小的区分,缺乏合理有效的激励和引导,没有很好地体现不同岗位类型的特点。另外一方面,各种岗位类别设置数量的比例也不合理,没能起到“以人为本,人尽其才”的目的,不能适应应用型发展需要。科研考核与教师岗位设置两张皮的现象,使得擅长做应用研究的,为了论文和课题级别在被逼着申报基础研究项目,发表基础研究文章;擅长教学的人,也必须被迫完成一定的科研分值;一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应用型工作不被认可。

3.基于应用型发展定位的新建本科院校科研分类评价构想

3.1基于研究分类维度的科研分类评价

科学研究是创新和应用知识的探索过程,根据其性质、特点,一般可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三种。基础研究是对新知识、新理论、新原理的探索,以科学发现为主要任务,一般没有特定的实用目的,成果形式主要为学术论文、学术专著,但是研究周期较长,成功率小。应用研究是把基础研究发现的新知识、新理论用于特定目标的研究,是基础研究与开发研究之间的桥梁,应用研究的任务是技术发明,主要成果形式为专利、论文、原理模型等,成果是学术价值与实用价值的结合,研究周期中等,成功率较小。开发研究又称技术开发,是把应用研究的成果直接用于生产实践的研究。它以技术开发为主要任务,具有明确的实用目的,主要成果形式为设计图、样品、论证报告等影响特定的技术生产领域,具有实用价值,成功率大。

地方本科院校的科研考核评价政策应该体现对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的鼓励的倾向,应该体现从自发研究到有目的引导教师从事应用型研究。在科研发展中要充分?P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在学校所占的比例,在政策制定上要体现对教师开展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有效激励。在科研评价中要体现对发明专利、论证报告等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成果的权重比例的增加。尤其是因为地方本科院校多属于教学型高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因此在科研考核评价中还应该把教学学术研究作为一个重要的引导,鼓励老师从事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进行教学学术的研究。

3.2关注不同学科门类维度的科研分类评价

大学是由不同学科组成的,学科的特色和水平决定了学校的水平和发展。不同学科在科研特点,与成果产出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高校科研评价中一定要充分关注不同学科发展,引导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开展应用型科研活动。因此,第一,要进一步根据学科特点进一步细化考核的分类。在学科评价标准分类上可以参照国家第四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的学科分类进行细分:类别一:哲学、文学、历史学门类;类别二:经济学、法学、教育学门类;类别三:理学、工学门类,不含统计学学科;类别四:农学门类;类别五:医学门类;类别六:管理学门类、统计学学科;类别七:艺术学门类;类别八:体育学学科;类别九: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学科。建议在此基础上把理学和工学拆分。因为理学和工学在科研方式和成果产出方面仍有很大的不同。第二,对每一组学科类别,根据专家组的意见设定考核指标和内容。比如,每一类别的核心期刊确定和课题级别确定,以及成果考核的内容确定。第三,不要片面理解应用型,教条的对不同学科盲目要求体现应用,对文学、理学、史学、哲学、艺术等基础学科的评价指标仍要兼顾学科研究的特点。

3.3关注教师岗位类型的科研分类评价

当前高校对不同岗位类型类型教师大多采用同质化的绩效评价模式,这已无法适应当前国家人事体制改革和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也明确提出“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确立科学的教师考核和评价机制。实施教师岗位分类管理是国家人才发展的需要与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

定位于应用型发展的地方本科院校,同样需要构建关注教师岗位类型的科研分类评价体系。首先,教师不同岗位类型的设置比例要凸显应用型本科学校的特点。一般高校的教师岗位可以设置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并重型、科研为主型和社会服务与推广型四种。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应该以教学型岗位为主,再就是社会服务推广型,对教学科研型和科研型根据学校学科基础适当设置。其次,对不同岗位的评价指标一定要凸显学校应用型发展的需求,千万不能仍然以科研指标为核心。对教学岗要强调教学学术的研究和教学业绩的考核;对社会服务岗的教师,要突出他们在科研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的贡献和取得业绩;科研和教学科研型岗位在考核指标方面要引导他们积极开展应用研究为学校应用型发展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张大良.教育部高教司张大良司长在全国新建本科院校联席会议暨第十六次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R].成都:成都工业学院,2016-10-30.[2] 潘懋元课题组.做强地方本科院校―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与特征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12):15-18.[3] 陈益升.科学研究的类型[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0,(2):34-35.[4] 李裕琢.论高校科研评价的缺陷及其完善[J].教育探索,2015,(8):60-64.[5] 黄达人.大学科研管理中的差异性问题[J].中山大?W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4(6):10-13.[6] 靳玉乐,张良.论高校教师的分类评价[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7):8-14.

下载初中语文作文评价标准的分类构想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语文作文评价标准的分类构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学技能分类及评价标准(5篇范文)

    教学技能分类及评价标准 1,教学语言技能 教学语言技能是指教师传递信息,提供学习指导的语言行为方式,它不独立存在于教学之中,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最基本的行为.教师运用准确,......

    未来法官之分类构想

    未来法官之分类构想 ——寄言《法院组织法》、《法官法》修改 余文唐 2016/8/10 13:39:38 点击率[49] 评论[0] 分享到 ∨ 【法宝引证码】CLI.A.097194 【学科类别】法院 【......

    罪犯分类的思路和构想

    2014年罪犯分类问题研究征文 罪犯分类的思路和构想 摘要:随着当前新疆整体形势的严峻性,监狱如何发挥出其应有的职能作用,加强对罪犯的分类管理和教育迫在眉睫,不仅是优化监狱行......

    葫芦岛市初中语文学科教学设计评价标准

    葫芦岛市初中语文学科教学设计评价标准 (讨论稿) 为了促进我市初中语文学科教学设计的优化,发挥教学设计评价的功能,提高学科教师教学设计的水平,加快教师专业成长,特制定《葫芦......

    初中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共5篇)

    初中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一、教师活动评价 (一)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设计:有综合性的教学目标。重视学生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形成发展过程;重视语文课程与其它学科之间......

    初中语文分类名言名句

    初中语文分类名言名句 一、爱国爱民篇 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 2、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宋•陆游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宋•......

    语文版初中语文现代文分类

    各册课文分类 一、记叙文 1、记事(注意把握记叙的要素、线索、分析事件意义、人物或作者思想感情等) 七上:1风筝 2忆读书 3山中避雨 4*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 八下:1背影 2永久的悔......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

    肃宁县中学语文课堂教学 评价标准 2011.3 教学目标(10分) 1、教学目标设计明确,体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准确,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