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的一则德育案例及自我评析

时间:2019-05-14 10:01: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数学教学中的一则德育案例及自我评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数学教学中的一则德育案例及自我评析》。

第一篇:数学教学中的一则德育案例及自我评析

2010——2011学年数学教学德育案例

八年级数学课本《圆》这一章中有这样一道题:如图为一圆形玻璃板破碎之后的一块边缘碎片,请你由此仅存的一块碎片将原来的整块圆形玻璃板通过尺规作图复原出来。学生依据一定圆心,二定半径的步骤将圆复原出来了,可是更深层的东西他们还不知晓。于是我进一步问道:题干中的小碎片如果看成一个部分的话,那还原好的这个圆就是什么?整体,学生答道。那这个题目由条件到答案的过程宏观的来看就是由什么到什么?我继续问到。从部分到整体,学生齐刷刷的。有哪些同学能够更详细地解释一下?我进一步探询。此时学生有的在那低头沉思,有的相互之间轻声交流,我则来回巡视参与到部分同学的讨论中。最终有结果了,大家一致认为:小碎片这个部分的存在就已蕴涵了它所在圆这个整体的两个主要信息――圆心和半径,所以我们才有可能凭借某种手段由部分还原出它所在的整体。深刻理解了由部分到整体、部分蕴涵整体信息的思想,同学们的思维扩展开来:克隆不就是这种思想的应用嘛!还有一些奇异的生物,他们的身体的一部分同样可以成长为和原来功能相同、大小一样的个体。西游记里孙悟空拔下来一根毫毛就可变出成千上万的小悟空看来有可能是真的。同学们七嘴八舌、兴趣盎然的说起来。我接着提醒学生:咱们人类所处的这个外在大宇宙以其生生不息、变幻莫测、包罗万象的灵性、智慧和信息蕴育了人类的每个个体生命。咱们每个同学毋容置疑的都是这个大宇宙整体中的个体生命。现在大家都知道个体蕴涵整体、反映整体,那自然我们每个个体生命身上也都蕴含了这个整体大宇宙的所有信息、灵性与智慧。同学们,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只要找到了恰当的方法和手段,我们便可以开发出我们每个人身体内部所蕴涵的与宇宙等同的无尽的潜能、智慧和灵性啊!一切都在那完好无损的时刻存在着,最重要的我们要相信自己!

部分包含整体的信息是当代最热点的哲学话题之一,是一种古老而从古至今传承不断的当代最具魅力和生命力的哲学观点。说它古老一点也不假,就东方而言:中国传统《周易》中的无极生太极,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感悟,《黄帝内经》中的人体是个小宇宙,万物皆备于我的主张,释迦牟尼所说《楞严经》中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体证。上述种种虽形式不同,但实质皆是宇宙哲学的古代诠释。就西方的传承之脉路来看:从柏拉图的单一和众多的悖论到布鲁诺大一和小一的矛盾,再到黑格尔的每个概念都潜含一切概念的思辨,莫不显示出宇宙观之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一切真理的生命力在于它就是事实本身,现代科学日新月异的进展昭示着宇宙观的又一次复苏、张扬和升华。虽然目前的初中生还远未达到自创类似宇宙观等理论的高度,但我们教师应通过通俗易懂的事例引申课本知识,来达到开阔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究欲的目的。由一个简单的画图题引申到宇宙观也仅仅是手段而已,重要的是前面所述目的的顺利实现。

第二篇:八年级数学德育教学案例

中学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八年级数学德育教学案例------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教学建议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为此,本节重难点设置为:

1.重点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

重点分析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涉及平行四边形元素的各方面,同时它又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联系,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否为平行四边形是利用平行四边形性质解决其他问题的基础,所以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是本节的重点.

2.难点 灵活运用判定定理证明平行四边形

难点分析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较多,综合性较强,能灵活的运用判定定理证明平行四边形,是本节的难点.

3.关于平行四边形判定的教法建议

本节研究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重点是四个判定定理,这也是本章的重点之一.

1.教科书首先指出,用定义可以判定平行四边形.然后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的逆命题出发,来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因此在开始的教学引入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能很快参与进来.

2.素质教育的主旨是发挥学生的主体因素,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

3.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较多,综合性较强,能灵活的运用判定定理证明平行四边形,是本节的难点.因此在例题讲解时,建议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教学设计示例1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教学,使学生训练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各条判定定理,并能灵活地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及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有关证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准备题系列

1.复习旧知识:前面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哪位同学能叙述一下。

2.小实验:有一块平行四喧形的玻璃片,假如不小心碰碎了解部分(如图所示),同学们想想看,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重新画出来?

(让学生思考讨论,再各自画图,画好后互相交流画法,教师巡回检查。对个别差生稍加点拨,最后请学生回答画图方法)学生可能想到的画法有:⑴ 分别过A、C作DC、DA的平行线,两平行线相交于B; ⑵过C作DA的平行线,再在这平行线上截取CB=DA,连结BA;⑶ 分别以A、C为圆心,以DC、DA的长为半径画弧,两弧相交于B,连结AB、CB。

还有一种一法,学生不易想到,即由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的特性,引导学生得出 连结AC,取AC的中点O,再连结DO,并延长DO至B,使BO=DO,连结AB、CD。

二、引入新课

上面作出的四边形是否都是平行四边形呢?请同学们猜一猜。生答后师指出这就是今天所要不得 研究的问题“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板书课题)。

三、尝试议练

1.要判定我们刚才画出的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应当加以证明。第一种画法,由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可知,它是平行四边形(定义可作性质也可作判定)。

2.现在我们来看看第二种画法,这就是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一(翻开课本看它的文字叙述)。请想想,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究竟是不是平行四边形呢?这里已知是什么?求证是什么?请写出。

自学课本上的证明过程,看后提问:这个证明题不作辅助线行不行?为什么?(因为要证平行线,一般要证两角相等,或互补,要证两角相等,一般要证全等三角形,而这里没有三角形,要连一对角线才有三角形)

3.再看第三种画法,在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情况下是不是平行四边形?教师写出已知、求证,请两位学生上台证明,其余在课堂练习本上做。(注意考虑要不要添辅助线)

完成证明后提问哪些学生是用判定定理一落千丈证明的?哪些是用定义证明的?(解题后思考)

四、变式练习

1.再看看第四种画法,可知,已各条件是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一平分,这种情况下它是不平行四边形?

阅读课本上的判定定理之后,要求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求证最简便?(应该用判定定理一)2.变式题

⑴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为什么?(练习第1题)(口述证明,不要示书面证明)(问要不要添辅助线?)

⑵一组对边平行,一组对角相等的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教师补充)

⑶一组对边相等,一组对家相等及一组对边相等,另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在草稿纸上画图思考,然后回答不是平行四边形。因为边角不能证全等三角形)

⑷自学课本例1思考:此例证明中,什么地方用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什么地方用“判定”定理?

观察下图:

平行四边形ABCD中,<A、<C的平行线分别交对边于E和F,求证:AE=FC(怎样证最简便?)

五、课堂小结

1.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平行四这形的判定有哪些方法?试列举之。

2.这些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中最基本的是哪一条?

3.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有什么关系?同一个证明题中应注意什么地方用判定,什么地方性质?

第三篇: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教学案例(范文)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一、学生起点分析:

通过前几节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会通过分析简单问题中已知量与未知量的关系列出方程解应用题,初步掌握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但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常常会遇到一下困难,就是从题设条件中找不到所依据的等量关系,或虽能找到等量关系但不能列出方程。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课以“希望工程”义演为例引入课题,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协作交流,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借助列表的方法分析问题,体会用图表语言分析复杂问题表达思维方法的优点,从而抓住等量关系“部分量之和等于总量”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抽象的符号变换应用等活动,展现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因此,本节教材的处理策略是:展现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分析数量关系和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方程——检验解的合理性。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借助表格学会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等量关系,体会间接设未知数的解题思路,从而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必须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题意。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希望工程义演中的数学问题的探讨,进一步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同时,从情感上认识希望工程,懂得珍惜今天的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四、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情景引入;第二环节:活动探究;第三环节:运用巩固;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情景引入 内容:出示七幅图片如下:

引入“献爱心”活动。

出示教材情境:某文艺团体为“希望工程”募捐组织了一场义演,共售出1000张票,筹得票款6950元.成人票与学生票各售出多少张?(图如上)什么是“希望工程”?

“希望工程”是一项扶贫工程,通过社会集资,帮助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继续学业,改变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促进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目的:1.培养学生的爱心;2.通过与贫困地区学生的对比,让学生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多做贡献。让学生在一个比较熟悉的氛围中接触学习主题,有利于他们启动思维。

第二环节:活动探究

内容:教材中的问题情境。请两位同学就自己对教材中问题的理解,把这个场景表演一下,并分析题目中的每一句话所包含的含义、数量关系、等量关系,以及在这个问题中,售出1000张票的意义是什么?怎样理解票款6950元?根据题目中所给的条件,你能求出哪些量?

目的:题目以短剧的形式出现,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了题意。让学生将应用题中的场景,模拟到现实生活中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悟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了解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必要性.活动注意事项:本节内容通过一幅问题情境图展示题目中的一些数量关系,需要学生把书中的文字叙述与卡通图结合起来,才能组成一道应用题,在这里应引导学生学会读图、审题,学生在表演时,教师要关注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题意,题目中的已知条件的含义和数量关系等是否交待的清楚、明了,不要只流于热闹的形式。当我们发现一些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可以建议他们采用表格的形式加以分析,从而达到列方程、解决问题的目的。由于,在前几节课应用题的学习中,一般采用直接设未知数法,即当问题中的未知量只有一个时,求什么就设什么为x;而这里首次采用间接设未知数法,即当问题中所求的未知数不止一个,而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也不止一个,所以一些学生必然会遇到困难,这时,才使学生真正感到,列表分析法对于解题的重要性,从而接受这样一种新的分析应用题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主要让学生体会间接设未知数解方程的思路,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

进一步的问题:

1.请大家回忆一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困难,你是如何克服的?

效果:学生的答案主要围绕以下点:1).在前几节课应用题的学习中,求什么就设什么为x;而本题中所求的未知数不止一个,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也不止一个,比前面的问题复杂,在分析问题时理不清楚数量关系时,是表格帮了忙。

2).发现本题含有两个未知量,两个等量关系,可以把其中一个未知量设为未知数,另一个未知量就用其中的一个等量关系表示为含未知数的代数式,而另一个等量关系则用来列方程.

通过交流大家发现本题含有两个未知量,两个等量关系,可以把其中一个未知量设为未知数,另一个未知量就用其中的一个等量关系表示为含未知数的代数式,而另一个等量关系则用来列方程.那么,看看刚才我们利用等量关系1设未知数,用等量关系2列方程,还有其他的解题方法吗?

2.比较两种解题方法,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目的:虽然解法一要比解法二优化的多,但仍需让学生通过亲手计算,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前面提到的含有两个未知量,两个等量关系,可以把其中一个未知量设为未知数,另一个未知量就用其中的一个等量关系表示为含未知数的代数式,而另一个等量关系则用来列方程是如何实施的;解法一的求解过程比较简单;不论选择哪种方法,在解题前,首先要明确数量关系,而在这里运用列表法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工具。

注意事项:学生也许会有这样的认识,解法一是直接设法,而解法二是间接设法,直接设法一定比间接设法简单。其实不然,教师应适时地指导学生,辩证的看待问题,如可以让学生尝试解上题中所得的学生票款和学生票款各多少元,学生通过比较得出,这里运用直接设法,要比用间接设法求解的难度大。同时,让学生体会间接设未知数解方程的思路。

3.在以上问题中,如果票价和票的总数不变,票款能不能是6930元或6932元?如果你认为可能,请你分别求出学生票、成人票各售出多少张呢?如果你认为不可能,请说明为什么?

目的:加强学生在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必须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实际。

第三环节:运用巩固

内容:提供补充问题:1.一个办公室有五盏灯,其中有40瓦和60瓦两种,总的瓦数是260瓦, 则 40瓦和60瓦的灯泡各有多少个?

2.将苹果分给若干个小朋友,每人8个余14个,每人9个,则最有一个小朋友得6个,问小朋友有几个人?

3.地板砖厂的原料是有白土、沙土、石膏、水按25:2:1:6的比例配制搅拌而成,现已将前三种料称好,共5600千克,应加多少千克的水搅拌?前三种料各称了多少千克?

目的:给学生提供进一步巩固对建立方程模型的基本过程和方法的熟悉机会。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内容:1.通过对“希望工程”的了解,我们要更加珍惜自己的学习时光,并尽力去帮助那些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

2.遇到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时,我们可以借助表格分析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借此列出方程,并进行方程解的检验.

3.同样的一个问题,设未知数的方法不同,所列方程的复杂程度一般也不同,因此在设未知数时要有所选择.目的:让学生通过自我反思性活动增强对相关知识和方法的理解水平。感受到数学的作用。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中的设计中,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有梯度的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使不同层面的同学有不同程度的收获.首先以短剧表演的形式让学生切身去体验问题情景,从而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再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然后,指导学生借助表格去表达问题的信息,这里表格的引入非常自然,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表格对分析问题所起的重要性。最后,引导学生一题多解,用不同的方式设未知数,用不同的等量关系列方程,并加以比较研究,对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帮助。

第四篇:小学数学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雍妮瑛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标准指导我们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并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些要求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我们教育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所以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除了传授数学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以外,同时也要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 案例一:

[分西瓜]:一位年轻教师在教授三年级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有一个大西瓜,在母亲节的时候,你准备怎样分这个西瓜呢?” 生1:“母亲节到了,我准备把这个西瓜平均分成两份,给妈妈留一半,我留一半。” “你为什么这样分呢?”教师问。

生1:“我一半,妈妈一半,一样多,这样谁也不吃亏。”

生2:“母亲节到了,我把西瓜平均分成8份,我给妈妈5份,我留3份。” “你为什么这样分呢?”教师微笑地问。

生2:“妈妈很辛苦,在母亲节里应该多给她一些。” “你真是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我表扬了她。

其他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要把西瓜平均分成6份、9份、12份等,都说在母亲节应该多给妈妈一些,教师都一一赞扬了他们。

这时,生3举手回答:“我把这个西瓜全都给妈妈吃。”

师:你真是一名董事的好孩子。妈妈为了我们付出了很多,你做的很对。

如果我们的老师都用一颗宽容的心对待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时时显出宽容的态度,我相信这比老师单纯重说教的“灌输式德育”要高明。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育人,其次才是育才。思想教育和人文教育应该渗透在每一堂课中,那么怎样在数学课堂中恰到好处的进行思想教育呢?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思考的问题。我觉得数学课堂上的思想教育不能牵强附会,不能生搬硬套,要用得适时适地才能取到应有的效果。教学必然具有教育性,是教学过程的一条基本规律。在具体教学中,学生不仅可以从知识中受到教育,而且可以从教师的教学态度、工作作风和思想情感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道德教育。所谓教书育人,正是这个道理。但是,这种教育必须克服两种错误的倾向:一是过分强调教学的思想教育意义,不顾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生拉硬扯地进行空洞的、贴标签式的思想教育;一是完全忽视教学的教育意义,单纯的为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而进行教学,只教书不育人。

品德教育与数学教学,两者是水乳交融的关系,思想与精神要融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我们的教学中,首先要求我们的教师拥有一双睿智的眼睛,思维敏捷的应变能力,优良的课堂教育机智。及时捕捉好的素材,适时的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思想教育。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步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使思想与精神真正走进学生心田,最终积淀成良好的品质,达到“润物无声”的最佳效果。

第五篇:数学德育渗透案例

三年级上册德育渗透案例

周长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1)通过观察、操作,感知图形的周长,理解周长的含义。(2)使学生建立周长的观念,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以及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方面:

经历周长含义的形成过程,体验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知识内在的美,陶冶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操。【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周长的意义,学会探索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突破方法: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来突破。难点:周长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突破方法:情景教学与直观演示的方法。【教具准备】

钟面、树叶、作业卡、若干平面图形、多媒体课件、绳子、学生准备尺子。【教学策略】 本节课的教学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周长的概念是比较抽象,不易理解。本节课通过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算一算等操作活动,使学生对周长的意义从初步的感知一步步变为深刻的理解。【学科与德育有效融合点】

在教学设计中利用学生们非常喜爱的情境引入新课,介绍学生认识一位新朋友:小蚂蚁。通过小蚂蚁的行动和语言初步感知“一周”和“周长”这两个词语,把比较陌生的知识和平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了;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的数学,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思想感情。

通过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算一算等操作活动,既培养学生动脑又培养学生动手动笔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认真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培养学生好学、乐学、善学的优秀学习品质。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获得对知识的直观认识,也领悟到知识形成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位好朋友,你们想认识它吗?(课件)

2、它是一只喜欢运动的小蚂蚁。瞧,它已经整装待发,开始锻炼了。)(课件:蚂蚁绕树叶跑)同学们要认真看小蚂蚁是怎么运动的。(设计意图:由小蚂蚁这只可爱的小动物引入新课,能较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动画的形式出现也是学生所喜爱的,所以观察和倾听也很主动积极,为后面学习新知,做好了充分心理准备。)

3、小蚂蚁告诉了我们什么?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认识周长”。板书课题。

4、说说你对周长的理解。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已有认知基础,已备在后面的教学中不断补充和完善学生对周长含义的理解。)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一)初步感知,理解周长。

1、通过观察,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 1)课件:播放赛车绕跑道跑一周。

谁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帮助学生把话说完整)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让学生说一说,一方面了解学生对周长的认识程度,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完善对周长的认识。)

2)课件:出示不规则泳池,逐步完善周长的含义。你能指出它的周长吗?

2、亲身参与,体会周长的含义。

出示一组图形,学生小组活动,在小组内说一说、找一找每个图形的周长

3、小结周长的含义。

我们把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叫做它的周长。

(设计意图:通过“找一找”周长的活动,强化学生对周长的理解。)

(二)自主探究,探究周长的测量方法。

我们认识的这些图形的周长,你们想自己测量这些图形的周长呢?

1、出示:长方形。

你打算怎样测量长方形的周长?说说你的想法。1)、学生分小组测量并计算规则图形的周长

2)、学生汇报测量和计算结果,每种图形分别请学生说说是怎样测量和计算的。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测量活动,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周长的理解,特别是在对不规则图形周长的测量中,渗透化曲为直的思想,为后续学习奠定良好的认知基础。)

2、出示:圆形

问:那象这样的图形还能象刚才那样量吗?怎样才能量出圆形的周长呢?你打算怎样做?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

1)、同桌合作测量不规则图形的周长,教师巡视,并及时辅导帮助。2)、全班交流汇报测量结果和方法。

3、提问小结:什么图形可以直接用直尺测量?什么图形不能用直尺测量?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汇报,了解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对各种图形特征的把握,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找生活中的周长。

1)学生说说周长在生活中的应用。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与生活,又应用与生活,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数学,掌握数学。)2)课件:

A、树桩面一周的长。B、小朋友的胸围、腰围

在我们的身上也有很多周长,你能找一找吗?(腰围、胸围、头围……)

2、思考题:把一张长方形纸沿对角任务撕开,这两部分的周长相等吗?(课件)

先猜一猜,再播放课件演示验证。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的过程,使学生对周长的概念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四、课堂小结,评价反馈。

1、今天我们学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评价学生学习情况,及时帮助学生梳理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深化对周长的认识和理解。)【板书设计】 周长的认识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叫做它的周长。贴各种图形

数学德育渗透案例

砚山镇中心校 三年一班 2017.12

下载数学教学中的一则德育案例及自我评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数学教学中的一则德育案例及自我评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学案例(德育)

    教学案例 ——思想疏通比知识疏通更重要 黄平民族中学语文组:杨明 2018年8月29日星期三 下午第二节,高三(11)班语文课。 按照惯例,同学们利用课前三分钟诵读一篇文章。学生诵读结......

    德育教学案例

    小强的脾气很倔强:平时同伴间有了矛盾,他有时会怒气冲冲、瞪眼对峙,一言不发;有时会情绪激动,像一头发怒的小狮子一样,措到东西就扔就甩。有一次在收拾玩具,准备解便洗手吃午点了,我......

    德育教学案例

    德育教学案例 德育工作在各个学科中都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征、个性、爱好、优点、缺点等。这些都是我们做教师应该去研究的。因为这些要比逼着孩子......

    德育教学案例

    德育教学案例 德育工作在各个学科中都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征、个性、爱好、优点、缺点等。这些都是我们做教师应该去研究的。因为这些要比逼着孩子......

    2010德育教学案例

    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案例 杨岗中心学校 覃福江 体育学科是学校中开设年限最长的一门学科,也是各学科中唯一的一门从幼儿园一直开设到大学的一门必修课程。学生在整个学......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几则德育案例及自我评析(合集5篇)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几则德育案例及自我评析 如何将初中数学知识的某些德育内涵挖掘出来,并适时的、恰到好处的将其外化为对学生的德育实践一直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热点课题之一......

    初中数学渗透德育的教学案例

    初中数学渗透德育的教学案例 大村中学 逄金花在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中,我总能发现赵守阳同学认真参与课堂教学,思维敏捷,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而且总能回答出其他更好的学生没......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教学案例[大全五篇]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一、学生起点分析: 通过前几节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会通过分析简单问题中已知量与未知量的关系列出方程解应用题,初步掌握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