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中小学教师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浅析中小学教师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杨兴春
作者简介:作者于一九七七年毕业于昆明师范学校政文史专业;****年考入云南教育学院,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平时爱好、业余创作,并多次发表过专业论文,曾获国家、省、市论文评审奖。
摘要:在以新课程改革和“减负”为主导的基础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旧的教师评价体系开始出现这样、那样的缺陷和不足,影响了教师评价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因此,我们应立足现实,借鉴国内外较先进的教师评价体系和运行机制成果,建立新的评价机制,以适应当前课改和“减负”的要求。
关键词:中学学教师评价:问题;对策
随着全球信息化、知识一体化的发展和形成,全球的先进科学文化融为一体,培养未来高能型知识人才已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先进的教育思想、科学的教育理念,促进教育的发展,促进综合国力的提高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由于当前我国教育体制的种种弊端,特别是教师评价存在的种种问题,培养出了一大批在“应试教育”指挥棒下的“高分低能”的现行人才,出现了国家急缺人才而大学生难以分配的怪圈,多年的“素质教育”无法落实到位,越“减负”,“应试教育”越突出,加课、补课、搞“特色班”,一切都以考试分数为标准来评价教师,始终解脱不了“应试”的桎梏。因此,教师评价一直是教育、教学乃至教育改革中最为关键、同时也是最令人困扰的问题之一。
一、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整体来看,当前我国对中小学教师评价仍然是传统的教育和管理观念为主导的评价机制,主要是体现追求科学、量化、规范的评价机制,但随着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出现了诸多难以克服的问题,特别是抛开一切而单纯突出教学质量为终结评价的问题。
1、在评价目的与功能上,当前的教师评价主要是根据教师个人过去的工作表现,判断其完成教学任务和参与学校事务的情况,对教师进行奖惩、晋升职称、奖金发放及是否聘用的主要依据。这种评价一般是在学期末或学年末进行的,是一种终结性的、行政性的评价,评价功能与目的单一,易受评价者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实行教学质量一票否决的单一评价机制。它注重的是教师的最终教学结果而不是教师的发展和教学过程,这是教师无法摆脱“应试教学”的根源之一。教师由于害怕不良的评价结果而直接影响未来的工作和和收入,往往会产生畏惧、担心、恐惧甚至憎恨等情绪,挫伤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或多或少地在心理上抵制评价的进行,对评价不满、甚至在内部产生强烈的矛盾,从而影响评价结果的客观和公正性。
2、从评价内容上看,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所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成为评价教师的最重要的指标。因此,很多学校将学生在各种测验中所获得的成绩(如学期的统考成绩、升学率、优秀率等)作为评价体系中最客观和最直接的指标(1)。如果学生的学习成绩达
到一定的目标,就以为教师在这段时间中的教学是合格的,否则教师的工作就是失效的。它远远地忽略了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扼杀了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这样导致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教师片面追求高分数,忽视了学生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直接造成了学生“高分低能”、与社会格格不入的教育怪圈,甚至造成了学生的畸形发展,甚至使部分学生犯罪和自杀现象发生。另外,课堂教学是教师日常工作的主要内容,采用单纯的听课、检查备课、学生作业等方式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监督和评价,很多都流于形式和应付,并且这种监督和评价次数有限(一学期一次或几次)。加之评价者对教师所讲的内容、备课等情况常常缺乏必要的知识基础,很难在观察结束后对教师的能力和实际表现给予正确的判断,并提出全面的或建设性的反馈意见,形成了虚拟的评价,往往挫伤教师的积极性。
3、评价标准和方法上,采用的是单一的标准和详细的量化评价。学校往往是按照有关机构制定统一标准和指令对该区域内的每一位教师的工作情况进行评价,无论是新教师还是有经验的老教师,不论其背景、学历、教学风格如何,都用一把尺子,从同一角度,采用单一的模式来衡量和评价教师。这种忽视教师之间存在差异的评价是不合理的、不科学的。而且,在评价过程中,出现了过分强调量化,追求“科学性”和“精确性”的误区,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教师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所有指标都有对应的量化分值,甚至包括了对教师思想道德的评价,忽视了教师劳动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如:某学校评价教师工作量的计算公式:教师工作量=教案
工作量+课时工作量+作业工作量+考试工作量,并且其中的每一项都规定了详细的计算方法和工作量系数。)而且 整个评价实施是自上而下的、单向性的、指令性的和强制性的。教师被动参与,很少有机会对评价的目标、内容、方法进行思考,更不可能参与信息的收集,将教师完全视为管理对象,采用的是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管理模式,组织等级制度森严(2)。
二、建立系统、合理及有效的中小学教师评价机制
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根据现代教育观念的要求,在反思现行教师评价弊端的基础上,应提出评价的新理念和新观点,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和实施,以应对“换汤不换药”的新课改下教师的评价机制。
1、评价目的的多重性与统一性。从以面向过去为主的奖惩性评价,逐步转向以面向未来为主的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性评价,即把教育教学的质量保证,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素质提高以及学校发展整合起来的发展性评价理念(3)。评价的目的不仅是对教师过去工作状况的鉴定,更重要的是促进教师成长和提高教师服务水平,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目的。而且教师是作为学校这个大集体中的一员,教师的发展离不开这个集体,两者之间互相影响,息息相关。学校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是靠教师高质量的教学来保证的。因此,学校的发展目标和教师的发展目标是一致的,而不应该是矛盾的或脱节的。因此,在评价教师前,管理者首先要让教师了解学校的发展和需要,明确学校对教师的期望,借助评价,学校应为教师
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和素质提高提供有利的条件,将教师的个人目标和学校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师以主人翁的地位积极参与评价,消除教师的威胁感和压抑感,在一个宽松、融洽、信任的气氛中发展和提高,从而实现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与教师个人目标的实现及学校的发展三者间的协调和统一。
2、在评价过程中,突出教师的主体性与参与性,让教师主动参与。对于教师,受到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教师个体最主要的需要。教师们希望通过评价,在组织的目标范围内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发挥自己的潜能,掌握自己发展的方向和未来的前途,决定和实现自己的发展需要,不断地自我创造和提高。随着新课程的启动,教师成为课改的关键因素,而让教师真正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更为重要的还是改革对教师的评价。因为新课程的功能从单纯注意传授知识,转变为更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学生素质和创造力的培养,从客观上影响了教师角色的变化。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新课程条件下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育的研究者和管理者。因此,当前教师的评价改革应改变以管理人员为核心,以传统的管理理念为指导,将教师完全视为被管理对象,没有任何发言权,缺乏信任与尊重的状态,提倡“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核心”,以人性化的态度对待教师(4),突出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注重教师的个人价值、伦理价值和专业价值,通过参与评价,让教师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完善自我,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评价标准的制定和评价过程的实施,改变等级森严的组织体制,使每个教
师都能从评价中获得激励、自信和不断前进的动力。尊重教师的需要、选择、人格等,和教师沟通、对话,相互理解和协商,给教师充分的自主权,更多地把评价活动和过程作为教师提供自我展示的舞台和机会,促进教师最好发展与自我实现。
3、突出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的多元化。根据教师成长的规律,对不同发展阶段和背景的教师,其评价内容和标准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和多样性,依据不同的活动、程序和时间安排评价和指导。如,学校对新教师可以采用一年一评,而对有经验的教师可以采取二年或二年一评,而且新老教师在评价内容和评判指标上的要求也可以根据从教的年限有所不同。在评价方式上,可以采用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个人自评和集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不同的教师群体,按教学内容和专业背景的特殊性,采取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教师的评价主体和内容应实现信息来源真正的多元化,多方面收集信息,鼓励教师的自我评定与反思。在评价中,应该通过多种不同的渠道(教师、同行、管理者、学生、家长等)和途径(如学生的考试成绩、实践能力、日常活动、平时表现等)收集信息,在充分考虑学生的起始能力、社会因素、家庭、个性因素的前提下,在充分考虑学生的起始能力、社会因素、家庭、个性因素的前提下,对教师做出科学的评价。
4、在评价方法上,采用细致、精确的量化评价与全面深刻的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教师的努力是复杂的脑力劳动,是创造性的智力劳动,很多难以用量化的指标来量度的。从评价理论上来看,过细、过多的量化指标都会束缚教师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因此,规范性的定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才能发挥评价者的主动性,全面、深入、有效地实现评价。同时,在评价中,注重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评价和监控,增加听课的频率,改善评价的结构体系,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及时提供适当的反馈和意见。
总这,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原不的中小学教师评价体系越来越显露出其缺陷与小足,从而大大地阻碍了教育改革,往往使新课改落入治标不治本的应试教育层面。所以,在教师评价中,要从当前完全的行政管理模式向民主参与模式转化,让教师在有效和科学的评价中提高其积极性、参与性与责任感,扩大评价信息的来源,从本质上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真正实现新课改革的目标。
参考文献:
(1)(2)李琼、两种教师评价制度的比较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2.8(3)莫景祺、朱德全、美国基础教育教师教学评价述评[5]、课程·教材·教法,2001(2)
(4)王景英等、当前美国中小学教师评价的特点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2(9)
第二篇:中小学国防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
中小学国防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
根据由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于2001年4月28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以及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都应当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组织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开展国防教育。其中,学校教育是国民国防教育的基础。同时,要看到,国防教育也是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鉴此,在初级教育阶段(小学、初中),应利用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主渠道,结合各科教学和课外活动进行,并且要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采取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寓教于乐的方式安排进行。在中等教育阶段,除继续抓好国防知识及国防精神教育外,还要适当进行一些国防法规、国防理论、国防技能方面的教育,并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考核验收,作为毕业或升学的条件之一,以此促进国防教育的落实。
近年来,中小学生的国防教育,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地方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仍有诸多亟待改进和加强的地方,特别是在设立专门的国防教育课上,不少中小学校目前还仅仅是停在嘴上,写在纸上。之所以如此,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由于国防教育没有列入毕业或升学的必考课目,因而一些学生和学校对此并不重视。二是学习任务重时,一些学校将国防教育课取消,使国防教育课的内容,时间得不到很好的落实。三是教育形式比较单
一、不灵活,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统一规范的教材。(在开展国防教育时,有的学校教师要么结合有关学科进行教育,要么临时找几种国防报刊备课,照本宣科;有的地方或学校虽也编印了国防教育课本,但也就那么一、二本,不论中小学校,一律“一刀切”、“一锅煮”,没能做到像数学、语文等那样分年级进行编写教材,针对性不强。因此出现了教师难以开展不同层次的教学,学生有的“吃不了”有的“吃不饱”的现象。)四是没有专职的师资队伍。目前,大多数中小学校从事国防教育的工作人员,是由学校政工干部、班主任、校外辅导员等兼任的,他们要么缺少国防及军事知识,要么缺乏中小学校教学经验,因而影响到了实际教育效果。近年来,为贯彻《国防法》和《国防教育法》的有关规定,有的高级中学虽也聘请了军事教员,但由于学校管理体制、教学机制等方面的原因,导致被聘请人员难以担负起中学国防教育重任。
要真正落实国防教育必须在实践中逐步摸索有效的方法,我校结合新疆的具体区情试行了如下办法:
(一)克服与纠正国防教育“事不关己”的思想。
有些教师认为国防教育主要是政府行为,现在是和平年代,远里战争硝烟。不属于学校包括教师的岗位职责范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针对这种认识上的偏见,我们及时组织教职员工和广大学生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兵役法》等国防法律法规,从而使大家明确开展国防教育和接受国防教育的责任和义务。
(二)采取多种途径开展辅助教育。
我校还采取多种途径,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活动。一是利用重大节日开展教育活动。如在每年的国防教育日,学校和人武部联合举办国防知识竞赛,并在重大节日举行升旗仪式等。二是采取“请进来”的办法,聘请人武部长担任校外辅导员,定期邀请他们来学校开设国防知识讲座。三是通过影视录像进行直观教育。适时组织全校师生观看军事题材的影片、录像片,近年来,先后组织观看了《海湾战争纪实片》、《和平年代》、《挺进中原》、《大决战》等10多部影片。四是开展多种文体活动,寓教于乐,如组织国防征文比赛、国防演讲比赛、篮球友谊赛、体育运动会、专题报告、双拥文艺演出等活动,有效地丰富了国防教育的手段,强化了国防教育的效果。
我校的国防教育彻底打破了以往陈旧死板的僵化的说教模式,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并以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为载体,在内容上,在形式上,不断向纵深发展,并逐步深入到每一个学生的内心和生活中,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
(三)基地建设。
国防教育不能局限于课内、校内,必须延伸到校外,国防教育基地的建设是学校国防教育的延伸和拓展。每学期,我校都利用假期和节日组织学生到基地参观。如参观驻军部队,培养学生保卫祖国的国防意识;参观烈士纪念馆,通过革命烈士的事迹介绍,培养学生发扬革命传统的思想意识。在今年的清明节,我校组织部分学生到烈士陵园扫墓。通过国防教育基地的建设,把国防教育形象生动地结合到具体活动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双拥建设
双拥建设是学校国防教育的具体实践和发展。学校在每年的“八·一”节、春节期间都安排好拥军慰问活动,组织学生到军烈属家慰问演出,为他们送去生活物品和文艺节目,并对活动及时进行宣传报道,在校园营造良好氛围。
(五)狠抓常规建设。
国防教育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它必须与学校日常的教育相结合,并且要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必须长抓不懈,不能搞短时的突击。因此,常规建设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1.建立健全国防教育组织机构。为了确保国防教育的顺利开展,我校成立和完善国防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校长任组长,书记和副校长任副组长,成员由各处室的中层干部和班主任组成,明确相关领导、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的职责。
2.健全完善规章制度。做到宣传工作要持久,教育活动要丰富,后勤工作要到位,注重对学生日常行为的国防教育。如每周一上午学校举行升旗仪式,要求全校师生共同参加,并有学生代表在国旗下讲话;在每天定时举行的升降旗仪式,全体师生都要肃立并齐唱国歌。同时学校定期出国防教育黑板报,宣传国防知识,等等,使学校的国防教育深入到每个学生的日常行为中。
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必须意识到国防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和我们新疆的每一个人息息相关的一件大事。
“国无防不立,民无军不安”。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记职责使命,同心协力,扎实工作,努力开创新疆全民国防教育新局面,让各族人民都团结在一面大旗之下,共同繁荣,共同进步,爱我新疆,建我新疆。
第三篇:西部中小学教师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西部中小学教师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 西部;中小学教师;激励;评价机制;培训;激励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2―0032―01
建立一支高素质、师德过硬的教师队伍,并始终如一地调动起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这是每所学校的管理人员所面临和必须努力解决的重要问题。在不同地区,由于地域文化及经济水平差异,中小学教师的心理需求必然有其不同的变化和特点,本文主要探讨西部中小学教师激励存在的问题及基于双因素理论的对策。
一、西部中小学教师激励存在的问题
1.收入偏低。近年来,西部中小学教师收入不断提高,但是相对于较发达地区和社会上其他行业同等学历人员进行横向比较,差距还很大。通过地区差异、行业差距等多方面对比,西部中小学教师收入偏低。
2.评价与晋升机制落后。大部分中小学对教师工作的考核评价采取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办法,考核占比最大的年终终结性评价以专业技术人员考评结果为准,而此项考评标准不能与医护、工程设计等专业的技术人员相区别,不能很好体现教师工作的特点,很难切实起到激励作用。
3.工作强度大。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既包括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也有文化?n的学习,还有学生生活习惯的培养,学生人身安全的保障等。这些工作的实施,不仅限于八小时上班时间,教师普遍存在隐性工作时间。
4.培训机制不能满足自主发展需要。教师外出培训的机会相对较少,国家要求教师培训经费要达到公用经费的5%,很多学校还未能达到这个标准。在一些地方,教师外出培训学习需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安排,这样一来,教师不仅参加培训的机会少,而且缺乏针对性。
5.学校管理水平欠佳。随着全面改薄项目的实施,中小学的办学条件普遍改善,但学校的管理水平依然低下,学校领导缺乏管理知识,缺少人文关怀,缺少主动接近教师,关心教师工作、学习、生活,倾听教师意见、建议和要求的意识。学校人际关系紧张的情况普遍存在。
二、基于双因素理论的西部中小学教师激励策略
双因素理论认为:“只有激励因素才能够给人们带来满意感,而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但不会带来满意感”。因此,学校管理者要调动和维持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首先要注意满足教师的保健因素,但更重要的是要利用激励因素去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面。
1.保健性因素下教师激励措施
(1)增加收入。教育主管部门要尽力统筹协调,争取资金,提高教师薪酬收入,切实落实好绩效工资制度,科学合理设置工资结构,重点体现教师工作的过程性考核。适当组织开展教学技能比赛等活动,加大奖励力度和奖励面,给教师物质奖励
(2)提高管理水平。学校领导应主动接近教师,关心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倾听他们的意见、建议和要求,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平等、公正、诚恳地待人处事,获得教师的信任,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奉献精神。
(3)改善办学条件。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基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教学方法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学校要完善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施,为新教学手段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进一步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
(4)凝聚团队精神。学校的组织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学校管理者要切实提高自身素质,用现代管理理论管理学校,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学校管理。以人为本,出台学校决策之前要尊重教师的合理意见和建议,充分和教师沟通,帮教师解决实际困难,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有效支持。
(5)增加编制。目前很多中小学的人事编制是满员的,但随着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细化,产生了教师工作量超负荷的现象。因此,有必要根据实际增设诸如寄宿制学校的生活教师等岗位编制。
2.激励性因素下的教师激励措施
(1)优化晋升机制,提升教师积极性。教育主管部门要科学规划岗位设置和评聘名额,使教师对于自己的职业规划有清晰的参照目标,实现教师主体的自主发展。制定符合中小学教师职业特点的考核办法,有效量化和评价中小学教师工作,让师德水平高、工作能力强、业绩突出的每一位教师都有晋升机会。学校内部要建立健全晋升体系,对于每个序列层次从学历、职称、教研成果、业绩等方面进行详细的描述和规范,让校内每个教师都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从而激励他们积极工作。
(2)让教师自主选择培训。《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完善培养培训体系,优化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教师培训制度。学校应该为教师提供和创造自我提升的培训机会,赋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空间,使教师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的培训或进行自主学习。
(3)准确评价,促进教师工作。学校应对教师的工作进行定期评价。如通过举办各种教学竞赛、教案评比、研究成果展示等,既可以了解教师的工作情况,而且可以对教师成绩表现突出者给予奖励。这样,对于教师能够起到明显的激励和刺激作用。编辑:蔡扬宗
第四篇:当前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认识模糊,领导缺位。
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教育工作不仅要抓,并且要抓紧、抓好,严格要求,少讲空话,多干实事”,“要研究如何提高教师的水平”,“要加强师资培训工作”。从一系列论述中可以看出,邓小平不但非常重视教育事业,而且十分强调教师的队伍建设。可现实状况却是,一些地方政府领导一手硬,一手软,只抓经济的突飞猛进,不管教育的持续发展,更不用说奢谈关注教师队伍的建设。一些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也漠视甚至无视教师队伍建设和发展,只重日常监管和督查,忽视对教师业务水平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只向结果要效益、要成绩,或者仅看重学生的分数和成绩,学校的升学和排名,不重视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没有从制度上、经费上和评价上给广大教师提供一条生血造血的自我修炼与完善的绿色通道。
教师乃教育之魂,教学之本,教育质量的提高,教学水平的改善,教师首当其责。因此,只有各级领导重新定位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深刻认识到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影响,在舆论上广泛宣传引导,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精心组织实施,体制和经费方面充分保障,方能真正使教师队伍建设融于师心,深入官心,并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二、外因诱导,师资流失。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不同地域之间、城乡之间和校际之间的学校在办学条件、工作坏境和福利待遇等方面存在着难以抹杀的明显差异,这种事实上的差异客观上导致或加速了农村学校的老师趋之若鹜地涌向城镇,经济落后地区的教师义无反顾冲向发达地区,甚至同地同类学校之间也有不少教师因为物质待遇的厚薄而蠢蠢欲动,见异思迁。教师如此肆意无序流动,不但造成个别学校庙在僧去,有岗无人的尴尬境况,影响了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也使一些学校的学科优秀教师不断流失,使某些学科后继乏人,势单刀薄。更为严重的是,由教师迁移而导致的人才资源的分布不均,势必由此而产生教育资源中占主导地位和起关键作用的教师资源的分布失衡,从而影响教育的均衡发展,违背教育的公平原则。目前越刮越猛的择校风便是教育发展失衡的典型表现。不仅如此,教师的无节制、无指导的随意流动,也造成了人才的闲置和浪费,因为一些满怀期待的教师流动后并非个个都能人尽其才,人尽其用,有的甚至大材小用或所学非所用。与此同时,一些部门和行业的公招考试也使得相当数量的优秀教师脱离了教师岗位而另起炉灶,这无疑又加剧了优秀人才的流失和优质教育资源的缺失。
以上事实表明,老师的物质条件和自我认同感还有待改善和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指数和事业归属感还不够强烈。邓小平指出,“我们要提高人民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要采取适当的措施,鼓励人们终身从事教育事业。
三、评价单一,急功近利。
教育教学评价既是教育管理者了解、掌握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业绩的重要途径和手 1
段,也是教师主动汇报业务水平、展示为师风采的极佳时机和舞台。毫无疑问,积极有效的评价能充分发挥诊断教学问题,提供反馈信息、调控教学方向和检验教学效果的功能和作用。可目前对教师评价的主要问题表现为:评价主体单一,评价者多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相关科室,没有广泛引入学生的评价,家长的评价以及社会的评价,信息来源狭隘,内容残缺不全;评价方式简单,多以僵死的数据或模糊的等级来折算灵活复杂的教育教学工作,没有把分数评价、等级评价、语言评价、媒体评价和网络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以求全面地、准确地接近客观实际;评价内容功利倾向严重,多以分数成绩、中高考情况等为主要指标和参照,来进行评优晋级、奖惩褒贬,无视教师的育人水平、科研创新和师德师风的表现和考评。在如此偏废而畸形的评价制度下,教师唯教是重,视分为命,重复劳动有余,研究创新不足,心理倦怠弥重,职业幸福愈弱,为考试而教书,为职称而奋斗已成为当下不少教师的职业终极目标和教育的全部意义。
四、知足即乐,不思进取。
或者工作受阻,成就感低下,或者对教育的本质和目的的理解不深不透,对教师角色和职责缺乏清醒而严肃的认识,致使部分教师麻木从教、知足即乐,不思进取、胸无大志。具体表现在:首先,一部分教师仅仅把教书育人作为养家糊口、管吃管穿的一门普通的谋生职业,没有认识到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非凡的意义和价值,没有把千古基业的教育作为自己毕生追求和奉献的事业来敬畏,工作得过且过,水波不兴,不过无功,但求无过,此为典型的知足常乐型教师。其二,一些教师虽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但所务仅为自己所教学科和专业知识,而对如何培育学生的人格,训练其意志,陶冶其情感等孕育人话题则不感兴趣或不以为意,教学精深有余,而教育素养匮乏,手中有书,而心中无人,没有把教学上升到教育,把教育抬升到人格的塑造、精神的引领、文化的熏染这一视野来全面完整地解读教育,履行职责,此为一枝独秀型教师。第三,有的教师或迫于应试压力,忙于题海之中,或不爱学习,理论欠缺,他们已习惯于做一名简单劳动、周而复始的熟练技师,而不去总结反思自己平时教育教学工作的不足与问题,不去关注与探讨本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与最新成果,不去参加各种培训和继续教育,以此来充实和提高自己。这些教师匠气十足,学术不浓,复制有余,创新不足,一旦踏入师门,终生不愿修行,此为正宗的坐吃山空型教师。这既是目前为数不少的教师的群体写真,是教师的悲哀,是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提升的羁绊和隐患,也是目前教师队伍建设中最大的软肋和缺漏。
我们既要大力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给知足常乐型教师提供自我展示的空间和场所,满足其成功与发展的需要动机,激发其不断进取的热情,又要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化解其各种烦恼和实际困难,使之爱岗敬业,不断超越。对一枝独秀型教师的培养既要适时更新其教育观念和思想,树立全新的人才质量观和人材标准观,“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而对于坐吃山空型教师,则首先“要保证科研时间,使科研工作者能把最大的精力放到科研上去”,“要把师资培训列入规划,列入任务。只有老师教得好,学生才能学得好”。
五、行为越规,师德堪忧。
教师既承担着传授知识、培育能力的重任,同时也应当成为学生人格的示范者和道德修养的助推者。既要做一名技压群芳的“经师”,也要做一名有口皆碑的“人师”;既要努力攀登“学为人师”的知识高峰,又要倾心践行“行为世范”的育人准则。因为铸魂方可雕龙,树人必先正己。在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一些教师的个人行为亵渎师道,有违师规,令人担忧。君不见,以美丽动听的理由和极富创新色彩的手法摧残学生肉体或折磨学生精神者有之;以教书育人为辅,开办实体为主者有之;校内教学拈轻怕重,装腔作势,校外兼课呕心沥血、鞠躬尽瘁者有之。君不闻,以爱为名,以严为词,接受学生家长吃喝玩乐、钱财礼物者有之;课内少讲不讲,课外大讲特讲,随意办班有偿补习者有之;为图蝇头微利,瞒天过海,滥订教辅报刊者有之。如此不良行为和风气,既损害了教师在学生、家长和社会中的崇高职业形象,玷污了教师群体声誉,同时无形中也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和学生的课业负担。
邓小平指出,“我国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的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要提高教师的水平,包括政治思想水平、业务工作能力以及改进作风等”。邓小平把抓好教育看成是实现现代化,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重要条件和根据。他指出,我国的经济,到建国一百周年时,可能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如果不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的责任”。目标倍受鼓舞,责任不敢懈怠,问题催人深思。如果我们各级政府和领导都来关心支持教育,以满腔热忱和实际行动来解决教师队伍建设中的各种问题,我们广大教师都能认清自己肩负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时时处处都能理性冷静地解剖反思自己教书育人工作和言行规范,不断学习,加强修炼,内化自我建设意识,不遗余力地完善和提高个人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我坚信,教师队伍建设中扎实有效、生机勃发的崭新局面一定会形成,教育园地中春光明媚、万紫千红的喜人景象一定会如期而至。
第五篇:中小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小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根据教学实践和听课评课活动,不难发现当前的中小学课堂教学,尤其是英语教学依然普遍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有必要开展研讨,引起大家重视,共同探索积极对策。
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把课本当“圣书”。不少教师上课手捧课本,按书上的编排顺序,一则一则地讲、一页一页地教,讲教结束后又以次处理课本练习。教师对教材只能按部就班,不敢过雷池一步,总想面面俱到,不考虑自己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唯书至上。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教学任务难以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完不成,学生没有时间搞复习,期末还影响到学生的考试成绩。到头来教师满腹牢骚,感觉遗憾,要受到指责和批评。学生失望,家生也有意见。今天的教材越来越厚,不仅试图让学生对知识知其然而且力争让他们知其所以然,所以教材编写的内容很细,很直观,很形象,很符合学生实际,并且还留有学生发挥的余地和想像的空间,同时还提供了大量的多种练习题。如果教师不动脑筋,不大胆创新,不结合实际灵活处理教材,就根本无法适应当前新课改后的教学
问题之二:只教书不育人。
一些教师认为,教书就是单纯地完成课本任务。他们只讲课本内容,课本涉及的相关知识该拓展的不拓展,该补充的不补充,也不教学生学习方法,不教学生如何做人。课本上有的教师就讲,课本上没有的,教师绝不愿增加一点内容。常见的现象是:教师走进教室,不看学生脸色,不顾学生情绪,一股脑儿把自己的备课内容全部倒出来,讲完教读两遍,再布置作业,一节课就算完事。学生听懂了没有?不管。学生对自己的教学有没有意见?不问。该给学生做思想工作的,不做。学生学习走了弯路,教师也不纠正。更有甚者,学生在课堂上不遵守纪律,小声说话,打瞌睡,骂人打架全不管。这种教师认为:自己是教书讲课本的,不是管纪律的,不是班主任,更不是政治教师,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公私”分明。他们一上完课,扬长而去,事不关已,高高挂起,落得一身轻松,全然忘记了教书育人的多重身份和自己的神圣职责。
问题之三:理论不联系实际。
表现最突出的是英语课堂。有的英语教师讲词汇不教读音,不分析词的结构和词性;讲短语、句型不组词不造句;讲对话不让学生大胆、自由地说和练;讲短文不激发学生兴趣,不触及学生思想,不列举生活中的实例;明知道大部分学生尚听不懂英语却故意很流利地来个全英语式讲课,吓得学生不知道英语有多难,上英语课好比听天书,反之,最简单浅显的英语也要重复罗嗦、不断地翻译给学生。教师明知一些教学方法,如:生词用在熟句中、熟词用来教生句、多举例、多变换方式练习、课后练习题可灵活处理,教学要结合学生实际等等,却不用于实践,不落实进课堂。究其原因,可能是这类教师涉世不深,生活面窄,教学死板,还不会教书,还不懂得“话有三说,巧者为妙”、“条条路儿通罗马”的道理,还不明白教书是为了把学生教会而不是为了在学生面前炫耀自己,还没有深刻认识到学生最容易理解的正是他们自己所熟悉的事物和情况,还缺乏“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思想意识。
问题之四:以为讲台不是舞台。
教师自以为天天上讲台,课堂教学已经司空见惯,所以上课可以随随便便,不修边幅,穿着不雅,说话自由,随意发泄,想浪费时间就浪费时间,想闲聊一会儿就闲聊一会儿,没有时间和效率观念。这样的教师,不仅对自己不尊重,也是对学生的不尊重。这样的教师,学生打心眼里瞧不起,当面不说,背地乱说,一出教室或校门,就会议论纷纷或大发牢骚甚至背地骂人。讲台就是舞台,教师时刻要牢记它的严肃性和公众性。一个人高高在上,几十双眼睛在注视观察。教师的每一句话,几十对耳朵都在倾听。教师的言谈举止,几十个头脑都在分析思考。教师不能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登上讲台前要充分酝酿情感,调动情绪,教学时要有激情,要专注,要完全进入角色,对自己严格要求,要考虑教学效果和自己给学生留下的印象。
问题之五:不与学生平等交流。
一些教师上课要么装腔作势,道貌岸然,盛气凌人,仿佛不食人间烟火,要么埋头讲课不看学生,教学进程只按自己意愿设计安排,教学环节不考虑学生状况,课堂上学生不专心听讲教师不计较,学生举手教师装着看不见,怕影响自己的教学情绪,怕耽误教学时间,怕学生提出问题。教师除了讲课外从不与学生交流思想,不知道学生有什么困难、有什么愿望,认为学生的事都是小事。教师不想,也不愿意真正了解学生,明知学生学习有困难也不帮助,学生有心理或生理疾病不关心,对待学生的亲人、家庭麻木不仁、无动于衷。老师从不主动与学生交谈,从不向学生流露自己的真实感情,从不向学生暴露自己的私事家事。教师对学生设置心理防线,师生间思想有差距,感情无联络,心灵无勾通,久而久之隔膜加深,尽管天天见面却行同路人,学生表面毕恭毕敬,实际视老师为外人。导致课堂上师生不配合,我行我素,各自为政,把上课当成各自在了却心愿。教师上一节课,挣一节课的钱,学生混一节课,算度过一段无聊时光。老师自私,学生郁闷。教学本是一个与学生互动的过程,如果教师不平等地与学生交流思想感情,学生对教师及教师所传授的东西必将消极对待,或拒之门外。
问题之六:满堂地讲和说。
为了节约教学时间,完成教学任务,教师都想把自己课前准备的教学内容全部顺利地完成。该讲的要讲,不该讲的也忍不住要讲上一通,大讲的讲了,小讲的也要大讲。有时该讲的东西却没有讲,或讲不出,讲不好。错误理解“细节见功夫”,担心学生听不明白,为加深学生印象,追求大而全。许多教师已习惯于满堂灌,反复讲。似乎只有通过讲,学生才能掌握知识,教学成绩才能提高,因此课堂教学时间总是不够用。为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经常延堂,不管学生感受。学生好像不是人是机器是容器。上课起初,学生还听得有趣有劲,到后来疲劳了,厌烦了,生气了,教师仍无视学生的存在,还没有结束讲解的意思。这种课学生没有提问机会,没有发言机会,更没有讨论的余地,想练习也是做不到的。教师的一言堂说到底是一种教学上的霸道,是目中无人的表现。须知:动画课件、实物演示最受学生欢迎,课堂上让学生发表意见和举例最能使课堂教学生色。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教师的功力完全可以从引导、转折、小结中体现出来。学生的聪明才智只有在发言、讨论的过程中通过比较才能发挥并展现出来。好教师上课应当讲得恰到好处,留足时间让学生多充分表现。
问题之七:不讲教学效果。
教师讲的东西学生究竟听懂了没有?要求学生做的学生是不是会做了?对知识的掌握一般都要经过不懂到懂到会这样的过程。为什么不懂?因为学生没有接触或者没有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怎么才能懂?需要教师深入浅出地讲。怎样才能会?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的练。一节课的好坏不是看教师讲了多少而是要看学生学会了多少。要学会总要练习,不可能光听一阵就会了。好比学游泳,道理讲得再好,听者还是不会,只有通过实践,在实践中领会、体会、摸索才学得会。那种不问学生会了没有,不认真检查学生课堂作业,或者检查少,或流于形式,到头来都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过去我们要求学生一课一得,现在我们仍要坚持这样的要求,而且还要提高标准,想方设法让学生一课多得。
以上列举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没有解决的办法呢?答案是肯定的。例如:
办法之一:刻苦钻研教材。
出现以上诸多问题的根源之就是教师钻研教材不够。教师并非生而知之,也不可能过目不忘,尽管上中小学时学过,上大学时学得更深入,但是对知识的理解和传授,要求教师懂得的更细,更熟悉,更广泛,更深入,更具前沿性。教师只有通过教学过程中的不断学习才能达到完美和进步。因此教师的第一要务是要重新学习教材,不仅要实现能教,而且要实现会教,教得好。这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教师只有对所教的教材熟悉了,掌握了,领会了编者的意图,能够很轻易地解决教学中存在任何问题才算得上具备了合格教师的条件。由于这个条件很高,所以教师要终身学习,不断创新。例如英语课堂教学要做到节奏快,容量大,练习多。如果一位英语教师,熟悉教材的程度达不到能够背诵,那么教学就很难做到游刃有余,轻松自然。熟能生巧,巧夺天工,教师要根据学情量体裁衣、重新组合并高效处理教材才能成为大家。无数实践已经证明: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决定于教师的水平和责任心。
办法之二:讲练结合模式。
理论联系实际落实进课堂的具体体现就是讲练结合。真理简单而又朴素。一节课只有几十分钟,用一半时间来讲,一半时间来练,教学效果一定不会差。有些课型需要边讲边练或讲练溶合,同样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符合教育学、心理学和班级授课的教学规律。我们知道任何东西都有疲劳强度,有张有弛也是这个道理。教师讲课不能太累,学生听课也不能太疲倦。教师讲累了换个方式松驰一下有什么不好?学生听厌了活动活动正合心意。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规律就是要在理解后操练,这一点在教材的编写上已经得到充分体现。只讲不练或者只练不讲的课堂教学模式都是不科学的,都是低效率的。教学过程要联系学生的思想和基础实际,要与学生互动,要边讲理论边实践。现在我们教师普遍爱犯的错误是只讲不练,或者是讲得多练得少,所以亟待改进。文科教学要学习理科教学的探究教学法,讲求逻辑推理的严密细致。理科教学要学习文科教学的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兴趣和想象力。教书要力图把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教给学生,要引导学生欣赏并崇拜知识与学问,要与学生共享知识的乐趣和幸福。一节好课能让学生终身受益。一个好教师能在一年内提高全班学生成绩。一个好教师能改变学生的一生。
办法之三:为人师表学做人
教师职业很高尚。小学生的心目中只有父母和教师,中学生、大学生仍然崇拜学校、崇拜老师。教师不仅有知识,教师的做人也是学生、家长、社会倍加期待的对象。教师受社会监督和制约的地方很多。人们对教师的期望值很高。教师若修养不够、教学存在问题,一定要自悟自改。讲台很神圣,只有具备一定资格的人才能登上这个高台。这个资格之一就是教师必须是一个具有教养的人,必须是能从正面影响学生的人。当好教师的条件没有封顶的,但有下线,这个下线就是值得人们学习并且敬重的人。既然这样,教师对学生就必须具备母亲对待子女一样的爱心,具备父亲对待家庭一样的责任心,对待工作就必须尽心尽力,淡泊名利。教师的职业就是为他人做嫁妆和奉献,这是一种能力和光荣,每一位教师都应当因此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