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浙江会考篇目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复习

时间:2019-05-14 10:32: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苏教版高中语文浙江会考篇目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复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苏教版高中语文浙江会考篇目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复习》。

第一篇:苏教版高中语文浙江会考篇目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复习

苏教版高中语文浙江会考篇目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复习

劝学

一虚词

1.而

(1)吾尝终日而思矣(连词,表修饰)

(2)吾尝肢而望矣(连词,表修饰)

(3)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连词,表转折)

(4)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连词,表转折)

(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

(6)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连词,表转折)

(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表递进)

(8)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连词,表并列)

(9)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连词,表承接)

(10)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2. 焉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从这里)

(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兼词,于之,从这里)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末语气助词,了)3.之

(1)青,取之于蓝(代词,代靛青)

(2)不如须臾之所学(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4)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5)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词,代“冰”)

4于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从)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比)

(3)善假于物也(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

二、实词

1.通假字

(1)鞣以为轮(通“燥”,用火烘木使弯曲)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通“又”,再;通“曝”,晒)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2.古今异义

(1)鞣以为轮

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

(2)金就砺则利

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

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广泛地学习

今义:学问渊博

3.词类活用

一、虚词 1.而

(1)吾尝终日而思矣(连词,表修饰)(2)吾尝肢而望矣(连词,表修饰)(3)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连词,表转折)(4)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连词,表转折)(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6)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连词,表转折)(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表递进)(8)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连词,表并列)(9)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连词,表承接)(10)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2. 焉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从这里)(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兼词,于之,从这里)(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末语气助词,了)3.之

(1)青,取之于蓝(代词,代靛青)(2)不如须臾之所学(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4)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5)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词,代“冰”)4.于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从)(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比)(3)善假于物也(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

二、实词 1.通假字

(1)鞣以为轮(通“燥”,用火烘木使弯曲)(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通“又”,再;通“曝”,晒)(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智慧)(4)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2.古今异义(1)鞣以为轮

古义:把„„做成 今义:认为(2)金就砺则利

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 今义:黄金(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渊博 3.词类活用

(1)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动词使动用法,使„„弯曲)(2)其曲中规(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弯曲的弧度)(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词作状语,每日)(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名词作动词,游水)(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6)用心一也(数词作形容词,专一)(7)輮使之然也(动词作名词)

(8)不能十步(名词作动词,跨十步,至十步)(9)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词作状语,每日)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用“也”表示判断)(2)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用“者”“也”表示判断)(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用“者”“也”表示判断)2.省略句

(1)輮(之)以(之)为轮(分别省动词、介词的宾语“之”)(2)假(于)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省介词“于”)3.变式句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于蓝取之、于蓝青,介宾后置)(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己参省,介宾后置)(3)善假于物也(于物假,介宾后置)(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定语后置)

四、重点语句翻译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译文: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译文: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多智,并且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文: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文: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

6.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译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7.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译文:(如果)用刀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 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8.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师说》

一、通假字

1、传道受业解惑(“受”通“授”,传授)

2、或不焉,或师焉(“不”通“否”)

二、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㈠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㈡„„的原因(或缘由)。(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无论,不论。(今)没有。

4、小学而大遗:(古)①小的方面;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5、句读之不知:(古)句子停顿的地方。(今)看字发出声音。

6、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的人。

7、吾从而师之:(古)跟随。(今)连词,表目的和结果。

8、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不一定。(今)不需要。

三、一词多义

(1)师

1、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3、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6、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2)传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2、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3、六艺经传 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4、朔气传金柝(动词,传递,传送)

5、舍相如广成传舍(名词,客舍)(3)道

1、有碑仆道(名词,道路)吾师道也(名词,道理)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4、策之不以其道(名词,规律)

5、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

6、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表领属关系,他(它)的,他(它)们的)

2、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代词,他,他们)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表远指,那)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推测、估计语气,大概,或许)

5、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真的)

6、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代词,前指老师的;后指学生的)

7、其出人也远矣(代词,指圣人)

8、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指“闻道先乎吾”的人)(5)于

1、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

2、拜送书于庭(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在)

3、学于余(耻学于师)(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

4、于其身也(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对,对于)

5、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比较,比)

6、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6)之

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

2、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4、句读之不知(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类,这些)

6、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往)

7、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8、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9、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代“六艺经传”)

10、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我)

11、蚓无爪牙之利(助词,定语 后置的标志)

12、吾欲之南海(动词,到、往)

1、其下圣人也亦远矣(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

2、而耻学于师(意动用法,以„„为耻)

3、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或大的方面)

4、位卑则足羞(意动用法,以„为羞)

5、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6、吾师道也(名词作动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宾语前置句)不拘于时,学于余。(介宾短语后置句、被动句)

一、虚词 1.乎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4)嗟乎!师道之不传了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2.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4)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8)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3.之

(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

(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

(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这,这一类)(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4.其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5.于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6.也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二、实词 1.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或师焉,或不焉 2.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的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 今义:用不着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

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5)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而且

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6)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

今义:众多的人,大家(7)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 3.一词多义

(1)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2)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3)道

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

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4)惑

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4.词类活用

(1)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2)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3)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4)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6)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7)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8)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10)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动词使动用法,使„„学习)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省略句(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2)吾从(之)而师之 3.变式句

(1)而耻学于师(于师学,介宾短语后置)(2)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贤,介宾短语后置)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4.被动句

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四、重点句子翻译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文: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译文: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3.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译文:我学习的道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所以无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无论年长还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译文: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惑师焉,惑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文: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译文: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强,闻知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赤壁赋》

一、正音

1、壬戌(rãnxū)

2、桂棹(zhào)

3、余音袅袅(niǎo)

4、幽壑(hâ)

5、嫠妇(lí)

6、愀然(qiǎo)

7、山川相缪(liáo)

8、舳舻千里(zhúlú)

9、旌旗(jīng)

10、酾酒(shī)

11、横槊(shuî)

12、渔樵(qiáo)

13、扁舟(piān)

14、匏樽(páo)

15、蜉蝣(fúyïu)

16、无尽藏(zàng)

17、狼籍(jí)

18、枕藉(jiâ)

二、通假字

1、举酒属客(嘱)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凭)

3、山川相缪(缭)

4、杯盘狼籍(藉)

三、词类活用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2、侣鱼虾而友麋鹿(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3、正襟危坐(使动用法,使„.摆正,使„.端正)

4、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使动用法,使„起舞,使„.哭泣)

5、方其破荆州(使动用法,使„.被攻破,击破)

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名词作动词,向东进发)

四、特殊句式

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句)

2、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句)

3、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句)

4、夫水,智者乐也。(判断句)

5、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被动句)

6、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

一、虚词 1. 而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连词,表转折)

(2)倚歌而和之(连词,表修饰)

(3)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连词,表承接)

(4)侣鱼虾而友麋鹿(连词,表并列)(5)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连词,表转折)

(6)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连词,表转折)

(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连词,表修饰)2.之

(1)月出于东山之上(助词,的)

(2)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3)哀吾生之须臾(助词,的)

(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

(5)苟非吾之所有(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

(7)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代词,它们)

(8)吾与子之所共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3.于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

(2)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3)徘徊于斗牛之间(介词,在)

(4)于是饮酒乐甚(介词,在)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

(6)渔樵于江渚之上(介词,在)

(7)寄蜉蝣于天地(介词,在)

(8)托遗响于悲风(介词,在)4.乎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形容词词尾)

(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形容词词尾)

(3)郁乎苍苍(形容词词尾)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语气词,表示疑问)

(5)而又何羡乎(语气词,表示疑问)

(6)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在)

二、实词 1.通假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2)山川相繆(通“缭”,环绕)(3)举酒属客

(通“嘱”,劝人饮酒)(4)举匏尊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2.古今异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义:一种游戏方式(2)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3.一词多义

(1)东

a顺流而东(动词,向东进军)

b东望武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2)望

a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

b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3)下

a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占)

b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4)如

a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

b如怨如慕(副词,像)4.词类活用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用作状语,向西,向东)

(2)下江陵(名词用作动词,攻占)

(3)顺流而东也(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军)

(4)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5)泣孤舟之嫠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

(6)正襟危坐(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

(7)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用作状语,向南)

(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用作动词,打鱼砍柴)

(9)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

(10)渺沧海之一粟(形容词用作动词,渺小的像)(11)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用作动词,显出白色)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2.疑问句

(1)何为其然也(“何”与“也”表疑问语气)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乎”表反问语气)

(3)而今安在哉(语气词“哉”,表疑问语气)

(4)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语气词“乎”,表疑问语气)

(5)而又何羡乎(语气词“乎”,表反问语气)3.省略句

(1)(其声)如怨如慕,(其声)如泣如诉

(2)(其声)舞幽壑之潜蛟,(其声)泣孤舟之嫠妇(3)(苏子与客)相与枕藉乎舟中 4.变式句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于赤壁之下泛舟游,介宾短语后置)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介宾短语后置)

(3)凌万顷之茫然(茫然万顷,定语后置)

(4)渺渺兮予怀(予怀渺渺,主语后置)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周郎困,介宾短语后置)

(6)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于江渚之上渔樵,介宾短语后置)

四、重点语句翻译

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译文: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译文:任凭小船在茫茫无际的江面上自由漂流,越过那浩荡渺远的江面。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译文:多么广阔浩瀚啊,我们像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飘然,我们像脱离尘世,无牵无挂,变成飞升仙界的神仙。

4.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译文: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

5.盖其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译文:原来,要是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从那不变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们本身都没有穷尽。

《六国论》

一、古今异义

1、其实(古:是两个词语,其:代词。实:实质,实在内容。/今:副词,表示所说的实际情况)

2、颠覆(古:灭亡。/今:采取阴谋手段,从内部推翻合法政府)

3、祖父(古:祖辈,父辈。/今:父亲的父亲)

4、后秦击赵者再(古:第两次/今:表示又一次)

5、始速祸焉(古:招致/今:指速度快)

6、可谓智力孤危(古:智谋和力量/今:一个词,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7、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古:前例、旧事/今:今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二、词类活用

1、日割月削(“日”“月”,名词作状语)

2、以地事秦(名词“事”带宾语“秦”,用作动词,侍奉)

3、义不赂秦(“义”,用作动词,坚持正义)

4、不能独完(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5、李牧连却之(却,动词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三、一词多义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

2、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错误,不对)

3、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没)

4、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不)

1、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有人)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偶或)

3、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的„„,有的„„)

4、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于秦相较,或未易量(或许,也许)

《烛之武退秦师》

一、虚词 1.以

(1)阙秦以利晋(2)焉用亡郑以陪邻(3)越国以鄙远(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5)敢以烦执事(6)以其无礼于晋 2.而

(1)朝济而夕设版焉(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3)夜,缒而出(4)今急而求子 3.焉

(1)朝济而夕设版焉(2)不阙秦,将焉取之(3)焉用亡郑以陪邻(4)子亦有不利焉 4.之(1)将焉取之

(2)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3)因人之力而敝之(4)夫晋,何厌之有(5)是寡人之过也

(6)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7)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5.其(1)吾其还也(2)失其所与(3)又欲肆其西封(4)君知其难也(5)以其无礼于晋 6.且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2)且君尝为晋军赐矣

二、实词 1.通假字

(1)失其所与,不知(2)秦伯说,与郑人盟(3)不阙秦,将焉取之(4)夫晋,何厌之有(5)共其乏困

(6)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古今异义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4)贰于楚也 3.词类活用(1)晋军函陵(2)邻之厚,君之薄也(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4)越国以鄙远(5)阙秦以利晋

(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1)是寡人之过也(2)君知其难也(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2.疑问句

(1)夫晋,何厌之有(2)焉用亡郑以陪邻(3)不阙秦,将焉取之 3.省略句

(1)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2)许君焦瑕(3)子犯请击之(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6)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4.变式句(1)以其无礼于晋(2)且贰于楚也(3)佚之狐言于郑伯曰(4)夫晋,何厌之有

四、重点语句翻译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译文: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译文:

3.既然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译文:

4.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译文:

《鸿门宴》

一、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2、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令将军与臣有卻(“卻”通“隙”,隔阂,嫌怨。)

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弃。)

5、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6、不者(“不”通“否”,否则。)

7、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8、具以事告(“具”通“俱”,全部。)

二、偏义复词

1、所以谴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出入”是偏义复词,偏“入”)

2、孰与君少长?(“少长”是偏义复词,偏“长”)

三、成语典故

1、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2、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3、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劳苦功高)

4、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四、古今异义

1、沛公居山东时(古:崤山以东;今:山东省)

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不同寻常,指意外的变故;今:表程度副词)

3、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黄河以北;今:河北省/古:黄河以南;今:河南省)

4、沛公„„约为婚姻(古:结为儿女亲家;今:男女婚事)

5、亡去不义(古:离开;今:往,前往)

6、所以谴关守将者„„(古:„„的原因;今:因果关系连词)

7、今人有大功而击之(古:现在别人(沛公);今:现在的人)

8、而听细说(古:小人的谗言;今:详细说来)五、一词多义(补充)

妇女无所幸(宠爱、宠幸)

沛公军霸上(驻扎)幸

故幸来告良(幸亏)

为击破沛公军(军队)则吾斯役之不幸(幸运)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军营)

卮酒安足辞(推辞)

吾属今为之虏矣(将要)辞

未辞也(告辞、告别)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如果)

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

是古非今(现在)

玉斗一双(酒器)

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捧着)斗

外连蘅而斗诸侯(使„斗)

再拜奉大将军足下(进献)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接合)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侍奉)

项伯东向坐(坐着)

吾属今为之虏矣(类、们)坐

置之坐上(座位)

属予作文以记之(嘱托)

停车坐爱风林晚(因为)

司命之所属也(掌管)

坐而待毙(坐守)

衡少善属文(撰写)

杀人如不能举(如同、好比)

沛公不胜杯杓(经得起)

沛公起如厕(去、前往)

是故百战百胜,百善之善者也(胜利、战胜)

固不如也(本来)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的)

故谴将守关者(特意)

胜友如云(有才智、高明的)

君安与项伯有故(旧交情)

使子婴为相(担任、当)

故幸来告良(所以)

皆且为所虏(被)

两狼并驱如故(原来)

何辞为(呢)

扶苏以数谏故(缘故)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是)

珍宝尽有之(代词,刘邦)

窃 为大王不取也(认为)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到、往)

军中无以为乐(做、干)之

今者有小人之言(的)

且为之奈何(对付)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为击破沛公军(替、给)

(结构助词,无义)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替、给/出谋)

六、词类活用(一)名词作状语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在夜间,连夜。)

2、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

3、头发上指(向上。)

4、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翅膀一样。)

5、道芷阳间行(从小路、抄小路。)

6、间至军中(从小路、抄小路。)

7、持剑盾步走(步行、徒步。)(二)名词作动词

1、沛公军霸上(驻扎、驻军。)

2、籍吏民,封府库(登记户籍。)

3、范增数目项王(示意、使眼色。)

4、道芷阳间行(取道。)

5、刑人如恐不胜(施刑。)

6、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讲义气、合于义/告诉、说。)

7、若入前为寿(走上前、上前。)

8、沛公欲王关中(称王。)

9、秦地可尽王也(称王。)

10、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使„为王,名词使动用法。另说意动)(三)一般动词的使动用法

11、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

1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使„„止。)

13、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跟从。)

14、常以拔剑撞而破之(使„„破。)(四)动词作名词

此王秦之续耳(后继者、老路、覆辙。)(五)形容词作名词

1、君安与项伯有故?(旧情、老交情。)

2、此其志不在小(小事。)

3、大行不顾细谨(细枝末节。)(六)形容词作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与„„交好。)

七、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亚父者,范增也

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3、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4、所以谴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6、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7、此天子气也

8、此亡秦之续耳

9、此其志不在小

10、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1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12、客何为者?

(二)倒装句(1)宾语前置句

1、籍何以至此?

2、今日之事何如?

3、客何为者?

4、沛公安在?

5、大王来何操?

6、何辞为?

(2)定语后置句 玉斗一双,白璧一双(3)状语后置句

1、具告以事

2、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物

3、得复见将军于此

4、因击沛公于坐

5、长于臣

6、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三)省略句

1、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2、若入前为(之)寿

3、为(之)击破沛公军

4、急击(之)勿失(时机)

5、则与(之)斗卮酒

6、则与(之)一生彘肩

7、竖子不足与(之)谋

8、具告(之)以事

9、交戟之士欲止(之)不内

10、毋从(其)俱死也

11、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其)饮

12、加彘肩(于其)上

13、沛公军(于)霸上

14、沛公居(于)山东时

15、置之(于)坐上

16、置之(于)地

17、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18、卫士仆(于)地

19、沛公欲王(于)关中

20、杀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四)被动句

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若属今为之虏矣

(五)固定句

1、孰与君少长?(与„相比,哪一个„)

2、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没有„的)

3、军中无以为乐(没有用来„的)

4、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表反问,的呢?)

《陈情表》

一、正音

1、衅(xìn)

2、闵(mǐn)鲜

3、(xiǎn)

4、祚(zuî)

5、期功(jī)

6、茕(qiïng)

7、蓐(rù)

8、洗马(xiǎn)

9、猥(wěi)

10、陨(yǔn)

11、逋慢(bū)

12、矜育(jīn)

13、拔擢(zhuï)

14、优渥(wî)

15、更相(gēng)

二、通假字

1、夙遭闵凶(悯)

2、零丁孤苦(伶仃)

3、常在床蓐(褥)

4、臣密今年四十有四(又)

三、古今异义

1、九岁不行(古:不能走路/今:不允许做某事)

2、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古:到达/今:连词,提及、另外;古:成人自立/今:形成)

3、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古:浸润/今:洗澡)

4、举臣秀才(古:优秀人才/今:明清生员通称)

5、拜臣郎中(古:尚书省,官名/今:中医医生)

6、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古:诉说、申诉/今:告知)

7、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古:进退两难/今:窘困)

8、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古:犹豫、徘徊/今:盘旋)

9、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古:辛酸苦楚/今:身心劳苦)

四、词类活用

1、夙遭闵凶(形容词作名词,忧患,不幸的事)

2、九岁不行(名词作状语,在九岁时候)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名词作状语,在门外,在家中)

4、臣之进退(动词作名词,是否出来做官之事)

5、察臣孝廉(名词作动词,作孝廉,为孝廉)

6、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7、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名词作状语,向皇上)

8、臣具以表闻(使动用法,让„听到)

9、则以刘病日笃(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10、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名词作动词,做官;任职)

11、凡在故老(形容词作名词,年老之人)

12、猥以微贱(形容词作名词,社会地位低下之人)

13、沐浴清化(形容词作名词,清明的政治教化)

14、谨拜表以闻(使动用法,使„„闻)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这实在不是我肝脑涂地就能报答得了的大恩大德啊。

2、今臣亡国贱俘——我现在已是个卑贱的亡国之俘虏。

3、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我的苦楚,并不是只有蜀地的人士和梁益二州的长官才清楚„„

(二)、被动句

1、而刘夙婴疾病——被疾病缠绕,为疾病所困

2、则告诉不许——不被允许

(三)、宾语前置句

慈父见背——离开我,即去世

六、成语

1、零丁孤苦

2、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3、日薄西山

4、气息奄奄

5、朝不虑夕

6、急于星火

7、结草衔环

《逍遥游》

一、正音

北冥(míng)鲲鹏(kūn)抟(tuán)迁徙(xǐ)坳堂(āo)草芥(jiâ)夭阏(â)蜩蝉(tiáo)舂粮(chōng)蟪蛄(huì gū)大椿(chūn)斥鴳(chì yàn)泠然(líng)万仞(rân)蓬蒿(gǎo)

二、通假字

1、北冥有鱼(溟)

2、小知不及大知(通“智”)

3、旬有五日而后反(又/返)

三、词类活用

1、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 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名词作动词,图谋)

2、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 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然后图南(名词作动词,南行)

3、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使动用法,使„.招来)

三、特殊句式

1、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句,凭什么)

2、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句,到达哪里)

3、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宾语前置,凭借什么)

四、翻译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译文:振翅奋飞,它的翅膀就好像天边垂下的云彩。

2、去以六月息者也。

译文: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去了。

3、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译文: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高地远而看不到它的尽头呢?

4、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译文:哪里用得着飞上九万里高空然后再朝南飞呢?

5、之二虫又何如?

译文: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

6、彼且奚适也?

译文:它将要到哪里去呢?

7、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译文:再说全社会的人都称赞宋荣子,他却并不因此而更加勤勉;全社会的人都责难他,他也并不因此而更为沮丧。(这是因为他)能认清自我表现与外物的分别,能辨明荣辱的界限,至此而至了。他在世上,没有拼命追求什么。

8、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译文:至于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把握六气的变化,而在无边无际的境界里遨游的人,他们需要还凭借呢?

第二篇:苏教版高中语文浙江会考篇目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复习1

会考篇目文言文

劝学

一虚词

1.而

(1)吾尝终日而思矣(连词,表修饰)

(2)吾尝肢而望矣(连词,表修饰)

(3)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连词,表转折)

(4)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连词,表转折)

(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

(6)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连词,表转折)

(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表递进)

(8)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连词,表并列)

(9)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连词,表承接)

(10)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2. 焉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从这里)

(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兼词,于之,从这里)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末语气助词,了)3.之

(1)青,取之于蓝(代词,代靛青)

(2)不如须臾之所学(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

(4)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5)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词,代“冰”)

4于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从)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比)

(3)善假于物也(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

二、实词

1.通假字

(1)鞣以为轮(通“煣”,用火烘木使弯曲)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通“又”,再;通“曝”,晒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2.古今异义

(1)鞣以为轮 :把„„做成(2)金就砺则利

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广泛地学习

3.词类活用

(1)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动词使动用法,使„„弯曲)(2)其曲中规(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弯曲的弧度)(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词作状语,每日)(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名词作动词,游水)(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6)用心一也(数词作形容词,专一)(7)輮使之然也(动词作名词)

(8)不能十步(名词作动词,跨十步,至十步)(9)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词作状语,每日)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用“也”表示判断)(2)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用“者”“也”表示判断)(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用“者”“也”表示判断)2.省略句

(1)輮(之)以(之)为轮(分别省动词、介词的宾语“之”)(2)假(于)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省介词“于”)3.变式句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状语后置)(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状语后置)(3)善假于物也(状语后置)(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四、重点语句翻译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译文: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译文: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 就能变得锋利。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多智,并且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文: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译文: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6.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译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

7.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译文:(如果)用刀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 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8.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师说》

一、通假字

1、传道受业解惑(“受”通“授”,传授)

2、或不焉,或师焉(“不”通“否”)

二、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泛指求学的人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㈠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㈡„„的原因(或缘由)。

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无论,不论。

4、小学而大遗:(古)小的方面

5、句读之不知:(古)句子停顿的地方。

6、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

7、吾从而师之:(古)跟随。

8、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不一定。三、一词多义(1)师

1、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3、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6、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2)传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2、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3、六艺经传 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4、朔气传金柝(动词,传递,传送)

5、舍相如广成传舍(名词,客舍)(3)道

1、有碑仆道(名词,道路)吾师道也(名词,道理)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4、策之不以其道(名词,规律)

5、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

6、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表领属关系,他(它)的,他(它)们的)

2、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代词,他,他们)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推测,大概,或许)

5、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真的)

6、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代词,前指老师的;后指学生的)

7、其出人也远矣(代词,指圣人)

8、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指“闻道先乎吾”的人)(5)于

1、其皆出于此乎(介词,从)

2、拜送书于庭(介词,在)

3、学于余(耻学于师)(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

4、于其身也(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对,对于)

5、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比较,比)

6、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6)之

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

2、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4、句读之不知(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类,这些)

6、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往)

7、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8、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9、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代“六艺经传”)

10、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我)

11、蚓无爪牙之利(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12、吾欲之南海(动词,到、往)

1、其下圣人也亦远矣(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

2、而耻学于师(意动用法,以„„为耻)

3、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或大的方面)

4、位卑则足羞(意动用法,以„为羞)

5、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6、吾师道也(名词作动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宾语前置句)不拘于时,学于余。(状语后置句、被动句)

一、虚词 1.乎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4)嗟乎!师道之不传了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 “唉”)2.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4)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8)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3.之

(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

(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

(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这,这一类)(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4.其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5.于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6.也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二、实词 1.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或师焉,或不焉 2.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的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5)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而且(6)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7)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3.一词多义

(1)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2)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3)道

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

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4)惑

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4.词类活用

(1)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2)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3)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4)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6)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7)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8)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10)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动词使动用法,使„„学习)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省略句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2)吾从(之)而师之 3.变式句

(1)而耻学于师(状语后置)(2)师不必贤于弟子(状语后置)(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4.被动句

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四、重点句子翻译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文: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译文: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3.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译文:我学习的道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所以无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无论年长还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译文: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惑师焉,惑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译文: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 是而已。

译文: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强,闻知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赤壁赋》

一、正音

1、壬戌(rãnxū)

2、桂棹(zhào)

3、余音袅袅(niǎo)

4、幽壑(hâ)

5、嫠妇(lí)

6、愀然(qiǎo)

7、山川相缪(liáo)

8、舳舻千里(zhúlú)

9、旌旗(jīng)

10、酾酒(shī)

11、横槊(shuî)

12、渔樵(qiáo)

13、扁舟(piān)

14、匏樽(páo)

15、蜉蝣(fúyïu)

16、无尽藏(zàng)

17、狼籍(jí)

18、枕藉(jiâ)

二、通假字

1、举酒属客(嘱)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凭)

3、山川相缪(缭)

4、杯盘狼籍(藉)

三、词类活用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2、侣鱼虾而友麋鹿(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3、正襟危坐(使动用法,使„.摆正,使„.端正)

4、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使动用法,使„起舞,使„.哭泣)

5、方其破荆州(使动用法,使„.被攻破,击破)

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名词作动词,向东进发)

四、特殊句式

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句)

2、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句)

3、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句)

4、夫水,智者乐也。(判断句)

5、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被动句)

6、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

一、虚词 1. 而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连词,表转折)

(2)倚歌而和之(连词,表修饰)

(3)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连词,表承接)

(4)侣鱼虾而友麋鹿(连词,表并列)(5)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连词,表转折)

(6)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连词,表转折)

(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连词,表修饰)2.之

(1)月出于东山之上(助词,的)

(2)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3)哀吾生之须臾(助词,的)

(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

(5)苟非吾之所有(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

(7)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代词,它们)(8)吾与子之所共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3.于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

(2)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3)徘徊于斗牛之间(介词,在)

(4)于是饮酒乐甚(介词,在)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

(6)渔樵于江渚之上(介词,在)

(7)寄蜉蝣于天地(介词,在)

(8)托遗响于悲风(介词,在)4.乎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形容词词尾)

(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形容词词尾)

(3)郁乎苍苍(形容词词尾)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语气词,表示疑问)

(5)而又何羡乎(语气词,表示疑问)

(6)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在)

二、实词 1.通假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2)山川相繆(通“缭”,环绕)(3)举酒属客

(通“嘱”,劝人饮酒)(4)举匏尊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2.古今异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2)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 3.一词多义

(1)东

a顺流而东(动词,向东进军)

b东望武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2)望

a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

b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

(3)下

a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占)

b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

(4)如

a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

b如怨如慕(副词,像)4.词类活用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用作状语,向西,向东)

(2)下江陵(名词用作动词,攻占)

(3)顺流而东也(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军)

(4)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5)泣孤舟之嫠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

(6)正襟危坐(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7)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用作状语,向南)

(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用作动词,打鱼砍柴)

(9)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

(10)渺沧海之一粟(形容词用作动词,渺小的像)(11)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用作动词,显出白色)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2.疑问句

(1)何为其然也(“何”与“也”表疑问语气)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乎”表反问语气)

(3)而今安在哉(语气词“哉”,表疑问语气)

(4)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语气词“乎”,表疑问语气)

(5)而又何羡乎(语气词“乎”,表反问语气)3.省略句

(1)(其声)如怨如慕,(其声)如泣如诉

(2)(其声)舞幽壑之潜蛟,(其声)泣孤舟之嫠妇(3)(苏子与客)相与枕藉乎舟中 4.变式句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

(3)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

(4)渺渺兮予怀(主语后置)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6)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状语后置)

四、重点语句翻译

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译文: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译文:任凭小船在茫茫无际的江面上自由漂流,越过那浩荡渺远的江面。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译文:多么广阔浩瀚啊,我们像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飘然,我们像脱离尘世,无牵无挂,变成飞升仙界的神仙。4.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译文: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

5.盖其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译文:原来,要是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从那不变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们本身都没有穷尽。

《六国论》

一、古今异义

1、其实(古:是两个词语,其:代词。实:实质,实在内容。其实:它实际上)

2、颠覆(古:灭亡。)

3、祖父(古:祖辈,父辈。)

4、后秦击赵者再(古:第二次)

5、始速祸焉(古:招致)

6、可谓智力孤危(古:智谋和力量)

7、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古:前例、旧事)

二、词类活用

1、日割月削(“日”“月”,名词作状语)

2、以地事秦(名词作动词,侍奉)

3、义不赂秦(“义”作动词,坚持正义)

4、不能独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5、李牧连却之(动词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三、一词多义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

2、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错误,不对)

3、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没)

4、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不)

1、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有人)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偶或)

3、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的„„,有的„„)

4、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于秦相较,或未易量(或许,也许)《烛之武退秦师》

一、虚词 1.以

(1)阙秦以利晋(2)焉用亡郑以陪邻(3)越国以鄙远(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5)敢以烦执事(6)以其无礼于晋 2.而

(1)朝济而夕设版焉(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3)夜,缒而出(4)今急而求子 3.焉

(1)朝济而夕设版焉(2)不阙秦,将焉取之(3)焉用亡郑以陪邻(4)子亦有不利焉 4.之

(1)将焉取之

(2)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3)因人之力而敝之(4)夫晋,何厌之有(5)是寡人之过也(6)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7)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5.其

(1)吾其还也(2)失其所与(3)又欲肆其西封(4)君知其难也(5)以其无礼于晋 6.且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2)且君尝为晋军赐矣

二、实词 1.通假字

(1)失其所与,不知(2)秦伯说,与郑人盟(3)不阙秦,将焉取之(4)夫晋,何厌之有(5)共其乏困

(6)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古今异义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4)贰于楚也

3.词类活用(1)晋军函陵(2)邻之厚,君之薄也(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4)越国以鄙远(5)阙秦以利晋

(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是寡人之过也(2)君知其难也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2.疑问句

(1)夫晋,何厌之有(2)焉用亡郑以陪邻(3)不阙秦,将焉取之 3.省略句

(1)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2)许君焦瑕(3)子犯请击之(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6)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4.变式句

(1)以其无礼于晋(2)且贰于楚也(3)佚之狐言于郑伯曰(4)夫晋,何厌之有

四、重点语句翻译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译文: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译文:

3.既然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译文:

4.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译文:

《鸿门宴》

一、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2、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令将军与臣有卻(“卻”通“隙”,隔阂,嫌怨。)

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弃。)

5、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6、不者(“不”通“否”,否则。)

7、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8、具以事告(“具”通“俱”,全部。)

二、偏义复词

1、所以谴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出入”是偏义复词,偏“入”)

2、孰与君少长?(“少长”是偏义复词,偏“长”)

三、成语典故

1、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2、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3、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劳苦功高)

4、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四、古今异义

1、沛公居山东时(古:崤山以东)

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不同寻常,指意外的变故)

3、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黄河以北;/古:黄河以南;)

4、沛公„„约为婚姻(古:结为儿女亲家)

5、亡去不义(古:离开)

6、所以谴关守将者„„(古:„„的原因)

7、今人有大功而击之(古:现在别人(沛公))

8、而听细说(古:小人的谗言)五、一词多义(补充)

妇女无所幸(宠爱、宠幸)

故幸来告良(幸亏)

沛公军霸上(驻扎)

为击破沛公军(军队)则吾斯役之不幸(幸运)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军营)

卮酒安足辞(推辞)

吾属今为之虏矣(将要)

未辞也(告辞、告别)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如果)

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

是古非今(现在)

玉斗一双(酒器)

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捧着)

外连蘅而斗诸侯(使„斗)

再拜奉大将军足下(进献)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接合)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侍奉)

项伯东向坐(坐着)

吾属今为之虏矣(类、们)

置之坐上(座位)

属予作文以记之(嘱托)

停车坐爱风林晚(因为)

司命之所属也(掌管)

坐而待毙(坐守)

衡少善属文(撰写)

杀人如不能举(如同、好比)沛公不胜杯杓(经得起)

沛公起如厕(去、前往)

是故百战百胜,百善之善者也(胜利、战胜)

固不如也(本来)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的)故谴将守关者(特意)

胜友如云(有才智、高明的)

君安与项伯有故(旧交情)

使子婴为相(担任、当)

故幸来告良(所以)

皆且为所虏(被)

两狼并驱如故(原来)

何辞为(呢)

扶苏以数谏故(缘故)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是)珍宝尽有之(代词,刘邦)

窃 为大王不取也(认为)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到、往)

军中无以为乐(做、干)

今者有小人之言(的)

且为之奈何(对付)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结构助词,无义)为击破沛公军(替、给)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替、给/出谋)

六、词类活用(一)名词作状语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在夜间,连夜。)

2、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

3、头发上指(向上。)

4、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翅膀一样。)

5、道芷阳间行(从小路、抄小路。)

6、间至军中(从小路、抄小路。)

7、持剑盾步走(步行、徒步。)(二)名词作动词

1、沛公军霸上(驻扎、驻军。)

2、籍吏民,封府库(登记户籍。)

3、范增数目项王(示意、使眼色。)

4、道芷阳间行(取道。)

5、刑人如恐不胜(施刑。)

6、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讲义气、合于义/告诉、说。)

7、若入前为寿(走上前、上前。)

8、沛公欲王关中(称王。)

9、秦地可尽王也(称王。)

10、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使„为王,名词使动用法。另说意动)(三)一般动词的使动用法

11、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

1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使„„止。)

13、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跟从。)

14、常以拔剑撞而破之(使„„破。)(四)动词作名词 此王秦之续耳(后继者)(五)形容词作名词

1、君安与项伯有故?(旧情、老交情。)

2、此其志不在小(小事。)

3、大行不顾细谨(细枝末节。)(六)形容词作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与„„交好。)

七、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亚父者,范增也

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3、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4、所以谴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6、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7、此天子气也

8、此亡秦之续耳

9、此其志不在小

10、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1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12、客何为者?

(二)倒装句(1)宾语前置句

1、籍何以至此?

2、今日之事何如?

3、客何为者?

4、沛公安在?

5、大王来何操?

6、何辞为?

(2)定语后置句 玉斗一双,白璧一双(3)状语后置句

1、具告以事

2、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物

3、得复见将军于此

4、因击沛公于坐

5、长于臣

6、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三)省略句

1、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2、若入前为(之)寿

3、为(之)击破沛公军

4、急击(之)勿失(时机)

5、则与(之)斗卮酒

6、则与(之)一生彘肩

7、竖子不足与(之)谋

8、具告(之)以事

9、交戟之士欲止(之)不内

10、毋从(其)俱死也

11、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其)饮

12、加彘肩(于其)上

13、沛公军(于)霸上

14、沛公居(于)山东时

15、置之(于)坐上

16、置之(于)地

17、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18、卫士仆(于)地

19、沛公欲王(于)关中

20、杀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四)被动句

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若属今为之虏矣

(五)固定句

1、孰与君少长?(与„相比,哪一个„)

2、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没有„的)

3、军中无以为乐(没有用来„的)

4、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表反问,的呢?)

《陈情表》

一、正音

1、衅(xìn)

2、闵(mǐn)鲜

3、(xiǎn)

4、祚(zuî)

5、期功(jī)

6、茕(qiïng)

7、蓐(rù)

8、洗马(xiǎn)

9、猥(wěi)

10、陨(yǔn)

11、逋慢(bū)

12、矜育(jīn)

13、拔擢(zhuï)

14、优渥(wî)

15、更相(gēng)

二、通假字

1、夙遭闵凶(悯)

2、零丁孤苦(伶仃)

3、常在床蓐(褥)

4、臣密今年四十有四(又)

三、古今异义

1、九岁不行(古:不能走路)

2、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古:到达)

3、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古:浸润)

4、举臣秀才(古:优秀人才)

5、拜臣郎中(古:尚书省,官名)

6、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古:诉说、申诉)

7、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古:进退两难)

8、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古:犹豫、徘徊)

9、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古:辛酸苦楚)

四、词类活用

1、夙遭闵凶(形容词作名词,忧患,不幸的事)

2、九岁不行(名词作状语,在九岁时候)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名词作状语,在门外,在家中)

4、臣之进退(动词作名词,是否出来做官之事)

5、察臣孝廉(名词作动词,作孝廉,为孝廉)

6、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7、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名词作状语,向皇上)

8、臣具以表闻(使动用法,让„听到)

9、则以刘病日笃(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10、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名词作动词,做官;任职)

11、凡在故老(形容词作名词,年老之人)

12、猥以微贱(形容词作名词,社会地位低下之人)

13、沐浴清化(形容词作名词,清明的政治教化)

14、谨拜表以闻(使动用法,使„„闻)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这实在不是我肝脑涂地就能报答得了的大恩大德啊。

2、今臣亡国贱俘——我现在已是个卑贱的亡国之俘虏。

3、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我的苦楚,并不是

只有蜀地的人士和梁益二州的长官才清楚„„

(二)、被动句

1、而刘夙婴疾病——被疾病缠绕,为疾病所困

2、则告诉不许——不被允许

(三)、宾语前置句

慈父见背——离开我,即去世

六、成语

1、零丁孤苦

2、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3、日薄西山

4、气息奄奄

5、朝不虑夕

6、急于星火

7、结草衔环

《逍遥游》

一、正音

北冥(míng)鲲鹏(kūn)抟(tuán)迁徙(xǐ)坳堂(āo)草芥(jiâ)夭阏(â)蜩蝉(tiáo)舂粮(chōng)蟪蛄(huì gū)大椿(chūn)斥鴳(chì yàn)泠然(líng)万仞(rân)蓬蒿(gǎo)

二、通假字

1、北冥有鱼(溟)

2、小知不及大知(通“智”)

3、旬有五日而后反(又/返)

三、词类活用

1、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 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名词作动词,图谋)

2、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 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然后图南(名词作动词,南行)

3、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使动用法,使„.招来)

三、特殊句式

1、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句,凭什么)

2、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句,到达哪里)

3、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宾语前置,凭借什么)

四、翻译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译文:振翅奋飞,它的翅膀就好像天边垂下的云彩。

2、去以六月息者也。

译文: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去了。

3、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译文: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高地远而看不到它的尽头呢?

4、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译文:哪里用得着飞上九万里高空然后再朝南飞呢?

5、之二虫又何如?

译文: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

6、彼且奚适也? 译文:它将要到哪里去呢?

7、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译文:再说全社会的人都称赞宋荣子,他却并不因此而更加勤勉;全社会的人都责难他,他也并不因此而更为沮丧。(这是因为他)能认清自我表现与外物的分别,能辨明荣辱的界限,至此而至了。他在世上,没有拼命追求什么。

8、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译文:至于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把握六气的变化,而在无边无际的境界里遨游的人,他们需要还凭借呢?

第三篇:2014年浙江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会考基本篇目

2014年浙江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会考基本篇目 1沁园春·长沙/毛泽东2劝学(节选)/荀子 3师说/韩愈4想北平/老舍

5赤壁赋/苏轼6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

7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8最后的常春藤叶/[美]欧·亨利 9六国论/苏洵10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1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12

13祝福/鲁迅14品质/[英]高尔斯华绥16

17拿来主义/鲁迅18

19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20

21寡人之于国也/《孟子》22

23登高/杜甫24

25虞美人/李煜26

37《物种起源》绪论/[英]达尔文28

29逍遥游(节选)/庄子30荷塘月色/朱自清 林黛玉进贾府/曹雪芹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庞朴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鸿门宴/司马迁 雷雨(节选)/曹禺 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雨霖铃/柳永 陈情表/李密 兰亭集序/王羲之

第四篇: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一、通假字

曲终收拔当心画(画通划)

钿头银篦击节碎(篦通金字旁的篦,密齿梳)

二、古今异义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明年:古:第二年 今:指今年的下一年)

老大嫁作商人妇(老大:古:年纪大了 今:长子、长兄等)

又闻此语重唧唧(唧唧:古:叹息声 今:一般指虫鸣)

因为长句(因为:古:因此写了 今:表原因)

暮去朝来颜色故(颜色:古:容貌 今:色彩)

凄凄不似向前声(向前:古:刚才 今:朝向前方(面))

三、一词多义

(1)言

感斯人言(言: 话语)

凡六百一十六言(言:字)

自言本是京城女(言L:说)

(2)命

遂命酒(命:吩咐,命令)

命曰[琵琶行](命:取名)

(3)为

因为长句(v 写、作)

初为【霓裳】后【六幺】(为:弹奏)

为君翻作【琵琶行】(为:介词,为、替)

(4)暂

凝绝不通声暂歇(暂:副词,短暂)

如听仙乐耳暂明(暂:副词,顿时、忽然)

(5)幽

别有幽愁暗恨生(幽:深沉)

幽咽泉流冰下难(幽:形容低微,隐晦,不畅达)

野芳发而幽香(幽:清幽幽的)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幽:昏暗)

(6)语

琵琶声停欲语迟(语:说话,回答)

今夜闻君琵琶语(语:曲)

(7)暗

寻声暗问弹者谁(轻声地)

别有幽愁暗恨生(隐藏的)

偏听则暗(糊涂,愚昧)

四、词类活用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遂命酒(酒:名词作动词,摆酒席)

歌以赠之(歌:名词作动词,作诗)

商人重利轻别离(重、轻:形容词作动词,看重、轻视)

五、文言句式

1、倒装句

转徒于江湖间(于江湖间,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于穆,曹二善才,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2、省略句

问其人,本(是)长安倡女

送客(于)湓浦口

使(之)快弹数曲

沉吟放拔插(于)弦中

3、被动句

感斯人言

《寡人之于国也》

__《孟子》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刚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毋”,不要)

(2)无失其时(通“毋”,不要)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斑”,此处指头发花白)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同“途”,道路)

(5)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仅仅)

2.特殊词义

(1)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2)邻国之民不加少(副词,更、更加)

(3)直不百步耳(只是,不过)

(4)数罟不入洿池(细密)

3.一词多义

(1)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前一个为动词,吃;后一个为名词,食物)

(2)数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译(几,若干)

数罟不入洿池(密)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

扶苏以数谏故(屡次)

(3)直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不过)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弯曲)

系向牛头充炭直(通值,价钱)

(4)胜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尽)

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

其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超过)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的)

(5)发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

发閭左謫戍渔阳九百人(派遣)

百发百中(发射)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花开)

(6)兵

非我也,兵也(兵器)

穷兵黩武(军事力量)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

草木皆兵(士兵)

4.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填然鼓之(敲鼓)

树之以桑(种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

然而不王者(称王)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吃)

5、古今异义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古:黄河 今:泛指河流)

(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古:谷物收成不好 今:凶恶,厉害)

(3)弃甲曳兵而走(古:跑,逃走 今:行,走路)

(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古:供养活着的人 今:保养身体)

(5)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古:可以凭借 今:表示同意,认可)

(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古:然意为这样,而意为却 今:转折连词)

(7)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古:不要归咎 今:没有罪过)

二、文言虚词

1.而

(1)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弃甲曳兵而走

(2)连词,表承接:或百步而后止

(3)连词,表转折:然而不王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4)连词,表并列: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2.其

(1)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里”: 则移其民于河东

(2)代词,作定语成分:移其粟于河内(代河东的)/ 无失其时(它们的)

3.之

(1)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寡人之于国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结构助词,的:察邻国之政/王道之始也

(3)衬音助词,无义:填然鼓之/树之以桑

⑷代词,作宾语成分:申之以孝悌之义(指代百姓)/ 未之有也(代前面所说的事)

4.焉

(1)句末语气助词:尽心焉耳矣

(2)代词:斯天下之民至焉(指代“王”)

5.然

(1)指示代词,这样:河东凶亦然/然而不王者

(2)形容词词尾,相当于“地”:填然鼓之

6.于

(1)介词,对于: 寡人之于国也

(2)介词,表比较,比: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介词,在: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然而不王者,末之有也(“„„者,„„也”,表判断)

(3)非我也,岁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4)是亦走也

(5)非我也,兵也

2.疑问句

(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疑问代词,与“也”连用,表疑问)

(2)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疑问代词“何”与“如”连用,表疑问)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疑问代词 “何”在此表示反问)

3.省略句

(1)(寡人)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省去主语“寡人”)

(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士兵)弃甲曳兵而走(省去主语“士兵”)

(3)以(是)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以”后省“是”,“以是”相当于“因此”)

(4)(梁惠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省去主语“梁惠王”)

(5)(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省去主语“孟子”)

(6)(国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省去主语“国家”)

(7)(王)则日:“非我也,岁也。”(省去主语“王”)

(8)五十者可以(之)衣帛矣

(9)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4.倒装句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于邻国多,介词宾语后置)

(2)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申之,介词宾语后置)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于道路女戴,介词宾语后置)

(4)未之有也(未有之,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劝学》

——《荀子》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輮以为轮(通“煣”,用火烘木使弯曲)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通“又”,再;通“曝”,晒)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2.古今异义

(1)輮以为轮(以为,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

(2)金就砺则利(金,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古义:广泛地学习; 今义:学问渊博)

(4)用心一也(用心:古:用,因为 今:集中注意力;居心,存心)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参:古:验,检验 今:参加,参见)

(6)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寄托:古:安置,安身 今:托付;把理想等放在某人或某事物上)

3.词类活用

(1)动词使动用法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使„„弯曲)

(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

(3)名词作状语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日)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

(4)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

輮使之然也(“輮”这种方法)

不能十步(跨十步,至十步)

(5)数词作形容词:

用心一也(专一)

4、一词多义

(1)绝

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断)

以为妙绝(到了极点)

佛印绝类彌勒(非常)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终止)

(2)假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借助)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与真相对,不真,假装)

(3)闻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听见)

博闻强记(见闻、知识)

不能称前时之闻(声誉、名声)

(4)强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大,强健)

挽弓当挽强,用剑当用长(有力的弓)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

乃百强步,日三四里(竭力,勉强)

(5)望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向远处看)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希望)

先达德隆望尊(名望)

七月既望(月圆之时,农历每月十五日)

二、文言虚词

1.而

⑴连词,表修饰: 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

⑵连词,表转折: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⑶连词,表并列: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

⑷连词,表承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⑸连词,表递进: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 于

(1)介词,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介词,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善假于物也

3.之

⑴代词: 青,取之于蓝(代靛青)/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

⑵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⑶助词,的: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⑷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不如须臾之所学

4.焉

⑴兼词,于之,从这里: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⑵句末语气助词,了: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用“也”表示判断)

(2)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用“者„„也”表示判断)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用“者„„也”表示判断)

2.省略句

(1)鞣(之)以(之)为轮(分别省动词、介词的宾语“之”)

(2)假(于)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省介词“于”)

3.倒装句

(1)青,敢之于蓝,而青于蓝(于蓝取之、于蓝青,介宾后置)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己参省,介宾后置)

(3)善假于物也(于物假,介宾后置)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定语后置)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于水,介词结构后置)

《过秦论》

——贾谊

一、实词

1、通假字:(读本字音)

约从离衡(通“横”)

合从缔交(通“纵”,合纵)

制其弊(通“敝”,困顿,失败)

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呵问)

倔起阡陌之中(通“崛”,崛起)

赢粮而景从(通“影,像影子一样”)

百有余年(通“又”)

威震四海(通震,震慑)

始皇既没(通殁,死)

2、古今异义

(1)以为桂林、象郡(以为:古:把..作为 今:认为)

(2)流血漂橹(橹:古:盾牌 今:指划船的工具)

(3)赢粮而景从(赢:古:背负、担负 今:获胜,获得)

(4)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山东:古:崤山以东 今:山东省)

3、词类活用

①名词作状语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席、包、囊: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

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内、外:对内、对外)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向南、向西、向东、向北)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响、景: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像影子一样)

②名词作动词

履至尊而制六合(履:登上)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绳:用破瓮作,用草绳系)

子孙帝王万事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

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安排次序)

③动词作名词

追亡逐北(亡:逃走的人)

④动词的使动用法

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退却)

序八州而朝同列(朝:使„„朝拜)

外连横而斗诸侯(斗:使„„争斗)

流血漂橹(漂,使„„漂浮)

吞二周而亡诸侯\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亡:使„„灭亡)

⑤形容词作名词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险固的地势)

⑥形容词作动词

尊贤而重士(重:敬重、看重)

⑦形容词使动用法

会盟而谋弱秦\以弱天下之民(弱:使变弱,削弱)

以愚黔首(愚:使„„愚蠢)

约从离衡(离,使„.离散)

⑧形容词作动词

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困,处于困境之中)

4、一词多义

(1)制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过秦论》:(制服)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规模)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 《后汉书•张衡传》:(制造、制作)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压制、控制)

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过秦论》:(统率、指挥)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养足以事父母 《齐桓晋文之事》:(规定、制定)

(2)亡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逃跑、逃脱)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过秦论》:(丢失、失去)

燕虽小国而后亡 《六国论》:(灭亡、消亡)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赤壁之战》:(死亡)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过秦论》:(逃兵、逃亡的人)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通“无”,没有)

吞二周而亡诸侯 《过秦论》:(使动用法,使„„灭亡)

(3)固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过秦论》:(牢固、坚固(的地势))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孟子》:(巩固)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廉颇蔺相如列传》:(坚持、坚决)

吾固知公子之还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本来、原来)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阿房宫赋》:(固执、顽固)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报任安书》:(固然、诚然)

(4)遗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丢失)

蒙故业,因遗策(遗留下来的)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wei,给)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师说》:(遗漏、忽略)

(5)利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锐利、锋利)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劝学》:(使快)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有利、条件好)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过秦论》:(有利的形势)

有蒋士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利益、好处)

(6)度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规章制度)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计算)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越过)平心而度之,无果无一失乎(揣度)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徒也

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2、被动句

为天下笑者,何也?

3、状语后置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4、省略句

(1)省略主语

(秦)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百越之君)委命下吏

(2)省略宾语

以(之)为桂林、象郡

铸以(之)为金人十二

(3)省略介词

聚之(于)咸阳

《师说》

——韩愈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通“否”)

2.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

(4)今之众人(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

(5)小学而大遗(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

育的机构)

(6)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古:无论 今:没有)

(7)吾从而师之(从而:古:跟随(他)并且„.今:表示因果关系)

(8)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古:风尚 今:道路,道德)

3.一词多义

(1)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2)传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3)于

师不必贤于弟子(比,介词,引出比较对象)

而耻学于师(向,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对象)

不拘于时(被,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其皆出于此乎(在,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处所)

(4)乎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乎,介词,相当于 于,引进比较对象)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乎,语气词,呢,表示反诘语气)

(5)从

惑而不从师(跟随)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自)

(6)所以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用来„的)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

4.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吾师道也(学习)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从师)

(2)名词的意动用法

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孔子师郯子(以„„为师)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而耻学于师(以„„为耻)

(4)形容词作名词

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

传道受业解惑也(惑,疑惑的问题)

愚益愚(愚人)

是故圣益圣(圣,圣人)

二、文言虚词

1.而

(1)连词,表并列: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小学而大遗

(2)连词,表转折:惑而不从师

(3)连词,表承接:吾从而师之/人非生而知之者/择师而教之

(4)连词,表修饰:则群聚而笑之

(5)表陈述语气:如是而已

2.之

(1)助词,的: 古之学者必有师/彼童子之师

(2)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4)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人非生而知之者

(5)代词,他:作师说以贻之

(6)代词,这,这一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郯子之徒/

3.其

(1)代词,那些: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2)代词,他: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代词,他的: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其皆出于此乎

(5)副词,表反问语气:其可怪也欤

4.于

(1)介词,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介词,向:而耻学于师

(3)介词,对于:于其身也

(4)介词,从:皆出于此乎

(5)介词,被:不拘于时

5.乎

(1)介词,相当于“于”,译为“在”: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介词,相当于“于”,表比较,译为“比”: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其皆出于此乎

(4)语气助词,表感叹,译为“唉”、“呢”: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6.也

(1)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其可怪也欤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2.省略句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宾语“之”)

(2)吾从(之)而师之(省宾语“之”)

(人)问之,(士大夫之族)则曰„.(省略主语)

其下(于)圣人也亦远矣(省略介词)

3.倒装句

(1)而耻学于师(于师学,介宾后置)

(2)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贤,介宾后置)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

(4)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乎吾,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4.被动句

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四、重要词义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否定副词)

吾从而师之(从,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连词,表目的或结果)

第五篇:高中语文必修5文言文知识点复习归纳

必修5文言知识归纳

《归去来兮辞》文言知识点整理

一、通假字:

乃瞻衡宇(衡,通“横”)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

二、词类活用:

1、瓶无储粟,生生所资(生生:前“生”,维持;后“生”,动词用作名词,生活)

2、眄庭柯以怡颜(怡:愉快,使愉快)

3、倚南窗以寄傲(傲:形容词用作名词,傲然自得的情怀)

4、审容膝之易安(容膝:动词用作名词,仅能容纳双膝的小屋)

5、园日涉以成趣(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6、乐琴书以消忧(琴,书:名词用作动词,弹琴,读书)

7、或棹孤舟(棹:桨,这里用作动词,用桨划)三、一词多义:

1、之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到,动词)求之靡途(代“为长吏”,代词)四方之事(助词“的”)

2、奚

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乐夫天命复奚疑(什么)

3、而

门虽设而常关(表转折)觉今是而昨非(表并列)

时矫首而遐观(表修饰)鸟倦飞而知还(表顺承)

四、古今异义:

(1)于时**未静 古义:指战乱。今义:风浪,常用来比喻纠纷或乱子。

(2)尝从人事 古义:指做官。今义:常用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或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罚等工作。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古义:不久。今义:常用义为“寻找”“追寻”等。

(4)悦亲戚之情话 古义:内外亲戚,包括父母和兄弟。今义: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

(5)幼稚盈室 古义:小孩。今义:指不成熟的做法。(6)于是怅然慷慨 古义:感慨。今义:指大方的行为。

(7)恨晨光之熹微 古义:遗憾。今义:指一种情感,多为“仇恨”之意。(8)将有事于西畴 古义:指耕种之事。今义:指发生某事。

五、特殊句式: 判断句 皆口腹自役(“皆”表判断)2 倒装句

(1)复驾言兮焉求(疑问句宾语前置。“焉求”即“求焉”,追求什么)(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疑问句宾语前置。“何之”即“之何”,到哪里去)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介宾结构后置)(4)将有事于西畴(介宾结构后置)(5)农人告余以春及(状语后置,“以春及告余”)(6)乐夫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疑奚”)3 省略句

(1)情在骏奔(省略主语“余”)(2)寓形宇内复几时(“形”与“宇”之间省略介词“于”)(3)稚子候门(省略“于”,正常语序应为:稚子于门候)4 被动句

(1)遂见用于小邑(见,被)(2)以心为形役(为,被)

六、补充:

《归去来兮辞》中有好多包含“以”的句子,这些句子中的“以”有时作介词,有时作连词。辨清楚这些“以”到底是介词还是连词,对以后的学习和做题也是大有裨益的。几点规律:

1、“以”作介词时,后边往往跟着一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而且它常常与后边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介宾短语,这个介宾短语又常常作后置的状语。

③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连词,则,就)

5、引:

①控蛮荆而引瓯越(动词,连接)②恭疏短引(名词,序)

③司马懿引二十万军(动词,带领)④引次江北(动词,后退,退却)

6、穷:

①穷岛屿之萦回(动词,穷尽)②穷且益坚(名词,困厄,处境困难)③日暮途穷(动词,阻塞不通)④不忍穷竟其事(动词,穷究,追究到底)

7、数: A、shù

①识盈虚之有数(名词,定数)②一曲红绡不知数(名词,数量)③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名词,技术)

B、shǔ数吕师孟叔侄为逆(动词,数落,列举罪状)C、shuò而公子亲数存之(副词,屡次)

8、趋:

①他日趋庭(动词,快走)②入而徐趋(动词,小步快走,表示尊敬)③今背本而趋末(动词,趋向,奔向)④使者驰传督趋(动词,通“促”,催促)⑤趋令销印(副词,通“促”,赶快)

9、且:

①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连词,可是)②北愚公者,年且九十(副词,将近)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副词,姑且,暂且)

④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哉(连词,尚且)⑤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副词,将要)

四、词类活用:

1、襟、带:襟三江而带五湖(意动用法,以„„为襟,以„„为带)

2、下:徐孺下陈蕃之榻(使动用法,使„„放下来)

3、腾、起:腾蛟起凤(使动用法,使„„腾空,使„„起舞)

4、屈:屈贾谊于长沙(使动用法,使„„受委屈)

5、窜:窜梁鸿于海曲(使动用法,使„„出走)

6、星: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名作状,像流星一样)

7、目: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名作动,看,望)

8、尽:宾主尽东南之美(副作动,都包括)

9、美:宾主尽东南之美(形作名,才俊)

五、特殊句式:

1、物(有)华天(有)宝(省略句)

2、十旬休假,胜友如云(聚集)(省略句)

3、渔舟唱(于)晚,响穷彭蠡之滨(省略句)

4、所赖君子安(于)贫(省略句)

5、童子何知(宾语前置)

6、纤歌凝而白云遏(被动句)

7、怀帝阍而不见(被动句)

8、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介词结构后置)

9、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介宾结构后置)

六、本课成语:

渔舟唱晚 雁阵惊寒 萍水相逢 兴尽悲来 高朋满座 命运多舛 达人知命 天高地迥 人杰地灵 老当益壮

《逍遥游》文言知识点整理

一.通假字:

(1)三餐而反(返)(2)小知不及大知(智)(3)此小大之辩也(辨)(4)而御六气之辩(变)

(5)而征一国者(耐)(6)旬有五日而后反(又、返)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副词,表示揣测,相当于“是„„还是„„” ①代词,代第一人称(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②代词,代第三人称(北冥有鱼,其名为鲲)③难道(其真无马邪)④其中(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⑤还是(吾其还也)

8、且:

①尚且(吾死且不惧,彘酒安足辞)②况且(且尔言过矣)

③而且(以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④暂且(县官且顺群臣言)⑤一边„„一边„„(且战且退)⑥彼且奚适也,将要 ⑦且适南冥也。(将要;到、往;海)⑧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将近)

9、乃:乃 而后乃今培风,才

①是,表判断(臣非知君,知君者乃苏君)②只,仅仅(乃自强步,日三四里)③竟然(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竟然

④你,你的(家祭勿忘告乃翁)⑤与“无”连用,表示推测(无乃尔是过与)⑥于是(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者,受上赏)

10、修:未有知其修者,长

①整治,治理(修守战之具)②修建(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③研究、学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④高(邹忌修八尺有余)

11、比:行比一乡,联合

①等到(比至陈,车六七白乘)②挨着(天涯若比邻)

③处处(比比皆是也)④勾结(朋比为奸)⑤认为和„„一样(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⑥等同(与天地兮比寿)。

12、数:

①细密(数罟不入夸池)②多次,屡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③几(有鱼焉,其广数千里)④数目(愿得补黑衣之数)⑤计算(数不胜数)。

13、善:

①好,表答应(王曰:“善。”)②擅长(京中善口技者)③善良的(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14、之:

鹏之徙于南冥也: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则芥为之舟:助词,不译

而莫之夭阏者:代词,它;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动词,到„„去

之二虫又何知:指示代词,这,指两只小动物 五.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句:

①而莫之夭阏者②奚以九万里而南为 ③之二虫又何知 ④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陈情表》知识点归纳

一、重点实词:

1、险衅:臣以险衅(艰难祸患,指命运不济)

2、见背:慈父见背(背弃我,指死亡)

3、夺:舅夺母志(改变)

4、祚:门衰祚(zuò)薄(福分)

5、鲜:终鲜兄弟(本指少,这里是没有)

6、吊: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安慰)

7、婴:而刘夙婴疾病(缠绕)

8、废:未曾废离(停止侍奉)

9、察:前太守逵察臣孝廉(考察和推举)

10、寻:寻蒙国恩(不久)

11、笃:则刘病日笃(病重)

12、拔擢:至微至陋,过蒙拔擢(zhuó)(提升)

13、区区: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

14、听:听臣微志(听任,准许)

下载苏教版高中语文浙江会考篇目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复习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苏教版高中语文浙江会考篇目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复习.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知识点

    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人教版九上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知识点出师表 1、作者:诸葛亮是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2、重点实......

    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复习总结大全

    高中语文必修五知识点复习总结 九月结束时,请叫醒我 高二(10班邝凯欣 秋天特有的明丽阳光被窗棂分割成了小块,碎金铃铛一般摇曳着洒在地上。那个始终微笑着的女孩轻轻走过我的......

    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复习归纳(含5篇)

    必修四文言知识梳理 一、《廉颇蔺相如列传》 舍人: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门客)遗(wèi):使人遗赵王书(送给)即:即患秦兵之来(则,就)宜:宜可使(应该) 曲:曲在赵(理亏)均:均之二策(权衡、比较)......

    高中语文文言文必修知识点(精选合集)

    真正的知识分子该有一副傲骨,不善趋炎附势。这使他们当中绝大多数显得个色,总是鹤立鸡群,混不进人堆里。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语文文言文必修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

    高中语文常用文言文知识点(最终5篇)

    有知识不等于有智慧,知识积存得再多,若没有智慧加以应用,知识就失去了价值。了解你自己在做什么事,知道热爱做什么样的事,知道能把什么事做成什么样,这就是智慧。下面小编给大家分......

    外国小说欣赏会考篇目复习

    外国小说欣赏会考篇目复习 《娜塔莎》 1、课文表现娜塔莎兴奋、快乐、激动、焦急的相关内容: ①‚不是那样的,不是那样的,索尼娅!‛娜塔莎一边说,一边转过头去,用双手抓住头发,替她......

    2014浙江高三语文会考复习

    《赤壁赋》知识点整理 一、虚词 1. 而(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表转折)(2)倚歌而和之(连词,表修饰) (3)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连词,表承接)(4)侣鱼虾而友麋鹿(连词,表并列 ) (5)逝者如斯,而未尝......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一) 学习目标 1、了解《左传》《战国策》《史记》; 2、掌握三篇文章中出现的重点实词及其用法、虚词、特殊句式,举一反三; 3、熟悉作品,借鉴其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