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苏自考2007-2009年公关心理学考题
2007年4月29657公共关系心理学试题
选择题:22分 1.组织严密,乐于和群,爱好娱乐,喜欢发牢骚,重感情,讲义气,描述的是(C)A军人的心理特征 B农民的心理特征 C工人的心理特征
D服务员的心理特征
2.公共关系活动的主体是(B)
A大众媒体
B组织团体
C政府
D公众 3.使活动顺利完成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是(A)
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动机 4.组织内部的向心力有两种,其中围绕组织领导的向心力(B)
A带有民主化倾向 B带有军事化倾向 C容易使组织失去活力D容易造成组织失控
5.由若干人的互动关系作为存在形式的群体称为(A)
A实际群体
B假设群体
C正式群体
D非正式群体 6.公众个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D)
A性格
B能力
C气质
D兴趣 7.“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是基于以乡土观念为基础的(C)
A地域文化心理
B民族文化心理
C亲缘心理
D依从心理 8.“嘴上没毛,办事不牢”表现了宏观心理定势中的(C)
A首因效应
B晕轮效应
C社会刻板效应
D经验效应 9.微观环境引起的心理变化具有(B)
A稳定性
B变动性
C主动性
D被动性 10.心理定势的习惯性又称为(B)
A潜在性
B固着性
C自觉性
D不自觉性 11.公共关系活动中,推动公众心理变化的最直接的因素是(A)
A公关主体的行为 B公关客体的行为 C媒介公众的行为
D政府公众的行为
12.在外面受气,回到家中拿家人当出气筒表现出的心理防御机制是(D)A压抑
B投射
C反向作用
D转移 13.最原始的沟通形式是(B)
A轮形沟通
B链开沟通
C星形沟通
D根形沟通 14.“爱屋及乌”表现了社会心理的(D)
A晕轮效应
B经验效应
C首因效应
D移情效应 15.广告通常属于()
A流泻式劝导
B冲击式劝导
C浸润式劝导
D逆行式劝导 16.组织形象的好坏取决于组织的(D)
A产品
B成员
C财力
D宣传 17.组织形象中最有代表性的实力形象是组织的(D)
A奖金状况
B产品质量
C成员的数量和质量 D生产、技术设备
18.有预定目的,需要做出意志努力的注意是(A)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无意注意
D随意后注意 19.影响认知公众心理的主要因素是(A)
A认知者的主观因素B公众的主观因素 C公众的积极性
D公众的主动性 20.相对多数公众的意见和看法构成公众(D)
A印象
B态度
C新闻
D舆论 21.制造或引导能引起轰动效应的舆论,关键是(A)
A善于利用大众传播媒介B符合社会需要C迎合兴趣焦点
D出奇制胜 22.在公开场合进行不指名地批评,对于被批评者而言,采取的心理影响方式是(B)
A劝导
B暗示
C感染
D诱引
填空题:10分
1.时尚以“新”和“奇”吸引公众,因此又称为____时兴______。2.良好的操作能力具有三种能力特征,即针对性、技术性和____变通 性_____。
3.信号在传递过程中受到其他外部信号的干扰,这种干扰称为_噪音______。
4.比较平和、相对持久、容易发散的情绪称为__心境________。5.“一人知晓,众人皆知”的全方位的信息沟通方式指的是___轮形沟通_____。
6.针对性和时间性强,集中优势兵力重点解决眼前具体问题的劝导方式为_说服型劝导______。
7.直接感染具有即时性、互动性和__情景性______的特点。
8.与缺乏、危险相联系的自我保护和自我发展的心理倾向是___需要_____。
9.浸润式劝导发生的关键是___周围舆论的一致性_______。10.制止流言的最有效方式是_澄清事实_________。
名词解释:18分 1.公共关系行为 2.社会刻板印象 3.转移作用 4.排外意识
5.公众舆论
6.心理定势
简答题:30分
1.简述公共关系心理的特点 2.群体心理具有哪些特征
3.简述群体凝聚力与群体向心力的区别和联系 4.体察公众心境、进行感情沟通需注意哪些问题 5.哪些因素影响感染力?如何增强感染力?
论述题:20分
1.试述不同文化对公众心理的影响,了解不同文化者的心理对于公共关系工作有何意义?
2.如何营造良好的组织心理氛围?
2008年4月29657公共关系心理学试题
选择题:22分
1.公共关系活动受内、外环境的制约,其中“内环境”是指(C)A社会环境
B自然环境
C心理环境
D组织环境 2.直接反映个体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是(B)
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兴趣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最高层次的需要是(B)
A安全需要
B自我实现需要
C归属和爱的需要 D尊重需要 4.将人的需要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属于(B)
A层次划分
B类别划分
C强度划分
D范围划分
5.人们购买礼品时喜欢选购一些包装精美、价格偏高的物品,这在心理学中被称为(A)
A晕轮效应
B经验效应
C首因效应
D移情效应 6.对组织团体而言最难对付的一类外部公众往往是(A)
A媒介公众
B政府公众
C社区公众
D消费公众 7.微观环境引起的心理变化具有较大的(C)
A稳定性
B主动性
C可变性
D被动性 8.舆论导向引起的公众心理变化是(B)
A暂时的和稳定的 B暂时的和不稳定的C长期的和稳定的 D长期的和不稳定的 9.“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所体现的心理防御机制是(C)
A压抑
B投射
C反向作用
D转移
10.在各种信息沟通网络中,最原始并作为其他沟通形式的雏形的是(B)A轮形沟通
B链形沟通
C星形沟通
D根形沟通
11.由特定事件引起的比较强烈、相对短暂、具有突发性的情绪称为(A)A激情
B压力
C燥狂
D心境 12.利用公众的从众心理进行劝导的是(D)
A流泻式劝导
B冲击式劝导
C逆行式劝导
D浸润式劝导 13.感染的作用机制从根本上说在于人的(D)
A易受暗示性
B参与性
C主观能动性
D社会性
14.“香烟有害健康,某某牌香烟也不例外”的广告采用的心理影响方式是(D)A个别暗示
B情境暗示
C非言语暗示
D反暗示 15.“张榜悬赏”诱引公众兴趣所使用的刺激媒介是(B)
A竞赛
B利益
C专家
D新奇
16.根据阿伦和勒温主持的一项实验研究,在错误舆论一致情况下,加入一个不一致但却更加错误的声音,则导致公众原有的态度一致性(C)
A提高
B先降低后提高
C降低
D先提高后降低 17.组织形象好坏的决定因素在于组织团体的(D)
A产品
B成员
C财力
D宣传 18.无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C)
A随意注意
B随意后注意
C无意注意
D有意注意 19.态度是(A)
A主体与某一对象较为稳定的综合性的反应意向 B主体与生俱来的主观反应倾向
C主体对某一对象稳定不变的反应倾向 D一种外显的反应倾向
20.相对多数公众的意见和看法构成(D)
A时尚
B流行
C新闻
D舆论 21.强调组织内的人际关系对于生产次序具有重要影响的是()A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B伏隆的期望理论 C费斯廷格认知不协调理论
D霍桑实验
22.斯第尔(C.M.Steele)的社会研究发现,后来的行为表现最为积极的是(A A给予肯定标定的被试
B给予否定标定的被试 C给予不贴切标定的被式
B没有给予标定的被试
填空题:10分
1.人的行为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原动力是__________。
2.心理定势的不自觉性又称为心理定势的__潜在性________。3.人们评价个体能力的第一印象往往来自对象的__________。
4.“一人知晓,众人皆知”的全方位的信息沟通方式指的是___轮形沟通______。
5.感染是_____感情_____的传递和传染。
6.以小抗大、以弱抗强,需要借助其他力量支持的劝导是___逆向____式劝导。
7.经验过的事物再次出现时能把它认出来的心理过程是__再认________。
8.与公众进行意见沟通应遵循“诚”、“勤”、“和”、“谦”及“_广__”五字要诀。
9.按照态度转变和强化的平衡理论,在由态度主体、对象和参考者所构成的“三合一”模式中,若三种态度关系为二正一负,则主体的态度处于_不平衡____状态。
10.遵守地方民俗体现了以地域文化为基础的___依从_______心理。
名词解释:18分 1.公众
2.假设群体
3.价值评价体系 4.晕轮效应 5.意见沟通 6.诱引
简答题:30分
1.微观心理定势有哪些主要的表现形式?
2.组织团体内部的凝聚力是越高越好?为什么?)
3.试比较自然领袖与正式群体领导的心理差异。4.如何针对购买公众做好公共关系工作?
5.简述有关态度转变或强化的刺激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论述题:20分
1.论述学习公共关系心理学的意义。
2.运用奖励或惩罚激发公众需要应注意哪些问题?
2009年4月29657公共关系心理学试题
选择题:22分
1.公共关系的客体是(C)
A大众
B受众
C公众
D群众 2.在公众心理特征结构中位于基础层次的是(B)
A群体心理及其群体心理特征
B个性心理及其个性心理特征 C角色心理及其角色心理特征
D社会心理及其社会心理特征 3.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是以职业特征为存在形式的(B)
A行动群体
B假设群体
C正式群体
D实际群体
4.以对社会的适应性作为主要参考可将性格划分为五种类型,其中“C”型是指(A)
A平稳型
B逃避型
C磨擦型
D领导型 5.关于兴趣的说法不正确的是(D)
A兴趣是可以转化的 B兴趣是一种认识倾向 C兴趣是一种情感倾向
D兴趣即爱好 6.需要按照作用划分可分为(B)
A刚性需要和弹性需要
B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 C个人需要和公共需要
D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7.要求不多也不高,无忧无虑,平衡性较好的人,其价值取向属于(D)A金钱型
B功名型
C享乐型
D安稳型 8.四种自我境界中具有客我倾向特点的是(D)
A和谐自我的境界 B精神自我的境界 C生理自我的境界 D社会自我的境界 9.由一定心理活动形成,并能对后来的感知、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产生影响的是(B)
A心理特征
B心理定势
C心理倾向
D心理状态 10.“嘴上没毛,办事不牢”体现了社会心理的(C)
A首因效应
B晕轮效应
C社会刻板效应
D经验效应 11.斯大林所说的“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指的是(D)A宏观心理定势
B微观心理定势
C地域文化心理
D民族文化心理 12.任何一个组织团体中的人以及同组织团体发生直接或间接关系的人都可能成为(B)
A组织内公众
B媒介公众
C社区公众
D消费公众 13.人们无意识的充当义务宣传员的最大可能是刺激了他们的(A)A记忆
B认知
C情绪
D兴趣
14.购买公众在公共关系中处于(B)
A主体地位
B客体地位
C控制地位
D被控制地位 15.影响公众心理变化的外部原因是(C)
A个体经历
B生活挫折
C教育影响
D生理变化 16.将自己的无能归咎于生不逢时表现为心理防御机制中的(A)A文饰作用
B投射作用
C反向作用
D转移作用
17.与公众心理的沟通从内容上来说包括几个方面,其中作为基础的是(B)A意见沟通
B信息沟通
C感情沟通
D认识沟通 18.比较平和、相对持久、容易发散的情绪称为(D)
A压力
B激情
C应激
D心境 19.广告宣传采用的劝导方式通常是()
A流泻式
B冲击式
C浸润式
D逆行式 20.兴趣诱引中的刺激媒介不包括(D)
A利益
B功名
C专家
D需要 21.公共关系活动的核心是(A)
A实现与公众的良好沟通
B实现对公众心理的有利影响 C塑造良好的公众形象
D建立良好的组织心理氛围 22.相对多数公众的意见和看法构成(D)
A印象
B态度
C新闻
D舆论
填空题:10分
1.公共关系心理学研究的第一位任务是_实践的任务_________。2.公众的_个性心理特征_____心理特征显示的是个体在心理特征上与其他个体的差异。
3.马克思将人的需要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_发展需要_______。4.组织内部公众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凝聚力问题和_向心力问题_______。5.媒介公众包括新闻媒介公众和_义务媒介公众_______。6.信息沟通过程中被编码后的信息称为__信号______。
7.我国传统的“金”字形的领导体制采用的是典型的____根形信息沟通____网络。
8.和目的相联系的直接推动行为的意念和愿望是________。9.组织形象的塑造包括本体塑造和__观念塑造______塑造。10.认知不协调理论是由________提出的。
名词解释:18分 1.公共关系 2.组织形象 3.平衡理论 4.公众意识
5.社会标定作用 6.责任分散
简答题:30分
1.如何理解公共关系心理的自利性?
2.哪些原则可以帮助判断某个动作如手势、表情、姿势的真假? 3.有效的心理暗示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4.怎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公众形象? 5.如何认识和评价性别心理差异?
论述题:20分
1.具有何种自我倾向的人适合做公共关系工作?
2.试比较公共关系工作中几种常用劝导方法的不同特点,联系实际说明如何灵活运用。
第二篇:自考公关心理学笔记
1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以及为了触进个体心理发展的人类学习与教育的实质与规律的科学。
2横断研究设计 指同一评价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的学习进行研究,比较各个年龄的学生在所观察或实验的某种心理活动上的差异,作为这种心理活动发展变化的依据的实验设计方法。
3生态学运动 指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领域中出现的一种强调在活生生的自然和社会的生态环境中的研究被试的心理特点的普通倾向。
4为什么要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答。一检验理论的适当性和可应用水平。二克服实验室研究过程中精确性严密性与自然性应用之间的矛盾。三让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直接为社会发展服务。
5横断研究设计和纵向研究设计有什么优缺点。答横断优点 研究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实验研究任务,并对可以同时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年龄被试者的某种心理开展研究。节省时间人力物力与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研究结果。缺点研究者发现的不同年龄的不同学生所表现的年龄差异,而不是同一组学生因年龄增长而发生的年龄变化。纵向的优点比较详细的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的量变质变的规律。缺点由于研究持续时间长研究的被试数量会谁着研究时间延续而逐渐减少。阐述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答(1)探索心理发展的规律为社会实践服务①发展向心理学可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②可为医疗 文艺 社会工作等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2)探索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提高其素质①探索不同年龄学生学习心理规律②探索学生各们课程心理规律⑶探索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7华生的心理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答。1环境决定论的发展观 2华生儿童情绪发展观3华生论人格发展 4华生儿童发展教育 8社会文化学说
答。精神工具像物质工具一样是不断变化的发展并受人类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影响,1方面精神工具随着物质工具的使用而产生和发展。另一方面精神工具使用促进了物质工具的发展。这就是社会文化学说。
9简述皮亚杰心理发展理论
答,1影响心理发展因素 成熟练习和习的验 2心理发展的动力3心理发展阶段的标准 4心理发展的具体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2-7具体运算7-125心理结构的特性整体性 转换性 调节性6心理发展研究方法一般用临床法
10述维果基斯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答教育有广义狭义广义指儿童通过活动和交往掌握精神生产的手段,带有自发性质。狭义指有目的有计划进行系统的交际形式创造教育形式。教育与发展的关系有3个方面,1最近发展区进行教育必须注意儿童有2种发展水平。1种是儿童现有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2种水平的差异叫最近发展区2从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的角度 3从学习最佳期限的角度
11论朱智贤心理发展论
答有四个方面1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2强调用系统的观点研究心理发展问题3教育实践与中国化发展心理学4多科学结合严爵心理发展问题
12环境在心理发展的作用答有一下观点1遗传决定论 2环境绝对论3调和论 4辨证唯物论 13心理发展动力实质是什么 答实质就是心里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
14简述印刻与学习的区别 答 有4点不同1印刻不依赖强化学习依赖强化2印刻是不可逆学习不是这样的3印刻形成快一次尝试就形成学习要多死尝试4印刻只会在关键期内发生学习在任何时期都可以发生
15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稳定性与可变性的具体表现及其关系是什么
答稳定性和可变性是相互制约 相互依赖 相互促进的稳定性表现在1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大脑的发展2心理发展受个体掌握的人类知识和经验的行为规范制约3社会教育条件虽然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一定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心理发展的可变性表现在社会环境和教育条件在儿童身上作用不同因而儿童发展的过程和速度有差异。16简述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对教育的工作意义答心里发展的关键期对教育有这重大意义1关键期是教育最佳期2关键期是心理发展的敏感期3关键期是心理发展矛盾冲突最突出期4关键期是心理发展最快的时期 关键期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能起最大的时期
17朱志贤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标准答 1阶段0-1乳儿期 21-3婴儿期33-6,7学龄前其46,7—11,12学龄初期 511,12-14,15少年期614.15-17.18青年期 18论遗传 成熟 环境在心理发展的作用
答遗传指亲代的某种特性通过基因在子代表现的现象遗传只为心理提供了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成熟指个体通过年龄的增长个体身心生长变化。环境广义的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指生存的土地山川河流也指胎儿的生存环境。社会环境指社会生产方式所决定的生活条件狭义的环境指教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对个体施加影响的过程教育对个体心理起主导作用通过个体活动和个体心理发展内部原因实现的。
19论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答教育在心理发展上起主导作用 表现在一下方面
1教育能促进或延缓个体心理发展的进程2教育是引起个体领会和掌握知识经验的关键3 教育必须适合个体心理发展内在需要的变化
20婴儿的神经系统有何机能特点 答1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机能发展2第二信号系统形成与发展3大脑功能的侧化21婴儿游戏发展的特点 答1创造性成分明显增强2独立性增加3计划性增加4组织形式日益复杂5内容丰富
22婴儿概括行发展的特点 答1概括内容比较贫乏2概括特征常是非本质3概括内涵不准确 23婴儿词汇发展特点 答 1词汇数量增加2词汇内容不段丰富3积极词汇增加
23婴儿观察特点 答1观察目的性不强2观察系统性差3观察的持续时间段
24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的原则 答婴儿动作发展是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人脑的控制下有肌肉完成的原则有 1从上到下原则 婴儿最早发展的头部动作完了是躯干2由近及远原则 婴儿发展从身体中部开始3从大到小的原则 先发展大肌肉在在小肌肉
25手的动作发展和直立走对儿童发展和意义 答1手的动作发展使婴儿掌握和使用工具2接触外界物体增多使婴儿目的性增强3手发展与言语协调发展为智力提供良好的条件4手发展促进手眼协调能力直立行走可以让婴儿自己接触世界,直立行走要求身体个部位相互协调促进大脑发育,直立行走导致交往范围扩大。
26小学生神经系统机能特点 答1神经兴奋-抑制过程的机能进一步增强2抑制条件反射迅速发展3兴奋条件反射进一步发展4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系统发生转变
27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什么作用答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是主体,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学的主体他们发挥动的作用。1为什么教师与学生的不同地位任务决定的,2为什么这是因为教学目的所决定的。
28学校学习特点1学习越过直接经验2学习在教师指导下进行3动机是学习的源泉4学习一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为主。29小学生知觉发展特点1知觉有意性目的醒明显发展2知觉的分析与综合水平提高30小学生记忆发展特点1有意记忆超过无意2意义识记超过机械记忆3抽象记忆在迅速发展31小学生阅读经过发展1分析阶段2综合阶段3分析综合阶段32想象发展阶段答1有意性迅速增长2内容逐渐符合事实3还存在一定的直观性和具体性4创造性成分日益增多29小学生写作发展阶段1口述阶段2独立写作阶段3过度阶段30小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特点 1表情丰富不善于控制自己2情感的内容不断扩大与加深3冲动性减少而稳定性增强4小学生从外显像内显性转换
31婴儿自我意识发展内容1自我发展意识2自我评价发展3自我调节发展
32小学生道德感发展特点1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中2具有明显转折3具有不平衡性
33小学生的学习活动对心理发展的作用----进入小学学习成为主导作用1学习是一种社会作用2学习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施的3学习是有组织的活动.34小学生主导活动的发展特点。1学习动机2学习兴趣3学习态度
35论小学生概念的发展1概括性发展阶段2数概念3字词概念
36初中生心理发展特点1过渡性2闭锁性3社会性4动荡性
37初中生知觉发展特点1在有意性和目的性提高2精确性和概括性提高3逻辑性增强 38初中生想象特点1有意想象占主导2想象内容实话3再造想象高速发展创造想象开始发展39 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1对内心世界和内心品质发生兴趣2能够更自觉评价别人个自己的品质3评价他人的品质和高中生比还不稳定
40初中生社会化发展任务1谋求独立2确定自我3获得性别角色4适应性成熟5学习适应成人社会41初中生同伴关系特点1选择性2亲密性3易变性
42初中生对父母关系特点1情感上脱离父母2行为他、独立增加3思想观上和父母有分歧4父母在初中生心理地位下降43初中生生理发展对心理影响1促进了成人感2运动需要增强3出现心理和行为的一些不协调性4性意识觉醒与发展
44高中生观察发展特点1观察自觉性提高2观察时间延长3观察概括性发展4观察精确性发展45高中生记忆特点1记忆增强2以理解记忆为主3视觉与听觉记忆发展停滞4抽象记忆占优势5短时记忆稳定46朱志贤提出的高中生的社会化发展任务是什么1高中生谋求独立希望拜托父母监护指导2高中生性别角色概念发展4高中生必须适应性成熟4学习适应成人社会对高中生更为迫切和需要。---47良好的师生关系对高中生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什么1促进高中生良好性格形象2高中生心理健康3使教师成为高中生的榜样4促进高中生智力潜能------48高中生生理发展对心理的影响美国赫洛克提出4个阶段1性反感期2向往长者牛犊恋期3接近异性狂热期4浪漫恋爱期从阶段描述来看大部分高中生处于2.3阶段少数为4阶段有以下特点1身心发育不平衡2对自身发育喜悦和烦恼3对异性产生兴趣 49论高中生同伴关系作用和特点------答作用1促进学习2促进情绪稳定3促进性格发展4促进人际交往能力。特点对友谊的渴望2高中生友谊观成熟3高中生选择朋友看重品质4高中生男女交友标准不一样--------50论高中生自我意识发展自我发展特点1自我意识独立向发展2自我意识组成成分分化3自我形象空前关注4自我评价成熟5自尊心强
高中生自我评价随着自我认识提高而发展表现为一下几点1自我评价途径多样化2自我评价结果全面丰富3自我评价客观性提高4自我评价稳定性增强
51对个性差异进行测量和评价的目标是什么1确定人们某种特征差异2确认差异之间的关系3估计人们特征差异的原因52对差异的结果用途是什么1确定标准2对人进行选择和编组2测量达到目标方面去得进步4测量结果来分析发展或学习困难的原因以便克服 53智力落后的原因1产前原因遗传性疾病。代谢性异常。近亲结婚。母体怀孕期间服药辐射2生产原因指出生过程中的缺氧产后原因头颅受伤脑部疾病 缺典 环境不良等 54论智力落后的预防与教育 1阻止近亲结婚2避免高龄产妇3加强怀孕期间保健和检查4搞好儿童保健提高抚养质量。对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1激发学习积极性2因材施教3加强直观性教育4循序渐进5多练习55联结理论观点是什么1学习实质在于刺激-反应的连结2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是直接的不存在观念中介3学习过程中要多尝试错误才能找到正确的联结4强调强化在学习的作用56桑代克怎样对人学习进行分类1形成物质刺激
2形成观念联结3形成抽象联结4形成选择联结
57发现法的作用1发现法有助于提高智力潜力2可以培养学生内部学习动机3有利于学习发现的探索方法4有利于记忆58人本主义心理学习观是什么---人本主义心理学学习观认为学习就是学习者发挥潜能和自我实现的过程获得知识探索自己的情感,学会与教师和班级成员交往阐述自己的观念和态度实现自己的潜力最佳境界 59影响学习的条件内部原因1学生原有的知识学生主动加工的活动外部原因1教师的教学技巧2教材和教师提供的信息58如何正确使用讲授法1必须使接受符合有意学习的条件2必须明确认识接受学习的意义与学生认识发展水平3接受学习必须积极主动59辨别学习的有利条件1突出关键特征加强对比2发挥多种知觉系统的作用3及时反馈59采用规1法学习规则条件是什么?答内部条件学生掌握与新规则概念和旧规则。外部条件是学生领会规则含义后,还要提供足够的变式练习,使规则有陈述性像程序性知识转化。60元认知对策略学习有和作用?1促进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认知过程知识水平2促进学生学习情境变化敏感3诱导学生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下找到最佳的学习方法4使学生客观评价自己的学习成绩
61学习策略的学习过程是什么1习的阶段2巩固与转化阶段3提取与应用阶段
62精加工策略应如何培养与训练1课堂教学速度要适当要给学生留有思考余地和时间2课堂教学中随时注意新旧知识的关系3在知识的教学中贯穿方法的教学4训练学生选择运用和调整精加工方法63组织策略的培养与训练方法是什么.1教给学生组织资料的步骤2培养学习概括策略3让学生多练习组织并对组织过程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价
64论述影响学习策略学习的条件1内部条件1原有的知识背景2元认知水平3动机4归因模式5自我效能感2外部条件1训练方法3外显操作步骤64动作技能有何特征 1准确性2动作速度加快3多余动作的减少4灵活性65动作技能可以怎么分类1从没有器械分操纵器械和不操纵器械2从动作技能操纵时调节方式不同来划分连续和不连续 66动作技能形成要经历那些阶段1认知阶段2联系形成阶段3自动化阶段
67动作技能的练习曲线趋势是什么1练习成绩逐步提高2高原期现象3练习成绩起伏现象 68高原期的产生原因1由于这时期提高需要改变旧的活动结构和活动方法而建立新的活动结构和方法2由于学习练习兴趣降低或者身体状况欠佳成绩会展示停顿
69论动作技能形成的有利条件1动作概念2示范3反馈4练习过程中要有间隙 70影响学习迁移的认知结构变量1可利用性变量2可分辨性变量3稳定性变量
71品德与道德的关系、品德与道德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是离开道德就谈不上品德个人品德是道德在个体上的变现区别道德的产生和发展服从整个社会品德赖宇个体
72皮亚杰4阶段内容1自我中心阶段2-52权威阶段6—83可逆阶段8—104公正阶段11-1273意义障碍产生的原因是什么,道德要求不符合学生原有的需要要求频繁学生对道德要求实质产生误解采取强制的方式提出要求伤害学生自尊心学生感觉老师处理问题不公正74确立道德信念的有利条件答学生确立道德信念不仅有赖与道德深刻程度,主要是道德实践获得道德行为经验和富有情感色彩的体验2教育者言行一致
75培养道德情感应主意那些问题1重视学生的情感性学习与教育活动中的情感因素2重视通过美育和美育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3重视教师情感对学生情感的影响
76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训练方法1正确使用奖励与惩罚2榜样示范3给予实践的机会 77论品德不良原因答分为主客观2方面1学生品德不良的客观原因1家庭原因2社会原因学校原因2主观原因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2道德意志薄弱3受不良行为习惯支持4性格某些缺失5需要没有满足78论品德不良的转化过程与方法1醒悟阶段2转换阶段3自新阶段78动机的概念答 1动机3种功能引起行为 维持行为使行为指向一定的目标2动机是一种心理状态79动机的性质答1动机是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的结合2动机是内因和外因的结合80学习动机对学习过程有何影响
1学习动机可以加强注意2学习动机可以动员个体立即对学习做好准备3适中的学习动机的再现效果最好4学习动机可以提高学习坚持性
81学习动机的变化规律1外部与内部学习动机互相交替2近景与远景学习相结合3主导与辅助学习动机协调作用4学习动机可迁移82学习动机形成的规律启示是什么1学习动机可由外部条件激发2学习动机内部需要转换83培养学习动机途径有那些1创设外部条件激发学习动机2引起内部心理需要转换学习动机3强化各种内外因维持学习动机
84论学习动机的培养1远景动机教育与近景学习动机教育想结合2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求知遇3充分利用反馈与评价的作用4科学运用奖励与惩罚5合理开展学习竞赛活动6引导学生对学习成败进行积极的归因85教师的角色包含那些1教书的2育人的3管理的4代理的5研究的86教师如何发挥学生群体的作用1形式合理明确群体规范2合理利用学生群体非正式规范积极因素为教育教学服务3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强化正式群体的规范
87教师之间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1互通信息,增强交往2互相尊重,心理相容3互免共进,团结协作 88教师与学校管理者人际关系1协调关系,友好合作2充分理解,争取支持3顾全大局,尊重服从 89教师与家长人际关系1作为一位倾听者2作为一位沟通者3作为一位协商者90根据教学监控教学过程不同阶段表现可以把教学监控能力够成要素 1课前评价与反馈2课堂的控制与调节3课堂的计划和准备4课后反省性
91教学监控能力发展趋势是什么1有他控到自控2从不自觉到自觉自动化3敏感性增强4迁移性提高92教师的教育机制表现在那些方面1循循善诱与因势利导2灵活果断随机应变3方式多样与对正下药4实事求是与掌握分寸93论影响教学监控能力的因素1教师自身原因2环境原因另外社会文化与价值观学校风气教师待遇学校规章等
94测量的3要素是什么客观事物或事件。法则,数字,符号3要素
95论文测验的优缺点优点容易编制可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足是测验题目少内容范围少 96论学习评价的功能1指导功能2学习功能1指导学习方向2激励学习动机3巩固已学知识3管理功能4研究功能97诊断性学习有何作用1为学生合理编班分组提供可靠信息2发现超常或特殊才能学生3诊断学生落后原因4为因材施教服务
98诊断学习评价的基本内容1认识发展基础诊断2学习技能与习惯诊断3情感诊断
99形成学习评价的作用1 明确学习目标2使学生了解学习缺陷所在3有利于教师发现教学计划中的问题
100客观性测验的有缺点1优点内容广泛题目多 减少了学生无效回答时间评分容易规则明确2 缺点重视阅读忽视写作,
第三篇:公关考题
Quiz 1
1、publicity/宣传是指:
(新闻)宣传是媒体采用的来自外部信源的信息,因为这些信息有新闻价值。这是一种不可控的向媒体投放信息的方法,因为信息源不向有关媒介支付报道的费用。
2、press agentry/新闻代理是指:
新闻代理是创造有新闻价值的故事和事件,以吸引媒体的注意并获得公众的关注。
3、issues management/议题管理是指:
议题管理是对于影响到组织及其公众的公共政策议题进行预测、识别/确定、评估和反应的前摄过程。
4、公共关系研究将组织分为
竞争性的营利组织;竞争性的非营利组织;独占性的非营利组织和独占性的营利组织
5、公共关系传播媒介包括
符号媒介 实物媒介 人体媒介 大众传媒
6、公共关系的要素是
一、公共关系的主体——组织
二、公共关系的客体——公众
三、公共关系的手段——传播
7、公共关系的工作程序是
公共关系调查
公共关系策划
公共关系实施
公共关系评估
8、公共关系一词最早出现在__1882___年___多尔曼.伊盾___在___耶鲁___大学的演讲上。
9、公共关系一词书面上最早出现在___1807《韦氏新九版大学辞典》____上。
10、第一本公共关系著作是由__爱德华.伯内斯___于___1923____年出版的。
11、___爱德华.伯内斯___年__1923____在___纽约______大学首先开设公共关系课程。
12、__1984___年__广州白云山制药厂___成立公关部,开创了中国大陆企业的先河。
13、中国大陆本土第一家专业公关公司___中国环球公关公司__成立于___1985___年,是和__新华社 和 博雅公关公司__合作成立的。
14、你认为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公关人员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获得成功的条件 技能:写作能力;有说服力的演讲
知识:对各种媒体的深入了解;了解管理过程;商业、金融的洞察力
能力:问题解决者;决策者;擅长跟人打交道;容易取得信任;勇于承担责任
素质:稳定;有常识;有动力且热情;兴趣广泛有好奇心;好的倾听者;对挫折有耐受力;
有个人风格 坎托:
对于紧张状态做出反应/response to tension 个人主动性/individual initiative 好奇心和学习/curiosity and learning
精力、活力和抱负/energy, drive and ambition 客观的思考/objective thinking 灵活的态度/flexible attitude
为其他人提供服务/service to others 友善/friendliness 多才多艺/versatility
缺乏自我意识/lack of self-consciousness
Quiz 2
1、公共关系部的作用有
信息管理部、决策参谋部、宣传和外交部
2、公关部的管理原则有
人员精干,配备合理。
相对独立,自动调节。
目标明确,专业性强。
注意协同,保持权威。
3、公关部的经费预算方法有哪些?并简要解释。
固定比率法 投资报酬法
量入为出法
竞争对比法
目标先导法
利弊权衡计算法
4、公关公司的职能有
专题调查研究和信息跟踪
公共关系活动的策划和实施
各种公众事务的处理和协调 组织形象专题咨询和策划
代理一般公共关系事务
5、客户选择公关公司的标准有哪些?
公关公司的信誉和声望
公关公司的人员素质
公关公司的客户情况 公关公司的财政状况
公关公司的收费标准
6、比较公关部和公关公司的优劣势。
从把握组织存在问题的客观性来看
从服务的专业水平来看
从与社会的联系看
从意见受重视的程度看
从灵活性来看
从服务的及时性看
从员工的参与感来看
从费用开支来看
Quiz 3
1、公众的特征有哪些?
广泛性、共同性、相关性、变化性、层次性的特征。
2、用不同的方法对公众进行分类。
根据组织—公众关系的重要程度,可分为重要公众和次要公众
重要公众是指对组织的生存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公众。
次要公众是指对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但并不具备决定性意义的公众。
根据公众对组织的态度,可分为顺意公众、逆意公众和中立公众
顺意公众是指对组织的政策和行为持赞成和支持态度的公众。
逆意公众是指对组织的政策和行为持不赞成、不支持甚至反对态度的公众。
中立公众是指对组织的政策和行为持中立态度、不表态或态度不明确的公众。
根据组织对公众的价值判断,可分为受欢迎公众、不受欢迎公众和被追求公众
受欢迎公众是指能迎合组织需要并主动对组织表示兴趣和交往意向的公众。
不受欢迎公众是指违背组织的利益和意愿、对组织构成潜在或现实威胁的公众。
被追求公众是指符合组织的利益和需要、但对组织不感兴趣或缺乏交往意向的公众。
根据公众构成的稳定程度,可分为临时公众、周期公众和稳定公众
临时公众是因某一临时因素、偶发事件或专题活动而形成的公众。
周期公众是指按一定规律和周期出现的公众。
稳定公众是指具有稳定结构和稳定关系的公众。
3、建立并维护良好媒介关系的原则有哪些?
Shoot squarely/正直、公正地提供信息
Give service/提供服务
Don’t beg or carp/不要乞求或吹毛求疵 Don’t ask for kills/不要求封杀某些报道 Don’t flood the media 针对性投稿
Keep updated lists/及时更新媒介名单
4、开展社区关系的流程是什么?
了解社区:结构、优劣势、对组织的了解和感受
评价当前组织-社区关系:组织提供给社区的除了产品及服务以外的东西;组织从社区取
用的资源;组织需要(尚未取得或需要更多)从社区取用的资源;社区的抱怨
确定目标
与社区公众沟通
渠道:员工及其家属,当地媒体,舆论领袖
方式:非正式洽谈,广告,内部刊物、宣传册、年报、通讯,开放日/open house
5、建立并维护良好消费者关系应做些什么?
提供优质的产品和完善的服务
投诉和纠纷的处理 消费者教育
Quiz 4
1、公共关系传播的定义。
公共关系传播是一个交换信号的相互过程,在共享意义的基础上、在传播者与受传者关系及社会环境的制约下,进行告知、指示或劝服。
2、告知、指示、劝服的过程。
告知
把注意力吸引到传播上来
获得对于讯息的认可
按原意诠释讯息
把讯息储存起来供以后所用
指示
把注意力吸引到传播上来
获得对于讯息的认可
按原意诠释讯息
把讯息储存起来供以后所用 刺激积极的学习和实践
劝服
把注意力吸引到传播上来
获得对于讯息的认可
按原意诠释讯息
把讯息储存起来供以后所用 刺激积极的学习和实践
接受变化——变得与讯息发送者的愿望或观点相一致
3、画出公共关系传播模式图。
4、获得服从的战略。
制裁战略/Sanction strategies 利他主义战略/Altruism strategies 论战战略/Argument strategies 陷阱战略/Circumvention strategies
5、大众传播的效果。
创造对周围世界的认知
设置议程
信息散播与创新
界定社会支持
6、大众传播对议程的设置表现在哪些方面?
7、舆论的指标。
意见的指向/direction of opinion
意见的强度/intensity 意见的稳定性/stability 信息支持/informational support
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
8、根据传播行为特性划分公众。
所有/全议题公众/all-issue publics 无动于衷的公众/apathetic publics 单一议题公众/single-issue publics 热门议题公众/hot-issue publics
9、公共关系传播中的障碍有哪些? 讯息表达的障碍:
编码能力不佳
语义的差异
传送形式的不协调
参考框架的局限
讯息传递的障碍:
时机不合适 漏失或误传
环境的干扰
讯息接收的障碍:
认知的选择 对信息的过滤
受传者理解的差异和曲解
心理障碍 成见
信息过量
10、劝服受众的要素。
可接受度
相容度
密集度
可视性
普及度
多重印象
说服力
11、组织的可控媒介有哪些? 印刷的
组织出版物:内部报纸、内部杂志、简报/通讯、宣传页、宣传册、手册、书籍 信件和备忘录 插页和附件
付印的演讲稿、立场文章和背景文章 公告牌 海报
口头的
会议 演讲 可视的
闭路电视
录像、电影和幻灯片演示 陈列和展览 实物
人体
12、媒介选择的原则。
根据传播对象的特点和需求选择
根据所要传播的信息内容选择
根据时间要求选择
根据费用情况选择
13、公共关系传播的7C要素。公共关系传播的7C要素
Credibility Context Content Clarity
Continuity and consistency Channels
Capability of audience
Quiz 5
1、公共关系调查的定义。公共关系调查是运用科学的方法,有计划、有步骤地去考察组织的公共关系状态,收集必要的资料,综合分析相关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以达到掌握组织的情况,解决组织面临的公共关系问题的一种实践活动
2、公共关系调查的意义。公共关系调查的意义
为组织运行提供信息保障,实施环境监测
公关调查使组织了解自身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地位
公关调查为组织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公关调查能使组织及时把握公众舆论
公关调查有利于提高公关活动的成功率
3、公共关系调查的原则。
实事求是
全面系统
科学性
时效性
尊重公众
讲求效益
4、公共关系调查的内容。公共关系调查的内容
组织自身情况:组织基本情况(历史、目标、政策与措施、贡献、经营管理情况、公共关系意识、公关目标和要求、员工的要求和期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成员的基本情况);组织实力情况
相关公众状况:公众构成、公众需求、公众对组织的评价情况
传播媒介状况:大众传播媒介情况、自控传播媒介情况
社会环境状况:基本社会环境状况(人文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市场环境状况(市场需求状况、消费者状况、市场竞争状况);所属行业环境
组织与公众关系现状:知名度、美誉度、和谐度 组织开展公共关系活动的历史情况
组织目前开展公共关系活动的条件:时机条件、主观条件、客观条件
5、公共关系调查的步骤。
确定调查课题
设计调查方案
收集数据、资料
整理、分析数据、资料
形成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的评价和应用
6、公共关系调查的方法。非正式调查方法
Personal Contacts/个人接触 Focus Groups/焦点小组
Advisory Committees and Boards/顾问委员会 Call-in Telephone Lines/热线电话
Mail Analysis/来信分析 Field Reports/专题报告 观察法
7、观察法的类型、特点、优缺点、应注意的问题。观察法的类型
从控制程度看,可分为控制观察和无控制观察
从是否参与被调查者活动看,可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
按观察的具体形式,可分为现场观察、痕迹观察和比较观察
从时空角度看,可分为纵向观察、横向观察和纵横结合观察
观察法的特点
是调查者有目的、有计划的自觉认识活动
必须利用一定的观察工具
观察法的优点
调查过程隐蔽、间接,可以较真实地反映被调查对象的情况
准确性较高
获取资料较深入、细致
直观、简便易行
观察法的缺点
观察不到内在因素及其变化
费用开支大
耗时长
要求调查人员具备较高的素质
应注意的问题
要避免让被调查对象觉察,保持被观察对象平常、自然的状态
随时记录观察结果
如实反映,不主观臆断
预先准备应急措施
尽量把误差降低到最小程度
记录技术是关键因素
8、文献法的优缺点。文献调查法的优点
可以超越时空条件的限制 实施方便 花费少 客观可靠
文献调查法的主要局限
过时资料比较多,现实中正在发生变化的新情况、新问题难以得到及时的反映
所收集整理的资料和调查目的难以完全匹配
信息的精确度和准确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对调查人员的素质、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高
9、文献资料的种类。
书面文献,是指用文字或数字记录的资料,包括各种公开发行或不公开发行的报刊、书籍、档案、报告、会议文献、统计资料等 声像文献,是指运用录音、录像和摄影技术直接记录声音与图像的文献形式,包括电影、电视、录像、录音、唱片、照片等
电子文献,是指用电脑查找和阅读的文献,包括磁盘文献和网络文献
10、访谈法的特点和类型。访谈法的特点
直接性
灵活性和适应性
访谈员个人的访谈技巧、人品气质、性格特征等都会直接影响调查的结果
回答率高、效度高,但标准化程度低
访谈法的类型
按访谈提纲的方式分为结构性访谈和非结构性访谈
按访谈的场所可分为机关访谈、家庭访谈和公共场所访谈
按对象的数量,可分为集体访谈和个别访谈 按访谈的时间可分为一次性访谈和跟踪访谈
问卷调查法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利用书面回答的方式,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收集信息的调查方法,是社会调查中最常用的资料收集方法。
11、问卷法的优缺点、种类、结构、设计原则。问卷调查法的优点
调查范围广
其匿名性有利于收集真实的信息 标准化程度高,便于定量处理和分析 可以较好地避免调查者的主观偏差 成本低
问卷调查法的缺点
对调查对象的文化水平有要求
所取得的资料大多限于常识性的事实、行为或态度 问卷的回收率难以保证
调查问卷的种类
根据使用问卷方法的不同,可将调查问卷分成自填式问卷和访问式问卷
根据问卷发放方式的不同,可将调查问卷分为送发式问卷、邮寄式问卷、报刊式问卷、人员访问式问卷、电话访问式问卷和网上访问式问卷
调查问卷的结构
标题
说明信:称谓、此次调研的目的和重要性、答卷的程序和具体方法、承诺答题者的隐私或其它秘密不被泄漏、不会因答卷而受任何牵连、预先感谢被调查者的合作、调查方的联系人、联系地址、电话等
对被调查者基本背景资料的调查
调查问卷的主体内容
设计调查问卷的原则
合理性
普遍性
逻辑性
明确性
非诱导性
便于整理和分析
12、设计问卷的步骤、应注意的问题。设计调查问卷的步骤
确定主题和资料范围
分析样本特征
拟定问题
确定问卷的编排
评价问卷
测试和修改
定稿付印
设计问卷内容上应注意的问题
避免不易回答的问题
避免答卷人无法正确理解的问题
避免答卷人不能准确回答的问题
避免抽象的问题
避免杂糅的问题
问卷语言上应注意的问题
清楚准确
口语化
措辞婉转
避免诱导
13、实验法的优缺点。实验法的优点
实验法通过因素控制能了解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研究自变量对因变量变动的影响程度
具有科学性
可主动控制因素变化
实验法的缺点
随机因素、不可控因素太多
存在外在控制,被调查对象的言行、状态可能不易自然流露,有些反应真实性受质疑
仅限于对当前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测试
实施起来难度较大、费用较高
14、主要的实验法有哪些?
事前事后实验调查
有控制组的事后实验
有控制组的事前事后实验调查
15、抽样的基本方法。
简单随机抽样:也叫纯随机抽样,是从总体中不加分类、分组而随机地抽取样本。
分层抽样:也叫类型抽样,即把总体按照其特征分为若干类型或层,然后在类型或层中进行随机抽样。
等距抽样:也叫系统抽样、机械抽样,是将总体按一定次序排列成一览表,然后按相等的距离(间隔)抽取样本。
整群抽样:也叫成组抽样,其做法是在总体中抽取调查单位时,不是一个一个地抽取,而是成群成组的抽取,然后对被抽取的各群或各组中的全部样本进行调查。
16、公关调查项目的经费预算。
调查方案设计费与策划费
抽样设计费、实施费
问卷设计费(包括测试费)
问卷印刷、装订费
调查实施费用
数据录入费
数据统计分析费
调查报告撰写费
资料费、复印费等办公费用
管理费、税金等
Qz 6
1、公共关系策划的原则。
实事求是
与组织整体计划和社会发展保持一致
创新性与可行性相统一
计划性与灵活性相统一
尊重公众利益
2、公共关系策划的过程。
了解形势 确定目标 确认目标公众 设计主题
构思活动内容
时空选择 制定传播策略 编制预算 方案审定
3、公共关系目标的三种层次结果。
知识结果/knowledge outcome:到7月1日为止,使知道在过去三个火灾多发季节里野火烧毁了2500个家庭的当地居民的比例从13%增加到27%。
意向结果/predisposition outcome:到1月15日,使附近的地产主对于我们有能力安全地进行实地测试的平均信任率由2.7增加到3.5。
行为结果/behavioral outcome:在方案开始实施后30天内,使工作时开车的雇员系安全带的比例由现在的51%增加到70%以上。
4、制定公共关系目标的原则。
目标应与公众利益、社会准则相结合 目标应与组织的总体目标相一致
目标要明确、具体
目标要可行、可控、可量化
目标之间要分清层次、理顺关系
5、主题设计的要点。
主题要服从和服务于公共关系目标
主题要有独特新颖、具备个性特征的信息
主题要融入公众需求因素
主题的设计要注意审美情趣
6、选择时机应注意的问题。
尽量选择既能够引起目标公众关注、又具有新闻价值的时机
善于利用可被借助的节日;避开无法借助的节日
对于国内外重大事件,如果可以借势,则当机立断、加以选择;如果无法借势,则加以回避
7、选择场地应考虑的问题。
场地大小
场地位置
场地环境
场地条件
审美
8、制定信息策略的主要工作。
确定主题
确定需要传播的主要信息内容
对这些信息如何表达、传播做出规定
9、公共关系活动的开支项目。行政开支
劳动力成本
管理费用
项目开支
场地费用
物资费用
礼仪费用
安保费用
宣传费用
办公费
劳务费
承办费
Quiz 7
1、公共关系实施的意义。
实施是实现公共关系目标的保障
实施决定了公共关系计划能否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和范围
实施的结果是制定后续计划的重要依据
实施活动具有广泛的影响
2、公共关系实施的特点和原则。公共关系实施的特点
动态性
复杂性
系统性
创造性
公共关系实施的原则
准备充分
目标导向
控制进度
整体协调
反馈调整
3、构建信息内容的原则。构建信息内容的原则
有明确的目标导向
有明确的主题
做到清晰明了、强化个性、易于记忆
自然、亲切、平易
确保完全真实
尽可能适合所采用的媒介特点
针对目标公众的需求和特点
具备新闻价值
4、新闻价值的要素。
影响力/impact 接近性/proximity 及时性/timeliness 显著性/prominence 新奇性/novelty 冲突性/conflict
5、选择传播渠道的一般程序和应注意的问题。选择传播渠道的一般程序
考虑对不同传播方式的选择
考虑对不同类型媒介的选择
考虑具体媒体的不同特点
考虑对具体媒体特定时空的选择
选择传播渠道应注意
所选择的传播渠道要适合目标公众的传播行为
所选择的传播渠道要与传播信息的特点、要求相适应
所选择媒介应在组织承受范围内
选择媒介要注意满足媒介整合策略和投放策略的需要
Quiz 8
1、公共关系评估的定义。公共关系评估是根据特定的标准,运用社会调查的方法对公共关系计划、实施情况及效果进行测量与评价的过程。
2、公共关系评估的意义。
是衡量公共关系工作的重要依据
是开展后续公共关系工作的必要前提 是鼓舞士气、激励内部公众的重要手段
有助于组织管理者认识到公共关系的价值
有助于推动公共关系学术研究和实务操作的进步
3、公共关系评估的程序。
设立统一的评估目标
将目标具体化
选择适当的评估标准
确定搜集证据的最佳途径
收集、分析评估资料,形成评估结果
向组织管理者报告评估结果
使用评估结果
4、项目评估的层次。
项目准备阶段的评估标准 项目实施阶段的评估标准 项目效果的评估标准
5、定性分析的内容。
报道的篇幅、版面和频率
报道的内容
媒介的层次和重要性
报道的时机
记者、编辑的反应
6、公共关系的理论基础。美国公共关系学者布鲁姆(Glen M.Broom)从系统论的角度提出了“调整与适应”这一面向开放系统的公共关系的理论模式
7、公共关系的实践模式及其特点。公共关系实践模式
单向
新闻代理/press agentry
公共信息/public information 双向
双向不对称/two-way asymmetric
双向对称/two-way symmetric
特点
第四篇:公关心理学
公关心理学
一、选择题
1.普通心理学侧重于研究院人内在心理活动,而公共关系心理学则注重考察人的心理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2.组织是公共行为的出发者,即主体,公众是公共关系行为的承受者,即客体。
3.社会组织开展的公共关系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日常的公共关系活动,另一类是专门性的公共关系活动。
4.公共关系理论研究方法包括:系统分析的方法、动态研究的方法和比较研究的方法。
5.实证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淡话法、测验法、个案法、实验法。
6.影响公众心理的主要因素是:导致公众个体心理差异的公众个性。
7.意志行动通常分为形成决定和执行决定两个阶段。
8.印象管理理论包括:①符号相互作用论②自我表现论③情景认同论
9.戈培尔的“谎言重复三遍就会变成真理。”
10.雷蒙德·鲍尔提出“顽固的受传者”理论。
11.组织是与外部世界的“中介人”,是组织内部关系的“粘合剂”。
12.对公众态度测定的方法有:①自我评定法②自由反应法③行为观察法。
13.自我评定法有两种方法:总加量表法与社会距离尺度法。14.常见的逆反心理:①感觉逆反②广告逆反③价格逆反(了解)15.了解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文观性,知觉的恒常性。
16.了解动机冲突的形式: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
17.了解兴趣的差异性:①兴趣指向的差异性②兴趣范围的差异性③兴趣时间的差异性④兴趣强度的差异性。
18.了解:社区公从的需要和新闻媒介公众的需要。
19.了解:能力的个体差异:①能力的类型差异②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③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20.了解传统四种气质类型: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21.了解从众行为与顺从行为的不同。
22.了解行动群体。
23.了解群体的分类:按群体是否实际存在分类和控群体构成原则分类。
24.了解公众形象形成的模式:累加模式、平均模式、加权平均模式。
25.了解影响公众印象形成的心理效应:优质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效应。
二、名词解释
1.组织心理氛围:
是指组织内部环境的心理气氛,是组织员工对组织整体状况以及个人在组织中的地位、作用和前途感受的综合反映。2.公众:
指的是与某一公众关系的体相互联系及相互作用的个人、群体或组织的总和。3.公众的情感过程:
是伴随认识活动和意识活动出现的一种心理活动状态,是与公众对现实生活的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相伴而生的一种主观体验。
4.心境:
心境是一种比较持久、比较微弱而具有弥散性特点的情绪状态。心境具有持久性特点。5.激情:
是强烈地爆发出来且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通常是由一个人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引起的,具体表现为狂喜,暴怒、痛苦、绝望等情绪状态。6.应激:
是出人意料的紧急情况所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7.理智感:
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动力之一,是与人们认识世界追求真理的需要及需要的满足相联系的情感体验。8.公众个体:
也称为个体公众,是指与公共关系主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个人。9.兴趣:
是一个人对某一事物采取积极态度趋向的心理倾向。10.需要:
是个体缺乏某种东西时所产生的一种主观状态,它是客观需要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11.公平理论:
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的。它的基本内容是:一个人对其所得报酬是否满意,不能只看报酬的绝对值、而应当进行社会 比较或历史比较,看其相对值。12.性格:
是一种心理特征,它通过人对社会现实的相对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13.从众:
是指个体公众在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进而采取与大多数人步调一致的行为。14.群体公众心理:
也叫公众群体心理、群体心理,是指在公共关系中处于客体位置的群体成员共同的心理状态或倾向。15.时间:
俗称流行,是一种觉的心理定势形式,表现为社会或群体的成员在短时间内由于追求某种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而产生的相互感染和模仿。16.舆论:
又称社会舆论,指在社会上或群体中人们对普遍关系的人和事公开地发表一致性的意见。17.社会组织形象:
简称组织形象,是组织的客观状态在公众心目中的综合形象,即公众对组织客观状态所作的概括而又抽象的反映。18.公共关系传播
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19.目标公众:
是指那些与组织有着某种利益关系的特定公众。20.纵向沟通:
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21.公众逆反心理:
就是公共关系传播作用于公众的信息超过了其所能接受的限度而产生的一种相反的心理体验,是公众有意脱离公共关系传播信息的思维轨道,进行反向思维的心理倾向。
三、简答题
1.公共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①组织心理 ②公众心理 ③传播心理
2.组织心理氛围的内涵:
第一,组织的心理氛围表现了组织的意识状态;
第二,组织的心理氛围是组织情感的反映。
第三,组织的心理氛围反映着组织中的相互关系。
第四,组织的心理氛围反映了员工对组织的态度。
3.一个组织的凝聚力的高低,主要受以下几方面因素影响: ①组织的目标 ②组织的利益
③组织领导人对组织凝聚力的影响
④组织成员心理满足程度对组织凝聚力的影响
⑤组织内部冲突的解决状况对组织凝聚力的影响
5.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主要有以下六种:
①求实心理需要 ②求美心理需要 ③情感心理需要 ④求名心理需要 ⑤求信心理需要 ⑥求便心理需要。
6.个体加入群体的必要性: 第一,加入群体有助于满足我们的一些重要的心理社会的需要。第二,加入群体可以帮助我们达到各种目标,而这些目标作为个人是不可能达到的。
第三,参加群体有助于我们获得某些知识和信息,这些知识和信息是我们在别处无法获得的。第四,获得群体的成员资格有助于得到社会认同。
7.群众公众心理定势的表现形式:
①时尚:具体来说时尚依流行时间的长短一规模的在小可分为阵热、时髦和时狂三种类型。一般来讲,时尚具有新奇性,短暂性和循环性。
②流言:所谓流言就是一定时期内在社会上或群体内互相传播的共同关心的消息。流言大至可分为三类:一是和人们的利益直接相关的,二是与个人或群体利益有间接关系的;三是和一般无关的。流言的产生,主要是正常的信息,渠道受到了阻碍。
③舆论:舆论与流言不同,它不仅传播信息,更主要地是表达了社会上或群体内部的多数人的态度。舆论一般都有一个发生、发展和消失 的过程。舆论可以分为自发形成的和有意形成的两种。④习俗:即社会风俗习惯,是心理定势的又一表现形式。习俗表现出不同的具体形态,如礼仪方面,语言方面、饮食方面和服饰方面等等。
8.公众即象与组织形象的关系: 第一,公众印象往往是一种个体印象,是处于思维、情感、和行为的互动之中的认知个体的整合过程。
第二,公众个体对组织形成某种印象之后,由于认识能力和接触范围的限制,往往怀疑自己的认知是否可靠,进而产生与他人交流、切磋的心理需要。9.大众传播媒介的特点: ①它具有普遍性的特点; ②它具有迅速,及时的特点 ③大众传播媒介的受体是大众。10.公共关系传播的基本要素: ①公共关系传播者 ②公共关系传播内容 ③公共关系传播渠道 ④目标公众
⑤公共关系传播效果。11.简述有限效果论:
有限效果论认为,大众传播的影响力不可低估,但也不能任意夸大。一般说来,受传达室者使用传播媒介,不是希望通过它来改变自己的观念,而是希望它能够支持或让实自己的所思所想是正确的,以维持心理平衡。
有限效果论提示我们,受众对组织的传播内容并不是“来者不拒”,而是有所排斥的。
12.公共关系传播中人际效的重要性:
①人际交往是大会传播手段的有力补充。
②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组织发展的重要前提。
③人际交往是消除组织内容及外部冲突的良方。
13.公众态度的结构: ①公众态度的认知成分。②公众态度的情感成分。③公众态度的行为成分。
14.针对逆反心理及行为的应对策略:
①根据相关公众的感受限度,调整公众关系传播的内容和强度,避免逆反心理的产生。
②及时采取引导和调节措施,力求在萌生阶段使逆反心理得到扭转
③有意设置刺激诱因,促成预期的逆反行为。
15.公共关系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
①克尽职守,诚实信用 ②努力学习,有效工作 ③廉洁奉公,不谋私利 ④公道正派,谦虚团结
四、论述题
1、营业员造组织良好心理氛围的策略
营造组织良好的心理氛
围,是组织内部公共关系工作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其采用的策略主要有:
①形成组织的价值观念:具体说来,组织的价值观念对于营造组织良好心理氛围的意义在于:第一,它赋予组织员工的日常工作以崇高的意义。第二,它赋予组织以重大的社会责任。第三,它为组织员工提供了行动指南。②尊重员工的个体价值。这样,员工就会因个人作用受到重视,个体价值受到肯定而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自觉地将自己的利益与组织的利益融为一体,自觉地与组织同呼吸共命运,并在对外交往中以组织一员的角色处觉维护组织的形象。
③重视内部传播。从公共关系角度讲,协调内部员工关系的首要任务就是重视内部传播,将员工视作公共关系沟通的首要对象,尊重他们分享信息的优先权,使他们在信息分享中与组织融为一体,形成信任与和谐的内部气氛。④有效使用激励手段:心理学研究表明,有效的激励需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第一,要使员工看到,他的工作能向他提供他希望得到的东西;第二,要使员工感到,这些东西与他的工作绩效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第三,要使员工相信,只要努力工作,便能提高绩效。因此,激励需要讲究时机方式和量度。
⑤加强情感维系:组织与员工之间的情感维系直接影响到组织的心理氛围。成功的组织大都十分重视给予员工全面的关心,大力培植温馨的家庭气氛。
⑥合理化解怨气通过合理的渠道及时宣泄出来,既不对他人构成消极影响,又使本人能够心情舒畅地重新投入工作。
2、如何激励公众的动机?
激励人的行为动机主要
有以下三条途径:一是从动机产生的心理过程进行激励;二是从个体需要和动机的内容方面进行激动;三是从行为改造的角度进行激励。
①期望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伏隆提出。这个理论可以简化为以下公式:激励力量(M)二效价(V)X期望值(E),目前,期望理论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管理工作之中,它对公共关系中的动机激励问题也有深刻的启示。按照期望理论对激励过程的分析,公共关系工作对于公众动机的激励过程的分析,公共关系工作对于公众动机的激励应当从这样几方面入手。首先是选择好目标,这是1
是否能够产生激励作用的关键。其次,努力提高价值。最后,正确地估计期望值。
②公平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来的。它的基本内容是:一个人对其所得报酬是否满意,不能只看报酬的绝对值,而应当进行社会比较或历史比较,看其相对值。为了充分地调动内部公众的积极性,必须运用公平激励法。这需要企业或组织的公关人员从两个方面作工作:一方面,监督完善各项制度,制订科学的奖惩制度,做到尽量公平、合理,并帮助管理者提高素质,消除偏见,排除私心杂念;另一方面,要向公众做好宣传工作,使公众能够客观正确地对自我和他人的绩效进行估价,从而避免因主观的错误判断而引起的不公平感。③双因素理论:这是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提出的。在这个理论中,赫茨伯格认为,调动人的积极性主要是从人的内部,从工作本身入手,工作对人的吸引力才是主要的激励因素。赫茨伯格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结论:人们对工作的满足因素与其工作内容有关,他将此称为激励因素;人们对工作的不满足因素与工作的周围事物有关,他称之为保健因素。根据双因素理论,组织要有效地激励内部公众的行为动机,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就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努力改善内部公众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尽量发挥保健因素的作用,避免引起公众的不满情绪;另一方面,要积极从工作内容着手,充分发挥激励因素的作用,努力调动公众的工作热情和兴趣。
3.公众群体心理特征
群体心理特征是群体成员中形成的与群体活动和状况相关的、经常的、稳定的心理感觉,是群体成员对群体自身状况及其与社会环境关系的主观把握。它具体表现为群体成员对群体的归属感、认同感、整体感等等。
研究公众的群体心理特征,对于全面了解公众的群体心理、深刻认识公众、推动公共关系活动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①归属感:群体的归属感,是成员对群体产生向心力的一种特殊的情感表现。对于群体的归属感,组织的公共关系人员应当给予特别的关注。在开展公共关系工作时,要通过自身的工作,加强所在组织成员的归属感;同时还应分析和研究如何克服其他组织和群体由归属感而产生的排外倾向,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沟通和联络工作。
②认同感:群体认同感是成员在认识上与群体保持一致的情感。组织内部公共关系工作的目的就是要使组织成员对组织产生认同感。只有这样,才能增强组织的凝聚力,提高土气,形成良好的组织心理氛围。
③整体感:群体的整体感是指群体成员对群体的一种总体感觉意识。组织开展公共关系工作,特别是开展组织部分的公共关系工作,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要提高组织成员的整体感,使组织成员认同组织,与组织“同呼吸,共命运”。只有这样,组织才能不断进步,不断发展。4.组织形象的软要素:
软要素是组织中与人有关的要素,是组织的主要构成要素,因为人的状况对组织形象的影响最大。软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①组织成员的数量和质量。通常情况下,组织成员数量代表组织的规模大小。人数多,给人以实力强,可信度高的印象。组织成员的质量包括文化素质、道路品质、业务水平、专业人员的比例和年龄结构等。比例还应该包括领导者的管理水平、公关意识以及社会知名度等。
②组织的群体心理氛围。群体心理氛围一般通过组织内部的风气反映出来。风气好,员工就有舒适感、亲切感、凝聚力大小、工作态度积极或消极等反映出来。上下级关系顺畅,同事关系融洽,每个成员的需要都能得到基本满足,就会激起员工土气,使之焕发出积极主动的工作热情。这对树立组织形象无疑是十分有利的。③组织的方针政策和管理水平。组织发展的长期规划及近期目标,各项方针政策,都对组织形象产生着影响。长期规划应有远见,符合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比如在公众对生态平衡、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关注的今天,组织作出的顺应潮流的决策或规划会为组织带来良好的声誉。
④组织的道德形象。组织应在与公众互惠互利的基础上谋取自身的利益,制售假冒伪劣产品、恣意污染环境等都是有损公众利益的行为,它必将使组织的道德形象大打折扣。
5.如何使公共关系传播致效 ①传播者要有“可信度”。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们相信权威,习惯接受来自权威的信息,易被有威望人传播者说服并接受他们的观点。研究结果提示我们,组织传播者在进行传播活动的时候,应当善于利用“名人效应”和“自己人效应”,借名人之时广大自身影响,通过“自己人”现身说法,取得被说服者的信任。
②正反面意见并陈。美国心理学家霍央兰在美国军队的宣传效果进行研究时发现,当受众的观点与传播者的意愿不一致时,将正反两方面的意见同时摆出来,比单方面的宣传更为有产。我们说,正反面意见并陈比一面之辞好,并不等于说一面之辞就不需要了。是“两面”还是“一面”,要依具体情况而定。
③逐步接近公众。一些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说服与被说服的关系中,要想达到预期目的,必须分析阶段提出要求,逐步向公众靠拢,不能急于求成。组织的传播者在传播一种全亲的观点之前,应当有一个逐步诱导的过程:先为人们提供一些差异较小信息,造成轻微的不协调,通过逐步提供与人们观点相矛盾的信息,使证据不断得到加强,一步步扩大自己的领地,使受传者最终不得不放弃原有的态度和立场场院,接受传播者的意见和观念。影响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
第一,语言障碍。公共传播主要利用语言进行传播,所以“编码”和“译码”是双方是否对语言的词汇含义作出同样的解释。是传播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因此,为了减少传播中的误差,克服主席障碍,传播者在进行传播时应当从对方的具体情况出发,选择他们所能理解和接受的词汇,尽量少用冷僻的专业术语,少用那些对不同的人具有不同意义的抽象名词,多用一些带有普遍意义的具体词汇,必要时,还可以用例子解释自己的意识,用图表、数字等辅助词汇意义的表达。第二,信息失真。常见的信息失真或新闻失真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①无中生有、向壁虚构。②以偏赅全,为我所需。③道听途说,“合理想象”④张冠李戴,导演摆布。公共关系人员不仅要认识到无中生有、向壁虚构是新闻采写之大忌,同时还应当认识到以偏赅全,“管理想象”,张冠李戴,导演摆布同样会引起新闻失真,从而产生不良后果。第三,言论“一边倒”。这种“一边倒”的模式,使许多报道片面性大,透明度差,容易引起,受众的反感。总之,只讲好的方面,只讲对自己有利的片面宣传,必然会降低传播者的威信,导致不良后果。
第五篇:危机公关学考题
危机公关学考题
一、公共关系与宣传工作的区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1.工作性质不同
传统的宣传工作属于政治思想工作范畴,是政治思想工作的手段和工具。宣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改变和强化人们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获取人们对某种主张或信仰的支持。其主要内容是国家的方针、政策、社会道德、伦理、法制等方面的教育。
公共关系作为一种特殊的管理职能,其目的是塑造组织形象,建立组织与公众的良好关系,除了宣传、鼓动以外,其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信息交流、协调沟通、决策咨询、危机处理等。
2.工作方式不同
宣传工作是单向传播过程(组织→公众),带有灌输性和强制性;其目的有时是隐秘的,并不为公众所知晓;工作重点往往是以组织既定的目标来控制公众的心理;有时为了获取目标对象的支持,宣传容易出现夸张渲染的片面效应。
公共关系工作是一种双向传播过程(组织公众);
公共关系必须尊重事实,及时、准确、有效地向公众传递组织信息,以真诚换取公众对组织的理解和信任;
公共关系除了向公众解释、说服工作外,很重要的职能在于向组织的决策层提供信息和咨询;
二、“公共关系结构三要素”是什么,三者之间什么关系?
公共关系的结构是由组织、公众、传播三要素构成的。公共关系的主体是社会组织,客体是社会公众,联结主体与客体的中介环节是信息传播。
这三个要素构成了公共关系的基本范畴,公共关系的理论研究、实际操作都是围绕着这三者的关系层层展开的。
三、什么是攻关危机中的“蝴蝶效应”?
企业危机发生与演变中有一个重要的现象被称为“蝴蝶效应”,意为当企业发生某一方面的重要危机事件时,如果未能在最短时间内进行强有力的控制,公众或媒体会自发围绕着此某一项危机进行延展或聚合,将企业其他方面的失误危机都挖掘出来,将其变成企业的次危机现象。同时如滚雪球般,围绕着主危机,越来越多的次危机或次次危机将相继被揭出,最终形成一场影响力巨大的危机飓风。
四、前苏联政府在应对切尔诺贝利核泄漏危机中的错误表现在那些方面?
事故初期,前苏联政府只是公布核电站发生了火灾,并没有说明发生了核泄漏事故。当地居民通过国外新闻媒体才得知发生了核泄漏事故。
为了掩盖事件的真相,前苏联政府仍于5月1日在离切尔诺贝利140公里的基辅市举行了传统的“五一国际劳动节”大游行。
5月9日按计划举行了国际自行车比赛活动,5月还派歌唱团到核电站进行慰问演出。前苏联中央政治局也下发了秘密文件,禁止医生作出事故清理者患病原因与核辐射有联系的结论。
在核事故爆发的头两周,官方一直保持沉默,当局的冷漠成为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中不容忘记的一部分。
直到5月6日,《真理报》才刊登了第一份有关这一事故的详细报道。但是这份报道没有说出大火所产生的放射量以及伤亡人数。5月14日,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第一次公开谈到了切尔诺贝利核灾难。
前苏联政府在处理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上不透明的做法受到了国际社会、特别是欧洲国家的严厉批评。东欧国家和邻国因前苏联未及时通报灾情,使得原本紧张的关系加剧。世界对前苏联核技术的信任大大降低,加之西方媒体大量夸大的报道,使前苏联的声誉受到空前打击。
十多年之后,一个具有90多年历史的大党轰然垮台,世界为之瞩目。原因各说不一,但苏共在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危机处置上的错误理念和拙劣手法,激起了全体人民的不满和失望,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一个自称为“人民的政党”,以给人民增加生命危机的办法,最终给自己制造了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