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县保障失地农民“七条渠道”情况汇报

时间:2019-05-14 11:20: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上饶县保障失地农民“七条渠道”情况汇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上饶县保障失地农民“七条渠道”情况汇报》。

第一篇:上饶县保障失地农民“七条渠道”情况汇报

上饶县保障失地农民“七条渠道”情况

汇报

上饶县位于江西东北部,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县城旭日镇与上饶市区隔河相望,纳入了市区建设总体规划,属上饶市的城市副中心。为了摆脱贫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近年来上饶县按照“招商引资抓工业,市场运作抓城建,壮大龙头抓农业,强化队伍促全面,全力推进旭日工业园区和农业示范园建设”的思路,不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特别是XX年以来,高标准规划20平方公里的旭日工业园区启动实施,加之市、县相连的特殊地理位置,它已成为市、县两级重点项目建设的主战场。两年多来,县城规划区内因梨温高速、320国道拓宽改造、工业园区等重点工程建设,县城规划区内已有2656户、10638名农民完全失去土地。如何保障他们的利益,切实解决好他们失地后的生产生活出路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七条渠道”出台的背景

首次系统地、全面地、多方位地提出保障失地农民利益“七条渠道”思路,是XX年7月由县委书记赵东亮提出的,8月6日在县委扩大会上,将“七条渠道”内容列入县委《关于进一步推进大改革大开放促进县域经济大发展》四十一条决定当中。之后,在县长汪友良的主持下,县政府相继制定出台了《关于落实解决县城规划区内失地农民利益“七条渠道”的实施意见》及失地农民参加社保、医保、就业培训三个《暂行办法》。之所以提出这一思路,有其特定的背景。背景之一,工业园区建设和城市化推进的难度日益加大。随着各重点工程项目的实施,征地、拆迁范围不断扩大,工作量相当繁重,各种利益矛盾也突显而出。部分项目的拆迁费、征地补偿费没有及时到位,引起了群众的不满,出现群众阻工现象。

背景之二,社会稳定问题开始显现。由于征地费、拆迁费没有按时足额到户,更主要的是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后,出于对今后长远的生产生活出路的担忧,不断到县委、县政府上访,甚至越级到省、市上访,严重影响正常工作的开展。背景之三,失地农民问题矛盾普遍存在。我县组织干部到浙江、江苏、山东等地学习时发现,这些省份虽然经济发展已达到了相对较高水平,但失地农民问题也较突出。这说明失地农民问题不仅是经济水平高低问题,也不能认为等经济发展好了再来解决,而是越早入手,越容易化解矛盾。况且我县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可用财力有了一定增长,已经具备系统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基本条件。

二、“七条渠道”内容及实施情况

基于上述原因,我县超前谋划,创新思路,紧密结合县情、民情,反复酝酿研究,确定了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两项原则”和“七条渠道”。

“两项原则”:一是“三不原则”。不以损害农民利益为代价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不能把失地农民问题当成包袱,各级干部要带着爱民之心,主动做好工作;不能让失地农民的长期生活无保障。二是“三要原则”。要把失地农民问题当成目前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要把农民近期、中期、远期的利益都考虑照顾到,相关措施要系统化、长效化;要把失地农民问题的解决当成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七条渠道”:即保证征地补偿费及拆迁费按规定及时到位;把多渠道的拆迁安置方式和安置小区的区域确定及基础设施的实施作为首要前提;把完全没有耕地的农户无条件实行“农转非”;着手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使他们失去耕地后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对征地、拆迁中符合“低保”条件的困难户并实行了“农转非”的 农户实行“低保”;推出可行的功能项目,保证他们长效投资,长期回报,使征地利益长远化;优先培训并推荐年轻农民到园区或外出就业。具体内容是:

1、规范资金管理,保障补偿到位。一是征地资金由县财政统一管理,统一支付。二是严格执行补偿标准,并向社会公开。三是坚持先筹资,后开工。规定补偿资金未到位的项目,不得开工建设;对我县重点工程建设拖欠农民征地补偿费的,县财政于XX年9月一次性筹集资金1200万元,全部清偿到户,对新征土地一律做到即征即付。XX年以来,全县已征用土地15000多亩,其中耕地3400亩,旱地、林地、未利用地共11600亩,共支付征地补偿费9880万元;拆迁住户1525户,拆迁房屋面积万平方米,共支付拆迁费用7642万元,到位率100%。

2、多种渠道安置,满足安置需要。我县约有1050户被拆迁户需要异地安置,根据县城建设总体规划,着手规划建设5个拆迁户安置小区,可集中安置被拆迁户近XX户。小区的“五通一平”实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使小区内做到通路、通水、通电、通讯、通闭路电视和土地平整到位。并在安置小区内规划了农贸市场、学校、社区服务中心等功能性项目。5个安置小区总投资将达到8000余万元,现已安置被拆迁户890户。同时,实行“货币补偿”、“异地安置”、“产权调换”等多种方式,供拆迁户选择,拓宽安置渠道。

3、提高城市化水平,推进农民非农化。为完全失去土地的农户办理“农转非”,推进失地农民非农化。现已为2656户10638名农民办理了“农转非”手续,使之成为城镇居民。

4、加大就业培训,增强就业能力。向失地农民免费提供用工信息,免费提供就业培训,特别是对现有18--35周岁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目前,我县共免费培训失地农民1400多人次,有600多名失地农民选择了10多个工种要求培训,推荐1000多名失地农民到省外和本县工业园区内就业。

5、增加就业岗位,拓宽就业渠道。全县现有失地农民劳动力6711人,其中18--35岁的4474人。为此,我县一方面加快入园企业建设,优先推荐失地农民就业。目前,旭日工业园区已安排就业岗位6936个,其中不少是失地农民。另一方面推出可行的功能性项目,鼓励行政村或村民个人参与农贸市场、商品交易市场、宾馆、酒店等功能性项目建设,乡镇、村在5个拆迁安置小区内兴建集贸市场,优先安排失地农民的经营摊位,从而为失地农民提供比较稳定的就业岗位和收入来源。

6、实施扶助工程,鼓励农民创业。对失地农民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比照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优惠政策,核发《上饶县失地农民再就业优惠证》。可享受3年内免征营业税、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附加等优惠,并免交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所涉及的20个部门共63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全县现已为失地农民办理再就业优惠证1612份。

7、实行社会救济,建立保障体系。一是“困有所济”。对失地农民中丧失劳动能力的,先列入农村特困救济对象;转为城镇居民后,符合条件的,列入城市低保对象。现转入城市低保的有113户、257人,年保障金额共131664元;转入农村社会救助的有195户、376人,年救助金共27320元。二是“老有所养”。建立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分四个档次,个人缴费最低3375元,最高6750元,按照1:1的原则,即农民缴费多少,政府等额配套多少,吸引和鼓励失地农民参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在女的达到55周岁、男的达60周岁时,即可每月到县社保局领取养老金。对已达到规定年龄的失地农民,做到当月缴费、下月就可享受。政府决定每年从县本级土地收益中提取不少于10%的资金用于失地农民参加社保配套资金。目前,全县失地农民参保人数达3386人,占应保人数(5572人)的%,571人已开始领取养老金,月发放失地农民养老金万元。三是“病有所医”。建立失地农民住院医疗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基金每人每年为85元,其中失地农民个人缴纳25元,县财政配套50元,乡镇配套10元。实行当年参保当年享受,当年停保当年退出的办法,现有6477人参加医保,67人因病住院报销医药费万元。

三、主要做法

一是领导高位推动。为确保“七条渠道”实施到位,县委赵东亮书记、县政府汪友良县长多次对“七条渠道”的实施作出重要批示,并定期对其进行现场督查,也组织了部分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老干部代表对其进行专项视察督查,使“七条渠道”措施破解了一道道现实难题,得以稳步推进和实施。

二是部门积极联动。今年3月6日,我县各有关部门开展了保障失地农民利益“七条渠道”实施突击月活动,集中力量,狠抓了“七条渠道”的实施。县社保局针对失地农民无力一次性支付参保费的情况,实行了“签订协议、分三年缴费”的政策,有效地提高了参保率。有关部门主动上门为失地农民办理社保、医保、就业指导,在办理过程中,提供免费服务,进一步方便群众,减轻农民负担。

三是镇村配合互动。乡镇、村抽调40名干部组成“七条渠道”实施工作组,由县人大副主任、旭日镇党委书记韩建辉任组长。工作小组下设6个小组,分别由6个村支部书记、6位退职科级干部担任小组长,配合部门落实“七条渠道”措施。我县旭日村为充分运用“七条渠道”政策,切实保障好失地农民的利益,对本村失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的每人补贴2500元,并为每个失地农民办理了3年的医疗保险。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推行失地农民利益保障“七条渠道”,对我县来说是一种探索和尝试,尤其是在上级各有关部门没有具体明确的政策规定下,我们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目前失地农民参加社保、医保、就业培训的积极性不平衡,参保率、培训率还不高。大多数50岁以上的中老年失地农民积极性较高,而年轻的失地农民就不太积极;一些农户因建房、娶媳妇、治病已将补偿费用空,难以支付养老金。二是失地农民转型就业难,融入城市生活还要一定时间。目前我县劳动就业培训在场地、师资、设备等条件还很薄弱,不能适应目前形势下的工业生产、第三产业发展的需要,培训的技能和内容还较落后,很难立竿见影地给失地农民以“金手指”。再则,失地农民培训后到企业上班,部分农民受不了严格的厂规厂纪约束,工作几天后还是要求回家,“日落而息日出而作”的农耕生活意识很深。

三是失地农民贫富意识较浓,对一些政策的理解很固执。一些失地农民认为失地后,不论贫富都应享受特困救济或城市低保,且一旦享受了就要终身不变;有的要求干脆一人一户均分,否则大家都不能享受,增加了工作的难度。四是失地农民的利益保障需要上级尽快出台有关政策规定,使我们工作有据可依,不断完善。如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上级没有明文规定,养老金的发放只能在县内进行统筹,的确存在一定风险,也难怪群众会担忧;再如,我县给失地农民转型再就业的优惠政策是参照下岗职工再就业优惠政策执行,这需要上级劳动就业部门给予支持和关心。为此,借这次省、市人大领导来我县视察指导工作的机会,请求上级能早日出台有关失地农民利益保障的政策规定,使基层能够把失地农民利益保障工作做得更好,从而为工业化、城镇化的顺利推进创造一个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

五、几点体会

“七条渠道”一经推出,立刻在群众中引起极大的反响,深得广大失地农民的拥护,最直接的反映就是因征地、拆迁等问题的信访件迅速减少,阻工现象也没有了,社会趋于稳定,民心安定,民意顺应。我们的体会是:

首先,“七条渠道”是保障工业化、城镇化顺利推进的首要前提。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征地、拆迁问题,而“七条渠道”从根本上维护了被征地、拆迁农民的利益,得到了广大失地农民的理解和支持,农民也将会积极主动地予以配合,为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足马力,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第二,“七条渠道”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七条渠道”从本质上切实解决了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农民利益得到保障,农民上访事件也就逐渐减少,社会的稳定也将得到有力维护。

第三,“七条渠道”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有效途径。失地农民问题,归根到底,就是其今后生产生活出路问题,建立失地农民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优先推荐失地农民上岗就业等等,为解决失地农民的问题都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第二篇:上饶县保障失地农民“七条渠道”情况汇报

上饶县位于江西东北部,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县城旭日镇与上饶市区隔河相望,纳入了市区建设总体规划,属上饶市的城市副中心。为了摆脱贫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近年来上饶县按照“招商引资抓工业,市场运作抓城建,壮大龙头抓农业,强化队伍促全面,全力推进旭日工业园区和农业示范园建设”的思路,不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特别是2001年以来,高标准规划20平方公里的旭日工业园区启动实施,加之市、县相连的特殊地理位置,它已成为市、县两级重点项目建设的主战场。两年多来,县城规划区内因梨温高速、320国道拓宽改造、工业园区等重点工程建设,县城规划区内已有2656户、10638名农民完全失去土地。如何保障他们的利益,切实解决好他们失地后的生产生活出路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七条渠道”出台的背景

首次系统地、全面地、多方位地提出保障失地农民利益“七条渠道”思路,是2003年7月由县委书记赵东亮提出的,8月6日在县委扩大会上,将“七条渠道”内容列入县委《关于进一步推进大改革大开放促进县域经济大发展》四十一条决定当中。之后,在县长汪友良的主持下,县政府相继制定出台了《关于落实解决县城规划区内失地农民利益“七条渠道”的实施意见》及失地农民参加社保、医保、就业培训三个《暂行办法》。之所以提出这一思路,有其特定的背景。

背景之一,工业园区建设和城市化推进的难度日益加大。随着各重点工程项目的实施,征地、拆迁范围不断扩大,工作量相当繁重,各种利益矛盾也突显而出。部分项目的拆迁费、征地补偿费没有及时到位,引起了群众的不满,出现群众阻工现象。

背景之二,社会稳定问题开始显现。由于征地费、拆迁费没有按时足额到户,更主要的是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后,出于对今后长远的生产生活出路的担忧,不断到县委、县政府上访,甚至越级到省、市上访,严重影响正常工作的开展。

背景之三,失地农民问题矛盾普遍存在。我县组织干部到浙江、江苏、山东等地学习时发现,这些省份虽然经济发展已达到了相对较高水平,但失地农民问题也较突出。这说明失地农民问题不仅是经济水平高低问题,也不能认为等经济发展好了再来解决,而是越早入手,越容易化解矛盾。况且我县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可用财力有了一定增长,已经具备系统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基本条件。

二、“七条渠道”内容及实施情况

基于上述原因,我县超前谋划,创新思路,紧密结合县情、民情,反复酝酿研究,确定了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两项原则”和“七条渠道”。

“两项原则”:一是“三不原则”。不以损害农民利益为代价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不能把失地农民问题当成包袱,各级干部要带着爱民之心,主动做好工作;不能让失地农民的长期生活无保障。二是“三要原则”。要把失地农民问题当成目前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要把农民近期、中期、远期的利益都考虑照顾到,相关措施要系统化、长效化;要把失地农民问题的解决当成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七条渠道”:即保证征地补偿费及拆迁费按规定及时到位;把多渠道的拆迁安置方式和安置小区的区域确定及基础设施的实施作为首要前提;把完全没有耕地的农户无条件实行“农转非”;着手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使他们失去耕地后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对征地、拆迁中符合“低保”条件的困难户并实行了“农转非”的 农户实行“低保”;推出可行的功能项目,保证他们长效投资,长期回报,使征地利益长远化;优先培训并推荐年轻农民到园区或外出就业。具体内容是:

1、规范资金管理,保障补偿到位。一是征地资金由县财政统一管理,统一支付。二是严格执行补偿标准,并向社会公开。三是坚持先筹资,后开工。规定补偿资金未到位的项目,不得开工建设;对我县重点工程建设拖欠农民征地补偿费的,县财政于2003年9月一次性筹集资金1200万元,全部清偿到户,对新征土地一律做到即征即付。2001年以来,全县已征用土地15000多亩,其中耕地3400亩,旱地、林地、未利用地共11600亩,共支付征地补偿费9880万元;拆迁住户1525户,拆迁房屋面积38.12万平方米,共支付拆迁费用7642万元,到位率100%。

2、多种渠道安置,满足安置需要。我县约有1050户被拆迁户需要异地安置,根据县城建设总体规划,着手规划建设5个拆迁户安置小区,可集中安置被拆迁户近2000户。小区的“五通一平”实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使小区内做到通路、通水、通电、通讯、通闭路电视和土地平整到位。并在安置小区内规划了农贸市场、学校、社区服务中心等功能性项目。5个安置小区总投资将达到8000余万元,现已安置被拆迁户890户。同时,实行“货币补偿”、“异地安置”、“产权调换”等多种方式,供拆迁户选择,拓宽安置渠道。

3、提高城市化水平,推进农民非农化。为完全失去土地的农户办理“农转非”,推进失地农民非农化。现已为2656户10638名农民办理了“农转非”手续,使之成为城镇居民。

4、加大就业培训,增强就业能力。向失地农民免费提供用工信息,免费提供就业培训,特别是对现有18--35周岁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目前,我县共免费培训失地农民1400多人次,有600多名失地农民选择了10多个工种要求培训,推荐1000多名失地农民到省外和本县工业园区内就业。

5、增加就业岗位,拓宽就业渠道。全县现有失地农民劳动力6711人,其中18--35岁的4474人。为此,我县一方面加快入园企业建设,优先推荐失地农民就业。目前,旭日工业园区已安排就业岗位6936个,其中不少是失地农民。另一方面推出可行的功能性项目,鼓励行政村或村民个人参与农贸市场、商品交易市场、宾馆、酒店等功能性项目建设,乡镇、村在5个拆迁安置小区内兴建集贸市场,优先安排失地农民的经营摊位,从而为失地农民提供比较稳定的就业岗位和收入来源。

6、实施扶助工程,鼓励农民创业。对失地农民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比照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优惠政策,核发《上饶县失地农民再就业优惠证》。可享受3年内免征营业税、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附加等优惠,并免交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所涉及的20个部门共63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全县现已为失地农民办理再就业优惠证1612份。

7、实行社会救济,建立保障体系。一是“困有所济”。对失地农民中丧失劳动能力的,先列入农村特困救济对象;转为城镇居民后,符合条件的,列入城市低保对象。现转入城市低保的有113户、257人,年保障金额共131664元;转入农村社会救助的有195户、376人,年救助金共27320元。二是“老有所养”。建立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分四个档次,个人缴费最低3375元,最高6750元,按照1:1的原则,即农民缴费多少,政府等额配套多少,吸引和鼓励失地农民参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在女的达到55周岁、男的达60周岁时,即可每月到县社保局领取养老金。对已达到规定年龄的失地农民,做到当月缴费、下月就可享受。政府决定每年从县本级土地收益中提取不少于10%的资金用于失地农民参加社保配套资金。目前,全县失地农民参保人数达3386人,占应保人数(5572人)的60.8%,571人已开始领取养老金,月发放失地农民养老金8.58万元。三是“病有所医”。建立失地农民住院医疗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基金每人每年为85元,其中失地农民个人缴纳25元,县财政配套50元,乡镇配套10元。实行当年参保当年享受,当年停保当年退出的办法,现有6477人参加医保,67人因病住院报销医药费10.3万元。

三、主要做法

一是领导高位推动。为确保“七条渠道”实施到位,县委赵东亮书记、县政府汪友良县长多次对“七条渠道”的实施作出重要批示,并定期对其进行现场督查,也组织了部分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老干部代表对其进行专项视察督查,使“七条渠道”措施破解了一道道现实难题,得以稳步推进和实施。

二是部门积极联动。今年3月6日,我县各有关部门开展了保障失地农民利益“七条渠道”实施突击月活动,集中力量,狠抓了“七条渠道”的实施。县社保局针对失地农民无力一次性支付参保费的情况,实行了“签订协议、分三年缴费”的政策,有效地提高了参保率。有关部门主动上门为失地农民办理社保、医保、就业指导,在办理过程中,提供免费服务,进一步方便群众,减轻农民负担。

三是镇村配合互动。乡镇、村抽调40名干部组成“七条渠道”实施工作组,由县人大副主任、旭日镇党委书记韩建辉任组长。工作小组下设6个小组,分别由6个村支部书记、6位退职科级干部担任小组长,配合部门落实“七条渠道”措施。我县旭日村为充分运用“七条渠道”政策,切实保障好失地农民的利益,对本村失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的每人补贴2500元,并为每个失地农民办理了3年的医疗保险。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推行失地农民利益保障“七条渠道”,对我县来说是一种探索和尝试,尤其是在上级各有关部门没有具体明确的政策规定下,我们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是目前失地农民参加社保、医保、就业培训的积极性不平衡,参保率、培训率还不高。大多数50岁以上的中老年失地农民积极性较高,而年轻的失地农民就不太积极;一些农户因建房、娶媳妇、治病已将补偿费用空,难以支付养老金。

二是失地农民转型就业难,融入城市生活还要一定时间。目前我县劳动就业培训在场地、师资、设备等条件还很薄弱,不能适应目前形势下的工业生产、第三产业发展的需要,培训的技能和内容还较落后,很难立竿见影地给失地农民以“金手指”。再则,失地农民培训后到企业上班,部分农民受不了严格的厂规厂纪约束,工作几天后还是要求回家,“日落而息日出而作”的农耕生活意识很深。

三是失地农民贫富意识较浓,对一些政策的理解很固执。一些失地农民认为失地后,不论贫富都应享受特困救济或城市低保,且一旦享受了就要终身不变;有的要求干脆一人一户均分,否则大家都不能享受,增加了工作的难度。

四是失地农民的利益保障需要上级尽快出台有关政策规定,使我们工作有据可依,不断完善。如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上级没有明文规定,养老金的发放只能在县内进行统筹,的确存在一定风险,也难怪群众会担忧;再如,我县给失地农民转型再就业的优惠政策是参照下岗职工再就业优惠政策执行,这需要上级劳动就业部门给予支持和关心。为此,借这次省、市人大领导来我县视察指导工作的机会,请求上级能早日出台有关失地农民利益保障的政策规定,使基层能够把失地农民利益保障工作做得更好,从而为工业化、城镇化的顺利推进创造一个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

五、几点体会

“七条渠道”一经推出,立刻在群众中引起极大的反响,深得广大失地农民的拥护,最直接的反映就是因征地、拆迁等问题的信访件迅速减少,阻工现象也没有了,社会趋于稳定,民心安定,民意顺应。我们的体会是:

首先,“七条渠道”是保障工业化、城镇化顺利推进的首要前提。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征地、拆迁问题,而“七条渠道”从根本上维护了被征地、拆迁农民的利益,得到了广大失地农民的理解和支持,农民也将会积极主动地予以配合,为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足马力,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第二,“七条渠道”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七条渠道”从本质上切实解决了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农民利益得到保障,农民上访事件也就逐渐减少,社会的稳定也将得到有力维护。

第三,“七条渠道”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有效途径。失地农民问题,归根到底,就是其今后生产生活出路问题,建立失地农民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优先推荐失地农民上岗就业等等,为解决失地农民的问题都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第三篇:失地农民汇报材料定稿

积县委发[2011]221号

积石山县失地农民情况及相关工作汇报

州委督查室:

根据转办通知精神,现将我县失地农民情况及相关工作汇报如下,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全县失地农民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州委、州政府确定的发展战略、发展思路和发展布局,全力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先后对县城和居集、别藏、大河家等重点集镇进行了集中改造和建设,大大提升了县城品位和服务功能,增强了集镇的辐射带动能力。同时,狠抓项目建设不动摇,抢抓机遇,大干快上,全力争取和实施了一批基础设施、民生工程和社会事业等方面的大项目、好项目,掀起了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热潮。随着全县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社会的持续较快发展,各类建设项目对土地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全县失地农民呈逐年增多趋势。2008年以来,严格按照县城和各重点集镇《土地总体利用规划》,进一步规范土地一级市场,盘活土地存量,最大限度节约土地,形成了比较科学合理土地利用格局。同时,严格有关规定,合理补偿被征地农民,着力保障失地农民生活,实现了建设用地的和谐征用。全县共依法征用规划区建设用地5302.7 亩,其中,耕地4983.94亩、宅基地104.59亩、沙滩地和荒地214.17亩,分别占被征用土地总面积的94 %、1.97%和4.03%。被征土地涉及全县8个乡镇、42个行政村的3428户农户,失地农民达14253人,人均失地面积0.37亩。

二、坚持以人为本,妥善安置失地农民

面对新形势下的失地农民问题,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人为本,一手搞建设、谋发展,一手保民生、促稳定,在县级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采取多种积极有效的措施,全力保障失地农民的基本生产生活。

一是严格按补偿标准进行补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及《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协议》和《甘肃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等法律法规关于土地征用补偿标准的规定,结合县情实际,对4983.94亩耕地按每亩4.5万元至6.5万元的标准进行了补偿,发放补偿金27411.6万元;对214.17亩沙滩地和荒地按每亩0.7万元至3万元的补偿标准进行补偿,发放补偿金56.2万元;对104.59亩宅基地按每平方米67.5元至155元的补偿标准进行补偿,发放补偿金127.07万元,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失

地农民的生产生活困难。

二是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和医疗救助制度,确保失地农民贫有所济。根据我县实际,在落实国家低保政策时,对失地农民予以倾斜照顾,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失地农民,把符合城乡低保条件的1330户5129名失地农民纳入了城乡低保范围,按季足额发放低保金,已发放低保金40.025万元。建立医疗保障救助制度,积极引导失地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564名患病的失地农民进行了医疗救助,发放救助金16.25万元,有效解决了失地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三是积极探索合理的土地征用补偿标准和补偿制度。随着全县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土地收益成了被征地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资金的去向问题也成了农民关注的热点。因此,县上根据省州有关政策规定,按照适应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广大农民合法权益的要求,研究制定了合理的土地补偿标准,改进土地征用补偿方式,相应增加了失地农民的补偿,并采取“土地换保障”的办法,由开发商一次性对失地农民进行现金补偿或分配保障住房。同时,结合“安居致富”工程和农村危旧房改造等项目的实施,将267户搬迁户优先纳入建房对象,户均补助4000元至

2.4万元,对384户1620人发放租赁补贴,每人每年补助576元,发放补助金93.32万元,有效地解决了失地农民的住房困难。

四是积极引导失地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对已经实现就业的失地农民,督促相关企事业单位按照有关规定为他们缴纳养老保险。对征用土地较多的村社,积极运作争取,将失地农民一次

性纳入社会保险范围,对自主创业的失地农民按照自由职业者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切实提高失地农民的参保积极性。

五是认真搞好就业服务工作,帮助失地农民实现就业。为了确保失地农民“失地不失业”,县上积极开展教育引导,广泛宣传讲解国家的就业方针、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引导农民改变传统择业观念,积极参与劳务“百千万”工程,大胆走出家门,到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务工创业。目前,共组织输出青年失地农民1512人次,开展就业指导和技能培训3120人次,其中2125名失地农民已实现就业安臵,159名失地农民实现自主创业。通过县乡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帮助引导,不仅使失地农民增加了收入,也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提振了生活的信心,加快了“农民变民工、农民变职工、农民变市民”的步伐。

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虽然我县在解决失地农民问题方面实施了一系列保障措施和优惠政策,但是由于县穷民穷、财政困难,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弱,加之保障制度不健全等多方面的制约,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1、收入水平下降,生活压力增大。由于大部分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种植和养殖收入,生活本来就比较困难。土地被征用以后,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加之大部分失地农民没有其他技能特长,导致收入骤减,生活陷入困难。同时,随着物价上涨和生活成本提高,生活水平下降,压力不断增大。

2、普遍缺乏一技之长,再就业能力差。由于我县教育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民群众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综合素质不高,特别是失地农民中少数民族人口较多,普遍缺乏技能特长和就业竞争力,受企事业单位招工时年龄、文化、技能等条件的限制,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只能就近从事一些苦力劳动或打零工,劳动报酬普遍较低。

3、征地补偿形式单一,标准偏低。目前我县征地补偿方式主要是现金补偿,占所有补偿方式的90%以上,平均每户补偿11.2万元,远远低于土地使用权转移后的土地增值额和市场价位。在物价水平持续走高的情况下,尽管享受一些优惠政策,但这只能维持农民家庭日常生活开支,难以对失地农民生产生活形成较长时期的保障。

4、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覆盖面小。由于征地补偿标准普遍偏低,加之面向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导致失地农民无法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权利。在实行现金补偿后,失地农民需自行解决养老、医疗、失业等问题。因此,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

四、关于保障失地农民生产生活等工作的意见建议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加大,征用土地不可避免,失地农民队伍将越来越大,潜在的矛盾和不稳定因素也会越来越多。因此,各级党委、政府要从战略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认真研究解决实地农民问题,对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生活保障问题进行通盘考虑,统筹兼顾,多管齐下,全方位保障失

地农民的合法利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1、继续建立健全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土地是农民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农民为经济建设出让土地,失去了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应该把建立科学完善的社会保障长效机制作为有效保障失地农民生产生活的重要措施,尽快把失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和就业体系。

2、各方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采用政府、村集体、农民个人三者共同承担(即农民从安臵费中拿一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从土地补偿费中拿一点,政府从土地收益中拿一点)的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解决失地农民参加社会保障的资金问题。

3、建立健全失地农民就业创新机制。要积极探索建立健全失地农民就业的体制机制,把失地农民作为纳入创业辅导体系的重点对象,在资金支持、人才培训、项目推荐、信息共享等方面提供服务,帮助失地农民搭建创业平台、寻找就业机会。

4、建立专项保障基金。进一步加强国土、民政、公安、劳动与社会保障等部门的协调,从征地补偿金中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建立征地农民补偿安臵的社会保障基金,建立“失地农民安臵社保专户”,不断拓宽安臵渠道,通过户籍制度改革,把失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险统筹,切实解决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

第四篇:失地农民生活保障预案

失地农民生活保障预案

【案由】关于尽快解决失地农民生活保障问题的建议案

【类别】农林

【提案人】谢涛、汪颖、刘伟

【主题词】征地 农民 社会保障

【内容】

近几年,全国各地城市老城区的拓展,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兴建,绿化及交通等基础设施也逐渐建立起来了,农民也因此住上了新房,而且住宿环境也大大的改善了,特别是在交通问题也得到了一定的解决。这本来是值得高兴的事,可为什么会出现群体上访事件呢?难道是因为他们“不知足、贪得无厌、想要更多吗”?

答案是否。这是由于全国各地城市老城区的拓展,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兴建,绿化及交通等基础设施和乡镇企业占地,大片的良田被征占。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近亿亩的耕地被征用,“务农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农民”多达几千万人。自去年以来,农民因征地引发的群体上访事件呈激增之势,已占农民上访件数的70%左右,而且此类上访具有明显的群体性、组织性、对抗性和持久性,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部分失地农民的不满情绪和逆反心理呈上升趋势,不仅不断引发新的社会矛盾,也直接影响了社会稳定的大局,成为一些大中城市最棘手的难题之一。

由于失去土地,大量农民的就业及社会保障无着落,切身利益被严重侵犯。据调查,失地农民中,经济收入丰厚,生活水平较失地前提高的不足10%;有稳定经济收入,没有因失地影响基本生活的占30%;而占60%的失地农民因经济收入无来源,生活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困难农民大多年龄在四、五十岁以上,其子女生活也不富裕,所在的集体经济实力又相对薄弱,使他们成为工作无职业,经济无来源,生活无保障的“三无人员”。基层干部也反映:“在推进城市化过程申,农民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各级政府如再不注意解决他们的问题,我们在下边做工作会压力越来越大。失地农民生活保障问题解决不好,稳定就是一句空话。”

而这些现象的产生最主要还是因为: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失去了集就业、养老、最低生活保障为一体的土地后,不能与城里人一样获得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造成失地农民现状的原因极其复杂,既有现行征地制度上的弊端,又有现行土地制度的缺陷,政府的逆向操作也加剧了矛盾的激化。征地制度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国家征用土地时,没有将公益性征地和商业性征地严格加以区分。由此造成一些地方在商业性征地过程中,以“公共利益”名义

滥用行政权力,导致了征地规模和标准的随意性和混乱。征地制度的最大缺陷是补偿过低。政府以低价征用的土地,以高于征用价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价格售给开发商。还有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吸引外资,实行零地租出让,每亩土地只给农民几千元补偿费。事实上,征用土地过程已成为地方政府、企业、集体和农民为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所进行的一场刺刀见红的惨烈厮杀。其结果是地方政府和企业获利最多,集体居20%至30%,企业占40%至50%,村级组织占25%至30%,农民仅占5%至10%,其中农民受益最少。

建立在这些原因基础上,比较笼统的提出几点建议及解决方法:

第一,要重新认识土地是农民神圣不可侵犯的财产,进一步增强保护农民利益的意识。土地是农民的生存之本,推行城市化绝不能以牺牲农民的利益为代价。在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过程中,应尽快改变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征地方式,并尽快制订详细且有可操作性的征地规章,规范各级政府行为,约束公共权力,引入市场机制,让农民直接参与土地交易全过程,以保证他们对土地的使用权、处置权等得到充分尊重,利益得到有效保障。

第二,要尽快完善土地征用补偿机制,提高补偿费标准,并严格监管征地补偿费的使用。失地农民对政府的不满,主要体现在所获得的土地补偿款难以维持其长期的生计。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修改征地补偿水平,大幅度提高现行征地三项补偿费标准,并把人头留给农民。征地费要设立专户,专款专用,收支情况要公开。要责成审计部门每年定期审计征地补偿费使用情况,并就征地有关事项举行听证会,及时纠正和打击地方政府及村级干部的违纪违法行为;

第三,要不断完善安置办法,提高失地农民的就业率,为他们建立稳妥的社会保障体系。失地农民,尤其是年龄较大的失地农民缺少职业技能,在激烈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中毫无优势,导致一些地区的失地农民失业率高达50%至60%。成为城市申新的贫民阶层。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国家应尽快出台安置失地农民就业的更优惠政策,尤其要加大对他们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要推行土地换社保的办法,将失地农民全部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凡新发生的土地安置补偿费不再直接支付给被征地村集体及农民个人,而由用地单位一次性将款项注入劳动保障部门设置的“安置费”专户,封闭运行,专门用于支付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统筹费。第四,要不断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不断提高失地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在确保失地农民生活保障的同时,必须通过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的收入。国家应从征地中拿出10%左右的“三通一平”建设用地,留给被征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二、三产业,这样

不仅可为失地农民创造就业岗位,也可用获得的利润返还给失地农民。要大力鼓励集体经济组织盘活资产,参与土地开发,允许村集体和农民以土地使用权做为资产,与投资方联合成立股份合作公司,共同开发,实行土地入股,按股分红。并每年支付土地合作的回报,使失地农民从土地中获取永久的收益权:

第五,要进一步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就业、生活及杜保的组织领导,整合各方面力量,真正为失地农民办实事。全面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生活及社会保障问题,既是一个新事物,又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农业、土地、计划、开发办、劳动、城建、财政、民政、教育、卫生等诸多部门。为避免政出多门,应建立一元化的权威机构统管此项工作。中央及省、市、区政府可建立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要负责出台土地征用规模、程序和补偿机制等方面的政策,并推广各地的经验;市、县级政府领导小组主要出台具体实施办法。为尽快取得经验,使各项政策真正具有可操作性,可考虑在一些地方设立试验区,先行试点,总结经验,以便全面铺开。

第五篇:刍议加强失地农民生活保障

依法履行人大职权 切实保护农民权益——刍议加强失地农民生活保障土地是农民生活的最基本保障,是农村稳定的基础。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失地农民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7年来全国有近亿亩耕地被征用,那些“务农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农民”已达4000万。由于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大量农民生活和保障均无着落,如何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解除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保证农民安居乐业,是目前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九三学社2003年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60%多的失地农民生活十分困难;有稳定经济收入、没有因失地影响基本生活的只占30%。这些困难农民多在中年,上要养老,下要扶小,生活非常艰难。在城市化加快的过程中,农民付出了太大的代价,而失地农民得到的补偿可谓微乎其微。浙江一项调查表明,农民仅占被征土地收益的5%至10%。1988年修订的土地管理法规定,征用土地的,按照被征用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十几年过去了,当年制定的补偿标准已远低于经济发展,就是这样的补偿费还常常不能全额发放到农民手中。拥有土地承包权的农民,不仅享受不到土地升值所带来的利益,在失去了集就业、养老、最低生活保障为一体的土地后,不能与城里人一样获得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还要为转变就业方式、生活方式而付出大量的成本,这让不少失地农民不满情绪和逆反心理呈现上升趋势,对土地征用采取了抵制态度。这不仅严重恶化了干群关系,也直接影响了社会稳定的大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各类基础设施建设的扩展,今后还得有大量农用地被征,如果在征地过程中没有合理补偿和妥善安置失地农民,必然出现旧的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矛盾又大量发生的局面,势必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我国的基本国情是,70%人口在农村,农村有3000万贫困人口。如果不能充分实现农民利益,全面小康的目标就难以实现。保护农民权益问题是关系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关键。人大及其常委会是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国家权力机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如何认真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精神,依法履行人大职权,切实保护农民权益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我市实际情况,作一初步探讨。近期内,我们联合市有关部门对我市失地农民生活保障问题作了比较系统、全面的调查,从调查情况看,当前失地农民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1、补偿标准不一,安置费用偏低 目前,由于政策不一,造成相邻地区、相同时间、相同面积的土地被不同项目征用时,补偿费差距很大,使被征地农民无法理解、无法接受。患寡,更患不均,是失地农民的心理写照,也是导致了众多上访、纠纷出现的重要原因。一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用地补偿标准偏低。根据《江苏省土地管理条例》第26条的相关规定,我市按照人均耕地0.6亩计算,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 之和应为26220元/亩,而近年来的实际补偿标准为16080元/亩,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农民的合法权益。二是部分征地补偿费存在拖欠现象。截止2004年8月底,我市共存在拖欠补偿费用的用地共12宗,拖欠款1994.88万元,三是补偿费用分配方式单一。目前群众普遍要求补偿费用采用一次性到位的方式,实行“分钱到户”,对其他分配方式,农民心存疑虑,拒绝接受,土地换社保的形式阻力较大。一次性补偿到位的方式,虽然在短期内能为失地农民带来一定的生活保障,但从实际状况看,由于部分群众对补偿费用的使用不够科学合理,因而极易造成部分人“一次性拿钱,一辈子没饭吃”的现象产生,几年之后,必将成为新的社会负担。

2、失地农民就业困难,生活水平有所下降 一是失去了最稳定、最基本的生活来源。土地征用前,农民种田虽然收益不是很好,但是这部分收入稳定,为农民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土地征用后,农民失去了最稳定的经济来源,对其生活带来较大冲击,尤其是对那些以种养业为主、年龄偏大、又没有进厂的经验和技能的农民,影响最大,成为失地农民中的弱势群体。二是再就业困难重重。目前,农村有一技之长的农村劳动力大多数早已找到工作,而那些素质低及老弱病残的劳动力就业难度大。土地征用前他们难以找到工作,失地后亦然。目前各级政府没有出台能有效促进失地农民就业的优惠政策,所以农民对征用土地不是很欢迎。三是生活成本提高,失地农民进城后生活难以为继。农民失去土地这个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后,无论愿不愿意“农转非”,他们的一切生活都已经城市化了,以往自己种自己吃,而现在大部分生活用品都要到市场去买,因而增加了生活成本。虽然征地后农民得到补偿,但也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同时由于缺乏创业能力,也只有坐吃山空,进城后生活变得很艰难。

3、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生活存在后顾之忧市场经济条件下失地农民从农耕向二、三产业转移的难度较大,难以实现再就业,但又不能享受下岗职工、失业职工的社会保障以及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待遇,成为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群体”。大部分人员无力参加社会保险,以后的生活就难有保障。因此,在当前整个社会就业压力增大,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的情况下,一旦失地,就意味着农民失去了生存的基本保障,尤其是那些素质偏低,年龄偏大,体弱多病的人再就业更是希望渺茫,对今后的生活普遍感到忧心忡忡。部分失地农民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在就业、子女就学、社会保障等方面又享受不到有关政策的实惠,生计问题会越来越突出,将严重影响到城乡社会稳定和农村经济发展。虽然我市相关部门经过认真细致的调查

下载上饶县保障失地农民“七条渠道”情况汇报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上饶县保障失地农民“七条渠道”情况汇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刍议加强失地农民生活保障

    依法履行人大职权切实保护农民权益——刍议加强失地农民生活保障土地是农民生活的最基本保障,是农村稳定的基矗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

    刍议加强失地农民生活保障

    依法履行人大职权 切实保护农民权益 ——刍议加强失地农民生活保障土地是农民生活的最基本保障,是农村稳定的基础。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集体土地被......

    失地农民权益保障实证研究

    失地农民权益保障实证研究植志刚 胡伟峰【摘要】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规划区外失地农民权益保障刻不容缓,处理不好会让城镇化的初衷落空,直接威胁到社会经济的......

    日照开发区失地农民生活保障及和谐社区建设情况调研汇报200708. doc

    关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及和谐社区 建设工作情况的汇报 日照经济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 (2007年8月) 一、日照经济开发区基本情况 日照经济开发区是山东省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开发......

    农村土地征收问题和失地农民利益保障

    社会中失地农民利益保障对策的研究摘要: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时候,大量的农村集体土地被征收,使得农用地数量减少,而与此同时相当一部分失地农民生活水平出现下降.政府应该完善......

    少数民族失地农民就业保障研究(合集5篇)

    少数民族失地农民就业保障研究 摘要:x县是少数民族自治县,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县城周边郊区土地大量被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或者商品房建设,x县境内的农民逐渐失去赖以谋生......

    在全区失地农民生活保障工作(五篇)

    开发区在全区失地农民生活保障工作 会议上的表态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志:大家上午好! 开发区作为经济工作的主战场,土地征用地块多、面积大,今天区委、区政府及时推行......

    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损失及其保障

    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损失及其保障一、失地农民的产生和现状:(一)城市化必定向农民征地,因而导致失地农民产生。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大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