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云南风情音乐课堂实录
音乐课《云南风情》教学实录
【教学实录】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充满了思乡情的蒙古民歌,请大家分别用汉、蒙语来复习演唱一下,好吗?
生:汉语、蒙语演唱《城墙上跑马》。
师:蒙古辽阔的草原是迷人的,接下来请大家来欣赏一个音画作品《香格里拉》,大家看看,这个作品中的人间仙境在又在我国的哪一个地方?
生:香格里拉是我国云南省的风景胜地。
师:太阳最早照耀的地方,是东方的建塘,人间最殊胜的地方,是奶子河畔的香格里拉。自从英国人詹姆士的小说《失去的地平线》问世以来,作品中所描绘的香格里拉曾引起无数人的向往,香格里拉就在云南的迪庆藏族自治州。课前老师曾布置了让大家去寻找一些关于云南风土人情的资料,请几位组长来介绍一下你们组找到的资料吧。
生甲:云南有着一种特殊的名茶——潽耳茶。生乙:云南有好吃的过桥米线。
生丙:云南这片神奇的红土高原,聚居着26个民族,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其中傣、纳西、白、哈尼等15个少数民族为云南省独有。云南的人民,喜欢用歌声表达爱情,表现劳动,甚至用歌唱来打官司,所以堪称“歌舞之乡”。
师:那你能唱两句云南的民歌吗?
生:正月放马呜噜噜的正月尼正哟,赶起马来登路尼程,哟吼,登路尼程。
师:是啊,美丽的云南有着潽耳茶、香格里拉,更有着自古以来象征良辰美景的风花雪月。同时,云南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与独特的音乐文化。大家来看这一件乐器,它叫“葫芦丝”,是德宏傣族的古老吹奏乐器,解放前在德宏以外的地区,谁也没听见过这种乐器。同学们先听老师吹奏一曲,看看你能从音乐中感受到怎样的音乐情景?(教师演奏葫芦丝《月光下的凤尾竹》。)
生:我仿佛看到了摇曳的竹林,还有美丽的少数民族姑娘。
师:提到美丽的云南少数民族姑娘,那里的姑娘都是能歌善舞的,有一个人我提一下,不知大家是否听过——杨丽萍。她是云南白族的一位姑娘,现在她已经是我国著名的舞蹈家了,她的代表作就是根据孔雀舞创编的《雀之灵》。孔雀舞是云南傣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它起源于神话传说,象征着人闷对美
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我知道我们班有一位小张同学会跳《孔雀舞》,大家欢迎她来表演一下,好吗?老师就用葫芦丝给她伴奏。(师生合作表演)
师:欣赏了《孔雀舞》,大家有没有兴趣学几个《孔雀舞》的动作? 生:有!
师:那我们请小张同学做一下小老师,来教我们好吗?(学生客串教师角色,教其他学生与教师一起跳孔雀舞的基本动作。)
师:听了云南的乐器,跳了云南的舞蹈,云南还有着许多的民歌,下面我们来学唱一首具有代表性的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出示谱例、教师范唱、学生哼唱旋律、填入歌词、感情处理、表演展示、生生评价、师生评价。)
师:请大家联系上节课的蒙古族的音乐,来谈谈音乐风格与地方风情的关系?同样是少数民族风格的音乐,两者风格的差异为什么这么大?(小组交流,热烈讨论。)
生:云南傣寨竹影婆娑、景色清幽,培育出了傣家人特有的甜美,并由此带来对音乐文化的影响,使他们的音乐也显得委婉别致。而骑在马背上长大的蒙古人比较豪爽,所以音乐也自然和性格一样了。
师:是啊,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是独特的人文背景铸就了各民族各自的音乐风格。不知不觉,我们的课已近尾声,相信大家也会为云南而心醉,其实在我们中国的土地上,像这样的美丽又何止万千,我们的家乡——脚下的这块土地,不也是让我们心醉吗?最后,让老师用艾青的一首诗《我爱这土地》来结束本课吧。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教学反思】
一、德育为先,渗透民族精神教育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渗透民族精神教育,必须把握好审美能力的培养与思想教育的结合点。我通过对一系列云南风情音乐作品的赏析,让学生从中获得美的享受,激起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这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民族精神教育。
二、提供审美体验,突显学科特征
音乐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审美教育。课堂上应有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有外在的愉悦表现,而且有内在的成功体验。同时把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多媒体)相结合,既重视教学过程又注重教学效果,符合整体优化教学思想,又体现了教学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实践了美育的意义。
三、改变学习方式,以学生发展为本
在当今的新课程改革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以“主动参与,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这也是我教学中的“指挥棒”。教师不仅以语言、形体、手势等为引导,更要让学生直接体验、讨论,师生始终处于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的形式,在真诚、民主、愉悦的教学氛围中,构筑起坚实的学习的平台。
第二篇:音乐课云南风情教案
音乐课《云南风情》教案
授课人:宋晨光
一、教学目标
1、能结合地理知识,搜集云南地区的风土人情资料或图片,在班上交流,与同学一起分享;
2、通过教师介绍、学生讨论、师生表演等形式,了解云南的风土人情,欣赏云南的民族音乐及歌舞,加深对民族音乐的印象,对乐曲所表现的内容有情感反应。
二、教学内容
1、了解云南地区的民族风情;
2、欣赏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片段、欣赏孔雀舞、学唱云南民歌《小河淌水》片段。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欣赏音乐及歌舞
【难点】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民族精神教育,通过对一系列云南风情音乐作品的赏析,让学生从中获得美的享受,激起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
四、教具
CAI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学生在音乐声中有组织的进入教室。
(二)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电影、电视以及地理课中,看到了我国很多美丽的地方:一望无垠的蒙古草原、美丽迷人的天山天池等等,今天在上新课之前,我也将让大家一饱眼福和耳幅份,请大家欣赏一个音画作品,同时,我将轻声的为大家献歌一曲,在认真看和听的同时,请大家思考这个作品中的人间仙境在在我国的哪一个地方呢?请欣赏!生:云南。
师:太阳最早照耀的地方,是东方的建塘,人间最殊胜的地方,是奶子河畔的香格里拉。自从英国人詹姆士的小说《失去的地平线》问世以来,作品中所描绘的香格里拉曾引起无数人的向往,香格里拉就在云南的迪庆藏族自治州。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美丽的云南去感受下她独特的迷人风情吧。(引出课题——云南风情)。
(三)新课教学
1、了解云南的基本情况介绍
课前老师曾布置了让大家去寻找一些关于云南风土人情的资料,请几位组长来介绍一下你们组找到的资料吧。
生甲:云南有着一种特殊的名茶——潽耳茶。生乙:云南有好吃的过桥米线。
生丙:云南这片神奇的红土高原,聚居着26个民族,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其中傣、纳西、白、哈尼等15个少数民族为云南省独有。云南的人民,喜欢用歌声表达爱情,表现劳动,甚至用歌唱来打官司,所以堪称“歌舞之乡”。师:是啊,美丽的云南有着潽耳茶、香格里拉,更有着自古以来象征良辰美景的风花雪月。同时,云南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与独特的音乐文化。刚刚这个同学也说到了歌舞之乡,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以《小河淌水》为例,感受下云南的民歌。
2、云南民歌《小河淌水》(1)欣赏片段(2)教唱(3)齐唱
3、云南的特色乐器——葫芦丝
独特的音乐文化,除了具有特点的民歌,云南还有着自己地区和民族特别的乐器,大家来看,它叫“葫芦丝”,是德宏傣族的古老吹奏乐器,解放前在德宏以外的地区,谁也没听见过这种乐器。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听老师吹奏一曲,看看你能从音乐中感受到怎样的音乐情景?(教师演奏葫芦丝《月光下的凤尾竹》。)生:我仿佛看到了摇曳的竹林,还有美丽的少数民族姑娘。
4、云南的舞蹈
师:提到美丽的云南少数民族姑娘,那里的姑娘都是能歌善舞的,有一个人我提一下,不知大家是否听过——杨丽萍。她是云南白族的一位姑娘,现在她已经是我国著名的舞蹈家了,她的代表作就是根据孔雀舞创编的《雀之灵》。孔雀舞是云南傣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它起源于神话传说,象征着人闷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欣赏舞蹈:(1)播放舞蹈视频
(2)或者:我知道我们班有一位同学会跳《孔雀舞》,大家欢迎她来表演一下,好吗?老师就用葫芦丝给她伴奏。(师生合作表演)师:欣赏了《孔雀舞》,大家有没有兴趣学几个《孔雀舞》的动作? 生:有!
师:那请全体起立,跟老师一起来学几个简单的傣族舞的动作吧!随乐师生共舞。
(四)小结
是啊,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是独特的人文背景铸就了各民族各自的音乐风格。不知不觉,我们的课已近尾声,相信大家也会为云南而心醉,其实在我们中国的土地上,像这样的美丽又何止万千,我们的家乡——脚下的这块土地,不也是让我们心醉吗?最后,让老师用艾青的一首诗《我爱这土地》来结束本课吧。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好的,这节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第三篇:西南风情音乐教案
[设计思路]:《西南风情》这一单元民族音乐文化可谓琳琅满目,本人设想分几个板块进行教学。本课的设计思路主要是抓住民歌这条主线展开,让学生从民歌中感受西南民族风情。同时也不仅仅局限于特“民族化”的民歌,还在此基础上与创作的新民歌牵线搭桥,让本课在选材上有一个亮点,让本课出现一个质的飞跃。
[教学目标]:
1、通过侗族大歌、壮族民歌的欣赏,让学生了解西南少数民族民歌的特点,并能让学生产生兴趣,拓宽学生的文化艺术视野,增强继承优秀文化的意识和热爱祖国民族音乐文化的感情。
2、通过弹舌二声部、填词对歌等音乐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兴趣,增强学生创新实践意识。
3、通过尝试用丰富的演唱方法来表演歌曲《爱我中华》,让学生感受音乐情绪。[教学重点]:感悟民族音乐风格,拓宽民族文化视野。[教学难点]:赏析侗族大歌的特点。
[教学内容]:欣赏《蝉之歌》、《什么水面打跟头》、演唱《爱我中华》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课前播放《爱我中华》
一、引入:播放《月光下的凤尾竹》(葫芦丝演奏)师:哪位同学能说出这个音乐作品的演奏乐器? 生:葫芦丝
师:那你知道葫芦丝属于我国哪个地区的特色乐器吗? 生:西南地区
师:美丽的大西南,山美、水美、人美、歌更美。今天,老师将选取几首代表性的大西南民歌与同学们一起分享。首先,请同学们一起欣赏一首世界上十分罕见的,生活在贵州、湖南、广西一带的西南少数民族侗族的民歌。
二、新课(出示课题)
1、侗族大歌《蝉之歌》
(1)[听一听]:欣赏《蝉之歌》
A、师:请同学们仔细聆听,说说该民歌的表演形式有何特点?
表演形式:①无伴奏
②无指挥
③演唱形式为合唱(无伴奏、无指挥这两种特点显而易见,无需多作讲解,合唱这种演唱形式学生也并不陌生,但在侗族大歌中很有讲头。)
B、师:多声部演唱时,高声部一般由几人演唱?出现在低声部之前还是之后?(回答这个问题时可让学生再仔细聆听片段。)
生:好像只有1人,出现在低声部之前。
师补充:这就相当于“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而侗族则称为“众低独高”。C、师:你们认为主旋律出现在高声部还是低声部? 生:低声部
D、师:一般我们听到的合唱主旋律是出现在高声部还是低声部? 生:高声部
师:这就是该民歌的特色。因为在侗族高声部是派生出来的,是树岔,低声部才是主杆。所以,主旋律出现在低声部。
[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有层次感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侗族大歌的特色。E、完整欣赏《蝉之歌》让同学们分析歌曲的音响特点。
音响特点:高亢明亮、自然朴素(课外延伸:原生态唱法),声部此起彼伏,造成了一幅很热闹的景象,表达了夏日来临,蝉争鸣的欢跃气氛。
[设计意图]: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感悟音乐离不开聆听,只有多听才能了解音乐的真正内涵和美感。本环节通过完整欣赏全曲,让学生在了解侗族大歌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感悟民族风情。另外,增加“音响特点的分析”正好可为下面的问题“《蝉之歌》属于侗族大歌的哪一类?”作铺垫。(2)[讲一讲]:侗族大歌
A、师:从音乐角度来分,侗族民歌可分为“单声歌”和“多声部歌”两大类。侗族民间男女青年歌队演唱的多声部歌叫侗族大歌。
①特点:侗族大歌是世界上十分罕见的,在中国侗族地区由民间歌队演唱的一种多声部(众低独高)、无伴奏、无指挥、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音乐。侗族大歌在侗语中俗称“嘎老”,“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之意。
师:说到这里,老师还想插入一个题外话(一直以来,世界音乐界认为中国没有多声部和声艺术,复调音乐仅存于西方。20世纪50年代,侗族大歌被中国著名音乐家郑律成偶然发现。1986年贵州侗族合唱团赴法国演出引起轰动,音乐界惊叹这中国音乐史上的重大发现,从此扭转了国际上关于中国没有复调音乐的说法。)
[设计意图]:插入题外话的目的是激起学生的自豪感。
B、师:侗族大歌这种古老而纯正的、如此闪光的民间合唱艺术会在哪些地点演出呢? 鼓楼(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故“侗族大歌”又被称为“鼓楼大歌”)、戏楼、吊脚楼等 ② 侗族大歌的分类:声音大歌(侗语称“嘎所”)
柔声大歌(侗语称“嘎嘛”)
伦理大歌(侗语称“嘎想”)
叙事大歌(侗语称“嘎吉”)
[设计意图]:简介侗族大歌的分类,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一下刚才欣赏的《蝉之歌》属哪一类?不作进一步的拓展。
C、师:同学们,你们认为我们刚才欣赏的《蝉之歌》属于哪一类? 生:声音大歌
师:声音大歌是最精华的部分,声音的标题常以昆虫鸟兽或季节时令的名称命名,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大自然音响,是大歌编创的一大特色,是产生声音大歌的自然根源。
(3)[学一学]:
欣赏侗族《舌歌》片段,让学生模仿,尝试用le进行二声部表演。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弹舌二声部练习,让学生加深对侗族大歌的印象,同时也让学生融入到侗族的民族风情中。
结语:最后让我们用两句俗语来结束此次的侗族民歌之行。“汉人有字传书本,侗族无字传歌声;祖辈传唱到父辈,父辈传唱到儿孙。”、“饭养身,歌养心。”
2、壮族民歌 师:刚才我们了解的侗族大歌采用的演唱形式是合唱,那么少数民族民歌除了合唱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演唱形式呢?
[设计意图]:通过演唱形式这条主线,自然巧妙地过渡到壮族。(1)欣赏《什么水面打跟头》
A、师:歌曲采用了什么演唱形式?知道这是西南哪个少数民族的民歌吗?(若学生“民族”答不上来,也可先问下一问,或者直接告诉学生唱歌的主角叫刘三姐,再引入到壮族)
生:对唱
壮族
师:对唱是壮族民歌最重要的一种演唱形式。B、师:同学们可知唱歌的女主角是谁? 生:答
C、简介歌仙刘三姐
相传有个聪明、勇敢、勤劳而美丽的壮族姑娘,她善于用歌声赞美劳动、赞美自然。揭露封建地主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爱戴她,尊称她为刘三姐;封建地主憎恨她、迫害她,逼迫她到处漂泊。她的歌声随着她的足迹传遍广西各地,人们誉称她为“歌仙”。至今,广西柳州、桂林、阳朔等地仍有她的遗址和遗迹,宜山、阳朔、贵县、苍梧等地还将其事迹列入县志。
D、简介壮族歌圩
壮族人民爱唱歌,童年开始学唱歌曲,形成幼年学歌、青年唱歌、老年教歌的传帮带习俗。他们不仅在家里唱、平时唱,而且还定期举行唱山歌会,称为“歌圩”或“歌节”。
“歌圩”的日期是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但在春节、四月
八、中元节、中秋节及嫁娶、满月、新房落成等喜庆吉日也都形成“歌圩”。“歌圩”有“日歌圩”和“夜歌圩”之分。“日歌圩”在野外,以青年人“依歌择配”为主要内容(对唱是主要活动方式)。“夜歌圩”在村子里,主要吟唱传授生产、生活知识和技能的生产歌、季节歌、盘歌和历史歌等。
(2)、创编活动:
利用《什么水面打跟头》填词对唱(因先前学生只欣赏了一遍,故教师可把旋律再教唱几遍)学生作品:什么布头剪不断哎(瀑布)
什么开花节节高哎(芝麻)
什么鱼儿不会死哎(木鱼)
„„
[设计意图]:通过创编活动,体验对歌的乐趣。
结语:我们同样也以一句壮族俗语来结束此次的壮族民歌之行:“只要留得嘴巴在,不死还要唱山歌。”
[设计意图]:与“侗族之行”呼应,条理显得较清晰。
3、《爱我中华》
[设计意图]:《爱我中华》这首歌曲是一首学唱歌曲,但却是一首学生非常熟悉的歌曲。本节课加入这个内容,重点并不是学唱,而是让学生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的新民歌就融入了西南民歌音调,由此来拉近学生对西南少数民族音乐的一种距离感。)A、师:同学们可能对这些民歌不是很熟悉,但现今一些流行在歌坛的新民歌有好多融入了西南民族音调,还记得上课前播放的歌曲吗?她就是其中的一首,让我们再来欣赏一遍。
(1)范唱并思考:歌曲表达了各民族兄弟姐妹怎样的共同心声?音乐情绪如何?
生:答
(2)直接跟伴奏演唱(学生都很熟悉,用钢琴纠正“咳啰„„”这一句)(3)欣赏宋祖英演唱的版本,让学生说说出现了哪些演唱形式?(4)音乐活动:(师生共同完成)
第一段:生唱师和
第二段:前半段 师唱生和,后半段,即高潮处“爱我中华”生唱,下一句老师接唱,从“五十六族兄弟姐妹„„”开始一起唱。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合作,体现出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同时也把课堂气氛达到顶点。B、探索之旅:
(1)师:说《爱我中华》具有西南民族风格,到底体现在哪儿呢? 请同学轻声跟琴唱谱(重点唱第一部分),找出歌谱中出现最多的三个音。(2)西南民族音调特点:1 3 5三音组为骨干音 C、音乐活动:
(1)老师哼唱4小段旋律,让学生判断哪些具有西南民族音调特点?(旋律见教科书)
(2)让学生说说或唱唱自己所了解的、熟悉的具有西南民族风格的民歌。(若学生答不上来,可换种方式,老师唱旋律片段,让学生说出歌名。如:《小背篓》、《辣妹子》、《大地飞歌》、《山歌好比春江水》等)
4、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侗族大歌、壮族对歌及西南少数民族民歌的共性音调特色,更何况民歌也只是西南民族音乐文化的一部分,相对于浩瀚的西南音乐文化来说,只是杯水车薪、沧海一粟,让我们期待下节课的更多精彩。当然,也希望同学们借助现代化的媒体去了解西南民族音乐文化,养成良好的习惯。最后,让我们趁着歌兴,一起去赶歌圩。
播放《赶歌圩》视频(师生一起和)
[设计意图]:趁着歌兴赶歌圩,正好可让学生融入民族风情中,也较符合本节课的主题。
第四篇:《音乐巨人贝多芬》课堂实录
人教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3课
《音乐巨人贝多芬》课堂实录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音乐吗? 生:喜欢。
师:喜欢听什么样的音乐呢? 生1:我喜欢听流行歌曲。生2:我喜欢听古典乐曲。
师:喜欢听流行歌曲的,我们今天换一种风格;喜欢听古典乐曲的,老师满足你们的愿望。(播放《命运交响曲》)
生:闭上眼睛听音乐。师:从音乐中,你听到了什么? 生3 :我感到热血沸腾。
生4 :我觉得如山崩地裂,似火山爆发,令人惊心动魄。师:这首撞击心灵的乐曲,它的曲名是什么?是谁创作的? 生5 :是贝多芬创作的《命运交响曲》。
师:贝多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在什么情况下创作出了不朽的音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音乐巨人贝多芬》。(师板书课题)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大家速读课文,了解生活中的贝多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并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生速读课文)
生1:我认为贝多芬是一个平凡的伟人。师:你是从文中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生1:贝多芬面对耳聋的打击,却不沉沦,创作出不朽的音乐,所以我认为他是一个伟人。但他也有凡人的喜怒哀乐。文中写道:“一滴泪在大音乐家眼里闪光”,“我有时不免叹息,我真软弱„„一个大音乐家最大的悲剧是丧失了听觉。”
生2:我认为贝多芬是一个坚强的人。文中写道:他的脸上呈现出悲剧,整个描绘出坚忍无比的生的意志。
生3 :我认为贝多芬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文中贝多芬说到: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生上台写贝多芬的性格特点)
人教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3课
师:同学们归纳贝多芬的性格说得不错。他确实是一个平凡的伟人。他有着和凡人一样的喜怒哀乐,当有人来拜访他,并希望了解他时,他会感动得流泪;当无端被打扰时,他一样会表现出不耐烦;面对耳聋的打击,他也不免叹息,感到软弱。但是贝多芬之所以是伟大,之所以是巨人,就在于他具有超出常人的坚强意志,不向厄运低头。他的最伟大的作品《第九交响曲》竟是在全聋后所作,聋子能作音乐已是妙谈,何况所作的又是最伟大的杰作。对此,我国著名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对他作了高度评价。(出示投影,生齐读傅雷的评价)。
师:你还知道哪些人身处逆境,却不沉沦,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生4:张海迪,半身瘫痪,可在轮椅上自学成才,写了《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生5:海伦.凯特,双目失明,可成了一位著名的作家。
生6:司马迁虽受宫刑,但他却忍辱负重写出了纪传体通史《史记》,被鲁迅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师: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困难吗?在困难面前,你是退缩了还是战胜了它?
生7:最大的挫折是年少气盛的我报考外国语学校,却被无情地拒之门外,从此,我发誓,在任何一所初中就读,都要敲开重点高中的大门。师:愿你付出汗水,收获希望。
生8:在小学五年级,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自己右眼严重弱视。治疗期间,同学叫我“独眼龙”。可我最终挺过来了。
师:在你身上,看不出任何忧伤,你用灿烂的笑容温暖着我们每一个人。
师:我在人生之路上也遇到过不少的挫折,但给我打击最大的是少年丧父,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1989年农历5月25日那天中午(师声音开始哽咽),我正端着一盒饭边吃边悠闲地和同学聊天,突然,有人来对我说,父亲去世了,犹如晴天霹雳,手中的饭盒啪地一声掉在地下。(师泪流满面,生也在悄悄擦拭泪水)。也就在那一刻,使我由浅薄走向成熟,抓住高三最后的光阴,使我从大山里走出来,成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师:人的一生如云卷云舒,潮起潮落,相信大家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也会正确对待厄运,请你说一条关于厄运的名言俗语以共勉。
师:“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生9:“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生10:困难如弹簧,你强它就弱。生11;“得意淡然,失意夷然”——冰心。生12:交好运时要谨慎,遭厄运时要忍耐。人教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3课 生13:烈火试真金,逆境试强者。四:精读品味,课外延展
师:刚才我们已经深入了贝多芬的内心世界,却仍与他“对面不相识”,他的肖像如何?你能根据他的画像加以描述吗?(生根据画像描述)
师:文中是怎样描写贝多芬的肖像的?跳读全文,勾画关于贝多芬外貌描写的句子。(生齐读外貌描写的句子)
师:体会这些外貌描写反映了贝多芬怎样的内心世界?
生1:他的内心非常坚强,因为文中写道“他仿佛要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及命运的担子,而他给人的印象就是他能担负得起。”
生2:从他的外表描写中,我可以看出他的生活很穷苦,因为他的耳朵失效了。
生3 :外表描写显示着他对于不幸遭遇不妥协不屈服的抗争意志。文中写道:他有一双有力的大手,“有一种凝视不可逼视的光”,“深邃的眼睛”,“紧闭的嘴唇”。
师:从课文的描述中,我们已经感知了贝多芬这位音乐大师的外貌特征,对人物的描写,我们应该做到以下两点(放投影)1:要以形传神,忌面面俱到。
2;忌“脸谱化”,要反映出人物的内心和思想。
师:我们现在根据人物描写的原则,来做一个游戏。猜猜她(他)是谁。
师下水示范,展示投影。“她是一个阳光女孩,脸上经常绽出微笑,似春日的阳光,扎着一对羊角辫”。师:猜猜她是谁? 生(众):周亭。
师:老师只是抛砖引玉,下面就看你们的表现了。(出示投影:三分钟人物速写,选取同班同学或老师描写外貌,三、五十字即可,不提及姓名,文成朗读大家一起猜。)
生1:那位穿着白色运动服,跳跃在篮球架下的女孩就是我的同桌。齐耳的短发有节奏地跳跃着,白皙的脸上由于运动透着朵朵红晕。弯弯的眉黛,清澈的大眼都含着笑。生(众):谷云梦。
生2:他,篮球似的脑袋,圆盘状的脸,脸色红彤彤。一笑起来,脸上便扑闪着两颗黑葡萄似的大眼睛。身材像滚筒,不过,可别说他丑,要知道人不是因为美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生(众):刘玉虎。
师:本文的独特之处就在于把音乐巨人贝多芬还原为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生活中的贝多芬正如罗曼·罗兰所言。(出示投影,师生齐读:他是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是由痛苦造成的 人教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3课
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贝多芬带给我们的欢乐吧!(师生齐唱《欢乐颂》结束新课。)
第五篇:高一音乐_《亚细亚民间风情》教案
《亚细亚民间风情》
实习老师:汪明 指导教师:肖江华
实习班级:高中一年级378班 课 题:亚细亚民间风情
教学设想
本课充分体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新意识的课标新理念,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促进学生理解世界多元音乐文化,帮助他们建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理解多元文化的关键在于理解的能力,听赏时所涉及的面不在于全,而在于国家与地区的代表性,同时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其差异,认识其各自的音乐文化特色与价值。
本课重点选择了亚细亚民间音乐中有代表性的东亚(日本)音乐和南亚(印度)音乐作为探讨的话题,来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增进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教学目标
1、能认真欣赏具有代表性的日本、印度的民间音乐作品,说出自己的感受、体验,并能随乐哼唱歌曲片段。
2、在听赏、体验的基础上,能以积极的态度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并能以简洁的语言总结所听音乐的特点。教学难点与重点
1.重点:聆听与体验东亚和东南亚两个音乐文化区域内各国的民族民间音乐。
2.难点:能辨别两个音乐文化区域内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的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出示亚洲地图)
二、深入展开
(一)日本: 1.日本文化漫谈 2.赏析《樱花》 A、随谱哼唱《樱花》
B、从旋律特色的角度简介《樱花》 ①学生谈对《樱花》的感受和音乐的特点。
②师小结:这首民歌具有鲜明的日本民族特点。其调式别具一格,音阶排列为346713,是日本民间音乐中的“都节调式”,曲调的进行很有特点。它用朴素的语言、简单的曲调和从容不迫的节奏表现了日本人民成群结队、携亲邀友争赏樱花的喜悦心情。
3.听赏日本北海道民谣《索兰调》
师:《索兰调》又称《拉网小调》,是日本北海道渔民在捕捞鱼时演唱的一种劳动号子。这首歌的曲调是在无伴音阶的五声调式(5 6 1 2 3 5)的基础上构筑而成,民族风格颇为浓郁,属于典型的日本“八木节”音乐样式
4.小结
日本民族音乐的特点(引伸到日本民族的特征)。音乐特点:拖腔多,悠长缓慢,速度徐缓,节奏较为舒展。
民族特征: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像日本这样具有强烈的与世隔绝的意识,这可能与日本的地理环境、早年相对孤立的历史,以及单一的民族、变形的文化有
关。
(二)印度:
1、导入
师:欣赏音乐《神奇》,并思考歌中描述的是哪个国家?
2、漫谈印度
师:这个在独特的火热旋律中含蓄的过度,在佛号的单调回旋中乐观着的国度,在灿烂的古老文明中涵养着的国度,以无法模拟的魅力征服着芸芸众生。
3.简介印度音乐中的旋律框架“拉格”。
“拉格”是一种旋律框架,每一种拉格有它自己的音阶、音程及特定的旋律片段,表达某种特定的情绪情感。
3、听赏乐曲《晚上的拉格》,回答问题:
①听“西塔尔”这种乐器的音色有什么特点。(带有鼻音色彩的暗淡音色)②在这首乐曲中,除了西塔尔这种乐器外,你还听到了哪种乐器?(鼓)③鼓的演奏有何特点?在乐曲中起到了什么作用?(鼓点富于变化,掌握音乐的速度和节奏)
4、印度电影音乐展播
(播放《印度往事》、《大蓬车》歌舞片段)
师:说到印度音乐,我们中国人往往接触的最多的是印度的电影音乐。印度音乐不仅变化无穷,而且与舞蹈相结合。悠扬的音乐,热烈的鼓点,配上变化的手势、眼神和复杂多变的舞姿,迸发出魅力四射的青春活力。
(1)引导学生利用身势动作表现音乐(拍手、跺脚、口哨等)(2)随《印度往事》学跳印度舞片段,感受其音乐的典型节奏特点(3)小结印度音乐的特点:
印度音乐非常丰富,印度的电影音乐就是它们流行音乐的主流,具有浓郁的民族音乐特色,其典型的特点就是即兴性。即兴演奏和演唱是印度音乐最迷人的特色,也是最重要的元素。它根据表演者的情绪、想像、成熟的技巧和创造力,逐渐将听众引领到音乐所要表达的境界。
三、课后拓展与探究
印度音乐与我国哪一民族的音乐有相似之处?
四、结束语:
师:世界各民族传统音乐是各国人民几千年文化积淀和艺术创造才能的集中反映。无论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音乐艺术,不仅在本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而且在国外同样生根开花。说明:越是民族风格的艺术越具有国际性。
好,今天的音乐课就上到这,谢谢大家,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