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材课程0429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名词解释 针对的是教材课程0429
教育学习资料(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学:(4-5)在我国基 本上有三种含义:一是指所有教育学科门类的总称,二是指一种课程的名称,三是指一种教材的名称,是“作为一门课程 的教育 学”所使用的教 材,是各个师范院校所开设的一门带有专业基础性质的课程。
2、教育:(35-36)在一定的社 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3、教育者:38括学校的教 师,教育计划、教材的设计者和 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和代表,是直接的教育者。
4、受教育 者:38即各级各类 学生,也就是教育的对象。学生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既有人类实践活动对象的一般特点,又有自身的特殊性。
5、教育影 响:39教育过程中 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也包括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教育手段、教育 方法和教育组 织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6、学校:66学校是一种古 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 现代社会中最 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
7、学校文化:76是指由学校成 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如教育和管理 观念、历史传 统、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教育环境和制度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
8、学校制度 文化:81学校制度文 化是指学校中的规范所构成的一种文化,是学校组织对其内部各类成员的一种行为规范、规定。学校中的传统、仪式和规章,一 般统称为学校 制度文化。
9、学校管理:86学校管理是学校活动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社会环 境条件下,遵循教育规律,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种 组织活动。
10、学校绩效:90学校绩效是指学校功能发挥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是管理有效性的重要 标志。
11、儿童个体发展:116是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 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
12、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118指在儿童发展 的连续过程中,在不同年龄阶段会表现出某些稳定的、共同的典型特点。
13、教师:128是履行教育教 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14、教师地位:132一般是指教师 的社会地位,是由教师在社会中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文化地位构成的。
15、教师资格:141时国家队专门 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最基本要求,规定者从事教师工作必须具备的条件。教师资格审定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许可制度。
16、教师资格 认定机构:141是指依法负 责认定教师资格的行政机构或依法委托的教育机构。
17、教师职务:146是根据学校教 学、科研等实际工作设置的有明确职责、任职条件和任期,并需要具备专门业务知识和相应的学术技术水平才能担负的专业技 术工作岗位。
18、教师职务 制度:146是国家对教 师岗位设置及各级岗位任职条件和取得该岗位职务的程序等方面规定的总称。
19、教师聘任 制:147是聘任双方 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由学校或者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教学岗位设置,聘请有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教师职务的一项教师任用 制度。
20、教师培 训:150是指专门教 育机构为提高教师的素质、能力对在职教师进行的一种继续教育。
21、教师考核:152是指各级各类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依法对教师进行的考察和评价。教师考核制度是教师规范化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22、教育机 智:138是指一种面 对新的突发事件,能够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以解决问题的能力。
23、教育目 的:155是教育主体 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24、教育目 标:157是不同性 质、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学校教育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甚至可以是每一个具体教育活动的具体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具体努力方 向。
25、教育方 针:157是教育目的 的政策性表达,是一个国家教育工作总的要求,反映一个国家教育的根本性质、总的指导思想和教育工作的总方向等要素,具有 政策的规定 性,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必须贯彻的强制性。
26、人的全面发展:169马克思和恩格 斯是在以下两个层次上谈论人的全面发展的,一是指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是指在劳动过程中实现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运用和 发展,实现体 力和智力在充分发展基础上的完整结合。二是指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个性的真正全面和自由的发展
27、教育活 动:156教育活动有 广义与狭义之分。所有能够传递人类生产、生活经验和精神文化的活动都是广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是狭义的教育活动,二者都具 有目的性,教 育目的是真正的教育活动开始的标志。
28、德育:182简而言之,德 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受教育者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 提升的教育活 动。
29、德育的教育性功能:186是指德育具有“教育性”,它有两大含 义。一是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 二是指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
30、德育的社会功能:183指的是德育能 够在何种程度上对社会发挥何种性质的作用。具体说来,主要指学校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发生影响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
31、德育的个 体功能:184是指德育对 受教育者个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德育的个体功能可以描述为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影响的三个方面。其中享用性功 能是德育个体功能的最高境界。
32、德育的任务:188是指德育活动 要努力培养学生品德素养的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德育方面的直接体现。
32、德育的内 容:188是指德育活 动所要传授的价值与规范,是完成德育任务所要从事的具体工作。
33、爱国主义:190是人类一种最 古老的感情,是千百年巩固起来的、人们对祖国一种最深厚的情感,是对祖国在历史上所起的进步作用的正确理解,也是力图 使祖国更富 强、更强大,为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作出更大贡献的一种坚定的志向。
34、智育:192是教育者创设 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
35、智力:194是一种由天 赋、策略与知识等因素合成的综合能力。实际上就是人的智慧能力。它可以表现为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等各种认 识方面能力的 综合,也 2
可以理解为一种系统处理和加工信息的综合心理能力。
36、技能:198是指在练习的 基础上形成的按照某种规则或操作程序顺利完成智慧任务或身体协调动作的能力。技能不仅是指对身体活动的协调能力,还包括进 行智力活动的 智慧能力和对认识活动本身的反省认知能力。
37、陈述性知识:197是指个人有意 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够直接陈述出来的知识。陈述性知识也可称为记忆性知识,是一种狭义的知识。
38、程序性知 识:197是指个人无 意识的提取线索,其存在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论的知识,包含了应用规则对外、对内调控的能力。所以广义的知识应 当包括程序性 知识,程序性知识是“真知”的形式。
39、体育:200是指以发展体 能、锻炼体魄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广义的体育是指所有能够增进人的身体素质及活动技能的活动,狭义的体育是指在学校教育中有 意识的促进学 生体质、体能、体魄提高的教育活动。
40、美育:206是以培养学生 审美、李梅的能力,从而促使他们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41、形式美育:207指的是以培养 对象的审美素养(如审美观、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42、实质美育:207是以培养对象 的审美素养(如审美观、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为手段,追求美育的精神实质:人生的美学趣味和教育的审美境界。
43、教育美 育:214是说要使全 部教育活动成为美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教育活动本身要努力做到审美化。
44、课程:218课程就是受教 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所获得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 安排的。
45、课程计划(教学计划):233是课程的总 体规划,也称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所制定的有关 教学和教育工 作的指导性文件。
46、课程标准(教学大纲):234课程标准也称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 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是按学科分别编写的。
47、教科书(课本):234课本即教科 书,它是根据教学大纲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科书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48、课程设计:242是对于课程的 各个方面作出规划和安排。大致分为宏观的课程设计、中观的课程设计和微观的课程设计三个层次。
49、课程基本 范畴:228包括课程的 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评价等各个方面。
50、教学:251是教师教、学 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不仅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并形成了一定的思想品德。
51、教学模 式:261以某种教学 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的各个成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 性的教学实践 形式。
52、教学原则:264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 求。
53、教学组织形式:278是教学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的统一,所要解决的是教师以什么样的 形式将学生组织起来,通过什么样的形式与学生发生联系,教学活 动按照什么样的程序展开,教学时间如何分配和安排等问题。
54、分层教学(分组教学):281又称分组教 学、能力分组,它是将学生按照智力测验
分数和学业成绩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组,教师根据不同班组的实际水平进行 教学。
55、小组合作 学习:282是以异质小 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为主体,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机制,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组织 形式。
56、复式教 学:281是指把两个 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儿童合编在一个班级,采用直接教学和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的方式,在同一节课内有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 学生进行教学 的组织形式。
57、教学方法:286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 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
58、教学手段:299是教学活动中 师生互相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
59、讲授法:287讲授法是教师 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是一种最古老的教学方法,也是迄今为止在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最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
60、谈话法:288是教师根据学 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借助启发性问题,通过口头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活动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61、讨论法:288是在教师指导 下,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发表和交换意见,通过相互之间的启发、讨论、商量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讨论法的基本形式是学生在教 师的引导下借 助独立思考和交流学习。
62、实验法:289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操作,观察和研 究这种操作引起的现象和过程,以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63、实习作业法:290是学生根据教 师布置的任务,在课内或课外进行实际操作,将已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
64、练习法:290是学生在教师 指导下,进行各种练习,从而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练习法的基本形式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实践性学习。
65、参观法:291是教师根据教 学目的,组织学生到校外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从而获取新知识或验证已经学习过的知识的教学方法。
66、发现学习:292是由美国教 育家布鲁纳提出的教学方法,认为学生在课程中应当学习的是基本结构,而基本结构是要通过学生的发现学习去构造。
67、探究—研讨法:293与发现法有密 切的联系,在实质上也基本一致。这种方法在一些发达国家被普遍应用于小学教学,尤其是自然课教学中。
68、纲要信号 图示法:294是苏联教师 沙塔洛夫在自己30年的教学实 践基础上创立的。所谓纲要信号图式是一种由字母、单词、数字或其他信号组成的直观性 很强的图表,是教学辅助工具。它通过各种“信号”提纲挈领、简 明扼要地把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表现出来。
69、暗示教学法:295是保加利亚医 学博士卢扎诺夫创立的教学方法,在外语教学方面,被公认为创造了奇迹。广泛利用环境的暗示信息,充分利用人的可暗示 性,使理智与 感情统一,有意识功能和无意识功能统一,尤其是调动和发掘大脑无意识领域的潜能,使学生在愉快气氛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信息。
70、范例教学 法:296发端于德国 的蒂宾根会议,主要倡导这是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和克拉夫斯基,认为教学必须个学生提供精选的教材,使学生通过与具有基 本性、基础性 和范例性的范例的接触,训练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71、非指导教学法:298美国人本主义 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以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主要是移情性理解,无条件尊重和真诚。认为教学根本目的在 于,使学生通过自我反省活动及情感体验,在融洽的心理气氛中自由地认识自我、表现自我,最后达到改 变自我、实现自我。
72、学生集体:311是学生群体发展的高级形式,是一个经过专门组织而形成的学生联合 体,是一个由学生组成的特殊的群体,是具有共同规范、共同活动目的 和共同活动组织的学生 4
整体。
73、班级:320是学校里班和 级的总称。时值依据一定的标准,将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并对其进行统一内容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75、学校咨询 与辅导(学校咨询):341是指学校咨 询工作者直接或间接的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困难,以及对有关的心理和行为障碍进行诊断交织 的过程。
76、心理咨 询:347是由咨询者 向咨询对象(通常是个别的)提供心理上的帮助,以使后者克服当前的心理困扰,并提高自身的应付挫折的能力。
77、教育测 验:362测验是对知 识水平、情意状态和运动技能等的数量化测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教育领域,测验只是测量的一种形式,主要用来测量学生 的学业成绩和 心理特点。
78、教育评价376:是对某种教育活动的价值判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评 价包括对于教育活动一切方面的评价,狭义的教育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发展 的评价,又称学生评定。
79、安置性测 验:364根本目的是 分班、分组。是在讲授新内容之前,教师进行的摸底测验,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学习新内容所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80、形成性测 验:365是针对某一 教学单元而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目的不在于评定学生,而在于及时获取反馈信息,调控教学。
81、诊断性测 验:365是指能够反 映学习中常见的错误,诊断学习困难,特别是找到困难的成因,目的是发现问题。
82、总结性测 验:365用于对学生 学习情况的阶段性总结分析。在一个段落或一门课结束后,教师会编制一套试题,全面考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83、标准化测 验:365在试题的编 制、施测和评分过程中有严格的规范,是由测验专家和教师共同编制的,试题质量较有保障。最典型的标准化测验是智力测 验。
84、教师自编 测验:366是教师自己 编制的测验,是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实际引用现代测验原理编制的。
85、成就测验:366是对学生学业 成绩的检查,常结合具体学科和具体的教学内容而设,着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86、学能测验:366又称学能倾向 测验,考查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所获得的能力,与学业成就有较大的关系。他不局限于某门课程,关心各门课程都需要具有的一 般能力,主要 是文字推理能力和数字推理能力。
87、常模参照性测验:367是按照在特定 群体中的相对位置决定成绩的好坏,反映了学生在群体中的地位,它着重同学间的比较,选拔性考试一般是典型的常模 参照性测验。
88、标准参照 性测验:367考察是否达 到了预先规定的标准,测验只关注考生是否达到了应该达到的水平,只要达到标准,就算通过。它关心的是学生是否达到 预定的学习目 标,适用于诊断和发现学生的不足。
89、信度:368又称可信度,是指测验结果的前后一致程度,表示了分数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90、效度:369又称有效性,指一个测验能测到预先想测的知识和能力的程度。
92、相对评价:377是对应于常模 参照性测验的评价,是在群体中以某一群体的平均状况为基准,评价每个对象在这个集合中所处的相对位置。智力测验、标准 化测验等都属 于相对评价。
93、绝对评价:377是对应于标准参照性测验的评价,是要将评价对象和预定的标准进行 比较,评价其达到标准的程度,从而作出价值判断。
94、形成性评价:377是指在教育活 动过程中,以改进工作为目的而开展的评价,又叫“即
时评价”,是一种在计划实施过程中不断进行的动态评价。它是通过 揭示问题和反 馈信息,及时了解教育活动过程中的情况,以便适时调节控制,形成性评价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
95、总结性评 价:377是指在完成 某个阶段教育活动之后,对教育活动结果的评价,目的在于评判活动效果。
96、法律责任:404是指因违法行 为而必须承担的具有强制性的法律后果。
97、学校事故:414分为意外事故 和过错事故,过错事故是指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内,以及虽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外,但是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组织的活 动中发生的,由于学校、教师的疏忽没有遇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而导致学生人身伤害的事故。
98、法律救济:423法律救济是指 依据法律对权利冲突的解决。也就是说,当公民的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以从法律上获得自行解决,或请求司法机关及其他机关 给予解决,使 其受损害的权益得到补救。
99、教师申诉制度:424是指教师对学 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及有关政府部门做出的处理不服,或对侵犯其权益的行为,依照《教师法》的规定,向主管的行政机关 申诉理由,请 求处理的制度。
100、学生申诉制度:424-425是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或认为学校和教师侵犯了其合法权益而向有关部门提出要求重新作出 处理的制度。
第二篇:浙江省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学:“教育学”这个名词在我国基本上有三种含义:一是指所有教育学科门类的总称。二是指一种课程的名称。三是指一种教材的名称。
教育法:位于我国教育发体系的第一个层次,是以宪法为依据制定的基本法律,主要规定我国教育的基本性质、地位、任务、基本法律原则和基本教育制度等。由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教育机制:是一种面对新的突发事件,能够迅速而正确的做出判断,随机应变的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以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规律:指教育活动中存在的本质的、必然的、内在的联系,是潜藏于教育现象背后的,不是通过感官可以把握的,必须通过科学的研究。
教育影响:即教育过程中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的传递和反馈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教育评价: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教育评价包括对于教育活动一切方面的评价,狭义的教育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发展方面的评价,又称学生评定。
教育活动:广义的教育活动指所有能够传递人类生产生活经验和精神文化的活动。学校教育是狭义的教育活动。
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教育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教科书:简称课本,它是根据教学大纲系统的阐述教学内容的教学用书,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教育的国家化:是指由于教育像世俗化过度和公共的国民教育的迅速普及,教育开始成为对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意义的社会性事业,这就要求扩大国家直接干预和调整文化教育发展的职能,更有效的发挥国家管理教育事业的作用。因此,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把教育纳入国家活动之中,用行政手段发展公立学校,用法律手段确立义务性的国民教育制度。这样一种趋势在教育史上被称为教育的国家化。
现代教育的终身性:现代教育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人的一生,现代教育的改革应着眼于创造一个适合于终身学习的社会,满足不同年龄段的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
教学模式:所谓教学模式,指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的各个成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的空间结构与时间序列的统一。
2、学校文化: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如教育和管理观念,历史传统、行为规范、人际关系和风俗习惯、教育环境和制度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
学校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学生文化和教师文化,主要是以人和人际关系为基础构成的文化形态。
学校物质文化:是指学校物质环境所构成的一种文化,比如学校所处的物质环境,如校园面积、校园布局、学校建筑、教学设备、图书馆等等,都会构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内涵。
学校制度文化: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统称为学校制度文化。
学校制度:是学校组织对组织内部各类成员的一种行为规范的规定,不同的出发点,会有不同的规定,从而形成不同的制度文化。
管理:是指管理者根据一定的目的,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和为完成既定的组织目标所必须的人一套规章制度,对该组织机构内的人、财、物等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控制、领导和创新,以有效实现该系统预期目标的过程。
学校管理:指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条件下,遵循教育规律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和条件,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组织活动。
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
学校绩校:是指学校功能发挥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是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指标。
学校事故:指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内,以及虽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之外,但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组织活动中发生的,由于学校教师的疏忽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而导致学生的人身伤害事故。
学校咨询与辅导:是学校咨询工作者直接或间接的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发展过程中的障碍,以及对有关的心理和行为障碍进行诊断矫正的过程。
3学管理的基本方法:(1)行政管理方法(2)法律方法(3)思想教育方法
(4)经济方法(5)学术方法
行政管理方法:是指依靠行政组织和领导者的权利,通过强制性的行政指令等手段直接对管理对象施加影响,按行政系统进行管理的方法。
思想教育方法:是通过对正确的精神观念的宣传,从真理性方面启发人们的理想,使之成为人们行动的动机,从而为实现学校目标而自觉努力的方法。
4轶事记录法:是观察法的延伸,是将学生在自然状态下流露出的行为进行客观的记录。轶事记录法所记录的情景是一些典型行为,从中能够反映出学生的基本特点,特别是性格与品德方面的特点。
5、按划分标准分——安置性测验、形成性测验、诊断性测验、总结性测验
按测验内容——成就测验、学能测验
按规范程度——标准化测验、教师自编测验
按结果解释所参照的标准——常模参照性测验、标准参照性测验 安置性测验:根本目的是分班、分组。
形成性测验:是针对某一教学单元设计的,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测验,其目的不在于评定学生,而在于调控教学。
诊断性测验:目的是发现问题。
总结性测验:用于对学生学习情况的阶段性分析。
成就测验:是对于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常结合具体学科而设。
学能测验:又称学能倾向测验,它考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能力,与学业成就有较大关系。
标准化测验:是由测验专家和教师共同编制的,试题质量较有保障。
教师自编测验:是教师自己编制的测验,是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实际引用现代测验原理编制的。
常模参照性测验:是按照在特定群体中的相对位置决定成绩的好坏,反映考生在群体中的地位。
标准参照性测验:考察是否达到了预先规定的标准,只关注考生是否达到了应该达到的水平,而不去管别的考生怎么样。
6、按评价的严格程度——正式评价、非正式评价
按解释评价结果——相对评价、绝对评价
按评价功能——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相对评价:是在群体中进行对比,衡量的标准是相对的。
绝对评价:要和预定的标准相比较,只要达到了标准,就称合格。形成性评价:指在活动过程中,以改进工作为目的而开展的评价。总结性评价:是对活动结果的评价,它的目的在于评判活动效果。
7、好测验的标准
实用性:反映了试题的基本质量,其基本要求是便于组织,便于实施,节时省力。可信度:又称信度,指测验结果的前后一致性程度,表示了分数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有效性:在测量学上也称为测验的效度,指一个测验能测到预先想测的知识和能力程度。
难度:即测验的难易程度,提供了试题的平均通过率的信息。
区分度:是测验能否拉开分数距离的指标。试题的区分度也称鉴别力,表示某道题目能够将不同程度的学生鉴别开来的能力。试题难度直接影响区分度,难度为0.5的题目,区分度最大。
9德育:是指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当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德育内容:指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价值规范,就是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
智育:是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景以提升教育对象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
体育:是以发展体能、锻炼体魄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广义的教育指所有能够增进人的身体素质及活动技能的活动。狭义的体育指在学校教育中有意识的促进学生体质、体能、体魄提高的教育活动。
美育:是以培养学生审美、立美的能力,从而促使他们追求人生的情境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10教师资格: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的最基本要求,它规定着从事教师工作必须具备的条件。
教师培训:是指专门的教育机构为提高教师的素质、能力对在职教师进行的一种继续教育。教师考核: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依法对教师进行的考察和评价。
教师职务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岗位设置及各岗位任职条件和取得该岗位职务的程序等方面规定的总称。
教师聘任制度:指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由学校或者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教学岗位的设置,聘请有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教师职务的一项教师任用制度。
教育者: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材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和代表。
受教育者:即各级各类学生,也即教育的对象,学生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既有人类实践活动对象的一般特征,又有自身的特殊性。
11侵权行为:是指行为人由于过错侵害他人的财产和人身,依法应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以及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其他损害行为。
教师申诉制度:是指教师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及有关政府部门作出的处理不服,或对侵犯其权益的行为,依照《教师法》有关规定,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请求处理的制度。
法律责任:是指因违法行为必须承担的具有强制性的法律后果。
第三篇:2010年 浙江省 教师资格证考试 自学考试 教育学 名词解释 汇总 附参考答案
教育学 名词解释 汇总
1.2.教育学(04.4)P4:一是指所有教育学科门类的总称;二是指一种课程的名称;三是指一种教材的名称。
文化教育学(06.10):又称精神科学的教育学,是19世纪末以来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人。代表著作: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教育与文化、教育学的展望、职业陶冶与一般陶冶。基本观点是:1,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2,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的过程。
3,教育的研究必须采用理解与解释的方法进行。4,建构和谐的对话的师生关系。
3.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是典型的“美国版”的教育学,对20世纪整个世界的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代表人物及著作:杜威《我的教育信条》、《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克伯屈。实用主义教育学是在批判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基本观点是:1,教育即生活;2,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的继续不断的增长;3,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4,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5,师生关系中以儿童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而非领导者;6,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不足:忽视了系统知识的学习、忽视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校的特质。4.制度教育学:是在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法国的一种教育学说。代表人物:F.乌里、A.瓦斯凯、M.洛布罗。主要观点:1,反对赫尔巴特以来的传统教育学,认为教育学的研究目标首先是教育制度;2,教育制度的影响更大、更深刻;3,教育的目的是完成社会变迁;4,教育制度要分析现在的制度和隐性的制度。不足:过分依赖精神分析理论来分析制度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显得不科学,缺乏说服力。5.实验教育学(09.4):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代表人物及著作:德国的梅依曼《实验教育学入门讲义》、《实验教育学纲要》;拉伊《实验教育学》。主要观点:1,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概念思辨的教育学;2,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3,把教育实验划分为三个阶段:假设—计划—运用、进行;4,认为教育实验与心理实验的差别在于心理实验是在实验室里进行的,而教育实验则要在真正的学校环境和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5,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不足:1,涉及价值的判断和选择的问题不能通过实验的方法解决;2,容易走上“唯科学主义”的迷途,受到来自文化教育学的批判。6.教育(03.10)(06.4)(08.10)
广义的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7.8.9.教育影响(05.10):即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教育的劳动起源说(06.10):也称教育的社会起源说,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产生的。受教育者(07.4):即各级各类学生,也即教育的对象或称学习者。事万物一样,都是由神创造的。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是非科学的。
11.学校(02.4)(04.1):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教育教学活动就是由许许多多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学校教育机构来实施的。12.学校文化(02.10)(03.4)(07.4)(08.10):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如教育和管理观念、历史传统、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教育环境和制度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
13.学制(04.10)(09.10):即现代学校制度,是指把学校教育机构纵横贯通,学校、社会、家庭密切配合的一体化学校教育机构网。
14.学校管理(05.10):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遵循教育规律,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10.教育的神话起源说(09.4):这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教育与其他万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组织活动。
15.教师文化(06.10):是指教师在长期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是形成学校文化的最重要的因素。16.学校制度文化:学校中的传统、仪式和规章,一般统称为学校制度文化。
17.学校物质文化(09.4):1,学校所处的物质环境,如学校建筑、校园布局、教学设备、图书馆等,都属于学校物质文化的范围。2,学校物质文化对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知识技能的掌握,都会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3,学校物质文化是构成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8.儿童个体发展(02.4)(06.4):是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
19.学生主体性(04.4):1,从结构出发,认为主体性是人所具有的本质特性之一,它是人对外界刺激的选择性反应。2,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认为主体性是人认识外界事物的基础,只有发挥主体性,外界刺激才能转化为主体自身认识结构的一部分。20.个别差异性:是指在儿童发展具有整体共同特征的前提下,个体与整体相比较,每一具体儿童的身心发展在表现形式、内容和水平方面,都可能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21.年龄特征:在儿童发展的连续过程中,其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会表现出某些稳定的、共同的典型特点。这些特点无论从表现方式上、发展速度上,以及发展的结构方面,与其他阶段相比较,都会具有相当不同的特征。这种现象被称为年龄特征。22.教师(06.4)(07.10):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23.教师地位:是指教师的社会地位,它是由教师在社会中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文化地位构成的。
24.教师培训:是指专门教育机构为提高教师的素质、能力对在职教师进行的一种继续教育。是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补偿、更新知识的功能。包括学历培训和非学历培训。
25.教师考核: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依法对教师进行的考察和评价。教师考核制度是教师规范化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考核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26.教师职务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岗位设置及各级岗位任职条件和取得该岗位职务的程序等方面规定的总称。我国《教育法》、《教师法》规定了国家实行教师职务制度。
27.教师资格(09.10):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最基本要求。它规定着从事教师工作必须具备的条件。28.教育目的(02.4)(04.1)(04.10)(08.4):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29.人的全面发展(04.4):其具体内涵是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尤其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的全面发展”概念的具体界定。1,指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2,指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个性的真正全面和自由的发展。
30.德育(02.4)(04.1)(05.4):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教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1.美育(02.10)(03.4)(07.10):是以培养学生审美、立美的能力,从而促使他们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活动。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2.德育的教育性功能(03.10):1,指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2,指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33.智育(04.10):是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景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
34.体育:是指以发展体能、锻炼体魄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广义的体育指所有能够增进人的身体素质及活动技能的活动。狭义的体育指在学校教育中有意识地促进学生体质、体能、体魄提高的教育活动。
35.德育的社会性功能(08.4):指的是学校德育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对社会发挥何种性质的作用。主要指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
36.教育美育:使全部教育活动成为美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教育活动本身要努力做到审美化。
37.课程(03.4)(04.10)(08.4):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受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安排的。
38.教学大纲(02.10):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39.课程设计(05.10):是对于课程的各个方面做出规划和安排。是课程论在应用层面上最重要的范畴之一。40.课程论(07.4):就是研究课程的专门理论。41.泰勒模式(08.10):1944年,泰勒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认为是课程论的经典,其中提出的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后来被称为泰勒原理。在世界范围内课程领域的理论和实践中产生了广泛、持久的影响。
42.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即双边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不但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并形成了一定的思想品德。
43.教学模式(03.10)(04.1)(05.10)(07.10):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的各个成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
44.直观性原则:指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官直接感知学习对象。(是针对教学中词、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与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相互脱离的矛盾而提出的。)
45.启发性原则(03.10)(08.4):指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能够主动地学习,以达成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为了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统一起来而提出的。)
46.系统性原则:指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有系统地进行。(是为了处理好教学活动的顺序、学科课程的体系、科学理论的体系、学生发展规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提出的。)
47.巩固性原则:指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安排和进行专门的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够牢固地掌握和保存。(是为了处理好教学中获取新知识与保持旧知识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
48.量力性原则: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是为了防止发生教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而提出的。
49.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02.10):指教学要在科学的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是为了将教学中科学知识的传授学校与思想品德教育统一起来而提出的。)
50.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指教学活动要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是为了解决和防止理论脱离实际、书本脱离现实而提出的。)
51.因材施教原则: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是为了处理好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统一要求与尊重学生个别差异而提出的。)
52.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的统一。其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教师以什么样的形式将学生组织起来,通过什么样的形式与学生发生联系,教学活动按照什么样的程序展开,教学时间如何分配和安排等问题。
53.教学活动本质的界说(09.10):教学活动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认识活动,它应该服从人类认识活动的一般规律。教学活动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认识活动,既要受到这些认识规律的制约,又表现出了它自己独特的特征。教学活动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1,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学生的认识过程。2,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间接性的认识过程。认识的对象、认识的方式是间接的。3,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在教师领导下的认识过程。4,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有教育性的认识过程。
54.讲授法(02.4)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包括讲述、讲解、讲读三种方式。
55.非指导性教学法(04.10):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创立。这是由他的“非指导性治疗”演变过来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自我反省活动及情感体验,在融洽的心理气氛中自由的表现自我、认识自我,最后达到改变自我、实现自我。56.发现学习(05.4)(09.10):由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他认为学生在课程中应当学习的是基本结构,而基本构造是不能简单地通过教师的讲授学习的,要通过学生的发现学习去构造。具体做法是:教师提出课题和一定的材料,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动,最后得到学习结果。
57.范例教学法(06.10):主要倡导者为德国的瓦根舍因和克拉夫斯基。基本特征: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58.实习作业法:是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在课上或课外进行实际操作,将已经学过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59.探究—研讨法:与发现法有密切联系。突出的特点:1,从具体材料引发学习经历。2,通过集体交流和研讨促进学习。3,鼓励学生的语言表达。4,肯定学生在学习中所犯错误的意义。
60.纲要信号图式教学法:由前苏联教师沙塔洛夫在他的教学实践基础上创立的。纲要信号图式是一种由字母、单词、数字或其他信号组成的直观性很强的图表,是教学辅助根据。
61.暗示教学法(09.4):由保加利亚医学博士卢扎诺夫创立。其基本原理:广泛利用环境的暗示信息,充分利用人的可暗示性,使理智与感情统一,有意识功能和无意识功能统一,尤其是调动和发掘大脑无意识领域的潜能,使学生在愉快气氛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信息。
62.班级(03.4)(07.4):是学校里班和级的总称。在教育学中的含义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将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并对其进行统一内容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63.学生集体(03.10)(07.10):是青少年学生学校生活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本手段和方式。64.班主任(04.4):是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其工作是班级授课制这一教学组织形式下,为了对一个班级的学生有效地进行教育管理所专门设置的教师职务。
65.班级组织的结构:是班级中人际关系的结构。主要包括;职权结构、角色结构、师生关系结构、生生关系结构
66.学校咨询与辅导(05.4))(06.4)(08.10):是指学校咨询工作者直接或间接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困难,以及对有关的心理行为障碍进行诊断矫治的过程。
67.总结性评价(04.1):是对活动结果的评价,它的目的在于评判活动效果。
68.教育评价(05.4)(06.4):广义的教育评价包括对于教育活动一切方面的评价;狭义的教育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发展的评价,又称为学生评定。
69.考试(06.10):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编制试题、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过程。
70.标准化测验(07.10):在试题编制、施测和评分过程中有着严格的规范。(最典型的标准化测验是智力测验。)71.安置性测验:是分班、分组进行的一种测验。其根本目的是分班、分组。
72.形成性测验:是针对某一教学单元而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其目的不在于评定学生,而是为了调控教学。73.诊断性测验:能够反映学习中常见的错误,诊断学习困难,特别是找到困难的成因。
74.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对应于常模参照性测验和标准参照性测验,评价可分为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相对评价是在群体中进行对比,这时衡量标准是相对的。绝对评价要和预定的标准相比较,只要达到了标准,就称为合格。75.形成性评价(09.10):是指在活动过程中,以改进工作为目的而开展的评价。76.评价:是对某种教育活动的价值判断。评价包含定性描述或价值判断。
77.法律责任(02.10):广义:包括法律规范所规定的不必强制履行的各种应尽的义务。狭义:专指第二性义务,是指因违法行为而必须承担的具有强制性的法律后果。
78.学校事故(03.4)(05.4):分两类。1,意外事故。2,过错事故。
79.教育国家化(04.4):把教育纳入国家活动之中,用行政手段发展公立学校体制,用法律的手段确立义务性的国民教育制度。这种趋势,在教育史上被称作教育国家化。
80.教师申诉制度(05.10):是指教师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及其有关政府部门做出的处理不服,或对侵犯其权益的行为,依照《教师法》的规定,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
81.学生申诉制度(07.4)(08.10):是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或认为学校和教师侵犯了其合法权益而向有关部门提出要求重新做出处理的制度。它在性质上也具有法定性、专门性和行政性的特点。
82.法律救济(08.4):是指依据法律对权利冲突的解决。也就是说,当公民的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以从法律上获得自行解决,或请求司法机关及其他机关给予解决,使受损害的权益得到补救。
特征:1,权利受到损害是法律救济存在的前提。2,法律救济具有弥补性,它是对受损害的权利的弥补。3,其根本目的是实现合法权益并保证法定义务履行。主要制度:1,教师申诉制度 2,学生申诉制度
第四篇: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
教育学资料节选自中国教考论坛
一、概念、单选、判断、多选
1、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2、欧洲中世纪大学作为近代高等教育的开
端。不是整个高等教育的开端,之前有带有高等性质的大学。
3、在中世纪,大学主要是围绕文、法、医、神四科来组织教育和教学活动,属于专业教育机构4、1998年8月29日通过并公布的《中华人民共
18、威斯康星大学在任校长范。海斯提出的“威
斯康星思想”而著名。威斯康星思想明确把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的重要职能。大学为社会服务的基
本途径:
1、传播知识、推广技术、提供信息;
2、专家服务。
19、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20、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教育的培养目标;实施的途径。
21、1995年3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对我国教育方针作了规定。
34、高等教育两种价值观的主要观点代表人物:
个人本位观可溯源与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理论;近代代表人物18世纪法国启蒙学家卢梭;20世纪初永恒主义代表人物之一赫钦斯再次弘扬自由教育理念。
35、社会本位观在西方可溯源于柏拉图的哲学家
教育和军人教育。
36、在现实社会背景下寻求两种价值选择相互间的协调与整合:美国20世纪教育家杜威他主张教育应使“个人特征与社会的目的的价值协调起来”
49、我国成人高等学校从形式分
1、职工大学和
职工业余大学;
2、广播电视大学;
3、函授学院和普通高校的函授部;
4、普通高等学校的夜大学;
5、其他(包括教育学院和中小教师进修学院、管理干部学院等);
6、除了以上由具体机构承担的成人教育以外,我国还建立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又称之为“没有围墙的学校“。
50、现代学位制度主要起源于一些西欧的中世纪
大学;现代学位制度确立的标志是德国柏林大学创设的哲学博士学位。
37、在我国殷商、西周时期,教育内容以“六艺”,51、我国目前的学位制度确立的标志是1980年
即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古希腊教育内容包括文法、修辞学、辩证法,音乐,《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颁布。
52、《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
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二条对高等教育概念的表述是:本法所称高等教育,是指完成高级中学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
5、(多选题)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有四个方面:
一、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
二、政治决定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三、政治制约着高等
教育体制
四、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
6、高等教育的领导权由谁来掌握取决于政权的性质。
7、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
1、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
2、培养政治、法律等专门人才;
3、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8、(单选题)经济结构中的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对应高等教育科类结构;经济结构中的技术结构对应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经济结构中的消费和分配结构对应高等教育形式结构;经济结构中的国民经济的区域结构对应高等教育地区结构。
9、苏联学者斯特鲁米林的研究:运用受教育年限的长短来确定劳动简化率的方法计算出因教育程度的提高所产生的价值占国民收入的比率为30%。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的研究:根据人力资本理论的观点,通过教育资本储量分析的方法来推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为33%
10、美国丹尼森的研究:应用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的方法研究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35%。
11、科学技术发展对高等教育有着广泛的影响,其中最为直接的和最明显的是对高等教育内容和手段的影响。
12、文化对高着等教育的影响四个方面:文化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内容;文化系统与文化设施影响高等教育的实施;文化传统影响着高等教育特色的形式;高等教育的校园文化作为社会的亚文化更受到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
13、人才培养职能肇始于古代,发展和完善于欧洲中世纪大学,也是现代高等学校最基本的职能。
14、最早产生的中世纪大学有五所:意大利的萨莱诺大学;意大利的波隆那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英国的剑桥大学。
15、近代中国最早建立的新式大学有四所:天津中西学堂;南洋公学;京师大学堂;山西大学堂16、19世纪初德国大学确立了发展科学的职能,发展科学职能产生的背景是1810年洪堡柏林大学的创办,这是大学现代化的开端。柏林大学创办的基本原则:“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17、19世纪末美国大学确立了社会服务的职能,社会服务的职能产生的背景是1862年美国 《莫里尔法案》的颁布,引发了美国赠地学院运动,以康乃尔大学、威斯康星大学为代表的部分赠地学院开创大学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办学思想。
22、1998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一章第四条又重申高等教育必
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23、1999年6月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就素质
教育的实施,对教育方针的内涵作了具体的阐述: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24、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
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
25、无论是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制度的建立,还是教育内容的确定,教学效果的评价等,都必须受教育目的的制约。
26、教育目的的性质体现为两个方面,1、教育
目的是一种教育理想。
2、教育目的又具有客观性。
27、高等教育的目的可表述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
28、(多选题)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1、高等教
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2、高等教育目的具有调控作用,3、高等教育目的具有评价作用,4、高等教育目的具有激励作用。
29、制定培养目标应确定的几个关系,1、德与
才的关系、2、身与心的关系、3、专业素质与文化素质的关系。
30、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三个方面,首先,从人作为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劳动力来考察认人的发展,人的体力和智利是构成劳动能力的两个对立统一的要素,它们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其次,人的发展还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第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
31、高等学校德育工作是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
性质的体现。2高校智育是以系统的科学理论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教育。
32、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经主要有三个方面:
1、教学工作,2、科学研究,3、社会实践。
33、高等教育价值的两种选择:以个人为中心的个人本位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作为个人的个性和理性发展,即培养全面和谐的人;以社会为中心的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是直接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
算术,几何学,天文学,这些内容被称为“七艺”。
38、通才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他实行的是一种博雅教育,注重理智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
39、专才教育是指培养比较狭窄专业人才的教
育,教育内容主要涉及某一学科、专业的系统化知识,注重专门知识的传授和专门技能的训练。
40、课程体系应该“一维”、“深井型”向“二维”、“T型”转变。
41、英才高等教育和大众高等教育是指教育发展的两个阶段,最初由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提出:他认为,当一国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低于适龄入学人口的15%时,其高等教育发展属于英才教育阶段;当该比例达到15%——50%时,属于大众高等教育发展阶段;50%以上属于普及高等教育阶段。
42、英才高等教育阶段体现了传统高等教育特
征,注重少数治国人才和专家的培养;大众高等教育阶段反映了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对高级人才数量需求的扩大,也是高等教育民主化的结果。
43、英才阶段向大众化转变的两种模式:以公立
高等教育系统的扩张为主的美国模式和以私立大学规模扩张为主的日本模式。中国走日本模式。
44、瑞典著名教育家胡森认为,教育平等包括起
点、连续的过程和最后目标(结果)三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高等教育平等是一个发展的概念。
45、高等教育的效率反映了教育内部的投入与产
出的关系
46、学制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学制的建立受制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学制的建立要受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
47、举办者角度将高等教育概括为四种基本类
型:
1、单一公立系统,单一管理部门(代表国家意大利);
2、单一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代表国家法国);
3、多重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代表国家澳大利亚);
4、私立和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代表国家日本和美国)
48、国外大多数国家的高等学校分为三个层次:
1、初级学院和短期大学;
2、大学和专门学院;
3、研究生院。中国分高等专科学校(含部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生院。
规定:学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授予;硕士、博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授予学位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及其可以授予学位的学科名单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提出,经国务院批准公布。
53、各国招生制度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统一的入学考试形式(统一考试的组织者既可以是国家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也可以是社会中的民间组织。在亚洲,统一考试普遍被采用)2.有高校单独组织入学考试的形式(美国)3.统一考试和单独考试相结合的形式(日本)
54、1998年我国决定将实行‘3+X’方案,‘3’
为语文、数学、外语三门科目,‘X’为综合科目考试,有文理大综合和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小综合两类。
55、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多渠道的招生制度,逐步推行了定向生制度、保送生制度、委培生和自费生制度。
56、在我国,高校教师的职务资格认定和职务设
置包括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四级。
57、高校教师岗位设置应遵循以下4个原则:第一,系统原则,第二,整体效应原则,第三,最低岗位数量原则,第四,动态性原则。
58、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
有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组织机构的设置、组织机构间的隶属关系,以及相互间的职责、权限的划分等。
59、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模式及代表国家:
1.中央集权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欧洲大陆的一些国家,如法国、意大利和瑞典。其中以法国尤为典型)2.权利分散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美国)3.集权与分权结合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德国、日本、英国)
60、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即‘两极管理,以省级统筹为主’的体制。
61、高等学校的管理模式:1.欧洲大陆模式(以
学术权力为主,高校内部权力重心明显倾向于基层教学和研究单位,并深刻体现了学术权威影响的高等管理模式)2.美国模式(行政权力相对强大,强调规范,实行相对严格的等级制度,下级对上级负责的高校管理模式)3.英国模式(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相对平衡,两者相互制约的高校管理模式)。62、我国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是1989年后实行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63、高等教育结构的概念(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见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它是1个多维、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大
致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大部分。宏观结构
主要包括:层次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管理体制结构等。微观结构包括: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等。
64、影响高等教育结构的因素有四个:1.经济因
素(经济因素往往是高等教育结构形成、发展以及调整过程中的决定性要素)2.文化、传统因素 3.科学、技术因素(科学技术因素对高等教育影响主要体现在层次结构和科类结构上)4.教育因素
65、层次结构(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又称水
85、教学原则:是依据已发现的教学规律和一定的教育目的,对教师和教学工作者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86、大学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2、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
4、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5、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87、课程的定义:狭义的课程是指被列入教学计
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合。广义的课程则是指学校教育中对实现教育目的的发生作用的一切文上的短学程化;
3、教学活动的场所呈非课堂化
和多样化。
99、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后总
结和学业成绩评价等
100、多选题教师指导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的原则:
1、教育性原则
2、科学性原则
3、因材施教原则。
101、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学中为实现一定的教学
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教学途径或教学程序,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师生间共同进行认识和实践的方法体系。
六、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原则。114、科研程序:科研准备阶段(一、选题
二、申请课题); 科学实验阶段; 研究成果评审、报奖和推广应用
115、大学的科研成果分六类:
一、理论性成果
二、应用性成果
三、发展性成果
四、阶段性成果
五、教学研究成果
六、科学专著和较高水平的教科书。
116、凡属于发明的科技成果及重大理论性的研
究成果,在上报成果的同时,可以向国家科委申请发明奖与自然科学奖。
102、(多选题)高校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1、117、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种以实践的方式实现
平结构,指高等教育内部由于教育程度和水平的高低不同而划分的层次及其相互关系)。
66、科类、专业结构(不同学科领域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一般以高等教育机构所授学位、文凭与证书的科类划分为准)67、形式结构(指不同办学形式的高等教育构成状态)。
68、能级结构(指具有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办学
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各类高等学校间的比列关系。我国目前分三个能级:1.设研究生院,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教学和科研兼顾的重点院校。2.以本科教育为主的一般院校。3.以培养应用性、技艺性为主的专科学校)。
69、地区结构(高等教育结构在地区分布上的构
成状态。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的布局形成的较为突出的模式有两种。1.梯度结构模式2.中心城市模式)
70、高校教师的任务有三点:1.培养高级专门人
才,即教书育人2开展科学研究3为社会服务。
71、高等学校教师的劳动特点:1高校教师劳动的复杂性2高校教师劳动的创造性3高校老师劳动的个体性与群体性。
72、高等学校教师的结构:1职务结构2学历结
构3年龄结构4专业结构。
73、高校学生生理发展特征:处于人体生长发育的‘第2个生长高峰期’的后期。74、高校学生的记忆以逻辑记忆为主,思维能力
尤其是辨证思维能力得到高度发展。75、按专业组织教学,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现代
高等学校的主要特点之一。
76、专业的概念(狭义的专业是指高等学校的专业,即高等学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由特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和 相应的课程体系组成77、专业的出现以一定的社会分工为前提,又与
一定的学科基础相对应,专业设置与调整既要遵循现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又要依据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
78、高等学校对学生政治思想教育最基本的途径
是教学
79、教学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80、自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是学生能力发展的 2
个重要方面
81、教学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82、大学生学习的特点:1独立性的增强2学习的自主性增强3学习的探索性增强 84、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中间过渡性特征:高校
教学是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下的认识过程转入社会实践认识过程的中间过渡阶段。
化与经验、活动。
88、(单选多选判断)按课程的侧重点放在认识的主体上还是客体上来构建课程,可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从分科型或综合型的观点来看,可分学科并列课程和核心课程;从层次构成上看,可分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从选课形式(课程要求)上看,可分必修课程、限选课程和选修课程;根据课程课时数的多少将课程划分为大、中、小、微型课程;根据课程内容主要是传授科学知识还是操作技能,划分为理论型课程和实践型课程;根据课程有否明确的计划和目的,将课程划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89、隐性课程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学生
从学校的组织和制度的特征中习得规范和生活态度,学校在无形中亦完成了社会化训练、阶级结构的维持等功能。
90、高校专业教学计划是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指导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它体现了社会对某一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91、多选题教学计划的组成:
1、专业培养目
标和基本规格
2、课程设置
3、主要教学活动
4、时间分配
5、学年编制(简称校历)。92、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93、多选题编制教学大纲的原则(具体要
求):
1、明确的目的性2前沿性3思想性4启迪性5教学适用性。
94、教材,也称教科书,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教
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进行教学工作、稳定教学秩序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95、班级授课制(班级教学制)是将学生按照大
致相同的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班级,教师面对由一定数量学生组成的班级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96班级授课制最先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
〈大教学论〉中作了理论上的系统阐述。在我国,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开始采用班级授课制;1901年清政府宣布废科举、兴学堂,班级授课制逐渐在我国各级学校中普遍推行。
97、散班级授课教学组织形式:
1、19世纪末美
国出现的巴达维教学法;
2、欧洲出现的曼格依木教学法;
3、20世纪30年代英国出现的“开放教学“;
4、50年代初英、美等国的”协作教学“。
98、多选题(单一条易出单选题)班级授课制发展变化趋势主要有:
1、教学活动展开的小规模化;
2、教学活动展开的时间间隔
由教师直接控制转变为师生共同控制信息的传递;
2、教师教的成分逐渐减少,学生自学的成分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递增;
3、教学方法与研究方法的相互渗透和结合。103、(单、多选题)大学教学方法分类:
1、教
师和学生主要运用语言来传授、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如讲授法、问讨论法等;
2、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直观感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如实验实习法、演示法、参观法等;3是指教师指导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如自学指导法、练习法等。104、选择题(二者概念和区别)讲授法是通过
教师的口头语言表述、讲解、讲演等形式,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也称课堂讲授法;讨论法是指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认识、辩明是非或获得新的结论为目的,把学生组织起来,激发思维,各抒己见以取得共识和交流,分享不同见解的教学方法。讲授法是单向的,讨论法是双向的。
105、(多选题)近代直观性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包括看图、演示模型、标本、参观等各种教学手段
106、(多选题)教育技术的领域包括四个方面:
1、学习者
2、学习资源
3、教育开发职能4教育管理职能。
107、多选题教育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作用:
1、对教育决策的影响
2、对教学模式的影响
3、对高等教育、高校教学发展的影响。108、计算机辅助教学就是将计算机用做媒体,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多媒体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并逐渐与通讯技术、大众传播技术等融为一体,具有交互处理、传输和管理文本、图像、动画和声音等信息的功能这样一种技术组合。
109、1999年6月,教育部制定〈关于发展我国
现代远程教育的意见〉,提出“统筹规划、需求推动、扩大开放、提高质量”的十六字方针。
110、教师教学活动的评价准则包括:教学素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的安排,以及教学的实际效果。
111、自1982年中国科学院面向全国设立国家级
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112、科学的学业评价有六个步骤:
一、确定和
表述待考课程的教学目标;
二、编审试题;
三、建立试题题库;
四、实施考试,取得信息;
五、阅卷评分;
六、考试结果的统计分析与对策;
113、高等学校科研应遵循的原则:
一、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相统一的原则;
二、正确处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关系的原则;
三、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的原则;
四、遵循项目指南与尊重自由选题相结合的原则;
五、支持青年研究人员,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的原则;
高等学校教育目标的教育形式,是高等学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现实社会,参与具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以了解社会、增长知识技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活动过程。
118、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主要在于培养学生 119、几种主要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军事训练
二、专业实习
三、生产劳动
四、社会调查
五、智力扶贫
六、参观考察。
120、思想政治教育三个特点:
一、鲜明的阶级
性
二、广泛的群众性
三、很强的实践性 121、(多选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五个原则:
一、方向性原则;
二、疏导性原则;
三、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四、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五、统一要求与个性化结合原则 122、思想政治教育的六种方法:
一、调查研究
法;
二、说理启迪法;
三、情感交流法;
四、榜样教育法;
五、参观访问法;
六、品德评价法
123、(概念掌握)说理启迪法就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引导教育对象,以理服人的教育方法;榜样教育法是用他人的良好行为作为榜样来启发、激励青年学生的方法。124、(多选题)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
一、思想政治教育课活动;
二、教职员工的“三育人”;
三、党、团、学生会组织活动;
四、校园文化;
五、社会实践;
六、各课教学
125、(多选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分三类:
一、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1、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
2、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世界观教育
3、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教育
4、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教育
5、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教育);
二、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1、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和形势任务教育
2、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教育
3、劳动态度和纪律教育
4、革命传统教育);
三、按阶段安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1、新生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2、二、三年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3、高年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126、(多选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
1、教育者对大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
2、促进学生思想矛盾运动和转化的过程
3、思想政治教育是不断运动、发展、深化的过程。127、(简答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1、用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教育学生,确保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2、用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启发和教育学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调动和激发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五篇:浙江省教师资格证教育学(中学)0401
2004年1月
一、单项选择题
1.发表于1806年的《普通教育学》的作者是()。
A.康德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卢梭
2.提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并构建系统的绅士教育的理论体系的教育家是()。
A.孟子
B.培根
C.夸美纽斯
D.洛克
3.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兴起的用自然科学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关系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是()。
A.赫尔巴特
B.裴斯塔洛齐
C.拉伊和梅伊曼
D.狄尔泰 4.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
A.普鲁士
B.奥地利
C.英国
D.美国 5.学校的公益性原则()。
A.仅体现在公立学校中
B.仅体现在私立学校中
C.同时体现在公立和私立学校中
D.有时体现在公立学校、有时体现在私立学校中 6.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是()。
A.学校绩效
B.办学思想
C.课程与教学
D.评估与督导 7.肯定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对儿童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是()的观点。
A.遗传决定论
B.环境决定论
C.辐和论
D.系统论 8.“教育即生长”是著名教育家()提出来的。
A.孔子
B.皮亚杰
C.杜威
D.布卢姆 9.“政教合一,以吏为师”的局面是()时期的典型状况。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10.夸美纽斯认为:“今生只是永生的准备”。体现了()的观点。
A.教育的无目的论
B.神学的教育目的论
C.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D.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11.以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活动指的是()。
A.广义的美育
B.狭义的美育
C.形式美育
D.实质美育 12.从主观学习经验和客观学科教材的结合处来看待和解释课程,这是()的观点。
A.课程是知识
B.课程是能力
C.课程是经验
D.课程是活动 13.学校的中心工作是()。
A.教学工作
B.智育
C.体育
D.德育 14.教师广泛利用环境信息,上课如同游戏、表演,使理智与感情统一,尤其是发掘大脑无意识领域的潜能。这是(教学方法的做法。
A.发现法
B.探究—研讨法
C.暗示教学法
D.范例教学法 15.学生集体与学生群体相比较而言,学生集体是学生群体的()。
A.同义语
B.小部分
C.低级形式
D.高级形式 16.在学生咨询中,()是着重调整情感的方法。
A.统脱敏法
B.行为契约法
C.模仿学习法
D.鼓励表达法 17.在学生咨询中,()是着重训练行为的方法。
A.模仿学习法
B.鼓励表达法
C.深入共感法
D.身体放松法 18.以调控教学为根本目的的测验是()。
A.安置性测验
B.形成性测验
C.诊断性测验
D.总结性测验 19.只关注考生是否达到了应该达到的水平的测验是()。
A.学能测验
B.成就测验
C.常模参照测验
D.标准参照测验)
20.在学校事故中应负法律责任的学校,如果不具备法人资格,应由()承担赔偿责任。
A.校长
B.教师
C.上级主管部门
D.学生本人
二、多项选择题
1.学校组织特征的独特性表现在()。
A.自愿性
B.自由性
C.垄断性
D.非自愿性
E.公益性 2.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A.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B.加强管理和监督 C.重视学生课堂参与
D.重视系统讲授
E.尊重学生个别差异 3.教师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
A.政治思想
B.业务水平
C.工作态度
D.人际关系
E.工作成绩 4.学校体育活动的基本特征是()。
A.教育性
B.竞技性
C.技能性
D.娱乐性
E.发展性 5.按照课程目标的垂直分类,主要包括()。
A.教育目的B.学科课程目标
C.具体课程目标
D.单元教育目标
E.课堂教学目标 6.决定课程的几个基本关系是()。
A.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B.知识与能力
C.分科与综合D.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
E.理论与实践 7.教学工作实施的一般过程包括以下()基本环节。
A.备课
B.上课
C.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D.课外辅导
E.家庭访问 8.班级组织建构的原则是()。
A.有利于管理
B.有利于教育
C.目标一致
D.有利于提高学业成绩
E.有利于身心发展 9.咨询活动的基本原则有()。
A.积极关注和信任来访学生
B.充分支持和鼓励来访学生
C.注重来访学生的主动参与
D.严格为来访学生保密
E.协调学校和社区咨询
10.承担教育行政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一般包括()。
A.行为人已构成行政违法及部分的行政不当
B.行为人须具有行政法律责任能力
C.行为人须具有相应的情节
D.符合社会价值取向或者特殊需要
E.行为人必须是故意
三、名词解释 1.学校 2.教育目的 3.教学模式 4.德育
5.总结性评价
四、简答题
1.儿童个体发展表现出的普遍特点。
2.在教学中教师应如何贯彻因材施教原则? 3.教师在运用讨论法时应遵循哪些基本要求? 4.学校咨询与辅导的主要工作。5.教师的义务。
五、论述题
1.试论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素质要求。
2.联系实际,谈谈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