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由农民工退保谈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
由农民工退保谈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
【摘要】:文章简要描述农民工退保的现状,重点从参保门槛过高,转保难,国家和各地政府对农民工退保的态度以及退保年限和其他方面阐述了农民工退保的原因,并针对我国目前的现状提出了完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社会保险;退保
一、农民工退保风潮
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最新统计显示,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规模约为1.2亿人,而在这个庞大的群体中,农民工养老保险的总体参保率仅为15%左右,部分地区如广东、大连的农民工参保率也只有20%左右。在我国农民工整体参保率十分低下的情况下,退保率却逐年攀升。据报道,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的社保管理中心,每天都有外地打工人员前来退保,甚至出现退保人数比参保人数还多的现象。统计表明,浙江省目前累计约有3万多农民工退出社会养老保险。一份最新调研显示,在农民工集中的广东省,有的地区农民工退保率高达95%以上。深圳市已经参加养老保险的外来工总数大概在50万人左右,而每年退保的人数则高达12万以上,深圳宝安区沙井社保站曾出现过一天有600多名农民工排队退保的场面。
二、农民工退保成因分析
农民工退保并不意味着农民工不渴望保险,因为养老保险的初衷就是要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养是人们共同的追求,尤其是对终年在外奔波的农民工来说,有一份牢靠的养老金,是大多数进城务工者的愿望,一项有关沿海地区农民工社会保险的调查,通过对被调查者“目前认为最需要参加的社会保险重要程度排序”一题的分析发现,农民工对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五大社会保险的参保意愿得分分别为3.47、2.40、3.29、2.27和1.06,由此可见,农民工希望参加养老保险的意愿最为强烈,但同时,在接受调查的农民工中有83.2%的却不愿参加目前城镇的养老保险,这似乎是两个相互矛盾的结果,农民工一方面非常需要养老保险,一方面又拒绝参加目前城镇的养老保险,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这些本来最需要养老保险的农民工缺乏参保热情,甚至退掉了自己将来的生活保障呢? 私以为,这主要跟目前城镇养老保险的制度安排不切合农民工实际有关,具体分析如下:
(一)参保门槛太高,对于农民工参保,各地政府方针政策不一致
以广东省广州市为例,广州市2005年的职工月平均工资为2820元,按照广东省的规定,被保险人按本人上年度月平均工资的一定比例缴纳养老保险费,缴费比例由省人民政府根据职工工资收入水平和个人账户积累的情况确定,被保险人月工资收入低于所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60%的,按所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60%计征。据此推算,该市2005年养老保险缴费基数的下限为1692(2820 ×60%)元,而农民工的收入普遍较低,从沿海各省(市、区)农民工的经济收入来看,月平均工资收入在500~800元的居多,一些工作相对稳定的农民工收入会高一些,以800~1000元的居多,因此广州市农民工参保缴费得以下限1692 元作为基数,而广州市2005年养老保险的缴费比例是8%,两者相乘可以算出农民工每月要拿出135元,大体相当于一个月工资收入的20%,用于养老保险缴费,这对于收入不多的农民工来说是一个不小的经济负担。
(二)转保难
我国的养老保险等几项主要社会保险制度被分割在2000多个统筹单位,并且大多是县市级统筹,按照我国社会保险制度建立的初衷以及对鼓励农民工参保的目的来看,这2000多盒统筹单位是可以实现相互转接及其对接的,但是事实与我们想得恰好相反,不要说在省与省、市与市以及县与县之间对接了,有的地方甚至连不同单位、不同职业之间的社会保险都不能顺利完成对接,按照国家现行规定,职工跨地区流动时只转移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不转移社会统筹资金,只有经过组织、人事、劳动部门批准,社会保险关系才可以转移、接续。可现在,职能部门看到的不是退保让农民工所受的损失,而是对于本地养老统筹基金的“贡献”。正因如此,对农民纷纷退保的现象,很多地方的职能部门不但不着急,不采取措施阻止,反而有意无意地助力,如规定“解除劳动合同必须退保”,如故意设“卡”,不接受从外地转进来的无常住户口人员的社会保险手续,等等。这样做,不正是利用政策的漏洞,而且故意去捅大这漏洞,扩大自己获利的机会?
现在由于农村的社会保险制度还未真正建立起来,农民工返乡后就会出现社会保险金不知道要转到哪里去,即使能转接没有相应的地方政府接收。于是处于种种无奈的因素,农民工只能选择退保这条他们认为目前最划算的道路。
(三)国家允许退保,地方政府鼓励退保于由于工作的流动而无法转接的社保,允许退其个人账户部分,但统筹部分个人无法退也很难转移,目前我国各地的社保比例以及基数不一致,发达地区的基数相对于欠发达的地区而言会高一些,这就为社保的转接制造了障碍。发达地区的政府不愿意让转出去,因为这样会导致本地社保统筹部分减少,造成当地的人均分享部分减少。当前我国正在呈老龄化趋势发展,目前领取养老金的人口基数相当大,这本身对各地的社保统筹基金构成了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当地政府便不会开闸让已经到手的钱转出去,而是鼓励那些有工作流动的参保人员退保。发达地区除了既不希望转出自己统筹部分,也不接收那些从欠发达地区转过来的社保,他们认为那些人是来分享他们的社保,现在交的少,以后拿的却多。这种地方政府的利益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社保的自由转接。另外国家授予地方政府在社保上的部分或全部的权利给一些不合理规定提供了温床,按相关规定,农民工解除劳动合同时,可保留保险关系,重新就业时再接续(俗称“停保”);也可将其个人缴费部分一次性支付给本人,同时终止养老保险关系,重新就业重新参保(俗称“退保”)。但一些地方的社保局却更愿意让农民工退保,有的甚至规定“解除劳动合同必须退保”。
农民工不知道自己的钱交到哪去了,今后有多少钱可以用来养老,不明白国家让他们参保的意图。
(四)当前的社会保险制度很难保证农民工在尽了义务后就能享受到养老待遇
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规定按月享受基本养老金的最低缴费年限为15年,而农民工流动频繁,几乎不可能固定在某一个地方打15 年工,如果不能实现社会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这样农民工根本达不到15年年限标准。因为等到那些农民工40岁的时候,他们的劳动力严重下降了,干不了体力活了,还有多少企业会接纳他们。并且有的地方还规定退休前5年必须在该地连续参保,才能享受当地的养老保险待遇,这实际上已把农民工的养老问题排除在外。深圳从1987年起允许非户籍人员参加养老保险,但是15年以后经统计,能够享受严老待遇的仅仅只有100多人。
(五)其他原因
我国现行的社保制度是个人账户加统筹账户,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个人分别缴纳基本工资 的8%、1%和2%,企业分别缴纳20%、2%和6%。这样个人要缴纳的社保占基本工资的11%,企业要缴纳28%,这组数据无论对企业还是对农民工来说都相对偏高,对企业来说,他们为了减少成本会故意不跟民工签和或者不给他们参保,在无法避及《劳动法》的时候他们便会选择降低农民工的基本工资,这样他们要交的社保费用会相对减少。农民工为了拿到现钱或者不相信社保,他们也会和企业心照不宣,不愿意参保。这是一个可怕的恶性循环,如果不及时解决,等到青壮年变成老年的时候,我们拿什么来给他们养老?要知道农民工可不是一个很小的群体。
三、完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议
(一)首先要在省与省之间、城与城之间以及城乡之间创造顺利的转接通道
在这里作者有两种模式来予以解决:
1.鉴于各地政府的自我保护意识,可以实行补贴政策
农民工从发达地区转到不发达地区的社保,其中的差额按比例实行国家补贴一部分给接收地区,农民工自己也按比例补贴一部分,补贴的部分放入统筹账户;农民工从不发达地区转到发达地区的社保,其中的差额计入统筹账户,用来抵国家实行补贴的那部分。这样可以消除各地政府所担忧的“拿自己的钱补贴外来人员”,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抑制农民工频繁的流动,消除农民工为了取得国家补贴而故意流动的因素。对于农民工自己补贴的那部分钱以后虽然在统筹账户里,但以后仍然是用到自身的养老金上的,因为养老金实行的是多交多得的分配制度。所以农民工不用担心政府会将那笔补贴的钱拿走。
2.社保实行IC卡制
农民工在缴纳社保的第一年就可以办一张类似银行卡的IC卡,这张卡将存储个人信息以及个人所在单位的信息,社保IC卡也分两个账户,个人账户和统筹账户,个人缴纳的部分计入个人账户,企业缴纳的部分计入统筹账户。这里的社保IC卡不用转接,它可以跟着工作的流动和地区的转变一起流动,农民工在参加新的工作或隔几年再就业的时候到当地的社保中心用社保IC卡续交社保费用即可。当然所有的这些便利都是建立在我国社保管理水平技术和国家政策的基础上的。国家可以实行社保统一化,可以在省级统一,也可以在中央统一,这样可以减少地区之间的制度差异,从而加快社保流动。
以上是建立城市之间的转接,除此以外我们还要在农村建立相应的社保体系,因为大多数的农民工会选择回乡养老,而我国现在还未完全建立农村社保体系,这样就会出现社保没有地方转的情况,因此建立农村社保体系也是必要的,要保证农民工在自己的家乡也可以享受到相应的养老待遇。
(二)参保的门槛降低
我国农民工目前还处于低收入的人群,而且这一现象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对于他们来说生存是第一位,他们没有太多的钱来投给他们的未来,而当前我国大多地方实行的是“三险捆绑”制,即农民工每月要拿自己工资的11%来投给自己的未来,这对于他们来说成本太高,这也是很多农民工不愿意参保的原因之一,因此我们要相应的降低农民工的参保门槛。但是这会出现一种状况;由于农民工参保的门槛低,对于企业来讲他们雇用农民工的成本也相应的也降低了,这会造成一种就业歧视,不利于公平竞争,因此认为,企业为农民工缴纳的那一部分比率保持不变,只是对农民工缴的那部分相应降低,如果财政允许,私以为,国家可以按比例补贴农民工的个人账户。这样参保的门槛降低了,将会有更多的农民工愿意参保,这从长远来看也减轻了国家在养老这方面的负担,同时也使农民工的老年生活有所保障。
(三)禁止退保,宣传社保,鼓励参保
国家对于社保的个人账户允许退保,短期来看使社保制度变得相对简单便利,但是从长远的眼光来看,这样反倒扰乱了社保秩序,反复的参保退保,既浪费精力和时间又浪费金钱,使社保制度百年得混乱从而让人产生怀疑。
国家应该尽快禁止各地方政府退保,要从宏观上来调控社保制度。同时社保在农民工心中的概念还不是很清晰,国家应该像他们宣传社保,让他们相信社保会给他们喝过家都带来利益,鼓励他们积极参保,同时让他们监督自己的企业为他们投保。这样更加利于我国社保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篇: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粗浅分析
对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粗浅分析
张枝涛
(刑事司法学院09级
2009501130)
摘要:老有所养是每个人的愿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出现了大批进程的农民工,他们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其养老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社会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推动城乡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但是由于该制度在具体的操作层面存在着资金短缺、制度不适诸多困境,其应有的制度功效无法有效释放。创新社保宣传方式、推动社保立法以及完善现行养老保障制度成为破解这些困境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农民工
养老保险
困境
解决办法
1. 引言
农民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每天辛苦穿梭于鳞次栉比的城市之中,他们的到来和加入城市劳动大军,填补了大中城市生活服务领域的许多空白,对我国城市的建设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由于现存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导致的身份差别和现实社会保障体制固有的缺陷,农民工一直未能享受到正规的社会保障待遇。即使其中一些在城市长期稳定下来、永久脱离农业活动的农民工,其养老问题也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这已成为现代城市发展不可忽视的隐患。加快社会保障的机制创新,保障这部份群体的合法养老权益,是当前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应当关注的重大问题。1.1 完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居民生活质量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在养老方式方面,他们并没有太多的改变。一般情况下,农民工年老体衰之后传统的养老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是回农村依靠承包的土地养老。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用地不断减少,农民人均占有耕地量也越来越少,土地提供生活保障的可靠性也早已今非昔比。而农民工年老体衰时,又离开农业生产多年,技术落后,更难以在竞争激烈的农业市场中立足。所以,这一养老方式对农民工来说可靠性已非常小。二是依靠年轻时的储蓄存款来养老。由于各种原因农民工的劳动报酬一直很低,而农民工往往既要在城市生活又要抚养子女、赡养父母。他们大部分是不具备富裕的养老储蓄的。如果他们仅仅依靠年轻时的储蓄存款养老,那这批为中国的现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农民工,大部分将在老年时期成为社会最贫穷的弱势群体。
三是依靠子女实行家庭养老。在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影响下,农民工家庭也日益趋向于生育一胎,那么将来就很有可能面临一个农民家庭要赡养4位老人的重担。加之年老农民工法律意识较淡薄,赡养他们完全依赖于农民工子女个人素质和家庭关系,老人们得不到妥善赡养的情况绝对为数不少。
这三种方式,简单地说,都在一定程度上无法保障农民工老年生活,所以必须探讨建立适合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制度,以解除其为国家建设做贡献的后顾之忧,也为实现社会和谐出力。
1.2 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状况
深圳于1987年建立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制度,是对农民工养老保险模式最早的探索,逐步扩大到广州、北京、浙江、上海、南京等地。这些探索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就,但在实际运行中仍出现一系列问题。1.2.1 参保率低
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的比率普遍偏低。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民工统计检测调查,截至2008年12月31,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542万人。在这个庞大的人群中,只有4942万人参加了工伤保险,基本养老保险的总体参与率仅为15%,并且参保者中能够达到15年以后缴费并工作到退休年限享受养老待遇的人数更少。1.2.2 退保率高
根据深圳社保中心统计,2008年,深圳近500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但当年退保人数多达83万人。2009年一月份,苏州则有600多万人退保。2009年12月31日当天,深圳退保达到2万人左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09年3月31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当年2月底,已经有97万农民工退出了养老保险。
2.农民工养老保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尽管就农民工的养老保险问题各地都出台了相应的制度规范和操作细则,这些规定或将农民工纳入到当地的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模式,或挂靠农村的居民养老模式,或直接单列,构建农民工自己的养老保险模式。但是,由于这些制度的操作过程中皆存在大大小小的问题,使得其成效不足。
2.1 制度设计缺失是影响农民工养老保险工作发展的重要因素
国家现行政策对农民工参保缴费、转移接续等问题作了指导性、原则性规定,但因地方利益、城乡分割等因素,存在执行难、统一难的问题。
一是农民工养老保险缴费基数多样化。各地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实施办法中,缴费基数与比率存在区域性差异。如:深圳市以农民工实际工资为缴费基数,上海市以上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为缴费基数。由于标准不同,造成了农民工养老保险费用及待遇地域性差异,增加了农民工社保关系转移对接的困难。
二是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与农村养老保险未建立转移接续机制。随着新农保试点工作的迅速推进,要求将社保关系转入农保的农民工日益增多,但在转移过程中,由于无章可循而出现社保部门转出时只转个人账户基金,不转或少转社会统筹账户基金。由于各地具体经办要求不同而出现农民工基本信息无法完整记录,并且为实现信息系统联网而只能人工办理关系和基金转移。这致使农民工在务工期间的企业缴费部分被无偿“侵占”。
2.2 用人单位利益冲突是阻碍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发展的主要因素
现在许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大量雇用农民工,而为其办理社会保险关系的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一是企业原来的一线工人转岗清岗,大量使用农民工,通过采取给部分技术骨干参保或发放养老保险补贴方式少缴或漏缴养老保险费。二是大量农业富余劳动力进程务工,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农民工为生机而满足于有活干、有钱挣,怕失去工作机会而不敢向用人单位争取社会保障权利,给用人单位提供了用工条件限制的强势空间。
2.3 农民工就业特征是影响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发展的相关因素。
农民工受文化程度低、劳动技能差等因素影响,而成为用工市场上的弱势群体。一是流动性大。农民工为了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不得不频繁流动。我国现行政策规定,个人累计缴费满15年才可办理退休,享受养老保险待遇。而“转接不畅”的养老保险关系对“迁移不定”的农民工而言是一种负担,也是引发断保、退保现象的主要因素,同时也给社保缴费核算带来困难。二是经济收入不稳定。农民工就业主要是在劳动密集型企业和第三产业,收入报酬不多且不稳定,可支配的收入数量少,有时日常生活花销都难以承受,只好望“保”兴叹。
3.构建适合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制度对策和建议
构建平等、统一的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格局,就是要围绕社会发展目标,缩小城乡差距,建立公平公正的农民工养老保险机制,实现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的“可衔接、可转移、可持续”,确保社会和谐稳定。3.1 完善制度设计,建立转移接续机制
进一步明确缴费基数和比率,使全国农民工养老保险接续办法相对统一,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才能在体质上畅通。建立操作性强的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农村养老保险转移接续机制。以切实维护参保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权益为基本出发点,统筹考虑转入地与转出地之间的资金平衡关心和中心城市的人口承载力,尽快制定出台全国 统一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与农村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办法,明确各地经办机构事权责任和经办规程。
政府在财政上也要给予支持,一方面可以通过政府对养老保险进行补贴,农民工是社会转型期形成的,政府应该担负起转型期的转制成本;另一方面给予那些积极为本企业的员工缴纳社会保险的企业以税收优惠,以便提高企业参与养老保险的积极性。3.2 规范劳动力市场,增强执法力度
完善劳动力市场管理,规范用工行为,建立统一适用于城乡劳动者的失业登记和求职登记制度。对农民工的投诉要及时查处。加强劳动监察执法力度,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各级工会和其他社团组织也要关注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在职责范围内开展维权活动,有效组织损害农民工权益案件的发生,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积极的作用。3.3 加强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宣传培训
针对农民工对养老保险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的现象,加强养老保险政策的宣传和培训。使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切实提高养老保险政策的知晓率和农民工的参保积极性、主动性,真正做到“宣传进企业,服务到农家”。农民工作为特殊的群体,从传播学上来看,要根据其自身的偏好、喜乐以及文化程度来选择恰当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新生代农民工喜欢网络等传媒工具,经常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和娱乐。因此,要充分发掘网络媒介的资源,以文本、视频、图片等多种形式全面展开养老保险的必要知识和政策。4. 结束语
农业人口流向非农业产业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只要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依然存在,农民向外流动,进程打工必然是一种长期行为。中国正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养老保险也随之成为较主要的险种,养老问题已引起社会关注。因大规模的农业人口流动是近十几年的事,所以农民工养老问题目前还不太突出,但若现在不重视,在不久的将来,大规模的农民工年老体衰后的养老问题将发展为十分复杂的社会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将给社会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带来巨大的冲击。因此,完善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制度,做好相关的各项工作已然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王薇.农民工养老保险中的经济人理性分析行为探析[J].改革论坛,2009(1).[2]郑秉文,史寒冰.东亚国家或地区养老保险模式比较[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5).[3]尹庆双,杨英强.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机制问题探讨[J].农村经济,2007(12).[4]杨翠迎,郭金丰.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运作的困境及其理论诠释[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
第三篇:试析高风险企业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完善
试析高风险企业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完善
论文摘要:作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伤保险不仅能有效地分解用工单位的风险,更重要的是能够有效保障农民工的安全权益,对于高风险企业的农民工来说更是如此。国家历来也非常重视高风险企业农民工的工伤保险问题,国务院和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了很多政策,但是仍然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亟待从多角度对高风险企业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进行完善。
论文关键词:高风险企业;农民工;工伤保险
工伤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有效地分解用工单位的风险,更重要的是能够有效保障农民工的安全权益,对于高风险企业的农民工来说更是如此。国家历来也非常重视高风险企业农民工的工伤保险问题,国务院和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了很多政策,但是仍然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亟待从多角度对高风险企业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进行完善。
一、农民工工伤保险的发展
工伤保险作为社会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劳动者在工作中或在规定的特殊情况下,遭受意外伤害或患职业病导致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死亡时,劳动者或其家属从国家和社会获得医疗救治、生活保障、经济补偿、医疗和职业康复等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工伤保险制度既是国家对劳动者履行的社会责任,也是劳动者应该享受的基本权利,不仅能够保障工伤职工医疗以及基本生活,同时还有利于促进安全生产,保护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伤保险不仅能有效地分解用工单位的风险,更重要的是能够有效保障农民工的安全权益。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多次明确指示解决农民工的问题,把农民工作为中国工业化过程中产业大军的一个重要部分,给予明确定位。各地也开始对农民工工伤保险出台了一些政策,例如2004年北京市针对高风险企业农民工的工伤保险问题出台了《北京市外地农民工工伤保险暂行办法》和《外地农民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等,尝试解决高风险企业的农民工工伤保险问题。
2006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之后,解决农民工的有关问题更是提上了重要的议程。之后,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5号),特制定农民工“平安计划”。“平安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以农民工较为集中、工伤风险程度较高的矿山、建筑企业为重点。各地可结合实际情况确定本地“平安计划”的工作重点。矿山、建筑企业较少的地区,要同时将其他农民工较为集中、工伤风险程度较高的企业作为重点。用三年左右时间,将矿山、建筑等高风险企业的农民工基本覆盖到工伤保险制度之内。
2009年,河南新密市农民张海超“开胸验肺”暴露的高风险企业农民工工伤保险问题更是引起了社会对高风险企业农民工工伤保险问题的广泛关注。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于2010年10月28日通过,2010年12月8日国务院第136次常务会议通过修改之后的《工伤保险条例》,进一步完善了工伤保险制度。全国各地也开始贯彻落实社会保险法和《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目前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53亿人,其中外出的农民工是1.59亿人,到2011年底仅仅只有6800多万农民工被工伤保险制度覆盖。按照这个比例,全国农民工平均参保率只有42.8%。如果考虑东部和西部的差异,考虑高风险行业和一般行业的差异,在西部地区和在高风险行业如非煤矿山开采、蓄电池生产等的企业,参保率还会更低。因此,高风险企业农民工的工伤保险问题值得重视。
二、高风险企业农民工工伤保险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高风险企业不愿意为农民工参保
大部分中小企业不愿为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付费,为了规避职业病风险,他们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有的采取频繁轮换劳动者方式来躲避办理工伤保险的义务。目前,一些高风险企业在办理工伤保险时存在瞒报职工人数和职工工资总额现象,有的高风险企业仅仅为部分职工办理工伤保险手续,特别是没有为农民工以及季节用工和短期用工人员办理,没有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依法为全体从业人员办理工伤保险。
(二)农民工群体普遍文化水平较低,自我保护和维权意识薄弱
一是农民工缺乏必要的职业健康知识培训,很多农民工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在有毒有害的环境中工作,也不知道自己在付出劳动的同时也严重损害着自己的健康,维权意识差。二是由于文化水平低,对工伤保险的了解也比较少。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资料显示,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中,文盲占1.1%,小学文化程度占10.6%,初中文化程度占64.8%,高中文化程度占13.1%,中专以上占10.4%。较低的文化素质使得他们对于“工伤保险”了解甚少。在南开大学关信平教授主持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社会政策分析》项目调查中发现,近33.7%和41.7%的被调查者不太了解,甚至从未听说工伤保险。
(三)高风险企业中农民工流动性大,工作不稳定
农民工与其雇主签订的通常是短期的或是没有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有些建筑施工单位甚至每天临时雇佣人员,可能连雇员的基本情况都不了解。一旦发生工伤事故,尤其是对于某些慢性职业病,因为难以确定发生的时间、地点,更难收集到足够的证据和相关诊断证明,事因归属不明,责任难以认定,企业间又往往互相推卸责任,导致受害农民工在维权路上四处碰壁,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四)农民工发生工伤事故后赔付程序复杂
农民工因工受伤后,不仅工伤的认定和鉴定时间长,而且裁决和诉讼程序复杂。对农民工工伤案件的处理要经过劳动仲裁委员会裁决,复杂情况下还要介入到司法部门。根据现行《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把工伤认定的所有程序走完一遍,需要花费的时间相当之长。如此烦琐的程序会使已受到身体伤害的工伤者心力交瘁,不利于农民工的权利保障。而在实践中,高风险企业中农民工发生工伤事故之后,一般都选择和企业私了来进行赔偿,而不是选择繁琐的工伤保险赔付。
三、高风险企业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的完善
(一)加强高风险企业农民工工伤保险法制建设
目前,我国主要依靠政策措施来推动农民工工伤保险的进展,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2006年制定了农民工“平安计划”:用三年时间,将矿山、建筑等高风险企业的农民工基本覆盖到工伤保险制度之内。各地区在地方政策上也逐步将农民工纳入工伤保险范畴。但行政规章缺乏强制性,多数地区的大部分农民工还处于无保障状态。建议对于农民工权益保障的相关立法可以借鉴德国的经验,把工伤预防、补偿和康复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明确规定用于工伤预防与工伤康复的资金投入,共同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同时还要对劳动法规范进行梳理,使其规定相对具体明确,提高其可操作性,着重建立和健全法律规范中的制裁与惩罚措施。加大对那些不为农民工办理工伤保险企业的处罚力度,使存在侥幸心理的经营者意识到无机可乘,从而真正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二)构建高风险企业农民工工伤预防制度体系
综观世界发达国家的工伤保险制度体系,完善有效的工伤预防制度安排是保障工伤保险制度体系有效性的首要机制与重要前提。工伤预防比工伤赔偿和康复更为基本,更能从根本上保障劳动者的健康和生命。优化工伤预防的经费投入结构,加强对高风险行业的检查、监测和监控等方面的投入。通过科学预算确保工伤预防的宣传、教育培训经费,并确保工伤预防的科研经费等工伤预防实施项目经费和对工伤伤残人员职业康复训练经费的及时到位。
(三)制定针对高风险企业农民工的特定工伤保险条款
在制定农民工工伤保险条款方面,首先,要考虑到农民工流动性大,工作不稳定的特征,应将投保改为月度投保,在费率制定上,应参考其所在城市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和生活费用。其次,针对某些慢性职业病的理赔,保险责任期应遵循“期内发生制”,即只要能认定该职业病是在某工作场所感染的,则无论何时发现,雇主均应进行赔付。再次,应建立工伤保险储备金垫付制度,对于用人单位未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发生工伤事故后,先由社保基金按工伤保险待遇支付,然后由社保等相关部门向用人单位予以追讨。
(四)简化高风险企业农民工工伤处理和保险认定程序
在程序上,要改进和简化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和工伤待遇给付等程序,提高服务效率,使农民工的工伤保险权利得到切实实现。工伤职工在治疗工伤、申请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申请仲裁、要求用人单位给付工伤保险待遇时,可设立类似于“支付令”的制度。对于已经确认了工伤的职工,如果用人的一方没有为其上工伤保险,农民工可以向法院提交治疗费用或工资的凭证,直接向法院申请用人单位支付治疗费、停工留薪期的工资以及其他预期必然发生的相关费用,由法院核查后责令用人单位支付。
(五)建立高风险企业农民工工伤保障长效机制
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制度结构,对“预防-康复-补偿”模式进行深入改革,坚持工伤预防优,健全工伤康复指导,确保经济补偿充分,为农民工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工伤保障长效机制。在工伤补偿方面,在现有体制下,应强化执行力,创新制度和管理模式使农民工能及时获得充分的工伤保险补偿费用。坚持先治疗康复,后评残补偿的工伤保险原则,做好工伤农民工的工伤康复使其尽可能回归社会和生活。
(六)发展商业保险作为补充
在成熟的工伤保险制度体系中,商业保险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由于工伤保险由政府保障需兼顾社会各层面的保障需求,保障程度有限,雇员只能在法律规定的尺度内获得赔偿,且补偿金的多少与月工资密切相关,在某些情况下并不能满足受害者需求。在社会工伤保险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将工伤责任保险、雇主责任保险、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商业保险作为社会保险的有益补充,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第四篇: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度研究
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度的研究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势下,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在城市就业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力度,开始筹划对农民工实行全方位的社会保障措施,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全面分析了我国当前的新形势与面临主要任务基础上,讨论并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被摆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于2006年5月16日颁发《关于开展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专项扩面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指出争取2006年底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为2000万,并争取2008年底实现全面覆盖与城镇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农民工
[1]。2007年3月,全国人大十届五次会议上,农民工问题再次被列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这届政府的一个重要工作目标。《通知》提出的农民工医疗保险对于我国来讲是一个新生事物,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保险模式,推行农民工医疗保险的难度比较大,突出表现在农民工社会属性的特殊性和高度流动性。
1、农民工专项医疗保险的制度设计
1.1国家农民工专项医疗保险背景与制度设计
农民工医疗保险是在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础上的专项医疗保险,其制度设计基础在于农民工的特殊属性与目前医疗保险制度的城乡二元结构模式。2006年国家提出农民工医疗保险专项扩面工作时,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已相对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偏低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尚未全面启动,而农民工对医疗保险的需求非常强烈[2]。在此背景之下,国家提出农民工专项医疗保险,并明确要各地根据实际,“要积极探索完善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衔接办法和政策,确保参保农民工享受相应的医疗保险待遇。”因而从国家层面来看,农民工医疗保险的制度,主要是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上,以省会城市和大中城市为重点,以农民工比较集中的加工制造业、建筑业、采掘业和服务业等行业为重点,以与城镇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农民工为重点,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全面推进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工作;在时间上,争取用两年多一点的时间,快速实现农民工医疗全覆盖。
农民工医疗保险的基本原则是低费率、保大病、保当期、以用人单位缴费为主,解决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障为重点,积极将农民工纳入医疗保险制度范围。农民工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在确保足额征缴前提下,纳入医疗保险基金统一管理,并结合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发展,积极探索切实有效的农民工就医管理方式,以方便参保农民工就医。要根据农民工流动就业的特点,探索农民工异地就医的医疗费用结算方式,为患病后自愿返回原籍治疗的参保农民工提供方便快捷的医疗费用结算服务。对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要及时分析研究,不断完善政策和加强管理,确保制度平稳运行。将硬性的扩面指标分解到各统筹地区,各省(区、市)要按照部社保中心的规定,调整统计口径,建立专门的工作制度。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情况每月要向部社保中心报告。
1.2各地区农民工医疗保险的制度设计
《关于开展农民工人员参加医疗保险专项扩面行动的通知》对各地农民工医疗保险从时间与指标上给出了一个硬性的规定,特别是2006年给出的农民工医疗保险覆盖数量强制性指标,更是督促各地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结合本地农民工的数量和流动规律,快速制定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度,并强制实施。但是,各地区由于社会医疗保险模式不同,对农民工的医疗保险制度设计存在很大的差异。
1.2.1农民工医疗保险的覆盖人群
根据《通知》的要求,各地区首先是考虑在城市相对稳定的就业人群,从镇江、九江的“两江模式”看,江西省按照劳动保障部专项扩面行动工作要求,重点推进农民工较为集中的加工制造业、建筑业、采掘业和服务业中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在市、县统筹地区经办机构完成本统筹地区管理的用人单位建档工作的基础上,完成农民工较多的用人单位的参保问题。镇江则根据农民工的流动性特点,分类实施不同的医疗保险政策,对已经与用人单位建立稳定劳动关系的农民工,用人单位按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办法参保,即参加统帐结合的基本医疗保险,同时参加大病医疗统筹;对流动性大或暂时无力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农民工,应参加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并要求农民工子女参加所在学校统一的学生少儿合作医疗保险。
其它地区,比较典型的是天津、宁夏模式。《天津市农民工医疗保险办法》规定,农民工医疗保险应该覆盖以下人群:符合国家规定劳动年龄的年满18周岁的农民工,或经批准招用的年满16周岁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工,并与用人单位形成一年以上稳定劳动合同关系或形成事实劳动关系的农民工。而宁夏则强调自治区境内的所有城镇用人单位所雇用的农民工,并以用工时间3个月为…
宁夏则根据农民工务工时间是否满3个月,分别实施不同的政策,大于3个月的,建立的农民工大病住院保险或参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少于3个月的,参加原籍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费用由用人单位依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缴纳。灵活就业的农民工可以个人身份,按照当地城镇从业人员个人缴费参保办法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农民工大病住院保险统筹基金不建个人账户,不计年限,缴费当期享受相关待遇。大病住院保险统筹基金筹资费率一般不超过统筹地区上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1%。其中用人单位承担90%,个人承担10%。个人缴费部分由用人单位代扣代缴。
1.2.3农民工医疗保险的基金使用管理
各地区在根据农民工就业特点的基础上,采取了灵活的医疗保险政策,农民工大病住院保险统筹基金纳入社会保险基金财政专户,专款专用。从具体的基金使用管理政策时间来看,多数处于2006年年底和2007年年初,这时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也在快速提高,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开始论证实施,因而各地在基金使用的管理上,普遍结合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给出了基金使用管理模式。镇江规定,农民工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时,符合“男30年、女25年”的最低连续缴费年限,退休后不再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并继续享受规定的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农民工在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后,应根据本人意愿,给予保留医疗保险关系,或者随同转移个人账户、接续医疗保险关系;对无法转移、接续医疗保险关系的,可以将个人账户余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农民工参加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后,具备条件时,也可补缴一定保费后转入统帐结合的基本医疗保险。青岛市根据部分农民工将选择在城市退休定居的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现象,设置了转换通道。外籍农民工参加大病医疗保险后,本人愿意改按城镇职工模式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并按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缴费,可以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本人按规定补缴基本医疗保险与大病保险之间的差额部分后,以前大病统筹缴费年限可累加计算。
江西省规定对农民工异地就医的费用结算办法,方便了患病农民自愿回原籍治疗,提高基金使用效率,加强基金的监管。宁夏明确了专项医疗保险不予覆盖的范围,除急诊、抢救外,原则上在单位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就诊,需要向上一级医疗机构转诊转院,须经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机构转诊。参保农民工在保险有效期内患病自愿返回原籍治疗的,医保经办机构可按返回原籍前住院医疗费用中医疗保险支付的平均日费用与保费有效期(剩余部分)一次性返还不超过30天的医疗费用,并终止农民工大病住院保险关系。
2、各地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度设计缺陷分析
农民工医疗保险的提出,也反映了我国社会医疗保险模式兼容性差的问题。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在地区模式之间、保险制度之间存在明显的兼容性问题。从当前各地正在实施的农民工医疗保险办法看[3],多数是针对农民工流动性与工作时间的稳定性对农民工的医疗保险办法实施不同的保险政策,如果不能纳入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则实行账户结算的方式,由此引发了系列的问题。
2.1医疗保险的统筹层次不适合农民工医疗保险
无论是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还是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直到农民工医疗保险,承保层面仍然多数停留在县市级水平上,地区与地区之间相对独立,造成…
2.2农民工就业周期与保险周期存在不一致性
从保险精算的角度,医疗保险是建立在疾病风险基础上达到风险共担的目的,从目前精算的实际数据看,多数是以为数据依据,按照缴费与报销使用。但是,农民工的就业特征往往与缴费存在很大的不一致性,特别是短期务工人员,问题更为突出。如果强调所有用工单位必须为其缴纳医疗保险费用,则会出现以下几个两难问题,如果按照月进行缴费,农民工短期失业期间的缴费与报销问题如何处理?如果是按照缴费,现用工单位不满一年怎么办?从当前各地区实行的大病统筹缴费办法看,基本上是按照缴费,这与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是一致的,也有助于农民工医疗保险的制度转换,但如果这样,是不是第一用人单位可能会过多地承担了农民工医疗保险的费用,而后续的用工单位可以搭乘前一用工单位的便车,而免于为农民工缴纳医疗保险费用。
总之,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各项保障事业正在加快完善步伐的大背景下,作为一个特殊社会群体的农民工医疗保障问题,还存在很多需要深入研究和逐步完善的方面,本研究主要是从农民工的流动与就业特征和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兼容性角度提出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度设计中存在的部分问题。
第五篇:浅谈农民工退保问题
浅谈农民工集体退保问题 农民工是现代被谈论量很高的一个词。无论是以农村人口老龄化,还是以讨要工资或是以购买火车票,再加上现在热议的农民工退保问题,以话题提起农民工似乎诸多的问题都摆在眼前,供各路专家探讨。但是很久以后,人们就发现农民工问题的解决方案仍旧雾里探花,农民工生活状况依旧不容乐观。
国家针对农民工出台了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旨在为农民工建立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减轻他们的生活负担,然而随之出现的“农民工退保热”却让社会保障制度的初衷改变了味道。
2008年11月20日,深圳社保中心个人服务窗口退保的办理号码已经排到1500号。据社保局统计,截止11月初,深圳今年农民工退保74.4万人,这仅仅是深圳的统计数据,如果统计的数据是全国的话,又岂止是几倍之说。
当然有缘必有因,农民工退保热的背后显现的是众多的社会和自身原因。
一、社会保障统筹层次低。
社会保障统筹层次低,城乡之间,市区之间社保不能有效对接,统筹层次多为市县级统筹,镇级社保机构没有或者不健全,而我国很大一部分农村是处于镇或乡下管理的。农民工社会保险费是有个人缴费和企业缴费两部分组成,其中个人缴费计入个人
账户,仅供个人达到规定年龄时领取,而企业缴费计入社会统筹账户,供当地社保单位支付保险金。农民工由于工作变动,需要转移到其他地方或其他省份时,只可带走个人账户里的资金,而其所在单位的缴纳的计入社会统筹账户的保险费则不能随之转移。这就意味着农民工在进入新的工作地点后,以前的缴费年限及企业为其缴纳的保险费作废,农民工必须在此地重新开始计算缴费年限直至满十五年。
二、农民工户口所在地不愿为年老农民工支付社会保险金。我国的劳务输出大省,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等这些劳务输出大省,不承认农民工在省外缴纳社会保障费的年限,只以农民工省内社会保障费缴纳年限为准。原因是农民工工作时企业为其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并未计入本省的社会统筹账户,而其养老金支付却要从本省的统筹账户中提取,又是公平。另外,劳务输出大省总体经济水平不高农民工外出务工数量又相当庞大,若要省内在其原本只是本省务工人员缴纳的统筹账户中为外出务工又回乡农民支付养老保险金,会造成很大的支付压力,甚至可能诱发支付危机,造成社会不稳定。
三、农民工流动性大。工作缺乏稳定性。
农民工一般是以临时工的身份外出务工的,不能享受正式工享有的福利,做工时间短则几天,多则几个月,很少可以达到多年的。有些企业有订单时会临时招收大量的临时工订单完成后,被招收的工人就处于失业和再次寻找工作的状态。农民工通常是
春节回家之前与企业解除劳务关系,春节后大量农民工外出再寻找新的工作。因此其工作的流动性很大。
四、生活质量低,工资少,家庭供养压力大,生活条件恶劣。农民工生活水平低,工资低,每一位出外务工的农民工身上担负着整个家庭,包括孩子。妻子,父母。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工资是他们唯一或是主要的生活来源,而农民工大多数从事着如制造业服务业,采矿业和建筑业这些技术含量低的工作。得到的报酬不能满足或基本满足基本生活。很大一部分农民工领到工资的第一件事就是去银行,将大部分工资寄回家中,作为老人和孩子的基本生活来源。农民工所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可能只是一百,几百或少几千。再当地居民和政府看来这些费用很少,但这对于农民工解决眼前的生活来说尤为重要。农民工生活条件恶劣。大多数农民工居住在集体宿舍中,一部分居住在厨卫条件很差的房间里,一部分居住在工地里随意搭建的工棚或简易房里,还有一部分居无定所,过着以天为被,以地为铺的流浪生活。生病时,一是般能撑则撑,实在撑不过才去药店买药。很少有人选择到正规的医院检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农民工连眼下最基本生存需求都难以满足,又何谈对未来的奢望,对养老的规划。
五、农民工培训,收效甚微。
国家出台了很多农民工免费培训的许多政策,旨在提高农民工技术技能,增加农民工的就业机会和提高就业水平,但就现今的情况,大多数农民仅参加过短期的,简单的劳动技能培训,培训过后的工作依然只是在服务采矿等这些只需体力无需智力的工作。远远达不到农
民脱离底层劳动的所需的知识要求。
六、和是否有远观意识没有太大联系。
很多人都说农民工退保是因为农民工没有远观意识,只顾当前。但是这种观点是不对的。即使作为低学历的农民工也想在老年的时候可以衣食无忧,安享天年。可是现实是残酷的,当下的生活已经如此辛苦,入不敷出,又怎么会有时间考虑未来,没有现在,未来又怎能提上行程,在城市居民追求精神生活的时候,农民工仍在为如何可以多赚点钱,如何可以少花点钱而焦头烂额。同一片土地,却千差万别。着又岂能是“意识”两个字了得。
农民工是城市的美容师建造者,使他们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崭新的城市,然而他们的生活与其创造的城市好不匹配,农民工队伍是庞大的,农民工保障问题是严峻的,如果城市的建造者不在安稳,那么这个城市的安稳业就没有了。政府都应该怀着一颗公平心切实关注和解决农民工保障的问题,为他们提供一个健康的安稳的环境。
劳动与社会保障一班马慧梅学号:40841704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