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市慢行交通规划与建设浅谈
城市慢行交通规划与建设浅谈
关键字:慢行交通
公共交通
TOD交通模式
慢行廊道
政策与管理
1.引言
近年来,随着小汽车的普及,城市交通拥挤问题日益突出。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型城市早晚高峰交通拥挤问题早已十分严峻,现在国内二、三线城市,甚至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县城也面临着交通拥挤的境况。以机动车交通为主的城市交通规划与建设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各城市交通发展的主要方式。随着道路上汽车的增加,尾气污染、噪声干扰、交通事故、高峰拥挤、能源匮乏等问题日益严峻。人们开始意识到以小汽车为主的出行方式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于是,以慢行交通为主的多模式混合交通方式被提出,并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与重视。
2.慢行交通规划与建设的目的与意义
早在2000年,上海市就在国内首先提出了建设慢行城市的概念,并在《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书》中对慢行交通作出了如下定义:以步行及自行车为主体、以低速环保型助动车(最高车速不大于20KM/H,噪声较低,制动良好)为过渡性补充的非机动交通系统。经过十余年的实践发展,以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为引导,多渠道发展城市慢行交通的理念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慢行交通具有灵活性高、低碳环保、出行方便、节约成本等特点,所以在规划和建设慢行交通系统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其优势,明确其目的。慢行交通系统在规划与建设中有着如下目的和意义:
第一、以减缓城市交通压力为目的。让更多的民众参与到慢行交通系统中,减少对汽车等机动车交通工具的依赖,从而减轻道路负担,缓解拥挤。
第二、以绿色交通、低碳交通为目的。倡导民众参与步行、骑自行车、坐公共交通工具上班,可大量减少汽车尾气排放,节约能源消耗,使人们的出行更加低碳、环保、节能。
第三、以慢活、乐活、创造和谐生活为目的。步行、骑自行车等出行模式不仅可以改善身边的环境,还可以锻炼身体,创造和谐的生活。
3.慢性交通规划理论及策略 3.1新城市理论与TOD策略
“新城市主义”是作为一种以再造城市社区活力的设计理论和社会思潮,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美国兴起的,又被称为“新传统主义”。“新城市主义”倡导许多独特的设计理念,其中最突出的反映在对社区的组织和建构上。他们所构筑的未来社区的理想模式是:紧凑的、功能混合的、适宜步行的邻里;位置和特征适宜的分区;能将自然环境与人造社区结合成一个可持续的整体的功能化和艺术化的走廊。新城市主义关于城镇社区和邻里的组织开发模式有两种最具有代表:一种是“传统的邻里开发”,被称为TND;另一种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称为TOD。TOD策略是指“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TOD)”,即是在规划一个居民或商业区时,使公共交通的使用最大化的一种非汽车化的规划设计方式,通过多种手段的结合来鼓励公共交通的使用。在TOD策略的六大构成要素中,步行被放在交通设计的第一位。
当今,“新城市理论”与TOD策略相结合的城市交通规划与建设模式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推崇。3.2 城市绿色休闲绿道理论
绿道发展历史悠久,在一个多世纪以前绿道就已经成为景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国外已经成为较为成熟的体系。绿道的重要意义在于强调了水系廊道等线性景观元素在生物保护、生态修复、减灾、游憩和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价值,也日益被作为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的一部分,并发展成了城市绿地规划系统与慢行交通核、慢行交通岛和慢行交通廊道相结合的交通发展模式。3.3 快慢分行、公交优先的策略 3.3.1规划优先
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布局的调整和城市道路建设,以超前的思路、全新的理念和创新的精神,调整、完善、优化公交优先的道路网,改善和提高公交服务薄弱地区的服务水平,充分尊重民心、体现民意,更好地维护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3.3.2建设上的优先
以“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为指导,进一步加大城市公交场站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按照有利于优化公交网布局、有利于场站资源优化配置、有利于场站功能与人性化服务相一致和场站风格与城市景观相协调的原则,在交通设施建设上以政府投入为主,对公交车辆和基础设施、装备的配置、更新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扶持。要坚持以公共交通为核心,科学配置和利用交通资源,建立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3.3.3政策优先
城市公共交通是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公益事业。政府应加大对公共交通的投入,给予公交企业优惠政策,并可协调利用其他的交通方式来补贴公交发展。如北京 实行 “公交优先”战略的政策包括:公交月票取消,实行刷卡4折优惠,学生2折;大幅度增加公交专用道;财政每年投入公交40个亿。通过政府的扶持、市场的监管、经营权的特许等措施系统地进行体制创新,进一步放开搞活公共交通行业,完善支持政策,提高运营质量和效率,为群众提供安全可靠、方便周到、经济舒适的公共交通服务。3.3.4理念优先
公共交通是一个“公共的品牌”,也是城市文化的表现形式。提到伦敦就会想到它与众不同的地铁,提到苏黎世就会想到它鲜明的蓝色优质电车和巴士。要营建良好的城市形象和城市竞争力,我们需要从实际出发,借鉴国外交通发展的成功经验,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等理念的指引下,进一步转变观念,拓宽服务领域,创优服务方式,丰富服务内涵,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通过树立品牌意识,赢得市场。4.交通出行方式及交通工具对慢行交通体系的影响 4.1 交通出行方式及交通工具研究
依据出行结构不同,全球城市交通模式可概括为以下5 类:A模式:小汽车导向型,小汽车出行比例大于50%;B 模式: 公交导向型,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大于50%;C 模式:慢行导向型,慢行交通比例大于50%;E 模式: 均匀发展型,三极出行比例均不大于50%;D模式:不完全发展型,大量两轮机动车成为小汽车的过渡方式。不同出行方式相关指标参数详见下表:
②
4.2 交通出行方式及交通工具优化引导
4.2.1 充分利用高铁、城铁等国家投资建设的道路主干网络
我国政府近年来大力投资建设多段高铁、城铁等基础设施项目,为国内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对于高铁、城铁沿线的城市,应充分利用好交通便利带来的优势,整体布局、全盘规划,围绕铁路站点做好文章。对于远距离出行的旅客,政府应通过相关政策引导其搭乘载客量大、环境污染轻的公共交通工具。4.2.2 大力发展城市内部公共交通网络及公交工具 城市内部公共交通网络的发展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合理建设公共交通网络,以慢行交通理念为主导,因地制宜地发展轨道交通线路、BRT公交线路、开辟水上交通线路;二是
参考文献:
①《新城市主义TOD模式社区应对郊区化的策略研究》——林涛 ②《城市慢行交通规划刍议》——熊文1,陈小鸿2,胡显标3
第二篇:黄浦区慢行系统规划详解(精选)
进入21世纪初以来,众多世界级城市在城市建设中编制慢行系统规划,引导绿色出行。黄浦区已与美国能源基金会合作,联合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丹麦扬·盖尔建筑事务所和宇恒能源研究中心共同完成了完成全市首个区级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并实施六大举措:一带贯通、两大提升、三方衔接、四类步行道、五类非机动车通道、六大慢行区。
推动滨江一带贯通
规划将推动苏州河口至日晖港8.3公里的外滩滨江公共岸线贯通,提倡滨江连续的步行空间、舒适的步行环境以及丰富的步行方式,通过滨江慢行空间扩大城市公共空间,丰富滨江环境,体现上海独特的城市魅力、历史传承和发展活力。
针对滨江公共空间高度开放的特点,营造多层次的滨江贯通路线,强调滨江道路的连续慢行通道,在重要区域(文博区)内部规划两条南北贯通的自行车道路。深入挖掘滨江地区慢行潜力,保证滨江地区的可达性。延续垂直于岸线的多条历史街巷,利用垂直滨江的建筑肌理特征,塑造多条渗透到黄浦江的腹地通廊,优化滨江公共空间的同时为市民到达江岸提供多元化的慢行路径选择。提升滨江岸线的驻足性,增加滨江重要断点,包括老码头、南外滩眺望平台以及文博区景观平台等,利用轮渡码头等滨江空间增加更多的吸引点,丰富滨江的公共活动,结合渗透绿带营造宜人的滨江慢行空间。
推动步行、非机动车、公共交通三方衔接
快速交通、公共交通站点是慢行集散的重要节点,通过站点周边的主要街道和弄巷的环境改善,增强步行舒适度,扩大轨道交通站点的步行影响范围。
通过衔接道路串联轨道站点与其他公交换乘枢纽、轮渡站,形成步行友好的公共交通体系。改善自行车骑行环境,完善自行车出行路网,构建系统、连续的自行车道网络。
依托区内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活力的街道环境,开辟历史文化探访旅游路径,使游客通过舒适的步行活动即可串联区内主要的旅游景点、商业资源,增强城市体验,展现城区特质。
提升步行品质两大策略
针对慢行交通系统存在的重要吸引点间缺乏联系、部分区域不被轨道交通覆盖、步行网络不联系等问题,完善步行联系、提升环境品质。
策略一:连接重要的公共空间节点,增加行人活动动态路径联系,完善绿地网络、衔接轨道站点和公交枢纽,打造步行系统网络。
策略二:对步行流量大、密度高、活力佳、步行空间不足的街道,完善街道设施,增加步行活动空间,通过绿化分隔步行与机动车交通,保障步行的安全与舒适。
打造六大慢行重点区域
人民广场慢行区:发挥上海博物馆等文化场馆为核心的文化优势,轨交1、2、8号线为核心的公共交通优势,重点打通步行道瓶颈和联系断点,改善过街桥梁步行条件和交叉路口的地面过街环境,增强西藏路两侧人民公园、人民广场与周边的联系,提高人民广场的步行可达性,对主要街道、支马路设置低速上限,保障广场周边活动安全,引导市民慢行交通。
南京东路慢行区:提升公共空间环境品质,改善广场与通道、街巷等公共空间的环境品质,增加休憩和活动设施,增加空间活力。同时对地区内支马路进行慢行化改造,为全世界游客提供高品质的旅游、商业空间。
思南路复兴路慢行区和打浦桥慢行区:打造雁荡路-复兴公园等漫步线路,优化复兴公园周边巷道的衔接,保护沿途林荫道环境。完善魅力街道建设。在原有林荫街道的基础上,通过对地面铺装、街面破墙透绿、艺术绘画等美化,公共设施风格化等来彰显地域风情。对泰康路等重要道路进行改造,提升步行空间品质,打造打浦桥精品特色步行区。
新天地慢行区:重点提升慢行环境质量,提高慢行舒适度。统筹各类道路空间,合理设置自行车停车点。合理利用支马路,强化新天地和太平桥绿地之间的连接。打造公共空间节点,使各个吸引点在空间上有所整合和呼应。打造国际一流的中央活动慢行区。
豫园慢行区:结合豫园地区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旅游资源等特点,深挖传统弄巷资源,构造支撑系统,打造旅游观光线路。对原有地区业态进行提升和调整,丰富较为单调的商业门类,强调全天候的公共活动类型,着力打造体现传统建筑形式与空间肌理,又能满足现代生活和公共活动需求的慢行空间体系。
分类引导四类步行道路
结合人流量、街道界面的活跃度、道路条件、活动密集程度等功能,将道路划分为四级步行分类引导道路,分级建设。
外滩-南京东路-人民广场地区、南外滩地区、世博会文博区、豫园地区、文庙地区、淮海路-新天地地区、田子坊-打浦桥地区等主要交通枢纽、核心商业旅游等市民活动集聚的区域,赋予步行交通最高优先权。
包括老西门地区、老城厢地区、金陵东路地区、延中绿地附近和北京东路地区等人流较为密集的次级中心区域。以步行优先兼顾其他交通方式为建设导向。
主要包括以上两类区域以外的地区。以步行直接通过为主,街道界面活跃度较低,人流量较小,步行活动成分多为简单穿越,是步行网络的延伸和补充。
挖掘南京路、淮海路等地区支马路、里弄街巷交通潜力,提升支马路、里弄街巷环境品质,慢行通行能力,根据区域特色发展风貌慢行系统,成为慢行空间网络的重要补充。
建设非机动车五类通道
非机动车通道的发展是黄浦慢行交通系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细化分层布局,制定通用性、专用型、混合型、特色型、连通性五种非机动车通道类型,推动分类非机动车通道建设。
规划区域型非机动车通用通道,联通区内非机动车通行。对凤阳路-宁波路等市级非机动车专用通道,逐步采用交通管理措施,减少过境机动车通行,进一步拓宽区内非机动车道的面积,缩短非机动车道行车距离,打造充满活力的黄浦非机动车网络。
开辟区域型非机动车专用通道,联通区内区外主要非机动车联系通道,满足非机动车较长距离出行。深化细化“四纵八横”的交通网络规划,完善四川中路-河南南路等南北向,龙华东路-半松园路等东西向非机动车通道规划,全面提升区域非机动车通行速度。
开辟区域型非机动车混合通道,作为专用型非机动车道的补充,满足非机动车中短距离出行,确保非机动车道的连通性。针对部分混用型路边机动车停车较多,尤其是豫园等老城厢地区,道路宽度较窄,机动车停车占路对交通影响较大,增加地下停车位,畅通非机动车行车环境。
为打造国际大都市中央休闲、旅游区,提升区域休闲、旅游能级,开辟区域型非机动车特色通道,以市民旅游、休闲为功能,联通区内不同旅游风貌区,开放休闲、旅游功能区内非机动车道路通行,增加休闲、旅游区内非机动车道路休闲设施的规划。在外马路增加沿街绿化和历史文化设施,划出非机动车专用通道,突出道路及周边区域本身特色。
为连接住宅、居民社区、高等级非机动车通道和非机动车禁行区外围,开辟区域型非机动车连通型通道,提高非机动车可达性。减少混行路段及路幅较窄道路的路边机动车泊位数量,辟通支马路,街坊通道,确保支马路非机动车通道通畅。
第三篇:关于购买交通慢行标示牌的请示
关于购买交通慢行标示牌的请示
校领导:
为确保校园交通安全,有效的控制校区内交通事故的发生,使进入校区的车辆减速慢行,通过在校区内现场勘查,确定交通慢行标示牌安置点30个,其中21个单面标示牌,9个双面标示牌,经市场询价交通慢行标示牌120元/个,预计约需经费5000元。
妥否,请批示。
保卫处
2016年11月2日
第四篇:智慧城市的规划、建设与运营
智慧城市的规划、建设与运营
12月12日,“2010中国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建设高峰论坛暨中国物联网人才建设专题研讨”在北京梅地亚中心隆重开幕。会上浙大-国脉智慧城市研究中心主任杨冰之以“智慧城市的规划、建设与运营”为题做了相关演讲。
杨冰之教授指出,当前城市面临资源短缺、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巨大的挑战,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好坏直接关乎中国未来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现在需要我们高 度关注和研究。他认为,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3.0,基于数字城市(网络城市)之上,利用和融合更为先进的技术,能促进物人之间的互动能力,提高城市的 智能化程度,是全球城市发展的新热点。
杨冰之教授向与会嘉宾介绍了我国智慧城市的主要规划内容,认为我国智慧城市规划需解决关键问题有 四点:智慧城市如何促进城市转型、升级、发展:如何立足当前实际情况,决城市重大问题;怎么突破单纯的技术主导路线,实施整体解决方案;面向未来的战略愿 景设计以及如何与其他规划无缝衔接配套的问题。他从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新兴智慧产业选择与培育、传统产业智慧改造、智慧化城市生活环境、智能化公共服务 体系等规划的五个方面探讨了智慧城市的行动策略。
杨教授对物联网进行了哲学解读和深度认识,物联网赋予了物的智慧,使物获得了感知或被 感知的能力,确定了物的社会身份,提升了使用价值,提高了资源的利用价值,物脉关系与物脉资本。他指出,物联网能实现产业优化升级;使城市环境完备智能、城市服务高效灵活、城市治理精准高效,使城市更加智慧,使人们生活更美好,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第五篇:城市道路与交通,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学习重点专题
城市道路与交通学习重点
1、城市道路系统布置的基本要求
2、城市道路的分级,及红线宽度的要求
3、路幅宽度、或道路红线的定义
4、道路断面的形式
本章考查的重点是学生的综合分析城市道路网的能力,最好结合案例分析解读对外交通,城市内部交通,静态交通,及交通设施的要求,道路网密度要求等。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学习重点
本章主要讲述的是城市给水规划、排水规划、供电规划及管线综合规划,其他几项作为了解内容(燃气、供热、通信、防灾、环卫等)。
城市给水:管网的布置形式;城市给水系统的分类 城市排水:排水制度的分类;污水处理厂的用地选择要求(考试重点)
城市供电:高压走廊的用地要求
管线综合:综合布置地下管线的避让原则;或者图示简易共同沟(结合道路和各种管线的断面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