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与策略
浅析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与策略
姓 名:谭俊文
单 位:砚山县阿舍中学
通讯地址:云南省砚山县阿舍乡斗南路36号 邮 编:663105
电 话:***
内容摘要:目前,中学作文教学的水平较低,一些中学生一看到“作文”两个字就头痛,就恐慌。他们常常感到“无从下手”,望着给定的“话题”发呆,不知从何处下笔。学生写作热情不高、写作练笔较少、课堂作文教学效率低下、课外阅读量较少。本人认为要提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必须长期坚持。本文源于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粗浅经验:剖析现状、总结培养策略、重视修改。
关键词:农村 作文教学 现状 策略
一、前言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打基础的一项重要工作。随着语文新课标的深入贯彻,以及中考作文比重的加大,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日显重要,但目前的作文教学恰恰是整个语文教学的一大薄弱环节,许多语文教师费九牛二虎之力,作文教学的效果仍不是很理想。甚至不少学生对作文更是谈“文”色变,哪里去要求高水平高质量的学生习作呢?因此,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激发学生对写作和作文课的兴趣,重视积累运用,构建一套使中学生作文能力得到有效提高的策略,是中学作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中学作文教学现状分析
在新课改的积极推进中,中学语文教学的确取得了不少突破,然而课改的重点大都聚焦在诸如语文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等方面,具体到中学作文教学,则效果不是很明显,属于薄弱环节。整体来看,中学生的作文水平没有取得质的飞跃,中学作文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也没有对当前中学生作文教 学现状产生有效的影响。中学作文教学问题的具体表现如下:
(一)、学生层面
1、学生写作兴趣不大。有不少学生写作兴趣不高。在写作过程中没话可说、不会思考、缺乏生活的体验、缺乏丰富的情感,所写的文章千篇一律。前不久我对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只有22.65%的学生对写作感兴趣;50%左右的学生是惧怕写作。如何将学生从写作的惧怕心理中解放出来是所有语文教师迫在眉睫的事。
2、写作练笔较少。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给我们的中学作文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然而在教师的灌输下,学生肯花功夫写的还是不多。究其原因:一方面写作实践活动过少,学生用来写作的自由时间太少,许多语文教师往往两三星期才安排一堂作文课。另一方面学生的写作基本功不够扎实,语文素养也相对低下。有许多时候,学生并不都是无话可说,无事可写,而是有了要写的事和情而不知道怎样去写,怎样去抒发。这是因为他们缺乏应有的作文基本功的训练。
3、课外阅读量较少。阅读方面,特别是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由于经济以及观念等原因,家中的藏书极少,也没有能力买书,课外阅读只能在学校课余时间里进行,因此,他们的课外阅读量很少,知识性的积累也少得可怜。表现在很多同学的作文,写作材料司空见惯、千人一面;构思墨守成规、平庸无奇;立意苍白乏力、肤浅无神;行文更是如潭死水、呆板无趣。一方面落后地区的文化氛围不及大城市浓厚,另一方面读书风气丧失、繁重学业挤压造成农村中学生不喜欢读书。较少的阅读量和知识储备很难保证写作教学的顺利进行,学生的写作水平很难得到提高。
(二)、教师层面
1、作文教学观念滞后,教学方法陈旧,模式固定。一方面,在目前的语文教科书中,作文单元训练中很少有具体的易懂的作文理论知识,几个字或几句简述,学生很难从中掌握写作知识,也无法实际运用。另一方面,语文教学在指导写作的技巧理念也过于机械,一般模式为:出题——讲授写作技巧(审题、立意、构思、选材、组材等)——学生写作——批改——评讲。由始至终是老师的一条龙服务,很少有学生的能动展现。这样,学生的思路就陷入教师 2 设计的框框之中,产生心理依赖,抹杀自己的思路,学习独立作文能力,思维创新能力,写作信心受到压抑。
2、写作题目单
一、枯燥,压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思路,教师设计的题目通常是在上课之前想出或单纯参考作文训练来命题,缺乏计划性、整体性、阶梯性,一个题目可以被中学生在三年学习中重复翻抄,写作水平的提高就成了一句空话。
3、教学评价单向化。体现在作文教学中,就是教师对学生作文评价标准和手段的不合理。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评价的本质功能在于促进发展”,强调更要关注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而我们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标准很大程度只看重其文学性,只重视写作技巧。评价手段更不合理,只有教师单向打分,以教师的评价标准为唯一标准,学生自始至终没有参与评价
三、中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充分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写好作文,固然主要还在于平素多积累、多练笔,但如果教师在作文指导时能够通过某些有效途径激发学生情感,掀起感情波澜,激发起学生作文激情,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我要写”的表达欲望,那么对于学生更快更顺利地完成习作,无疑会大有裨益。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让学生写熟悉的内容,以“趣”激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作文便成功了一半。教师在作文指导时应尽力激起学生的习作兴趣,紧紧围绕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命题应开放,出宽题。这样学生容易激起写作热情。比如,①组织学生喜欢的春游、野吹、爬山、观看日出日落等活动,使学生在认识大自然中,将自己的“情”与大自然的“景”互相交融,产生创作的冲动。②当代的中学生与以前的中学生相比,独立性强,思辩能力强,他们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关心时事风云,对于社会热点问题尤其兴趣盎然,遇到这方面的作文,他们就爆发出空前的热情,写得格外投入。
2、以情激发。教师在作文指导时用浓烈的感情感染学生,调动他们的情绪,使学生在强烈的感情支配下激发起写作热情。可选用如下方法:①选用具 3 有强烈抒情意味的范文。作文前教师诵读几篇题材类似的范文,便于激起学生感情。比如讲读朱自清《背影》后,学生被文中父子亲情深深打动,这时可抓住时机布置一篇写亲情的习作。②利用生活中发生的激动人心的真人真事。
3、以成功的喜悦,激发写作欲望。几年的作文教学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只有让学生认识到写作是一种创造,是一种社会应用,写作的目的是为了发表自己的意见,抒发自己的情感,是为了与人分享悲喜,使人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而不是为了考试、为了得分。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写作观念,给学生提供写作成功的机会,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作文教学效率。学生写作的成功感来自自己作品的发表应用:可组织作文比赛、在学校报栏中登载、在作文课上当范文朗读等等,无一不使学生感到激动、振奋,进而产生一种自豪感,产生一种乐于写作的心理兴奋,达到提高写作兴趣的目的。
(二)、积累作文素材
每每问及作文之事,同学们总会诉苦:没啥可写!这说的也是实话——他们年龄小、阅历尚浅、生活面窄、感悟能力欠缺;加之阅读资料缺乏。特别是农村中学即便使有阅览室,大多数都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为了应付某些验收而建,之后便成为摆设,几乎不向学生开放。农村家庭也谈不上藏书,更重要的是一部分同学不善于积累作文素材。所以写作时像挤牙膏似的,即使勉强成文,也是缺血少肉,干巴巴的几句话。解决这一难题的关建是修筑作文素材的仓库,然后去充实它、丰富它。那么如何去积累作文素材呢?
1、加强阅读,注重积累
部分学生缺乏阅读资料,但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手中的语文课本来积累文质兼美的句子或段落。那些绘声绘色的景物描写、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那些闪耀着哲理光辉的名言警句,都可以作为语言材料积累起来。积累多了,写作时信手拈来,既可以为文章增色,又能准确地表达思想。在阅读过程中可以作如下积累:
①积累美段
小说中细腻写人的段落,如《在烈日和暴雨下》写祥子拉车感受的段落;散文中展示多种感受的文字,如《听潮》的第三段;戏剧中的精妙台词;还有典型的议论文段、说明文段,都可以储备起来,并可以从中理出写作技法。
②积累名言警句
知识改变命运,习惯成就未来。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恨读书迟。三人行,必有我师。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③积累句式
固定的句式能表达复杂的意思。如鲁迅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这样的句式,表意既经济又深刻,平时阅读时注意积累。
2、坚持写日记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中确实有不少可写的东西,但由于学生缺乏细心观察,许多写作素材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提起笔来无话可说。因此,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引导学生留心贯察和分析周围事物。从自己的观察体会中,获取第一手材料。积累生活素材的最好办法是坚持写日记。
(三)、指导学生修改作文
1、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自改作文能力。
教师讲解一些作家修改作文的典型事例,如: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改了七遍;鲁迅、魏巍等作家在写作时都注重修改,要让学生知道天下的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修改是作文成功的秘诀。教师应不失时机地为学生的成功而喝彩,让学生感到我能自主,我能成功。
2、学生修改作文的形式。
①分类指导。把习作水平接近、情况类似,适当分组,分别指导。如把错别字多、语言毛病多的学生分在一组,指导自改时则首先把解决这两大问题作为着力点。
②分别记分。作文自改,学生能否真正获益,关键在他们能否认真、持久地坚持下去。每次作文,学生交来以后,先按照预先规定的写作要求记一次分,然后提出自改的重点,自改后再记一次分。两次记分之和,就是这次作文的成 5 绩。
④集体修改。可把较差的习作用投影仪呈现出来,让学生集体修改,这样对习作的互改也起到了训练的作用。
(四)、教师应树立正确的作文指导观,提高自身语文素养。
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写作与生活、读书、训练等方面的密切关系,要让学生的习作表达他们的思想、情感,不断在写作实践中让学生获得写作技巧,提高学生感受感悟生活的能力。要具备宽厚的人文素养,并不断吸收各种文化知识,以自己丰富的见识学识来娴熟驾驭写作教学,使写作教学做到题目、题材广泛新颖、思想深刻、语言生动、点拨到位、分析精辟、课堂和谐活泼;
三、结语
总之,中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并不是朝夕之间可一蹴而就的, 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教师要恰当指导,科学训练;我们需要不断改进传统的教学策略、方法,探讨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新的教学策略体系。让学生开放心态,张扬个性,放飞心灵,自由写作,从内心深处想写作文,以写作文为乐,再辅以教师悉心指导;通过恰当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不断地积累作文素材,注重修改作文,方能达到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目的。(论文字数共4395字)
参考文献: [1]郭淑明.新理念下的过渡作文探索[J].作文教学研究,2008,(1).[2]沈大安主编.中学语文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5.[3]徐家良,徐鹄,顾维萍著.生活中的作文[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10.[4]李坚.21世纪我们怎样教作文(中学版)[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第二篇:低年级儿童诗教学现状与策略
低年级儿童诗教学现状与策略
一、儿童诗教学现状
当前,儿童诗的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当做“阅读课”教学。
低年级儿童诗教学,主要是帮助学生巩固汉语拼音,认识汉字,进行言语训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但部分教师把儿童诗当成普通课文进行阅读教学,当做文章来分析讲解。教学中讲得过多过细,过于追求解释诗中原本朦胧、模糊的用词,将诗文肢解得支离破碎,破坏了诗歌的意境美和整体性。
2.缺少童趣
教学时,教师常常以成人的理解代替学生对儿童诗的感悟、体验。在教师的一连串提问下,学生不得不说出让教师满意的答案,而忽视了儿童诗是以儿童的视角去诠释世界,去表现世界的,即不能理解诗中所体现出来的儿童情趣,而以成人的审美趣味取而代之。
3.过于注重技巧。
教师常常把儿童诗当成古诗进行教学,朗读时过于注重技巧的指导,总是先过多地读,再让学生机械模仿,然后根据教师的思路写,方式过滥,不能凸显儿童诗特有的节奏与韵律。
4.当做“作文课”教学。
儿童诗的语言是浅显的,是孩子的话。台湾诗人黄基博认为:“儿童诗有韵没韵没关系,念起来很顺口,音调优美,文字有节奏感就好了。´‟而有些教师却把儿童诗当做作文课的“范文”进行教学,把儿童诗的模仿当成“文艺创作”,以高标准要求学生,如:内容要新颖、与众不同,构思巧妙,语言优美生动等等,而忽视了儿童诗语言的“儿童化”。久而久之,学生对学习儿童诗也就丧失了兴趣。
5.积累少。
教师仅仅在课堂上让学生掌握了几首儿童诗,而没有让学生对儿童诗有更广泛的接触。这就使得学生无法形成对诗的整体感受,更不能在语言上有所积累,语感上有所培养,想象上有所激发。
二、儿童诗教学策略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提出如下目标:“诵读儿歌、儿童诗(新增)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儿童诗教学,如何达到课标提出的有关“语言、情感、想象”的目标?教学中,我们又应当关注什么?下面,笔者就以《鲜花和星星》为例,谈谈儿童诗的教学策略。
1.指导孩子阅读,感受诗歌节奏。
儿童诗的阅读对象是儿童,它们读起来会让人感到朗朗上口,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阅读时让人产生和谐快乐的体验。因此,在教学时,让孩子感受到诗歌的节奏、音韵显得尤为重要。
《鲜花和星星》是一首非常优美的儿童诗,它简短凝练,节奏明快,选择了生活中常见的,也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两样事物——鲜花和星星,并将二者巧妙地联系在了一起,体现了儿童生活的情趣,抒发了广大儿童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纯真情感。诗歌语言的韵律和节奏很优美,语言的色彩也很美。在教学时,要抓住重复出现的“满地”“满天”“这里”“那里”“比……还多”等词语指导学生阅读,体会这首诗在结构上的旋律美,让学生在摇篮曲般的节奏中感受对自然的热爱。同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花儿与星星,地上与天上奇妙地联系在一起。白日——星夜,繁花——密星,两个不同情境的对比,天衣无缝地糅合在了一起,真是委婉含蓄,耐人寻味,这样的结构就形成了一种旋律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感受到了语言的音韵美和节奏美给朗读带来的独特体验,体会到了诗歌语言的精妙。
2.透过语言文字,走进诗中意境。
“诗为有声之画,画为无声之诗”,童诗亦然。作为适合孩子欣赏的童诗往往截取生活中最典型的场景、画面,用鲜艳的色彩、形象的动作、生动的语言来塑造文学形象,传达作者的情感,从而达到物我相忘的境界。
《鲜花和星星》是一首意境优美的诗。在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去想象“满地的鲜花”,这是一个多么五彩缤纷的世界啊:色彩斑斓,芬芳四溢……鲜花活了,如一个个美丽的精灵,从那绿叶丛中或探或伸,或张或望地显露着自己的美丽,甚至能听到她们“咯咯”的嬉笑声。读着“这里一朵,那里一朵”,你就不再是画外人了,你已经身在其中了。你刚被“这一朵”的绚丽所吸引,“那一朵”的舞姿又吸引了你的眼球,然后是再一朵……无尽的美丽,无尽的欣赏,无尽的发现……于是你也就有了“比天上的星星还多”的甜蜜。“到了晚上,花儿睡了,”一份迷醉的安详随之而来,而且如梦般进入了另一个境界:“我数着满天的星星:这里一颗,那里一颗,”有多少朵花儿就有多少个梦,有多少个梦就有多少颗闪亮的星星。那“一闪一闪亮晶晶”的星星不也是孩子们脑海中那“一闪一闪”的智慧吗?它们不仅“比地上的花儿还多”,也和“地上的花儿”一样充满着芬芳。
诗歌是流动的画面,是动感的旋律,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透过语言文字去感受文字的画面美,去想象诗歌呈现出来的意象,激起孩子对诗歌的审美体验。
3.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想象。
儿童是最富有想象和联想的,在他们想象的世界里,大自然的一切都有了生命,花儿会笑、鸟儿会唱、草儿会舞、鱼儿会说……因此,在教学儿童诗时,要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融进自己的情感去想象诗句中“留白”的部分,丰富诗歌的内容,以“我”之心去体察诗人之心,以“我”之情去感悟诗人之情。从而使学生的心达到共振,情感产生共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学习《鲜花和星星》第一自然段时,学生在欣赏了那一幅“满地鲜花”的画面后,配上优美的音乐,教师深情地说:“这时,一阵微风吹过,满地的鲜花像一个个小精灵翩翩起舞,不时还发出„咯咯‟的笑声,蜻蜓飞来了,蝴蝶飞来了,你不知不觉地来到花丛中,你想干什么呢?”这时,学生们的眼前仿佛都有了一个奇妙的世界,都被这满地的鲜花陶醉了,因此也有了飞驰的想象:“我仿佛也变成了一只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我低下了头,花儿好香啊!”“我觉得自己也是其中的一朵,在风中摇摆呢。”……学生在奇妙多姿的世界里,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感受到了儿童诗想象的独特美感,感悟到了诗的主旨。
4.引导观察感受,发掘创作潜能。
金波老师说得好: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写诗是他们自由天性的表现,他们因快乐而写诗,因写诗而快乐。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让他们学会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诗意,在平淡的事情中感受诗意,在瞬间的感动中发现诗意。
儿童诗的教学就要关注儿童,课堂上要让学生体会到儿童生活的情趣,引发学生对身边事物和大自然的关注与热爱。《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我在教学这一环节时,作了这样的设计。
课前,我带领孩子们走出家门,走进大自然,把自己观察到的“又美又多”的事物画下来。课堂上,我首先展示了这样一张合影:我的学生走进大自然,个个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他们在大屏幕上见到了自己,个个情绪高涨,一首优美的小诗自然就生成了。
我最喜欢
小朋友满脸灿烂的笑容: 这里一个,那里一个,真比地上的花儿还多。
接着,我让学生们拿出自己的绘画作品,争做“小诗人”。因为这是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所以,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们情绪高涨地写下了一首首小诗。
我最喜欢
满地奔跑的小鸡: 这里一只,那里一只,真比小河里的蝌蚪还多。我最喜欢
满树粉红的樱花: 这里一朵那里一朵,真比花丛中的蝴蝶还多。
当然,儿童诗的教学,单单依靠课堂,那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将儿童诗融入到日常的课外阅读和生活中。如举办诗歌朗诵会,为学生推荐优秀儿童诗作品,在报刊上发表学生自己写的诗等等,让学生沉浸在浓厚的诗意中,以提高学生对儿童诗的兴趣。
第三篇:中学作文教学的主要问题与策略探讨
中学作文教学的主要问题与策略探讨
北流市六麻镇第二初级中学
黄琳
我校是一个边远山区的学校,四面环山,山清水秀,学生淳朴、有上进心,也比较听话,但是在作文方面,一般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㈠ 害怕写作,没有材料可写; ㈡ 不善剪裁,缺乏真情实意; ㈢ 叙事肤浅,不会提炼中心; ㈣ 叙述生硬,词汇贫乏。
其实他们生活在农村,都有一定的生活积累,但他们并不知道这就是很好的作文材料,不知道如何选材,更不知道如何进行适当剪裁,没有真情实感,缺乏感染力。在多年的作文教学中,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点应对策略进行作文教学:
策略一:激发兴趣,找“米”下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老师作为教学的实体,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如果在写作前老师亲自“下水”,着力展示自己感触最深的文章,那对学生的鞭策力肯定是很大的,学生的写作兴趣自然提升。教写作就犹如学游泳,要教会学生游泳,老师必须先跳进水里,然后学生才会在水里跟你学习一招一式。
“米”是作文的材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现在学校实行的都是封闭式教学,一周只能出一次校门,对社会,对生活的感触不深,如何找“米”下锅是解决写作的重要问题:
1.课堂“产米”。充分挖掘课文中的习作资源,课文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学生进行创新习作的资源。比如朱自清的《背影》感人至深,父亲的背影刻入人心,教学时迁延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亲人的一举一动,感受亲人无声的爱,然后将它用文字表达出来。这样的课堂就成为了写作创新的源泉。
2.活动“产米”。封闭、僵化的“教师讲---学生做”的作文教学模式严重妨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所以在作文教学上,老师必须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模式,诱发学生的创新热情,让学生放胆表达,拓宽创新思维的空间。而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丰富的材料。班队活动内容越丰富,学生动笔的机会和创新机会也就越多。活动过程、思想感悟、方式方法、思想火花都是鲜活的材料。如:课余劳动、文艺晚会、朗诵比赛、参观游览、小记者采访等活动都是学生写作的丰富材料。
策略二:冲破定势,抒写真情。
学生有了丰富的写作素材,还有了写作的热情,但写出的文章不是太泛,就是选材雷同,浮光掠影、平淡无味,如何才能让学生的作文出类拔萃,以情感人呢?
首先,要选材精准,立意明确,善于剪裁,取材要“新”。挑选材料时,不能“拣到篮里就是菜”。选取材料时要注重新而别致,可以以小见大,从身边的小事反映时代前进的步伐,可以从一种事物的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善良的人性等,还可以从不起眼的生活琐事中观察思考,产生新的发现、新的感受。这样的材料平中见奇,也不失为新颖的材料。其次,善于打破思维定势,立意鲜明。例如:在指导学生写《那道风景》时,就要启发学生打破思维定势,不能只局限于题目取材了。“那道风景”就不单单是自然界的风景,可以理解为生活中的“风景”,如教室里勤奋学习的身影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窗外路边一双大手牵着一双小手是一道温馨的“风景”„„
策略三:抓住细节,善用修辞。
一篇文笔隽美、感情细腻、引人入胜的文章,往往表现在精妙的细节描写、形象的修辞上。文章的细节描写真切,刻画到位,细腻入微,真情实感就自然流露出来了,拟人、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娴熟运用,会使文章更生动形象,富有美感。比如有个学生在写《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时,有一个段落写到“阿公的铁门和茶壶是一道温馨的风景”,是这样描绘的:“远远地,我就望见那扇铁门打开了,那扇斑驳的铁门是个忠贞的卫士。岁月在它身上毫不留情地刻下痕迹,但它依旧矢志不渝地护卫着居民的安全。看门的老公公坐在歪脖树下喝茶呢。那个熟悉的紫茶壶该比我的年纪都大了吧,碧绿碧绿的茶叶转着圈儿,跳着优美轻盈的华尔兹,溢出沁人心脾的芳香„„”这样描写的画面清晰有致,比喻拟人的运用相当娴熟,富有感染力,描写的虽是寻常小镇的平常生活,却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充满温馨气息的小镇生活画卷,充满灵气。
以上是我作文教学中的一点见解,我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固然重要,但是最主要的还是要引导学生多阅读,多积累,细心观察生活,用心感悟生活,多写多练,才能更好地提高作文的水平。
第四篇:浅谈中学作文教学的困境与策略
◎侯杨莉美国教育家韦斯特曾说,在信息社会“写作,包围着你”。在科技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写作能力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成长为“社会人”的重要标准。作文,不仅是学生交流思想的重要方式,更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凭借。写作不仅可以反映学生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层面的知识能力,而且能全面展现学生的思维力、观察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语文教师应重视作文教学的设计,注重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但作文教学的现状究竟如何,我们一起探讨。
一、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曾感叹:“作文教学恐怕又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一个‘老大难’。”张老的话语恰好印证了现今的作文教学境况。
(一)教师方面语文教师为了上好一堂语文课,无外乎从认真研读教材教法、营造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等方面加以努力,教师充分备课,教学就会取得显著效果。但是作文课的教学效果收效甚微,甚至滞后,语文教师就会“拔剑四顾心茫然”了。作文课究竟该怎么上?如何上?有些语文教师则敷衍了事,作文课上匆匆讲几句,就安排学生开始写作。更有甚者,上作文课根本就没有教案。笔者深入课堂调研之后发现,语文教师在作文命题时往往选择本省或者省外的高考作文题目抑或高考模拟试题的作文题目,教师对学生的作文指导和点评往往是作文批阅之后的一个分数或者说是一段简单的评语,而忽略针对学生的作文在选题、取材、立意、选择文体等写作技巧方面的指导。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善读善写,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则为学生引路,可以事半功倍。”叶老先生在告诫我们的语文教师要将爱读书爱写作养成习惯,注重语言和知识的积淀,身教胜于言教,学生潜移默化之中就会受到熏陶感染,学生也会逐渐养成爱读书爱写作的好习惯。试问诸君,语文教师知识储备贫瘠、语言表达能力薄弱、不喜读书,怎能为学生立下合宜的示范呢?
(二)学生方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拿到作文题目或者作文材料之后,在搜集素材、立意、布局谋篇、拟定作文题目等诸多方面存在困惑,甚至有些学生在写作后,作文题目尚未拟定,试问,之前洋洋洒洒的文字,没有题目,从何而来?还有些学生为了迎合教师布置的诸如作文立意要深刻、情趣要高雅的要求,不惜语言做作,牵强附会,刻意追求辞藻华丽,甚至套作、宿构,采取“以不变应万变”的对策。还有学生一提起写作文,就毫无兴致可言,不知从何下笔,甚至惧怕,一堂作文课下来,写不出几个字来。
二、中学作文教学现状原因探寻诚如上述文字所言,来自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因素共同促成了当今作文教学的尴尬局面,此现象亟待探讨解决策略。
(一)回顾语文教学历程,听说读的能力训练早于写作能力训练,加之高考指挥棒的影响,致使语文教学变成以提高学生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能力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又因学生课业负担重、升学压力大、作文教学效果的滞后性等因素,学校教学的重心也偏于听说读,囿于来自学校和教师两方面的条件限制,作文教学的地位也就每况愈下了。
(二)从教材的编排体例来看,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任务似乎就是完成一篇篇的课文教学,以致有些教师有意无意地把教授完整本教材的课文当做是完成教学任务。而且,学生写作方面的进步不如字词句方面的进步明显,有部分语文教师会减少作文课的课时。又有考试评价方式方面的误导,文科地位相比之前来说也在下降,写作氛围不佳,作文教学也就越来越被忽视了。
(三)培根曾说,“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但是,我们仔细追寻学生的阅读功底,怎一个薄弱了得!笔者在教学时发现,教学完一篇文章,有些学生甚至连课文都未从头到尾仔细阅读过,更不用说语文课本上推荐给学生的书目了。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量狭窄,写作思维不活跃,写作时文思枯竭也就自然了。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信息时代的学生,网络手机代替了感受真实生活的机会,足不出户,缺乏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学生感受能力下降,写作文时“假、大、空”也就油然而生了。学生写作基础薄弱究其本源来讲,课业负担重、缺乏练笔的机会,阅读量积累不够,缺乏对周遭事物的细致观察,缺乏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等四大方面。
三、中学作文教学如何突破瓶颈陈钟梁先生说:“通过正常的教育活动,特别是与社会生活、学生人格塑造有密切关系的语文教育,是完全可以发展学生个性的。如果连作文这项教学活动都没有个性的话,其它教学活动就很难赋予个性了。”中学作文教学该如何突破瓶颈,赋予中学作文教学以个性化的生命力呢?
(一)学校方面由于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学校重视理科、忽视文科,抑或只注重学生的语文成绩,忽视占总分数大块头的作文教学。学校应重视文科地位,明确将作文教学提上“日程”,阅读课的课时还给作文教学。严格作文教学检查,加强对作文教学的指导和监督力度。学校还可定期举办作文大赛,以此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倘若校方有条件,还可聘请校外作文教学名师开展作文教学示范课,或组织本校语文教师之间开展作文教学研讨课,就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切磋交流。
(二)教师方面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害怕写作文,对写作文丧失兴趣,来源于内心对写作文的抵触。只有学生对写作文产生兴趣,才会有写作文的欲望。但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还依赖于语文教师。语文课堂相对于数学、化学、英语等科目来说,最大的魅力在于语文课可以是语言和知识的殿堂,语文课堂上,教师可运用优美的语言,富有诗情画意般向学生娓娓道来。因此,作文课堂上,语文教师更要注意用自己的语言魅力吸引学生,向学生动情朗读优秀作文,抓住学生作文当中展现的闪光点赞美学生,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其次,教师还应在作文写作技巧方面对学生加以指导,比如说审题立意、布局谋篇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作文技巧方面的指导时,教师可将作文教学细分为各个板块,对学生进行细致训练。还应引导学生对身边的人和事进行细心的观察、感悟与思考,并能将感悟到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此外,教师要经常向学生推荐名家经典书目,开展读书交流会,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语言组织能力。每周安排固定课时进行写作,引导学生模仿课文当中的写作技巧进行写作,长此以往,定能够帮助学生提高作文写作能力。最后,语文教师应重视作文批改。学生作文之后,对教师的作文批语甚是期待,作文的批语产生的作用也往往大于作文课前的指导。所以,教师要掌握作文批改的方法,做好作文讲评。
(三)学生方面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就是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生活就是语文的外延,学生对生活有丰沛的领悟和思考,在作文时自然就文思如泉涌了。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闲暇时光,慢慢走,欣赏这个曼妙的世界。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学生应多读书,积淀知识,养浩然之气,积累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长此以往,学生的写作能力定会提升。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其精神发育史,文字恰好能记录其精神发育的历程,中学作文教学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我们一起期待广大语文教师身体力行,帮助学生提升写作能力和语文素养!参考文献:[1]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2]刘光成.论作文的生命实践特质[j].语文学刊,2012.[3]湖南省教育考试院高考评价课题组.2012年湖南省高考语文学科考生水平评价及教学建议[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2,(09).(侯杨莉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410081)
第五篇:浅谈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与策略
浅谈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与几点策略盐城市盐都区鞍湖实验学校张松元
[内容摘要] 写作对于学生来说是用所学的语言将自我的体验表达出来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对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检阅。但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存在写作态度、写作方法等诸多问题,原因也很复杂,针对以上现状,笔者提出几点应对策略。
[关键词]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与策略
作文,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是检查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同时又是一个人的人文素养的表现。多年来,各种陈规戒律禁锢着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受思想局限,受素材贫乏,一个阅历并不深广的农村初中生很难写出质量好的文章。如何打破写作的瓶颈之约?笔者进行了一些有效的探索与尝试。
一、农村初中作文低效教学的现状:
首先、农村初中学生的作文基本功较为薄弱、起点不是很高、阅读量较少,词汇积累普遍贫乏,每当写作时常常觉得无从下手,不知写什么好,不知怎么写。而农村家长呢,一来外出打工或做农活而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二来农村家长自身文化水平低而无力为孩子进行作文指导。
其次、农村初中的学生写作态度较差,有大部分学生视写作文为一种精神负担和苦差事,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对于每周的两次练笔缴纳态度随便,要么东拼西凑,要么随便应付了事。练笔内容不是“流水账”,就是内容空洞、虎头蛇尾,总体上是农村学生对作文的重视程度不够。
最后、农村初中的学生抄袭作文的现象比较严重,对写作不认真构思,充分准备资料,挖掘素材,而是着急的东翻作文书西找参考类文,从来都没有动动脑子从生活经验和心灵体会中寻找创造灵感的动机。
二、农村初中作文低效现状的产生原因:
其一、缺少浓厚的写作兴趣农村初中有的学生就没有写作欲望,或完全不想作文,老师一说写作文就唉声叹气,焦眉愁脸。老师要他们交作文,他们就敷衍,搪塞一篇,连自己也不知道写了些什么,缺少浓厚的写作兴趣。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就中学生的写作而言,兴趣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有兴趣才会引起注意,有兴趣才能激起情感,激发兴趣作为一种写作的动机,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其
二、缺少足够的课外阅读阅读是“源”,作文是“流”。没有“源”哪有“流”呢?阅读不但使学生产生写作的欲望,而且大量的阅读积累还会在内容、构思、语言方面,对写作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句名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歌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特别是农村初中的学生更谈不上有多少阅读时间和数量(多数学生的父母在外打工,留守的孩子们靠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或其他亲人照看。这些留守儿童,一来那些代理家长不懂得该给他们买什么样的课外书,二来有的还根本买不起,即使买了也没有时间看)。学生从小学到中学的十几年时间里,很少阅读,或者是读了,却没有读精品,语言词汇就贫乏,思想、情感更贫乏。一个各方面都贫乏的人,对写作自然没有兴趣,自然“没有写的”。所以要写好作文,首先要有大量的阅读,而且要读精品,有丰厚的积累。试想一下语文课本只有30多篇课文,又能满足学生多大的阅读需求呢?其
三、缺少丰富的课余文化生活农村初中的孩子们一上初中,由于家长“望子成龙”、“跳农门”的心情,孩子们似乎自觉不自觉的被家长隔离于电视、电脑、报纸之外了,课堂上所发现学生视野的狭窄、知识的贫乏让我忧虑!孩子 1
们被埋在上课——作业——在上课,重复循环的枯燥生活中,日久失去了生活的视听感——情感的触动,他们是情感苍白的一代,基本没有太多的喜悦体验,而多的基本是抱怨!如此,怎么能他们有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精彩的心灵世界呢?笔下怎可有灵动的文字流淌呢?
其四、缺少对生活的感受与体验按理说,农村初中学生,有十几年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自然有许多见闻、体验和感受,应当有一定的“胸中积蓄”,不应该没有写的呀。可是,生活过,见闻过,并不等于有所感受,有所体验。学生对周围的事情无兴趣。那么他们对生活过,见闻过的事、物就不会用心去思考,没有用情去感受,更不想去亲自体验,他们那些写作材料就不能转化,就不能成为“积蓄”。一旦老师要他们写作文,他们就瞠目结舌,就记流水帐,感情空白,认识肤浅。
三、农村初中作文低效现状的应对策略:
第一.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
㈠创设情境以激趣教师应努力创设各种有效写作情境,以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在写作活动中能动自主、创造性地感悟人生和社会,充分获得生活经验的顿悟与积淀。如在“写自己熟悉的人”写作前,先让学生听歌曲《父亲》,并反思在日常生活中父亲的多种关爱,使学生一开始就快速入境,沉浸在“父爱”的特定情境中,正所谓“未成曲调先有请”;接着在音乐的伴奏声中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再一次直观地感受到有声语音带来的情感触动;然后进行写作,让学生用心去挖掘、体验、反思那份浓浓的亲情。
㈡巧设活动以激趣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赛诗会”、“故事会”、“我是小小导游员”、“新闻播音员”、“辩论赛”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既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也训练了思维。“跳绳、踢毽子比赛”、“丢沙包”等活动,既锻炼了身体,又为写作提供了素材。“观察校园的变化”、“看农村的变化”、“春游”、“秋游”、“野炊”、“外出参观”等活动,拉近了学生与自然的距离,提高了审美情趣,从而激发了表达美的欲望,写作成了他们的需要。让他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去留心生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记录生活。让学生多记日记、周记,养成在有所见、有所闻、有所思、有所感时随时记录下来的良好习惯。勤于积累素材,在作文时才可信手拈来。喜欢上写作也就不是什么问题了。
㈢佳作评优以激趣学生作文完成后,教师应及时给予评改,抓住学生作文中的亮点给予激励。有句话说的好:“欣赏出天才。”也就是说,每个人都需要善意的赞美,作为老师更为重要。老师赞美学生是一种感情投入,是驱使学生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动力源泉。所以,我首先对学生在作文中的每一点进步,或者一篇劣作中的某一“闪光点”经常给予夸奖,加以鼓励。不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而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衡量标准。其次,我每隔一段时间选取几篇优秀作文放入板报中,贴在“作文园地”里,或在学校广播台上播出,或向报社推荐发表,大多学生好胜心很强,这些活动能让他们写作兴趣倍增,从而克服惧怕作文的心理,都认为自己有能力写好,也愿意拿出自己的习作请老师修改。对较成功的作文,还可以作为范文宣读,或办班报、校报,让学生的作文变成印刷品等形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写后兴趣。对每一个学生都要给予成名成家意识的引导,培养学生作文的长期兴趣。
第二.留足学生的阅读时间
㈠利用早读、活动课,进行广泛阅读利用早读、活动课,教师可以让学生广泛阅读语文自读课本,古诗文诵读以及各类文学名著;可以印发中考满分作文,时文选萃的早读材料;可以读我们的《盐阜大众报》、《半月谈》、《中学生阅读》等报刊杂志,吸取更多的营养,增加与生活联系。同时教师应给学生的阅读
以正确的引导,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积累词汇,训练语感,积累素材,训练思维,学习写作方法;引导学生多记读书笔记,写读后感。
㈡利用课前五分钟,进行美文共赏。“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好的文章不但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而且能触发读者的情感,让它一泻千里。因此,让学生多读、多看、多听好文章,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有极大帮助的。但我们的教学进度那么紧,从哪里去挤时间呢?我个人认为最好是课前5分钟左右。因为一般课前几分钟,课室都是吵隆隆,乱作一团,直到老师来了,课室才能安静下来。但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好这课前5分钟的话,那将是一笔相当可观的财富。试想一下,如果每节课都能抽取5分钟左右,让学生进行美文共赏,欣赏一篇好文章。
第三.教给学生写作的技巧
㈠.开设写作指导课我认为,作文课堂教学应当是教学生如何写作文,教学生习作的技巧。教师应当,也必须跟同学们一起探究,共同发现这些关于如何写作的技巧。比如写人的文章,写作的对象各不同,但写人的手段却就是那几样:以事写人,正面描写,侧面衬托,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又如老师在和学生一起课文《口技》后,获得了关于“运用侧面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技能:写作方法——运用侧面描写表现人物的特点:①以人衬人;②以物衬人;③以景衬人。初中阶段,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写作,教给学生拟题、开头、结尾、选材、立意等技巧,并经过扎实的训练,就会逐步形成学生综合的写作能力。
㈡.写作中先扶后放先帮扶学生一下,如布置作文题目后,提供相关素材,学生视野不够开阔,作文时无话可说,老师若能在布置作文题目的同时给他们提供一些写作素材,也许情形就不同了。一方面,学生有话可说,另一方面,还可使学生思考如何取舍和组织材料,会在无形中提高学生的构思能力,同时也会让学生自觉养成了解社会、关注人生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有些老师喜欢在台上大谈自己对题目的理解,这无疑会制约学生的个性思考。不思考,也就不会有提高。要让学生做好“思维体操”,首先可让几名学生分别说出他们对作文题目的理解以及具体的构思,从而引发全体师生的争鸣,越讨论,主题越明朗。这样一来,作文审题便水到渠成地结束了。在进行习作指导时应根据当次作文实际,抓住关键,直切要害。等学生习惯养成了,学生便有了自己的视野与思考,老师也就不必再提供素材与审题了,作文便成功了一半。
第四.创新作文训练的模式
㈠.以读促写,创新思维大胆采用创新讲法,挖掘课文创新写作的基点,搭建阅读与写作之间的桥梁,激发学生写作的冲动和激情。如在学完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后,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及时地启发学生思考:“当皇帝的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后,会有什么事情发生?两位骗子未来的命运如何?”然后布置学生写一个《皇帝的新装续篇》,这样,学生定会情绪高涨;又如教学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让学生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仿写一段话等。
㈡.以记促写,片段训练从作文训练的角度看,片段写作是训练的重要环节和有效办法。一是片段意思相对完整,二是片段在文章中相对独立,三是片段比较简短,四是训练完了可以马上反馈,具有很好的时效性。其中写日记、周记是很有效的方法。
写日记、周记,培养他们观察生活,抒写情感的能力和习惯,训练他们坚持写作文的毅力。要求联系自然生活,四季更替和天气阴晴雨雪的现象,一草一木、一禽一兽等都可以成为语文作业资源。适时地抓住它们、让学生感受它们,获取第一手写作素材,并与书籍中的相关描写相比照,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及写作水平;联系农村家庭生活,农村家庭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举办的重大活动,乃至社区文化风俗等也可以成为语文作业资源;联系社会热点,如在每年的“感动中国”颁奖晚会前,我都会要求学生观看晚会,写一篇观后感。
㈢.以说促写、写评结合作文应包括口头作文和书面作文。培养学生作文的能力,具体地说,即教学生学会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通顺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其实,从整个写作过程来看,“听”和“读”是信息输入写作个体的过程,而“说”和“写”是写作个体信息输出的过程。写作个体不论是“说”还是“写”,都要求个体经历一个思考的过程,即构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个体要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确定表达中心、选择适当方式以及表达的顺序等。实际上,“说”比“写”对于写作个体而言,往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说”要求个体思维必须敏捷,反应必须迅速,要求个体根据环境的要求随机应变、见机行事,迅速作出反应。因此,进行说话训练,提高说话能力,是写好文章的基础。所以,在写作教学中,应该把“说”和“写”紧密结合起来,相辅相成,共同提高。
先给学生作文要求或写作情景,再请几位同学上台进行三分钟口头作文(说),接下来就一气呵成,形成文字(写),如我先拿出一支粉笔,把它折断,然后抛向空中,掉在地上,踩成粉末。接着就叫大家根据这一情景发挥想象,口头作一篇作文。同学们都争先恐后的上台陈述自己的看法,有的想到了生命,有的想到了镇压,有的想到了奉献,有的甚至想到了地球的引力——一个连我自己都始料不及的内容。最后让他们把自己的观点、想象,也可以揉合进其他人的联想写出一篇完整的文章。
做完后全班交换评改(评),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尝试着让学生互评,将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当然,让学生评改不是简单的将教师的工作推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参与到作文的修改与评判的活动中来,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和指点,并教会学生互评的方法和原则。如让他们对文章的错别字、病句、优美语句、篇章结构及主题思想等诸方面作总体评价。然后交回来,教师总览,再由几个同学对本次作文进行综合分析。同学们的批改各有特色,不少同学的评语几乎比作文原文的篇幅还要长,可称得上精美的赏析文章。通过互评互改,同学们对文章的分析评价能力得到了锻炼,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特别能够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以上是我对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几点心得体会。作为我们农村初中来说,其实语文的作文教学是一个长期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引导学生融入生活,体会生活,用心感悟,珍惜学生的每一次的心灵触动,鼓励学生的每一次的灵感捕捉,相信学生的写作水平自然会逐渐地提高。
参考文献:
1.《 中学生作文消极心理分析及对策》重庆市石柱县南宾中学文志萍
2.《以片段训练为抓手构筑有效的作文课堂教学》马鞍山市第一中学胡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