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沙河镇偏远山村适龄儿童就近入学难问题的调查与思考调研报告
沙河镇偏远山村适龄儿童就近入学难问题的调查与思考调研报告
广元市朝天区沙河镇小学
一、问题的提出
这些年,国家对农村教育的调整,如撤点并校,以及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民生”工程,如“两免一补”、营养改善计划等,辐射到了中国乡村最偏远的角落。很多山村孩子都不能在家校3公里距离的范围内就近入学,他们因路程较远或交通不便不得不住校上学,很多父母都外出务工,家里只剩下年迈的祖父母来作为孩子的监护人,监护人每周只能有两天时间和孩子生活在一起,教育孩子的时间太少。还有部分父母因孩子太小只得租用学校附近民房来专门照管孩子上学。为此,我们对沙河镇山村孩子就近入学难问题进行了一些了解和调查。
二、调查内容及结果
(一)、沙河镇偏远山村的界定
沙河镇位于广元市朝天区之南,与利州区接邻,全镇辖九村和场镇机关单位。全镇仅有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沙河镇小学)和一个村小(白虎村小)教学点,除南华村外其余村组离学校都超过3公里,都属于偏远山村。根据国家教委《关于制定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标准,义务教育实施和规划统计指标问题的几点意见》规定,学生就近入学的范围是指3公里以内,地方教育局可以当地生源状况和教育资源情况进行统筹分配。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家校距离在7—11公里的偏远山村主要是唐家村三组、桃园村四组、秦岭村四组、岳家村四组、三湾村七组、金鳌村二组、白虎村六组、望云村五组,共八个村组。
(二)、全镇人口及儿童数量情况
沙河镇户籍和常驻人口8335人,0-17周岁儿童1644人,占总人口数的19.7%。各村儿童数量分别为:南华村(含场镇机关)254人,唐家村172人,桃园村180人,秦岭村129人,岳家村100人,三湾村186人,金鳌村115人,白虎村197人,望云村311人。其中偏远山村儿童总数1390人,占全镇儿童总数的84.5%。
(三)、适龄儿童入学现状
1、入学率:义务教育阶段6-17周岁儿童共有1288人,其中已完成义务教育412人,在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876人。义务教育入学人数1288人,入学率100%。
2、入学校点及学校公布
我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876人,在本镇就读470人,占本镇学生总数的53.7%,分布于两个校点,其中沙河镇小学小学生251人,初中生216人,共计466人,白虎村小学小学生3人。在外乡镇就读学生小学237人,初中169人,共计406人,占本镇学生总数的46.3%。
3、学生平均上学单程距离
在我镇就读的本镇户籍小学生481人,其中南华村(含场镇机关)学生平均上学单程距离约1.3公里,约占15%,其余各村学生平均上学单程距离约4--7公里,占全镇学生总数的85%。
4、学生上学方式
南华村三、四、五、七组和场镇机关学生步行上学,约占总数的15%,其余学生大部分住校,约占总数的82%,还有少数低年级尤其是一、二年级学生和监护人一起租用学校附近民房生活在一起,约占总数的3%。
(四)、儿童监护管理情况
在我镇就读的本镇户籍254人小学生中,留守儿童有166人,占65.4%。其中单亲家庭学生有26人,占10.2%。单亲家庭留守儿童有17人,占6.7%,无父母照顾留守儿童有2人,占0.8%。留守儿童父母年平均回家次数为2次。
三、对策及建议
1、虽然沙河镇学生家校距离超过3公里的偏远山村较多,但大部分家庭是可以接受其子女现在的就学方式,即沙河镇小学寄宿制。
2、可以暂时保留现有的白虎村小,因该村与沙河镇隔江,交通不便。同时也希望各级政府想办法架桥修路,为该村提供交通便利。
3、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及社会人士要对留守儿童多献爱心,给予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帮助,加大贫困住校生生活补助,减轻学生家长经济负担。
4、当地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沙河镇小学要尽可能保障现有村小学校的校舍硬件建设、软件设施及师资力量,让每个学生都能接受公平教育,确保村小教育质量不受影响。
5、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建设留守儿童之家,为留守儿童提供优越的教育坏境。
6、多开发本地务工渠道,减少外出务工人数,外出务工学生父母增加每年回家的次数,加强对子女的照管和教育。
7、政府和有关部门为偏远山村学生配备校车来接去送,确保学生来校和返家途中安全。
第二篇:关于偏远山村适龄儿童就近入学难问题的调查与思考002
关于偏远山村适龄儿童就近入学难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苍溪县龙洞乡中心小学校
一、偏远山村的确定标准及分布情况(区位、交通等角度)
苍溪县龙洞乡位于县城东北角,距县城一百千米,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是苍溪县内最边远的乡镇之一。
二、偏远山村的户籍和常住人口、分段年龄儿童数量情况
边远山村的人口相对较少,每年出生的人口就更,人口出生率低于6‰。全乡总人口7000多人,0至5周岁和6至12周岁儿童均不足300人。
三、偏远山村适龄儿童入学现状
1.适龄儿童总数250,入学人数250,入学比率100%;
2.入学校点及学段:全县小学教育布局不断调整,小学教学点不断撤并、减少,山村的幼儿班或教学点也随之被撤掉。村民居住较分散,自然村落分布较广,相互间的距离较远。由于边远山村的村落分布较广,自然村间的距离远,修建村道成本较高,导致多数自然村间无法通村道,交通极为不便。全乡九个村只设有中心校和柳河村教学点。中心校一至六年级共六个年级六个班,学生人数170人,柳河村教学点一至六年级共三个班,学生人数35人,一二年级、三四年级、五六年级均为复式班级。有正式教师2人,代课1人。
3.平均上学单程距离在2.5公里。
4.上学方式及各自所占比例:家第接着占五分之一,搭客车点五分之一,独自步行占五分之三。
四、偏远山村适龄儿童监护管理情况
1.全乡留守儿童的数量115人约占56%;留守儿童父母年平均回家次数为一年一次;
2.单亲家庭学生数量21人,约占10%; 3.单亲留守儿童数量5人,约点2%;
五、建议
1.校点设置及办学条件方面;加大对各中心幼儿园的公共财政投入,提高中心幼儿园对边远山村学龄前儿童就学的接纳能力和管理水平。各级各部门要立足于解决
促进学前教育持续健康发展。要充分利用退休返乡、热心幼教事业的教师、回乡青年、幼教毕业生的资源优势,充实边远山村幼儿园(班)师资力量,稳定师资队伍,服务边远山村幼教事业。四是完善幼儿园班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办学效率。针对当前广大家长日益提高的办学需求,加大对边远山村各类幼儿园(班)的扶持力度,切实改善其办学条件和水平。
4.交通方面;强化政府责任,促进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一是充分发挥村级组织办学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要充分发挥村级组织了解、熟悉村情民意及密切联系、发动群众、服务群众的优势,积极创设村办幼儿园,切实解决学龄前儿童就学问题,为广大村民排忧解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二是强化各级各部门职责,关心重视边远山村学龄前儿童就学,发展儿童学前教育事业,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教育法》及《幼儿园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制定幼儿园的发展规划。幼儿园的设置应当与当地居民人口相适应。乡、镇、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的幼儿园的发展规划,应当包括幼儿园设置的布局方案。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可以依据幼儿园管理条例举办幼儿园,并鼓励和支持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公民举办幼儿园或捐资助园。为此,建议制定出台相关政策,积极扶持公办、民办及村办幼儿园(班)发展学前教育事业。尤其重视吸纳边远山村学龄前儿童就学幼儿园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办学条件和质量,让村民放心送学,安心生产生活。三是加强幼儿园管理。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幼儿园的举办、停办工作中的职能作用,把好幼儿园准入关,规范办园行为,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四是重视幼儿就学交通安全问题,加强幼儿上学用车的安全检查,严禁问题车辆上路承载幼儿,杜绝超载现象,确保幼儿人身安全。
5.师资配备等方面。建立健全发展边远山村学前教育的长效机制。一是建立健全边远山村学前教育办学机制。要从学前教育对于促进个体在早期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巩固和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与效益,提升国民素质,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教育和社会公平具有重要价值等公益性作用出发,综合考虑政府财力、经济发展趋势,以及民间资本的潜力与积极性,通过政府适当补助,鼓励有条件、有能力的热心人士,在遵守有关办学规范的前提下,积极投资边远山村学前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开设幼儿教学班(点)。这样既能充分体现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办园导向,又有利于最大程度地广泛动员与利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投入举办幼儿园,从而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广泛
第三篇:浅论城市郊区及偏远山村学生上学乘车难问题(写写帮整理)
文章标题:浅论城市郊区及偏远山村学生上学乘车难问题
今年,市交警支队大队根据教育部、公安部关于对中小学校车开展集中排查整治的紧急通知精神,派出民警多次组织民警对辖区中小学校和幼儿园接送学生车辆及其驾驶员进行全面排查。经排查结果表明,辖区没有一所学校有专职的接送学生车辆。然而,*日早上,该大队中队民警在*路查获了两辆违法严重
超载达21人,用于接送学生的五菱面包车。该车未经交警、运管部门资质审核,两年未参加安全检验且车辆状况极差。在查获两辆非法接送学生车的现场,看到二十多名小学生挤在一辆几乎报废的面包车里那一张张天真无邪的脸蛋,看着违法车主那种无奈的神情,看到一片甘蔗地周边的那几个小山村冒出缕缕生烟,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在自己的脑海里,老是在想着这些小学生没车搭乘,上学之路怎么办?交警除了打击非法接送学生车,还应该为孩子做些什么?这里,我不是在袒护非法营运违法接送小学生车辆,主要是想谈谈城市郊外偏远山村学生上学乘车难问题。
一、学生上学乘车难
当前,交管部门对全市的非法营运机动车载人进行了大力打击,特别是使用不符合安全要求的车辆非法接送学生被交警部门叫停,但是仍有一些相应措施没有跟上。以市区雒维一带的城郊农民、流动民工为例,公交车少、到站时间间隔长,很多自然村一直没通公交车,使得偏远村民的民办学校的中小学生上学回家困难。近日,笔者分别对南环中学、新新小学、新星小学和底山村、柳雒村等几个离学校较偏远的村屯中小学生上学情况进行了调查。据不完全统计,当地至少有300名学生存在上学乘车难问题。一些上学不便的小学生面临辍学。
笔者获悉,在柳雒路一带5所小学到这里上学的学生,多数家庭远离学校。要到校的孩子大部分都要提前吃了早餐,如果没有车搭要步行近10多公里的路程,行走近1个钟才能到达学校。在南环中学上学的还要再走4华里。在外打工的村民付雄刚告诉笔者:“我的孩子现在虚岁只有10岁,这么小的孩子,没有车接送每天就要走10来里的路途上学,叫我们这些在外务工的父母如何安心?”
二、学校很无奈校车难解决。
笔者从新新小学校长石校长处了解到,现在不少学生家长跟学校沟通此事,但学校也很难,因为交警部门、教育局下文对校车审批使用有严格规定,这个问题不是学校能够解决的。在学校了解情况后,记者又联系了民办南环中学,得到的答案复也是没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该中学负责人无奈地表示,学生上学乘车问题涉及面广,现在学生家长来找他诉苦,但学校没有能力解决。希望政府和交通部门多为孩子们着想,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三、非法营运校车乘虚而入
由于乘车困难,一些学生家长自己用摩托车或自行车送孩子上学。有的学生学骑起了自行车,而那些家里没有交通工具的学生,只有搭乘非法营运的机动三轮车和证照不全机件不符合安全要求的“黑车”。学生家长吴柳欣对笔者说“学生上学难的事实已经摆在眼前,可到现在一直没有人过问这件事,我们老百姓能有什么办法,就只能干着急等着。可是孩子的年龄小,现在天冷路滑的,我们家长也不放心。既然不准搭乘不符合安全要求的非法车辆,政府部门能不能考虑实际情况,解决孩子上学坐车难的问题”。
交警中队长说,这些年,交警部门对非法搭乘学生违法车辆加大查处力度,在对辖区24所公办中小学校和50多所民办学校情况校车排查时,确实没有专职的接送学生校车,但这次能查出两辆非法营运不符合安全要求的接送学生,问题出在有些刚开办的民办小学对有关校车规定不了解,交警部门一时未能及时派出民警进驻学校挂靠、宣传交通安全法规知识等原因。再就是学校对生源有激烈的竞争,只要有学生来上学,就不愿去惹不必要的麻烦,忽视了学生的交通安全隐患。因此,一些无证车辆、黑车或是农用三轮车等乘机搭载学生,安全隐患十分突出。
四、整治校车要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切实做到取缔和调整“两不误”。
孩子承载着一个家庭的幸福、希望和未来。近年来,我区并没有发生与校车有关的安全事故,校车整治工作仍然不能放松,整治工作任重而道远。作为交通管理部门要通过这次开展的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活动,切实地与相关部门协调配合,解决群众提出的热点难点问题,不能对接送学生车辆“封杀”了事。适当增加公交车班次和密度,多渠道想方设法解决学生上下学乘车难问题。
总而言之,笔者认为:首先,校车整治工作单靠公安部门一家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局面。同时,要让孩子远离交通事故,还需要家长们和中小学生共同配合,自觉抵制交通违法行为,不坐超员车、超速车、拼装车、报废车和非法营运车,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让孩子平安回家!
其次,学生上学乘车难不是个小问题。它是个关乎百姓的大问题,而且还是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眼前问题。我们既要安全,又要
第四篇:xx县农民增收难问题调查与思考
淮阴工学院
“思政课”社会实践报告 题目:洪泽县农民增收难问题调查与思考
学校:淮阴工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承诺书 我是淮阴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班学
生。我承诺:2011年暑假,我认真仔细的开展了
“思政课”社会调查实践活动,所写实践报告
《》,内容真实,绝无抄袭现象。
承诺人:
日期:2011年月日
洪泽县农民增收难问题调查与思考
自2001年2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
干政策的意见》全文出台,三农问题就一直倍受国家领导和各界人
士的关注。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表后,中央
新的领导集体对“三农”问题尤其重视,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必须解决三农问题。
近年来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缓慢,已经成为三农困境的关键问
题。这次暑期,我走访了县农工部和我显得几个乡镇,对我县农民
增收问题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发现,我县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做
了大量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县农民的人均
收入由2009年的7309元增长到了2010年的8303元,同步增长了
13.6%。由这个数据可以看出我县农民收入逐年有所增长,但城乡居
民收入差距仍在扩大,农民增收难度大,三农问题日显突出,主要
表现在:
1)城乡居民收入反差大。
2)农民增收渠道少。我县农民的收入渠道主要是种植业和畜牧业以
及出外劳务收入。
3)农业增产不增收。据调查,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明显,农村
适用技术推广不到位,粮食尤其是经济作物的品种更新极为缓慢,虽然产量增加了,但是品种结构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优质的农产
品比较少,市场卖价低,虽然增产但是不增收。
4)农民收入不稳定。
5)农民收入不平衡。农村留守人员中绝大多数属于“3861”型,农
业从业人员文化素质较低,高中学历的很少,有一技之长的更少。
调查中发现,凡文化程度高的,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多从事二、三产
业致富;而从事纯农业的农民多数文化程度低,劳动力不强,思想
观念落后,生产投入不足,外出打工的机会少,增收渠道窄,家庭
收入低。
6)农民收入入不敷出。据调查显示,虽然农民收入逐年有所增加,但大多农民只能养家糊口,生活并不宽裕有的还比较贫困。而且农
村医疗、孩子教育和红白喜事方面的支出,导致收支不平衡。
7)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由于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生产的附加值不
高。
当然,出现农民增收难这个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但通过调查总结,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制约因素有以下几点:
1)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滞后,农产品质量差。我县农业结构调整是促
进农民增收的重头戏,但是由于在科学规划和宏观指导方面存在不
足,一些地方在结构调整时出现了问题,有的地方把结构调整片面
理解为“减粮扩经”,导致农产品质量不高,市场压力,价贱伤
农。
2)农村从业人员劳动素质不高,适用技术应用较差。现有的农村从
业人员中大多数农民年龄结构老化,文化程度低,劳动技能不强,思想观念落后,技术资料看不懂,适用技术学习困难,先进的理念
接受不了,农业科技城国难于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3)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收入稳定性差。
4)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农业增效差。
5)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三农”的手段不给力。
6)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发展筹资困难。农业方面贷款审批困
难。
7)农村适用科技人才缺乏,现有人才作用发挥差。
综上所述,在解决三农问题存在着困难,为解决难题,进一步促进
农民增收,我总结出一下几点建议:
1)坚持传统产业与特色产业并重,引导农民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增
收。农业结构调整的核心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农业。因此,要坚持传统产业与特色产业并重。
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特色的都面临一个产业调大、产品调优、特色调
强、市场调活问题,所以要引导农民搞好科技开发、生产要素开发
和市场开发,不断推进农业内部调整。
2)以农产品加工为突破口,引导农民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增收。发
展龙头企业提高农业的增值效益;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市场
程度;完善土地经营制度逐步形成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促进规模化
经营;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3)加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引导农民多渠道增收。只有把农民培养
成掌握和运用现代科技的新型农民,才能是农业科技成果真正转化
为现实生产力,才能更好地实现“三增”目标。所以要进一步发挥
好现有农科技人才、科普克即可写网络组织在三农第一线的作用;
坚定不移的在农村进行“普九”义务教育,从娃娃抓起提高全民素
质;积极发展职业教育让返乡青年掌握农业基础知识;狠抓农村适
用技术培训;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转产技能培训,重视对外农民
工的劳动技能和生存本领的培训,努力打造“劳力品牌”。
4)加强农田水利和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农民从改善农业
生产条件中增收。要建立县、乡、村和民间多元资本投入农业基础
设施建设体系。各级财政保证改善农业条件的专项资金按时足额到
位。
5)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引导农民从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中增收。建立完善农产品供求信息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优良种苗繁育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农业生产技术综合服务体系。
6)着力解决农业融资难的问题,是农民从加大农业投入中增收。改善农业投资环境;着力解决好农业贷款难问题,金融部门要创新支农方式。
7)积极化解乡村债务,是农民从减债解困中增收。减负是增收,减债解困也是增收。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帮助农村集体化解债务工作,不仅有利于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而且有助于农村几层组织建设和农村社会稳定。
8)以农村合作医疗改革为重,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农民解除后顾之忧,让广大农民放心发展,全力去挣钱。
这些解决农民增收难的的办法是我通过查阅有关地方、部门的资料总结出来的,我国有的地方早就开始在做了,当然也有的地区并没有做好,我希望全国各地方政府能切实有力的支持农村的发展,使我们的农民同胞早日全部过上好日子。
第五篇:关于我镇残疾人就业难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我镇残疾人就业难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就业是残疾人改善生活状况,实现自立、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基础,是实现自身权利和人生价值的关键。加强残疾人就业工作,是实践“三个代表”,关心弱势群体的具体体现。它对于维护和保障残疾人的基本权利和切身利益,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一些法律法规和政策,旨在依法促进安置残疾人集中分散按比例就业,旨在以人为本,构造和谐的社会,维护社会的稳定。从全塘镇这几年残疾人就业情况看,虽然一部分残疾人得到了安置,但还有部分残疾人仍生活在贫困线下,就业难的问题仍十分突出。如何提高残疾人的就业率,改善残疾人的生存条件,提高残疾人的生活水平,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全塘镇残疾人就业的基本情况 据调查,我镇现有各类残疾人945多人,有就业能力826人,已就业661人,就业率81.8 %。其中:分散按比例安置297人就业,福利企业集中安置364人,占80 %;引导和扶持了15人个体从业,占 1.8%;其余为农村从事生产劳动或其他形式就业。上述情况表明还有部份残疾人没有得到就业安置,残疾人就业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
二、就业难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就业岗位不足。一是现在我镇的 企业都是民营、私营企业,由于这些企业大部分属“起步”阶段,缺乏活力,自身在安置职工中也有诸多困难,适合安置残疾人的岗位有限。二是社会上缺乏专门为残疾人开辟的工作岗位,他们选择的空间很小,很难找到适合的工作。
2、大多数残疾人由于自己身体条件限制,且缺乏一技之长难以就业。据了解,目前有许多残疾人之所以得不到就业。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缺乏劳动技能,既得不到用人单位的录用,又找不到合适的职业,因而难以解决生产生活的困难。
3、尽管大部分单位都有适合残疾人的岗位,但部分单位没给残疾人创造同等的就业机会,而以他们有残疾为由将其拒之门外,以所谓“形象”、技能、环境等不适应的原因而不接纳残疾人从业, 另一方面强调残疾人不好管理,技能低下,因而不愿意接受残疾人就业
4、许多用人单位为逃避缴纳就业保障金录用了残疾人,但却不提供相应的岗位,而是让其闲置家中领取最低岗位工资,更有甚者既不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也不安置残疾人就业。
5、有关部门对福利企业优惠政策的调整,制约了残疾人就业。福利企业原本是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的平台,由于有关部门认为发展福利企业会冲击地方的税源,因而限制其发展。据调查,我镇目前福利企业有8家,安置残疾人364人。
6、少数残疾人存在“等、靠”的依赖思想,不愿从业。由于少数残疾人对政府的扶助政策等理解不全面,只片面追求享受权利,而忽视了发扬自强、自 尊、自立的精神,总是企望得到政府的照顾和扶助,而不愿意走自食其力之路。
三、大力推进残疾人就业的几点建议 解决残疾人生活,改善他们的生活现状,关键是要推进残疾人就业。因此,就业是残疾人生存之本,是改善他们生活,提高他们生存能力的根本途径。为此建议:(一)加大宣传力度,为残疾人就业创造良好的社会大环境 积极利用信息网积极开展多方面的宣传,弘扬人道主义,营造“扶残助残”的良好社会氛围,让全社会认识到帮助残疾人就业,人人伸出援助之手,消除对残疾人就业的抵触情绪,减少政策执行阻力。加大对保障残疾人权益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明确扶持残疾人就业、共享就业机会是社会、政府的责任,宣传残疾人自立自强、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典型事迹,重建残疾人“残而不废”的新观念。继续巩固和扶持福利企业,稳定残疾人集中就业 福利企业是残疾人集中就业的重要形式,是历年来解决残疾人就业的重要渠道。当前,福利企业改革和发展面临很多困难,建议政府有关部门采取有力措施,继续巩固和扶持福利企业,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已有福利企业发展的有关优惠政策,完善扶持保护措施,确保国家让税部分用于企业发展和改善残疾人职工的生活,有关部门要切实做好为福利企业的服务工作,为福利企业巩固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稳定残疾人集中就业。实施按比例就业政策,积极推进残疾人分散就业 提高全社会对残疾人按比例 就业的认识。当前,由于受到整个就业形势的影响,用人单位往往注重健全人的就业问题,而忽视了残疾人按比例就业,或由于对残疾人存在一定的偏见而不愿录用,使残疾人按比例就业政策的推行难度加大。因此,政府有关部门、残联等组织要加大宣传力度,消除社会对残疾人的偏见,使用人单位认识到保证残疾人就业是全社会的共同义务,依法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且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积极鼓励残疾人自谋职业 对残疾人个人或自愿组织起来从事个体经营,工商、税务、银行等有关部门要在残疾人保障和有关税收法律、法规规定的允许范围内,给予个体就业和自愿组织起来就业的残疾人优惠和照顾,以帮助解决小额贷款、简化开业办证手续和降低经营成本等等。同时,有关部门和各地要因地而宜、因人而宜,积极提供就业的岗位,如公用电话亭、书报亭、彩票销售点等,引导残疾人自立、自强。要充分利用有限的助残资金和现有的服务体系,尽力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加大职业培训力度,全面提高残疾人素质和劳动技能水平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等就业政策规定的实施和择优录用、用工自主等用工制度的改革,使本来就十分困难的残疾人就业面临更大挑战。因此,加强职业培训,给予残疾人一定的 技能,提高残疾人的综合素质,是残疾人就业之本。残联作为残疾人职业培训的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残疾人职业培训的规划、组织、协调等工作,要确保残疾人职业培训经费需要,使更多残疾人得到适合其劳动需要的职业培训。成人教育机构、农业科技推广部门等要支持残疾人职业培训计划的实施,发挥各自优势,承担为残疾人培训的任务。针对我市残疾人从业的实际情况,当前特别要重视对农村残疾人进行实用技能的培训,重点是鼓励残疾人大力发展绿色养殖、编织工艺、服装加工、家庭小加工等产业,推行“公司+基地+残疾人农户”的产业模式,并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让更多的农村残疾人稳定就业。强化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工作。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所是残疾人就业服务的专业性机构,必须全面负责全市残疾人劳动力资源管理和就业岗位的信息采集、求职登记、劳动能力评估、失业登记、就业培训、职业介绍等工作,并且协调全市10个镇(街道)的基层残联,建立全市残疾人就业信息网,服务所将所有资料存入电脑,动态管理,对全市各单位的残疾人就业情况和有劳动能力残疾人的基本情况了如指掌,心中有数,切实为残疾人提供有效的就业服务。同时,要建立健全残疾人就业的监督检查机制,建立健全残疾人就业的工作协商机制,使工作强而有力、实而有效,富有针对性和操作性。党的十六大提出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我们做好残疾人工作提供了良好机遇。尽管目前残疾人就业状况并不乐观,与社会的发展还不协调,但我们坚信,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一套可操作性强的残疾人就业机制,为残疾人提供更多的从业机会,对于实现残疾人的人生价值,对于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小康社会的全面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