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离职村支部书记“老来难”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2019-05-14 02:13: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农村离职村支部书记“老来难”问题的调查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农村离职村支部书记“老来难”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第一篇:对农村离职村支部书记“老来难”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对农村离职村支部书记“老来难”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最近,我们县委组织部抽调专门力量,组成专门调查组,对全县18个乡镇(区)的农村离职村支部书记“老来难”问题进行了为期近一个月的专题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农村基层干部老无所养、老有所忧的问题非常严重,且各种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相当部分曾经在农村长期任职的村支部书记离职以后,待遇得不到落实、生活得不到保障、问题得不到解决、心灵得不到安抚、“余热”得不到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分现任农村基层干部的创业热情和工作积极性,影响了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稳定,亟需引起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离职村支部书记“老来难”问题的现状

据对全县867名离职村支部书记的调查,目前,农村离职村支部书记主要存在着“五难”:

1、待遇落实难。一方面,政治待遇上“落差”大。90%以上的离职村支部书记反映:离职以前,乡镇党委、政府和上级党组织对自己工作上比较倚重,并经常组织参加县、乡开展的相关活动,政治上待遇落实较好。但离职后,乡镇党委及上级党组织很少派人找自己谈过心,很少组织开展党的活动,很少过问自己的生活情况,特别是由于乡镇领导频繁调动后,几乎“人走茶凉”,无人问津,自己仿佛成了被组织“遗忘”的人。一方面,经济待遇上“逆

—1— 差”大。据调查了解,前些年,我县离职村支部书记一般享受了五种不同的待遇:一是按任职年限确定基数,实行了一次性“买断”。全县18个乡镇(区)有16个试行过这种办法,累计实行一次性“买断”的离职村支部书记达256人,占总数的29.5%。其中,基数每年在100元以下的乡镇有6个,占37.5%;在100—200元的有8个,占50%;在200—400元的仅2个,占12.5%,并且在所有实行这种“买断”的乡镇中,有14个乡镇党委只出政策,定标准,资金来源靠村级自行解决,只有2个乡镇是乡镇本级财政解决的,因此,有近40%的离职村书记只能用村里的“白条”来“买断”自己。二是按照任职年限,制定不同标准,实行月津贴补助。具体标准因各地经济状况不同而有所差异,大部分乡镇是按照九十年代初制定的每月7—8元的老标准执行的,极个别经济条件好的乡镇、村执行了每月15—80元的标准。全县共有8个乡镇实行过这种办法,累计享受按月领取津贴的离职村支部书记有77人,占8.9 %。三是离职后由乡镇安排其他就业岗位。全县累计安臵村支部书记177人,占20.4%,这些离职人员大都是八、九十年代被安排到乡镇站所和企业的,随着乡镇站所的改革和乡镇企业的解体,90%以上的被安臵对象已被精简分流和下岗。四是实行养老保险金制度。按在职年限投保,离职到龄后享受待遇。在九十年代中期,全县普遍试行过这种方式,但后来由于村级集体经济滑坡,加之农民负担较重,群众对此意见大,没有坚持下来,并且投保金也实行了退还,因此没有人真正享受过此待遇。五是未落实任何经济待遇。由于乡镇及村级集体经济无力承受等原因,—2— 目前,全县有388名离职村支部书记离职后未享受到任何经济待遇,占44.8%,有6个乡镇对离职村支部书记在待遇落实上处于无津贴、无补助、无安臵的“三无”状态。特别是近两年以来,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入,乡村资金矛盾日益加剧,很多涉及到基层干部的“土政策”、“土办法”也已过时甚至失效,没有过时和失效的,也被乡镇政府以“没钱”为由而搪塞,因此,对离职村支部书记的待遇根本难以保证。据初步统计,自2002年以来,全县已有7个乡镇取消了“买断”和津贴“政策”,有4个乡镇降低了一次性“买断”基数,有3个乡镇降低了逐月发放的津贴标准。

2、生活保障难。调查表明,目前全县867名离职村支部书记中,家庭条件和生活状况好的仅54人,占6.2%;较好的244人,占28.1%;一般的423人,占48.8%;因身体、家庭等原因非常困难,不能确保温饱的有146人,占16.8%。新安镇某村一名连续担任二十多年村支部书记的离职村干部,其子原在供销系统上班,后已下岗,其媳患神经病多年,几年前本人也双目失明,现在家庭生活极为窘迫,生存都已成问题。该镇另有一名离职村党支部书记,六十多岁了只能靠收废品、当小工维持生计。杉板乡某村一名从五十年代就开始担任村干部的老支部书记,一身清正廉洁,一条腿在带头冬修中致残,退职后,家里全部家当不足2000元,外人冷嘲热讽,儿媳们埋怨指责,生活处境相当艰难。该乡另一名离职村支部书记,曾连续四届担任县人大代表,由于在工作中坚持原则,敢于碰硬,得罪过不少人,退职以后,他经常受到“仇家”的威胁和报复,先后多次自家种的油菜、大蒜等被

—3— 人无端毁掉。不少离职村支部书记说到他们现在的处境时,无不深有感触地说:村干部真不是人搞的,身体搞垮了,家里搞穷了,关系搞僵了,狗搞熟了,人搞生了。不少现任村干部望而兴叹:不需上山看老虎,眼前猫儿就是样,当村干部搞到头就是这个下场,真没意思。

3、债务清偿难。前些年,村级工作特别是税费征收的力度大,为完成上级的硬性任务,支部书记只得带头举债,但到离职时,村里根本无力偿还,而债权人又只认支部书记这个当事人,于是支部书记只能先自己承担这部分债务。据统计,全县离职村支部书记中,有近50%的人与所在村保持着债权债务关系,人平应收款近1.2万元。佘市镇某村一名连续任职20多年的村支部书记,近些年个人及向亲朋好友累计为村里借款近20万元,2001年,为上交村农业税又将个人房产抵押给信用社贷款3万元,因村里无力偿还,今年已被信用社起诉。望城乡某村支部书记任职近十年,工资年年打“白条”,村里仅欠其工资一项就达3.5万元之多。不少离职村支部书记感叹:当村支部书记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得不偿失。

4、思想平衡难。据调查,60%以上的村支部书记离职以后,思想情绪波动较大,部分村支部书记认为:“自己为党工作几十年,仿佛一夜回到解放前”、“离职前是昂首阔步干工作,离职后要夹着尾巴来做人”、“青春献给党,老来无人养”。合口镇某村一名村支部书记离职后,自己形容为“三我”:组织没了我、乡村不管我、家庭嫌弃我。柏枝乡一名离职村支部书记反问道:“现在国家对各

—4— 种统战对象、伤残退伍军人和特殊群体等都有待遇落实,而对我们这些在最基层为党工作了数十年的基层干部却不予关照,难道现在真的是共产党员还不如„统战人员‟、书记村长不如„保丁保长‟吗?”

5、作用发挥难。据调查统计,70%以上的离职村支部书记离职以后,难以充分发挥自身在政策宣传、模范带头、工作参谋、纠纷调解、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作用。其中,40%以上的离职村支部书记离职以后,存在着“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30%以上的离职村支部书记由于自身经济条件差等原因,担心自己“手中没把米,叫鸡也不应”,不敢再“抛头露面”;20%以上的离职村支部书记由于本身能力较弱,个人素质不高,模范带头作用不大,担心群众“指背”,怕难以服众,不愿再当“出头鸟”。

二、离职村支部书记“老来难”问题产生的原因

导致离职村支部书记“老来难”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起来,大致是“五缺五无”:

1、缺乏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解难“无法”。按理说,解决村干部后顾之忧是一项事关农村基层工作的“向心”工程,但在实际工作中,并未真正引起有关方面的足够重视,就算是有所关注,往往也是“喊在口头上,体现在文件中,难在落实里”。究其深层原因,一方面由于村干部角色没有明确界定,其身份介于干部和农民之间,要解决其后顾之忧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特别是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推进,涉农政策正处

—5— 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阶段,可以说“老办法不行,新政策不灵”。一方面各级虽然在解决村干部后顾之忧上想作点“文章”,但往往也仅触及皮毛,难以牵动根本,特别是要真正涉及到“解难”资金时,县、乡、村三级似乎都“心有余而力不足”,而上面各级也顾虑重重,似乎都在等待观望,难动真格。

2、缺乏行之有效的激励和保障机制,解难“无用”。一是缺乏激励机制。以前部分工作出色、各方面优异且综合素质好的村干部特别是村支部书记可以提干,甚至可以破格提拔,实在不行,卸职后还可以由乡镇安排到站所或企业任职。但自2000年以后,这几条路几乎都行不通了,用村干部自己的话说:“现在干好干坏一个样,既没有什么享头,更没有什么前途。”二是缺乏保障机制。调查中,我们发现相当部分村村干部年底连工资都拿不到,少数村村干部的工资已经连续好几年没有兑现过,什么买断、补贴、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等等根本无从谈起,许多村干部对此早已心灰意冷。

3、缺乏清偿债务的经济基础和后盾,解难“无力”。近些年来,村级集体经济几乎瘫痪,经济基础十分脆弱,特别是随着农业税的取消,村里基本上已没有什么稳定的收入来源,相当部分村已是不堪重负,负债累累,少的几万元,多的几十上百万元不等,正常运转已非常困难,根本无力去清偿债务,因此,短期内对离职村支部书记实行清债“解难”可能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4、缺乏脱贫致富的办法和路子,解难“无方”。一是观念陈旧,安于现状。部分离职老村支部书记思想观念还停留在二十世纪

—6— 六、七十年代的认识水平上,发展意识淡薄,习惯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小农经济生活,不思进取,安于现状,“既不想穿新鞋走老路,也不愿穿旧鞋走新路”。二是年老体衰,力不从心。想办点项目、搞好家庭副业,改变家庭经济贫困状态,但苦于无启动资金,再加上年老体衰、“心虚手短”,最后只能“望洋兴叹”,自认“命苦”。三是目光短浅,自我封闭。部分离职老支部书记不注重与外界的联系和交流,习惯于用“小眼光、小胆量、小算盘”经营自己的“小天地”,只肯“慢步走、小步跑”,求小不求大,甚至守株待兔,“今日有酒今日醉,明日无米再去找”。四是步入市场,束手无策。由于离职村支部书记普遍文化水平不高,除了耕地种田、挖土种菜外,没有什么一技之长,因此,面对市场、技术、科学、竞争,有想法而无说法,有的甚至一窍不通,偶尔为之,也只是“瞎子摸象──碰运气”。

5、缺乏发挥“余热”的空间和舞台,解难“无效”。村支部书记离职以后,在发挥“余热”方面存有“四怕”:一是怕影响现任支村两委班子的团结和权威,不愿主事;二是怕没有合适的“位子”和“舞台”,不好主事;三是怕群众说闲话,不买帐,不敢主事;四是怕个人水平不高、能力不强,主不好事。

三、解决离职村支部书记“老来难”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要切实解决好离职村支部书记“老来难”问题,我们建议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1、出台相关政策,从措施上倾斜。对符合条件的离职村支部书记实行生活保障金制度:

—7—

(1)享受对象及条件:对同时符合以下五项条件的离职村支部书记,方可享受生活保障金待遇:①连续任村支部书记15年以上(含15年)或累计任村支部书记20年以上;②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③本人没有受到严重警告以上党纪处分,没有违反计划生育政策,没有因违法犯罪受到行政拘留以上行政处罚或刑事追究;④任村支部书记期间本人没有出现未经乡镇党委批准擅自离职或自动辞职的行为;⑤符合县委规定的其他条件。

(2)标准及资金来源:①对符合上述条件的离职村支部书记,按每人每年600—1200元的标准发放生活保障金;②对离职村支部书记的生活保障金应统一纳入县级以上财政预算,按年度拔入专户,实行专款专用。

(3)操作程序及要求:①乡镇党委根据农村党支部书记档案材料及资料情况,研究提出当年符合条件可以享受生活保障金的离职村支部书记初步名单,并及时向县委组织部书面呈报;②县委组织部牵头,联合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县财政局,对各乡镇申报享受此待遇的离职村支部书记进行实地调查和综合考察,并征求县委纪检(监察)、政法、计生、信访、农经等部门的意见;③县委组织部对经过调查核实的初步对象名单在所在乡镇、村进行为期一周的公示,并对公示期间反映的问题进行调查核实,在此基础上,提出享受生活保障金的离职村支部书记名单,提交县委常委会审定;④县委组织部根据县委常委会确定的名单,下发正式通知,并会同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对所需资金进行

—8— 测算,向县财政申请拔款,县财政对所需生活保障金进行审核并拨款;⑤县委组织部及时组织有关乡镇党委到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办理离职村支部书记生活保障金的正式手续。

2、健全保障机制,从制度上倾斜。实行“三个确保”:一是合理设臵范围条件,确保公开性。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明确界定享受生活保障金人员的范围和条件,并广泛进行宣传,确保公开。二是认真规范操作程序,确保公正性。严格坚持个人填表申报、村党组织初审上报、乡镇党委复审上报、人员公示、组织部门逐一考察和审批等程序。对程序不规范、条件认定有异议、原始档案资料不全的暂缓或不予审批。三是严格核定保障标准,确保公平性。对农村离任村支部书记的生活保障金,按每人每年600—1200元的标准发放。对经济条件较好的乡镇、村,可按照有关程序另行补贴。

3、夯实经济基础,从减负上倾斜。作好“四篇文章”:一是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因地制宜,带领和引导群众发家致富,作好增收文章;二是限定村级班子职数,厉行节约,压缩开支,作好转移支付文章;三是突出解决离职村干部待遇,严格标准,灵活调整,作好“一事一议”文章;四是适时采取措施,抓紧应收款物的催收到位,作好“清欠”文章,特别是对于村级负债要制定计划,逐步偿还,彻底消灭负债,甩掉包袱。

4、强化领导责任,从组织上倾斜。坚持“三个到位”:一是领导认识到位。要把解决好村支部书记的后顾之忧作为一项服务“三农”、维护农村大局稳定的大事来抓,切忌上面“雷声大”,下面“雨

—9— 点小”;二是领导职责到位。把加强对离职村干部的“解难”工作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结合在一起,将具体责任逐级分解落实到位。三是领导精力到位。把解决离职村支部书记“老来难”问题作为领导日常工作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来抓紧抓实,真正做到领导精力不散、领导力度不减。

5、营造工作平台,从环境上倾斜。主要做到“四多”:一是在政治上多关心他们。多组织离职村支部书记开展一些座谈会、恳谈会和文体娱乐等活动;逢年过节,对离职村支部书记搞好走访慰问,用一些花钱不多的措施温暖他们的心。二是在工作上多依靠他们。在广泛征求他们意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他们在党和国家政策法规上的宣传作用、在各类协会组织中的表率作用、在农村各项工作中的参谋作用、在社会治安、民事纠纷中的维护和调解作用等。三是在生活上多照顾他们。特别是对生活特别困难的离职村支部书记要给予特别照顾,使他们不断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以充分调动他们为党献“余热”的积极性。四是在教育方式上多引导他们。在离职村支部书记中多树立先进典型,用先进典型教育人、引导人、扩大影响面,让更多的离职人员在离岗离职、年龄老化的情况下,不断充实自我,焕发革命青春,为党的伟大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10—

第二篇:针对农村离职村支部书记“老来难”问题的调研报告

最近,我们县委组织部抽调专门力量,组成专门调查组,对全县18个乡镇(区)的农村离职村支部书记“老来难”问题进行了为期近一个月的专题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农村基层干部老无所养、老有所忧的问题非常严重,且各种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相当部分曾经在农村长期任职的村支部书记离职以后,待遇得不到落实、生活得不到保障、问题得不到解决、心灵得不到安抚、“余热”得不到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分现任农村基层干部的创业热情和积极性,影响了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稳定,亟需引起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离职村支部书记“老来难”问题的现状

据对全县867名离职村支部书记的调查,目前,农村离职村支部书记主要存在着“五难”:

1、待遇落实难。一方面,政治待遇上“落差”大。90以上的离职村支部书记反映:离职以前,乡镇党委、政府和上级党组织对自己上比较倚重,并经常组织参加县、乡开展的相关活动,政治上待遇落实较好。但离职后,乡镇党委及上级党组织很少派人找自己谈过心,很少组织开展党的活动,很少过问自己的生活情况,特别是由于乡镇领导频繁调动后,几乎“人走茶凉”,无人问津,自己仿佛成了被组织“遗忘”的人。一方面,经济待遇上“逆差”大。据调查了解,前些年,我县离职村支部书记一般享受了五种不同的待遇:一是按任职年限确定基数,实行了一次性“买断”。全县18个乡镇(区)有16个试行过这种办法,累计实行一次性“买断”的离职村支部书记达256人,占总数的29.5。其中,基数每年在100元以下的乡镇有6个,占37.5;在100—200元的有8个,占50;在200—400元的仅2个,占12.5,并且在所有实行这种“买断”的乡镇中,有14个乡镇党委只出政策,定标准,资金来源靠村级自行解决,只有2个乡镇是乡镇本级财政解决的,因此,有近40的离职村书记只能用村里的“白条”来“买断”自己。二是按照任职年限,制定不同标准,实行月津贴补助。具体标准因各地经济状况不同而有所差异,大部分乡镇是按照九十年代初制定的每月7—8元的老标准执行的,极个别经济条件好的乡镇、村执行了每月15—80元的标准。全县共有8个乡镇实行过这种办法,累计享受按月领取津贴的离职村支部书记有77人,占8.9。三是离职后由乡镇安排其他就业岗位。全县累计安置村支部书记177人,占20.4,这些离职人员大都是八、九十年代被安排到乡镇站所和企业的,随着乡镇站所的改革和乡镇企业的解体,90以上的被安置对象已被精简分流和下岗。四是实行养老保险金制度。按在职年限投保,离职到龄后享受待遇。在九十年代中期,全县普遍试行过这种方式,但后来由于村级集体经济滑坡,加之农民负担较重,群众对此意见大,没有坚持下来,并且投保金也实行了退还,因此没有人真正享受过此待遇。五是未落实任何经济待遇。由于乡镇及村级集体经济无力承受等原因,目前,全县有388名离职村支部书记离职后未享受到任何经济待遇,占44.8,有6个乡镇对离职村支部书记在待遇落实上处于无津贴、无补助、无安置的“三无”状态。特别是近两年以来,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入,乡村资金矛盾日益加剧,很多涉及到基层干部的“土政策”、“土办法”也已过时甚至失效,没有过时和失效的,也被乡镇政府以“没钱”为由而搪塞,因此,对离职村支部书记的待遇根本难以保证。据初步统计,自2002年以来,全县已有7个乡镇取消了“买断”和津贴“政策”,有4个乡镇降低了一次性“买断”基数,有3个乡镇降低了逐月发放的津贴标准。

2、生活保障难。调查表明,目前全县867名离职村支部书记中,家庭条件和生活状况好的仅54人,占6.2;较好的244人,占28.1;一般的423人,占48.8;因身体、家庭等原因非常困难,不能确保温饱的有146人,占16.8。新安镇某村一名连续担任二十多年村支部书记的离职村干部,其子原在供销系统上班,后已下岗,其媳患神经病多年,几年前本人也双目失明,现在家庭生活极为窘迫,生存都已成问题。该镇另有一名离职村党支部书记,六十多岁了只能靠收废品、当小工维持生计。杉板乡某村一名从五十年代就开始担任村干部的老支部书记,一身清正廉洁,一条腿在带头冬修中致残,退职后,家里全部家当不足2000元,外人冷嘲热讽,儿媳们埋怨指责,生活处境相当艰难。该乡另一名离职村支部书记,曾连续四届担任县人大代表,由于在中坚持原则,敢于碰硬,得罪过不少人,退职以后,他经常受到“仇家”的威胁和报复,先后多次自家种的油菜、大蒜等被人无端毁掉。不少离职村支部书记说到他们现在的处境时,无不深有感触地说:村干部真不是人搞的,身体搞垮了,家里搞穷了,关系搞僵了,狗搞熟了,人搞生了。不少现任村干部望而兴叹:不需上山看老虎,眼前猫儿就是样,当村干部搞到头就是这个下场,真没意思。p>

3、债务清偿难。前些年,村级特别是税费征收的力度大,为完成上级的硬性任务,支部书记只得带头举债,但到离职时,村里根本无力偿还,而债权人又只认支部书记这个当事人,于是支部书记只能先自己承担这部分债务。据统计,全县离职村支部书记中,有近50的人与所在村保持着债权债务关系,人平应收款近1.2万元。佘市镇某村一名连续任职20多年的村支部书记,近些年个人及向亲朋好友累计为村里借款近20万元,2001年,为上交村农业税又将个人房产抵押给信用社贷款3万元,因村里无力偿还,今年已被信用社起诉。望城乡某村支部书记任职近十年,工资年年打“白条”,村里仅欠其工资一项就达3.5万元之多。不少离职村支部书记感叹:当村支部书记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得不偿失。

4、思想平衡难。据调查,60以上的村支部书记离职以后,思想情绪波动较大,部分村支部书记认为:“自己为党几十年,仿佛一夜回到解放前”、“离职前是昂首阔步干,离职后要夹着尾巴来做人”、“青春献给党,老来无人养”。合口镇某村一名村支部书记离职后,自己形容为“三我”:组织没了我、乡村不管我、家庭嫌弃我。柏枝乡一名离职村支部书记反问道:“现在国家对各种统战对象、伤残退伍军人和特殊群体等都有待遇落实,而对我们这些在最基层为党了数十年的基层干部却不予关照,难道现在真的是共产党员还不如‘统战人员’、书记村长不如‘保丁保长’吗?”

5、作用发挥难。据调查统计,70以上的离职村支部书记离职以后,难以充分发挥自身在政策宣传、模范带头、参谋、纠纷调解、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作用。其中,40以上的离职村支部书记离职以后,存在着“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30以上的离职村支部书记由于自身经济条件差等原因,担心自己“手中没把米,叫鸡也不应”,不敢再“抛头露面”;20以上的离职村支部书记由于本身能力较弱,个人素质不高,模范带头作用不大,担心群众“指背”,怕难以服众,不愿再当“出头鸟”。

二、离职村支部书记“老来难”问题产生的原因

导致离职村支部书记“老来难”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起来,大致是“五缺五无”:

1、缺乏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解难“无法”。按理说,解决村干部后顾之忧是一项事关农村基层的“向心”工程,但在实际中,并未真正引起有关方面的足够重视,就算是有所关注,往往也是“喊在口头上,体现在文件中,难在落实里”。究其深层原因,一方面由于村干部角色没有明确界定,其身份介于干部和农民之间,要解决其后顾之忧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特别是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推进,涉农政策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阶段,可以说“老办法不行,新政策不灵”。一方面各级虽然在解决村干部后顾之忧上想作点“文章”,但往往也仅触及皮毛,难以牵动根本,特别是要真正涉及到“解难”资金时,县、乡、村三级似乎都“心有余而力不足”,而上面各级也顾虑重重,似乎都在等待观望,难动真格。

2、缺乏行之有效的激励和保障机制,解难“无用”。一是缺乏激励机制。以前部分出色、各方面优异且综合素质好的村干部特别是村支部书记可以提干,甚至可以破格提拔,实在不行,卸职后还可以由乡镇安排到站所或企业任职。但自2000年以后,这几条路几乎都行不通了,用村干部自己的话说:“现在干好干坏一个样,既没有什么享头,更没有什么前途。”二是缺乏保障机制。调查中,我们发现相当部分村村干部年底连工资都拿不到,少数村村干部的工资已经连续好几年没有兑现过,什么买断、补贴、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等等根本无从谈起,许多村干部对此早已心灰意冷。

3、缺乏清偿债务的经济基础和后盾,解难“无力”。近些年来,村级集体经济几乎瘫痪,经济基础十分脆弱,特别是随着农业税的取消,村里基本上已没有什么稳定的收入来源,相当部分村已是不堪重负,负债累累,少的几万元,多的几十上百万元不等,正常运转已非常困难,根本无力去清偿债务,因此,短期内对离职村支部书记实行清债“解难”可能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4、缺乏脱贫致富的办法和路子,解难“无方”。一是观念陈旧,安于现状。部分离职老村支部书记思想观念还停留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认识水平上,发展意识淡薄,习惯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小农经济生活,不思进取,安于现状,“既不想穿新鞋走老路,也不愿穿旧鞋走新路”。二是年老体衰,力不从心。想办点项目、搞好家庭副业,改变家庭经济贫困状态,但苦于无启动资金,再加上年老体衰、“心虚手短”,最后只能“望洋兴叹”,自认“命苦”。三是目光短浅,自我封闭。部分离职老支部书记不注重与外界的联系和交流,习惯于用“小眼光、小胆量、小算盘”经营自己的“小天地”,只肯“慢步走、小步跑”,求小不求大,甚至守株待兔,“今日有酒今日醉,明日无米再去找”。四是步入市场,束手无策。由于离职村支部书记普遍文化水平不高,除了耕地种田、挖土种菜外,没有什么一技之长,因此,面对市场、技术、科学、竞争,有想法而无说法,有的甚至一窍不通,偶尔为之,也只是“瞎子摸象──碰运气”。

5、缺乏发挥“余热”的空间和舞台,解难“无效”。村支部书记离职以后,在发挥“余热”方面存有“四怕”:一是怕影响现任支村两委班子的团结和权威,不愿主事;二是怕没有合适的“位子”和“舞台”,不好主事;三是怕群众说闲话,不买帐,不敢主事;四是怕个人水平不高、能力不强,主不好事。

三、解决离职村支部书记“老来难”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要切实解决好离职村支部书记“老来难”问题,我们建议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1、出台相关政策,从措施上倾斜。对符合条件的离职村支部书记实行生活保障金制度:

(1)享受对象及条件:对同时符合以下五项条件的离职村支部书记,方可享受生活保障金待遇:①连续任村支部书记15年以上(含15年)或累计任村支部书记20年以上;②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③本人没有受到严重警告以上党纪处分,没有违反计划生育政策,没有因违法犯罪受到行政拘留以上行政处罚或刑事追究;④任村支部书记期间本人没有出现未经乡镇党委批准擅自离职或自动辞职的行为;⑤符合县委规定的其他条件。

(2)标准及资金来源:①对符合上述条件的离职村支部书记,按每人每年600—1200元的标准发放生活保障金;②对离职村支部书记的生活保障金应统一纳入县级以上财政预算,按拔入专户,实行专款专用。

(3)操作程序及要求:①乡镇党委根据农村党支部书记档案材料及资料情况,研究提出当年符合条件可以享受生活保障金的离职村支部书记初步名单,并及时向县委组织部书面呈报;②县委组织部牵头,联合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县财政局,对各乡镇申报享受此待遇的离职村支部书记进行实地调查和综合考察,并征求县委纪检(监察)、政法、计生、信访、农经等部门的意见;③县委组织部对经过调查核实的初步对象名单在所在乡镇、村进行为期一周的公示,并对公示期间反映的问题进行调查核实,在此基础上,提出享受生活保障金的离职村支部书记名单,提交县委常委会审定;④县委组织部根据县委常委会确定的名单,下发正式通知,并会同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对所需资金进行测算,向县财政申请拔款,县财政对所需生活保障金进行审核并拨款;⑤县委组织部及时组织有关乡镇党委到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办理离职村支部书记生活保障金的正式手续。

2、健全保障机制,从制度上倾斜。实行“三个确保”:一是合理设置范围条件,确保公开性。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明确界定享受生活保障金人员的范围和条件,并广泛进行宣传,确保公开。二是认真规范操作程序,确保公正性。严格坚持个人填表申报、村党组织初审上报、乡镇党委复审上报、人员公示、组织部门逐一考察和审批等程序。对程序不规范、条件认定有异议、原始档案资料不全的暂缓或不予审批。三是严格核定保障标准,确保公平性。对农村离任村支部书记的生活保障金,按每人每年600—1200元的标准发放。对经济条件较好的乡镇、村,可按照有关程序另行补贴。

3、夯实经济基础,从减负上倾斜。作好“四篇文章”:一是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因地制宜,带领和引导群众发家致富,作好增收文章;二是限定村级班子职数,厉行节约,压缩开支,作好转移支付文章;三是突出解决离职村干部待遇,严格标准,灵活调整,作好“一事一议”文章;四是适时采取措施,抓紧应收款物的催收到位,作好“清欠”文章,特别是对于村级负债要制定计划,逐步偿还,彻底消灭负债,甩掉包袱。

4、强化领导责任,从组织上倾斜。坚持“三个到位”:一是领导认识到位。要把解决好村支部书记的后顾之忧作为一项服务“三农”、维护农村大局稳定的大事来抓,切忌上面“雷声大”,下面“雨点小”;二是领导职责到位。把加强对离职村干部的“解难”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结合在一起,将具体责任逐级分解落实到位。三是领导精力到位。把解决离职村支部书记“老来难”问题作为领导日常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来抓紧抓实,真正做到领导精力不散、领导力度不减。

5、营造平台,从环境上倾斜。主要做到“四多”:一是在政治上多关心他们。多组织离职村支部书记开展一些座谈会、恳谈会和文体娱乐等活动;逢年过节,对离职村支部书记搞好走访慰问,用一些花钱不多的措施温暖他们的心。二是在上多依靠他们。在广泛征求他们意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他们在党和国家政策法规上的宣传作用、在各类协会组织中的表率作用、在农村各项中的参谋作用、在社会治安、民事纠纷中的维护和调解作用等。三是在生活上多照顾他们。特别是对生活特别困难的离职村支部书记要给予特别照顾,使他们不断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以充分调动他们为党献“余热”的积极性。四是在教育方式上多引导他们。在离职村支部书记中多树立先进典型,用先进典型教育人、引导人、扩大影响面,让更多的离职人员在离岗离职、年龄老化的情况下,不断充实自我,焕发革命青春,为党的伟大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第三篇:针对农村离职村支部书记“老来难”问题的调研报告

最近,我们县委组织部抽调专门力量,组成专门调查组,对全县18个乡镇(区)的农村离职村支部书记“老来难”问题进行了为期近一个月的专题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农村基层干部老无所养、老有所忧的问题非常严重,且各种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相当部分曾经在农村长期任职的村支部书记离职以后,待遇得不到落实、生活得不到保障、问题得不到解决、心灵得不到安抚、“余热”得不到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分现任农村基层干部的创业热情和工作积极性,影响了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稳定,亟需引起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离职村支部书记“老来难”问题的现状

据对全县867名离职村支部书记的调查,目前,农村离职村支部书记主要存在着“五难”:

1、待遇落实难。一方面,政治待遇上“落差”大。90以上的离职村支部书记反映:离职以前,乡镇党委、政府和上级党组织对自己工作上比较倚重,并经常组织参加县、乡开展的相关活动,政治上待遇落实较好。但离职后,乡镇党委及上级党组织很少派人找自己谈过心,很少组织开展党的活动,很少过问自己的生活情况,特别是由于乡镇领导频繁调动后,几乎“人走茶凉”,无人问津,自己仿佛成了被组织“遗忘”的人。一方面,经济待遇上“逆差”大。据调查了解,前些年,我县离职村支部书记一般享受了五种不同的待遇:一是按任职年限确定基数,实行了一次性“买断”。全县18个乡镇(区)有16个试行过这种办法,累计实行一次性“买断”的离职村支部书记达256人,占总数的29.5。其中,基数每年在100元以下的乡镇有6个,占37.5;在100—200元的有8个,占50;在200—400元的仅2个,占12.5,并且在所有实行这种“买断”的乡镇中,有14个乡镇党委只出政策,定标准,资金来源靠村级自行解决,只有2个乡镇是乡镇本级财政解决的,因此,有近40的离职村书记只能用村里的“白条”来“买断”自己。二是按照任职年限,制定不同标准,实行月津贴补助。具体标准因各地经济状况不同而有所差异,大部分乡镇是按照九十年代初制定的每月7—8元的老标准执行的,极个别经济条件好的乡镇、村执行了每月15—80元的标准。全县共有8个乡镇实行过这种办法,累计享受按月领取津贴的离职村支部书记有77人,占8.9。三是离职后由乡镇安排其他就业岗位。全县累计安置村支部书记177人,占20.4,这些离职人员大都是八、九十年代被安排到乡镇站所和企业的,随着乡镇站所的改革和乡镇企业的解体,90以上的被安置对象已被精简分流和下岗。四是实行养老保险金制度。按在职年限投保,离职到龄后享受待遇。在九十年代中期,全县普遍试行过这种方式,但后来由于村级集体经济滑坡,加之农民负担较重,群众对此意见大,没有坚持下来,并且投保金也实行了退还,因此没有人真正享受过此待遇。五是未落实任何经济待遇。由于乡镇及村级集体经济无力承受等原因,目前,全县有388名离职村支部书记离职后未享受到任何经济待遇,占44.8,有6个乡镇对离职村支部书记在待遇落实上处于无津贴、无补助、无安置的“三无”状态。特别是近两年以来,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入,乡村资金矛盾日益加剧,很多涉及到基层干部的“土政策”、“土办法”也已过时甚至失效,没有过时和失效的,也被乡镇政府以“没钱”为由而搪塞,因此,对离职村支部书记的待遇根本难以保证。据初步统计,自2002年以来,全县已有7个乡镇取消了“买断”和津贴“政策”,有4个乡镇降低了一次性“买断”基数,有3个乡镇降低了逐月发放的津贴标准。

2、生活保障难。调查表明,目前全县867名离职村支部书记中,家庭条件和生活状况好的仅54人,占6.2;较好的244人,占28.1;一般的423人,占48.8;因身体、家庭等原因非常困难,不能确保温饱的有146人,占16.8。新安镇某村一名连续担任二十多年村支部书记的离职村干部,其子原在供销系统上班,后已下岗,其媳患神经病多年,几年前本人也双目失明,现在家庭生活极为窘迫,生存都已成问题。该镇另有一名离职村党支部书记,六十多岁了只能靠收废品、当小工维持生计。杉板乡某村一名从五十年代就开始担任村干部的老支部书记,一身清正廉洁,一条腿在带头冬修中致残,退职后,家里全部家当不足2000元,外人冷嘲热讽,儿媳们埋怨指责,生活处境相当艰难。该乡另一名离职村支部书记,曾连续四届担任县人大代表,由于在工作中坚持原则,敢于碰硬,得罪过不少人,退职以后,他经常受到“仇家”的威胁和报复,先后多次自家种的油菜、大蒜等被人无端毁掉。不少离职村支部书记说到他们现在的处境时,无不深有感触地说:村干部真不是人搞的,身体搞垮了,家里搞穷了,关系搞僵了,狗搞熟了,人搞生了。不少现任村干部望而兴叹:不需上山看老虎,眼前猫儿就是样,当村干部搞到头就是这个下场,真没意思。

第四篇:对农村赡养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对农村赡养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以湖北省秭归县归州镇为例

向培年 周玉华

笔者长期在基层工作,近年来在接触农村矛盾纠纷中涉及赡养纠纷占纠纷总数的三分之一,且呈上升趋势,2009年开年上班的第一天归州司法所就接待了4起赡养纠纷,反映的都是老人的生活无着落,子女不尽赡养义务问题,涉及家庭内部矛盾很深,且解决的难度很大,农村赡养问题已成为归州镇农村老人现实生活中的一大难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2008年归州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40元,大部分农民过上了丰衣足食的日子,但是农村部分老人的赡养问题是当今和谐社会中的不和谐音符,影响到了社会和谐稳定。

一、产生赡养纠纷的原因

产生赡养问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在各个村、各个家庭有不同的情况,但也有一定的共性,笔者所在的湖北省秭归县归州镇目前有以下四个方面原因引起养老及赡养纠纷。

1、农村贫困引起的赡养问题。

农民务农经济收入低,只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加之种植成本不断上升,农产品价格又不稳定,农民增收不明显,农村老人的社会养老保障还不健全,引起了部分农村低收入家庭的老人赡养难,尤其是体弱多病的老人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归州镇农村主要产业是柑橘脐橙,2007受冰雪灾害的影响30%的农民欠收或绝收,2008年受四川广元蛆柑事件的影响,全镇4万吨柑橘平均价格不足0.4元/市斤,农民亏本销售,生产生活普遍存在问题。家庭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家庭的经济状况,对于归州镇农村25000人口,一部分贫困仍是面临的主要问题,老年人成为无产者。为了抚养子女和子女成家,父母倾其全力,有的甚至将

房子、生产资料、积蓄以及家里所有生活用品全部都分给了子女,自己轮换在子女家住,负责衣、食、住,随着父母逐渐年老,不能为家庭生活出力了,病也多起来了,真正成了子女家庭的“负担”,使本来就贫困的子女们不勘重负,迫于无奈无法安排好老人的生活,有的甚至虐待老人,停止对老人的微薄供养,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连基本生活就无法保障,这是归州农村赡养纠纷中的普遍现象。

2、家庭分家析产纠纷引起的赡养问题。

在赡养纠纷中大多是因分家析产所产生的,有的老人在儿女分家时存在厚此薄彼的现象,导致家庭财产(包括生产资料)分割不均引发矛盾,人为使家庭成员之间形成积怨,多子女家庭中的一个子女对老人不尽赡养义务,其他子女就相互观望,相互推诿,对老人不履行赡养义务,致使老人的基本生活无法得到保障,这是赡养纠纷中的普遍现象,这类纠纷占赡养纠纷的30%,如向家湾村村民吴某5个子女,为家庭矛盾及分家析产纠纷导致生活无着落,去年过年时还到政府要饭吃,通过村、镇、司法所、法庭等单位和部门多次上门调解都收效甚微。老大说老人给老二分的田多些,应该老二养老;老二说老人给老幺分的财产多些,应该老幺养老;老幺说家庭生活困难,自己基本生活就保障,无法承担养老任务。子女一个个这样你推我让,最终受伤害的就只有老人,真正印证了“两个老人抚养了八个孩子长大,但是八个孩子成家了养不活两个老人”的道理,这是归州赡养纠纷的一个典型例子。

3、打工潮引起的赡养纠纷。

打工潮的出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子女们纷纷外出打工,留下妇女、老人和孩子,子女不给老人基本生活保障,老人孤立无援。经统计归州镇有近4000人的打工者,现如今,城市并非他们原本想象的那样遍地都是黄金,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打工族的收入仅能维持自己日常生活和子女上学读书,难以给在家看守门户的父母汇款寄物,这类纠纷占赡养纠纷的10%。如香溪村村民胡某三个子女2个外出打工,其中一个在南非打工,外出的2个子女不履行对父母的赡养义务,导致在家里的一个子女也停止了对老人的供养,各级组织多次协调未果,无奈之举老人只好到法院起诉,但也因二个儿子不能到庭法庭无法开庭审理此案。

4、其他事由引发的赡养纠纷。婆媳之间的口角问题、妯娌之间的矛盾问题、老人唠叨啰嗦、家庭内部的是非问题,个别老人的“非份”要求(如要求再婚、单独生活)等问题都是引发赡养纠纷的诱因,一旦这样纠纷的爆发受罪的也是老人,“断炊”是子女们对老人惩罚的杀手锏,老人们年迈体弱,基本生活无法保障,对于此类家务事情反复发生,基层干部往往也束手无策。

为让老年人颐养天年,国家颁布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此法在农村的贯彻落实,受经济和人们法律意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落实起来困难重重,导致法律要求与现实情况差距甚远,在当今新农村建设中赡养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应该引起各级领导的关注,要及时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法律解决农村赡养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对现行农村养老主要方式的评价

当前秭归县归州镇农村为二种养老方式,一种为家庭养老,一种为社会养老。养儿防老是一种传统习惯,是养老的主要方式,社会养老是一种辅助形式,二者相互并存,形成农村养老体系。

1、农村家庭养老方式受到冲击,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急待改变。随着我国农村社会和经济条件的迅速变化,家庭养老作为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开始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养育子女费用增加,加上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就出现一对夫妇赡养四个老人的“四二一型家庭”。以往子女多意味着老年人有较多的养老来源,独生子女现象的出现使得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变得异乎寻常的困难;同时居住方式的分离,如归州农村家庭很多子女外出打工、做生意,到归州集镇、茅坪县城居住,也意味着老年人在经济供养之外还面临生活不便、照料不够、精神生活缺乏等问题。

2、农村社会养老普及率较低,社会养老制度急待完善。目前,涉及归州镇农村社会养老制度主要有以下形式:(1)、五保供养制度。五保供养制度是对农村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抚养义务人的孤寡老人在吃、穿、住、医、葬五个方面给予照顾和物质帮助。五保供养对象在农村老人群体当中属特困人员,归州镇共五保老人137人,受益人员面较窄;(2)、优抚抚恤制度。优抚保障是国家对革命事业或国家安全做出贡献的军人及其家属的特殊社会保障。保障资金主要由地方财政负担,归州镇有优抚对象92人;(3)养老储蓄或商业养老保险。这类人群在归州镇占总人口的2‰。归州农村真正有能力参加养老储蓄或商业养老保险的还是很少一部分。(4)、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由于目前归州镇经济欠发达,自愿进行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民仅占0.1%。可喜的2008年底秭归县人民政府下达文件制定政策,对农村退职干部、退职教师、下岗乡镇企业等特殊群体放宽年龄限制,在男60岁以前女55岁以前均可以购买社会养老保险,政策一出台,大快人心,从2009年3月26日至31日一个星期归州镇316人参加购买社会养老保险,养老保险资金近6百万元,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人们的热情高。

三、解决农村赡养问题的对策

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是农民自身养老需求欲望的直接反映,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针对农村家庭养老的可及性受到冲击,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加强家庭的赡养功能,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转变势在必行。政府一方面要加强政策性的支持,同时应加强宣传尊老的传统美德和子女应尽的义务,同时要加强立法,以法律的形式确定子女的义务,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通过政策规范和宣传教育,增强家庭养老的社会认同感和能力,同时国家急需出台政策由家庭养老为主逐步向社会养老为主的转变。

1、多措并举,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农村老人养老问题的根本。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农民富裕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农民富有了,养老问题就会得到缓解。发

展经济,培养地方支柱产业,使农民增产增收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有效途径。归州镇的支柱产业是柑橘脐橙,近两年受市场等多种因素的的影响,柑橘销售的附加值低,农民保本或者亏本销售,如何提高柑橘产品的附加值必须在产品质量、销售环节、产品深加工等环节上做文章,确实使农民富起来,养老问题自身就能得到解决。

2、全面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传统家庭养老方式已经不能保障农村老人全部生活。在农村,家庭保障主要是依靠家庭全体成员共同承担风险,家庭保障的主要经济基础是储蓄。但是,很多农民家庭收入只能满足基本生活支出,储蓄的数额极低,一旦生灾害难,完全无法应付,养儿防老的思想观念受到了挑战。

近十年来,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不仅规模越来越大,速度迅猛,而且呈现出十分明显的阶段性和累进性,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需要赡养的老龄人口增加。

国家应该出台政策,全面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参照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模式进行,坚持“个人缴费,政府补贴”的原则在3--5年内使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其缴费标准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而定,秭归县本次对特殊人群进行的社会养老保险缴费是按当地的平均生活水平及20%工资基数核定的标准缴纳的,2008年的缴纳标准为2040元,一次性补齐原欠款人平近20000元,如果农村全面实行社会养老统筹制度,在目前所缴纳费用的基础上,其统筹款个人缴纳的部分要降低50—70%,确定一个最低底线基数和最高上线数,特殊困难人群应该给予减免,享受的保险额比例根据缴纳费用的多少支付,不然绝大部分农村的农民无法承担如此巨额费用。

实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要坚持全体农民人人参与的方向,构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框架,不断更新完善,彻底根治农村赡养及养老问题的顽症,真正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

3、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兴办社会化养老事业。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发展慈善事业,完善社会增免税减税政策,增强社会慈善意识。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院等公益事业,使全社会都来关心、关爱农村老年事业。

4、加强老年福利服务体系建设。加强老年福利服务设施建设,营造有利的居家养老支持环境。要制定落实各种优待政策,如对百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发长寿补贴等,同时,在全民中进行敬老、养老、助老的道德教育,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实现 “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目标。

5、立法保障老年人的社会经济权利。解决农村养老问题要依靠制度建设。我国到目前没有一部单独的养老法,有关农村养老的问题散见于《婚姻法》、《老年人权益保护法》、《继承法》、《保险法》、《民法通则》等等之中,使农村养老制度的不能很好的得到落实。我国法律体系中农村中老年人处于底层,权利少,义务多,尤其需要通过制度建设,使老年人的各种权利得到宪法和法律的切实保障。

6、加强对农村的法制教育,加大对老年人的维权保护力度。

农村普及法律知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结合赡养纠纷的解决,各级组织和部门要采取部门联动、诉调对接等方式和方法在农村院子和屋场召开化解纠纷的协调会,学习《婚姻法》、贯彻《老年人权益保护法》,通过广播、电视节目、媒体对全体农民进行尊老教育,自觉培养全民尊老、养老意识,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对虐待老人的案件,公安、司法要加大立案、查处、打击的力度,确实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作者:向培年 男,48岁,湖北省秭归县司法局归州司法所所长,大专文化。

周玉华,女31岁,湖北省秭归县归州国土所所长,大专文化。

第五篇: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提要]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三分之二的人口在农村,农村精神文明状况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国精神文明的总体状况,同时也决定着农村经济发展的兴衰。开展各种形式的文体娱乐活动,加强企业思想文化建设和文明创建力度,引导农民工参与文明创建活动,使他们受到良好思想道德教育和文明熏陶。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三分之二的人口在农村,农村精神文明状况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国精神文明的总体状况,同时也决定着农村经济发展的兴衰。我县是贫困山区农业县,农业农村人口占绝对优势,农村精神文明状况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县经济发展速度和社会文明进步程度。

一、基本现状

1、思想观念不断进步。社会的发展进步使农村和农民逐步从封闭、守旧走向开放、开明,农民的政策、法制、科技意识不断增强,运用政策、法律、科技的自觉性不断提高。突出表现在,多数农民对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有一些知晓,对支农惠农政策比较熟悉,对民事方面的法律知识有一定了解,依靠科技致富的意识日渐增强,传统的生育养老观念正悄然变化,有病寻医的观念得到普及。

2、文化素质普遍提升。随着“普九”、扫肓工作的开展

二、存在问题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建设新农村的标准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乡镇重视程度不高,认识存在偏差。一是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边缘化。绝大多数农村还比较贫穷,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的任务还很重,乡镇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抓生产、抓收入、抓增收的问题上,对精神文明缺乏系统的考虑,甚至认为抓精神文明没有必要,农民生活条件改善后会主动追求精神层面的享受,从而推动精神文明进步。二是把农村精神文明的理解简单化。“文明村”在一些干部眼中就是无重大治安案件发生、无违背计划生育政策、无重大信访案件等等部门、行业有硬杠杆衡量的标准,达到标准就是文明村,对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的软指标缺乏考虑。三是把农村精神文明理解形式化。文明村是什么,在很多地方的主要参照依据是村容村貌,路修得怎么样,新房子盖了多少,改水、改厕、改厩成效如何,以硬件设施去衡量,对村民精神文化、道德层面的东西不加思索。

2、农民生活压力较大,主动性不够。尽管党的利民惠民富民政策很多,但破解“三农”难题并非一日之功,随着生产物资、生活物资价格的上涨,现有的补贴、免税等政策对农民的收入增加作用日渐势微,许多农民在优厚的政策条件下依然感到致富的压力还很大,农民想得最大最多的问题

6、好道德传统丢弃,新旧恶习蔓延。由于农村精神文化长期处于自生自灭的自然状态,缺乏及时的正确引导和干预,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孝老爱亲、邻里和谐的传统在丢弃,淳朴厚道的民风被逐利世俗的“市侩”之风取代,封建迷信开始抬头、办酒风盛行泛滥、赌博风越刮越烈。同时,长期忽视对农民的思想教育,一些农民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道德观念扭曲错位。很多农村给人的印象是一种“不城不乡、不土不洋”的怪味气息,既没有过去农村那种受传统文化浸染的古朴淳厚的韵味,也没有现代新农村应具有的新风尚。

三、对策建议

1、从创新社会管理的高度再提认识。各级各部门要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抓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做到“三个到位”。一是思想认识到位。坚持经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双推进,把精神文明有机融到到农村生产、生活之中。二是资金投入到位。坚持政府要把精神文明建设资金投入列入乡村两级财政预算,重点是加强农村文化娱乐设施建设、农民教育投入和开展活动经费,解决有钱办事的问题。三是工作落实到位。规范文明乡镇、文明村组、文明户的评选工作,镇村干部要结合镇村实际,把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指标化、定量化,建立评价标准,认真做好一年一度的评选工作。

程,努力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三是抓好“清洁家园、文化乐园、生态田园”建设,做实十星级文明农户评选工作,把精神文明创建与农民的生产发展结合起来。

4、积极控索打工农民精神文明教育的新途径。在外打工农民工是农村的骨干力量和主导力量,也是农村精神文明进步的希望所在。对农民工的教育管理要从制度上建立以居住地管理为主的方式,在家由村委会、居委会管理为主,要抢抓农民工返乡期间开展各类政策法规、文明创建教育、组织文体娱乐活动,逢年过节采取电话慰问等多种方式加强与农民工的勾通联络;在外由工会和用人单位管理为主,把农民工视同正式员工同管理、同对待,用人单位必须有专人负责组织管理农民工思想、学习和生活。开展各种形式的文体娱乐活动,加强企业思想文化建设和文明创建力度,引导农民工参与文明创建活动,使他们受到良好思想道德教育和文明熏陶。

下载对农村离职村支部书记“老来难”问题的调查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农村离职村支部书记“老来难”问题的调查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农村刑事案件的调查与思考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中国第一法律门户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对农村刑事案件的调查与思考 吴莹 农业人口、农业面积在我国一直居于首位,故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否,关系到......

    农村污染问题的调查与思考范文合集

    农村污染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一、 调查背景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生产与生活的基本条件。党和政府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伴随着“基本国策”、伴随着新的世纪正迈着希......

    对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的调查与思考1[范文]

    对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内容提要:目前农村老年人养老现状不容乐观。由于农村生活条件与城市相比较差,加之农村绝大部分地区尚未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农村新型合......

    xx县农民增收难问题调查与思考

    淮阴工学院“思政课”社会实践报告 题目:洪泽县农民增收难问题调查与思考学校:淮阴工学院班级:姓名:学号:指导老师:承诺书 我是淮阴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班学生。我承诺:2011年暑假,我......

    关于我镇残疾人就业难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我镇残疾人就业难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就业是残疾人改善生活状况,实现自立、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基础,是实现自身权利和人生价值的关键。加强残疾人就业工作,是实践“三个代......

    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

    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 摘 要:就业是民生之本,而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更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的大事。面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本文从大学生、高校......

    对农村信访工作的调查与思考(精选5篇)

    关于新形势下农村信访工作的调查与思考做好农村信访工作,妥善处理好农村信访问题,对于提高信访工作整体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稳定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当前农村信......

    对农村稳定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对农村稳定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武潭镇党委委员、组织部长李庆)在目前农村经济体制转轨、乡镇职能转变、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进一步深入的特殊时期,如何正确处理党群、干群关系,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