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导课艺术5篇

时间:2019-05-14 12:33: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小学语文导课艺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小学语文导课艺术》。

第一篇:浅谈小学语文导课艺术

浅谈小学语文导课艺术

大寨完小 刘文忠

【摘要】小学语文新课导入的形式多种多样,但要保证课堂40分钟的教学质量,就必须优化教学的各个环节,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就小学语文新课导入来说,一要把握时间,二要把握方法,三要把握原则,才能发挥其最佳效果。

【关键词】导课 导课的方法 导课的原则

“教学是一门艺术,新课导入则是艺术中的艺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语文教学新课成功的导入,要富有魅力,要一下子扣动学生的心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进而产生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新课的导入方法,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需要,结合教师的自身素质灵活多样的加以利用,才能获得最佳的导入效果。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重,喜欢提问,敢想敢说。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精心设计灵活多样的导课方式,把学生迅速带入课文,提高教学质量。

我于2005年起开始接触小学语文教学,通过对自己教学实践的思考与总结,逐渐认识和体会到了导课作用之大,意识到导课是一门艺术,现就对导课的理解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导课的概念 导课即在教学中,通过一定方法引导进入新课,也有的称为开讲。导课虽然在一堂课中只占很少的时间,但它关系到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因此,精心研究导课的方法,是值得每个教师注意的首要问题。

二、导课的方法

1、温故导课法

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温习旧课,达到启发新知的效果。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燕子》,我是这样导入的,因为这是本学期的第一课,学生经过漫长的寒假,一些知识已经忘记。上课后,我要求学生回忆并背出我们学过描写春天的古诗,学生一下子就背出了孟浩然的《春晓》,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师揭题,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篇关于春天的课文,只不过它写的是春天的一种活泼机灵的小动物,请同学们翻到第一课大声齐读课题,同时教师板书,进入了新课。

2、悬念导课法

教学一开始,教师有意识的设置一些悬念,使学生处于一种急于求解、欲罢不能的状态,促使他们带着问题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比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太阳》时,一上课我就告诉学生“学了这节课,不上天可以知道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温度、与我们的关系以及风雪雨露的形成。”于是激起了学生的新奇感和学习欲望,一个个迫不及待地希望尽早揭开谜底,从而导入了新课。

3、实验导课法

通过演示和课文内容相关的实验来导入新课。比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课时,我准备了一个排球和一个乒乓球,上课后,板书:大球和小球谁先着地?我将两种球抬到同样的高度,然后同时放手,让学生观察大球和小球谁先着地,接着再让每个小组学生自己试,最后所有学生都得到了同样的结果:两种球同时着地。教师板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从而导入了新课。

4、情景导课法

教师要创造一个与教学内容相关、具体而生动的教学情景,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从而激励学生进入新的教学情景。教学情景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或多媒体手段,或课堂环境的布置等来创设。

5、生活经验导课法

利用学生熟知的生活经验来导课。对于学生来说生活中的经验有正确和错误两种。有时利用学生生活中错误的经验来导课往往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当老师把学生认为是“千真万确的生活经验给予否定时,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就会被激发起来,注意力就会一下子集中到教师所提的问题上来,这样就巧妙地导入了新课。

6、游戏导课法

一个好的游戏导入设计,常常新、奇、趣、乐、智集于一体,他能最大限度的活跃课堂气氛,消除学生因准备学习新知识而产生的紧 张情绪,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

7、图示导课法

教师巧用课文中的插图或课文外的插图、图片导入新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蝙蝠和雷达》一课时,(依次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请说一说你对它们的了解。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蝙蝠和雷达》。(板书课题)

8、比较导课法

教师用现学的知识与以往的知识比较,从而导入新课。比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翠鸟》一课时,我先出示课件: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问学生描写的是哪种鸟?学生齐答:燕子。再出示课件:一双红色的小爪子,头上橄榄色的羽毛,翠绿色的花纹,背上披着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穿着赤褐色的衬衫,小巧玲珑的身子,透亮灵活的眼睛,又尖又长的嘴„„这还是燕子吗?那是什么?从而导入新课——翠鸟。

9、直接导课法

开宗明义直接揭示课题,点明学习的目的和要求,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四课《七月的天山》,我就用了这种方法。上课后,直接指名读第一自然段,“七月的天山,最理想的是骑马上天山。”然后全班再齐读,同时教师板书课题,从而进入了新课教学。导课的方法很多,这里不可能一一列举。新课导入作为上课的第一步骤对整篇文章的学习起着定基的作用,我们要重视对新课导入方法的研究,一便在语文教学方面打好坚实的基础。

三、导课设计的原则

1、目的性

教学目的,是教学的核心,也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导课设计也应围绕教学目的来进行。设计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有助于学生初步明确将要学什么,为什么要学,怎么学等等。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夜莺的歌声》一课,迈进课堂,板书课题后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开讲:

师:同学们,你们了解“夜莺”吗?谁来说一说。生:自由发言。

师:教师过渡:体态小巧玲珑,叫声清脆宛转,每当月上高楼,它就会放开歌喉纵情歌唱。今天,就让我们穿过时光隧道,一起走进1941年的苏联卫国战争,走近一只勇敢的夜莺,去聆听他神奇、机智的歌声吧!

如此导课既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有规定了将要学习的内容,引起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可谓一举三得,达到了导课的目的。

2、针对性

导课的针对性即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针对:⑴、教学内容的特点⑵学生的实际⑶教师自身的教学特点,其中最根本的是要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因为小学阶段的教材课文无外乎写景、叙事、状物、寓言等几种,不同体裁的课文应采用不同的导入方法,当然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也很关键。

3、精练性

导课乃课堂教学之始,正如一首曲子的前奏,是用较短时间引入正题的必经环节。应短小精悍,耐人寻味,不可过于冗长,一般2-3分钟为宜。

4、多样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采用怎样的导入方式,也无论导课设计的何等精彩,若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课的意义也就荡然无存,教师为导课所做的努力也就成了枉然。因此导课设计必须新颖、形式多样,倘若每节课都雷同,学生就会生厌,教学效果也将不言而喻。

5、关联性

知识犹如铁链,可谓环环相扣。每一次导课设计,都应该建立在学生已学的基础之上,或复习、或提问、或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使之与新知建立起关联,才能发挥出导课的最大功效。

以上我仅从导课的概念、导课的方法和原则,浅谈了个人对导课的认识,导课是一门艺术,导课在一节课中虽然只是短暂的两三分钟,但导课的内容却博大精深,值得每一位教师去深究。只有将导课这门艺术牢牢掌握手中,才能实实在在提高咱们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豆丁网文档,杨老师《导课技能》,2012.11.29

2、网络文章,枫叶红博客的日记《导课的方法》,2010.10.17

3、吴立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2004年4月第1版

4、《新课标小学语文基础知识》,华语教学出版社,2011.4.1

第二篇:导课艺术

导课艺术

从事教学实践的教师,都特别注意精心设计教学的组织导课环节,创造了不少导课的艺术范例。

(一)导课艺术的原则要求

导课的根本目的,是想方设法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为下面的学习作好心理准备,奠定良好的教学基础。所以,艺术性的导课一般应满足以下要求:

1、目的明确,针对性强。虽然从根本上说,导课的目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具体到每一堂课的导入,又有了更具体的目标。比如,有时是使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有时是为了设置悬念引发学生对新内容的思考;有时想创设一种适合学生学习的意境;有时是解决学生对课题的疑问;等等。因此,艺术性的教学,必须首先明确导课的具体目的,导入语的设计、各种手段的使用都应针对具体目的。

2、简洁明了,恰到好处。由于一堂课的教学时间有限,导课又不是授课的重点,所以不易在课的开头花太多的时间。冗长、罗嗦、不得要领的开头,不但没有美感,更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艺术性的导课,必须争取在较短时间内,用最精练的语言,达成事先要达到的目标。如一位教师上《念奴娇·赤壁怀古》。他是这样开讲的:有这样一件的有意思的事。音乐家想把这首词谱上曲子,作为《话说长江》的主题音乐会的歌曲,但他们嫌这词太长,于是有人提议浓缩一半,当他们向几位诗人提出要求以 后,诗人们哈哈大笑:“怎么?把东坡的《念奴娇》改短?这可是千古绝唱啊!别说减一半,谁改得动一个字?”好吧,咱们今天便来学学这千古绝唱的《念奴娇》,看看能改动一个字吗?短短几句话用设问和反问,故意显出疑惑,使学生的思维由课前的茫然状态转变为惊疑后的思考,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导课的目的。

3、新颖有趣,能吸引人。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新异刺激可以有效地强化学生的感知,吸引学生的注意。因此,具有新颖性的导课能够引起学生兴趣。比如,有个教师给高一的一个班上观摩课,时间是刚上完一节体育课后的第四节,预备铃响过,教室里仍是热闹非凡,一片混乱。上课铃响了,这位老师走上讲台,学生们仍在打闹,怎么办呢?只见这位教师略停顿了一下,突然朝讲桌猛拍一掌,大声地对学生说:“现在,我向大家宣布一条重大新闻。情况十分紧急”。学生们齐声回应:“啊,什么重大新闻?”老师“嗯”了一声,然后说:“这条新闻是——”,是一个较长的停顿。学生们这时都注意着教师,急于想听新闻,课堂里顿时鸦雀无声。接着老师说:“但是,现在一下讲不清楚,我们要上课,等上完课后,我保证告诉大家”。略停一下,说“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第103页,今天我们学习《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而后板书课题。一场混乱刹时平息,教学活动气氛活跃,讲课取得了良好效果,令听者意想不到。

(二)导课艺术的形式与方法

长期从事教学的教师,创造了多种多样的导课艺术的形式和方法,可以总结如下:

1、温故导课。具体做法是通过温习以前学过的知识,带出新内容来。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可以把以前所学的知识和新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对新内容有亲切感,很快地把注意力集中到新课上去。它适用于与以前所学知识有密切联系的内容。比如,在学过杨朔的《香山红叶》和《荔枝蜜》后,学习《茶花赋》时,就可以前后联系起来设计导课环节。

2、释题导课。就是教师通过具体分析、解释课题词语,引发题意,调动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和积极性,为进入新课作铺垫。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课题都能用释题导课的方法,只有那些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课题才能取得艺术性的效果。比如课文《变色龙》,题目本身就是有寓意的,比较适合采用这种方法导入。

3、激情导课。激情导课就是指教师用生动的、极富感情色彩的语言,营造一种情绪氛围,从感情上扣击学生的心弦,使学生自觉地进入学习的轨道。这一方法取决于教师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教学内容的情感性。此方法使用不当,可能会适得其反,导致虚张声势、夸大或弱化情感,可能会适得其反,使学生反感。

4、设疑导课。设疑导课是利用思维对问题的敏感性,在导课的时候精心设计悬念,诱发学生的探究心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因任何一门课程都可以找到问题设疑,所以这一导课方 法的适用范围较广,常为广大教师使用。

5、故事导课。就是采用寓意深刻又幽默轻松的故事,把抽象的内容以浅显的形式引出来。故事导课所用的故事宜短忌长。故事要能说明问题,而且教师在讲述时,要目的明确,引导分析,不能使学生的注意局限于故事本身。

6、创境导课。教师在导课时根据教材特点,创设一定的情境,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自然从情绪上过渡到新课上来。创境导课的情境一定要精当,真切感人,能够触动学生的心灵深处,启发他们的想象。因此,这一方法对教师素养的要求也就比较高,需要教师具备编剧的本领、导演的才能和演员的素养,才能成功导入教学。

7、演练导课。在课伊始,教师通过展示挂历图、实物、标本、模型,或做一些启发性强的实验、练习,使知识直观形象地进入学生头脑,把学生的注意力导入新课。此方法因其实践性强,又大多关系到师生双方,所以也常为教师所采用。但需注意,直观演练须与语言讲授相结合,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效果才能较为理想。

8、机变导课。指有时在课堂教学之前,突然发生或出现了有利于设计导课的事件或情景,教师注意充分利用,即兴应变,以调动学生学习新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机变导课要求教师具备机智灵活、沉着应变的能力,才能把握时机、因势利导,成功地进行导课。

9、幽默导课。就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需要,使用幽默手段导入新课,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10、气功冥想导课。就是在上新课前,先让学生闭上双目,进入气功状态,放松心情,消除紧张情绪,以平和愉快的心境迎接新课。

第三篇:课堂导课的艺术

课堂教学中的导课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重要意义不可忽视。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好的导课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和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可以说,导课乃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准备动作”,为师生即将进行的思维活动作好心理准备。教师精心设计导课环节,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为整堂课的进行打好基础。

一、导课艺术的主要特点与功能

所谓“万事开头难”,开好了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教学导课,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整个演奏或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导课艺术讲求的是,“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像磁石把学生吸引住,后边的课上起来也就顺了。并且不同特点的导课会产生不同的教学功能,具体说来如下:

(一)导课要有针对性,具有针对性的导课才能满足学生的听课需要

导课应当针对的教学实际有两方面:其一是指要针对教学内容而设计,使之建立在充分考虑了与所授教材内容的有机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而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赘疣。有位教师在讲《说谦虚》一文时的导课就设计得很精到。他说:“有一位导演,成功地导演了一部新影片。当记者问到这部片子并请他谈谈想法时,导演说:„如果把这部整体美的影片打碎,那么任何一块碎片都将闪光。‟而举世闻名的球王贝利在回答人们哪个球踢得最好的问题时,却说:„最好?下一个吧。‟对于自己的成绩的这么两种态度,不是非常发人深思的么……”其二是指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态、知识能力基础、爱好兴趣的差异程度。比如小学一、二年级,最好多从讲点故事、寓言、做点游戏入手,中学生多从联想类比、启发谈话、设置疑难入手等。如果课堂教学导课时,教师的态度、语言和蔼可亲,所讲内容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日常事理,学生听起来一定能如入胜地而留连忘返。可见,具有针对性的导课才能满足学生的听课需要,实现课堂教学的教育性。

(二)导课要有启发性,富有启发性的导课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因为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所以教师在上课伊始就运用启发性教学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必能有效地引起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热烈探求。有位物理教师在初中物理“运动与静止”这一课题的教学中,就使用了启发性导课。一开始教师问:“你们听说过用手去抓飞行的子弹的事吗?”对学生来说这种事似乎是不可思议的,教室内立即鸦雀无声,同学们开始思考了。一会儿,课堂沸腾了,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子弹飞得那么快,能用手抓住吗?”“我就听说过”,老师肯定地回答。“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两千米高空飞行时,发现有一个小虫似的东西在身边蠕动,他伸手一抓,大吃一惊!原来抓到的竟是一颗德国制造的子弹。”学生听了十分惊疑,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心理。“出现这种情况是什么道理呢?我们今天要学的课题„运动和静止‟就要探讨这个问题……。”于是,学生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新授课的内容中去了。启发性的导课设计应注意给学生留下适当的想象余地,让学生能由此想到彼、由因想到果、由表想到里、由个别想到一般,收到启发思维的教学效果。

(三)导课要有新颖性,具有新颖性的导课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

赞科夫认为:“不管你花费多少力气给学生解释掌握知识的意义,如果教学工作安排得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那么这些解释仍将落空。”①一般说来,导课所用的材料与课文的类比点越少、越精,便越能留下疑窦,越能吸引人。因为心理学研究表明,令学生耳目一新的“新异刺激”,可以有效地强化学生的感知态度,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在教朱自清的散文《绿》时,有位老师先讲了一个小故事:欧洲有个叫摩根的商人,长得高大魁梧,他的夫人却小巧玲珑。他们夫妇俩运了一大批鸡蛋到非洲去卖。到了非洲男的先去卖蛋,一连三天也卖不出去。于是他的夫人接过篮子到街上卖,不多时蛋就卖完了。同学们想想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引起学生的诸多猜想,但多不得要领。老师便托出谜底:摩根人大手大,鸡蛋在他手中便显得小,他的夫人人小手小,同样一个鸡蛋在她手中就显得大了,所以人们争着买。这就体现了衬托的道理。同学们听了恍然大悟。老师接着说:“文学家经过对生活现象的长期观察、体验,有意识地把生活现象进行加工提炼,运用于文学写作,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衬托手法。同学们看看《绿》这篇文章在哪些地方使用了衬托手法?这样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样导课就具有新颖特点。新颖性导课往往能“出奇制胜”,但应切忌单为新颖猎奇而走向荒诞不经的极端。

(四)导课要有趣味性,具有趣味性的导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一堂课上之所以必须有趣味性,并非为了引起笑声或耗费精力,趣味性应该使课堂上掌握所学材料的认识活动的积极化。”充满情趣的导课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剂课堂教学的气氛和节奏,师生间往往在会心的笑声中达到默契交流。有位教师讲《谈修改文章》时的导课便趣味盎然,他说:大家常常写文章,可什么叫“文章”呢?老《辞海》上说:“画绘之事,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人的脸皮有青有赤亦有白,可见,每个人的脸皮就是一篇天生的“文章。”(笑声)古今中外,许多女同胞都是非常讲究“修改文章”的!(大笑)你看吧:她们每天早晨起来梳妆,对着镜子,用奥琪增白霜反覆“揣摩”(涂抹),再用高级胭脂、唇膏精心“润色”,还要用特别的眉笔仔细地修改“眉题”。甚至于连标点符号也毫不含糊——非要用手术刀将“单括号”(单眼皮)改为“双括号”(双眼皮)不可!(笑声、掌声)你们看,这是何等严肃认真、高度负责的态度呀?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文章。要想使文章出类拔萃,成为“真由美”(真优美),不在修改上下番苦功夫,行吗?(笑声)何其芳同志说:“修改是写作的一个重要部分。”看来,这是一条至理名言(板书中心句)。这样导课是极具情趣的,但只具情趣尚嫌不足,俗话说:趣味趣味,要既有情趣,又有意味才好。学生笑过之后,教师应进一步引之深思,方是趣味性导课的上乘佳作。

(五)导课要有简洁性,具有简洁性的导课能够节约学生的听课时间

语言大师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这个见解是极为深刻的。课堂教学的导课要精心设计,力争用最少的话语、最短的时间,迅速而巧妙地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以及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听课上来。如一位教师教学《小壁虎借尾巴》。开始上课了,教师带着亲切的微笑说: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只小动物的画像,你们谁认识它?(说着,从课桌上拿起一只小壁虎的图,这只小壁虎是用水彩画成动画片的形象,不但不丑陋,而且显得很可爱。尾巴做成活动的,可以摘掉)学生们马上惊喜地说:小壁虎。教师接着问:谁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动物?有的学生说:壁虎有毒,能让人中毒。另一学生说:壁虎吃苍蝇、蚊子。教师这时趁机说:壁虎虽然长得不好看,可是它吃苍蝇、蚊子,是人类的好朋友。你们看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么了?(将画上的小壁虎的尾巴摘下)。学生惊喜地说:哎呀,尾巴断了。教师马上因势利导: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么断的?断了以后它又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学的《小壁虎借尾巴》(板书)这课书,讲的就是这只小壁虎尾巴断了以后的事。这个导课总共不到5分钟,却因其简洁凝练、巧妙、新奇,成功地激发了学生急切想学习课文的强烈愿望。

二、导课艺术的基本形式与方法 导课艺术的具体形式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关键在于教师灵活运用、精心设计。据说托尔斯泰所写《复活》的开头部分有20种稿本,更惊人的是,他写《生活的道路》一书,所写的序言稿本竟有105种之多!可见艺术家们为精彩的开头所下的苦心营造功夫。教学艺术家们所创造的教学导课的基本形式与方法有:

(一)温故导课

巴甫洛夫指出:“任何一个新的问题的解决都是利用主体经验中已有的旧工具实现的。”也就是说各种新知识,都是从旧知识中发展而来的。所以“温故知新”的过渡式导课,就成为教师课堂教学常用的导课方式。有位教师在上《茶花赋》时,就注意以旧带新,使学生感到新课非但不陌生,反而很亲切。他这样说:“同学们,现当代散文作家杨朔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可以说,每个学期我们见一次面。第一册他奉献给我们北京的香山红叶;第二册他请我们尝了广东甜香的荔枝蜜,也许现在我们还能回忆起它的甜味呢?今天他又将捧给我们春城昆明的一丛鲜艳的茶花,大家喜欢不?”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喜欢!”这时学生的情绪已开始兴奋。老师接着说:“《香山红叶》作者借红叶喻老向导,越到老秋越红得很可爱,《荔枝蜜》作者借蜜蜂赞美辛勤的劳动人民,今天的„茶花‟又是象征什么呢?”此时学生已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个个跃跃欲试。温故导课中的“温故”只不过是一种手段,导入新课才是真正的目的。在具体导课时切不可颠倒主次、喧宾夺主。温故导课一旦成了纯粹的复习课,就是一种失败。

(二)释题导课

课题是课文的窗户,从课题常常可以窥视全文的奥秘。如果教师从解释课题词语、引发题意入手,不但有助于学生审破题意,了解所学内容的大致概况,而且为学生进入新课铺垫心理基础。如有位教师在讲《将相和》这篇课文时,即以巧妙的释题导课,达到开“窗”窥“室”的效果。老师只用几句简短的课前谈话,就十分自然地引出了课题,紧接着这样提问:《将相和》课题中,“将”指谁?“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将”和“相”始终都是“和”的吗?他们为什么会不“和”?后来为什么又会“和”呢?然后指出课文就是围绕这个课题,告诉我们“将”和“相”各是怎样的人,学习课文后,就会知道他们不同的性格特点。在设计运用释题导课时,应该对课题进行具体地分析,只有那些能通过释题来引起学生注意和发人深思的,才可采用释题的方法导课。而那些课题与内容关系显明,无需解释学生即可理解的,那就不必画蛇添足了。

(三)激情导课

维果茨基指出:教育的影响是通过学生心理特点的“中介”或“折射”而发生作用的。“中介”就是学生当时的内心体验,这种内心体验好像一个三棱镜,教育的影响只有通过它的折射才能对学生的心理发生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教材中包含着真挚情感,教师即宜于导课时“披文入情”,以情真词切的语言多方激发学生的情感,达到以情育人的目的。有位教师在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是这样导课的:“同学们,大年夜对你们来说,是多么的美好啊,穿戴一新,亲人团聚,品尝佳肴。可是在另一个社会里,却有这么一个小女孩,她在又黑又冷的大年夜里,光头赤脚,手拿一把火柴,哆哆嗦嗦地走在街上,叫卖着”。……教师富有感情的语言,把学生的思想感情带入了课文所描述的悲惨情境之中,引起学生内心世界的强烈共鸣,既促进了课堂交流的艺术效果,又可使学生的思想得到纯化和升华。

(四)设疑导课

实践证明,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它能使学生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开启学生思维器官的钥匙。有经验的教师都很注意设疑导课的启发思维功能,在导课时精心设疑问难,以鼓起学生思维的翅膀。如有个物理教师在讲“牛顿第三定律”时,一开始,他就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咱们班最近参加了拔河比赛,你们说,两队拔河,从拉绳来看,赢方一端的拉力大,还是输方一端的拉力大?”学生们先是一愣,接着大家争先恐后地说:“赢方一端的拉力大!”教师却肯定地说:“不对!拉绳上两端的拉力一样大!”“为什么?为什么?”同学们睁大眼睛,愣住了。“这是作用和反作用,牛顿第三定律所要说的问题,我今天就讲这个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讲课就会像磁石一样牢牢地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情绪也和教师的讲课交融在一起,使所讲知识溶解于学生思维的潮水之中了。师生间的思维共振现象,乃是课堂教学艺术取得成功的重要标志。

(五)故事导课

把课讲得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始终是衡量教师教学艺术水平的标准之一。而采取寓意深刻又幽默轻松的故事导课,教师的教学语言铺陈渲染、绘声绘色,则是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导课形式。如钱梦龙老师在讲知识短文《词义》时,为了使抽象的“词义”知识能迅速地为学生所接受,一开始就给学生讲了一个阿凡提理发的小故事:阿凡提为了整治一个只理发不付钱的阿訇,先是给他剃了个光头,然后在刮脸的时候,阿凡提问他:“眉毛要不要?”阿訇说:“当然要!”阿凡提就把眉毛剃下来给了他,那人虽气,但又不好怪阿凡提,因为他确实说过“要眉毛”的。阿凡提接着又问:“您的胡子要不要?”那人忙说:“不要!不要!”阿凡提又哗哗两刀把他的那漂亮的大胡子给剃掉了,结果阿訇的头像个剥光的鸡蛋似的。听了这个故事,同学们都大笑起来,钱老师马上因势利导地问学生:“阿凡提究竟玩了什么花样,让那个人上当的?”学生立即领悟到阿凡提是运用“要”这个词的多义性来捉弄阿訇的。于是,课堂教学自然引到对于词义的理解上了。故事导课宜短忌长,故事本身要能说明问题,教师还需引导分析,才不会使学生的注意局限于故事本身。

(六)创境导课

学生情感的触发,往往与一定的情境有关。教师在导课时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创设一定的情境,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深入体验教材内涵。有位教师在教《小白花》一课时,便将背景画面(总理的遗像、有关照片)与背景音乐等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创设了悼念周总理的特定的环境。学生在舒缓、哀婉的朗读声中(录音),静静地观察着照片上的每一个镜头,再加上音乐旋律(小提琴协奏曲中的片断)的烘托,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心理共鸣。许多学生都感动得潸然泪下。这种“未入其文,先动其情”的导课方式,生动地再现了周总理的光辉形象,唤起了学生无尽的思念,达到了“示之以形的形象性和动之以情的情感性”的水乳交融。学生在导课中积蓄的情感,必然转化为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导课时的情境创设要巧妙精当,真切感人,能够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发动他们的情绪想象。这就需要教师具备编剧的本领、导演的才能和演员的素质,才能成功地引导学生入境受情。

(七)演练导课

在新课之始,教师有选择性地展示挂图、实物、标本、模型,或做一些启发性强的实验、练习,最好不妨也让学生参与活动,这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知识直观形象地进入学生头脑的一种导课方式。因其实践性强,又多关系到师生双方,所以也常为教师们所采用。如有不少教师反映,学生对学习区域地理兴趣不足,原因是“八股”气重。这部分教材内容都是一开始就讲地理位置,缺乏吸引力。特级教师何化万便依靠地图来导入新课,取得较好的效果。例如,讲“英国”或“美国”新课之前,教师展示出英、美两国所在洲的教学挂图,提出一些“猜谜语式”的问题,让学生看图思考回答:“有一个国家,面临一个洋、两个海和两个海峡,四周海岸曲折,多良港,想想这是哪个国家?”“有一个国家,地跨寒、温、热三带,濒临太平洋、大西洋、北冰洋,这个国家是哪个国家?”于是全班学生都忙于从地图里找寻答案,大家兴趣十足,活跃起来,议论纷纷。答案找到了,问题解决了,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就更加主动、积极了。使用演练导课,必须注意直观演示与语言讲解相结合,以及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其中,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八)机变导课

有时在课堂教学之前,突然发生或出现了有利于设计导语的事件或情景,教师应注意充分利用,即兴应变,以调动学生学习新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有次讲授《卖炭翁》,时值雪止天晴,教师走上讲台便道:“同学们,断断续续,飞舞了近一周的雪花停下了。今天,阳光照耀,天气暖和,是我们盼望多日的好天气。但是,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穿得十分单薄的老人,却不喜欢这样的天气,总是期待朔风凛冽,大雪纷飞。他,就是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板书课题),卖炭老人为什么有这样的反常心理呢?”这样,由于教师巧妙而自然地借景引入课题,使学生以常人的体验不能理解卖炭翁的反常心理,从而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收到好的效果。有时上课难免发生一些出乎意料的问题,影响到教学的正常进行,这就要求教师能随机应变、排除干扰。如有次一位教师上前苏联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给青年们的一封信》时,课堂很吵,如果按照原来“人物轶事”的导课方法,已很难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新课上来,于是他灵机一动,突然叫住一名学生,那名学生应声而起,教室里也随之静下来,教师赶紧抓住机会说:同学们,那位同学应声而起,这在生理学上叫做条件反射。但是,你们知道条件反射学说是谁创立的吗?是苏联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有关他的文章《给青年们的一封信》。这个较新鲜的话题一插入,便在短短几分钟内,排除干扰,顺利进入学习新课。机变导课要求教师具备机智灵活、沉着应变的能力,才能把握时机、因势利导,成功地进行导课。

(九)幽默导课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需要,有时可以使用幽默手段导入新课,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一位语文教师在讲授《项链》一课时,便设计了这样的导课:平时大家常常听到一些歇后语,如“癞和尚戴花——疯美”,“厕所里开电扇——出臭风头”等。我今天说几条“歇后语”大家听听:“路瓦栽夫人借项链——穷出风头”、“路瓦栽夫人丢项链——乐极生悲”,“路瓦栽夫人赔项链——自讨苦吃”。当然这三句不能算歇后语,因为歇后语是全社会约定俗成的。这篇课文大家已经预习过了,对莫泊桑笔下的路瓦栽夫人有什么看法呢?现在我出个上联:“一夜风头项链即锁琏”,请大家现在再仔细地阅读一遍课文,然后根据个人感受,对出一个下联,把自己的看法表示出来,对仗要基本工整。这样的导课,可使学生轻松愉快、思维活跃地投入课堂学习之中。

(十)气功冥想导课

这是辽宁特级教师魏书生尝试的导课形式。为了消除大家的紧张情绪,有时候他请同学们起立,然后口中念念有词道:“两脚分开,与肩等宽,两脚掌平行。背直,头正,微闭双眼,以眼观鼻,以鼻对口,以口问心。然后意念想丹田之处(肚脐以下三寸部位为丹田),有一朵莲花盛开着。浑身放松,若感觉深呼吸舒服,则深呼吸。这样一来,学生很容易排除与课堂无关的思绪。有时候他还利用冥想手段,就是引导学生闭上双目,意想自己像一片云,飘向空中,然后变成一轮明月,俯瞰地球这个直径比月亮大两倍的淡蓝色的星体,再想自己是一颗星,在广阔的宇宙空间遨游。这时再看地球,只是光亮极弱的一颗小星星。这样,个人的荣辱得失、恩恩怨怨就容易变小,自然就使学生从紧张状态中摆脱出来,而以愉快的心情,迎来即将开始的课堂教学。

第四篇:小学语文复习课导学案期中

大同市南郊区实验中学附属小学S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小学语文复习课导学案

课型: 复习课主备:刘春江助备:王瑞英时间:

导学目标:

1.通过复习,加深对前三组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阅读能力。

2.抓住语言文字,巩固生字词。

3.复习三个“语文百花园”中的知识点,举一反三。

导学重难点:

组织学习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及巩固,从而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养成温故知新的好习惯。

导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复习法

课前整理:

1.找出读音容易出错的词语多读几遍,掌握“读读记记”和“词语采集”中的词语。

2.复习文中的多音字及成语。

3.自由复习,回顾课文内容,说说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中实施

一、自主学习、知识梳理

从字、词、句、段、篇等方面系统复习,可以逐篇复习,也可以以单元的形式复习。

二、合作探究、同伴互助

(1)互相听写易错词语。

(2)互相批改以上书写的内容,并改错。

(3)互相检查课文背诵,做到正确流利,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4)互相整理多音字。

(5)重点文章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的复习。

三、全班展示、重点提示

1、教师抽查检测

2、就知识点点拨

课后拓展

将复习中遇到的知识点整理出来

板书设计:复习课

生字(生字、多音字)

词语(课后的词语,四字词语)

句子:多种句型的转换

段:要求背诵的段落

篇:每篇课文的主题思想及作者等

习作:日记、读书笔记、作文

导学反思:

第五篇:语文导学对子课教案

坐井观天教案

课时目标:

1、理解“坐井观天”的含义。

2、辩证地认识“井底之蛙”。

3、懂得对有缺点的人,应当给予帮助。

教学过程:

一、引出青蛙

1、同学们,昨天张老师已经带着你们痛痛快快地读过了这篇课文,这是一篇非常有意思的课文。谁来读读课题?(教师随即板书课题:坐井观天。)

2、什么叫“坐井观天”,你知道吗?

这一口井里有水吗?(这是一口枯井,只有下雨时才有那么一点儿水。)

3、“坐井观天”是一个成语,这一个故事在我国流传了千百年,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我相信咱们班许多同学早就知道了这个故事。当人们一看到“坐井观天”这四个字时,就会想到另一个成语——井底之蛙,就会想到这一个故事的主人公——青蛙。(板书:青蛙)今天这节课咱们就来认识这一只坐在井底的青蛙。

二、新授

(一)指导学生初读课文,大概理解内容。

(二)出示第一自然段,齐读第1自然段。

1、同学们,青蛙坐在什么地方?

(教师板书:井里)

请学生把剪好的青蛙图片放在画好的图上。(井底)

2、小鸟从哪儿飞来?落在什么地方?什么地方是井沿?

(教师板书:井沿)并把剪好的小鸟图片贴在图中的井沿上。)(沿,就是边。井沿,就是井口的边沿。教师指着插图中的那口井来讲解。)

3、师问:现在同学们知道了,这只小青蛙住在井里,小鸟呢?从天上飞来,飞累了,落在井沿上,那么它们为了什么事情争吵起来呢?(分别让学生来说一说)

(三)出示第2-7自然段,齐读课文。出示课文。

问:青蛙和小鸟一共有几次对话?(3次)

1、出示它们的第一次对话。(第2、3自然段)(1)青蛙问小鸟什么了?(你从哪儿来呀!)

(2)小鸟是怎么回答的?(小鸟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渴。)(3)小鸟说“我飞了一百多里”说明什么?(说明小鸟飞了很远,无边无际,天很大很大。)

(4)找学生来读一读对话。

2、出示学习第二次对话。(第4、5自然段)

(1)齐读第4、5自然段。

(2)青蛙听了小鸟的话又说什么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青蛙说的话,要读出不相信的语气。)

(3)青蛙说小鸟说“大话”,这“大话”指的是什么?

大话:说小鸟的话是吹牛的话,是不符合实际的话。

(4)青蛙认为天有多大?认为天只有井口大。

(因为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根本没有一百多里,小鸟不可能飞那么远)

板书:天井口那么大

(5)小鸟是怎么回答青蛙的?(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板书:天无边无际

(6)“弄错”是什么意思?什么叫“无边无际?”

弄错:是搞错的意思。

无边无际:“际”是靠边的或分界的地方,也就是边际,“无际”就是没有边际,无边无际”。在本课是形容天很大,没有边际。)

3、出示学习第三次对话。(第6、7自然段)

(1)让学生小声自读六、七两个自然段。

出示句子:青蛙笑了,说:“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2)青蛙为什么笑了?这里的“笑了”是什么意思?(嘲笑)

(3)画出重点句子“我不会弄错的”。并朗读这句话。

青蛙为什么这么肯定自己不会弄错的?我们来看看青蛙有没有说错,我们来玩一玩。A.准备一张纸,请同学们用圆筒看天花板。

B.你看到了什么?

C.青蛙坐在井里,它会看到什么?

D.青蛙跟你们一样,坐在井底看天,只看见了井口对上去的这块天,广阔的天空都没有看到,所以它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这就是——“坐井观天“。

(4)小鸟为什么“也笑了”?小鸟这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它是怎样劝告青蛙的?

(教师指导朗读小鸟说的话,要表现出既觉得青蛙可笑,又仍然很耐心,很诚恳。)

4、拓展,展开想象。(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如果青蛙真的从井底跳出来?(教师边说边把插图上的青蛙图片从井底移到井外来。)

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课件出示拓展题)(组织学生说一说,写一写)再集体讲评。

师小结:同学们,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要站得高,才能看得全面。不然会像青蛙那样天天坐在井里,看得事物比较少,目光狭小,又不肯接受小鸟的帮助,这是不对的。我们要学会全面看问题,要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多看看外面的事物。

5、让学生齐读课文,理解课文的意思。

6、找学生演一演,戴上青蛙、小鸟的头饰,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

四、课后总结。

同学们,学习完课文,你喜欢那只小动物啊!老师希望你们多看书,学习更多的知识,多去外面看看,多接触外面的事物,可不能学井里的小青蛙呀!不要当“井底之蛙”!

五、课后作业

1、朗读课文

2、演一演,写一写。

(演一演对话,拓展写一写,如果青蛙真的跳出井口后,会看到什么?写写句子)。

坐井观天

看问题、认识事物,要站得高,才能看得全面。

教学反思:

《坐井观天》是一篇有趣的寓言故事,它以浅显,简单的故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如何在一节课中,让学生自主,愉悦地读懂故事、明白道理,很好的品味语言呢?首先是对“无边无际”这个词语的理解。然后是对寓意的理解。课文的教学目标是否真正实现,关键在于寓意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还是老师给学生的。所以,明白道理就成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地配合和思考,教学目标基本实现,但是课堂的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在重点词语的把握上漏掉了一个较重要的词“井沿”,其实我可以通过简笔画的形式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井沿的意思,感受对话发生的场所等,并且引出文章第一段话,让文章通过三个词连成一个整体,不会让人有断章的感觉,所以在以后教学中,要注意文章的完整性。

另外,要注意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探究。在课堂的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有一天这只可怜的青蛙跳出井口,会看到什么?让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但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我没有让学生充分的去想象,所以在以后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语文课堂上学生想象能力和合作能力的探究,充分发挥语文的工具性作用,让语文教学成为一个欣赏情,传授情,感悟情的过程。

评课:

1、注重了对学生的培养。

2、对学生提问“你们想读课文吗?”问题没有价值。

3、让学生用横线画出重点词句,教学时没有体现。

4、本课学生读较少。、5、教师语言过多,可以适当放手,让学生总结道理,并出示。

6、能够抓住本课的重点问题,但处理不深刻。

下载浅谈小学语文导课艺术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小学语文导课艺术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语文导学案

    小学语文导学案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指出,未来的文盲就是那些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

    小学语文导学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导学案《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语文导学案 执笔: 审核 :审批: 学案编号: 授课人: 授课时间:姓名: 班级: 小组:课题:7 祖父的园子 课型: 新授课课时:1课时 【学......

    小学语文导学案

    小学语文导学案 “导学案导学”不应当定位在一种“教学模式”,而应当是一种教学理念,它最大的价值或者说它的精髓在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

    初三上册语文教材导课大全

    《鼎湖山听泉》谢大光 谢大光:男1943年生,汉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西人,中共党员。1962年毕业于河北工学院电力系。1962年应征入伍,历任总后勤部某部战士、文书、文工队创作员,天......

    语文教师的结课艺术

    湖北省枣阳市吴店中心学校 刘纯纲 一堂好的语文课,教师恰当得体的结尾设计不容忽视,它可以完善深化新授内容,激发学生去主动探求新知,以便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一、概括总结式 前......

    浅谈语文新课的导入艺术

    浅谈语文新课的导入艺术 无意中看到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若教师不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给脑力带来疲劳。......

    小学语文导学案案例

    附件1 小学语文导学案案例 课题 13、平平搭积木 (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业、本、平、书”4个字,认识新偏旁“ㄔ”;2、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读......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导学案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导学案 一、处理好“教案”与“导学案”的关系 “教案”侧重在“教”,是教师实施教学的流程图;“导学案”侧重在“学”,是学生在教师有效“导”的前提下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