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疆克拉玛依市第十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 春酒》导学案
《第19课 春酒》导学案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家醅、一马当先、挑剔、炮制、顾名思义、兴高采烈”等词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作者及其创作概况。
3.了解作者故乡杭州一带的新年习俗,领会文章中流淌的浓浓的思乡之情。情感态度价值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声传情,领会文章的情致,感受作品的意蕴。
2.精读课文,品味精彩语言,关注细节描写,感受作品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德育目标 :
激发学生关注身边生活,发现并领略生活的诗意。●教学重点
感受作品诗一般的语言、诗一般的生活、诗一般的童年,激发学生珍惜花样年华,追求诗意人生。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思乡怀旧之情。●课时安排 :1课时 作者简介:
琦君(1918~2006)现、当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1949年赴台湾,后定居美国。琦君堪称一位写童年故事的圣手,也许不为内地读者熟知,但在台湾在国际文坛却享有很高的声誉。「他是18岁到80岁读者的琦君,」作家蔡文甫说:「她的文章包含真、善、美的一切元素,写老师、朋友、故乡、家人,亲切而受人喜爱。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学生听读课文,注意下列字词,感知课文大意。
枸杞()门槛()过瘾()稀罕()酬谢()煨炖()炮制()两颊()挑剔()家醅()2.词语解释。家醅: 如法炮制: 顾名思义:
(二)文本探究:
1.文章写了与春酒有关的哪些事情?作者仅仅是怀念家乡的春酒吗?
2.文章主要写到了品尝母亲泡的八宝酒,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思考其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文章还有哪些地方写到了母亲,可以看出母亲是怎样的一个人?
4.文章以诗一般的语言,回忆了农村淳朴的民风和敦厚的乡人。请从文中画出你最喜欢的语句,推荐给大家,并说明理由。
(三)课堂检测:
(1)尤其是家家户户轮流地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此处巧妙运用________的修辞手法,本体是_______,喻体是__ ______。比喻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变抽象为具体,使无形变为有形。这里写“我”贪喝春酒,喝完后的样子。写出了“我” ______________的神情。
(2)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在细节描写中,我们要选择恰当的词语,以期以少胜多,乃至一字传神。这里的“偷偷”写出了作者的孩子般的______。“舔”写出了作者对酒的_______。
(3)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的兴高采烈。
此处细节描写,把阿标叔_ _______________的性格鲜明地体现了出来。
第二篇:新疆克拉玛依市第十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 敬畏自然(二课时)》导学案
《第11课 敬畏自然(二课时)》导学案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字词
2、理解作者对环境的忧患与思考,理解“敬畏自然”的含义。能力目标:
1、揣摩关键语句,体会其深刻含意,培养语感。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本文的主旨,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地关系,爱护自然,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1、注音。
蓬蒿 咫尺 狼藉 混淆 相形见绌 ......鲲鹏 萌芽 深邃 美味佳肴 ....
2、解释词语。
敬畏: 狼籍: 深邃: 不可思议: 不自量力: 相形见绌: 精巧绝伦: 美味佳肴: 不可思议:
二、文本分析。
1、划分文章结构,理清行文思路。
2、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段。
3、根据你的理解,你认为作者对待自然的态度是什么?“敬畏自然”的内涵是什么?
第二课时
一、阅读第十一段,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二、本文许多语句富有哲理性,请仔细体会下面几句话的含意。(1)、人类为了自己取得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2)、宇宙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3)、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三、本文多处运用反问句反问式一种用疑问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用否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陈述句,然后比较一下,这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四、你觉得文中哪些词语、句子有特色?试着仿写一句。
五、拓展延伸。
作者认为我们人类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那么,你打算如何将“敬畏自然,爱护自然”这一理念变成的巨大的行动?请就“敬畏自然,爱护自然”这一主题拟几句宣传语。
参考:
1、但愿地球母亲的最后一滴水,不是我们的眼泪。
2、爱护今天的自然,自然将呵护我们的明天。
3、我们的地球不是从父母那里继承的,而是从子孙那里借来的。
第三篇:八年级语文下册《雪》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雪》导学案
第一课时
班级______
小组名
_____
姓名_______小组评价______教师评价_______
学习目标:、熟读课文,理解、积累词语。
2、感悟内容,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
学习重点:
景物描写的特点。
学习难点:
理解语言的深层含义。
相关链接:
《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之日,然而,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冻之中。面对黑暗的现实与酷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态,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战取理想的春天。他不仅以小说、杂文进行战斗。而且“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野草》共收散文诗二十三篇,也是鲁迅追求革命真理、抒情述怀与进行对敌斗争的记录。本文也是鲁迅当时内心世界形象化的表现。
一、预习导学
.了解作者作品。
本文选自《
》,这是鲁迅的一部
集。鲁迅还有一部散文集《
》,两部小说集《
》和《
》。
2.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磬()口
忙碌()
脂粉奁()
灼灼()
嘻()笑
褪()尽
朔()方
凛冽()
3.解释下列词语。
博识:
凛冽:
天宇:
精魂:
消释:
升腾:
4.有情感流利地朗读课文,给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5.请大家找出这篇散文诗的关键句。
6.课文题目是雪,作者写的是什么地方的雪?你以为作者更喜欢哪儿的雪?
第 单元
课时共
页
第 页
二、合作探究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细致地描写了江南的雪?
2.北方的雪有什么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三、拓展延伸
(一)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后面题目。
①江南的雪,可是滋润荚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于的皮肤。②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遂有冷绿的杂草。③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④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⑤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⑥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⑦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⑧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⑨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江南雪景的总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滋润美艳”写出了_____________。
2、第①句中的两个比喻从哪个角度写的?写出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3、第②句写出了什么?与开头有什么关系?
4、第③、④句用“记不真切”来描写,有什么新意?
5、第⑤句写出了朔方的雪怎样的质地特点?
6、第⑦句写出了怎样的一种景象?使人们感受到了什么?
(二)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句子。
成熟的麦穗低垂着头,那是在教我们谦虚;;
;
;温柔的水珠能滴穿岩石,那是在教我们坚韧。
XX—XX学年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编写人夏建东
使用时间XX年
月
日
雪
鲁迅
第二课时
班级______
小组名
_____
姓名_______小组评价______教师评价_______
学习目标:、理解作者所描写的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的特点以及作者在描写中寄寓的感情。
2、品味精练传神的描写语言和隽永含蓄的议论中抒情的语言。
学习重点:
.理解作者在描写中寄寓的感情。
2.品味精练传神的描写语言和隽永含蓄的议论中抒情的语言
学习难点:
学习和感悟鲁迅先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拼搏进取的人生态度。
一、预习导学:
反复诵读课文,在朗读中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第二至三自然段中,找出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动作与神情的词语,体会其作用。
2.作者对江南的雪有没有遗憾?为什么?
3作者称北方的雪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北方的雪的什么态度?
二、合作探究、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
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4、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这些描写的只是自然界的雪吗?
5、作者在江南的雪和北方的雪的承接中间嵌入一个“但是”,有什么意味?
三、课堂检测
阅读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西湖的绿
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得闲。不能一一去说。漫步苏堤,两边都是湖水,远水如烟,近水着了微雨,泛起一层银灰的颜色。走着走着,忽见路旁的树十分古怪,一棵棵树身虽然离得较远,却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走近看时,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荫荫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如同一幅青绿山水。这种绿苔,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拔,不知当初苏公对它们印象怎样。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玉立于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象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
(节选自《西湖的绿》)
7.文中划线的词语“绿茸茸”与“绿荫荫”能否调换?为什么?(3分)
8.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分析其表达作用。(3分)
9.这两段文字分别写了苏堤和花港的绿,请简要概括这两种绿的特点。(4分)
(1)苏堤的绿:
(2)花港的绿:
第四篇:八年级语文下册《雪》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雪》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积累词语。
2、感悟文章内容,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
3、理解作者所描写的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的特点以及作者在描写中寄寓的感情。
4、品味文章精练传神的描写语言和隽永含蓄的议论中抒情的语言。
学习重点:
1.理解作者在描写中寄寓的感情。
2.品味文章精练传神的描写语言和隽永含蓄的议论中抒情的语言
学习难点:
1、理解文章语言的深层含义。
2、学习和感悟鲁迅先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拼搏进取的人生态度。
相关链接:
《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之日,然而,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冻之中。面对黑暗的现实与酷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态,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战取理想的春天。他不仅以小说、杂文进行战斗。而且“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野草》共收散文诗二十三篇,也是鲁迅追求革命真理、抒情述怀与进行对敌斗争的记录。本文也是鲁迅当时内心世界形象化的表现。
一、预习导学
1.了解作者作品。
本文选自《
》,这是鲁迅的一部
集。鲁迅还有一部散文集《
》,两部小说集《
》和《
》。
2.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磬()口
忙碌()
脂粉奁()
灼灼()
嘻()笑
褪()尽
朔()方
凛冽()
3.解释下列词语。
博识:
凛冽:
天宇:
精魂:
消释:
升腾:
4.有情感流利地朗读课文,给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5.请大家找出这篇散文诗的关键句。
6.课文题目是雪,作者写的是什么地方的雪?你以为作者更喜欢哪儿的雪?
二、合作探究
(本文是散文诗,既有优美的语言,又有较为深刻意蕴。我们试着通过理解文中关键性语句,更深地品味文章的内涵。)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
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4、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这些描写的只是自然界的雪吗?
5、作者在江南的雪和北方的雪的承接中间嵌入一个“但是”,有什么意味?
三、拓展延伸
阅读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西湖的绿
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得闲。不能一一去说。漫步苏堤,两边都是湖水,远水如烟,近水着了微雨,泛起一层银灰的颜色。走着走着,忽见路旁的树十分古怪,一棵棵树身虽然离得较远,却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走近看时,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荫荫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如同一幅青绿山水。这种绿苔,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拔,不知当初苏公对它们印象怎样。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玉立于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象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
(节选自《西湖的绿》)
7.文中划线的词语“绿茸茸”与“绿荫荫”能否调换?为什么?(3分)
8.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分析其表达作用。(3分)
9.这两段文字分别写了苏堤和花港的绿,请简要概括这两种绿的特点。(4分)
(1)苏堤的绿:
(2)花港的绿:
四、课后巩固:
写一段雨景片段,在细腻描写的基础上,适时的融入自己的情感。(200字左右)
第五篇: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课题 《绞刑架下的报告》
课型
新授
主备
曹振国
审 核
初二语文组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2.理解课文内容,锻炼概括能力。
3.理解革命者面对严刑拷打时的不屈精神。
4.运用比较的方法全面理解革命者的形象,体会课文的语言风格。
二、学习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锻炼概括能力。
2.运用比较的方法全面理解革命者的形象。
三、学习难点:
1.理解革命者面对严刑拷打时的不屈精神。
2.运用比较的方法全面理解革命者的形象和文章的语言风格。
四、学习过程
预习方案:
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舔()恪守()一绺()酣睡()脑髓()濒临()
幼稚()布幔()恶梦()间歇()捍卫()无济于事()
(一)导入新课:
(二)伏契克是捷克文艺评论家、作家、共产党员。他1903年生于布拉格一个工人家庭。在十月革命鼓舞下投入革命活动,18岁加入捷克共产党。1921年进查理大学文学院学习,由于生活所迫,当过短工和街头广告员。后任共产党刊《创造》总编辑和共产党机关报《红色权利报》编辑。1942年4月,他被敌人逮捕。他在秘密警察监狱里备受折磨,坚贞不屈。他得到监狱看守人的帮助,用铅笔头在碎纸片上写成了长篇特写《绞刑架下的报告》。全书共分8章。写他从被捕的第一天起,就遭到骇人听闻的拷打和迫害,但他始终没有失掉对胜利的坚定信念。他在监狱中继续组织和领导了“狱中集体”与法西斯匪徒进行斗争。在死神临近的时候,他毫无畏惧,他写道:“我们为了欢乐而生,为了欢乐而死,让悲哀永远不要同我们的名字联在一起。”他在临死前最后呼吁:“人们,我是爱你们的!你们可要警惕啊!”已成为革命者的箴(zhēn)言。1943年9月8日,他被希特勒匪徒杀害于柏林的普勒岑塞监狱。他的《绞刑架下的报告》于1945年在捷克出版后,已被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80多种文字。
(三)解题:
报告文学是一种以文学手法及时反映和评论现实生活中真人真事的新闻文体,介于通讯和小说之间,它有三个主要特征: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绞刑架下的报告”说明了这篇文章是作者在临刑之前写下的,叙述的是事件的真相,是真实可信的,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
(四)整体感知:
1.学生一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全文的内容,并相互交流。教师指名学生发言,其他学生补充。
2.读完本文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3.本文是按照什么来安排顺序的?
4.请找出描写时间的词语并体会这些词语的作用。
(五)课堂研讨
1.学生二读课文,具体研讨课文的内容。(1)“我”怎么被捕的?我能逃脱吗?
(2)文中“晚啦!„„正是这样的!”应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手法?它的作用是什么?
(3)“我”被捕后遭受了几次毒打?分别在文中哪些地方?
(4)学生研讨:文章哪几方面使人感到作者镇定平静地面对毒打、折磨?这镇定平静突出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精神境界?
(5)找出文中高度概括伏契克的卓越表现及敌人的束手无策的两句话。以文中的具体事实对这两句话的含义作出注解。
2.学生三读课文。
研讨:作者在遭受毒打的过程中产生了哪些联想?找出相关语句,并讨论分析这些插叙部分的内容和作用。(1)相关语句:
(2)这是作者对人们如:情人话别、工人上班、孩子上学等宁静平和生活的联想。(3)这些联想表现出作者怎样的精神境界? 3.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文章开头和结尾的特点。文章开头的句子:
还差五分就要敲十点了。这是一九四二年四月二十四日,一个美丽而温润的春夜。文章结尾的句子:
还差五分就要敲十点钟了。一九四二年四月二十五日,一个美丽而温润的春夜。
(六)比较探究:
1.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思考:对卢森堡和伏契克,你比较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2.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两文的语言风格。
(七)课堂小结:
要点:从插叙、开头与结尾、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的形象和语言风格四方面引导学生总结。
(八)反馈练习
⒈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跛()脚 濒()临 撤()退
hān()睡 稀shū()间xiē()⒉ 给下列多音多义字注音并组词。
还
角
号
差 ⒊ 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瘸腿。亦指导瘸腿的人。()对事情毫无补益。()各种物品器具。多指日常生活用品。()接近;靠近。()旧时称打扫街道的清洁工。()⒋ 文学常识:
《绞刑下的报告(节选)》 作者,作家,1928年任捷克共产党机关报《红色权利报》编辑。《绞刑下的报告》是一本报告文学,又被译名为“ ”,分八章,开头三章分别是“二十四小时”、“临死的痛苦”和“ ”,继续被捕时的情形和最初一个时期的狱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