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小学教育文化集锦
锦育文化集锦
1.学校核心理念:乐、美、智。2.学校核心文化:乐美绘锦,智绣前程。3.学校校风校训:校风:守正创新,和谐致美。
校训:开慧启智,达理成人。4.学校教风学风:教风:以智慧开启智慧。
学风:快乐学习,体验感悟。5.学校培养目标:乐求知、美生活、智人生。6.学校办学特色:学校发展目标:有理念、有成长。
教师发展目标:精专业、有作为。
学生发展目标:会做人、会学习。7.学校教师文化:幸福、智慧、卓越。8.学校学生文化:美、学、思、做。9.学校形象传播语:成就孩子五彩斑斓的梦。
10.学校教师誓词:忠诚人民教育事业,依法履行教师职责,为人师表,师道传承,严谨治学,修身立德,启智求真,恪守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注重创新发展,行善布爱,心系三尺讲台,扶正匡义,温暖万千学生,为科教兴国,上下求索,为民族振兴,广育英才。
第二篇:戏曲教育。文化、)
摘要:戏曲在中国经历了一百多年以西化为主的文化转型之后,急需进入普通学校,以免使我们的下一代忘却了自己的文化身份;为振兴传统文化,从形体的规训入手是比从唱开始远更有效的方法。风格化的形体动作也更便于让戏曲在跨文化交流中奏效。
关键词:西化、文化身份、身份表演、规训、戏曲广播操
2007年标志着中国现代戏剧正式诞生一百周年。自20世纪初起,中国的文化人学来了西方以现实主义为主的戏剧形式,逐渐在主流话语中将之变成了戏剧的“正统”形式;与此同时中国的“旧戏”开始遭到激烈的抨击,从此中国就有了“国剧”和“洋戏”的纠葛。近百年来中国发展的主要思路是现代化,主流话语是源自西方的新文化,从左翼的马克思主义到中性的“德先生”、“赛先生”,莫不如此;话剧艺术家大多是接受了西方新思想的左翼知识分子,认为话剧和白话文、新体诗、现代小说一样,是代表进步的文化艺术样式,而“旧戏曲”必须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经过脱胎换骨的改造以后才能为新社会所用。这一观点在“文革”期间达到最高峰,就是在文革结束三十年多后也还没有绝迹。
可是,2008年初教育部宣布了自1949年以来对中小学戏剧教育所采取的第一个重大举措,要从小学开始教孩子们唱京剧,而且是在必修的音乐课上作为功课来教。一时间网上、报上,甚至全国人大和政协两会上都议论纷纷。批评者的理由五花八门,有的质疑行政程序,说应该先做周密的论证再来公布;有的不满独尊京剧,说各地的流行剧种不同,应该百花齐放;还有的责怪传统唱段太少,现代戏太多;甚至有人认为,选唱样板戏有为文革招魂之嫌。教育部发言人解释说,这只是“试点”和“推广”,并不是“要求”。问题是,“推广”和“要求”并不矛盾,既然想要推广,为什么不可以要求?而要问的一个更大的问题是,在一心一意要“和国际接轨”的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为什么政府突然要孩子们学习起与普通学校绝缘了大半个世纪的戏曲?
事实上,面对着越来越汹涌而来的西化大潮,近年来中国各地早已出现了一股“国学热”。以哈佛商学院的案例研究为主干教材的大学商学院会邀请国学专家来教授儒家、道家甚至佛学的经商之道。中央电视台著名的“百家讲坛”请来诸多名家讲授中国的文学和哲学经典,例如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讲《论语》和《庄子》。他们的讲稿迅速成为超级畅销书。此外,于丹还推出了一本专讲昆曲的书。然而所有这些对中国古典的推广活动,几乎全都只是有关读书,极少涉及表演艺术。即便是那本《于丹·游园惊梦——昆曲艺术审美之旅》,基本上也只是教人如何欣赏这种精美的艺术形式,而不是关于如何演昆剧。2007年中国共产党十七大以后,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沪宁等一批领导干部集体编写了一本《十七大报告导读》,在谈到“宣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工作时,该书要求:
切实做好中小学生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在全国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典籍诵读活动。[①]
和这些举措相比,教育部“京剧进校园”的项目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尽管在整个课程中只占极小的一部分,它把重心从中国教育的传统手段阅读和背诵转到了体验和实践。当传统文化被更强势的新的文化包围的时候,要坚持原来的文化往往十分困难,但又十分重要。如果人们想要保持原有的文化身份,一定要在传统文化中找到某些既有当代意义、又有实践可能的成分——这里的关键是实践。美国加州大学雷碧玮教授在《歌剧中国:在大洋两岸演绎中华身份》一书中分析了一种特殊的表
演艺术——身份表演。她指出:
文化一直在变,但符号好像不大变,符号为文化提供一种想象的永久性,而这对于身份表演是基本要素。……所有的身份,无论是文化身份还是民族身份,都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表演。这类演绎出来的身份在任何国际谈判或者文化冲突的“接触地带”都很关键。[②]
表演传统艺术作为一种保持文化及民族身份的手段在海外亚裔中是常见的做法。雷碧玮在书中描述了海外华人演戏曲的许多故事,普瑞雅·斯瑞尼伐森在题为《舞动的印度移民:跨国劳动力流动》的论文中也分析了移居海外的印度人坚持跳印度舞的故事。[③] 在美国,很多美籍华裔和美籍印度裔女孩学习本民族的舞蹈,而住在国内城市里的中国人更喜欢的却是西方的芭蕾和交谊舞。当年不堪思乡之苦的中国劳工邀请戏曲剧团不远万里到美国去演给他们看,或者自己登台演出;而住在国内的很多知识分子却攻击“旧戏曲”是落后的“封建遗形物”。梅兰芳1930年在美国巡回演出的精美京剧取得了任何其它访美的非英语演员都不可企及的成功,而他在国内却常常被鲁迅等左翼批评家讥为与时政、救亡毫无关系的“咿咿呀呀”。
戏曲在中国本土也遇到了很大的悖论。尽管饱受西化的左翼文人的批评,1949年以前戏曲在戏台上和客厅里全都依然兴盛,从梅兰芳等名角的高价精品到北京天桥、上海大世界等地连轴转的中档剧团,再到乡村“社戏”等草台班子的职业戏班,多层次的戏曲演出构成了中国人舞台娱乐的主要来源。此外还有大量业余票房的清唱乃至粉墨登场的演出,有些甚至水平毫不亚于职业演员,例如曾经常和梅兰芳同台配戏的昆剧小生俞振飞就是做了多年票友后,从大学讲师位子上“下海”的。而大多数票友终身未曾下海,只把表演戏曲作为一种业余爱好和修身养性的文化活动。1949年以后戏曲改造成为主流,剧团大量归并,纳入政府的具体管辖甚至直接指挥之下;在一次又一次的政治运动中,业余票房也日渐萎缩。“文化革命”封杀了话剧和几乎所有地方戏,仿佛是在独尊京剧,但那恰恰是“京剧革命”革得最厉害的十年。进入新世纪以来,面对着市场经济、国际惯例和铺天盖地的西方文化影响,这些年里各地兴起了申遗热、国学热,代表中国传统的“国剧”的身价似乎又看涨起来,可惜那是一种只能揣在怀里观望的“股价”,还不知什么时候能够兑现。现实中城市里戏曲演出的观众并没有增加,至于青少年多半是送了票也不会去看老戏。2006年7月11日《文汇报》刊登了朱金龙的文章《戏曲,你离青年有多远?南师大学生一项社会调查引发思考》,那年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曾对1000在校大学生和社会人士做了一个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2%的社会人士“经常观看电视戏曲频道或登录戏曲网站”,在校大学生仅3%;11%的社会人士表示愿意“花钱买票看一场戏曲演出”,在校大学生只有2%。
现在,政府想要用戏曲来弘扬传统文化,以平衡多年来几乎是一面倒的文化西化倾向。但教育部缺乏自信,顾虑重重,生怕吃力不讨好,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所以步子不敢迈得太大,只是在音乐课里稍稍插进一点点戏曲内容,而且选的多半是通俗易懂、节奏明快的现代戏——恰恰都在所谓样板京剧里。于是质疑者就问道:样板戏能代表传统文化吗?这个问题很有道理。但是,什么才能“代表”中国文化?这是个现代人极难回答的问题。计划中每学期才学一段唱,哪个经典唱段能担当起“代表传统文化”这样的重任?而且,难道所有的传统文化都是好的,都应该保存吗?五四时期对戏曲的严厉抨击虽然过分,也并没有成功,毕竟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以现代人文主义的眼光来看,不少老戏确实是内容陈腐,令现代人难以接受的,诸如宣扬愚忠愚孝的封建思想,女性对男人的绝对服从,等等。甚至一些艺术上有突出成就的名作,传达的主题也很有问题。例如第一个被介绍到西方,并受到伏尔泰
和歌德高度关注的中国剧本《赵氏孤儿》,歌颂一个个平民和官员毫不犹豫地献出自己或者自己孩子的生命,就是为了保护那仅仅半个月大的皇室后裔,因为他们相信这个还完全不懂事的孩子的生命绝对比他们自己的更宝贵。而在伏尔泰据此改写的《中国孤儿》里,当一个官员要牺牲儿子以换下皇帝的孤儿时,他的妻子争辩说,每个孩子生命的价值都是平等的!这显然更像一个经历了文艺复兴的欧洲女性的话,而不像是封建时代的中国女子说得出来的。伏尔泰的这一重要改变恰恰对比出中国古代文化中存在的不人道、不平等的一面。也许可以说《赵氏孤儿》是代表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但我们会希望我们的孩子以这样的人物为榜样吗?
另一类可以代表传统文化的戏曲作品则意味着另一种两难。例如《牡丹亭》常常被认为是传统戏曲的典范,也充满了反封建的人文精神,但合适进校园教唱吗?《牡丹亭》里杜丽娘最著名的唱段是:
袅情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我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
美则美矣,这些词让全班、全校一起来唱会怎么样?至于柳梦梅那些必须用假嗓子唱的小生唱段,如果拿来教孩子的话,更是要难煞老师了。所以教育部不可能给大多数从来没有接触过戏曲的学生选这样的优美唱段,他们要找的是节奏明快、内容实在的唱段。这样的唱段可以在两种戏曲里找到,一是花鼓戏、采茶戏、黄梅戏等南方的所谓“小剧种”,二就是现代京剧。前者的问题是,它们用的是方言而不是普通话,所以教育部就完全没有考虑它们,而是选了很多现代京剧唱段。例如《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虽然选自反映抗日战争的《红灯记》,其内容在今天还是有意义,因为现在出现了越来越多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另一个抗战戏《沙家浜》的选段《智斗》则是晚会上经常演出的段子,尽管背上了“样板戏”的恶名。
这些现代唱段相对而言比较容易被今天的孩子们接受,但它们和传统文化的关系实在不是很大。有些如京剧《红色娘子军》的某些唱段甚至还在宣传阶级斗争。所以有那么多人公开出来反对教育部的决定。面对着慢节奏的传统精美唱段和快节奏的样板戏唱段之间的两难,学校的孩子们还有没有可能学戏曲、演戏曲?戏曲究竟能不能帮助今天的中国孩子保持他们的文化身份呢?
答案是可能的,但不必过于注重唱,更应该注重的是人的身体——任何表演都不可或缺的基本媒介。戏曲进校园是好事,但仅限于唱几段曲子是很不够的,而且从唱入手也不是最好的办法,因为那必然会引发全国各地哪些剧种应该学的争议,以及在选剧目和唱段时要不要考虑现实意义的问题;其实,从形体入手会更可行也更有效。戏曲演员往往坐相、站相、走路的仪态都比较得体,身体中有更多美感的积淀,又比芭蕾等西方艺术更有中国特点。近几十年来西方学者研究身体理论的越来越多,特别是在人类表演学和性别、同性恋研究这些领域中。而在我所提倡的中国特色的社会表演学中,需要一种不同的身体理论,着重研究普通教育中的形体训练。英国学者泰瑞·伊戈尔腾认为,当代文化理论往往忽略了“饥饿的身体”,而只是关注性的身体,这个批评是很有道理的。但我的研究也不是在“饥饿的身体”上,事实上,正因为大部分中国人告别了“饥饿的身体”,衣食足,知荣辱,现在我们更需要研究的是“表演的身体”。伊戈尔腾的《理论之后》一书说:“在美国的文化研究领域中,身体是一个很火爆的题目,但是,会生病和死去的身体是那种可以整形的、被社会重塑的身体,而不仅仅是物质的身体。”[④] 中国学者也应该认真研究一下“被社会重塑的身体”了,但我这里研究的不是那些被手术刀整形的身体,文身或者穿孔的身体,而是经过形体规训的身体——像戏曲演员那样的身体。
在中国社会中,戏曲演员和杂技演员、武术、体操等项目的运动员一样,是最典
型的每天要花大量时间进行形体规训的人群;在这些人群中,戏曲演员要扮演人物而不仅仅是展示形体,因而又是他们之中最接近普通人的。然而,戏曲演员的那种形体规训又是一般人平时不会去做的。
“规训”一词是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和他的中文译者共同的发明,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一书中深入地分析了欧洲肇始于十七、十八世纪的种种规训的制度,包括监狱、医院、军营、学校的规训,其中不少部分看上去和中国戏曲演员的训练很相似。他说:“对活动的规训控制属于一系列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对肉体的自然机制的研究。但是这种控制开始在肉体中发现了特殊的进程。行为及其被系统化的要求逐渐取代了简单的运动物理学。肉体被要求能够驯顺地适应最细微的运作,这就既违反也显示了一个有机体所特有的运作条件。”[⑤] 他这个书名中的“规训”一词指的是规范和培训。其实,福柯原来用的法文词surveiller直译过来的话意思是“监视”,但显然他想表达的意思更加丰富,因此建议英译者的在英译本的书名中将这个关键词改为Discipline。这个词中文一般译为“纪律”,是教育领域常用的概念,对戏曲教育者来说更加重要,当它作为动词来用的时候,意思就是训戒,也就是俗话说的“做规矩”。福柯对此是持批判态度的:
规范(norm)的力量似乎贯穿在纪律之中。这是现代社会的新法则吗?我们可以说,自18世纪以来,它已与其它力量——律法、圣经、传统结合起来,并给它们划定新的界限。“规范的”被确定为教学中的强制原则,与此同时引出了一种标准化教育……与监督一样并且与监督一起,规范化在古典时代末期成为重要的权力手段之一,因为曾经表示地位、特权和依附关系的标志正逐渐被一整套规范级别所取代,至少是以后者为补充。后者不仅表示在一个同质社会体中的成员资格,而且也在分类、建立等级制和分配等级中起一定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规范化力量是强求一律的。[⑥]
其实福柯在这本专著中一点也没有提到艺术,更和任何戏曲演员的训练毫无关系。他所研究的规训机制和中国戏曲的规训机制之间的区别在于:福柯批评的机制是从头到底全都严格规训,只考虑行为者的驯服和工作的效率,因而主要适用于人面对物的机械劳动,例如犯人的强迫劳动和流水在线工人的操作。而成功的戏曲演员的训练则是从开始的严格规训过渡到动作的自由王国,最终进行有规范的艺术创造。从小受过形体规训的戏曲演员长大以后,即便不当专业演员,也有很大的好处。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教授范益松十来岁就进入中国戏曲学校学京剧,后来到戏剧学院表演系教话剧,从形体教师转为全面的表演教授,早已脱离了京剧界。但他在美国的大学排戏时,美国学生就看出了他令人钦佩的仪态。他们告诉我说,范老师聚精会神地看人排戏,一个人悄悄在台下笔挺地坐了三个小时,一点也不靠椅背,简直像是在台上一样,太帅了!事后我问范益松,他一愣,原来他自己根本就没有意识到那天的行为有什么特别,也不知道学生们在观察他,因为从小受过多年京剧形体训练的他,早已经把这样的坐功化为了自己的第二天性,一点都不觉得累;他的很多仪态动作都能做得让别人看上去很美,而且是中国式的美,完全不同于运动员或者芭蕾舞演员。我们的学生也可以从戏曲的形体动作中学到更好的仪态,如果他们能从小开始就进行一定的戏曲式规训的话。
自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以后,作为儒家礼仪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家庭礼仪规训受到了极大的冲击;1949年的改朝换代和1966-76年的文化大革命更使得家庭礼仪的规矩荡然无存。没有了这方面的规训,今天孩子们的礼仪教材和榜样无形中就成了电视上那些不断翻新的明星,说到底受的都是来自西方时尚的影响。而西方不少有识之士的观点正好相反。英国大导演彼得·布鲁克曾经下过很大功夫到印
度和日本去学习、体验那里的传统表演艺术,又长期请印度和日本的演员到巴黎和他合作,他就和福柯完全不一样,十分欣赏亚洲表演传统中的“规训”或者说纪律(discipline):
我们……碰到了两个必要条件之间的相互冲突:一方面是创作方法上的绝对自由,什么都是可能的;而另一方面是必要的纪律和限制,强调“什么”都可能并不意味着“随便什么”都可能。
在这两个说法之间我们究竟应该站在哪边呢?纪律可以是消极的,也可以是积极的。它可以关上大门,否定自由;或者也可以构成从日常的任意活动中凝练出来的不可或缺的严格训练。[⑦]
他甚至觉得生活在享有更多自由的西方的孩子“形体状态太可怕了”,因为他们“太多的时间一动不动地坐在电视机前”,而“日本的孩子的肢体远比西方孩子成熟。他们两岁起就要开始学习坐得平衡端正,两三岁他们开始经常性地鞠躬,那是一种非常好的体操。”[⑧] 这些话显然有点矫枉过正,也有点“东方主义”的浪漫化,很像十八世纪中那些不满于自己的文化,对遥远的东方充满浪漫想象的伏尔泰们;让两三岁的孩子就频频做出日本式的九十度鞠躬,就算不是残酷,也总是有点滑稽。但是,戏曲的形体训练倒是可以变成布鲁克所向往的那种“非常好的体操”,甚至对非戏曲演员也大有裨益——如果我们能够根据培养对象的社会文化角色的需要将之加以改造的话。现在西方学太极和中国武功的演员和普通人都越来越多,而中国反而少了。前些年我儿子想学武术,诺大的上海竟只找到一个武术班,好像青少年更感兴趣的是外来的芭蕾舞和跆拳道。因此,现在政府出面,让学生都来学一点戏曲,扭转一下过分西化的倾向,这是件大好事。当然,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中国人也完全可以在芭蕾比赛中夺大奖,但中国的学校更应该提供的,是一些更富有民族艺术特色的形体训练。如今全社会都在努力提高公民素质,加强行为规范,如果能让学生从小学点戏曲形体,相信对他们今后的仪态养成将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形体规训最好是像广播体操一样每天坚持做,既可以避免三百多剧种厚此薄彼的尴尬,又不必为选什么段子而左右为难。
开始于1951年11月的广播体操是独具中国特色的体育教育手段,西方人往往将之视为政府对少年儿童进行强制性军事化训练的例证,而事实上这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健身方法,许多儿童在上学时厌烦广播操,但到了成人以后却会自发地做起来。当然,现行的广播体操也有很大的缺陷,它基本上是一套机械化的肢体动作,包括伸展运动、扩胸运动、踢腿运动、体侧运动、体转运动、全身运动、跳跃运动等,只考虑了生理和健身的因素,缺乏美学和文化的考虑,可以说是不男不女、不中不西,因为它是由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教育部、卫生部发起并推广的,而不是文化部参与创作的作品。在当前全社会提倡国学和戏曲要进校园的大背景下,完全应该由艺术家来主导,用戏曲形体动作和某些武术的元素来改造广播体操,使之成为富有民族特色的形体规训手段,既能帮助孩子们健身,还能在潜移默化中使躯体逐渐积淀起美的要素。根据所有戏曲表演都分行当的惯例,这样的艺术广播体操也应该根据不同的角色要求分成几种,一开始至少要分成男女两大类,有助于培养男孩子的阳刚之气和女孩子的优雅气质。这样的艺术性-国术性体操如果能变成青少年每天都必须操练的规训手段,还可以帮助矫正当前青少年以电视选秀为导向而带来的男不男、女不女的中性化倾向。
这个设想要取代的是在全国中小学实行了将近六十年的广播体操,有可能吗?最近在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州发现了一个类似的成功例子。我指导的学生黎力在撰写博士论文的过程中,跟踪和分析了土家族一个极有民族特色的表演样式的否定之否
定的演变过程:最初是死人以后由村民在家门口广场的葬礼上唱和跳的“跳丧”,后来被专业艺术工作者加工提高为专门在舞台上演出给观众看的“巴山舞”,最后又被改造成在城镇广场和学校操场上男女老少都可以跳的“巴山操”。跳丧本来是乡间的原始民俗,人人可以参与;巴山舞是文化馆的艺术工作者的杰作,高雅起来了;巴山操又从文化跨入了人人可以参与的群众体育领域,被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赞为极好的健身活动。学生在学校跳的巴山操就取代了本来的广播操,似乎并没有什么阻力。[⑨]
如果说这还可能是因为少数民族地区对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和体育样式更为宽容,被允许突破教育部对学校广播操的统一规定;那么在上海的思源中学等多所学校出现的真正的戏曲广播操就更加令人欣喜。那里每天还是坚持做全国统一的广播操,但在那之后,还要加做一套由学校的艺术老师和京剧院演员合编的“京韵操”,已经做了三年多。中国戏曲学院的涂玲慧教授则为京剧进社区编了一套“戏曲健身操”,在推广到小区以后,引起了一些中小学教师的注意,他们主动去找从涂教授那里学会了这套操的小区老师学习,要带到学校去教孩子们。这类戏曲广播操一旦在全国推广开来,既可以健身,更可以弘扬中华民族的艺术特色和人格魅力,这和教育部提出的只教唱段的“京剧进校园”的方向是基本一致的,但走得更远,影响的面要宽得多,而且将远更有效。有了这个基础,逐渐再提高一步,改编或创作、演出戏曲小戏,就会容易得多。
强调戏曲的形体方面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好处。中国戏曲风格化的形体动作常常比源自西方的现实主义表演更具表现力,因而可以更好地展现一些非写实的,或者基本写实但着重探索深层心理的故事,包括源自西方经典的故事。同时,戏曲的形体语言也比唱更容易克服文化障碍。我参加创作的几个实验作品就是这样的例子,包括京剧风格的《奥赛罗》、改编自易卜生《海达·高布乐》的越剧《心比天高》和同名的《海上夫人》、改编自斯特林堡同名话剧的京剧《朱丽小姐》和取材于希腊神话的京剧《王者俄狄》[⑩]。这样的西戏中演——无论有唱段还是以戏曲化的形体动作为主——可以让中国人在吸收西方文化精华的同时,又进行本民族文化身份的优美展示。
相信这些例子也适用于其它亚洲的传统表演艺术。
第三篇:溧阳文化小学
溧阳文化小学
溧阳市文化小学是市教育局直属、江苏省实验小学,位于溧城镇燕园路59号,东、南、西分别连接市进修学校、三大小区、市政府广场,建成于2000年并开班招生,建筑面积1.96万平方米,占地37亩。学校现有学生2708名,62个班级。
学校现有教职工163名,教师综合素质较高,队伍年轻化。任课教师大专学历达100%,其中本科学历达60%,7人有学士学位,1人研究生在读。常州市、溧阳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教坛新秀占32.5%。有二十多人次教师获得溧阳市级(以上)各项竞赛一等奖。
经过八年的努力,学校已初步建立教育思想先进、管理水平较高、办学质量优良的教育体系,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口碑。学校先后荣获“全国红领巾手拉手助残先进集体”、“全国少先队特色先进学校”、“江苏省二级档案室”“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学校”、“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实验基地”、“常州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学校”、“常州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常州市教育技术装备与管理先进集体”、“常州市红旗大队”、“常州市依法治校先进单位”、“常州市示范图书馆”、“常州市少先队教育现代化示范学校”、“常州市绿化达标单位”、“常州市德育先进学校”、“常州市示范家长学校”、“常州市卫生模范单位”等荣誉称号。学校于04年获得了聘请外籍教师的资质,已经成功地聘请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外籍教师参与学校教学,提升了学校英语教学水平和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
让每个生命体都能获得最佳发展,关心每一个教师、每一个学生的持续发展、终身发展、和谐发展。教学科研化,科研日常化。学校在教师培养方面舍得大投入,强校必先强教师,请名师来校指导,与华师大合作培训,更新了教师观念,拓宽了教师视界,提升了专业水平。严格执行课程计划,五育并重,德育为先,全员育人。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法律纪律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日常工作中。学校开办以来,始终坚持“多活动,轻负担”的教学方针。学校传统的“风筝节”“体育节”“艺术节”“读书节”为学生锻炼能力、展示风采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渠道。通过素质的发展促进学生高效地学习。多年来,学生的发展取得了累累硕果,获奖、发表文章达1058人次。学校的文化知识质量检测也一直处于全市前列,04、06毕业班综合考评全市第一,二年级写字团体赛获常州市第一名。
学校信息技术装备基本达到《江苏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中信息技术装备标准的二类要求。学校校园网络备课平台、教学平台、教务平台、校务管理等应用系统先进。网上资源丰富,利用率高。特别是科技教育,作为学校的特色科目创建已取得了显著成效,获得了“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学校”的荣誉称号。学校天文台定期向学生开放,激发了学生热爱科学、探索自然的兴趣。
第四篇:文化小学德育特色教育尽展风采
文化小学德育特色教育尽展风采
吉林省和龙市文化小学 杨淑红
吉林省和龙市文化小学创办于1969年,学校地处文化街中段,占地面积10445平方米,现有2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700多名,教职工78名。其中省、州、市骨干教师24名。
历年来,我校一贯重视德育特色教育工作,自1993年以来我校根据“重素质,办特色,创一流”的办学思路,认真分析学校现状,以校本课程开发为抓手,积极开展德育特色教育活动,精心经营“快乐校园”活动。学校在1993年就全面启动了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根据学生的素质培养特长,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学校按照“知识、艺术、体育、科技、技能”五个类别组建了9类26个活动小组,每周一、周二下午为特色活动时间,全校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参加学校的各类兴趣活动小组,做到了班班有活动,人人都参与。学校的兴趣特长小组有美术、舞蹈、合唱、器乐、科技、英语、书法、古诗诵读、足球、数学奥赛等,班班活动有特色。
学校整合各种资源,为学生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校园里到处活跃着同学们的身影。特色教育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也练就了学生的才华。学生在市州各类大赛中屡次获奖,并多次代表学校参加各种艺术才能展示。
唱好歌,吹好曲,提精神,班班有歌声乐曲,人人都积极参与。活跃校园文化生活,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创建健康、快乐的校园风貌,让歌声乐曲走进我们的校园生活,走近每个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歌唱审美情感,形成班班有歌声的校园文化氛围,调节学生的学习心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展现了体艺2+1阳光大课间的一道靓丽风景。阳光体育活动成为校园的一大风景。学校广播操队列整齐、动作到位、舒展优美,展现了阳光少年的“精、气、神”。而韵律体操采用节奏明快、旋律优美的音乐伴奏,孩子们尽情欢舞,乐在其中,令人心旷神怡。各个年级根据年龄特点选择了他们喜欢的运动项目。在操场上,同学们跑步,跳绳、摇呼啦圈、踢毽子、打篮球,开展体育游戏,给学生展示充分自我的空间,给学生一个欢乐的天地。
上学期一开学全校师生学练《七彩阳光》《旭日东升》体操和武术操,进行两操比赛评比出标兵班,悬挂优胜红旗,以此激励学校各班开展夺旗比赛,我校重视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二年来我们坚持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上午保证40分钟,下午每天坚持跑步20分,班主任、校领导与学生一起锻炼身体。
把学生安全放在首位,每学期紧急逃生演练更是不放松,每学期2到3次逃生演练,全校师生都能在1分30分紧急撤离学校。
文化小学管乐队是和龙市唯一的少年管乐队,成立十多年来,在黄老师的精心指导下进行刻苦的训练,演奏水平日益提高,经常代表和龙市参加比赛。你听,鼓声、号声、管声、笛声此起彼伏,像波涛汹涌的大海深深地震撼着同学们的心灵,令人如痴如醉乐曲仿佛使人入了梦幻的音乐世界。那振奋人心的曲调,每一个音符都洋溢着朝气蓬勃的气息,展示着新时代青少年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学校舞蹈小组的小演员们在多姿多彩的舞蹈活动中,通过感人肺腑的音乐、富有诗意的构思、优美娇健的造型,形象逼真的道具、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活跃身心、锻炼意志、增强才干,从而造就了人才。多次参加省州市舞蹈比赛都取得了好成绩。
合唱队的小演员们在动听悦耳的乐曲声中,放开歌喉,纵情歌唱,歌唱美好的生活,歌颂美好的明天。他们在歌唱中,增强了自信,加强了团结,陶冶了情操,他们的激情演唱已成为我们文化小学的艺术品牌。多次代表和龙市参加延边州文艺汇演获得优异成绩。
简笔画小组的学生都是一、二年级的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条件下,老师启发、诱导、培养学生美术的兴趣。用手中的画笔,在点划、线条中表现自我的创想和美好的愿望,学生们在美的体验,美的创造中体验到无尽的快乐。
国画组都是三、四年级的学生,为充分发挥他们好动,思维跳跃性强,善于模仿的特点,养成对听到、看到,感到的事物进行思考的习惯,老师带领孩子们欣赏古代名人名画,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从色彩等方面入手,加强基础方面的学习,指导学生从事美术创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热爱生活的习惯,以校园中的好人好事以及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旋律,创作出内容积极向上,催人奋进,有一定的艺术品味的作品。在培养国画兴趣人才的同时也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绘画能力以适应课改要求,活跃了学校的美术活动。素描小组都是五六年级的学生,他们以正确的观察方法,理解和掌握了物象造型的规律;对客观神态的表现和主观意念的表达真实,淋漓尽致,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创意剪贴组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这里,学生用剪刀、彩纸、胶棒,加上丰富的想象力、跳跃的思维,创作出一幅幅有无限生机的、充满生命力的作品;这里,是学生放飞想象的乐园。
巧手工艺小组的孩子们在手工制作的世界里,充满无限的创意和想像空间,培养自己的耐心、信心,激发孩子们与生俱来的潜能。因此,巧手工艺小组就是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引导学生入门,一步一步引领学生在创新的海洋里遨游。我们坚信“喜欢自己动手做手工、学剪纸的孩子会更有创造力、更聪明!” 书法,是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我们从小就应该端端正正地写好祖国的汉字,让这门艺术在新时代里更加发扬光大。你瞧,书法小组的孩子们正在认真的书写作品呢。
文化小学坚持艺术特色教学,用音乐陶冶情操,已成为我校又一特色教育。文化小学坚持开展“每周一歌,每周一曲”活动。每天课前一分钟,文娱委员打开电脑播放课前每周一歌一曲,同时任课教师要对所教班级学生的课前一歌一曲进行打分,做到一周一汇总,一月一汇报,每个班都能够精神饱满、动作规范、音准正确、音色统一、节奏整齐唱出和谐和团结,唱出快乐和友谊!看着学生边歌边舞,作为教师我们我们快乐心情上课,这项活动为学生的生活增添了色彩,带去了快乐,文化小学坚持用美妙的音乐,美好的歌曲,净化学生的心灵,使学生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我校的音乐组2011年评为延边州优秀教研组。
文化小学是延边州首家成立红十字爱心基金会学校,爱心基金会成立于2008年4月,先后2次组织全校师生捐献活动,几年来学校先后10多次为学校特困学生,患病师生、灾区儿童、留守儿童,孤寡老人、孤儿捐赠爱心基金6000多元。先后在和龙市、延边电视台报道。
“让读书成为习惯,让书香伴我成长”读书活动。
三年来根据延边州教育局、延边州新闻出版局《关于继续深入开展“书香伴我成长”读书》教育活动的通知,根据市教育局指示精神,我校加大了读书力度,“让读书成为习惯,让书香伴我们快乐成长”已经成为我校又一德育活动特色。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也为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努力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综合实践能力,激发学生课外读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校园内形成热爱读书的良好风气,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切实贯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新课程理念。我校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读书活动顺利开展。
为了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学校成立了读书活动领导小组,校长亲自挂帅。活动伊始,学校教导处、大队部、语文教研组、图书管理员共同商议,确定了读书活动的指导思想,以及读书活动的主要活动内容。教导处大队部统筹安排,主抓落实;班主任负责具体落实。由于各部门分工协作,各司其职,使得校级、班级两个层面的活动,按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展落实,全校形成了齐抓共管,共创书香校园的良好氛围。
建立读书保障机制,固定阅读时段,每天早读十分钟,每周设一节课时阅读课,在语文教师指导下进行,主要形式有自由阅读、阅读指导、阅读交流、阅读汇报等,每周五下午两节课是全校阅读时间。各年级认真研究课外阅读指导的规律和方法。从二年级开始我校坚持开展日记接龙,我们已经坚持了六年之久,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作为研究的重点,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年龄阶段的有益读物,从读书中获得身心的愉悦感,从不断提高的阅读能力中获得持久稳定的阅读兴趣。
一、二年级班主任采取教师范读、讲解等形式吸引激发孩子强烈的读书兴趣,中高年级教师采取率先垂范引领读书作用,让学生有榜样可以学习。
学校积极充实学生课外读物,规范学校图书借阅的管理,充分利用、积极开发学校现有阅读资源,为学生创造良好阅读环境。班级建立图书角,集体购书和学生互相交流个人图书,实现班级图书资源共享;向学生推荐优秀书、报、刊,鼓励学生积极购书读书,指导有条件家庭的、学生进行网上阅读。
学校利用宣传栏、黑板报、校园之声广播站等,营造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学校七色花校刊上都刊载优秀学生读书和家庭教育事迹及优秀作文、调动学生和教师、家长的积极性。
营造阅读氛围,充分利用走廊文化、班级黑板报,墙报栏、学校宣传栏,适当布臵些有关读书的名言、故事等,渲染读书的气氛。每天清晨读书、每天的学校课前歌声改成了古诗诵读,学生每天耳濡目染,一学期下来学会了大量的古诗词,每天学生都沉浸在浓浓的书香氛围中。
设立班级图书角:两年前学校为每个班都购臵了图书柜,各班藏书量达到100—300本左右。图书以学生捐赠为主,加上由学校统一给各班购臵的图书,每隔一个月同年级各班互相调换,并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更新、交换、补充,每个班相当于都有一个“小小图书室”。学校给各班印发了《班级图书登记表》和《班级阅读情况记载》,由班级图书管理员做好记录,负责整理图书角、摆放书籍、借阅收回图书,并制定了“用书管理制度”。同学们和书交上了朋友,每天课间、中午、下午……人人手中捧着一本,专心致志、津津有味、兴趣盎然。读书时的孩子们是最美的:有的神情严肃;有的若有所思;有的面带微笑;有的忍俊不禁;有的泪流满面;有的眉头紧锁;有的开怀大笑…… 书是小舟,载着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书是春雨,能使祖国的花朵尽情吮吸着知识的甘露,绽放得更加美丽。班级图书角,就如一把金钥匙,为同学们开启了一扇通往知识殿堂的大门。班级图书角做到了图书资源共享,方便了学生借阅,扩大了学生阅读面,提高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布臵美化书香校园,学校加强校园阅读氛围的创设,精心布臵美化校园,使校园也具有“书香气”。在校园走廊、张贴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故事、把学生浸润在书香中。学校每学期期末都举行阅读之星评比。各班根据“小学生课外阅读推荐书目”中的书籍作为晨读教材,通过开展“读一读,赛一赛,讲一讲”等方式,加强晨读,下午放学后熟读背诵加以积累,以保证学生“会读”。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所以我们要读书就一定要读好书、读经典。因此我校开学初按年段的不同把课外阅读锁定在《必背古诗词》、《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笠翁对韵》、《论语》、《朱子治家格言》、《四大名著》、《少儿百科全书》、《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童话故事》、《中外名人故事》、《上下五千年》、《中外名著》等等。这些经典书目作为我校校本课的主要内容。校本课上我们还根据年级的不同,制定不同阅读内容的阅读小组,定期组织验收,阅读竞赛、作文竞赛、经典古诗文诵读竞赛。每节语文课课前,我们要利用5分钟的时间进行口语训练,每天由一个学生到前面背诵阅读所得,背诵的内容是学校开学初指定的读书内容,主要目的是反馈读书效果。这一教学环节的设立,有效地积累了学生的语言、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周五下午三点至四点半是学生的读书时间,学生的阅读中要记录好自己的读书收获或读书心得。本学期又建立师生读书卡既有读书成果展示又有积累,有效的计划、有序的管理、扎实的读写结合、灵活多样的验收方式,已经使我校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课间、午休坐在座位上静静读书的学生随处可见。大量的课外阅读不仅开阔了孩子的眼界、放飞了孩子的心绪,培养了孩子的品行,而且还在习作上使学生少了一点粗俗的表白,多了一点儒雅的谈吐;少了一点词穷木讷,多了一点含蓄幽默。
引入竞争机制,根据学校的读书活动进展情况,学校开展了评“书香班级”、“书香学生”等活动。我校把读书活动列入班级评比考核方案,期终组织评比并颁奖,也激发了全体师生读书的积极性。
家校携手一同幸福共读时光。读书活动要真正取得成效,争取家长的支持、配合至关重要。我们利用每次家长会、致家长一封信向家长宣讲读书活动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介绍读书方法,改变家长的观念,赢得家长的支持。
让书香伴我成长读书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坚信孩子与书相伴一生,一定有质量,有生机;书香飘溢的校园,一定有内涵、有发展。今后我们要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把读书活动进一步搞好,让其发挥更大的育人作用,盛开出更艳丽芬芳的花朵,结出更大更香甜的硕果。
注重学校工作德育特色开展,学生在特色活动中兴趣得到了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学校坚持全员参加,人人受益的原则,学生们在课外活动中学到了许多新知识,掌握了许多新技巧,提高了能力,开阔了眼界,发挥了特长,近年来我校在参加市、州、省乃至全国组织作文竞赛、语文综合能力竞赛、科技艺术大赛等各项竞赛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学校的科技组,在全市、全州、省级、国家级科技创新大赛中均获得第一名好成绩为学校捧回一个个奖杯,为和龙市争得了荣誉。器乐队、合唱队代表和龙市参加第一届全州“世创”杯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均获二等奖。美术作品更是成绩显著。近年来,我们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活动,学生获奖780人次。学校已有近百名学生作文在市级、州级,省级,乃至全国作文大赛中获奖,学校也先后被最佳组织单位,2011年全国“智慧校园杯”中小学生作文大赛被授予和龙市优秀组织单位、被评为和龙市标准化家长学校、和龙市关心下一代先进集体、延边州红旗少先大队、延边州红十字示范校、延边州读书先进集体、延边州德育先进集体、吉林省航模学校、全国创新学校等光荣称号。“发展是硬道理”。校园德育文化的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在当今艺术科学化、科学艺术化的学习型社会里,校园文化的繁荣将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愈加重要的作用,而对于这一点我们有信心也一定能做到。在文化小学这个美丽的大花园里,在全体教师们的不懈努力下,文化小学德育特色教育的奇葩将开得越来越绚丽夺目。
第五篇:小学创建文化特色学校发展五年规划 小学教育
小学创建养成教育特色学校发展五年规划2007-2012
创建特色学校,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优化学校管理,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学校品位的重要举措。长久以来,我校坚持“规范治校、文化润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的办学思路,深化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彰显学校特色,重点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生活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现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如下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贯彻落实“提高质量效益”为宗旨,以“营造浓郁的文明礼仪氛围,创建特色学校”为导向,塑造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努力营造人文化校园。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不断提高师生的文化品位和综合素养,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工作目标
1、特色学校发展目标:
养成教育是我校的一项长期发展的特色教育工作,旨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为此,我校制订了中长期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的发展目标:
(1)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逐步形成能力,成为遵纪守法、热心助人、全面发展的合格的小学生毕业生。
(2)形成以学校教育为龙头,家庭、社会共同关心的养成教育管理模式。
(3)师生行为习惯养成良好,共同成长与进步,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
2、养成教育培养目标
为了将养成教育工作做得扎实、有序,在教育中有所突破,全校教师作了多次研讨,确定培养良好习惯需要的六个步骤:
1、认识习惯的重要。
2、制定行为规范目标。
3、持之以恒的训练。
4、及时评价引导。
5、树立榜样教育。
6、培养良好集体风气。经过全校教师的研讨,制定了学校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行为目标,在目标的制定上力求离孩子近一点、小一点、实一点。近一点,就是目标要离孩子实际生活近一点;小一点,就是要以小见大;实一点,就是目标要实在、具体。
根据“低起点、小坡度、分阶段、分层次”的原则,我们从各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出发,对学生养成教育规范目标进行分解,由大化小、由小化细,形成纵向呈系列、横向相关联的训导目标。
横向上,将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分解为四个方面。(1)生活行为规范。(2)学习行为习惯。(3)品德行为规范。(4)礼仪交往行为规范。纵向上,将训导模块
分解为一、二、三学段训导点,梯度分明,便于训导、评价。
低年级:着重抓好学生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养成,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生活自主、自理能力为目的。
中年级:以文明礼仪的言行习惯教育为主,通过校外实践基地活动体验,形成遵纪守法、得体大方的言行。
高年级:巩固低中年级行为要求,加强意志品质的养成。通过实践教育基地锻炼,社会活动的参与,家校联合培养教育的方法,使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得到综合提高。
落实到现阶段工作,具体就是要做到“走好路,读好书,做好人”。
三、工作重点
(一)学校规范化管理
学校在管理上以规范为原则,建立健全了养成教育组织机构与岗位职责,制定了各项工作的具体制度和具体要求。以岗位职责为中心,以目标激励为动力,以量化考核为手段。实行法治、德治、情治相结合,做到各项工作细致周密步步到位。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管理之中,有计划、分阶段进行规范教育,月月有重点,周周有检查。在日常班级管理中,用制度规范学生的品德、礼仪、学习、生活,制定出细则,做好量化考核。制定《天山第二小学特色班级管理办法》、《天山第二小学班级量化考核方案》、《天山第二小学班级卫生管理制度》等,训练层次化,每个班级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开展工作,创建特色班级活动,学年评选出一定数量的特色班级和先进班级。
(二)优化校园环境建设
1、进一步优化校园硬件设施建设
学校以养成教育为主线,精心设计、优化校园硬件建设,让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渗透德育的环境氛围,体现教育的引导和熏陶力量,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在旗政府、旗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地面得到全部硬化,重新粉刷了教学楼,重修了花坛,进行了校园整体绿化,校容校貌有了很大的改变。完善了各个功能室的建设,现拥有学生微机室、语音室、音乐教室、学生阅览室、美术室、舞蹈房、多媒体教室等多个专用教室。为学生开展各种活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努力提高校园人文环境建设
学校围绕养成教育努力构建和谐向上的人文环境,突出人文环境的隐性作用。根据养成教育的培养目标,我们精心打造了三种文化:古诗词文化、班级走廊文化、植物走廊文化,浓郁的文化氛围,时时刻刻提醒、教育、感染着师生们。学校草地上、楼道边警示标语宣传栏,心理咨询室、校园广播站等都无不体现出浓浓的育人氛围。班集体人文环境建设也是校园人文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重视德育科研,加强师资建设
1、建立具有养成教育特色的校本教研和课题研究
根据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学校进一步加强教师的特色教育科研意识,让教师在科研过程中探索行为规范教育的规律,促进学校养成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相结合。进一步加强校本教研,逐步建立具有养成教育特色的校本课程框架,让养成教育渗透到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让学校的教科研真正为养成教育工作服务。
每学期,学校定期召开教育科研会议,要求班主任填写《班级活动记录》,要求全体教师撰写有一定质量的养成教育论文及养成教育案例,组织各方面力量广泛深入地开展养成教育研究,把握养成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全校上下形成了良好的养成教育科研氛围,使养成教育工作更具科学性,时代性与实效性。
2、养成教育与加强师德建设结合我们以“铸师魂,树师表,精师能”为目标,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师德规范。通过建章立制、德育讲座、宏扬先进等途径,师、生规范一齐抓。
以开展“备课与师德行为”为主题的活动为契机,规范备课中的师德行为,其核心就是以生为本。以生为本的备课观要求尊重热爱学生,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正确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关注个体差异,推进教育公平,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构建一支政治素质高,能力修养强,作风朴实、道德高尚、求实稳定的工作队伍是学校养成教育工作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我们每月召开一次养成教育工作会议,每周进行一次教师政治学习,通过学理论、讲工作,提高素质,增强责任感。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反馈的信息看,学生、家长、社会的满意度高。
(四)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培养措施
1、进一步规范各年级分阶段行为规范学段重点
依据各年级学生认知特点,我校将一至六年级分成三个学段,提出行为规范学段重点:
一、二年级以入学准备和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行为习惯训练为主,尊敬国旗、学唱国歌、尊敬老师、会用礼貌用语、热爱学习、认真听课和做作业。
三、四年级侧重于集体生活中行为准则的训练,勤奋好学、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爱劳动,珍惜时间、诚实正直、做事有责任心、珍惜集体荣誉。
五、六年级注重品质意志锻炼,开朗、乐观、积极向上、热心公益活动、保护自然环境、尊重他人、有民主意识。
2.、把养成教育内容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课程安排中,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实施。
学校将《弟子规》这本书作为课程纳入一、二年级课表之中,每周一节课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系统教育。一年级每周安排了一节《三字经》学习课程,让
学生了解了中华的传统美德,从而努力养成自己良好行为规范。要求任课教师根据学科内容渗透养成教育,在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中要体现养成教育的特色。同时,教师能够结合教育教学实际事例,时刻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规范的培养。并且建立养成教育特色的独特的评价举措,如优点卡记录学校的好人好事、值周教师每周教师点评一周学生表现情况等。
3、引导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
学校每学期初提出养成教育工作计划,少先队大队部和各中队根据学校计划要求确定活动方案。通过班委会、少先队等多种形式参与学校管理,所有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能积极主动反映在校学习、生活等情况,社会、学校和家庭教育,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通过活动,使学生的行为习惯由他律逐步过渡到自律,真正做到自己的活动自己搞,自己的事情自己管,自己的伙伴自己帮,自己的进步自己争,以此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自我管理为抓手,变教师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通过学生的自我实践、自主探索、自我体验,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学校要建立一系列学生自主管理的组织,如:“环保小卫士”、“值日班长”、“水长”等,这些都已成为学生实现自我发展、自主活动、自我教育的舞台。
4、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共管的教育网络
一个学校的办学思路,必须在得到教师、家长、学生们的了解、认同,融合为大家共同的奋斗目标时,教育的实效性才能凸显出来。特别是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成就的,他需要一个较长的教育过程和社会、学生家长一个理性的评价。但目前,社会、学生家长评价仍处在重智育轻德育,重成绩轻品行的环境中,实施养成教育的艰巨性也是我们应该清醒认识的问题。因此,加强学习与交流,统一认识,增强信心,争取社会、学生家长的支持是我们要做的重要工作之一。
我校主动承担了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知识的普及工作,每学期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给家长做教育学生的专题辅导报告,认真听取家长意见,反馈学校各阶段养成教育开展的活动内容。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三结合网络”会议、教学半日开放活动、亲子联谊活动、师生演讲观摩等多种活动形式大力宣传我校特色办学理念,得到家长们和周边相关单位的认可与支持。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养成教育网络:以学校教育为龙头,发挥学校教育在养成教育中的主导作用,调动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积极因素,让各种途径发挥各自的功能,形成全员育人的强大合力。
(五)养成教育的特色活动
在实施养成教育建设活动中,学校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少先队工作为载体,以日常行为规范及校本读物为基本内容、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为两翼,有计划、分步骤的加以规范、指导和渗透。
1、开展特色班级的创建活动
班级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我校在养成教育的工作中特别重视班级的文化建设。让学生参与到班级的特色文化创建中,美化、优化教室的环境,营造班集体的德育气氛,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创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还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鼓励班级在文化创建上努力做出班级特色。每年评选两个特色班级。
2、开展养成教育主题月活动
3月份主题:“热爱科学,勇于创新”4月份主题:“干干净净的环境,健健康康的成长”
5月份主题:“特长发展,展现自我”6月份主题:“诚实守信真为人”
9月份主题:“师生互爱乐融融”10月份主题:“阳光健身,幸福一生”
11月份:“图书共享伴我成长”12月份主题:“让我们拥有感恩的心”
根据养成教育主题月安排,学校、班级开展一系列的养成教育活动。每月确定一个中心,每周确定一个重点,使之全面化、具体化。养成教育中每月的中心,每周的重点与学校其他德育工作内容协调统一。这些中心和重点也并不是在一个月或一周内就完成,需要辅之“细水长流”的持续教育,以“滚雪球”的方式逐渐形成。
3、校园文化节活动
为了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学校结合文体节及各种节日,安排许多富有时代感的比赛活动:学生运动会,“迎奥运、促和谐”绘画、征文活动,校园集体舞比赛,还有我们的“快乐六
一、幸福成长”亲子游艺活动、“祖国山河一日游”社会实践活动、“放飞理想”放风筝比赛、“诗歌朗诵比赛”活动等等。这样的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更让我们的校园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并且学校还设立了各种各样的兴趣小组,如:舞蹈兴趣小组,合唱兴趣小组、竖笛演奏兴趣小组、、体育兴趣小组„„让学生得到一次锻炼自己的机会,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给队员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同时团结、友爱、互助的品质在活动中逐渐形成。
四、特色建设的保障机制
为了确保特色学校创建的顺利实施,把创建工作落到实处,采取以下保障机制: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特色学校在形成的过程中,必然受到诸多条件的制约和因素的影响,其中,最关键的是人,即富有特色的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以校长为首的学校领导班子是创建特色教育的关键,而广大教师则是创建特色教育的根本。为此,学校将成立创建特色教育领导小组,将重点加强教师队伍的教育,加强全体教师对创办特色学校的认识,提高觉悟,提高重视程度,开发好校本课程,使我们的特色学校创建方案能顺利实施。
2、重视制度保障
学校将成立一套切实可行的,比较完整的创建工作制度,以确保创建工作落到实处,在创建特色的过程中,我们还将博采众长,不断完善和改进方案和制度中不够科学的地方。
3、重视效果评价
特色教育对学生的评价是不应只是单纯的看学业成绩的进步与否,还要看学生的道德品质的是否提升,因此在养成教育活动中我们要加强对学生的过程评价,着重在思想道德培养,使他们能成为彬彬有礼的合格的小学生。
五、特色学校创建步骤、制定规划、宣传发动阶段: 2007年 9月— 10月 30日
制定创建活动方案,明确职责,认识养成教育活动的意义,进行广泛宣传发动,利用现有条件组织学习,提高教师的意识,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宣传,使活动顺利开展。、创建实施,深化研究阶段: 2007年月 10月— 2012年 7月
按照方案部署开展各项活动,收集、积累资料和活动经验,运用现有的网络资源,借鉴外来经验和理论家的理念,初步形成学校教育特色。、总结反思、初步成效评价阶段: 2012年 3月
在创建特色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许多多难以预料的困难,也会有许许多多创建中的亮点和可取之处,因此,学校在经过一定的实施阶段后,对创建活动进行反思和回顾,不断调整、总结和提高,组织特色活动展示特色教育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