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传统产业西部转移

时间:2019-05-14 12:50: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传统产业西部转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传统产业西部转移》。

第一篇: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传统产业西部转移

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传统产业西部转移 东中西部, 经济圈, 地区经济, 湖北, 改革开放

彭燕妮

《企业研究》总第267期

2006-9-15

一、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整体情况分析

东部地区即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主要包括三大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圈,这

三大经济圈是我国目前国民经济的主体,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5%以上,通过对它们的产业结构的特点进行分析后及区域经济发展趋势预测,我们发现,从主导产业来看,三大经济区域具有同构现象。如同处长三角地区的江苏、浙江两省主导产业雷同,它们的优势产业都有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服装及纤维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作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分析得出,由于区域内产业雷同,会导致产业内部争夺原材料和各种资源性产品,市场份额的争夺竞争加剧,不利于产业长期发展,因为就每个省区的主导产业而言,它们的规模足以满足整个国内市场,同时,造成对电力等各类能源在该区域的极度紧张,在区域内行政壁垒的作用下,各地之间争资源、争项目、争资金、重复建设、无序竞争的问题将难以避免,影响到区域整体竞争力的提升。不过总体而言,这三大经济圈依然是中国经济最有活力的地区,发展前景非常好,从综合经济实力方面,长三角最高占全国GDP的19%,为19124.98亿元,远高于珠三角的9565.29亿元和京津冀的6552.63亿元,从人均GDP角度来说,珠三角实力最强,为36440.31元/人,而长三角为25262.24元/人,京津冀为23721.3元。从消费和投资来看,长三角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分别为6246.93亿元和6419.96亿元,均占全国的15%,远超过珠三角和京津冀的同类指标。

二、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中部地区地处祖国内陆腹地,主要省份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中部六省的区位优势十分明显,起着承东启西,接南进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作用,在全国地域分工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中部六省的优势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工业基地、全国重要的交通要地、客货运输集散地和中转中心,全国约四分之一的铁路、公路、河流分布于这一地区,货运量,客运量分别占全国的22.6%和24.5%。依靠全国11.7%的土地,承载着28.1%的人口,创造了全国23%的GDP。由于发展起点和环境条件不同,东部沿海借改革开放政策优势,先行一步,经济发展水平远高于中部,且发展差距还在加速扩大,西部借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后集勃发,经济快速增长的势头在一定时期内将会保持,同时东北老工业基地也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实现经济的突破性进展,而中部地区由于生态状况恶化,集聚了大量农村人口,面临最少的自然资源和严重的贫困问题,直接阻碍了中部的发展。

现在,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以“十五”中期的2002年为例,中部六省国内生产总值23501亿元,占GDP的23%,比重高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若按土地面积平均,中部六省每平方公里土地创造的GDP为228.83万元,是全国平均的2.1倍,但仅为长三角的八分之一,珠三角地区的十分之一左右,中部六省人均创GDP6508元,是全国平均的81.6%,分别为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四分之一和六分之一,中部省份的增长速度已落后于西部地区。

三、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态势

纵观西部地区经济运行态势,工业经济的强劲增长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广西、四川增长速度很高,尤其是重化工业增长加速,重庆、甘肃、内蒙古均如此。受中央一号文件影响,西部各省区多表现出农业经济增长的良好态势。农牧业打“特色牌”成绩卓著,但经济增长受煤、电、油、运束缚严重。西部大开发取得重要进展,由于国家政策向西部地区倾斜,基础设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国债投资、旅游业、特色农牧业,领跑西部经济,退耕还林工程全面启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加强,工业生产速度加快,经济效益回升,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推进,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西部大开发战略自2000年实施以来,国家在西部地区能源、交通、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领域新开250个重点工程,投资总规模7300亿元,这些重大项目的建设和巨额资金的投入,使西部的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改善,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得到一定遏制,东西部之间的收入差距有所缩小,但如长期依靠大规模的财政投入,政府没有这种能力,西部开发也难以持久进行。

四、从东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特征看传统产业西部转移前景

(一)三大经济圈产业特色比较

长三角经济圏产业门类齐全,轻重工业发达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区,其纺织、服装、机械、电子、钢铁、汽车、石化、工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但相对其他经济圈而言,这里以微电子、光纤通讯、生物工程、海洋工程、新材料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更为突出。珠三角经济圈产业主要由加工贸易引导,多以服装、玩具、家电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另外,半导体集成电路、微波通信设备、移动通信设备、电子计算机、移动电话增长加快,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和日用消费品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环渤海经济圈是中国重化工业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其钢铁、机械、汽车、石油化工、建材、造船、微电子工厂产业占有相当重要地位。

(二)传统产业中制造业布局现状与区域比较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我国制造业的部门结构变化整体上符合工业化结构演变规律,并且有一定的结构升级特征,但整个制造业仍存在一般性产品生产能力过剩、机械装备业发展缓慢等矛盾,技术升级、规模扩张、经营机制转换方面相对滞后,制约了制造业结构的升级。

1.东中西部制造业分布情况,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制造业分布带。从各地区的销售收入而言,在制造业29个产业中,东部份额超过90%的占4个,份额超过70%的东部占了20个行业,2,反观中西部地区,份额超过50%的,中部只有一个炼焦业(53.47%),西部也只有一个烟叶烘烤业(62.38%)。份额为30%的行业,中西部地区依然很少,中部只有22个,西部地区只有5个,也就是说在全部制造业中,中西部地区只有15%能达到行业的平均份额。

2.东中西部产业布局各有侧重,东部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东部地区的销售收入占全部销售收入的90%以上,而中西部地区比重较大的则是一些资源加工型产业,如烟草加工、金属冶炼、炼焦、麻纺织业、盐加工业等等,此外,中部地区在运输设备制造业,西部地区在航空航天设备制造业等方面占有较大比重,在出口比重较大的一些产业上,东部比重都在80%-90%以上,轻工业制品的比重基本在80%以上,许多重工业加工制品和资本密集产业的比重也占较大比重,约70%以上。

3.东中西部就业结构呈东高西低之势。除了经济发展过程外,在既定的经济总量下,产业结构也是决定就业规模和就业结构的重要因素,在171个小类行业中,东部地区劳动力吸纳超过90%的就业份额的行业有14个,中西部地区没有一个行业的就业份额超过70%,其中最高的是中部地区的炼焦业(66.42%)。就业份额超过50%的行业中部地区有4个。西部地区只有2个,航空航天器制造业53.5%和复烤业52.15%,由于东部地区的加工轻工业制品部门发展迅速,所占比重较高,因此,东部地区的轻工业制品部门成为吸收劳动力的主要部门。

(三)制造业中新兴主导产业的选择

在“十一五”期间,确定具有高增长特征的制造业新兴主导产业是至关重要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生一批新兴主导产业,其意义在于能够有效化解当前制约增长的矛盾,扩大就业,带动国民经济增长,保持可持续增长的潜力。由中国社科院课题组公布的研究报告中说:第一,按各个行业的数据进行测算,依据就业带动效应,增长推动效应,可持续发展效应,带动效应四条标准,使用主要工业行业的已有数据,从强到弱对各个行业的上述四种效应进行排序,可挑出前8名行业。

第二,依照吸引外资的密度进行选择,过去的实践表明,外资进入密度和一个行业的发展速度高度相关。第三,依最新趋势选择,信息产业在过去两年中,一直保持着3倍于GDP的速度增长,2002年汽车行业取代电子通讯行业,成为对工业及整个国民经济增长带动力最强的行业之一。综合考虑3个选择标准,课题组认为,在“十一五”期间,应该并有可能成为新兴骨干产业的制造行业有: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纺织和服装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专用设备制造。

(四)传统产业西部转移

通过以上分析对比我们得出,西部地区已经具备大量吸纳传统产业的各项条件,特别是装备制造业、资源采掘、加工产业、原料加工业、旅游业。

1,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交通便捷、通讯发达、信息畅通、电力及部分优势资源供应充分。

2,制度环境、投资环境、市场环境、大大改观,人才、技术、知识水平不断提升。

3,社会治安良好,居民的购买力大大增强,已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市场容量。

4,正在形成以原有规模城市为中心,以交通线为纽带,以工业基础较好的地区为区域经济网等各种形式的经济增长点,增长带,增长区域。

5,每年大批高校毕业生及其西部就业志愿者,为企业提供了大量高效低成本的人力资源。

反观东部,虽然也在高速增长,但部分因素正在对传统产业在东部的进一步发展形成约束,如人力成本的上升,使纺织、服装行业成本上升,江浙粤地区2004年的民工荒就是例证。原料运输成本较高的加工业向原料产地的转移,现在成为了可能,如:新疆优质的棉花,丰富的矿物资源,绿色美味的肉蛋奶等农产品,对纺织服装加工业、石油化工产品提炼业、食品加工业具有很大引力。其他西部省区都有自己的特色产出和优势资源。东部地区近几年商业用地地价不断上升,煤、电、油、运等瓶颈制约在加强,本地消费者对传统工业品、日用消费品的需求正在发生质的改变,从而使传统工业品制造、日用消费品的制造向西部转移,创造了市场环境,再者东部三大经济圈面临着加强产业结构升级换代,提升自己国际制造水平竞争力的挑战,它们必须不失时机地对传统产业实行强制转移或淘汰,才能满足国际市场的要求,对东部沿海地区企业来说,也是一种规模扩张的机会,可以通过对西部条件好的工业企业兼并、资产重组、注入资金等方式,实现经营规模的扩大,提高市场占有率和资产总规模,实现传统产品的制造能力西部转移,原有企业设备更新、技术改造、转产高科技产品。

第二篇:西部区域经济发展

西部区域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高速发展,西部地区经济与东中、部的差距逐渐增大。因此,我国政府做出了加快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西部开发战略,对于西部地区来说,既带来了发展的大机会,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本文就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的发展现状、条件和发展思路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将提供一些有益借鉴。

西部地区是指包括云南、贵州、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藏、四川、重庆、内蒙古、广西(市、区)这一土地辽阔、资源丰富、多民族聚集的广大地区[①].总面积占全国的56、8%,森林面积占全国的36%,水资源储量占全国的82、3%,生物、矿产资源相当丰富,而人口只占全国的24、6%。全国65%以上的少数民族人口居住在这里。这是我国少数民族集聚的主要地区,也是生态条件较差而自然资源富集的地区。同时,西部的一些地区还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有着悠久的农耕文明和文化传统。只是由于社会变迁、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制约,以及近代以来生产力布局东移,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日益扩大,成为我国的经济欠发达地区。

西部产业结构调整环境分析

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是西部经济发展的基础

产业结构升级和演进是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资源在各个产业的合理配置,是扩大经济规模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产业结构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市场需求变化,经济就可以在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否则就会延误经济的发展。此外,比例关系失调的产业经济运行隐藏着大量低利用效率的资源,将使经济效益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从而使经济发展失去扩张的基础。因此,在西部大开发中,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推进西部经济发展的基础。

西部地区一直被认为是资本匮缺、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西部区域经济发展长时期走的是资源开发为主的道路。随着市场环境和国际环境的变化,这种以资源禀赋为中心的传统工业化战略受到了挑战和冲击。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发展已进入相对过剩阶段,由此,使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大为减弱。

有资料表明,面积占全国56%,人口占全国23%的西部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0%、东部地区的40%,这种一低一高的差距还呈逐渐扩大的趋势。要实现西部经济的振兴和可持续发展,实现东西部协调平衡发展。其产业结构必须调整和优化,必须善于从过度资源依赖中走出来,寻求更广阔的产业发展空间。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实环境

1、当代产业结构调整新趋势。

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或时代,是产业结构演变的背景条件。不同经济发展时代有不同的要素结构和技术结构,产业结构是一定要素结构和技术结构的综合表现。8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演变出现了两个明显的趋势,即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加速。

产业结构高级化是从两条路径同时推进的,一是新兴的知识产业快速发展,推动产业结金融频道申请认证!财富值双倍检索优先专属展现同行交流

构高级化。各国都加大了对科研和开发的投入,注重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二是用新知识和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为了提高传统产业约生产效率,近几十年来,各国都致力于把成熟化的高新技术应用于传统产业,从而提升传统产业结构的技术层次。如美国运用计算机

技术改造钢铁行业的设计和制造系统,实现了现场操作的自动化控制。日本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装备批发零售业,提高了流通业的生产率等等。

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加快,主要表现为主导产业的更替周期缩短,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的趋势告诉我们,在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如果再不加快步伐,我们将会被远远地甩在时代的后面。

2、西部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主要问题

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全国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农业经济形态占有相当比重、工业经济形态还不成熟,知识经济形态在总体上初见端倪的状态。这就意味着,一方面我们要面临着农业和工业初步现代化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诸如资本技术等要素紧缺、经济结构调整的剧烈波动、基础设施欠帐太多、失业人口快速增长等大量经济发展问题,另一方面还面临着资源和环境约束增强、产业高新技术化加快、信息网络化和社会化普及等等后工业社会或者知识经济社会形态国家常见的现代经济现象。

西部产业结构调整既要适应当代产业结构调整新趋势,也要与全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同步。特别是目前中国正面临消费结构和生产结构都需要大调整的新时期,在未来若干年内,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将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这些都是我们在进行西部产业结构调整时必须考虑的因素。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不应仅仅拘泥于上游产业,还应注重产业升级,积极发展下游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从比较优势出发,着力构建有竞争优势的地区特色经济,以降低风险、提高成功率

西部产业结构调整既要适应当代产业结构调整新趋势,也要与全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同步。特别是目前中国正面临消费结构和生产结构都需要大调整的新时期,在未来若干年内,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将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这些都是我们在进行西部产业结构调整时必须考虑的因素。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不应仅仅拘泥于上游产业,还应注重产业升级,积极发展下游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3、西部产业结构调整的市场环境。

首先,产业结构变革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按照现代市场机制和现代科技革命的客观要求整合产业结构。

其次,西部开发是在“相对过剩经济”的市场环境下进行的。目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相对过剩时期,生产能力相对过剩的矛盾十分突出,特别是市场过剩的状况也不断地向能源以及其他资源产品延伸,对以资源型产业为特征的西部经济形成极大的冲击。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问题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调整结构成为促进经济发展、扩大需求的重头戏。须在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改善方面取得积极进展,才能为西部稀缺要素的流入创造条件。在西部塑造一个基础设施完备,生态环境优良、生活质量较高的地区形象,对于吸引外部企业落户西部是十分重要的。

4、西部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环境。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陆续采取一系列具体运行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由于政策过于分散化,导致了产业集中度的偏低。一方面,国有企业结构不合理,分布分散,政府在支持力度上往往是面面俱到,难以实现集中。另一方面,受部门利益和地方利益的影响,对重点产业或支柱产业的政策支持不集中,导致主导产业的投资达不到最佳规模。此外,产业促进政策与体制改革配合不佳,使产业政策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要使产业政策发挥显著作用,必须要有一套健全的微观经济体制――企业制度与之相配合三政策建议

1完善市场制度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这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基础,也是目前最为紧迫的环节。建立健全市场法律体系,包括建立市场主体和中介法律制度、产权法律制度、市场交易法律制度和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全面推进经济法制建设。同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完善政府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决策程序,加强对法律法规和重大决策的解释工作,增强透明度,充分利用社会智力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市场主体对行政执法和司法审判的监督作用,约束地方政府行为,建立“有限政府”和“有效政府”,提高政府承诺可信度,做好市场的“守夜人”。

2.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在此过程中,积极发挥地方政府作为市场服务者和“指路人”的作用。在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根据当前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当地具体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指导政策,引导当地企业进入、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特色加工制造业,如特色农林牧业、农林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旅游及相关产业

加强西部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高新区建设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国东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高新区发展的区域差异。在全国53个国家高新区中,西部地区仅占13个,且园区的建设质量与东部地区差距较大,如缺乏鼓励创新的机制,技术开发能力弱;园区内企业间缺乏内在产业关联机制,未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优势的产业集群等。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西部高新区也迎来了发展的良机。本文分别就西部高新区的发展现状、条件和发展思路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将为西部高新区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发展现状及条件分析

总体水平不高发展势头强劲

从国家高新区综合发展报告所显示的创业企业数、从业人员、工业总产值、总收入、工业增加值、出口创汇、净利润、上缴税收等指标看,西部13个高新区的平均发展水平均低于东部,差距较显著的是企业数、出口创汇、总收入和工业总产值4项指标,尤其是在出口创汇方面差距明显,说明西部高新区的外向性较弱。在我国公布的第一批国家高新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名单中,西部地区仅有西安高新区一个在列,而东部有12个,中部有3个。虽然从数据来看,西部13个高新区处于明显的落后地位,但从发展趋势上看,西部高新区近几年发展势头十分强劲,其总体发展态势处于较快的发展阶段,营业总收入、工业增加值、出口创汇、上缴税额指标均高于全国高新区的平均增长水平。像包头、贵阳高新区及杨凌农业示范区等基数较小,各项经济指标增长幅度较大,显示了西部高新区发展的新特点。西部地区的整体科技实力较弱,但也有一些科研能力较强的城市,工业基础雄厚,拥有 若干技术先进的产业。三线建设时期,国家的大量投资奠定了中西部地区工业化的基础,已形成一批具有较大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如核工业、电子工业、航空航天工业、通讯设备制造业、自动控制设备制造业、激光技术、新型复合材料等。此外,在西安、成都、绵阳等城市,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较多,科研能力强,已形成一批具有相当实力的强势产业。因此,西部地区总体科研实力虽然较弱,但也有若干具有强大潜力的增长

发展思路探讨

重在培育地区经济增长点

西部高新区的发展在战略意义上具有特殊性西部地区发展高新区的重要意义在于培育地区经济增长点,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后续潜力。西部大开发首先要培育具有较强辐射力和带动

效应的地区经济增长点,即加快大城市发展步伐,缩小与东部沿海地区发达城市间的差距。这些大城市发展空间的拓展有赖于产业层次的提升,因此必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突出重点合理分工彰显优势

西部高新区的发展应突出重点,合理分工,彰显优势。

首先,在区域范围内重点扶持具有较强潜力的国家高新区建设,杜绝遍地开花的发展模式,应在经济实力较强、科研基础雄厚的城市重点建设一批国家高新区。

其次,高新区要科学布局,协调发展。同级高新区间应形成产业类型的错位发展,避免产业同构,避免恶性竞争;不同等级的园区间应形成产业层次的合理分工,即国家高新区提高研发能力,重点进行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研究,已建成的省市级高新区则着重进行高科技产品的生产与推广。

第三,发展强势产业,并形成独具规模和联动效应的专业产业链,如绵阳高新区在原有的基础上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西安、宝鸡高新区则在先前强大的军工产业的基础上进行军转民的改革,发展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等新兴产业;昆明高新区借助于区域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优势,进行生物医药工程和新材料等产业的开发研究自上而下推进制度变革

制度的差异是导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一个根源问题。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实际上是制度的发展,而非纯粹技术的发展。由于制度本身对于技术创新具有重要意义,西部地区发展高新区至关重要的一步棋就是制度革新。改善社会环境多渠道引进人才

西部高新区要重视多种途径的人才培养,构建多元化的人才结构。在引进人才方面。首先要延续地方文化生命力,培植人们的地方情感,改善创业环境和生活环境,留住本地人才;其次要提供颇具吸引力的投资条件和政策优惠,吸引有实力的投资者进行创业;第三,要建立一定的奖励机制,将个人成果和奖金报酬直接挂钩,吸引具有较强技术水平的尖端人才,开展前沿产品及技术的开发

第三篇:产业集群地区经济发展

目录产业集群的效应 ………………………………………………………1 2 民族地区产业集群发展概况 …………………………………………2

2.1民族地区产业集群的分布现状…………………………………………2

2.2民族地区产业集群的特点………………………………………………2 3立足民族地区的区域特色,树立产业集群发展战略…………………3

3.1产业集群发展需要政府发挥重要作用…………………………………3

3.2发展产业集群要突出区域特色 …………………………………………3

3.3注重培育集群社会文化环境 ……………………………………………3 4 推进民族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对策 ………………………………4

4.1加强产业集群发展的规划指导,构建良好的协作环境,扶持产业集群的发展4

4.2培育特色产业集群的后发优势,激发产业集群的发展活力 ………………4

4.3加快专业市场建设,支撑地方产业发展 …………………………………4

4.4强化产业集群的创新体系,推动产业集群升级……………………………4 参考文献..……………………………………………………………..……

5摘要:产业集群作为现代经济布局的一种重要形式,不仅支撑了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起飞,更成为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对民族地区产业集群的特点和现状进行考察,提出实施产业集群战略,促进产业集群的培育、发展和壮大,对

提升民族地区产业竞争力,加快民族地区整体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产业集群民族经济产业结构竞争力

产业集群作为现代经济布局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实践中,始终扮演着经济增长助推器的角色。随着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集群的兴起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促进作用,集群经济战略已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发展途径。在当前的“十一五”规划制定中,发展产业集群、促进城镇化建设也成为各地政府首要关注的问题。对于经济较落后的民族地区来说,其经济发展完全有可能借助产业集群模式,通过政府的扶持、市场的培育和企业的创新增强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从而实现跨越式发展。

1.产业集群的效应

产业集群用来定义在某一特定领域(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主)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组织形式。通过发展产业集群,可以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专业化分工,提高企业和区域的劳动生产率,为区域经济创造更多的市场机会;企业间的分工协作和互补性,可形成协同效应;产业集群的集散效应可汇集区域经济发展的技术、资本和劳动等要素,提高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发展完善的产业集群可以促使集群内企业拥有稳定的学习、交流、创新和进步的共生机制,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创新效应;产业集群还可发挥区位群体效应,形成区域品牌优势。更主要的是,集群制造不同于大规模制造,集群制造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避免以往工业化道路上的弊端,具有与新型工业化道路良性互动的特征,也必然大大推进城镇化进程。

可见,产业集群不仅是一种强竞争力的经济组织形式,也是一种可扩展的跨越式发展模式。产业集群所具有的群体竞争优势和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是其他形式无法比拟的,其发展能够提升整个区域的竞争力,为实现区域经济的高起点、跨越式发展增加新的动力。

2.民族地区产业集群发展概况

2.1民族地区产业集群的分布现状

近几年,民族地区经济无论是在空间布局上,还是在产业配套上,集群化趋势皆初显成效,形成了一批初具规模的产业集群。

2.1.1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民族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资源禀赋不同,形成了各具特点的农业产业集群。农业产业集群极大地带动了周围农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培育了地区龙头企业,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

2.1.2畜产品加工业产业集群。民族地区畜产品资源优势充裕,在肉类加工工业、乳类加工工业、蛋类工业和皮革毛绒工业等各类加工工业中表现突出。

2.1.3能源、化学工业产业集群。近年来,各区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充分发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优势,逐步形成以煤、电、石油、天然气为主的能源工业,以煤化工、石油天然气化工为主的化学工业。

2.1.4金属冶炼制造业集群。民族地区资源富集,许多资源不但储量大而且开发条件好,具有发展特色产业的比较优势。

2.1.6旅游业产业集群。民族地区集中了颇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其中新疆、广西近年来发展较快,初步具有一定的规模。

2.2民族地区产业集群的特点

2.2.1丰富的资源禀赋成为产业集群发展的强大基础。资源优势有利于培育构建以此为支撑的产业集群。

2.2.2重点工程、重大项目拉动产业集聚。民族地区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行,依托“西电东送”、“西气东输”项目及其他国家重点工程,促进了生产要素集聚,加快了产业群、产业链和产业基地建设的步伐,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瓶颈。

2.2.3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一批有影响、有潜力的龙头企业及企业集团开拓了市场,创出了品牌,不断带动基地建设,引领其他相关配套企业的成长、壮大。

2.2.4特色产业多集中于初级产品市场。民族地区的特色产品产量大,质量高,但对整体经济的发展促进作用却有限。

2.2.5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较少。在产业分布上,民族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从规模到数量都十分有限,主要集中在几个高科技园区。

总体来讲,民族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基本上处于启始阶段,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产业集群相对较少,大部分产业集群仍处在产业集聚阶段,有的还仅仅是个雏形。

3.立足民族地区的区域特色,树立产业集群发展战略

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具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规定了民族经济发展中的区域特色。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最为明显之处在于鲜明的民族性。其二,民族地区具有各具特色的传统文化、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对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其三,在各民族地区,由于区位条件、历史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程度存在差异,发展产业的形式与结构各不相同,发展的速度也不尽相同,使得各区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多层次性,经济结构与生产方式也相应呈现出差异性。当前,对于民族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研究、决策和规划都应充分认识这些特点,由此树立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3.1产业集群发展需要政府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民族地区缺少沿海经济起飞时好的商业环境(沿海区位优势、发达的农业经济基础、国内经济短缺、国际产业大量转移等),因此在发展产业集群的过程中,民族地区政府要专注于消除妨碍生产力成长的障碍,抓好基础设施和政策环境的建设,促进本地区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3.2发展产业集群要突出区域特色

应充分依托本地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色,形成“区位品牌”,不仅要使物质资源成为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还要使特有的历史文化资源也被整合到产业集群的体系之中去,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逐步形成本地化的产业氛围和产业综合竞争力。

3.3注重培育集群社会文化环境

民族地区各地文化特色明显,地方政府在制定产业创新政策时,要充分考虑本地区的文化特色,对于那些还没有形成地方优势的产业集群的区域,重要的是营造产业创新氛围和制度文化氛围;对于已经形成地方优势的产业集群区域,也要重视制度文化的创新,以发挥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4.推进民族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对策

4.1加强产业集群发展的规划指导,构建良好的协作环境,扶持产业集群的发展

民族地区大多处于待开发阶段,自我发展能力不足,要跨入现代工业化的门槛,就必须把外部资金、人才、技术输入等和区内条件结合起来。为此,应坚持科学规划,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如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协调产业政策;逐步对产业集聚的发展进行金融支持;营造产业载体,吸引企业聚集;加大对内对外开放的力度,采取优惠政策积极引入沿海东部企业和外资企业弥补本区集群内部的产业缺口。

4.2培育特色产业集群的后发优势,激发产业集群的发展活力

民族地区在特色农业、畜产品、能源开发、旅游业、边境贸易等方面都有极大的潜力可挖。不断发展特色产业集群,要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增强特色产品和资源的深加工能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强产业竞争力。现有产业集群要以现有的主导产品为基础,做强做大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加强主导产品的内部分工协作,加速上游和中下游产品的开发,填补产业链条上的空白点,逐步完善产业的整体功能。

4.3加快专业市场建设,支撑地方产业发展

专业市场与地方产业发展有着内在的共生关系,国内许多地区产业集群都得益于各类专业市场的有效发展。民族地区应利用地理等优势大力发展专业市场,强化专业市场与产业配套,依靠各类专业市场带动地方特色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通过市场建设加快产业的集中,同时为产业发展提供稳定的市场空间。

4.4强化产业集群的创新体系,推动产业集群升级

当前,绝大部分民族地区的产业集群从事的是加工业。这些产业集群凭着资源禀赋、廉价劳动力、规模经济等优势有了一定的发展和影响。但是,这些资源禀赋、廉价劳动力等并不能保证产业集群的持久优势;强化内生性技术的研发和创新,不断开发和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才是产业集群进一步提升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因此,民族地区应在充分利用产业集群优势的基础上,推出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促进企业间的合作,大力培育以大学科技园为核心的集群模式,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加速集群产品产业化。对企业而言,要充分利用当地研究机构和企业研发力量,发挥当地专业性人力资本的优势,加强自主创新。如此,民族地区才能把产业集群不仅建成产品加工基地,更积极建成产品创新基地。

参考文献:

[1]廖佳敏.建立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经济与管理.2006,(3)

[2]徐承红.论西部地区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企业活力.2005,(10)

[3]陈柳钦.产业集聚与产业竞争力.南京社会科学.2005,(5)

[4]隋映辉.产业集群成长、竞争与战略.青岛出版社.2005

[5]盖文启.创新网络—区域经济发展新思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7]李靖靖.发展壮大内蒙古产业集群研究.内蒙古社科规划一般项目.2006

[8]陈德峰.新疆优势资源转换战略重大的历史性突破.中国创新网.2006-9-8

第四篇:2012年2月9日西部经济发展

2012年2月9日-胡锦涛总书记要求,“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要“...把资源环境承载作为确定区域产业发展规模的科学依据,西北水资源匮乏地区,将

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战略思想 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时期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开展西部大开发战略环评是中央赋予环境保护部门的重要职责,是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2009年以来,环境保护部组织完成了环渤海沿海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沿海、成渝经济区和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等五大区域战略环评工作。作为一次成功的试点工作,五大区域战略环评拓展了环境保护参与综合决策的深度和广度,构建了从源头防范布局性环境风险的重要平台,探索了破解区域资源环境约束的有效途径。目前,五大区域战略环评成果已经成为制定河北沿海经济带开发等国家重大区域战略的重要参考,成为天津、重庆、山东、福建、广西等地编制“十二五”规划、制定地方环保政策的重要支撑,成为相关地区火电、化工、石化、钢铁等行业环境准入的重要依据。五大区域战略环评试点为开展西部大开发战略环评提供了宝贵经验。

一、西部大开发战略环评的重大意义

西部大开发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中具有优先地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基础地位,在可持续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是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西部面临着难得历史发展机遇。同时,西部地区生态功能重要,生态环境敏感,生态系统脆弱,发展与保护的潜在矛盾突出。西部的发展务必吸取东部部分发达地区的教训,一些地方在经历了快速发展之后,正在付出沉重的环境代价,不得不花费更高昂的成本去治理。环境保护部门有责任思考西部要走什么样的路,怎样走真正可持续发展的路,有责任把这个问题讲清楚、说明白。开展西部大开发战略环评,不断拓展和深化区域性战略环评,对于推动环境保护参与综合决策,贯彻“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战略思想,推动西部地区走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时代要求

西部地区孕育了诸多大江大河,地形气象条件复杂,生物多样性丰富,水源涵养和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十分重要,是我国的生态安全屏障,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全局性战略地位。因此,必须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西部大开发的基本前提。胡锦涛总书记要求,“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要“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着力建设美好家园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温家宝总理强调,“要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基础,坚持开发和保护相互促进,全面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李克强副总理指出“环境是重要的发展资源,良好环境本身就是稀缺资源”,要“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促进转型发展,提升生活质量”。社会和媒体也非常关注西部大开发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近期,《人民日报》刊发评论指出,“发展接力”不能变成“污染接力”,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一定要坚守环保红线。开展西部大开发战略环评,就是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引导生产力优化布局、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努力破解重点产业空间布局与生态安全格局、结构规模与资源环境承载的两大矛盾,既要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环境问题的总钥匙,又要充分发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开展西部大开发战略环评,不仅是环保部门落实中央要求、参与综合决策的重要职责,更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时代要求。

(二)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

周生贤部长多次指出,要解决我国的环境问题,就要从宏观战略层面切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以环境保护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今后一个时期,西部地区将加快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特色优势产业体系和现代工业体系将逐步形成,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总量实现翻番,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十分紧迫和繁重。开展西部大开发战略环评,能够通过“优布局”推动“转方式”。充分发挥区域互补优势,支持加快攀西钒钛产业、云贵有色金属和磷化工、青海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以及新疆能源资源开发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形成产业有序竞争、生产力合理布局的一体化发展局面,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开展西部大开发战略环评,能够通过“控规模”推动“转方式”。把资源环境承载作为确定区域产业发展规模的科学依据,西北水资源匮乏地区,将水资源和水环境作为经济布局、产业发展、结构调整中重要的约束性、控制性、先导性指标;西南是生物多样性宝库,坚持生态优先,基于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要求合理确定产业规模。开展西部大开发战略环评,能够通过“减总量”推动“转方式”。加强污染减排力度,倒逼经济结构调整,推进西北水污染严重地区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减排,抓好西南大气污染防控重点区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减排。通过污染减排的倒逼传导机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企业技术改造,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三)促进西部生态环境战略性保护的必然选择

当前,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已十分突出。西部水土流失面积接近30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的80%。部分地区资源型、水质型和工程型缺水复合发生,支撑发展的能力显著不足。部分地区物种灭绝的速度还在加快,生物多样性下降。在西部地区跨越式发展过程中,必须减缓乃至扭转这种趋势,推进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战略性保护。开展西部大开发战略环评,有利于维护重要区域的生态服务功能。在重点产业布局时合理避让重要生态功能区,加大生态补偿力度,做好西北草原荒漠化防治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区、青藏高原江河水源涵养区、西南石漠化防治区和重要森林生态功能区等重要区域的生态保护。开展西部大开发战略环评,有利于推进重点流域的差别化保护。基于环境现状和重点产业发展情景,推进水磨河、石羊河、南盘江等河流湖泊的水环境保护和治理;加强塔里木河、黑河等流域综合治理;研究伊犁河、额尔齐斯河等流域的整体性预防性保护措施,保护重要流域的生态环境安全。开展西部大开发战略环评,有利于突出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重点。推进已开发地区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区域综合治理,正在开发地区同步实施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重大工程,未开发地区推进绿色空间保护和生态屏障构建,以较小的代价实现规模化开发,建设美好家园,永葆秀美山川,实现西部生态环境的战略性保护。

二、西部大开发战略环评的总体要求

西部大开发战略事关全局、意义深远。西部大开发战略环评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必须准确把握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阶段特征,在优布局、抓重点、建机制、求创新上多下功夫。

(一)在优化布局上多下功夫,科学引导国土空间优化开发

优化布局要坚持“点上开发、面上保护”原则。支持能源资源综合利用等重点产业的“点”上开发,引导规模化布局,优化建设时序和生产工艺,实现集中集约高效发展。同时,强化生态补偿和综合整治,研究区域替代和错位发展,实现区域流域的整体“面”上保护。优化布局要确保生态环境底线。把生态安全屏障和生态服务功能的保护作为重大开发建设布局的前提,各类开发活动不仅要避让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国家明令禁止的“高压线”,还要结合区域宏观产业布局和生态环境特点,保护好珍稀特有鱼类生境等重要生态功能区。优化布局要构筑生态环境良性发展格局。严格保护吐哈盆地、柴达木盆地等天然绿洲,强化防风固沙和水资源保护工程,构筑绿色空间点块状分布的圈带型生态格局。加强伊犁河、天山北麓诸河等重点流域污染控制、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统筹好钢铁、能源、化工石化等重大项目在上下游、干支流的布局。强化云贵自然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协调好能源、重化工产业发展与石漠化防治工程、森林生态保育恢复工程建设的规模与时序。

(二)在突出重点上多下功夫,有力支撑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战略性保护

一是破解关键制约。抓住西北地区普遍干旱、水资源短缺和西南地区水土流失、土地资源不足等核心问题,统筹好西北地区的水资源利用和水环境保护,统筹好西南地区产业布局与生态功能保护争地等问题。二是抓住热点区域。围绕天山北坡经济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兰州—白银经济区、滇中经济区、黔中经济区等产业布局的热点区域做文章,努力破解重点产业的结构规模与资源环境承载、空间布局与生态安全格局间的矛盾。三是解决重点环境问题。在水资源不足、水环境敏感区域,既全面防范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物污染等新型环境问题,又着力解决石化、煤化工等行业发展的高污染、高耗水问题,提高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在酸雨控制的大气环境敏感区,合理调控煤电的布局和规模,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在生态脆弱地区,着力预防能源矿产资源开发等造成的生态破坏,防止出现新的生态退化。

(三)在建立机制上多下功夫,充分发挥战略环评前瞻导向作用

第一,强化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把“优先落实产业升级政策、优先保证环保投入、优先加强环境管理能力建设”的要求上升为综合决策理念,融入综合决策流程,落实于决策实施各个层面。把“保红线,严标准,优布局,调结构,控规模”的思路制度化,使“软约束”成为“硬指标”,成为区域环境准入的标准,成为产业升级转型的原则。第二,健全从决策到执行的联动机制。把“生态功能不退化、水土资源不超载、排放总量不突破、准入要求不降低”落实到重点区域和行业的发展规划中,落实到建设项目的环评审批中,使工作成果成为管理要求。第三,完善战略性保护的投入机制。开发建设项目必须配套生态环境保护设施,重大规划必须配套重大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开发区域必须配套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确保开发建设活动与生态环境保护同步实施、协调发展。

(四)在开拓创新上多下功夫,不断探索区域性战略环评模式和方法

一是理念思路的不断创新。在继承和发展五大区域战略环评经验的基础上,立足全国一盘棋的角度,统筹推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站在全面建设小康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统筹考虑生态环境影响与维护群众健康,防范环境风险和维护社会稳定;站在尊重差异发挥优势的维度,认清西部不同地区发展阶段和资源环境禀赋特点,实现差异化引导和均衡协同推进。二是研究内容的不断创新。把常规评价指标和突出环境问题结合起来,把当前环境问题和累积性发展趋势结合起来,把生态屏障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结合起来,使战略环评的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扩大。三是技术手段的不断创新。抓住西部大开发关键环境问题,运用新理论、新方法、新手段,正确把握西部生态环境演变的规律性特征和重点产业发展态势,准确分析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科学提出重点产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调控方案和对策机制。

三、西部大开发战略环评的保障措施

西部大开发战略环评涵盖范围广,工作任务重,技术要求高,协调难度大。因此,必须强化领导、组织、协调、管理等各项保障措施,确保圆满完成各项任务。

一是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西部大开发战略环评是环保部门深入推进历史性转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探索中国环境保护新道路的重大实践。各级环保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勇于担当推进西部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的新使命,勇于探索参与综合决策的新途径,勇于践行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的新举措。同时,各级环保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强化协调,合力推进,确保西部大开发战略环评工作顺利开展。

二是科学组织,高效实施。必须全面做好进度控制、过程管理和质量把关,分阶段、分专题开展工作评估,及时了解实施进展,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及时总结经验和成果。实行领导小组、协调小组和管理办公室三级项目管理模式。建立项目负责人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关键问题研讨制度、定期评估制度和资源共享等制度,推进技术攻关进度。实施总体设计单位、分项目牵头单位和重点专题承担单位三级技术攻关体系。严格财务管理制度,坚持“合理安排、专款专用、追踪问效”的经费使用原则,厉行节约、讲求实效,自觉接受监督、审计,做好财政专项绩效考核。

三是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充分发挥地方环保部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穿针引线”的作用,做好基础资料的收集,做好与地方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工作。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科研机构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集成高效技术网络,推进技术创新与协作。充分发挥专家的咨询作用,建立完善的协调和会商机制,定期对重大问题进行技术研讨,确保项目成果的质量和水平。充分发挥项目组织管理部门的把关指导作用,既严格工作质量和进度要求,又做好技术支持和管理服务。

四是强化管理,注重应用。必须加强组织观念和纪律观念,不随意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不随意公开资料数据和阶段成果,避免对项目开展造成不必要的干扰。同时,从项目设计、专题攻关和报告集成全过程考虑成果应用。既加强宣传,让大家了解、关注这项工作,形成良好社会氛围;又注重成果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使成果易于被各级政府、各个部门接受,易于转化为决策依据和准入标准。

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事关各族群众福祉,事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上下同心、协力推进,贯彻落实“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战略思想,积极探索中国环境保护新道路,努力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中国环境报》2012-2-9

第五篇:习题-《欧洲西部和极地地区》

理科培优2014年《地理》

【欧洲西部和极地地区】

例1.(2002年上海市)世界上最大的区域性贸易集团是()

A.欧洲联盟 B.世界贸易组织 C.石油输出国组织 D.东南亚国家联盟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世界上主要区域性国际贸易集团特征的理解能力。即考查了地理知识,又考查了政治知识,属典型的跨学科小综合题。世界贸易组织不属于区域性的贸易集团,B项可排除;其他三个选项虽然都是区域性贸易集团,但贸易额最大、在国际上经济地位最突出的是欧洲联盟。本题的失误点是审题不清,容易误选B项,B项属世界性的贸易组织,是最大的,但却不能说是最大的区域性贸易组织。

答案:A。

例2.(2003年广西柳州市)下列纬度位置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是()

A.拉丁美洲 B.大洋洲 C.南极洲 D.亚洲

解析:本题考查大洲与所处经纬度的关系。南极洲的纬度位置最高,可达90ºS,跨经度也最广,因为所有经线都相交于南极点,而南极点又在南极洲上,所跨经度为360º。

答案:C。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城市中,有“音乐之都”称号的是

A.威尼斯 B.维也纳 C.雅典 D.罗马

【】2.世界天主教的中心位于

A.梵蒂冈 B.摩纳哥 C.圣马力诺 D.安道尔

【】3.有关欧洲西部国家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临国最多的是法国 B.国家数居世界个大洲之首

C.领土都位于地中海气候区的是德国 D.西班牙地处直布罗陀海峡北岸

【】4.下列欧洲国家中,符合“工业大国、农牧业发达、著名旅游国”特征的是()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意大利

【】5.在伊比利亚半岛旅游时,可能会观赏到

A.大斗兽场遗址和比萨斜塔 B.曲折幽深的峡谷海岸

C.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 D.海滨浴场和斗牛比赛

【】6.下列有关荷兰的别称,错误的一项是

A.地势低洼的“低地之国” B.湖泊众多的“千湖之国”

C.风车林立的“风车之国” D.郁金香盛开的“花卉之国”

【】7.欧洲著名三大旅游国的共同旅游资源是

A.峡湾海岸和文化古迹 B.一望无际的平原

C.地中海沿岸沙滩D.印刷精美的邮票

【】8.下列关于欧洲西部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以白色人种为主、人口稠密、发达国家众多

B.许多国家进口汽车、食品,出口石油、粮食

C.南、北部工业区密集,中部平原农业发达

D.在内陆国家,旅游业是国民收入的唯一来源

【】9.与南极地区相比,北极地区

A.气温较低 B.风速较大 C.降水较多 D.纬度较高

【】10.北极地区的欧洲国家自西向东依次有

A.俄罗斯、挪威、瑞典、芬兰 B.挪威、瑞典、芬兰、俄罗斯

C.芬兰、挪威、瑞典、俄罗斯 D.俄罗斯、芬兰、瑞典、挪威

【】11.下面是某同学向家人介绍的南极地区的情况,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A.南极地区并非就是指南极洲 B.南极大陆上也存在环境问题

C.南极洲几乎都在南极圈内 D.南极地区气候酷寒的主要原因是冰雪覆盖

杨钢老师教育工作室 专注中考 第1页/共2页

理科培优2014年《地理》

【】12.南极大陆的资源特征是

A.典型动物是企鹅B.石油资源储量巨大

C.龙虾资源十分丰富 D.有世界上最大的铁矿

【】13.下列关于南极洲冰盖的说法,正确的是

A.覆盖了整个南极大陆 B.平均厚度为3000米

C.占全球淡水储量的大部分 D.没有受到任何污染

【】14.关于我国南极洲两个科考站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A.均在南极圈内B.均在南极圈外

C.长城站在南极圈内 D.中山站在南极圈内

【】15.关于两极地区共同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两个地区都非常寒冷

C.两个地区都有常年定居的科学家

杨钢老师教育工作室 B.两个地区都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D.两个地区都有频繁的科学考察活动 专注中考 第2页/共2页

下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传统产业西部转移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传统产业西部转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调查前,我们事先做好了细致的准备工作,并请当地学校的同学作为我们的向导帮助我们完成调查。 在当地,我们分别采访了村委会领导和许多当地村民。组员们用自己礼貌的态度和......

    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思路

    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思路【摘要】改革开放以来,苏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一直落后于苏南、苏中地区,制约苏北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县域经济发展较慢。目前苏北地区县域经济......

    客家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客家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华南师范大学经管学院06级国贸班粤东北(客家地区)小组 改革开放30年的春风让我们粤东北地区的经济有了稳步、健康、长远的发展,08年全球“金融危......

    为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献策

    为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献策 顾宝凤/文区域经济 ·1999年2月中国中小企业CHINASME在当前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欠发达地区如何缩小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差距,我认为:一、 应当认真研究市场问......

    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社会实践参考(精选)

    调查前,我们事先做好了细致的准备工作,并请当地学校的同学作为我们的向导帮助我们完成调查。在当地,我们分别采访了村委会领导和许多当地村民。组员们用自己礼貌的态度和真挚的......

    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调查前,我们事先做好了细致的准备工作,并请当地学校的同学作为我们的向导帮助我们完成调查。 在当地,我们分别采访了村委会领导和许多当地村民。组员们用自己礼貌的态度和真......

    第三章招商引资与地区经济发展

    第三章:招商引资与地区经济发展招商引资是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区域经济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就是招商引资的竞争。实践证明,大招大发展,小招小发展,快招快发展,慢招慢发展,因此招商引资在......

    某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调查

    某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调查**镇位于**市**区北郊,镇机关驻地距区政府8公里。北与**省**县东宋门乡搭界,东与市经济开发区宋官屯镇接壤,西与**省庙镇隔运河相望,南接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