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海洋法发展史的追溯

时间:2019-05-14 12:55: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际海洋法发展史的追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际海洋法发展史的追溯》。

第一篇:国际海洋法发展史的追溯

国际海洋法发展史的追溯

国际海洋法发展史的追溯

2017-01-15 郁志荣 郁志荣1235839

郁志荣1235839 微信号

功能介绍 介绍本人对时事政治学习的心得体会,查阅各媒体刊登的时政文章和信息,以互动的形式进行交流。

国际海洋法发展史的追溯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的71%,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基本环境之一。规范人类海上行为的国际海洋法是国际法的一个分支,它和国际法的其他组成部分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国际法起源于欧洲,故欧洲有国际海洋法的摇篮之称。若将1493年教皇亚力山大六世裁定西班牙和葡萄牙瓜分世界海洋的告示作为国际海洋法的开端,那么国际海洋法的诞生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纵观500多年来世界海洋法律制度的演变过程,根据其时代特征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1493~1894年这个阶段经历了海洋垄断领有——海洋自由与领有的争论——领海与公海二元结构的传统海洋法律制度的形成、稳定及其动摇开始的过程。根据教皇1493年的裁定,海洋通航垄断权以大西洋上的子午线为界,以西归西班牙,以东为葡萄牙所有。从此,其他国家的船舶未经许可不得通行。直到16世纪后半叶,荷兰和英国凭借实力袭击西班牙的贸易船只并将其无敌舰队歼灭,这才使世界海洋垄断领有的格局被打破。接踵而来的是以荷兰格劳秀斯为首的海洋自由论和以英国塞尔顿为代表的海洋闭锁论的论战。论战结果,不是整个海洋领有,而是将海洋分成领海和公海并适用两个完全不同的法律制度。不过当时没有明确领海的范围,英国为了排挤在其近海作业的荷兰渔船,于1609年提出了对周围海域的领有主张。1702年,拜茵盖斯·福克在《海洋主权论》中提倡以大炮射程为领海范围,得到了广泛支持。1782年,咖利阿尼建议将当时大炮极限射程——3海里作为领海宽度。18世纪末,大炮射程距离与3海里同时表示领海界限在国际社会得到公认。19世纪后半叶,制炮技术的进步和渔业引进先进技术,对领海范围的确定影响很大。当时大炮的射程已远远超过3海里,在1864年的美国南北战争中,大炮的射程已达到5海里。这标志着大炮的射程和3海里相提并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19世纪末渔船由帆船变成汽船,底拖捕鱼的方法对沿岸渔业有破坏性影响,3海里已经不能满足保护沿岸渔业的要求。有鉴于此,人们对领海范围3海里的信念开始动摇。第二阶段为1894~1973年这是传统的二元结构海洋法律制度向多元化海洋法律制度的转换时期。这一阶段由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和众多发展中国家的相继独立,重视海洋利益的国家越来越多,有关海洋法律制度的争论日益激烈,而且海洋国家的各种提案与日俱增,涉及海洋法律制度的领域日趋广泛。他们不仅限于要求扩大领海宽度,还提出了设立毗连区、具有优先权的渔业水域、大陆架制度、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以及国际深海海底制度等要求。本阶段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国际组织非常活跃,频繁开会,力争解决海洋方面出现的新问题,并使海洋法律制度成文化或法典化。但是,由于海洋国家与沿海各国的利益冲突和意见对立,最终未能形成统一的海洋法律制度。尽管如此,本阶段发生的许多事件对日后形成统一的海洋法律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1894年国际法学会和1895年国际法协会先后发表了关于领海问题的原则意见,即保护沿岸渔场不被底拖捕鱼作业破坏,两会呼吁领海宽度应该扩大到6海里,另外提出随着大炮射程的增加,战时中立国应有权在6海里至大炮射程距离之间决定中立水域。1896年荷兰政府向各国发函倡议,提议依据国际法学会和国际法协会的决议精神,缔结领海宽度统一为6海里的国际公约。但由于各国担心领海扩大后会限制本国海军、商船或渔船的活动范围,对荷兰的倡议反应消极,结果不了了之。1930年,国际联盟在海牙召开国际法典编篡会议,领海制度被列为适合法典化的课题之一。在筹委会准备的预案“讨论基础”中指出:领海宽度原则上为3海里,仅对历史上一惯主张的国家给予承认3海里以上。同时为防止违反关税、卫生上的规定和防止危害国土安全,沿海国可在距岸12海里内设定毗连区。但由于对沿海国的渔业利益和有关适用战争法以及中立法的领海范围问题认识不足,同时各国对领海宽度存在利害冲突和意见对立,海牙法典化会议的领海制度成文化最终以失败而告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海洋法基本稳定,保持着沿岸近海作为领海置于沿海国支配下,其外侧的所有海域均适用于公海自由原则的海洋法律制度。然而战后的1945年9月28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了《大陆架》和《沿岸渔业养护》两个海洋政策宣言,主张美国对其领海外的海底地下资源和沿岸渔业行使国家权利。这一宣言在世界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各国对海洋的主张不仅仅限于大陆架上的海底资源,还对大陆架上覆水的公海也主张排他性权利。1952年,智利、秘鲁以及厄瓜多尔三国发表了《圣地亚哥宣言》,主张沿海国的领海扩大到200海里。这一主张使其他国家纷纷效仿,在这种形势下,国际法委员会在进行传统的海洋法法典化的同时,开始起草有关大陆架资源开发和渔业资源养护问题的公约。1958年在日内瓦召开的第一次海洋法会议,以国际法委员会起草的海洋法草案为基础进行审议,通过了《关于领海及毗连区的公约》、《关于渔业及公海生物资源养护的公约》、《大陆架公约》以及《公海公约》。领海制度虽然被公约化,但对领海宽度仍然未达成一致的意见。为解决这个问题,1960年在日内瓦专门召开了第二次海洋法会议。各国在领海宽度的问题上依然持不同意见,为消除这个分歧曾提出过一个折中方案,包括两种设想:一种是沿海国可在12海里以内决定领海的范围,同时不论领海宽度多少,在距岸12海里内可设渔业水域;另一种是领海宽度为6海里,其外侧再设6海里渔业水域。以上两种设想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距岸12海里以内的渔业水域,沿岸国有排他性的渔业权;其不同之处是领海范围仅限6海里,还是允许扩大到12海里。一旦领海扩大到12海里,成为领海的国际海峡就有100多处,人们担心会对通航海峡的船舶和飞机带来严重的影响。直到会议结束,坚持的折中方案是领海6海里,其外侧6海里为渔业水域。尽管这个折中方案以一票之差未能通过,但在以后的国家实践中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领海范围虽然不变,而将禁渔区扩大到12海里的国家数量剧增。根据《大陆架公约》的规定,沿海国管辖权逐渐向公海海底资源扩大。《大陆架公约》对大陆架范围的定义,采用水深200米或开发极限两个标准。但之后由于海底采矿技术日益进步,超越了地理学上的大陆架边缘,可能开发的海底区域从大陆坡延伸到大陆隆。这样,水深200米作为大陆架范围的定义便失去其存在的意义,于是出现沿海国以开发极限为理由,依靠科技进步无限地把可能开发的海底主张为本国的大陆架。面对这个现实,在1967年的联合国大会上,马尔他的巴尔德大使提出,在现行的大陆架制度外侧的海底设立国际深海海底制度。该提案的要点是:随着技术进步,全世界海底都能开发,超越现在大陆架的深海海底将不可避免地成为各国的猎物。假如深海海底被国家瓜分,海底军备竞争加剧,无限的海底资源只为一小撮先进国的利益而开发,这样势必导致强国日益强大,富国越来越富。为避免这种事态的发生,有必要在大陆架外侧海底设立新的国际制度。新设的国际深海海底制度,并不是基于传统的公海自由,让具有开发能力的诸国为获取资源而自由竞争,而是将深海海底资源看作“人类的共同财富”,为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全人类利益而开发以及进行深海海底活动。因此,为确保制度落实应该考虑设置新的国际机构。联合国大会受理了该提案,从1968年起设置海底和平利用委员会并着手研究这个问题。在1969年的联合国大会上马尔他代表再度提出决议案,即为确定大陆架界限能否召开国际会议修改《大陆架公约》。这个决议案最终不仅被采纳,还被改成不限大陆架问题,成为对整个海洋法律制度进行全面探讨。1973年召开了第三次海洋法会议,审议海洋法方面的所有问题。会上同时通过了《规定深海海底的原则宣言》,承认在大陆架外侧存在不属于任何国家管辖的深海海底区域,深海海底区域及其资源为人类的共同财富,须建立将其利益公开分配的国际制度。这个阶段的海洋制度又出现了一个新提法,就是防止海洋污染。1967年“托利凯荣”号油船在公海上触礁,溢油严重污染了英、法两国的海岸,给旅游、渔业以及野生生物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为阻止污染进一步扩大,英国采取紧急措施,出动军用飞机在公海上将该船炸沉。以此次溢油事故为契机,航经沿岸近海的油船排油和海难事故,造成海洋污染危害沿海国的问题引起了各国的高度重视。依据传统海洋法的船旗国主张,船舶在公海上发生海洋污染仅限该船船旗国来处理,但是受船舶溢油危害的并不是船旗国而是离事故现场最近的国家。为了缓和上述矛盾,1967年缔结了《关于公海油污染事故处理公约》。该公约认定,沿海国为防止污染事故危害本国的海洋环境和海岸,可以在公海上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此规定不仅限于海难事故,还包括公海航行的外国船只排油。为此,沿岸国在领海外侧设大面积的污染防止区,对航行于该区域的外国船舶行使管辖权。例如,加拿大依据1970年的《北极海域污染防止法》,设立了距岸100海里的北极海域防污区。此间,亚、非、拉美的发展中国家,已经发展成为在国际社会上占压倒多数的国家群体。这些国家已经打破了过去那种按先进国家的提案判断自己的利害关系,然后再对提案作若干修改引出有利条件的被动做法。他们已经作为国际社会的一大集团,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出发积极地提出独立的提案。其中有代表性的是非洲14国“雅乌迪”提案。该提案主张所有国家有权在领海外设立排他性经济区以行使对天然资源的主权权利,各国均有权制定对该区域水生生物、非水生生物的管理规则以及具有开发乃至防止污染等管理上的专属管辖权,经济区从领海基线量起200海里。第三阶段为1973年至今这一阶段召开了联合国海洋法会议,会议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从此一轮崭新的海洋法律制度诞生并被各国实行。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是根据1970年第25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决议召开的。自1973~1982年连续10年先后召开了11期15次会议,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和50多个国际组织观察员与会,会议集中了各国的提案和意见,经过反复交涉和磋商,最终于1982年4月30日在联合国总部所在地纽约完成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拟订工作,并以130票赞成、4票反对、17票弃权获得通过。之后,于同年12月10日在牙买加签字开放。按规定该公约在第60份批准书或加入书交存联合国秘书长之日起12个月生效。1993年11月16日,加纳交存第60份批准书,1994年11月16日公约正式生效。公约由正文17部分320条和附加9个附件126条,共计446条组成,其内容涉及海洋法的各个方面,包括领海和毗连区、国际海峡、群岛国、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公海、岛屿制度、封闭海或半封闭海、内陆国出入海洋权和过境自由、国际海底、海洋环境保护和保全、海洋科学研究、海洋技术的发展和转让、争端解决等各项法律制度。第三次海洋法会议是国际海洋法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作为其成果——《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制定圆了沿海国几个世纪要求建立统一海洋法律制度的梦,堪称是划时代的文献。它的意义在于,打破了几百年来实行的领海和公海二元结构的传统海洋制度,建立了多元结构的新海洋法律制度,它对20世纪末以及2l世纪的海洋法发展以及新国际海洋秩序的形成带来巨大影响。2017年1月9日

阅读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第二篇:海洋法课题报告

海洋法课题报告

中菲黄岩岛争端2013.3.28

中菲黄岩岛对峙事件大事记

4月8日:

菲律宾海军的巡逻机在黄岩岛附近发现了12艘中国渔船。菲海军随后出动了该国最大的军舰“德尔皮拉尔”号,将中国渔船非法堵在黄岩岛潟湖内,试图抓扣在黄岩岛附近作业的中国渔民。

4月10日:

国家海洋局派正在附近执行南海定期维权巡航执法任务的“中国海监75号”和“中国海监84号”编队赶赴黄岩岛海域,对我渔船和渔民实施现场保护。两国开始对峙!

4月11日:

菲方军舰派出12名士兵侵扰中国渔船 其中6人持有武器。外交部举行例行记者会对菲律宾军舰袭扰中国渔船渔民做出回应。外交部发言人11号举行记者会,重申黄岩岛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又指菲方的所谓“执法”行为,侵犯中国主权,也违背两国关于维护南海和平稳定、不使事态复杂化和扩大化的共识。

刘为民同时表示,中国有关部门已经派出政府公务船前往黄岩岛海域,目前中方的渔船和渔民都是安全的。

菲律宾外长德尔罗萨里奥则在11号召见中国驻马尼拉大使马克卿,两人重申各自政府立场,即菲律宾认同中国对黄岩岛都拥有主权,但双方同意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在南海水域的对峙僵局。

而菲总统阿基诺三世则下令军队遵照守则,确保肇事海域不会发生暴力冲突,让事件透过外交层面解决。

4月12日:

菲律宾派遣一艘海岸警卫队搜救船,配合菲最大军舰在中菲冲突区的活动。菲律宾海军副司令官巴玛称,这艘长约56米的海岸警卫队搜救船将为菲海军在该地区“提供支持”。菲外交部发言人劳尔•埃尔南德斯早前曾向媒体表示,菲方愿意通过外交途径解决纠纷。另据菲律宾《每日问询者报》报道,菲北吕宋岛指挥部中将安东尼•阿尔坎塔拉称,菲律宾海岸警卫队最终将从菲海军接手此事,并按照海事案件予以处理。

菲律宾海军中将亚历山大-帕马说,该菲律宾军舰为补充燃料和补给已撤离该海域,目前停靠在拉乌尼翁港。

4月13日:

菲律宾无视中方警告再向黄岩岛派海岸警卫队船只,中国最先进的渔政310船抵达黄岩岛将常态化巡航护渔。

4月14日:

菲称与菲在黄岩岛对峙的中国渔船已全部离开,菲方舰艇也撤出两艘,结果是回家休养更换更加先进的军舰前来对峙。环球网报道,菲律宾外交部发言人14日称,与菲律宾军舰及船只在南海黄岩岛海域对峙的8艘中国渔船已于13日离开该区域,1艘“海监”船也随其离开。另外还有一艘中国政府的公务船则仍留在原处。

法新社4月14日报道称,菲律宾外交部发言人劳尔·埃尔南德斯14日称,8艘中国渔船

与1艘中国“海监”船于13日离开了黄岩岛。“所有8艘中国渔船均已离开。截止昨天晚上,只剩一艘中国(政府公务)船只留在那里。”劳尔对法新社表示。他还称,这些船只的离开并非菲律宾与中国达成协议的结果,两个国家仍在通过外交渠道处理这次对峙事件。

此外,菲北吕宋军区司令安东尼·艾尔坎塔拉中将也于14日上午透露,被派至该区域、监视中国船只的一艘菲律宾海岸警备队船只目前也仍留在黄岩岛区域。

4月15日:

南方日报道 昨日上午,中国渔政44061船南沙维权护渔起航仪式在湛江海事局码头举行。湛江市委副书记、市长王中丙,南海舰队少将副参谋长张文旦,南海区渔政局副巡视员、中国渔政南海总队总队长朱英荣等参加了此次起航仪式。

根据农业部南海区渔政局下达的任务通知书,中国渔政44061船4月15日从湛江港出发,前往南沙海域开展为期50天的维权护渔巡航任务。执行任务期间,船上渔政执法人员将实行24小时守礁值班,认真观察海空情况。同时,护渔巡航还将重点制止捕捉海龟、采挖珊瑚等破坏水生野生动物行为,严厉打击电、炸、毒鱼和无证捕捞等违法违规行为。渔政人员还将积极配合美济礁生产性网箱养殖试验工作。

湛江频临南海,廉江、徐闻、雷州三市的渔民长年在南沙海域生产。执行此次南沙巡航任务的中国渔政44061船隶属广东省渔政总队湛江支队,是广东省渔政系统最先进的渔政船之一,配备先进的导航、通讯系统和船舶光电跟踪系统。从2003年起,渔政44061船多次代表广东渔政参加国家农业部组织的北部湾、西沙、南沙海域维权护渔巡航工作。2010年首赴南沙维权护渔,开创了我省渔政队伍南沙维权护渔巡航先河。其间,查扣外国侵渔渔船4艘次,驱赶外国侵渔渔船38艘次。被国家农业部授予“维权护渔先锋”称号,被南海区渔政局授予“南沙卫士”称号。

4月16日:

菲方在黄岩岛海域仍有20余艘船只 中方促立即撤离,中国新闻发言人称中国渔船于4月13日离开黄岩岛海域。然而菲方并未撤离,截至4月15日晚在该海域的菲律宾各类船只仍有20余艘。中国驻菲使馆发言人16日表示,中方认为黄岩岛海域应保持和平安宁的状态,渔民的生产作业不应受干扰。中菲双方围绕黄岩岛出现过分歧,但是经过多次磋商,双方达成不采取任何可能使事态复杂化和扩大化行动的共识。针对当前突发事件,中方在北京和马尼拉与包括菲外长在内的各层级官员进行了多次沟通。双方同意恪守共识,并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

该发言人表示,考虑到当时事发海域有军舰、公务船和渔船,情况比较复杂,为避免事态扩大,中国渔船于4月13日离开黄岩岛海域。然而菲方并未撤离,截至4月15日晚在该海域的菲律宾各类船只仍有20余艘。更令人惊讶的是,还有一艘“考古船”进入黄岩岛泻湖内开展所谓“考古打捞作业”。船上载有若干菲海警人员。这不仅侵犯中方权益,而且违反相关国际公约,菲方这些扩大事态的举动,令中方对局势的走向高度担忧。

该发言人指出,中国政府公务船在黄岩岛及其附近海域进行例行性巡航执法。此次菲方采取侵权行动在先,现仍有海警船在黄岩岛海域。在此情况下,中方公务船须继续保持关注。中方敦促菲方立即将所有船只撤离黄岩岛海域,恢复该海域的和平安宁状况。

中国驻菲使馆发言人表示,中方本着发展中菲有好关系的善意,仍愿就此事与菲方进一步沟通,力争这一突发事件得到妥善的解决。

4月17日:

菲律宾外长声称:将寻求国际仲裁解决黄岩岛对峙一事,进一步想把事情扩大化,国际

化。而菲律宾不仅没有采取让局势缓和的动作,反而计划升级对抗。菲律宾外交部长德尔•罗萨里奥4月17日宣称,菲政府将寻求通过“国际仲裁”的方式,解决中菲在黄岩岛的对峙一事。

菲律宾此前于2011年7月间也曾就南海争端发出过类似于“将争端提交到国际法庭解决”的言辞。中国外交部官员曾在回应此事时明确指出,中国在南海的主张是明确和一贯的。中方始终主张根据历史事实和公认的国际法,通过当事国之间的直接谈判解决南海争议。大量实践证明,当事国直接谈判是解决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的最有效途径。

4月20日:

中国新闻发言人称:中国渔政310船4月18日从广州出发,前往南海海域,开展常态化的渔政巡航执法管理工作。网络新闻联播记者从南海渔政局方面获悉,该船19日进入中沙群岛海域,20日中午已到达黄岩岛海域。

据了解,中国渔政310船将在该海域进行常态化的巡航执法管理,帮助在该海域生产作业的渔船渔民,对海上渔业生产进行调查了解,并观察该海域的相关情况。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中国渔政310船将在黄岩岛海域巡航,重点保护在该海域正常生产作业的我国渔船渔民的安全。

另据南海渔政局方面消息,原在黄岩岛海域巡航执法,救助我国渔船渔民的中国渔政303船,已返回广州进行补给。

中国渔政310船总吨位2580吨,长108米,宽14米,续航力6000海里,持航60个昼夜,可驶往国际无限航区,最大航速可达每小时22海里。船上配备有现代化的设备,可搭载直升飞机。中国渔政310船是我国目前航速最快,总体性能最先进,特种设备配备最齐全的渔政船。2010年11月,中国渔政310船首航随即奔赴我国钓鱼岛海域开展渔政巡航执法管理工作;2012年2月至3月期间,中国渔政310船完成今首次南海巡航执法任务。今年以来,中国渔政已组织16个航次在南海海域执行巡航执法管理和守礁工作。

菲律宾主张主权纯属无理

为了强占黄岩岛,菲律宾提出了种种借口。第一个借口就是,“黄岩岛被菲律宾实际控制”。上世纪50年代初,驻菲苏比克湾的美国军队无视中国主权,擅自将黄岩岛开辟成为靶场。1992年美国从菲律宾撤军后,菲对黄岩岛的主权欲望越来越大,说是从美国手里“继承”了黄岩岛。美军曾控制该岛,但不能因此就说黄岩岛就是美国的,黄岩岛根本不是美国的,美国怎么可能将不是自己的东西交给菲律宾继承。美国曾占领黄岩岛并不能改变中国拥有黄岩岛主权的事实。国际法专家认为,菲律宾从美军手中“继承主权”的说法在国际法上站不住脚。

第二个借口是黄岩岛邻近菲律宾。菲律宾总统发言人巴瑞肯2000年2月2日曾说,黄岩岛是菲律宾领土的一部分,因其位于距离吕宋岛125海里处,而距离中国大陆将近1000海里,距离海南岛600海里,因此“中国对于这座岛礁的主权立场,缺乏历史与法律基础”。

国际法专家认为以地理位置接近来声称主权,这是菲律宾惯用的伎俩,这种做法完全违反了国际法。在国际上,不存在“地理邻近”的国际法规则,“邻近原则”并不能构成一国侵占另一国领土的依据。国际法和国际实践早已认定“地理邻近”不是解决领土归属的国际法原则。国际上类似这种远离本国的大洋区域,或在邻国海岸附近拥有岛屿的事例很多,但这并未因地理位置的接近而改变岛屿的主权归属。

世界上一个国家的部分领土距离本国较远而离其他国家更近的情况比比皆是。澳大利亚的圣诞岛,距离澳大利亚大陆有数百海里,而位于印尼爪哇岛200海里之内,但它并不因邻近而属于印度尼西亚。英国在法国的近岸有所属的岛屿。它们从不因地理位置的接近而改变岛屿的主权归属。

菲律宾对黄岩岛主张主权的第三个借口是黄岩岛在菲律宾的专属经济区之内。菲律宾号称该理由符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但早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之前,黄岩岛就已经归属中国了。

陆地统治海洋是国际海洋法的基本原则。《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允许沿海国建立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但沿海国无权因此而损害其他国的固有领土主权。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去改变领土主权归属的想法和做法是违反国际法、包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宗旨和原则的。

国际法专家认为,事实上,菲律宾所谓的“专属经济区”,是基于其自身对海洋法的单方面解释,简单地认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专属经济区的最大宽度为200海里,而黄岩岛东距菲律宾吕宋岛约125海里,于是就在其专属经济区之内。

不仅仅是中国南海专家厦门大学李金明,就连菲律宾本国的学者,也认为菲律宾声称的专属经济区没有法律依据,按照国际法,菲律宾声称的专属经济区无任何法律依据,它必须根据国际海洋法与中国谈判其领土和中国拥有的黄岩岛及其他地区之间的专属经济区划界问题。类似菲律宾所处的半封闭的南中国海海域,周边国家所拥有的岛屿或岩礁多数是位于距离大陆200海里之内,这就存在有海岸相向或相邻国家之间专属经济区界限的划定问题,需要通过国家之间的协议,以公平的方式来进行解决,而不是单方面宣称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任意把其他国家的岛屿或海域声称为“在其专属经济区之内”,更不能以此为借口随便拘捕在岛屿附近海域捕鱼的其他国家的渔民。

铁证一:

中国最早发现黄岩岛

铁证二:

中国对黄岩岛进行了长期的开发利用

铁证三:

中国最早将黄岩岛列入版图、实施主权管辖

铁证四:

一系列国际条约规定,黄岩岛不在菲境内

铁证五:

长期以来菲律宾官方地图从未包括黄岩岛

铁证六:

菲律宾领土要求毫无法律依据

中国政策立场和处置原则

黄岩岛事件折射出南海问题的复杂性、多变性和综合性,凸显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与域外大国关系的错综复杂。在个别国家人为制造争端、有意激化矛盾的背后,挑衅者最想看到的是中国失去理智、因怒而战,进而由此引发中美之间一次激烈的碰撞,企图造成南海地区局势出现颠覆性突变和持续性动荡,从而达到浑水摸鱼、乱中得利的险恶目的。这实在是低估了中国政府的战略判断力,低估了中国外交面对复杂事态的战略应变力,低估了中国人民坚决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战略意志力。

中国政府对中菲黄岩岛事件的应对,可谓有理有利有节。既坚定捍卫了国家主权、维

护了国家尊严,又彰显了权衡大局的大国视野,保持了外交应对的收放自如。事件发生以来,中国政府的基本政策立场和处置原则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

主权属我不容置疑。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多次强调,中国最早发现、命名黄岩岛,最早将其列入中国版图,实施主权管辖。中国对黄岩岛的领土主权拥有充分法理依据。菲律宾在1997年以前从未对中国政府对黄岩岛行使主权管辖和开发利用提出过任何异议,并且还多次表示黄岩岛在菲领土范围之外。

捍卫主权正当合法。中国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中国政府在维护领土主权问题上的立场是坚定的。此次事件起因是菲律宾方面侵犯中国主权、袭扰中国渔船渔民,中国渔政船系前往南海执行例行巡航执法,菲方应该切实尊重中国主权。中方敦促菲方应立即将所有船只撤离黄岩岛海域,恢复该海域的和平安宁状况。根据职责和任务,中国军队将密切配合渔政、海监等部门共同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

外交协商是解决之道。中方坚持通过外交协商解决当前事态,强烈敦促菲方不要再采取使事态升级的行动,回到外交解决的正确轨道上来。菲方不要拉其他国家卷入或要求其他国家选边站队,将这一问题国际化只能使其进一步复杂化、扩大化,丝毫无助于问题解决。提交国际仲裁毫无依据。黄岩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不存在提交国际海洋法法庭的问题。《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允许沿海国建立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但沿海国无权因此而损害其他国的固有领土主权。以公约为由改变领土主权归属的想法和做法,违反国际法包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宗旨和原则。

中国政府的战略克制和有限行动,在外交上保留了继续采取行动的空间,取得了实质性的效果,把握了战略主动权。当前,中国的主动地位没有改变,解决事件的外交空间仍然存在,黄岩岛仍然在中国的管控之下,中国武装力量始终是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支柱。只要我们守住底线,只要我们不急不躁,只要我们刚柔并济,只要我们坚持有理有利有节,就会在南海问题上赢得更大的战略主动。

第三篇:材料发展史

材料的历史同人类社会发展史同样悠久。历史上,材料被视为人类社会进化的里程碑。历史学家曾把材料及其器具作为划分时代的标志: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高分子材料时代∙ ∙ ∙ ∙ ∙ ∙。这里我们不难看到材料在社会进步过程中的巨大作用。

制作物品的来源即原料或材料。其中“来源”指物质。

材料:是由一种化学物质为主要成分、并添加一定的助剂作为次要成分所组成的,可以在一定温度和一定压力下使之熔融,并在模具中塑制成一定形状,冷却后在室温下能保持既定形状,并可在一定条件下使用的制品,其生产过程必须实现最高的生产率、最低的原材料成本和能耗,最少地产生废物和环境污染物,并且其废弃物可以回收、再利用。

按组成、结构特点进行分类: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 按使用性能分类:利用材料力学性能的称为结构材料;而利用材料物理和化学性能的则称为功能材料。

也可将材料分为传统材料和新型材料。两者无严格区别,是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传统材料的特征:需求量大、生产规模大,但环境污染严重;新型材料的特征:投资强度较高、更新换代快、风险性大、知识和技术密集程度高,一旦成功,回报率也较高,且不以规模取胜。狭义陶瓷是陶器与瓷器的统称。 二者的坯料都由长石、硅石和矾土(氧化铝)构成。陶器的原料中矾土的成分多一些,是粘土质。瓷器的坯料是矾土成分较少的矿石质。陶瓷的概念有狭义、广义之分。 从狭义上说,陶瓷是用无机非金属化合物粉体,经高温烧结而成的,以多晶聚集体为主的固态物质。狭义的陶瓷概念中不包括玻璃、搪瓷、水泥、耐火材料、金属陶瓷等。 从广义上说,陶瓷泛指一切经高温处理而获得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包括人工单晶、非晶态、狭义陶瓷及其复合材料、半导体、耐火材料及水泥等。

公元前8000年左右,铜首次被有意识地用来作为原料。先民们发现并利用天然铜块制作铜兵器和铜工具。 到公元前5000年,人们已逐渐学会用铜矿石炼铜。 公元前4000年,铜器及其制造就已推广,而石头作为材料已退居第二位。铜是人类获得的第二种人造材料,也是人类获得的第一种金属材料。

在人类历史上,有过一个辉煌灿烂的青铜器时代。考古表明,青铜文明的源头在古代中国、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埃及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先民们发现,在铜中加入部分锡,可使原来较软的铜制品变得更坚韧、更耐磨。于是青铜(铜锡合金)产生了。

中国商代青铜器已经盛行,并将青铜器的冶炼和铸造技术推向了世界的顶峰。 中国先民们掌握了6种不同铜、锡比例的青铜技术。知道含锡量1/6的青铜韧性较好,可做钟鼎;而含锡量2/5的青铜较硬,可做刀斧。

后来的化学成分分析证明,铁中含有百分之几的镍和钴,而不含碳和其他熔渣夹杂物。这说明它是天外来客——陨铁;  天上掉下陨铁的机会是很少的,人类不可能大量使用陨铁。但是,陨铁让人们认识了铁,知道它比铜更坚韧,用它可以制成更坚固耐用、更锋利的砍削工具。早在2600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后期,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生铁冶炼技术,比欧洲国家要早1000多年;世界上冶炼、浇铸生铁的最早文字,也记载于我国古代典籍名著《左传》中;  最早的钢是在大约1200ºC的较低温度下,用木炭还原出铁矿石里的混杂铁(含铁、矿渣和没烧尽的木炭混杂在一起的炼铁块)为原料,在炭火中反复锻打,反复渗碳而逐步形成的。

钢和生铁的最大区别是含碳量的多少,前者少而后者多,以2.11%为界。 生铁硬而脆,韧性不好;很少作为结构材料使用(跟碳含量有关)

 炼钢跟炼铁的主要区别是消耗掉多余的碳,最简单的方法是利用空气中的氧气去除碳,以降低碳含量;

第一次技术革命发端于18世纪后期,以蒸汽机的发明及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由此引发的纺织工业、冶金工业、机械工业、造船工业等的工业大革命,是这次技术革命的产物,使人类从手工工艺时期跃进到机器工业时代,开创了工业社会的文明。

其主要的材料依靠是钢铁的飞速发展,实现了高炉、转炉、平炉制造优质钢材的工业化。第二次技术革命开始于19世纪末,以电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由于远距离送电材料以及通讯、照明用的各种材料的工业化,实现了电气化。其结果是石油开采、钢铁冶炼、化学工业、飞机工业、电气工业、电报电话等迅猛发展,组成了现代产业群,使人类跨进了一个新的时代,实现了向现代社会的转变。

其主要材料依托是紫铜、黄铜、铝、钨等有色金属以及高分子绝缘材料的迅猛发展。

第三次技术革命始于20世纪中期,以原子能应用为主要标志。1942年12月,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在美国建立了第一个核反应堆,实现了控制核裂变,使核能利用有了可能,实现了合成材料、半导体材料等大规模工业化、民用化,把工业文明推到顶点,开启了通向信息社会文明的大门。

其主要材料依托是钛合金、先进合金、高温陶瓷、先进复合材料等材料的迅猛发展。

第四次技术革命始于20世纪70年代,它是以计算机,特别是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和空间技术为主要标志,新型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航天工业、海洋开发等新兴技术是主攻方向。

其主要材料依托是以硅、砷化镓为代表的半导体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先进复合材料、生物相容材料等的迅猛发展。在炼钢时加进金属锰,就能炼出锰钢。锰钢最大的特点是强硬坚韧,是工业建设的栋梁之材,是国防建设的“铁甲卫士”。锰钢的问世,是一位年轻的冶金学家(英国的哈德菲尔德)藐视权威,以他那锰钢般的意志顽强攻关的结果。权威们告诫人们,钢铁中锰的含量绝不能超过1.5%,否则它就会越来越脆。在经过了几百次的失败以后,他终于发现当锰的含量达到13%时,锰钢一改它昔日脆弱的形象,变得既有很好的硬度,又富有韧性了。

不锈钢,是以铁为主体元素,加上一定比例的铬、镍、钼、锰等金属炼成的耐腐蚀合金材料。不锈钢以其锃亮的外表、良好的机械性能和对酸性腐蚀物质的强大抗御能力赢得了人们的欢迎,是现代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金属材料。冶金专家布里尔利在一次偶然发现,由电炉炼成的含铬8%,含碳0.24%的合金钢经过热处理后,具有极好的耐腐蚀性能,特别是不怕酸性物质的腐蚀。布里尔利把它起名为“不锈钢”。

到1898年,美国工人技师泰勒创造了一个奇迹。他想研制一种耐高温的高速刀具钢。他分析了钨锰钢的成分,认为钨是好的,熔点高达3380℃,受热肯定不会变软,问题一定是出在熔点和硬度都不够高的锰身上。泰勒思考了很久,决定采用铬取代锰。泰勒赶紧安排试验冶炼含铬钨钢。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合乎要求的含铬钨钢炼出来了。新材料做的车刀的切削速度比过去提高了5倍!在这之后,泰勒又对钨铬钢刀做了不少改进,使它能在五六百摄氏度下也不变软,切削速度达到每秒10米(600米/分钟),可与奥运会100米跑的冠军比一比速度。

进入20世纪以后,刀具材料又有了一次飞跃,那就是诞生了硬质合金。1907年,德国冶金专家施特勒尔用碳化钨的硬质颗粒,加上铁和钴的粉末,先压制成型,再以高温烧结,让铁和钴熔化而成为粘结材料,使碳化钨紧紧地“团结”起来,制成了硬质合金。硬质合金一经问世,便受到了热烈欢迎。人们发现用它制作的刀具,在1000℃的高温下也不会变软,切削速度可达到每分钟2000米以上,比普通碳素钢刀高出100多倍。

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分布最广的金属元素。我们脚下的粘土,就是铝的藏身之处、所以人们称铝是“来自粘土的白银”。

在今天,铝是产量仅次于铁的第二金属。生活中随处可见。但在100多年前,铝比黄金还要贵几倍,是王公贵族才能赏玩的珍宝。

说明:炭没有从铝手里夺取氧的能力,那就换一种思路,让氯气从氧那里把铝夺过来。

他向烧得发红的矾土里通入氯气,发现有一些液体流出来,得到了应该是氯化铝。他仔细地把这些液体收集好,再加热并加入还原能力强大的钾汞剂(合金),让它代替炭去把铝还原出来。实验分析结果告诉他,有氯化钾生成。钾汞剂已经变成了铝汞剂,加热以后汞蒸发掉了,可铝也再一次变成了白色的矾土。

由于铝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原料矾土的供应也变得紧张。自然界纯矾土矿很有限,大部分的矿石含有一半的铁硅和其它杂质,不能直接用来炼铝。有必要寻求一种廉价的方法将氧化铝提取出来。

奥地利化学家拜尔采用煅烧矿石,然后粉碎,再加入氢氧化钠,使其与氧化铝反应,生成氢氧化铝。然后分离出氢氧化铝,最后加热使氢氧化铝分解,就可以得到纯净的矾土了。他们研究发现:

1.具有形状记忆能力的合金并不只是镍钛合金一种,还有铜铝合金、铜锌合金、铜镍台金、镍铝合金等;

2.不同的组成,甚至是组成虽然相同,但热处理方法不同的合金,被“唤醒记忆”恢复原有形状的温度就有所不风

3.这些合金变形能力是无疲劳的,即使反复变形上百万次也不会断裂。

氢是一种高效的燃料,它的比热是航空煤油的三倍,也就是说1公斤的氢可以代替3公斤煤油,目前任何化学燃料都无法和它相比。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洁净的、无污染的燃料。因为氢燃烧时与氧结合,剩下的只是水,避免了产生有害的废弃物。

通常,人们只是把易与氢气结合成金属氢化物的合金才称为“储氢合金”。金属为什么具有储氢的本领呢? 因为氢是一种很活泼的元素,能与许多金属起化学反应。一个金属原子能与两个、三个或更多的氢原子结合,生成稳定的金属氢化物,同时放出热量。当稍微加热,金属氢化物吸收热量后,就会分解出高纯度的氢气。研究表明,能满足储氢材料基本条件的合金,其成分中的主要元素有镁、钛、铌、钒、锆和稀土类金属,添加元素有铬、铁、锰、钴、镍、铜等。

现在研究开发的合金,有镧镍、钛铁、镁镍、混合稀土、非晶态类储氢合金。储氢合金有很好的吸附性能,不需要高压高温就能贮存氢和释放氢,并且两者的数量很大,而且吸附性能也不会因反复贮藏、释放而减弱,因而特别适用于贮藏和运输氢,其理论贮氢量可为同体积高压贮气瓶的1000—1300倍,为液态氢单位容积贮气量的1.5倍,而且不会形成氢气压力,使之成为可靠的贮氢手段。

晶须是一种直径为几微米到几十微米、长度可达数厘米的单晶体,可以在自然界生成,也可由人工制成。它强度极高,接近晶体的理论强度。因晶须十分细小,故一般不能独立使用,但可编织成线材或与其他聚合物复合成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经现代的X射线衍射技术显示,晶须内部的原子完全按照同样的方向和部位排列。这是一种没有任何缺陷的理想晶体。而在一般金属中,虽说总体上原子是有规则排列的,但局部地方,一些原子的排列并不规则,因而,晶体构造中产生了缺陷。

设想:将硝化纤维薄膜夹在两层玻璃中间,设法把它们粘成一体,就可以做成不伤人的安全玻璃。

困难:硝化纤维“脾气暴躁”,见火就烧.有时温度一高还会自己烧起来。怎样使它与玻璃紧密结合起来? 方案:

1.用胶水?——粘合牢度太低。

2.把玻璃烧软了,再趁软把硝化纤维压在一起?——实验不是着火就是爆炸,太危险。

所谓先进陶瓷,是以高纯、超细的人工合成的无机化合物为原料,采用精密控制的制备工艺烧结而成的,比传统陶瓷性能更加优异的新一代陶瓷。先进陶瓷又称为高性能陶瓷、精细陶瓷、新型陶瓷或高科技陶瓷。

先进陶瓷按化学成分可分为氧化物陶瓷、氮化物陶瓷、碳化物陶瓷、硼化物陶瓷、硅化物陶瓷、氟化物陶瓷、硫化物陶瓷等。

(1)陶瓷的耐热性好,这可以提高发动机的工作温度,从而使发动机效率大大提高。例如,对燃气轮机来说,目前作为其制造材料的镍基耐热合金,工作温度在1000℃左右;若采用陶瓷材料,工作温度可达1300℃,使发动机.效率提高30%左右。

(2)工作温度高,可使燃料充分燃烧,尾气中的污染成分大大减少。这不仅降低了能源消耗,而且减少了环境污染。

(3)陶瓷的热传导性比金属低,这使发动机的热量不易散发,可节省能源。

(4)陶瓷具有较高的高温强度和热稳定性,这可延长发动机的使用寿命。目前,这种陶瓷滚动轴承已经问世。陶瓷滚动轴承具有下列优点:

(1)陶瓷的耐蚀性好,所以陶瓷滚动轴承适合于在有腐蚀性介质的恶劣环境中工作;

(2)陶瓷滚动体的密度比钢低,转动时对外圈的离心作用力可降低40%,故使用寿命长;(3)陶瓷的热膨胀系数比钢小,在轴承的间隙一定时,允许在温差变化较大的环境中工作;(4)陶瓷的弹性模量比钢高,具有较好的刚度,有利于提高工作速度,达到较高的精度。人造金刚石:金刚石是大家熟悉的高级装饰品,又是已知材料中最硬的,由于天然金刚石矿床不多,故价格很贵。而商业上、工业上都有很大需求,于是人们希望能够人工合成。金刚石和石墨都是有碳元素组成,但是两者的性能却千差万别,一个很硬,一个很软。这为我们人工合成提供了线索。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是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三大家族。纤维和橡胶都有天然的存在,惟有塑料没有天然的存在,是人类创造力的产物。虽说塑料的诞生是受自然界的树脂类物质启发而起步的,但在塑料的发展过程中,完全是人类以丰富的想象力和艰苦卓绝的努力,才创造出这一个崭新的材料领域。

聚乙烯是由乙烯单体聚合而成,为发展最快、产量最大的一种热塑性聚合物。聚乙烯质感类似石蜡状,无味无毒,有良好的耐低温性、化学稳定性、加工性、电绝缘性,但耐热性不高,只可在80℃下使用。

由高压法所得的聚乙烯,分子质量较低,分子的支链较多,密度较小,所以又称低密度聚乙烯(LDPE),为半透明状,质地柔软,耐冲击,常用于制作薄膜、软管、瓶类等包装材料及电绝缘护套等。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简称UHMPE)的分子质量达上百万,使结晶困难。

与普通PE相比,耐磨性、抗冲击性、自润滑性、生理相容性、耐蚀性更好,但其硬度、强度、耐热性低些。可用于耐磨输送管道、机床耐磨导轨、小齿轮、人工关节、防弹衣、滑雪板等。

最轻且价低的塑料:聚丙烯(PP)

聚丙烯是由丙烯单体聚合而成的热塑性聚合物,常用的PP,耐蚀性、电绝缘性优良,力学性能、耐热性(可达150 ℃)在通用热塑性塑料中最高,耐疲劳性好,是常见塑料中密度最低、价格最低的塑料,但低温脆性大及耐老化性不好。其无味无毒,是可进行高温热水消毒的少数塑料品种之一。

最鲜艳且成形性特好的塑料:聚苯乙烯(PS)

聚苯乙烯为苯乙烯单体聚合而成的典型线型无定形热塑性塑料。

PS极易染成鲜艳色彩,透明度仅次于有机玻璃,制品表面富有光泽;几乎可用各种成形方法进行成形加工,成形收缩特小,可成形性非常突出;电绝缘性(特别是高频绝缘性)极好,刚性好、脆性大,为敲击时惟一有清脆的类似金属声的塑料;其无味无毒,但抗冲击强度低,易脆裂;不耐高温(100 ℃以下使用),户外长期使用易变黄变脆。与“尼龙—66”相比,聚酯纤维的优点:

1.保型性好。

它弹性足,尤其是弹性模量要比尼龙-66高2~3倍,不容易产生折皱,经熨烫后有“一朝定型,永不变形”的功效。

1.耐温性能好。

聚酯纤维既不怕高温又耐得低温。将其在150℃的热空气中加热1000小时,还能保持50%以上的强度,而尼龙-66在此温度下差不多已经“毁尸灭迹”了。聚酯纤维的熔化温度高达250℃、但在零下100℃的低温环境中也不会降低性能。

3.强度高;

它在干燥情况下强度与尼龙-66不相上下、而且在潮湿条件下依然如故。尼龙-66受潮后强度会下降10%~15%,聚酯的抗冲击能力比尼龙要强整整4倍。

3.“生命力”旺盛。

把它放在玻璃瓶里晒上一年,强度并没有太大的降低,而如果换成尼龙,同样晒一年,强度会有大幅度的下降。

3.聚酯还不怕酒精、汽油等有机溶剂,不怕含氯的氧化剂,不怕稀酸、稀碱溶液的腐蚀作用。

橡胶、人称“弹性之王”,最大的特点是富有弹性,可以在外力作用下伸长七八倍。但外力一消失,又迅速恢复其原来的长度。除了弹性好以外,橡胶还有防水、绝缘、气密、抗震、耐磨等一系列优良性能。橡胶是当今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战略物资,是现代人生活中非常熟悉的材料之一。

橡胶家族分为天然的和人工合成的两大分支。无论是天然橡胶,还是合成橡胶,都是化学家们付出了大量辛勤的劳动后,才得以进入人类生活的。

人造“大然橡胶”与真正天然的橡胶相比,可以说是“巧手胜天成”的杰作。

它的弹性、耐磨性、耐温性、气密性等各项性能指标都与天然橡胶相同,甚至它的缺点也和天然橡胶一样——耐油性不太好。不同在于它在合成时的原料特别纯,所以产品中不含天然橡胶里常有的植物蛋白及脂肪等杂质,电绝缘性能比天然橡胶好,耐老化的时间也更长。

第四篇:追溯管理制度

追溯管理制度

追溯管理制度1

1、目的

对产品和服务进行有效识别,并在规定有可追溯性要求的场合,确定每个(或每次)产品和服务有唯一的标识,实现可追溯性,以便及时跟踪和处理质量问题。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物业管理服务全过程和各阶段的标识及可追溯性。

3、职责

3.1管理部负责公司各类标识的统一设计,公司总经理负责各种标识设计稿的审批。

3.2管理部或各个服务中心经理负责标识的审核。

3.3管理部负责公司各类员工服装的订制、发放与管理,各个服务中心员工服装由各个服务中心发放和管理;其它各类标识由各个服务中心负责安排订购或制作。

3.4管理部负责公司员工胸卡的发放与管理,各个服务中心员工胸卡由各个服务中心发放和管理。

3.5各服务中心负责辖区内各种标识的安装和管理。

4、工作程序

4.1标识的范围

a.楼宇和区域标识;

b.辖区内设备设施、安全消防、道路指示标识,以及其他各类指示、警示、状态、宣传标识。

c.各类物品及物品状态、服务状态的标识。

d.各层次服务人员着装、胸卡、工作标识牌、服务部门的标识。

e.宣传广告。

4.2标识的设计与审批

4.2.1标识的设计要求

4.2.2各类物品/服务的标识,应清晰、明确、美观、易于识别,且在规定有可追溯性要求的场所对每个(次)物品/服务的标识是唯一的。

4.2.3根据公司及服务中心对标识的需求和要求,管理部负责对各类标识进行统一设计,如属公司统一制作的标识,管理部经理审核,如属服务中心制作的标识由管理部经理审核后,统一报总经理审批。

4.2.4审批后,管理部负责各类员工工作服的订购,其它标识由各服务中心负责安排订购、制作。

4.3标识的发放

4.3.1公司员工服装由管理部统一发放与管理,各服务中心员工服装由各服务中心自行统一发放和管理,并做好发放记录。

4.3.2其他标识,如属公司统一订购或制作的,由管理部统一进行发放;如属服务中心个别订购或制作的,则由订购供方送至使用部门或服务中心,使用部门或服务中心按《采购控制程序》进行验收。

4.4标识的安装与管理

4.4.1公司各类服务人员的着装与员工胸卡的佩戴及管理,具体按《工装管理规定》和《标识管理规定》执行。

4.4.2各服务中心负责辖区内楼宇和区域、设施设备、安全消防等各类指示、警示、状态、宣传标识的配合安装(订购时包安装的除外)和管理。

4.4.3管理部负责公司总部办公区域内标识的`管理,服务中心负责辖区内各类标识的管理,保持标识的完好、清晰、整洁,并填写《标牌一览表》,对标识的启用时间、安装位置、废止时间进行登记,以便追溯。

4.4.4服务中心每日对小区的标识进行检查,并填写在相应的记录表中,对于缺少或不符合要求的标识应及时整改。

4.4.5对服务状态的标识应由各服务中心及时进行标识;对物品状态的标识,应通过检测后方可进行标识:合格、不合格、待检、待处理。服务的不合格,在各有关检查记录表中记载。

4.5可追溯性要求的实现

4.5.1物品和各种服务标识应是唯一的,便于追溯。如每位服务人员的员工胸卡号应为唯一的,当涉及到服务工作或投诉时,可通过工作牌号追查到相应服务人员的责任。

4.5.2离职或调岗人员,由部门负责人负责落实收回相应的标识,并登记收回日期和原因。

4.5.3各部门应按要求清楚、完整地填写《标牌一览表》和各类服务的检查记录,以便日后追溯和查询。

5、相关文件

5.1《工装管理规定》、《标识管理规定》

6、相关记录

6.1《服装发放登记表》jw/jl-7.5.3-001

6.2《胸卡发放登记表》jw/jl-7.5.3-002

6.3《标牌一览表》jw/jl-7.5.3-003

追溯管理制度2

1.0目的:

通过对不同类型的服务过程进行正确标识(记录),确保在使用时对服务质量、工作过程作出评价并追溯。

2.0适用范围:

2.1公司各类服务标识、标牌。

2.2相关服务的工作记录。

3.0职责:

3.1综合事务部负责公司相关标识的设计。

3.2综合事务部负责员工工作服、工作证、标识等的制作和管理。

3.3工程技术部负责对标识(牌)进行安装和维护保养。

3.4各岗位员工按规定要求认真填写工作记录,综合管理部协同相关部门负责对不合格服务进行评价和追溯。

4.0程序:

4.1公司员工上岗时必须穿着规定的制服,佩戴统一的工作证。不同岗位采用不同类型和颜色的服装加以区别。

4.2物业管理服务的标识应包括如下内容:

4.2.1小区区域位置标识;

4.2.2交通类标识;

4.2.3消防类标识;

4.2.4办公类标识;

4.2.5公共设备、设施类标识;

4.2.6宣传类标识;

4.2.7材料类标识;

4.2.8其它标识。

4.3相关部门在明显的地方用清楚易懂的标牌标识有关服务过程。

5.0支持性工具

《标识目录一览表》

编制:审核:批准:日期:

追溯管理制度3

为加强农产品质量追溯管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一、加强产地环境管理,推行产地编码

指导建立产地编码,建立生产者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制度。以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分散种植户为补充,建立有机农产品产地编码和生产者基础信息,从源头做到农产品身份可识别、可追溯。

二、推行良好农业规范及种植标准化,建立农产品质量保障体系

按照标准化生产要求,大力推广良好农业规范及种植标准化,规范生产过程,建立健全各种生产档案,包括生产(经营)者编号、生产(经营)者名称,种植品种、肥料施用、农药施用、添加剂使用、收获和其他田间作业记录以及产品检测等相关信息,落实质量管理责任制,建立产品质量保障体系。

三、加大产地产品监测力度,建立合格产品准出制度

加强产品监测,并建立产品合格把关制度,完善不合格产品的处理措施。产品进入批发市场、储运各环节要有追溯记录。

四、规范包装标识,建立相应的备案制度

对公司的产品,建立规范的包装标识。包装标识须标明产品名称、产地编码、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者、产品认证情况等信息,并建立详细的备案管理,确保产品流向可追踪。

五、建立质量安全追溯与监管信息平台

根据工作推进情况,建立相应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与监管管理系统,建立农产品生产档案数据库、农产品检测数据库、以及销售流向数据库,通过互联网,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可追溯管理。

六、追溯程序的启动

对发生问题组织以及个人,根据最初信息源立即启动追溯程序,包括查找生产日期、确定种植基地和批次号,通过查阅田间管理日志、台帐、检测报告等分析原因。对于违规事实,由相关部门经调查核实后,依法处置相关责任人,并及时进行整改修复。

追溯管理制度4

1、目的

通过建立追溯制度,确定从采购到加工、到销售整个过程中产品的流向和信息,即生产的产品人上往下能够跟踪,从下往上能够追溯,有助于查找不符合的原因,提高召回能力和组织的生产效率。

2、范围

适用于要公司产品

3、涉及的部门及小组成员

组长:xx

组员:xx

质检部、生产部、仓库采购部

4、定义、实施

4.1可追溯性:通过

登记的日期、批号、对产品的生产历史和使用或位置予以追踪的能力。

4.2实施

4.2.1公司通对原辅料和产成品实施批号管理,建立进货验收记录,生产记录,入库记录,出货记录,根据号管理实现追溯。

4.2.2生产原料,需由采购部按产品要求采购符合产品质量的原料。

4.2.3原料进厂由仓库通知质检部,对原料进行进厂检查。质检部接到通知后对原料进行验收,并按时做好记录,检验合格后通仓库部。

4.2.4仓库接到质检部通知后,将原料入库,并做好原料入库记录。

4.2.5车间领用,库房应做好原料出库记录,车间应做好原料领用记录。

4.2.6车间生产,应做好生产记录。

4.2.7成品在质检部检验合格后,由生产部和仓库做好成品交付记录。

4.2.8成品出库由质检部检验后出具出厂检验报告后,产品予以出库。

5、追溯

5.1对已出现质量问的成品都要进行质量追溯;

5.2质量追溯由采购部、质检、生产部、仓库联合完成

5.3溯源

5.3.1根据客户的质量投诉报告,确定成品的生产批号;

5.3.2由质检部根据生产部提供的该批号的生产时的生产记录,查明使用的原料批次;

5.3.3通过原料进厂验收记录,判定出该批次原料的供货方信息,加工过程信息。

5.4追踪

5.4.1根据供应商提供的某原料的某批次质量不合格报告由质检部通过原料进厂验收记录确定该批次原料的进厂日期及数量,然后通知到库房、生产部;

5.4.2库房根据原料入库记录,出库记录,检查库存,并封存该批次剩余原料;

5.4.3生产部根据原料领用记录和生产记录,确定使用该批次原料的成品的数量及生产批次,告知仓库;

5.4.4仓库根据生产部提供的信息和成品入库记录、出库记录,确定使用该批次原料的成品的出库数量、剩余数量,并封存剩余库存;并根据出库记录确定使用该批次原料的成品的销售途径、销售信息,数量,将信息告知质检部;

5.4.5由质检部评估危害性,是否实施召回。

6、相关记录

《进厂原料检验记录》

《原料领用记录》

《生产记录》

《原料入库记录》

《成品入库记录》

《成品检验记录》

《成品出库记录》

追溯管理制度5

1目的

以适宜的方法标识产品,确定产品的类别及检验状态,有需要时实现追溯。

2范围

产品接收、生产、交付使用的全过程,若顾客另有规定时,按顾客的规定处理。

3职责

3.1生产部门负责产品标识与追溯的归口管理;

3.2综合管理部负责检验状态的标识;

3.3仓管人员负责对物资进货与贮存的标识;

3.4各生产环节人员负责实施生产过程辖区内产品的标识与追溯;

3.5出厂包装人员负责对成品的标识与追溯;

3.6销售人员负责对客户所有信息进行记录。

4定义

4.1标识:利用标签、颜色等方式让操作人员清楚了解产品的规格以及检验状态。

4.2产品标识:是识别产品特定特性或状态的标志或标记,包括生产产品和运作过程中的采购产品、中间产品、最终产品和到交付客户使用的产品。

4.3产品的状态标识:在产品实现以及生产和服务运作过程中,为了区别不同状态的产品,对产品的测量状态(待检、合格、不合格、待判定)及加工状态(已加工、待加工)所作的标识。

5工作程序

5.1产品标识及产品的状态标识

5.1.1内容:

产品属性:品名、规格、批号、编号、生产日期、数量等;

检验和测试状态:待验、合格、不合格等,检验测试人员、检验测试日期、批次等;

加工状态:原材料、外购品、在制品、半成品、成品等。

5.1.2标识的方式:可采用挂牌、贴签、分区域等方式,并配合表格记录。

5.1.3公司可追溯的标识分为三个环节进行,原材料的标识统一称为“原材料批号”;过程加工的标识统一称为“生产批号”;成品标识统一称为“出厂批次号”。

5.2采购品的标识

5.2.1原材料、外协外购产品到公司后,采购人员或需采购部门相关人员根据供方的送货单进行清点收货,进行初步验货;

5.2.2验货根据各部门对产品具体的标准要求和方法实施检验和试验;验货后检验合格的入库在指定区域存放,分区域存放无法达到识别要求是,配合进行产品标识,标识内容包括:批次号、物料编号、物料名称、入库数量、入库日期、生产厂家等。不合格品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执行,做好退货或者交换良品的工作准备,必要时进行“不合格”标识,分区域存放、处理;

5.2.3仓管人员根据检验结果对产品进行入库处理。

5.3生产过程中的标识

5.3.1生产过程半成品标识:按《生产作业指导书》和《产品检验指导书》要求进行生产人员代号标识及相关生产质量控制表格的填写;生产中相关配件上均表明生产人员编号(用黑色记号笔写在相应位置),严格遵守生产规程要求,如果下道工序人员发现产品没有编号及时返回。

5.3.2产品生产时填写的相关表格输入电脑,做成产品出厂原始记录,便于查询。

5.3.3各个工序的检验和测试状态及加工状态,可通过放置于不同区域反映出来,必要时配合进行产品标识。对于经检验为返工/返修的产品,直接返回上道工序,或放入返工/返修区表明情况。对于经检验为不合格的废品,放置于不合格区。

5.3.4生产完工的产品送至待检测区,检测后须返工的产品放入指定区域写明情况,返工之后的产品,重新检验。

5.3.5当计量检测设备失准导致不合格品流入下道工序或流出厂时,发现部门必须立即通知生产部相关人员,转回上道工序或按发货批次进行追回、检验和返工/返修。

5.3.6生产部门生产过程中,各种标识资料必须随产品一起交接,确保追溯时的准确性。

5.4成品标识

5.4.1成品的产品标识是规格型号、编号、加工日期、数量等。

5.4.1最终检验、测试不合格的成品,应放置于有不合格标识的区域;

5.4.2包装人员在装箱以后在箱外进行标识(含顾客名、品名、规格、数量等),顾客要求的特定产品要照定单要求执行。

5.4.3产品出厂时封装好相关资料,并将产品出厂时间填写到原始记录表中。

5.5标识的保护

5.5.1产品标识应清晰牢固,不因产品流转中诸因素(如搬运、移置、管理不善或雨淋等)的影响而损坏或消失,保持其可追溯性。

5.5.2在产品实现和生产运作过程中,产品在未出厂前,各有关部门必须对所用的各种标识认真保护,严禁涂抹、撒毁,保证标识整洁、醒目、完好地保持原有状态,防止误用产品或不合格品流入下道工序。

5.5.3各有关部门按规定做好标识,无状态标识的产品不得使用、转序或出厂;发现标识不清或无状态标识的产品立即向标识的责任部门报告,产品暂停流转,直到重新正确标识后方能流转

6产品的可追溯

6.1公司产品的追溯要求可以追溯到生产历史,根据产品名称、批号、规格、、生产日期以及各工序的相关作业人员和工序质量、检验记录、入库有关记录等。

6.2当顾客要求或公司产品出现批量不合格时,销售部应当会同质量部、生产部部等有关人员查阅产品各种记录进行分析和处理。

6.3对让步接收、紧急放行、特别处理产品,流转部门进行书面记录、标识中注明如“让步接收”等字样,以便进行追溯性验证。

6.4对采购产品的质量追溯,按产品件上的标识及原料验收记录内容对供应商进行追溯,实施质量责任落实。

第五篇:追溯管理办法

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项目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办公厅

农办垦[2008]5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农垦、热作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

为规范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项目管理,强化追溯项目目标责任,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我部组织制定了《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

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项目(以下简称“项目”)管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旨在强化项目责任管理,规范项目建设程序,确保项目建设质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第三条 项目管理遵循政府引导、企业实施,择优扶强、示范带动,分级管理、逐步推进,突出公益、兼顾效益的原则。

第四条 本办法适用于项目的管理部门和承担单位。]

第二章 组织管理

第五条 项目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农业部农垦局、省级主管部门及项目承担单位分别成立项目领导小组,明确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项目的建设。

第六条 农业部农垦局为项目主管部门,负责项目的总体组织规划、制度建设、审批监管、总体验收等组织实施工作。主要承担:

(一)统筹管理项目,制定追溯工作规划和计划。

(二)组织制定项目管理相关制度、办法、标准等。

(三)组织对项目进行评审论证,下达项目预算,汇总、上报项目决算。

(四)指导项目建设,组织对项目进行监督检查、总结验收。

第七条 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为项目技术支撑单位,负责项目追溯系统建设、信息管理、技术培训、宣传推广等工作。主要承担:

(一)开发项目软件,建设部级数据中心。

(二)管理追溯信息,保障追溯系统正常运转和数据安全。

(三)开展项目技术培训,指导项目承担单位建设追溯系统。

(四)对项目进行宣传推广。

第八条 省级主管部门为项目分管机构,负责本省项目的组织申报、指导实施、日常监管、考核验收等工作。主要承担:

(一)组织对本省项目进行初审、上报。

(二)负责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指导协调工作,在交流培训、宣传推广等方面提供服务。

(三)对本省项目的实施进度、运行质量及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动态监管。

(四)建设省级数据中心,对本省项目数据进行管理。

(五)受农业部农垦局委托,对本省项目进行考核和检查验收。

第九条 项目承担单位为项目实施主体,负责本单位项目建设及运行管理等工作。主要承担:

(一)建立项目管理制度,明确责任,落实各部门、各环节的工作任务,开展业务培训。

(二)及时采集、上报追溯信息,规范使用追溯标签,确保追溯系统正常有效运转。

(三)开展自检或委托质量监督检验测试机构对追溯产品质量安全进行监督检测。

(四)总结项目建设情况,宣传推广追溯成果。

第三章 项目申报

第十条 申报单位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有独立法人资格,诚信守法,近两年内无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无严重违反财经纪律记录。

(二)组织化程度高,具备较健全的质量管理机构和技术服务体系。

(三)标准体系健全,实行标准化生产,标准应用率达到95%以上。

(四)产业链完整,对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各环节具有较强的控制能力。

(五)产品规模化生产,商品率达到90%以上。

(六)市场化运作,拥有自主品牌,产品单件独立包装,主要销往国内大中城市或国际市场。

(七)有信息化工作基础,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第十一条 申报程序

(一)省级主管部门在企业自愿申报的基础上,选择符合条件的企业填写项目申报书,经初审后提出推荐意见,于每年3月15日前报农业部农垦局,经论证后进入项目库。

(二)农业部农垦局根据质量追溯工作发展需要和预算规模,结合项目库情况,于每年4月底前印发下项目申报指南。

(三)省级主管部门依据项目申报指南,组织单位编报可行性研究报告,于每年5月底前上报农业部农垦局。

(四)农业部农垦局组织专家评审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于每年6月底前研究编报下一项目预算。

(五)农业部农垦局根据预算编报要求,研究确定下一项目承担单位,于12月底前通报省级主管部门。

(六)省级主管部门和项目承担单位于下2月底之前将项目实施方案报农业部农垦局审批,并附报项目合同文本。

(七)农业部农垦局在收到预算批复后,及时将预算批复到省级主管部门和项目承担单位,并与省级主管部门和项目承担单位签订项目合同。

第四章 项目实施

第十二条 制定制度

(一)农业部农垦局组织制定项目管理、信息管理、标识管理等制度。

(二)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组织有关单位制定农产品质量追溯导则和相关产品质量追溯操作规程。

(三)省级主管部门、项目承担单位根据追溯工作要求,结合本地区、本企业实际,建立配套制度。

第十三条 建立系统

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包括网络系统、信息采集系统和信息查询系统。

(一)网络系统。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建设项目数据中心(简称“数据中心”);省级主管部门依托数据中心,建立省级分中心;项目承担单位根据本单位追溯产品物流管理和质量监管需要,建立企业级追溯网络系统。

(二)信息采集系统。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开发信息采集软件;项目承担单位明确信息采集内容、流程,完成软件初始化设置,建立信息采集系统。

(三)信息查询系统。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按照分级管理、授权共享的原则,开发建设追溯产品信息查询系统,为消费者和监管部门提供短信、语音、网络查询平台。

第十四条 试运行

(一)项目承担单位搭建完成企业级追溯网络系统后,选择三批以上来自不同生产场所的产品进行追溯信息系统试运行。采集、上传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产品质量、流通等方面信息,测试信息系统可追溯性。

(二)测试期间,项目承担单位应不断优化追溯系统,以确保信息准确、及时和可追溯性。

(三)项目承担单位完成追溯系统测试后,向省级主管部门提出项目建设期验收申请,经省级主管部门初审同意后报农业部农垦局。

(四)农业部农垦局接到省级主管部门申请后,依据相关管理办法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建设期验收。

第十五条 正式运行

(一)对通过项目建设期验收的项目承担单位,由农业部农垦局统一向社会公布其质量追溯系统建成,进入正式运行阶段。

(二)进入正式运行阶段的项目承担单位启用追溯标签、标识和编码,按照项目合同规定,保障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长期、有效运行。

第五章 项目资金管理

第十六条 项目资金是中央财政专项用于支持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的补贴资金,要严格执行预算,专款专用。

第十七条 项目资金主要用于:

(一)制度建设。用于与本项目相关的制度、办法、标准的制定等。

(二)软件开发、数据采集与维护。用于与项目有关的软件开发、信息采集、信息传输、数据库建设和运转维护等。

(三)设备购置。用于项目所需的信息采集、标签制作、标签粘贴、查询终端等设备的购置。

(四)标签补贴。用于追溯标签的制作和使用等。

(五)人员培训。用于项目相关制度、系统维护及软件操作等方面的培训。

(六)质量监测。用于追溯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测等。

(七)宣传推广。用于宣传资料的制作、新闻媒体推介和市场推广等。

(八)调查研究。用于对质量追溯体系的评估,跟踪研究国内外农产品质量追溯的先进经验等。

第十八条 资金管理与监督

(一)资金拨付。根据农业部批复的项目预算和项目计划,农业部农垦局、省级主管部门按照国库集中支付的规定,及时拨付项目资金。

(二)资金使用。本项目资金要按照国家有关财政资金管理要求,建立项目资金使用明细账,严禁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截留、滞留、挤占和挪用。项目安排的工程、设备和服务项目的采购,属于政府采购范围的,实行政府采购。

(三)资金监管。每年12月底前,各省主管部门、项目承担单位须对项目经费使用情况进行总结,报农业部农垦局、财务司。农业部农垦局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定期或不定期地对项目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

第六章 项目检查验收

第十九条 项目完成后,在单位自查、省级主管部门检查的基础上,由农业部农垦局组织验收。

第二十条 项目验收依据《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项目验收管理办法》,采取建设期验收、考核、项目总结验收方式进行。项目试运行结束时进行建设期验收;每年12月底前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考核;项目完成后,实行项目总结验收。

第二十一条 对考核合格的单位,列入次年项目计划。对项目验收不合格的单位,要求限期整改;整改后仍不合格的,停止安排其他项目;对拒不整改的单位收回项目资金。

第二十二条 对不履行项目合同,擅自变更建设性质、建设内容,违反财务规定以及有其他严重问题的项目单位,视情节轻重采取限期整改、通报批评、停止拨款、撤销项目、停止安排其他项目、收回项目资金等措施。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所称的追溯产品包括农产品和农产加工品。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由农业部农垦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2008年7月1日起试行。

下载国际海洋法发展史的追溯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际海洋法发展史的追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的各种航行制度

    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的各种航行制度 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了五种航行制度,分别是无害通过制度、过境通行制度、航行和飞越自由制度、群岛海道通过制度、公海航......

    药品追溯管理制度

    药品追溯管理制度 一、目的:为保证药品质量安全,建立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药品经营全过程追溯体系,制定本制度。 二、依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关于修改《药品经......

    食品安全追溯解决方案

    智慧的食品安全追溯解决方案 合肥中鼎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全力研发了智慧的食品安全追溯解决方案,采用成熟先进的电子标签等数据采集技术,并通过充分研究世界发达国家的食品......

    产品追溯管理制度

    东莞市领鲜源食品有限公司 产品追溯制度 1 目的 以适宜的方法标识产品,确定产品的类别及检验状态,有需要时实现追溯。 2 范围 产品接收、生产、交付使用的全过程,若顾客另有......

    《产品追溯制度》

    公司产品追溯管理制度1、目的通过建立追溯制度,确定从源头种植,到加工、到销售整个过程中产品的流向和信息,即生产的产品从上往下能够跟踪,从下往上能够追溯,有助于查找不符合的......

    质量追溯制度

    质量追溯制度 1. 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应重视无菌物品质量追溯管理的重要性。 2. 对所有需要消毒或者灭菌后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均由CSSD回收,集中清洗消毒灭菌和供......

    药品追溯管理制度

    1、目的:为保证药品质量安全,建设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药品全链条追溯体系,制定本制度。2、依据:《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3、适用范围:适用于本公司药品追溯系统的......

    产品追溯管理制度

    产品追溯管理制度1、目的通过建立追溯制度,确定从采购到加工、到销售整个过程中产品的流向和信息,即生产的产品人上往下能够跟踪,从下往上能够追溯,有助于查找不符合的原因,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