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中隐私观差异及原因分析

时间:2019-05-14 12:38: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西文化中隐私观差异及原因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西文化中隐私观差异及原因分析》。

第一篇:中西文化中隐私观差异及原因分析

中西文化中隐私观差异及原因分析

[摘要]由于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中国人和西方人持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因而对于隐私的含义、范畴的理解以及维护隐私的意识也不相同,在国际交往中难免因此产生冲突。分析中西价值观的不同文化溯源,探讨中西隐私观差异的根源,以推动国际交流顺利进行。[关键词]中国;西方;隐私观;差异;根源

当今国际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西文化不断发生强烈的碰撞和冲击。由于隐私观差异而不经意间造成的矛盾、误解、交际失败更是屡见不鲜。因此,需要深入了解与探讨中西隐私差异,求同存异,相互尊重与容忍,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避免因此引起的不快,取得成功。隐私的概念始于西方,是个体或群体控制与他人交往的调节机制,是人的一种生存特性。隐,即隐秘的,不愿或不便公开的事情;私,即私人的事务,是存在于私人生活空间的事务。这种存在于私人生活空间的隐秘的事务、活动及相关的信息就是隐私。它与公共生活空间、公共生活领域中的公共事务、活动及相关信息是相对应的。王利明先生将隐私概括为“一种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当事人不愿他人干涉的个人私事和当事人不愿他人侵入或他人 不便侵入的个人领域”。具体地讲,隐私就是指“个人信息、私人活动、私人领域”。

一、中西隐私观差异

隐私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一个受民族、历史、文化制约的概念。在具有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国家里,对于隐私的含义和范畴的理解,隐私权维护的意识等,即隐私观,也不尽相同。英文privacy的定义为freedom from interference or public attention,是“不受干扰或不受公众注目的自由,是私人权利,个人自由”(《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1998:1174)。从这一定义我们可以看出西方人把privacy看作一种个人的不被打搅,有私事不必告人的自由权利,是个很受尊重的概念。他们认为隐私能使个人免受他人的控制与支配,有选择地表达内心情感而不受外界约柬,有机会对自我行为和经验作充分评估与认识,从而对新的行为作出选 择,还能使个人有机会在亲情团体与正式场合之间进行思维界定,从而在不同场合作不同的交际选择,维护个人与社会的协调平衡。西方人非常强调隐私,现代科技使这个问题在今天变得特别突出。《华尔街日报》和全国广播公司1999年进行的民意调查表明,隐私问题是美国人2l世纪最关注的问题。而中文对“隐私”一词的定义为“不愿告人的或不愿公开的个人的事”(《现代汉语词典》,2004:1506)。由于中国传统观念一贯主张个人服从集体,倡导“开诚布公”、“大公无私”、“克己奉公”,“私”即被视为私利,“隐私”这个词带些贬义,好像有什么不光彩的东西需要隐藏。

西方人对个体隐私很看重,他们观念中个体隐私所涵盖的范畴也非常广泛,包括私人时间、私人空间、私人活动领域以及维护这一类事的私人权利。如为了尊重他人的私人时间,西方人邀请别人吃饭或参加社会活动都会事先通知,给他人足够的时间作安排。同样,探望亲朋好友也要事先通知,否则,在西方人看来,就是侵犯了他人的隐私。西方人的界限意识非常强烈,不经允许决不进入别人的领地。如在西方国家,即使是父母也无权擅自进入子女的房间,否则就会被认为是不礼貌或不尊重他人隐私权的行为,房间内的私人物品未经主人同意也不应该动用。在西方如果擅自闻入民宅,后果是非常严重的。此外,凡是涉及到个人隐私,如个人状况(年龄、工作、收入、婚姻、子女等)、政治观念(支持或反对何种党派)、宗教信仰(信仰什么宗教)、个人行为动向(去什么地方,与谁交往、通信等),都不能直接过问。西方人一般不愿意干涉别人的私生活和个人隐私,也不愿意被别人干涉。而中国人热情好客,在人际交往中饱含热情,问寒问暖,似乎没有什么可保留的。对于了解有关年龄、职业、收入、婚姻状况、子女等问题,觉得都理所当然,常以这些作为聊天的话题。中国人见面打招呼的用语多是:“你吃了吗?”,“你去哪儿了?”,“你要上哪儿去?”。西方人对这样的问候会非常反感,因为他们会认为也许有人在监视他们,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权。所以,西方人喜欢用与个人无关又不会引起麻烦的话语打招呼,喜欢谈论天气等不涉及个人私事的话题。再比如,中国人会直接询问别人所买物品的价格。在西方人眼里,这是不礼貌的,认为是探问对方的经济条件,因此,这也是西方人的隐私,属于不宜直接询问的问题。中国人也有隐私,但侧重于群体隐私。如中国人用围墙来保护家庭或群体的领域不受侵犯,而家庭或群体内部却是开放的,个人隐私意识非常淡薄,保护个体隐私的要求也不强烈。如在中国,老朋友可以不敲门,不事先告知就“登堂入室”,这对西方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事。中西隐私观差异还集中体现在利用法律维护隐私权的意识上。隐私权作为一种法律意义上的权利,最早是由美国的两位学者提出的。1890年美国哈佛大学法学教授萨莫尔·沃伦(Samuel D.Will'tell)和布兰代斯教授(Louis D.Brandis)在哈佛大学《法学评论》上发表《隐私权》(The Right to Privacy)一文,把隐私列为人的一项自然权利,提出了隐私权的概念,从此,隐私问题纳入法学研究的视野。在中国,法学界一直将“隐私”等同于“阴私”,把“隐私权”理解为两性间的个人秘密权。长期以来,我国没有确定隐私权为一项具体人格权。20世纪80年代引入“隐私权”并开始了对它的研究和保护。但也仅仅是通过名誉权、一般侵权对隐私权进行间接的保护。2001年3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中才正式确立了隐私权。目前,我国关于隐私权的理论研究和法律保护也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中国国民利用法律维护自己隐私权的意识也很淡薄。

二、中西隐私观差异的根源 从根本上说,中西隐私观的差异是由中西不同文化影响下的不同价值观取向造成的。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同的国家和社会产生了各自特有的文化并一代代流传下来。这些不同的文化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取向。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造就了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即以个人为本位的人生哲学。

其主要内容是相信个人价值,高度重视个人自由,强调个人的自我支配,自我控制,自我发展。在此基础上就形成了高度重视个体隐私的西方隐私观。而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形成的价值观以集体主义为核心,即以群体为本位,家族观念重,强调国家、群体至上原则。因此,中国人轻个体隐私,重集体隐私,隐私观念相对薄弱。1. 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及其文化渊源。

个人主义是西方国家价值观的核心,被定义为“提倡个人行动自由与信仰完全自由的理论”(《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1998:758),包括自主动机、自主抉择、自力更生、尊重他人、个性自由、尊重隐私等层面。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是以个人为中心,个体的行为完全从自己的内在情感和动机出发,反对对个性的扼杀,以及对个人权利的侵犯。英语中“我”(I)永 远大写就是在语言方面的具体体现。而且,在英语姓名中,代表个人的“名字”位于姓氏之前,也表现出西方人思想观念中个人的中心地位。同时,一切与“个人主义”相关联的观念,如“自由”、“平等”、“独立”等等均在西方人心中占据“至高无上”的地位。西方人喜欢在个人情感与平等的基础上与他人建立相互的关系,即使父母与子女之间也是如此,所以父母也要尊重子女的隐私,而子女也可以直呼父母的名字。西方文化源于吉希腊文明。追根溯源,荷马史诗中为个人荣誉而战的英雄人物就是西方个人主义价值取向的萌芽。虽然在古希腊时期,与强大的整体主义观念相比,个人主义以及个人权利、利益、价值和自由观念非常孱弱,但已经初露端倪。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将整体主义的价值推向极致,否定个人利益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但是,通过柏拉图的《法律篇》可以发现,他晚年向现实生活中的个人主义做出妥协。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 德对个人本性、家庭和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个人利益、权利、价值和人格平等。他认为“人人都爱自己,而且爱出于天赋”,“每个人是自己的最好朋友,并且应该最爱自己”。这种认识构成了个人主义要素的最初源头。在私人生活领域,古希腊人认为要理解、尊重和宽容个人自主做出的选择和行为。古希腊罗马时期,斯多葛学派对自然法理论的系统发展深深地影响了西方对人自身的认识,使得西方人抛开现实差别,从抽象的人出发去认识自身,引申出人的内在精神自由、平等的理念,从而突破了古希腊因种族、地位、身份等不同丽不平等观念的桎梏,为西方个人主义的自由平等观念作了铺垫。西方近代自然权利学说和社会契约论思想认为人们的自由和天生的权利来自于自然权威,而不是君主的恩赐,国家权力来源于个人权利的让渡。这标志着西方对个人权利认识的重大突破。总之,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的产生和发展是随着西方对人的本质认识不断丰富和深化的,是西方文化核心价值理念不断积淀和传承的结果。

2.中国集体主义价值观及其文化渊源。集体主义是中国价值观的核心,被定义为“一切从集体出发,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的思想”(《现代汉语词典》,2004:593),强调个人对集体的义务和责任,集体利益至上。因此,西方人眼中的“大我”在中国人跟中是“小我”。在中国,集体的最小单位是家庭。在家庭内,以孝为道德规范,强调对于家族的依附和服从,因此中国人具有浓厚的亲情与家族观念。在个体与国家关系上,表现为国家利益至上,必要时,个人需要压抑自我,甚至牺牲自我。个体行为要尽量符合道德规范和社会要求,同时要意识到他人的存在,顾及他人的需要和愿望。中国人个人的荣辱和成功紧密地与集体联系在一起,“光宗耀祖,显赫门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都是这一观念的体现。

中国文化建立在儒家思想之上。西汉文化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在中国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其目的是维护国家安定,群体和谐,主张建立一种以群体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社会,强调集体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只有克制自己,服从群体,以国家的需要为需要,才能与世俗相处融洽。汉儒董仲舒提出“大一统”主张以后,更是把这种群体意识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中国传统对人的定义就是“仁者,人也”。“仁”是 “人”字旁边加一个“二”字,意思是人存在于“二人”的对应关系中,这种“二人”关系包括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也就是说只有个人被放在合适的社会关系中才是最有意义、最完全的。所以说中国人是“依存者”。孔孟哲学特别强调个人的自我修养,“吾日三省吾身”,强调个人“至善”的道德修养是维系社会和谐的基础,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准,首先是“立德”,其次是“立功”,再次是“立言”,只有“内圣”(修身养性),才能“外王”(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思想非常注重伦理关系和道德规范。孔子说,“人则孝,出则悌。”(《论语·学而篇》),“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论语·子罕》)。主张“三纲五常”,详细地规范着人们日常的行为举止、等级观念。提倡“中庸之道”,力图使个人与其他社会成员和谐相处。中国古语有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众,人必非之。”所以中国人形成了特有的文化价值观:重权威,轻事实;重集体,轻个人。儒家“和为贵”的思想更使人们相信:为了达到大局的和谐,集体的团结,应该服从社会礼仪和道德规范,以集体利益为重。

源于古希腊文明的西方文化,以个人主义价值观为核心,倡导个人自由、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自由思考和选择自己想做事情的权利,只要不超出法律范围,就不能被干涉,即使父母、兄长也无权。因此,西方人非常重视保护个人隐私。而中国传统文化以人类之间的相互联系为特征,轻视个人利益,强调群体利益。个体是包含在社会关系中的一部分,要不断地控制和调节自己来适应与他人的相互依存关系。这就使得中国人个体隐私意识淡薄,而比较注重群体隐私。当然,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加,中四方文化潜移默化地相互影响。中国人也逐渐接受西方隐私观念,保护个人隐私的意识也逐渐增强。但由于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影响,交流过程中仍然难免发生因隐私问题而产生的冲突。深入了解中西方隐私观的差异及其根源有助于增进中西方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推动国际交流顺利迸行。[参考文献] [1]尚云鹤.浅析中西方隐私观的差异[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3). [2]顾嘉祖跨文化交际:外国语言文学中的隐蔽文化[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杜,2000. [3]范德尚.西方人权观的文化释读[J].河南社会科学,2004(3)[4]吴鞍铜.跨文化分析:语篇交际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5][德]马勒茨克.跨文化交流[M].潘亚玲,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杜,2001. [6]汪德华.英汉文化差异及思维方式[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

第二篇:观《刮痧》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跨文化交际》课程论文

题 目: 《观<刮痧>看中西文化差异》 学 号: 姓 名: 年 级: 学 院: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2013 年 月 日

观《刮痧》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摘要:在文化全球化发展的进程中,不同文化的冲突在所难免。中西文化在亲情、友情、孝敬、思维模式、法律观念等多个方面都存在着隔阂。电影《刮痧》以传统中医疗法“刮痧”为焦点设计了一场中美文化冲突。通过对中美文化由冲突走向融合的过程的描述,揭示了全球文化的冲突和融合是时代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刮痧、文化、差异、冲突、融化

文化的发展有一定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渊源,中西方的差异也体现在文化的领域中。电影是文化的一种表现方式。《刮痧》这部电影,把中西文化差异体现得淋漓尽致。

故事发生在美国圣路易斯市的一个中国家庭,主人公许大同和妻子简宁在美国奋斗了八年,事业有成,还有一个聪明可爱的儿子丹尼斯,过着和睦幸福的生活。许大同的老父亲从中国来探亲。但是,随后降临的一次意外把大同从舒适繁华的美国梦中惊醒。一天,丹尼斯患感冒,爷爷用中国传统的刮痧疗法为孙子治病。但没过几天,丹尼斯因不慎碰伤,被大同送进医院。医生发现孩子背上有紫红色的刮痕,认为他受到了家长的虐待,美国的儿童福利院更是认定许大同有暴力倾向。于是一场福利院试图以法律手段剥夺大同对孩子的监护权,和大同付出种种努力夺回儿子的斗争开始了。随后大同面临的是:父子分离,夫妻分居,朋友决裂,工作丢弃。大同的父亲对于自己给孙子刮痧引发这么多变故非常内疚,找到大同的同事,用打手势的方式向这个美国同事解释。最终,大同的同事和保护儿童权益机构的工作人员理解了刮痧,一家人终于团聚。电影的线索主要围绕中西文化差异展开。因为有差异,随之而来的必然有隔阂,对立与冲突,在这过程中,中西文化产生了强烈的碰撞,以下说几点感触最深的地方。

首先是在医学领域的认识差异。中医是我中华四大国粹之一,然而最近有一种论调,就是要取消中医,其主要原因就是认为中医不科学。国人尚且如此,更何况外国人了。当然了,有许多外国友人对中医很感兴趣,被它的神秘所吸引。可是,大多数的西方人还是无法接受中医的。刮痧是故事冲突引发的倒火索,刮痧疗法在中国民间很是常见,也确实能够治愈一些常见病。但是,让外国人接受刮痧是一种治疗方法真的是一个比较困难的事情,因为刮痧留下的痕迹会让人认为是对身体的一种摧残。所以,这种疗法搬到美国,就成了大同对孩子施以暴力的罪证。西方精密仪器可以测出孩子是哪天伤的,然而却不能判断出那时一种治疗手段而不是虐待。就中西医而言,两者之间的差异还是很大的。中医有很多只可意会不可言谈的东西,在西方却有严格的概念和标准。这也是现在争论中医科学性的原因所在。

第二,法律观念的不同。不同制度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法律条例和社会管理方法。在美国留小孩子单独在家是违法的,然在中国却没有那种概念,孩子一个人在家太正常了。美国的法庭及儿童福利院虽被大同的满腔激情,真挚而忘情的诉说所震慑,却仍要求有“爱的证据”,以供法庭判决。最后在收集到证据以后霍尔威兹法官撤消对许大同的禁令。西方的法律制度的健全是我们所不能企及的。在那样一个法律意识很强的国家,尊重法律是很重要的。然而大同隐瞒爷爷给丹尼斯刮痧而自己顶替。圣诞来临他不是寻找证据而是想办法悄悄回家,冒着违法和被摔的危险最后爬上九楼。

第三,西方国家倡导的科学与民主的人文精神。许大同当着好多人的面教训丹尼斯,其实原因很简单,丹尼斯打了昆兰的儿子但是拒绝道歉。在西方国家最多也是对孩子进行教导,不管怎样也不至于当这那么多人的面不给孩子一点尊严。“我打他是为了给你们面子,尊重你们!”昆兰非常不解地说:“什么乱七八糟的逻辑?”也只有中国人才会有这种面子观而且那么根深蒂固。大同的“当面教子背后教妻”的中国传统观念已经与昆兰“孩子打架一会儿就好了,算了吧”的美国态度背道而驰了。同为教育孩子,大同的“当面教子”、“打是亲骂是爱”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教育传统,却被美国人视为暴力倾向。昆兰认为小孩子打架是很平常的事,大人不必干涉,更令他无法理解的是大同打孩子是为了给他面子这种奇怪的中国逻辑。在孩子的教育方式上,没有对与错,有的只是东西文化理念上的差异。西方人更注重的是人性本身,尊重个体的存在性并对个体给以尊重,哪怕是小孩子也如此,他们并没有把中国人习惯的“面子”问题掺合进去。如果像中国人通常会有的那样,把承认错误和丢了自己的面子混在一起,管你丹尼斯能不能和父母在一起,老子有权就没错,拼着命也要坚持自己正确,那就把事情越弄越复杂了。中国人管教孩子的方式往往是打孩子,老子打儿子天经地义。可是在片中,打打儿子还是个挺严重的事情。打儿子究竟是在管教儿子还是在虐待儿子,你自己说了不算,要由法官来裁定。

第四,文化传播的差距。中国人对西方的文化可谓是非常了解,西方名著就是没读过,也多少有个耳闻。可是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却是与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的差距很大的。孙悟空这个形象在西方算是小有名气了,但还不是家喻户晓。西方人对孙悟空的了解仅停留在对名字的认识,而对他的故事却知知甚少。一个不了解中国文化的人,如果只是阅读《西游记》的个别章节是无法对孙悟空有全面了解的,甚至会有错误的理解。片中的律师就是拿《西游记》里个别章节中表现孙悟空不羁性格的情节片段,来证明孙悟空是一个邪恶的猴子,进而攻击男主角。

第五,对家庭的理解的差别。这是《刮痧》中冲突的本质所在。远在异国他乡、事业有成的孝子把年迈的父亲远从大洋彼岸的中国接到美国与自己和妻儿同住,希望能和妻子一同照顾老父,让父亲享受天伦之乐。这完全不同于美国的主干家庭。在美国以及很多西方国家,儿女成年后,不论成家与否,一般都会离开父母,单独居住;同样地,父母年纪太大无法照顾自己时常常住进老人院,而不愿意与儿女住在一起,增加儿女的负担。这在中国人看来似乎不合人情,但在美国无论父母或是儿女都抱着同样的想法,希望自己独立,不愿意由于合住造成自己和他人的不便。在中国,更是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儿女必须履行赡养父母的义务。如果一个事业有成的的儿子弃老父于不顾而让其栖身于养老院,他很可能受到社区舆论的炮轰。

第六,办事方式和思维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当孕妇难产的时候,常常会面临一个选择就是:保大人还是保孩子。除了一些很不通情理的人之外,一般都会想都不用想的表示要保大人。也许用片中男主角的一句话更能说明问题,就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对于这样的事情,国人肯定会认为这是人知常情,然而在片中,男主角这样的选择成为了对方律师攻击他的把柄。他们认为这是对生命的扼杀,不给孩子生活的机会。片中男主角的美国朋友得知给孩子刮痧的是他的爷爷而不是男主角时,非常不能理解,他想女主角询问:“Why?”而女主角的回答很简单:“Because he is Chinese!”昆兰看着扶父亲上楼的大同,陷入了沉思。很多事情无法解释,也只能用上面这句来回答了。

第七,感性的中国文化与理性的西方文化的冲突。昆兰在法官面前,乃至是在起诉朋友的原告面前,依事实说话,当众指证许大同打儿子的事实。这引起了许大同的强烈不满,尔后愤而辞职,友情破裂。朋友在中国人的眼中,最崇高的境界是那种交往长久且困难时敢于为朋友两肋插刀或者共患难的朋友。然而在美国人眼中,诚信是最基本的美德之一,诚信重于友谊,理性原则高于感情,说谎无异于放弃基本的价值观。这在血液里仍然传承着中国儒家文化的许大同看来是难以理解的,以至于将昆兰的实话实说当做出卖朋友更深一层来说,对同一种情景,昆兰认为是按原则办事,许大同却认为是出卖朋友。中国人偏向于“感情用事”,而美国人则面对事实,就事论事。当时许大同打了儿子一耳光,其实知道的人并不多,昆仑完全可以说不知道,但是还是说出了当时的事实。这种处事方式上的差异一定程度上激化了许大同与昆仑之间的冲突。

第八,语言的差异。开庭审判中大同对刮痧的解释令美国人一头雾水,把丹田、七经八脉翻译成“dian tian”、“seven jing and eight mai”,其实,许多中文术语在英语里根本找不到相应的词汇表达。

该电影从多个角度展示了中西文化的差异。悠悠华夏五千年的璀璨文明,浸染着儒释道三家精华,在新的社会背景下不断发展着。而西方文明受到工业革命的冲击,带来了更多新鲜的活力,使其更加民主开放同时注重法律的作用,他们更强调个体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纵观全面,中西方的差异实在是伯仲难分,文化本身并无一定的好坏标准,尊重差异的同时,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两种文化的相融是需要付出代价的,甚至流血的,我们看到作为个体而存在的许大同,最后完全有可能坠楼而亡。但是文化也是需要理解精神和博大胸怀的。回避矛盾,放弃自我,相互排斥都不是文明的出路。尊重,吸纳,兼容并蓄才是文化的出路。《刮痧》的大团圆结局也阐明了这种道理,更是寄寓了这种希望。

参考文献:

[1]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2]顾嘉祖.跨文化交流[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5]苟红岚.从文化渊源透视中美民族性格差异[J].外语教学,2002,(5).[6]陈平.多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哲学版,2004(1).

第三篇:中西文化饮食差异

中西文化饮食差异

学号:201175030112

姓名:惠翔翔

摘要:本篇论文主要探讨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饮食文化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中西文化的差异也就带来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不同的国家,有自己独有的饮食习惯和饮食文化特点,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无论是在观念、对象、方式、餐具还是在礼仪等方面,中西方的差异都是显而易见的。但是随着国际的交流与融合,中西饮食文化行业的交流和沟通,中西文化饮食正在。通过对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中西方各自的饮食文化传统和差异,同时对中国的饮食文化进行改善和创新。关键字:饮食文化,文化传统,差异,特色,改善和创新

第一章

中西饮食文化的特点差异 1.中国饮食文化特点 “衣食住行”,“食”排在第二位,可见饮食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是多么的重要。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国,所以饮食也有着悠久的饮食文化历史,在悠久的历史过程中,中国的饮食文化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第一:分味多样化。中国有着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地大物博。从纬度位置看——我国领土南北跨纬度很广,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没有寒带。所以,因地理、气候、习俗、特产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味,菜系的划分单就汉族的饮食特点而言,目前有四大菜系、八大菜系、十大菜系之说。各大菜系交相辉映,各有千秋,成为了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瑰宝!(以八大菜系为例)(1)四川菜系,简称川菜。

特色:它以麻辣、鱼香、家常、怪味、酸辣、椒麻、醋椒为主要特点。代表菜品:鱼香肉丝,麻婆豆腐,宫保鸡丁,樟茶鸭子等。(2)广东菜系,简称粤菜。

特色:它以选料广泛,讲究鲜、嫩、爽、滑、浓为主要特点。它主要由广东菜、潮州菜和东江菜组成。

代表菜品:龙虎斗、脆皮乳猪、咕噜肉、大良炒鲜奶、潮州火筒炖鲍翅、蚝油牛柳、冬瓜盅、文昌鸡等。

(3)山东菜系,简称鲁菜。

特色:选料精细、刀法细腻,注重实惠,花色多样,善用葱姜。

代表菜品:糖醋鱼、锅烧肘子、葱爆羊肉、葱扒海参、锅塌豆腐、红烧海螺、炸蛎黄等。(4)江苏菜系,简称苏菜。由淮阳菜、苏州菜、南京菜等组成。

特色:制作精细,因材施艺、四季有别,浓而不腻,味感清鲜,讲究造型。代表菜品:烤方、淮扬狮子头、叫花鸡、火烧马鞍桥、松鼠桂鱼、盐水鸭等。(5)浙江菜系,简称浙菜。由杭州、宁波、绍兴三种地方风味发展而成。特色:讲究刀工、制作精细、变化较多、富有乡土气息。

代表菜品:西湖醋鱼、龙井虾仁、干炸响铃、油焖春笋、西湖莼菜汤等。(6)福建菜系,简称闽菜。以福州和厦门菜为主要代表。特色:制作细巧、色调美观、调味清鲜

代表菜品:佛跳墙、太极明虾、闽生果、烧生糟鸭、梅开二度、雪花鸡等。(7)安徽菜系,简称徽菜。

特色:它以烹制山珍野味著称,擅长烧、炖、蒸,而少爆炒。其烹饪芡大、油重、色浓、朴素实惠。代表菜品:红烧果子狸、火腿炖甲鱼、雪冬烧山鸡、符离集烧鸡、蜂窝豆腐、无为熏鸭等。(8)湖南菜系,简称湘菜。

特色:以熏、蒸、干炒为主,口味重于酸、辣,辣味菜和烟熏腊肉是湘菜的独特风味。代表菜品:麻辣子鸡、辣味合蒸、东安子鸡、洞庭野鸭、霸王别姬、冰糖湘莲、金钱鱼等。第二:四季有别。中国很多地方都是四季分明,所以在饮食方面也与季节有很大的关系。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冬天天气寒冷,多吃炖焖煨的食物,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夏天天气炎热,多吃凉拌冷冻的食物,给人一种清爽的感觉,而且夏天是很多蔬菜成熟的季节,所以人们为了吃原汁原味的新鲜蔬菜,所以就凉拌着吃。第三:讲究美感。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中国的饮食讲究的是色香味俱全,而且还要用专门的器具盛相应的食物,以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火候要掌握好,不然会味道不佳,翻炒要适时,不然会上色不均,中国的饮食都是从这些细小的方面体现的。还有雕刻艺术,一个普普通通的萝卜,在雕刻师精湛技艺的处理下,成为一个个惟妙惟肖的物品,让人眼花缭乱。

第四:注重情趣。中国烹饪很早就开始注重品味情趣,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国菜肴的样式是种类繁多,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等。而且在吃的过程中,会有音乐,歌舞等伴奏,以增加情趣。

第五:饮食与医疗结合。中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如.胡萝卜素有助于维持皮肤细胞组织的正常机能、减少皮肤皱纹,保持皮肤润泽细嫩;大豆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不仅能破坏自由基的化学活性、抑制皮肤衰老,还能防止色素沉着;海带它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常吃能够调节血液中的酸碱度,防止皮肤过多分泌油脂。第六:种类繁多。满汉全席有一百零八种(南菜54道和北菜54道),分三天吃完。满汉全席菜式有咸有甜,有荤有素,取材广泛,用料精细,山珍海味无所不有。2.西方饮食文化特点

西方国家的历史有长有短,疆域有大有小。民族的构成、宗教信仰、政权性质和经济结构也存在差异,而这种独有的特色,往往形成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国家的性质,从而形成各不相同的饮食文化。西方人于饮食强调科学与营养,故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第一:合理均衡的营养。西方在饮食上非常注重营养的均衡,他们的每一道菜都严格按照营养学来烹饪的,例如蔬菜中很多维生素会在烹饪过程中损失,所以他们经常生吃;还有他们会经常在吃饭后吃一些水果,以促进营养的吸收。

第二:注重情趣。西方很多国家都充满了浪漫的元素,在饮食上也不例外。例如情侣们会吃烛光晚餐,夫妻们也会在结婚纪念日等重要的日子进行烛光晚餐。还有他们会在吃饭时放点浪漫的音乐,在喝些红酒,一切都充满了浪漫的气息。4 第三:速食食品。市场上很多的速食食品都是最先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这样可以在节约时间的同时还吃上满意的食物。例如肯德基,德克士,必胜客等快餐食品不仅在西方国家很受欢迎,在中国同样也是人们钟爱的食品。

第四:制作过程方便简单。西方的烹饪过程不像中国那么复杂,并不很在意火候,刀工等。而且,他们的大多数食物的作法都是很简单的,例如吃面包,他们就是烤好面包然后蘸着果酱就可以了,很多食物也都是这么迟的。

第五:讲究调味。西方饮食很注重味感,所以在烹饪过程中有很多的调味品,例如黄油,酸奶油,柠檬,橄榄油等都是常用的调味剂。综上所述,中西方饮食文化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很多不同。相同之处有:首先,中西方饮食在吃的时候都很注重氛围,一个好的氛围对人的食欲,心情等都大有帮助;其次,中西方都越来越越重视营养的均衡,以保证身体的健康成长;最后,在食物的美感上面,中西方都很注重。不同之处有:首先,中国的饮食在以前只中注重味道和色泽,并不是很注重营养,不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在食物的制作过程中也开始注重营养,但是西方的饮食一直都很注重营养。其次,在调味剂方面,中国人常用的多为盐、醋、酱油、花椒、生姜、蒜等,并不像西方那样用黄油,酸奶油,柠檬,橄榄油等调味。最后,中国的食物都是制作的比较精细的,糕点等都很精致,西方人由于性格比较豪爽,他们的食物比较粗放,像牛排等,并没有精细的雕工等。

第二章

中西饮食的餐具差异 在中西宴会上,餐桌上最明显的就是餐具的差异。众所周知,中国人吃饭时用筷子夹取食物,但是西方人通常使用的是刀叉切割食物。不同的饮食方式并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在不同的历史文化引导下形成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耕大国,所以人们的食物通常以谷类为主食,而且中国地处温带,性格比较温柔,所以他们更倾向于安居乐业,强调以和为贵,反对侵略和攻击。而西方很多国家在古代以狩猎为谋生手段,他们的食物大多数以肉类为主。为了能在残酷的生活条件下生活,他们必须善于狩猎,善于进攻性。正是由于这两种几乎完全相反的历史过程,所以在历史进步的过程中,自然的就体现在餐具的选择和使用方式上。中国人使用筷子时温文尔雅,很少出现戳、扎等不和谐的动作,由于性格所致,在餐桌上对待事物的态度也是温柔的,亲和的。相反,西方人使用刀叉也是由于他们的性格所决定的,西方人大多生活在寒带,所以他们的性格比较暴躁。使用刀叉切割食物时,可以体现他们很强的占有欲,而且他们的主食是肉类,所以也需要用刀子切割。此外,中国人的餐具主要以陶瓷为主,这也是由于我国先进的陶瓷烧烤技术所决定的。此外,中国的餐具还有碗、盘、筷子、勺子、小酒杯等。中国的餐具讲究造型、大小、色彩与菜肴的协调,以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精美的食物要有精美的器具搭配,并且要注意搭配和谐,菜肴与器皿在色彩纹饰、在形态上、在空间上都要讲求和谐相配,把饮食当作艺术活动来对待,不仅要一饱口福,还要从中得到一种美的艺术享受。西方国家由于比较发达,他们的餐具种类繁多,功能各异,而且以玻璃器皿为主,而且他们每一种酒都有相应的酒杯,白葡萄酒杯、红葡萄酒杯、香槟酒杯等,此外就是刀叉了。但西餐在装盘配器上不像中国人这样强调艺术美,其餐具的种类、菜肴的造型,都较为单调。简言之,西方人重在食物的内容,而中国人则强调菜肴的形式和从中获得的感受。近年来,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中国的餐饮器具正以“专业化、多元化、组合化”的新面孔亮相,为日常家庭用餐增添了新意和情趣。不过随着中西方经济交往的发展,餐具的使用已经没有了明显的差别,很多西方人也学着用筷子吃中餐,很多中国人也用刀叉吃西餐,而且在中国,西餐厅的数量也是越来越多,西餐也越来越受到中国人的喜爱。

第三章

中西饮食餐桌礼仪的差异 1宴席方面的区别

在中国传统的宴席上,大家相聚在一起,让美味的菜肴放在桌子的中心,人们相互敬酒,让菜,热闹非凡,其乐融融。这种方式营造了一种团圆,礼貌的氛围,体现了中华民族大团圆的传统。而美味佳肴不仅是人们吃的对象,更是将大家联系起来的一架桥梁。在吃饭期间,大家还会喝酒划拳助兴,非常热闹。西方的宴会核心在于友谊,讲究的是优雅和温馨。与中国人敬酒让菜完全不同的是西方宴席上只能通过与相邻客人交谈来达到交谊的目的,而且西方人不想中国人那样吃喝发出很大的声音,他们吃饭喝酒都是不出声音的,在喝酒时也没有划拳的说法,只是大家拿起来干杯就可以了。还有中国人的宴会菜肴都是在一个大盘子里,人们各取所需,但是西方人习惯于分而食之,有专人先行分配食物,是一人一份的定量供应。在西方宴会上,虽也围坐,但各人的食物是单盘独碟的,这种用餐方式充分体现了西方人对人性、对自我的尊重,强调了个人的独立和自主。2出席时间的差异

中国人是多样化时间观念的人,西方人则是单一时间观念的人,要求严格遵守做任何事都要严格遵守日程安排,也就是中国人所说的,西方人的时间观念很强。因此在参加宴会邀请时,这一差异显得尤为突出。一般来说,中国人在应邀时往往会迟到,因为他们认为觉到会主人家感得自己很着急吃饭,所以他们往往比主人家邀请的时间晚半个小时左右才到。在中国,主人家对这种现象早有准备,往往会这期间有其他的娱乐活动,如打牌、喝茶、聊天等,让先到的客人消磨时间,等到所有差不多都到的时候才开席。但是在西方国家,时间观念是非常强的,各项活动都会按照预先安排好的时间进行。因此,迟到是一种非常不礼貌的现象。正式的宴会要求人们着正装准时参加,如果十分钟后还不到者,将会被视为不和礼仪,这是对主人和其他客人的不尊重,他在其他人眼中的低位也因此会降低不少。3座位安排的差异

中国的宴会中,通常是以面向“南”为上,面向“北”为下,因此形成了“南尊北卑”的观念。南面在中国人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它是权力、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因此在吃饭前,人们推推攘攘,争的是面红耳赤,只是为了座位次序的缘故。在中国,位高权重和年长者首先入席并坐首席,然后其他人在入座。这是因为中国人将长幼有序,尊重长者座位排座的标准。在中国,儒家文化思想占据主要地位儒家以君、父、夫、长为尊为先,以臣、子、妻、幼为卑为后,进而形成了贵贱有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的思想。而西方人将女士优先,尊重妇女作为宴会安排作为的标准。在安排作为时,先将宾客的性别列出名单,再据此安排座位的形式和详细次序。如果是男女共同参加的宴会,则由男主人主持将男女宾客分成两个名单,通常的座位安排形式为:男主人和女主人正对面坐,男主人的左右两侧为女主宾,接着按照顺时针方向朝外排。

4“男尊女卑”与“女士优先,男女平等” 由于中国人长期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因此有着很重的重男轻女思想,这种思想在餐桌上也体现出来。在参加宴会时往往都是男主人参加,如果两人都参加,也是男主人先入座。但是在西方却恰恰相反,西方人的思想是女士优先,在入座是男方都很绅士的让女士先坐,而且,他们的思想是男女平等。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思想的进步,中国人重男轻女的思想已经淡化了许多。

第四章

开胃菜和饭后饮食的差异 1开胃菜的差异

开胃菜目的是为了刺激味蕾,以达到增加食欲等功用。而这些菜肴的量或味道,一般来说与主菜完全不同。

中国的开胃菜通常都是一些泡制和腌制的食物,如酸白菜,辣白菜,萝卜干,此外还会有花生,瓜子等食物。西方的开胃菜一般有冷头盘和热头盘之分,常见的品种有鱼子酱、鹅肝酱、熏鲑鱼、鸡尾杯、奶油鸡酥盒、焗蜗牛等。此外还有蔬菜,如生菜等。因为是要开胃,所以开胃菜一般都有特色风味,味道以咸和酸为主,而且数量少,质量较高。2饭后甜点的差异

饭后吃甜点师西方人的习惯,他们通常会在晚饭后吃一些水果和蛋糕,水果可以补充一些人体必需的维生素,同时也可以帮助消化和吸收晚餐中的营养物质。就中国人的饮食结构来讲,晚上应该少吃,且吃一些清淡的,甜点是高热量食物,不适合在晚上吃。不过现在。很多中国人也会在晚饭后吃一些水果。

第五章

西方餐桌上的细节

1有椅子的左侧入座。当椅子被拉开后,身体在几乎要碰到桌子的距离站直,主人会把椅子推进来,腿弯碰到后面的椅子时,就可以坐下来了。就坐时,身体要端正,手肘不能放在桌面上,不可跷足,餐桌上摆好的餐具不能随意摆动。点餐完毕后,将餐巾打开,并对折轻轻放在膝上。餐巾可用来擦嘴或手,但不能用来擦餐具和脸。弄脏嘴巴时,一定要用餐巾拭擦,避免使用自己的手帕。吃到坏的食物或不想吃的食物时,不能吐在盘子里,最好在别人不注意时,吐在餐巾上包起来,并要求更换一块新的餐巾。

2用餐时,上臂和背部要靠到椅背,腹部和桌子约保持一个拳头的距离,而且要避免两脚交叉的坐姿。在吃饭时要记得抬头挺胸,在把面前的食物送进口中时,不能弯下腰用嘴去吃食物。使用刀叉进餐时,刀叉和汤匙应该根据使用顺序排列。最先用的放在离主菜盘最远的外侧,后用的放在离主菜盘最近的内侧。吃西餐时要右手持刀,左手持叉,左手食指放在叉把上,右手食指按在刀背上,汤匙用握笔的方式拿即可。切食物时左手拿叉按住食物,右手拿刀将食物切成小块,用叉子送入口中。使用刀时,刀刃不可向外。进餐中放下刀叉时应摆成“八”字型,刀刃朝向自身,表示还要继续吃。每吃完一道菜,将刀叉并拢放在盘中。如果是谈话的话,可以拿着刀叉,不用放下。千万不要手执刀叉在空中挥舞摇摆,也不要一手拿刀或叉,用另一只手拿纸巾擦嘴。也不可一手拿酒杯,一手拿叉取菜。

3喝汤时不要撮嘴,吃东西时要闭嘴咀嚼,不要用舌头舔嘴唇或咂嘴发出声音。如果汤菜太热,不能用嘴吹,要等食物凉了以后再吃。喝汤时,用汤勺由里向外舀。吃完汤菜时,将汤匙留在自己的盘子中,匙把指向自己。4吃鱼肉等带刺和骨头的菜肴时,不要直接往外吐,可用餐巾捂住嘴将鱼刺和骨头轻轻吐出。吃剩的骨头和残渣要放在自己盘子的边缘,不能直接放在桌子上,更不能丢在地上。吃面条时要用叉子卷起面条,然后放入口中。

5吃面包时一般要掰成小块放入口中,不能拿着整块面包去咬。抹黄油和果酱时,也要将面包掰成小块后在抹。

6吃鸡时,欧美人多以鸡胸脯肉为贵。吃鸡腿时,应该先将鸡腿里面的骨头去掉,不要用手拿着吃。吃鱼时,不要将鱼翻身,要吃完上层后用刀叉将鱼骨头剔除后再吃下面的肉,而且要吃一块切一块,不要一次切很多,也不要将块切的过大。

7喝咖啡时,如果需要加牛奶或糖时,记得添加后用小勺搅拌均匀,将小勺放在咖啡的垫碟上。喝的时候应该右手拿杯把,左手端垫碟,直接用嘴喝,不要用小勺一勺一勺舀着喝。吃水果时,不要拿着整个水果去咬,应该用刀将水果切成四瓣,去掉核,皮后,用叉子叉着吃。8万不得已要在中途离席时,最好在上菜的空档,向同桌人打声招呼,把餐巾放在椅子上后再走,不要打乱整个吃饭的氛围。吃完饭后,只要将餐巾随意放在桌上即可,不必特意叠整齐。

9侍者会经常注意客人的需求。如若需要服务,可用眼神向他示意或微微把手抬高,侍者就会过来。东西掉了的时候最好请服务生过来替你捡起,但是一定要记得口头致谢。

第六章

中国烹饪的特色 1刀功细巧

出色的刀工可以使原料有整齐划一的形状,可使食物在烹饪过程中适应火候,受热均匀。中国有着丰富的刀法,如直刀法、片刀法、斜刀法、剞刀法和雕刻刀法等,把原料加工成片、条、丝、块、丁、粒、泥等多种形态和丸、球、麦穗花、兰花、菊花等多样花色,还可镂空成美丽的图案花纹,雕刻成“喜”、“寿”、“福”、“禄”等字样,增添喜庆筵席的欢乐气氛。特别是刀技和拼摆手法相结合,把熟料和可食生料拼成艺术性强、形象逼真的鸟、兽、虫、鱼、花、草等花式拼盘,如“龙凤呈祥”、“孔雀开屏”、“喜鹊登梅”、“荷花仙鹤”、“花篮双凤”等,让人眼前一亮,为之震惊。火候独到

火候,是形成菜肴美食的风味特色的关键之一。但火候瞬息万变,没有多年操作实践经验很难做到恰到好处。因而,掌握适当火候是中国厨师的一门绝技。中国厨师能精确鉴别旺火、中火、微火等不同火力,熟悉了解各种原料的耐热程度,熟练控制用火时间,善于掌握传热物体(油、水、气)的性能,还能根据原料的老嫩程度、水分多少、形态大小、整碎厚薄等,确定下锅的次序,加以灵活运用,使烹制出来的菜肴,要嫩就嫩,要酥就酥,要烂就烂。3.技法各异

烹调技法,是我国厨师的又一门绝技。常用的技法有:炒、爆、炸、烹、溜、煎、贴、烩、扒、烧、炖、焖、氽、煮、酱、卤、蒸、烤、拌、炝、熏,以及甜菜的拔丝、蜜汁、挂霜等。不同技法具有不同的风味特色。

第七章

总结

中国有着5000年的悠久历史,因此孕育了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西方饮食文化也在其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和魅力。但是随着全球各国之间的文化经济交流和全球的统一化,多样的饮食文化正在不断的互补,兼容和创新。从一定程度上说,独特的饮食文化为各国的交流提供了很好的纽带作用。现在的社会,不仅仅是饮食文化在相互融合,很多民族文化也正在相互融合。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在中国也逐渐呈现出越来越热的态势。以前中国人在过生日时只吃红鸡蛋,但是随着文化的交流,生日蛋糕也成了中国人过生日必备的食物,很多人都被它精美的外形和香甜的口味所吸引。很多西方的饮食也根据中果然的特点进行了创新,例如德克士,肯德基等在中国扩宽市场时就添加了很多中国元素的食物,如皮蛋汤等。当然,老外们也对很多中国的特色饮食情有独钟。例如饺子,包子等,只是老外们和中国人的吃法不太一样,他们在吃饺子时会把皮和馅分开蘸着奶油吃。还有,很多很多中西方的饮食有一些相似之处。例如中国的夹肉馍和西方的汉堡就有异曲同工之妙。

随着社会的而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的营养均衡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各国的饮食也都正向着这个方向发展。如何合理的搭配食物才能使食物的营养最大化的被人体吸收,怎样的烹饪方法对食物的营养成分破坏最少,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营养学会让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健康。

文献:1.《中国饮食文化》 作者:吴澎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2.《西方饮食文化》 作者:杜莉

孙俊秀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3.《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别》

作者:宋宇

出版社:黑龙江科技信息出版社

4.《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作者:王新婷

金鸣娟

出版社:北京林业出版社

5.《中国饮食文化》 作者:胡自山

出版社:时事出版社

6.《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作者:卞浩宇

出版社: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7.《中西礼仪文化之比较》

作者:邓晓娟(兰州大学)

8.《中国饮食文化的名族传统》 作者:余世谦(复旦大学)

第四篇:(英语毕业论文)浅析中西方隐私观的差异

最新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解析《呼啸山庄》中凯瑟琳的精神之旅 《红字》中霍桑的女性观

On Translation of Humorous Language from English to Chinese 福克纳《我弥留之际》女主人公艾迪的形象探析 方位词“上”和“Up”语义对比研究 英汉基本颜色词文化内涵之对比研究 商标翻译的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中西俚语中动物意象的对比分析 英语系动词语义属性及句法行为研究 Impact of Latin on English Vocabulary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的创伤和治愈 谈英汉励志谚语互译

中美居民不同储蓄态度对比分析

⑧ 0 ⑤⑨⑨ 0⑦④⑨ 14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浅析俚语在美国亚文化群中的使用及其成因 生态女性主义视阈下赛珍珠的《大地》 军服相关英汉颜色词的分析 《红字》中女权主义意识探析

ESA理论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运用 简析比喻在《围城》中的运用

谭恩美《喜福会》中母女关系的文化解读 浅析中美婚礼习俗差异

名词化隐喻在外贸函电中的功能分析 基于中西文化差异的翻译策略研究

论证北美独立战争的合法性—重读托马斯.潘恩的《常识》 《乞力马扎罗的雪》中的象征手法解析

托妮莫里森《所罗门之歌》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On the Difference of Famil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语言技巧 翻译中的语境因素分析 少儿英语游戏教学策略研究 从《美国的悲剧》解析美国梦

外国商标的中文翻译策略及其产品营销效应研究 “一只陷入囹圄的小鸟”——苔丝的悲剧命运分析 Love and Death in The Awakening 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中美幽默的比较

Beyond Language, Toward Nature: A New Reading of In the Heart of the Country 从海尔的品牌成功探讨中国企业在全球化环境下的品牌战略 浅析中西情人节短信中的文化差异 The Gothic Love in Wuthering Heights

模糊语在新闻报道中的语用研究

库切《等待野蛮人》中的不可靠叙述 论中国的归化异化

《远大前程》中皮普成长的心路历程 朗读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从感观的角度看汉语外来词的翻译

浅析爱默生的《论自助》——人生自主的源泉

An Analysis of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the Letter “A” in The Scarlet Letter 从美国影视剧中浅析委婉语的语用功能

中国现代散文风格精彩再现——评张培基教授《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 论《傲慢与偏见》中反讽的艺术效果 《论语》中“仁”的翻译研究 英语称赞语的语用研究

英汉颜色词语的内涵差异及翻译

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隐喻的语用功能分析 浅析隐藏在“面纱”之后的伯莎梅森 浅谈体态语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 论色彩在《红字》中的运用与艺术效果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

Principles in the Translation of Legal English 英语财经报道中的词汇衔接研究

论电视剧《绝望主妇》和《婚姻保卫战》中所体现的中美女性人生观差异 金钱决定婚姻

《老人与海》的家园意识

英语教学中非言语交流与跨文化交际中能力的培养

显现的被动隐现的自我——《看不见的人》中被动语态的身份建构功能研究 A Cross-Cultural Study on Linguistic Taboo The Growth Topic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佩克拉的悲剧成因研究 信用证中英语语言特点及应用研究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分析苔丝悲剧的形成原因

英汉动物习语内涵意义的文化差异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英汉广告修辞的翻译策略探究 汉语邀请行为的语用分析

英语双关语在《好汉两个半》中的语用分析 解析凯瑟琳的爱情与婚姻之分离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女性形象分析

An Analysis of the Ambivalent Character of Frederick Winterbourne in Daisy Miller 英语广播新闻与报纸新闻的文体比较

从《简爱》和《达洛维夫人》浅谈女权主义的发展 浅析隐藏在“面纱”之后的伯莎梅森

从《成长的烦恼》和《家有儿女》的对比看中西方家庭价值观的差异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摘要的体裁分析 87 浅析隐藏在“面纱”之后的伯莎梅森 88 毛泽东诗词中典故翻译的对比研究

The Same Experience, Different Life—The Comparison between Jane Eyre and Lin Daiyu 90 大学校训反映出的中美文化差异 91 浅谈大学英语教育的文化融入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93 性格、学习策略和英语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

从《嘉莉妹妹》分析西奥多莱塞对人性欲望的理解 95 论《格列佛游记》中的讽刺 96 从曼诺林角度研究圣地亚哥形象 97 口误幽默的心理语言学分析

分析《土生子》中的种族主义的恶性影响 99 从《喜福会》看美国华裔女作家身份探求 100 《南方公园》中美国人的黑色幽默 101 试析中英婚姻生活差异及其原因 102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 104 《哈利波特》系列里恐怖美的研究 105 国际商务合同的用词特点及翻译

简奥斯丁《理智与情感》中玛丽安和埃莉诺的成长研究

通过分析《德伯家的苔丝》中主要人物形象分析哈代的宿命论思想 108 浅谈当代大学生炫耀性消费文化 109 Foreign Publicity Translation 110 《雾都孤儿》中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 111 对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的文体分析

美国品牌中国本土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 113 《简爱》与《谢利》中女主人公的对比分析研究 114 诗歌《飞鸟集》的意象评析

东西方隐逸文化对比——试比较梭罗与陶渊明的作品 116 从中西文化对比看英文电影字幕翻译

Harmony is Everything: an Ec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Grapes of Wrath 118 从《牧师的黑面纱》中看霍桑对清教主义的认可与反对

Analysis on Requirements for Translation Graduat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ruit Advertisements 120 英语委婉语的语用分析

功能对等理论下汉语新词英译研究

An Analysis of Vampire Image in Fevre Dream by George Martin 123 分析《雾都孤儿》中的讽刺手法

Beowulf: A Christianity Guided Pagan Epic 125 英语与汉语中的称谓研究

《欲望都市》四位女主角的爱情观分析 127 中美篮球背后的青年文化

世纪年代前后美国电影中的华人女性形象对比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 130 商业意识对美国电影片名翻译的影响 131 浅谈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A Study on Subtitle Translation of Legal Films 133 跨文化广告传播中的语用失误研究 134 现代英语新词分析

中美企业招聘广告文化对比分析

从电影《阿甘正传》看二战后美国价值观 137 《围城》英译本中的幽默翻译 138 中美商务交际礼仪之差异

On Classification of Chinese Dish Names and Their Translation Strategies 140 浅析《儿子与情人》中扭曲的人物关系 141 试析诗歌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处理 142 政府工作报告英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143 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看餐桌礼仪 144 小学英语语法任务式教学

从美国妇女社会地位的提升看英语歧视性词汇的变化 146 论广告定位中的文化冲突及对策 147 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研究

The Dilemma of Career Woman in The Millstone 149 从功能翻译理论谈中餐菜单的英译 150 英汉翻译中词汇空缺现象及翻译策略

151 “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两个概念的区别研究:以公示语为例 152 从中国传统民居乔家大院和西方哥特式教堂看中西文化差异 153 从《喜福会》母女冲突看中美家庭教育差异 154 《洛丽塔》—时间的悲剧

155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之死的必然性 156 产品说明书的文体特征及其翻译 157 交际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现状探究 158 中西传统节日文化比较

159 从语言角度看中英广告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160 威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现代主义 161 黛西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作用

162 改写理论视角下看葛浩文《狼图腾》的英译 163 析《远大前程》主人公匹普的性格成长历程

164 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的三中译本----各译作对原作忠实度的对比评析

165 商务活动中的习俗、礼节和礼仪探析

166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电影《功夫熊猫》的字幕翻译 167 浅析《弗兰肯斯坦》中怪物“善”与“恶”的转变

168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by Analyzing Brand Names 169 中餐菜单英译的归化与异化 170 从跨文化的角度研究中英幽默 171 中西丧葬礼俗的对比研究

172 《追风筝的人》作为成长小说的的体裁分析

173 理想之梦的破灭——探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与美国梦 174 商标文化特色和翻译技巧

175 The Social Significance of The Merchant of Veni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Society 176 析《远大前程》主人公性格之路

177 从小飞侠彼得潘浅析詹姆斯巴里的悲剧人生

178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阈下《喧哗与骚动》中的人物群像

179 What to Love and Hate ----o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180 《傲慢与偏见》中的三层反讽

181 论《儿子与情人》中保罗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 182 论英语文学教学中的影视欣赏

183 Motivation’s Cultivation and Maintenance in English Learning 184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飘》中斯嘉丽奥哈拉的性格特征 185 苔丝人生悲剧的研究

186 The Improvement of English Learning Skills Through Nursery Rhymes 187

188 《荆棘鸟》之宗教观

189 论《木木》中屠格涅夫的反农奴制思想

190 A Feminist Reading of Virginia Woolf and A Room of One’s Own 19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92 英汉双语词典中的语用信息

193 谐音现象促成因素及其启示的研究

194 从接受理论的角度看儿童文学的翻译--以《爱丽丝梦游仙境》为例 195 中国文学作品中的歇后语的英译-以红楼梦为例 196 关联理论视角下唐诗的翻译

197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98 从《葡萄牙人的十四行诗集》探究布朗宁夫妇的爱情 199 中西方奢侈品消费文化之比较

200 英文征婚广告和中文征婚广告所体现的文化差异

第五篇:从广告创意中体现中西文化的差异

从广告创意中体现中西文化的差异

首先,在表达上因为文化差异的问题,西方广告会比较直观和大胆,国内的则比较含蓄

其次,由于民族性问题,一些国外(下面的国外均指西方)广告(以法国,意大利,美国)为代表,会大量使用幽默元素,或者是反语等表达方式,但国内广告则比较少,如一些公益广告,比如说对抗艾滋病使用安全套,国外的可能用讽刺或幽默的手法来引导受众,但国内的90%都会用恐怖的手段来告诫人们。另外,国外广告中不会忌讳,甚至可以说经常可以看到广告里使用一些性暗示元素,而且使用的不会太恶心,国内的则不常见,或者很恶心。

颜色使用上,西方广告色调比较明快和多样,但国内广告部太重视颜色,色彩使用比较单一。

最后,西方广告类比的比较多,意识流的也不少,但主旨会比较分明,国内的比较少见,有的话其中80%牵强附会。一:中西广告的差异在哪里?

通过研究大量的中西广告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广告目前的主流还是一种创意的表层模式,就事论事,以产品/服务为中心,即使出现消费者,也多是直接推荐,此模式的最大特点是重视合理性,干脆利落,直传信息。西方广告则不然,它以使用商品/服务的人为中心,往往具备一定的故事情节,重视情感性。或者重点表现商品对人的影响,人因为拥有这种商品而进行某种改变,达到某种极端的境况;或者是广告中的主角宁可处于某种极端的境况下,也不愿放弃该商品,突出对其喜爱程度之深;或者是对拥有该商品之前和之后进行对比等。可以说,西方的广告已经超越了产品的概念,它着重传达一种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在广告中,产品已经不是主角,它只是感情的载体。西方广告已经把信息、娱乐和艺术三种成分在广告作品中进行了完美的组合,这正是人家比我们高明的地方。通过研究和品位大量的西方广告,我们可以发现,他们的广告,通常把商品的独特价值(信息部分),以一种娱乐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从而达到了一种十分戏剧化的效果。广告必须显示其商品或服务比其他竞争对手好的地方,强化与竞争对手的差异性,不论这个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还是仅仅是消费者感官认识上的差异,都必须具有竞争性,而且这种差异性的着力点完全是从商品出发,与商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必须能让消费者认同,能成为他们购买的理由。长期的、大量的广告轰炸,已经使人们对广告处于一种视听麻木的状态,他们对广告已经很厌倦了,唯一能使他们眼睛为之一亮、精神为之一振的广告,就是具有娱乐性的广告片。此外,广告创作人员努力为商品或服务创造出具有戏剧性效果的卓越创意、具有感染力和情趣美的艺术表现。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制作精美的画面形象,悦耳动听的音乐音响,都使广告从单纯的信息传播,跃升为富有审美内涵的视听表现艺术。广告特别是电视广告应该学会讲故事,可是目前我们的多数电视广告仍停留在“告知型”、“展示型”的低水平层面,情节型广告已经成为西方广告的主流。它的特点如下:通过生动、曲折、有趣的故事情节来吸引受众;制作精良,借鉴多种艺术手法和技巧,产品信息隐藏在故事中,观众不容易产生抵触情绪。我们可以观看戛纳广告节上获奖的两则香水广告。

一.产品:TOP COUNTRY 香水 所获奖项:银狮奖

海上,一艘满载货物的大船顺风顺水。很快目的地到了——巨大的骷髅头状的山洞,水手们搬着一箱箱货物摸索进洞,个个神色紧张。这时货主出现了——一个肥硕无比的女妖,她无视水手们的惊慌落逃,只是望着散落一地的TOP COUNTRY 香水,心满意足地说了一声:“他是我的了。”笛声悠扬,白马王子在海边召唤心爱的美人鱼姑娘,俊男美女四目含情。忽然,王子从远来的风中嗅到了一股奇香。此时此刻,女妖正在洞中大肆涂抹香水,身旁弃置的香水瓶堆积如山。王子不顾一切地向前奔去,美人鱼千娇百媚······谁知王子竟从横陈的美人身上一跃而过,绝尘而去,全不顾美人鱼一脸的不解和失望。王子酣然睡去,一脸陶醉;女妖酣然睡去,一脸幸福。原来王子睡入了女妖的怀中。丑陋的女妖与英俊的王子、漂亮的美人鱼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完美的爱情并非颠扑不灭,小小的TOP COUNTRY 香水就可以创造女妖战胜美女的神话。夸张的对比、精巧的构思营造出TOP COUNTRY 香水魅力无法抵挡的品牌形象,令人过目不忘。

二.产品:AXE香水 所获奖项:金狮奖

一男子身上喷过AXE香水后,两个女子对他眉来眼去,死死纠缠。蚊子乘机来叮咬他,后来蚊子被青蛙吃掉了,青蛙又被用餐的老者当作美味佳肴吃掉。最后在老者墓前的泥地里,也许是AXE香水的作用,钻出的两只蚯蚓组成了一个鸡心图案。广告最后打出这样的字幕:新配方AXE,比以往的更耐久。

很早以前在《南方周末》上读到一篇文章,题目叫做《中西广告的虚拟对话》,文章虚构了两个参赛选手——康选手代表戛纳奖展映活动中放映的作品,钟选手代表我们每天见面的国产影视广告。同样的产品,国产的广告会怎么做?西方的广告怎么做?通过了解他们的创意,我们可以体会到中西广告的差异。

●运动鞋篇

钟选手:这个很简单呀,我们有那么多体育明星,只要找一个地球人都知道的世界冠军,对着镜头说上一句:“我选择,我成功!”或者“我运动,我存在!”然后“唰”地打出一只鞋和商标。不过最近那个打乒乓球的小帅哥好像一直在电视上补钙,我们不打算用他了。运动鞋除了体育还有时尚的元素,还可以请影视明星来代言。比如我们就请了台湾的一只小虎,让一个MM狂呼他的名字——穿鞋,也要追星。

康选手:我记得伍迪·艾伦的电影《性爱宝典》里有一段情节是一个三层楼高的巨大乳房追得一个男人夺路而逃,我的这个创意是向大师致敬:一个比人还高的巨大的肚子一跳一跳在追赶一个中年男人,男人穿的当然是一款运动鞋,他一路狂奔,想方设法终于摆脱了巨肚的追杀。这时候切入运动鞋品牌和广告语:“甩掉将军肚。” ●洗衣粉篇:

钟选手:我们也在为避免“幸福妈妈”式的洗衣粉广告努力。我们可以用“下岗妈妈”来做一个煽情的广告,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们还可以用男性来做洗衣粉广告,比如有个人在飞机上意外地把午饭倒在了胸前,他掏出随身携带的洗衣粉,在厕所就把衬衫洗得跟新的一样白。他为什么会随身带着洗衣粉呢?他出国啊,我们的洗衣粉好啊,月是故乡明啊…… 康选手:洗衣粉倒真是广告界公认的操作困难产品,广告里很容易千篇一律都是精明能干的主妇和妈妈,一脸幸福夸这个洗衣粉洗得干净。中国有句话叫“文贵在曲”,避免直白在这样的产品应该是比较好的。我们的广告拍摄两个小孩在山坡雪地上打闹追逐,被追的孩子跑着突然凭空摔倒,镜头拉近,原来他撞上了雪地里晾着的一张白床单,这时候画面右下角淡入产品包装。

西方广告与中国广告相比,可以归纳出以下显著的不同:

1.整体上西方广告更注重艺术表现,叙事性强,善于讲故事;中国的广告还是以叫卖为主流,观赏性不强,画外音占的分量大,光听就可以理解,平铺直叙,缺乏悬念;

2.西方广告主要针对商品的附加价值来进行诉求,而我们的广告其重点还是放在商品的功能上;

3.西方的广告比我们的广告更具有幽默感;

4.在思维方式上,西方广告是一种曲线思维,讲究曲径通幽;我们的广告是一种直线思维,喜欢直奔主题

5.西方的广告大量使用性诉求的方式来吸引受众的注意,引起他们的思考;我们的广告很少使用此种策略,当然,这里面有深层次的原因;

6.西方广告的攻击性很强,针对竞争对手的比较广告较多;在我国,比较广告要受到诸多限制;7.西方广告的制作水准比我们的广告要高出不少,特别是在运用高科技手段制作动画特技方面;

二.西方广告适合中国市场吗?

我们先来看两则在国内播放的国际原版广告极其遭遇。

伊莱克斯冰箱进驻中国市场时,为了配合市场推广,伊莱克斯新境界冰箱屡屡在中央电视台露面,广告沿袭了荒诞夸张的风格。广告画面如下:光线阴暗的房间里,一台破旧的冰箱发出很大的噪音,冰箱被震的左右摇晃,冰箱上的鱼缸被震落,鹦鹉飞走,小狗狂叫,婴儿吓哭了,这时伊莱克斯冰箱出现,一切恢复了宁静。可是这则广告并没有得到中国消费者的认可,因为广告忽视了中国大众崇尚亲和、赏心悦目的欣赏习惯和审美习俗,一味追求强烈的感官刺激,强调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当然我们不否认这则广告在西方国家播放,其恐惧式的夸张,恶作剧式的幽默,不仅被接受,甚至被认为是上乘之作。然而,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国受众对此却难以接受。

下面再举一例.一位身着西装的汽车经销商正在汽车专卖店接待一位想买车的顾客。从衣着上看,这位顾客与平常人没有什么不同。顾客提出了一个平常的问题:“我可以仔细看看吗?”“当然了!”经销商恭敬的回答。接着广告情节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一辆巨大的叉车轰鸣着冲进专卖店,随着玻璃的破碎声,叉车的前部已经深深插进汽车的车身,随后又将汽车高高的举起,前后左右旋转,然后“轰”的一声,重重地把汽车摔在地上。转眼间,一辆崭新的汽车成为废品。面对突如其来的场面,经销商目瞪口呆,说不出话来。然后,画面中传来富有挑衅性的声音:“我能再看一辆吗?”最后,画面切换,出现因特尔公司的标志和那熟悉的Intel inside的声音。这则因特尔公司的国外原版广告在中国市场播放时,由于情节出乎意外,表现夸张,很少有人能够理解它的用意,直到笔者通过了解相关背景才大概猜出其中的内涵。这是因特尔进军互联网的一个形象广告,其中的用意是说在现实中看车,不如在互联网上看车、买车更精彩。其实,无论怎样解释,这个广告还是有点夸张和张扬了一些,虽然画面和情节具有较强的冲击力。但创意的表现形式与国内受众的审美心理存在较大的距离,因此很难产生共鸣。

光阴荏苒,逝者如斯。众多的国际品牌后来纷纷醒悟了,他们在进军中国的过程中,不断将自己融为中国的一部分,不仅名称、形象、广告等力图中国化,连经营理念都成了“做中国的企业公民”。随着国际品牌不断进入中国,它们的产品、品牌和广告已经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包括伊莱克斯、因特尔、可口可乐、麦当劳等在内的国际品牌,从形象上已经非常接近中国品牌,因此也越来越有亲和力,当然,在市场上的分量也越来越举足轻重。

三.怎样看待中西广告的差异

时常听到一些关于广告的说法,看到一些关于广告的论断,许多意思都有类似或相同的一面,具体到广告创意方面,很多人同声一词地说中国广告的整体创意水平如何的低下,和美国及西方国家之间的差距已经如何的大。我们一直认为,中西方创意从整体上说的确存在各方面的差异,但其中最主要的不在于创意水平的高明与低劣,而表现为一种创意方式和创意风格上的不同。中国创意方式和创意风格的形成以及和西方广告创意的差异有深层次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公众的文化接受习惯不同;商品的消费环境不同;公众的文化层次不同;广告业发展的阶段不同等四个方面。引起中西方广告创意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复杂的,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而这些原因都是客观的,是在历史中形成的,是不会以人们意志在短时间内迅速改变的,这在一定意义上也可称作中国广告业的国情或者中国广告业的环境。

中国广告不需要自怨自艾,我们需要了解中西方广告创意差异的合理性和客观性,需要对“中国广告差论”进行理性的思考和深度的分析。但这不是固步自封,并因此停止向外界学习的脚步。与此相反,只有看到中西方广告创意在具体国情下的各种差异我们才能更好的向西方学习,才知道该学些什么,该怎样学,该如何让西方的广告创意思想和创意理论更适合中国的世界,以达到更好的为中国广告业服务的目的。

看到老外做出来的精彩作品,我们不必妄自菲薄、自惭形秽秽,也不要想着人家是如何高高在上,不可企及。正确的心态和做法是,认真玩味他们的作品,仔细体会其思路是从哪个角度切入,它组合或者转换了那些旧的元素,它的原创性是如何从生活中巧妙看到的,它的天生的戏剧性是如何从产品元素上来发掘的。

国际4A公司的创意表达往往追求的是“新的表达方式”、“极端地追求”、“简单性”,而中国文化的核心恰恰是“中庸”、“生活化”、“历史感强”,并不欣赏极端和刻意求新,受众喜欢和欣赏的是那些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或仅仅高出那么一点点的创意。优秀的中国广告应该是真正能够从中国人的角度来构思创意概念并形成创意大量使用中国人熟悉的生活情景和表现符号,这才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广告,而不是用中文表达出来的西方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我们应该学学日本,既不是全盘照搬,也不是全盘否定,吸收别人的东西,并消化成自己的东西。中国对西方现代广告的学习,到最后简直成了一种模仿,课本里的经典案例都是西方的,难道西方那些广告拿到中国来就一定能再次成为经典?我们不应该违背市场发展的规律,离开经济对广告的制约作用,人为的拉动广告提升广告历史阶段。我们不应该忽视内在而一味追逐外在形式,否则就会犯拔苗助长的错误。

面对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有志于创建国际品牌的厂商都应该认识到危机感的紧迫和广告策略的重要性。长期以来,著名的跨国公司以“一流的产品,一流的服务,一流的广告”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充分认识到中西广告的差异性及其成因并正确地处理好广告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品牌在迈向国际化的道路上会走的更稳健,走的更潇洒。

下载中西文化中隐私观差异及原因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西文化中隐私观差异及原因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西文化面子观的差异及其对交际模式的影响

    中西文化面子观的差异及其对交际模式的影响 摘要:面子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对跨文化交际的成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交际场合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都涉及面子需求。不......

    中西文化在社交礼仪中的差异英文版

    中西文化在社交礼仪有何差异?要英文版的英文版 10 [ 标签:社交 礼仪,中西,社交 ] 雨后气息 回答:3 人气:1540 解决时间:2008-09-20 22:35 检举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二)英文I......

    观《推手》有感-中西文化

    观《推手》有感 推手讲述的是北京太极拳朱师傅刚退休不久移民美国和儿子朱晓生生活的故事。朱老是一直生活在中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移民美国后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和一......

    中西文化礼仪的差异(五篇范例)

    中西文化礼仪的差异 前言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 1、中国礼仪文化的背景 2、中国传统的礼仪习俗3、中国的社交礼仪及衣食习俗 论文提纲 二、西方国家中的礼仪文化 1、西......

    中国文化概论-第四章中西文化的差异

    第四章中西文化的差异 • 西洋民族以战争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安息为本位。西洋民族以个人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家族为本位。西洋民族以法治为本位,以实利为本位;东洋民族以感情为......

    商品盘点差异原因分析和相应措施

    商品盘点差异原因分析及改进方法 因商超改革前期,对员工培训不到位,员工对盘点不熟,同时盘点中出现差异,员工不知从哪查起,造成差异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 盘点不实 1、仓库未整理,......

    中西文化概论期末论文中西神话差异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中西文化概论期末论文中西神话差异 中西神话差异 中国神话很多时候并没有太多的相承性,基本上处于各自独立,相......

    英语教学论文:从英语教学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英语教学论文:从英语教学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摘要:西方思维自苏格拉底开创思辩的方式起,习惯于抽象思维。而中国则偏重形象思维。中国人注重从整体出发,强调整体优先式,而西方人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