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西文化礼仪的差异
中西文化礼仪的差异
前言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
1、中国礼仪文化的背景
2、中国传统的礼仪习俗
3、中国的社交礼仪及衣食习俗
论文提纲
二、西方国家中的礼仪文化
1、西方礼仪文化的背景及观念
2、西方的社交礼仪及衣食习俗
三、中国礼仪与西方礼仪的相互交融以及发展趋势
1、中西方礼仪的求同存异、兼容并包、相互尊重
2、中西礼仪文化的共同和谐发展
结束语
中西文化礼仪的差异
摘 要:本文分析了中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彼此的背景及观念,阐述了中方礼仪文化和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性及其相互的影响。提倡在各自尊重和平等相待的基础上,既吸收西方先进的礼仪文化又输出本国的优秀文化,有利于促进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交融,为双方建立了和谐友好的关系,并且取得了在文化各方面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中方礼仪;西方礼仪;交融;发展趋势
前 言
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深,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地之间的交往也变得空前的活跃和频繁,中西文化的交流已成了一个势不可挡的时代内容。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呈现出许多纷繁复杂、各具特色的文化差异。在世界现代化浪潮的推动下,中西方文化不断地交替、碰撞,相互融合。其中,礼仪作为中西方文明的共同财富,受到其影响是深远而具体的。认清中西礼仪文化的差异,一方面,一个国家无论是在政治上或是在经济贸易中,深刻了解对方国家的礼仪习惯或文化将有利于各国之间的来往交流,另一方面,一个人了解对方的民间礼仪习惯,是体现对对方的尊重,才能够较容易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以便于双方交往的顺利进行。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
1、中国礼仪文化的背景
中国人自古就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中华民族的礼仪文化源远流长,绵延数千年而独具内涵。礼仪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并且在人类的社会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然而中国的这套礼仪体系是在中国特定的地理背景,经济背景和社会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中华大地位于东亚大陆,它的优越而独特的地理条件是形成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重要因素,由于中国地域的半封闭性,在古代的交通条件下很难与外界发生联系,使得古代的中国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自认为中国就是天下,这给文化礼仪带来一定的保守性,中国人一般愿意维持现状,保持和谐,具备务实求稳的心态,持中庸之道的观念,而且更善于预见未来的危险性,虽然不乏探索和创新的精神,但其冒险性明显弱于西方人。其次,经济背景也对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关联,我国自古的经济主
要靠农业生产为主,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适宜的自然气候使得我国古代的先民很早就进入农耕社会,农业文化使得历来的中国人都“重土安迁”具有强烈的归根情结,同时农业生产也养成了中国人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品格。而以血缘为纽带联结起来的社会结构对其文化礼仪的影响也是深厚的,中国的传统礼仪文化由于这种社会结构而带有多多少少的伦理色彩蕴味。中国人特别重视血缘亲情,长幼有序,重视家庭利益,家族利益,国家利益,把个人利益置于家庭、家族、国家利益之下。中国人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是这种社会结构使得东方文化崇尚集体和团体的精神,人们的依赖性较强,甚至在中国今天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进程中,国有企业的职员如公务员等都不情愿丢掉铁饭碗,这种依赖性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遗产。
2、中国传统的礼仪习俗
从传统礼节上看,中国的传统礼节渗透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包括个人生活礼仪习俗和岁时节日礼仪等等,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上看,人的一生从孕育诞生到死亡殡葬,都必须经历几个重要的阶段,其中的礼仪习俗主要有生礼,成年礼、婚礼、寿礼、葬礼几种。这些具有一定标志性的礼仪都是中国传统习俗继承和发扬下来的,并且获得了一定的社会的承认和评价。其中,婚礼在中国古代被认为是“将合二性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也”的头等大事,所以传统的婚姻礼仪是中国民俗礼仪最隆重最热烈的礼仪之一。传统的婚姻一般都是根据完整的“六礼”形式而举办的,为的都是新婚夫妇能够婚姻美满,家庭幸福、子孙满堂。寿诞礼也是中国传统礼仪中重要的礼节,传统的生育礼仪从婴儿降生取乳名,添盆,开荤,满月,百日礼到周岁宴请,都是按照传统习俗来完成的。而祝寿礼仪是人过六十岁之后才举行的,叫“做寿”“庆寿”“贺寿”,一般借以寄托长寿的愿望。关于中国的传统礼仪习俗还有很多方面的内容,例如在岁时节日习俗中,春节是中华民族节日中影响最大,最为喜庆的隆重大节。中国人十分珍惜春节这个团聚的机会,亲戚好友都会在每年这个时候一起围坐在大圆桌前吃团圆饭,这种团聚热闹的氛围意味着中国人的大团圆,祥和、亲情长存。
3、中国的社交礼仪及衣食习俗
中国的社交礼仪在很多方面都跟西方国家都不一样。在酒宴上,大多数酒宴宾客都较多,所以应尽量多谈论一些大部分人能够参与的话题,得到多数人的认同。因为个人的兴趣爱好、知识面不同,所以话题尽量不要太偏,避免唯我独尊,天南海北,神侃无边,出现跑题现象,而忽略了众人。特别是尽量不要与人贴耳小声私语,给别人一种神秘感,往
往会产生“就你俩好”的嫉妒心理,影响喝酒的效果。在酒桌上往往会遇到劝酒的现象,有的人总喜欢把酒场当战场,想方设法劝别人多喝几杯,认为不喝到量就是不实在。“以酒论英雄”,对酒量大的人还可以,酒量小的就犯难了,有时过分地劝酒,会将原有的朋友感情完全破坏。
从衣食习俗上看,中国人重人情味,在宴请宾客上,都是与情理脱不了关系,人情味极浓。中国人请客,不论长、尊、主、次都围桌而坐,满桌丰盛的酒菜,以示对客人的热情态度。中国人在宴请上还喜欢用言行来劝酒,觥筹交错,歌舞升平。在宴请中,主人会频频劝酒,客人谦让礼到,中国人觉得这样的宴请方式才能体现主人热切诚恳,此外,在饮食方面,中国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因此可看出中国人把吃饭当做头等大事,一般的中国菜注重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有时对其追究超乎于营养价值方面。另外宴客时中国人喜欢崇尚热闹欢快的氛围,讲究面子排场,排场越大,气氛越热闹常常是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在服饰方面,中国人注重韵味,中国的服饰文化由于受到传统的伦理价值观念的影响,或多或少保留着一些道德上的体统。在民国期间最能代表我们国家的服饰是中山装,孙中山先生说过,这样的“新装”既保留了西服的部分长处,又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风格,在任何场合穿上都显得庄重而不死板,这种被外国人称为“国服”的中山装充分体现出中国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此外,由于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大国,各个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不同,其服饰也突显出其民族特色,如汉族的“汉服”,白族的“风花雪月服”,纳西族的“披星戴月服”等等。
二、西方国家中的礼仪文化
1、西方礼仪文化的背景及观念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西方文化经过长期不断积累和创造,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文化内涵结构,我们这里涉及的西方传统文化,具体地说,就是指以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源头,经过中世纪的基督教文化,到14世纪以后经历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所带来的文化大发展期间所积累下来的丰富遗产。尽管西方国家的文明历史只有短短200年,但它创造了人类史上的灿烂文明,它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纪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这就是西方的魅力。它的人民是从各个地方移民而来的,纵多不同民族和种族都融合在一起,如西方的代表强国美国有“大熔炉”之称,大不列颠英国有“沙拉碗”之名。首先,在权利分配上,西方人尊重个人权利,向往自由,崇尚平等,就像“美国梦”
中所体现的;只要我们能够梦想的我们就一定能实现!无论你出身贵贱,他们都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从头开始,这就是西方精神,是在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西方人在这一“平等”观念上的另一方面表现出对家人或陌生人过分的客气和礼貌,如对身边提供给任何服务的人都要说声“谢谢”而且在称谓上,一般长辈与晚辈,职员与上司等之间都会直呼其名,他们并不看重这种“尊卑”的观念,但这并不代表西方人不尊老爱幼,反而从相反的角度体现出他们很自然的互尊互爱的亲密关系。其次,西方人强调“自我”的观念,把个人价值当做一种美德,一种积极的处事哲学,正如美国一句流行的谚语所言;“只要努力,牛仔也能当总统”(If working hard , even cowboy can be president.)美国总统林肯就是靠自己奋斗成功的人。此外,西方人信奉现实主义,重视客观事实,一切以数据和事实为依据,追求事实的准确性,切忌事情的虚拟化和含糊性,正是西方人有如此诸多的文化观念,所以它的礼仪也受到这些背景观念的广泛影响。
2、西方的社交礼仪及衣食习俗
西方国家的礼仪文化涉及面广,内容丰富而呈多样化,其中主要有社交礼仪及衣食习俗。美国被誉为世界超级大国的资本主义国家,它的社交礼仪文化在西方国家中占有很大的代表性,通常在社交的场合,美国人给人的印象是性格开朗,乐观大方,不拘小节,讲究实际,直言不讳,这种性格特点使得他们很乐于交际,不拘泥于正统礼节,没有过多的客套,与人相见不一定以握手或拥抱为礼,笑一笑或说声“Hi”(你好)就算有礼了。美国人从小就养成了说话要有礼貌的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即使与家中的父母,兄弟姐妹说话,也都会使用“Hi”(你好),“please”(请),“I am sorry”(对不起)等等的客套话,与这些礼貌用语离不开口显得他们很有教养。在如今的美国,越来越多的女子跻身于政界。商界,甚至有些担任更高的职位,随着女子地位的大大提升,对于她们,不要有太强的性别意识,如果想表示对女士的尊重,有教养的男士通常都会抢先一步去为女士开门,给她们让座,但要做得自然,不要让她们感到有意识的表露。
在日常的饮食和衣着打扮方面,美国人也遵循着一定的礼仪规范,而且美国人穿衣服是因场合而异的,在下班或休闲的时间里,他们的衣着不太讲究,比较随意自然,只提倡着装的个性与舒适。但在正式场合,他们会按照严格的惯例着装打扮,如男士一般都会穿西装打领带,女士也会着装得体整洁,他们看不起那些着装肮脏,折皱,有异味的人以及服装搭配不协调的现象,他们认为那都是缺乏基本着装常识的表现。在饮食上,美国人注重餐桌礼仪的讲究,西方人的饮食比较讲究营养的搭配和吸收,这是一种科学的饮食观念,注重食物的营养而忽略对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饮食都是为了健康与生存,4
似乎不讲究味的享受,但他们在用餐时喜欢优雅安静的环境氛围,他们认为在餐桌上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从座位的次序看,他们是以右为尊,男女相隔而坐,夫妇分开坐一般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在用餐时,西方实行分餐制,一般用餐的程序较多,西方人不喜欢共桌共餐,他们认为那样是很不卫生的。
三、中国礼仪与西方礼仪的相互交融以及发展趋势
1、中西方礼仪的求同存异、兼容并包、相互尊重
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不断发展,中西方的礼仪正在相互交融,东方人逐渐的接受西方文化中先进文明礼仪和交往方式,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一些先进的礼仪制度以及观念思想都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的借鉴,近年来西方的一些宴请方式如酒会,招待会,自助餐或冷饮也逐步传到中国,另外,西方的婚礼仪式以及西方的节日也是倍受中方大多数青年一代青睐的。同样,西方人也逐渐接受了东方文化中重感情等合理因素,近年来中方的儒家思想,孔子学说也逐步传入西方,在西方也引起了广泛的影响。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礼仪的交往方式,应当遵循的原则是“客随主便”,即客人一方尊重主人一方的礼仪,这样才能领略不同民族的礼仪文化,这也是各民族平等享有尊严的表现。不同国家的礼仪文化只有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文化上的友好交流。
2、中西礼仪文化的共同和谐发展
中西方的礼仪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展现出许多的共同点和差异性,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逐步实现以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礼仪在对外交往中的作用愈显突出。中西方国家对未来的礼仪文化都采取了兼容并包的态度,在互尊互重的基础上对异域文化进行求同存异,这样不仅为双方友好的交流得以顺利进行,而且促进了中西方的礼仪文化的共同和谐发展。
结语
在当今世界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中西方礼仪文化不断地交融,碰撞,所以我们要好好的学习不同地方的礼仪文化。西方礼仪作为当今国际的基本礼仪,更多的还是被我们借鉴,我们要借鉴的不仅是它的形式,更要借鉴其内在灵魂,为我们的礼仪建立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提高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感和深刻的觉悟,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和优
越感,才能确立我们的感染力。民族的复兴不仅是实力的复兴,更是文化的复兴,只有我们的文化被别人认同,才能使我们的礼仪文化行驶于世界。创建和谐社会,一般必须从礼仪开始,所以在当今的国际情形下,只有认清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性,将二者的礼仪文化合理有效的融合,方能建立合适我们自己的文化体系,达到和谐的思想。
参考文献
[1] 蒋璟萍:《现代礼仪》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 黄诗结、黄冰著:《中华传统礼仪》 [M],北京;气象出版社出版,2005 [3] 杨滨章著:《西方传统文化导论》 [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4 [4] 顾建华主编:《中国传统文化》 [M],北京;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 [5] 费考通:“乡土中国” [J],北京;三联书店,1985 [6] 吴冰:《中西方文化差异拾零》 [M],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2
Differences on Etiquette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Western culture the concept of each other's background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ntent, elaborate rituals of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Western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etiquette of each other.To promote respect and equal treatment in their own, based on both the absorption of Western culture and modern etiquette good export their culture, and promoting the cultural fusion between the West,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 harmonious and friendly relations, and has made the common development of all aspects of culture.Key words:
Chinese etiquette;Western etiquette;integration;development trends
--
第二篇:中西文化饮食差异
中西文化饮食差异
学号:201175030112
姓名:惠翔翔
摘要:本篇论文主要探讨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饮食文化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中西文化的差异也就带来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不同的国家,有自己独有的饮食习惯和饮食文化特点,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无论是在观念、对象、方式、餐具还是在礼仪等方面,中西方的差异都是显而易见的。但是随着国际的交流与融合,中西饮食文化行业的交流和沟通,中西文化饮食正在。通过对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中西方各自的饮食文化传统和差异,同时对中国的饮食文化进行改善和创新。关键字:饮食文化,文化传统,差异,特色,改善和创新
第一章
中西饮食文化的特点差异 1.中国饮食文化特点 “衣食住行”,“食”排在第二位,可见饮食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是多么的重要。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国,所以饮食也有着悠久的饮食文化历史,在悠久的历史过程中,中国的饮食文化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第一:分味多样化。中国有着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地大物博。从纬度位置看——我国领土南北跨纬度很广,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没有寒带。所以,因地理、气候、习俗、特产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味,菜系的划分单就汉族的饮食特点而言,目前有四大菜系、八大菜系、十大菜系之说。各大菜系交相辉映,各有千秋,成为了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瑰宝!(以八大菜系为例)(1)四川菜系,简称川菜。
特色:它以麻辣、鱼香、家常、怪味、酸辣、椒麻、醋椒为主要特点。代表菜品:鱼香肉丝,麻婆豆腐,宫保鸡丁,樟茶鸭子等。(2)广东菜系,简称粤菜。
特色:它以选料广泛,讲究鲜、嫩、爽、滑、浓为主要特点。它主要由广东菜、潮州菜和东江菜组成。
代表菜品:龙虎斗、脆皮乳猪、咕噜肉、大良炒鲜奶、潮州火筒炖鲍翅、蚝油牛柳、冬瓜盅、文昌鸡等。
(3)山东菜系,简称鲁菜。
特色:选料精细、刀法细腻,注重实惠,花色多样,善用葱姜。
代表菜品:糖醋鱼、锅烧肘子、葱爆羊肉、葱扒海参、锅塌豆腐、红烧海螺、炸蛎黄等。(4)江苏菜系,简称苏菜。由淮阳菜、苏州菜、南京菜等组成。
特色:制作精细,因材施艺、四季有别,浓而不腻,味感清鲜,讲究造型。代表菜品:烤方、淮扬狮子头、叫花鸡、火烧马鞍桥、松鼠桂鱼、盐水鸭等。(5)浙江菜系,简称浙菜。由杭州、宁波、绍兴三种地方风味发展而成。特色:讲究刀工、制作精细、变化较多、富有乡土气息。
代表菜品:西湖醋鱼、龙井虾仁、干炸响铃、油焖春笋、西湖莼菜汤等。(6)福建菜系,简称闽菜。以福州和厦门菜为主要代表。特色:制作细巧、色调美观、调味清鲜
代表菜品:佛跳墙、太极明虾、闽生果、烧生糟鸭、梅开二度、雪花鸡等。(7)安徽菜系,简称徽菜。
特色:它以烹制山珍野味著称,擅长烧、炖、蒸,而少爆炒。其烹饪芡大、油重、色浓、朴素实惠。代表菜品:红烧果子狸、火腿炖甲鱼、雪冬烧山鸡、符离集烧鸡、蜂窝豆腐、无为熏鸭等。(8)湖南菜系,简称湘菜。
特色:以熏、蒸、干炒为主,口味重于酸、辣,辣味菜和烟熏腊肉是湘菜的独特风味。代表菜品:麻辣子鸡、辣味合蒸、东安子鸡、洞庭野鸭、霸王别姬、冰糖湘莲、金钱鱼等。第二:四季有别。中国很多地方都是四季分明,所以在饮食方面也与季节有很大的关系。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冬天天气寒冷,多吃炖焖煨的食物,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夏天天气炎热,多吃凉拌冷冻的食物,给人一种清爽的感觉,而且夏天是很多蔬菜成熟的季节,所以人们为了吃原汁原味的新鲜蔬菜,所以就凉拌着吃。第三:讲究美感。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中国的饮食讲究的是色香味俱全,而且还要用专门的器具盛相应的食物,以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火候要掌握好,不然会味道不佳,翻炒要适时,不然会上色不均,中国的饮食都是从这些细小的方面体现的。还有雕刻艺术,一个普普通通的萝卜,在雕刻师精湛技艺的处理下,成为一个个惟妙惟肖的物品,让人眼花缭乱。
第四:注重情趣。中国烹饪很早就开始注重品味情趣,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国菜肴的样式是种类繁多,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等。而且在吃的过程中,会有音乐,歌舞等伴奏,以增加情趣。
第五:饮食与医疗结合。中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如.胡萝卜素有助于维持皮肤细胞组织的正常机能、减少皮肤皱纹,保持皮肤润泽细嫩;大豆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不仅能破坏自由基的化学活性、抑制皮肤衰老,还能防止色素沉着;海带它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常吃能够调节血液中的酸碱度,防止皮肤过多分泌油脂。第六:种类繁多。满汉全席有一百零八种(南菜54道和北菜54道),分三天吃完。满汉全席菜式有咸有甜,有荤有素,取材广泛,用料精细,山珍海味无所不有。2.西方饮食文化特点
西方国家的历史有长有短,疆域有大有小。民族的构成、宗教信仰、政权性质和经济结构也存在差异,而这种独有的特色,往往形成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国家的性质,从而形成各不相同的饮食文化。西方人于饮食强调科学与营养,故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第一:合理均衡的营养。西方在饮食上非常注重营养的均衡,他们的每一道菜都严格按照营养学来烹饪的,例如蔬菜中很多维生素会在烹饪过程中损失,所以他们经常生吃;还有他们会经常在吃饭后吃一些水果,以促进营养的吸收。
第二:注重情趣。西方很多国家都充满了浪漫的元素,在饮食上也不例外。例如情侣们会吃烛光晚餐,夫妻们也会在结婚纪念日等重要的日子进行烛光晚餐。还有他们会在吃饭时放点浪漫的音乐,在喝些红酒,一切都充满了浪漫的气息。4 第三:速食食品。市场上很多的速食食品都是最先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这样可以在节约时间的同时还吃上满意的食物。例如肯德基,德克士,必胜客等快餐食品不仅在西方国家很受欢迎,在中国同样也是人们钟爱的食品。
第四:制作过程方便简单。西方的烹饪过程不像中国那么复杂,并不很在意火候,刀工等。而且,他们的大多数食物的作法都是很简单的,例如吃面包,他们就是烤好面包然后蘸着果酱就可以了,很多食物也都是这么迟的。
第五:讲究调味。西方饮食很注重味感,所以在烹饪过程中有很多的调味品,例如黄油,酸奶油,柠檬,橄榄油等都是常用的调味剂。综上所述,中西方饮食文化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很多不同。相同之处有:首先,中西方饮食在吃的时候都很注重氛围,一个好的氛围对人的食欲,心情等都大有帮助;其次,中西方都越来越越重视营养的均衡,以保证身体的健康成长;最后,在食物的美感上面,中西方都很注重。不同之处有:首先,中国的饮食在以前只中注重味道和色泽,并不是很注重营养,不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在食物的制作过程中也开始注重营养,但是西方的饮食一直都很注重营养。其次,在调味剂方面,中国人常用的多为盐、醋、酱油、花椒、生姜、蒜等,并不像西方那样用黄油,酸奶油,柠檬,橄榄油等调味。最后,中国的食物都是制作的比较精细的,糕点等都很精致,西方人由于性格比较豪爽,他们的食物比较粗放,像牛排等,并没有精细的雕工等。
第二章
中西饮食的餐具差异 在中西宴会上,餐桌上最明显的就是餐具的差异。众所周知,中国人吃饭时用筷子夹取食物,但是西方人通常使用的是刀叉切割食物。不同的饮食方式并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在不同的历史文化引导下形成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耕大国,所以人们的食物通常以谷类为主食,而且中国地处温带,性格比较温柔,所以他们更倾向于安居乐业,强调以和为贵,反对侵略和攻击。而西方很多国家在古代以狩猎为谋生手段,他们的食物大多数以肉类为主。为了能在残酷的生活条件下生活,他们必须善于狩猎,善于进攻性。正是由于这两种几乎完全相反的历史过程,所以在历史进步的过程中,自然的就体现在餐具的选择和使用方式上。中国人使用筷子时温文尔雅,很少出现戳、扎等不和谐的动作,由于性格所致,在餐桌上对待事物的态度也是温柔的,亲和的。相反,西方人使用刀叉也是由于他们的性格所决定的,西方人大多生活在寒带,所以他们的性格比较暴躁。使用刀叉切割食物时,可以体现他们很强的占有欲,而且他们的主食是肉类,所以也需要用刀子切割。此外,中国人的餐具主要以陶瓷为主,这也是由于我国先进的陶瓷烧烤技术所决定的。此外,中国的餐具还有碗、盘、筷子、勺子、小酒杯等。中国的餐具讲究造型、大小、色彩与菜肴的协调,以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精美的食物要有精美的器具搭配,并且要注意搭配和谐,菜肴与器皿在色彩纹饰、在形态上、在空间上都要讲求和谐相配,把饮食当作艺术活动来对待,不仅要一饱口福,还要从中得到一种美的艺术享受。西方国家由于比较发达,他们的餐具种类繁多,功能各异,而且以玻璃器皿为主,而且他们每一种酒都有相应的酒杯,白葡萄酒杯、红葡萄酒杯、香槟酒杯等,此外就是刀叉了。但西餐在装盘配器上不像中国人这样强调艺术美,其餐具的种类、菜肴的造型,都较为单调。简言之,西方人重在食物的内容,而中国人则强调菜肴的形式和从中获得的感受。近年来,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中国的餐饮器具正以“专业化、多元化、组合化”的新面孔亮相,为日常家庭用餐增添了新意和情趣。不过随着中西方经济交往的发展,餐具的使用已经没有了明显的差别,很多西方人也学着用筷子吃中餐,很多中国人也用刀叉吃西餐,而且在中国,西餐厅的数量也是越来越多,西餐也越来越受到中国人的喜爱。
第三章
中西饮食餐桌礼仪的差异 1宴席方面的区别
在中国传统的宴席上,大家相聚在一起,让美味的菜肴放在桌子的中心,人们相互敬酒,让菜,热闹非凡,其乐融融。这种方式营造了一种团圆,礼貌的氛围,体现了中华民族大团圆的传统。而美味佳肴不仅是人们吃的对象,更是将大家联系起来的一架桥梁。在吃饭期间,大家还会喝酒划拳助兴,非常热闹。西方的宴会核心在于友谊,讲究的是优雅和温馨。与中国人敬酒让菜完全不同的是西方宴席上只能通过与相邻客人交谈来达到交谊的目的,而且西方人不想中国人那样吃喝发出很大的声音,他们吃饭喝酒都是不出声音的,在喝酒时也没有划拳的说法,只是大家拿起来干杯就可以了。还有中国人的宴会菜肴都是在一个大盘子里,人们各取所需,但是西方人习惯于分而食之,有专人先行分配食物,是一人一份的定量供应。在西方宴会上,虽也围坐,但各人的食物是单盘独碟的,这种用餐方式充分体现了西方人对人性、对自我的尊重,强调了个人的独立和自主。2出席时间的差异
中国人是多样化时间观念的人,西方人则是单一时间观念的人,要求严格遵守做任何事都要严格遵守日程安排,也就是中国人所说的,西方人的时间观念很强。因此在参加宴会邀请时,这一差异显得尤为突出。一般来说,中国人在应邀时往往会迟到,因为他们认为觉到会主人家感得自己很着急吃饭,所以他们往往比主人家邀请的时间晚半个小时左右才到。在中国,主人家对这种现象早有准备,往往会这期间有其他的娱乐活动,如打牌、喝茶、聊天等,让先到的客人消磨时间,等到所有差不多都到的时候才开席。但是在西方国家,时间观念是非常强的,各项活动都会按照预先安排好的时间进行。因此,迟到是一种非常不礼貌的现象。正式的宴会要求人们着正装准时参加,如果十分钟后还不到者,将会被视为不和礼仪,这是对主人和其他客人的不尊重,他在其他人眼中的低位也因此会降低不少。3座位安排的差异
中国的宴会中,通常是以面向“南”为上,面向“北”为下,因此形成了“南尊北卑”的观念。南面在中国人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它是权力、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因此在吃饭前,人们推推攘攘,争的是面红耳赤,只是为了座位次序的缘故。在中国,位高权重和年长者首先入席并坐首席,然后其他人在入座。这是因为中国人将长幼有序,尊重长者座位排座的标准。在中国,儒家文化思想占据主要地位儒家以君、父、夫、长为尊为先,以臣、子、妻、幼为卑为后,进而形成了贵贱有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的思想。而西方人将女士优先,尊重妇女作为宴会安排作为的标准。在安排作为时,先将宾客的性别列出名单,再据此安排座位的形式和详细次序。如果是男女共同参加的宴会,则由男主人主持将男女宾客分成两个名单,通常的座位安排形式为:男主人和女主人正对面坐,男主人的左右两侧为女主宾,接着按照顺时针方向朝外排。
4“男尊女卑”与“女士优先,男女平等” 由于中国人长期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因此有着很重的重男轻女思想,这种思想在餐桌上也体现出来。在参加宴会时往往都是男主人参加,如果两人都参加,也是男主人先入座。但是在西方却恰恰相反,西方人的思想是女士优先,在入座是男方都很绅士的让女士先坐,而且,他们的思想是男女平等。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思想的进步,中国人重男轻女的思想已经淡化了许多。
第四章
开胃菜和饭后饮食的差异 1开胃菜的差异
开胃菜目的是为了刺激味蕾,以达到增加食欲等功用。而这些菜肴的量或味道,一般来说与主菜完全不同。
中国的开胃菜通常都是一些泡制和腌制的食物,如酸白菜,辣白菜,萝卜干,此外还会有花生,瓜子等食物。西方的开胃菜一般有冷头盘和热头盘之分,常见的品种有鱼子酱、鹅肝酱、熏鲑鱼、鸡尾杯、奶油鸡酥盒、焗蜗牛等。此外还有蔬菜,如生菜等。因为是要开胃,所以开胃菜一般都有特色风味,味道以咸和酸为主,而且数量少,质量较高。2饭后甜点的差异
饭后吃甜点师西方人的习惯,他们通常会在晚饭后吃一些水果和蛋糕,水果可以补充一些人体必需的维生素,同时也可以帮助消化和吸收晚餐中的营养物质。就中国人的饮食结构来讲,晚上应该少吃,且吃一些清淡的,甜点是高热量食物,不适合在晚上吃。不过现在。很多中国人也会在晚饭后吃一些水果。
第五章
西方餐桌上的细节
1有椅子的左侧入座。当椅子被拉开后,身体在几乎要碰到桌子的距离站直,主人会把椅子推进来,腿弯碰到后面的椅子时,就可以坐下来了。就坐时,身体要端正,手肘不能放在桌面上,不可跷足,餐桌上摆好的餐具不能随意摆动。点餐完毕后,将餐巾打开,并对折轻轻放在膝上。餐巾可用来擦嘴或手,但不能用来擦餐具和脸。弄脏嘴巴时,一定要用餐巾拭擦,避免使用自己的手帕。吃到坏的食物或不想吃的食物时,不能吐在盘子里,最好在别人不注意时,吐在餐巾上包起来,并要求更换一块新的餐巾。
2用餐时,上臂和背部要靠到椅背,腹部和桌子约保持一个拳头的距离,而且要避免两脚交叉的坐姿。在吃饭时要记得抬头挺胸,在把面前的食物送进口中时,不能弯下腰用嘴去吃食物。使用刀叉进餐时,刀叉和汤匙应该根据使用顺序排列。最先用的放在离主菜盘最远的外侧,后用的放在离主菜盘最近的内侧。吃西餐时要右手持刀,左手持叉,左手食指放在叉把上,右手食指按在刀背上,汤匙用握笔的方式拿即可。切食物时左手拿叉按住食物,右手拿刀将食物切成小块,用叉子送入口中。使用刀时,刀刃不可向外。进餐中放下刀叉时应摆成“八”字型,刀刃朝向自身,表示还要继续吃。每吃完一道菜,将刀叉并拢放在盘中。如果是谈话的话,可以拿着刀叉,不用放下。千万不要手执刀叉在空中挥舞摇摆,也不要一手拿刀或叉,用另一只手拿纸巾擦嘴。也不可一手拿酒杯,一手拿叉取菜。
3喝汤时不要撮嘴,吃东西时要闭嘴咀嚼,不要用舌头舔嘴唇或咂嘴发出声音。如果汤菜太热,不能用嘴吹,要等食物凉了以后再吃。喝汤时,用汤勺由里向外舀。吃完汤菜时,将汤匙留在自己的盘子中,匙把指向自己。4吃鱼肉等带刺和骨头的菜肴时,不要直接往外吐,可用餐巾捂住嘴将鱼刺和骨头轻轻吐出。吃剩的骨头和残渣要放在自己盘子的边缘,不能直接放在桌子上,更不能丢在地上。吃面条时要用叉子卷起面条,然后放入口中。
5吃面包时一般要掰成小块放入口中,不能拿着整块面包去咬。抹黄油和果酱时,也要将面包掰成小块后在抹。
6吃鸡时,欧美人多以鸡胸脯肉为贵。吃鸡腿时,应该先将鸡腿里面的骨头去掉,不要用手拿着吃。吃鱼时,不要将鱼翻身,要吃完上层后用刀叉将鱼骨头剔除后再吃下面的肉,而且要吃一块切一块,不要一次切很多,也不要将块切的过大。
7喝咖啡时,如果需要加牛奶或糖时,记得添加后用小勺搅拌均匀,将小勺放在咖啡的垫碟上。喝的时候应该右手拿杯把,左手端垫碟,直接用嘴喝,不要用小勺一勺一勺舀着喝。吃水果时,不要拿着整个水果去咬,应该用刀将水果切成四瓣,去掉核,皮后,用叉子叉着吃。8万不得已要在中途离席时,最好在上菜的空档,向同桌人打声招呼,把餐巾放在椅子上后再走,不要打乱整个吃饭的氛围。吃完饭后,只要将餐巾随意放在桌上即可,不必特意叠整齐。
9侍者会经常注意客人的需求。如若需要服务,可用眼神向他示意或微微把手抬高,侍者就会过来。东西掉了的时候最好请服务生过来替你捡起,但是一定要记得口头致谢。
第六章
中国烹饪的特色 1刀功细巧
出色的刀工可以使原料有整齐划一的形状,可使食物在烹饪过程中适应火候,受热均匀。中国有着丰富的刀法,如直刀法、片刀法、斜刀法、剞刀法和雕刻刀法等,把原料加工成片、条、丝、块、丁、粒、泥等多种形态和丸、球、麦穗花、兰花、菊花等多样花色,还可镂空成美丽的图案花纹,雕刻成“喜”、“寿”、“福”、“禄”等字样,增添喜庆筵席的欢乐气氛。特别是刀技和拼摆手法相结合,把熟料和可食生料拼成艺术性强、形象逼真的鸟、兽、虫、鱼、花、草等花式拼盘,如“龙凤呈祥”、“孔雀开屏”、“喜鹊登梅”、“荷花仙鹤”、“花篮双凤”等,让人眼前一亮,为之震惊。火候独到
火候,是形成菜肴美食的风味特色的关键之一。但火候瞬息万变,没有多年操作实践经验很难做到恰到好处。因而,掌握适当火候是中国厨师的一门绝技。中国厨师能精确鉴别旺火、中火、微火等不同火力,熟悉了解各种原料的耐热程度,熟练控制用火时间,善于掌握传热物体(油、水、气)的性能,还能根据原料的老嫩程度、水分多少、形态大小、整碎厚薄等,确定下锅的次序,加以灵活运用,使烹制出来的菜肴,要嫩就嫩,要酥就酥,要烂就烂。3.技法各异
烹调技法,是我国厨师的又一门绝技。常用的技法有:炒、爆、炸、烹、溜、煎、贴、烩、扒、烧、炖、焖、氽、煮、酱、卤、蒸、烤、拌、炝、熏,以及甜菜的拔丝、蜜汁、挂霜等。不同技法具有不同的风味特色。
第七章
总结
中国有着5000年的悠久历史,因此孕育了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西方饮食文化也在其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和魅力。但是随着全球各国之间的文化经济交流和全球的统一化,多样的饮食文化正在不断的互补,兼容和创新。从一定程度上说,独特的饮食文化为各国的交流提供了很好的纽带作用。现在的社会,不仅仅是饮食文化在相互融合,很多民族文化也正在相互融合。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在中国也逐渐呈现出越来越热的态势。以前中国人在过生日时只吃红鸡蛋,但是随着文化的交流,生日蛋糕也成了中国人过生日必备的食物,很多人都被它精美的外形和香甜的口味所吸引。很多西方的饮食也根据中果然的特点进行了创新,例如德克士,肯德基等在中国扩宽市场时就添加了很多中国元素的食物,如皮蛋汤等。当然,老外们也对很多中国的特色饮食情有独钟。例如饺子,包子等,只是老外们和中国人的吃法不太一样,他们在吃饺子时会把皮和馅分开蘸着奶油吃。还有,很多很多中西方的饮食有一些相似之处。例如中国的夹肉馍和西方的汉堡就有异曲同工之妙。
随着社会的而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的营养均衡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各国的饮食也都正向着这个方向发展。如何合理的搭配食物才能使食物的营养最大化的被人体吸收,怎样的烹饪方法对食物的营养成分破坏最少,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营养学会让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健康。
文献:1.《中国饮食文化》 作者:吴澎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2.《西方饮食文化》 作者:杜莉
孙俊秀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3.《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别》
作者:宋宇
出版社:黑龙江科技信息出版社
4.《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作者:王新婷
金鸣娟
出版社:北京林业出版社
5.《中国饮食文化》 作者:胡自山
出版社:时事出版社
6.《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作者:卞浩宇
出版社: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7.《中西礼仪文化之比较》
作者:邓晓娟(兰州大学)
8.《中国饮食文化的名族传统》 作者:余世谦(复旦大学)
第三篇:中西文化在社交礼仪中的差异英文版
中西文化在社交礼仪有何差异?要英文版的英文版 [ 标签:社交 礼仪,中西,社交 ] 雨后气息 回答:3 人气:1540 解决时间:2008-09-20 22:35 检举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二)英文
It is also appropriate to ask how they prefer to be addressed.Children should always address adults in the formal fashion, using their title and last name.Another difference is about the form of addressing.From the viewpoint of sociolinguistics, forms of addressing can serve as an indic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of power and solidarity in the society.In calling their superiors or elders, the Chinese are accustomed to the nonreciprocal or asymmetrical addressing, in other words.They use “title +surname” to address their superior or elders rather than call them surnames, while the superior or elders call the addressers their names.The Chinese tend to abide by the polite principle of depreciating oneself and respecting others to show appropriate respects towards the persons being addressed, otherwise, the addresser may be considered as ill mannered, ill educated or rude.But in English speaking countries, people have a tendency to follow the reciprocal or symmetrical addressing.Although they are different in age and status, they can call the other directly, namely, their names, even first names except when they call the doctors, not arousing offence between them, but demonstrating the sense of intimacy and the conception of” Everyone is created equal”
.Chinese people feel unnatural addressing a westerner by his given name, feeling that it indicates too close a relationship, and westerners, on the other hand, may feel that if a Chinese insists on using his surname, it indicates an unwillingness to be friendly and maintains a gap between them.So the use of forms like” Miss Mary” or “Mr.Smith ” may be a Chinese forms of compromise.With Miss Mary, the use of the given name indicates friendliness, but the addition of the title indicates the respect they feel they ought to show.And with Smith, the lack of a title indicates friendliness, but the use of the surname prevents if sounding too intimate.However, both addressing used by the Chinese sound very strange and uncomfortable to the westerner.3.Compliments and ResponseTo compliment is to praise the addressee’s virtues, ability, behavior, appearance, clothing, personality and belongs.Appropriate compliments can serve as effective supplementary means i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Western and Chinese culture are at polar opposites about compliment.An western hostess, if she is complimented for her cooking skill, is likely to say,” Oh, I am so glad that you liked it.I cook it especially for you.” Not so is a Chinese hostess, who will instead apologize for giving you “Nothing”.They will say“随便作几个菜,不好吃
。”If translate this into English“I just made some dishes casually and they are not very tasty.Perhaps the foreigner will think why you invite me to you family and have the untasty food.You aren't respect me.The English-speaking people are more active to praise others and to be praise than Chinese people.For example, the Americans are “straight forwardness”, the Chinese take pride in “modesty”.That modesty has left many a Chinese hungry at an Americans table, for Chinese politeness calls for three refusals before one accepts an offer and the Americans hosts take ”no ” to mean “no ”, whether it is the first, second or third time.Still bigger differences exist in people’s attitude towards compliments, i.e., in the response to compliments.Chinese are tend to efface themselves in words or refuse it, although they do feel comfortable about the compliments.So many westerners simply feel puzzled or even upset when their Chinese friends refused their compliments.The Chinese people are not intending to be modest with the sacrifice of friendship in so doing, but it is rather due to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y, that of modesty.The Chinese people regard modesty as a most valuable virtue, so they seldom agree to the compliment on their own.
第四篇:观《刮痧》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海
南
大
学
《跨文化交际》课程论文
题 目: 《观<刮痧>看中西文化差异》 学 号: 姓 名: 年 级: 学 院: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2013 年 月 日
观《刮痧》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摘要:在文化全球化发展的进程中,不同文化的冲突在所难免。中西文化在亲情、友情、孝敬、思维模式、法律观念等多个方面都存在着隔阂。电影《刮痧》以传统中医疗法“刮痧”为焦点设计了一场中美文化冲突。通过对中美文化由冲突走向融合的过程的描述,揭示了全球文化的冲突和融合是时代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刮痧、文化、差异、冲突、融化
文化的发展有一定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渊源,中西方的差异也体现在文化的领域中。电影是文化的一种表现方式。《刮痧》这部电影,把中西文化差异体现得淋漓尽致。
故事发生在美国圣路易斯市的一个中国家庭,主人公许大同和妻子简宁在美国奋斗了八年,事业有成,还有一个聪明可爱的儿子丹尼斯,过着和睦幸福的生活。许大同的老父亲从中国来探亲。但是,随后降临的一次意外把大同从舒适繁华的美国梦中惊醒。一天,丹尼斯患感冒,爷爷用中国传统的刮痧疗法为孙子治病。但没过几天,丹尼斯因不慎碰伤,被大同送进医院。医生发现孩子背上有紫红色的刮痕,认为他受到了家长的虐待,美国的儿童福利院更是认定许大同有暴力倾向。于是一场福利院试图以法律手段剥夺大同对孩子的监护权,和大同付出种种努力夺回儿子的斗争开始了。随后大同面临的是:父子分离,夫妻分居,朋友决裂,工作丢弃。大同的父亲对于自己给孙子刮痧引发这么多变故非常内疚,找到大同的同事,用打手势的方式向这个美国同事解释。最终,大同的同事和保护儿童权益机构的工作人员理解了刮痧,一家人终于团聚。电影的线索主要围绕中西文化差异展开。因为有差异,随之而来的必然有隔阂,对立与冲突,在这过程中,中西文化产生了强烈的碰撞,以下说几点感触最深的地方。
首先是在医学领域的认识差异。中医是我中华四大国粹之一,然而最近有一种论调,就是要取消中医,其主要原因就是认为中医不科学。国人尚且如此,更何况外国人了。当然了,有许多外国友人对中医很感兴趣,被它的神秘所吸引。可是,大多数的西方人还是无法接受中医的。刮痧是故事冲突引发的倒火索,刮痧疗法在中国民间很是常见,也确实能够治愈一些常见病。但是,让外国人接受刮痧是一种治疗方法真的是一个比较困难的事情,因为刮痧留下的痕迹会让人认为是对身体的一种摧残。所以,这种疗法搬到美国,就成了大同对孩子施以暴力的罪证。西方精密仪器可以测出孩子是哪天伤的,然而却不能判断出那时一种治疗手段而不是虐待。就中西医而言,两者之间的差异还是很大的。中医有很多只可意会不可言谈的东西,在西方却有严格的概念和标准。这也是现在争论中医科学性的原因所在。
第二,法律观念的不同。不同制度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法律条例和社会管理方法。在美国留小孩子单独在家是违法的,然在中国却没有那种概念,孩子一个人在家太正常了。美国的法庭及儿童福利院虽被大同的满腔激情,真挚而忘情的诉说所震慑,却仍要求有“爱的证据”,以供法庭判决。最后在收集到证据以后霍尔威兹法官撤消对许大同的禁令。西方的法律制度的健全是我们所不能企及的。在那样一个法律意识很强的国家,尊重法律是很重要的。然而大同隐瞒爷爷给丹尼斯刮痧而自己顶替。圣诞来临他不是寻找证据而是想办法悄悄回家,冒着违法和被摔的危险最后爬上九楼。
第三,西方国家倡导的科学与民主的人文精神。许大同当着好多人的面教训丹尼斯,其实原因很简单,丹尼斯打了昆兰的儿子但是拒绝道歉。在西方国家最多也是对孩子进行教导,不管怎样也不至于当这那么多人的面不给孩子一点尊严。“我打他是为了给你们面子,尊重你们!”昆兰非常不解地说:“什么乱七八糟的逻辑?”也只有中国人才会有这种面子观而且那么根深蒂固。大同的“当面教子背后教妻”的中国传统观念已经与昆兰“孩子打架一会儿就好了,算了吧”的美国态度背道而驰了。同为教育孩子,大同的“当面教子”、“打是亲骂是爱”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教育传统,却被美国人视为暴力倾向。昆兰认为小孩子打架是很平常的事,大人不必干涉,更令他无法理解的是大同打孩子是为了给他面子这种奇怪的中国逻辑。在孩子的教育方式上,没有对与错,有的只是东西文化理念上的差异。西方人更注重的是人性本身,尊重个体的存在性并对个体给以尊重,哪怕是小孩子也如此,他们并没有把中国人习惯的“面子”问题掺合进去。如果像中国人通常会有的那样,把承认错误和丢了自己的面子混在一起,管你丹尼斯能不能和父母在一起,老子有权就没错,拼着命也要坚持自己正确,那就把事情越弄越复杂了。中国人管教孩子的方式往往是打孩子,老子打儿子天经地义。可是在片中,打打儿子还是个挺严重的事情。打儿子究竟是在管教儿子还是在虐待儿子,你自己说了不算,要由法官来裁定。
第四,文化传播的差距。中国人对西方的文化可谓是非常了解,西方名著就是没读过,也多少有个耳闻。可是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却是与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的差距很大的。孙悟空这个形象在西方算是小有名气了,但还不是家喻户晓。西方人对孙悟空的了解仅停留在对名字的认识,而对他的故事却知知甚少。一个不了解中国文化的人,如果只是阅读《西游记》的个别章节是无法对孙悟空有全面了解的,甚至会有错误的理解。片中的律师就是拿《西游记》里个别章节中表现孙悟空不羁性格的情节片段,来证明孙悟空是一个邪恶的猴子,进而攻击男主角。
第五,对家庭的理解的差别。这是《刮痧》中冲突的本质所在。远在异国他乡、事业有成的孝子把年迈的父亲远从大洋彼岸的中国接到美国与自己和妻儿同住,希望能和妻子一同照顾老父,让父亲享受天伦之乐。这完全不同于美国的主干家庭。在美国以及很多西方国家,儿女成年后,不论成家与否,一般都会离开父母,单独居住;同样地,父母年纪太大无法照顾自己时常常住进老人院,而不愿意与儿女住在一起,增加儿女的负担。这在中国人看来似乎不合人情,但在美国无论父母或是儿女都抱着同样的想法,希望自己独立,不愿意由于合住造成自己和他人的不便。在中国,更是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儿女必须履行赡养父母的义务。如果一个事业有成的的儿子弃老父于不顾而让其栖身于养老院,他很可能受到社区舆论的炮轰。
第六,办事方式和思维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当孕妇难产的时候,常常会面临一个选择就是:保大人还是保孩子。除了一些很不通情理的人之外,一般都会想都不用想的表示要保大人。也许用片中男主角的一句话更能说明问题,就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对于这样的事情,国人肯定会认为这是人知常情,然而在片中,男主角这样的选择成为了对方律师攻击他的把柄。他们认为这是对生命的扼杀,不给孩子生活的机会。片中男主角的美国朋友得知给孩子刮痧的是他的爷爷而不是男主角时,非常不能理解,他想女主角询问:“Why?”而女主角的回答很简单:“Because he is Chinese!”昆兰看着扶父亲上楼的大同,陷入了沉思。很多事情无法解释,也只能用上面这句来回答了。
第七,感性的中国文化与理性的西方文化的冲突。昆兰在法官面前,乃至是在起诉朋友的原告面前,依事实说话,当众指证许大同打儿子的事实。这引起了许大同的强烈不满,尔后愤而辞职,友情破裂。朋友在中国人的眼中,最崇高的境界是那种交往长久且困难时敢于为朋友两肋插刀或者共患难的朋友。然而在美国人眼中,诚信是最基本的美德之一,诚信重于友谊,理性原则高于感情,说谎无异于放弃基本的价值观。这在血液里仍然传承着中国儒家文化的许大同看来是难以理解的,以至于将昆兰的实话实说当做出卖朋友更深一层来说,对同一种情景,昆兰认为是按原则办事,许大同却认为是出卖朋友。中国人偏向于“感情用事”,而美国人则面对事实,就事论事。当时许大同打了儿子一耳光,其实知道的人并不多,昆仑完全可以说不知道,但是还是说出了当时的事实。这种处事方式上的差异一定程度上激化了许大同与昆仑之间的冲突。
第八,语言的差异。开庭审判中大同对刮痧的解释令美国人一头雾水,把丹田、七经八脉翻译成“dian tian”、“seven jing and eight mai”,其实,许多中文术语在英语里根本找不到相应的词汇表达。
该电影从多个角度展示了中西文化的差异。悠悠华夏五千年的璀璨文明,浸染着儒释道三家精华,在新的社会背景下不断发展着。而西方文明受到工业革命的冲击,带来了更多新鲜的活力,使其更加民主开放同时注重法律的作用,他们更强调个体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纵观全面,中西方的差异实在是伯仲难分,文化本身并无一定的好坏标准,尊重差异的同时,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两种文化的相融是需要付出代价的,甚至流血的,我们看到作为个体而存在的许大同,最后完全有可能坠楼而亡。但是文化也是需要理解精神和博大胸怀的。回避矛盾,放弃自我,相互排斥都不是文明的出路。尊重,吸纳,兼容并蓄才是文化的出路。《刮痧》的大团圆结局也阐明了这种道理,更是寄寓了这种希望。
参考文献:
[1]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2]顾嘉祖.跨文化交流[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5]苟红岚.从文化渊源透视中美民族性格差异[J].外语教学,2002,(5).[6]陈平.多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哲学版,2004(1).
第五篇:中国文化概论-第四章中西文化的差异
第四章中西文化的差异
• 西洋民族以战争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安息为本位。西洋民族以个人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家族为本位。西洋民族以法治为本位,以实利为本位;东洋民族以感情为本位。以虚文为本位。——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
• 唯有如此相互交流才是合情合理的。他们(指中国人)善于观察,而我们长于思考。交流我们各自的才能,共同点燃我们的智慧之灯。——莱布尼兹
附:中西文化 之别(图例)
注:一个德国中国通用图阐释中西文化天壤之别
左:西方人(蓝)右:中国人(红)
1、表达个人观点
2、生活方式
3、准时
4、人际关系
5、表达愤怒方式
6、排队
7、自我8、星期日街景
9、聚会
10、餐馆里
11、胃痛时的饮品
12、旅游时
13、审美
14、处理问题方式
15、一日三餐
16、交通工具,图释文字,上:1970年。下:2010年
17、老人的晚年生活
18、洗澡时间
19、心情与天气
20、领导
21、时尚
22、孩子
23、对待新事物
24、左图是老外心中中国人的形象,右图是中国人想象
中的老外的生活。
欢迎指正
• 谢谢!
第四节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一、饮食结构
• 欧洲:肉类蛋类即蛋白质为主
• 中国:谷类即淀粉为主
• 食肉动物游牧民族凶猛进攻性强
• 食草动物农业民族平和 娴静
中国:民以食为天(口腹化、泛食主义)•
• 见面问候:“吃了没有”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临刑前:一顿饱饭—饿鬼 常见词:吃(见下页);饭碗;生人-熟人;食言等等 人们的崇拜对象:妈妈;羊;成为吉祥之物、美善之词,许慎:羊为祥;羊言为善,羊大(羊人)为美;佯;佯装、佯攻
• 鲜、羞、着
中国文化其实就是吃文化,饮食是中国人的头等大
事!
• 思索叫咀嚼体验叫品位,幸福叫陶醉,司空见惯叫家常便饭,轻而易举叫小菜一碟,学风浮躁叫浅尝则止,改变处境叫苦尽甘来,• 谋生叫糊口,工作叫饭碗,受雇叫混饭,靠积蓄过日子叫吃老本,靠女人吃饭叫吃软饭,混得好的叫吃得开,占女人便宜叫吃豆腐,女人漂亮叫秀色可餐,受人欢迎叫吃香,受照顾叫吃小灶,不顾他人叫吃独食,没人理会叫吃闭门羹,有苦难言叫吃哑巴亏,嫉妒叫吃醋,理解不透叫囫囵吞枣,理解深刻叫吃透精神,广泛流传叫脍炙人口,收入太少叫吃不饱,负担太重叫吃不消,犹豫不决叫吃不准,干不成叫干什么吃的,负不起责任叫吃不了兜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