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下册《我的母亲》导学案鲁教版
《我的母亲》导学案
一、文本解读 《我的母亲》是新课标实验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讲课。作者是我国著名学者胡适。原文选自《胡适自传》,是《四十自述》中的一个章节,体裁是一篇传记。文章记叙的是作者中年时回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经历,表现母亲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和宽容隐忍、仁慈温和而又很有刚气的优秀品质,向我们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母亲”形象,突出母亲对自己深远的影响,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怀念与敬爱之情。学习这篇课文,在受到人生教育和启迪的同时。能够从中了解和感悟自传的语体特点。这篇文章的语体特点主要是质朴自然,平实中含有真挚的情感,既表现了自传的语体特点,又体现了作者的人格特征。学情分析:正处在成长逆反期的学生们对父母有很多不理解的地方,学习本文要使学生们体会作者与母亲的深厚感情,领悟“可怜天下父母心”这种深切的情怀。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概括事件,体会这些具体事件对表现人物性格和品质的作用。2.揣摩语言,学会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3.感受母爱的至高无上,体会母爱这种博大的情怀。教学课时:二课时
三、学生自主学习
1.反复朗读课文,将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写下来,借助工具书或在小组内寻求解决。2.搜集有关“母爱”的文章、诗句、歌曲以及胡适的文章和有关材料,先在小组内交流,准备展示。
3.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4.为母亲做一件事,可从以下提议中选一件去做,做后写下感受。A、为母亲洗一次脚 B、为母亲梳一次头 C、为母亲做一顿早餐
D、与母亲做一次深情拥抱
四、自学成果展示
1.字词展示(各组派代表将本组认为重点的字词展示到黑板上,并解说)字音:文绉绉 zhòu 绰号chuò
庶祖母shù
吹笙 shēng
眼翳yì 词义:广漠宽恕 文绉绉面红耳赤 侮辱 2.材料展示(理解母爱)
将所搜集的关于母爱的材料和胡适的材料分组展示,其他组进行补充。教师补充:
胡适的母亲冯顺弟,是绩溪县中屯人。父亲是农民。17岁,她嫁给49岁做官的胡传做填房,成了几个孩子的后母。20岁生了胡适,23岁守寡。她命运多舛,但注重对儿子的“智力投资”,在家道中落后,还借钱给儿子买下了《图书集成》一书。3.展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此项展示,学生很可能会出现偏颇,可借此展开探究讨论。4.展示为母亲做一件事后的感受。
五、合作探究
探究题目一:读了————————,我看到了一位——————————的母亲。(方法指导:如何概括事件?例如:用文中原句、找中心句、自己概括等)明确:
A、每天教我早起,聆听教诲,催我上学——谆谆教诲、严格督学 B、母亲从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教子有方 C、我说了轻薄的话,受到责罚——责罚严厉,教我做人 D、用舌头舔我的病眼——慈爱
E、新年到来大哥的债主来讨债,母亲从不骂一句,脸上从不露一点怒色——宽以待人、品性善良
F、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她只是忍让,忍无可忍时,就痛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宽厚、善良、隐忍
G、听了五叔的牢骚话,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正直、很有刚气
探究题目二:以上几个故事中,哪些话语,哪些细节最让你感动?找出来,作批注。明确: 如:“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他醒来坐了多久了。”——作者以童年的视角回忆往事,如实道来,暗含对母亲的敬仰与感激。如:“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眼病。”——母亲爱子之深,平实的语言中含着我对母亲的感激。如:“我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可以看出作者是掏出心灵来写母亲,如实道来,真诚倾吐,流露出对母亲的疼爱之情。
六、达标检测 1.用几个形容词来描述一下你眼中真实的母亲。这些形容词里有没有你不欣赏母亲的地方?现在请你们想一想对于母亲身上你不欣赏的地方今后你会怎样对待呢? 2.欣赏“诗中的母爱” 如: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又如:歌曲《妈妈的吻》(付林)、《烛光里的妈妈》等,通过欣赏歌曲,来感染教育学生珍惜母爱,学会孝敬母亲。3.课外阅读推荐:
《感悟母爱——震撼心灵的118个真情故事》老舍:《我的母亲》
第二篇:八年级语文下册《雪》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雪》导学案
第一课时
班级______
小组名
_____
姓名_______小组评价______教师评价_______
学习目标:、熟读课文,理解、积累词语。
2、感悟内容,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
学习重点:
景物描写的特点。
学习难点:
理解语言的深层含义。
相关链接:
《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之日,然而,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冻之中。面对黑暗的现实与酷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态,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战取理想的春天。他不仅以小说、杂文进行战斗。而且“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野草》共收散文诗二十三篇,也是鲁迅追求革命真理、抒情述怀与进行对敌斗争的记录。本文也是鲁迅当时内心世界形象化的表现。
一、预习导学
.了解作者作品。
本文选自《
》,这是鲁迅的一部
集。鲁迅还有一部散文集《
》,两部小说集《
》和《
》。
2.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磬()口
忙碌()
脂粉奁()
灼灼()
嘻()笑
褪()尽
朔()方
凛冽()
3.解释下列词语。
博识:
凛冽:
天宇:
精魂:
消释:
升腾:
4.有情感流利地朗读课文,给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5.请大家找出这篇散文诗的关键句。
6.课文题目是雪,作者写的是什么地方的雪?你以为作者更喜欢哪儿的雪?
第 单元
课时共
页
第 页
二、合作探究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细致地描写了江南的雪?
2.北方的雪有什么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三、拓展延伸
(一)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后面题目。
①江南的雪,可是滋润荚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于的皮肤。②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遂有冷绿的杂草。③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④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⑤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⑥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⑦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⑧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⑨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江南雪景的总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滋润美艳”写出了_____________。
2、第①句中的两个比喻从哪个角度写的?写出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3、第②句写出了什么?与开头有什么关系?
4、第③、④句用“记不真切”来描写,有什么新意?
5、第⑤句写出了朔方的雪怎样的质地特点?
6、第⑦句写出了怎样的一种景象?使人们感受到了什么?
(二)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句子。
成熟的麦穗低垂着头,那是在教我们谦虚;;
;
;温柔的水珠能滴穿岩石,那是在教我们坚韧。
XX—XX学年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编写人夏建东
使用时间XX年
月
日
雪
鲁迅
第二课时
班级______
小组名
_____
姓名_______小组评价______教师评价_______
学习目标:、理解作者所描写的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的特点以及作者在描写中寄寓的感情。
2、品味精练传神的描写语言和隽永含蓄的议论中抒情的语言。
学习重点:
.理解作者在描写中寄寓的感情。
2.品味精练传神的描写语言和隽永含蓄的议论中抒情的语言
学习难点:
学习和感悟鲁迅先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拼搏进取的人生态度。
一、预习导学:
反复诵读课文,在朗读中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第二至三自然段中,找出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动作与神情的词语,体会其作用。
2.作者对江南的雪有没有遗憾?为什么?
3作者称北方的雪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北方的雪的什么态度?
二、合作探究、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
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4、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这些描写的只是自然界的雪吗?
5、作者在江南的雪和北方的雪的承接中间嵌入一个“但是”,有什么意味?
三、课堂检测
阅读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西湖的绿
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得闲。不能一一去说。漫步苏堤,两边都是湖水,远水如烟,近水着了微雨,泛起一层银灰的颜色。走着走着,忽见路旁的树十分古怪,一棵棵树身虽然离得较远,却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走近看时,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荫荫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如同一幅青绿山水。这种绿苔,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拔,不知当初苏公对它们印象怎样。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玉立于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象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
(节选自《西湖的绿》)
7.文中划线的词语“绿茸茸”与“绿荫荫”能否调换?为什么?(3分)
8.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分析其表达作用。(3分)
9.这两段文字分别写了苏堤和花港的绿,请简要概括这两种绿的特点。(4分)
(1)苏堤的绿:
(2)花港的绿:
第三篇:八年级语文下册《雪》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雪》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积累词语。
2、感悟文章内容,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
3、理解作者所描写的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的特点以及作者在描写中寄寓的感情。
4、品味文章精练传神的描写语言和隽永含蓄的议论中抒情的语言。
学习重点:
1.理解作者在描写中寄寓的感情。
2.品味文章精练传神的描写语言和隽永含蓄的议论中抒情的语言
学习难点:
1、理解文章语言的深层含义。
2、学习和感悟鲁迅先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拼搏进取的人生态度。
相关链接:
《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之日,然而,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冻之中。面对黑暗的现实与酷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态,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战取理想的春天。他不仅以小说、杂文进行战斗。而且“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野草》共收散文诗二十三篇,也是鲁迅追求革命真理、抒情述怀与进行对敌斗争的记录。本文也是鲁迅当时内心世界形象化的表现。
一、预习导学
1.了解作者作品。
本文选自《
》,这是鲁迅的一部
集。鲁迅还有一部散文集《
》,两部小说集《
》和《
》。
2.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磬()口
忙碌()
脂粉奁()
灼灼()
嘻()笑
褪()尽
朔()方
凛冽()
3.解释下列词语。
博识:
凛冽:
天宇:
精魂:
消释:
升腾:
4.有情感流利地朗读课文,给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5.请大家找出这篇散文诗的关键句。
6.课文题目是雪,作者写的是什么地方的雪?你以为作者更喜欢哪儿的雪?
二、合作探究
(本文是散文诗,既有优美的语言,又有较为深刻意蕴。我们试着通过理解文中关键性语句,更深地品味文章的内涵。)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
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4、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这些描写的只是自然界的雪吗?
5、作者在江南的雪和北方的雪的承接中间嵌入一个“但是”,有什么意味?
三、拓展延伸
阅读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西湖的绿
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得闲。不能一一去说。漫步苏堤,两边都是湖水,远水如烟,近水着了微雨,泛起一层银灰的颜色。走着走着,忽见路旁的树十分古怪,一棵棵树身虽然离得较远,却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走近看时,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荫荫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如同一幅青绿山水。这种绿苔,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拔,不知当初苏公对它们印象怎样。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玉立于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象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
(节选自《西湖的绿》)
7.文中划线的词语“绿茸茸”与“绿荫荫”能否调换?为什么?(3分)
8.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分析其表达作用。(3分)
9.这两段文字分别写了苏堤和花港的绿,请简要概括这两种绿的特点。(4分)
(1)苏堤的绿:
(2)花港的绿:
四、课后巩固:
写一段雨景片段,在细腻描写的基础上,适时的融入自己的情感。(200字左右)
第四篇: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课题 《绞刑架下的报告》
课型
新授
主备
曹振国
审 核
初二语文组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2.理解课文内容,锻炼概括能力。
3.理解革命者面对严刑拷打时的不屈精神。
4.运用比较的方法全面理解革命者的形象,体会课文的语言风格。
二、学习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锻炼概括能力。
2.运用比较的方法全面理解革命者的形象。
三、学习难点:
1.理解革命者面对严刑拷打时的不屈精神。
2.运用比较的方法全面理解革命者的形象和文章的语言风格。
四、学习过程
预习方案:
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舔()恪守()一绺()酣睡()脑髓()濒临()
幼稚()布幔()恶梦()间歇()捍卫()无济于事()
(一)导入新课:
(二)伏契克是捷克文艺评论家、作家、共产党员。他1903年生于布拉格一个工人家庭。在十月革命鼓舞下投入革命活动,18岁加入捷克共产党。1921年进查理大学文学院学习,由于生活所迫,当过短工和街头广告员。后任共产党刊《创造》总编辑和共产党机关报《红色权利报》编辑。1942年4月,他被敌人逮捕。他在秘密警察监狱里备受折磨,坚贞不屈。他得到监狱看守人的帮助,用铅笔头在碎纸片上写成了长篇特写《绞刑架下的报告》。全书共分8章。写他从被捕的第一天起,就遭到骇人听闻的拷打和迫害,但他始终没有失掉对胜利的坚定信念。他在监狱中继续组织和领导了“狱中集体”与法西斯匪徒进行斗争。在死神临近的时候,他毫无畏惧,他写道:“我们为了欢乐而生,为了欢乐而死,让悲哀永远不要同我们的名字联在一起。”他在临死前最后呼吁:“人们,我是爱你们的!你们可要警惕啊!”已成为革命者的箴(zhēn)言。1943年9月8日,他被希特勒匪徒杀害于柏林的普勒岑塞监狱。他的《绞刑架下的报告》于1945年在捷克出版后,已被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80多种文字。
(三)解题:
报告文学是一种以文学手法及时反映和评论现实生活中真人真事的新闻文体,介于通讯和小说之间,它有三个主要特征: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绞刑架下的报告”说明了这篇文章是作者在临刑之前写下的,叙述的是事件的真相,是真实可信的,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
(四)整体感知:
1.学生一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全文的内容,并相互交流。教师指名学生发言,其他学生补充。
2.读完本文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3.本文是按照什么来安排顺序的?
4.请找出描写时间的词语并体会这些词语的作用。
(五)课堂研讨
1.学生二读课文,具体研讨课文的内容。(1)“我”怎么被捕的?我能逃脱吗?
(2)文中“晚啦!„„正是这样的!”应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手法?它的作用是什么?
(3)“我”被捕后遭受了几次毒打?分别在文中哪些地方?
(4)学生研讨:文章哪几方面使人感到作者镇定平静地面对毒打、折磨?这镇定平静突出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精神境界?
(5)找出文中高度概括伏契克的卓越表现及敌人的束手无策的两句话。以文中的具体事实对这两句话的含义作出注解。
2.学生三读课文。
研讨:作者在遭受毒打的过程中产生了哪些联想?找出相关语句,并讨论分析这些插叙部分的内容和作用。(1)相关语句:
(2)这是作者对人们如:情人话别、工人上班、孩子上学等宁静平和生活的联想。(3)这些联想表现出作者怎样的精神境界? 3.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文章开头和结尾的特点。文章开头的句子:
还差五分就要敲十点了。这是一九四二年四月二十四日,一个美丽而温润的春夜。文章结尾的句子:
还差五分就要敲十点钟了。一九四二年四月二十五日,一个美丽而温润的春夜。
(六)比较探究:
1.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思考:对卢森堡和伏契克,你比较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2.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两文的语言风格。
(七)课堂小结:
要点:从插叙、开头与结尾、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的形象和语言风格四方面引导学生总结。
(八)反馈练习
⒈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跛()脚 濒()临 撤()退
hān()睡 稀shū()间xiē()⒉ 给下列多音多义字注音并组词。
还
角
号
差 ⒊ 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瘸腿。亦指导瘸腿的人。()对事情毫无补益。()各种物品器具。多指日常生活用品。()接近;靠近。()旧时称打扫街道的清洁工。()⒋ 文学常识:
《绞刑下的报告(节选)》 作者,作家,1928年任捷克共产党机关报《红色权利报》编辑。《绞刑下的报告》是一本报告文学,又被译名为“ ”,分八章,开头三章分别是“二十四小时”、“临死的痛苦”和“ ”,继续被捕时的情形和最初一个时期的狱中生活。
第五篇:高二语文《我的母亲》导学案
我的母亲
胡 适
【学习目标】
1、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2、了解胡适及其母亲身上代表的文化意义。【重点难点】
1、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2、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文绉绉()绰号()庶祖母()吹笙().....摹画()眼翳()舔去()侮辱()....
2、解释下列词语。
责罚:处罚。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气量: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广漠:广大空旷。宽恕:宽容饶恕。质问:责问。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面红耳赤: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仁慈:仁爱慈善。’
侮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二、作者简介:
胡适(1891~1962),现代作家、学者,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曾提倡文学改革,为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1920年创作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提示及要求:
1、抓住关键句、段。
2、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3、读完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
4、理清文章结构。
四、学习课文内容
1、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或者值得思考的问题,集中起来加以讨论。
2、教师提出问题,讨论交流。
提问: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提问:为什么说她又是“严父”?
提问: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
五、探究活动
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法,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
六、小结
这是一首质朴动人的对母亲的赞歌,作者怀着深深的敬意和爱戴,记下了自己的母亲这可亲可敬的美好形象,唱出了一支深情的颂歌,“爱”的感情贯穿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听写词语:管束、责罚、气量、广漠、质问、宽恕、文绉绉
二、朗读下面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加点词语的含义。1.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2.在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3.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三、体会文章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明确:文章在平淡的语言下,多了一份感情。这份宽广、持久的母子之爱,通过淡似白描的勾勒,显示出那样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本文之所以能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当然不是凭借什么宏伟的结构和华丽的文字。而是仗凭它的平实。
平实的语言,朴素明净,把母亲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催我去上早学”。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中国,女性的地位极低。更何况胡适之母是一个封建大家庭的主妇,她身为寡妇又兼后母,除了巴望亲生儿子“踏上”他“老子”的脚步外,还企盼什么?所以“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对于非己所生的儿子、媳妇,母亲则“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她实在忍不住了,便悄悄走出门去”,母亲忍辱负重的痛苦形象,只通过这平淡的叙述,便跃然纸上,并在读者心中碰出同情的音响。没有华丽词藻的堆砌。对母之爱倒显得深沉而质朴。
其实,平实的风格来源于作者的真情实感。因此任何虚情假义、矫揉造作都不会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通读全篇,我们能够感到胡适对母亲的深深爱意。胡适作为书香门第的后代,在幼年时期接受的便是论述传统儒家忠孝仁爱的伦理教育,以后又从朱子《小学》中,学会了“勤谨合缓”,因而对于母亲的不易,便理解得更深,更切,所以说出了家乡“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便是我的慈母。”当然,对于自己的母亲,也就爱得更深。“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爱母之情,敬母之意,透过字里行间,强烈涌现出来。感情之真、之纯,动人心弦。
四、比较欣赏‘
在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中,写“我的母亲”之作甚多,选择一些优秀的作品进行比较欣赏,写成读书随感一篇。
推荐篇目:
老舍《我的母亲》。邹韬奋《我的母亲》。朱德《回忆我的母亲》。赵丽宏《母亲和书》。
五、欣赏“诗中的母爱”
如: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又如:歌曲《妈妈的吻》(付林)、《烛光里的妈妈》等,通过欣赏歌曲,来感染教育学生珍惜母爱,学会孝敬母亲。
六、小结
本文是著名学者胡适自传——《四十自述》中的一个章节。作者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成长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向我们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母亲”形象。学习这篇课文,在受到人生教育和启迪的同时。能够从中了解和感悟自传的语体特点。这篇文章的语体特点主要是质朴自然,平实中含有真挚的情感,既表现了自传的语体特点,又体现了作者的人格特征。
【同步训练】
1、下列词语中注音有两处错误的一项是()
A、穈先生(mí)广漠(mî)捞着(lāo)嬉戏(xī)....
B、掷铜钱(zhì)厌恶(wù)摹画(mï)管束(sù)....
C、眼翳病(yì)抽屉(tī)容忍(rïnɡ)泡茶(pào)....
D、文绉绉(zhōu)绰号(zhuō)牢骚(sāo)锁匙(shī)....
2、下列语段空缺处填写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_______眼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_______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_______我,然后_______,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
A、严厉 教育 责备 惩罚
B、严肃 教育 责骂 惩罚
C、严肃 教训 责骂 刑罚
D、严厉 教训 责备 行罚
3、与下面一段话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__________。
A、我只得感谢我的慈母。
B、我必得感谢我的慈母。
C、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D、我就得感谢我的慈母。
4、对文中第一句中“野蛮的孩子”一语,我们该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高练习】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我小时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们一块儿玩。我母亲也不准我和他们乱跑乱跳。小时不曾养成活泼游戏的习惯,无论在什么地方,我总是文绉绉的。所以家乡老辈都说我“像个先生样子”,遂叫我做“麇先生”。这个绰号叫出去之后,人都知道三先生的小儿子叫做麇先生了,既有“先生”之名,我不能不装出点“先生”样子,更不能跟着顽童们“野”了。有一天,我在我家八字门口和一班孩子“掷铜钱”,一位老辈走过,见了我,笑道:“先生也掷铜钱吗?”我听了羞愧得面红耳热,觉得大失了“先生”的身份!
大人们鼓励我装先生样子,我也没有嬉戏的能力和习惯,又因为我确是喜欢看书,所以一生可算是不曾享过儿童游戏的生活。每年秋天,我的庶祖母同我到田里去“监割”(顶好的田,水旱无忧,收成最好,佃户每约田主来监割,打下谷子,两家平分),我总是坐在小树下看小说。十一二岁时,我稍活泼一点,居然和一群同学组织了一个戏剧班,做了一些木刀竹枪,借得了几副假胡须,就在村口田里做戏。我做的往往是诸葛亮、刘备一类的文角儿;只有一次我做史文恭,被花荣一箭从椅子上射倒下去,这算是我最活泼的玩艺儿了。
5、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黑词语:
文绉绉:
庶祖母:
6、第一段画线句中,“我”“羞愧”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二段中说“我一生可算是不曾享过儿童游戏的生活”,可后文又写到十一二岁时做戏的情景,这样写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描写“组织戏剧班”一段中运用“居然”一词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章标题是“我的母亲”,可文章开头只字未提母亲,只写了童年生活。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热点考题】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上学的路上,有一条必经的小河。那年初春的一个早晨,当我匆匆忙忙赶往学校时,河上的冰还没融化,我三步并作两步冲上冰面。刚刚走到河中央,“扑哧”一声,一处冰面塌落了,我的两条腿踏进了冷彻骨髓的河水里。
我穿着湿透的棉裤坐在教室里,全身仿佛都麻木了。我沉默地挺着,脸和唇变成了青紫色。中午回到家,母亲很惊讶,却什么也没问,只是让我围着被褥坐在烧得热热的炕头上暖和。她蹲在火炉前为我烘烤棉裤。炉火灼灼,不时爆出些响声来,而母亲却始终一言不发。当母亲把烘干的棉裤交给我时,眼圈有些红肿。
日子一天天过去,高考迫在眉睫。有一夜下了暴雨,清早上学来到那条河边。突然我发觉有什么人早在暴涨的河水里砌了一些大石头。那石头一块块稳稳地立在水里,石面高出水面数厘米,远远看去就像一座简陋的石桥。我踏石而过的时候,心里淌过一股莫名的感激。那天晚上回到家,我无意中看到母亲手上缠着白纱布,血透出来,湿了一片,惊问她为什么受伤,母亲淡淡地答道:“不小心碰的。”站在一边的妹妹抢着告诉我:“妈妈的手是搬石头砸伤的。”“妈搬石头干什么?”我不解地追问。“搬石头搭桥呀!”那瞬间,我的心轰响着,久久说不出话来。
那年九月,我踏过“母亲桥”去远方上大学。独在异乡,仍是母亲用无言的关注帮我度过每一次的疲惫和寂寞。渐渐地,我知道,是母亲用青春搭起我的生命之桥,用希望和奉献搭起我的通向成功和幸福之桥。如今,河上的“母亲桥”已经为风雨侵蚀残损,而在我的心灵中,“母亲桥”却永远踏不断。
10、第二段中母亲为什么“很惊讶,却什么也没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第三段中“我”产生“莫名的感激”之情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联系原文回答:“母亲桥”是一座什么样的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末加点的“踏不断”有什么深层含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读了本文之后,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你还想到了哪些“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母亲》参考答案
1、D
2、B
3、C
提示:A中“只得”有些不情愿;B中“必得”有强迫之意;D项中“就得”不能突出感谢的原因之多。C项既强调了“感恩”,又与上文的列举数量相吻合。
4、“野蛮”一词,在文中并无贬义。“野蛮的孩子”主要指那些身体健康、淘气、敢于冒险的孩子。
提示:此题要结合全文来理解。
5、绉绉:文雅的样子。
庶:宗法制度下指家庭的旁支。文中指祖父的妾。
6、因为“我”觉得这样大失“先生”的身份。
提示:此类题只要结合上下文意,抓住关键词句即可。
7、不矛盾。前句中“可算是”并不表示绝对,是“可说是”之意,而且“我”做戏通。常也只是文角,所以不矛盾。
8、“居然”写出儿童天性的不可泯灭,终于能够冲破层层束缚“活泼”一回。提示:此题可抓住“居然”的表意作用,并综合全文来分析。
9、写童年生活的枯燥,既是对往事的惋惜,也为后文写母亲的教诲作铺垫。提示:此题要先分析全文结构之间的关系,再结合作者的常用写作手法来思考。
10、“惊讶”的是“我”会冻得如此厉害,“不问”是知道了原因,且心疼儿子,怕自己忍不住哭。
提示:此题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认真分析。
11、对那些为别人搭桥,为别人提供方便的人心里充满了感激。(意近即可)
12、是“母亲”用青春搭起“我”的生命之桥,用希望和奉献搭起“我”的通向成功和幸福之桥。(意对即可)
提示:此题要抓住文中的关键句,如议论抒情句、点旨句、哲理句等作答。
13、表现了“母亲”对“我”的深远影响,令我终生难忘。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14、答案不唯一:如心灵桥、民心桥、希望桥、师生桥、信息桥等。提示:合乎想象,有现实意义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