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有效保护之专题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4 13:01: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梅州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有效保护之专题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梅州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有效保护之专题调研报告》。

第一篇:梅州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有效保护之专题调研报告

梅州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有效保护之专题调研报告

卢倩妮 陈卓华 陈向明

引言

客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广义的客家文化,是指客家人在征服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客家人自身中,在客家人求生存、争发展奋斗过程中,长期创造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被客家人认同和接受的精神成果的总和。客家话、客家风俗、生活习惯、客家人的性格、气质、心态、思想、观念、意识及它们的载体;客家人物、客家建筑、装饰、客家妇女的服饰、艺术品、客家文艺,各类客家文献资料等等,都是客家文化的具体体现。梅州作为世界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地之一,也是客家文化的代表区域。因此梅州客家文化资源具有典型性,主要体现在:客家民居文化资源、客家民间艺术资源、客家饮食文化资源、客家历史文化资源、客家古汉语资源、客家民俗风情资源、客家服饰文化资源、客家精神文化资源等。

“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梅州客家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对梅州旅游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梅州客家文化遗产不仅是梅州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梅州经济发展的基础;

二、对客家文化资源的整合开发,有利于为梅州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多种渠道;

三、梅州客家文化的开发和保护,可成为梅州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强而有力的后盾。但客家文化优势究竟如何转化为梅州旅游、梅州经济优势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特别需要提炼经济与文化、旅游与文化,文化开发与文化保护这种互动发展的模式。

针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相对立”这一认识误区,我们课题组以梅州客家文化遗产为例,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提出在综合效益(经济、社会、教育)基础上的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相结合的模式,让开发利用资源成为资源保护的一种有效方式。而本课题的专题研究报告与论文可以成为规划专题文件之一,提供给梅州市政府,旅游局、文化局作指导,从而对宣传梅州客家文化,在保护前提下挖掘客家文化资源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梅州客家文化遗产资源的类型特征

(一)基本类型

1、民居建筑

围龙屋

围龙屋建筑始建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其设计和建造,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云南的“一颗印”并列为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客家人采用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选择丘陵或斜坡地段建造。在建筑上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东西两边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错落有序,布局规整。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围龙屋左右两厢俗称横屋,在左右横屋尽头,筑起围墙形的屋,把正屋包围起来,正中一间为“龙厅”,故名“围龙”屋。小的围龙屋一般只有一至二条围龙,大型围龙屋有四至六条围龙。然而梅州的客家围龙屋基本上都不是圆形的,是半圆形的,屋前定有一个呈半圆的水塘,水和屋最后合成为一个圆,这些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

土围楼

土楼直径达几十米,高三至五层。一般有圆形和方形之分,楼内房间一模一样,不分贫富,每户人家从底层至最高层,均等分到各一间房。客家人统一将底层作为厨房,饭厅及客厅,二层作为贮仓,三层以上作为卧室。其中营垒式的土楼是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做黏合剂,以竹片,木条做筋骨,夯筑起的墙厚一米、高十五米以上的土楼外体,具有很强的抵御性。

中西混合式的民居建筑

顾名思义,这种建筑就是讲客家传统的房屋和西洋的建筑装饰混合。虽然,外观上吸收了西洋的艺术装饰,但是其内部还是地道的客家民居传统结构。比较典型的有梅县白宫镇的“联芳楼”、丰顺黄金乡的“祥耀楼”和程江镇的“万秋楼”。

另外,走马楼、四方楼、一字屋、列杠楼、高层围楼、府第式、山寨式、五凤楼、园林式、石构建筑等都属客家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古村、古镇、古城

古村

如桥溪村,桥溪村始称叩头溪。始于明朝万历年间(距今约400年)。村内最有特色的客家民居建筑有朱氏的继善楼和反围龙式的积善堂等。该村堪称梅州“文化之乡”、“华侨之乡”和革命老区的一个缩影,为客家民系的研究提供了历史、科学和艺术的宝贵资料,极富客家民俗旅游的开发潜力和价值。

古镇

如松口镇,松口镇曾是广东内河港第二大港口,经千年孕育,具有丰富的客家人文资源,享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山歌之乡的美誉,并有“百姓杂居”的现象和“松口八景”或“松口十景”之说。

古城

如茶阳,茶阳自明嘉靖五年(1526年)始建县城,因建于满种茶树之茶山南,故名茶阳,历435年。茶阳天然胜景,文物古迹颇多,有东石示悬流、神泉秋望、狮崖春花、湖山月舫、古寺晨钟、南华石洞、印江冬雾、茶山令松涛等八景。

3、地方饮食

客家菜

客家驰名中外的特色菜主要有盐焗鸡,醋溜鱼,梅菜扣肉,水晶肉,酿豆腐,蘸仔鸭,东坡肉(又叫“扣肉”),酿香菇,干焖狗肉,五香猪手,香炸南乳肉,百花酿香芋等。

客家小吃

菊花糕、甜芋泥、蓼花等,清水鲩圆,捶肉丸,味窖板,延寿堂药糕,百侯薄饼,炸油果(又名“炸煎堆”),酿卷春,萝卜圆,柚皮糖,味醇饭、仙人粄、笋粄、腌面等都是有名的客家小吃。

客家酒

客家人的酿酒业历史悠久,目前梅州地区的知名酒品牌有四大类。一是久享盛誉的历史名酒,如五华长乐烧、平远南台酒、蕉岭“一线天”、兴宁“珍珠红”等。二是民俗文化酒,如等郎妹酒、客家妹酒。三是利用近年来大量种植的农产品酿造的特制酒,如梅县的金柚酒、丰顺的甜玉米酒。四是各具特色的乡镇小酒,如兴宁罗浮镇的阳天酒、大埔三河坝酒、平远八尺镇的娘酒、蕉岭高思镇的小锅米酒等。

其中又以客家娘酒和长乐烧酒最为著名。

客家娘酒,是客家古文化和酒文化相结合的精华,是我国最古老的酒种,已有五千年的历史。客家娘酒选取优质糯米为主要原料,通过传统的酿造工艺精制而成,含丰富的氨基酸、微量元素、维生素,并有行气活血等功能。

五华县“长乐烧酒”是五华民间的传统产品,素有“南粤佳酿”美称,其酿造技术发轫于晋,成熟于明,纯青于今,因公元1071年宋朝时县名为长乐县而得名。由于她有得天独厚的玳瑁泉水,加于精良酿技,酿出的洒具有色清透明,密香幽雅,醇厚绵桑,闻名遐迩,在嘉应五属、潮汕工区乃到南洋、港澳享有盛名。

客家茶

梅州种茶历史悠久,盛产优质茶叶,品种繁多。梅县清凉山茶、大埔西岩茶和苦丁茶、平远锅笃茶、蕉岭黄坑茶、兴宁官田茶、五华天柱山茶、丰顺马图茶等名扬四海,深受人们欢迎。其中梅州市是全国闻名的“单枞茶之乡”,其单枞茶在国内外获奖多达上百个。

客家茶艺是功夫茶法,这种饮茶法是从唐代陆羽茶经中演变而来,其特色就是以水淋壶身,目的在于发挥茶性,到了后来更使用温润泡,内外双重引发。功夫茶的大致过程:烫壶、温杯、置茶、滤茶、高冲、烫杯、低泡、分茶、敬茶、闻香。

4、纪念馆与博物馆

纪念馆

梅州市国家级纪念馆有:叶剑英故居;省级纪念馆有:丘逢甲故居、谢晋元故居、黄遵宪故居(又名人境庐)、张弼士故居。

博物馆

平远县博物馆,蕉岭县博物馆,五华县博物馆,大埔县博物馆,梅县博物馆,丰顺县博物馆以及梅州市华侨(客家)博物馆等都是梅州现有的博物馆。

5、宗教场所

寺庙。五华英烈庙、千年古刹灵光寺(省级)、千年的大觉寺

其中灵光寺,初名“圣寿寺”,是广东省五大名寺之一,至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历史。灵光寺有“三绝”,其一绝是:寺前草坪有两棵柏树一生一死;二绝是,寺里最壮观的主殿大雄宝殿,常香烟鼎盛,可都没出现香烟薰人的情况;三绝是大雄宝殿后古木参天,但殿顶上却没有一片树叶。

佛塔。五华狮雄山塔、梅县元魁塔、梅县区千佛塔(省级)

其中千佛塔始建于公元965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现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由生铁铸成,每面铸有大小佛像250尊,四面合计为1000佛,故名千佛塔。在千佛塔下雄伟的千佛殿中有各样栩栩如生的神像,中间毗卢庶那大佛像镶嵌着两万颗宝石,为中国之最。

6、特色民俗风情

客家话

客家方言是汉语八大方言之一,以唐宋汉语为基础,以百越土语为辅助的一种语言共同体,是客家文化最显著的标志之一。全世界客家人公认的纯正客家话是以梅县话为标准音的。在梅州,客家话播音已成为广播电视台的一大特色,《客家话方言词典》也已修订出版。

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有很多种类,但主要由情歌、斗歌、即席演唱三大精华部分组成,此外还有习俗山歌、述事山歌、尾驳尾山歌等等。她常用赋比兴、直叙、比喻、双关、等手法,吸收了梅州当地原瑶、畲民族的民歌表现手法,加上客家语言本身的丰富表现力,显示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民俗节日

客家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等和一些地方性的神社祭会、农事会,如观音诞、伯公诞、灶君节以及天穿节、立秋节、冬至节等。

7、客家民间工艺品

陶瓷

大埔县高坡镇以盛产优质陶瓷名扬天下,素有“白玉城”的美称。传统产品有青花、青釉、五彩,薄胎瓷等,畅销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五华金木雕

金木雕以五华、大埔两县制作的金木雕工艺品最为著名,选取优质樟木,按动物、人物等造型设计,用平雕、立雕等刀法精雕细刻,经打光、油漆、贴上金箔而成。大埔工艺厂生产的“观音过海”、“水漫金山”等工艺品,荣获广东工艺美术优质产品奖。五华县工艺厂制作的“八仙骑八兽”金木雕挂屏,荣获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银杯奖”。

竹编工艺品

梅州工艺厂生产的程式吊篮、提篮、花盆套、各种动物等竹编工艺品,造型逼真,制作精美,富有艺术感染力,产品远销日本、美国、港澳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彩色立体木雕

彩色立体木雕为兴宁市工艺厂的传统产品,所产“金鹰”、“角鹰”、“孔雀”、“天鹅”等彩色立体木雕工艺品,曾获国家轻工部优秀产品铜奖。

8.其他

客家服饰。

客家服饰的男女区别不明显,上衣是“大襟衫”,右边斜下开襟,安布钮扣,讲究的用铜钮。女服只在襟边加一两条边(讲究的绣花边)。客家成年人的服装基本上以兰,靛青和黑色为主色调。在妇女和儿童的头饰和服装上,客家人喜欢红,粉,绿,黄等鲜艳的色彩。

客家礼仪

嫁娶礼仪: 嫁娶礼仪有“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反映了客家人对人丁繁衍兴旺的期望。

庆寿:摆寿堂,行寿礼,儿女亲朋要致颂祝辞,送贺礼寿匾等。一般在寿辰举办家宴,为老人添置一些衣肌用具,以表孝心,同时邀请嫡亲姑表姐妹回乡为老人祝寿。

其他文物资源

会馆(兴宁两海会馆——省级),学宫(五华长乐学宫、兴宁学宫——省级),牌坊(丝轮世美牌坊——省级)

意识及信仰文化

客家精神主要表现在:客家意识强烈,宗亲观念浓郁;爱国爱家,尚名节,重忠义;重教风气千载传承;刻苦耐劳,勤俭节约;多多神主义者等。

(二)客家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

1、类型众多

客家文化遗产包括物质与非物质遗产。如客家民居、宗教建筑等皆属于物质遗产。非物质遗产包括客家话、客家人精神等。

2、特色浓厚 围屋,布局严谨,讲究坐向、主次、对称,外观均衡、庄重,表现了儒家正统文化的审美旨趣和高度的建筑水平,集居住、贮存、晾晒、加工、防盗、防火等设施于一体。

客家菜,与潮汕菜(潮州菜)、广府菜(广州菜)并称广东三大菜系。传统客家菜多用肉类,主料突出,讲究“咸、烧、肥、香、熟、陈”[2]P138。咸:客家菜偏咸,甚至有“吃在客家,咸是一绝”之说;烧:强调趁热吃,且“烧唔烧”成了品评菜肴是否好吃的标准之一;肥:普遍用油很重,肉食多选五花肉甚至纯肥肉,馅料用半肥瘦;香:做菜多煎、炸、炒、烧、焗、焖,以香口为佳;熟:做菜强调熟透、熟烂;陈:常用菜干等陈料,如梅菜扣肉。

客家山歌继承了诗三百篇的风格,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纪念馆是客家名人精神和智慧的结晶,也是客家文化的沉淀。如叶帅故居,以五个阶段、20个专题展示了叶剑英同志光辉伟大的一生。

3、历史久远,客家文化源远流长

客家人是来自中原古汉族的一个民系,有很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例如梅州客家山歌、千年古刹灵光寺、冠有“古汉语化石”之称的客家话等。其中梅州客家山歌自唐代开始,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主要是反映社会历史的进程,对真善美的追求及对假丑恶的摒弃。

4、山区特征,客家文化形成与山区环境密切相关

文化首先是环境的产物,随后才是交融的结果,客家文化也不例外。客家民系自向南迁徙以来大多聚集在湿热的山区地带,长期与山打交道,形成了与山区环境紧密联系民居文化和饮食文化。如客家民居的建筑多选择丘陵或斜坡地段建造,而客家菜的食物宜温热、忌寒凉、多用煎炒、少吃生冷、略偏“咸、油”等。

5、客家文化传播范围广泛

客家人是汉族的一支特殊民系,祖居中原地区,经多次南迁,最后集中定居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明清时期,以广东梅州为基地,“一枝散五叶”,又扩散至四川、广西、海南、台湾、香港、东南亚各地,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

二、梅州客家文化遗产资源开发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旅游在梅州旅游业中的地位

1.旅游产业发展与旅游企业经营方面

1.1文化旅游规模不大 与国内省内文化资源的开发规模相比,梅州文化旅游的开发规模相对较小,导致对梅州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牵动和贡献率偏低。

1.2 精品开发缺乏,特色开发不足

梅州市文化旅游的国内国际竞争力不强,主要表现在旅游产品多,但拳头产品少;自然景观产品多,但文化产品少;旅游景点多,但可参与性内容少等。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梅州市,并没有擦亮“世界客都”的金字招牌。目前的旅游资源开发无论是深度还是与客家文化的结合方面都有待加强。

1.3 旅游业人才缺乏,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梅州市从事旅游业的专业人才数量缺乏,素质参差不齐、责任心不强、创新意识和工作能力均存在严重隐患,大大减缓了当地旅游开发的步伐。

1.4文化旅游缺乏形象包装

宣传推介资金紧缺,形象包装没有足够重视,造成梅州市旅游产品缺乏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1.5旅游行业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各县(市、区)旅游局大部分不是行政单位,个别县还是政企不分的单位,不利于旅游局代表政府制定法规和行使管理职权,削弱了行业管理的权威,更难实现整个行业的宏观管理。

2.从旅游地形象定位看

如何实施“文化梅州”战略,特别是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在“文化梅州”中的地位,缺乏明确的定位。对客家整体文化的意义把握不明确,文化价值不突出,“文化梅州”的形象不明显。目前,尽管提出了“世界客都”的形象定位,但其认可度有待提高。如何从江西、福建等拥有浓厚客家文化的地区中脱颖而出,并成功塑造“客都”品牌;如何充分开发“侨文化”,以此展现“客都”的世界性等问题至今没有得到解决。

(二)客家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存在的问题

1.缺乏系统性、规划性的保护开发

1.1 文化内涵有待于整体上进一步发掘

如客家民居建筑,一是缺乏必要的保护经费和保护措施。政府把主要的资源和精力都放在了文物单位的保护上,将文物单位开发成旅游景点去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而一些普通的围龙屋则被放在了次要的地位上,既没投入资金保护,也没规划性,系统性地将大片围龙屋开发成为旅游景点。二是居民本身保护意识不强。因为当地居民还没意识到围龙屋不仅是他们的生活居所,更是一种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客家建筑是客家文化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物质载体,客家人从他们的先祖开始已经非常重视客家文化,但正因为他们还没意识到围龙屋对其文化的传承性,所以缺乏必要的重视。三是如果将围屋开发成为围屋酒店,并且围龙屋休学旅游住房的时候,围龙屋缺乏必要的安全措施。

1.2 历史文化资源内涵挖掘不深

如丘逢甲故居,如此一位名人的故居,却没有将其浓厚的历史文化发掘出来,严重缺乏历史韵味。原本拥有的极强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名人博物馆,却给人零落不堪的感觉。

1.3客家民俗活动内容单一

在客家民俗节日方面,政府和开发者已经做了努力,如客家山歌节。但内容过于单一,民众的认识不深。通过之前的客家民俗节日分类,我们可以看出客家还是有很多具有特色化的节日,但当地还没有做好一个品牌性的民俗节日,并以此为依托,促进其它节庆的发展。

1.4 旅游商品没有赋予充分的文化内涵

以酒文化为例,19世纪七八十年代,五华长乐烧、平远南台酒、蕉岭“一线天”、兴宁“珍珠红”享誉岭南甚至全国,特别是蕉岭的“南国白珍珠”,被视为市政府招待贵宾的接待用酒,可是这些酒业的发展趋势却是辉煌后似有停滞不前的倾向,没有达到深入民心的效应。反而是近两年新开发出的具有客家文化附体的郎妹酒、客家妹酒及具有一定药用价值的梅县的金柚酒等比较受追求文化价值和新鲜感的游客欢迎。总的来说,梅州客家酒文化资源的开发差强人意,最主要表现在酒产业经营规模相对较小,多为小作坊形式且分布比较分散,许多小酒厂进入惨淡经营的状况。而大部分经营客家酒的酒厂科技创新投入不多,造酒工艺设备和水平比较落后,难以应付突如其来的市场需求,也不利于品牌升华的要求;同时因为梅州地区交通的不便利,闭塞的客观条件使得梅州总体酒产业的竞争意识不强,并且市政府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宏观调控。

以客家茶为例,品牌包装意识不强,梅州茶的开发只为了开发茶而开发茶,而没有把茶和客家文化相融合,使其茶文化的内涵难以得到提升,这直接造成了其品牌的含金量不高,在质量与其他茶不相伯仲的情况下,如果不融入客家文化,做出特色化,将很容易遭到市场的淘汰。

以客家饮食为例,许多客家菜馆缺乏客家文化装饰,没有形成客家文化氛围,客家菜的文化背景单调、杂乱。象万秋楼、承德楼、雁南飞(围龙屋式菜馆)那样具有客家文化品位的客家菜观凤毛麟角。

2、缺乏市场营销意识

2.1 缺乏市场推广计划

如有千年历史的客家山歌大部分游客都是只闻其名未听其声,去深入的了解它所蕴藏的文化就变得更加的不可能了,这说明在客家山歌这个旅游资源上开发得还不成熟,宣传力度不到位和宣传方法缺乏多样性,怎样将深山里的美妙旋律唱出梅州,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又如客家酒,客家酒知名度不算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大力的宣传,在大量国外红酒,国内名白酒充斥市场的时候,宣传就成为攻占市场的一个有力武器。,但客家酒却缺乏针对性的宣传。

再如客家民俗节日虽然有特色,可是缺乏对外的宣传力度,其深层原因是政府和开发者对民俗节日不够重视,总觉得只是一个普通的节庆,没有什么利用价值。但实际上,办一个成功的民俗节日除了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外,还能起到非常好的宣传作用,能将客家文化,梅州特色通过媒体,游客宣传出去。

另外,如何保护客家文化优秀传统,如何对外如何传播客家文化品牌,特别是如何通过传播客家文化,促销梅州旅游产品,促销梅州等问题至今没有得到解决。

2.2 对目标市场细分不够,缺乏长期眼光

如客家菜,厨师观念守旧,对客家菜创新不够,没有考虑到现代人追求“绿色、健康、营养、品位”的需要,更不用说不同细分消费者的口味了,许多客家菜馆包括如餐饮名店——可园酒家的某些客家菜品仍然偏“咸、油”,粗料粗做,不够精致与档次;另一方面,许多管理者的小作坊意识浓厚,缺乏品牌意识,满足现状。针对不同细分市场,如小孩、老人、白领、官员、商人,推出特色客家菜品,并建立客户信息管理系统,对于许多客家菜馆还是比较遥远的事情。

3、客家文化在新的社会发展环境中受到冲击

文化的碰撞是文化得以不断发展的动力,客家文化更是这样。面对着文化全球化,工业化趋势的加强,客家年轻一辈的新思维新观念也渐渐抵制不住外来文化所带来的诱惑,逐渐脱离了客家文化的本质。例如外表陈旧,设施不齐全的围龙屋,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已经越来越不重要了。他们对围龙屋也没有了祖辈所寄托着的一份深厚感情。围龙屋在他们心目中变成了可有可无的一所普通房子。又如客家服饰是客家文化和客家人精神的物质载体之一,但受现代化生活的影响,梅州客家居民已经很少穿传统的服饰。据采访梅州客家的同学所知,现在只是少部分老人家会穿客家传统服饰,几乎没什么人穿,估计一二十年之后就没什么人穿了。而且在客家服饰方面的开发利用也近乎空白,只有一些以客家文化为主题推出的旅游产品会把它当作标识应用,比如旅游购物点的服饰商品及餐饮业一些服务人员,还有像雁南飞茶田度假村的采茶姑娘等。可见客家服饰的可发利用有它的局限性。由于工作生活或时尚的影响,有着“古汉语化石”之称的客家话在年轻一代的当地及海外的客家人中,很少用客家话交流,取而代之的是说普通话,粤语,英语等其他语言。

三、梅州客家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思路与有效保护对策

(一)客家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思路

1.完善文化旅游开发的系统规划

1.1 资源开发的指导思想

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并非相对立的,因此当地政府和企业,首先都应该树立“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指导思想,让资源开发成为资源保护的一种有效方式。在此思想指导下,政府通过政策调控、企业通过资本运营,形成规模化的客家文化旅游景区景点、规模企业或规模集团,促使客家文化旅游产生规模效应和范围效应。

1.2 资源的整合

将几个距离不远的景点景区整合为一条旅游线路,或者将某景点开发为旅游度假区,不仅可以提高景点的竞争力、增加对游客的吸引力,还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1.3 文化内涵的挖掘

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称的名人故居,如丘逢甲故居,谢晋元故居应充分发挥其历史文化内涵,对广大人民实施爱国主义教育。而围龙屋等典型客家古民居,通过对其文化内涵的发掘,让人民了解客家居民的历史经历、生活习俗。

2、提高文化旅游的管理效益

通过对旅游企业、休闲者、客家文化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总体的客家文化旅游环境等实行全程全面的管理,对旅游目的地进行品牌经营,提高文化旅游的管理效益。例如围龙屋是梅州客家民居的代表性建筑,可是现在真正住在围龙屋的客家人却寥寥无几,有些围屋已几乎废弃了,青砖地面缝中长出了杂草,到处一片寂静,这使得活围龙屋变成了死围龙屋。对此,政府或企业可考虑对围龙屋采取市场和客家文化结合开发管理的模式,进而从微观管理效益提升到宏观管理效益或者从宏观管理效益着手到微观管理效益,实现客家民居文化资源管理效益的质量性的突破。

客家酒多数小作坊似的经营,自然灵活性比较强,但是正因为规模小,使得收集到的信息不对称。规模化的经营能够增强梅州客家酒产业的竞争能力。例如,可以将梅州客家的一些酒作坊组织起来,共同协商创新,在某些方面实行规模化和集团化经营,加大宣传力度,打造客家酒文化品牌,打响客家酒文化知名度。

客家菜作为梅州饮食文化的代表,目前已拥有一定数量的客家餐饮名店,完全可以实行品牌输出,如雁南飞,其中可以考虑先客家人地区、国内,后非客家人地区、国外进行连锁经营,通过主题形成品牌、通过品牌形成规模。

升级客家文化旅游资源营销策略

一方面,可以从对客家文化资源的营销过渡到城市营销、区域营销,从文化旅游形象到“文化梅州”“世界客都”的形象、区域形象。另一方面文化旅游目的地的人员“人人都是公关员”、“人人都是促销员”,通过树立家乡自豪感,来促销家乡;同时,公共机关中,人人都有义务有责任促销客家文化,围绕目标市场、立体性营销。

3.1客家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品质。可以把客家精神制成宣传小册子,让旅游服务人员学习并运用到具体的服务中,从而将梅州旅游服务业的管理制度化、系统化、标准化,让服务意识深入当地每个人的骨髓,最终为梅州市争做“旅游文化强市”奠定软件基础,也为“世界客都”擦亮招牌。也可通过五邑大学培养更多精通客家文化习俗和旅游专业的学生,为梅州市的客家文化资源长期开发保护打好坚实的人才基础,和为其资源的开发提供更为多样想营销技术。

3.2针对客家民俗,可以建一座客家民间艺术博物馆。以山歌为例,在博物馆里面详细结合客家山歌的历史由来,特点,服饰,唱腔等,使外来游客加深对客家山歌的认识。建客家民间艺术学馆,吸引一些年轻人去参加,如学生,可作为素质拓展的一部分,使承载悠久历史的客家文化更深层次地影响每位客家人。

3.3 针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需求,客家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应该注重对市场需求对象的细分。文化差异固然可以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但是,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脱离了针对性就会无的放矢。例如客家菜的主题化开发经营,通过对不同市场需求开发各种有针对性的主题菜式,来吸引不同的需求群体。一方面,要充分挖掘不同时期与地域的客家文化,构建不同客家菜馆的客家文化环境,形成体验氛围,创造文化主题,如围龙屋酒楼——万秋楼、承德楼等;另一方面,针对不同目标市场,形成客家菜品主题,其中包括药膳型菜客家(如雁鸣湖旅游度假区)、经典型客家菜(如承德楼)、创新型客家菜(如雁南飞茶田度假村)、农家型客家菜、DIY体验型客家菜等。

3.4 我们还可以考虑用现代化多元化的手段去包装,宣传客家文化资源。例如将客家民居开发成迷你模型。据调查发现,梅州客家文化所开发出的旅游纪念品很少,去梅州旅游的游客除了欣赏民居建筑、品尝特色食品,能带走保留的东西却很少甚至没有。因此我们建议整理出全部的客家民居建筑类型,开发出一整套标准的客家民居迷你模型,不仅可以当成旅游纪念品出售,也可以把它用于赠品送给一些有重要影响的顾客。又如很多人知道客家山歌,可是却很少人听过,因此可以将客家山歌、山歌剧和客家舞蹈录制成光盘、录像及MP3,把这些光盘发送到各旅行社及各媒体,达到更广泛地宣传客家民间艺术,推广客家文化。另外,音像产品可制成旅游纪念品,如纪念山歌历史,世界客家山歌节的盛况,增强原本对客家民间艺术不了解的人的直观认识,也可勾起海外客家人的思想情节,通过一部分已经回来梅州旅行的海外客家人将梅州的现状,客家风俗等宣扬出去,勾起一些还没回来旅行参观的客家人的回忆,激发他们的旅游动机。还可以可考虑借助媒体这个平台宣传客家民间艺术,以山歌为例,如组织客家山歌的顶尖女歌手参加超级女声。今年超级女生亚军谭维维唱民族歌曲广受成功。已经证明了每种音乐都会有它独有的市场。而参加此类比赛更能吸引广大的“粉丝”,去为偶像建立网站,宣传,也会迅速有效地提高客家山歌的影响力。虽然大部分人都听不懂客家话。但观众们可以用心去感受客家山歌的文化,所以说客家山歌还是很有市场的。

3.5火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是对外传播文化的载体。因此可以考虑把客家的特色饮食搬上火车作为火车快餐,旅客能在身心劳累的状态下轻松品尝到特色食品,自然会喜出望外,最重要的是火车快餐能让客家饮食文化驰向全国各地。

3.6当今社会背包式旅游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亲睐,“吃”作为旅游业的六大要素之一,自然是背包旅游族重视的环节。而客家菜喜欢用围餐的形式,这大大打击了背包旅游者尝鲜探新的动机。因为很多背包族都是三五成群人数较少的旅游主体,如果把客家饮食开发成自助餐的形式,可以方便背包族各取所需,尝尽客家的各色饮食。

3.7 增加旅游项目的体验性。文化旅游与文化休闲不仅要有观光性的项目,而且还应开发文化表演,文化娱乐,文化节庆等参与性的项目。

(二)有效保护对策

1.普查——定级——利用方向,建立文化资源信息库

通过对客家文化资源的普查来收集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如法国曾经通过对本国文化大到教堂小及汤匙的大普查来大范围收集整合本国的文化资源),然后对所有的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定级,确定各种文化资源的利用方向,同时建立文化资源信息库。经过以上的措施能够对现存的客家文化遗产进行有效地、系统性地保护。

2.申报文化遗产

客家文化并不只是梅州拥有,但通过和其他拥有客家文化的省市合作,便可以通过资源互补,将客家文化做强做大。因此可以考虑梅州客家的围龙屋和福建永定土楼协商联合申报文化遗产。这样不仅可以更有力地宣传中国的客家文化,而且能更好地保护客家文化资源。

3.对商业开发、旅游开发进行规范,形成保护与开发的互动

市场的运行毕竟有其自发性和盲目性的缺点,因此,应该对客家文化资源的商业开发、旅游开发进行规范,形成保护与开发的互动。例如在客家菜开发方面,在考虑建设正宗客家菜一条街时,为了避免恶性竞争,可建立相关的管理部门指导街内的店铺均进行特色经营、公平竞争。在价格上,给出上下波动范围,避免为了吸引顾客而使产值效应过低,影响经济效益。同时还应注重整条街的古色和风味结合。使客人在品尝客家菜的同时,也能领略到客家文化。在客家菜旁边可再设一条风味客家小菜街道,将一些地道小食办得特色地道,好像一些城市的夜市一样,丰富该地区居民的夜市生活,同时也规范了一些如卫生消防问题,避免了一些私人小贩的无牌经营。在开发上,将门面,卫生等做成标准化,其到整齐划一的效果,而在食品上则做出特色化。在客家服饰开发方面,可以考虑让旅游服务招待人员穿正式的客家服饰招待远到而来的游客,制定一套标准的客家服饰系列。这不仅能给游客宾至如归的感觉,而且能很好地开发并保存发扬客家服饰。在开发和保护山歌的过程中,必要的创新也是很重要的。因为客家山歌毕竟是一定时代的产物,在新时代新背景下,它难免会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我们需要注意一点的是避免一些古老艺术的误区。就是为了使一些古老艺术能够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同,而刻意取新,去故意迎合大众的喜好。我们认为在这点上,就是一个保护与开发怎样处理好的问题。其实,我们需要保护的是客家山歌的本质内涵,即山歌文化,在这一点上,我们切不可改变它的固有本质属性去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但在怎样将客家山歌文化去更好地发扬宣传上,我们则可以借用一些新的方法。如在客家山歌里使用一些西方乐器去伴奏等,实现中西结合。

4.开展文化遗产环境建设

开展文化遗产环境建设包括:软件方面,政府相关的政策环境建设、法律环境建设,当地居民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建设,开发商的开发理念等;硬件方面主要是指地理环境。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应该和文化底蕴相得益彰,而不是开发了景点忽视了主要的文化环境甚至破坏性或毁灭性地践踏文化遗产资源。例如围龙屋的开发,不能完全脱离原有的客家民居建筑风格,民居内的设施不能太花俏高档,应该保存客家居民原有的简朴风格,这样才能使居住的人真切触摸着客家文化,感受着客家文化。同时,政府应规划好客家民居周围的新建筑不宜建得过高,因为如果新建筑建得太高将与梅州传统客家围屋不协调,使游客的视觉重点放在了崭新的高楼大厦上。虽然新式楼房会使生活硬件有所提高,但却使传统客家建筑失真。再如客家民俗节日开发方面,应从从地方旅游形象载体的角度来开发设计节庆活动。当地人参加节庆活动是为了获得某种认同,寻求到某种情感的寄托,而外地旅游者参加节庆活动是求新求异感受某种反差。因为“旅游节庆至少应能够在两方面反映该地独一无二的地方特征:表现主体与标志性活动”,所以我们要抓住顾客到梅州旅游的一个最重要的旅游动机,即他们是要体验原汁原味的客家文化。所以,在办节时,我们一定要注重这种思想,即我们一定要将一些传统的节日办好,而切忌去过分开发一些如圣诞节的外国节日。先集中大部分的精力办好一个有代表性的客家民俗节日,将客家民俗文化宣扬出去,再用以点带面,宣传其它著名的客家民俗节日。

5.募集资金,修旧如旧

这点主要是针对客家民居的翻修开发和保护。以围龙屋的开发为例,可以考虑政府募集资金、吸引海内外客家人士等投资经营或者通过半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进行运作,在保持特色民居建筑总体格调的前提下翻新润色,把这种开发和旅游业相结合,民居式的宾馆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游客不单是在民居外观看,而是能在客家民居里亲身体验客家的民居文化,增强了游客的体验感,也有利于提高游客回头率。也可以把这种开发同修学旅游结合在一起,因为越来越多地韩国日本人越来越喜欢到中国进行修学旅游,而客家文化正好满足他们的此种需求,也起到一种很好的文化宣传效应。我们可将一些愿意出租房屋的客家人进行培训,统一教授如何向外国人展示客家文化,另外,外国人住在客家人家里,每天同吃共住,也有助于他们更好更快地学习客家文化。

6.乡土文化教育

通过我们课题组对客家同学的访谈,不难看出目前很多客家人民的文化意识并不强。不少客家当地人对自己本土的旅游文化、历史文化了解并不深,甚至有的客家同学表示没有见过客家的传统服饰,可见乡土教育势在必行。

文化内涵需要不断地提升,不能安逸地睡在丰富客家文化遗产的温床上,而是应该不断地把文化发扬光大,这就需要进行乡土文化教育。例如将谢晋元故居和刚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基地的丘逢甲故居等代表着客家文化精神的景点开发成一条著名爱国教育线路,让旅客充分感受到客家的坚强不屈和爱国的精神。证明在现实之下,客家文化仍然没有过时,它在新时代表现为一种爱国的精神,可以首先从本地的学生和邻近地方的学生作旅游实践时的一个景点,先从学生做起,带动其他消费群体。又如,可以在学校里面加设客家山歌的兴趣班,吸引那些有兴趣的新一代学习客家文化,继承客家文化,发扬客家文化,保护客家文化。

指导老师:刘少和李秀斌

转载请注明中国客家堂:http://www.xiexiebang.com?urlid=bjxjzkepqlm3lvqlp5qfeyxmskkkpcaudzpmzkkrexcswqpldrdy

第二篇: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赣州市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研究(提纲)

1、论文研究概要

1.1本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意义

1.2本论文研究方法及现状

1.2.1研究方法

(1)文献调查法;

(2)实证分析法;

(3)调查法;

(4)案例分析法

1.2.2研究现状

1.3客家文化概述

1.3.1赣州市客家文化的基本情况(赣州客家文化的概念 类型 论证它是一种资源)

1.3.2客家文化资源的整体特征

1.4客家文化是可开发的旅游资源

1.4.1旅游资源的基本概念

1.4.2客家文化资源与旅游(论证客家文化资源是旅游资源)

1.5赣州市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分析

1.5.1赣州市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状况

属性

数量

质量

规模

特征 分布

1.5.2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功能

1.5.3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分类

1.5.4旅游资源的分类原则与依据

2、赣州市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可行性研究

2.1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可开发性

2.1.1开发现状分析

(1)现有的开发条件、(2)开发状况、(3)开发潜力

2.1.2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2.2 开发条件分析(层次分析法)

(1)市场需求系统

(2)目的地系统

(3)交通系统

(4)旅游支持保障系统

(5)旅游影响系统

(6)开发目的地系统

2.3开发目的与主题

2.3.1 开发主题

2.3.2 开发目的2.4 开发原则及开发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2.4.1 开发原则

2.4.2 开发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3、开发项目选择

3.1 旅游资源开发的基本内容与程序

3.1.1 开发的基本内容:市区及八境台~体现客家文化特色的吃、购 龙南客家围屋与五龙客家风情园~住所特色通天岩石窟~客家文化在绿色景点的体现

赣县~娱乐与客家人生活展示

3.1.2开发的程序:近期 中期后期开发

3.1.3 开发的基本方法

4、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研究

4.1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效应

4.1.1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正面效应

4.1.2 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负面效应

4.2客家文化旅游资源保护的必要性

4.3客家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形式

4.4 保护措施,

第三篇:惠州市客家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开发与利用(精)

惠州市客家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开发与利用

潘海涛

惠州市地属珠江三角洲的东端,属于广东的客家地区。目前,在惠州的三县三区中,除博罗县西部靠东莞一带的石湾、九潭、园洲和龙门的王坪、左潭等个别镇外,绝大部分的乡镇都是操客家方言或带客家方言的本地话。在惠州,客家风情、客家文化非常浓郁和深厚。特别是惠阳区,基本上都是客家人。这里的客家人与粤东北、赣南、闽西等地的客家人,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在语言、风俗、民居建筑等方面尤为突出。因此,保护、开发和利用我市客家文化的旅游资源,惠阳区的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

一、惠阳客家围屋的基本情况

客家围屋是惠阳区客家文化的一大特色。目前,在惠阳区内所保存的客家围屋和客家老屋规模之大、保护之完整、历史文化之深厚是十分少见的。其中,较有名气的为镇隆的崇林世居、秋长镇铁门扇的南阳世居、良井镇霞角村客家祖屋等。据统计,仅秋长镇保留下来的清代以前的客家围屋就有近百座之多,有许多是明代甚至南宋年间建成的,最早的建筑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

而比较有特色且保存比较完整的、有一定气势的客家围屋建筑多达48座。这些规模较大的客家围屋结构得体,屋内横梁,门窗等雕饰华丽,壁画精细,栩栩如生。这些客家民居,不仅仅是一种文物,更是一种文化和历史。因为在这片土地上,不仅是有着雕凤画龙的古建筑,更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清康熙以来,考取进士的有3人,举人有10多人,61 国子监有20人,秀才则更多。建国以来,秋长籍地师级以上的领导干部有30多人,在各方面有所成就的专家学者有40多人。秋长镇是著名的革命老区,英雄辈出,如辛亥革命时期的“七汝湖起义”的领袖叶匡,北伐名将叶挺,长征中的女杰,中共七大代表、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廖似光等。

目前,惠阳区正加紧制定保护这批客家古建筑的方案,并设法通过合理开发和利用,赋予它新的生命和活力,使这些历史悠久的文化民居重放光彩,成为当地的重要历史文化旅游景点。为充分利用现有的客家文化旅游资源,打造好客家围屋的旅游品牌,有关专家学者和客家文化研究的热心人士认为,可以将现有的客家围屋划分为四种类型的区域景点:一是以名人故居为主,主要有叶挺故居,会水楼,周田老围,叶亚来故居碧滟楼等。二是以规模宏大的客家民居为主,主要有桂新居,黄竹新居,黄竹沥老屋,石苟屋,铁门扇南阳世居等。三是以参观客家文化建筑艺术为主,主要有会龙楼,松乔楼,秀林楼,嗣前新居等。四是以展示客家民俗为主,主要有挺秀书院,余庆楼,牛朗楼,毅诒楼等。

在惠阳众多的客家民居当中,镇隆的崇林世居和秋长镇铁门扇的南阳世居规模比较大。如崇林世居,建于嘉庆三年(1798年),是一座宽128米,深108米,占地13824平方米大围屋。围屋正面开三个大门,门框均是花岗石,四周有高9米的围墙,围墙底部65米,是厚80厘米坚硬的灰沙墙,上面2.5米为砖砌成的围墙。正面围墙中间顶上砌有高大的船型屋脊,显得古朴而恢宏。围墙四个角上有高12米的三层角楼,围墙上部沿屋面瓦当上筑有“走马道”,联接四个角楼以作防御联络通讯之用。但由于人们缺乏保护意识,年久失修,现围屋除四面围墙保护较为完整外,里面已十分破旧,要修复还得花较大的人力和财力。

秋长的围屋比较多,也比较集中,其中南阳世居的规模比较大,也是惠阳目前发现最古老的围屋。初步考证是福建迁移到秋长的叶姓祖先于南宋末年建成的,虽然年代久远,但该建筑大部分仍保留下来。该围屋呈长方形,长68米,宽53米,63 占地面积约3600多平方米,围屋可从三个大门进入,外部封闭,防御性强,内部是分布形状各异的院落,经巷道可达各家各户,建筑空间十分宽绰。如果将这些客家围屋修复,形成以秋长南阳世居为龙头,镇隆、良井为两翼的客家古建筑围屋群,将会对我市的旅游发展和对客家文化的保护利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充分利用客家文化与历史,积极打造富有客家文化气息的旅游产品

由于我市客家文化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除惠阳区外,惠东、博罗、龙门的客家文化资源也是我市旅游开发工作的重点。如龙门县,在注重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十分注意结合当地客家文化浓厚的特点,将生态资源与客家文化相结合,形成有客家特色的旅游产品。如南昆山的开发,就是根据其山高、林密、温泉丰富和当地客家人热情好客的特点以及他们参与旅

游经营的强烈愿望,在切实保护好现有的旅游资源的前提下,积极发展生态度假村、家庭旅馆和温泉度假区等适合现代城市人所需的旅游产品。特别是家庭旅馆的兴起,在南昆山已成为一种时尚。家庭旅馆是当地客家人利用自己宽余的房舍来接待外地游客,浓郁的客家风情,美味的客家饭菜,浓浓的客家乡音,使游客有一种回家的感觉,深受顾客欢迎。因为南昆山森林植被广、气候条件好,家庭旅馆不但较好地适合现代人休闲之需,还有利于环境的保护,解决当地客家人就业的问题。

南昆山处于广府与客家人聚居地的边缘地带,南昆山的客家人既有客家人的坚韧、勤劳、节俭,又有广府地方人的豁达、爽朗和大方。因此,南昆山的客家人的热情好客,合作信誉好;加上其良好的自然环境和区位优势,引来众多的投资者开发南昆山的旅游资源。南昆山在选择投资的旅游项目中,严格按照“保护第一、开发第二”和“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在处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关系的时候,始终把生态效益放在第一位。几年来,前后有8个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因达不到生态环保的要求而坚决放弃。现投资1.3亿元的龙门南昆山温泉大观园和投资1.55亿元的南昆山十字水国际森林度假村,都是环保型的生态休闲旅游项目,已于去年相继动工兴建,这些项目的建成,将为南昆山发展生态悠闲度假游增加新的亮点。为切实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南昆山管委会今年初专门出台了禁止乱砍乱伐、乱搭乱建、乱采河石、严禁贩卖野生动物等多项制度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使南昆山的旅游业步入良性的可持续发展轨道。

龙门温泉,地处在一个偏避的客家小山村傍,长期以来自喷自流的温泉,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为充分利用旅游资

源,使龙门的旅游多样化,使当地的客家人在旅游开发中获得更多的实惠,摆脱贫困。龙门县委、县政府积极引进有温泉开发经验的投资商前来开发投资。该项目于2001年10月动工,前期投资8000万元,2003年初建成,试业以来,因为其较好地结合了当地客家人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气息,如在温泉的休息亭里放置一些客家人常吃的小食,如花生、番薯、豆浆、玉米、芋头、糖水等食品供游客免费享用,加上温泉健身的特点,很受游客的欢迎,现已成为广东省较有名气的一个温泉旅游区了。

三、积极挖掘客家文化,打造客家人文旅游品牌

在开发客家文化的旅游产品中,我们十分注重对近代客家人文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做到既利用客家人文资源的影响,吸引游客、为旅游的发展服务,又较好地利用开发的资金,保护好历史的遗迹,如:

博罗县,利用东江纵队曾在罗浮山冲虚观设立东江纵队司令部,指挥东江一带的抗日斗争历史史实,为教育和激励后人,投资900万元建成东江纵队纪念馆,供游人缅怀先烈,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惠阳区,是叶挺将军的故乡,他们吸收和借鉴中山市政府的经验和做法,筹集200多万元,将叶挺故居进行了修缮和重新布置,并整治了周围环境,修建了故居广场,增添了故居的吸引力。目前,已开辟了旅游定点专线,每日接待游客200多人次以上,成为惠阳区旅游的一个新亮点。

惠东县高潭镇,过去是一个偏远的客家山区镇,在大革命时期这里曾经是中共苏维埃政权的所在地,留下有红军井、农

会旧址等历史遗迹。近二年,市委、市政府花巨资对旧址进行修复,恢复原来的历史风貌,使这个沉寂在大山深处的地方变为远近闻名的“红色旅游”景点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被誉为“东江红都”、“广东的井冈山”。

龙门沙迳功武村,虽不完全属于客家,但客家风俗和风情仍是十分明显的。过去这里的古建筑群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和保护,为更好地保护这批古建筑群,2002年,在市、县两级旅游局的大力支持下,通过民间企业投资的方式,以古建筑群为卖点,以周边河流、竹林等自然环境为依托,投资1000多万元,成功开辟了一个旅游景点香溪堡。自去年试业以来,得到游客的充分肯定和赞许。游客到这里旅游,不仅可以观赏到田园的风光和历史悠久的古堡,还可以领略到富有特色的客家山歌对唱,品尝到美味的客家美食,体会到浓郁的客家风情。现在平均每天接待游客近300人次,成为我市的一个新的旅游亮点。通过旅游开发和带动,功武村古建筑群不但焕发了生机,而且还提高了村民的自觉保护意识。现在,功武村古建筑群已得到了省文物部门的认可,去年被列为省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为更好地弘扬我市的客家文化和客家人精神,我市还成立了惠州市客家文化研究会,是专门研究客家文化的一个机构,对我市客家文化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对我市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四、存在问题

从我市对客家文化研究和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情况可以看出,惠州的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还是很不够的,67 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目前,我市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主要存在几个问题:

(一)、对客家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不够

在众多的客家文化的旅游资源当中,一些较有代表性的客家文化资源由于重视不够,保护不力,使得许多地方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如镇隆的崇林世居,本来是我市规模最大、最有代表性客家围屋,但由于保护不力,破坏性程度严重,现在修复的难度很大,需要投入较大的资金才行。又如惠东的黄狮古村,整个村落过去都是十分豪华很有气派的,也很有客家文化气息,要是能够开发成一个旅游点是十分理想的,但由于过去重视不够,保护不力,加大了开发的难度。

(二)、对惠州客家文化的认同感不够

惠州本来就是地地道道的客家地区,在广府一带生活的人,对惠州是客家地区不会有任何的怀疑,就象我们认为汕头地区是闽南语系的地方一样。但我们惠州有些人至今还不认为惠州是客家地区,不敢认同自己是客家人,更有甚者,还有些人不敢讲客家话。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祖祖辈辈的客家人,却教子女讲广州话,不讲客家话。现在,有些客家人家的小孩,只会讲普通话或白话,客家话不会讲,客家话被粤语或普通话代替,在惠州有讲客家话的人越来越少的趋势。客家山歌也开始在一些客家乡村消失。客家的民俗民风在有的客家乡村发生着急剧变化。客家文学、客家艺术更是日益凋零,观众和听众,68 日益减少。因此,认同感是很重要的。我们要求采取相应的措施以转变观念,纠正偏差,要加大对惠州客家文化根源的宣传挖掘的力度,要树立惠州客家人的自主意识。

(三)、对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投入不够

在目前惠州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当中,大都是注重其丰富的自然资源的开发,如南昆山等,但对真正有客家影响力的文化资源的开发,却是很少投入,对现有的客家围屋的保护开发就很明显地说明这一点;论规模、论文化底蕴,镇隆崇林世居围屋和秋长的客家围屋都不会比深圳大鹏所城差,但我们没有资金去投入修复和开发,以至长期搁置。就连一些很有客家特色的文化产品,如客家小食等的开发也很不够。如客家凉帽,今天已很难得一见了。如果加大这些产品开发的投入,相信对促进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会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五、意见和建设

(一)、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弘扬客家文化

我们要下大力气去弘扬客家文化,提高人们对客家文化的认识。我们可从宣传入手,加大对客家文化的宣传力度,大力弘扬客家文化的精神,提高人们对客家文化的认同感。目前,惠州的客家文化宣传不够,有些人甚至不愿承认惠州是客家地区,这对提升惠州的客家文化地位,弘扬惠州的客家文化是很不利的。我们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去宣传和弘扬惠州的客家

文化,如今年市政府举办的惠州生态悠闲旅游节就是一种很好宣传惠州客家文化的形式。利用节庆活动来宣传客家文化,促进惠州客家文化的发展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同时,我们要积极发展客家的戏剧、山歌、电影、电视、广播等艺术形式,积极创作一些人们喜爱的文化产品去宣扬惠州的客家文化。人家一首《爱拼才会赢》的歌曲,一部《我来自潮州》的电视剧就将潮汕地区闽南语言文化宣扬得淋漓尽致。我们也应该学学他人的成功经验,用艺术的形式来去宣扬惠州的客家文化。另外,我们应大力提倡讲客家话,讲客家的根,讲客家的传统和精神,要保留客家的文化民俗,文化习俗,使惠州真正成为一个新老客家人聚居的祥和之地。

(二)、加大投资力度,保护利用和开发好客家文化的旅游资源

惠州有着丰富的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如果将镇隆的崇林世居,秋长的南阳世居,良井的霞角客家祖屋,惠东的黄狮古村等较有代表性的客家古民居整合修复,对弘扬惠州的客家文化是很有帮助的。我们可以先从惠阳区做起,将秋长的客家古建筑群开发出来,作为惠州客家文化的特色产品推出去,相信会有一定的带动作用。因为秋长一带的客家围屋比较集中,古围屋比较多,保护相对较好,特别是当地的客家文化的氛围比较浓厚,开发起来相对较为容易些。附近还有其他的旅游产品可以带动。如果将秋长的客家围屋开发出来,可在惠阳形成一条秋长客家围屋——镇隆良井客家围屋——叶挺故居—一大亚湾滨海游一—中海石化工业游等景(区)点旅游观光的精品线路。

但在开发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护,要以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我们的工作,切勿再如惠东平海古城的修复那样修旧如新,应切实做到修旧如旧,保留客家围屋的古风古貌。

(三)、各县(区)要切实做好对客家围屋的普查和规划编制工作

对分布在各县(区)的客家围屋,建议当地政府要组织人力物力去进行认真的普查,要充分挖掘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潜力,要提高各部门的认识,形成共识,要广泛征求有关专家的意见,尽快编制有关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规划。做到既要搞好保护性的维修工作,又要做好中远期的开发规划,要进一步理顺有关的管理体制,多方筹集保护资金。要尽快出台一些相应的具体保护开发管理措施,切实做到开发工作按规划进行,以保证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惠州市旅游局市场拓展科科长)

第四篇:传统文化开发利用及保护调研报告

传统文化开发利用及保护调研报告

一、前言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市场经济的竞争性,使得资源的优化配置得以实现。因此,我们要保护并复兴传统文化,必须引导传统文化适应市场经济制度。只有在坚持传统文化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前提下,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复兴才可能实现。要想保护并复兴传统文化,我们必须开发传统文化,实现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因此我今天抱着这一态度,展开了对我国传统文化开发利用及保护情况的调研。以便得出保护、开发、复兴传统文化必须坚持何种经济模式?同时在开发时要怎样才能丰富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使之符合我国通行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二、传统文化开发利用现状

1、中国共产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共要领导并长期推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复兴。党要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特别是要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党要坚持并完善科学执政方式,健全民主集中制,推动党在推进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复兴上的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党要积极制定并颁行有利于推动传统文化保护与复兴的意见和决定。

2、政府要积极引导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制度相适应,加大财政投入,培养能够传承传统文化的人和民间团体。要制定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发与复兴战略,扎实稳步推进战略决策的落实。要加强立法,提到立法的质量,运用法律手段推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复兴。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行政效率,彻底扫除制约传统文化保护与复兴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等瓶颈。要坚决打击假借传统文化之名宣传封建、资本主义落后意识的人和组织,及时向人民群众释清保护与复兴传统文化的原因和意义。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向海外人民推广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3、全社会要形成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荣的观念,坚持了解传统文化,自觉抵制西方落后思想和意识的侵蚀。要积极宣传传统文化,提升传统文化的知名度和认可率。要自觉学习并推广、传播传统文化,坚持用传统文化约束自己的行为,切实做到“立德立功立言”。在市场经济中,积极在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产品上消费,提升传统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要延长传统文化的产业链条,对传统文化要深加工、细加工,扩大其市场份额。要不断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坚持发展创新,坚持与时俱进。

三、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是做好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的前提

1、在开展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中,将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规划之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职能部门尽职尽责,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只有把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积极规划实施,才能充分调动各有关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认真组织做好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实践证明,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是做好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前提条件。

2、合理开发利用物质文化遗产,以传承为核心,以产业为纽带,培育一批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市场,实现物质文化遗产的振兴价值。通过实施文化经济政策保持民间艺术,特别是手工艺生产企业走向市场,吸引社会资本投资与开发物质文化遗产产业,促进物质文化遗产产业的发展。积极支持开发民族民间特色产品。如德钦县民族银制品厂,香格里拉尼西乡制陶业,州藏药厂,藏族、傈僳族等民族手工毛纺制作,尼西、奔子栏一带的木制品生产。不仅取得了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而且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良性的互动产业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州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一些新的问题也逐渐产生,如流失严重、后继乏人、投入不足、资金紧缺、人才匮乏,受外来文化的冲击,缺乏保护意识等。当前,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面临着诸多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一)对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民族传统文化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是民族智慧的结晶,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各行各业、社会各界的倍加关爱和保护。在调查时发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中还存在重视不够和工作不到位的问题,许多工作还停留在申报、命名和调查材料的存档上,工作相对滞后,一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已处于濒临消失的境界,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二)民族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传承形势十分严峻

1、缺乏整体性的保护规划。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由于涉及的部门多,加之没有统一的规划,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资源浪费。

2、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环境急剧恶化,依存于独物时空以口传心授方式传承各种文化艺人、技艺、民间习俗等文化遗产已在不断消失,一些作为流传文化载体的语言文字正在消失。如藏族曲艺《格萨尔》的说唱艺人在我州至今仅存2人,傈僳族的音节文字在渐渐消失。

3、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民族传统文化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民族民间文化(如民居、雕塑、民族民间设施、工具、服饰等)有失去原有的文化性和独特风格之趋势。尤其是以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为导向的文化资源的开发,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值得认真关注。

(三)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近年来,各级政府虽然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研究引起了重视,但由于财政困难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对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了民族文化发展,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挖掘、保护、研究、开发工作无法实施。

(四)缺乏专业技术人才

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是一项重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政府各职能部门和全社会的关注,更需要一批专业技术精湛的人才队伍。我州从事民间文化的职业人员,特别是具有一定业务理论水平和工作经验的文化专业人才缺乏,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五)宣传力度还不够大

相关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状况、搜集整理、保护工作等方面的宣传力度还不大,特别是有关文化遗产的保护法规和政策,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的宣传,在广度和深度上还不够。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缺乏应有的共识,从而破坏文化遗产的违法行为时有发生。

四、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的建议

民族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是各民族的宝贵财富。人类文明只有代代相传,才能不断丰富发展,只有相互交流,才能文物化成。加强对我州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不仅要保护、也要继承发扬和创新。关键在于各级领导及相关部门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要实行依法保护,利用现代手段将文化创新与文化产业结合起来,加强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利用各种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针对我州当前在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各级党委、政府、各行各业、社会各界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充分认识加强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连接民族情感,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认真贯彻落实好《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和最近国务院领导关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该保护的要全力保护、该扶持的要扶持到位、该投入的要加大投入、该给的政策要给足。”等有关文件及指示精神,把传承与保护工作纳入到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

(二)建立长效机制,加大工作力度,明确责任,着力解决好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中的突出问题

1、文化保护与传承,立法先行。如何以立法的形式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把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逐步纳入法治化管理保护的轨道,这是当前十分紧迫的工作任务。中央、省都相继出台了有关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法律法规;有的州市也出台了相应的地方性保护办法。建议州委、州政府:一是成立由党委政府分管领导挂帅,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州县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定期研究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大问题,统一协调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二是抓紧制定和起草与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相配套的地方性保护办法,严格依照保护文化遗产的法律、行政法规办事,依法抵制和制止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决定和行为,严厉打击破坏文化遗产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

2、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对民间艺人的保护,做好传承工作。民间艺人一直是传承民间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建立文化传承人(继承单位)认定和培训机制。通过艺人命名,帮助扶持、保护等形式,做好对传承人的激励机制。解除传统单一保守的传承方式,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培训班,加强培养民间艺术后备队伍,使民族文化传承工作做到后继有人,永不失传。

3、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在处理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利用关系上,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做到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原则,将合理开发利用摆到更加突出位置,把我州文化遗产的保护更好地与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使之融入现代经济社会生活,在开发中加强保护,在利用中加快发展,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合理利用开发。充分发挥文化遗产在我州建设民族文化州、构建和谐社会、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加大资金投入

要把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工作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将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所需经费继续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并逐年加大投入,同时调动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多渠道募集资金,抢救保护,传承和开发民间文化资源。对其进行整体保护,以保存历史记忆,加以传承和弘扬。

(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和培养后备人才

实施“人才战略”,一是要积极培养一批热爱民族文化工作,热心投身于文化工作,并有爱岗敬业精神,具有较强理论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二是重视文化传承人队伍建设,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活性保护;三是进一步促进文化遗产和保护科技的研究、运用和推广工作,不断提高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水平;四是建议教育部门将优秀文化遗产内容和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纳入教学计划,编入教材,组织参观学习活动,激发青少年热爱祖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热情。

(五)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文件规定,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通过系列活动,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各级各类文化遗产保护机构要经常举办展示、论坛、讲座等活动,使公众更多的了解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各类新闻媒体要通过开设专题、专栏等方式,介绍民族传统文化遗产和保护知识,大力宣传保护文化遗产的先进典型,及时曝光破坏文化遗产的违法行为及事件,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大力营造传承和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良好社会氛围。

五、保护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1、是缺乏有关法律法规,对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依法行政要求不够明确。对于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虽然出台了一些规章条款,但就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及发展等整体实施缺乏依据,法律规范、法律责任、法律义务不清,在实际操作上有一定难度。特别是对古今珍贵、散落民间的民族民间艺术品缺少针对性管理,同时,对文字、照片、音像等各类资料的管理缺乏科学性、规范性和统一性。

2、是管理机构尚未形成,缺乏上级专业组织的帮助与指导。缺少自上而下的规范管理,基层现有的一些组织管理力度不够。基层协会组织,缺少本专业干部和专家级人才,对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不够,合理开发利用的市场意识和政策条件欠缺。若长此下去,传统的文化资源不仅会慢慢丢失,出现潜在的断层,而且也将丧失一个弘扬民族工艺的文化市场。所以,加强民间工艺的保护,有着长远的战略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3、是濒危品种保护和传承人培养的问题有待解决。对于濒危程度较高的品类,从传承人和资料的搜集、整理方面的保护措施还不到位。由于目前的传承处于自觉自愿状态,以及民间文化尤其是民间工艺特有的制作周期长、费工费力等,致使参与者不多,传承人匮乏,尤其是年轻一代,更是鲜有问津者。另外,一些落后的观念、做法和生产方式限制了其自身的发展。如民间广泛流传的“教会徒弟,饿死师父”及“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或“传男不传女,传女不嫁人”等家族式生产的清规戒律,造成一些艺术形式得不到发展。

4、是宣传力度不够,教育工作不到位。由于近年来,我们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系统教育欠缺,导致一些青少年玩的是韩国游戏、看的是日本动漫、跳的是美国街舞,而对本国的传统文化了解甚少、知之不足。一些知识分子在出国留学期间与外国友人交流,方感民族文化的重要和博大精深,回过头来“恶补”的就是民族传统文化这一课。

5、是市场意识和规模化生产有待提高。近年来,**区一些民间艺人积极整合民间文化资源,在将其产品投入市场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总结了一些经验,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就整个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来说,缺少规模性和影响力,还没有进入大市场良性循环领域,仍然满足不了大批量需求的要求。

调研结论

保护、开发、复兴传统文化必须坚持采用市场经济模式。同时在开发时要不断发展传统文化,丰富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使之符合我国通行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要在全社会形成开发与保护并重的观念:在开发时必须保护,在保护的前提下适时适度开发。要使传统文化顺应市场经济的必然趋势,推动传统文化的全面复兴。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复兴是一个长期而且艰苦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投入。

1、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要求,抓住首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新**、新奥运”的机遇,充分发挥**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历史底蕴优势,加快保护、发展、弘扬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步伐,实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方针,使中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成为**2008年奥运会文化活动的看点,努力做到“两推动”、“三统一”、“四转变”,逐步构建起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的格局,进一步促进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两推动”:通过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有力地推动和促进**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力地推动和促进**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

“三统一”:一是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机地统一起来。二是政府及文化事业机构管理与协会组织管理有机地统一起来。三是个体性作坊性的传承、经营与产业化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

“四转变”:一是民间工艺的交流由区域化向国际化方向转变。随着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大,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传统民间工艺与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合作急需进一步扩大。以民间文化交流为纽带,带动经济、政治全面发展的对外交往方式收到良好效果。二是从单纯活动型向系统管理型转变。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工作是政府文化部门和事业机构的一项工作职责,应逐步从单纯组织活动向系统管理转变,特别要尽快建立基础数据库,制定具体管理办法。三是从分散式无人管理向集中的统一管理转变。全区有一个组织工作系统,成立保护领导小组,下设保护协会,责任落实,规范管理,真正推进。将管理工作纳入各级文化部门职能,切实落实到位。四是从以活动而保护向以保护传承而活动方向转变。建立长效保护机制,形成常态管理模式,取得长期工作效果。要对有一定社会文化价值的民间文化艺术形式应及时纳入搜集、整理范围,加以保护、抢救、改造,使其艺术特色得以保留并健康发展。

2、是加强与**市及其它区县有关部门、行业的联系。科学管理,实现资源共享,更好地发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

充分发挥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作用,实现文化行政和文化政策的职能转换,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纳入实际工作的总体考核体系。加速转换职能,并谦虚地学习和接受那些来自海内外学术界的涉及文化及其保护的理念和先行经验。借助专业协会和专家力量,加大调查、普及、宣传力度,形成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使保护工作成为市民自觉的行动,成为文化部门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得到有效的保护。特别是各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要将搜集、整理工作纳入日常工作之中,根据遗产的不同等级,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在搜集整理中应坚持全面搜集、忠实记录、准确翻译、慎重整理这四个原则。

建立扶持和激励机制。一是各级政府应在挖掘、搜集、整理、研究上投入必要的经费进行抢救性保护。应采取有效的补助、扶持措施,保护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优秀项目、绝技、大师和名作,挖掘培养传承人。如对确立了师徒传承关系的给予一定的津贴补助,二是政府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对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创作、研究、传播人员在生产、经营、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等。三是运用市场机制,拓宽投资渠道,建立科学的筹资机制,大力提倡社会投资办文化。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创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基金会,积极吸引国内外企业、机构和人士的资助。中央、地方政府的文化部门、各地方自治实体、民间社团、企业、法人财团、博物馆等事业单位、基层社区和有关的个人等,都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

3、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文化活动。一是积极搭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宣传、交流平台,让国内外更多的人知道和喜欢中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二是加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教育,让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后继有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是培养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一方面,把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引入正规学校教育,是年轻一代认识、了解和欣赏民间艺术美感,维系民族感情、延续民族信念、参与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途径和长效措施。要逐步开设民间文学、民间手工、民俗表演等课程,使其成为学生素质教育和特长考核的一个重要内容,渗透到教学活动、课外活动之中。另一方面,利用文化馆、文化站、文化室等文化场所,开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知识讲座、培训和鉴赏活动,在全社会特别是在离退休人员和下岗职工中进行普及和推广。三是充分挖掘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潜力,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在传统民俗、节日庆典以及国内国际文化交流等文化活动中,充分整合、利用**区现有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努力恢复和开展有价值的活动。如在钟鼓楼等文物景点、文博系统的博物馆、东四奥林匹克社区及传统四合院保护区开展有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力争在2008年**举办奥运会期间,使之成为外国朋友了解京城绝活和百姓生活,弘扬民族民间优秀文化的一个窗口。

4、走产业化发展之路,促进消费。应以培育品牌为基础,向产业化发展,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与历史文化保护区及旅游景点相结合,促进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消费。一是整合资源,产销结合,定点(门店式)展卖。通过搭建协会网络,集中艺人和产品,以门店为依托,形成网络经营。二是整合资源,厂店合一,集中展卖。全面提高民间传统文化产业的市场化程度,形成规模效应。三是根据**区实际,结合“新**、新奥运”和文化强区,探索差异化发展之路,打造品牌项目。如:以具有永恒美感的四合院为依托,开发项目,用胡同、四合院、民族民间优秀文化营造出的独具特色文化氛围吸引中外游客。对表演性和审美价值较高的民间艺术项目,应在各种文化活动中进行合理利用与开发。在手工艺生产中,避免盲目追求流水生产线和机械化,使工艺产品失去手工艺的特点。在适应人民群众生活需要的前提下,在造型、图案的设计、原材料运用和制作技艺方面努力探索新领域。

第五篇:浅谈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再开发利用

浅谈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再开发利用

[摘要] 为传承了千年的宗教摩崖石刻艺术作品群,大足石刻的存在不仅仅彰显着我国古代时期壁画雕刻艺术的巅峰,更忠实地记录了几千年来大足地区文化发展对壁画雕刻艺术的影响,是不可再生的亟待保护的珍稀旅游资源。本文聚焦大足石刻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和现状,深入分析了大足石刻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再开发利用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大足石刻;旅游资源;保护与再开发利用

文献综述

大足石刻是具有极高历史研究价值和社会影响力的世界文化遗产资源。早在大足石刻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之前,国内学者对于大足石刻的研究就已经开始了。例如在1996年,在全国第五届工程地质大会上,包括张赞勋、付林森、江东云、姚金石等在内的几名学者就以《大足石刻风化物可溶盐形成及破坏作用机理》1为题提出了自己对于大足石刻旅游资源保护现状的研究与担忧,在深入分析风蚀作用对于大足石刻旅游资源构成的破坏的同时,这几位学者从地质学专业的角度提出了保护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建议。

在相关的研究进入讨论阶段后,随着我国学者李永德和朱明(2001)关于FRP加固修复混凝土用粘结材料的研究成果的发布2,利用FRP加固修复混凝土用粘结材料对石刻雕像等艺术作品进行科学复原的可能性大增,而且,在敦煌等地壁画的修复工作在相关材料的支持下,有关利用FRP加固修复混凝土用粘结材料对大足石刻的艺术品进行修复和保护的研究正式展开。

事实上,为了更好地保护大足石刻旅游资源,我国学者不仅仅研究出了用FRP加固修复混凝土用粘结材料对大足石刻的艺术品进行修复和保护的方法,我 1张赞勋.付林森.江东云.姚金石.大足石刻风化物可溶盐形成及破坏作用机理[C].第五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文集[A].1996.2李永德.朱明.FRP加固修复混凝土用粘结材料的研究(2)浸渍树脂[J].化学建材.2001(05)国很多学者还将研究的方向聚焦在艺术品保护的周边工作上,从治水3等角度谈了对大足石刻旅游资源保护和再开发的个性化观点。关于这一点,我国学者王庆煜(2010)在撰写《对大足石刻治水和维修的体会》一文时就曾对相关的观点加以阐述,引起了业界的普遍认同。

随着我国学者对于大足石刻的认识和理解的进一步加深,我国学者对于大足石刻的认识和理解从单纯的旅游资源拓展到人文历史资源和宗教发展见证等多个领域与方面。而我国学者郭相颖(2005)4就在其创作著作《心心心更有何心——谈宝顶山摩岩造像心法要旨》一文时,通过对佛法的研究而涉足对大足石刻的研究,并对大足石刻的历史价值和特殊意义进行了深刻而又生动的描述。

此后的一段时间里,随着各种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我国学者眼中可以用于石雕石刻艺术作品保护的材质越来越多,我国学者罗晓东在创作《新媒体艺术挑战艺术品保存科学》5一文时,就曾提出利用液体蜡对石雕石刻艺术品进行封存的全新的石雕石刻艺术品保存方式。虽然这些研究本身并不是针对大足石刻艺术品的保护和再开发工作开展的,但是这些研究却在客观上进一步推动了大足石刻旅游资源保护工作的进步。

正当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相关保存技术的发展势必将解决相关石雕艺术作品的保存难题时,2010年底《新京报》刊发文章指出《重庆“大足石刻千手观音像”受损严重 只剩37只好手》6这一则报道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再一次引发了人们对于大足石刻保护与再开发利用研究的兴趣。

前言

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唯一一处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旅游胜地。作为传承了千年的宗教摩崖石刻艺术作品群,大足石刻的存在不仅仅彰显着我国古代时期壁画雕刻艺术的巅峰,更忠实地记录了几千年来大足地区文化发展对壁画雕刻艺术的影响,是不可再生的亟待保护的珍稀旅游资源。对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再开发利用工作不仅关系到对世界文化遗产的有力保护,更关系到大足地区乃至重庆市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因此,深入研究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再 34王庆煜.对大足石刻治水和维修的体会[A].文物保护技术(1981~1991)[C].2010 郭相颖.心心心更有何心——谈宝顶山摩岩造像心法要旨[J].佛学研究.2005(00)5罗晓东.新媒体艺术挑战艺术品保存科学[J].艺术市场.2009(04)6吴曙良.重庆“大足石刻千手观音像”受损严重 只剩37只好手[N].新京报.2010.12.30.开发利用十分必要。

一、大足石刻旅游资源分析

据考证,大足石刻始建于唐永徽元年,也就是公元650年,盛于两宋,延至明清,是中国历史上十分著名的石艺术代表作品。在大足石刻的石窟艺术作品中,不仅包括了佛、道、儒三教造像,还包括了多种风格的壁画、铭文,堪称“一座艺术精湛、内容丰富、独树一帜的艺术宝库”7。我国政府早在1961年就将大足石刻的北山摩崖造型和宝顶山摩崖造像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大足石刻的石门山、南山、石篆山和北山等也相继并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使得大足石刻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有力的保护。正是在这样的保护基础上,大足石刻才能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仍然作为一处极具吸引力的人文旅游经典吸引着源源不绝的游客慕名前来,具有着极高的保护价值和开发价值。

(一)地理位置与交通设施

从地理位置上看,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区、潼南县、铜梁县和璧山县一带。由于大足石刻所在的位置面积较大,可供旅游参观的景点相对较多,所以,在目前的情况下从重庆市区通往大足石刻的交通渠道比较丰富。据了解,目前连接重庆市区与大足县的交通方式包括由重庆市区直接通往大足区的高速公路、城乡公路等,既可以乘坐城际大巴往返观景,也可自行驾车前往游览,交通设施的条件较为便利。

(二)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特征

从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现状来看,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主要特征包括以下几个:第一,分布广。大足石刻虽然名为“大足石刻”,但是相关的旅游资源分布在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等五座山中,分布十分广泛;第二,景点多,大足石刻的艺术作品总件数数量丰富,其中仅石刻造像就有70多处,总计10万多躯,这些艺术作品分布在五座山中,造成可供观赏旅游的景点众多;第三,种类全,大足石刻的艺术作品包括了佛、道、儒三教造像,多种风格的壁画、铭文等;第四,保存好。据了解,因为大足石刻分布面积广,且普遍分布于 7 郭相颖.心心心更有何心——谈宝顶山摩岩造像心法要旨[J].佛学研究.2005(00)山中峭壁处,所以大部分艺术作品保存较为完整;第五,价值高。由于整个石刻建筑群的建造经过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代发展,所以大足石刻艺术品的风格特点较为全面,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三)大足石刻保护对旅游业的影响

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对于大足区乃至整个重庆市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据相关报道,大足石刻自从1999年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后对当地大足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景区旅游接待人次从1999年的48.8万人次,增长到2011年的580多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从1999年的不足2亿元,发展到2011年的20亿。可见,积极保护和科学开发大足石刻旅游资源对于当地旅游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二、石刻被破坏的原因和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政府早在1961年起就将大足石刻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是近些年来,大足石刻旅游资源还是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这暴露出在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方面还有不尽如人意之处。

(一)石刻被破坏的原因

从近几年大足石刻发生的损坏事件的调查结果来看,造成石刻被破坏的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损坏

根据有关学者对于近些年来大足石刻发生的损坏现象的调查研究,风化、渗水以及石块松动等自然原因是导致大足石刻遭到损坏的主要环境原因。8具体说,由于大足石刻的艺术作品主要都是雕刻在硬砂质石英砂岩9上,所以从硬砂质石英砂岩的属性角度出发,当遭遇连绵的阴雨天气,或者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时,硬砂质石英砂岩的质地就会发生改变,由硬变软,相应的石刻艺术品的完整性就会受到影响而发生损坏。

2、景区管理制度缺陷导致的人为破坏

张赞勋.付林森.江东云.姚金石.大足石刻风化物可溶盐形成及破坏作用机理[C].第五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文集[A].1996.9 王庆煜.对大足石刻治水和维修的体会[A].文物保护技术(1981~1991)[C].2010.当然,除了自然气候条件的变化会给大足石刻艺术造成破坏,人为破坏也是近些年来的旅游资源管理中经常会遇到的棘手问题。由于在既往的开发中对于旅游资源持续性开发的认知和重视程度不足,导致部分景点的旅游资源被过度开发,游客数量的激增和游客对石刻艺术的好奇、触摸等都在一定程度上给景区的部分艺术品造成了破坏。10更有甚者,在近些年来还曾发生过针对景区的偷盗事件,这些都给景区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给景观艺术品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和破坏。

(二)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从科学保护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角度出发,在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中,目前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有这样两个问题:

1、对保护不够重视

所谓对保护重视不够,主要是指对于自然气候的变化带给大足石刻的影响和破坏估计不足,所以在具体的保护工作中十分被动,常常只关注与修补眼前出现的问题,但是前期出现的问题暴露出的漏洞却一直没有得到妥善解决,结果就造成受自然条件变化影响而破损的石刻艺术作品的损伤日益加重,但是相关保护工作的保护力度却迟迟无法得到有效加强的结果。另一方面,由于历史上历经千年的战火洗礼大足石刻仍然保存较为完整,因此大足石刻的管理者对于大足石刻所在自然景区的天然景观构造组成的“天然屏障”过于依赖,相关的景区保护工作不够完善、细致,给违法犯罪分子留下了可乘之机。

2、资金投入较匮乏

从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来看,由于十分注重将外地游客吸引到大足区当地参观游览石刻艺术,所以重庆市区到达大足区观赏相关景点的交通条件比较优越,这就使得大批游客在游览完一个景点之后首先选择坐车回重庆市区做休息和调整然后次日再搭车赶往下一处景点继续参观的“短期游”现象比较显著,而对于大足石刻保护地的当地政府来说,由于游客在大足区的停留时间短,旅游产业的开发效果比较单一,除了景区门票收入外并没有创造其他旅游产业收入,导致地方政府始终无法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去完善、修葺和保护相关的景观艺 10 吴曙良.重庆“大足石刻千手观音像”受损严重 只剩37只好手[N].新京报.2010.12.30.术品,造成相关景观艺术品的损失日益严重。

三、主要措施

从全面保护与再开发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实际需要出发,要想改变目前大足石刻的保护现状,提升相关部门对于大足石刻的保护力度和开发效果,就必须有效加强对石刻艺术品自然损害的保护,必须加强对旅游景点的科学管理,必须对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再开发做科学规划。

(一)石刻被自然损害方面的保护措施

针对由于地质原因等自然环境原因带给大足石刻的自然损害,建议从以下方面入手加强对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有效保护:

1、防风化治理

针对大足石刻的很多艺术品都被雕刻在容易被风化侵蚀的山体岩石上的实际情况,可以采取利用专业胶水对相关艺术品的断裂处进行有针对性加固的办法将断裂处修复,也可以使用液体蜡将相关的石刻艺术品蜡封起来,减少风蚀作用对艺术品的破坏。

(1)针对性修复加固,封护粘结断裂处

所谓针对性修复加固,就是指使用FRP加固修复混凝土用粘结材料11对大足石刻作品的断裂处进行粘接,然后利用FRP加固修复混凝土用粘结材料的强力粘结力量将已经遭受风蚀作用断缝开裂的石刻艺术作品进行修复。这也是目前我国修复石雕石刻艺术品时比较常用的修复手段。

(2)使用液体蜡进行蜡封

所谓使用液体蜡进行蜡封,就是指使用“液体蜡”这种全新的材料,将石雕艺术作品蜡封起来,在不影响石雕艺术作品外观样式的情况下,为石雕艺术作品打造一个安全的密闭的保存空间,使得石雕艺术作品与空气和风相互隔绝的一种全新的石雕艺术品保护方式。12

2、防渗水治理

1112李永德.朱明.FRP加固修复混凝土用粘结材料的研究(2)浸渍树脂[J].化学建材.2001(05)罗晓东.新媒体艺术挑战艺术品保存科学[J].艺术市场.2009(04)针对由于渗水等原因给保存有大足石刻艺术品的山洞造成影响和污染导致艺术品遭到破坏的情况,可以从改善排水系统、有针对性地开凿沟壑以及灌浆堵水等方法对相关险情进行及时治理。

(1)改善排水系统

由于大足石刻存在的时间已经十分久远了,很多古时候设计建造的排水系统已经无法为大足石刻相关艺术品的保存和保护提供足够的帮助,所以,需要工作人员在原有排水系统的基础上对相关系统进行改善。通过改善排水系统,将会有很多因为排水不畅导致的渗水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2)针对性开凿沟壑,引导水流远离石像

自从大足石刻诞生至今,大足石刻所在的五座山已经经历了几千年的生长变化,山体的结构发生了变化,甚至山上的植被也发生了变化。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原本可能没有山渠经过的地方现在也有了山泉的滋润。在这样的情况下,针对原先没有设计排水但是现在却需要排水的石像、造像等艺术作品的实际需要开凿沟壑进行排水,将水引导远离石像、造像,这也是十分可行的。

(3)灌浆堵住渗水处

针对那些由于地质条件变化导致渗水发生的情况,大足石刻保护工作者们可以采取灌浆堵漏的办法,将水泥粘土或者硅酸钠或高分子溶液等灌浆液体灌入渗水出,利用灌浆中浆体的特质改变当地的地表环境,堵住渗水的裂缝或者漏洞。

3、加强岩体巩固

除了上述方法外,大足石刻旅游资源保护工作者还应当针对自然环境变化和地表植被的变化可能带给石刻艺术作品的破坏和影响入手开展相关的旅游资源保护工作。首先,他们可以采用往危岩上打洞然后向洞里灌入加固剂的方式去加固那些较大的在危岩悬崖上的石刻艺术作品;其次,他们可以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山区生态植被保护的工作方式将对旅游景点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结合起来,加大保护工作的力度和效果。

(二)加强景区景点管理

针对由于景区管理不善导致的游客个人行为给大足石刻艺术品造成的破坏和影响,一方面,大足石刻旅游资源保护工作者可以通过设立一定范围长度的有针对性的保护栏杆和遮护系统,防止大足石刻艺术品中十分珍贵的石像、造像等艺术品被游人在完全无知的状态下人为破坏,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加强对旅游主体的有效管理,引导和约束广大游客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主动参与到景区景点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当中。具体可以采取的办法包括:首先,制定完善的游客行为规范,加大宣传,多设警示标语;其次,加强专业人员的培训与管理,提高整体素质与服务;再有,采用软硬皆施的方法对游客进行人性化管理,通过有针对性的引导活动提高游客自觉保护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责任心。

(三)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大足石刻,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应当永久流传下去的珍贵的财富。所以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当在可持续开发的思路指引下有条不紊地进行。

1、重视旅游产品的延伸开发,延长游客停留时间

针对由于车辆交通便利导致的游客在大足区逗留时间过短,未能给当地经济发展产生连带效应的实际情况,重庆市政府和大足区政府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然后从积极开发大足石刻旅游周边产业的方向入手,增强大足区对外地游客的吸引力,延长外地游客在大足区的逗留时间,利用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开发,拉动地方经济的整体发展。

2、树立旅游新形象,扩大市场份额

“大足石刻”是对大足区多个旅游景点的统称,尽管在艺术分类上可以将这些景点归结为一个称呼,但是在具体的旅游资源开发中,不同的景点有着其自有的独一无二的景观资源。这些资源本身的差异性就足以帮助大足石刻实现旅游资源新形象的重大转型。将“大足石刻”的旅游资源概念化整为零,能够有效扩大大足石刻旅游产品在市场上的市场份额,从而可以全面推动大足区旅游产业的发展。

3、强化品牌意识

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内唯一的一个世界级文化遗产景观。但是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开发却并没有纳入重庆市整体的城市推广战略当中,易言之,在重庆市向外推广城市旅游资源的时候,并没有打造以大足石刻为核心的特色旅游产品,所以在未来的市场开发中,“大足石刻”的金字招牌应当被充分的尊重和利用起来,让大足石刻成为一个在旅游市场响当当的国际品牌,让人们一想到重庆就想到大足石刻,利用大足石刻的品牌效应,全面带动全球旅游市场的开发效果。

四、总结

大足石刻是非常珍贵的旅游资源,需要所有人付出艰苦的努力去保护它,需要所有人进行科学的思考去开发它。虽然在过去的时间里相关的资源保护和开发工作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但是只要能有效加强对石刻艺术品自然损害的保护,有效加强对旅游景点的科学管理,有效加强对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再开发,那么,不用多久,大足石刻就能再次成为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世界的东方。

参考文献

[1]郭相颖.心心心更有何心——谈宝顶山摩岩造像心法要旨[J].佛学研究.2005(00)[2]张赞勋.付林森.江东云.姚金石.大足石刻风化物可溶盐形成及破坏作用机理[C].第五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文集[A].1996.[3]王庆煜.对大足石刻治水和维修的体会[A].文物保护技术(1981~1991)[C].2010.[4]吴曙良.重庆“大足石刻千手观音像”受损严重 只剩37只好手[N].新京报.2010.12.30.[5]李永德.朱明.FRP加固修复混凝土用粘结材料的研究(2)浸渍树脂[J].化学建材.2001(05)[6]罗晓东.新媒体艺术挑战艺术品保存科学[J].艺术市场.2009(04)

下载梅州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有效保护之专题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梅州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有效保护之专题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我国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综述 引言: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宗教伴随着中国文明的发展而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神奇的魅力,是我国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宗......

    某县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问题调研报告

    为切实做到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有效保护,永续利用”,推动我市旅游产业发展。近期笔者随市政协专题调研组对全市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记录于......

    某县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问题调研报告

    为切实做到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有效保护,永续利用”,推动我市旅游产业发展。近期笔者随市政协专题调研组对全市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记录于后......

    关于丹阳市传统文化开发利用及保护的调研报告范文

    关于丹阳市传统文化开发利用及保护的调研报告 作为一个具有几千年文化的大国,我们拥有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方文化的广泛传播,对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及保护......

    如何实现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有效协同

    如何实现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有效协同 —以许昌地区的三国文化旅游开发模式为例 摘要:“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许昌”,这句诗文留下的是一代文豪郭沫若对当年许昌文化的印象。许昌......

    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调研报告(小编推荐)

    全县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调研报告为进一步加强我县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县人大常委会按照年初工作安排,经主任会议研究决定,对全县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进行专题......

    关于加强建水紫陶工艺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强建水紫陶工艺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的调研报告 (2011年5月5日政协红河州第十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 政协红河州委员会 建水紫陶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及“手......

    县红色文化遗址保护与发展调研报告

    桂东县红色文化遗址保护与发展调研报告为贯彻落实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决策,实施文化强省,推动桂东县的红色文化遗址保护与发展,根据郴州市政协4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