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
关于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
赣劳社培[2008]45号
各设区市劳动保障局、省直有关单位、各技工院校、有关职业培训机构: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6]15号)精神,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制度,结合我省实际,现就加强校企合作、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充分认识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意义
校企合作是技工院校办学的基本模式,是满足企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促进校企之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和共同发展。加强校企合作,是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步伐,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实现中部崛起、构建和谐江西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省技工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逐步探索出多种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了大批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但从总体上看,我省技能人才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我省工业园区经济快速发展,企业用工急剧增加,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激增,在一定范围内出现了“招工难”、“技工荒”的突出问题。而我省技工院校实行校企合作的对象80%以上是省外企业,培养的技能劳动者外流现象严重。据统计,目前我省技术技能劳动力缺口达20万人。用工难问题已成为制约我省工业园区企业生存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的“瓶颈”。同时,我省校企合作仍表现为一种自发性行为,缺乏具体政策指导和制度保障。在校企合作方式上尚处于浅层次、松散型水平。组织化程度不高,合作深度不够,合作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因此,要充分认识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真正把校企合作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根本性任务来抓,作为谋划企业和学校发展、解决我省技工院校生员不足和企业技工紧缺问题的一项大事抓紧抓好,努力开创我省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新局面。
二、进一步明确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
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责任同担,互利双赢”原则,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总体要求是: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完善政策、健全制度、搭建平台、加大宣传等措施,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加快培养一支适应需要、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立培养体系完善、评价和使用科学、激励和保障措施健全的高技能人才工作新机制。
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总体目标:2008年全省重点推进30所技工院校、培训机构与省内工业园区100个重点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每个设区市重点抓好10个技工院校和培训机构与20-30个工业园区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每个县(市、区)至少抓好1—2所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与6个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到“十一五”期末,全省所有技工院校都与省内工业园区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
三、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模式
技工院校和用工企业要开展全方位、多形式、多层次的校企合作,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内涵和模式,校企双方共同研究培养高技能人才体系,共同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增强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为企业输送适销对路的技能劳动者。
1、订单培养。学校与企业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对学生实施量身订制培养。实施定单培养的班级可以采取冠名制管理形式。
2、工学结合。学生在学校学习和在企业实践相互交替,边学习边工作,工学结合完成学业。
3、基地培养。学校为保证培养的高技能人才适应企业需要,选择设备先进、技术力量较强的企业作为学生进行生产实践的实习基地,使学生就业前了解企业文化,熟悉企业的运营环境,提高岗位适应能力。
4、校企共融。企业办学校或学校办企业,发挥企业和学校教育资源一体化的优势,培养适应本企业和其他企业岗位要求的技能人才。
5、师资互通。学校和企业之间开展人力资源双向流动,学校要定期选派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聘请企业的技师、高级技师担任专业技术和实践教学教师。一方面提高学校教师的实践水平,另一方面提高企业技术人员的理论水平,打造高水平的一体化教师队伍。
6、在职培训。学校在对在校生进行正规技能教育的同时,积极开展针对企业在职职工的技能提升培训,培训对象主要是企业在职职工,培训目的是提升技术技能。
7、校企股份合作。通过企业和学校订立章程,企业为学校提供设备、场地、技术、资金等,或学校以土地、师资等入股,企业以资金、设备和技术入股,建立校企股份合作实体,校企之间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形成稳定长期的合作关系。除以上合作形式外,技工院校和用工企业还可探索其他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途径和方式。
四、强化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政策措施
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是保障校企合作成功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各技工院校要加大政策研究力度,强化工作措施,推进校企合作工作的深入开展。
1、建立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政府投入机制。为保证校企合作管理正常运行和促进校企合作的实施,要建立校企合作的政府投入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管理职能,促进校企合作快速发展。把校企合作与解决我省工业园区招工难问题结合起来,设立政府奖励资金和补助资金,凡我省技工学校学生毕业后,愿意到省内工业园区企业就业,由技工学校根据工业园区企业用工专业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定向”或“校企合作”培训,并实施培训券制度,培训结束后到省内工业园区就业,并签定两年以上劳动合同,经省劳动保障厅审核验收合格后,一次性给予技工学校每人培训补贴800元。补助资金从省本级再就业补助经费中安排。
2、建立校企合作的评价体系。制定科学的校企合作评价标准,设立严格的评价体系,把校企合作作为技工院校评估的重要内容。在申报重点技工学校、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及技工学校评先评优时,对未开展校企合作的学校实行一票否决制。争取在两年的时间里,所有的技师学院高级技工和预备技师在校生的比例达40%以上,年开展企业在职职工高技能培训500人次以上。高级技校高级工班在校生比例达30%以上,年开展企业在职职工高技能培训500人次以上。
3、建立校企合作的激励机制。充分利用政府投入和政府激励两种措施,保护和激发学校与企业参加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对在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做出突出成绩的技工学校在项目扶持、资金分配分时给予倾斜。对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成绩突出的技工院校,优先推荐参评各级劳动保障部门授予的“高技能人才培训示范基地”称号,优先推荐申报中央财政实训基地建设和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支持项目。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督促落实企业按规定提取的职工教育经费,并用于本企业在职职工技能培养上。
五、深化校企合作教学改革
鼓励校企联合制定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根据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实际需求开设相关课程,允许调整部分教学计划,调整幅度可超过30%。要努力构建独具特色的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高技能人才培训课程体系。技工院校要关注专业领域最新技术发展,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突出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积极探索学分制、弹性学制等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为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和就业创业创造条件。
六、加强领导,完善机制,努力营造培养高技能人才良好的工作环境
劳动保障部门、技工院校、企业及社会力量要密切配合,互相协调,健全机制,努力形成“部门指导协调、校企主动参与、社会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省级校企合作协调指导委员会要根据我省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制定推动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规划,做好校企合作的综合协调和检查督办,全力打造校企合作服务工作平台,搭建服务网络,加强信息引导和服务。各设区市也要成立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协调指导委员会,充分发挥指导协调作用,加强政策指导,提供制度保障。要督促校企双方积极开展合作,加强业务指导,不断推进校企合作的组织化和规范化。各技工院校要建立校企合作的专门机构,明确任务,强化责任,将校企合作工作落到实处。
加强舆论宣传,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良好氛围。要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高技能人才工作方针政策,大力宣传高技能人才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树立一批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先进典型,动员全社会关心校企合作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工作,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工作环境。
第二篇: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实施方案
德州走四方技工学校汽车工程系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
工作实施方案
为加快我校汽车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步伐,进一步推动我校教学改革发展,根据《德州走四方技工学校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培养经济发展和产业对接迫切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以提高我系学生就业能力、就业质量为出发点,与上海-大众、天津-丰田、北京汽车总厂、以及唐山冀东汽车修理厂等企业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为主要培训形式,提高校企合作的层次,建立校企互动、校企合作新机制。为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和经济建设提供有效的技能人才保障。
二、目标任务
通过与上海-大众、天津-丰田、北京汽车总厂、以及唐山冀东汽车修理厂等校企合作,提高我系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能力,争取在两年的时间内,在校生高级技工人数达200人,年组织企业高级工以上高技能人才培训10人次以上,使我系开办的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装配与维修专业,都有相应的合作企业,并制定详细的校企合作方案。
三、主要内容
(一)组织形式和职责任务:
1、我系根据实际情况,有学校和集团公司牵头,组织我系教师对有关企业、社会团体进行考察,并且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协议;根
据企业要求,制定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具体实施方案;加强高技能人才供求双方信息引导和服务,搭建我系与企业对接平台;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校企合作洽谈会,组织学校和企业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委培,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了解校企双方合作协议的履约情况,研究建立校企合作机制的有效办法,探索全方位多元化的合作模式。规范合作行为,保证合作各方的合法权益。建立科学合理的校企合作评估指标体系,对校企双方进行监控和考核评估;组织开展校企合作调研、交流活动,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和新方法,推动校企合作健康发展。
2、建立以学校领导和教学骨干、有关行业、企业的领导、人力资源部门和技术骨干组成高技能人才教研组,其中行业、企业代表要占一定比例。
(1)建立校企合作的沟通协调机制和紧密联系制度。
(2)根据当地产业发展布局和企业实际需求以及技工学校资源现状,制定技工学校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并推动组织实施。
(3)共同研究制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具体计划、开发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材,充分运用企业技术、设备设施等方面的优势,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岗位操作技能以及课题攻关有机结合,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逐步实现校企合作的紧密性和有效性。
(4)构建校企人力资源培训平台,改善我系教师师资结构,提升企业在职职工技能水平.合作企业为我系选派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及技术骨干,担任专业课教师和生产实习指导专兼职教师,充实我系师资力量;委托我系培养在岗职工,通过培训提升理论和技能水平。我系建立教师下厂实践研修制度,努力培养双师型一体化的品牌师资。我系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每两年深入企业实践2-3个月,及时了解企业生产现状,改进教学水平,同时通过跟班生产实践,为企业解决生产工艺提供帮助。
(二)充分发挥各类大中型企业校企合作主体作用:
(1)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和支持企校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将企校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作为建立现代职工培训制度的重要内容进行部署和安排,并将企校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成效作为对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业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
(2)建立健全企校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工作机制。及时将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信息,包括专业、知识结构、技能水平等反馈给合作学校,指导我系合理调整专业、设置课程和安排教学,并在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场所和设备、接受合作学校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实践、选派优秀高技能人才担任合作学校指导教师、组织优秀学员直接参与企业产品生产、技术攻关等方面给予支持。
(三)运作要求:
1、各用工企业、集团公司、学校、汽车工程系的有关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2、合作模式深层化.既可以将企业的资金、设备、师资和技术引进学校,也可以主动送服务上门,将培训送到车间和工厂一线;既可以承接企业定单,根据企业用人数量和规格开展定单培训,也可以校企共同确定培养方案,实施联合培养。结合实际,选择最符合双方需求,能产生最佳效益的合作模式。
3、培养模式多元化。以培养行业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紧密结合企业先进生产装备和技术发展的最新要求,坚持培养后备高技能人才与加强企业在职职工高技能培训并重。可以采取联合办学、委托培养、半工半读、以及进行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等多种灵活方式实施培养。
总之,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在集团公司的协调下,各用工企业密切配合,我系与企业联合制定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的规划,并保障顺利实施。
第三篇:福建省技工学校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实施方案(精选)
福建省技工学校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实施方案
为加快我省高技能人才培养,进一步推动技工学校改革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6)]5号)精神,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培养我省经济发展和产业对接迫切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以提高技工学校学生就业能力、就业质量为出发点,以省级以上重点技工学校与当地骨干企业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为主要形式,提高校企合作的层次,建立政府搭台、校企互动、社会参与的校企合作新机制。为我省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有效的技能人才保障。
二、目标任务
通过校企合作,提高技工学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能力,争取在两年的时间内,技师学院高级技工和预备技师在校生的比例达到40%以上(或不少于1200人),年组织企业高级工以上高技能人才培训500人次以上;高级技校高级工班在校生达到800人以上,年开业高人才技能培训400人次以上;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高级工班学生达到500人以上,年开展企业高技能培训300人次以上;省级重点技工学校高级工班在校生达到200人以上,年开展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200人次。技工学校新开办的高技能培养专业,都有相应的合作企业,并制定详细的校企合作方案。
三、主要内容
(一)实施范围:
省级以上重点技工学校。
(二)组织形式:
1、建立政府层面的设区市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协调指导委员会。各设区市劳动保障部门要结合当地实际,积极主动牵头,组织有关部门、行业、企业、社会团体和省级以上重点技工学校建立校企合作协调指导委员会。
2、建立学校层面的技工学校校企合作咨询委员会。由学校领导和教学骨干、有关行业、企业的领导、人力资源部门和技术骨干组成,其中行业、企业代表要占一定比例。
(三)职责任务:
1、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协调指导委员会主要职责:
(1)结合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统筹协调本市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对本地区校企合作做出全面的规划,制定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具体实施方案。研究和制定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政策,建立完善政策体系。
(2)提高政府推动的组织化程度。加强高技能人才供求双方信息引导和服务,搭建技工学校与企业对接平台。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校企合作洽谈会,组织学校和企业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委培,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3)强化跟踪服务。了解校企双方合作协议的履约情况,研究建立校企合作机制的有效办法,探索全方位多元化的合作模式。规范合作行为,保证合作各方的合法权益。建立科学合理的校企合作评估指标体系,对校企双方进行监控和考核评估。
(4)组织开展校企合作调研、交流活动,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和新方法,推动校企合作健康发展。
2、技工学校校企合作咨询委员会主要职责:
(1)建立校企合作的沟通协调机制和紧密联系制度。
(2)根据当地产业发展布局和企业实际需求以及技工学校资源现状,制定技工学校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并推动组织实施。
(3)共同研究制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具体计划、开发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材,充分运用企业技术、设备设施等方面的优势,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岗位操作技能以及课题攻关有机结合,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逐步实现校企合作的紧密性和有效性。
(4)构建校企人力资源培训平台,改善技工学校师资结构,提升企业在职职工技能水平.合作企业为学校选派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及技术骨干,担任专业课教师和生产实习指导专兼职教师,充实技工学校师资力量;委托学校培养在岗职工,通过培训提升理论和技能水平。学校建立教师下厂实践研修制度,努力培养双师型一体化的品牌师资。学校四十周岁以下的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每两年深入企业实践两个月,及时了解企业生产现状,改进教学水平,同时通过跟班生产实践,为企业解决生产工艺提供帮助。
(四)充分发挥各类大中型企业校企合作主体作用:
(1)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和支持企校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将企校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作为建立现代职工培训制度的重要内容进行部署和安排,并将企校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成效作为对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业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
(2)建立健全企校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工作机制。及时将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信息,包括专业、知识结构、技能水平等反馈给合作学校,指导学校合理调整专业、设置课程和安排教学,并在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场所和设备、接受合作学校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实践、选派优秀高技能人才担任合作学校指导教师、组织优秀学员直接参与企业产品生产、技术攻关等方面给予支持。
(3)统筹安排好高技能人才培训和生产的关系,解决工学矛盾。国有大中型企业已经举办技工学校的要继续办好;没有自办学校的,也要根据实际,制定安排计划,与社会上的技工院校开展多方面、深层次的合作。
(五)运作要求:
1、组织机构制度化.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和校企合作咨询委员会实行例会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2、合作模式深层化.既可以一校多企、一企多校,也可以多校多企;既可以将企业的资金、设备、师资和技术引进学校,也可以主动送服务上门,将培训送到车间和工厂一线;既可以承接企业定单,根据企业用人数量和规格开展定单培训,也可以校企共同确定培养方案,实施联合培养。结合实际,选择最符合双方需求,能产生最佳效益的合作模式。
3、培养模式多元化。以培养行业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紧密结合企业先进生产装备和技术发展的最新要求,坚持培养后备高技能人才与加强企业在职职工高技能培训并重。可以采取联合办学、委托培养、半工半读、函授教育以及进行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等多种灵活方式实施培养。
4、培养层次高端化。紧紧把握高端带动战略,技工学校在抓好中级技术工人培养的同时抓好高级工培养,着力做好与企业联合培养预备技师等后备高技能人才工作,处理好学校培养与企业实践以及岗位成才之间的关系,促使后备高技能人才尽快成长。同时,要将工作重点逐步转向对企业在职职工普遍进行高技能培训,根据企业生产安排和实际需要,举办专门的技师班或高级工班,将学校建成企业职工高技能培训基地,力争教学为现场服务,内容与岗位挂钩,突出培训的实用性和应用性。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充分发挥劳动保障部门的职能优势。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已纳入省厅际联席会议,负责统筹协调和指导各。部门共同做好包括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在内的各项工作。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由省厅职业培训处牵头负责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的规划,协调和制定相关政策;省技工教研室根据规划,负责具体组织实施,推动工作的展开。
各地劳动保障部门要建立统一的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和工作机构,加强与有关部门协调,充分发挥职业优势,形成省、市自上而下的管理体系,共同推进。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把实施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摆上党委政府重要工作,纳入政绩考核内容,建立目标责任制。
(二)加强和改善服务。根据校企合作工作需要,加强教研力量,在教学管理、专业设置、教材开发上深化改革。技校高级工班的专业名称、教学计划未列入劳动保障部印发的高级技工学校专业目录和教学计划以及福建省劳动保障厅印发的福建省技工学校专业目录中的,允许学校根据校企合作办学需要,按照新专业设立规定申请开设。鼓励校企联合制定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开设相关课程。教学计划可在部颁教学计划的基础上进行调整,调整幅度允许达到40%。鼓励校企联合开发新教材,努力打造特色教材和品牌教材。
(三)完善政策体系建设。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抓紧制定鼓励校企合作的激励性措施,构建校企合作的政府投入机制,调动院校、企业包括小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同时,对未按规定提取和使用职工教育经费或不遵守合作协议的企业,要制定相应的制约措施和解决办法。
(四)规范管理措施。各地要按照本实施方案和当地实际,抓紧制定实施办法,确定具体的工作进度。从2008年开始,国家重点技工学校培养高级工都必须全面落实校企合作,要建立机构、制定规划和实施方案,在培养数量和质量上见实效。同时,将校企合作作为国家重点技校评估和高级技校设立以及技师学院备案的必要条件。在全省建立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统计、检查评估、考核和通报制度,每年年终进行通报。
(五)加强舆论宣传。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大力加强舆论宣传,宣传校企合作的扶持政策,运用典型事例引导技王学校自觉开展校企合作,动员各类企业尤其是大中型骨干企业参与本方案的组织实施。
省厅在今年下半年要专门召开省级以上重点技工学校校企合作经验交流会,由部分校企合作特色明显,工作基础扎实的技工学校作经验介绍,以树立起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工作典型并全面推广。
五、工作步骤
1、建立组织机构,形成工作方案。各地根据实施方案,在今年上半年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各校建立校企合作专业咨询委员会,并将负责实施本方案的劳动保障部门、技工学校负责人、内部各有关机构职责分工、具体联系人于6月30日前报送省厅职业培训处。
2、组织洽谈会。各设区市要在9月份前召开校企合作供需洽谈会,并在10月前将洽谈会组织情况小结报送省劳动保障厅职业培训处。
3、召开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经验交流会。12月,省厅召开全省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经验交流会,总结经验,抓好典型,全面推广。
第四篇: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倾力打造品牌学生11
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倾力打造品牌学生
管理系 苑春茹
10月24至25日,北京络捷斯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邵清东先生、哈尔滨旭光电子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萧佳月先生等一行到我校参观、交流并达成了进一步合作意向。
北京络捷斯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物流行业的管理咨询、系统开发、职业培训与认证的全国知名高科技企业。基于在物流行业多年的经验和对物流教育的理解,络捷斯特公司在物流教育市场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络捷斯特基于物流岗位群技能,将企业级物流系统转化为培养学生真正技能的物流教学系统,并创新提出物流实验室建设方案。同时,结合目标职业教学改革,开发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采用先进技术开发了虚拟现实的教学系统和影视课件。近年来络捷斯特公司承担教育部和劳动部各级大赛技术支持工作,以及高教社物流精品课程开发,骨干教师培训的工作;络捷斯特作为国家物流师技术支持单位,支持全国物流师机考相关工作,开发物流师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配套技术资源,并独立承担国家物流师职业技能大赛技术支持和实施工作。
络捷斯特公司今年对08级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顶岗实习给予了极大的支持,接收了十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到公司实习、学习,为其提供相应的岗位和工作,并在工作中积极指导学生们,让他们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同时联系物美集团,神舟数码物流公司等,进一步安置了所有的物流专业学生的实习。
24日,在集团领导周英山院长、管理系书记王庆伟等陪同下邵总经理一行参观了校办公楼、校园规划沙盘、实训基地、创业孵化园区、物流实训室等地。邵总经理对我校的基础设施和发展速度给予了高度评价,对实训室的发展及今后的应用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邵总经理作为“中国物流教育杰出贡献人物”,同时更是一位有责任感、有爱心的企业家,近几年该公司总计为社会各大院校、学校提供助学款项达一百五十万元左右,今年又在我们集团设立“络捷斯特物流专项奖学金”,为学院物流专业品学兼优的学生提供资助,首期提供为期三年的奖金三万元人民币。
25日,邵总经理为我集团中、高职四个层次的23名学生颁发了本一、二、三等,总计10000元的“络捷斯特物流专项奖学金”。学生们尤其是家境困难的同学更加有了学习的动力和目标,他们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和关爱。邵总经理还为教师和学生做了《如何成为应用型物流人才》的专题讲座,物流专业的学生聆听后,备受鼓舞,同时邵总经理也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榜样和楷模,同学们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和就业前景都充满了信心。
之后,邵总经理一行又出席了双方校企合作签约仪式,在仪式上,邵总经理和集团党委委员周英山代表双方签约,并聘请邵总经理为佳木斯职教集团客座教授。邵总经理同校领导、管理系专业教师进行了深入交流和座谈,他表示今后要加强校企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尤其是在学生今后的就业方面:北京络捷斯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目前正在开发物流专业真正实用、适用的物流课程体系,包括中、高职,并已与
宅急送等五家大规模物流公司签约,企业每年都需要几千名通过此课程体系培育出的优秀学生。通过此次合作,参与开发和建设,我们将把物流实训室的功能进一步完善,并真正与教育部、人保部技能大赛接轨,同时在授课内容上将以企业实际的需要为主,一改以往的课程体系与理论知识偏多的状况,最终把我集团建设成为黑龙江省人保部物流职业技能鉴定基地和黑龙江省物流专业企业培训基地,这样,不但解决了我们物流专业学生的就业,还能解决管理系相关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能打造我们自己的品牌专业和品牌学生,真正改变物流专业的学生大多为装卸搬运等简单的体力劳动者的局面。
总之,我们将用新的理念、国际化的资源,共同培养出更多适合物流主要岗位的职业技能人才,为学生的实习和就业做出更大的贡献!为打造我们校的品牌学生而努力!
第五篇:关于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几点做法
文章标题:关于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几点做法
据市劳动部门调查,我市目前在生产一线的劳动者素质偏低和技能型人才紧缺问题十分突出。到2006年上半年,我市现有技术工人只占全部工人的1/3左右,而且多数是初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技术工人的3。根据市规划,到“十一五”期末,要使技师、高级技师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5以上,并带动中、初级技能劳动者队伍梯次发展。
然而,从目前来看,我市高技能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离达到5还相差很远,特别是在制造、加工、建筑、能源、环保等传统产业和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领域,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阻碍产业升级的“瓶颈”。
那么,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如何才能实现从3到5的跨越呢?笔者认为,目前的关键是要切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重点依托行业企业,充分发挥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等各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基础性作用,加强校企合作,加快培养一大批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复合技能型高技能人才。具体来说,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是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培养高技能人才观念的转变。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担负着培养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重任,应该始终把培养高技能人才摆在突出位置,认真实施好劳动保障部等部门推进的《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和《新技师培养带动计划》,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方针,转换办学思想,转变办学机制,充分挖掘潜力,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步划,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二是要加快实训基地建设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职业教育资源在湖北有优势,政府要统筹全市职业教育和培训资源,加快职业教育资源整合,通过合并、联办、划转等形式,打破部门界限和学校类型界限,使各类职业教育资源向具有竞争优势的骨干职业学校集中,培植一两所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有竞争力的技工院校,大力提升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能力,争取成为国家级、省级示范性学校,进入“国家级实训基地”和“省级实训基地”建设的笼子,以基本满足实训需要,并逐步成为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教育培训中心,实行资源共享。
三是要注重职业教育品牌建设,打造职业教育品牌。进一步发挥优质职业教育资源较多和就业市场发达的优势,依托我市经济产业链,结合产业特点和人力资源需求状况,发挥职业教育专业比较优势,部门、行业、企业、职业院校联动,打造面向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职业教育品牌。重点建设几个职业教育国家级、省级重点专业、突出抓好“汽车”、“机械”、“电器”、“旅游”、“厨师”、“IT蓝领”等品牌,为经济和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培养更多优秀高技能人才。
四是要加强技工院校学生实践能力、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养。技工院校要加强实习训练场所的建设,强化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加强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推进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工作。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密切与企业的联系,大力开展订单培养;坚持育人为本,把学做人与学技能结合起来,为高技能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五是要强化领导,加大投入,为培养高技能人才创造良好环境。政府要把技工教育纳入职业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在发展规划、服务方向、办学规模、经费投入、基本建设等方面加强领导,科学决策,促进技工教育与其他教育协调发展。应设立职业教育专项发展经费,并列入财政预算。城市教育费附加应明确用于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比例。同时,要逐步提高生产服务一线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实行优秀技能人才特殊奖励政策和激励办法。定期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对优胜者给予表彰奖励。广泛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宣传优秀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贡献,提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
高技能人才是指在生产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从业人员中,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能够在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技能人才主要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以及相应职级的人员。高技能人才分为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知识技能型人才。
《
关于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几点做法》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关于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几点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