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环境保护与工业发展的关系问题研究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有效利用能源、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安全生产事故频次,防止突发环境事件,确保生命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制定并执行环保政策和措施,致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已经成为我国民生工程的关注点。中国化工业价值链的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显赫的地位,但是,环境污染问题,在化工领域尤其是中小化工企业存在的问题,是不可懈怠和轻视的;改善化工安全生产和化学品安全管理体系,增强企业安全防患意识,提升环保部门的环境管理水平,从而更好地采取治理和应对突发环境事故,是当前急不可待的任务。我们能够借鉴国际最佳实践和企业成功经验,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环保意识和能力,是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地区区域性经济发展中,已经注意到了本位主义和牺牲环境为代价所带来的最终恶果,国家环保总局、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开展的清洁生产运动、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示范项目,以促进中小型企业的认知和意识,足有收效。
关键词:环境污染
安全管理体系
可持续发展战略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ur national economy, energy efficiency, reduce the pollution of the environment, reduce the production safety accident frequency, prevent emergency environmental accidents, make sure the life safety of the growing importance of prominent.Set up and implement environmental policies and measures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i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eople's life in China,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people's livelihood engineering.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industry value chain, in the entire national economy national economy have prominent position, but tha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 the field of chemical industry, chemical industry, especially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negligent and is not to be despised;Improve chemical safety production and chemical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 strengthen the enterprise precautionary safety consciousness, promote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level, so as to better take management and dealing with emergency environmental accidents, the current is anxious task.We can learn experience from international best practices and enterprise success experience, thus further promote China'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Ascension of the local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sciousness and ability, is China'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important part in every regio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noticed egotistical and the cost of the environment brought about by the final consequences, the stat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dministration,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the supervis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production safety in the movement, the clean production of hazardous chemical materials safety management demonstration projects of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to promote the cognitive and consciousness, and fully effective.Key words: The pollution of the environment;safety management system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目录
摘要„„„„„„„„„„„„„„„„„„„„„„„„„1 一. 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
(一)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二)在发展中加强保护。二. 多样发展形式。
(一)发展生态工业.。
(二)发展生态农业。
(三)发展生态旅游。
三. 工业发展对环境污染产生的因素。
(一)环境意识薄弱.对可持续发展战略认识不足。
(二)能源、利用不合理,能源浪费严重。
(三)大气污染防治的资金投入不足。
(四)缺乏实用的治理技术。
四.平衡环境保护与工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工业发展不应建立在环境污染之上。
(二)产业生态化建设
结束语„„„„„„„„„„„„„„„„„„
一、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
(一)、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非常丰富,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可持续发展,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处理好可实现“双赢”,处理不好则两败俱伤。这一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企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富民强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良好的环境是高质量生活的必要条件,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有悖于促进经济增长的初衷。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反过来会制约企业发展,甚至制约一些产业的发展,影响企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其次,企业发展不足或增长方式不当是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的重要原因。贫困地区毁林开荒、草原过牧、陡坡种粮等,是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把环境成本外部化,不考虑资源更新的速度及生态服务价值。低成本的工业扩张,是造成环境严重污染和资源浪费、短缺的根源所在。
第三,发展企业要有可持续性。我们不仅要考虑当代人发展的需要,也要考虑子孙后代发展的需要,给后代人留下良好的环境条件是我们必须负起的历史责任。第四,环境问题是发展带来的也只有通过发展才能加以解决。没有必要的企业发展、缺乏改善环境的条件和资金的支持,保护环境难以奏效。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与企业发展阶段和技术进步程度密切相关,只有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环境保护问题,才能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综上所述,保护和改善环境应该是经济发展目的之一,解决今天的环境问题不是不要发展,而是发展的目的是什么及如何发展的问题。
(二)在发展中加强保护.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实质上是要处理好眼前和长远利益、局部和全局利益的关系,对环境保护的认识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如何把握“发展”与“保护”的关系问题。经济发展是硬道理,环境保护是硬要求,我们要承认发展与保护之间客观上存在一定矛盾,但更要相信发展与保护能够取得双赢。促进发展是环境保护的根本目的,环境保护也是科学发展的应有之义,必须坚持在保护中促进发展,在发展中加强保护。要实现发展与保护的双赢,必须尽快抛弃“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只有走出这样一条新路子,经济发展的问题 解决了,环境保护的问题也就解决了,发展与保护正是在这里找到结合点的。
二、多样发展形式
(一)发展生态工业。
优化工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生态优先,发展第一,强化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双赢”意识。应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拓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引进、培育、发展产业关联度大、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项目和企业,重点扶持机电、节能环保产业,改造提升轻纺等传统产业,适度发展化工业和新型建材业,积极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高新技术产业,限制压缩重污染和高耗低效产业,形成以机电、化工、轻纺、节能环保四大支柱产业为主导,其它产业协调发展的工业格局。
合理空间布局,推进产业集聚。以企业规模化、产业集聚化、经济特色化、污染治理集中化、资源利用集约化为目标,加快实施“北工中城南闲”的市域发展战略。按照城镇体系规划所确定的市区——中心镇——一般镇三级城镇发展布局和高效、集约化的城市产业发展要求,按照梯度集聚、合理规划的原则和环境资源禀赋特点,优化全市工业空间和产业布局。建立工业发展严控区,做大做强杭州湾上虞新区,做优做高上虞经济开发区,做活做特 乡镇(街道)工业集聚区。重点扶持杭州湾上虞新区、上虞经济开发区和丰惠劳保用品、崧厦伞业等一批重点开发区和特色工业集聚区,整合、压缩不规范的乡镇工业集聚区。采取政策措施,推动企业向工业集聚区集聚,形成以城区为中心,上三高速、329和104国道等重要交通干线为发展轴,以杭州湾上虞新区和经济开发区为集聚发展区,以丰惠、小越、崧厦、章镇、上浦为发展点,符合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和生态市建设规划的市域集聚态产业空间布局。积极引导废水、废气排放量较大的项目和企业向杭州湾上虞新区集聚,严格控制化工、印染等废水、废气污染较严重的建设项目在杭州湾上虞新区外落户建设,严格控制造纸、食品脱水加工等废水排放量较大的建设项目在污水集中收集输送管网之外的区域选址建设,分散在城区内和虞中、虞南地区对环境污染影响较大的工业企业限期转产或搬迁。
推行清洁生产,建设生态园区。大力实施清洁生产审计,推广应用清洁生产技术,鼓励选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少、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的生产工艺、设备。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工业生态链,实现工业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强化工业污染防治,加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管理,未通过环保“三同时”验收的建设项目一律不准投产。组织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建立区域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加强工业园区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完善园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实行生态化改造。
(二)发展生态农业。
建设特色优势生态农业。调整粮经结构、种养结构、品种结构,逐步提高经济作物、水产养殖、林特产品和畜禽产品在农业中的比重,重点发展蔬菜、水产、花卉、茶果、畜牧五大产业,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形成稳定的生态农业经济体系。根据各地农业发展的区域条件和比较优势,按照“开拓市场、优化结构、提高品位、增加效益”的要求,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优化区域布局,推动名特优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优势农产品产业区。在城郊和虞中平原水网地区构筑城郊型优高农业区,建设优质蔬菜产区、花木种植区、名优特色水果种植区、高档水产养殖区;在虞南丘陵山地构筑生态型农林特产区,建设绿色有机农产品区、生态农业特色产业区,建设“后花园”、“休闲区”。积极开发休闲观光农业。
推行绿色生产经营。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农民发展绿色农业,推行绿色生产营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面实施农产品无公害生产,加强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积极申报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组织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着力提高绿色有机农产品比重。通过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生态示范基地建设,带动千家万户发展生态农业。突出发展茶叶、干果、水果、蔬菜、竹笋等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绿色有机名特优农产品。
强化农产品质量管理。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大力引进推广优质高效的农产品新品种。积极推广病虫害无害化防治技术、动植物品种优化技术、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和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科学用肥,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和各类有害药物。实施农业生产过程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标准化,突出安全卫生指标,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和检测体系。
(三)发展生态旅游。
全面整合自然景观和文化资源,紧紧围绕“打造虞南旅游休闲基地,建设长三角都市后花园”的总体发展目标,着力构筑曹娥江滨水观览游憩带、春晖白马湖文化生态休闲区、洪山湖祝家庄古典风情休闲度假区、陈溪一覆卮山健身运动休闲区、四明一凤鸣山养生游览度假区、东山文化观光区“一带五区”的生态旅游框架,努力成为杭、甬旅游集散城市的副中心及浙东黄金旅游线上的旅游节点。切实加强旅游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维护景区资源和当地生态系统,打造优美舒适的生态旅游环境。提高旅游区的文化品位,挖掘、包装具有上虞特色的“东山文化”、“曹娥文化”、“虞舜文化”、“英台文化”、“春晖白马文化”、“青瓷文化”和“名士文化”,打响生态旅游品牌,做大、做精生态旅游产业。
发展工业要从多方面入手,全面的入手。做到尽可能多,但绝对不能粗制滥造,在保证数量的同时也要保证质量。不求最多,但求最好。
三、工业发展对环境污染产生的因素。
(一)环境意识薄弱.对可持续发展战略认识不足。
大气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可贵资源,大气环境资源的破坏是一种不可逆的过程,恢复良好的大气环境质量要比采取措施从根本上防治大气污染付出更多的经济代价。但这种观念长期以来并没有被一些部门和一些地区充分的理解和认识。他们只考虑近期的、局部的经济发展需要,在制订一些综合的经济政策、产业政策以及城市建设发展规划中缺乏对保护大气环境的考虑,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盲目扩大生产规模、乱铺摊子、重复建设、技术装备水平低、能源资源浪费大、乡镇企业无序发展、劣质煤炭流通失控等状况。因此说缺乏对环境保护考虑的地方政策的出台,本身就是造成加重大气污染的诱因,所造成环境危害和损失是难以挽回的。
(二)能源、利用不合理,能源浪费严重。
能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能源的严重浪费是造成我国大气污染严重的原因之一,据资料显示,主要表现如下:A: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75%,而用于发电的煤量仅占总煤量的35%,其它煤炭则用于工业及民用燃烧,有84%的煤炭直接燃烧,这种煤炭消费构成是很不合理的。B:我国煤炭生产过分注重产量的增加,对控制高硫煤的问题重视不够,主要表现在煤炭的洗选率低和高硫煤地区的煤炭产量增长过快。同时,由于洗煤厂建设资金的限制、洗煤价格的不合理以及受铁路运力和流 向的制约,洗,煤的能力的增长落后于原煤生产量增长,原有洗选厂生产能力不能充分发挥出来。目前,我国煤炭入洗率为22%,发达国家一般多在60%~80%。动力煤洗选厂的洗选设备利用率仅为69%。C:各类燃烧设备技术及制造水平较低,能源利用率不高,使用能耗高排污量大和超期服役的燃烧设备的现象相当普遍。全国工业锅炉50万台,平均热效率仅有60%左右;工业窑炉平均热效率约为40%;城镇居民生活燃煤热效率平均仅为22%左右。D:乡镇工业发展迅速,大多数企业采用的生产技术、工艺比较落后,生产设备简陋,资源能源利用率极低,所造成的大气污染是惊人的。
(三)大气污染防治的资金投入不足。
目前,全国污染治理和用于污染防治有关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7%,这与我国环境污染严重、历史欠账太多和经济快速发展对环保投资的需求相比,严重不足。1:我国工业发展的起点低,基础工业整体水平提高较慢,技术改造难度大,污染欠账多。工业技术和装备许多是50~60年代水平的,资源、能源消耗高。但由于工业的整体改造受到资金的限制,迟迟不能进行整体改造和市的污染治理,相当一批技术装备落后的工业企业长期在生产中排放大量的污染物,造成严重污染。2:国家在推行清洁煤炭政策、改善能源结构的措施如煤炭洗选加工、型煤、燃煤脱硫、使用清洁能源等方面的投资力度太弱,远远不能满足需要。3:城市集中供热、燃气等基础建设工程是解决城市大气环境污染的主要措施。但不少地区仍然发展缓慢,关键还是资金投入不到位的问题。有些城市建完了热电厂,却缺少资金建设供热管网,分散热源仍然存在,不但没有减少污染,反而增加了排放量。4:排污收费标准太低,使得污染企业宁可交排污费,而不愿意花钱治理。例如,“两省九市”的二氧化硫收费标准过低,一般都在每公斤二氧化硫0.20元以内,远远低于每公斤1元左右的脱硫成本,并不能促使企业投资用于二氧化硫治理。造成目前,两省九市试点地区所建的脱硫设施很少。
(四)缺乏实用的治理技术。
尽管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规标准建设取得很大进展,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1:一些地方政府干预环保部门执法,批准建设短期经济效益好但能源资源消耗量大、对大气污染严重的工业项目;不执行国家“先评价,后建设”的规定,出现了一些新的不合理布局和污染超标的建设项目;对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的投资经常留有缺口或将资金挪作他用。2:地方电厂、地方水泥厂和乡镇企业执法不严,超标现象比较普遍。3:由于各地监测机构受到经费的限制,不能普遍开展对污染源的经常性监督监测,从而削弱了环保部门对污染源的日常监督管理。环保设施操作管理比较差,实际运行率低。许多项目尽管开工验收时可达标,但实际运行中却超标排放。据估算,全国目前工业锅炉烟尘排放超标率平均为30%,工业窑炉平均为50%,地方水泥行业的粉尘排放超标率为40%。4:机动车污染防治起步晚,排气监督管理机制还未真正建立,各监督执法部门职责不清、监督不力,尤其对汽车制造、销售、使用、报废全过程污染监督管理还很薄弱,机动车排气污染监督监测还未纳入国家大气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的常规监测体系中,从而缺乏对机动车排气污染的有效监督。
三、平衡环境保护与工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工业发展不应建立在环境污染之上。
我国目前农业生态环境恶化。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的开发已接近极限,化肥、农药的施用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加之化肥、农药使用量大的蔬菜生产发展迅猛,使得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使用化肥、农药数量最大的国家。化肥年使用量4637万吨,按播种面积计算,化肥使用量达40吨/平方公里,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土壤和水体造成危害而设置的22.5吨/平方公里的安全上限。而且,在化肥施用中还存在各种肥之间结构不合理等现象。化肥利用率低、流失率高,不仅导致农田土壤污染,还通过农田径流造成了对水体的有机污染、富营养化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农药年使用量约130万吨,只有约1/3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大部分进入了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中, 使全国9.3万平方公里耕地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并直接威胁到人群健康。2002年对16个省会城市蔬菜批发市场的监测表明,农药总检出率为20%~60%,总超标率为20%~45%,远远超出发达国家的相应检出率。这两类污染在很多地区还直接破坏农业伴随型生态系统,对鱼类、两栖类、水禽、兽类的生存造成巨大的威胁。
另外因为大棚农业的普及,地膜污染也在加剧。近20年来,我国的地膜用量和覆盖面积已居世界首位。2003年地膜用量超过60万吨,在发达地区尤甚。这给环境带来的污染是无法估量的。
(二)产业生态化建设。
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很重要的任务我们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改变传统欠债的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的问题,所以我们有高污染、高投入,低效率的摊子,我们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是双重的。
从企业的层面、生态工业园区的层面、从宏观上社会和部门区域的层面来看,都是如何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或者用人类活动更好的符合客观规律,这是一个方面。比如生态农业的模式有种养殖业的基塘复合模式,还有沼气的农业模式,我们国家的沼气农业模式,发展中国家都在学习。
生态服务业,也涉及到很多,服务业内部需要产生的资源综合循环和无人的防治,也涉及到生产型的信息和资源流通的关系,我们提到现在搞旅游业,旅游是一种三产的话,那我们在旅游业里要搞生态产业化,内容是很多很多,从绿色旅游到种地,到绿色的消费等等,这些就像农民一样,做了许多这方面的课题,给了很多空间考虑。环保产业与生态产业,这点作为一个城市建设里很重要的,如果这里光有消费者和生产者,没有分解者,整个的地球就是一个大的垃圾箱,我想有了分解者和我们搞好环保产业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废旧轮胎,大家并不太熟悉,把它的焦粉做出来,可以铺路,我们北京有一道路是用焦粉铺的路,我们可以做铁路的路基,还有很多的材料,这点上是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的。
生态城市里的产业生态化,产业的分类形式需要做一些什么,很多可以专门讨论。
我们现在的建设离不开规划,有人说规划也是生产力,我们所有的活动都要有一个指导方向,方向错了下面就会安排错了,设计错了,规划就应该首先做两件事,涉及到城市建设与生态有关系的,这些规划都应该把产业生态化作为编辑规划的目标和重要内容,编规划的人有规划目标,规划可能提出来主要是高效、快捷、安全、绿色,一个规划环保是一部分,首先要提进去。第二项工作,如果提进去不一定把规划做好,我们国家真的有一个很好的法,环境影响评价法,这个法在环境保护上还有哪些不足的地方,作为规划环评的目标,我们最后进行预测、评估,提出修改意见,一定要用我们国家规划环评的工具。
以市场为导向,建立有利于产业生态化的市场机制。绿色食品在国外为什么受欢迎,不但国家补贴从源头上,而产品在市场上还有优势,所以一定要做到双赢。这里很多技术体系很重要,很多想做好,但是技术上的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这点也是很重要的。第六点要加强静脉产业体系建设,这个体系建设还是很大的,我们有很多出国的看到,城市里有袋装垃圾,比如我们城市也搞袋装垃圾,垃圾分好了,且不说对系统建立起来的过程,分好的垃圾谁来处理,没有处理的话最后又回来了,所以静脉产业的体系建设在生态城市建设中也是很重要的一项内容。
最后要开展宣传教育,加强城市生态的文化建设。如果说生态城市的建设也好、或者产业生态化也好,对于普通的大众还是比较陌生的,不像现在的电视,一看超女大家都知道,多少人大家可以投票参与进去了,一提到这个大家感到很陌生,应该更多的宣传教育,我们今天来了很多媒体,更多人要加入到建设伟大国家的这么一个任务当中来。生态型城市的和谐是人与自然的高度谢谢,生态城市的建设需要一个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它不可能一下子就把它建成了;第二,产业生态化是建设生态型城市的重要的途径,也是生态城市当前建设当中的关键,最后生态城市建设当中的产业生态化必须要克服机制和体制上的障碍,加强制度建设。
相信如果能到做到产业的生态化建设,那么平衡工业建设与环境保护也是指日可待的事!
结 束 语 环境保护与工业发展一直是全世界人民最最关心的问题。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环境污染直接关系着我们的生存死亡。若不能很好的保护环境,我们终将在这个地球上无所适从。但在这个越来越发达的时刻我们也不能一味的停滞不前。因此我们也要积极的发展工业,发展工业促进经济发展但也会带来一系列的环境污染的问题。因此我们真该好好探讨出一条既能发展工业又不会污染环境的道路。鉴于作者本人的时间和能力有限,因此有些观点可能是不成熟或是比较武断的,恳请给予批评和指正。
通过上文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我国的经济增长过度依赖能源资源消耗,造成能耗、物耗高,污染排放强度大,环境代价大。虽说这样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促进经济的高速发展。但是从长远来看这样是很不值得的。我们应当走可持续发展路线,积极扭转当前的工业发展模式。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 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 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因此,我们要积极扭转经济发展模式,着重发展生态工业,落实科学发展观,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从而实现生态工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第二篇:环境保护与工业发展的关系
环境保护与工业发展关系问题研究
目录
摘要
关键词 一、二、中国的工业结构与环境污染关系概括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发展状况
(二)中国环境问题现状
(三)工业发展与环境污染的关系
三、建立环境保护与工业发展的动态平衡
(一)树立环保观念,建立科学发展观制度
(二)开展税制改革
四、参考与文献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进入飞速发展时期,中国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伴随着经济发展,尤其是工业的发展,使得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日趋增大,在人们消耗了资源产生GDP的同时,也造成了地质环境、生态环境、水环境、大气环境等的严重破坏,而环境污染对工业发展的制约也日渐凸显出来。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之间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关系,两者之间既相互矛盾又相辅相成。我们只有掌握好二者的平衡,才能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工业发展 环境问题 结构优化 可持续发展
一、中国的工业结构与环境污染概况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工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工业化加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不断增强,主要表现在:一是规模迅速扩张;2008年工业实现增加值12.9万亿元人民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9%,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3%。对于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2.8%。对国家税收的贡献达到50%。钢、氧化铝、水泥、原煤、化肥、微型计算机等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二是建立了具有一定技术水平、门类齐全的完整工业体系,工业区域布局和产业组织结构得到了优化,能源、原材料工业、装备工业、消费品工业和电子制造工业快速发展。三是资源综合利用的水平不断提高。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的能耗为2.19吨标准煤,比2007年下降了8.4%,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7%,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减少了4.42%和5.95%。四是工业装备水平和产品附加值持续提高,2007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了工业增加值的10.1%,新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了14.8%,发电设备、轨道交通、船舶、航空航天等装备保障能力明显提高了。五是成长起了已进入世界五百强企业为代表的一批世界级工业企业,分布在各行各业各具特色的骨干企业和龙头企业发挥了重要作用。数量庞大、广泛吸纳就业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充满了活力。六是工业成为社会就业的重要方面;2007年全国工业行业就业人数超过了1.2亿人,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就业人数达到7800万人。大量农村的富余劳动力进入了采掘业和制造业。:回顾30年的历程,中国工业的发展得益于坚定不移地改革开放,积极地参与了国际产业的分工合作。多年来,中国积极地承接国际产业的转移,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地区形成了较强的生产制造能力。2007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了全球比重上升到14%,工业制成品出口规模居世界第二。
(二)中国环境问题现状
最近20多年,中国经济持续以年平均9%的增长率高速增长,但是今后的发展也面临着许多巨大的障碍,除了技术进步之外,最大障碍就是资源和环境因素。现在中国在保护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许多措施十分薄弱,而且在开发可以解决环境问题的技术方面缺乏必要的资助,以致中国在保护环境的技术方面持续落后。据专家估计,对环境保护的投入至少达到GDP的1.5%,中国的环境才能够有所改善;而中国的环保投入却一直在GDP的0.5%左右徘徊,到1999年才勉强达到1%。
(三)工业发展与环境污染的关系
工业的发展,在消耗大量资源、能源的同时,还会大量地排放“工业三废”。“工业三废”是指工业生产所排放的“废水、废渣、废气”。“工业三废”中含有多种有毒、有害物质,若不经妥善处理,如未达到规定的排放标准而排放到环境(大气、水域、土壤)中,超过环境自净能力的容许量,就对环境产生了污染,破坏生态平衡和自然资源,影响工农业生产和人民健康,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物理的和化学的变化后就又产生了新的物质。好多都是对人的健康有危害的。这些物质通过不同的途径(呼吸道、消化道、皮肤)进入人的体内,有的直接产生危害,有的还有蓄积作用,会更加严重的危害人的健康。
二、建立环境保护与工业发展的动态平衡
(一)树立环保观念,建立科学发展观制度
环境保护本身是可持续发展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来推动对话,更好地解决环境问题。要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离不开各级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努力,这些主体都应分担责任。必须要加强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宣传,企业要了解这方面所付出的代价,要建立自上而下的工作模式。一个企业,首先其领导层应有环保理念,否则难以在实际工作中保护环境。中央的决心,对地方和基层会产生影响。环保应当是企业经营合法性的组成部分,环境效益应该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齐头并进。公司在海外经营,也应该为所在国和社区带来效益,包括环境效益。这样,才会奠定企业和外国政府和社会合作的坚实的基础。企业不分大小、不分背景,都应该有相关的安全和环境政策,并纳入到企业文化和决策之中。负责任的环境管理要求我们在各方面开展工作,只有这样企业才会有持续经营的道义基础。政策的改变应当得到公众的认识,短期的牺牲是为了实现长期的环境保护和持续发展。目前,在水资源管理、碳税等方面已经有一些卓有成效的政策出台。我们要去消除那些有害于政策实施的障碍,政府应当制定措施,同时要去鼓励和推广优良实践。政府应提供透明的数据,让大家了解空气、水、土壤、环境的现状。中央和地方政府要以身作则,表现出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态度和行动,其工作进展要受到公众监督。在气候变化方面,有些政策目标是相互矛盾的,这需要政府、企业、学术研究机构和消费者共同努力,做出承诺。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方案不可取,需要有统一的综合性方案,比如设计不同的司法管辖区。相关的行业协会也应对这些工作给予支持,从而利于经济转型。
(二)开展税制改革
斯特恩的财税环保互动论:经济结构带动财税改革,财税改革促进环境保护。由于中国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我们需要开展税制改革。只有通过税制改革,才能很好地应对环境污染问题,化解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结构调整产生了税制改革的需求。由于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市场体制改革,要求中国政府来进行税制改革。上世纪70年代的结构调整造成了中央政府在财政总收入中占比的下滑。于是,中央政府进行了税制改革。1994年以后,中央财政的收入曲线开始上升了,中央财政实力得以恢复。这次税制改革使得中国顺利地应对了经济危机,包括2008年的经济危机。但是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以后,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又有了一些结构调整,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比如空气污染、交通拥堵等。面对这些,需要进一步的税收调整。中国需要实现更加环保的发展,需要财政、税收政策进行调整,包括分类政策和对地方政府的问责性改革。如何应对结构调整?包括改革个税和企业所得税,引入碳税和各种污染税。中国在“十二五”规划中非常重视绿色增长,也强调加大对社会服务的开支,如教育和医疗。这需要进一步改革税收政策,比如,可以开征碳税,每吨征收20元;对水污染和拥堵可以增收拥堵费、水污染费,这可以带来相当于5%的GDP的税收。同时,用一些激励措施鼓励企业投资于环保技术。
三、结语
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之间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关系,两者之间既相互矛盾又相辅相成。我们只有通过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利用制度规范和税收调节掌握好环境保护和工业发展的平衡,才能真正做到既有金山银山,又有绿水青山!
参考文献
(1)陈贵佳,黄群慧,王延中等 《中国工业现代化问题研究》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37(2)李嘉图著,郭大力,王亚南译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务印书馆 1972(3)约翰.穆勒著,陈岱孙等译 《政治经济学原理》 1991(4)雷明 《绿色投入产出核算—理论与应用》 2000:25-53
中商
第三篇:毕业论文-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研究
经济发展与环保
学
院:经济管理学院 专
业:电子商务一班 学
号:2014122085422 姓
名:李晗 指导教师:刘瑞香 职
称:教
授
论文提交日期:二О一七年五月
摘要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不是两个独立的问题,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可是在发展中暴露出的问题,却不容乐观。“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们不能天天陶醉于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分析经济发展与环境破坏程度的对比得出结论,要发展经济,更要保护环境。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进入了改革、开放与发展的转型期,人口迅速增长和现代化工业飞速发展,大量的生产、大量的消费和大量的废弃物向环境中排放的有害物质大量的增加,环境质量快速恶化。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的环境也提出了较高的水准。因此,我国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加快对生存环境的治理。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二者之间的关系,把环境问题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变成经济发展的“推动器”。
关键词: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Abstract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re not two separate issue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but in developing the problems, but not optimistic.Common saying says, “The person does not have foresight, have close concern surely ”.we can't everyday drunk with the rapid growth of the economy.Analysi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break the degree of comparative arrived at the conclusion that to develop economy, the more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Since 1980s, the Chinese society has entered into the reform, opening and developing the transformation, a fast-growing population and modern industry is developing rapidly, and a lot of production, a lot of consumption and a lot of waste to environmental emissions harmful substances,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greatly increased rapidly worsening.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to living environment has also put forward higher level.Therefore, our country in accelera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at the same time to accelerate the governance of the living environment.Correctly handle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conomic construc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constraints become the “bottleneck” into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promote ware”.Keywords: economic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目录
引言........................................................................5
1、环境......................................................................6
3、环境经济政策..............................................................6
4、我国环境现状..............................................................6
5、经济......................................................................7
6、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7
7、环境污染对经济的影响......................................................8 7.1能源肆意开发对环境得影响.................................................8 7.2大气及水资源污染对经济的影响.............................................8 7.3环境污染的损失...........................................................8
8、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8 8.1北京发展带来环境问题.....................................................9 8.2中国发展带来环境问题.....................................................9 8.3世界发达国家发展带来环境问题............................错误!未定义书签。
9、保护环境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9
10、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关系............................错误!未定义书签。10.1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怎样平衡.............................................10 10.2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10 10.2.1树立正确政绩观,解决好思想认识和思想方法.............................10 10.2.2高质量高效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10 10.2.3既要狠抓当前,更要立足长远...........................................10 10.2.4多还老账,不欠新账,算好长远账.......................................11 10.3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发展经济.............................................11
11、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环境....................................................11 致谢:.....................................................................13 参考文献:..................................................................14
引言
随着21世纪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问题必将成为人类关注的重点,众所周知,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并驾齐驱。然而,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来看,各国都在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去牺牲自然环境,每一天有生物灭绝,每一天都有森林和天然湖泊从地球上消失,各国采取的都是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由于各国片面强调经济效益而无视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使环境问题空前激化。加之两次世界大战,和世界局部地区冲突不断,更使得环境问题雪上加霜。
1、环境
环境(environment)是指周围所在的条件,对不同的对象和科学学科来说,环境的内容也不同。从环境保护的宏观角度来说,就是这个人类的家园地球。在人类发展到畜牧业和农业阶段,人类已经改造了生物圈,创造围绕人类自己的人工生态系统,从而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随着人类不断发展,数量增加,不断地扩大人工生态系统的范围,地球的范围是固定的,因此自然生态系统不断地缩小,许多野生生物不断地灭绝。从人类开始开采矿石,使用化石燃料以来,人类的活动范围开始侵入岩石圈。人类开垦荒地,平整梯田,尤其是自工业革命以来,大规模地开采矿石,破坏了自然界的元素平衡。自20世纪后半叶,由于人类工农业蓬勃发展,大量开采水资源,过量使用化石燃料,向水体和大气中排放大量的废水废气,造成大气圈和水圈的质量恶化,从而引起全世界的关注,使得环境保护事业开始出现。现在随着科技能力的发展,人类活动已经延伸到地球之外的外层空间,甚至私人都有能力发射火箭。造成目前有几千件垃圾废物在外层空间围绕地球的轨道上运转,大至火箭残骸,小至空间站宇航员的排泄物,严重影响对外空的观察和卫星的发射。人类的环境已经超出了地球的范围。
环境(environment)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环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随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1.1环境价值
环境污染的经济损失研究在中国经过近2O年的发展,初步提出了有关污染损失的计量方法。在持续多年的高增长率的背后,是触目惊心的高能耗、高物耗和对环境的高损害。我国每万元GDP能耗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要高出2.4倍。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每增加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要高出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要高出10倍以上。因而素称地大物博的中国,已难以满足日益迅速膨胀的资源需求。
1.2环境经济政策
排污收费制度是中国主要的环境经济政策。环境税收政策的研究是目前环境政策领域的一个热点。中国环境规划院与经合组织(OECD)合作研究环境投融资分析工具,并在四川省的14个城市进行试点。目前,环境投融资研究正在转向投融资工具,如利用市政债券、BOT 等加快环境融资。
1.3、我国环境现状
全国环境状况仍面临严峻形势。目前,一些地区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环境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突出表现在: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源头的环境恶化呈加速趋势,沿江沿河的重要湖泊、湿地日趋萎缩,特别是北方地区的江河断流、湖泊干涸、地下水位下降严重,加剧了洪涝灾害的危害和植被退化、土地沙化。这些问题导致了北方饮用水资源严重匮乏以及沙尘天气的增多;草原地区的超载放牧、过度开垦和樵采,有林地、多林区的乱砍滥伐,致使林草植被遭到破坏,生态功能衰退,水土流失加剧,使得我国沙漠化日趋严重。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逐渐增大,它正日渐吞没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矿产资源的乱采滥挖,尤其是沿江、沿岸、沿坡的开发不当,导致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沉降、海水倒灌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地震海啸造成了严重得经济损失,这正是只顾眼前利益,破坏环境,环境报复我们得现象,自然灾害不仅制约了经济发展,更危害到了人们的生命安全;全国野生动植物物种丰富区的面积不断减少,珍稀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环境恶化,珍贵药用野生植物数量锐减,生物资源总量下降,珍惜物种得灭绝,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是地球资源的巨大损失,因为物种一旦消失,就永不再生。消失的物种不仅会使人类失去一种自然资源,还会通过食物链引起其他物种的消失。人类和所有动植物共处于一个生态系统之内,相互联系的这种密切性,使得每一种物种的损失都会给人类带来损害;近岸海域污染严重,海洋渔业资源衰退,珊瑚礁、红树林遭到破坏,海岸侵蚀问题突出,海岸线得锐减,造成土地得减少,最终造成被海洋吞没得严重后果,大自然对我们破坏环境得惩罚,不是人为力量能抗衡得了的;“废气,废水,废渣”得肆意排放,造成人们生活环境得污染日趋严重,如果不加以制止人类发展得将来地球将不再有人类的可容身之所。环境继续恶化,将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环境安全。
2、经济
经济是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与政治是人类社会的上层建筑一样,是构建人类社会并维系人类社会运行的必要条件。其具体含义随语言环境的不同而不同,大到一国的国民经济,小到一家的收入支出,有时候用来表示财政状态,有时候又会用去表示生产状态,是当前非常活跃的词语之一。“经济”就是如何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效果,就是如何在各种可能的选择中,即在各种主观与客观、自然与人际条件的制约下,选取代价最小而收效最大的那种选择。经济或称经济状况,指的是整个社会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经济活动”即社会物质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活动的统称。
主要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意义上运用“经济”概念,但是也不排斥其他的经济因素。经济或称经济状况,指的是整个社会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经济活动”即社会物质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活动的统称。
3、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3.1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进入了改革、开放与发展的转型期,人口迅速增长和现代化工业飞速发展,大量的生产、大量的消费和大量的废弃物向环境中排放的有害物质大量的增加,环境质量快速恶化。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大多数依靠的是高耗能、高污染、粗犷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在一些地方现在评价经济发展水平高低,主要还是以当地的经济发展规模及经济发展水平为依据,并没有把环境保护等发面纳入其中的考核中。造成人们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常常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二者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目前我国在经济建设和倡行环保理念上有几个突出的矛盾,也是当前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
第一,我国还处于市场逐渐完善的阶段。“底子薄,发展晚”是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最大的差距。因此在国际贸易的分工中,处于产业链的末端,出的劳动力多但是赚的钱非常少。举例:一个苹果手机,卖300美元,其中美国赚200
美元,日本和韩国各赚40到50美元,而我们从中能赚到的,可能只有9元人民币,并且还付出了大量的劳动力。第二,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还处于重工业化时期,这是国家经济骨架重要的搭建时期,肯定需要大量的碳排放,这是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但是同时遇上了西方国家普遍倡导低碳理念的时期。未来环保的主要问题,在于节能减排。
第三,我国目前处于城市和工业化并举的阶段,这在人类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但同时也有很多问题的存在:节奏过快,资源消耗过多;浅度城市化问题严重,把农民拉到城市就叫城市化,然后了事,户籍制度等等一系列的改革都严重滞后。
3.2能源对环境的影响
经济、人口高速增长导致能源消费需求急速增长,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逐步恶化。总体而言,所有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都会对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不利影响。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一种资源,是一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重要物质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大规模工业化进程的开展,中国薄弱的能源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经济进入全新发展时代,能源工业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取得了空前的快速进步,中国已进入了世界能源大国的行列。然而在能源开发和利用的生命周期过程中,从能源资源的开采、加工和运输,到二次能源的生产(发电),以及电力的传输和分配,直至能源的最终消费,各阶段都会对环境造成压力,引起局部的、区域性的、乃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例如日本福岛核能源对国家环境甚至国际环境带来的污染。我国长期以来对能源的安全供应非常重视,相对来说忽视了能源发展对环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导致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3.3环境污染对经济的影响
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最主要的包括大气与水,大气以及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可贵资源,大气和水环境资源的破坏是一种不可逆的过程,恢复良好的大气和水环境质量要比采取措施从根本上防治大气和水污染付出更多的经济代价。但这种观念长期以来并没有被一些部门和一些地区充分的理解和认识。他们只考虑近期的、局部的经济发展需要,在制订一些综合的经济政策、产业政策以及城市建设发展规划中缺乏对保护大气和水环境的考虑,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盲目扩大生产规模、乱铺摊子、重复建设、技术装备水平低、能源资源浪费大、乡镇企业无序发展等状况。这种发展模式破坏环境的同时反过来作用当地的经济建设,使一些有发展潜质的企业不愿入住,使地区发展缓慢。
3.4环境污染的损失
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有的属于显性的,可以统计出来;有的属于隐性的,在短期内无法统计出来。只有当它转变成显性的、严重的时候才能觉察出来,或者经过深入研究和思考才能追溯到其前因是污染的作用。实际上,这种隐性的、潜在的损失也是很危险的。如污染引起的慢性病。当刚得某种慢性病时,很难肯定就是环境污染造成的,只有当证实以后才能肯定。由于环境污染在生产上或安全方面隐性的、潜在的影响有时也会存在的,这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充分的证据。但在得出确切结论以前这一段的损失也是相当可观的。
4、中国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
我国社会发展到今天,随着人口急剧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生态危机等,一些新问题逐步暴露出来,这不仅是我国一个地区的问题,而是全国性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不得不冷静思考:是继续毫无节制的消耗资源、破坏环境,还是重新选择一条理性的道路,实现健康的持续发展。适应经济新常态,必须摒弃片面追求高速度的粗放增长,推动经济发展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转换到更多依靠改革创新和结构调整。这是中央深刻认识经济发展规律和“三期叠加”现实、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对包括环境保护在内的各领域工作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们必须科学认识、积极适应经济新常态,尊重自然规律,全面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环保工作再上台阶。
4.1北京发展带来环境问题
北京,我们生活的城市,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个高速发展的城市,环境问题自然十分严重,目前,北京市主要大气污染物中,颗粒物浓度一直居高不下,在全年各个季节污染都比较严重,且市区污染明显重于郊区。2001年,市区可吸入颗粒物(PM10)日均值为165微克/立方米,超过国家年二级标准65%,超过欧美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约2倍。水资源短缺与水体污染问题也十分严重,用水结构不合理,环境用水严重不足。地下水水位也因超量开采而持续下降且局部地区水质呈恶化趋势。改善生态与环境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大问题。
北京环境污染问题仍然严峻,大气污染严重且防治难度大,沙尘暴时有发生;水源污染威胁严重;可再生利用的废弃物资源数量大、综合利用水平低;噪声污染、放射性和电磁辐射污染对居民健康的影响日益凸现;生态环境体系比较脆弱。
4.2中国发展带来环境问题
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自然可喜可贺,但是我们却不得不拿出大量钱财去治理环境问题,所以,我们应当做的是让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要替未来考虑,不能只顾眼前的发展。再如,那些“用了就扔”的塑料袋,不仅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使垃圾量剧增。塑料袋是可回收再利用得,所以现在实施“禁塑令”,使人们也开始注重塑料袋得价值,不再随用随扔。
英美科学家公布的一份有关全球变暖将引发海平面上升的研究报告指出,如果人们不对温室气体排放进行有效控制的话,到205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2度,“像上海这样的沿海城市有被海水淹没的危险”。由于中国是出口导向型经济,沿海地区发展超过内地,带来内地人口大规模向沿海地区迁移。以1990至2000年为例,沿海低地地区的人口增长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两倍,大部分都是来自内地的外来人口。“除非采取措施,不然就存在这样一个可能性,即中国的经济发展以及沿海地区的人口安全都会被置于风险之中。”
5、发展可持续性经济发展模式 5.1保护好经济发展环境
保护环境能使企业更好的发展。例如:从2005年起,海尔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环境信息公开活动,连续三年发布环境报告书,对集团的物质流、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环境会计等工作进行集中披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得到公众的认可和相关媒体的高度关注和好评。近年来,海尔通过实施“设计制造零缺陷、资
源消耗零浪费、废物污物零排放”战略,把节能减排工作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管理过程和经营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绿色物流、绿色消费、绿色回收”的节能减排体系,实现了清洁生产,不断提高企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竞争力的提升使海尔在家电这个利润薄如刀片的领域实现了健康发展,并在“创新驱动下”实现了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双赢。
解决环境问题,其本质就是一个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海尔集团不正是做到了在经济发展得基础上保证了环境得发展,才造就了海尔在今天得辉煌成就。
5.2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持平衡
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对环境破坏越来越严重,世界环保问题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心的社会经济问题之一,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如果人们在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中,无节制地对自然资源大量开发和消耗,甚至乱采滥用,导致环境污染,生态的破坏。那么,反过来,人类自身就会遭到报复,乃至威胁到生存,必然妨碍经济活动和经济的发展。所以要经常保持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平衡,自觉遵守经济与生态之间客观存在的比例关系,不断及时加以调节,妥善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才能从中受益,为人类造福。那么,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年代,我们将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来保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呢?
5.3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5.3.1树立正确政绩观,解决好思想认识和思想方法
环境质量下降,并不是发展本身的问题,而是发展方式带来的问题;发展方式又与政绩观密切相关。“GDP至上”的政绩观,带来的必然是粗放的增长方式。我们落实环保优先,必须首先从观念、理念这个源头抓起,紧紧抓住政绩观这个根本,努力增强各级干部抓好环保的责任意识,使环保优先成为各级干部的自觉追求。什么是正确的政绩观?形象地说就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现在看来,它的内涵不仅仅是兴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保一方平安,还要加上美一方环境这一重要内容。这四个方面统一起来、相互作用,才是完整的、正确的政绩观,也是我们在实践中必须遵循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5.3.2高质量高效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一道世界性难题,也是我们工作实践中绕不过去的发展课题。在当前形势下,强调处理好这个关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于我们更好地把准发展方向、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理清发展思路,有着很强的针对性。我们一定要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环保优先的实质内涵,在实践中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既要努力克服重发展轻环保的问题,也要坚决防止一谈到环保优先就放慢发展、甚至不要发展的倾向,真正做到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求真务实的举措,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并进。
5.3.3既要狠抓当前,更要立足长远
首先要在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上体现“铁腕”,大力推进专项整治,坚决完成减排目标,严惩超标排污和违法偷排,同时更重要的是在落实环保治本措施上体现“铁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践说明,抓环保最忌形式主义和虎头蛇尾的“刮风”,每刮一次风,环保问题的“抗药性”就增强一次。如果我们不痛下决心从转变发展方式这个根本环节上解决环保问题,就不能算是真正的“铁腕治污”。
5.3.4多还老账,不欠新账,算好长远账
落实环保优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扎扎实实抓推进。当前最紧迫的是,要按照多还老账,不欠新账,善于算好大账的基本要求,抓紧抓好环保各项措施的落实,切实把环保优先方针贯穿到更好更快发展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算好长远账,就是要着眼大局、立足长远,坚持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环保成效的最高标准。实践说明,拒绝一个污染项目、关停一批污染企业、投资建设环保基础设施,近期确实需要付出代价和成本,但对未来发展大有益处。全市各级都要确立这样的战略意识、全局观念和长远眼光,在推进更好更快发展中,不断提高环保工作水平和环境质量,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发展、污染持续下降、生态持续改善。
发展经济与治理生态环境,是一个国家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结合的问题,处理得好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大有益处,我们应当实行经济要发展,环境要保护把主要力量放在发展经济上,这一方针,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问题。
5.4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促进经济发展
要努力提高人民群众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不断增强环保意识,人人都来自觉保护环境,共同创造一个洁净、安宁的生活、生产空间。从具体情况来看,作为政府部门要转变经济发展以大量消耗资源的传统经营模式,实施资源节约型、环境协调型战略,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把环境保护目标纳入社会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和计划,适当增加环保投入,认真对待广大群众提出和反映的各种环境问题。作为企业,在生产和加工对环境有污染或者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有危害的产品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环保问题,边上产品加工设备,边上环保设备技术,环保问题得到彻底解决,才能进行产品的生产和加工。特别是对矿产品开采、销售和深加工过程更应值得对环保问题的重视。为什么一定要等到出了问题,人民群众反映出来了,才想到要去解决环保问题、上环保设备技术呢?归根结底就是环保意识不够强。因此,应增强环保意识,把保护环境化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为。
5.5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装成一个“资源—生产—产品—消费—废物资源化”的反馈式流程或闭环流动的开放型经济系统,其特征是“两低一高”,即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同时,严重的环境污染在一定意义上也是资源的浪费。所以,我们应当积极推行循环经济;深入开展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示范区、环境优美乡镇建设及“绿色”系列的创建活动;同时利用市场经济手段,让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行为得到好处和奖励,反之,则受到处罚并付出经济代价,努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步伐。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由传统工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们必须要做的唯一正确的战略选择。它既是贯彻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也符合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在城市不断扩张和人口增加的形势下,循环经济对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现。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已具备一定基础,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企业层面的清洁生产推广不足,工业园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尚未建立健全,废弃资源利用率不高、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尚待完善等。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新能源与清洁生产技术的产业发展,建立和健全资源回收体系、节能减排监测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走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步伐。使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还家园一个碧水蓝天。
致谢
在本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的导师王老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从选题到开题报告,从写作提纲,到一遍又一遍地指出每稿中的具体问题,严格把关,循循善诱,在此我表示衷心感谢。同时我还要感谢在我学习期间给我极大关心和支持的各位老师以及关心我的同学和朋友。
感谢我的室友们,从遥远的家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里,是你们和我共同维系着彼此之间姐妹般的感情,维系着寝室那份家的融洽。三年了,仿佛就在昨天。我们在一起的日子,我会记一辈子的。
写作毕业论文是一次再系统学习的过程,毕业论文的完成,同样也意味着新的学习生活的开始。
参考文献
[1]王玉庆 .环境经济学 [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 出版社,2002 [2]胡雁 .青岛市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经济损失评估[J].中国公共
卫生,2003,(8).
[3]胡振华.浅谈企业环境成本内在化的必要性[J].经济理论,2003.(9).
[4]中华环保联合会 2008中国环境保护报告 [5]城市环境污染的治理及经济分析报告
[6]范金:《可持续发展的最优经济增长》,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
第四篇:东北地区工业的环境保护研究
东北地区工业的环境保护研究
摘 要:东北地区是我国传统的老工业基地、重工业基地,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相对比较突出,环境保护作为防止或降低各种工业活动对环境的消极影响所进行的积极行为,对东北地区主要工业污染物的治理、环境质量的改善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试图分析环境保护存在的不足,并为提高东北地区工业污染治理能力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东北地区 工业 环境保护
引言
国家提出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有效地促进了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也为东北地区的环境污染控制带来了新的挑战。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以重工业为主,大都是污染密集型产业,污染强度较高。因此,加强工业环境保护,是关系到国民经济能否走上良性循环的必由之路,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能否实现的关键环节。这需要遵循工业环境保护的基本规律,落实工业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培育以人为本的绿色文明,发展循环再生的绿色经济,构筑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生态。
一、环境保护投资概述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主要统计指标的解释,环境保护投资是指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即在工业污染源治理和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中,用于形成固定资产的资金。环境保护投资主要包括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老工业污染源治理项目投资和新建设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要用于饮用水保护,城市生活污水处理,集中供热和城市绿化等方面。它属于间接投资,虽然投资数额较大,但与工业污染防治关系不密切,投资面很广且效果较难确定。老污染源工业污染治理投资主要用于对现有企业已产生的污染进行治理,尤其是重点污染区域、重点污染企业的综合整治。新建项目“三同时”投资是指新建、改建、扩建项目中防止污染和其它公害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投资,主要用于防止新污染源产生,比如清洁生产工艺,生产过程中的污染防治,目的是增产不增污,或增产减污。老污染源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和新建项目“三同时”投资属于污染防治直接投资,与工业污染防治密切相关。
二、东北地区环境保护的现状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一个国家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环境污染治理投入要在一定时间内持续稳定地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0%-1.5%,才能基本控制住污染;提高到2.0%-3.0%时,就能改善环境质量。国家统计局的环境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实施后东北地区环境保护投资情况如下表所示:
2003-2006年东北地区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亿元)
2003 2004 2005 2006 环境污染治理总投资 166.5 215.6 209.7 242.3 环境基础设施 111.4 138.2 138.3 148.7
工业污染建设“三同环境保护投资指数(%)源治理 23.0 32.3 46.7 61.9
时”投资 32.1 45.0 24.7 31.8
辽 1.47 1.73 1.61 1.58
吉 0.89 1.20 0.94 0.99
黑 1.27 1.16 0.85 0.88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环境统计数据,http:∥www.xiexiebang.com/ 数据显示,环境保护投资总额不断增加,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投资比例增高。东北地区环境保护投资水平与全国投资平均水平(1.2%-1.3%)基本相当,环境保护投资指数稳定在1.0%-1.5%之间。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东北地区的环境保护投资可基本控制住环境污染,遏制污染加重的趋势。其中,辽宁省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力度较大,环境保护投资指数稳定在1.5%-2.0%,可基本控制住污染;而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环境保护投资指数均不足1.0%,环境保护投资水平较低,不能起到基本控制环境污染的作用。
近年来,东北地区的工业污染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三废”排放量及几种主要污染物的去除量来看,虽然有一定的波动,但整体工业环境污染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东北地区工业废水和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年排放量整体上呈下降的趋势,如东北地区工业废水排放量从1998年的220880万吨下降到2006年的178846万吨,下降了近19.03%;但工业废气的年排放量却不断增加,2006年,东北地区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占全国工业废气排放总量的11.64%,是1998年工业废气排放总量的两倍还多。这说明,东北地区环境保护投资在工业废水和工业固废的治理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并没有遏制住工业废气污染排放量增加的趋势。
东北地区工业废水达标排放量、工业废气主要污染物的去除量以及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处理量(包括综合利用量、贮存量和处置量)随着投资的增加而不断增大,这说明工业“三废”污染物处理量与环境保护投资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所以,环境保护各项投资组合成一个整体因素同因变量发生一定的依存关系,引起因变量的变化;同时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工业污染治理项目投资和建设“三同时”项目投资这3个自变量又是相对独立的,它们同因变量的依存关系的性质和密切程度也是不同的这些因素在不同方向、不同程度上对工业三废污染控制产生影响。
二、加强工业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和基本原则
(一)环境保护的意义
工业的发展,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工业废弃物对自然界污染等方面的副作用。这些副作用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破坏了人类共同的生存条件,造成严重的社会公害。高度发展的工业生产力对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如森林的过度开采,破坏了自然的生态平衡;二是工业废弃物的排放,如废水、废气、废渣及噪声的排放,造成对环境的严重污染,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安全;三是某些工业产品的滥用,如化肥、农药等广泛大量应用,造成土地肥力减退及对人类间接污染等问题。因此,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役的打响,工业环境保护投资如何在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充分发挥作用,如何切实履行环境管理在经济发展中的监督服务职能,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工业环境保护投资要在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方面有所作为,应紧密围绕“振兴”这条主线,要按照“吉林省、黑龙江省建设生态省,辽宁省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规划要求,制定各项行之有效的措施。
(二)环境保护的原则
根据国内外工业环境保护的实践,从我国的实际出发,要搞好工业环境保护工作,一般遵循四条基本原则:第一,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统一。要防止污染,保护环境,就必然投入一部分建设资金。从长远来看,在环境保护上花钱是必要和有利的,因为它可以避免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第二,防治结合,以防为主。工业污染的治理是重要的,但是更重要的还在于对污染的预防。贯彻防治
结合,以防为主的原则,就是要对已经产生的污染进行积极治理的同时,严格控制和防止新的污染源的产生。第三,综合治理,综合利用,是搞好工业环境保护的一个有效方法。通过对“三废”的回收和提炼,重新生产出工业所需的原材料,可以起到化害为利的作用。开展综合利用,不但可以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而且可以节约能源,提高工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第四,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环保技术,彻底解决工业环境保护问题。在中国政府制定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把推行清洁生产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措施。如通过大力研究、开发、应用无污染,少污染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和新产品,实现“无污生产”。
三、东北地区工业环境污染治理的建议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国面临发展经济和改善环境的双重艰巨任务。加强工业环境保护,建设社会快速发展,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城乡环境整洁优美,构筑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生态,使人民生活富裕安康,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
(一)加大环境保护投资,提高地区环境保护投资指数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东北地区整体环境投资水平不高,除辽宁省环境保护投资指数稳定在1.5%-2.0%外,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的环境保护投资指数不足1.0%。“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实施后,东北地区加速经济发展的同时,应协调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的关系,进一步增加投资,提高环境保护投资指数,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老污染源治理投资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果。投资在不同污染物的控制上都发挥着效益,但目前环境保护投资仍然不足,资金仍是制约环境保护的基本条件之一。目前,我国污染仍很严重,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污染物的产生量也会不断增加,只有不断增加投资才能控制污染进而改善环境。合理确定资金使用方向。近几年乡镇企业污染却存在着“失控”问题,污染削减水平很低,我国乡镇企业在近期内仍是高速发展阶段,污染物产生量会不断增加,乡镇企业的污染控制将成为实现中国未来环境目标的关键所在。从前面分析可以看出,“三同时”投资效果较好,因此,要增加“三同时”投资,把污染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另外不同行业污染排放程度不同,不同污染物治理难度不同,有些
行业应该优先投资,优先集中使用资金,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加强乡镇企业污染控制。工业污染治理投资作为污染综合治理的直接投资,应该对污染处理量起较大的作用。要做到这一点,应一方面引进先进技术,提高投资利用率;另一方面,加强监督,保证污染处理的设施的高效率运营。
(二)利用经济手段,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进行
经济手段是调节一切生产关系的最有效杠杆,这应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导公众参与的多元化的市场投入的机制。例如,对治理污染项目给予优惠的资金贷款;对超标排污的企业征收排污费;对“三废”治理卓有成效的单位和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给予物质或精神奖励等。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把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统一起来。工业环境保护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只靠企业一级的微观活动是不行的。例如,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的地面沉降问题,大量使用化工产品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问题,对“三废”的集中处理问题,必须依靠社会的全面规划,统筹解决。当前要重点解决群众反映强烈,影响社会稳定,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环境问题。要从社会的长远发展和整体利益出发,对环境保护进行整体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环境保护问题。
(三)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发挥环保监督管理职能
振兴老工业基地需要进一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近年来,我国已经颁布了一系列保护环境的法规,健全工业环境保护的法律建设,但现在主要的问题是执法不严,因此,环保部门要认真履行环保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利用法律手段强制地保证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对破坏环境保护法的,要严肃追究法律责任。在法律责任制基础上创新行政管理机制,如建立健全区域协调机制,理顺环境管理体制,这既能强化环境管理能力,同时又能大力发展环保技术。
用好法律手段,不仅要执法,同时还要做到为产业基地建设提供良好的支持与服务。在服务中监督,在监督中服务。要树立忧患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意识和执法寓于服务之中的服务意识。特别是在建设项目环境审批中,要改变那种“坐堂审批”的工作方式,做到“超前思考、提前介入、密切配合、主动服务”,积极为政府和企业出谋划策,简化审批手续和程序,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同时把好环境审批关,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产业布局的项目、国家明令禁 5
止和淘汰的项目、严重违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项目,坚决不批。另外,产业结构不合理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必须着力破解的关键问题。项目建设是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发展振兴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解决工业结构性污染的关键环节。因此,环保部门要围绕产业基地和接续产业建设,在产业布局、项目选址等方面做好支持和服务等保障工作,当好政府的参谋。
(四)加速推动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必须在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下功夫。要真正发挥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和城市经济发展的引导与调控作用;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城市总体规划,优化城市形态,完善空间布局,进一步提升城市总体功能,拓展老工业基地发展空间。在推进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承载能力的工作中,重点搞好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和医疗废物处理厂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城市污染防治能力,有效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同时,继续通过实施环保目标责任制等形式,抓好城市空气质量#主要江河出境断面水质和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的达标治理工作,以及污染物总量控制及城市噪声综合整治工作。还应不断强化经营城市理念,逐步使城市功能实现由制约型向适应型的转变。不断强化城市综合管理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高标准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不断提高城市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现代化水平。进一步突出城市建筑特色,提高城市环境文化水准和艺术品位,努力塑造“通透、大气、舒朗、开放、”的北方城市风格。在现有大连、大庆、长春三个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基础上,创建更多的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切实以最优的环境质量,增强东北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为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提供有利条件和保障。
(五)正确处理节能与减排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节能与减排是工业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既相辅相成,又各自独立,有时甚至互相矛盾。通过节能可以有效地降低能源消耗,从而也能有效地减少能源消耗过程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数量,达到减排的目的;但在采取各种污染防治措施、设置环保设施以减少污染物排放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消耗一定的能源,从而伴生新的污染物的产生。如何正确地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使之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是解决矛 6
盾的关键。如在环保指标的制订上,除了须考虑要达到一定的环境目标外,也应充分考虑要达成此目标需要消耗的能源及其所产生的新的污染。目前从行业环保标准和企业环保标准的制订情况来看,对污染物排放限值的严格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
(六)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推进污染控制工作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进程中,环保部门要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工业企业建设,加大松花江、辽河流域及渤海湾水域环境的综合整治力度;同时要加大污染治理的科技含量,依靠科技进步削减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引导地方和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产品,逐步扩大高新技术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缩小资源依赖性产业的比重,实现产业结构现代化、高新技术产业化、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结构性污染问题的解决。积极推动环保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为污染治理提供保障。例如在对粉尘污染的环境治理上,应充分考虑采取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而不必拘泥于某一单一的治理方法。比如在对生产过程无组织扬尘的治理方面,往往单一采用设置除尘系统对扬尘点的粉尘进行捕集,减少其对环境的影响。这种治理手段确实能有效地减少无组织粉尘的排放,但同时也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如何能在减少甚至消除粉尘无组织排放的同时,又能尽量减少能源的消耗和新污染物的产生,这就需要考虑多种治理手段并用,减少除尘风量。如采取良好的密封(闭)措施,减少烟粉尘的无组织外溢,可有效地减少除尘风量;对含尘浓度较低的气体,采用无水喷雾抑尘技术,可替代或部分替代除尘设施。
(七)大力发展有机农业。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要积极促进有机农业的发展。吉林省、黑龙江省都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做好粮食加工与增值工作,大力发展畜牧业,是进一步做好农村环保工作的基础。要按照专业化、标准化、特色化和规模化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优质、生态、安全的有机农业。有机农业的大力发展,必将有力地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减轻农业带来的面源污染,增加环境容量。环保部门应积极促进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的开发,坚持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先导,以基地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依托,通过规划引导和典 7
型示范,逐步建立健全有机食品生产、市场、监控和保障体系。同时,要切实做好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的基地建设与环境监管工作,保障农产品安全。在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方面,要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生态化的治理原则,采取新技术推广与建立示范工程相结合的方法,做到治理一批、带动一批。
(八)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实现资源永续利用、经济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并优化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个重要目标。环境保护要把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统一起来,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加强环境治理和资源培育,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在具体做法上,要积极推进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重点生态资源开发区、生态良好地区建设。抢建一批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做好规划和项目建议书的编制工作全面推进重点工程项目的生态环评和监管工作,遏制“边建设、边破坏”的现象,控制建设行为人为地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要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与建设,特别要加快大小兴安岭、五大连池、镜泊湖、长白山、向海、辽东湾湿地、大连蛇岛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步伐。要积极推进生态示范区建设,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在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转型中做好生态恢复与保护,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国家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在生态建设上将会有资金投入,因此要有针对性地准备一批生态保护方面的项目,打造一批有竞争力并对生态环境保护有重大促进作用的建设项目。
总结
综上所述,加强工业环境保护,是关系到人类社会生存,国民经济能否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可持续发展战略能否实现的重大问题。人类发展史告诉我们:人类与自然界的依存关系是平等的。天人合一则双赢,天人相欺则俱伤。我们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全面推进循环经济体系的建设;创新、研究和探索高效、持久的运转机制,保证环保规划的实施。要培育以人为本的绿色文明,发展循环再生的绿色经济,建设舒适优美的绿色环境,构筑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生态,建造绿色的甜美的家园。参考文献
[1] 段海燕,王贵辉.东北地区环境保护投机与工业污染控制关系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8(12)8
[2] 魏颖伦.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环境保护[J].中国环保产业,2004(6)[3] 李若凝.环境保护投资与工业污染控制关系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2(2)[4] 卢锦豪.加强工业环境保护,构筑和谐的绿色生态体系[J].肇庆学院学报,2005(4)[5] 陈健,陈晰宇.试论正确处理工业企业环境保护中的若干关系[J].环境科学管理,2009(5)
第五篇:广西园区工业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
广西园区工业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
发布日期:2011年02月17日
“十一五”时期,广西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把工业园区作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先后出台了《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决定》、《进一步加强全区工业园区建设的意见》等指导性文件,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工业园区产业做大、企业做强、产品作优的措施。五年来,广西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各项配套设施不断完善,综合实力逐渐增强,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园区工业实现快速发展,成为广西工业发展的主力军。“十一五”期间,自治区重点监测的37个工业园区累计完成增加值2585亿元,数倍于“十五”。“十一五”期末,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超百亿元的工业园区已达10个。
一、“十一五”工业园区发展成就
“十一五”期间,全区工业园区的布局规划和发展规划工作不断加强,园区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招商引资成果丰硕,园区工业快速发展的基础不断夯实。一些重点产业园区,在体制、机制、政策、资金、土地、项目审批等各方面得到自治区的重点扶持,产业发展的支撑力明显增强。
(一)园区建设取得突破,集聚功能得到强化,支撑工业发展的基础不断夯实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工业园区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平台。在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广西各地根据自身的优势和承接产业转移的需要,合理规划、建设产业特色明显、配套能力强的工业园区,积极推进县域工业集中区建设,迅速扩充产业承载空间,努力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承接产业转移、带动当地工业经济发展的龙头。工业园区逐步成为全区工业化进程中实现优化资源配置、共享基础设施、集中污染治理、集约利用土地、促进企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主要载体。“十一五”期间,2004年清理整顿后保留的29个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工业园区(开发区)得到巩固和发展,广西钦州保税港区和广西凭祥综合保税区获得国务院批准,60个工业园区被确认为自治区A、B类产业园区。
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各工业园区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以道路、港口、水、电、通讯为主的基础设施及供能、环保、物流、通关等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大力推进工业园区标准厂房建设和智能化程度高的楼宇厂房建设,促进工业园区尽快产生效益,提高园区土地使用效率。仅2008年至2010年,自治
区重点监测的37个工业园区累计固定资产投资1463亿元,数倍于“十五”时期。
工业园区成企业投资的热土。各工业园区采取各项措施积极优化招商引资环境,通过实行规费减免、保障项目用地、建立工业用地开发成本补贴机制、保障电力供应、鼓励投资兴建工业标准厂房、改善通关转关管理等各种手段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招商引资取得丰硕成果。2006年至2010年,自治区重点监测的37个工业园区招商引资3737个项目,其中签约内资项目有3410个,项目投资额为2837亿元,而外资项目有327个,项目投资总额为34.6亿美元。目前,入驻37个重点工业园区的工业企业已超3000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1578家。企业数量快速增加,引进了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的项目,重点产业实力增强。一批跨国企业和国内500强企业纷纷到全区的工业园区投资,如中国石油、国投电力、印尼金光集团、新加坡来宝集团、中粮集团等特大型企业先后进驻广西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可口可乐、丰达电机、培力药业、八菱科技的大项目相继落户于南宁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服务企业成效显著。各工业园区争创一流园区,把优化服务环境作为园区发展的“生命线”,不断创新服务理念,把服务企业作为第一职责,建立领导和部门联系企业服务机制,不断深化拓展服务企业活动,完善各种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一站式”、“保姆式”服务。为企业搭建投融资平台,破解贷款难题,鼓励和扶持投产企业积极增资扩股和进行技术改造,引导企业转变经营方式。把企业满意作为最高标准,确保企业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得好。通过加强园区建设管理和社会事务管理,维护社会稳定,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党建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保障园区工业健康发展。
(二)园区工业加速发展,贡献倍增
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超百亿元的10个工业园区中,广西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超400亿元,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广西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玉柴工业园区、桂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别达到332亿元、288亿元、192亿元、182亿元。园区工业高速增长,成为广西工业发展的新增长极。从自治区重点监测的37个工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看,2010年完成增加值861亿元,比2005年增长2.5倍,年均增长28.6%。增幅比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快5.7个百分点。对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28.0%,拉动50.7个百分点。37个园区中,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2005年翻番的有31个,其中17个翻2番以上。2010年总资产达到2485亿元,比2005年增长3.0倍,年均增长32.1%;实现利税242亿元,比2005年增长4.0倍,年均增长38.0%;从业人员达到35万人,比2005年增长1.2倍,年均增长17.5%。
(三)园区发展重点突出,布局优化
目前,全区工业的投资项目大部分在工业园区内实施。“十一五”期间,各工业园区突出抓好承接产业转移,既主动承接我国东部地区和发达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产业转移,也主动承接我国中西部地区需要转移到沿海发展的产业,以食品、汽车、石化、电力、有色金属、冶金、机械7大产业为核心,以建材、电子信息、造纸与木材加工、医药制造、纺织服装与皮革、修造船及海洋装备制造等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加快形成产业集聚。北钦防崇沿海沿边横向经济带的园区重点布局石化、电力、钢铁锰业、糖业、高新技术等产业,梧贺玉贵河百横向经济带的园区重点布局优先布局有色金属、机械、电力、锰业(林产林化),加快发展建材、医药、食品、蚕丝绸等产业,南来柳桂经济带的园区重点布局发展机械装备制造业、钢铁锰业、有色金属、高新技术、糖业等产业。园区工业对广西工业发展主导作用日益增强。
特色园区加速产业集聚。“十一五”末,全区形成了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如柳州市柳江新兴工业区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平果工业区的铝工业园、宜州经济开发区的茧丝绸产业园、容县经济开发区的电子产业园、玉林市福绵服装工业区、梧州工业园区的纺织服装产业园、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的农副产品加工特色产业园、北流日用陶瓷工业园区等。一些重点园区精心打造的“区中园”和“园中园”特色鲜明,如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生物制药产业园、电子信息及IT软件产业园、光电科技产业园三大特色产业园区和生态工业园,广西北海工业园区的北海电子产业园。特色园区和产业园加快引进行业龙头企业入驻,加强产业协作配套,积极引导主导产业的上下配套项目,延伸产业链,加快形成产业集聚。2010年,工业园区前十大制造业行业分别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专用设备制造、农副食品加工、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非金属矿物制品、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等制造业。
助推高科技产业快速发展的主战场。以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桂林高新技术开发区、柳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北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四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北海出口加工区、广西北海工业园区为代表的工业园区,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海洋产业,大力引进一批行业龙头大项目及投资强度大、科技含量高、自主创新能力强的项目,增强园区发展后劲。深化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二次创业”,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技术服务机构建设,提高为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服务的水平,加快资源整合和共享,建立和完善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公共技术服务体系。积极营造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财税扶持、金融、人才、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良好环境,实施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完善适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成为创新资源集中聚集的示范载体。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自治区重点监测的37个工业园区内,2010年共有高科技工业企业196家,比2005年增加75家,实现增加值112亿元,“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长29.1%,高于规模以上工业6.2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20亿元,是2005年的3.0倍。同时,高新技术产业产品出口态势蓬勃,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出口交货值55亿元,比2005年翻4.5番,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3.4%。其中对全区出口贡献最大的行业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二、园区工业发展存在的两个突出问题
尽管“十一五”时期园区工业发展保持了良性发展的态势,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需要在发展中逐步解决。从主要园区反映的情况看,大家重点关注问题主要是园区管理机制、资金、用地指标和配套设施建设等问题。从园区工业在整个广西工业的作用和地位看,我们认为,产业层次较低、转变发展方式面临诸多障碍是园区工业发展存在的两个突出问题。
(一)产业层次仍较低
“十一五”末年,37个重点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居前的八大行业分别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专用设备制造、农副食品加工、石油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八大行业合计占园区工业的69.3%。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中,传统产业所占比重仍接近九成,而高新技术产业只占10.5%。37个园区中,23个园区高新技术产业收入占比在5%以下,其中11个园区无高新技术产业。一是大部分企业仍处于低端产业领域或产业低端。大部分工业园区由资源型、初加工型产业占主导地位,企业专业化、技术化程度较低,多数企业从事价值链的低增值环节;园区产业特色不鲜明,行业集中度低,园区骨干企业不突出,缺乏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二是企业盈利能力不强。37个重点工业园区中,年收入百亿元以上的工业企业仅4家,10亿元以上的企业仅41家;成本费用利润率20%以上的仅占企业总数的5.2%,利润率1%以下或亏损的企业占了43.2%;企业人均创利10万元以上的企业仅占10.7%。三是大部分园区经济密度比较低。2010年,37个工业园区每平方公里主营业务收入21.9亿元,只有玉柴工业园区等3个超过百亿元,四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仅广西柳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达到科技部提出的每平方公里销售收入100亿元的标准,有12个工业园区每平方公里主营业务收入不足10亿元。产业层次偏低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园区健康发展的一个瓶颈。
(二)转变发展方式面临诸多障碍
“十一五”时期,各工业园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必须看到,转方式调结构不但受到高耗能行业产能比重过高等结构性限制,而且还面临着财税体制、资源价格管制等体制性障碍。全区过多依靠能源资源投入支撑经济增长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没有出现根本性转变,节能减排的体制性保障尚未建立健全,相关配套改革亟待破题和推进。目前,园区高能耗项目投资比重
仍比较大。2010年,37个工业园区的投资统计数据显示,当年竣工及在建项目中,石油加工、化工、非金属、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电力等六大高能耗行业累计完成投资占工业的比重接近四成。现阶段的投资结构将固化未来几十年的产业结构,对全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十分不利,对全区工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的挑战。
三、做大做强工业园区的建议
“十二五”时期将是全区加快推进“富民强桂”新跨越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后,在国家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实施,以及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力度加大等推动下,园区工业保持快速增长的有利条件较多。我们必须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更加高标准地安排生产和投资,并在惠民生方面做好工作。《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工作具体要求,就是:根据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进一步优化工业园区布局。鼓励多种投资主体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园区产业配套和商务服务、物流配送等综合服务能力,完善生活配套设施,创新人才引进和园区管理体制,搭建产业集群发展平台。提高园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清洁生产。进一步推动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引导产业关联度高的企业进入园区,努力做强做优工业园区。为此,建议从三方面入手:
(一)以四大高新区为重点全力打造区域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依托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建设,集聚更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到南宁、柳州、桂林、北海四大高新区,充分发挥高新区在引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支撑全区经济增长中的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鼓励外来企业向园区转移研发中心,努力培育一批拥有知名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优势企业和企业集团;积极推广能有效促进产业升级、技术改造和节能减排的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大力支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完善产业技术创新链;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在园区经济中的比重;加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和培育,借助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研资源解决产业发展重大难题,动员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技力量深入基层为企业发展和技术进步服务;着力体制机制创新,整合资源,形成发展合力。
(二)以产业集群促进工业园区健康发展
“十二五”时期应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原则,更多地考虑园区产业特色定位、集群集聚发展和配套服务的优化完善,进一步加大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工业园区朝着产业高端化、土地集约利用和就业环境和谐的方向发展提升。不断顺应国际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发展的新趋势,增强园区企业自主创新
能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延伸和完善产业链。围绕全区支柱核心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调整园区产业结构和产业层次,推动千亿元产业向园区集聚。加速重大技术和成果在企业的推广应用,逐步使以低成本为基础的产业集群向创新型产业集群升级,提高园区工业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有计划地将县域散乱的工业企业逐步集中到统一规划的工业区中,改善工业空间布局,优化企业之间生产协作流程,促进企业之间共享基础设施,建立起园区内企业之间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的网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要为入园企业提供良好的经营环境以促进竞争力提升,带动本地供应商网络的发展,为培养本地下一代有竞争力的企业做准备。
(三)进一步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
政府应将促进产业联系作为服务企业的重点,充分发挥自身的信息资源优势,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发展为企业服务的中介机构和服务体系,创造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的良好环境;通过制度创新帮助创业者向专业化发展,促进企业间的劳动分工和提高企业竞争力;积极营造有利于企业家创业和创新的文化氛围。
政府应努力破解土地、资金、规划、环评等难题。优先考虑循环经济项目、优势项目,对入园企业建设用地单位投资强度、投入产出效率等有明确要求,坚决杜绝小项目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已经入园的企业,通过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建设多层工业厂房,提高公共设施的共享覆盖面,降低非工业用地,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节约用地。对占地多、长期不达产造成土地闲置的项目,通过回收、清理、置换等多种措施重组整合,最大限度地盘活土地资源,以保证园区的发展。在征地过程中,要妥善做好被征地农民的安置和社会保障工作。针对资金制约园区发展的问题。一方面要通过采用股权融资、证券融资、项目融资以及国际金融贷款等方式,扩大融资规模,解决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创新体制,鼓励大企业、大集团、民间资金和战略投资者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应进一步完善工业园区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工业园区发展指标设计方面,在重视招商引资数量、产值、出口总值、增加值等数量指标的基础上,要更加重视创新能力、内在竞争力、投资密度、经济密度、发展可持续性等质量指标。
此外,政府的其他服务工作也必须跟上,如加强配套设施建设,解决园区企业员工出门难,子女上学难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