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专题3:新型城市化中的城乡一体发展课后练习题及专题答案
专题3:新型城市化中的城乡一体发展
第一章
引言(预计时长:7分钟)1.引言:我们该追求什么样的城市化
我心目中的城市化,应该是现代城市生活方式的普遍化。因此,不论住在城区还是住在乡村,不论从事农业还是非农职业,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够享有过上现代生活方式的基本权利。
第二章
国内外城市化进程中对“城乡一体发展”问题(预计时长:74分钟)1.城市起源和城乡对立:城市的起源和城市的功能
2.城市起源和城乡对立:城市的起源和发育(2题)
3.城市起源和城乡对立:关于城市发育的理论诠释(2题)
4.城市起源和城乡对立:怎样认识城乡城乡分离和对立
(3题)
5.“核心——边缘模型”对区域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描述(2题)
6.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的区域圈层和城市化形态
(2题)
7.“田园城市”的理论与实践
(2题)
8.“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和“发达国家城市化”(2题)
第三章
城乡一体发展是新型城市化的本质特征(预计时长:17分钟)1.关于“新型城市化”的内涵
(2题)
2.广州的城乡发展差距
3.广州市走城乡一体发展的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必然性和紧迫性
第四章
推进城乡一体发展的两点建议(预计时长:17分钟)1.关于“乡”的升级:城乡一体发展中的“乡村发展”(2题)
2.关于“城”的转型:城乡一体发展中的 “旧城发展”
(3题)
《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的战略思考》专题三
《新型城市化中的城乡一体发展》习题集
单选题:
1.“核心区”的要素和产业为什么扩散? 正确答案是:(D)A 自我调节的结果 B 自我优化的结果 C 自我适应的结果 D 自我强化的结果
2.1898年出版的《明日:一条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一书,提出了建设新型城市的方案,此新型城市即为“____” 正确答案是:(B)A 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B 田园城市 C 工业城市 D 现代城市
3.“田园城市”概念最早在《____》中提出。正确答案是:(A)A 明日的田园城市 B 共产党宣言
C 未来的田园城市
D 家
4.____城市化是文明演进的必然趋势。正确答案是:(A)A 新型 B 工业 C 农业
D 现代
5.中等收入陷阱是在一个国家的人均GDP在____美元出现的。正确答案是:(C)A 1000 B 2000 C 3000 D 4000
6.古代城市的产生是____的后果。正确答案是:(D)A 农商分离
B 体力劳动和脑力分离 C 工农分离 D 城乡分离
7.广州新型城市化应是更____、更包容的城市形态。正确答案是:(A)A 开放 B 自由化 C 信息化 D 绝对化
8.第十次党代会五年发展指导思想提出,“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和“率先转型升级,建设____”核心任务。正确答案是:(A)A 幸福广州 B 新型广州 C 满意广州 D 现代广州
9.关于“发达国家城市化”动力机制:与工业化水平相适应的 正确答案是:(A)A 要素和产业的集聚与扩散 B 工业和农业的集聚和扩散 C 农村和城市的集聚和扩散 D 经济与政治的集聚和扩散
10.城市化最深层的动因是: 正确答案是:(A)A 经济 B 产业 C 工业 D 服务
11.相对于整个经济区域,就单个城市的发展过程而言,通常是通过产业和居民的双重集聚实现的,不论是近代的商业大城市还是工业大城市,都必须经过一个产业和人口集聚的____过程。正确答案是:(A)A “极化效应” B “集聚效应” C “集中效应” D “集合效应”
12.“区域统一体”理论是谁提出? 正确答案是:(B)A 克拉仑斯·斯坦因 B 刘易斯·芒福德 C 亨利·赖特 D 马克思·伟伯
13.在“区域” 的尺度上,城市与农村作为一种空间镶嵌图,依照国际上的平均估计,城乡二者之间地理空间的面积之比约为: 正确答案是:(A)A 1︰50 B 1︰40 C 1︰30 D 1︰20
14.马克思认为,城乡之间的对立只有在____制的范围内才能存在。正确答案是:(C)A 公有
B 集体所有 C 私有 D 全民所有
15.我国面临所有挑战汇合为“____收入陷阱”。(B)
A.低等 B.中等
C.高等 D.初等
16.所有城市都是为节约____成本而存在。(D)A.损耗 B.劳动 C.生活 D.交易
17.“____分离和对立”表现为以往城市化的一般范式。(A)A.城乡 B.城郊 C.工农 D.工商
18.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的区域圈层特点是:(C)A.多圈 B.多核 C.多圈和多核 D.叠加和整合
19.比较密集的城市区域较易形成:(B)A.城市带 B.都市带
C.城市和都市带
D.大城市带
20._____是需要保障其公民的基本权益并获得政府补偿。(A)A.农业人口 B.城市人口
C.农业常住人口
D.城市常住人口
21.全面开展集体资产清产,积极推进______基础的固化到户,在此基础上建立以土地入股的新型合作组织,培育农村发展的内生机制。(A)A.个人股权 B.集体股权
C.个人和集体股权 D.所有制股权
22.“新型城市化”的城市空间结构基本形态:(B)A.夹工夹农夹三产 B.夹城夹镇夹村落 C.夹山夹水夹绿带
D.夹城夹县夹村落
23.经济区域的基本构成要素不包括____。(C)A.经济中心 B.经济腹地 C.经济顶峰 D.经济网络
24.中国共产党广州市第____次代表大会于2011年12月23日至27日召开。(C)A.八 B.九 C.十 D.十一
多选题:
1.城乡一体发展中的 “旧城发展”理解正确的是:(正确答案是:ABC)A 旧城的生命力在于宜居和宜业
B 宜居和宜业直接表现为“人口”和“产业”的双重同步集聚水平 C 必须从提高人口和产业的同步集聚水平入手 D 必须从提高家庭和工业的同步集聚水平入手
2.“新型城市化”与“传统城市化”的区别包括:(正确答案是:BCD)A 是“以环境为本”还是“以人文为本” B 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物为本” C 是“城乡对立”还是“城乡融合” D 是 “质量型”还是“数量型”
3.推进中心城区的“退二还一”中的“一”是指以适度恢复和发展____、____农业为承载的生态基础设施与环境的再造。(正确答案是:BC)A 原生态型的 B 都市区型的 C 现代的 D 怀旧的
4.产业和人口的同步再集聚中,立脉包括:(正确答案是:ABCD)A 人脉 B 文脉 C 商脉 D 史脉
5.通过三个“等值化”协调地推进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经济发展:(正确答案是:ACD)A 建立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相配套的市、县(区)、镇财政体制 B 建立以资产和劳动力入股的新型合作组织 C 建立以土地入股的新型合作组织
D 限期解决北部山区镇、村突出的基础设施等差距
6.广州市走城乡一体发展的新型城市化道路面临的挑战有:(正确答案是:ABCD)
A “摊大饼”式发展 B 包括人口向城市聚集
C 包括城市功能、文化、产业、生产方式、社会关系等向乡村拓展 D 城乡人口、城市功能双向流动
7.广州市走城乡一体发展的新型城市化道路的机遇包括:(正确答案是:AB)A 国内外发展形势和国家的宏观政策
B 珠三角一体化进程加快,粤港澳台合作纵深推进 C 南沙新区开发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 D 广州城市的软、硬实力大幅提升
8.实现中心城区产业和人口双重再集聚的关键是:(正确答案是:AB)A “退二进三”
B “退二还一”
C “退二进四”
D “退三还一”
9.城乡之间的3个“等值化”是:(正确答案是:ABCD)A 公共财政投入农业和投入其它产业的支出基本等值
B 投入农业和投入其它产业的要素(劳动、资本、技术等)的回报应基本等值 C 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基本均等 D 城市常住人口和农村常住人口的社会地位完全平等
10.城乡一体发展的“一体化”目标包括:(正确答案是:ABCD)A 城乡规划一体化 B 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 C 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
D 城乡社会治理一体化
11.围绕“等值化”的实现来设计政策体系,以推进新型城市化,要做到:(正确答案是:ABCD)A 农业是需要补贴的
B 农村地区是需要对其被预支的发展权进行补偿的 C 欠发达地区是需要对其被预支的发展权进行补偿的
D 农业人口是需要保障其公民的基本权益并获得政府补偿的
12.在中心城区以建设成片绿地,从而全方位推进____与____,这是与现代城市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是不谋而合的。(BC)A.公共交通设施 B.生态基础设施 C.环境的再造 D.垃圾处理
13.城乡一体发展中的“乡村发展”的整体思路是____、____、____三位一体。(ABD)A.工 B.城 C.商
D.农
14.城乡融合、一体发展的双重任务是:(AC)A.“乡”的升级 B.“镇”的升级 C.“城”的转型 D.“镇”的转型
15.城乡基础设施差距包括:(ABCD)A.城乡“通信网络”差距 B.城乡“电网”差距 C.城乡“路网”差距 D.城乡“水网”差距
16.新型城市化的根本目标是:(BC)A.城郊融合 B.城乡融合 C.一体发展 D.整体跨越
17.同步推进中心城区的“退二还一”,以生态基础设施与环境的再造,实现“____”和“____”。(AD)A.宜居 B.宜家 C.宜住 D.宜业
18.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包括:(BCD)A.城乡社会福利差距 B.城乡医疗卫生差距 C.城乡社会保障差距 D.城乡教育差距
19.2002年度世界银行的年度报告将全世界的城市化分为三个类型,分别是:(ABD)A.发达国家城市化 B.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C.第三世界国家城市化 D.转型国家城市化
20.由于人口和产业的扩散,产业结构调整,原核心区可能出现三种前景,包括:(BCD)A.带有更高技术含量的新的工业产业群的出现,新的核心区占主导地位 B.带有更高技术含量的新的工业产业群的出现,原来的核心区仍保持主导地位 C.区域原核心区工业产业群外迁,第三产业成为支柱产业
D.区域的第三产业群随着新兴工业群在边缘区聚集,原核心区走向衰落
是非题:
1.20世纪60年代,广州市还不足200万人。正确答案是:(√)
2.目前,广州市常住人口已达1200多万。正确答案是:(√)
3.广州市常住人口占广州市人口的一半以上。正确答案是:(X)
4.在中世纪,有一些城市不是从前期历史中现成地继承下来的,而是由获得自由的农奴重新建立起来的。正确答案是:(√)
5.“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出自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正确答案是:(√)
6.万庆良书记代表九届市委所作的工作报告是《坚持科学发展,牢记执政为民,为率先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而努力奋斗》。正确答案是:(√)
7.城市的发展规律表明,城乡分离和对立是传统的城市化的基本特征。正确答案是:(√)
8.不同城市之间的分工的直接结果就是工场手工业的产生。正确答案是:(√)
9.“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体现了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理论自觉。正确答案是:(√)
10.“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体现了自我审视自我肯定的历史自觉。正确答案是:(X)
11.新型城市化的内涵是工业社会城市生活方式的普遍化。正确答案是:(X)
12.随着城市的出现,必然要有行政机关、警察、赋税等等,也就是必然要有公共的政治机构。正确答案是:(√)
13.“十一五”期间是“率先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的关键时期。正确答案是:(X)
14.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的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城郊的分离。正确答案是:(X)
15.经济中心是市场经济下区域经济要素空间聚集运动的结果。正确答案是:(√)
16.广州的发展要按照国内先进城市的坐标体系来比较、来定位。(X)
17.在17世纪,商业和工场手工业不可阻挡地集中于一个国家——法国。(X)
18.“城乡分离和对立”表现为以往城市化的一般范式。(√)
19.“核心—边缘理论”是由J.弗里德曼提出的。(√)
20.在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中,通常认为,至少需要同时存在经济中心、经济腹地和经济网络三个要素,才能构成一个完整意义上的经济区域。(√)21马克思及恩格斯提出“区域城市”的设想。(X)
22.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人口集聚、产业集聚、财富集聚、智力集聚和信息集聚的过程。(√)
23.新型城市化的根本目标是城乡融合、一体发展。(√)
第二篇:《新型城市化中的城乡一体发展》习题答案
《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的战略思考》专题三
《新型城市化中的城乡一体发展》习题集
单选题:
1.“核心区”的要素和产业为什么扩散? 正确答案是:(D)A 自我调节的结果 B 自我优化的结果 C 自我适应的结果 D 自我强化的结果
2.1898年出版的《明日:一条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一书,提出了建设新型城市的方案,此新型城市即为“____” 正确答案是:(B)A 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B 田园城市 C 工业城市 D 现代城市
3.“田园城市”概念最早在《____》中提出。正确答案是:(A)A 明日的田园城市 B 共产党宣言 C 未来的田园城市 D 家
4.____城市化是文明演进的必然趋势。正确答案是:(A)A 新型 B 工业 C 农业 D 现代
5.中等收入陷阱是在一个国家的人均GDP在____美元出现的。正确答案是:(C)A 1000 B 2000 C 3000 D 4000
6.古代城市的产生是____的后果。正确答案是:(D)A 农商分离
B 体力劳动和脑力分离 C 工农分离 D 城乡分离
7.广州新型城市化应是更____、更包容的城市形态。正确答案是:(A)A 开放 B 自由化 C 信息化 D 绝对化
8.第十次党代会五年发展指导思想提出,“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和“率先转型升级,建设____”核心任务。正确答案是:(A)A 幸福广州 B 新型广州 C 满意广州 D 现代广州
9.关于“发达国家城市化”动力机制:与工业化水平相适应的 正确答案是:(A)A 要素和产业的集聚与扩散 B 工业和农业的集聚和扩散 C 农村和城市的集聚和扩散 D 经济与政治的集聚和扩散
10.城市化最深层的动因是: 正确答案是:(A)A 经济 B 产业 C 工业 D 服务
11.相对于整个经济区域,就单个城市的发展过程而言,通常是通过产业和居民的双重集聚实现的,不论是近代的商业大城市还是工业大城市,都必须经过一个产业和人口集聚的____过程。正确答案是:(A)A “极化效应” B “集聚效应” C “集中效应” D “集合效应”
12.“区域统一体”理论是谁提出? 正确答案是:(B)A 克拉仑斯·斯坦因 B 刘易斯·芒福德 C 亨利·赖特 D 马克思·伟伯
13.在“区域” 的尺度上,城市与农村作为一种空间镶嵌图,依照国际上的平均估计,城乡二者之间地理空间的面积之比约为: 正确答案是:(A)A 1︰50 B 1︰40 C 1︰30 D 1︰20
14.马克思认为,城乡之间的对立只有在____制的范围内才能存在。正确答案是:(C)A 公有 B 集体所有 C 私有 D 全民所有
15.我国面临所有挑战汇合为“____收入陷阱”。(B)A.低等 B.中等 C.高等 D.初等
16.所有城市都是为节约____成本而存在。(D)A.损耗 B.劳动 C.生活 D.交易 17.“____分离和对立”表现为以往城市化的一般范式。(A)A.城乡 B.城郊 C.工农 D.工商
18.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的区域圈层特点是:(C)A.多圈 B.多核
C.多圈和多核 D.叠加和整合
19.比较密集的城市区域较易形成:(B)A.城市带 B.都市带
C.城市和都市带 D.大城市带
20._____是需要保障其公民的基本权益并获得政府补偿。(A)A.农业人口 B.城市人口 C.农业常住人口 D.城市常住人口
21.全面开展集体资产清产,积极推进______基础的固化到户,在此基础上建立以土地入股的新型合作组织,培育农村发展的内生机制。(A)A.个人股权 B.集体股权
C.个人和集体股权 D.所有制股权
22.“新型城市化”的城市空间结构基本形态:(B)A.夹工夹农夹三产 B.夹城夹镇夹村落
C.夹山夹水夹绿带 D.夹城夹县夹村落
23.经济区域的基本构成要素不包括____。(C)A.经济中心 B.经济腹地 C.经济顶峰 D.经济网络
24.中国共产党广州市第____次代表大会于2011年12月23日至27日召开。(C)A.八 B.九 C.十 D.十一
多选题:
1.城乡一体发展中的 “旧城发展”理解正确的是:(正确答案是:ABC)A 旧城的生命力在于宜居和宜业
B 宜居和宜业直接表现为“人口”和“产业”的双重同步集聚水平 C 必须从提高人口和产业的同步集聚水平入手 D 必须从提高家庭和工业的同步集聚水平入手
2.“新型城市化”与“传统城市化”的区别包括:(正确答案是:BCD)A 是“以环境为本”还是“以人文为本” B 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物为本” C 是“城乡对立”还是“城乡融合” D 是 “质量型”还是“数量型”
3.推进中心城区的“退二还一”中的“一”是指以适度恢复和发展____、____农业为承载的生态基础设施与环境的再造。(正确答案是:BC)A 原生态型的 B 都市区型的 C 现代的 D 怀旧的
4.产业和人口的同步再集聚中,立脉包括:(正确答案是:ABCD)A 人脉 B 文脉 C 商脉 D 史脉
5.通过三个“等值化”协调地推进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经济发展:(正确答案是:ACD)A 建立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相配套的市、县(区)、镇财政体制 B 建立以资产和劳动力入股的新型合作组织 C 建立以土地入股的新型合作组织
D 限期解决北部山区镇、村突出的基础设施等差距
6.广州市走城乡一体发展的新型城市化道路面临的挑战有:(正确答案是:ABCD)A “摊大饼”式发展 B 包括人口向城市聚集
C 包括城市功能、文化、产业、生产方式、社会关系等向乡村拓展 D 城乡人口、城市功能双向流动
7.广州市走城乡一体发展的新型城市化道路的机遇包括:(正确答案是:AB)A 国内外发展形势和国家的宏观政策
B 珠三角一体化进程加快,粤港澳台合作纵深推进 C 南沙新区开发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 D 广州城市的软、硬实力大幅提升
8.实现中心城区产业和人口双重再集聚的关键是:(正确答案是:AB)A “退二进三”
B “退二还一”
C “退二进四”
D “退三还一”
9.城乡之间的3个“等值化”是:(正确答案是:ABCD)A 公共财政投入农业和投入其它产业的支出基本等值
B 投入农业和投入其它产业的要素(劳动、资本、技术等)的回报应基本等值 C 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基本均等 D 城市常住人口和农村常住人口的社会地位完全平等
10.城乡一体发展的“一体化”目标包括:(正确答案是:ABCD)A 城乡规划一体化 B 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 C 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 D 城乡社会治理一体化
11.围绕“等值化”的实现来设计政策体系,以推进新型城市化,要做到:(正确答案是:ABCD)A 农业是需要补贴的
B 农村地区是需要对其被预支的发展权进行补偿的 C 欠发达地区是需要对其被预支的发展权进行补偿的
D 农业人口是需要保障其公民的基本权益并获得政府补偿的
12.在中心城区以建设成片绿地,从而全方位推进____与____,这是与现代城市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是不谋而合的。(BC)A.公共交通设施 B.生态基础设施 C.环境的再造 D.垃圾处理
13.城乡一体发展中的“乡村发展”的整体思路是____、____、____三位一体。(ABD)A.工 B.城
C.商 D.农
14.城乡融合、一体发展的双重任务是:(AC)A.“乡”的升级 B.“镇”的升级 C.“城”的转型 D.“镇”的转型
15.城乡基础设施差距包括:(ABCD)A.城乡“通信网络”差距 B.城乡“电网”差距 C.城乡“路网”差距 D.城乡“水网”差距
16.新型城市化的根本目标是:(BC)A.城郊融合 B.城乡融合 C.一体发展 D.整体跨越
17.同步推进中心城区的“退二还一”,以生态基础设施与环境的再造,实现“____”和“____”。(AD)A.宜居 B.宜家 C.宜住 D.宜业
18.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包括:(BCD)A.城乡社会福利差距 B.城乡医疗卫生差距 C.城乡社会保障差距 D.城乡教育差距
19.2002世界银行的报告将全世界的城市化分为三个类型,分别是:(ABD)A.发达国家城市化 B.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C.第三世界国家城市化 D.转型国家城市化
20.由于人口和产业的扩散,产业结构调整,原核心区可能出现三种前景,包括:(BCD)A.带有更高技术含量的新的工业产业群的出现,新的核心区占主导地位
B.带有更高技术含量的新的工业产业群的出现,原来的核心区仍保持主导地位 C.区域原核心区工业产业群外迁,第三产业成为支柱产业
D.区域的第三产业群随着新兴工业群在边缘区聚集,原核心区走向衰落
是非题:
1.20世纪60年代,广州市还不足200万人。正确答案是:(√)
2.目前,广州市常住人口已达1200多万。正确答案是:(√)
3.广州市常住人口占广州市人口的一半以上。正确答案是:(X)
4.在中世纪,有一些城市不是从前期历史中现成地继承下来的,而是由获得自由的农奴重新建立起来的。正确答案是:(√)
5.“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出自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正确答案是:(√)
6.万庆良书记代表九届市委所作的工作报告是《坚持科学发展,牢记执政为民,为率先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而努力奋斗》。正确答案是:(√)
7.城市的发展规律表明,城乡分离和对立是传统的城市化的基本特征。正确答案是:(√)
8.不同城市之间的分工的直接结果就是工场手工业的产生。正确答案是:(√)
9.“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体现了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理论自觉。正确答案是:(√)
10.“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体现了自我审视自我肯定的历史自觉。正确答案是:(X)
11.新型城市化的内涵是工业社会城市生活方式的普遍化。正确答案是:(X)
12.随着城市的出现,必然要有行政机关、警察、赋税等等,也就是必然要有公共的政治机构。正确答案是:(√)
13.“十一五”期间是“率先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的关键时期。正确答案是:(X)
14.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的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城郊的分离。正确答案是:(X)
15.经济中心是市场经济下区域经济要素空间聚集运动的结果。正确答案是:(√)
16.广州的发展要按照国内先进城市的坐标体系来比较、来定位。(X)
17.在17世纪,商业和工场手工业不可阻挡地集中于一个国家——法国。(X)
18.“城乡分离和对立”表现为以往城市化的一般范式。(√)
19.“核心—边缘理论”是由J.弗里德曼提出的。(√)
20.在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中,通常认为,至少需要同时存在经济中心、经济腹地和经济网络三个要素,才能构成一个完整意义上的经济区域。(√)
21马克思及恩格斯提出“区域城市”的设想。(X)
22.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人口集聚、产业集聚、财富集聚、智力集聚和信息集聚的过程。(√)
23.新型城市化的根本目标是城乡融合、一体发展。(√)
第三篇:成都新型城市化进程:城乡一体 协调发展
成都新型城市化进程:城乡一体 协调发展
正在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致力于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成都,今天迎来以“加快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统筹”为主题的第七届泛珠三角省会城市市长论坛。
自2004年泛珠三角省会城市市长论坛举行以来,泛珠三角地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和开放合作持续深入,促进区域科学发展。
成都在加快城市化进程中,从2003年开始,全面深入持久推进城乡一体化,深化城乡群众共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体制机制,生动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新型城乡形态。2007年被批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破:城乡二元体制
立: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
从城乡一体化启动开始,成都就以“三个集中”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避免片面城镇化、无序城镇化,走出一条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带动城镇和二、三产业发展,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农民向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聚集人气和创造商机,也为土地规模经营创造条件;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在“三个集中”增强城市带动能力的基础上,成都大刀阔斧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建立和完善了城乡规划、城乡产业发展、城乡市场体制、城乡基础设施、城乡公共服务、城乡管理体制“六个一体化”。
从2003年开始,在全国率先实施“规划下乡”,规划编制、实施和监管实现城乡满覆盖;2005年初探索实施城乡贯通的“大部制”改革,打破行政管理体制上的城乡界限;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每年把城市较大部分土地收益用于支持农村,2010年市县两级财政对“三农”投入229亿元,较2002年增长31倍,近7年累计投入797亿元;交通、水电气、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城乡联网,农村中小学、乡镇卫生院、村卫生站实施标准化建设;2008年全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政策统一、待遇一致;2010年建立城乡一体的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全面并轨;农村劳动者按常住地纳入城乡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实现了城乡劳动力市场统一;近年来构建起以“梯度保障、无缝覆盖、应保尽保”住房保障体系,实现供需平衡,满足各类需求,今年上半年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5万多套,超过全年开工建设任务量的80%。
今年初,市委、市政府出台2011年“1号文件”,提出加强城乡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一系列意见,进一步完善城乡群众共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体制机制。
深入: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同步推进城乡基层市场化、公平化、民主化升华: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
市场体制的二元分割,是城乡二元体制中的一道坚固壁垒。2008年1月,成都在多年统筹城乡实践的基础上,启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开展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宅基
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和房屋所有权的确权颁证,赋予农民清晰完整的财产权利,推动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解决了农民对“沉睡资产”用不好也放不下的处境,激发了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同时,创新耕地保护机制,市县两级每年从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和土地出让收入中提取耕保资金,目前每年安排28亿元为承担耕地保护责任的农民购买养老保险,惠及170多万农户。
2008年11月,成都推出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经费实行财政预算,每年安排7.12亿元,按每村年均不少于20万元拨付(2011年起增至25万元),此举为全国率先;2009年7月全面启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推进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彻底改善农村面貌;伴随这些攸关群众利益的改革,探索了村民议事会等农村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建设,极大地激发了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上述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让城乡居民享有同等的发展权利和发展机会,城乡基层经济市场化、社会公平化、管理民主化同步推进。广大城乡群众强烈的致富愿望和无尽的创造力,在现代制度的河床中自由奔流。全市城乡收入差距从2002年的2.66∶1缩小为2010年的2.54∶1。
2009年底,成都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和“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的核心理念,确立了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和长远目标,全面提升和深化城乡一体化实践。最近,国家出台《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成渝经济区及天府新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成都作为成渝经济区“双核”之一和天府新区建设主体,将进一步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两化”互动、“产城一体”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
记者 高纪开
新闻链接
第七届泛珠三角省会城市市长论坛今日在蓉举行
今日,第七届泛珠三角省会城市市长论坛将在蓉举行。本届论坛由成都、广州、福州、南昌、长沙、南宁、海口、贵阳、昆明9个泛珠三角区域省会城市政府和中国市长协会联合主办,成都市人民政府承办,特邀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代表出席,届时,围绕“加快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统筹”这一主题,各省会城市市长及港澳行政官员将在蓉分享各自的城市化建设经验,并参观成都统筹城乡改革的成果。
据悉,首次在蓉举行的泛珠三角省会城市市长论坛是泛珠省会城市政府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联手打造的最高规格省会城市市长盛会,创办于2004年,每年一届,现已成为中国城市间合作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交流领域最宽的协作机制之一,对推进泛珠三角城市区域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记者 尹婷婷)
第四篇:在统筹城乡关系中走新型城市化发展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人口从1.72亿增长到2009年的6.22亿,城市化率也从17.9%上升到2009年的46.6%。城市化已成为支撑中国下一个30年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引擎,但快速城市化对城市就业、资源环境与社会稳定提出了巨大挑战。如何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少走弯路,是当前应当着力研究的问题。
一、正确处理城乡关系是研究城市化的逻辑起点和基础
城市化和工业化是同时伴随的概念,是人类社会和文明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的进程和阶段,城市化从开始就决定了必须正确处理城乡关系。
城市化在我国30年改革开放以来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城市化进程以年平均近1%的速度快速推进。据相关研究,2015年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将超过50%,未来20年,我国仍将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但回顾历史,我们走的是一条低成本扩张的城市化道路,一方面农村土地转为城市土地,级差地租收益基本上留在城市;另一方面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并没有完全享受市民的社会保障,社会负担基本上留在农村。这两方面因素是支撑中国城市化进程比较快的重要推动力。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比较强,能够有序地推进城市化,不会跌入经济发展受社会问题钳制的“中等收入国家陷阱”,出现拉美国家城市化进程中“贫民窟”现象。
统筹城乡关系首先要解决农村土地城市化和农民城市化协调一致问题。如果两者过快、过慢或者快慢节奏不一致,整个社会将处在失衡状态,因为对中国广大农民而言,农村土地始终承担着生产资料要素和社会保障双重功能。从历史角度观察,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史实质就是一部土地关系发展史,经济发展带来的土地演进路径“均权—兼并—集中—再均权”,其中伴随的是朝代更替和社会动荡。因此,历朝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是通过立法严格限制土地流转,防止土地兼并。从现实角度分析,根据我国近10年的统计数据和人口规模推算,城市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新增建设占用耕地约490万亩,每年近2000万农民进入城镇。现阶段,中国城市化更多的是土地城市化,产业不断向城市集中,重复建设、超前建设、大量征占农村土地及级差地租收益分配不公等现象没有得到根本遏制,而“农民城市化”速度相对滞后,城镇有效集聚人口和产业功能被弱化,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或者处理出现偏差,将严重影响城乡统筹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加快农民城市化进程的必由之路。加快农民城市化进程,应注重赋予全社会居民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管理方式和国民意识转变的内涵。农民城市化不能仅以户籍城市化为标志,还需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进入城镇非农领域就业、在城镇地区居住的问题,重塑市民身份,加大城市公共产品供给,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均质化。现在一些地方推进城市化的做法是户口换社保,宅基地换住房,承包地换社保等,虽然农民生活方式变化了,但生产方式没有变化,以户籍制度、城乡差别劳动就业和福利保障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城乡二元结构制度,使得已“离乡”、“离土”、“进城”的农民剩余劳动力,无法真正享受到与“市民”身份匹配的收入消费、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和社会保障,这种差距还在表现出继续扩大的趋势,对中国城市化进程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客观尊重农民城市化实现模式和途径的多样性。从近30年实践来看,我国农民城市化的模式及实现途径始终呈现多样化,如自愿性移民和强制性移民。中国历史上的大规模移民大都是强制性移民,改革开放以后的新移民运动则多是自愿性移民,是由农民出于追求某种
社会经济利益目的而自愿做出迁移的选择。在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如果农民是自愿移民,无论城市的千般艰苦,仍然能够不屈不挠地生活,努力争取与市民同样的成员身份、公民权利平等。如果城市化是由政府主导型的制度安排,特别是将农民整体强制搬迁进城,虽然能够以较低的交易成本实现了城市化功能,但对农民而言,与“城市文明”的碰撞和磨合,从心理到文化有一个长期的适应过程。因此,政府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虽然发挥着特殊作用,但需要统筹考虑农民城市化进程的民主和民意问题。
二、我国城市的发展理念和目标设定
当前,许多城市提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性城市”等口号,如果发展目标是一味追求GDP的增长,盲目招商引资,带来了环境和治安的代价,并引发诸多的社会矛盾,这座城市的发展并不和谐。我们崇尚的城市价值是“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观,注重发展质量和生活环境。城市发展理念和目标至少应该包括几个方面:
一是“活力”。城市不仅是一种政治经济组织形式,更是一个承载着多重复杂功能的综合体。伴随着发展进程,城市对产业、形态和功能要求在发生变化,必须不断更新才能保持活力。美国在二战之后城市高速发展,到50年代末中心城市基本走向衰落,从60年代开始,美国推行“伟大社会”计划,开展“城市更新”运动和环境保护,综合治理工业发展所引起的城市颓败、贫民窟和环境污染等新问题。城市应当永远追求活力,始终保持不断更新的过程,建立城市更新系统,不仅包括产业持续更新,也包括城市从功能到形态等方面的不断更新。
二是“安全”。城市安全不仅仅只是社会治安,还应该具备风险控制能力,能够为市民提供应对地震、洪水、瘟疫、恐怖系统等各种各样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的安全环境。城市要针对可能发生危机事件的领域,建立一套完整应对灾害的防御体系和工作机制,政府要将公共资源更多地投向抗震抢险、社会治安、教育医疗等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领域,保障城市安全发展。
三是“便捷”。城市最大的功能是为市民提供便捷服务,包括交通、通讯、教育、医疗、文化和人际交往等。需要科学统筹规划,从城市规模、人口规模、发展方向、城市圈功能定位等综合因素考虑,建立便捷快速和紧凑节约的交通体系等,类似“摊大饼”、平摊城市规模的发展方式,不适合中国国情和城市发展目标。
四是“个性”。个性是城市历史的积淀,魅力是城市生命的品格。在国际化、城市化背景下,城市建设易走入趋同化的误区,需要重塑发展形态。一座有个性特色的城市,才是有吸引力、生命力和竞争力的城市。要注重保持每座城市形成的不同历史脉络、文化基因和传统个性,体现城市的产业特征、资源环境特性和生活特质等内容,还要培育独特的核心价值和城市精神。
五是“低碳”。城市发展要以绿色环保为目标,保护生态环境,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资源能源,建立高效、和谐、健康的聚居环境,让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开发利用以及经济、社会和人口的发展与城市自然资源处于一种符合自然规律的协调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状态。
任何城市都必须具备城市价值和发展理念,否则城市发展是不完全、不健全的。近年来,美国城市学者开始反思和批判近百年来美国城市发展道路,提出“精明增长”新理念,即城市
发展要使每个人受益;实现经济、环境、社会的公平均衡发展;使新旧城区都能得到良好投资机会,最终目标是促进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精明增长”提出了十项原则,目前已在中国部分城市建设中得以引进和实施,其中最重要的是城市减少小汽车依赖性的规划措施。“精明增长”的发展模式使城市生命周期得以延长,实现了向可持续发展转化。
三、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的路径选择
近年来,中国城市发展战略自始至终是严格控制大城市,适度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和小城镇。这种发展战略代表着人类的美好憧憬,是以欧洲城市规划体系为蓝图,符合城市发展规律。
我国城市化进程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在短短的二三十年间,完成了西方市场经济国家需要上百年才可能达到的城镇化水平。虽然政府已看到城市快速膨胀所带来的弊端,制定了宏观控制政策,努力让土地、资源和经济达到平衡关系,但是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发展趋势还是大城市越来越大,小城镇发展比较滞后。从国际视野出发,二战以后,所有工业化后发国家都是秉承大城市发展战略,比如韩国首尔、日本东京、菲律宾马尼拉、包括南美一些国家的首都。其深层次原因是,新兴国家后发追赶的意识很强,城市化发展模式的选择都是秉承“效率优先”原则,不惜一切代价要赶上发达国家,因此不得不选择大城市的发展模式来加速它工业化进程。城市化模式一旦确定,路径依赖的问题非常突出,这是发展规律。
当前中国的城市化已经到了新的拐点。中央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经过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实践,我们已经创造出有中国特色和各地特点的城市化道路或路径,城市规模呈多样化的现实特点,城市群、城市带成为城市化的主导,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和长株潭等城市带和城市群正在兴起。在这个基础上,研究城市群的大中小城市结构合理布局已到了有利时机。
下一步,需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和积极实施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发展战略,形成城市群内大中小城市间的合理分工和密切联系,建构城市组团式布局。在严格控制城镇土地盲目扩张基础上,集约利用国土空间,以一个或数个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众多不同规模、不同等级、不同功能的城市共同组成城市带、城市群。城市群内既要强化中心大城市的集聚带动功能,完善交通体系,构建以大城市为中心的日常通勤圈,又要推进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充分发挥其对整合周边人口、资源和产业的重要作用。在这方面,既要有国家发展战略的引导,还要有金融、税收和土地等政策和产业配套予以倾斜和保障。
本文章由西安牛皮癣医院http:///整理发布,欢迎分享!
第五篇:新型城市化发展总结
关于广州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的总结
一般说来,城市化是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通常是以城市人口占这个国家或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即城市化率表示。全球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目前,半数人类居住在城市,在未来20年内,城市居民将占到世界人口近60%。世界城市化、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服务型经济的趋势意味着城市在其发展上、经济上和政治上获得了更多控制权的同时,也使全球的城市共同面临着公平性和可持续性挑战。会议上,我们从认识新型城市化开始,逐步深入探讨如何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
1、新型城市化历史
实际上,城市化是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综合性标志,其复杂程度远非可以用人口转移程度来反映的。比如,拉美地区的一些国家城市化程度很高,但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却不高;又比如,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城市化率超过80%以后,城市人口发生了逆向流动。显然,这些国家的城市化率虽然在回落,但经济社会的发展并没有停滞,城市化仍是处于发展状态的。不过,这已经不是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城市化,而是另外一种的城市化,这种城市化可以称之为“结构转换型”的城市化。
那么,在我国,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所表示的城市化率,是否越高越好呢?恐怕不能一概而论。近十几年来,我国许多省区大面积地推行“地改市”、“县改市”、“乡改镇”体制,还有一些城市调
整了行政区划,用行政办法将郊区划入市区,或者将一些市辖县整体上改为市辖区,一份文件就在一夜之间把大批农村人口“变成”了城市人口。表面上看,城市人口增加了,城市化率提高了,但是,这种改制或行政区划调整只是改变了区域的概念,扩大了一片“概念性市区”,而并没有改变那里的经济社会结构,城中村问题依然很突出。所以,城市化的发展形态有两种模式,或者两种发展道路:一是人口转移型的城市化,强调的是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空间转移;二是结构转换型的城市化,强调的是地区经济社会结构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显然,前者是城市化的初级形态,后者是城市化的高级形态,城市化的发展道路,必然会由初级形态向高级形态转变,即人口转移型的城市化必然会走向结构转换型的城市化。
城市化的两个阶段并非是分隔的,而是有联系的,在人口转移型城市化的同时,也会发生结构转换型的城市化;在结构转换型城市化的同时,也会发生人口转移型的城市化。但对我国而言,由于人口总量大,农村人口多,更需要在人口转移型城市化的同时,加快推进结构转换型的城市化。这种强调结构转换的城市化,可以称之为新型城市化的道路
从城市化的本质来看,城市化不仅仅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更应该是产业结构转变、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统一的过程。
2.新型城市化的基本内涵
新型城市化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以和谐社会为方向,以全面、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特征,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市化,全面提升城市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市化路子。
3.结合广州实际情况,围绕新型城市化发展展开讨论
1.有人认为广州城市的拥挤是导致上班时间过长的原因。这群“挤班族”们总结出了“地铁变态攻略”。上车要学“糯米糍”,揉圆搓扁,弹性韧性都超强,可以随着有限空间任意变形。至于下车,和生孩子有一拼。其实试看美欧许多大城市也是塞得让人喘不过气来。在美国硅谷附近,你会看到很多的小飞机场,这是硅谷精英们为了准时上下班,不得不开着小飞机“绕道而行”。可是,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们,为何不能提前预防,避免这一城市病呢?
病根还在城市的建设理念上。中国的大都市大多以人多为大,而发达国家的大都市面积普遍要大过北京上海许多。但为何我们的上班耗时却世界第一呢?因为城市化本身不是塞车的理由,城市的发展布局才是。我们的城市规划者更看重“面子工程”、“政绩工程”,高楼大厦都往一处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都往一处挤,行政主导下的城市建设理念必然是“摊大饼”,内环、中环、外环一环再套一环。但是,现代城市的发展理念应该基本都是以高速公路为纽带,在老市区周围发展多个卫星城。这样不仅功能区划鲜明,上班族们各取
所需,就近上班入学,自然大大节约了路途时间。能把市民平均上班时间缩短十分钟也是政绩,也是民心工程。
2.希望建立“人人有房住、生者有其居”的普惠型住房。这样一种普惠制住房制度,要求建立一种包括“廉租房和经济式住房”的住房体系的普及,明确政府责任,真正实现居者有其屋的民生保障。3.抓重点,做好城市扩容提质。按照适度超前、突出重点、城乡一体、配套完善的建设要求,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进城市建设步伐。仑头社区作为广州新城市轴线的周边城镇,配合政府加快完成湿地公园的建设及河沿河风光带和河堤建设。积极发挥留用地的作用。实施以边区商贸城为代表的旧城区改造工程,搞好周围区域开发。
4、加强乡镇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城镇规划区和乡政府所在地的主要道路及街道全部实现硬化,同时,加快乡镇停车场和集贸市场建设;二是加大公厕、垃圾中转站、垃圾运输设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的建设力度;三是努力改善小城镇和乡集镇居民生活能源结构,大力推广液化气、天然气;四是加强乡镇供水设施建设,扩大供水范围,确保供水质量和供水安全;五是抓好有线电视、移动通讯、宽带等网络建设。
5.抓难点,强化城市管理。围绕巩固国家级文明卫生城市的目标,落实城市长效管理机制和措施,从理顺管理体制入手,建立“以块为主、条包块管、条块结合”管理体制,明确各级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逐步形成条、块、点相结合的管理网络。一是要加强建制镇环卫管理。搞好城镇街道、市场等重点区域环卫清扫及垃圾清运。二是要
完善管理制度,加强管理队伍建设,不断完善城镇规划管理、市容环卫管理、市政工程设施管理、园林绿化管理等规章制度,理顺城市建设管理综合执法体制,向乡镇延伸管理执法队伍,推进城镇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三是要加大综合整治力度。在县城和里耶镇逐步普及垃圾袋装化管理,实行定点定时投入。同时对乱贴乱画、乱停乱占、乱堆乱放等现象进行依法整治。对不规范户外牌匾及广告依法清理,拆除违章建筑,畅通消防通道。
6.抓关键,科学经营城市。龙山要借鉴周边及外地城市的先进经验,在地方财政有限投入的情况下,加快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的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要引入经营城市的理念,改革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逐步放开城镇建设经营领域,真正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业主负责”的投资格局。对城镇长期闲臵、效益不高的存量土地采取竞价拍卖的方式让出土地使用权,拍卖收益全部用于城镇建设;对于城镇闲臵资产如:停产企业的设备、厂房等,能用的用,能换的换,多途径筹集建设资金。三是市政公用设施(含道路、学校、医院、养老院)建设市场化。对城镇公益设施如公厕、路灯、广告权等,采用公开拍卖的方式,聚集城镇建设发展资金。引导个体资本、民间资本、外资参与城镇供水、排水、道路、绿化等项目建设。为了有更好发展,必须加强和完善交通网络体系、电力、通讯、公用设施、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产业兴市提供载体。对广州来说,在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上,需要在产业转型升级中探索一条低碳环保的绿色生态发展道路,在建低碳绿色城市、提高城市宜居度的同时,要
有产业的发展和支撑,注重统筹工业化和城市的协调发展,让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获得双赢。
新型城市化是对传统城市化的一种扬弃,低碳、均衡、创新、可持续都是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的标志。原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国务院参事室参事冯之浚表示,世界正处在全球性的转折时期,城市正面临承载力过高、超负荷运转,城市的发展别无选择,必须创造出新型、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模式。
仑头社区居委会2012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