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3-2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和宋明理学
历史巩固学习资料
1.宇宙人生是永恒的话题。中外思想家有的认为“宇宙便是吾心”,有的提出“万物始于水”,有的主张“心外无物”。明确提出上述观点的人物有()①陆九渊 ②塞内卡 ③王守仁 ④泰勒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外思想家的思想主张。根据所学,陆九渊和王守仁分别是宋代、明代“心学”的主要代表人物。陆九渊明确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是心学的开创者;王守仁则明确主张“心外无物”,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塞内卡是古罗马斯多亚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人生而平等”,未涉及对宇宙的思索。泰勒斯是古希腊思想家,明确提出“万物始于水”。C项正确。
2.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答案 B 解析 孟子的“民贵君轻”体现传统的民本思想,强调以民为本;董仲舒的“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的意思是:百姓要屈从君主的意志,君主要屈从天的意志。故A项错误,B项正确;C项中的“仁爱”、D项中的“德治”材料均没有涉及,故排除。
3.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历史学习资料
历史巩固学习资料
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答案 C 解析 唐朝时期,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从材料信息可知,唐高祖时尊道、武则天时礼佛、唐武宗时“灭佛”,但儒学的地位并未动摇,这说明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故选C项。皇帝的好恶会影响宗教发展,但A项中“决定宗教兴亡”的表述过于绝对;从“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可知B项表述不当;唐武宗大规模地“灭佛”从反面说明佛教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故排除D项。
4.《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 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 答案 A 解析 B项孔子权威地位动摇,不符合当时的历史事实,故排除;题干中并没有涉及经商,C项与题意没有关系;《红楼梦》反映的是清朝时期的生活,所以D项也不正确。理学大师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故A项符合题意。
5.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名门望族、寒门小姓都以修谱为大事。这一现象反映出()A.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 B.宗族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
历史学习资料
历史巩固学习资料
C.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 D.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宗法观念与理学的关系。重血缘、重宗法、以家庭为本位、以孝悌为基础的宗法观念与程朱理学倡导的“三纲五常”是一脉相承的,因此,C项正确。宗法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无法解释修家谱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A项错误。B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D项不符合史实,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遭到破坏,但其影响延续后世。
6.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该学者应该是()A.韩非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答案 C 解析 董仲舒吸收阴阳家、道家的思想,宣扬“君权神授”,并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的学说,故选C项。
7.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答案 C 解析 南宋朱熹将《孟子》一书列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之一,孟子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由于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因此儒学也就被称为“孔孟之道”,故选C项。春秋战国时期,宗法血缘制度已经开始瓦解,A项说法错误;“仁政”理念一直是儒家的主要思想,排除B项;陆历史学习资料
历史巩固学习资料
王心学没有成为统治思想,影响没有孔孟之道、程朱理学深远,排除D项。
8.“这种宇宙理论极其详尽地描述了天上与人间的平行„„一个好皇帝会带来和平和丰收,一个坏皇帝则带来动荡和饥荒。”下列思想家中,最早完整阐述该理论的是()A.孔子
B.老子 C.韩非子
D.董仲舒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思想。汉代儒学主要在儒家思想基础上吸收了汉朝的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形成新儒学,该思想包含“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材料中“天上与人间的平行”以及皇帝的统治与天的统一思想符合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故本题选择D项;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
9.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至秦汉以后,中国学术大致归宗于儒家,此非各家尽被排斥之谓,实是后起儒家能荟萃先秦各家之重要精义,将之尽行吸收,融会为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汉代儒学取得独尊地位,异己遭到排斥 B.秦汉以后,儒学得到丰富和更新 C.汉初儒学融合了佛教、道教思想 D.儒学在汉代成为官方哲学 答案 B 解析 题干材料强调了秦汉以后中国学术归于儒家,主要是因为儒家融合了先秦各家思想之精华。实际上反映了秦汉以后儒学吸收儒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思想精华,不断丰富和更新自己,使之适合统治需要,B项符合题意。C项儒学融合佛道思想是宋明理学;A、D项不能体现材料主旨。
10.宋代词人晏几道在《鹧鸪天》中曾写道:“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宋代理学代表人物程颐听到此句,变色曰:“鬼历史学习资料
历史巩固学习资料
语,鬼语。”这说明程颐()A.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B.对遣词造句要求极高 C.对鬼神存敬畏心意 D.主张压制感情和灵性 答案 D 解析 程颐的话反映了其代表的程朱理学强调对人个性的压制,正是基于此,程颐说“无拘检”“过谢桥”等是“鬼语”。A项与材料意思相违;B、C项都不符合材料意思表达。故选D。
11.据记载,江南某府的地方志中记录的节妇(丈夫死后不再嫁的寡妇),宋代有4人,明代有95人,在清代中叶则达到203人。为旌表节妇,各地纷纷建造贞节牌坊。下列各项中,与这一现象的形成相关度最高的是()A.女权意识的觉醒 B.理学对全社会影响的深入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战乱和社会动荡加剧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由于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压抑人性,维护男尊女卑的等级社会,因此社会上节妇得到政府的表彰。所以,此题的正确选项是B项。女权意识觉醒是在近代以后,A项错;C、D两项与节妇增多没有必然联系。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历史学习资料
历史巩固学习资料
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
答案 不同之处:孔孟思想核心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发展: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
解析 “不同之处”首先根据所学知识弄清孔孟儒学、汉代儒学的基本内容,特别是孔、孟和汉代主要思想家的思想主张,然后指出两者的不同所在;“发展”联系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理学特有的内容即可。
13.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对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据材料,指出理学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的原因。
答案 作用:引导人们关注现实;有利于培养道德品质。原因:儒学受到佛道思想的挑战(冲击);复兴儒学的需要(宋明理学家的学术创新)。
解析 第一小问据材料信息“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即可回答;第二小问可从佛道思想对儒学的挑战、宋明理学家的创新等角度作答。
历史学习资料
历史巩固学习资料
14.宋代理学是传统儒学的新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城市与生活
材料二 生活与观念
(1)分析说明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之间的联系。
(2)若进一步探究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的原因,你认为还需要补历史学习资料
历史巩固学习资料
充什么材料?举一例说明。
答案(1)城市坊市界限被打破,瓦子等娱乐场所出现,商品经济发展到新水平;社会上出现了追求奢靡享乐、僭越礼制的现象。
面对社会生活对传统儒家伦理秩序的冲击,儒学家把封建道德伦理上升到“理”的高度,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等思想,以“理”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进而规范社会秩序。
(2)示例:需要补充与佛教、道教发展相关的材料。
理由: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传统儒学面临挑战;为应对挑战,儒学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部分思想,获得了新发展。
(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解析 本题考查宋代理学产生的背景,考查学生论证、阐释历史现象的能力。第(1)问,首先依据材料信息,概述其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再联系宋代理学的主要内容,抓住宋代理学重建儒学、规范秩序、突出封建伦理道德等关键点与材料所述现象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第(2)问,属于开放性设问,所选材料应与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有关,言之成理即可。注意表述言简意赅。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人性之恶,其善者伪也。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不争。(人群)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礼义生而制法度。法者,治之端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摘编自《荀子》
材料二 汉兴,江都相董仲舒亦大儒,作书美孙卿(即指荀子)。
——(西汉)刘向
“荀卿全是申、韩”“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
历史学习资料
历史巩固学习资料
——(南宋)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 荀子认为,礼在社会理想层面上的价值是建立社会等差秩序。礼的本意和功能是对人之放任的约束,是对等差秩序的遵守。这种价值取向将会在社会分化的态势下,发挥其社会整合的功能。荀子的礼法价值观虽然有以道德裹胁法律的倾向,但他明确指出了道德与法律的互动关系,充分认识到了道德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另外,荀子还强调为政者的品德对于社会政治的决定性影响,要求处于政治实践中的从政者首先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性。
——高春花《荀子礼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1)概括材料一中荀子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观点形成的主要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荀子思想在西汉和南宋学术界的不同境遇。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出现不同境遇的主要原因。
(3)对材料三中荀子思想对现代社会的价值,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案(1)主要观点:人性本恶,可通过学习而从善;礼是维护社会秩序、保证人群生存的制度;隆礼贵义,礼法并用,君主集权;天自有规律,认识它并运用它可造福社会。
主要背景:春秋战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
(2)不同境遇:西汉推崇;南宋冷落。
主要原因:西汉,吸取秦亡教训,巩固“大一统”社会的需要,荀子思想适合这一需要;南宋,理学兴起和发展,其哲学出发点是人性本善。
(3)在社会转型时期,荀子约束人的放任行为,建立秩序的思想对整合并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具有借鉴意义。荀子强调道德在法律施行和官僚政治中的作用,这一思想有助于当代的法制建设。
解析 本题考查荀子的思想。第(1)问,根据材料“人性之恶,其善者伪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历史学习资料
历史巩固学习资料
其国乱„„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即可概括出荀子的主要观点;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即可说明其观点形成的主要背景。第(2)问,根据材料二“汉兴,江都相董仲舒亦大儒,作书美孙卿”“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即可指出荀子思想在西汉和南宋学术界的不同境遇;根据西汉和南宋的政治统治、社会背景即可说明不同境遇的主要原因。第(3)问,根据材料“荀子认为,礼在社会理想层面上的价值是建立社会等差秩序„„这种价值取向将会在社会分化的态势下,发挥其社会整合的功能„„充分认识到了道德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要求处于政治实践中的从政者首先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性„„”即可概括出荀子思想的现代价值。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董仲舒是汉代的第一大儒,封建社会理论大厦的设计师和建筑师,封建社会初期的有建树的思想家,同时,他还是汉代的第一大教育家。以上这都是值得肯定的方面。不过,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也包含了神秘主义的、形而上学的东西,特别是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其维护封建专制和压抑人性的方面,始终是消极方面,特别是到封建社会的后期,便日益走向了阻碍社会前进的反动方面。
——王永祥《董仲舒评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加以评析。(要求:对董仲舒思想持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结合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答案 下面提供三种不同观点供参考。
观点一:赞成董仲舒思想。史实依据:①统一是中国发展的主流,“春秋大一统”思想可以为实现今天祖国的完全统一提供理论支撑;②董仲舒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③“五常”思想推崇仁义礼智信,可以改造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
观点二:反对董仲舒思想。史实依据:①“春秋大一统”思想充满唯心色彩;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历史学习资料
历史巩固学习资料
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不利于学术文化的自由发展;③“天人感应”学说宣扬了“君权神授”;④“三纲”思想充满专制等级色彩。
观点三:对董仲舒思想应该一分为二地客观评价。史实依据:可以参考上面两种观点的史实,从略。
解析 本题属于探究型试题,答案具有开放性,言之成理即可。
历史学习资料
第二篇:汉代儒学讲课稿范文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 专题一第二课 《汉代儒学》教案
一、课标分析
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针对于本课内容确立了如下课程标准: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分析:要完成此目标最重要的要从两个方面着手,1、正统思想的演变过程;
2、儒学的发展历程。
二、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能力 知道“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任用儒士等手段,儒学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认识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的价值
2、过程与方法
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课后练习以及多年来的考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立以下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对焚书坑儒的评价、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内容、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教学难点:对新儒学思想内容的理解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建水文庙的视频)文庙是祭祀孔子,推广儒教的礼制性建筑。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化融合中及传承中,文庙集艺术价值、文化价值、思想价值于一身,其功能已经远远超出了纪念性建筑的本身含义,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象征。文庙的存在,体现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那么儒学是合适兴起的?前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学就是在那个时候出现的。儒家文化是如何从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成为主流文化的呢?他又经历了怎样的曲折过程呢?这便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问题。
(由此导入课题《汉代儒学》)第一幕:“焚书坑儒”
教师:在儒学从“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之前,它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阶段,那就是秦始皇时期的“焚书坑儒”。
在秦朝建立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过程中,皇帝采纳了丞相李斯的建议,除秦国官定史书《秦记》以外,其他各国的史书都予以烧毁;除博士官所负责管理的文献以外,天下私人收藏的《诗》,《书》,百家诸语,都必须上缴予以烧毁。之后,秦始皇疑心一些儒生散布反对自己的言语,于是下令将这些人逮捕,并将违反禁令的四百六十余人坑杀于咸阳,以警告天下的文化人。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焚书坑儒”事件。(呈现史料)下面老师给大家展现两组史料,给大家两分钟事件,请大家仔细阅读史料结合所学知识,思考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老师:对,回答的很好,其原因是1.在关于郡县制的辩论中,丞相李斯斥责儒者依古制实行分封制的主张不合时宜;2.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借用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3.更重要的一点是,是秦朝建立专制主义政治体系的需要,是始皇帝统一法度的需要。老师:好,下面老师给大家两首唐诗,大家仔细阅读,并对“焚书坑儒”作出一个客观的评价。(注意辩证的看待问题)学生回答:......老师:嗯,对,我们所看待问题要全面,因此对于焚书坑儒的评价也要客观,其一它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发生的,是秦始皇为了维护统治的需要;其二它粗暴地否定先秦思想文化成就,是中文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其三它使文化成为政治的附庸,文化氛围由生动活跃变为死气沉沉,儒学的发展也因此进入低潮 第二幕:“罢黜百家”
我们知道,秦二世而亡,汉高祖刘邦凭借其雄才大略,平定四方结束了战乱,统一了国家,建立了汉朝。然而汉朝建立之初,统治者面对的是一个饱经战乱,满目疮痍的国家。这时候汉高祖接受了黄老之学,主张无为而治,实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国家得以重战乱中慢慢恢复。故汉初黄老之学逐渐为世人所推崇。公元前104年仅16岁的汉武帝继位,他继承了先辈们发展成果,但也继承了汉初以来的社会问题:一个王国问题,汉初分封同姓诸侯王已然坐大。他们拥有一地的军权、财权和行政权。俨然是一个独立王国威胁国家统一。另一个匈奴问题,由于汉初国力弱小被迫与匈奴和亲但匈奴还经常南下掠夺,破坏中原农耕经济政权的安全。社会矛盾因此日益激化。怎么办?汉初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思想还能继续吗? 学生回答:不能
老师:对,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显然不合时宜,这时候就需要另一种思想来支持。在前一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儒家思想注重礼乐教化,主张“仁、义、礼、智、信”,儒学本身的作用: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复礼,利于统治者统治。并且汉代大儒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将儒学与法家、阴阳五行家结合使之更符合适宜,满足了汉武帝统治的需要。所以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下面我们来看看董仲舒当时都有写什么主张?(列出史料)
老师:同学们在阅读了以上史料后,可以看出董仲舒提出了什么主张? 学生回答:......老师:对,很好。一是提出:春秋大一统的思想,二是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思想,还有一点,三是行仁政,轻徭薄赋。那么汉武帝为什么会采纳董仲舒的主张呢? 学生回答......老师:来,我们一起来看。首先,汉武帝东征西讨,巩固了汉的统治,而“大一统”思想整好满足了他中央集权的需要;其次,“君权神授”的观点在百姓心中确立了君主地位的合法化,是加强君权的需要;再次,行仁政,轻徭薄赋,可以缓和社会矛盾。因此,汉武帝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
老师:那么汉武帝都采用了哪些具体措施来“独尊儒术”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10页第三段,然后告诉老师答案。学生回答:......老师:对,主要措施就是三点1.重用儒生,2.表彰六经,3,设立太学。
老师: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汉代始设于京师。汉武帝时,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在长安设太学。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汉武帝创建太学,令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太学和郡国学主要是培养统治人民的封建官僚,但是在传播文化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
老师:下面我给大家一则史料,请大家分析史料反映了一种什么现象?并请大家阅读课本第11页第一段,思考太学的出现当时有什么意义? 学生回答:......老师:不错,太学的兴起与发展①使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②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于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使少数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人得到入仕的机会;同时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③太学生的议政运动,迫使黑暗的政治势力有所收敛。④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官僚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情况。请同学们注意,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请大家注意掌握并在课后结合之前所学相关内容加以记忆。
第三幕: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老师:好,下面我们接着来看课本的最后一个子目“科举制的文化影响”。在讲科举制的影响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在科举制之前的选官制度。
我们知道,自西周分封制以来,受分封的贵族、官吏世袭罔替,所以早期中国的选官制度以“世官制”为主,但是这样一来就出现豪门贵族垄断官位的局面。到了汉武帝时代,察举制被确立为主要的选官制度,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虽然一定程度上让有真才实干的非贵族有了从官的机会,但是也存在一定不公平的问题,而且贵族垄断官位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随着太学的建立与发展,儒学也得到了发展,儒生的力量也渐渐壮大起来,因此,隋唐时代,统治者确立了更为完备的“科举制度”来选官用人,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以考试的成绩来作为选官的标准,于是,儒生即是文化上的主角,也成为了政治上的主角。老师:好,下面我再给大家一则关于科举制的史料,请大家阅读后思考:太宗“喜”什么? 学生回答:......老师:不错,看来大家的古文功底真好。太宗“喜”什么?他“喜”的就是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考核的标准,为国家选官用人拓宽了道路,为国家选举了更多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老师:请大家再仔细阅读课本第12页第二第三段,然后自己回顾老师这节课所讲和以前大家所打下的基础知识,来一起和老师完成下面的教学练习,来看看科举制丢具有哪些文化影响。(展示PPT列出表格)学生回答:......老师:下面我来总结一下,科举制的影响:(1)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稳固。(2)儒学因科举制而显荣,同时也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3)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而科举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也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4)文人学士醉心于功名利禄,因此导致古代中国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第四幕:课后总结
老师:好了,在本节课技术前,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今天都讲了些什么。
首先,我们看了在儒学确立为正统思想之前,经历了秦始皇“焚书坑儒”的这么一个黑暗的时代,这里要注意理解对“焚书坑儒”的客观评价;接下来,我们有看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这一幕里,大家要对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做重点记忆与理解;然后,我们讲到了“太学”的设立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大家要注意“太学”建立的意义,这是重点;最后,随着太学的发展,儒学得到发张传播,科举制随之形成,儒生也渐渐成为了政治舞台的主角,那么科举制对后世有什么深远的意义呢?请大家加强记忆。
老师:本节课围绕一个主线,就是儒学从创立到经历了发展的一个黑暗时代,再到被统治者所采用,成为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从而一直影响至今。(展示材料)
那么老师有课后个问题,儒学思想从确立为正统思想以来到现在的这两千多年,对我们的影响一直在延续,那么对于当今社会来说儒学的现代价值在哪?我们该怎样对待儒学?
学生和老师共同探究:儒学的现实意义挖掘,政治方面:以人为本,以德治国;外交方面: 和而不同,以和为贵;文化方面: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人与自然: 天人合一,和谐共生。(回归现今,升华主题)
课时结束!
云南师范大学 历史与行政学院 10级人文教育班 姓名:费云浩 电话:***
第三篇:汉代儒学教案
汉代儒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焚书坑儒”批判的学习,学生能认识和理解儒学在汉代得以兴起的社会背景。通过学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和科举制等重要史实,学生能理解儒学在汉朝成为正统思想的过程以及后世对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
2.过程与方法
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并结合初中历史、高中必修I、必修II的相关知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从不同的角度发现、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统思想的内涵以及发展历程的认识,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太学兴起及科举制进行客观评价。四教学过程:
师:在前面的课文中我们学过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为“诸子百家”之一,成蔚然大宗;到了秦朝,儒家思想的命运如何?
引用唐朝诗人章碣《焚书坑》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请思考:诗人在这首诗中讽刺了哪一历史事件?为什么当时会出现这种历史局面?
一、秦朝儒家的历史命运(板书)
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打击(投影)
为什么要“焚书坑儒”?① 秦朝统一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文化氛围由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生动活跃转为死气沉沉。②儒生、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借用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目的在于钳制人们思想,维护专制统治。秦始皇是焚烧了所有的书籍吗?哪些书籍不在焚烧之列? 思考:为什么秦王朝不焚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学生: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而医药、卜筮、种树之书是实用之学,对社会和国家直接有益,不构成对政权的威胁。
对“焚书坑儒”的评价: ①实质:是文化专制政策。
②积极影响:在当时有特定的历史背景,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统治。
③消极影响:文化成为政治的附庸,文化氛围变得死气沉沉,儒学的发展因此进入低潮; 这是对先秦思想文化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浩劫。成为两千年文化专制的开端,对思想文化的传播造成了恶劣影响,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自汉代以来,“焚书坑儒”受到了主流文化的批判,有人称之为“灭学之祸”。
从战国到秦始皇统一,统治者重视法家思想,“中央集权、严刑峻法”,最终导到秦朝“二世而亡”教训惨痛;西汉建立后,汉初的统治者又采取什么统治思想来治理国家? 生: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前面的专题介绍有所铺垫)师:黄老思想的实行有何影响?让学生结合材料进行归纳 到汉武帝时期,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稳定,但同时也面临很多问题。
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都迫切需要变汉初的“无为”为“有为”,那么,汉武帝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学生讨论、交流,组织答案后回答。教师通过投影小结:
①
政治方面:存在王国问题和相国权重问题——实行“推恩令”和设立中朝 ②
民族关系方面:匈奴问题和越族问题——抗击匈奴和设立三郡
③
经济方面: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盐铁官营;铸“五铢钱”,统一货币 ④
对外关系上: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
师:通过上述措施,汉武帝达到了政治、经济的“大一统”,因此思想上国家“大一统”成为现实的需要。因此在思想上,采用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二、独尊儒术罢黜百家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谁的主张?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 董仲舒(目不窥园的典故)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董仲舒的主张?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主张与实现国家“大一统”有什么关系?
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原始材料来分析董仲舒的主要观点:
1、“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2、“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董仲舒《春秋繁露》
3、“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那些)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董仲舒传》
老师:上述材料中包含董仲舒的哪些主要观点?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董仲舒的主张?(投影)
a、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和“独尊儒术”。b、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 c、针对缓解矛盾的需要,发挥“仁政”提倡轻徭薄赋的观点 d、针对维护统治秩序的需要,提出“三纲五常”的观点
特点:以儒家思想为主,外儒内法,兼有道家、阴阳家等思想,具有神秘化色彩。董仲舒的思想之所以被汉武帝采纳,一方面由于董仲舒改造了儒家思想适应了大一统的政治需要,另一方面汉武帝时期需要思想上的大一统来巩固政治经济上的大一统。可以说,儒家思想的改造适应了大一统的时代需要,大一统的时代需要选择了改造后的儒家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由学生在课本中划出。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汉武帝采取了哪些具体的措施来巩固儒学的正统地位呢?
三、太学和郡学——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板书)
学生回答:(学生得出下列答案不难,关键是老师帮助学生整理归纳出条理)汉武帝对教育体制进行改革:
在中央:创办了太学,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在地方: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影响:对教育: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对社会风气: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对统治基础: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对政坛: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四、察举制、科举制度——儒学的正统地位进一步强化
让学生阅读教材,总结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指出无论是察举制还是科举制都是以儒家思想为考试内容,而考试的成绩是选官的依据,这样就把儒家思想,考试和做官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五板书设计(小结)
汉代儒学
秦代儒学挫折——焚书坑儒汉代儒学兴起——正统思想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二)太学的出现——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三)科举制的文化影响——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强化;
第四篇:汉代儒学导学案
汉代儒学导学案
设计者:于红梅审稿人:高二历史备课组1课时教研主任备课组长班级第小组号姓名成绩
【学习目标】
1、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2、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所造成的影响。
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形成进行客观评价。
【学法指导】
1、依据导学案知识梳理,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示出来,并填写在右边的空白栏中以备课堂上集体讨论、突破。
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
预习导学(10分钟)
知识点
一、“焚书坑儒”批判
1、原因:(1)为什么儒学在秦时受到严厉打击?
(2)为什么秦王朝不焚禁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2、经过:见课本第9页
3、评价:(1)实质:
(2)积极:
(3)消极:
知识点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背景:(1)
(2)
(3)目的(实质)
(1)思想主张 :
A:大一统,“独尊儒术
B:“君权神授” “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
C:发挥儒家仁政思想
D:“三纲五常”
(2)评价:
2、想一想: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学的政策有何不同?导致不同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对儒学
知识点
三、太学的出现
1、教育体制: 中央:
地方:
2、影响:
知识点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2、科举制度
(1)确立
(2)特点
(3)影响
展示导思(20分钟)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春秋繁露·为人者天地》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春秋繁露·深察民号》
材料二:“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与天同者,大治”,天降祥瑞;“与天异者,大乱”,天降灾祸。“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之大义也。”
材料三:《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1)据材料一、二、三,董仲舒提出了什么观点
检测导练(10分钟)
①崇法反儒②防止旧势力复辟③毁灭文化④加强思想控制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2、教材中引用唐章碣诗:“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该诗提到了哪些历史事件
A.统一六国,焚书坑儒B.政治改革,平定山东
C.焚书坑儒、农民起义D.农民起义、刘项文盲
3、(董)仲舒说上曰:“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汉兴,循而未改。古井田法虽难猝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赡不足,塞并兼之路,然后可善治也。”材料中反映的信息正确的是
① 商鞅变法,承认土地私有② 董仲舒主张抑制土地兼并
③ 董仲舒对商鞅变法不完全赞同 ④ 材料中体现了儒家“仁”的思想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
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全球通史》中提出:“„„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文化遗产。” 这里谈到的“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最有可能涉及到()
A.天人感应B.仁爱尚贤C.三纲五常 D.民贵君轻
5、儒学到了汉朝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A、人定胜天B、无为而治C、君权神授D、仁政思想
6、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主要利用了儒学的()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民贵君轻C、性善论D、大一统
7、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的形成④儒学之外其他各个学派的消亡
A、②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
8、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
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交锋此削彼长的残酷性
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
C、道学理论存在明显缺陷而新儒学博大精深
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
9、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的教义(注;成为主导的统治思想)。不过,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一认识主要是基于
A.儒家学说与法家学说的主张基本相同
B.儒家学说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C.儒家学说推崇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D.儒家学说接受了法家的法治思想
10、汉武帝的哪些措施,对于促使儒家思想居于正统地位起了直接的作用()
①举贤良对策②重用文学儒者③举办太学,讲授儒家经典④设立地方郡国学校,广泛传播儒学
②③④D①②③④
第五篇:汉代儒学教案
二 汉代儒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焚书坑儒”批判的学习,学生能认识和理解儒学在汉代得以兴起的社会背景。通过学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和科举制等重要史实,学生能理解儒学在汉朝成为正统思想的过程以及后世对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2.过程与方法
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并结合初中历史、高中必修I、必修II的相关知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从不同的角度发现、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统思想的内涵以及发展历程的认识,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三教学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太学兴起及科举制进行客观评价。四教学过程:
一、秦朝儒家的历史命运(板书)
二、独尊儒术罢黜百家
董仲舒的主要观点:
1、“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2、“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董仲舒《春秋繁露》
3、“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那些)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董仲舒传》
老师:上述材料中包含董仲舒的哪些主要观点?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董仲舒的主张?(投影)
a、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和“独尊儒术”。b、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 c、针对缓解矛盾的需要,发挥“仁政”提倡轻徭薄赋的观点 d、针对维护统治秩序的需要,提出“三纲五常”的观点
特点:以儒家思想为主,外儒内法,兼有道家、阴阳家等思想,具有神秘化色彩。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汉武帝采取了哪些具体的措施来巩固儒学的正统地位呢?
三、太学和郡学——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板书)
学生回答:(学生得出下列答案不难,关键是老师帮助学生整理归纳出条理)汉武帝对教育体制进行改革:
在中央:创办了太学,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在地方: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