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一历史 汉代儒学教案 华东师大版
浙江省衢州市仲尼中学高一历史 汉代儒学教案 华东师大版
一、教材分析
本课分四目,主要介绍了从秦朝到汉朝统治阶级对治国思想的调整。第一目,讲汉代儒学兴起的背景,即秦朝“焚书坑儒”批判。后三目讲儒学的兴起:第二目讲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第三目讲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第四目讲儒学经典成为科举考试(隋唐)的主要内容,进一步强化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二、学情分析
本课部分知识在初中课本中已有出现,如“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所以注意初中课本的衔接与区别。同时,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合作探究课堂问题。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2.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教师要予以适当的指导与及时而准确的评价。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路程的认识,弘扬和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几个问题形成客观的评价。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从《论语》视频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回顾春秋战国——秦朝儒家思想的地位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经过孔子、孟子、荀子的创立和发展,早期儒学在社会上很有影响,称为显学。
新课讲解
一、儒学兴起的背景
秦朝,“焚书坑儒”,使儒学受到压制,儒学走向低潮。
1、战国和秦朝文化氛围有何不同?原因何在?
战国:百家争鸣:各国纷争,尚未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学术氛围较宽松 秦朝:国家完成统一,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巩固统一,必须加强思想控制
2、原因
① 秦朝统一后,并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② 儒生,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圣贤言论,批评时政,不利于秦朝的统治。③导火线:关于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
3、概况
①焚书:焚书的范围:六国的历史记载+私人收藏的书+严禁私下谈论+严禁私藏禁书
不焚的书:《秦记》+博士管理的文献+有实用价值的书籍(医药、卜筮、种树)②坑儒:警告文化人
4、评价
①实质:文化专制政策
②积极:在当时是必要的,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一定程度上维护统治
③消极:a、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浩劫。
b、使儒学走向低潮 C、受到主流文化的批判
西汉初年,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儒家思想逐渐复苏
二、儒学兴起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材料分析)
(1)背景: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但也面临许多问题,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
① 政治:王国问题
② 民族关系:北方:匈奴+南方西南地区 ③ 经济: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
(2)用人政策:汉武帝起用“贤良文学”的儒生,担任官职,以备咨询治国方略
(3)个人发挥: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新儒学,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其建议得到采纳。
a、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 c、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发挥“仁政”:轻徭薄赋 d、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提出“三纲五常”
特点:外儒内法,继承儒家“仁政”学说,又吸收法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
2、汉代的教育体制——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1)太学地位:
汉武帝时期,创办太学: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2)招生目的:
对教育: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对社会风气: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对统治基础: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出身中下层的人,也能进入仕途,扩大统治基础。对政坛: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3)汉武帝的文化体制改革影响(讨论)a、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b、结束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彻底结束),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c、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推动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3、科举制——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强化(自主学习)1.选官制度的变化: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2.确立;隋朝——完善:唐朝——发展;北宋——强化:明清 3.特点:①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依据
②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
4.影响:
① 有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稳固:儒生成为专制政治的仆从;儒学成为统治臣民的思想工具
② 促成持久的读书风尚,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文化的发展 ③ 选官方式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④ 读书-考试——做官,知识分子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⑤ 导致古代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薄弱,影响科技的发展。
小结
结合本课你认为儒学的现代价值在哪?我们该怎样对待儒学?(讨论)
儒家的大一统意识,民本意识、道德意识与和谐意识等,对维护中华民族统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谋求社会的共同发展和生态环境都不无裨益。但在对儒家思 3 想积极性加以发挥的同时,也不要被一些传统儒家的陈规陋俗所束缚,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六、板书设计
一、儒学兴起的背景
二、儒学兴起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2、汉代的教育体制——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3、科举制——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强化
七、分层练习
C类 1.焚书坑儒事件发生以后可能产生的后果中,不正确的是
A.中国文化遭受一场浩劫
B.儒家学说重新创立
C.文化史家批判这一现象
D.儒学发展因此而进入低潮
2.秦始皇“焚书坑儒”摧残了先秦文化,钳制了思想。他的这一作为主要是针对 A.儒学的独尊地位 B.主张分封的思想
C.妄议朝政的儒生 D.企图判乱的六国旧贵族
3.董仲舒对儒学思想作了改造,形成了新儒学体系,其本质意图是 A.通过“举贤良”成为治国人才
B.发扬光大儒家学说
C.提醒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D.适应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B类 4.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中对最高统治者有震慑作用的学说是 A.“春秋大一统”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D.“仁政” 5.奶奶不断唠叨:“老天爷爷,你怎么不挣眼,这雨没完没了地下,你还叫我们穷人活不活。”以上是某文学作品中的片段,“奶奶”的话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天”的敬意,这与中国古代哪一学派有关
A.道家学派 B.法家学派 C.儒家学派 D.墨家学派 6.今天的博士,是众多莘莘学子追求的高学位,但最初的博士是指 A.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
B.儒家学派的弟子
C.博闻广记.学问高深的士人 D.帮助皇帝出谋划策的的官员
7.假如你是汉武帝时的一名学生,你要进入全国最高学府接受教育,你必须去哪里? A.长安、太学 B.洛阳、书院 C.南京、国子监 D.曲阜、孔庙 A类 8.假如你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个书生,你所遇到的景况可能是 ①你的教科书除了儒家经典外还会有法家经典 ②你可以到郡县的学校就读
③即使你不是贵族子弟也有机会读书 ④如果你考试合格的话,可以到政府任职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教学的地方)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同义),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引自《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他的学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他与汉武帝一起作为西汉鼎盛时代的代表是当之无愧的。
──田昌五.安作樟主编《秦汉史》 材料三 董仲舒是有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在当时就享有“群儒之首”的声誉,在中国文化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奋进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冯天谕等著《中华文化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董仲舒的观点。
(2)材料二、三分别提出对董仲舒的不同评价标准,你比较同意上述哪一种看法?为什么?
八、教学反思
采用一系列的问题把课文内容串起来,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找到答案并总结出来。具体如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本课的难点,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理解实行该政策的原因;其次,让学生把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核心内容;再次,让学生明白,汉武帝推崇的“儒术”,与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有所不同;最后,设太学,以“五经”为主要教材,大力推行儒学教育,是实行“独尊儒术”的必然结果。突破了难点。
第二篇:汉代儒学教案
汉代儒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焚书坑儒”批判的学习,学生能认识和理解儒学在汉代得以兴起的社会背景。通过学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和科举制等重要史实,学生能理解儒学在汉朝成为正统思想的过程以及后世对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
2.过程与方法
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并结合初中历史、高中必修I、必修II的相关知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从不同的角度发现、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统思想的内涵以及发展历程的认识,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太学兴起及科举制进行客观评价。四教学过程:
师:在前面的课文中我们学过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为“诸子百家”之一,成蔚然大宗;到了秦朝,儒家思想的命运如何?
引用唐朝诗人章碣《焚书坑》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请思考:诗人在这首诗中讽刺了哪一历史事件?为什么当时会出现这种历史局面?
一、秦朝儒家的历史命运(板书)
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打击(投影)
为什么要“焚书坑儒”?① 秦朝统一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文化氛围由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生动活跃转为死气沉沉。②儒生、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借用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目的在于钳制人们思想,维护专制统治。秦始皇是焚烧了所有的书籍吗?哪些书籍不在焚烧之列? 思考:为什么秦王朝不焚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学生: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而医药、卜筮、种树之书是实用之学,对社会和国家直接有益,不构成对政权的威胁。
对“焚书坑儒”的评价: ①实质:是文化专制政策。
②积极影响:在当时有特定的历史背景,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统治。
③消极影响:文化成为政治的附庸,文化氛围变得死气沉沉,儒学的发展因此进入低潮; 这是对先秦思想文化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浩劫。成为两千年文化专制的开端,对思想文化的传播造成了恶劣影响,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自汉代以来,“焚书坑儒”受到了主流文化的批判,有人称之为“灭学之祸”。
从战国到秦始皇统一,统治者重视法家思想,“中央集权、严刑峻法”,最终导到秦朝“二世而亡”教训惨痛;西汉建立后,汉初的统治者又采取什么统治思想来治理国家? 生: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前面的专题介绍有所铺垫)师:黄老思想的实行有何影响?让学生结合材料进行归纳 到汉武帝时期,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稳定,但同时也面临很多问题。
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都迫切需要变汉初的“无为”为“有为”,那么,汉武帝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学生讨论、交流,组织答案后回答。教师通过投影小结:
①
政治方面:存在王国问题和相国权重问题——实行“推恩令”和设立中朝 ②
民族关系方面:匈奴问题和越族问题——抗击匈奴和设立三郡
③
经济方面: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盐铁官营;铸“五铢钱”,统一货币 ④
对外关系上: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
师:通过上述措施,汉武帝达到了政治、经济的“大一统”,因此思想上国家“大一统”成为现实的需要。因此在思想上,采用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二、独尊儒术罢黜百家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谁的主张?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 董仲舒(目不窥园的典故)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董仲舒的主张?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主张与实现国家“大一统”有什么关系?
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原始材料来分析董仲舒的主要观点:
1、“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2、“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董仲舒《春秋繁露》
3、“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那些)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董仲舒传》
老师:上述材料中包含董仲舒的哪些主要观点?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董仲舒的主张?(投影)
a、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和“独尊儒术”。b、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 c、针对缓解矛盾的需要,发挥“仁政”提倡轻徭薄赋的观点 d、针对维护统治秩序的需要,提出“三纲五常”的观点
特点:以儒家思想为主,外儒内法,兼有道家、阴阳家等思想,具有神秘化色彩。董仲舒的思想之所以被汉武帝采纳,一方面由于董仲舒改造了儒家思想适应了大一统的政治需要,另一方面汉武帝时期需要思想上的大一统来巩固政治经济上的大一统。可以说,儒家思想的改造适应了大一统的时代需要,大一统的时代需要选择了改造后的儒家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由学生在课本中划出。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汉武帝采取了哪些具体的措施来巩固儒学的正统地位呢?
三、太学和郡学——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板书)
学生回答:(学生得出下列答案不难,关键是老师帮助学生整理归纳出条理)汉武帝对教育体制进行改革:
在中央:创办了太学,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在地方: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影响:对教育: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对社会风气: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对统治基础: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对政坛: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四、察举制、科举制度——儒学的正统地位进一步强化
让学生阅读教材,总结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指出无论是察举制还是科举制都是以儒家思想为考试内容,而考试的成绩是选官的依据,这样就把儒家思想,考试和做官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五板书设计(小结)
汉代儒学
秦代儒学挫折——焚书坑儒汉代儒学兴起——正统思想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二)太学的出现——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三)科举制的文化影响——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强化;
第三篇:汉代儒学教案
二 汉代儒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焚书坑儒”批判的学习,学生能认识和理解儒学在汉代得以兴起的社会背景。通过学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和科举制等重要史实,学生能理解儒学在汉朝成为正统思想的过程以及后世对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2.过程与方法
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并结合初中历史、高中必修I、必修II的相关知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从不同的角度发现、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统思想的内涵以及发展历程的认识,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三教学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太学兴起及科举制进行客观评价。四教学过程:
一、秦朝儒家的历史命运(板书)
二、独尊儒术罢黜百家
董仲舒的主要观点:
1、“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2、“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董仲舒《春秋繁露》
3、“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那些)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董仲舒传》
老师:上述材料中包含董仲舒的哪些主要观点?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董仲舒的主张?(投影)
a、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和“独尊儒术”。b、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 c、针对缓解矛盾的需要,发挥“仁政”提倡轻徭薄赋的观点 d、针对维护统治秩序的需要,提出“三纲五常”的观点
特点:以儒家思想为主,外儒内法,兼有道家、阴阳家等思想,具有神秘化色彩。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汉武帝采取了哪些具体的措施来巩固儒学的正统地位呢?
三、太学和郡学——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板书)
学生回答:(学生得出下列答案不难,关键是老师帮助学生整理归纳出条理)汉武帝对教育体制进行改革:
在中央:创办了太学,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在地方: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第四篇:汉代儒学讲课稿范文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 专题一第二课 《汉代儒学》教案
一、课标分析
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针对于本课内容确立了如下课程标准: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分析:要完成此目标最重要的要从两个方面着手,1、正统思想的演变过程;
2、儒学的发展历程。
二、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能力 知道“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任用儒士等手段,儒学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认识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的价值
2、过程与方法
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课后练习以及多年来的考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立以下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对焚书坑儒的评价、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内容、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教学难点:对新儒学思想内容的理解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建水文庙的视频)文庙是祭祀孔子,推广儒教的礼制性建筑。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化融合中及传承中,文庙集艺术价值、文化价值、思想价值于一身,其功能已经远远超出了纪念性建筑的本身含义,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象征。文庙的存在,体现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那么儒学是合适兴起的?前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学就是在那个时候出现的。儒家文化是如何从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成为主流文化的呢?他又经历了怎样的曲折过程呢?这便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问题。
(由此导入课题《汉代儒学》)第一幕:“焚书坑儒”
教师:在儒学从“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之前,它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阶段,那就是秦始皇时期的“焚书坑儒”。
在秦朝建立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过程中,皇帝采纳了丞相李斯的建议,除秦国官定史书《秦记》以外,其他各国的史书都予以烧毁;除博士官所负责管理的文献以外,天下私人收藏的《诗》,《书》,百家诸语,都必须上缴予以烧毁。之后,秦始皇疑心一些儒生散布反对自己的言语,于是下令将这些人逮捕,并将违反禁令的四百六十余人坑杀于咸阳,以警告天下的文化人。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焚书坑儒”事件。(呈现史料)下面老师给大家展现两组史料,给大家两分钟事件,请大家仔细阅读史料结合所学知识,思考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老师:对,回答的很好,其原因是1.在关于郡县制的辩论中,丞相李斯斥责儒者依古制实行分封制的主张不合时宜;2.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借用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3.更重要的一点是,是秦朝建立专制主义政治体系的需要,是始皇帝统一法度的需要。老师:好,下面老师给大家两首唐诗,大家仔细阅读,并对“焚书坑儒”作出一个客观的评价。(注意辩证的看待问题)学生回答:......老师:嗯,对,我们所看待问题要全面,因此对于焚书坑儒的评价也要客观,其一它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发生的,是秦始皇为了维护统治的需要;其二它粗暴地否定先秦思想文化成就,是中文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其三它使文化成为政治的附庸,文化氛围由生动活跃变为死气沉沉,儒学的发展也因此进入低潮 第二幕:“罢黜百家”
我们知道,秦二世而亡,汉高祖刘邦凭借其雄才大略,平定四方结束了战乱,统一了国家,建立了汉朝。然而汉朝建立之初,统治者面对的是一个饱经战乱,满目疮痍的国家。这时候汉高祖接受了黄老之学,主张无为而治,实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国家得以重战乱中慢慢恢复。故汉初黄老之学逐渐为世人所推崇。公元前104年仅16岁的汉武帝继位,他继承了先辈们发展成果,但也继承了汉初以来的社会问题:一个王国问题,汉初分封同姓诸侯王已然坐大。他们拥有一地的军权、财权和行政权。俨然是一个独立王国威胁国家统一。另一个匈奴问题,由于汉初国力弱小被迫与匈奴和亲但匈奴还经常南下掠夺,破坏中原农耕经济政权的安全。社会矛盾因此日益激化。怎么办?汉初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思想还能继续吗? 学生回答:不能
老师:对,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显然不合时宜,这时候就需要另一种思想来支持。在前一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儒家思想注重礼乐教化,主张“仁、义、礼、智、信”,儒学本身的作用: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复礼,利于统治者统治。并且汉代大儒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将儒学与法家、阴阳五行家结合使之更符合适宜,满足了汉武帝统治的需要。所以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下面我们来看看董仲舒当时都有写什么主张?(列出史料)
老师:同学们在阅读了以上史料后,可以看出董仲舒提出了什么主张? 学生回答:......老师:对,很好。一是提出:春秋大一统的思想,二是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思想,还有一点,三是行仁政,轻徭薄赋。那么汉武帝为什么会采纳董仲舒的主张呢? 学生回答......老师:来,我们一起来看。首先,汉武帝东征西讨,巩固了汉的统治,而“大一统”思想整好满足了他中央集权的需要;其次,“君权神授”的观点在百姓心中确立了君主地位的合法化,是加强君权的需要;再次,行仁政,轻徭薄赋,可以缓和社会矛盾。因此,汉武帝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
老师:那么汉武帝都采用了哪些具体措施来“独尊儒术”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10页第三段,然后告诉老师答案。学生回答:......老师:对,主要措施就是三点1.重用儒生,2.表彰六经,3,设立太学。
老师: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汉代始设于京师。汉武帝时,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在长安设太学。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汉武帝创建太学,令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太学和郡国学主要是培养统治人民的封建官僚,但是在传播文化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
老师:下面我给大家一则史料,请大家分析史料反映了一种什么现象?并请大家阅读课本第11页第一段,思考太学的出现当时有什么意义? 学生回答:......老师:不错,太学的兴起与发展①使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②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于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使少数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人得到入仕的机会;同时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③太学生的议政运动,迫使黑暗的政治势力有所收敛。④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官僚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情况。请同学们注意,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请大家注意掌握并在课后结合之前所学相关内容加以记忆。
第三幕: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老师:好,下面我们接着来看课本的最后一个子目“科举制的文化影响”。在讲科举制的影响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在科举制之前的选官制度。
我们知道,自西周分封制以来,受分封的贵族、官吏世袭罔替,所以早期中国的选官制度以“世官制”为主,但是这样一来就出现豪门贵族垄断官位的局面。到了汉武帝时代,察举制被确立为主要的选官制度,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虽然一定程度上让有真才实干的非贵族有了从官的机会,但是也存在一定不公平的问题,而且贵族垄断官位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随着太学的建立与发展,儒学也得到了发展,儒生的力量也渐渐壮大起来,因此,隋唐时代,统治者确立了更为完备的“科举制度”来选官用人,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以考试的成绩来作为选官的标准,于是,儒生即是文化上的主角,也成为了政治上的主角。老师:好,下面我再给大家一则关于科举制的史料,请大家阅读后思考:太宗“喜”什么? 学生回答:......老师:不错,看来大家的古文功底真好。太宗“喜”什么?他“喜”的就是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考核的标准,为国家选官用人拓宽了道路,为国家选举了更多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老师:请大家再仔细阅读课本第12页第二第三段,然后自己回顾老师这节课所讲和以前大家所打下的基础知识,来一起和老师完成下面的教学练习,来看看科举制丢具有哪些文化影响。(展示PPT列出表格)学生回答:......老师:下面我来总结一下,科举制的影响:(1)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稳固。(2)儒学因科举制而显荣,同时也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3)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而科举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也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4)文人学士醉心于功名利禄,因此导致古代中国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第四幕:课后总结
老师:好了,在本节课技术前,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今天都讲了些什么。
首先,我们看了在儒学确立为正统思想之前,经历了秦始皇“焚书坑儒”的这么一个黑暗的时代,这里要注意理解对“焚书坑儒”的客观评价;接下来,我们有看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这一幕里,大家要对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做重点记忆与理解;然后,我们讲到了“太学”的设立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大家要注意“太学”建立的意义,这是重点;最后,随着太学的发展,儒学得到发张传播,科举制随之形成,儒生也渐渐成为了政治舞台的主角,那么科举制对后世有什么深远的意义呢?请大家加强记忆。
老师:本节课围绕一个主线,就是儒学从创立到经历了发展的一个黑暗时代,再到被统治者所采用,成为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从而一直影响至今。(展示材料)
那么老师有课后个问题,儒学思想从确立为正统思想以来到现在的这两千多年,对我们的影响一直在延续,那么对于当今社会来说儒学的现代价值在哪?我们该怎样对待儒学?
学生和老师共同探究:儒学的现实意义挖掘,政治方面:以人为本,以德治国;外交方面: 和而不同,以和为贵;文化方面: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人与自然: 天人合一,和谐共生。(回归现今,升华主题)
课时结束!
云南师范大学 历史与行政学院 10级人文教育班 姓名:费云浩 电话:***
第五篇:汉代儒学导学案
汉代儒学导学案
设计者:于红梅审稿人:高二历史备课组1课时教研主任备课组长班级第小组号姓名成绩
【学习目标】
1、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2、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所造成的影响。
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形成进行客观评价。
【学法指导】
1、依据导学案知识梳理,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示出来,并填写在右边的空白栏中以备课堂上集体讨论、突破。
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
预习导学(10分钟)
知识点
一、“焚书坑儒”批判
1、原因:(1)为什么儒学在秦时受到严厉打击?
(2)为什么秦王朝不焚禁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2、经过:见课本第9页
3、评价:(1)实质:
(2)积极:
(3)消极:
知识点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背景:(1)
(2)
(3)目的(实质)
(1)思想主张 :
A:大一统,“独尊儒术
B:“君权神授” “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
C:发挥儒家仁政思想
D:“三纲五常”
(2)评价:
2、想一想: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学的政策有何不同?导致不同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对儒学
知识点
三、太学的出现
1、教育体制: 中央:
地方:
2、影响:
知识点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2、科举制度
(1)确立
(2)特点
(3)影响
展示导思(20分钟)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春秋繁露·为人者天地》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春秋繁露·深察民号》
材料二:“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与天同者,大治”,天降祥瑞;“与天异者,大乱”,天降灾祸。“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之大义也。”
材料三:《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1)据材料一、二、三,董仲舒提出了什么观点
检测导练(10分钟)
①崇法反儒②防止旧势力复辟③毁灭文化④加强思想控制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2、教材中引用唐章碣诗:“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该诗提到了哪些历史事件
A.统一六国,焚书坑儒B.政治改革,平定山东
C.焚书坑儒、农民起义D.农民起义、刘项文盲
3、(董)仲舒说上曰:“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汉兴,循而未改。古井田法虽难猝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赡不足,塞并兼之路,然后可善治也。”材料中反映的信息正确的是
① 商鞅变法,承认土地私有② 董仲舒主张抑制土地兼并
③ 董仲舒对商鞅变法不完全赞同 ④ 材料中体现了儒家“仁”的思想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
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全球通史》中提出:“„„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文化遗产。” 这里谈到的“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最有可能涉及到()
A.天人感应B.仁爱尚贤C.三纲五常 D.民贵君轻
5、儒学到了汉朝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A、人定胜天B、无为而治C、君权神授D、仁政思想
6、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主要利用了儒学的()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民贵君轻C、性善论D、大一统
7、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的形成④儒学之外其他各个学派的消亡
A、②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
8、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
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交锋此削彼长的残酷性
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
C、道学理论存在明显缺陷而新儒学博大精深
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
9、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的教义(注;成为主导的统治思想)。不过,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一认识主要是基于
A.儒家学说与法家学说的主张基本相同
B.儒家学说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C.儒家学说推崇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D.儒家学说接受了法家的法治思想
10、汉武帝的哪些措施,对于促使儒家思想居于正统地位起了直接的作用()
①举贤良对策②重用文学儒者③举办太学,讲授儒家经典④设立地方郡国学校,广泛传播儒学
②③④D①②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