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儒学对汉代政治(范文模版)
论儒学对汉代政治、经济、礼仪制度的影响
汉代的儒家学者在继承先秦儒学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对儒学进行了发展和改造,使儒家学说更加适应于汉代封建大统一。
西汉前期是儒家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汉初儒家在总结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训时,也对秦朝时遭到“焚书坑儒”的厄运加以反思,儒生认识到必须使儒学适应现实社会,并在这方面做出了努力。西汉中期,一代大师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在更高的阶段上融合了黄老、法家、阴阳等各家思想,发展了儒家的思想体系。特别是董仲舒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也,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从而确立儒学在中国思想上的地位。自此以后,汉武帝更是将儒学推上了统治思想的地位,从而使儒学实现了由“在野”到“在官”的转变,从而对整个汉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礼仪制度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政治方面,儒学与汉代君主专制紧密结合在一起,这就直接提高了专制君主的素质,同时又对专制君主有着约束作用。儒学在政治、思想上取得了统治地位,因此汉代儒学非常注重君主教育。比如“天子之元子,士也。天下无生而贵者也。”(《礼记·郊特性》)从理论上肯定了君主教育的必要性。博士晁错也十分强调君主教育。《汉书·晁错传》曾经提到“人主所以尊显功名,扬于万世之后者,以知术数也。”这时期的统治者已经开始强调儒学的经世致用,以其所学施于政治是其最终的目的,从政治实践上来看,汉代君主研习儒学的政治效应主要表现为训政和施政两个方面。汉代皇帝依循经义以施政:君主依循儒家政治文化学说施行了一系列上层建筑的改革,如汉武帝“行封禅,改正朔,易服色,定官名,协音律”,又东汉的郊祀制度、宗庙制度、百神祭祀,从而确定了汉代的礼仪制度;依循儒家经典中广开言路、议政以制的民主性观点,君主重视朝议制度,所以西汉时期,皇帝对某些重大问题作出决策之前,一般先交丞相、御史大夫、廷尉等官员集议,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集中朝臣的智慧,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从而减少了决策盲目和失误,有利于合理方案的拟定,加强统治,减少弊端;依循儒家的屈君申天,谴告理论,君主常常下诏“罪己”,按照汉儒的“谴告”理论就是如果君主失德无道,上天便会降灾异以示谴责警告,直至“更命有德”,这样就对君主的人格有所抑制,有利于政治开明;依循儒家民本、德治思想,君主大多重农务本,爱民利民,两汉君主都把重农本奉为基本国策,春季劝农桑、废除苛政、赏赐民爵和布帛,停建劳民工程,赈济贫困鳏寡孤独,表彰孝悌力田,薄赋税亦是汉政的特点,汉赋一直保持在三十税一的水平上。皇帝引儒经以训政:主要表现在君主自己动手撰写诏令以及君主征引儒经发布诏令这两个方面。
汉代的经济同样受到儒学的影响。无论是在经济思想还是在经济政策上,儒学都对经济起着重要的钳制作用。在思想上,汉初盛行的是自由经济思想。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将黄老思想作为统治思想,实行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政策,同时为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又鼓励商业的发展,故西汉前期重利主义思想极为盛行,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无论士农工商,大都以追求财富和权欲作为自己的思想动机,所以正是在这种观念的主导作用之下,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对古往今来的逐利活动给予了高度肯定,而功利主义的最终动摇是在西汉中期,这时,由于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重利观念在思想上受到严峻挑战,被称为汉代儒宗的董仲舒就在这时公开提出:“夫仁人者,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也正是在这种重义主义潮流的推动下,班固撰写《司马迁传》时,批评司马迁“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这就使得汉代的经济思想由最初的自由主义到重义轻利的转变。自从汉代统治者“独尊儒术”,汉代的经济政策也随之而改变,汉代的经济政策可以从限田、重农、工商贸易和禁民二业这四个方面加以概括。在限田方面,自秦朝“令黔首自实田”对土地私有制加以承认和肯定,秦亡后,汉承秦制,对土地私有制进一步确认和加以发展,再到汉初的“黄老思想”对土地兼并产生了负面影响,使得土地兼并问题日益严重,所以,汉代儒宗董仲舒最先利用儒家经学理论,提出关于限民名田以解决土地兼并问题的构想,他建议“限民名田,塞并兼之路”。与此同时,汉代统治者实行重农政策,汉初统治者虽然也以农为本,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朴素的农本思想,“独尊儒术”之后,汉代统治者的重农政策的立论则具有经学的浓厚色彩,武帝时期,董仲舒直接从儒家经义出发,阐述了重农思想,他提倡“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并且强烈呼吁汉武帝要减轻人民的负担,减少赋税,“薄赋敛”,减少劳役,使人民感到宽松,努力耕作。由于董仲舒在思想和社会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此后,最高统治者更积极地推行重农政策,将其视为治国之要,为使重农政策落实到实处,汉代政府依据儒家经典理论,制定了轻徭薄赋政策,这一政策在“独尊儒术”之后也具有了经学的浓厚色彩,汉代统治者还用经学直接指导农田水利,如《汉书·平当传》:“平当,以经明《禹贡》,使行河为骑都尉,领河堤。”这是以《禹贡》来指导治河。汉代的重农政策,由于最高统治者的诏令和劝勉,儒学之士的呼吁和率先垂范,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农业发展,改善了人民生活,促进了社会稳定,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在工商贸易政策方面,汉初实行的是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这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负面效应,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彻底放弃以往的自由放任政策,转而采取严厉的抑商政策。很多儒生都把经学引入到抑商政策的理论中去,他们从重义轻利的角度着眼,认为抑末之所以重要,不仅是因为所谓重本即重农,更重要的是还关系到重义还是重利的问题。另一重要的经济政策便是禁民二业,简单的说就是禁止百姓同时从事两种职业,这个政策是直接根据儒家经学的观点制定的,具体而言,就是它以儒学的四民分工论作为制定和推行的依据,这实际上是对重农抑末政策的一种补充。
儒学对汉代的礼仪制度也产生了深刻影响。儒家重礼,主张礼治。董仲舒认为,礼是继天地,体阴阳,慎主客,序尊卑、贵贱、大小之位,而“差内外远近新旧之极者也”。汉朝开国之初,就十分重礼,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实行以礼治国,礼成了政治、社会活动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准则与指南,因此,汉代国家制定各种礼仪制度,加强封建统治。汉代的皇帝礼制是明清时代礼仪制度的基础,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一直到刘秀建立东汉之后,对与皇帝有关的礼仪制度进行了改造和发展,使得东汉礼仪集前代之大成,形成了一套规范的朝觐、封禅和祭祀之礼。
汉代是儒学发展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儒家在经历了春秋战国不为国君所重视到秦始皇“焚书坑儒”而在汉代儒者的不断改造之下取得了政治和思想上的统治地位,从而与整个汉代的社会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深刻的影响了汉代的政治、经济、礼仪制度以及其他诸多方面,使得汉代社会的一切都不可避免的打上了儒家经学的烙印。儒学影响着汉代社会,同时汉代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也对儒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汉儒学家们顺应时代的要求,不断补充发展、改造,为儒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得儒学顺应时代潮流,从而保证了儒学在整个汉朝以及以后的历朝历代都居于政治和思想上的统治地位,这也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第二篇:汉代儒学教案
汉代儒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焚书坑儒”批判的学习,学生能认识和理解儒学在汉代得以兴起的社会背景。通过学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和科举制等重要史实,学生能理解儒学在汉朝成为正统思想的过程以及后世对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
2.过程与方法
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并结合初中历史、高中必修I、必修II的相关知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从不同的角度发现、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统思想的内涵以及发展历程的认识,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太学兴起及科举制进行客观评价。四教学过程:
师:在前面的课文中我们学过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为“诸子百家”之一,成蔚然大宗;到了秦朝,儒家思想的命运如何?
引用唐朝诗人章碣《焚书坑》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请思考:诗人在这首诗中讽刺了哪一历史事件?为什么当时会出现这种历史局面?
一、秦朝儒家的历史命运(板书)
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打击(投影)
为什么要“焚书坑儒”?① 秦朝统一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文化氛围由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生动活跃转为死气沉沉。②儒生、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借用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目的在于钳制人们思想,维护专制统治。秦始皇是焚烧了所有的书籍吗?哪些书籍不在焚烧之列? 思考:为什么秦王朝不焚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学生: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而医药、卜筮、种树之书是实用之学,对社会和国家直接有益,不构成对政权的威胁。
对“焚书坑儒”的评价: ①实质:是文化专制政策。
②积极影响:在当时有特定的历史背景,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统治。
③消极影响:文化成为政治的附庸,文化氛围变得死气沉沉,儒学的发展因此进入低潮; 这是对先秦思想文化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浩劫。成为两千年文化专制的开端,对思想文化的传播造成了恶劣影响,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自汉代以来,“焚书坑儒”受到了主流文化的批判,有人称之为“灭学之祸”。
从战国到秦始皇统一,统治者重视法家思想,“中央集权、严刑峻法”,最终导到秦朝“二世而亡”教训惨痛;西汉建立后,汉初的统治者又采取什么统治思想来治理国家? 生: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前面的专题介绍有所铺垫)师:黄老思想的实行有何影响?让学生结合材料进行归纳 到汉武帝时期,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稳定,但同时也面临很多问题。
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都迫切需要变汉初的“无为”为“有为”,那么,汉武帝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学生讨论、交流,组织答案后回答。教师通过投影小结:
①
政治方面:存在王国问题和相国权重问题——实行“推恩令”和设立中朝 ②
民族关系方面:匈奴问题和越族问题——抗击匈奴和设立三郡
③
经济方面: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盐铁官营;铸“五铢钱”,统一货币 ④
对外关系上: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
师:通过上述措施,汉武帝达到了政治、经济的“大一统”,因此思想上国家“大一统”成为现实的需要。因此在思想上,采用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二、独尊儒术罢黜百家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谁的主张?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 董仲舒(目不窥园的典故)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董仲舒的主张?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主张与实现国家“大一统”有什么关系?
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原始材料来分析董仲舒的主要观点:
1、“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2、“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董仲舒《春秋繁露》
3、“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那些)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董仲舒传》
老师:上述材料中包含董仲舒的哪些主要观点?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董仲舒的主张?(投影)
a、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和“独尊儒术”。b、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 c、针对缓解矛盾的需要,发挥“仁政”提倡轻徭薄赋的观点 d、针对维护统治秩序的需要,提出“三纲五常”的观点
特点:以儒家思想为主,外儒内法,兼有道家、阴阳家等思想,具有神秘化色彩。董仲舒的思想之所以被汉武帝采纳,一方面由于董仲舒改造了儒家思想适应了大一统的政治需要,另一方面汉武帝时期需要思想上的大一统来巩固政治经济上的大一统。可以说,儒家思想的改造适应了大一统的时代需要,大一统的时代需要选择了改造后的儒家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由学生在课本中划出。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汉武帝采取了哪些具体的措施来巩固儒学的正统地位呢?
三、太学和郡学——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板书)
学生回答:(学生得出下列答案不难,关键是老师帮助学生整理归纳出条理)汉武帝对教育体制进行改革:
在中央:创办了太学,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在地方: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影响:对教育: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对社会风气: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对统治基础: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对政坛: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四、察举制、科举制度——儒学的正统地位进一步强化
让学生阅读教材,总结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指出无论是察举制还是科举制都是以儒家思想为考试内容,而考试的成绩是选官的依据,这样就把儒家思想,考试和做官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五板书设计(小结)
汉代儒学
秦代儒学挫折——焚书坑儒汉代儒学兴起——正统思想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二)太学的出现——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三)科举制的文化影响——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强化;
第三篇:汉代儒学导学案
汉代儒学导学案
设计者:于红梅审稿人:高二历史备课组1课时教研主任备课组长班级第小组号姓名成绩
【学习目标】
1、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2、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所造成的影响。
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形成进行客观评价。
【学法指导】
1、依据导学案知识梳理,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示出来,并填写在右边的空白栏中以备课堂上集体讨论、突破。
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
预习导学(10分钟)
知识点
一、“焚书坑儒”批判
1、原因:(1)为什么儒学在秦时受到严厉打击?
(2)为什么秦王朝不焚禁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2、经过:见课本第9页
3、评价:(1)实质:
(2)积极:
(3)消极:
知识点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背景:(1)
(2)
(3)目的(实质)
(1)思想主张 :
A:大一统,“独尊儒术
B:“君权神授” “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
C:发挥儒家仁政思想
D:“三纲五常”
(2)评价:
2、想一想: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学的政策有何不同?导致不同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对儒学
知识点
三、太学的出现
1、教育体制: 中央:
地方:
2、影响:
知识点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2、科举制度
(1)确立
(2)特点
(3)影响
展示导思(20分钟)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春秋繁露·为人者天地》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春秋繁露·深察民号》
材料二:“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与天同者,大治”,天降祥瑞;“与天异者,大乱”,天降灾祸。“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之大义也。”
材料三:《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1)据材料一、二、三,董仲舒提出了什么观点
检测导练(10分钟)
①崇法反儒②防止旧势力复辟③毁灭文化④加强思想控制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2、教材中引用唐章碣诗:“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该诗提到了哪些历史事件
A.统一六国,焚书坑儒B.政治改革,平定山东
C.焚书坑儒、农民起义D.农民起义、刘项文盲
3、(董)仲舒说上曰:“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汉兴,循而未改。古井田法虽难猝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赡不足,塞并兼之路,然后可善治也。”材料中反映的信息正确的是
① 商鞅变法,承认土地私有② 董仲舒主张抑制土地兼并
③ 董仲舒对商鞅变法不完全赞同 ④ 材料中体现了儒家“仁”的思想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
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全球通史》中提出:“„„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文化遗产。” 这里谈到的“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最有可能涉及到()
A.天人感应B.仁爱尚贤C.三纲五常 D.民贵君轻
5、儒学到了汉朝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A、人定胜天B、无为而治C、君权神授D、仁政思想
6、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主要利用了儒学的()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民贵君轻C、性善论D、大一统
7、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的形成④儒学之外其他各个学派的消亡
A、②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
8、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
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交锋此削彼长的残酷性
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
C、道学理论存在明显缺陷而新儒学博大精深
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
9、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的教义(注;成为主导的统治思想)。不过,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一认识主要是基于
A.儒家学说与法家学说的主张基本相同
B.儒家学说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C.儒家学说推崇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D.儒家学说接受了法家的法治思想
10、汉武帝的哪些措施,对于促使儒家思想居于正统地位起了直接的作用()
①举贤良对策②重用文学儒者③举办太学,讲授儒家经典④设立地方郡国学校,广泛传播儒学
②③④D①②③④
第四篇:汉代儒学教案
二 汉代儒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焚书坑儒”批判的学习,学生能认识和理解儒学在汉代得以兴起的社会背景。通过学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和科举制等重要史实,学生能理解儒学在汉朝成为正统思想的过程以及后世对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2.过程与方法
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并结合初中历史、高中必修I、必修II的相关知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从不同的角度发现、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统思想的内涵以及发展历程的认识,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三教学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太学兴起及科举制进行客观评价。四教学过程:
一、秦朝儒家的历史命运(板书)
二、独尊儒术罢黜百家
董仲舒的主要观点:
1、“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2、“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董仲舒《春秋繁露》
3、“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那些)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董仲舒传》
老师:上述材料中包含董仲舒的哪些主要观点?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董仲舒的主张?(投影)
a、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和“独尊儒术”。b、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 c、针对缓解矛盾的需要,发挥“仁政”提倡轻徭薄赋的观点 d、针对维护统治秩序的需要,提出“三纲五常”的观点
特点:以儒家思想为主,外儒内法,兼有道家、阴阳家等思想,具有神秘化色彩。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汉武帝采取了哪些具体的措施来巩固儒学的正统地位呢?
三、太学和郡学——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板书)
学生回答:(学生得出下列答案不难,关键是老师帮助学生整理归纳出条理)汉武帝对教育体制进行改革:
在中央:创办了太学,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在地方: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第五篇:汉代儒学讲课稿范文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 专题一第二课 《汉代儒学》教案
一、课标分析
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针对于本课内容确立了如下课程标准: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分析:要完成此目标最重要的要从两个方面着手,1、正统思想的演变过程;
2、儒学的发展历程。
二、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能力 知道“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任用儒士等手段,儒学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认识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的价值
2、过程与方法
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课后练习以及多年来的考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立以下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对焚书坑儒的评价、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内容、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教学难点:对新儒学思想内容的理解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建水文庙的视频)文庙是祭祀孔子,推广儒教的礼制性建筑。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化融合中及传承中,文庙集艺术价值、文化价值、思想价值于一身,其功能已经远远超出了纪念性建筑的本身含义,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象征。文庙的存在,体现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那么儒学是合适兴起的?前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学就是在那个时候出现的。儒家文化是如何从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成为主流文化的呢?他又经历了怎样的曲折过程呢?这便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问题。
(由此导入课题《汉代儒学》)第一幕:“焚书坑儒”
教师:在儒学从“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之前,它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阶段,那就是秦始皇时期的“焚书坑儒”。
在秦朝建立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过程中,皇帝采纳了丞相李斯的建议,除秦国官定史书《秦记》以外,其他各国的史书都予以烧毁;除博士官所负责管理的文献以外,天下私人收藏的《诗》,《书》,百家诸语,都必须上缴予以烧毁。之后,秦始皇疑心一些儒生散布反对自己的言语,于是下令将这些人逮捕,并将违反禁令的四百六十余人坑杀于咸阳,以警告天下的文化人。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焚书坑儒”事件。(呈现史料)下面老师给大家展现两组史料,给大家两分钟事件,请大家仔细阅读史料结合所学知识,思考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老师:对,回答的很好,其原因是1.在关于郡县制的辩论中,丞相李斯斥责儒者依古制实行分封制的主张不合时宜;2.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借用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3.更重要的一点是,是秦朝建立专制主义政治体系的需要,是始皇帝统一法度的需要。老师:好,下面老师给大家两首唐诗,大家仔细阅读,并对“焚书坑儒”作出一个客观的评价。(注意辩证的看待问题)学生回答:......老师:嗯,对,我们所看待问题要全面,因此对于焚书坑儒的评价也要客观,其一它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发生的,是秦始皇为了维护统治的需要;其二它粗暴地否定先秦思想文化成就,是中文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其三它使文化成为政治的附庸,文化氛围由生动活跃变为死气沉沉,儒学的发展也因此进入低潮 第二幕:“罢黜百家”
我们知道,秦二世而亡,汉高祖刘邦凭借其雄才大略,平定四方结束了战乱,统一了国家,建立了汉朝。然而汉朝建立之初,统治者面对的是一个饱经战乱,满目疮痍的国家。这时候汉高祖接受了黄老之学,主张无为而治,实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国家得以重战乱中慢慢恢复。故汉初黄老之学逐渐为世人所推崇。公元前104年仅16岁的汉武帝继位,他继承了先辈们发展成果,但也继承了汉初以来的社会问题:一个王国问题,汉初分封同姓诸侯王已然坐大。他们拥有一地的军权、财权和行政权。俨然是一个独立王国威胁国家统一。另一个匈奴问题,由于汉初国力弱小被迫与匈奴和亲但匈奴还经常南下掠夺,破坏中原农耕经济政权的安全。社会矛盾因此日益激化。怎么办?汉初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思想还能继续吗? 学生回答:不能
老师:对,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显然不合时宜,这时候就需要另一种思想来支持。在前一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儒家思想注重礼乐教化,主张“仁、义、礼、智、信”,儒学本身的作用: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复礼,利于统治者统治。并且汉代大儒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将儒学与法家、阴阳五行家结合使之更符合适宜,满足了汉武帝统治的需要。所以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下面我们来看看董仲舒当时都有写什么主张?(列出史料)
老师:同学们在阅读了以上史料后,可以看出董仲舒提出了什么主张? 学生回答:......老师:对,很好。一是提出:春秋大一统的思想,二是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思想,还有一点,三是行仁政,轻徭薄赋。那么汉武帝为什么会采纳董仲舒的主张呢? 学生回答......老师:来,我们一起来看。首先,汉武帝东征西讨,巩固了汉的统治,而“大一统”思想整好满足了他中央集权的需要;其次,“君权神授”的观点在百姓心中确立了君主地位的合法化,是加强君权的需要;再次,行仁政,轻徭薄赋,可以缓和社会矛盾。因此,汉武帝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
老师:那么汉武帝都采用了哪些具体措施来“独尊儒术”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10页第三段,然后告诉老师答案。学生回答:......老师:对,主要措施就是三点1.重用儒生,2.表彰六经,3,设立太学。
老师: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汉代始设于京师。汉武帝时,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在长安设太学。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汉武帝创建太学,令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太学和郡国学主要是培养统治人民的封建官僚,但是在传播文化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
老师:下面我给大家一则史料,请大家分析史料反映了一种什么现象?并请大家阅读课本第11页第一段,思考太学的出现当时有什么意义? 学生回答:......老师:不错,太学的兴起与发展①使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②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于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使少数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人得到入仕的机会;同时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③太学生的议政运动,迫使黑暗的政治势力有所收敛。④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官僚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情况。请同学们注意,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请大家注意掌握并在课后结合之前所学相关内容加以记忆。
第三幕: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老师:好,下面我们接着来看课本的最后一个子目“科举制的文化影响”。在讲科举制的影响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在科举制之前的选官制度。
我们知道,自西周分封制以来,受分封的贵族、官吏世袭罔替,所以早期中国的选官制度以“世官制”为主,但是这样一来就出现豪门贵族垄断官位的局面。到了汉武帝时代,察举制被确立为主要的选官制度,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虽然一定程度上让有真才实干的非贵族有了从官的机会,但是也存在一定不公平的问题,而且贵族垄断官位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随着太学的建立与发展,儒学也得到了发展,儒生的力量也渐渐壮大起来,因此,隋唐时代,统治者确立了更为完备的“科举制度”来选官用人,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以考试的成绩来作为选官的标准,于是,儒生即是文化上的主角,也成为了政治上的主角。老师:好,下面我再给大家一则关于科举制的史料,请大家阅读后思考:太宗“喜”什么? 学生回答:......老师:不错,看来大家的古文功底真好。太宗“喜”什么?他“喜”的就是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考核的标准,为国家选官用人拓宽了道路,为国家选举了更多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老师:请大家再仔细阅读课本第12页第二第三段,然后自己回顾老师这节课所讲和以前大家所打下的基础知识,来一起和老师完成下面的教学练习,来看看科举制丢具有哪些文化影响。(展示PPT列出表格)学生回答:......老师:下面我来总结一下,科举制的影响:(1)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稳固。(2)儒学因科举制而显荣,同时也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3)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而科举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也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4)文人学士醉心于功名利禄,因此导致古代中国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第四幕:课后总结
老师:好了,在本节课技术前,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今天都讲了些什么。
首先,我们看了在儒学确立为正统思想之前,经历了秦始皇“焚书坑儒”的这么一个黑暗的时代,这里要注意理解对“焚书坑儒”的客观评价;接下来,我们有看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这一幕里,大家要对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做重点记忆与理解;然后,我们讲到了“太学”的设立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大家要注意“太学”建立的意义,这是重点;最后,随着太学的发展,儒学得到发张传播,科举制随之形成,儒生也渐渐成为了政治舞台的主角,那么科举制对后世有什么深远的意义呢?请大家加强记忆。
老师:本节课围绕一个主线,就是儒学从创立到经历了发展的一个黑暗时代,再到被统治者所采用,成为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从而一直影响至今。(展示材料)
那么老师有课后个问题,儒学思想从确立为正统思想以来到现在的这两千多年,对我们的影响一直在延续,那么对于当今社会来说儒学的现代价值在哪?我们该怎样对待儒学?
学生和老师共同探究:儒学的现实意义挖掘,政治方面:以人为本,以德治国;外交方面: 和而不同,以和为贵;文化方面: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人与自然: 天人合一,和谐共生。(回归现今,升华主题)
课时结束!
云南师范大学 历史与行政学院 10级人文教育班 姓名:费云浩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