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冠教育:巧用心理效应 助孩子致胜中考

时间:2019-05-14 13:05: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冠教育:巧用心理效应 助孩子致胜中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冠教育:巧用心理效应 助孩子致胜中考》。

第一篇:学冠教育:巧用心理效应 助孩子致胜中考

家长:巧用心理效应 助孩子致胜中考

是社会生活当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正确地认识、了解、掌握并利用心理效应,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家庭教育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标签效应

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被称为“标签效应”。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认为:“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

心理学认为,之所以会出现“标签效应”,主要是因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无论是“好”是“坏”,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

禁果效应

禁果效应也叫做“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越是禁止的东西,人们越要得到手。这与人们的好奇心与逆反心理有关。有一句谚语:“禁果格外甜”,就是这个道理。

“禁果效应”存在的心理学依据在于,无法知晓的“神秘”的事物,比能接触到的事物对人们有更大的诱惑力,也更能促进和强化人们渴望接近和了解的诉求。我们常说的“吊胃口”、“卖关子”,就是因为受传者对信息的完整传达有着一种期待心理。

例:进入青春期的孩子逐渐对异性产生好感,从而谈起了“恋爱”,很多家长怕影响学习,所以就使尽各种办法让两个孩子分开,可是越是这样两个孩子之间的“感情”越好。这就是禁果效应的效果。

期望效应

期望效应又叫“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这个效应源于古希腊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古希腊雕刻家皮格马利翁深深地爱上了自己用象牙雕刻的美丽少女,并希望少女能够变成活生生的真人。他的真挚的爱感动了爱神阿劳芙罗狄特,爱神赋予了少女雕像以生命,最终皮格马利翁与自己钟爱的少女结为伉俪。

1968年美国哈佛大学的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和雅各布森教授带着一个实验小组走进一所普通的小学,对校长和教师说明要对学生进行“发展潜力”的测验。她们在6个年级的18个班里随机地抽取了部分学生,然后把名单提供给任课老师,并郑重地告诉他们,名单中的这些学生是学校中最有发展潜能的学生,并再三嘱托教师在不告诉学生本人的情况下注意长期观察。8个月后,当他们回到该小学时,惊喜地发现,名单上的学生不但在学习成绩和智力表现上均有明显进步,而且在兴趣、品行、师生关系等方面也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一现象被称为“期望效应”,后来人们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皮格马利翁的典故,称这种现象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期望效应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理学规律。家长在教育子女中,期望效应常常可以发挥它的强大而神奇的威力。

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是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坏”的光环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

很多班主任都有这样的观点,学生成绩好,就样样都好;学生成绩差,就觉得他一无是处。这就要求班主任既要充分注意学生特长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使学生的闪光点得到别人的认可,受到别人的尊重,增强学生的自信。同时也应注意,虽然对学生偏爱一些是人之常情,但过分的偏爱或溺爱都会导致感情用事,对错不分,有的还会一俊遮百丑,实际上对学生的成长是很不利的。

南风效应

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让行人把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了个寒风刺骨,结果行人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春意上身,纷纷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于是南风获得了胜利。

这个故事也称为南风效应,它说明了一个道理:温暖胜于严寒。家长在跟孩子沟通时采取“暖风长吹”“细雨润物”的教育方法,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你经常采用狂风暴雨似的批评,还是细雨润物似的鼓励呢?

第二篇:巧用心理效应

巧用心理效应,让教育变得平和亲切

甘垛镇中心幼儿园王丽琴

今天美术活动主题是《我的妈妈》,我给每个孩子一张白纸并告诉孩子,可以画自己心目中的妈妈的样子,孩子们立刻开心的画起来,我也开始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对个别幼儿进行个别帮助和引导,突然一架纸飞机撞到我的身上,我抬头环顾四周,孩子们都在认真的画着,只有徐张程正面色惊慌,不知所措,摆在位置上的画纸已经边角褶皱,躺在一边。于是我轻轻的漫不经心的问:这是谁的飞机呀?没人理我,于是我轻轻摆弄着手中的飞机,故作惊讶的说:“这飞机折得好漂亮,谁会折得这么好呢?”刚说完,程程忽地从位置上蹦起来:“老师,是我折的。”话语间满是自豪,眉宇间尽是得意。面对可爱的孩子,我抑制住想要大笑的冲动说道:“呀,是你折的。你真的很棒,折得太好了,下次教教别的小朋友好吗?”他开心地用力地点点头。“可现在是绘画活动,你应该认真绘画,是不是?”程程不好意思的点了点头。

我们都知道人喜欢听好话,害怕被批评,更何况是孩子,因此,孩子在犯错后总是不愿承认,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要总是用严厉的语言。严肃的面孔,让教育冷若冰霜,容易刺伤孩子的心灵。不妨巧用心理效应,用表扬让幼儿放松警惕,引导孩子承认错误,指出不足之处,并且提出希望。表扬可以使孩子心情愉快,信心倍增;而批评则可以使孩子保持清醒的头脑,从而使孩子充分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二者巧妙的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才能让教育变得平和亲切,容易接受。

第三篇:巧用心理效应

巧用心理效应,优化思想品德课堂

姓名:李太忠 性别:男 年龄:37岁 学历:本科 职务:教师 职称:中教一级

工作单位:濉溪县新城初级中学 邮政编码:235100 联系电话:***;*** E-mail:suixisizhong2007@163.com QQ邮箱:1014605832@qq.com

巧用心理效应,优化思想品德课堂

摘要: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所特有的一系列特点,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如能掌握运用一些心理效应的积极因素,对课堂、教学、学生进行驾驭,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首因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为突破口,谈优化思想品德课堂教育教学的一些不成熟的尝试。

关键词: 首因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 学生

教学是一门艺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所特有的思想性、人文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如能掌握运用一些心理效应的积极因素,对课堂、教学、学生进行驾驭,那么思想品德教学将会大大增强其魅力,激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满足学生探究欲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高教学实效,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不成熟的尝试和探讨:

一、重视首因效应,抓住学生注意力,赢得学生关注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对陌生人或事物初次见面形成的印象,称第一印象,这对双方以后交往关系产生影响,交往中初次印象往往会成为一种特殊的心理定式和情绪定式,称为首因效应。这一效应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Rochins)在1957年经过实验首先得到证实并提出的。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如果给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就能大大缩短师生间的距离,赢得学生的尊敬,从而有利于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我在教学实践中感受到:上好第一堂课,及每一节课的导入课,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不仅能赢得学生的敬佩,而且还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见好第一次面,讲好第一堂课

近代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经指出:“保持和复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关的心理活动第一次出现时注意和兴趣的强度。”并且这种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是人的普遍的主观性倾向,会直接影响到以后的一系列行为。第一次见面,第一节课给学生留一个好的印象太重要了。这就要求老师在见面、讲课前要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从穿着打扮到语言行为、表情、方法,从见面情境的预设与生成到教学内容做好充分的准备,以期待达到以下目的:第一、亲其师: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关心和体贴,与学生建立情感上的联系,力求一开始就留给学生“是他们知心朋友”的印象。第二、信其行:力求留给学生热心教学,知识渊博,有教学艺术等良好印象。为三年的师生关系的和谐,知识传授,学生品行修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2、珍惜每一节课,精心设计每节课的导入

长久以来,思想品德学科在学生的心目中一直是“副科”,学生对其的重视程度要远远低于其他科目。因此,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想让学生取得比较理想的成绩,不能寄希望他们在课后投入很大的精力去钻研,而是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课堂教学来说,一堂课的开始也就是学生一次新的学习的开始,首因效应同样在此发挥着它的作用。一堂课起始阶段即导入阶段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这堂课的成败。教师如果新课导入的好,能够创设出和谐的教学氛围,给学生留下好的第一印象,从而有效地构建愉悦的教学情境,来吸引学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把学习新知的压力变为探求新知的动力,使学生在接下来的课堂学习中,能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主动去获取知识,从而使首因效应发挥其积极的作用,让学生可以取得好的学习效果。我校从去年为每班都配置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利用这一有利的教学设备,我精细设计了每一节课的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动漫视频导入。视频录像具有形象、生动、直观、真实、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特点,所以采用与教材内容紧密相连的视频录像资料导入新课,可以使教学内容直观化、形象化、真实化,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八课《身边的诱惑》时,播放动漫《陨落》并提问:“你到过网吧上过网吗?该不该到网吧上网?设想没钱上网时你会字样?我们身边还有哪些诱惑?”一系列的问题的提出,再加上动漫视频《陨落》的震撼,学生们思绪万千,热情高涨,纷纷举手发言。这样既吸引同学们的普遍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在脑海中留下深刻、难忘的记忆,又顺利地进入了新课。又如在讲解七年级上册第九课《防范侵害,保护自我》这一课时,先播放一则由共青团中央权益部、中央综治委督导室和公安部宣传局联合制作的动漫视频《暑假的一天——2009暑假青少年自我保护提示》中,小女孩滴滴和小精灵共同演绎了假日在家、交通安全、面对突发时刻(遇到歹徒、火灾、溺水)该怎么办的场景,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令他们热情高涨。此时,我因势利导,及时引入新课。

又如时政热点导入。思想品德课以前叫政治课,它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时政性。教材中的理论往往与当前的热点问题密切相联,巧妙地利用时事导入新课,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激发他们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三课《珍爱生命》时我就采用08年时政热点,汶川大地震后抗震救灾的视频记录导入:地震发生后,党和国家及全国各族人民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抗震救灾,并设立全国哀悼日、下半旗致哀,这体现了对什么的重视?学生很快就能回答出这体现了对“生命”的重视,从而自然而然地进入新课。汶川大地震是最近两年全国时事最大的热点之一,也是学生最关注的一件事,用它来导入新课毫无疑问能最快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领会更深刻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平时注重教学积累,关心时政,多读书、多积累,做到厚积薄发。

我校多媒体教学设备进班开启了一扇教学的方便之门,它的兼容性非常大,除了以上列举的导入方法,我还根据每课特点运用歌曲、漫画、图文资料等方式导入。但是不管采用那种方法,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建立起师生良好的第一印象,最大限度的发挥首因效应的积极作用,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在采用课堂导入方法时,必须遵循以下的要求:

(一)考虑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

(二)符合教学内容本身的科学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营造适宜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顺利进入新课的学习中等等。

二、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发掘学生潜能,增强学生自信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到一个学校里做完调查后,划了一部分学生名单告诉班主任,这是“新近开的花朵”,潜力很大,但要求班主任暂不告诉学生,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八个月后再次测试时发现:凡是名单上的学生进步都很快,且性格开朗,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其实这些学生都是随意拟定的。显然,名单对老师产生了暗示,左右了老师对名单上学生能力和潜力的评价,使老师对学生产生了一种期待心情,同时,在自己的教育过程中,将这种期待心理通过言行举止乃至眼神传递给学生并感染了他,使他变得自尊、自信、自强,从而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超乎寻常的发展。罗森塔尔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王子的名字将这个实验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这表明期望和赞美能产生奇迹。作为学生都有可能进步,但能不能进步取决于周围的人能不能像对待优秀同学那样看待他、期待他、教育他。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人的精神支柱,是进步与成功的先决条件。所以,作为老师应该切记,不要视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为儿戏,因为要想让一个人重建自信比破坏一个人的自信要难上多少倍。更不能因为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种种问题而有意无意的“嫌弃”学生。不论他现在多么“差”你都应多加鼓励,最大限度地给他支撑起人生信念的风帆。在我们学校,由于地处城乡结合部,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在每班都存在相当数量的学困生或者叫“差”生。他们上思想品德课不带课本,上课随便说话,影响上课的大有人在。

面对这一现实,我一直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进行课堂教学管理:

首先,用爱心去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耐心去培育,少指责埋怨。

人们常说,鼓励与赞美能使白痴变成天才,批评与谩骂能使天才变白痴。正如李镇西老师来淮北讲学中所讲,如何转化差生的观点:他们特别不容易,他们的心胸最广阔,听不懂你讲课,还要一节课一节课的坚守,在努力地听。我们还怎么能去苛责他们,我们应鼓励他们,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哪怕他只能用最简单的一句回答你所提问题,我们都应给他最大的褒奖。真诚欣赏他们的每一次进步,在赞美的过程中强化他们的长处,弱化他们的短处,在潜移默化中帮他们增强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说一句话好话轻而易举,只需几秒钟,但它却激发一个人的潜能,甚至能影响他的一生。

其次,多给学生留面子,如果他们有了缺点,不当众训斥、指责学生,耐心帮助分析原因,鼓励他们克服。

在长期的教学中,我感觉面对一个犯错的学生,我们应永远记住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用四块糖教育犯错学生的故事,不能只盯着别人的错误,要善于利用情境去引导,事后的责备不是最重要的,有时它根本一点用处也没有,最重要的是心灵和未来。(只有不够聪明的人才批评、指责和抱怨别人。)让他们知道要做什么、该做什么。在我的课堂上一旦学生犯了错一般都让他们用掌握知识去弥补时间,做一件同学认可的事来弥补过失,分析现象、想象后果认识犯错的根源,做一个承诺拒绝类似的错误。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又产生了促进其改正的绝佳后果。

我还尽量接受学生的各种感情表现,不轻易做否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常抽出一定的时间下堂了解学生的想法,听听学生的见解,与学生交流,“听懂了吗?”“你觉得这样讲行吗?”“你还有什么看法?”„„这些都无形地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增强了自尊心、自信心。

没有不犯错的学生,当然也没有不犯错的老师,我一直坚持一个原则:一旦有过激行为,适时降温,并勇于向学生承认错误。长此以往,每位学生都会感觉到自己有优越的地方。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还运用其它的一些心理效应对课堂、教学、学生进行驾驭。如,利用“鲶鱼效应”、“海潮效应”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超限效应”设置教学的层次与尺度,把握传授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等。我想,只要我们从心开始,用心来教,充分遵循心理效应规律,关注动态生成,就会让学生学得灵气,课堂充满生气,真正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中所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9.6 2.吴一凡.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法.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3.翟文明.人生要掌握的60生活法则.北京:中国戏曲出版社,2005.11 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

第四篇:巧用心理效应-班级管理

巧用心理效应

班级管理从本质上说也是一个师生“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作为班级管理首要责任人的班主任,应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认真分析心理效应,根据学生心理变化、发展的规律进行班级管理。”市14中副校长、国家级家庭教育指导师李瑞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班主任可以巧妙运用几种心理效应,使班级管理更轻松。

晕轮效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某些品质有了好的印象之后,就会认为这个人一切都好;反之,若先发现了某个人的某些缺点后,就可能认为他什么都不好。这种现象在社会心理学中被称为“晕轮效应”或“光环效应”。

学习不好就什么都不好吗?学习好就一切都好吗?李瑞全建议班主任和家长一定要认真思考这个问题,不要把孩子“一棒打死”,要积极发现孩子的优点。

南风效应

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大发威力,寒气逼人,结果行人把大衣裹得更紧;南风徐徐吹拂,春暖花开,于是行人就脱下了身上的大衣。

教师教育学生要讲究方法,你怒对学生,拍桌打椅甚至体罚,会使你的学生“将大衣裹得更紧”;采用和风细雨“南风”式的教育方法,你会轻而易举地让学生“脱掉大衣”,达到你的教育目的,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超限效应

剌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在心理学中称作超级限效应。作家马克·吐温一次听牧师演讲,起初觉得牧师讲得很好,掏出所有的钱准备捐款,但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决定一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不仅未捐钱,反而从盘子里偷走了两元。

李瑞全建议班主任老师在对学生说教时要牢记“超级限效应”。

木桶效应

在管理学上有一个着名的“木桶理论”,指一个木桶用来装水时,它所盛水的容量不是由围成木桶最长的那块木板来决定,而是由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所以它又被称为“短板效应”。由此可见,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短板”的长度决定其整体发展程度。该现象通常被称为“木桶效应”。

班主任应认真研究“木桶效应”的启示,不要只关注拔尖的学生,后进的学生管理好了,班级才能和谐发展。

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是美国一位心理学家提出的心理课题。这位心理学家指出,一辆新轿车停在街边,如果有一块车玻璃被打碎,那么别的车玻璃很快也会被打碎。以致于很短时间之后,这辆新轿车的大多数玻璃都会被打碎。这种心理被命名为“破窗效应”。

班主任老师在面对学生第一次犯错误、班级第一次出现违纪现象时,“破窗效应”也许会给您带来启发。

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在1966年的一项研究中,要求教师对所教学生进行智力测验。他对教师说,班上有些学生属于大器晚成者,并把这些学生的名字念给教师听。事实上,这些名字都是从一个班级的学生中随机挑选的,他们与班上其他学生没有显着不同。可是学期末再对这些学生进行智力测验时,他们的成绩显着优于第一次测试的结果。

罗森塔尔认为,这可能是因为教师们认为这些大器晚成的学生开始崭露头角并予以特别照顾和关怀,致使他们的成绩得以改善。这就是着名的“罗森塔尔效应”。

这个心理效应告诉我们,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与期望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情况。它的神奇是教师对学生的信任、赞扬和爱所创造的,积极的心理暗示能带来积极的生活态度。希望通过了解以上几种心理效应,老师们能有所悟、有所启发,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

第五篇:巧用心理效应优化班级管理(范文模版)

巧用心理效应优化班级管理 泰州市苏陈中学

吴粉才

有效的班级管理需要什么技巧?这是一个较难回答的问题。二十多年来我见到许多优秀的老师,他们班级管理风格尽管各异确有一些共同之处。本文作者通过亲身经历和对周围老师的观察以及对班级管理理论学习,对班级管理的方法进行了一些研究,认为优化班级管理除了需要老师的强烈责任心外还需要有科学的理论指导。本文试图通过一些巧用心理学效应来优化班级管理的实例说明:班级管理是一门艺术。

破窗效应与行为习惯养成《 中学生守则》具体化是行为习惯养成的第一步,首先根据中学守则制订具体可行的班级制度,要让学生明白应该做什么,绝不可以做什么,否则会有什么后果。应该从小事抓起,小事抓好了,大事就容易解决。小到笤帚的摆放、站坐的姿势都有明确的规定,如果有人破坏某一规定应及时纠正,绝不要认为事小而产生破窗效应。在行为习惯养成中不让一扇破窗存在 : 一块窗户玻璃被人打破,如果不及时更换,其他的玻璃很快也会被人打破;清洁的墙面被人乱画几笔,如果不及时粉刷,很快就会一塌糊涂;教室一角有人丢了垃圾,如果不及时清除,很快就会垃圾成堆„„这也许是很多人认为司空见惯的现象,却被美国心理学家詹巴斗称为。“破窗效应”。当然,破窗效应并不是他的什么发明创造,我国早就流传许多类似的说法,比如“小洞不补,大洞一尺五”,“破罐子破摔”,“一日新,二日旧,三日扔进废纸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等等。有了好的行为习惯就会有好的班风。现在流行一句话:“习惯成就未来。”

洛克忠告与班干建设

洛克忠告:没有有效的监督,就不会有满意的工作绩效。明智的管理者会利用监督这把利剑,促使员工们既心有紧迫感,又满怀热情地投入到工作中去。班级管理与企业管理同理,有效的监督是班级管理的保证。俗话说:“不依规矩不成方圆”。规定应该少定,一旦定下之后,便得严格遵守。班主任不可能总是呆在班上或事必躬亲。班级规章制度建立后就要有强有力的班干监督执行。班主任应选择思想过硬,学习优良,工作负责的学生充当班干。这样,班级一切情况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下。每周利用班会让班干就班上违规违纪现象进行通报,作出处理决定。班主任要处处维护班干威信。班主任还有经常组织班干开会,传授管理方法,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一个强有力的班级领导班子可以省去班主任很多麻烦。

第一印象效应与班主任的威信

第一印象效应是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我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实际上指的就是“第一印象”的影响。第一印象效应是一个妇孺皆知的道理,为官者总是很注意烧好上任之初的“三把火”,平民百姓也深知“下马威”的妙用,每个人都力图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班主任新接到一个班后,从第一次“起立、敬礼、坐下”就要学生规规矩矩,声音响亮,让他们知道你不是一个可以马虎的老师。晨读之前到班巡视,晚自习之后到宿舍检查,让学生知道你时时在关注他们,不给行为不良者以可乘之机。让学生知道你是一个要求严格,遇事顶真的班主任,使学生有敬畏之心。

从众效应与学风

有一个成语叫做三人成虎,意思是说,有三个人谎报市上有老虎,听者就信以为真。这种人在社会群体中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大多数人认同的观点或行为的心理倾向被称为从众效应。这一效应的启示是:班主任要善于发挥从众效应的积极作用,首先要有意识地通过班会、黑板报等舆论阵地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其次,要抓好班团干部和积极分子等基本队伍的建设,组成坚强的堡垒,要及时发现班上的不良倾向,对症下药,将其遏制在萌芽状态,以防止产生从众效应的负作用。一个班级如果形成了积极向上的学风,即使有少数人不求上进也感到孤立。如果负面的从众效应产生他们就会以不求上进为荣,就会是非颠倒。

皮格玛利翁效应与自信心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塔尔森和雅各布森做了一个有趣的试验,他们对一所小学的6个班的学生成绩发展进行预测,并把他们认为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名单用赞赏的口吻通知学校的校长和有关教师,并再三叮嘱对名单保密。实际上,这些名单上的人名是他们任意选取的。然而让人出乎意料的是,8个月以后竟出现了令人惊喜的奇迹:名单上的学生个个学习进步、性格开朗活泼、求知欲强、与老师感情甚笃。为什么8个月之后竟会有如此显著的差异呢?这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原来,这些教师得到权威性的预测暗示后,便开始对这些学生投以赞美和信任的目光,态度亲切温和,即使他们犯了错误也没有严厉地指责他们,而且通过赞美他们的优点来表示信任他们能改正,实际上他们扮演着皮格马利翁的角色。正是这种暗含的期待和赞美使学生增强了进取心,使他们更加自尊、自爱、自信和自强,奋发向上,故而出现了“奇迹”。这种由于教师的赞美、信任和爱而产生的效应,他们把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玛利翁效应”留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班主任应巧用皮格玛利翁效应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禁果效应与激发兴趣

理由不充分的禁止反而会激发人们更强烈的探究欲望。记得有一小故事,说的是一酒馆在门前放了一个酒桶。上面贴了“请不要向里面看”的标签,结果很多人出于好奇都纷纷朝里面看。

一次上新课的时候,老师对学生说:“我这里有一道难题,本想让你们做一做,可连我都没做出来,看来你们就更难了。”好几个学生立刻请求老师把题写在黑板上。老师装作无可奈何的样子写了题,全班同学都忙碌起来,不一会儿,一半同学举起了手。当学生清晰地说出解题思路时,老师故意装出甘拜下风的样子说:“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看来这堂新课你们自己就能学会,有没有信心?”学生的回答当然是“有”!

超限效应与思想工作

美国著名幽默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超限效应”。超限效应在思想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学生不用心学习或屡教不改时,有的老师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学生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最后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因为学生一旦受到批评,总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心理平衡,受到重复批评时,他心里会嘀咕:“怎么老这样对我?”孩子挨批评的心情就无法复归平静,反抗心理就高亢起来。可见,老师对学生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学生“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学生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三明治效应与批评

在班主任工作中对学生的批评是常有的事,不善于批评的班主任常常与学生闹僵甚至不可收拾;善于批评的班主任简单几句话就使问题迎刃而解,这就是巧用了三明治效应。在批评心理学中,人们把批评的内容夹在两个表扬之中从而使受批评者愉快地接受批评的现象,称之为三明治效应。这种现象就如三明治,第一层总是认同、赏识、肯定、关爱对方的优点或积极面,中间这一层夹着建议、批评或不同观点,第三层总是鼓励、希望、信任、支持和帮助,使之后味无穷。这种批评法,不仅不会挫伤受批评者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而且还会积极地接受批评,并改正自己的不足方面。例如批评某生上课迟到,三明治式的批评会如此进行:你一向表现不错的,最近是否身体不佳?要不然你是不会迟到的。迟到按班级规定是要给你一点惩罚的,你说对不?身体不好的话要早点去看的,如果家里有事,你可以跟我打个招呼,我们大家都可以帮助你的。你很聪明,好好干吧!而破坏性的批评就会从头到尾都是火药味,同样是上课迟到,这种破坏性的批评就会如此进行批评:你看看现在是几点了,就你迟到,你是不是要回家,请你给我记住,以后别再给我碰着,要不然,你就别再来上学了!这样的批评怎能不使对方大失面子呢?

当然,各种方法的运用应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切不可生搬硬套。心理学上还有很多效应值得研究,作为一教育工作者对工作要有热心,对学生要有爱心,对班级要有责任心,对学问要留心,处理问题要细心,遇到难题要耐心,平时要虚心,向有经验的班主任学习,向书本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班级工作做好。

参考书目 智库百科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下载学冠教育:巧用心理效应 助孩子致胜中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冠教育:巧用心理效应 助孩子致胜中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巧用心理效应 促进班级管理

    巧用心理效应 促进班级管理 肃州区总寨学区田丽霞 什么是心理效应呢?心理效应是指由于社会心理规律的作用,使人在认识过程中,对人或事所持有的一些特殊的反映效果。心理效应在......

    巧用心理效应,提高演讲效果

    在演讲活动中,听众对演讲信息有着自己独特的心理需要。一般地说,如果听众对演讲内容有极大兴趣,便会采取积极、热情的合作态度;反之,则会采取冷漠甚至排斥的态度,演讲就不会成功,因......

    巧用心理效应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论文

    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它是建立在学生积极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基础上能动的认知活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当引入一些心理效应,会营造宽松、民主、......

    教育心理效应 读书笔记

    《教育心理效应》读书笔记 井头二中 朱彩凤 教书育人,育人为先。“教书”知识教育的直接任务,而“育人”才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胆在我们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往往对分数、考试......

    关于孩子心理教育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最美好的时期,是正处于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也是一生中为身心健康打基础的重要阶段,搞好青少年的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我曾教过一个这样的学生:在学校里和老......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 唐瑞华 利用暑假,我读了刘儒德教授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这本书,感受颇深,书中记载的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验、鲜活的案例,我都被深深地吸引了,刘教......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金启明 一本好书就是一杯好酒,它是作者智慧的结晶,是我们精神的食粮,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地品尝它呢?《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这本书正是一杯好茶、一杯好......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之三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之三 管理中的心理效应 l 马太效应。相当普遍的社会现象,一旦出名,就位登“指导”脱离根基实践,忘了自我,忘了本来的目的。而在学校里,好生好对待、差生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