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进程与反讽以及思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的体现

时间:2019-05-14 13:15: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叙事进程与反讽以及思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的体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叙事进程与反讽以及思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的体现》。

第一篇:叙事进程与反讽以及思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的体现

刘 炜

内容摘要:在叙事文教学中,从叙事理论家詹姆斯·费伦修辞叙事的研究角度出发,通过追溯叙事进程中故事层面的不稳定性以及话语层面的张力,找出文本中存在的双声复调,分析其间的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反讽语气和风格,可以培养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而不仅仅是进行单纯的英语语言教学。《爱情是谬误》为实践这种教学思路提供了很好的教学载体。关键词:叙事进程 反讽 复调 批判性思维 《爱情是谬误》 一.概述

“每一篇故事都是作者与读者的交流。”①这是后现代叙事学对叙事进行修辞研究的理论基础。在《作为修辞的叙事》一书中,詹姆斯·费伦指出,“叙事首先把某些议题或关系确定为隐含读者的兴趣核心,叙事就是围绕这些兴趣核心而展开和解决(或未能解决)矛盾的。叙事进程是通过两种方式展开的:通过不稳定性,即人物与其环境之间或之内的不稳定关系,并通过张力,即叙述者与作者或者作者与读者之间在知识、价值、判断、见解或信仰上的分歧。”②简单地说,叙事进程的推动力来自稳定性和张力这两个方面,任何来自故事层面的不稳定关系的开始或持续发展都将会如地震的发生一样推动一个叙事向前发展;而张力是一个跨文本的动力因素,存在于文本话语层面与文本外的作者或者作者的读者(相关概念参见该书附录)之间,如果他们之间任何可能出现的不同观点或观念形成冲突,同样可以推动叙事的发生和发展。相对于经典叙事学专注于叙事文本内部的结构研究,后经典的叙事的修辞研究更注重文本外的读者因素对文本阐释和阅读体验的影响,尤其是不同读者的解读对文本意义的发掘和丰富。“这恰恰是因为修辞的方法的兴趣焦点在于作者代理、文本现象和读者反应之间的多重关系,因为这种方法认为阅读是无限循环的活动。”③叙事的修辞性研究这一重心的转移似乎更贴近中国读者传统的、个人体验式阅读批评模式,但它要求解读者具有过硬的细读本领和强烈而自觉的批判意识,否则就会被叙述者话语控制,对文本的理解流于肤浅。在叙事文教学中,师生一般都会自然而然地聚焦于故事情节中各种不稳定关系的形成、发展和结局,而话语层面隐含的叙述者与作者、以及叙述者与作者的读者之间观念上的差异、以及由这些差异产生的张力对叙事进程的影响却容易受到忽视。文本中隐含的这些观念上的差异通常导致反讽风格的形成。对《爱情是谬误》这篇短篇小说反讽风格的研究似乎不是一个新问题,万维期刊网上众多相关的搜索结果中,从叙事理论角度对该文进行研究的论文不少,最贴近本文研究方向的是2007年发表的两篇文章:“互文·并置·反讽——《爱情是谬误》的复调叙事艺术” 和“不可靠叙述:《爱情是谬误》反讽意义的呈现方式”。前者讨论了“作品的序言和叙事文本之间所形成的互文关系、人物及其多种谬误的并置和反讽喜剧叙事模式的运用。”④后者注重的是“叙述者话语的不可靠呈现出文本的表层反讽;叙述者价值判断的不可靠呈现出文本的深层反讽。”⑤在后一段引文中,且不谈作者把“叙述者话语”和“叙述者价值判断”这两个概念并置进行“表层”和“深层”对比是否合理,它并没有涉及到作者、文本与读者三者之间的双向互动,而这正是修辞叙事学的叙事进程理论对文本阐释的贡献,以及它对叙事文教学的意义所在。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对这些差异的敏感性、赏析文本的反讽格调,即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一种机会。因此,在对一篇具有反讽风格的叙事文的教学解读中,我们可以把最新的叙事学理论用于培养学生的细读能力以及更重要的思辨能力,使叙事文教学更加深入文本的肌理。本文将从其叙事进程的动因和反讽的分析这两个方面,探讨教学中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二.楔子中的张力及其反讽基调

一般在长篇小说的开头会有作者题记或者稍长一些的楔子,短篇小说由于篇幅的限制很少有作者会把有限的字数浪费在题外话上。如果有,那么这个部分必定有作者不能舍弃的重要理由。十九世纪早期很多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喜欢把与故事有关的内容嵌入在小说的开头,并与后面的故事主体部分整合在一起,如欧文、霍桑、坡、麦威尔,甚至包括后期的马克·吐温,这似乎形成了美国短篇小说中的一个传统。楔子在小说中所起的作用,一般在于引出故事、介绍故事背景、暗示故事的主题等;互文性是楔子中常见的笔法。破译“楔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作品和他的写作意图、技巧和风格。”⑥马克斯·舒尔曼这篇故事中的楔子与以上传统有所不同,它以“作者杂记”的方式自成一体,与正文隔开,丝毫不参与故事的叙述,更不影响故事的完整性。但它却是实际作者与其读者、隐含作者与其读者之间“能动的循环关系”⑦的开始,是读者参与叙事进程和理解叙事的开始。

楔子部分的叙述者以一种调侃和虚张声势的语气,从与查尔斯· 兰姆的互文性比较开始,以一种先发制人、强词夺理的方式宣布自己对下面这个故事的风格和主题的主张:这是一篇说理性散文,不是一篇有关爱情的故事。这种高调的宣示即是文本中张力产生的肇始。这里教学的重点是要启发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这篇文章究竟属于什么文体?这个故事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叙述者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主张?我们能够相信叙述者的主张吗?这个楔子的意图和作用是什么?回答这些问题之后,需要学生跳出文本,摆脱叙述者的控制而逆向思考:实际作者与楔子中摆出如此姿态的叙述者之间是否同质?这是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发现和进入文本缝隙的第一步。从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中可以得出的重要结论是:文本中的叙述者是不可信的;这篇文章是反讽性质的,叙述者是实际作者讽刺的对象。这个认知是理解下面以第一人称讲述的故事正文的基本原则和方向,而这条“陈仓”是实际作者为其读者铺设的。至于作者为什么要在此讽刺叙述者,这是吸引读者深入探究正文的动因之一。三.文本中的不稳定性和张力及其反讽效果

故事层面的不稳定性首先出现在第二段叙述者对室友兼情敌皮笛·贝奇的介绍中,两人年龄背景相似,但资质和兴趣迥然相异,“我”对他充满了鄙夷。稍后对女主人公波莉的介绍同样充满了有限的承认和大肆的鄙薄。这种人物关系上的不和谐,推动故事向前发展。这两个人物真的如此愚蠢?时髦和追求时髦的人是否真的没有理性而一无是处?理性是否是衡量人和人生的标准?后两个问题涉及个人的人生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叙述者这样的铺陈让故事中的人物三角关系简单化,呈现出有利于“我”的一边倒的假象。如果我们已经接受了前面对叙述者的人格或者他对世界的理解能力的不信任,那么我们不会跟叙述者一样天真地认为他们俩仅仅是任他操纵的木偶,反而会与作者结成同盟,期待在后面的叙事进程中人物的结局会发生有趣的反转。

第一个戏剧性反转就发生在介绍部分结束之后的人物出场的第一个片段中,它证明“我”对室友痛苦根源的判断虽然快速但却是错误的。这是作者给沾沾自喜的叙述者的第一次挫败,它悄无声息地戳穿“我”在自我介绍中对自己“敏锐、料事如神”(“perspicacious, acute”)的吹嘘。这种自我否定利用男主人公的行为与其言语之间的反差对其品格或者形象进行反讽,强化读者在故事第一段中对其不可靠性的推断,叙述者兼男主人公的不可靠性是文本中所有不稳定性的根源和推动叙事进程的最大动力。但如果不进行反思,这个细节很容易被简单地理解成故事开头的过场而失去它的启发性,作者与反思性的读者却在此可以交换一个会心的眼神。在故事的最后一个阶段,“我”千辛万苦教会波莉各种逻辑谬误却被她利用来处处反驳自己,作者安排这样一个全文最大、最明显的戏剧性转折,就是情节上最大的讽刺性反转,原先的三角平衡关系被打破,然后出人意料地得到复原。在这场戏剧冲突中,只有一个失败者,那就是文本开头不可一世的叙述者“我”。课文至此结束了,但教学还应该继续深化。教师应该利用这样一个结局,触发学生进一步反思前述问题:爱情究竟是什么?爱情与逻辑(理性)在人的生活中应该具有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或者平衡?通过坦诚公开的课堂讨论,可以帮助青年学生澄清一些朦胧的爱情观和人生观,学会选择和把握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

故事中的张力存在于故事话语与实际读者之间。在“我”盘算用浣熊皮大衣交换室友的女朋友波莉的时候,其内心独白中的许多话语都是经不住逻辑推敲的。如最新版中的第二十一段和第二十四段中分别有这样的句子:“我十分清楚一个好的妻子对一个律师的职业发展是多么重要。我发现成功的律师都毫无例外地娶了个漂亮、优雅而又聪明的女人。”“无论如何,把一个漂亮的笨女人变聪明总比把一个聪明的丑女人变漂亮要简单得多。”⑨叙述者这番表白心迹的内在话语没有引起任何的人物之间或人物内心的冲突,对推动叙事进程并没有帮助,属于话语层,是叙述者对其理想读者讲述的,虚构世界中的理想读者相信这些话的逻辑价值为真;但这些以明显幼稚的语气发出的论断对于实际读者来说却是立不住脚的,叙述者的价值判断与实际读者的经验之间产生分歧,矛盾产生张力,并转化为读者进一步探究的动力,为了解决这个疑问,实际读者再次把目光由不可靠的叙述者转向实际作者。但对于那些具有逻辑思辨力的作者的读者来说,这些话语里再次出现双声复调的效果,作者让一个给别人教授逻辑的叙述者在自己的话语中犯各种逻辑错误,前后自相矛盾,凸显其浅薄、轻狂、无知和傲慢的本性。当然,在接下来的文本中,还有许多作者让叙述者的语言与逻辑常识、或者与其自身所为互相矛盾的细节。在教学中,可以在学完整篇课文之后,让学生像波莉一样用故事中“我”教授给女主人公的那些关于逻辑谬误的知识来重新检视整篇课文,看叙述者的话语中有哪些句子违犯了哪些逻辑错误,并且发散到学生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去,看看自己,或者生活中周围的人,在日常生活中通常会犯哪些逻辑谬误。经过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对课文举一反三的利用,可以生动、直观而具体地让学生欣赏作者对这篇短篇小说的整体策划和布局、了解叙事进程和其动力机制、了解反讽产生的根源、能够识别一些普通的逻辑谬误并能够予以修正。这样的课文处理方法,如果一以推多,可以丰富故事类文章的教学视角和层次,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立体的培养,重点是培养其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和习惯。四.结语

《礼记·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如果在课堂上只是让学生接受课文中语言层面的东西,这种教学就不是批判性的。“批判性思维主张使用逻辑的方法和技术对思维产品和思维过程进行合理的质疑和反思,做出恰当的评估和判断。”⑩健康的语言教学过程应该启发和帮助学生寻找文本中作者留下丰富信息,比如文本空洞或双声,积极主动地参与作者的思考,既不拒绝文本表层或者深层的观点,也不能盲目地接受文本和作者的观点。叙事文是叙述者与其读者、作者与其读者交流的载体,也是教师通过文本虚构世界的人物和作者与其学生进行交流的载体。好的叙事文教学应该紧跟文学理论发展的潮流,将其运用到现代教学实践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和能力。注 释

①PHELAN J.作为修辞的叙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2。②PHELAN J.作为修辞的叙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5。③PHELAN J.作为修辞的叙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5。

④黎清群,曹志希.互文·并置·反讽——《爱情是谬误》的复调叙事艺术[J],《外语教学》,2007(3):35 ⑤黎清群,曹志希.不可靠叙述:《爱情是谬误》反讽意义的呈现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9):18。

⑥刘炜.《拉巴契尼的女儿》的楔子中的内在互文性及作用.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2006(5):56。

⑦PHELAN J.作为修辞的叙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73。

⑧张汉熙,王立礼.高级英语[G]第三版。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64 ⑨张汉熙,王立礼.高级英语[G]第三版。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64(作者介绍:刘炜,江汉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副教授。

第二篇:英语演讲教学与思辨能力的培养 评价

《英语演讲教学与思辨能力的培养》的不足与改进建议

通过阅读分析《英语演讲教学与思辨能力的培养》,发现该文章在标题、内容及

排版方面均存在不足。

文章内容标题:文章第一部分的标题是“思辨能力的涵义”而内容却涉及到

思辨能力的发展历程、国内外关于思辨能力的研究、思辨能力的特征。中间部分

列出很多小知识点,使文章散漫,结构松散。文章第二部分标题为“演讲的重要

性及其与思辨能力的关系”,而作者只描述了现实生活中演讲出现的问题,并未

体现演讲的重要性。

文章内容方面:在文章第三部分的(三)中,作者忽略掉应该让同学们上台

自己练习演讲而不仅仅是评价。

文章排版方面:文中第二页插入的表1 作者未加以注释,让读者感到困惑,无法理解。

文章在写作方面还有改进的空间。在第一部分的“思辨能力”中,作者将认

知能力包括的部分、自我修正的六个部分,分析思维的八个要素和评价思维的九

个标准都一一列举出来,导致该部分满眼的顿号,很繁琐。如果只将下文中需要

部分的列举出来,而将不需要的作为注释附在文章后面或者将其列为表格,会使

文章更清晰明了。第二部分作者应该增加能体现演讲重要性的事例从正反两面论

述,而不是仅仅描述现实生活中演讲出现的问题。

第三篇: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实际上是每个学生都具有的一种能力,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挖掘和发展这种能力。

作为教师,首先要提高认识,在课堂上始终要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扬创新精神,改进教学方法。

整堂课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本,课堂气氛活跃。以前我们都是先把同类项的定义、合并的方法提出,然后讲解例子。学生是被动接收知识,这种注入式教学方法,学生听来枯燥无味,不能体会到获取新知识的乐趣。而李主任这堂课最大的创新就是培养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注重了过程反馈。

其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课堂上,要打破以问题为起点,以结论为终点,即“问题——解答——结论”的封闭式过程,构建“问题——探究——解答——结论——问题——探究„„”的开放式过程。

应用性、探索性、开放性试题在中考命题中占有一定的份量,这是考察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试题,也是时代赋予的特色。

例如:一个钢筋三角架在边长分别是20厘米,50厘米,60厘米,现要再设计一个与其相似的钢筋三角架,而且有长为30厘米和50厘米的两根钢筋,要求以其中一根为一边,从另一根上截下两段(允许有余料)作为两边,则不同的截法有几种?

分析:此题是开放发散题,考查了分类讨论思想和相似三角形的知识,题中截法似乎较多,实质上只有两种,即12厘米,30厘米,36厘米和10厘米,25厘米,30厘米。

解决一个个开放性问题,实质上就是一次次创新演练。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课堂的提问,作业的编制应该重视推出开放性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第四篇: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能力

文/罗修永 陶行知曾经讴歌:“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学生是未来世界的主人,他们不仅要认识世界,而且还要改造世界,推动社会的发展。这一切,需要的就是具有创新的能力,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从新课程教学入手。作为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主阵地,寓创新素质的培养于课堂教学之中,努力使每一节的课堂教学都能体现民主性、主体性、活动性,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语文学科的许多问题,答案都不像数学题那样精确,对于许多文章的主旨,也可以从多方面理解,可以进行深入挖掘,因此,教师一定要设法打掉束缚学生创造的枷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例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老师启发学生从两个方面去思考夏天的百草园:1.你从哪些方面感受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2.划出“我”描绘的百草园的动、植物,想一想,作者的描绘有规律吗?这样的启发引导,可使学生经过思考,既对课文有深刻理解,又学会观察景物的方法。

二、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语文教学过程要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引导学生面对问题,从多角度进行思考。例如:在教学议论文时,老师提到“小草”和:“昙花”,让学生讨论如何多角度认识它们,对小草:有的学生认为生命力顽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适应性强,韧的精神,“疾风知劲草”;有的学生认为小草不值得我们学习,一生庸庸碌碌,无所作为。对昙花,有的学生认为“昙花生命力太脆弱,经不起风雨的吹打,不能承受阳光的哺育。有的学生认为,昙花的生命力是短暂,亮丽的生命不在长短,关键要让自己的生命发出耀眼的光芒。对于上述的观点,教师都给予支持与鼓励。在教学《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时,我适时的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作者为什么说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从而引导学生看事物要从多角度进行思考。

三、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无论在家庭教育方面,还是在学校教育方面,学生的认知往往受家长和教师传统的是非观念的影响,而缺少创造性的思维,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培养新型人才的基础,是适应未来的需要。发散性的思维,会大大激发学生的认知能力,同时,学生的感受力、理解力、创造力都会因此而激发出来。例如,一个教师在黑板上写了个“冰”字,他问冰融化后是什么?大部分学生回答是水,而有一个学生回答是“春”,我们教师既要肯定学生看到了水,又要引导学生看到春。

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教育的首要目标,应是不断地唤醒和弘扬人的天性中的蕴藏着的探索的冲动,养成敢于质疑的个性,教师若能经常注重启发和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以时日,学生不仅能有效地掌握知识,还能潜移默化地形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和批判性思维,培养自身良好的问题意识。如在教学《怀疑和学问》一文时,我先以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不断更新作为导语,引出质疑的话题。正如文章所说的:“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通过本课教学,学生不仅学到了议论文的有关知识,还真正的意识到了质疑与学问的关系,从而培养了学生质疑的意识和能力。思源予疑,疑问是思维的火花,有了疑问才能有思维,通过思维才能辨疑解难,有所进去,才能有所创新,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自己要大量设疑,而且还要鼓励,引导学生不断的提出问题,使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

五、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让他们通过说,通过写表述出来,要为他们的想象插上翅膀,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概况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世界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我认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懂得积极地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答问题,这仅仅是第一步,还要让学生充分地发挥想象力。想象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关键,人类的发展,就是不断地证明自己的想象,把想象变成真理,把想象变成事实的过程。例如:在教学《春》这篇课文时,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闭上眼睛,把作者所描绘的春天的景物,都想象成一幅幅动人的美丽画面,同时要求他们把这些美丽的画面再丰富一些。还让学生自己也想象出一些比喻的句子,来赞美春天。

六、创设情境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学科的有些文章,可以让学生利用情境自己完成,学生在情境中,能够更深刻地领悟文章的主旨,学生在情境中发挥的越好,就说明他们对文章领悟的越深刻,就越具有创造力,而且在情境教学中,课本所没有的方面,学生都能创造性地发挥出来。例如:学习《变色龙》一课时,学生自己组合人员编排课本剧,于是学生纷纷行动,四五个人组成剧组,他们钻研教材,设计人物服装,研究人物语言、动作、心理,而且演得形象、逼真,富有创造性。这篇文章,我只在课前介绍了一下当时的写作背景,在总结时,我仅做了一些有关主旨问题的探究。学生对人物的把握,对主旨的理解,都十分深刻。总之,要把课堂变为学生创新的天地,一定要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上下工夫。通过营造民主的课堂气氛,使他们敢于创新;通过确保他们的主体地位,使他们有创新的机会;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使他们乐于创新。因此,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民主的教学方法,更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树立,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五篇: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李文康

(宝鸡市陈仓区坪头中学,陕西宝鸡,721312)

摘要:在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我们要大胆抛弃 “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开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模式,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景,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学习,以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质,优良的思维品质,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为社会培养每一个合格的人才!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能力;创新意识;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国家的兴旺,民族的振兴呼唤着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 ,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之际,更应关注课堂教学这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 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口头禅 , 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 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 在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实施创新教育呢?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等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通过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不同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或者对某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在其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形成获取、发展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以及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1.优化创新心理,激励创新意识。

创新过程并非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如远大理想、坚强的信念、诚挚的热情以及强烈的创新激情。此外,个性在创新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个性特点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创新成就的不同,而创新个性的发挥既有主观因素,又与内在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师,首先要提高认识,在课堂上始终要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扬创新精神,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多与学生沟通,营造和谐、宽松、乐学、民主、平等、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学习氛围,优化他们的创新心理。

创新意识是人在周围事物的作用下产生的一种要参与其中的强烈情绪冲动。教师要在教学中积极启动创新思想,通过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推广探究;通过新知识,引导学生求新探究;通过快捷思维训练,引导学生直觉探究;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求异、求巧探究等途径,以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2.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培养创新意识。

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给他们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创新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是以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 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引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2)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比赛、晚会、故事演说等等,借助学生的聪明才智找到生活与教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3)利用生活中的美, 教学中的美(语言美、意境美、方法美、和谐美等)培养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线条美、色彩美等给学生最大的感知,使他们充分体会给生活带来的美。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4)利用教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有趣的内容和活动总是吸引着他们,即使这种活动需要克服较大的困难,他们也乐意参加。教师只有创造出教学中的各种美,才能引发学生不断探索的兴趣,激起学生智能的涟漪,点燃学生创造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出他们创新的潜能。

3.重视提出问题,扶持创新行为。

实践证明,不能提出问题就不可能善于思考,就不可能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就不会有创造性行为。所以,在教学中,首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创设良好的“提出问题”的氛围,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体会到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其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了问题意识之后,应进一步地从不同的方向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扶持其创新行为。

要打破以问题为起点,以结论为终点,即“问题——解答——结论”的封闭式过程,构建“问题——探究——解答——结论——问题——探究„„”的开放式过程。例如,在数学中学习圆周角定理时,可以通过教具移动圆周角顶点的位置,让学生观察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位置关系,通过观察,应当认识到有些问题的答案不唯一,要分情况进行讨论:当圆心在圆周角的一条边上,同一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圆心角有什么关系?先让学生猜想,然后证明;当圆心在圆周角的内部或外部时,同一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圆心角又有什么关系?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打破习惯的思维模式,发展思维的“求异性”,一题多解、多证,就是很好的体现这种模式,从而使学生创新能力得以培养发挥。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创造思维就是一种在前人、常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的思维,是与众不同的思考。初中学科,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最合适的学科之一,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作为教学的核心要求。

1.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①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首先,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第三,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第四,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②注意培养想象力。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发现的机会,锻炼思维。③注意培养发散思维。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环节。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大小,一般来说与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是成正比例的。在教学中,要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④注意诱发学生的灵感。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是由于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应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2.重视解题教学,发展创新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人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过程中所特有的思维活动。它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而且可以产生新颖独特的想法,并能提出创造性的见解。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因此,通过解题教学,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学会从多个角度提出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使他们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等思维素质。在解题中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独立思考、大胆猜想、质疑问难、积极争辩、寻求变异、放开思路、充分想象、巧用直观、探究多种解决方案或途径,快速、简捷、准确地解决数学问题,这些都是创新思维的体现。

三、适时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势头

1.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结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要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是允许的。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而是重在帮助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误。作为教师要从客观上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

2.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比如:教学中宜常使用表扬的语气词,如:“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等表示你的关注和赞许。

3.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好奇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的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程度呈递减趋势,而创造性人才的特点却是永驻的,用好奇的眼光和心理去审视整个世界,每一个成才的人,必须保持这颗好奇的童心,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比如:对于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精神,应加以爱护和培养。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我们要大胆抛弃 “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开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模式,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景,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学习,以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质,优良的思维品质,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为社会培养每一个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

[1] 朱及群.社会心理学 [M].新华出版社 ,1991,12.[2] 肖君和.美的奥秘探寻 [M].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8,91.[3] 郭长椹.心理学专题 [M].科学普及出版社,1993,80 — 83.

下载叙事进程与反讽以及思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的体现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叙事进程与反讽以及思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的体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要】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是当前教育界极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学活动的迫切任务。本文结合幼教特点,力求从以下......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生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它点明了小学语文......

    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范文

    艺术讲演,打动听说 通过认真看了两个有关听的案例,我觉得两个课标中关于“听”的内容的共同点是: 1、 都是根据小孩子的生理特点,通过看和听的渠道,使小孩子很容易地、主动地、积......

    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音乐实践活动的内容很多,如:听、唱、奏、欣赏、创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让学生在愉快的音乐实践活......

    在几何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在几何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重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尤其在几何教学中,这一点尤为突出。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对于学生这一能力的培养对学......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摘 要 在美术教育教学中,正确地培养学生审美观点、从而提高民族优秀文化审美的情感和能力。让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艺术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和认......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学语文学科是基础教育中最重要的学科,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学生正处于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最佳起步时期和个人素质的奠基时期,......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要] 创意源自生活,小到你平时走路,大到天马行空。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来自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当然也少不了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