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修身、齐家、治国及其之间的关系
浅谈修身、齐家、治国及其之间的关系
摘要:《大学》通篇旨在阐释一种修己治人之道,亦即内圣外王之道。“至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把“修身”视为其整个道德修养体系的价值目标和根本目的,并且成为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起点。“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修身”则是连接两者的桥梁和根本,它与“齐家、治国、平天下”形成矛盾而统一的关系。“修身”与前面的“内修”项目连在一起,就是“独善其身”;与后面的“外治”项目连在一起,则是“兼济天下”。这两条道德修养原则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 修身 齐家 治国 内圣外王 道德修养 矛盾统一
修身——内圣之道
《大学》提出的“修身”途径主要是指“八条目”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实际上可以概括为两个步骤:格物致知和正心诚意。《大学》认为,修身的起点是格物致知,《大学》对格物致知没有作过多的解释,但通过一些学者的注疏,可以看出,所谓 “格物”就是指“对自然外界进行研究”,“格物”、“致知”是联系紧密、层层递进的两个步骤,“格物”的逻辑结果是获得了对万事万物运行和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而这正是“致知”的内在含义,而“致知”的来源首先是主体对客观外界事物的认知,所以《大学》说:“物格而后知致。”
在修身的第一步完成之后,《大学》又提出了“诚意”、“正心”的行为步骤。关于“正心”、“诚意”,《大学》做了详细的解释:“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惶,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在《大学》看来,所谓“正心”就是摈弃外界干扰和不良情绪的影响,使“心”能正常发挥其辨知事物的功能,即是要做到专心致志、精力集中。儒家所强调的“正心”主要是指遵守伦理道德所规定的各项行为规范。对于“诚意”,《大学》说“欲诚其意,先致其知。”先有对社会伦理的深刻认识,才能在主体内心树立真正“修己”的诚意。“……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诚意”就是不自欺欺人,就是独善其身,就是表里如一,在精神上感到极大的满足。
《大学》又云“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至此文章提到了“慎独”,然而何谓“慎独”?《大学》解释说:“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拚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慎独”所要表明的是在闲居独处、没有别人监督的情况下更要谨慎地反省自我,因为诚与不诚、欺与不欺,虽发于内心,但必然会表现出来。这实际上是提倡一种道德自律,把修己作为主观意识较强的一种修养行为,不完全依赖于外界条件的约束,也不借修为的幌子而专做给别人看以钓名沽誉。后世大儒对“慎独”都是非常看重的,明代王阳明、清代曾国藩等都对此有过精辟的见解。在现代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关系中,“慎独”仍是一条非常重要的道德要求和人生修养原则。
齐家、治国——外王之道
齐家、治国、平天下是道德修养中的外王阶段。从齐家、治国到平天下是外用发挥的不断扩大过程。《大学》认为能处理好各种人伦关系,能够用“礼”规范和约束自己及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就能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在齐家、治国、平天下三者中,齐家是基础。因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造就了中国古代独特的政治观和社会观。儒家从小农经济的基本单位——家庭出发,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政治构想,家庭是各种人际关系的缩影,父子关系可推广为上、下级关系;兄弟关系可推广为朋友或平辈关系;夫妻关系可推广为异性关系。能处理好家庭各成员间的关系,就能处理好家庭之外的各种人际关系。正如《大学》所云:“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大学》十分强调以身作则、带头示范、推己及人的“絜矩之道”:“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又云:“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孔子亦十分重视在处理人际关系和治理国政时以身作则、表率的作用。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总之,儒家十分强调人际关系的作用,儒家文化亦是一种人际关系取向的文化。因此,重视人际关系能力的培养,并养成以身作则、推己及人的品质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实现外王之道的必要条件。
修身、齐家、治国的矛盾与统一
在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家、国具有同质同构的特点,家是国的缩小,国是家的放大,因此,家、国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家之不齐,国必将不治。因此在儒家看来,德备于家,则家事洽和;德大行于国,则国事昌平;若诸国太平,就真正地实现了天下大同,个体也最终完成了对自己的道德教育。
为什么个体的道德教育最终能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呢? 这主要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儒家极为重视政治统治中道德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原则大体一致,即是孝的原则。孝是最根本的 美德,同时也是宗法制君王维持等级统治的有力工具。有德之人在家以孝事父母,则家事和平。而所谓移孝作忠,以孝事君,则国治而天下平,从而个体的道德教育也最终完成。
然而纵观历史,一代古昔圣王舜帝,个人修养堪称上佳,也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却“父顽、母嚣、弟象傲”;三国时蜀相诸葛先生,有安邦定国之才,经天纬地之能,然六出祁山而不能,只落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再看今日台湾之马英九,公认的谦谦君子,却经常受到不善治理不得民心的诟骂;这些修身而不能齐家,齐家而不能治国,治国而不能平天下的事例又该如何解释呢?
修身而后齐家,齐家而后治国平天下,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是历代士大夫所追求的人生目标。然而世事却总非如此顺遂,这三者在现实中也并没有必然的递进关系。只能说修身是一切的基础,为齐家治国创造了条件。而事实上更多知识分子们仅仅止步于独善其身的步骤,只能够达到家齐的境界。所以《大学》强调修身、齐家对治国的重要性,目的是要引发人们对“修身”、“齐家”的重视,以便更好地做到政治伦理化与伦理政治化的结合和统一,从而达到国家和政权的巩固和统一。同时,不可否认的是,这种三纲八目的追求对调适人们的心态、重塑道德人格、稳定社会关系、保持思想上的连贯性具有重要的价值潜力,也确实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小结
综上所述,《大学》引导人们注重修为,修身、齐家、治国乃至后来的平天下,是一个由内到外、相互关联、不能任意颠倒的统一的整体,是一个穷尽内圣外王之道的思想理论体系。它以“格物”为起点,以“平天下”作为其奋斗目标,以个人取向为基础和出发点,以社会取向为最终目标,从个人取向逐渐扩展至社会取向。虽在实际中存在一定的矛盾,但整体是和谐与统一的,它对于整个传统封建宗法制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杰
《大学之道:构建以“三纲八目“为核心的道德修养体系》 《中国文化研究》2001秋之卷第33期
2、郑剑虹 黄希廷
《论儒家道德教育过程的逻辑分析》 《心理科学进展》2007年2月第15卷3期
3、张雨海
《对旧蒙学材料中精华与糟粕的梳理及有关思考》 《长春大学学报》 1999年第9卷6期
4、张根强
《儒家道德教育过程的逻辑分析》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10月第33卷专辑
第二篇: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礼记·大学》
原文是“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 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 而后天下平。”大意是说: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他的国家;要治 理好国家的人,要先整顿好自己的家;要整顿好家的人,要先进行自我修养;要进行自我修 养的人,要先端正他的思想……思想端正了,然后自我修养完善;自我修养完善了,然后家 庭整顿有序;家庭整顿好了,然后国家安定繁荣;国家安定繁荣了,然后天下平定。这是儒家思想传统中知识分子尊崇的信条。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 到平定天下,是几千年来无数知识者的最高理想。然而实际上,成功的机会少,失望的时候 多,于是又出现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积极而达观的态度相互结合补 充,几千年中影响始终不衰。
第三篇:清廉修身 廉洁齐家
清廉修身 廉洁齐家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我,回顾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涯,时刻不忘自己的教师身份,做到严以律己,以身作则。本学期,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了廉洁文化进校园的有关活动,使我更深刻感受到了在当今社会进行反腐倡廉的必要性,对自身的思想作风、廉洁自律、遵章守纪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对廉洁文化有了很深的认识:
第一、献身教育,为人师表
教师工作的性质是教书育人,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把教育作为一种崇高的事业放在首位,乐于奉献,为世人做出表率,教师将满腔的爱尽情赋予了学生。论财产教师两袖清风,一无所有,但教师却富有,我们拥有无数学生对我们爱的回报。
第二、通过学习廉洁文化进校园的有关精神,我加深了对廉洁的认识:廉洁,即公正不贪,清白无污。
廉洁是教师立教之本,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要带头宣传廉洁文化,把廉洁带进课堂,让学生从小树立廉洁意识,并且要处处为人师表,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率先垂范,作出表率,时刻提醒自己要实实在在求学问、认认真真当老师、清清白白干事情,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所钟爱的事业和工作中。唯其如此,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
第三、自我约束、廉洁从教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无论在什么场合,是否有学生在场,是否与学生交谈,都要时刻不忘自己的教师身份,言谈举止要文明得体,切实做到严以律已,以身作则。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一定要先做到,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动学生、带动学生,共创良好学习氛围。不仅如此,作为教师还要时时刻刻注重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坚守高尚的道德情操,真正体现出真善美的形象,用一个高尚美好的人民教师形象去影响学生,熏陶学生,促进学校各项工作有序进行,进而促进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教师廉洁从教,除了法规约束和社会舆论的监督引导外,主要靠教师用廉洁的标准来进行自我约束,自觉保持清廉纯洁的作风,这是廉洁从教的最深厚的思想基础。
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廉洁从教,为人师表,以自己高尚品行和聪明智慧,教书育人,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将自己的美好形象永远留在学生的心坎里;使学生从小就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逐步懂得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
第四、学习廉洁文化进校园的有关精神,进一步提高了我们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了拒腐防变能力,使我们进一步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当前社会确实还存在着腐败、分配不公、教师待遇偏低等问题,但教师作为社会上一个思想水平较高的群体,应以正确的心态来认识和对待这些社会问题,以坚定的立场来维护教师自身廉洁从教的形象,不能因为心理上的不平衡就利用职责之便谋取私利,必须坚守高尚情操,传承和发扬奉献精神。
第五、公正执教,关爱孩子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做到公正执教,这是廉洁从教的基础。教师决不能因学生性别、智能、家庭状况、学生家长等差异而采取不同的态度和情感模式。教师从教的公正性,充分反映了教师人格的崇高性。尤其体现在对待后进生转化问题,我们一要有爱心,二要有信心,三要有耐心。只要我们用爱心、宽容、理解、人文关怀去善待孩子的每一点错误,适时表扬、鼓励,教给孩子做人的道理,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会取得成功的。对转化后进生,我们一要有爱心,二要有信心,三要有耐心。仔细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找到学生身上哪怕是很小的一个闪光点,如热爱劳动、心灵手巧、乐于助人等,多加表扬,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同时,还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对症下药,积极做好教育引导工作。其实,只要我们用平等、宽容、理解、关怀去善待学生的每一点错误,适时批评教育或表扬鼓励,相信绝大多数学生都是会取得成功的。教师从教的公正性,充分反映了教师人格的崇高性。公正执教、一视同仁、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更是教师廉洁从教的重要尺度。
第六、通过学习廉洁文化进校园的有关精神,我决定在工作中,要筑牢反腐防线,吸取他人的教训,防患于未然,坚持防微杜渐,时刻为自己敲醒警钟,坚定自己的人生信念:安贫乐教,爱岗敬业。在与时俱进的今天,通过讲座、学习有关资料、报纸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开展警示教育,使自身的廉洁自律意识提高。
通过廉洁文化进校园的学习,身为学校教育者的我们,可以更好地把廉洁精神带进我们的课堂,让学生从小就能树立廉洁修身的意识,同时,也让我们更加深刻体会到了“廉洁从教”的真正意义。所以,我们要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约束自己,在工作中做到廉洁从教,保持廉洁自律,坚持高尚情操,抵制不良风气,保持教育公正。
第四篇:关于家风小故事_廉洁修身、廉洁齐家
关于家风小故事_廉洁修身、廉洁齐家
家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它是一个家庭的传统风尚,是能影响家庭成员精神、品德及行为的一种德行传承。重视家教、恪守家训、传承家风,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可谓“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陈廷敬家族在明、清两代曾出过九位进士、六位翰林,有大小官员和诗人三十多位,是典型的翰林门第、宰相家风。陈氏家族把礼义道德作为家训代代相传,其中陈氏家训对后人影响巨大。陈氏家训融入了读书、做人、交友、持家、做官等方方面面的道理。一个“廉”字,始终是陈家后人做人为官所必须遵守的戒律。
家风正,则民风淳、政风清、党风端。可以说,家风是依规治党、以德治党的重要环节,是抵御腐败的第一道防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及家风建设,强调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家风绝不是个人的私事小事;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家风更连着党风、政风。因此,党员领导干部要不断提升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去庸俗、远低俗、不媚俗,做到修身慎行、怀德自重、清廉自守,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我们当知,官位不可传,财富不可传,唯有家训家风可代代相传,历久不衰。因而,我们必须把家庭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促成良好的家风传承;把家风建设纳入党校、行政学院教学体系,深化党员领导干部家风建设。
“清、慎、勤”这一穿越古今的家风,更应渗透进我们每一个华夏子孙的血液里。大家都应严于律己,整肃家风,以良好的家风汇聚成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凝聚起强大的正能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第五篇:习近平加强家风建设 廉洁修身廉洁齐家
习近平:加强家风建设 廉洁修身廉洁齐家
央广网
2016-04-26 09:00:04
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1月12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会上就如何做好2016年工作作出部署。
关键词一:家风建设
习近平指出,要用铁的纪律整治各种面上的顶风违纪行为,有多少就处理多少。抓作风建设要返璞归真、固本培元,在加强党性修养的同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
近年来,领导干部子女、家属腐败类案件一直呈上升趋势,影响恶劣。有调查发现,80%的官员腐败案都与家庭成员有着密切关系,并且贪官大多都有不良家风。
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刘铁男之子刘德成在2007年到2011年这几年的时间,他没有上班,却挂名领取薪金121万元。温州瑞安市原副市长冯康锐和两个儿子合谋侵吞国有资产金额高达3487万余元。
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认为,从作风建设角度来看,家风连着干部作风,只有清廉的家风才能营造出清廉的党风。从严治家继而让从严治党成为现实。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副秘书长高波表示,修身、廉洁、齐家是我党廉洁自律准则中正面清单的内容,在净化政治生态的过程 中,不可避免存在领导干部的家里人身边人利用领导的公共权力和职务便利结成家族式的腐败链条高发的现象,无论是从正本清源,还是从正面清单负面清单同步抓落实,站在清除腐败存量的角度看,净化家风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二:基层延伸
习近平表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对基层贪腐以及执法不公等问题,要认真纠正和严肃查处,维护群众切身利益,让群众更多感受到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果。标本兼治,净化政治生态。
反腐不只是“打老虎”,也需要“拍苍蝇”。一些基层干部权力不大,但胃口很大,贪污受贿数额惊人,形成“小官巨贪”现象。办案人员在河北秦皇岛北戴河区供水总公司总经理马超群家中搜出现金上亿元,黄金37公斤,在北京和秦皇岛等地房产手续68套。北京动物园原副园长、北京市陶然亭公园管理处园长肖绍祥曾利用职务之便,通过侵吞工程款及拆迁款、虚开发票等手段,贪污1400余万元。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副秘书长高波认为,要加快从严治党向神经末梢延伸是当下非常重要的工作。总书记曾讲过,大老虎离得太远,苍蝇每天扑面,这是基层群众的切身利益维护过程中易发多发的问题,要让群众共享改革红利,加快推进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我们要建构全面从严治党的压力传导体系,向下延伸,下沉传导压力。
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说,从严治党不是宏观层面的,基层干部是从严治党的具体的推动者和执行者。
庄德水认为,现在中央把基层从严治党作为要求提出来,说明下一步会加大主体责任的贯彻落实,层层压死责任,真正把政治意识树立起来,更多的是激发基层党组织的内在活力,确保从严治党能够产生实实在在的效益,让党的力量贯彻到基层,让基层成为从严治党的堡垒。
关键词三:党内监督
习近平指出,强化党内监督,必须坚持、完善、落实民主集中制,确保党内监督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习近平表示,要完善监督制度,做好监督体系顶层设计,既加强党的自我监督,又加强对国家机器的监督。要整合问责制度,健全问责机制,坚持有责必问、问责必严。要健全国家监察组织架构,形成全面覆盖国家机关及其公务员的国家监察体系。要强化巡视监督,推动巡视向纵深发展。
十八大以来,各地各部门都在通过多种手段强化党内监督。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说,十八大以来,巡视监督和派驻监督成为党内监督的两个重要手段,最终目标是实现监督的全覆盖。
如何做好监督呢?庄德水认为,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着力点和焦点应是领导干部权力运行的,下一阶段,在权力运行上,要加快建立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运行机制,进一步削减行政审批的权力,推进见证放权,把权力真正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如果能够发挥党内监督的利器,我们的党风廉政建设就会面临新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