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伤逝》悲剧的原因
从《伤逝》中感悟到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篇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
鲁迅曾说过“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无疑就是一场悲剧。然而这样的悲剧是怎样造成的呢?
一,涓生和子君的思想理念不同导致爱情悲剧
涓生的爱情观是,因为爱情是生活的一部分而选择追寻爱情。而子君的爱情观是,因为我选择了爱情,而不惜倾其所有。
和大多数情侣一样,在爱情刚刚萌发的时候,涓生和子君是幸福的。
因为还未得到子君的许可,涓生想方设法获取女方的欢心,内心充满着焦急与期待,“在这一年之前,这寂静和空虚是并不这样的,常常喊着期待,期待子君的到来。在久待的焦躁中,一听到皮鞋的高底触着砖路的清响,是怎样地使我骤然生动起来呵!”。
但涓生是否真的了解子君呢?他对子君的爱,除了她的年轻与貌美外,还包括她的思想吗?“壁上就钉着一张铜板的雪莱半身像…当我指给她看时,她却只草草一看,便低了头,似乎不好意思了。这些地方,子君就大概还未脱尽旧思想的束缚”。这说明,涓生是知道子君是一个还保有旧思想习俗的女子。但子君却拥有为爱付出一切的勇气,“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面对自己胞叔对自己爱情的阻拦,子君发出了这样的抗议。这让本来对子君有一丝犹豫的涓生仿佛看到了希望——即完美了子君在自己心中唯一一点的瑕疵。
但时间不仅仅能冲淡记忆,它还能拨开迷雾,让人与人之间看得更明了。涓生得到了子君,便渐渐退却了当时追求子君的狂热——因为当时的狂热也无非是为得到子君。而子君是个单纯的旧式的单纯女子,又因被涓生的热情所打动,从而对那晚涓生对自己的表白念念不忘。但涓生却因为这不断的“被质疑,被考验,并且被命复述当时的语言”而感到厌倦。
慢慢地,涓生发现,子君已不再是当初那个自己迷恋的女子,因为“我也渐渐清醒地读遍了她的身体,她的灵魂,不过三星期,我似乎于她已经更加了解,揭去许多先前以为了解而现在看来确实隔膜,即所谓真的隔膜了”。距离的不再,阻碍的不再,时间的延长,让人与人之前消失了好奇心,进而消失了继续经营关系的耐心。涓生慢慢发现,子君与自己是不同的,甚至有自己无法忍耐的“缺点”。从最开始,涓生养花,但子君却不喜欢而忽略枯死了花,到后来子君因喜欢动物而养了油鸡、阿随,因想让涓生吃饭而打断了他的工作,因生活的琐事而和邻居官太太吵嘴,最后因家里太穷,涓生放掉杀了油鸡,放了阿随而神情恍惚……因为这些“不同”,涓生没有选择理解和包容,而是认为“子君的功业,仿佛就完全建立在这吃饭中”,并最终选择“只要能远走高飞,生路还宽广的很”这条路。
而子君却“是这样地热烈,这样地纯真”地爱着涓生,而一步步地退让,放弃自己的喜好,放弃自己的尊严来迎合涓生,维持这段感情。
而这篇小说的悲剧不仅仅在于这段感情的结束和子君的死,还在于涓生的懊悔。“新的生路自然还很多,我约略知道,也间或依稀看见,觉得就在我面前,然而我还没有知道跨进哪里去的第一步的方法”,但就是因为这个“新的生路”的幻影,让涓生轻易地抛弃了当下的,他已然看不到希望的生活,而去追寻虚无,最后一无所所获,悔不当初。当他想再挽回时,斯人已去。试想,当涓生想起,当初的子君是怀着那么多内心的痛苦来强颜欢笑维持这段感情时,他又会是怎样的心情?
人,总是有太多的幻想,太多的奢望,却又缺乏自知。当失去了当下,又追悔莫及。如果说涓生的悲剧给了我了我一些启示,那么,最深刻的就是——活在当下,且珍且行。
二.对子君的性格分析
虽然是“涓生手记”,但从涓生的角度看去,子君的性格是有一定典型性的。
而子君呢?因为深爱着涓生,不惜与家庭决裂,与涓生一起过着艰苦但自认为幸福的日子,她为涓生的失败而低落,为涓生的选择而牺牲自己的快乐,最后因涓生的抛弃,而默然离开。子君的悲剧命运在于,她因把爱情给了涓生,便把自己的人生也托付给了他,如果爱情变质了,她的人生也就走到了尽头。子君是值得同情的,因为她的单纯,她对爱情的执着与勇敢。但她同样是可悲的,因为她不懂,人必须要拥有自我,保持自我的独立性,才是最可爱的。毕竟,爱情之所以萌发,就是因为彼此的欣赏。毕竟,没有一个人会真正爱上一个对自己百依百顺,随声附和的人。
第二篇:浅谈伤逝爱情悲剧的原因
浅谈<<伤逝>>爱情悲剧的原因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一部以青年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的悲情小说,一曲荡气回肠的爱情悲歌,旨在批判走个性解放道路的脆弱性,向人们揭示了只有社会解放才能达到真正的个性解放。以“涓生手记”的形式,回顾从恋爱到感情破灭这一年的经历,从涓生和子君的相识、相爱、同居到感情破灭、子君的死亡。用涓生的切身感受来抒发他曾有的热烈的爱情,深切的悲痛和愿入地狱的悔恨。作为鲁迅的唯一爱情小说,却以涓生和子君他们爱情的破裂为结局,可以说是一个悲剧。但它的悲剧原因又是什么呢?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社会自身的原因:黑暗社会的重压、封建礼教的束缚
涓生和子君是五四时代的青年,他们的思想带有时代的特色,所以他们的爱情悲剧也有时代的原因。要求个性解放,婚姻自主是五四时代知识青年的普遍呼声,然而在那种黑暗的生活中,“男女平等”、“自由恋爱”,只仅仅不过是一种幻想,他们所追求的爱情到最终是不可能不破灭的。
人是社会的产物,终其一生不过是在“社会”这个圈子里兜转、逃不开“社会”的桎梏。子君与涓生虽然在新思潮的背景下已经解放了思想,然而他们仍处于一个尚未解放的。超越社会半步的是天才,超越世界一步的却是疯子。“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而人类这个群体排异现象的又是特别悠久而顽固的,涓生和子君的所作所为自然只能得到社会的排斥与不认同。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几千年封建家庭的牢笼。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樊篱、制度的残酷性和反动性,奠定了他们当时所处时代社会的本质。封建礼教是绝对不容许有悖“常纲”的事物出现,爱情也不例外。在当时的婚姻一定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是社会所不容的,甚至连亲人、朋友的认可都得不到。在我们今天看来。这个在世上一个小又小之的愿望,都不能得以现实。在当时那样的一个黑暗社会,注定了他们爱情的悲剧。不是世界上所有的爱情都能拥有像童话故事般那样的结局。明白的人懂得放弃,真情的人懂得牺牲,幸福的人懂得超脱。
个性解放、婚姻自由是离不开社会解放的,这理论是评论家所公认的。但是,并不是在这样的社会下所有思想解放的情侣都不得善终,毕竟即使整体决定部分我们仍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我想说,社会因素只是他们爱情悲剧的一个重要外因,但不应该是他们爱情悲剧的决定因素。
故事发生在“五四”年代,在那个黑暗社会里,恋爱和婚姻问题不可能是一个独立的问题,他们感情的破灭似乎还可以归罪于社会解放的过程。那么现在呢?21世纪的爱情,创造在一个更进步更自由的时代,我们不会再经历涓生和子君那样的社会迫害,不必为“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的苦恼,也无需为求生而像涓生那样“向着这求生的道路,是必须携手同
行,或奋身孤注”的决择。但是,我们今天的爱情,却因更加自由,一任的梦想还是重复着涓生的故事,一样的爱了,逃了,最后抛弃他们曾经深爱过的女人,任她们自生自灭......二、涓生和子君本身的性格弱点注定了他们爱情悲剧的一个必然原因
人们常常说“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想来是经过了广大人民的验证的。马哲也告诉过我们,外因是重要条件,而到底内因才是决定条件。而“相爱容易相处难”似乎也成了子君与涓生爱情悲剧的真实写照。他们相爱是不容置疑的,冲破了立交的重重束缚与旁人厌恶鄙视的目光,那么艰难也要在一起,但是终究结局却也不过是这样,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先说说子君,历来的评论都说子君是一个觉悟不高的女性,在获得幸福之后“眼光便只囿于小家庭凝固的安宁与幸福”。
子君先开始,同居之前时非常勇敢,力争婚姻自主,不顾人们的一切非难,脱离了自己的家庭,大胆的说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能够做到这一点,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确实是不容易。我们就以脱离家庭来说,不仅有经济上的问题,而且还有感情上的问题,由此可看出,子君对个性解放的要求是非常之坚决,但个性解放是不能离开社会的解而孤立的追求的,子君的悲剧就在于她原来的理想太狭小了。她之所以有那么大的勇气,主要动力就是爱情。这个理想本身就决定了他的悲剧。就她的理想的最终目的来看,这个理想是达到了,和自己心爱的人组织一个小家庭,斗争告一段落,已经胜利了。但是恰是胜利的时候,正是她悲剧的开始。这正是鲁迅先生思想的深刻之处。子君原来是很苍白,同居以后,竟胖了起来,脸色也红润了,并且全心用于家庭的生活。她的目的很渺小,开始还能想家庭斗争,但到涓生失业了,无畏的子君变了色怯弱了,她就经不住打击了。子君要求个性解放,婚姻自主,很勇敢,经历过斗争之后不是问题的解决,而是问题的产生。她以为是奋斗的成果,实际恰恰是悲剧的开始,子君的形象在当时社会有很大的代表性。
涓生和子君不同的一点在于,他开始争取婚姻自由的斗争中没有子君那么勇敢,对社会压力有些畏难情绪,但是当家庭建立以后,他不像子君那样一下子解除了武装,他比子君现实一些,有更进一步的觉悟,对社会的残酷性有些了解,当不幸来临的时,多少有点精神准备,保持着一定的清醒,考虑过一些比及家庭更多的问题,他失业后比子君经得起打击,坚强。在家庭发生裂痕后,他想到“世界上并非没有为了奋斗者而开的活路”,他以为自己翅膀还未麻痹,没有失去非的能力,但究竟怎样非自己很茫然。他看到了人生要义,比子君只看到小家庭要广。但是究竟比子君清醒多少,看来也很有限,而无行动。他认为“人必须要真实”,不能虚伪,没有勇气讲真话的人,就不能开辟一条新生的道路。但是他对生活真实的第一步就是他要对子君说,“我已经不爱那你了”。涓生不愿意回忆过去两人的感情,而是子君借以维持生命最重要的一点。他也知道说不出不爱子君的话会发生很大的变故,但是他认为一个人,应该有勇气说出真实的话,然而在那个社会里,说真话和说假话的结果几乎是一样的,这就正说明了当时,社会的虚伪性和残酷性。涓生对生活还有点勇气,想找一条道路奋斗一番,但是这条道路很渺茫,他既不能和子君携手而行,有不愿和子君一块死,只好独自走去。他没有真正认识到社会的黑暗与压力,他把不幸归因于和子君的结合上,急于摆
脱而走自己的路,这正是他的悲剧。结尾涓生说,他得“默默地前行”,“用遗忘和说谎做我的前导”。这里“遗忘”和“说谎”是反语,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涓生找路的力量就在于这种对现实社会的痛恨,而控诉则是他的第一步。在这里,我们看到子君的勇敢,涓生的正直、觉醒,同时也看到他们的软弱和目光短浅,他们认识上的局限性。
三、经济上的困顿, 使他们失去了轻松自如的心态,他们的爱情也就一步一步地走向灭亡。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求排在首位,也是最基础的位置。一个人想在社会有一番建树,首先应该是解决生存问题,生存的问题解决不了,还谈什么其他奋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第一,存在第一,人要吃饭,吃饭就要用钱,钱就是经济。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到能够为钱而卖掉。追求理想固然重要,但是一定要执着于现实,思考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
在涓生和子君生活的社会里,他们要生存最起码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爱情需要建立在物质基础上,涓生和子君曾经有过很深的感情,但是到最后他们那朵美丽的爱情花朵也是悄然凋落。在除了社会压逼和他们个人性格特点的缺陷之外,生活的困顿,使他们失去了斗志!我虽然不敢说没有面包就没有爱情,但是没有面包的爱情是难以维持的,难道真的是:“有情可以饮水饱”吗?美满的爱情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的,就像一朵美丽的花朵需要阳光和雨露一样。
在经济困顿上,涓生和子君脱离了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子君没有工作,涓生先开始也只是一个小小的公务员,工资也只能勉强维持生活。当涓生失业时,经济来源断绝,子君的第一反应是:无畏的子君也变了颜色,涓生也只有忙碌在求生的道路上,以前的轻松自如的心态也没有了,也忙于抄抄写写的生活.由此也和子君产生了矛盾。涓生要一个安静环境去工作,而子君也为了生活上的一点琐碎的事情和生活上的拮据而同邻居争论不休,致使涓生有了那么的一种感觉:“天气的冷和神情的冷,逼迫我不能在家庭中安身”,这样的生活,爱情会长久吗?答案是肯定的。
涓生和子君都具有很强的反抗精神,但是由于经济陷入了困境,涓生无法在家里静静地做他的事情,子君也得去为了生计而忙碌着,他们再也没有时间“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卜生,谈泰戈尔,谈雪莱……”,自然就少了一份理解与交流了。也许他们都忘却了经济对他们来说是那么的重要。
爱情是浪漫的,但同样是物质的。没有了物质的爱情或早或晚会变成一种空洞的负担。涓生和子君的爱情,在没有物质做基石的情况下悄悄地改变。“子君的勇气都失掉了,只为着阿随悲愤,为着做饭出神……”涓生开始“……回忆从前,这才觉得大半年来,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第一,便是生活。人必生活着,爱才是有所附丽。世界上并非没有为了奋斗者而开的活路歌也透未忘却翅子的扇动,虽然比先前
已经颓废的多……”只可惜他觉悟得太迟了。涓生送走了小狗阿随,也送走了子君,送走了他们的爱情,小狗阿随可以回来,而子君却永远的失去了……
鲁迅先生曾在《娜拉走后怎样》里面说道:“人不能饿着静候理想世界的到来,至少也得留一点残喘,正如涸辙之鲋,急谋升斗之水一样,就要这较为切近的经济权,一面再想办法”。“梦是好的,但是钱是要紧的。”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这样说,也许是对我们青年的一种告诫吧。他和许广平离开北京正是经济困顿的时候,他们相约“分头苦干两年,挣得足可以维持半年生活费的积累,以便不至于社会压迫来了,饿着肚子战斗,减了锐气”。他告诉我们,不要让爱情麻木了自己的思想,不要以为有了爱情就可以得到了一切,“肚子问题”同样要解决,否则,脚下的路便难走了很多。
四、涓生和子君两人在思想、文化、情趣上的不容与隔膜,也致使了他们的爱情悲剧
这一原因在作品中有充分的展示。恋爱时,他们在一起谈话,子君总是不能理解,只是微微点头;涓生指给她看墙上雪莱的半身像时,她却草草一看,便低下了头,似乎不好意思了;涓生以为可笑的,子君却不觉好笑。于是爱情早早变成了只能“相对温习”,甚至于后来连“温习”也渐渐稀疏起来了。结婚后,涓生“渐渐读遍了她的身体,她的灵魂,了解更深了,许多以前以为了解的,现在看来却是真的隔膜”。涓生喜欢花,可子君不喜欢,却养起了油鸡和叭儿狗;涓生喜欢看书,注重夫妻间的谈话,可子君终日醉心于家庭琐事,“管了家务便连谈天的工夫都没有,何况读书和散步”;涓生被局里开除,心情比较平静,觉得是一种解脱,而子君却“变了脸色”,声音也“只是浮浮的”,显得较为软弱;涓生自信地草拟求职广告,子君却很“凄然”;涓生着手翻译文稿,需要安静,子君在屋里总是散乱着碗碟;涓生的思路不能中途打断,子君却每日“川流不息”地叫吃饭;涓生比较务实,子君却很虚荣;甚至在阿随和油鸡的问题上,子君和涓生也显得互不相融,以致最终逼使涓生不能“在家庭中安身”。涓生感觉到爱情的危机,知道“爱情必须时时更新”,他故意地与子君提起往事,提起文艺,“称扬娜拉的果决”,但子君“所磨练的思想和豁达无畏的言论,到底还只是一个空虚”,她早已什么书也不看,“只知道捶着一个人的衣角”,既不能“携手同行”,也不能“奋身孤注”,种种努力化为泡影,以致于最后“新的希望只有分离”。
鲁迅先生用了约四分之三的篇幅去描写和展示他们在思想、文化、情趣上的不容与隔膜。正是这种不容与隔膜,导致了爱情的消逝。诚然,社会的抛弃、涓生的失业、经济的困顿在这场悲剧中充当了帮凶的角色。但在这篇抒情味很浓的作品中,读者感受最深的并不是主人公对黑暗社会的控诉,而是涓生对男女之间隔膜的痛心以及由此引发的“说”与“不说”的困境。
五、两个人在一起仅仅靠相爱是不够的
涓生和子君他们爱得不够深吗?在那个年代里,人们的思想还那么传统,能未婚就生活在一起需要多么大的勇气,需要多么深厚的感情。忍受家人的离散,忍受邻居的白眼,忍受单位同事的歧视。甚至走在街上还要避开大家带刺的目光。他们经历了这么多,感情肯定是没有问题了,但是为什么还会分开呢?
六、子君的盲目与冲动,造成了爱情伤逝的悲剧。
爱情的确需要相当的纯度,但是子君忽略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女人首先要自我独立,并不是男人的依附品。爱情与工作应该成依附关系存在着,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子君盲目的与涓生同居,因此而丢了工作.对生活的重心把握的偏差,导致了悲剧的上演。而随后的子君也确实改变了自己,变得庸俗起来,这又是作为女人犯的又一大错误:和自己的爱人在一起了,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女人要时时刻刻活得光鲜,永远富有魅力,这才是女人应有的追求。最后,当对方说不再爱你的时候,要及时悔悟,自己没有魅力了。像以前一样精心打造自己,而不是散失了生活下去的勇气。子君的悲剧不是社会的产物,是她自己没有把握好自己的人生,女人该怎样过自己的生活?这才是应该引起我们女性广泛注意的一点!怎样使子君的悲剧不再上演? 鲁迅先生说过,“女人幸福生活的最大敌人是无聊”。“没有房子,我让爱情住在哪里?没有车子,生活又如何运转?”生活的现实让大多女孩在选择对象时不得不把男方的物质基础放在首位,但从《伤逝》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如果过分依赖男人,那便会使自己走向脆弱……涓生和子君的爱情用现代化简单的词来概括,那就是由冲动的爱开始再由理智的现实来结束,如此看来,在今天这个社会似乎也无可厚非!
《伤逝》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两个因爱而共同生活的男女,最终因共同生活而失去爱,为什么?《伤逝》是对现代都市人情感生活的一次深刻反省与心灵观照:当爱情的激烈褪去之后,我们该如何去面对平淡如水的婚姻生活?当理想的烈焰一闪而过,我们又如何在现实的灰堆中保留它零星的光芒?
对于《伤逝》我们应该值得借鉴的是,既不能像子君那样爱得失去了自我个性,也不能像涓生那样轻率地开始。没有足够的水,就不要走进罗布泊。既然两人决定了相爱,就应该相互扶持,共同进步,哪怕结局是一同灭亡,也要与爱同生。
七、视爱情为人生终极目标,是子君的悲剧也是女性永恒的悲剧
其实爱情本身没有错,错的是不能长厢厮守,错的是子君把爱情当作人生的终极目标,无法承受失去。子君选择和涓生一起生活,她的压力在那个时代肯定比涓生大得多。在五四初期时代里,子君的执著,却给她带来无数鄙视的目光。“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这种绝然的态度,已经注定她把爱情视为生命的全部的悲剧的开始。爱情是苦涩的,但苦涩中却蕴涵着永远的哲理:爱情不是人生的全部,人如果太执着于某种情感,往往会引起这种感情的变化。
子君的死,与其说是特定时代下的社会悲剧,不如说是古往今来,把爱情的追求,视为人生终极目标的痴情女子的永恒悲剧。
八 涓生没有做到对爱情应负的责任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教育儿子:“要记住,爱情首先意味着对你的爱侣的命运、前途承担责任……爱,首先意味着献给,把自己精神力量献给爱侣,为他(她)缔造幸福”。爱情是一种责任,是一种奉献。
但是,涓生他做到了吗?“……人的生活的第一着是求生,向着这求生的道路,是必须携手同行,或奋身孤往的了,倘使只知道捶着一个人的衣角,那便虽战士也难于战斗,只得一同灭亡”“新的路的开辟,新的生活的再造,为的是免得一同灭亡”我们看上去好像还挺有道理的,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里,我们看上去无可厚非,也会赞同。但是,我们想想,他们所生活是怎样一个社会?是一个沉滞的“吃人”的社会。涓生那样做,实际上是一种不负责任、把子君往死里推的表现!一种虚伪的心态!他也知道子君一旦离开了他,回到她父母的家里,她一定会死于那“无爱的世界”。最后子君死于那无爱的世界里。涓生没有做到为爱侣奉献,更没有尽到对爱情应该负的责任,他想的只是他自己。他是那种“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的思想,在当时的社会里,他离开了子君,实际上就是把子君送向死亡的尽头!
九、子君的死
子君的死,给涓生挽回的机会都没有了。涓生说:愿意真有所谓的灵魂,真有所谓地狱,那么,即使在孽风怒吼之中,他也将寻觅子君,当面说出他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饶恕,否则,地狱的毒焰将围绕他,猛烈地烧尽他的悔恨和悲哀。死者已逝,阴阳两隔,给生存者留下的是莫大的悲哀。这是发自肺腑的悼之歌,是灵魂忏悔的哀歌。同样,如果涓生和子君勉强生活下去,那么结局又会是怎样呢?去挽留一段已从根部枯萎腐烂的爱情,无异于妄想镜中花水中月。感情是世界上唯一一件没有逻辑可言的东西。鲁迅先生在《幸福的家庭》中也作了回答。即使马马虎虎过下去,又当如何?人生有的是奇妙的遇合和安排。不能厮守终身的爱情不过是人生的一个转机站,无论你停留多久,将会乘另一航班匆促离去的。爱情是刹那间的事情,相爱简单相处难。女人爱上一个人不容易,一旦想忘记却很难,也许你需要赔上一生去将他忘记。
《伤逝》指出了经济独立在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中的重要性,同时还揭示了爱情本身的内在规律:“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安宁和幸福是要凝固的。”爱情如果不时时更新、生长和创造,那就必定“伤逝”。
第三篇:论《伤逝》中爱情悲剧产生的原因
论《伤逝》中爱情悲剧产生的原因
谢越
(西南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08级4班
***)
摘要:
《伤逝》是鲁迅的一篇短篇小说,也是唯一的一片以爱情为主题的短篇小说。它讲述了“五四”时期两个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涓生和子君因相爱而结合,最终却以悲剧而结束,让读者在叹息的同时又多了几分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们美好爱情最终走向了悲剧? 在认真的阅读和思考后文章给我展现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关键词:《伤逝》 子君 涓生 爱情 悲剧
正文:
小说的主要内容大致是主人公涓生和子君在相爱的过程中,尽管遇到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各种阻挠,但他们无所畏惧,毫不退缩,子君的态度尤其坚决。面对父亲和叔父的反对,她坚定地表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正是靠这种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态度,他们终于冲破重重阻碍而结合,实现了婚姻自主的理想。
但两人婚后的“安宁和幸福”并未维持多久,他们的爱情悲剧恰恰发生在恋爱成功,婚姻自主之后不久。首先来临的打击是涓生被解聘。失去职业后,他们的生计成了问题。虽然他们尝试用其他办法“来开一条新路”,但都没有走通。这使他们的爱情生活蒙上了阴影。加上结婚后,子君以为追求的目标达到了,便日渐沉浸在小家庭琐碎的生活中,不再去上进了,变成了一个目光短浅的甚至有些庸俗的家庭主妇,甘愿做靠丈夫养活的附属品。实际上,子君尚未得到真正的自由就停止了追求。软弱而自私的涓生在感受到婚后生活的平庸和生活的压迫时,只想着“救出自己”,并自欺欺人地把抛弃子君作为自己“向着新的生活跨出去”的第一步,结果是导致了子君的死亡,而他自己也并未真的跨入新的生活,整日在悔恨与悲哀中消磨着生命。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们美好爱情的毁灭?通过对当时时代背景以及人物性格的分析,我得到了以下几点。
一、经济来源断绝
在爱情走向悲剧的原因中最重要的是巨大经济压力。当涓生和子君同居的消息传到涓生供职的机关,局长为了维护封建传统道德,很快就把涓生解聘了。丢掉了唯一的经济来源,对涓生和子君来说,更是雪上加霜。为了生存,涓生偶尔往报社投点稿,或者艰难地翻译点 东西,可是挣的那点钱连最基本的生活也难以维持。最困难的时候,他们把子君养的几只瘦得皮包骨头的鸡都煮着吃了。
在这种情况下,涓生和子君之间的矛盾便显现了出来。子君对涓生的不满化为了冰冷的脸色,涓生对子君的不满化为了厌弃,他认为自己之所以忍受生活压迫的痛苦,主要是因为子君,而子君却如此浅薄,连这一点都想不到,只知道拽着他的衣角。涓生冷静回顾过去,反思这大半年来自己的所作所为,终于明白了人生的第一要义,首先是生活。人必须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没有一定的经济保障,牛奶和面包是不会有的。涓生还发现了与社会相隔离的孤独,发现了孤独者不是强者,但是他又不能战胜这种孤独。为着“救自己”,涓生最终对子君说出了“我不再爱你”的话,最终导致子君在痛苦和寂寞地死去。可见,经济上的压力也是导致他们爱情毁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如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里所说的:“为准备不做傀儡起见,在目下的社会里,经济权就见得最要紧了。”没有一定的经济来源,涓生和子君的爱情小舟最终在汪洋大海中搁浅,以致沉没。
二、封建传统道德和社会舆论
子君和涓生,从相识、相爱到同居,从始至终都承受着来自封建势力的传统道德和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五四”启蒙运动的影响下,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了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爱情自由等新思想,可是传统的道德观念在大部分国人心中还是根深蒂固的,封建习惯势力依然强大,青年男女的婚姻一般还都是听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子君和涓生的来往一开始就遭到父辈的激烈反对,叔父甚至不再认她为侄女;会馆里的“鲇鱼须的老东西”和“擦着半瓶雪花膏的小东西”,以及涓生供职之处的局长,等等,全都敌视他们建立的这个新式小家庭。另外,来自于周围人的反对和鄙视也时时刻刻伴随着他们。当他们在路上走的时候,会时时遇上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这些眼光常常令涓生不寒而栗。几个反对的朋友也都陆续和涓生绝了交。结合,对他们来说,意味着离亲叛众。来自社会的这些不理解、讥笑、轻蔑和反对,使他们的内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痛苦。结合之后,他们成了真正的二人世界。子君,整天就是做饭,一日三餐,不再读书、散步,成了与世隔绝的全职家庭主妇。涓生,两点一线,由家到局,由局到家,到家之后,相对无言,只好呆坐着。正如马克思所言:“社会关系的含义是指许多人的合作„„„„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的人,离开了社会,没有了任何社会关系的涓生,只好孤独地坐着。这样孤立的两个人与整个社会对立,“就如蜻蜓落在恶作剧的坏孩子的手里一般,被系着细线,尽情玩弄,虐待”,结果可想而知。
三、爱情基础的薄弱和思想性格的弱点
如果没有精神和经济上的压力,涓生和子君的爱情之舟是不是就会平稳前行呢?细读文本,答案依然是否定的。作品显示,涓生和子君在失业的威胁尚未到来之前,爱情已经“凝固”。这是因为涓生和子君的爱情基础本身就不牢固。比如,两人的文化修养和社会阅历差距比较大。涓生大学毕业,在政府机关工作,文化修养比较高,见多识广,对许多问题都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子君虽然也有点新思想,可和涓生比起来,差距还是很大的。两人当初 恋爱的时候,涓生对子君大谈家庭专制、打破旧习惯、男女平等、伊孛生等话题,子君“总是微笑点头,两眼里弥漫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可以看出,子君在涓生面前,只有听的份,并不具备平等对话的条件,实在只不过是一个小学生罢了,在子君望涓生的眼神里,充满了被启蒙者对启蒙者的崇拜和仰慕。接下去涓生指着一张雪莱的半身像给子君看,“子君只草草一看,便低了头”,显然是不好意思了。子君实在只不过是一个封建思想依然浓厚又憧憬 美好爱情的少女罢了。至于恋爱半年后子君说出“我是我自己的,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 这样坚决而透彻的语言,实在是涓生启蒙的功劳。在爱情面前,女人往往是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的。是的,在爱情的鼓舞下,子君变得比涓生“透彻、坚强”多了。这种因爱情而膨胀的坚强与无畏,让同样被爱情冲昏头脑的涓生敬佩不已,以至于看见了不远的将来中国女性呈现出辉煌的曙光。涓生向子君热烈地求爱了。热烈的爱情蒙蔽了他们对彼此的清晰的观照,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子君作为一个个性解放主义者,依然保有深厚的封建思想观念,并没有完全摆脱封建束缚。
这样,结婚以后,子君也就又回到了中国旧式女子所走的“女子治内,服侍丈夫”的老路。整天沉湎于家务琐事之中,养了四肢小油鸡,一只花白狗。管了家务便连谈天的功夫也没有,更不要说看书了,完全一个家庭主妇,生活圈子也仅局限于二人世界的小家,对社会所知更少。可以想象,他俩在一起能有多少共同语言。小说这样
描写:刚结婚的时候,他们俩人还经常耳鬓厮磨,可仅仅三个星期之后,神秘的新鲜感过去了,涓生对子君也有了更清醒、真实的了解,揭去了许多先前以为了解而现在看来却是真的隔膜的面纱。这时,二人的共同语言渐渐少了,除了相对回味过去,不再有其他新的话题。涓生就有了一种危机感,他对子君说,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还劝子君读一点书。可子君却依然固我,完全沉浸在做家庭主妇的忙碌里,丝毫没有觉察到二人之间渐裂的感情距离。
就在情感出现裂痕的时候,涓生被解聘了,唯一的经济来源断绝了。接到解聘书的那一刻子君变了脸色,露出了怯弱。这让虽有心理准备但同样底气不足的涓生不禁有所失望。随着生计的艰难,涓生和子君之间的裂痕越来越来大,涓生清楚地认识到子君“她所磨练的思想和豁达无畏的言论,到底也还是一个空虚,而对这空虚却并无自觉”,对平庸的子君越来越不满,越来越认为子君是他重新飞翔的累赘,后悔自己大半年来为了这盲目的爱而把 别的人生要义忽略了。爱,已经成为过去,虽然子君又开始了重温过去的课题,想温暖彼此之间的冷漠,但这只能招来涓生的暗笑,加速离开她的步伐。涓生更加坚定了离开子君的决心:要想开辟新的道路,只有分手;丢掉了累赘,自己才能振翅飞翔。涓生终于向子君说出了“我不爱你”的话。子君变色,默然,最终又被父亲领回了家中,在严威和冷眼中死去了,剩下涓生沉浸在悔恨和悲哀之中。子君的遭遇,恰好印证了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一文 中的预言:“娜拉或者也只有两条路: 不是堕落,就是回来,还有一条,就是饿死„„”
回顾两个人走过的道路,不难看出,在爱情刚开始的时候,涓生是勇敢的,对爱情也是真挚的,“我爱子君,仗着她逃出这寂静和空虚”。作为觉醒的先进知识分子,为了争取获得个人幸福,他们彼此鼓励着,依偎着,勇敢地向封建势力展开了挑战,家庭的束缚、社会的非议被他们置于脑后。在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他们的确找到了自己的幸福爱情。但是随着生活的压迫接踵而来,涓生在孤独支撑中,自私、卑怯的心理膨胀了起来。“其实,我一个人,是容易生活的,虽然因为骄傲,向来不与世交来往,迁居以后,也疏远了所有旧识的人,然而只要能远走高飞,生活还宽广得很。”子君成为了他的累赘,尽管他也想到离开子君,会导致她死去,但还是在分手时自欺欺人地说出:“„„况且你已经可以无须顾虑,勇往直前了„„于你倒好得多„„”可以看出,在生存危机面前,涓生为着求生,是多么自私、卑怯。从这些分析来看,他们的悲剧也是自身的悲剧。
《伤逝》深刻的艺术描写告诉人们,个性解放在当时只是知识分子觉醒的起点,但是如果不超越个性解放思想的水平,并且把视野扩大到社会解放上去,他们的人生价值的实现仍然是渺茫的;如果社会经济制度不改变,即使争取到个人幸福也是很容易失去的。当然,争取到自由婚姻个人幸福之后,还要向更高的理想境界奋斗,否则,爱情幸福依然会失去。涓生和子君的悲剧有力地说明了这些。
参考文献:
[1]鲁迅小说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2]鲁迅杂文全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3]郑万鹏.中国现代文学史.华夏出版社,2007
第四篇:论《伤逝》中爱情悲剧产生的原因1
小说的主要内容大致是主人公涓生和子君在相爱的过程中,尽管遇到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各种阻挠,但他们无所畏惧,毫不退缩,子君的态度尤其坚决。面对父亲和叔父的反对,她坚定地表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正是靠这种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态度,他们终于冲破重重阻碍而结合,实现了婚姻自主的理想。
一、经济来源断绝在爱情走向悲剧的原因中最重要的是巨大经济压力。当涓生和子君同居的消息传到涓生供职的机关,局长为了维护封建传统道德,很快就把涓生解聘了。丢掉了唯一的经济来源,对涓生和子君来说,更是雪上加霜。为了生存,涓生偶尔往报社投点稿,或者艰难地翻译点东西,可是挣的那点钱连最基本的生活也难以维持。最困难的时候,他们把子君养的几只瘦得皮包骨头的鸡都煮着吃了。在这种情况下,涓生和子君之间的矛盾便显现了出来。子君对涓生的不满化为了冰冷的脸色,涓生对子君的不满化为了厌弃,他认为自己之所以忍受生活压迫的痛苦,主要是因为子君,而子君却如此浅薄,连这一点都想不到,只知道拽着他的衣角。涓生冷静回顾过去,反思这大半年来自己的所作所为,终于明白了人生的第一要义,首先是生活。人必须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没有一定的经济保障,牛奶和面包是不会有的。涓生还发现了与社会相隔离的孤独,发现了孤独者不是强者,但是他又不能战胜这种孤独。为着“救自己”,涓生最终对子君说出了“我不再爱你”的话,最终导致子君在痛苦和寂寞地死去。可见,经济上的压力也是导致他们爱情毁灭的一个重要原因。没有一定的经济来源,涓生和子君的爱情小舟最终在汪洋大海中搁浅,以致沉没。
二、封建传统道德和社会舆论子君和涓生,从相识、相爱到同居,从始至终都承受着来自封建势力的传统道德和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来自于周围人的反对和鄙视也时时刻刻伴随着他们。当他们在路上走的时候,会时时遇上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这些眼光常常令涓生不寒而栗。几个反对的朋友也都陆续和涓生绝了交。结合,对他们来说,意味着离亲叛众。来自社会的这些不理解、讥笑、轻蔑和反对,使他们的内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痛苦。结合之后,他们成了真正的二人世界。子君,整天就是做饭,一日三餐,不再读书、散步,成了与世隔绝的全职家庭主妇。涓生,两点一线,由家到局,由局到家,到家之后,相对无言,只好呆坐着。
三、爱情基础的薄弱和思想性格的弱点 涓生和子君在失业的威胁尚未到来之前,爱情已经“凝固”。这是因为涓生和子君的爱情基础本身就不牢固。比如,两人的文化修养和社会阅历差距比较大。涓生大学毕业,在政府机关工作,文化修养比较高,见多识广,对许多问题都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子君虽然也有点新思想,可和涓生比起来,差距还是很大的。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子君作为一个个性解放主义者,依然保有深厚的封建思想观念,并没有完全摆脱封建束缚。这样,结婚以后,子君也就又回到了中国旧式女子所走的“女子治内,服侍丈夫”的老路。整天沉湎于家务琐事之中,养了四肢小油鸡,一只花白狗。管了家务便连谈天的功夫也没有,更不要说看书了,完全一个家庭主妇,生活圈子也仅局限于二人世界的小家,对社会所知更少。可以想象,他俩在一起能有多少共同语言。这让虽有心理准备但同样底气不足的涓生不禁有所失望。随着生计的艰难,涓生和子君之间的裂痕越来越来大,涓生清楚地认识到子君“她所磨练的思想和豁达无畏的言论,到底也还是一个空虚,而对这空虚却并无自觉”,对平庸的子君越来越不满,越来越认为子君是他重新飞翔的累赘,后悔自己大半年来为了这盲目的爱而把别的人生要义忽略了。爱,已经成为过去,虽然子君又开始了重温过去的课题,想温暖彼此之间的冷漠,但这只能招来涓生的暗笑,加速离开她的步伐。涓生更加坚定了离开子君的决心:要想开辟新的道路,只有分手;丢掉了累赘,自己才能振翅飞翔。涓生终于向子君说出了“我不爱你”的话。子君变色,默然,最终又被父亲领回了家中,在严威和冷眼中死去了,剩下涓生沉浸在悔恨和悲哀之中。
《伤逝》深刻的艺术描写告诉人们,个性解放在当时只是知识分子觉醒的起点,但是如果不超越个性解放思想的水平,并且把视野扩大到社会解放上去,他们的人生价值的实现仍然是渺茫的;如果社会经济制度不改变,即使争取到个人幸福也是很容易失去的。当然,争取到自由婚姻个人幸福之后,还要向更高的理想境界奋斗,否则,爱情幸福依然会失去。涓生和子君的悲剧有力地说明了这些。
第五篇:浅谈《伤逝》中的爱情悲剧
浅谈《伤逝》中的爱情悲剧
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师范)四班 范淑媛 20090510434
摘要:《伤逝》是鲁迅作品中唯一一篇爱情题材的小说,小说中男女主人翁子君和涓生的爱情悲剧让读者无不深感惆怅,慨叹不已。对于他们的爱情悲剧的成因,更是众说纷纭。而在我看来这场悲剧是双方性格弱点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涓生的自私自利的性格弱点是造成这场悲剧的主要因素。
关键字:伤逝 爱情悲剧 性格弱点
《伤逝》是鲁迅作品中唯一一篇爱情题材的小说,小说中男女主人翁子君和涓生的爱情悲剧让读者无不深感惆怅,慨叹不已。这是一出追求婚姻自由,追求个性解放,却处处碰壁,最终不得不回到起点的悲剧;是一出两个受五四新思想影响而觉醒的年轻知识分子,冲出黑暗冲出封建家庭束缚,得到片刻幸福,而最终又被封建势力束缚的悲剧;“这是一支具有深刻的社会悲剧与性格悲剧意义的歌!”这场爱情悲剧,不仅让我们惆怅、伤感、甚至流泪,同时也激发着更多的人去探究导致这场悲剧的罪魁祸首。我个人浅薄的认为归根掘底这场悲剧是由子君和涓生各自的性格弱点所造成的,当然也有一点封建势力的摧残的因素。最终子君在“无爱的人间死灭”,“又不过是——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涓生则回到再不会有子君的寂静而空虚的会馆向着新的生路跨出去,而那第一步,却不过是写下他自己的悔恨和悲哀,为他自己,也为子君。
①
一、在俗物中日渐浅薄的子君
首先来看子君她一开始给认得印象是漂亮、文静、贤淑,而且受到五四新思想的影响,她总是微笑着听涓生“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俗,谈男女平等,谈伊索生,谈泰戈尔,谈 ① 张盛如,康锦屏主编,《鲁迅名篇分类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
雪莱„„”她的思想里有反封建的意识,在与涓生交往半年以后,为反抗胞叔和父亲,她分明地,坚决地,沉静地说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时候她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追求婚姻自由的理想主义者。但是发展到后来我们不难发现她的世界只是一个男人而已。她追求的只是爱,她当时的勇敢和无畏是因为爱。“冲出了封建家庭之后,她只是蜷缩在‘幸福安宁’的小家庭中做起甜蜜的新梦了。”她开始变得没有追求,在俗物中日渐浅薄,成了一个家庭主妇,整天忙于做饭,养小油鸡,喂狗阿随。吃了筹钱,筹来吃饭,至于连读书,散步的时间也都没有了。尽管他们的生活日渐拮据,但是她却因为受不住房东太太的奚落而把残饭给小油鸡们。有时还为小油鸡们与邻居暗斗。可见在她的身上仍然残存着封建思想。对于爱情,她似乎只是活在过去,活在回忆里,一遍遍的逼着涓生和她一起温习往事,她似乎想要靠这温习来找寻他们相爱的证据,但是她自己却不知道,爱情就是一把散沙,握得越紧流得越快。在繁琐的家务中,在一遍遍的重温旧课中,她的爱情已经流失。倘使子君是一个彻底摆脱封建思想的新女性,她可以继续进步,继续读书学习,甚至在涓生忙于写作时可以给他一些帮助,而不至于让丈夫觉得自己是一种负担。如果她能坚强一点,也不至于就在无爱的人间死灭。然而子君的悲剧更多的却是由于涓生的自私而导致的。
③
②
二、自私自利,没有担当的涓生
涓生呢,他最大的性格缺点就是自私,总是以自我为中心,逃避自己的责任,泰勒曾说:“个人主义的黑暗面是以自我为中心,这是我们的生活既平庸又狭窄,是我们的生活更缺乏意义,更少对他人和社会的关心。”涓生就是这样一个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者,因此,他从没有站在子君的位置上替子君想想,最终把子君推向没有墓碑的坟墓。他打着悔恨的招牌所做的阐述,只能让他自私更加暴露。他追求子君也许只是为了填补心里的某些空白,“我爱子君,仗着她逃出这寂静和空虚,已近一年多了。”由此可见他的爱情的出发点就是为了逃出寂静和空虚。在追求子君的时候,他期待着子君的到来,希望她来聆听自己的心声,④子君总是微笑着听他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俗,谈男女平等,谈伊索生,谈泰 ②③ 白烨 秦弓::选编,《二十世纪中国短篇小说精选〈伤逝〉》,人民文学出版社。
魏洪丘主编,《鲁迅小说导读》,第206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④ [加]泰勒《现代性之隐忧》,程炼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戈尔,谈雪莱„„也许这些都本不是子君所喜欢的,否则子君为什么只是微笑呢。自私的他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强加给子君,而且还想当然的认为子君都懂。当子君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无视旁人的蔑视,毅然和他同居后,他却记不清自己那时候是怎样的将自己的爱表示给子君的,在他的心里就只有他自己。然而子君却什么都记得,光凭这一点谁爱得更真就清晰明了。短暂的满足感退去之后,他开始挑剔子君,“我也渐渐清醒的读遍了她的身体,他的灵魂,不过三个星期,我似乎于她已经更加了解,揭去许多先前以为了解而现在看来却是隔膜,即所谓真的隔膜了。”其实他从头到尾都没有了解子君,他连自己的自私自利都未曾自觉。
至此他们爱情的罗曼蒂克的玫瑰已经完全凋零,子君给他带来的片刻的充实也已经满足不了他。他开始觉得烦腻了,他觉得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然而他并不了解整天忙于家务,养小油鸡,喂阿随的子君也有他的无奈,没有时间读书,没有时间散步那些并不全是子君的错。他只是自私的认为子君变了。他也为子君一遍遍的温习旧课感到厌烦,但是他没想想子君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守着眼前的他,她无法找到他爱的证据。辞退书的到来让他感到怯弱,在他自感怯弱的同时他还要把子君也拉入怯懦的行列,以便为自己的怯弱找借口。原来期待子君的到来,为他打破死一般的沉寂和空虚,而今他写不出好稿子,却又把责任推给子君,“可惜的是我没有一间静室,子君又没有先前那么幽静,善于体贴了。”自私自利的他总是趋利避害,总是为自己找借口,生活的窘迫逼迫着他们,为躲避家里的严寒涓生自己跑到图书馆去烤火炉,他何曾想过寒冷同样在摧残着比自己更柔弱的子君。
自私自利,毫无担当的他开始寻找出路,同时也开始转嫁责任。“待到孤身枯坐,回忆从前,这才觉得大半年来,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第一,便是生活。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为了他自己所谓的生活,他愿意放弃子君,他想他一个人是容易生活的,因为骄傲不与世交往,只要远走高飞,路还是很宽。他无非是想重新结实那些原先为冲破封建势力而疏远的人,这样看来不仅是子君,在他自己身上也还有封建残余思想。他想摆脱子君,但是苦于无法开口,自私的他觉得新的希望就只在于与子君分手,他想“她应该决然离去”,多么残忍,多么可耻的想法,他不但想摆脱子君,而且还不想背自私的罪名。对于生活的压力下涓生做出自私的选择,“以往的研究者往往将 ⑤⑥⑤
⑥
⑦白烨 秦弓::选编,《二十世纪中国短篇小说精选〈伤逝〉》,人民文学出版社。白烨 秦弓::选编,《二十世纪中国短篇小说精选〈伤逝〉》,人民文学出版社。⑦白烨 秦弓::选编,《二十世纪中国短篇小说精选〈伤逝〉》,人民文学出版社。
这个细节无限放大,作为涓生和子君悲剧的主要原因,以印证《娜拉走后怎样》对经济权的强调。其实鲁迅自己在小说中放大的倒并非经济的窘迫,而是涓生应对待(这个字因为误加)经济窘迫的能力和态度。”这个没有担当的男人,自己没有负着虚伪的重担的勇气,却将真实的重担卸给了子君。他鼓足勇气对她说:“我不爱你了”。就这样为了寻求自身的解脱,他残忍的让子君负着重担,在严威和冷眼中走所谓的人生的路。最终在无爱的人间死灭。以“不爱你了”作为分开的理由,先不说这符不符合道德规范。追求婚姻自由,似乎是因爱而走在一起,不爱了,大家好聚好散。“爱”是无法抗拒的力量,“不爱”也是无法抑制的悲剧。涓生深知这一点,当然他也知道子君和他走到一起的勇敢和无畏都是应为爱,只要自己说“不爱了”子君自然会离去。其实这同样是这个自私的人找的借口,从他的忏悔来看,其实他一直也都还爱着子君,只是自私自利的性格使他忘记了该如何去爱。他只是为自己摆脱生活的困境找一个相对合理的借口。而对于子君的死他不是没有预料到,相反他知道一旦自己说出“不爱你了”这几个字,子君“所有的只是他父亲——儿女的债主——的烈日一般的严威和旁人寒过冰霜的冷眼。”,只是自私的本质使他不会取为别人多考虑一下。而狠心的将她推向死亡的深渊。他的自私也是自己永远处在无边的悔恨和悲哀当中。
⑧
三、结语
爱需要用心构建,爱情本身容不得半点杂质,子君和涓生的爱情中有太多的不得已,然而他们性格的弱点却是导致这场爱情悲剧的最主要的因素。尤其是涓生的自私,让他们这条爱情的路上显得过于拥挤,拥挤得容不下子君单纯的爱。
参考文献:
[1] 张盛如,康锦屏主编,《鲁迅名篇分类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
[2] 白烨 秦弓::选编,《二十世纪中国短篇小说精选〈伤逝〉》,人民文学出版社。⑧ 郜元宝:《鲁迅精读》,第66——67页,复旦大学出版社。
[3] 魏洪丘主编,《鲁迅小说导读》,第206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
[加]泰勒《现代性之隐忧》,程炼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5][6][7] 白烨 秦弓::选编,《二十世纪中国短篇小说精选〈伤逝〉》,人民文学出版社。[8] 郜元宝:《鲁迅精读》,第66——67页,复旦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