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企业运用等边际成本理论分配任务案例及分析
企业运用等边际成本理论分配任务案例及分析 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利润最大
可以赚的钱越来越多看起来总是好事,但是如果这是在为了获得100元钱一支,不得不采取一个90元买各种生产资料,它不是一个很不错的人。
人们认为长期投资模式而言,最危险的企业是两大类:
1、重资产支出、高成本和边际扩张工业和优势企业。
2、高杠杆使用,的商业模式,或是非常复杂的企业(高水平的业务风险的最大威胁,的商业模式是非常复杂的风险大大提高,这里暂时不扩散)。
沉重的资产支出类型企业通常是JingZhengXing业规模、比例时大声点意味着其业务的固定成本将越来越高,在同一时间来应付日益升级的竞争应该继续寻找资本性支出和使自由现金流有缺陷的。当其达到极致,1年固定成本就太惊人了,一旦碰到很高的经济环境或客户的需求,它的大波动+高效固定成本高负债+高效的收入波动可能立即毙命,就像美国通用或一些主要的航空公司。
也就是说,固定资产比率高的+市场需求的波动=企业经营的定时炸弹。相反,光资产加市场需求刚性强=企业利润的盾牌。此外,从长远来看,企业利润递减是绝对的规则,否则该企业的将来,将会有整个世界。但这一时期,一段时间的具体企业,享有的边际利润增长可能的话,它是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它的收入能力的持续改善。换句话说,同时其各单位销售规模扩大一当它明显所获得的收益甚至高于其比例相同的资本支出。我想它很快就会给我们的启示:2点关门。
首先,有持续和商业是非常成功的,企业经营潜在的灵感(看起来很工作非常充分近乎完美的状态),企业的经营基础上已经相当大的(相对行业市场规模)的企业,我们想其变成利润递减区间警惕(并结合这类企业在尚未出现下降数据市场很热的再拿,一旦出现性能回归症状经常戴维斯双)。
第二,并不是所有的企业有权利润增加不同企业的不同舞台,边际增加时间可以有很大差别。轻资产类型企业(当然,是指具有竞争优势,这是关于任何企业的前提下)机组扩张便宜一些,扩张的效率也非常高,其相对更容易获得扩张的利润的过程,但在持续增长,取决于行业特性(能力,很容易产生分化等等),企业竞争优势的公司的程度。
但对于的低边际成本轻资产类型企业而言,主要危险是,一旦产生利润的主要无形资产元素被推翻(如一个主要的知识产权或专利(经验法则),或者行业消费者最珍爱的一些特殊的能力被“差异化”),很快就被取代,替换后的速度将远比依靠有形资产有利可图的企业的类别。
所以,在这种类型的企业,个人认为最好的倾向于2分:
1、工业变化相对温和,行业本身不容易,主要技术颠覆(巴菲特所谓的经过十年的经营和十年前,没啥改变)。
2、竞争的复合、障碍并不是依靠独立的专利和竞争,但另一个诸如网络元素,客户的依赖或工业连锁效应优势形成多点优势的企业。
——边际分析法
从杭州开往南京的长途车即将出发。无论哪个公司的车,票价均为50元。一个匆匆赶来的乘客见一家国营公司的车上尚有空位,要求以30元上车,被拒绝了。他又找到一家也有空位的私人公司的车,售票员二话没说,收了30元允许他上车了。哪家公司的行为更理性呢?乍一看,私人公司允许这名乘客用30元享受50元的运输服务,当然亏了。但如果用边际分析法分析,私人公司的确比国营公司精明。
说起“边际”这个词,许多人觉得有点神秘,其实说透了你就知道,你经常也会不自觉地用这个概念来分析问题。
“边际”这个词可以理解为“增加的”的意思,“边际量”也就是“增量”的意思。说的确切一些,自变量增加一单位,因变量所增加的量就是边际量。比如说,生产要素(自变量)增加一单位,产量(因变量)增加了2个单位,这因变量增加的两个单位就是边际产量。或者更具体一些,运输公司增加了一些汽车,每天可以多运200多名乘客,这200名乘客是边际量。边际分析法就是分析自变量变动一单位,因变量会变动多少。
我们可以用最后一名乘客的票价这个例子来说明边际分析法的用处。当我们考虑是否让这名乘客以30元的票价上车时,实际上我们应该考虑的是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这两个概念。边际成本是增加一名乘客(自变量)所增加的收入(因变量)。在我们这个例子中,增加这一名乘客,所需磨损的汽车、汽油费、工作人员工资和过路费等都无需增加,对汽车来说多拉一个人少拉一个人都一样,所增加的成本仅仅是发给这个乘客的食物和饮料,假设这些东西值10元,边际成本也就是10元。边际收益是增加一名乘客(自变量)所增加的收入(因变量)。在这个例子中,增加这一名乘客增加收入30元,边际收益就是30元。
在根据边际分析法作出决策时就是要对比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如果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即增加这一名乘客所增加的收入大于所增加的成本,让这名乘客上车就是合适的,这是理性决策。如果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让这名乘客上车就要亏损,是非理性决策。从理论上说,乘客可以增加到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时为止。在我们的例子中,私人公司让这名乘客上车是理性的,无论那个售票员是否懂得边际的概念与边际分析法,他实际上是按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这一原则作出决策的。国营公司的售票员不让这名乘客上车,或者是受严格制度的制约(例如,售票员无权降价),或者是缺“边际”这根弦。我们常说国营企业经营机制不如私人企业灵活,这大概可以算一个例子。
边际分析法在经济学中运用极广。所以,边际这个概念和边际分析法的提出被认为是经济学方法的一次革命。在经济学中,边际分析法的提出不仅为我们作出决策提供了一个有用的工具,而且还使经济学能运用数学工具。边际分析所表示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变动的关系可以用微分来表示。由此数学方法在经济学中可以得到广泛应用。现在数学在经济学中运用十分广泛,对推动经济学本身的发展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起到了重大作用。——边际分析法
一、边际资本成本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不论是计划创建一个新企业,还是维持现有企业的正常运转;或者开发新产品、进行技术改造都必须预先筹集一定数额的资金。但是企业在筹集资金的过程中,无法以某一固定的资本成本来筹措无限的资金,当其筹集的资金超过一定限度时,原有的资本成本就会增加。当面对筹资额存在不确定的变动区间或者追加筹资时,企业需要知道筹资额在不同的区间变动,在什么数额上变化会引起资本成本怎样的变化。这就需要使用边际资本成本的概念。
边际资本成本是指在各个投资量水平上,每多获得一元投资需要支出多少成本,是企业追加筹资时的成本。通过边际资本成本的计算,能对追加筹资量就单一筹资或组合筹资方式的资本成本进行比较,从而确定追加筹资的方案,并进一步考虑投资的方案。
在分析边际资本成本时,必须权衡个别资本成本,综合资本成本。这是因为边际资本成本实际上也是综合资本成本,而综合资本成本又以个别资本成本为基础计算得到的。个别资本成本是比较各种筹集资金方式优劣的一个重要尺度。综合资本成本则是企业进行资本结构决策的基本依据。分析综合资本成本的目的是确定最佳资本结构,从而降低平均资本成本,获得收益,实现企业税后收益最大化,达到财务管理的目标。
企业筹资是为了满足投资的需要,企业在筹集资金进行投资项目时应主要考虑资本成本,也就是考虑边际资本成本。只有当投资项目的预期报酬率高于资本成本率时,投资者才有利可图。所以边际资本成本经常用于确定投资规模和筛选投资机会,通常的做法是将投资项目按照投资报酬率的由高到低进行排序,按照经济原理,当投资报酬率与资本成本率相等时的投资规模为最优投资规模。
二、边际贡献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众所周知,企业即使其产销量为零,其成本总额也不一定为零,因为每个企业总存在着为保持其生产能力而必须发生的、最低限度经营能力成本,如折旧费、管理人员工资等。也就是说,企业生产和销售产品所取得的收入除了弥补生产和销售产品而发生的成本外,还要弥补这些最低限度的经营能力成本。由此而引入“边际贡献”概念。
边际贡献也称边际利润、临界收益或创利额,它是销售额减去变动成本后的差额,由固定成本和利润构成,它体现企业销售产品的初步创利能力。销售单价减去单位变动成本的差额称单位边际贡献。边际贡献占销售额的百分比或单位边际贡献占销售单价的百分比称为边际贡献率。
边际贡献与边际贡献率不仅是本—量—利分析中的两个重要概念,而且由于两者可分别从绝对数或相对数角度反映产品的创利水平,因此在企业决策中也常常被用做方案选优的依据。此外,若将边际贡献的概念引入本—量—利分析的基本方程式,可以揭示边际贡献与目标利润和固定成本三者之间的关系。依据本—量—利的基本方程式,有:目标利润=边际贡献总额-固定成本总额。从上式可以看出,企业实现的边际贡献首先需要用于补偿固定成本。当边际贡献总额大于固定成本总额时,企业就会形成利润;反之,就会发生亏损。同理,若边际贡献总额等于固定成本总额,则企业将进入不盈不亏的临界状态。
除了可进行盈亏临界点和本—量—利分析,预测和规划目标成本与目标利润外,边际贡献在企业管理与决策中的作用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测算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一般地,经营杠杆=息税前收益变动率/销售变动率=基期边际贡献总额/(基期边际贡献总额-固定成本总额);财务杠杆=每股收益变动率/息税前收益变动率=息税前收益/(息税前收益-利息)=(基期边际贡献总额-固定成本总额)/(基期边际贡献总额-固定成本总额-利息)。
由此可见,企业经营的特有风险取决于产品边际贡献、固定成本总额、利息总额,后两者在相关范围内是常量,故产品边际贡献直接决定公司特有风险。它为企业管理提供了事前规划风险和分解风险的最优途径--尽可能地提高产品的边际贡献。
(二)分析生产能力的利用与开发
利用边际贡献测算生产能力利用程度。边际贡献以销售作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使其在企业利润预算编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它以100%生产能力利用水平时的边际贡献为基础既易于编制又可满足多品种条件下编制预算的要求,较适合大企业的情况。
另外可利用边际贡献测算剩余生产能力的利用情况。它主要解决在期间成本总额保持不变条件下生产决策问题,例如:非特殊条件下追加订货决策,直接以单位贡献边际与订价之差为判断标准;增产对象的选择,以贡献边际总额的大小为判断标准;特殊条件下追加订货问题在考虑了机会成本后依然以边际贡献为判断标准;亏损产品应否继续经营,视其提供边际贡献的大小。
(三)考核部门经理职责
当经济规模化、社会化、股份化后,产业组织形式的重要作用就会凸现出来。产业组织形式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基础是对部门及其负责人的准确考核。边际贡献用于共同性成本的分解比较科学,可应用于部门预算的编制;在一个既可控制收入又可控制成本的预算单位,用两者的差额来考核业绩才能说明问题,在边际贡献基础上衍生出分部经理边际(边际贡献总额-部门经理可控制的可追溯固定成本)和分部边际(分部经理边际-部门经理不可控而高层部门可控的可追溯固定成本)合理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四)边际收益法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边际收益法通常应用于流动资金管理中,可以用来分析最佳的现金持有量、应收账款的信用政策的确定以及存货的管理。我们可以应收账款的信用政策为例来加以说明。企业发生应收账款的主要原因是扩大销售,增强竞争力,那么其管理的目标就是求得利润。应收账款是企业的一项资金投放,是为了扩大销售和收益而进行的投资,而投资肯定要发生成本如机会成本、管理成本等,这就需要在应收账款信用政策所增加的收益和这种政策的成本之间作出权衡。只有当应收账款所增加的收益超过所增加的成本时,也就是当边际收益大于零时,才应当实施应收账款赊销。当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企业可能面临应收账款信用政策的改变,只有当改变信用政策时企业仍有良好的收益前景,也就是边际收益大于零时,才应改变现有的信用政策。
同样,对于现金、存货持有量的确定也是如此。企业增加现金、存货的数量在未来可能会带来更多的收入,但同时也会导致成本的增加,这样就需要在增量收入和增量成本之间进行比较,只有当增量收入大于增量成本,也就是边际收益大于零的情况下,企业才应当改变现金或存货的持有数量,以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
第二篇:财务管理边际资本成本案例
华达公司是一家上市公司,该公司是以计算机软件及系统集成为核心业务,面向电信、电力、金融等的基础信息建设提供应用软件和全面解决方案。公司当前正在做2011的财务预算。下一周,财务总监郭为将向董事会汇报2011的总体财务计划。预算的重点在于投资项目的选择和相应的融资方案的确定。
以财务部牵头,与各个业务部门集中研究,全面考察所有备选投资项目,经过周详的项目可行性分析后,初步认为下一可供选择的项目如下表:
项目
A
B
C
D
E
F
G 投资额(万元)1500 2400 1400 900 1000 800 400 内含报酬率(%)15.4 14.4 13.5 12.6 11.3 10.2 9.7
在现金流量方面,估计所有项目在第一年都将是净现金流出。而在随后的项目有效期内均为净现金流入,并且所有项目的风险预计都在公司可接受的水平之内。
郭为审查后认为,大家在项目机会的把握及初步可行性分析方面已做得相当出色,当务之急是将主要精力放在如何选择筹资方式及分析资本成本方面。
在15天前召开的一次公司理财会议上,华达公司的财务咨询顾问任先生告诉郭为:预计华达公司来年可以按面值发行利率为9%的抵押债券2000万元;若超过2000万元,且不高于3000万元,便只能发行利率为10%的无抵押普通公司债券。财务顾问及其所在的投资银行做出上述预测,乃是基于华达公司2011的资本预算总额及来年留存收益的预测。郭为预计来年的留存收益大约为4000万元。
郭为与咨询顾问均认为公司当前的资本结构属于最佳结构,其构成为长期负债40%,普通股权益15%,留存收益45%。
此外,财务人员还收集了如下信息:
(1)华达公司当前的普通股市价为每股21元;
(2)投资银行还指出,若以当前市价再增发新股以筹集1000万元股本,公司所能得到的每股净现金流量将是19元;
(3)华达公司当前的股利为每股1.32元,但郭为确信董事会将会把2011股利水平提高到每股1.41元;
(4)公司的收益和股利在过去10年里翻了一番,其增长速度相当稳定,估计公司为了给投资者传递一个公司稳定成长的信号,这一增长速度仍将持续下去;
(5)华达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40%。
请运用案例中提供的信息,根据华达公司2011融资活动的边际资本成本,与初步选定的投资机会相比较,以最终确定2011的最佳资本预算。你认为有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郭为采纳这一资本预算?
第三篇:保险理赔查勘的边际成本分析
保险理赔查勘的边际成本分析
中国大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 陈金燕
发布时间:2010-08-2
4企业纵向边界是指企业在价值链中所从事的活动环节的范围。例如,一个饮食企业在价值链活动中从事设计、生产及分销三个活动,这就是它的纵向边界范围;确定纵向边界时首先要思考的基本问题是对一项业务是自做还是外包。本文主要探讨的就是保险企业中理赔方面的自做及外包问题。
自做,一般来讲,就是企业自行完成一项任务,简称为DIY(DO IT YOURSELF);外包(OUT-SOURCING)就是将该项任务外包给独立的其他企业。自做或外包是交易费用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也是企业组织架构设计中的核心问题。从保险行业来说,理赔工作原来是保险公司的业务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及主要的工作,但近几年涌现了大量的理赔公估行,保险公司的纵向边界问题也发生了改变,有些保险公司将理赔流程中的部分工作外包给理赔公估行,以精简人员,节省人力成本,并腾出精力进行其他工作,如产品开发、市场开拓等。
理赔工作流程具体还可以再划分为出险后的查勘、定损、理算、核赔。大部分保险公司将核心环节定损、理算、核赔都统一在保险公司内部自做,而对于查勘环节,则做法各有不同。以深圳市场为例,我们调查了比较有代表性的几家保险公司。有的保险公司彻底实施查勘外包模式,节约了大量的人力成本,但是也付出了巨额的外包公估费用;有的保险公司采取完全自做模式,虽人员相对较多,但节省了大量的外包公估费用,而且由于其对客户的服务都由自己公司人员提供,管控到位,在市场上的理赔服务口碑较好;还有的保险公司一直以来都采取自做模式,近几年慢慢往外包模式转变,但在转变过程中又陷入困境:由于原来遗留下来的人员问题,因此导致虽然采取外包模式,但公司内部理赔人员仍然较多无法精简消化,而要恢复自做模式,随着业务的发展又明显人手不够。
那么,到底保险公司的理赔查勘采取自做模式好呢还是采取外包方式好呢?笔者认为,在公司发展的初期,就应该提前做好不同发展阶段的战略部署。从成本最小化的角度分析,如果一个企业从事某种业务的成本高于外包的成本,那么,该业务应该外包,反之则应自做。假设保险公司的一名理赔查勘人员平均每天查勘的车险案件为3件,则每月为60件,每年为720件,公司支付他的年薪按6万计,如果采取外包模式,以车险案件为例,大概平均每件须支付公估费300元,则720个案件应支付21.6万元,明显地,外包要比自做成本高得多,即使为了提高服务质量,确保到现场查勘的及时率,保险公司配备两名理赔查勘人员,公司须支付薪金12万元,成本也仍然要比外包低得多。那是不是意味着保险公司不管规模大小,从成本角度出发都应采取自做模式呢?
从经济学的边际成本角度来分析,随着某项业务需求量的增大,企业自做的边际成本将呈上升的趋势。当保险公司刚开始成立时,配备了一定数量的理赔人员,随着业务的进一步开展,案件会逐步增多,刚开始案件量增加时,边际成本不会增加,但当案件增多到一定量时,配备的理赔人员已经不够,须增加人手,这时候边际成本增加,因此边际成本是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而递增的。如果案件的理赔工作量为q1小于外包市场价格与企业边际成本的交点Q,那么自做(DIY)的成本更低;如果案件较多,工作量较大q2>Q,那么,企业应自做一部分,余下的数量外包,自做量为Q,外包量为q2-Q。与全部自做相比,外包可以节约成本。当然,如果企业采取全部外包的模式,则本来可以节省的成本白白浪费了,其实,在当前的市场机制中,外包还存在以下弊端,特别是对市场规模较小的保险公司来说:
1.交易成本。外包还将增加交易成本,交易成本是指除了价格以外的成本,比如交易花费的时间成本,交易双方签定合同以及执行合同产生的成本。从保险公司的角度来讲,外包除了要支付理赔公估费外,还要花费谈判、拟订合同的费
用,更重要的是,还必须花费成本对公估在执行过程中进行监督管控,同时,如果公估违约,还必须花费诉讼费用等,这些都是保险公司自做无须付出的成本。
2.市场价格较高。由于存在规模经济效应,因此,从公估行的角度出发,如果保险公司委托其理赔查勘的数量较多,则其会提供较为优惠的价格。如果保险公司委托其理赔查勘的数量较少,则其将提供较高的市场价格,像有的保险公司由于市场规模较小,委托公估查勘的案件将远远达不到大的保险公司的数量,因此无法得到优惠的价格。
3.服务质量较低。由于现在市场中的公估行仍然数量有限,有经验的公估师也较少,每家公估公司一般都会为多家保险公司代理为其客户提供理赔查勘服务,但是,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公估公司一般都会先保证为大保险公司的客户提供较好的服务,对于规模较小的保险公司,则往往难以保证服务质量,大大影响了小规模保险公司的市场声誉,并导致小规模保险公司丢失客户。
4.套牢风险。对于新保险公司来说,如果从一开始就采取外包方式,则保险公司自己的理赔人员失去了积累经验的机会,专业水平难以提高,从而会有被公估公司套牢的风险,一是在标的损失程度、赔付额度等方面公估公司都有较大的话语权;二是由于公估公司会在第一现场接触客户提供服务,则客户资源会逐步掌握在公估公司手上。
当然,自做也会有一些不利因素,比如说,自做也有监督成本及管理成本,在外包模式中需要监督公估行,而在自做模式中,则需要监督公司内部员工。但是,我们仍然觉得,监督公司内部员工的成本要远远低于监督公估行即承包商的成本。另外,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随着规模的增加,随着理赔案件数量的增加,如果采取自做,需要增加很多人手,则人力成本将会非常高,办公场所须增大,管理成本也将急剧上升。
由此看来,在我们前面所调查的几家保险公司中,发展规模较大的保险公司在理赔查勘部分采取全部外包模式,并不能最大程度地节省成本,而成立时间相对较晚案件量较少的保险公司,如采取理赔查勘全部外包,更是给规模较小的公司带来了很大的成本负担,而有的公司未提前作好战略部署,全部为理赔查勘自做,在业务发展的同时一味增加人员,一旦发现人力成本过高,则又采取裁员方式转型为外包,这些方式都有欠缺之处。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在保险公司成立初期或者对于规模较小的保险公司,应采取自做模式,特别是对于车险来说,因为车险的费率为监管费率,各家公司大致相同,而车辆的出险率也遵循一定的规律,因此,谁能节约经营成本,谁才能赢得利润,而有了利润空间,才可以进一步投入成本开拓市场。另外,采取自做模式,还可以着力打造保险公司的品牌和形象,因为,客户购买保险就是为了在出险时能够得到服务及保障,如果出险到达第一现场的是公估公司,公估着自己公司标志的服装,驾驶标有自己公司标志的车辆,因此即使公估公司服务很好,客户仍然对保险公司的形象模糊,无法提高保险公司知名度。而如果公估公司的服务较差,导致客户不满,则损失的却是保险公司。当业务发展到了较大的规模,则可以考虑外包模式,但也并非全部外包,而是应确定一定数量自做,超过部分外包,这才是企业最节约成本的模式,至于应确定多少数量自做,或者说应确定多少额度的案件自做,则须提取更多的数据,进一步分析探讨。
《保险实践与探索》2010年第4期
第四篇:企业物流成本控制及案例分析
企业物流成本控制及案例分析
一、物流成本管理的意义 物流成本是指伴随着物流活动而发生的各种费用,是物流活动中所消耗的物 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由三部分构成:
1.伴随着物资的物理性流通活动发生的费用以及从事这些活动所必需的设 备、设施费用; 2.完成物流信息的传送和处理活动所发生的费用以及从事这些活动所必需 的设备和设施费用; 3.物流综合管理所发生的费用。
二、降低物流成本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一)从微观的角度观察 从微观的角度看,降低物流成本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 方面:
1、由于物流成本在产品成本中占有很大比重,在其他不变的情况下,降低物流成本意味着扩大了企业的利润空间,提高了利润水平。
由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可知,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产品的价格由市场的 供求关系所决定,但价格背后体现的还是产品的价值量,即产品中所凝聚的人类 抽象劳动的数量。商品价值并不取决于个别企业的劳动时间,而是由行业平均必 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当某个企业的物流活动效率高于所属行业的平均物流活动效 率,物流费用低于所属行业平均物流费用水平的时候,该企业就有可能因此获得 超额利润,物流成本的降低部分就转化为企业的“第三利润”;反之,企业的利 润水平就会下降。正是由于这种与降低物流成本相关的超额利润的存在,而且具 有较大的空间,导致企业积极关注物流领域的成本管理,致力于降低物流成本的 努力。
2、物流成本的降低,意味着增强企业在产品价格方面的竞争优势,企业可 以利用相对低廉的价格在市场上出售自己的产品,从而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扩大销售,并以此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
(二)从宏观的角度观察 从宏观的角度讲,降低物流成本给行业和社会带来的经济效益体现在以下三 个方面:
1、如果全行业的物流效率普遍提高,物流费用平均水平降低到一个新的水平,那么,该行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将会得到增强。对于一个地区的行业来说,可以提高其在全国市场的竞争力。
2、全行业物流成本的普遍下降,将会对产品的价格产生影响,导致物价相 对下降,这有利于保持消费物价的稳定,相对提高国民的购买力。
3、物流成本的下降,对于全社会而言,意味着创造同等数量的财富,在物 流领域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得到节约。实现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创造 出尽可能多的物质财富,节省资源消耗的目的。
企业物流成本的控制方式方法有:
1、采用目标成本法,进行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
2、树立物流总成本的意识,加强企业员工的成本管理意识
3、加强企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4、提高具有竞争优势的物流服务水平,通过效率化的配送来降低物流成本
5、建立高效的组织模式和规范的物流模式来控制物流成本
6、借助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来降低物流成本 案例解析:
一、引言 今天的汽车制造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市场竞争环境。一方面,国内汽车市场中的消费需求日趋个性化,且消费者要求能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以最低的价格及最快的速度获得所需要的产品,从而使市场需求不确 定性大大增加。在捉摸不定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有的企业能够长盛不衰,有的只 能成功一时,还有的企业却连一点成功的机会都没有。另一方面,伴随中国加入 世界贸易组织(WTO)组织,中国整个汽车工业又将受到国外汽车制造商的冲击和 挤压,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企业原有的经营管理方式早已不适应剧烈 竞争的要求。在这内外交困的环境下,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下去,必须寻求新的 出路。
经济全球化、制造全球化、合作伙伴关系、信息技术以及管理思想的创新,使得竞争的方式也发生了不同寻常的转变。现在的竞争主体,已经从以往的企业 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向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因而,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环境下,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简称SCM)成为近年来在国内外 逐渐受到重视的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在企业管理中得到普遍应用。风 神汽车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个典型范例。
风神汽车有限公司是东风汽车公司、台湾裕隆汽车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裕隆集 团为台湾省内第一大汽车制造厂,其市场占有率高达51%,年销量20 万辆)、广 州京安云豹汽车有限公司等共同合资组建的,由东风汽车公司控股的三资企业。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下,风神公司采用供应链管理思想和模式及其支持技术 方法,取得了当年组建、当年获利的好成绩。通过供应链系统,风神汽车有限公 司建立了自己的竞争优势:通过与供应商、花都工厂、襄樊工厂等企业建立战略 合作伙伴关系,优化了链上成员间的协同运作管理模式,实现了合作伙伴企业之 间的信息共享,促进物流通畅,提高了客户反应速度,创造了竞争中的时间和空 间优势;通过设立中间仓库,实现了准时化采购,从而减少了各个环节上的库存 量,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库存成本消耗;通过在全球范围内优化合作,各个节点 企业将资源集中于业务,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和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 了产品开发、生产、分销、服务的时间和空间距离,实现对客户需求的快速有效 反应,大幅度缩短订货的提前期;通过战略合作充分发挥链上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共生出更强的整体竞争能力与竞争优势。风神公 司目前的管理模式无疑是成功有效的,值得深入研究和学习借鉴。
二、风神公司的供应链系统 风神供应链结构 供应链是围绕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 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 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
它是一个范围更广的扩展企业结构模式,包含所有加盟的节点企业,从原材料供 应开始,经过链中不同企业的制造加工、组装、分销等过程直到最终用户。它不 仅是一条联接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料链、信息链、链,而且是一条增值链,物料在供应链上因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加其价值,给相关企业都带来收 益。
在风神供应链中,企业风神汽车公司总部设在深圳,生产基地设在湖北的 襄樊、广东的花都和惠州。“两地生产、委托加工”的供应链组织结构模式使得 公司组织结构既灵活又科学。风神供应链中所有企业得以有效的连接起来形成一 体化的供应链,并和从原材料到向顾客按时交货的信息流相协调。同时,在所有 供应链成员之中建立起了合作伙伴型的业务关系,促进了供应链活动的协调进 行。
在风神供应链中,风神汽车公司通过自己所处的地位,对整个供应链的运 行进行信息流和物流的协调,各节点企业(供应商、中间仓库、工厂、专营店)在 需求信息的驱动下,通过供应链的职能分工与合作(供应、库存、生产、分销等),以流、物流或/和服务流为媒介,实现整个风神供应链不断增值。风神供应链的结构特征 为了适应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企业之间的合作日益复杂以及顾客的要求更 加挑剔的环境,风神供应链中的供应商、产品(整车)制造商和分销商(专营店)被 有机组织起来,形成了供应-生产-销售的供应链。风神的供应商包括了多家国内 供应商和多家国外供应商(KD 件),并且在全国各地设有多家专营店。供应商、制造商和分销商在战略、任务、资源和能力方面相互依赖,构成了十分复杂的供 应-生产-销售网链。通过分析发现,风神供应链具有如下特征。
首先,风神供应链的结构具有层次性。从组织边界的角度看,虽然每个业务实 体都是供应链的成员,但是它们可以通过不同的组织边界体现出来。这些实体在 法律上是平等的,在业务关系上是有层次的,这与产品结构的层次是一致的。
其次,风神供应链的结构表现为双向性。在风神供应链的企业中,使用某一共 同资源(如原材料、半成品或产品)的实体之间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如襄樊和 花都厂作为汽车制造厂,必然在产量、质量等很多方面存在竞争,但是在整个风 神供应链运作中又是紧密合作的。花都厂为襄樊厂提供冲压件,在备件、零部件 发生短缺的时,相互之间又会进行协调调拨保证生产的连续性,最终保证供应链 系统的整体最优。
第三,风神供应链的结构呈多级性。随着供应、生产和销售关系的复杂化,风 神供应链的成员越来越多。如果把供应链网中相邻两个业务实体的关系看作一对 “供应-购买”关系,对于风神供应链这样的网链结构,这种关系应该是多级的,而且同一级涉及多个供应商和购买商。供应链的多级结构增加了供应链管理的困 难,同时也为供应链的优化组合提供了基础,可以使风神公司根据市场变化随时 在备选伙伴进行组合,省去了重新寻找合作伙伴的时间。
第四,风神供应链的结构是动态的。供应链的成员通过物流和信息流联结起来,但是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风神公司战略转变和适应市场变化 的需要,风神供应链中的节点企业需要动态地进行更新。而且,供应链成员之间 的关系也由于顾客需求的变化而经常做出适应性的调整。
利用风神供应链的这些特征,风神公司找到了管理的重点。例如,风神公司对 供应链系统进行了层次区分,确定出了主干供应链和分支供应链,在此基础上建 立起了最具竞争力的一体化供应链。另外,利用供应链的多级性特征,对供应链 进行等级排列,对供应商/分销商做进一步细分,进而制定出具体的供应/营销组 合策略。利用供应链结构的动态性特点指导风神公司建立供应链适时修正战略,使之不断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世界着名的耐克公司之所以取得全球化经营的成 功,关键在于它卓越地分析了公司供应链的多级结构,有效地运用了供应商多级 细分策略,这一点在风神公司的供应链上也得到了体现,说明充分掌握供应链的 结构特征对制定恰当管理策略的重要性。
三、风神供应链的管理策略 风神供应链在结构具有层次性、双向性、多级性、动态性和跨地域性等特点,在管理上涉及生产设计部门、计划与控制部门、采购与市场营销部门等多个业务 实体,因此在实现供应链的目标、运作过程和成员类型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面对如此复杂的供应链系统,如何选择恰当的管理策略是非常重要的。
1、供应链企业的选址战略。风神汽车供应链中的企业设在广东的深 圳,这是因为深圳有优惠的税收政策和发育的资本市场,并且可为今后的增资扩 股、发行企业债券等提供财力支援,此外,在便利的口岸、交通、技术引进及资 讯便利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地理优势,这些都是构成风神供应链竞争力的 重要要素。而位于湖北的襄樊工厂有、管理及技术资源的优势,广东花都具 有整车组装能力,这样就形成了以深圳作为供应链中销售、财务、技术、服务及 管理的枢纽,而将整车装配等生产过程放在襄樊和花都,又以襄樊和花都为中心 联结起众多的上游供应商,从而可以集中公司的竞争力完成销售、采购等核 心业务,在整个供应链中就像扁担一样扛起了襄樊、花都两大生产基地。
2、业务外包战略。风神公司“总体、分期吸纳、优化组合”的方式很好 的体现了供应链管理中的业务外包(Outsourcing)及扩展企业(Extended Corporation)思想。这种组合的优势体现在充分利用国际大平台的制造基础,根 据市场需求的变化选择新的产品,并且可以最大限度降低基建投资及缩短生产准 备期,同时还可以共享销售网络和市场,共同摊销研发成本、生产成本和物流成 本,从而减少了供应链整体运行的总成本,最后确保风神汽车公司能生产出最具 个性化、最适合中国国情的中高档轿车,同时还具有最强的竞争力。风神公司紧 紧抓住“总体、分期吸纳、优化组合”的业务,而将其它业务(如制造、仓储、物流等)外包出去。
3、全球性资源优化配置。风神公司的技术引进战略以及 KD 件的采购战略体 现了全球资源优化配置的思想。风神公司大部分的整车设计技术是由日产和台湾 裕隆提供的,而采购则包括了KD 件的国外进口采购和零部件的国内采购,整车 装配是在国内的花都和襄樊两个不同地方进行,销售也是在国内不同地区的专营 店进行,这就实现了从国内资源整合到全球资源优化配置的供应链管理,大大增 强了整个供应链的竞争能力。
4、供应商管理库存(VMI)的管理方式。在风神供应链的运作模式中,有一点 很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就是其供应商管理库存(Vendor Managed Inventory,简称 VMI)的思想。关于 VMI,国外有学者认为:“VMI 是一种在用户和供应商之间 的合作性策略,以对双方来说都是最低的成本优化产品的可获性,在一个相互同 意的目标框架下由供应商管理库存,这样的目标框架被经常性监督和修正以产生 一种连续改进的环境”。风神公司的VMI 管理策略和模式,通过与风神公司的供 应商之间建立的战略性长期合作伙伴关系,打破了传统的各自为政的库存管理模 式,体现了供应链的集成化管理和“双赢”思想,能更好的适应市场的化的要求。
VMI 是一种供应链集成化运作的决策代理模式,它把用户的库存决策权代理给 供应商,由供应商代理客户行使库存管理的决策权。例如,在风神公司的采购过 程中,风神公司每六个月与供应商签订一个开口合同或者闭口合同,在每个月初 告诉供应商每个月的要货计划,然后供应商根据这个要货计划安排自己的生产,然后将产品运送到风神公司的中间仓库,而风神公司的装配厂只需要按照生产计 划凭领料单按时到中间仓库提取产品即可,库存的消耗信息由供应商采集并及时 作出补充库存的决策,实现了准时化供货,节约了库存成本,为提高整个供应链 的竞争力作出了贡献。
5、战略联盟的合作意识。风神公司通过业务外包的资源整合,实现了强强联 合,达到了共赢的目的。通过利用全球采购供应资源和产品开发技术,以及国内 第三方物流公司的优势,不仅风神汽车公司获得了投资仅一年就获利的良好开 端,而且也为花都工厂、襄樊工厂、以及两地中间仓库和供应商带来了巨大商机,使所有的企业都能在风神供应链中得到好的发展。风神供应链中的合作企业都已 经认识到,它们已经构成了相互依存的联合体,各方都十分珍惜这种合作伙伴关 系,都培育出了与合作结成长期战略联盟的意识。可以说,这种意识才是风神供 应链真正的价值!
四、结束语 一个一体化的、协调的供应链“超级组织”具有对市场需求变化的高度反应力,能迅速支持一个伙伴公司的快速发展,这已经为事实所证明。之所以能取得这样 的成效,得益于供应链上的伙伴能够共同分享它们所需要的各种信息,从而使它 们能够协调运作。当供应链中每个成员企业的活动都像乐队队员按乐谱演奏那样 时,供应商就知道何时增加/减少生产,物流公司能够掌握何时提供准时物流服 务,分销商也可及时进行调整。这样,就能够把传统经营中经常出现流通中断或 库存积压过长等问题消除、或者降低到最低限度,真正实现精细生产。
第五篇:成本控制——案例分析
案例一 美的的成本控制
中国制造企业有90%的时间花费在物流上,物流仓储成本占据了总销售成本的30%~40%,供应链上物流的速度以及成本更是令中国企业苦恼的老大难问题。美的针对供应链的库存问题,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一方面从原材料的库存管理做起,追求零库存标准;另一方面针对销售商,以建立合理库存为目标,从供应链的两段实施挤压,加速了资金、物资的周转,实现了供应链的整合成本优势。
零库存梦想
美的虽多年名列空调产业的“三甲”之位,但是不无一朝城门失守之忧。自2000年来,在降低市场费用、裁员、压低采购价格等方面,美的频繁变招,其路数始终围绕着成本与效率。在广东地区已经悄悄为终端经销商安装进销存软件,即实现“供应商管理库存”(以下简称VMI)和“管理经销商库存”中的一个步骤。
对于美的来说,其较为稳定的供应商共有300多家,其零配件(出口、内销产品)加起来一共有3万多种。从2002年中期,利用信息系统,美的集团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产销信息的共享。有了信息平台做保障,美的原有的100多个仓库精简为8个区域仓,在8小时可以运到的地方,全靠配送。这样一来美的集团流通环节的成本降低了15%-20%。运输距离长(运货时间3-5天的)的外地供应商,一般都会在美的的仓库里租赁一个片区(仓库所有权归美的),并把其零配件放到片区里面储备。
在美的需要用到这些零配件的时候,它就会通知供应商,然后再进行资金划拨、取货等工作。这时,零配件的产权,才由供应商转移到美的手上——而在此之前,所有的库存成本都由供应商承担。此外,美的在ERP(企业资源管理)基础上与供应商建立了直接的交货平台。供应商在自己的办公地点,通过互联页(WEB)的方式就可登录到美的公司的页面上,看到美的的订单内容;品种、型号、数量和交货时间等等,然后由供应商确认信息,这样一张采购订单就已经合法化了。
实施VMI后,供应商不需要像以前一样疲于应付美的的订单,而只需做一些适当的库存即可。供应商则不用备很多货,一般有能满足3天的需求即可。美的零部年库存周转率,在2002年上升到70-80次/年。其零部件库存也由原来平均的5-7天存货水平,大幅降低为3天左右,而且这3天的库存也是由供应商管理并承担相应成本。
库存周转率提高后,一系列相关的财务“风向标”也随之“由阴转晴”,让美的“欣喜不已”;资金占用降低、资金利用率提高、资金风险下降、库存成本直线下降。
消解分销链存货
在业务链后端的供应体系进行优化的同时,美的也正在加紧对前端销售体系的管理进行渗透。在经销商管理环节上,美的利用销售管理系统可以统计到经销商的销售信息(分公司、代理商、型号、数量、日期等),而近年来则公开了与经销商的部分电子化往来,以前半年一次的手工性的繁杂对帐,现在则进行业务往来的实时对帐和审核。
在前端销售环节,美的作为经销商的供应商,为经销商管理库存。这样的结果是,经销商不用备货了,“即使备也是五台十台这种概念”——不存在以后听淡季打款。经销商缺货,美的立刻就会自动送过去,而不需经销商提醒。经销商的库存“实际是美的自己的库存”。这种存货管理上的前移,美的可以有效地削减和精准的鬼斧神工制销售渠道上昂贵的存货,而不是任其堵塞在渠道中,让其占用经销商的大量资金。
2002年,美的以空调为核心对整条供应链资源进行整合,更多的优秀供应商被纳入美的空调的供应体系,美的空调供应体系的整体素质有所提升。依照企业经营战略和重心的转变,为满足制造模式“柔性”和“速度”的要求,美的对供应资源布局进行了结构性调整,供应链布局得到优化。通过厂商的共同努力,整体供应链在“成本”、“品质”、“响应期”等方面的专业化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育,供应链能力得到提升。
目前,美的空调成品的年库存周转率大约是接近10次,而美的的短期目标是将成品空调的库存周转率提高1.5~2次。目前,美的空调成品的年库存周转率不仅远低于戴尔等电脑厂商,也低于年周转率大于10次的韩国厂商。库存周率提高一次,可以直接为美的空调节省超过2000万元人民币的费用。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美的已经在库存上尝到了甜头,2002,美的销售量同比2001增长50%-60%,但成品库存却降低了9万台,因而保证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维持了相当的利润。
案例二: 正泰的成本控制
2004年初,1.2万~1.3万元/吨的矽钢片;10月份,涨到了2万元/吨;11月份,涨到了2.7万~2.8万元/吨;2005年初,涨到了4.2万~4.3万元/吨。仅一年时间涨幅超过200%。
与此同时,浙江大范围电荒,很多地方已开始执行生产企业的“开三停四”的供电计划。霎时间将很多低压电器生产厂至于水与火的煎熬当中,很多企业产品尚未销售亏损便已成定局,更多的则是采取提高售价,向市场转移成本,以求暂避劫难。
正泰却逆市飚扬,质量不仅没有因为压力而缩水,而且价格保持着足够的竞争力,“这是一次利用价格杠杆实现产业集中的机遇,我们必须做到利润和份额的同步增长。挺过去,正泰就可以迈进行业第一!”
“混合型”生产
正泰所在的温州柳市虽然是个群山环绕的小市镇,但是由于浙江省整体闹电荒,加之上万家的电器厂如同发豆芽一样地挤在这个小镇中,电力供应的矛盾非常严峻,而这时人机交互式生产在保障订单的交付方面的优势就显而易见。
同时,低压电器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对设备的使用可以大大减轻劳动力市场波动的影响。“毕竟设备又不会像员工那样可以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虽然自动化生产效率高,但是设备购置费是一笔最大的投入,终端车间的4条自动生产线,一条要500多万元人民币,设备的逐年折旧肯定会加大企业的生产成本。“而且,越是复杂的设备,维修成本也越高。目前终端车间的自动线每年的维修费也要几十万元。一条自动线一般能够替代五六十个工人,按目前正泰的工资水平计算,这些工人一年的工资才只有10多万元。”用人工还是机器,正泰的角度就是看成本。
“人要比机械更灵活。比如在组装时,一个零件如果稍微有一点变形,人会自动调整一下方向把它安装上,但自动线就不行,会马上就淘汰掉,这样无形增加了采购质量和成本,同时生产的材料消耗也随之上升。”正泰生产采购中心总经理邓华祥说,这也是正泰上下的共识。在整个正泰工业园,只有12条全自动生产线,手工仍占70%以上,目前终端公司的装配仍是由手工完成。
在正泰终端电器公司的第一间生产车间,通道右边是真正的手工生产线,一排排望不到头的工作台,没有我们惯常所见的传送带。年轻的女工将工件拼装好后,就会用一根普通的橡皮筋轻轻捆起,放到一边,隔一段时间由搬运工送到下一个工序。几千个工作台上同时传来的“卡卡”的工件碰撞声,显得热烈而忙碌。
另一边是四条纯粹的自动化生产线,工件由机器手传到下一个工序,长长的生产线上只有两个工人走来走去,来回巡视。除了拼装和包装工序外,中间的几个工序已经都由机器来完成。
正是采用了这种混合式生产单元,不仅仅成本得到了有效控制,提高了效率,而且生产线更具有了弹性,在处理多品种多规格订单时有时更加明显。这里也因此成为目前全球最大的小型断路器生产中心,目前日产量可以达到24万台。
拆分流水线
“不要迷信自动化。”在对人力的应用上,正泰仔细研究生产线分解与劳动力要素配置的关系,根据每一道工序对生产速度的要求,对上游的工序进行重新整合。
“定型的、量大的产品就用自动线。” 邓华祥说,“订单小的用自动线做效率反而低,特别是一些有客户附加要求比较特殊的产品,我们需要在生产线中间加工序,如果是自动线就无法加工序。”
正泰对处理不同型号订单的生产方式别出心裁,由于订单的多样性,必然使固定的自动流水线生产变得困难,并且不经济,而采用人机混合的方式就可以合理调度这种变动。
另外,对于一些经常自动流水线生产效率并不高的工序,也从整条生产线上抽离出来,采用密集劳力的方式单独进行加工,这样改进后发现效率提高很多。正泰对生产成本的敏感是外人无法想象的,他们精确计算生产线上的某些环节是否适用引进自动线,这似乎不能被简单指责为拒绝技术升级的保守。
在降低生产成本方面的举措不仅体现在对生产线的生产要素分解、组合与替代的理解上,也体现在它们对生产损耗的控制上。
“机器对标准的要求较高,而人就具有足够的适应能力。”正泰将原材料进行分级处理,充分利用人力和机器的不同特点实现原料的最大利用。
在对纯粹人工操作的生产线上,一道工序和另一道工序之间的搬运时间都被精确测量,直至整体效率达到最佳。对于工序的设计,也是秉持最佳效率原则,经过试验,一个人负责的工序越少,速度才能更快,就将工序进一步细分,更密集地使用人力,从而使正泰的流水线保证了对大量订单的处理能力。
人机合成模式虽然可以降低成本,但是如果没有工人良好的素质,一切都白搭。特别是在中国大多数还是受教育水平很低、流动频繁的普通民工。
为了保证新招聘员工快速上手,降低培训成本,对于包括技术文件等很小的细节,正泰也正在进行适当的修改。“让图形发挥更大的价值”,采用形象教育手段,工人在干中学,整体素质提高很快。在文件处理上,也尽可能采用让较低文化程度的员工看得懂的表达方式。
此外,人的效率不同于流水线,需要不断摸索、改进和提高。而正泰通过劳动竞赛和奖罚制度、目标定人定岗承包等方式,不断调动非流水线部分的工人效率。同时建立了内部计算机网,随时了解一线生产情况,包括每个员工的出勤,员工的到位情况,员工的生产情况,缺勤的原因等。
案例三: 百安居的成本控制
节俭从来就不是个大问题,但却需要大本领才能做得彻底、做得不留遗憾。特别是对于当今零售行业来说,利润微薄的同时还要快速扩张,不实行低成本运营就难以生存,可谓成本决定存亡。
百安居(B&Q),隶属于世界500强企业之
一、拥有30多年历史的大型国际装饰建材零售集团——英国翠丰集团,从1999年进入中国内地,至今已开设了23家分店。中国公司2004年的营业额约为32亿人民币,利润达7000万人民币,如此财大气粗的公司却将节俭发展为一种生存哲学,在日常的运营中阐释着什么叫“细者为王”。
客户不会为你的奢侈买单
北京四季青桥百安居一楼卖场,偏僻的西南角摆了张小桌子,来访者在有些破旧的登记簿上签字后,通过狭窄的楼道,华北区的百安居总部就借居在此,与明亮宽敞的卖场相比,办公区显得寒碜。办公用品适用而不奢华
华北区总经理办公室照样简陋,一张能容6人的会议桌,毫无档次可言的普通灰白色文件柜。没有老板桌,总经理文东坐的椅子(用“凳子”这个词也可以)和普通员工一样,连扶手都没有,就这几件物品,办公室已不宽裕。
总经理手中的签字笔只要1.5元,由行政部门按不高于公司的指导价去统一采购——这听上去有些令人惊叹。而他们选用廉价笔的理由是,既然都能写字,为什么要用贵的呢?
这就是百安居的节俭哲学:企业的所有支出,都是建立在可以给客户提供更多价值的基础之上。换句话说,企业所有的投入都应该为客户服务,以提供以客户更多的让渡价值为本。
于是有没有老板桌不成为问题,选择廉价笔也理所当然!对于那些对客户没有直接价值的支持部门进行照明控制,以及对空调温度的控制同样如此。因为客户不会为你的奢侈买单!
正是这种节约的意识,百安居的营运费用占销售额的百分比远低于同行。以百安居北京金四季店为例,京城另一家营业面积同样为2万平方米的建材超市,销售额只有金四季的1/2,营运费用却比金四季店多出一倍。
价值分析的全球坐标
价值分析的要义就是从客户的角度评估企业的所有支出,百安居的数据库不会让客户多花一分冤枉钱,这就是最好的选择。
通过多年来在全球范围内的经营活动,百安居随时注意收集各地数据,并据此形成各种费用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标准,它包括核心城市、二类城市;单层店、二层店等不同参考体系。而且在已有的控制体系中,当标准同实际实施情况比较时,任何有助于降低成本的差异都能够被用来作为及时更正的依据。
以百安居营运成本中的人事成本为例,他们对人事的成本控制,控制的是总量,特别是员工数量,而对员工的个人收入不加限制,简单的说,人力配置项目与人均利润息息相关。
2万多平方米的卖场,只有230多名员工,平均100平方米配置1名。顾客所看到的店员由三部分人组成,固定员工、供应商所派过来的促销员、配送和收银中的部分小时工,在衣着的颜色和标识上会有区别。
此外,临时工占员工总数的20%~30%,目前主要只在部分配送和收银工作中使用。人员配置的调整,主要从部门、全店、全国人力效率(每小时的销售额)的对比为主来考虑,其次再考虑商店的具体情况(如卖场形状、面积、现货比例等)。人员的配置主要包括与销售相关的部门以及支持部门。
在此后的运营过程中,会根据实际情况继续对人员配置进行调整,如对销售相关的部门员工配置,他们会设置以各部门为纵向坐标,“标准配置、实际配置、建议配置、销售达成、员工效率”等项为横向坐标的表格进行分析汇总(商店部门员工效率=部门销售实际/部门人时;前后台部门员工效率=商店销售实际/部门人时)。而对防损、物业、行政、团购等支持部门,主要采取定岗编制,调整原因则以事实描述为主。
精细化管理的立体行动
有了价值分析,有了全球 数据库对比,有了标准,唯一难的就是如何确保实施。一个人节俭比较容易,而要让超过6,000名员工,在超过300,000平方米的营业区内将节俭发展成一种组织行为,则难上难。但百安居办到了!
没有数字衡量,就无从谈及节俭和控制。
对于一些直接的,显性的成本项目,“每一项费用都有预算和月度计划,财务预算是一项制度,每一笔支出都要有据可依,执行情况会与考核挂钩。”卫哲说。
“员工工资、电费、电工安全鞋、推车修理费,神秘顾客购物„„”5月份的营运报表上记录着137类费用单项。其中,可控费用(人事、水电、包装、耗材等)84项,不可控费用(固定资产折旧、店租金、利息、开办费摊销)53项。尽管单店日销售额曾突破千万元,营运费用仍被细化到几乎不能再细化的地步,有的甚至单月费用不及100元。
每个月、每个季度、每一年都会由财务汇总后发到管理者的手中,超支和异常的数据会用红色特别标识,管理者会对报告中的红色部分相当留意,在会议中,相关部门需要对超支的部分做出解释。
预算只能对金额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明确的控制,但是如何实施,以及那些难以金额化的部分怎么降低成本呢?百安居的标准操作规范(SOP),将如何节俭用制度固化下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套成型的操作流程和控制手册在百安居被使用,该手册从电能、水、印刷用品、劳保用品、电话、办公用品、设备和商店易耗品八个方面提出控制成本的方法。比如将用电的节俭规定到了以分钟为单位,如用电时间控制点从7:00到23:30,依据营业、配送、春夏秋冬季和当地的日照情况划分为18个时间段,相隔最长的7个小时,相隔最短的仅有两分钟。
“我们希望所有员工不要混淆‘抠门’与‘成本控制’的关系,原则上,‘要花该花的钱,少花甚至不花不该花的钱’,我们要讲究花钱的效益。”《营运控制手册》的前言部分如此写道。而且“降低损耗,人人有责”的口号随处可见。这种文化的灌输从新员工入职培训时就已经开始,并且常常在每天晨会中不断灌输、强化。
当节俭成长为百安居的一种企业组织行为,甚至植入到员工的文化血脉中,计划2005年在中国做到100亿———“其实在看来100亿是‘不求上进’的目标”,自然很容易做到。
案例四: 美心的成本控制
2002年,美心公司与大多数高速发展的企业一样,开始面临增长瓶颈。掌门人夏明宪毅然采取以利润换市场的策略,大幅降低产品价格。然而,降价不久,风险不期而至,原材料钢材的价格突然飚升。继续低价销售——卖得越多,亏得越多;涨价销售——信誉扫地,再难立足。面对两难抉择,降低成本,尤其是原材料的采购成本就成了美心生死攸关的“救命稻草”!
夏明宪向采购部下达指令:从现在开始的三年内,企业的综合采购成本,必须以每年平均10%的速度递减。
这让美心的采购部的员工们有点傻眼,甚至不服气:此前美心公司的“开架式采购招投标制度”属国内首创,既有效降低成本,又杜绝暗箱操作,中央电视台都为此做过专题报道。而且此举已经为美心节约了15%的采购成本,还有什么魔法能够让青蛙变得更苗条?
在夏明宪的带动下,美心员工开始走出去,从习惯坐办公室到习惯上路,超越经验桎梏,于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套降低成本管理模式。
联合采购,分别加工
针对中小供应商,美心将这些配套企业联合起来,统一由其出面采购原材料。由于采购规模的扩大,综合成本减少了20%!配套企业从美心领回原材料进行加工,生产出来的半成品直接提供给美心,然后凭验收单到美心的财务部领取加工费。同时随着原材料成本的降低,配套企业也更具竞争力,规模扩大,价格更低,形成良性循环。
原材料供应,战略伙伴
针对上游的特大供应商即国内外大型钢铁企业,美心的做法是收缩采购线,率先成为其中一两家钢厂的大客户乃至于战略合作伙伴。而钢厂面向战略合作伙伴的价格比普通经销商低5%~8%,比市场零售价低15%。于是仅2002年的一次采购,美心就比同行节约成本近1000万元。
随着采购规模的与日俱增,美心人开始有了和钢厂进一步谈判的砝码。应美心要求,钢厂定期向提供钢材的价格动态,并为美心定制采购品种。比如过去钢板的标准尺寸是一米,而门板尺寸是90厘米,其中十厘米就只能裁下来扔掉。现在钢厂为美心量身定制生产90厘米钢板,就大大减少了浪费,节约了成本。又比如他们还专门为美心开发了一种新材料门框,品质相同,价格每吨可节约600元„„”
新品配套,合作共赢
对于新配套品种的生产,由于配套企业需要增加大量投资,导致新配套产品与其他配套产品相比,价格大幅增加。美心就以品牌、设备、技术、管理等软硬件向生产方入股,形成合作;合作条件为,美心公司自己使用的产品,价格只能略高于生产成本的。这样一来,合作方在新品的生产上减少了投入,降低了风险;同时,美心也降低了配套产品的采购成本,增加了收入。于是各方受益,皆大欢喜„„
循环取货,优化物流
解决了原材料和配套产品的采购问题,美心还与配套企业携手合作,从物流方面进行优化。由于不同配套企业的送货缺乏统一的标准化的管理,在信息交流、运输安全等方面,都会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必须花费双方很大的时间和人力资源成本。美心明白,配套企业物流成本的提高,将直接转嫁到配套产品的价格上。于是美心就聘请一家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由他们来设计配送路线,然后到不同的配套企业取货,再直接送到美心的生产车间。这样一来,不仅节约了配套企业的运送成本,提高了物流效率,更重要的是,把这些配套产品直接拉到生产车间,保持了自身很低的库存,省去了大量的库存资金占用。
美心通过与原材料供应商及配套企业的携手合作,使原材料厂商拥有了稳定的大客户,配套企业降低了生产风险,而自身则在大大降低成本的同时,扩大了产销量,形成了各方皆大欢喜的共赢局面。
2002年,美心门的产销量同比翻了一番,美心的综合采购成本下降了17%,同比全行业的平均水平低23%!美心公司成为惟一在原材料价格暴涨时期维持低价政策的企业,企业形象如日中天,渠道建设终于根深叶茂
案例五:格兰仕的成本控制
规模和效益有时候并不同步,尤其是与规模相伴而行的固定资产投资往往成为很多工业企业难以摆脱的达摩克里斯之剑,一旦销售出现问题,这柄利剑就毫不迟疑地向企业砍去。广东格兰仕充分结合中国人力、土地廉价优势,采取给别人代工OEM的方式换取生产线,然后采取内部挖潜,压榨生产线的剩余生产能力为自己生产产品。这种使用权的虚拟扩张方式迅速构造了竞争力的成本动因,创造了微波炉制造、光波炉制造第一的世界奇迹。
降价成长的优美曲线
“价格战”是企业竞争中最残酷也是最有效的手段,没有什么比价格战更能摧残企业资源的方式了,但是格兰仕却将这个手段发挥到了极致。
当梁庆德将企业改名为格兰仕(GALANZ)的时候,他就已经立志要创出一个闪耀全球的品牌。1993年格兰仕第一批1万台微波炉正式下线,虽然销售步履艰难,但是梁庆德的目光已经聚焦在100万台的数量级。到了1996年,格兰仕微波炉产量增至60万台,随即在全国掀起了大规模的降价风暴,当年降价40%。降价的结果,是格兰仕产量增至近200万台,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47.1%。此后,格兰仕高祭降价大旗,前后已经进行了9次大规模降价,每次降价,最低降幅为25%,一般都在30%—40%,被业界喻为“价格杀手”。
规模扩大带动的是成本下降,微波炉降价又直接扩大了市场容量,企业资金回流也相应增加,企业规模再次扩大,成本再次下降„„这个简单的循环引起了中国微波炉一波又一波的价格战。至今,微波炉的年产销售量已达到1500万台,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70%,国际市场占有率高达35%,演绎了一条优美的成长曲线。
价格屠夫的真正底牌
格兰仕能够打“价格战”的基础就是从大规模中获取规模效益,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与规模扩大相伴生的就是固定投资的增大。一个企业最大的投资是设备投资,制造企业的设备投资更是庞大。这不仅仅会影响企业现金流,同时固定资产的折旧也会导致价格竞争力的下滑。
与收购国外企业或者生产线相反,格兰仕走了一条虚拟联合规模扩张的路子,不仅没有动用自有资金投资固定资产,而是将别人的生产线一个个地搬到了内地,而且建这些厂用的还是别人的钱。规模的扩大不仅仅没有让格兰仕背上沉重的成本包袱,反而成为克敌制胜的不二法门,格兰仕通过固定资产的虚拟式扩张完美地为价格战做了一个经典注解。
本来格兰仕没有微波炉的变压器生产线,但格兰仕有质优价廉的生产能力。在认清了自己的优势以及对方的目标后,梁庆德运用成本优势的支点,“虚拟”出了自己的生产线。以微波炉的变压器为例,格兰仕开始时分别向日本和欧洲进口,从日本的进口价为23美元,从欧洲的进口价为30美元。梁庆德对欧洲的企业说,“你把生产线搬过来,我们帮你干,然后8美元给你供货。”日本的企业在成本的挤压下倍感煎熬,这时,梁庆德对日本企业说,“你把生产线搬过来,我们帮你干,干完后5美元给你供货。”于是,一条条先进的生产线都逐渐搬过来了,规模大了,专业化、集约化程度高了,成本也大幅度降下来,格兰仕现在生产变压器的实际成本只要4美元。
与此同时,格兰仕每天实行三班倒24小时工作,使得格兰仕的一条生产线创造出相当于欧美企业的6~7条生产线的产能。“我们拼进去的是工与费,换回来的是一周六天的生产效益”,不分昼夜的格兰仕将对手远远抛在后面。扣除为别人代工生产的时间,格兰仕还可以保证满足自己的产量要求。加之双方的工资水平、土地使用成本、水电费、劳动生产率等相差较大,并且大大节约了固定资产投资,格兰仕获得了其他企业无可比拟的总成本优势。
紧接着,格兰仕趁热打铁,进一步整合国际资源,从元配件再到整机,又开始直接为跨国公司做OEM。目前格兰仕已经同200多家跨国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许多跨国公司将附加值微薄的微波炉等产业战略转移到格兰仕,通过优势互补实现了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升。目前,格兰仕制造的变压器等配套元器件一年的产能已突破2000万个,其中一半左右的产量要返销到发达国家,在磁控管、定时器、微动开关、集成电路、微型电机等元器件、零部件的生产制造方面同样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准。
虚拟扩张的整合思维
格兰仕这种虚拟扩张的要诀在于其特殊的资源嫁接方式,一方面利用了中国的劳动力优势和庞大的市场规模,另一方面将国外的生产线拿过来又无形中得到了国外现成的市场,这又为规模的扩张提供了市场支持。现在在格兰仕的生产车间堆满了花花绿绿的盒子,贴着GE、晶石、翡利(英文名称Fillony)、哈利士(英文名称Harvard)各色标志的微波炉从这里运往世界各地。
这种通过合理整合全球家电产品生产力的方式,不仅大大降低了成本,而且成功地甩掉了市场风险、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等“三大风险”,平衡地并购了全球多家家电企业,顺利地实现了资本、市场的同步扩张,从而使自己能够在一轮轮价格战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经济师梁庆德对价格战有着独到的理解,“这个看似很简单的策略背后是一个价值链条,你必须最大可能地掌控这个价值链条,你才能拥有别人所没有的降价空间。”利用类似办法,格兰仕将自己的触角伸入到了空调行业,先后引进了80条组装及零配件生产线。格兰仕的出口额已经从2004冷冻(指2003年秋天至2004年夏天)的国内企业第三名冲向第二名。
案例六: 邯钢的成本控制
钢铁行业是多流程、大批量生产的行业,由于生产过程的高度计划性决定了必须对生产流程各个工艺环节必须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为了严格成本管理,一般依据流程将整个生产线划分为不同的作业单元,在各个作业单元之间采用某些锁定转移价格的办法。而邯钢在成本管理方面率先引入市场竞争手段,依据市场竞争力为导向分解内部转移成本,再以此为控制指标,落实到人和设备上,将指标责任与奖罚挂钩,强制实现成本目标,达到系统总合最优。
“倒”出来的利润
对邯钢而言,要挤出利润,首先需要确定合理先进、效益最佳化的单位产品目标成本。公司根据一定时期内市场上生铁、钢坯、能源及其他辅助材料的平均价格编制企业内部转移价格,并根据市场价格变化的情况每半年或一年作一次修订,各分厂根据原材料等的消耗量和“模拟市场价格”核算本分厂的产品制造成本,也以“模拟市场价格”向下道工序“出售”自己的产品。获得的“销售收入”与本分厂的产品制造成本之间的差额,就是本分厂的销售毛利。销售毛利还需要作以下两项扣除:一是把公司管理费分配给分厂作销售毛利的扣除项,一般采用固定的数额(根据管理费年预算确定);二是财务费用由分厂负担,一般根据分厂实际占用的流动资金额参考国家同期同类利率确定。作这两项扣除后,就形成了本分厂的“内部利润”。
如三轧钢分厂生产的线材,当时每吨成本高达1649元,而市场价只能卖到1600元,每吨亏损49元。经过测算,这49元全部让三轧钢分厂一个生产单元消化根本做不到。如果从原料采购到炼钢、轧钢开坯和成材,各道工序的经济指标都优化达到历史最好水平——比如邯钢三轧钢厂发现,为使产品的包装质量符合公司要求,修卷减去的线材头尾一个月达上百吨,由此造成的损失超过6万元,为了降低成本对卷线机进行了技术改造,在充分保证包装质量的前提下,轧用量降低了40%,吨材成本下降8元。其他流程环节也纷纷采取不同手段降低成本,开坯的二轧钢厂挖潜降低5元/吨坯,生产钢锭的二炼钢厂挖潜降低24.12元/吨钢,原料外购生铁每吨由780元降到750元以下——这样环环相扣『8+5+24.12+(780—750)>49』就可扭亏为盈。
当时,总厂分别对各生产单元下达了目标成本,其中对三轧钢分厂下达了吨材1329元的不赔钱成本指标。面对这一似乎高不可攀的指标,分厂领导班子对这个指标既感到有压力,但又提不出完不成的理由。因为这既是从市场“倒推”出来的,又是由自己的历史水平和比照先进水平测算出来的,再下调就意味着邯钢都要出现亏损时,压力就变成了动力。面对新的成本目标,只能扎实工作,努力实现。
三轧钢分厂组成专门班子,也将工段进行层层分解,将总厂下达的新成本“倒推”的办法,测算出各项费用在吨钢成本中的最高限额。比如各种原燃料消耗,各项费用指标等,大到840多元(时价)1吨的铁水,小到仅0.03元的印刷费、邮寄费,横向分解落实到科室,纵向分解落实到式段、班组和个人,层层签订承包协议,并与奖惩挂钩,使责、权、利相统一,使每个单位、每个职工的工作都与市场挂起钩来,经受市场的考验,使全厂形成纵横交错的目标成本管理体系。
为促使模拟市场核算这一机制的高效运转,当然需要严格的奖惩机制保驾护航。在考核方法上,公司通常给分厂下达一组目标成本和目标利润。分厂制造成本低于目标成本,即形成成本降低额或称贷差,作为计奖或不“否决”奖金的依据,反之则“否决”奖金。实际内部利润大于目标利润的差额,通常也被当作计奖的依据。在现实中,有的公司以考核成本降低额为主,有的以考核内部利润为主。由于成本降低本身就是增加内部利润的因素,有的公司为了避免重复计奖,就将成本降低额从内部利润增加额中扣除,作为增加内部利润的计奖基数。在保证基本收入前提下,加大奖金在整个收入中的比例,奖金约占工资的40~50%;设立模拟市场核算效益奖,按成本降低总额的5~10%和超创目标利润的3~5%提取,仅1994年效益奖就发放了3800万元。结果,三轧钢分厂拼搏一年,不仅圆满实现了目标,而且扭亏为盈,当年为总厂创利润82.67万元。
协同的正向循环
这种用以市价为基础的内部成本倒推分解法,把产品成本、质量、资金占用、品种结构等因素纳入完整的考核体系之中,给了成本中心更大的责任和压力,使分厂在有限的决策权之下,有了除降低成本以外的增利手段。可以使分厂了解假如自己是一个独立企业时的盈亏水平,增强“亏损”或微利单位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则公司推进降低成本目标时遇到的阻力比较小;由于实行优质优价的定价原则,可鼓励分厂提高产品质量以增加“销售收入”,也使他们有了寻求质量与成本最佳结合点的权利;利息作为内部利润的扣除项,有利于量化资金占用水平,鼓励分厂压缩资金占用;通过对不同品种的合理定价,可鼓励分厂结合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采用项目成本倒推分解这种方法,从根本上改变了各个流程成本控制于总成本控制之间的关系,使个人将自己对总成本控制的贡献直观相关联,个人的晋升与发展也与这些贡献相关联,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
邯钢推行以项目成本分解制后,使它能够在1993年以来国内钢材价格每年降低的情况下保持利润基本不减,1994-1996年实现利润在行业中连续三年排列第三名,1997—1999年上升为第二名。1999年邯钢钢产量只占全国钢产量的2.43%,而实现的利润却占全行业利润总额的13.67%。冶金行业通过推广邯钢经验,也促使钢材成本大幅度降低,1997年以来全行业成本降低基本与钢材降价保持同步,1999年成本降低还超过了钢材降价的幅度,不仅使全行业经济效益呈现恢复性提高,而且为国民经济提供了廉价的钢材,缩小了高于国际钢价的价格差,增强了中国钢铁工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事实上,不只在钢铁行业,其他有色金属业、机械行业、化学工业、制糖业、造纸业等都具有邯钢这种大批量多流程生产的特点,由于邯钢成功地实施“模拟市场核算、倒推单元成本、实行成本否决、全员成本管理” 这一全新的企业经营机制,因此在全国掀起了学邯钢的一轮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