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巧用多媒体资源 整合文言文教学
巧用多媒体资源 整合文言文教学
(作者:钟祥市双河一中 王官兵 黄香)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文言文的教学是重点,也是难点。由于文言文的教育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全球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础,创作时间离我们遥远,其本身语言优雅,谋篇布局精巧,内涵深刻独到,学生学起来就倍感吃力。而我们的常规教学方法往往是字字落实,将文中学生不理解的字词全部搞定,然后句句疏通,将字词连起来,翻译成正确通顺的现代文句,这之后再按“信、达、雅”的标准,连成一篇正确通畅的现代白话文,最后带领学生分析理解课文。整篇课文几乎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死记硬背。教师教的吃亏,学生学的吃力。我认为此时在学生头脑中映现的,已不再是文言文,而是完完全全的一篇现代白话文了,也许这就是学生之所以觉得文言文难学的原因吧。如何有效地提高文言文的教学呢?我对此作了一些有益地尝试,觉得效果不错。现录如下,供大家批评指正。一.巧用多媒体资源 读出文言文语感
我认为文言文语感是勤奋刻苦地读出来的。我在文言文教学中并不急着翻译,急着品析,而是让学生在晨读课、课前及课内反复读课文,直读到口齿伶俐、抑扬顿挫,甚至熟读成诵了不可。当然出于效率的考虑,诵读课文也要讲究方法。我一般采用录音范读(精选后多媒体下载),较难的文章有时领着学生一句一句来读,有时还给课文配上图画或音乐(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下载课件或自做课件)来读,以减弱学生反复诵读古文的枯燥感,从而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不断体会古代语言的美感。比如教《三峡》,我给课文配了许多三峡的精美图片,学生看着美丽的画面,读着优美的文章,品味着文言语感,别提多高兴;教《口技》,我为学生播放了现代人表演的各类口技的录像;教《小石潭记》,我则以图文和背景音乐相结合的方法,美景、美文、美图、美乐,学生诵读时不禁沉醉其中。通过读,学生能达到六七分懂,在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
二、巧用多媒体资源 品析文言文情感
对文言文的品析我一般放在授课的第一课时,因为我觉得学生对新授课的爱好和热情最为高涨。如教学《陋室铭》,我以一个“陋”字贯穿全课的线索,利用多媒体设计了三大版块:陋室之陋——陋室之乐——陋室不陋,偶然穿插一些知识点(如比兴的手法,对偶的修辞,典故的运用等)和练习点(想象陋室之陋,描述陋室之乐,评价陋室之主等),点、线、面结合,整节课堂学生兴致盎然,收获很大。教学《口技》,我为学生播放了现代人表演的各类口技的录像,学生听后跟着模仿,整个教室到处可听学生惟妙惟肖的口技声,师生真正围绕一个“善”字体会口技人的表演技巧之高超。总的来说,利用多媒体教育资源,尽量让学生体会原汁原味的古代语言。当然要做到十分透彻是不可能的,品到八分就足够了。而且尽量将古文教学与现今我们所处的时代结合起来,赋予其时代新义。如《陋室铭》中所表达的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思想,在当时特定的专制黑暗的封建社会里,这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处世态度是值得称道的,但是在如今这个相对自由平等同时又布满激烈竞争的社会里,这样的思想是不可取的。
三、巧用多媒体资源 译出文言文精彩
在“读”与“品析”后再集中进行字、词、句、篇的翻译,这样难度也就不大了。教学中我尽量利用多媒体资源并联系学过的文言文词句所出现的具体语境,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翻译时在原则上要做到字字落实,句句通畅,按“信、达、雅”的标准将原文改成一篇正确通畅又不失优雅的现代文。最后通过多媒体,我把精彩的译文展示给大家,让同学们鉴赏。当然,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运用适当的组织策略、精加工策略、复述策略等,可促进知识的巩固和保持。课后必做的一份作业是整理笔记,将文言文与现代文翻译一一对应起来,使其清楚无误,一目了然。将所学的每一篇文言文译到十分熟十分必要。这样,既整合了文言文的教学,又亲自书写并欣赏了一篇优美的现代白话文。在进入下一篇文言文的学习时,就会产生令人惊喜的学习效果,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也有较大程度地提高。
巧用多媒体资源,借助多媒体课件,通过这样的“读、品、译”的练习,学生把文言文已不再视为洪水猛兽了。在熟记、理解了大量字词的含义和活用现象后,学生阅读课内外文言文、做课内外阅读理解题就游刃有余了;并且逐渐形成了良好的文言文语感,品读、赏析文言文的能力大大增强了。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灵活且牢固。
第二篇:巧用多媒体构建教学情景
巧用多媒体构建教学情景
德阳市庐山路小学
刘金华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正处于认知快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个成长阶段中,培养其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是最为重要的。以卡通画和趣味性文字来构建教学资源是小学教学材料中运用最为广泛的手段。但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能用的资源较少,并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因此传统教学中,语文教学给学生留下了一个枯燥无味的坏印象。学生抱着负面情绪来面对语文学习,自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应该积极寻求新的教学手段,以丰富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地感受到语文的独特魅力。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将色彩丰富、形象生动的图片,与趣味十足的文字,卡通影像等结合在一起,通过符合学生年龄需求的趣味性要引发学生对语文教学的兴趣。如教师在文章的教学中,可以适当的加入生动的图片,将学生处枯燥的文字中解放出来,同时,通过生动图片的播放使学生更为了解文字描述的内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联想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视频的播放使课堂氛围变得轻松。如教师对低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时,可以通过互联网的资源共享搜寻适合小学生认知和思维发育的视频,在课堂上播放。并组织学生通过交流、思考和提问来做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二、多媒体技术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辅助作用
(一)弥补教师示范技能的不足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示范技能一般以讲述、手势、板书等方式予以表现。要想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还要求教师有较标准的普通话、丰富的肢体语言以及漂亮的板书设计。但我国小学教师的实际情况是基本示范技能普遍不高,这就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而且,在实际教学中这些传统的示范方式比较空洞、生硬,不够形象,尤其是遇到一些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意境、感受等情况时,教师会显得手足无措,学生在教师的讲授中也不知其所以然。多媒体技术能综合运用声音、图像、动画等技能,对教师的示范技能有很好的补充作用。如对于普通话不标准的教师来说,可以利用多媒体带领学生一起朗诵;针对教师粉笔字书写不规范的情况,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动画将汉字的书写顺序一步一步展现出来,这样既规范又端正;对于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意境、感受等情况,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图像进行展示,再加上教师的引导,可以让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因此,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可以很好地弥补教师示范技能不足的状况,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当学生对一个问题产生兴趣时,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探究,而当他们对问题不感兴趣时,就会觉得教师的讲授枯燥空洞。可以这样说,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学工作便成功了一 半。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联系纽带是教材,教师一般通过提问、讲故事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思考,以便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以提问为主的方式比较单一,提问次数多了效果便下降了,而且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设计的问题还存在许多问题。随着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普及,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根据不同课型、不同题材的文章设置不同的课程导入方式,通过图片、动画、音乐等新颖有趣且富有艺术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多媒体所呈现的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使他们在每堂课都有新的感受、体验,这样就能促进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行为。
(三)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知识,教师经常需要在黑板上绘画以便更好地展现教学情境或表现事物的变化,这种板书方式会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且教学效果不理想。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只要教师选择的图片和视频恰当合理,就可以直接利用图片来设置教学情境,利用动画来表现事物的变化,这样不但节省了教学时间,还能将情境和变化更生动地展现出来。此外,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教师课前准备的大量资料、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设,将大容量、丰富的知识内容在课堂中展现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优化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实际应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需要教师提前做好准备工作,根据不同课型、题材的文章去搜集合适的文字、图片、音乐、动画等材料,然后根据课堂内容的安排设计教学过程,将多媒体技术融合到其中,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笔者以《长城和运河》一文为案例来展现多媒体技术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在教学《长城和运河》一文时,教师可以首先通过多媒体的图文效果将一些长城和运河的图片展现给学生,一幅幅巍峨壮观、风光秀丽的图画将学生带入长城之上,运河之滨,使学生对长城和运河有了直观的印象,激发了他们想了解长城和运河的兴趣。在学习文章正文部分过程中,教师可以以长城和运河图片作为教学情境,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其中,同时也能利用图片给学生介绍长城和运河的外貌特征,这样就能使学生有更深入的认识。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介绍长城和运河的视频,这样既能给学生提供一小段休息的时间,又能让学生对长城和运河的外貌特征、建造历史、地域分布等有进一步的了解,让学生对长城之长、之高、之雄伟、之巍峨以及运河之长、之宽、之壮丽、之秀美有更深刻的认识,更能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在文章学习的最后,通过播放配有优美音乐的长城和运河视频,陶冶学生的阅读情操,带给学生回味无穷之感。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师能综合运用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教师注意。其一,制作课件时注意使用 较淡的色彩和简单的动画展示,因为课件的色彩过于绚丽或动画展示过于华丽,会导致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其二,多媒体展示要注重实效,避免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交流的过程,比如普通话好的教师完全可以由教师带领学生朗诵,而不依靠多媒体带领学生朗诵,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教师和学生的感情,而且朗诵也更富有渲染力。其三,要注重观察学生的学习进展,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多媒体展示的内容信息量大,速率也比较快,可能有的学生来不及掌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掌握情况,一旦发现有学生跟不上,应该及时调整教学速度,可以再次展示并强调重点内容。
四、构建教学情景
教学情景能够让学生快速地进入到教学内容中去。通过教学情境的构建,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情感代入到课文中去,从而更好的领悟文章所传递的情感,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因此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构建教学情境是十分重要的。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图片和语言来为学生构建教学情境。但教师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较少,而用语言来对教学情境进行构建又太过于单薄。多媒体教学系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小学语文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利用图片展示、文字描述、视频播放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模式来对小学语文的教学进行情景构建,使学生能够从多种角度对文章所描述的情景进行理解,对小学语文的教学有十分重要的贡献。如教师在对《春晓》这一古诗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先通过播放百花齐放的图片,使学生联想到春天万物复苏,花草争相开放的场景。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 多媒体音频播放手段将鸟语虫鸣的声音播放出来。通过图片和音频的配合,春天鸟语花香的情景跃然在目,学生也就能更好地理解“处处闻啼鸟”的春日场景。在学生对春天的景物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后,教师可以播放刮风下雨的视频,让学生看到风雨对树木的摧残,也使学生明白“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两句诗歌的含义。通过课文开头所展示的百花竟艳,鸟语虫鸣的景象和诗词结尾花落的场景相对应,使学生产生怜悯之感。教学情景的构建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思想的理解,更好地对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进行有效的培养。而多媒体辅助教学中的图、文、声、像的结合则是更好的刺激了学生的视觉、听觉,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有较大的帮助。
五、促进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
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交流是最为重要的。传道、授业、解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是促进语文教学效果提高的重要工具。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较弱,这是因为在传统的教学中,课本是知识的重要承载者,教师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看课本,这样,教师和学生之间就难以较好的交流。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出现将课本中承载的重要知识都转移到了多媒体上,教师通过操作多媒体进行教学,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眼神和情感之间的交流都能得到一个提升。另外,多媒体教学系统让教师可以通过资料收集对教学资源进行重新整合,教师从被动的调节教学模式以适应教材转变成了主动的挑选教材,使教师能够更好地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从而更好地与学生互动。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不断丰富教学资源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小学语文的教学课堂教学效果更好。
第三篇: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巧用多媒体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巧用多媒体
张成伟(邮箱:1105905160@qq.com)
颍泉区第十九中学
摘要:
语文教材以语文生活联系为线索,遵循语文教育规律,力求开放性和弹性,突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恰当地使用多媒体的电教手段,不仅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而且使教学内容化难为易,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内容的直观形象性,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入课堂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巧用多媒体,做好课前备课,创设情境,化抽象为具体,激发求知欲望,以点带面,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降低了教学难度,以其动态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使课堂教学密度加大,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的认知能力、语言能力、自学能力等各方面得到提高。巧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从而使教学进入最佳状态。
关键词:多媒体、情境、具体、形象、点面
巧用,做好课前备课
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备课。因为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之基础,根本之根本。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利用课下时间上网搜索大量的教学资料(如图片、数字、史料、素材等),积累阅读题技巧及写作素材,设计课堂教学。如讲到《夏感》这篇文章时,笔者积累大量的写景的词语、诗句、片段。如写景词语——雨过天晴、春雨绵绵、芳草萋萋、山清水秀;写景诗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宋·赵师秀《约客》);写景片段——“数九寒天,冰封千里。整个世界成了只大冰箱,山冷得在颤抖,河冻得僵硬了,空气也似乎要凝固起来”“烈日当空,道路两旁,成熟的谷物在热得弯下腰,低着头。蚱蜢多得像草叶,在小麦和黑麦地里,在岸边的芦苇丛中,发出微弱而嘈杂的鸣声”。将这些内容在课上展示给学生,大大拓展学生的知识储备量,也直观地教给学生仿写的例子。
巧用,创设情境
中小学生天真烂漫,想象力丰富。只要教师引导得法,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借助投影,展开想象如讲到蒲松龄的《山市》时,笔者设置一道发挥想象的思维拓展题目:“假如此刻你正在沙漠中艰难地跋涉,突然看到远处有一处奇景,你会看到什么?你会怎样去做?请展开大胆,想象,描绘出你‘看到的’海市蜃楼。”为了便于学生合理想象,笔者在课件中设置一幅画面:一群憔悴的少男少女背着行囊步履维艰地行走在一望无垠的金色的沙漠上。投影的画面是形象的,学生从画面中很快就体会到画面中的信息,从而进行合理想象,迅速成文,写出一篇篇优秀的短文。
巧用录像,培养发散思维中学生的思维大多仍与感性经验直接联系,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具体形象来体现的。如讲到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时,初一学生还没有学过中国近代史,不了解日本侵略者惨无人道的行径,也就不能体会作者流离失所、背井离乡的那份悲苦以及对日本侵略者的仇视。于是在正式授课前,笔者给学生播放一段日军对中国民众灭绝人性的大屠杀录像。看完后,有的学生轻轻拭着眼泪;有的摩拳擦掌,大有要和画面中的侵略者大干一场的架势。利用电教把侵略者的行径形象地表现出来,胜似教师千言万语的空洞说明,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绪以及对侵略者的憎恨。这篇文章学生很顺利地就理解了。借助电教媒体以形象思维促成抽象思维,从而为学生理解深奥晦涩的汉语言文字架起一座桥梁,较为成功地拓展了思维空间。
巧用,化抽象为形象
有些课文内容含义较深或过于抽象,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难以理解和认识,借助电教手段能使其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生动有趣,使学生充分鲜明地感知。如何其芳的《秋天》,学生对“秋天栖息在农家里”“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这3句诗难以理解。笔者把这些都以图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饱含着稻香的稻田;清凌凌的水面弥漫着淡淡的冷雾,岸边茁壮的乌桕树倒映在水里,婆娑的乌桕叶的影子与游戏的鱼儿嬉戏着;江面上一艘小船上站着一位年近花甲的渔夫悠闲地划着小桨,不时地向江面撒几次网;空旷辽阔的草野中一个牧羊女正含情脉脉地看着远处的牛背,仅有几只蟋蟀引吭高歌陪伴着她。这样,学生的头脑中就有了丰富多彩的形象的画面,作者笔下世外桃源般的情景——一个晴朗、明媚、快乐、悠闲、惬意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就形象地表现出来。借用电教手段,胜似教师千言万语的空洞说明,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巧用,激发求知欲望
语文教学实践表明,能否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是决定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传统的语文课,教师会不由自主地唱独角戏,课堂气氛往往显得沉闷,缺乏高潮,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根本没调动起来。优秀的语文教师的实践表明,教师提出问题的水平越高,教学效果越好,越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利用多媒体巧设问题能极大地调动学生阅读课文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潮的出现。
如教《故乡》一课,学生在预习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背景之后,笔者用大屏幕展示一个问题:故乡产生了哪些变化?在学生边读边拟发言要点15分钟后,课堂上开始闪现学生思考的结果:故乡的面貌变化了,故乡的人也变化了(闰土和杨二嫂)。笔者以此为基准进行调控,要求学生继续深入比较闰土和杨二嫂2个人物前后的变化并思考产生变化的原因。分析完毕后追问:作者写这些变化的用意何在?这样就引出全文的主题所在:作者一方面批判革命的不彻底,一方面对光明未来满怀信心。这表明生动有趣的设疑质问,能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激发求知的欲望。
巧用,以点带面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在考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阅读课文对学生的写作的重要意义。由于语文知识具有衔接性、传承性、积累性,这就要求在平时注意阅读技巧的积累,有助于应对考试问题时游刃有余。如讲到《看云识天气》这篇文章时,笔者首先借用多媒体让学生了解说明文的定义、说明的顺序、说明方法及作用(如下定义科学准确地说明了„„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作比较突出说明了„„)及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样就使学生在阅读时有的放矢,即使遇到陌生的说明,问一些基本的问题也能迎刃而解。
总之,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优势,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唤起情感的共鸣,激发主体意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益。参考文献:
1、林玲.《运用多媒体手段 改进中学语文教学》[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 2003,(6);
2、温大学.《中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课件运用的原则》[j],中小学电教,2007,(11);
3、甘肃、周治丽.《红花更须绿叶衬--谈多媒体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第四篇:巧用多媒体 优化识字教学
巧用多媒体
优化识字教学
扬州市花园小学 刘陈燕
多媒体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辅助工具迅速地渗透到教学领域。由于它的直观性、情境性、激趣性、快捷性、形象性等特点,受到了广大师生的热捧,俨然成了教辅领域中的“明星”。某些发达地区的某些学校,对多媒体技术推崇备至,甚至把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运用列为公开课、示范课的评课标准之一。一时间,似乎没有多媒体就上不了公开课、示范课。挂图、小黑板、录音机甚至老师的板书都快要退出了教学的舞台。但是,如果多媒体辅助教学如果运用不当反而会“画蛇添足”。怎样正确使用多媒体,给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带来“画龙点睛”的作用呢?
一、删繁就简,适度使用
现在的课堂,许多教师为了追求形式上的美感和有趣,把多媒体课件做得越来越“纷繁复杂”。这样课件看似美轮美奂,却并没有给课堂教学带来优化,反而给学生带来视觉的负担,造成知识的“一带而过”。
例如: 苏教版国标本第四册中的《识字6》是一组以动物名称为内容的“词串”识字。课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十二种动物,无论是词还是插图,均渗透了让动物回归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一位教师在教学时,展示众多的动物图片,播放动物世界的视频,还把整个教学过程设计成闯关的形式,由一只小老虎作为导游,学生闯关通过发出鼓掌的声音。整节课,热热闹闹,漂亮的图片和神奇的动画效果让学生兴奋不已,导致学生把很多时间用在关注画面转换和特殊音效上,而对词串的品读和语言文字的运用等则表现为明显的时间不足。因此,这样的课,表面上很好看,学生兴致很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却没有得到多大的提高。
同样的课,另一位老师是这样使用多媒体的:上课伊始,播放动物世界的录像创设情境,看完录像逐步出示词语进行有层次的朗读指导,读正确,读流利,读出动物的特点。接下来,运用多媒体进行一些说话和句式的训练。这节课,多媒体的运用恰到好处。因此,多媒体使用要适度,该用则用,不能为用而用。
二、辅助识字,提高实效
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识字教学,可将汉字进行零件和部件的分别演化,亦可将汉字进行零件和部件的顺序演示,使学生能较快地掌握汉字的字形,从而提高记忆效果和效率。有一些难认难写,笔顺容易出错的生字,这种演示的方法尤其适合。例如教学一年级《升国旗》中的“我”字时,可先用多媒体逐步演示写字的过程,学生跟着书空笔顺,接着用不同颜色将字中的重要笔画显示,这样学生能轻松掌握字的写法,还能感受到书法运笔的过程。这比一成不变的跟着老师书空,跟着老师写更能带来新鲜感,老师也因此不必顾此失彼,而可以专心地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从而提高识字的效率。
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识字教学,还可利用实物图片进行字形匹配,特别是象形字的教学,例如“火”字的教学,在课件上可展示一堆火燃烧的画面。这使得汉字的笔画结构与生动鲜明的表象联系起来,进一步巩固了联想记忆。在利用图片教学时,可使汉字抽象的定义形象化、具体化,从而来提高记忆的效果和效率。例如本课生字“弯”和“闪”均比较抽象,为了化抽象为具体,可通过图片弯弯的月亮和闪闪的星星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弯”和“闪”的字义。
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识字教学,更可以通过多彩的画面和美妙的音乐相结合,诱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强烈欲望,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例如在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识字5.》教学中,我注重创设吻合于课文内容的活动情境。课始,一辆小巴士伴随着“笛笛”的鸣笛声将孩子们带到了蔚蓝的大海边,播放歌曲《赶海的小姑娘》,接着充分给予学生活动的机会,让孩子们在边欣赏风景边游玩的情境中认识新词、诵读韵文,从而帮助学生建立了客观事物与词语内涵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拉近了文本与学生主体、客观事物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让学生在韵文诵读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到了大海的美丽富饶,体验了在海边玩耍的乐趣。课堂上,孩子们在老师创设的特定活动情境中学得愉快,文本内容较好地转化为了学生个性化的理解,使孩子们在充分的玩味中巩固了新知,激发了学生喜欢识字、主动识字的愿望。
三、启发想象,启迪思维
“词串识字”是一种新颖的识字方式,它是根据新课标新编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一大特色。它把一组有联系的词组合起来教学生识字。这组词可以构成一幅画,可以展开成一篇小短文,而且词与词之间是压韵的,使学生读起来琅琅上口,富有诗韵,便于记忆,词串中“词” 与“词”之间留下了空隙,给学生以遐想的空间。苏教版语文第三册《识字2.》主要描写了建国五十周年大典的欢庆场面,生动形象,但是12个词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在教学的时候就需要借助多媒体直观的图片来帮助学生加深体会和理解,如果再播放国庆60周年的阅兵式视频,学生更能充分想象,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这样,学生对“神州
腾飞
中国龙”的理解就更深了。
四、有机融合,引导创新
使用多媒体进行识字教学,由于学习信息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可以促使不同领域的信息融合、互补,从而擦出创新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苏教版语文第三册《识字6.》中“牦牛 冰雪 高原”一排词串时,多媒体出示高原风光,漫天飞雪,牦牛在自由自在地散步,播放《青藏高原》歌曲,提问:小朋友,看看图,听听歌,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看完图听完歌后,纷纷举起了小手。有的说:“高原一定很冷,我想到鹅毛大雪这个词。”有的说:“牦牛身上有长长的毛,它不怕冷。”我说:“对,所以人们把牦牛叫做‘高原之舟’。”还有的同学说:“老师,骆驼不怕热,它是‘沙漠之舟’。”我想这是多好的生成呀,还不趁热打铁。于是,我又问:“同学们,你能学课文的样子说骆驼吗?”话音刚落,就有人说:“骆驼
风沙
沙漠”还有人说:“仙人掌
风沙
沙漠”我想:语文的探究、发现、自主就是这样表现的吧!
总之,识字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固然有一定的作用,但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它毕竟只是辅助手段,不能完全替代老师的教学活动。因此,使用多媒体要适度,要巧用,要精用,要最大限度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使多媒体在教学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第五篇:巧用文言文,优化高中作文 教学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在教学实际中.可以将文言文教学和作文教学巧妙地融合,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把文言文当作写作素材的储藏室、写作语言的展示厅和写作技巧的示范本。从中获得写作素材,汲取语言精华,吸收写作理论知识,从而优化高中作文教学,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作文教学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应注重学生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在语文教学各项活动中。写作是一种语言文字综合运用活动,是“最富创造性的精神劳动,最能承载和张扬学生的个性”。然而,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却是一大难点。当今学生谈作文色变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探究其原因,无非是缺乏素材,缺乏写作能力。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本文以为将文言文教学和作文教学巧妙地融合,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就地取材,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捷径。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思维是沿着点、线、面的逻辑规律进行发展的。语文教材就是按照这种人的认识规律进行编排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大力发挥课文的示范功能。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熟练技能。”陶行知先生也说过:“课文无非是例子”。当然能选编人语文教材的每一篇文言文都是数千年的文化积淀,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文化经典。
古今汉语,一脉相承,我们应该采用“拿来主义”的精神,选择、利用这珍贵的文化遗产,将作文教学渗透到文言文教学之中,充分利用课文例子,把文学艺术欣赏和创作这两种重要的审美活动完美契合,让学生从典范文章中获得写作素材,掌握写作之道,从而优化作文教学。我们不仅可以把文言文当作写作素材的储藏室,还可以把文言文当作写作语言展示厅,甚至可以把文言文当作写作技巧的示范本。下面就将本文对这方面的几点见解略谈如下:
一、积累典型素材,厚积薄发,把文言文当作写作素材的储藏室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大组成部分,在教学实际中,师生往往花相当多的时间来解决字词句的疏通。但是本文觉得花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文言文,目标却仅仅满足于此,有点事倍功半。众所周知,当今学生作文最大弊病就是内容空洞。可见,积累丰富生动的写作素材是写好作文的首要条件。要“言”之有物,必先“心”中有物。在学生生活阅历、课外阅读相当有限的情况之下,如果能立足文言文,巧妙利用文言文,从课文中挖掘有用的写作素材,就可以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摆脱写作时搜肠刮肚、找不到写作素材的困境。
在文言文作品中的典型素材包括有高尚品德的作者形象和生动的作品人物形象。像气节崇高的孟子,忧国忧民的范仲淹,不同流合污的屈原等等这类具有高尚品德的作者形象。像励精图治、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机智勇敢又宽宏大量的廉颇,巧喻进谏、妙语服王的邹忌等等这类生动的作品人物形象。这两种典型素材在文言文中比比皆是,如能将这些素材灵活运用于写作之中,就可以摆脱写作找不到素材的困境。
庄子言“水之积也不厚,其负大舟也无力”。只要日积月累,积小流而成江海,不断充实写作素材的储藏室,这样就能为优化作文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资源。除了人物形象可以作为写作的典型素材外,文言文作品本身也是值得开垦的的写作素材基地。在教学过程中将读写结合,以写促读,以读促写的双向语文教学方式,早已被广大语文教师所认同。在实际操作中,以课文为范例,把文言文作品本身当作写作的依托,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创造性的写作训练,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优化了作文教学,达到双赢的效果。在读写结合这方面,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强化训练:
首先,改写全文,强化写作训练。在完成文言文的字词句和课文理解之后,用改写的方式来加于创作。如在完成课文《鸿门宴》的字词句和内容主旨的理解之后,要求学生“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大胆想象,用现代汉语把课文改写成一千多字的故事”。这样不但加深
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锻炼了学生的表述和想象能力。
其次,局部改写,提高写作能力。第一种是运用全文的素材,进行整体的改写法,这一种是局部的运用素材进行改写。如学完《荆轲刺秦王》一文之后,可以就“易水诀别”这一场面,让学生结合当时的景色特点和人物心情,展开想象,写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景色描写在文中的作用,也掌握情景结合的写作技巧。
再次,续写原文,培养创新能力。如就《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刎颈之交”这一故事进行想象,续写一篇完整的故事,既要体现原文的人物性格又让人物性格有所发展。这样既帮助学生把握了原文人物性格,又培养学生想像创新能力。
另外,还可以利用文中的某一观点加于运用,展开议论,培养学生的论证能力。如学了《劝学》之后,就“学”和“思”二者的关系展开议论,阐述自己的观点。当然,还可写成读后感、赏析文或者和作者、主人公对话等.可以说,文言文中处处都是写作的宝藏,只是学习运用的形式不一。方法各异而已。我们应该大胆地把文言文当成写作的依托、练习的根据地,反复地训练,从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优化作文教学。
二、积累名篇佳句,活学活用,把文言文当作写作语言的展示厅.要写出有创造性的文章,除了有丰富的材料资源,还应该有过硬的炼字功底,理想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文言文中,不仅有取之不尽的写作材料,还有用之不绝的语言之源。“特别有生命力的语言多来自文言文,它纯净、典雅、意蕴丰富、耐人寻味、读来令人口舌生津”。
在现代汉语中,确实有众多的成语、熟语出自于文言文,像“完璧归赵、两虎相斗、不耻下问”等等,举不胜举。《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文言文板块中指出“要求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在语言运用板块中要求“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如果能把所背诵的名篇佳句灵活运用于写作之中。将背诵和写作二者巧妙结合,让学习与运用二者相辅相成,可谓一箭双雕。“学习文言不一定就能成为作家,但在文言的海洋中邀游,则必然能使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为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何在文言文中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本文看法如下:
一是直接引用名言佳旬。如学完古代山水游记之后,布置写一篇游记散文,要求能引用名言佳句。这一要求,对学生来说轻而易举。于是,诸如“嵩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等佳句跃然于学生作文之中,为文章增添了不少文采。
二是模仿语言,改造佳句。引用能使作文增添不少文采,但毕竟是别人的语言,如果能模仿语言形式,巧妙改造,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语言,这样所写出的文章的语言不仅有佳句的简洁、准确的优点,更有含蓄、新颖的美感。如“仰观宇宙之大,俯察作业之多,所以头晕目眩,足以极视听之苦,倍可悲也。”明眼人一读,便知是王羲之《兰亭集序》中“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的翻版.但是读完这一句话,—个扎堆于作业堆中的现代中学生形象呼之欲出。这种惊人的语言模仿改造能力不能不让人拍案叫绝。
三是整合语言,创造佳句。《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要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的发挥作用。”培养学生整合语言能力就是一种审美创造能力,就是一种较高层次的语言创造能力。像这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范仲淹在岳阳楼的沉吟;‘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是王勃在滕王阁的高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是苏轼在赤壁的感慨;‘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是辛弃疾在北固亭的质问”。这一句是学生在积累的基础上,对语言进行加工整合得来的。这种创新成为文中一大亮点,使文章熠熠生辉。
古往今来,那些名闻四海的大作家、诗人,他们能妙语连珠,能巧笔生花,都是充分利
用人类的文化、先辈的智慧,都是站在别人的基础上的另一种创新。在所有语言中,文言文语言算得上是钻石级语言,学生学习文言文,巧用文言文的语言精华,通过积累、加工、创造,从而提高自己的语言炼字能力和思想表达能力,为优化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积累理论知识,剖析技巧,把文言文当作写作技巧的示范本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这里所提到的“方法”就是理论知识。因此,学生有了丰富的写作素材,有了较强的炼字和语言表达能力,更需要有相应的写作理论作为指导,才能写出优美生动的文章。学生经过多年的语文学习,写作能力却徘徊不前,很大程度上是缺乏相应的写作理论知识。不知道怎样写。而“从理论的角度来看,写作是一个由‘事物’到‘认识’,再由‘认识’到‘表现’事物的双重转化动态过程。”写作技巧不在于多,在于精,在于用得恰到好处。因而就文章的谋篇布局,行文构思,一课一得。读书如销铜,作文如铸器,只要识模,全不费力。当然,模仿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是过程,达到独立完成具有创造性文章才是最后的目标。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只要把文言文当作写作技巧的示范本,认真研读课文,吸取写作理论知识,并将这些理论知识运用于写作之中,在反复地实践中就能不断提高写作能力。
总之,课文是写作的例子,课文中的文言文是典型的写作例子。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在文言文教学中合理地渗透作文教学,巧用文言文,从中获得写作素材,汲取语言精华,学习写作技巧,掌握写作之道,并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写作实践之中,就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优化作文教学。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2】中学语文教与学.2002。(8).
【3】福建教育.
[41[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5】新课程报语文导刊.2008,7口、8).
【6】6高美玲.体验独特情感,书写自我色彩Ⅱ】.语文月刊,2005,6(6).
阴雷晓霞.中学作文教学的反思Ⅱ】.中学语文教与学,2002,9(9).
【8】陈芳.用心感受生活【A】.福建省语文论文集【c】.海峡
文艺出版社,2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