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影音乐赏析
《钢琴课》电影配乐与与叙事所呈现出的优雅特性。
主人公追求心灵完整性的优美形象;细腻而体贴的关怀所滋生的温情;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与自尊的情爱;走出封闭的内心和现实生活的承担;透析出的女性情感和爱欲自主的女性主义诉求。教学难点:
女性主义立场的时代局限;欲和爱的区分;超越规则的爱的可接受性;对死亡着迷的浪漫主义特征的思索。1.完整的第二主题。心软的本经不起艾达渴求的目光,带她们来到海滩。艾达在被遗弃的钢琴上弹起了完整的第二主题,此主题以小调为基础,节奏活泼灵巧,旋律平缓但内具张力,是艾达的内心写照,优雅而炙热。第二段钢琴主题为“The Heart Asks Pleasure First”(“心灵追求快乐”)和“Convention”(“约定”),灵巧轻快的旋律潜藏着莫名的危机,一下一下震撼着听者的内心,有一种惘惘的威胁感,平缓的钢琴旋律下暗藏着极具张力的旋乐,这是艾达内心世界的外向体现。活泼的旋律中镜头显得又高又远,温柔优雅的女人,精灵一般的孩子,笨拙而又温厚的男人。钢琴流淌出的心声,成为影片轨迹的见证,为剧情的发展埋下了线索。
3.温情而静谧的三连音弦乐。幸运的是,这种挣扎在告别过去后取得完满,影片最后,艾达的银指套与琴键相撞时发出了一种奇特的声响,它融入了钢琴美妙和谐的音符中,创造出了另一种完美的旋律。影片中隐藏的音乐线索象征了一个内心独立、能够在精神上自足的女性在经过挣扎之后,与现实和解的过程。
《死亡诗社》
《死亡诗社》用诗歌唤醒对生命的热爱;把是非作为信念担当后果。
《死亡诗社》对未成年人唤醒自由心灵是否适当;学生把是非作为信念去担当重任是否合适。1.与肯丁老师告别。校长当众勒令最后一次到教室取东西的基廷先生尽快离往。就在他走向门口的瞬间,“托德主题”也最后一次响起。经过内心的痛苦挣扎,破釜沉船的托德做出了决定。在音乐的强拍上,他迈开有力的步伐踏上了书桌,向着已经站在门口的心爱的老师,喊出了大家都使用过的、出自著名诗篇的那句亲密的称呼:“Oh,Captain,My Captain!”--船长,我的船长!„„此刻的“托德主题”一改过往压抑、踌躇、柔弱的形象,已经变得明亮、果断而有力。随着镜头中一双双穿着玄色皮鞋的脚坚定地踏上一张张课桌的特写,简洁的主题中逐渐加进不断增强的定音鼓音色,旋律织体在不断反复的过程中也变得愈加饱满。经过由原调(降B)到近关系调(降E)的两次移调,当风笛群奏的响亮音色也开始进进的时候,音乐已尽不掩饰地布满了颂扬之情。看着这些默默站在书桌上向他致敬、离别的学生们,眼含热泪的基廷先生只有深情隧道一声:“谢谢,孩子们!谢谢„„”。
2.奔跑在绿茵场上。幽默风趣的基廷先生在上体育课的时候,让学生们排成一列纵队,每人手里拿着一张纸,写上含义深刻的诗句。每踢一次球,都要大声念出一句话,同时他还现场给大家播放音乐。导演在这一场景中使用了德国作曲家亨德尔的《水上音乐》第2组曲中的快板乐章。在亨德尔的F调、D调和G调第1、2、3首水上音乐中,这是唯一使用了小号和圆号的一首组曲。两支小号和两支圆号的对答呼应,使乐曲的色彩绚丽,情绪欢快。基廷先生想通过这段布满活力的巴洛克音乐来激发学生们的热情和想象力。凝重之美:《辛德勒的名单》
这部影片的配乐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作者约翰·威廉姆斯在创作中吸取了犹太民族音乐的旋律特点,采用了小提琴独奏的方式突出主题,将残酷战争阴影下的犹太人凄凉的心境表现的淋漓尽致。在处理音画关系方面尤其大胆,音画同步和音画对立两种手法混合运用,创造了新颖的意境和独特的音乐形象。
一.音画同步,烘托氛围,深化影片主题。
1.获救者名单一出现,忧郁的音乐主题马上转入由小提琴和手风琴奏出的三拍子欢快音调。两种乐器交替奏出的旋律犹如两个人真诚的心声交流,把人从沉重、压抑的气氛带入一种欢乐、轻松的情绪中。到后来音乐转入更为欢快的德军舞会使用的舞曲,这段音乐配合着德军军官果断有力的歌声,一直到银幕出现辛德勒招聘犹太打字员时,诙谐风趣的小提琴在钢琴伴奏下,跳动的音符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影片的整体情绪也随之渐趋欢快明朗.2.和犹太人告别。影片末尾,阳光之下,成群结队的犹太人带着他们的后代,来祭扫辛德勒时,主题音乐再次完整出现。音乐温和细腻,哀而不伤,这不是对人间悲剧的控诉,而是对历史错误的沉思,充满了省思和缅怀的温淳气质。
二.音画对立,带来象征意义,使剧情更深刻。
1.大屠杀现场的儿童歌谣。纳粹血洗犹太社区时,整个社区一片混乱,血腥的屠杀画面激烈、动荡,充满残酷、悲怆的气息。而画外配音却是优美动人的钢琴伴奏下纯洁的童声合唱,配合着银幕上混乱人群中唯一的彩色形象,一个身穿暗红色大衣的犹太小女孩在极度悲痛中盲目走向画面深处。当德军冲入犹太家庭用冲锋枪扫射时,一个德军军官在犹太人家中的钢琴上演奏巴赫的音乐,纯净、优美的琴声和枪声、脚步声、军犬叫声一起回响在整栋大楼。纳粹集中营的一场戏更是惊心动魄,德军哄骗大批犹太儿童到几辆卡车上时,母亲们惊恐的尖叫声、哭喊声和车上儿童们天真无邪的笑容形成巨大的反差。这时的音乐并未随画面的变化而变化,而是出现了一段甜美的、歌谣似的女声独唱以及纯洁的童声伴唱,整个广场似乎都被空灵悠扬的歌声包围,沉浸在圣洁的音乐世界中。音画对立的艺术处理剥夺了祥和曲调应有的优美感,轻柔的声音这时仿佛变成魔鬼的咒语,令人毛骨悚然,突破了音乐尾随画面的一般处理,大大加强了音乐的寓意性和深刻性 2.杀戮现场弹琴。那个躲在钢琴里的钢琴家,在面对死亡时镇静娴熟地弹奏一曲象征着愤怒与尊严的曲子,没有死亡的恐惧,听不到外界的喧嚣,钢琴的旋律与人融为一体,人去琴声在,人去精神在。因此,钢琴家被射杀后钢琴的旋律依旧不停,有声源音乐转为无声源音乐,强有力的钢琴节奏与此起彼伏的枪声和在黑暗中显得异常刺眼的火光结合,感官的刺激让人更加体验到这场大屠杀的残酷与真实。多少生命就在这样的真实中逝去。
对此段落音乐与画面的特征的细读,学生有共识:音乐的节奏明快,与杀戮的节奏形成了强烈对比,写出了法西斯军队在执行杀人任务时的冷漠和残酷。但当我们以整体性思维的方法去引导学生,就能读出令人震撼的笔触,它的深刻性和冷峻完全游离出画面本身。
3.焚烧尸体时的那段音乐。那些纷飞的烟灰,让我一开始以为是美好的雪花。然而,堆积如山的尸体被从地下挖出,放在传送带上抛进焚烧炉,安魂曲的旋律响起,它在呼呼的风中与杂乱的叫喊声中显得是那么的无力,那么的悲哀,死者如何安息?那个穿着红衣的小女孩的尸体闯进辛德勒与观众的眼帘,曾经那么圣洁鲜活的生命成为运尸车上一动也不动的物体——这种震撼穿透了辛德勒的内心,这种超现实的真实的幻境进一步点亮了他人性的光辉,他对犹太人的营救从此变得更加主动,营救犹太人和从前的大发战争财
凝重之美:《抉择》 教学重点:《抉择》中在恶的政治下人们如何选择公共立场;艺术与社会生活、意识形态相关的问题的思考;艺术的意义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对著名人士涉及罪恶的责问的凝重性特征。教学难点:《抉择》音乐具有超越社会价值范畴的纯粹性吗;音乐美学特征与影片叙事的关系;在恶的政治制度下的个人选择性的复杂性。艺术是意识形态的同谋吗。
这部影片的开始部分是盟军进攻柏林的炮火声,在这炮火声和炮弹的飞落的震撼和灰尘中,二十世纪伟大的指挥家富特文格勒正在音乐大厅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贝多芬的《第五(命运)交响曲》,台下是表情凝重而秩序井然的纳粹官兵和普通市民。这样的开场曲令人匪夷所思,以我们既有的理论和历史常识,贝多芬的《第五(命运)交响曲》是善与恶的对抗,而现在面对代表正义一方的盟军攻入柏林的最后时刻,创作者却用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来为给欧洲带来毁灭的纳粹以精神支撑。从社会学和政治学的角度我们似乎难以找到导演明确价值判断。以“竖井”性思维来分析,学生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纳粹也用贝多芬的壮美音乐为自己壮威!但是这引出了新的问题,在音乐美学研究和音乐史研究中,对贝多芬的音乐,尤其是他的交响曲,被认为是富有哲理的思索的结果。而在许多传统美学理念中,真、善、美是统一在一起的!对于纳粹意识形态中最重要的种族主义,肯定与贝多芬的音乐无关,那么是什么因素使得贝多芬的交响曲为纳粹所受用,并激起情感上的共鸣。这涉及到更为复杂的有关音乐美学与音乐社会学、音乐心理学的研究命题:音乐是不能承担道德范畴的纯粹的艺术形式;以心理学的接受层面来说音乐只能传达出某种情绪;以音乐美学作为理论基础音乐不能传达明确的内涵。如果以形而上的思辨和实证主义相结合所认知到的问题,对于思维的优化和整合是可以预见到的。讨论题:真善美统一吗?
二 以电影《现代战争启示录》《锅盖头》经典片段为例 三 先分析后讨论,最后提交经典片段分析作业。
教学重点:在强大的感性美面前的理性评判的遮蔽和模糊性特征;意识形态观念利用美的特征分析;音乐感性美的强大感染力特征和社会行为的影响。
教学难点:意识形态利用美和音乐美学本质特性的复杂性分析。人在巨大的音乐美中的迷失。
分析《现代启示录》中用瓦格纳《女武神》配合美军直升机进攻一段所表现出的作者观点和态度 答:《现代启示录》最经典的场面神经质的上司为了一块冲浪宝地而发动了一场奇袭这场稀奇古怪的短兵交战伴随这瓦格纳的《武女神》的曲段俺仿佛也能嗅到那股呛人的战争臭味„„作者表现出对这位上司的鄙夷和唾弃,对士兵和战争成为玩物的无奈与叹息,对战争的厌恶 在美国影片《现代战争启示录》中,导演科波拉营造了一个著名的直升机轰炸越南村庄和抵抗人士的段落。在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分析电影音乐的使用与作者意图的关系。观众看到,装备精良的美国士兵乘着直升机,前往丛林执行扫除北越武装据点的任务。在靠近目的地时,指挥官为了鼓舞士气命令士兵放瓦格纳的《女武神》中第三幕的开始曲。伴随着这段雄壮的间奏曲引子部分的响起,直升机在海平面上由远而近平稳驶来。铜管乐为主的乐队奏出急促的波音音型,圆号吹出时隐时现的主导动机配合着美军士兵或振奋、或恐惧的神态。当饱满有力的主题音乐由长号全奏推出时,音乐那巨大的审美感染力让听者滋生出生理、心理上的一种振奋和激昂,这种激昂的情绪充溢着整个直升机里的每个角落,士兵们甚至观众都被裹挟在这壮丽的音乐声中,那些装备精良的直升机在宽阔的海平面上构成了一幅壮美的画卷。在对这个影像段落的解读中,学生们感受到的是壮美:瓦格纳音乐的恢弘之美,美军装备精良的直升机的视觉美,宽阔的海平面和直升机之间构成的画面美。我们引导学生以政治的、历史的、人道主义情感等整体性的文化视野来细读这一段,大家终于发现,这是一部美国导演科波拉拍摄的反战影片,并不是美化和歌颂战争的片子。
感伤之美:《1900的传说》 一 感伤的定义 二 感伤音乐特征 三 原创主题配乐特征
四 影片原创音乐与叙事的片段分析
教学重点:主人公选择的孤寂和孤独的区别;不离开船是怯懦还是凯旋;自创音乐风格和传统音乐风格的区别;艺术创作必须要有生命体验吗;从容而轻松地面对死亡背后的文化社会意味。
教学难点:活在可控的内心生活而拒绝现实生活是性格的怯懦吗;怎么理解灵魂不死的文化意味。分析电影《1900》中电影音乐不叙事的关系。答:两手曲目《God bless America》和《Childhood Memories》.电影的开头乐曲的进行中伊芙被杀,面条开始了几十年的逃亡人生,这是否意味着某种意义上的“死”。二电影结束,伴随着年轻人的欢唱,麦大自杀了,几十年的恩怨,兄弟、爱人之间的爱恨情仇也随之了解是否又意味着某种意义的“生”呢。一曲音乐,一生经历。从“死”出开始35年逃亡路,终点临近,却也是从“死”处开始“生”的。第二首也就是我们这部电影的主题曲《Once upon o time in America》。这首曲子在电影中反复出现多次,而且每一次使用的乐器似乎都有着不同,曲调也产生了许多差别。令我印象深刻的总共有四处。第一处面条买了去水牛城的车票在车站时。第二次面条与麦大在狄波拉家门口被一群流氓暴打时。第三出几个人第一次走私了一批酒存完第一笔帮会基金。第四次他们第一次大吵争执时鸡眼吹的排箫。从这首曲子第一次出现,我几乎就断定,这一定是一部悲剧——正如前面说的那样,曲风幽远、呜咽,似乎是在极为压抑的、悄悄的宣泄一种哀伤。果不其然。就是这种哀伤、幽咽的曲风给了我极为深刻的触动。当然整部电影,就配乐方面,令人赞叹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老年面条重归故里时,那平静、悠扬的旋律,似乎是在表达面条一生坎坷,激荡的心早已被流逝的岁月磨平冲淡的感觉,在比如少年狄波拉跳舞时的那段,舒缓中掩藏不住些许哀伤,似乎暗示了两人早已注定的悲剧。再比如年轻时,狄波拉坐火车远去之时的那一段,哀伤、呜咽,似乎正是面条的遗憾、自责、惆怅的心境写照——他意识到他已经永远失去了她。总之,整部影片的配乐,随意挑出一处来,都足够让人品味许久。经典的影片,就该有与之匹配的隽永的乐曲。甚至于这部电影配乐的光芒已经掩盖的
在这部作品中,我们看到主人公在准备上岸的瞬间停住了脚步,他扔掉帽子,转身义无反顾地返回维杰尼亚号船上。这里,导演和作曲家莫尼康尼在配乐中用上了以铜管乐为主的管弦乐音色,以稳健的主三和弦的分解音型来烘托出男主人公内心的突然转变。在音乐与影像的结合与烘托中,他的回归被赋予了凯旋似的传奇色彩。
第二篇:电影音乐赏析
《教父》系列的音乐赏析
我是一名来自计算机院的学生,虽然是一名工科生,但是我酷爱电影,从安东尼奥尼、英格玛·伯格曼的黑白胶卷,再到黑泽明的彩色电影,我的脚步在众多的大师的作品面前驻足停留,细细的欣赏那些导演的杰作。在众多电影大师中,最让我敬仰的是科波拉,科波拉是尼古拉斯凯奇的舅舅。本来我想通过这篇论文去研究科波拉的《现代启示录》的主题曲和背景音乐的,但是最后还是做出了改变。因为没有哪部电影能够取代《教父》系列在我心目中的地位。
《教父》系列是电影史上的最伟大的电影,一个永远的艺术巅峰,一个不朽的神话。出色的编剧,以及一流的演员,其中马龙·白兰度、阿尔帕西诺、罗伯特·德尼罗、罗伯特·杜瓦尔这四个演员都曾得到过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教父》系列共分为三部,讲述了黑手党科里昂家族的家族史,老教父维多科里昂因为不同意在自己的地盘上贩卖毒品而遭到其他帮派的追杀,在整个家族面临被消灭的紧要关头,小儿子麦克挺身而出,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智慧,他一路过关斩将,担当起振兴家族的重任。
既然这部电影这么经典,那它的音乐也一定很精彩。《教父》三部曲都是以盛大舞会为开始的,《教父Ⅰ》的开头是教父的女儿康妮的盛大婚礼,《教父Ⅱ》中的开头是在内华达州为孩子们洗礼的盛大派对,《教父Ⅲ》中的开头是麦克为梵蒂冈教廷举行的盛大捐款仪式。这三个开头都是宴会,而宴会上放的音乐都有浓郁的西西里风格,那么的放松,那么的活跃,体现了意大利裔的美国人在美国的生活。《教父Ⅰ》开头的那段经典的萨克斯,在房间中,马龙白兰度饰演的维多科里昂,为那些处在困境中的人提供帮助,早已成为了一个经典。那段音乐让我百听不厌。马龙白兰度的精湛演技让人折服,要知道他在此前的十年都处在自己演艺事业的低谷。因为在《教父Ⅰ》中成功刻画了老教父,再次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那沙哑的声音,至今,我都难以忘怀。其实《柔声倾诉》是《教父》的主题曲,宛转悠扬,而又那么深沉。我在网上下载了《柔声倾诉》的各种版本,有小提琴版的,有钢琴版的,有口哨版……所有的版本,我都听过,因为它太经典了,太好听了。
在《教父Ⅰ》中,由阿尔帕西诺饰演的麦克科里昂因为杀死了索拉索和纽约警长,逃亡到西西里岛,电影将场景转到西西里岛上,麦克和自己的两个保镖走在山坡上,这是电影中第一次响起了《柔声倾诉》,配合西西里岛上的羊群以及古老的建筑,达到了无比美丽而又平缓、沧桑的效果。在西西里岛,麦克和当地女孩艾罗波妮娅结了婚,婚礼的仪式是按照西西里的习俗来举行的,有专门的乐队来奏乐,这时候的音乐用的恰到好处,可见电影的音乐已经与电影的剧情融为整体。
在《教父Ⅰ》 《教父Ⅱ》中的结尾的时候电影播放的都是《柔声倾诉》,优美而又深邃的纯音乐。让人在看完电影之后还要感慨万千。
《教父》讲述了,麦克为了让自己家族的事业的合法化,卖掉了在美国的所有赌场和酒店,把生意转到欧洲,但是没想到黑道和白道是一样的黑暗。一切未能如麦克所愿,最后以一场杀戮来结束了故事,黑手党的头目麦克科里昂最后在西西里岛度过了自己的人生最后一个阶段。在这一集中,插入了大量的音乐,各种题材的,最后的杀戮场面和歌剧表演的场面交替出现,导演用了平行剪辑的手法,具有一种梦幻般的效果。
总之教父三部曲,每部,我至少看了三遍以上,每一遍都有新的体会,都有新的收获,那些好听的音乐,那些精彩的表演提高了我个人的艺术修养。
第三篇:电影音乐赏析
浅谈音乐在电影艺术中的作用
我很喜欢音乐的,也喜欢看电影。音乐在电影中往往是揭示电影真谛的一种抽象语言。音乐在电影中的延伸通过图象和音乐或同样方式,或同样的意见,来表现其抒情性、戏剧性、气氛性。纯音乐在表现时一般在时间上是连贯的,而电影音乐的一大特点则是时间的间断性,这种间断性受到了电影蒙太奇的制约,曲式概念有新发展。作为听觉艺术和时间艺术,音乐进入电影综合艺术之后本质不变,其要素仍是旋律、和声、节奏和色彩,但电影音乐创作的艺术构思、艺术结构和音乐形象的体现,都受电影的艺术总构思、总结构和画面视觉形象的制约,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往往集中反映为音乐与情节与画面的搭配,它并不是电影画面的陪衬。音乐本身及其内涵都在一定程度上传递了观众们的价值取向和一种时代观念,音乐在与情节、画面的搭配中构思了一个有序时间的蓝图和即时的幻想空间。音乐在电影中的运用可以突出电影的主题中心。加强剧中人物的动作、思想、心理活动等等,使人物的形象创造更加立体化。它甚至可以是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因素,延伸情绪并起到连贯作用和加强蒙太奇的组接作用,把一些原本分散的镜头组合成完整的艺术体。同时音乐还描绘自然生活,事态空间,民俗风情等等能引起观众的认同和联想。用节奏和速度的变化处理改变影片的节奏和人物的动作、心理,对人物的刻画也起到重要的作用。通过视觉感受可以使观众的心理感觉上形成视听形象,使银幕形象更丰富、生动,大提高了电影的感染力和表现力。音乐在电影综合体中的作用,一向为历代电影艺术家和理论家所高度重
视。它与电影因素一起,从来就被公认为是电影形式诸多元素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它直接诉诸观众的听觉,明确电影的意义,强化着电影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尤其在塑造人物形象、抒发人物情感、点明故事主题、推动情节发展中起着其他电影因素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电影艺术中音乐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四个方面1.抒发感情 2.参与叙事 3.展现环境 4.创造节奏习惯上人们常把影视艺术中声与画的结合方式称为声画蒙太奇。声画结合的方式从存在形式上可以划分为声画同步和声画分离两种形式;从相互关系上则可以划分为声画合一和声画对位两种关系。这两种关系既可以以1.声画同步,声画同步指画面中的视觉影像与出现的声音处于同步关系中,即声音是由画面中的人或物体、环境所产生的。声音加强画面的真实感,画面为声音提供声源,形象使声音具有可见性,2.声画分离声画分离指画面中的声音和形象不同步,相互分离,即声音不是由画面中的人或物所产生的。这个时候,声音是以画外音形式出现的。声画分离意味着声音和画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们可以通过分离来达成更高3.声画同一声画同一指画面和声音无论是采用同步或是分离的方式出现,它们在内容、情绪、节奏等方面是统一的,相辅相成、交相辉映4.声画对位声画对位用来指声音和画面之间在情绪、内容、艺术形象的表述上是相互独立的对比性关系,它们通过差异来达成和谐,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在声画关系中还有一种特殊的组合现象——“静默”,它是指在有声影视作品中,所有声音在画面上突然消失而产生的一种艺术效果。静默所创造的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 的美学效电影音乐,实际上在电影中所起到的作用是深化主题,深化情绪,深化内容,渲染背景气氛,抒发人物的内心情感等。当我们讨论场景与场景,事件与事件,镜头与镜头之间所产生的对比,对观众造成视觉上,情感上的震撼时,我们发现音乐在其中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在影视作品中音乐与电影画面会组合成不同的音画关系, 从而产生影片独特的审美效果。一部影片, 音乐、音效、语言的有机结合, 交电替互补, 可以形成单一画面元素所没有的张力和强烈的表现力影音乐具有抒发感情、参与叙事、展现环境、创造节奏等作用,是与电影其他元素相结合而起作用的。视觉与听觉不属于同一范畴,可是作为电影这一综合艺术中的音乐,必须溶于整体之中。
每一部电影都有它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电影中的各个艺术元素,诸如导演、摄影、表演、美术„„都围绕着主题思想而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电影音乐则用音乐这一手段为深化影片的主题思想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当然,这种作用的产生是各种艺术元素综合的结果,在电影这门艺术中尤其是这样。
不仅电影歌曲可以起到深化影片主题思想的作用,电影乐曲同样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并且比用歌曲的时候多。这种用以表达影片主题思想,概括影片基本情绪或刻画主人公性格的乐曲,被称作主题音乐。它是影片音乐的核心,全片音乐发展的基础。在一部影片里,往往在最关键的时刻,用主题音乐对剧情或主要人物进行烘托、渲染,从而达到深化影片主题思想的作用。在影片《追捕》中,每当关键时刻或 3
凸显杜丘的人物形象时,总会伴随着相对低沉而略带激情的主题曲,很好的渲染了当时的环境氛围同时也彰显了杜丘的人物形象,他总能在危机时刻化险为夷,深深地吸引观众们的注意力。
影片中用以深化主题思想、概括影片基本情绪的主题音乐,是经过作曲者深思熟虑、精心创作出来的。主题音乐不仅有深化影片主题思想的作用,同时通过它的重复、变化可贯串于整个影片之中,以配合影片中有关的内容及人物情感的变化。影片《追捕》中的主题音乐就在影片中多次出现。由于主题音乐的多次重复,使全片的音乐更集中统一,同时给观众留下的印象也就更为深刻。
音乐能为影片的局部或整体创造—种特定的气氛基调(包括时间和空间的特征),从而深化视觉效果,增强画面的感染力。这种音乐不是简单重复画面的内容,而是细致入微地为影片营造—种背景氛围。
音乐也可以为影片的局部渲染制造气氛。在一部影片中,有时某个场面表现的是人物的一种情绪;或是欢乐、喜悦,或是悲苦、伤心,或是紧张、惊恐,或是轻松、愉快等等;有时影片的某个场面营造的是一种特定环境的气氛:或是喧闹或是静寂,或是繁华或是萧条,或是庄严肃穆或是活泼热烈,等等,而此时往往很少对话或没有对话。在这种情况下,音乐从听觉这个角度介入,参与画面视觉内容的表达,使画面内人物的某种情绪得到进一步的强调,环境气氛得到进一步的渲染,从而达到深化视觉效果、增强画面艺术感染力的目的。如影片
《追捕》中,杜丘不想连累真由美,说:“我是逃犯!”而真由美回答说:“我是同谋。”伴随着此画面的是一段柔和、优美而又含蓄的音乐,音乐为这个场面渲染了一种浪漫,温馨的气氛。凸显了真有美对杜丘那誓死不渝的爱情。
在电影中,音乐有时就像一条锦带,把一些分散的、跳跃的镜头串连起来,这就是音乐得连贯作用。在镜头组接过程中,故事的情节、人物的动作在时间、空间上具有很大的跳跃性。因此从一个局部或片断看,它常常需要另一种艺术手段从形式结构上加强它的连贯感。音乐正是这样一种手段,影片中的音乐虽然从整体上看是不连贯的,但它在局部上的连贯性常常对它所伴随跳跃的画面起着一定的组织作用,使它们在观众的心理上产生一种连贯感。
同样,电影音乐最擅长的也是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达银幕上无法直观的人物复杂的内心情感。电影借助音乐的主要目的,是用音乐加强影片的感情色彩,从而促成整部影片与观众情感的契合。
总之,在影片《追捕》中,音乐为本片增色不少,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两首主题音乐,前者在片头反复出现,鲜明的节奏随着影片的递进越发明快让人有一种压抑与紧张感,画面所搭配的往往又是一个一个谜团即将揭晓之际,在剧情与音乐的双重作用下观者的心早已被牢牢扣死,让人观后大呼过瘾。另一首则是节奏稍缓略带一丝忧郁还夹杂这些许惆怅。离别,结尾等等情感宣泄达到高潮的画面便会带出这首音乐,渲染情绪给人留有深刻映象。
音乐进入电影以后,成为电影这个综合艺术的一个有机部分,是一种新的音乐体裁。它在突出影片的感情、加强影片的戏剧性、渲染影片的气氛方面起着特殊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在溶入电影以后,在它的表现形式上也发生了相应的较大的变化。具体表现在: 1电影音乐的创作和构思必须根据电影的创作要素,即题材、内容、风格样式、人物性格等因素和条件,使电影音乐的听觉形象和画面的视觉形象完美融合,体现导演的总体构思和美学欣赏原则。2 电影音乐根据影片剧情和画面长度分段陈述间断出现,并受电影蒙太奇的制约,曲式概念有了新的发展。
3电影音乐改变了以前音乐必须是用“乐音”构成的传统观念,和电影中的话语、音响等结合,形成了新的分段陈述的结构,并和“噪音”一起相结合,有时音乐与语言结合,有时音乐和音响效果结合,有时与两者都结合去恰如其分地表现抒情性、戏剧性气氛,成为一种新形式。
4另外,电影音乐的演奏、演唱必须经过录音、洗印等一系列电影制作工艺,最后通过放映影片才能体现它的艺术功能和效果。同时,随着录音技术和器乐、配器技术和发展,已极大地丰富了电影音乐的音色和配器效果。
电影音乐按照在影片中出现的方式分为现实性音乐和功能性音乐。现实性音乐又叫客观音乐,在影片画面上看到声音来源:如画面音乐会表演的器乐、声乐节目;剧中人物的唱歌、拉琴、街头演唱以及画面中的收音机、录音机播放音乐等。功能性音乐又称主观音乐,在银幕
上看不到声音来源而有作曲家为电影创作的音乐,着中表现画面人物的心理活动、情绪和渲染环境创作的音乐,着中表现画面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情绪和渲染环境气氛等。好的电影音乐应当和影片画面结合得天衣无缝,音乐本身也优秀,并能离开画面作为一种新的音乐让人欣赏。
电影音乐和画面的结合关系通常分为音画同步和音画对位两种。音画同步表现为音乐和画面的情绪一致,节奏配合,视觉内容统一,并起到烘托、渲染画面的作用。音画对位则是让音乐和画面作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表现,使节奏、速度、情绪、和意境都表现不同,声音和画面相反相成,对立统一。
“对位”本是音乐术语,在这里来表现声画的结合目的在于更能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生活的复杂性、多面性,从而表达影片丰富的内涵。
电影音乐根据影片需要,需要确定音乐的风格、主题音乐的性格特征、音乐布局和高潮的设置、音乐和影片中语言音响等声音的有机结合和安排、每段音乐的起止、情绪气氛以及画面的关系。电影作曲往往需要用大量音乐资料加以剪辑来改编成电影音乐,这需要熟悉音乐资料、善用音乐资料。电影音乐作曲必须懂得乐队、乐器和配器,在作曲的时候考虑用什么样的乐队、用什么类型音乐、如何配器,另外电影乐团的作曲和指挥对音乐的长度和演奏速度的把握能力也尤为突出,在和画面配音时这方面的适应能力也特别强。在音乐进入电子化 7
时代后,对各种新颖乐器和电声乐队也必须驾轻就熟,掌握它的音响特点和表现特征。
电影歌曲是电影音乐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分主题歌和插曲,对推动情节和揭示情感有着重要的作用,极富感染力。
专业电影工作者最常用的办法是雇一位作曲家,让他为电影的不同场景作曲,但有时也启用一些现成的音乐作品,可以是旧的,也可以是新的,只要获得它的版权。电影音乐的作曲是安排在剪接好画面以后,所以有时间的紧迫性,作曲是后期制作的最后一个创作人员。通常电影音乐综合了导演的作曲家的意见,一旦标定了音乐后便开始创作,作曲家还必须了解影片在音乐制作方面的预算,控制费用不超支。使用流行乐作为影片音乐需要办理版权许可证,这是个花钱的过程。有雄厚资本的剧组才敢问津。
言而总之,音乐现在已经成了电影不可或缺的主成部分了。
第四篇:《魂断蓝桥》电影音乐赏析
《魂断蓝桥》音乐赏析
这次音乐欣赏对象我选择的是《魂
断蓝桥》电影音乐,《魂断蓝桥》是由米高梅公司1940年出品,由马文勒鲁瓦执导的优秀剧情片。
为影片谱写音乐的是前一年(1939年)因童话片《绿野仙踪》的配乐获得第12届奥斯卡最佳音乐奖的老一辈作曲家赫伯特・斯托。故事是从罗伊・克洛宁上校站在滑铁卢桥上,手持爱情信物吉祥符回忆往事开始的。作曲家为影片第一个场景谱写的配乐,是由管弦乐队演奏,旋律具有很强的描述性, 同时乐曲本身也保持着结构上的相对完整。结合着镜头的衔接与运动,配乐的前奏部分过后出现了轮廓清晰的吉祥符主题。在加弱音器的小提琴独奏乐句上,女主人公玛拉当年的几句旁白进入。音乐强化了对白是来自遥远时空的一种往事如烟引人入胜的感觉。俄国作曲家柴科夫斯基笔下的著名舞剧《天鹅湖》第二幕的场景音乐 即出自双簧管独奏、竖琴伴奏的那段著名的天鹅主题,在全片配乐 里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片头主题的段落之一,它有很多次出现在情节发展过程中。同时,配乐的另外一个重要元素是苏格兰民歌《过去的好时光》。在影片的许多场景中,全世界家喻户晓的这一质朴动人的旋律作为主题动机之一,与天鹅主题交织在一起,描绘着女主人公的命运, 描绘着战火纷飞的年代一对恋人的悲欢离合。舞剧《天鹅湖》曾不止一次出现在世界电影中,但迄今为止它在电影 《魂断蓝桥》 当中的运用仍是最突出的一次,不但它的音乐,而且舞剧的场景都有机地融入了影片的配乐和情节中。第二幕的天鹅主题乐段和原剧中最有代表性的 《四小天鹅之舞》、众天鹅群舞的《A大调圆舞曲》等段落,经过作曲家斯托萨与编舞指导恩斯特・马特 雷从音乐、舞蹈两方面进行改编后镶嵌到影片中,以一个压缩过的、具有代表性的《天鹅湖》 场景片段呈现在观众面前。由E・福崍特改编自苏格兰民歌《过去的好时光》的《烛光圆舞曲》与影片同时诞生。深情的旋律和合唱队随后唱出的歌词,质朴而又优雅,结合着富有情趣的场景设计(乐队队员按照先后顺序,和着音乐的节奏熄灭蜡烛后各自退场)和男女主人公的命运,顺其自然的创造了电影史上最为人津津乐道代代相传的一个经典段落: 老朋友怎能忘记掉/不 时刻记心上,/老朋友怎能忘记掉/那过去的好时光。/亲爱的快来干一杯,/为过去的好时光,/来为那友谊干一杯,/为过去的好时光!.....烛光黄淮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
2013-12-26 俱乐部之夜分手以后,罗伊上尉和玛拉陷入了热恋。后来罗伊就决定和他心爱的姑娘结婚。可当他们赶到教堂的时候,已经过了法律规定的3点钟。罗伊准备明天再来办结婚手续,而当天夜里他所在的部队就接到了开拔的命令。得知消息后,玛拉放弃晚上的演出,匆匆赶到车站。在“车站送别”场景中,音乐《烛光圆舞曲》以变奏的形态突显在人声鼎沸的音响背景上,男女主人公终将面临生离死别的命运。收到罗伊从前线发回的短信,玛拉来到约定的饭店和罗伊的母亲会面。在她等候克洛宁历史老照片不能说的秘密 慈禧军阀明末清初文革晚清 夫人的时候,观众耳畔传来了饭店乐队演奏的音乐。此刻,代表着玛拉的形象与命运的天鹅主题动机出现,具有40年代特征的配乐旋律继续对人物心态进行着描绘。后来随着玛拉注意到报纸上刊登的阵亡将士名单,音乐的情绪也逐渐发生变化。天鹅主题和让人联想到战火硝烟的一个变奏主题开始交织排列,缠绵不绝,迎人心头。在玛拉病倒期间,相依为命的好朋友吉蒂为了给她买药,而后因生活所迫而开始出卖色相。玛拉得知后和吉蒂流着泪拥抱在一起。随着镜头叠化, 观众看见玛拉独自来到滑铁卢桥,从这里她也走上了吉蒂之路。作为影片主要场景的滑铁卢桥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它是男女主人公悲剧命运的见证。此刻, 音乐也突出显现在表现时光流逝的一系列叠化镜头中。这组较为集中地展现电影艺术特点的镜头,其配乐中出现了新的因素。建立在小调式上的一个略带轻佻感,具有流浪的茨冈人音乐特征的旋律,在影片的后半部代替了天鹅主题,开始伴随美丽而又不幸的玛拉。纯真、善良的玛拉不忍心欺骗罗伊,不愿因为自己而玷污了对方所在的克洛宁家族的荣誉,从而走上绝路。玛拉所受到的不仅是战争的迫害,还有那可怕的社会观念的牺牲品。在剧情最后阶段,在滑铁卢桥上,她满怀绝望与悲愤,把自己年轻美丽的躯体投入到一辆军用卡车那无情的车轮下,结束了自己难以抉择的生命。双鬓斑白的上校回忆结束时,再现的吉祥主题与影片形成了呼应。结尾时,乐队全奏的《烛光圆舞曲》作为收束主题曲,响彻观众的耳畔,在人们的心中久久难以消散。
电影很美,这种美不仅体现在画面取景美和演员演绎经典,更是体现在其所配电影音乐的完美释放。音乐升华了电影的灵魂。
专业:
姓名: 学号:
黄淮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
2013-12-26
第五篇:霸王别姬电影音乐赏析
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
“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是《牡丹亭》中的一句话。用来形容我对Leslie的感觉再合适不过。电脑里存着他许多电影,最爱《霸王别姬》和《春光乍泄》,一直不舍得删掉。他在世的时候我年纪还小,只是他去世的时候,满城似乎都在议论他为何纵身一跳的秘密。一直到后来喜欢陈奕迅,听陈奕迅唱张国荣的歌、听许多人模仿张国荣,才知道,这样一个男人,为什么会赢得那么多歌迷影迷的死心塌地。
“人生已经太匆匆,我好害怕总是泪眼朦胧,忘了我就没有用将往事留在风中,往事不要再提,人生已多风雨,纵然记忆抹不去爱与恨都还在心底。”这是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中的片头曲。《霸王别姬》的作曲家是赵季平。他是我国著名的电影音乐作曲家,不仅作品数量多,而且精品率和获奖数也是最高的。
影片一开始,是段小楼和程蝶衣出现在剧院里,然后是段小楼和剧院管理员的对话,由此引出两人已22年未同台演出。倒叙的手法,画面转接到程蝶衣小时候。小豆子母亲为了让小豆子进戏班被挥刀斩断了他多出的小指头,随着小豆子的尖叫声,便是沉重的一声鼓。此时让人有一种惊心动魄的感觉。之后是一声又一声的鼓声,再来是稍加紧凑的鼓声,这声音似乎在预示着故事的开展。小豆子被戏班其他孩子押着跪倒在地上,唢呐声在这时响起,这时京剧演奏中相当重要的乐器之一,它的出现,就像戏曲的开幕,程蝶衣的人生悲剧,正式拉开了序幕。小豆子签下卖身契后披着衣服进去戏班孩子们睡觉的房间时哼着所谓窑子里的小曲儿,孩子们便开始嘲笑小豆子,小豆子一句话也不说便把衣服烧了,他是自尊心极强的人。火光闪耀下,取笑他的孩子们纷纷闭上了嘴巴。第二天白天,戏班大爷抓着小豆子衣服,“是戏子就得听戏”,大鼓声一声一声又便沉重地响起。小石头帮小豆子踢掉压腿的石头被师父举水盆罚跪在冰天雪地里,回到屋子里时,小豆子拿着被子一把抱住小石头。这时候是一段笛子的声音,悠远辽阔,似乎是从远方传来,又似有一丝哀婉。我想,蝶衣应当是从这时候便已“入戏”了吧。小石头对他的好,在他眼里是及其难能可贵的。母亲抛弃了他,他再也无依无靠,而入戏班成为戏子必将承受难以承受的苦痛。这时候,小石头是他唯一的依靠。只有小石头真心真意对他好。而在后来文革开始后,段小楼的落井下石让我感到心冷,菊仙对小楼的付出也败给了小楼的懦弱。心灰意冷的菊仙最终穿着她的嫁衣吊死在屋梁上,此时广播里播放着的却是新时代的戏曲,这无疑是一种讽刺。或许是文革让他们都见到了真相,又或许一切都是冥冥中的安排。戏子无情,婊子无义。而我认为,无情的是段小楼,有义的是菊仙,走不出的是程蝶衣。戏总归是戏,霸王别姬,虞姬总会自刎,曲终总会人散。对蝶衣来说,他的这一生就挣扎在“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说到这一句,这部电影中有一个让我触动的情节,便是在那爷到戏班里听小豆子唱思凡时,小豆子仍旧无法改口唱成“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时,小石头一怒之下把烟嘴往小豆子嘴巴里塞,烫的小豆子嘴角都流出了血,小石头摆起了阵,为了留住那爷。而小豆子此时终于有所领悟,张开了满是鲜血的嘴巴,唱道“我本是女娇娥”,那时候的背景乐也是配得极好,锣鼓声在此时安静下来,唯有小鼓跟随着小豆子的声音,一声一声清脆地落下。似是一种催促,又像是戏班师父激动而恨铁不成钢的内心独白,而随后正是京剧版《霸王别姬》响起。
再回到《霸王别姬》的片头曲。一整部电影,之所动人,除了剧情及演员的演技不凡之外,配乐也极其重要。配乐能够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能将我们引入其中,仿佛置身戏内,仿佛我就是那程蝶衣你就是那段小楼。片头曲《当爱已成往事》唱的便是蝶衣。“纵然记忆抹不去,爱与恨都还在心里”。张国荣生就一张俊秀的脸,不能用帅形容,而是一种美丽,一种让人不由自主怜惜的美丽,而美丽总是易逝的。或许段小楼没有程蝶衣并不会有所不同,而段小楼却是程蝶衣的唯一,总是容易被往事打动,总是为你心痛。
无论来生是否再相逢,无论今生是否言不由衷,就将往事留在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