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选集读书笔记

时间:2019-05-14 14:54: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鲁迅选集读书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鲁迅选集读书笔记》。

第一篇:鲁迅选集读书笔记

《鲁迅选集》读书笔记

读《鲁迅选集》能追溯到很久以前,鲁迅先生给我的少年时代乃至整个人生的印象与影响无疑是很深刻的。鲁迅在短篇小说、散文、散文诗、历史小说、杂文各种类型的创作中,都有自己全新的创造。小时候学到鲁迅的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便对他印象颇深,到了高中时期,《鲁迅选集》里的文章早已熟读于心。虽然选集里鲁迅先生要表达的精髓我还不是很理解,可是,只要读了他的文章,我便能感受到作品中弥漫的思想味道。

《鲁迅选集》记录的是一段历史的辛酸,这里没有悬疑、没有惊秫、没有情色,甚至缺乏一些文学最擅长的凄美和最厚重的浩瀚。但就是这不可多得的小说和杂文开启了现代文学的新篇章,鞭笞了封建社会千年的丑恶,刺痛了反动势力最致命的软肋。

谈到鲁迅在中国文哲历史上的成就,便不可不提到鲁迅的杂文。当然,这里面就包括了《鲁迅选集》。

鲁迅以他独到的眼光看出杂文巨大的威力,不遗余力地将它发扬光大,先后写出《摩罗诗力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心了吗》、《娜拉走后怎样》、《论雷峰塔的倒掉》等堪称经典的杂文,或许有人说《摩罗诗力说》的出现只不过是金钱利益的驱使,不错,鲁迅也亲口说过:报社让我写长一点,这样就可以得到更多的稿费。我觉得这只不过体现了他的率真、坦诚,要知当时的鲁迅才二十多岁,在事业上屡屡碰壁,他旁征博引,写出长达几千字的古体文,已非常人所能为,能得到更多的稿费,只是因他有过人的才情。《鲁迅选集》是二维的文字三维的鲁迅,人称鲁迅为圣人,在我看来他却是那么的平凡,成名前,家道中落了,父亲病了,他小小年纪就承担起家里的重任;成名后,他要去见萧伯纳,服务员不让他上电梯,他就无可奈何地走楼梯。平凡至极,仿佛身边长辈。然而毛主席又给了他至高无上的评价,或许只因这本《鲁迅选集》,这里包含了他最坚硬的骨头,最宝贵的性格,最正确的新文化方向,或许他没有胡适那么激进,没有林语堂那么闲适,但这本书体现了他对古今中外人类优秀文化和恶劣品性的深沉思考,深奥者如《文化偏执论》,平实者如《祝福》,这些或深或浅的影响着我们后人,让我们不至忘却千年愚昧的罪过。

毛泽东曾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这么说过:鲁迅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挣扎奋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笔坚持社会正义,反抗强权,保护青年,培育新生力量。他热情支持青年学生的正义斗争,揭露段祺瑞执政府镇压学生运动、制造“三·一八”惨案的罪恶行径,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震撼人心的文章;他反对国民党政府对共产党人和进步青年的血腥镇压,参加了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等一系列充满义勇正气的文章。“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而毛泽东对鲁迅最高的评价是:“鲁迅是中国文化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鲁迅的作品充实了世界文学的宝库,被译成多种文字,在许多国家都有广大的读者,是世界上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淋漓的鲜血,敢于正视惨淡的人生”,我认为鲁迅先生作品最具价值之处,就在于其改造“民族灵魂”和中国社会的思想。

读鲁迅的小说,开始你会感到阴冷。譬如祥林嫂,那么一个健康而勤快的农妇,怎么会在习俗的偏见与众人的冷酷之中沦为乞丐,最后死得不明不白。在《药》里,一个爱国志士为国牺牲的鲜血,却被患肺痨病的人蘸到馒头上拿来当秘方吃。一个农村无产者的阿Q,其实是很有劳动能力的,却在众人的藐视和自己的自欺之中莫名其妙的成为别人的替死鬼。看起来中国社会已完全缺乏人性,只会把活活的人变成僵尸,连一点“生”的气息都没有。鲁迅就像其他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一样,不惮以最犀利的笔触揭发中国文化的阴冷而缺乏人性的一面。但鲁迅却还是一个最炽热的爱国者,这看起来是相当矛盾的。《呐喊》、《彷徨》中的小说是鲁迅对现实社会人生的冷峻的刻画,意在警醒沉睡的国民,《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则是鲁迅将内在的苦闷,化为了超世间的想象,使《野草》成了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一朵奇葩。鲁迅曾对别人说:“我的哲学都在“野草”里。”鲁迅最内在的情绪体验和最玄妙的哲理性感悟,通过这种奇特的艺术手段传达出来。

蔡元培这样评价鲁迅的作品:鲁迅先生的创作,除《坟》、《呐喊》、《野草》数种外,均成于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三六年中,其文除小说、书信一种外,均为杂文与短评,以十二年光阴成此许多作品,他的感想之丰富,观察之深刻,意境之隽永,字句之正确,他人所苦思力索而不易得当的,他就很自然的写出来,这是何等天才!何等学力!

鲁迅先生为现代文学刻划了一系列不朽的经典,他不但写出人物的“血肉来”,而且表现出人物“灵魂的深”。

在这其中,1918年在《新青年》杂志发表的《狂人日记》最让我感到震撼,这篇小说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影响深远,它是鲁迅先生《呐喊》中的一篇。在《狂人日记》中我们大多数人都可以很轻易地透过病例的假象,看到鲁迅以象征的形式对封建传统所进行的批判在这里。在作品中,也用狂人的自白清楚地昭示出来: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然而鲁迅始终是一位直面现实的勇士,即使他内心中已经感到绝望却仍然站起来进行绝望中的反抗。而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在今天也并非全部灭绝,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已经有人在呼吁保护地球、建立绿色家园,有人在“以笔为旌”,寻找人类的终极价值„„虽然这呼声十分微弱,但却令人看到了人类世界的最后曙光。像这样的文章还有许许多多,鲁迅先生写这些文章是为了让当时的中国人民看了以后,能够清醒过来。鲁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带有讽刺意味的语言,愤怒而又带有鼓励的语气,激励着当时半梦半醒的中国人,用带有指责和批评的语言,说明当时社会的黑暗,表现了鲁迅先生急切的希望沉睡中的巨龙——中国,早日苏醒,重整我中华雄威!从五四起,鲁迅就开始用杂文的形式与反对新文化的各种不同的论调进行斗争。鲁迅说,杂文是“感应的神经”,它能够“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从而为新文化、新思想的发展在旧文化、旧思想的荆棘丛莽中开辟出一条蜿蜒曲折的道路。鲁迅的杂文为中国散文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更加宽广的道路。

《鲁迅选集》里的杂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容抹煞的。鲁迅提倡的新兴版画,又是当时中国左翼文艺运动的组成部分,和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从而形成了中国新兴版画运动的鲜明特色。鲁迅先生说他写作的目的,一是“为那些为中国的改革而“奔驰的猛士”,他们在寂寞中奋战,我有责任为他们呐喊,要给予他们哪怕是微弱的慰藉”。二是为那些“如我年轻时候似的正做着美梦的青年,正是因为他们,我„必须在作品中‟处处给予一种不退走,不悲观,不绝望的诱导,而对自己内心深处的悲凉感有所扼制(何况我对于悲凉感本身也是持有怀疑态度的)”。三是他的敌人,鲁迅说,“我的敌人活得太愉快了,我干嘛要让他们那么愉快呢?我要像一个黑色魔鬼那样,站在他们面前,使他们感到他们的不圆满”。

叶圣陶先生也曾这样评价过: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而鲁迅的儿子周海婴也说:或许是由于政治需要,很长一段时间,鲁迅的形象都被塑造为“横眉冷对”,好像不横眉冷对就不是真正的鲁迅、社会需要的鲁迅。的确,鲁迅是爱憎分明的,但不等于说鲁迅没有普通人的情感,没有他温和、慈爱的那一面。

《鲁迅选集》带给我的思考不仅限于中国社会变革中的各种灾难与反思,也让我体会到了鲁迅对中国人的国民性、中国社会的弊端予以深刻的阐释和鲁迅的批判精神。散文诗集《野草》被认为是当时少有的展现出现代主义特质的作品;其杂文,由于特殊的发表环境,在嬉笑怒骂的文字背后蕴含着坚定的政治立场的。名垂千古,不知鲁迅可曾想过。但从书中我看到了他对生者的敬畏和死者的缅怀,他为他的时代倾注了一生的心血,仿佛只为唤醒沉睡的现实,“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愿这句简单却震撼的话激起每位生者大无畏的勇气。

经济思想史

书目阅读

班级:经济学122班

姓名:王兰杏

《鲁迅选集》读书笔记

学号:0123396

第二篇:鲁迅选集

《鲁迅选集》读后感

对于鲁迅的小说,我并不陌生。从小学开始便学习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到了后来便学了《祝福》、《孔乙己》、《故乡》等。

毛泽东对鲁迅给予了极高的评价:“鲁迅是中国文化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先生出身于没落的士大夫家庭,他原本是学医的,但是因为一部影片,他深知仅仅作为医生并不能拯救人类,于是弃医从文。

《祝福》是鲁迅先生写于1924年的,是鲁迅先生短篇小说《彷徨》的第一篇。是我以前学习的一篇课文,里面的祥林嫂是众所周知的人物,是一个典型的受迫害、受剥削的中国劳动妇女,她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也是黑暗的社会造成的,她的悲惨遭遇充分显出了旧社会对劳动妇女的深重迫害,特别是精神上的摧残

作者通过对祥林嫂的肖像描写,概括了祥林嫂半生的悲惨命运。通过写他初到鲁镇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顺着眼。再到鲁镇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临死前的时候,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脸上瘦削不堪,眼睛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祥林嫂勤劳、善良、安分、蒙昧、顽强、倔强,可最后还是被腐朽的封建礼教和迷信所吞噬。善良的祥林嫂以为辛勤劳作能安心生存,以为丧夫失子能博得同情,以为捐得门槛能减去罪孽,可到最后祥林嫂还是死了,是所有人一步步把她往死里赶的。

第三篇:徐志摩选集 读书笔记

徐志摩当初之所以走上文学之路,全是由于爱神的拨弄,是爱情的力量使他成了一位诗人,我们也才有机会读到他留给我们的那么多美丽的诗文。

徐志摩在24岁以前,对于诗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更感兴趣。他父亲希望他出洋留学以后,进入金融界;而他自己,则想要做一个中国的汉密尔顿,当一个哲学家。可是,当他1921年在伦敦认识了才貌双全的林徽因之后,他立刻觉得“我吹着了一阵奇异的风,也许照着了什么奇异的月色,从此起我的思想就倾向于分行的抒写。一份深刻的忧郁占定了我;这忧郁,我信,竟至于渐渐的潜化了我的气质。”于是,他的诗情,就“像是山洪暴发,不分方向的乱冲”(《猛虎集·序》),而终于以10年的时间,成就了这位有影响的诗人。

人艳如花的林徽因,打动了徐志摩的心,使他写下了《志摩的诗》中许多表现真挚热烈的爱情和追求理想、自由、个性解放的诗篇。然而,当他解除了与原配张幼仪的婚姻之后,林徽因却未有与之成婚的可能。在这时候,他认识了陆小曼。在追求陆小曼的日子里,作为诗人“生活上的又一个较大的波折的留痕”,他创作了第二本诗集《翡冷翠的一夜》。后来,他又陆续出版了《猛虎集》、《云游》两部诗集。

林徽因使徐志摩发现了诗;陆小曼则使他在诗的殿堂里得到新的收获与发展。然而,在同徐关系最近的3个女人当中,最爱徐的乃张幼仪。“因为她对徐志摩的爱是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甚至不管徐志摩爱不爱她。(”韩石山《徐志摩与张幼仪情感揭秘》)但是,假如徐志摩终生守着张幼仪过日子,而不对其他女人发生情愫,那么,可以肯定,他是写不出这几部优美的爱情诗来的。因为,他从没爱过张幼仪,而若没有那爱力的推动,他便不会遇见诗神了

爱情是许多诗人创作的动力与源泉,对于画家、音乐家来说,也同样如此。俄国作曲家柴科夫斯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柴科夫斯基在经济拮据之际,结识了既可以在经济上给予他资助,又能够欣赏他新异的、充满激情的音乐的梅克夫人。自结识梅克夫人之后,柴科夫斯基就向她表示:“从今以后我写下的每一个音符都将奉献给您。”果然,怀着对梅克夫人的爱,他于1877年创作了著名的第四交响曲和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他为这两部作品的完成“感到无比的喜悦”。他说:“我觉得,在这两部作品中我向前迈进了一步,而且是一大步。我感到幸福,因为春天即将来临……”

徐志摩与柴科夫斯基的爱情故事,以及他们由此而在诗或音乐的领域里所取得的非凡成就,至少向我们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真挚的爱情是一切文学艺术之花赖以生长、开放的阳光和雨露。对于一个作家、艺术家来说,那个女人是否爱她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的问题是,他必须很深的、很真的爱着那个女人。那么,当一个有着文学或艺术潜质的女人,很真、很深地爱上了一个男人的时候,这爱是否也会促使她成就一番事业呢?回答是肯定的。英国女诗人布朗宁夫人和她著名的《葡萄牙十四行诗》,就是一个世人皆知的好例子。

一个人对于异性的爱既有如此的伟力,其对于祖国和人民的爱则有更为巨大的力量。自古至今,无数献身于祖国和人民事业的仁人志士、英雄豪杰,正是在这种博大之爱的驱使下,以他们各自的成就与建树,以他们的生命与热血,书写了灿烂辉煌的不朽篇章。

当提到浪漫的人时,在我的脑海中仍然固定地闪现出一个人来,似乎在我心中,只有认定他才是货真价实,彻彻底底的浪漫人物,他就是——徐志摩。

很久以前就听说过关于他的只言片语。与他同时出现的总是那些词:才子、林徽因、陆小曼……浮现在我眼前的就是一幅才子佳人的画面。最初接触是在高中学习他的诗歌《再别康桥》,“噢,原来这就是徐志摩写的啊……”“他原来是长这样子啊……”后来终于了解的多了,知道了他是一个才华横溢却又英年早逝的人,知道了他的生命中还有一个名叫张幼仪的女子,知道了他的生平经历,感觉他短暂的一生中经历了那么多的东西,本身就是一件既浪漫又传奇的故事……所以我选择了这本《徐志摩选集》,想看看这位看似柔弱斯文的书生,以他的经历,他的才华,写出的究竟会是怎样的文字?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诗选、散文选和徐志摩的生平系年。诗文包括他所出版的《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其中的经典选篇,散文有他的《落叶》、《自剖》、《巴黎的鳞爪》三个散文集和一个单篇散文《秋》。徐志摩热烈追求“爱”、“自由”与“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他那活泼好动,潇洒空灵的个性及不受羁绊的才华和谐地统一,形成了徐志摩诗特有的飞动飘逸的艺术风格。因此,有人说他的人与诗都是“古典理想的现代重构”。徐志摩的散文内容涉及的范围也比较广泛,有对人生理想的漫评,有触及时政的论说,有对往事的怀想和追忆,也对艺术发表见解和评说,有一事一议的小品,也有说长道短的书评。他的散文表现了很强的个性,他的自我思想感情的剖露,哲理和诗情的融合,散文的诗化,三者合而为一,构成了他的散文的“别一世界”。

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满怀英国康桥式的人生理想,期望在中国实现他的理想主义。《雪花的快乐》是《志摩的诗》开卷第一首,它可算作徐志摩早期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作者运用隽秀柔和的笔调,描绘了雪花优美的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雪花的快乐。诗的节奏轻快,调子舒展明朗,意境优美。他把对理想的追求的主观感情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从而化实景为虚境,创出了一个优美的艺术境界。徐志摩不仅写诗,同时也写散文,在其全部创作中,其成就和影响更为显著的,除诗歌外,恐怕就要数散文了。甚至有人认为他的“跑野马”的散文比他的诗好。他的散文集《落叶》的首篇《落叶》篇贯串其间的是“感情”二字,通篇宣扬人的感情、“真的人情”的重要和作用。他认为人若要摆脱人世的苦恼和压迫,就要争得自由发展的“真纯的个性”,最好的途径是到大自然去沐浴。因此,有人说他“《落叶》诗篇是充满着浪漫蒂克的自白,充满着康桥时代的憧憬。”

中国文论中有言:“文如其人”。的确,我们从徐志摩的文字中可以看到他追求自由,浪漫不羁的性格。他的文章字里行所蕴带的主观性,感伤的情调以及对自然的崇尚,无一例外地都表现出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我想说的是,一个人究竟带有怎样的气质一定会与他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息息相关。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样一位风流不羁、才华横溢的浪漫才子,他是出生在怎样一个富裕、显赫的家庭中,这样的背景环境对他日后读书成才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正是因为富足的家庭,他才可以深入学习。正是因为有背景支撑,他才可以赴美、赴英、赴欧去增加见识、开阔眼界,去剑桥大学,寻找做梦的乐园,去古老的欧洲,熏染浪漫的气息和心灵。与艺术大师泰戈尔的交往,与拜伦的神交,与哈代的面谈……感觉徐志摩的一生是如此的传奇与不平凡,拥有这样的经历,如果不是成为浑身充满浪漫气息的人,那才叫奇怪。他的浪漫是兼具中国古典与欧洲浪漫派诗人的风格样式,形成的一种全新的、独特的、清新的风格。

徐志摩的一生短暂而漫长,在他三十五年的岁月中,走过了别人也许一辈子都无法实现的道路和梦想。他是一个用本身来体现爱的人,所以他才把爱情看得那么重要,以为对于一个如此有着浪漫情怀的人,爱情是至高无上的、不可或缺的必需品,所以有了他和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之间的爱恨纠葛。也许有人会说,徐志摩的死有很大一部分责任是陆小曼的,但我想的是,对于徐志摩这样一个情痴的人,想必也是十分欢喜的,他愿意用他微薄的收入去供养他所爱的女人奢靡地活着。只要她快乐,无关其它。这也许正是印证了古时的话“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于月。”

无论怎样,这样一位满腹才华,浑身充满浪漫情调和爱的气息的人离去了,以那样一种浪漫的方式,在蓝天白云中划上了他三十五年的句号。从此,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一个与“浪漫”二字形影不离的名字——徐志摩 徐志摩,一个传奇式的人物,在短暂的一生中给世界文学和中国文学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他是一位充满浪漫主义的诗人,曾以一首饱含深情的《再别康桥》风靡中国文坛;他是一位杰出的翻译,与东方诗哲泰戈尔的神交更给他的一生添上了神秘的一笔;他同时又是中国近代史上公开发表离婚通告的第一人,他与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的故事在当时家喻户晓。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出生在浙江硖石镇,父亲是一个有见地、有魄力、有正义感的商人。与一般满身铜臭的商人不同,在致力于经商发展家业的同时,很重视儿子的学业培养。徐志摩5岁时被送进私塾读书。志摩生性聪敏,深得老师的喜爱。12岁时,徐志摩进入开智学堂,在国文、数学、英语、修身、体育等学科上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以其国文学习最为突出。家乡的自然风景和亲人们的疼爱也熏陶了小时候的徐志摩。

我认为徐志摩幼时极为愉快而幸福的童年生活使他保存了天性,身心向着自由、纵情甚至有点任性的方向发展,为他今后的创作奠定了基础。这种喜爱大自然地情节在很大程度上位她的创作带来了灵感,也给后来出于感情痛楚中的他给了心灵上抚慰。

1918年在北大当旁听生期间,徐志摩拜梁启超为师,成为梁的得意弟子。当年8月中旬,他从上海出发,赴美留学。徐志摩在克拉克大学和康奈尔大学同时学习。然而,美国大学的刻板的教学方式,即“忙的是上课,听讲,写考卷”使他感到十分厌倦。于是,徐志摩决定赴英跟罗素学习。然而,不凑巧的是,徐志摩没有寻找到罗素,一再在伦敦街头傍徨徘徊。经过考虑,他申请并进入了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攻读经济博士学位。然而,他的性灵不近于学习经济。正在他闷着想换路走的时候,他解释了英国著名作家狄更生。他因此得以进入王家学院选课听讲。在抵英后,先后结识了陈源、凌叔华、章行严和林长民等人。后来,又逐渐认识了威尔斯、魏雷、傅来义、嘉本特、罗素等人。他与曼殊菲尔尽管交谈只有短短的二十分钟,但他感到相见恨晚。其中,他与罗素的友谊最深,所以罗素的思想很大地影响了他的创作。

我不禁感叹道:广交英国文化界名人,成为徐志摩在英国游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学习西方文化的一个途径和方法。而且,跻身于文化名流之间,耳濡目染,相互切磋,确实使他获益匪浅,对他融合中西方文化方面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第二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与泰戈尔之间的友谊。早在1923年春,徐志摩就非常希望泰戈尔能来华游历。为迎接泰戈尔志摩为他租了一间很好的私宅作为下榻之地,可是后来泰戈尔由于生病推迟了访华时间。经过几个月的耽搁,徐志摩事先到了上海,做好了有关的准备工作。次日清晨,他与好友到汇山码头等候。志摩最先望见泰戈尔,接待后陪同他前往旅馆,游览龙华古寺并欣赏了那里的桃花。值得一提的是,泰戈尔大多数的演讲的翻译工作都是由徐志摩充当翻译。泰戈尔为了表示对徐志摩的感谢,送了他一个印度名字“Soo Sim”,音译为“素思马”。之后,徐志摩又见过泰戈尔好几回,都加深了彼此的友谊。

然而,徐志摩当时宣扬泰戈尔的言论中存在明显的个人观点。首先,他说泰戈尔是“世上一位伟大无比的人物”,并夸大对我国文学的影响。我认为,他没有认识到中国文化的悠久与博大的客观性,对我国新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也存在错误的解释,这都体现出他盲目地崇拜泰戈尔。或许,他处于浪漫诗人的本性会这样做,但也很可能会有想博得泰戈尔欢心的嫌疑。我觉得,欢迎一位重要的文人是好的,但不能否定自己本民族客观上优秀的文化。在对待学者时,如果能做到真正的不卑不亢,我想那才会赢得比迎合、盲目崇拜更多的赞赏与肯定。

最后,我想说一下关于徐志摩复杂的爱情纠纷。最初的时候,张幼仪的哥哥张家璈赏识徐志摩的聪明和才华。所以他主动托人向徐志摩的父亲求亲。志摩的父亲为了稳固自己企业的,他同意了这门婚事。这样一来,徐志摩就与16岁的张幼仪结婚。但是,自从结婚之日起,对张幼仪就不满意,认为她是“乡下土包子”,“观念守旧,没有教育”。因此,两人一直过着缺乏感情的寂寞的夫妻生活。后来,在英国因为接触了林长民,志摩经常进出林村民的寓所,便认识了林长民的爱女林徽因。当时的林徽因正是如花的少女,热情活泼,聪明伶俐。徐志摩经常写信给她,或倾谈人生理想,或诉说对自己婚姻的不满,或流露对她的爱慕。而林徽因对他的浪漫和才华是颇有感触的,可是林徽因一直没有接受徐志摩的感情。况且,林长民想将女儿许配给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两家已有口头婚约。因而,他将林徽因送往苏格兰去念书,目的在把她和徐志摩隔开。可是徐志摩毅然决定于张幼仪离婚,处于离婚和失恋中的他不久沉醉于康桥的自然美中。后来,他感到追求林徽因无望后开始过着独居的生活,直到后来主持新月社活动时遇到了陆小曼。他展开了疯狂的追求,并敦促陆小曼尽快与王赓尽快结束没有感情的婚姻。结果重重地努力,他们终于克服困难走在了一起。可是,婚后的陆小曼的生活极其腐朽—她吸食鸦片,在这会上鬼混,挥霍一空。最终,徐志摩也活在几度痛苦之中,直到自己遇意外而亡。

读完徐志摩的爱情观,我觉得他起初对林徽因的苦苦追求而不成使得他自己遭遇到打击。与陆小曼的结合最终却让她一步步走向堕落。而对于第一人妻子,他态度冷漠,对自己的儿子不闻不问,没尽到一个父亲的职责。他完全在当时可以冲破禁锢努力追求林徽因,可是面对梁启超的劝慰和其它的一些阻碍,他就退缩下来,只是自己既使去了张幼仪和林徽因,到头来与陆小曼也不幸福。或许,他只是一个诗人,在面对自己所爱之人时没能真正做到全力地去追求。他最终选择陆小曼也体现出他过于追求浪漫的表像,忽视了人内心的真诚。想张幼仪在多年后,人对他如此友善可以看出徐志摩其实自己给很多人的心灵带来过伤害。

他是一个伟大的诗人,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留下了辉煌的足迹,然而他的个人感情生活也是相当的复杂。面对这样的一个文学的先辈,我不禁心生怅惘。

第四篇:《朱德选集》读书笔记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学习《朱德选集》的笔记

这个暑假阅读了《朱德选集》,这是继《毛泽东选集》、《周恩来选集》上卷、《刘少奇选集》上卷、《邓小平文选》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给我们留下的又一份珍贵的精神财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又一部光辉的文献。

朱德同志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和组织者之一。他一生革命活动的主要领域是军事斗争。朱德同志参加了辛亥革命和讨袁护国战争,1922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在第一次大革命时期,他推动和领导了1926年四川万县的“九五”反帝斗争。在第一次大革命失败以后,他参加领导了南昌起义;在起义军南下失败以后发动湘南起义,于1928年4月到达宁冈同毛泽东同志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会师,组成了中国的第一支主力红军——工农革命军第四军。1929年起他又和毛泽东同志一起开辟了赣南闽西根据地。1930年到1931年,他和毛泽东同志一起指挥红军接连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三次“围剿”,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以乡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当1932年毛泽东同志被“左”倾的中央领导撤销了红军的领导职务以后,朱德同志又和周恩来同志一道指挥红军胜利地粉碎了敌人的第四次“围剿”。在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上,朱德同志和周恩来同志、张闻天同志等在一起拥护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正确路线,撤换了“左”倾错误的领导。在一方面军同四方面军会合以后,朱德同志和刘伯承同志以及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的广大干部在一起,同张国焘的反党分裂行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他率领八路军深入敌后,建立了华北广大的敌后抗日根据地。1940年返回延安以后,在抗日战争中期和后期,以及全国解放战争的四年间,朱德同志和毛泽东同志、周恩来同志、刘少奇同志在一起,领导人民军队的建设和指挥人民战争,直到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朱德同志有丰富的革命实践经验,也有许多著述。收入《朱德选集》的65篇著作,约25万字,是他的著述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这65篇著作中,军事方面的占28篇,政治和历史方面的占22篇,经济方面的占11篇,科学文化等方面的占4篇。一切来自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群众观点和群

众路线,象一根红线一样贯穿着整部《朱德选集》。朱德同志在《八路军新四军的英雄主义》一文中说:“革命是为群众的事业,又是群众自己的事业,因而革命的英雄主义,必然是群众的英雄主义。群众的英雄主义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所作所为都是为群众的利益,而个人的利益则无条件地服从群众的利益;一是相信群众力量、集体力量才是创造世界和创造历史的伟大力量,个人的力量只是这个伟大力量中的‘沧海一粟’。”他在《祝刘师长五十寿辰》一文中赞扬刘伯承同志说:“伯承同志是深入群众、深知群众的人。他律己严,待人宽,谦恭和蔼,身为群众表率。因此,他自然而然得到群众的爱戴,成为群众的领袖。” 朱德同志自己同样是始终热爱人民、依靠人民,和人民呼吸相通、血肉相连,善于走群众路线,忠诚地为人民服务的光辉榜样。正如深知朱德同志为人的周恩来同志在《为庆贺朱总司令六十大寿的祝词》中所说:“亲爱的总司令,你为党为人民真是忠贞不贰,你在革命过程中,经历了艰难曲折,千辛万苦,但你永远高举着革命的火炬,照耀着光明的前途,使千千万万的人民,能够跟随着你充满信心向前迈进!在我们相识的二十五年当中,你是那样平易近人,但又永远坚定不移,这正是你的伟大!对人民你是那样亲切关怀,对敌人你又是那样憎恶仇恨,这更是你的伟大!” 朱德同志的军事思想就是充分体现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朱德同志始终把士兵和人民看作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的因素,要以群众为堡垒,把群众团结在自己周围。” 朱德同志在《论解放区战场》的报告中说,我们的军队是人民军队,“是把人民组织起来,武装起来,训练起来,保卫人民利益,替人民服务的军队”。“人民的军队,内部是民主的,是官兵一致的,它对军队以外的人民,也是民主的,是军民一致的,所以能够一扫军阀制度。”“人民的军队,因为和人民一体,对外就能有效地保卫祖国,对内就能保卫人民的民主自由的权利。”“ “官兵与人民一致,人人想尽一切办法打击敌人,„„这就是我们战无不胜的道理。”朱德同志强调在人民战争作战方面要向群众学习,特别是在解放战争时期,强调要学习群众战争,要从群众经验中学习阵地战、攻坚战,一方面要提倡不怕牺牲,一方面要尽量减少伤亡。很明显,我们学习朱德同志关于人民军队的建设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的论述,对于从根本精神上去掌握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有重大意义的。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朱德同志在1957年7月31日的讲话《光荣伟大的三十年》,是在和周恩来同志、陈毅同志作了深入讨论之后写成的。这篇讲话,精辟地阐述了人民解放军的性质、任务和历史,科学地评价了八一南昌起义的历史功绩和缺点错误,在历史上第一次地指出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我们党的正确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是在总结井冈山地区和赣南、闽西地区的经验的基础上在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形成的,而中国人民和人民解放军就是在这个路线的指引下经过各种艰难曲折取得了全国的胜利。而且,朱德同志的话到现在仍然完全有效,今后长时间内都是我们必须遵循的。

马克思在他刚刚成为科学共产主义者的时候所写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说过这样一段含义深刻的话:“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朱德同志的著作,就是抓住了事物的根本的,因为这些著作的主要精神和根本之点,就是一切来自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朱德选集》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著作之一,是我们党和我国各族人民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五篇:鲁迅选集读后感

鲁迅选集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鲁迅选集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鲁迅选集读后感1

“中学生有三怕:奥数、英文、周树人”这句话,不知何时已经成为学校的流行语。而对我来说,我却不怕鲁迅先生。

读先生的书很不轻松,但却又很想去读懂。我想,这也许就是鲁迅先生及其作品的魅力。

鲁迅先生是一个笔锋尖锐的文学家,他的小说被翻译成多个国家的文字。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曾赞道:“其文学技巧之高超与思想之深刻,在于读到第二遍时仍然令人感觉其魅力诱人。”在现代的文学作品中,能让我们深刻感受到“痛心疾首”言论的作品,莫过于先生的作品。

他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写到: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这是一篇必学的课文,让我感受到先生刚正的性格和嫉恶如仇的精神,也让我学习到先生的责任感和勇敢精神。

他也在《华盖集忽然想到》中写到: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只因为涂饰太厚,废话太多,所以很不容易察出底细来。正如通过密叶折射在仙台上的月光,只看见点点碎影。先生认为,中国人陋习不少,也认为这是个要不得习惯。我能感受到先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思想,也能感受到他所流露出来的民族感情。正是因为爱之深恨之切,他用笔尖深深刺着中国人民的愚昧之处,想要把中国人民从水深火热中拉出来。也许也是因为这样的诚挚感情才使文章动人。

其实,读懂先生的文字不难,但要读透,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先生的目光超过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使得他成为了先锋者,也使他担负起了唤醒国人的重担。先生行文深邃,文笔辛辣,可谓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他用直面现实百折不屈的精神,他用批判错误舍身赴死的气概,来唤醒一批又一批人,希望他们拿起手里的武器,敢于反抗,决心斗争,也希望他们能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

先生弃医从文,一生致力于创作。在他的那个战乱的年代,黑暗的年代,他一笔为弓,以文字为箭,带领者一群热血青年,将敌人击杀,开创一片留下他印记的天地。“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先生一生的真实写照,他最好诠释了什么叫作热爱民族、热爱祖国。

毛主席曾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这是对先生最确切的评价。

鲁迅精神是不会过时的,我们的社会需要鲁迅精神,鲁迅精神永远是中华“民族魂”。先生是一名以笔做武器的战士,他精神的核心是批判精神。而在这个社会,还远远没到不需批判的地步。我们应该向鲁迅先生学习,学习他的精神和品格,不应惧怕有浩然正气的鲁迅先生,让我们带着先生的精神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使祖国越来越繁荣。

鲁迅选集读后感2

鲁迅先生,从小学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已经进入了我的意识当中,曾经有一段时间还特别喜欢鲁迅先生写的文章,那个时候还试着背过几个小段,感觉挺有韵味的。

高中的时候,看过鲁迅先生的《祝福》,故事情节与人物性格给震撼到了,细微的描述与引人入胜的讽刺,让我们对那个时代有了情绪,我不愿相信旧时代的黑暗与欺压,可是在鲁迅先生的笔下,塑造的那一个个鲜明角色,让我不得不承认了现实,之后陆陆续续就开始更加关注他的作品了,鲁迅的选集故事很多,题材很多,人物很多,原本我以为我会将他们混淆,可是我记住了他们。鲁迅曾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这种表现人生、改良人生的创作目的,使他描写的主要是华老栓、单四嫂子、阿Q、祥林嫂、爱心这样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剧命运。这些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最需要周围人的同情和怜悯、关心和爱护,但在缺乏真诚爱心的当时的中国社会中,人们给予他们的却是侮辱和歧视、冷漠和冷酷。这样的社会难道是一个正常的社会吗?这样的人际关系难道是合理的人际关系吗?最令我们痛心的是,他们生活在无爱的人间,深受生活的折磨,但他们彼此之间也缺乏真诚的同情,对自己同类的悲剧命运采取的是一种冷漠旁观甚至欣赏的态度,并通过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来宣泄自己受压迫、受欺侮时郁积的怨愤之气。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淋漓的鲜血,敢于正视惨淡的人生”,我认为鲁迅先生作品最具价值之处,就在于其改造“民族灵魂”和中国社会的思想。鲁迅先生为现代文学刻划了一系列不朽的典型:既疯狂又格外清醒的“狂人”;作为国民弱点象征的“精神胜利法”的体现者阿Q;带着滴血的灵魂走向地狱的祥林嫂;还有闰土、华老栓等等。他不但写出人物的“血肉来”,而且表现出人物“灵魂的深”。

在这其中,我最感到震撼的还有《狂人日记》,它是鲁迅先生《呐喊》中的一篇。《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真正的现代白话小说。翻开《狂人日记》,首先进入读者视野的是“狂人臆想的世界”,在狂人的眼中看到的是他人对他的“迫害行为”,在《狂人日记》中我们大多数人都可以很轻易地透过病例的`假象,看到鲁迅以象征的形式对封建传统所进行的批判在这里。在作品中,也用狂人的自白清楚地昭示出来: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狂人的思维和语言常常是离经叛道的,但他的观察和结论却是丰富和深刻的。作品虽然是一篇狂人的日记,却始终围绕着中国几千年历史中不断发生的吃人现象展开,其用意就是告诉大家,在写满“仁义道德”的历史中,其实满本都只写着两个字:“吃人”!这是鲁迅对封建道德下的定义,也是他多年来思考的结果。作品通过主人公狂人的眼睛,观察了他身边的人:“他们——也有给知县打过枷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给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然而,他们不但没有起来反抗吃人的人,反倒也要跟着吃人。狂人为此而困惑,作者为此而愤怒:“是历来如此惯了,不以为非呢?还是丧了良心,明知故犯呢?”在狂人或作者看来,这些人如果不改,最后终会被吃掉的,而未来的希望只能寄托在那些“或者还有”的“没有吃过人的孩子”身上,因此,他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然而鲁迅始终是一位直面现实的勇士,即使他内心中已经感到绝望却仍然站起来进行绝望中的反抗。而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在今天也并非全部灭绝,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已经有人在呼吁保护地球、建立绿色家园,有人在“以笔为旌”,寻找人类的终极价值。虽然这呼声十分微弱,但却令人看到了人类世界的最后曙光。

鲁迅选集读后感3

最近,我捧着《鲁迅选集》如痴如醉地看着,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我看得津津有味。

我对大文豪鲁迅先生的文学功夫佩服得五体投地,对他老人家的敬仰之情亦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我爱不释手地翻看着从第一篇《呐喊》到第二篇《彷徨》,清淡的墨香钻进我的鼻孔里极为舒服。我真想一口气把所有的知识全部吞下去。课余时间,我就掩上自己的房间美滋滋地阅读《鲁迅选集》。一次次被鲁迅先生的睿智卓识深深折服。看着看着,一行醒目的文字映入我的眼帘:一个人在物质上固然没什么大不了,怕就怕精神上贫穷,我很开心,因为我做到了人生唯一的目标。鲁迅先生的文字遒劲潇洒,刚劲有力,我由衷敬佩。

书籍是炎夏的阴凉,是严冬的炭火,是治狂医骄的良药,是灵魂的伊甸园。

我从鲁迅先生的作品中,汲取了向上的力量,我要将这种力量化作一种学习的动力,为了祖国的富强,为了明天更加美好,我将更加努力,奋发图强。

但愿天下无尽书,化作生生世世伴。

下载鲁迅选集读书笔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鲁迅选集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鲁迅读书笔记

    向死而生-----从《野草》看鲁迅的生死辩证法死亡《野草》重要的主题之一,我将主要分析《过客》,并提及《死火》,《死后》,《淡淡的血痕》几篇,以现代西方哲学思潮来注解鲁迅。死......

    《富兰克林经济论文选集》读书笔记

    《富兰克林经济论文选集》读书笔记 高钟琴 2011020374 商务印书馆2009年出版的《富兰克林经济论文选集》,全书不到一百页,由译者序和富兰克林的五篇短小论文组成。这本书给我......

    王水照《苏轼选集》读书笔记

    王水照《苏轼选集》读书笔记 暑假期间有幸拜读国学大师王水照先生的《苏轼选集》,其独到的见解和注释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伟大文人和政治家苏轼的作品,令我耳目一新,别有收获。......

    毛泽毛选集第五卷读书笔记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读书笔记 39136121 李明超 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基本思想 (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力争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 选段: 社会主义建设是人民的事业。“生产力......

    鲁迅《坟》读书笔记

    摘自《题记》 ···又喜欢做怪句子和写文字,这是受了当时《民报》的影响······其中所说的几个诗人,至今没有人提起,也是不忍抛弃旧稿的一个小原因······我的可......

    鲁迅《呐喊》读书笔记

    鲁迅《呐喊》读书笔记 《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

    鲁迅文集读书笔记

    鲁迅文集读书笔记《鲁迅文集》杂文卷,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9 孙郁做了篇序言,收集了1925年到1933年发表过的141篇杂文,鲁迅文集读书笔记。上了10多年的学,终于在2009年5月末的一......

    鲁迅故乡读书笔记

    鲁迅故乡读书笔记手制定的规则的考验,“记得,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鲁迅故乡读书笔记。如果连自己所倡导的东西都不能做到,那我就再也不敢说话了;虽然忘记自己说过的话几乎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