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方言价值及其保护(赵菲)
论方言价值及其保护
[来源]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 第27卷 第2期 [作者] 赵菲,山东大学威海分校
[摘要] 方言是 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的基本载体和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是 一个特定族群情感认同的精神纽带,方言同时对 文学创作、古汉语研究及丰富汉语词汇 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半个多世纪普通话的强制推广及时代的迅速发展,方言的话语权被不断削弱,局部地区方言式微,有的已濒临消亡。因此保护方言势在必行。保护方言可以从 立法规范、加强宣传、增加方言类节目和教学、录音整理 等方面进行。
[关键词] 方言;生存现状;文化价值;保护措施
近年来,关于方言之存废,学界一直争论不断。但有一点,人们的认识已渐趋一致,即:随着半个多世纪普通话的强势推广及时代的迅速发展,方言的使用范围在不断缩小,局部地区方言式微,有的已濒临消亡。因而,方言的生存现状及其保护问题再一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方言的生存现状
方言,就是地方口语,是一种语言在其分布区域内的全民交际工具。对于存在方言差异的一种语言来说,方言是这种语言在不同地域的主要存在形式。这种形式跟其所属的语言的其他地方方言及共同语存在一定的差别。[1]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国家,共有80余种民族语言,30 余种文字,而拥有1 0 亿多人口的汉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中也形成了北方方言、吴语、湘语、赣语、粤语、闽语和客家话等七大方言,还有许多数不清的次方言和地方土语。以纷繁多样的多民族语言和方言为依据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异彩纷呈,形成了多元统一的中华文化。[2]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方言间存在巨大差异,给人们交流带来极大不便,康熙年间《山西通志》曾记载有外地人来山西做官,公堂上无法与当地人沟通的事例:每见听讼者,官诘于上,民不解,民诉于下,官不解。不得不藉传于胥役之口,胥役传官之话于民,官仍不解,传民之话于官,民仍不解。[3] 当然,在几千年生产力落后,交通阻塞的小农经济社会中,人们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方言的消极影响虽然存在,却并不严重。但进入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频繁流动,方言不便交流的弊端日益显现出来。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建国不久,国家制定了推广普通话政策[4],推广普通话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推普工作取得巨大成效。如今,普通话已成为我国有史以来普及程度最高的民族语言。在普通话得到大力推广的同时,方言的使用人数在持续减少,方言的话语权不断被削弱。当然,就全国来看,这种状况也有很大的不平衡性。具体表现在: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普通话使用者多,在农村及偏僻地区,方言使用者多;受教育程度高者,普通话使用较多,受教育程度低者,方言使用较多;老年人多说方言,青少年及儿童多说普通话。请看下面一组数据:
1、浙江省金华市(吴语):在6岁到14岁孩子中,几乎所有人都会说普通话,但有52.03%的人完全不会说金华方言,能用金华方言较好交流的仅占22.65%。
2、广西南宁市(粤语):在90年代初实施全面推广普通话以来,南宁本地方言迅速流失,至今南宁话已从南宁公共场合彻底退出,南宁市区15岁以下能使用方言的人口几乎为零。
3、福州方言(闽语闽东方言):流失严重,很大程度已从福州市区公共场合退出。
4、海口市(闽南语海南片):语言文字委员会调查,能熟练掌握海口方言的小学生仅占抽样班级的30%强。
5、合肥(江淮官话):第一批全国推普先进城市,合肥方言在公共场合基本很少使用。
6、上海(吴语):人们仅在家庭生活中使用方言,在公共场所方言几乎绝迹。且有相当多消息称,上海10岁以下年龄层极少懂上海话。[5]
上述数据表明,方言的确出现了衰落景象。而青年人及未成年人对方言的疏离,似乎更有理由让人忧虑: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及青少年儿童接受教育机会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及未成年人会熟练使用普通话,而对方言日渐疏离,富有独特魅力的方言正在形成断层。
二、方言衰落的原因
(一)经济社会发展使人际交流频繁,使用普通话成为必须。现代社会,经贸往来,人口迁移,不同方言的人们出现了空前大交流,甚至连世界都成了地球村。而方言的巨大差异明显阻碍了人们的沟通与交流,这就使人们必然选择一种超出于任何一种方言的语言进行交际,而普通话成为必然选择。与此同时,在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的南方城市聚集着大量外来人口。这些外来人口多为成年人,学习当地方言有困难,又由于工作、生活压力大,缺乏学习当地方言的积极性,因而多用普通话进行交流。其子女在家说家乡方言,在学校使用普通话。这便使外来人口很难融入当地语言环境。而外来人口的不断增加,势必对当地的语言环境造成挤压,当地人为便于与数量庞大的外地人口进行交流,已习惯于使用普通话。
(二)政府推普政策过于强势,方言生存空间萎缩。在推普初期,由于传统习惯,人们仍用方言进行交流,对普通话普遍持排斥态度,个别舍弃方言而使用普通话者往往被视为另类或遭到嘲笑,一些人即使掌握了普通话也羞于使用,这给推普工作带来极大阻力,有必要实行一定的强制性政策,如公共场合要求使用普通话,广播电视等媒体以推广普通话为重要使命,方言类新闻及节目遭封杀,学校推行普通话教育等。这一系列措施使推普工作得以有效开展。而以学习为主要生活的少年儿童,也因此成为普通话使用最熟练的人群。方言的生存空间被大大挤压。
(三)人们对方言多持排斥态度,缺乏认同感。推普活动中,常见说普通话,做文明人等宣传标语,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也认真履行广电总局要求的推广使用普通话的重要任务和使命,为广大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长期的推普宣传使人们认为方言土俗、粗鄙、难登大雅之堂,说方言者被视为缺乏文化教养,而忽视了方言背后的文化价值。于是人们逐渐对方言持排斥态度。公共场合羞于使用方言,改说普通话,即使不能熟练使用普通话,也抛弃自己的词汇和语音,尽量往普通话上靠。心理排斥已成为方言衰落的重要原因。
三、方言的生存价值
方言是不可多得的语言样品 [3],是语言的活化石,方言是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的基本载体和最直接的表现形式 [5]。它承载了一个地方从古至今的人文地理、风俗民情,保留了一个地方几乎所有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不可恢复的历史记忆,不能再生的文化基因。一种动物的消失会导致生物链的缺失,同样,每 一种方言的消失 都 意味着文化链的缺失 [3] 和一种文明的断送。
(一)方言是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的载体。在很多艺术领域,方言是其主要载体,没有了方言,其艺术魅力将会黯然失色,甚至彻底消失。被列为我国唯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昆曲,是通过苏州方言表现的,不保护苏州方言,也就说不上保护昆曲,同样的,越剧、沪剧以及粤地的粤剧、粤曲和闽南的歌仔戏、西北的秦腔、山东的吕剧,都是依靠各具特色的方言才得以生存发展。如今,方言的衰落已导致这些口头艺术濒危,离开了方言,很多文化艺术的发展将举步维艰。正所谓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同时方言与民俗也密切相连,民俗的一些内容都是用当地方言表示,如山西的 刀头会,山东沿海祭海神奶奶,泰山一带祭泰山奶奶等 [1],独特的方言词汇对民俗的形成与巩固具有很强的聚集作用,我们通过方言可以更好地研究各地民俗现象。如今我们倡导文化的多样性,认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而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多样性理应受到保护。
(二)方言是唤起人们归属感、认同感的情感纽带。方言最大的特点是能够给一个族群的人带来亲切感,人与人之间那份割裂不断的乡情会在浓浓的乡音间流淌。所谓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表达的就是游子认族寻根的感慨。方言 承载了一个族群所有的历史积淀 [5],人们在各自的方言中可找到对家乡的归属感和对族群的认同感。
(三)方言对古汉语研究具有重要作用。很多方言,尤其是南方方言,保留了较多古代汉语的语音和词汇系统,对研究古汉语语音学和古汉语演变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古汉语平上去入 四个音调发展到现代的普通话,入声已经消失,但在南方方言还有存在,如粤语是直接继承了中古汉语完整的-t,-p,-k入声系统。同时很多方言词汇也直接从古汉语继承而来。武汉话把 口袋 称为 荷包,河南部分地方把女婿称为 相公,闽南话也保留许多古音古词,如把 吃 称为 食,锅 称为 鼎,[6] 如果方言消失,那么古汉语研究也将蒙受巨大损失。
(四)方言在很多方面具有普通话不可比拟的生动性,同时也是汉语新词汇的一个重要来源。上海大学钱乃荣教授认为,方言因为历史悠久又活在人们的心中,积聚了异常丰富生动的土层民间用语,在生活用语和反映民间情感等方面的词语自然要比只主要来自于白话文的普通话丰富。普通话在 动作的细微区分、事物的性状描绘 等方面都逊色于方言 [7]。发起白话文运动的胡适在《海上花列传》序中对《海上花列传》采用苏州方言写作极为赞赏,他指出:方言的文学所以可贵,正因为方言最能表现人的神理,通俗的白话固然远胜于古文,但终不如方言能表现说话的人的神情口气。通俗官话里的人物是做作不自然的人,方言土语里的人物是自然流露的人。[8] 这正是方言比普通话更生动有趣、形象传神,方言作品更具表现力和吸引力的原因。方言文学作品洋溢着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透射出一方人们特有的风韵和精神气质,具有独特而浓厚的乡土情趣。老舍洋溢着北京风貌的京味小说,沈从文具有浓郁湘西特色的《边城》,赵树理用山西口语创作的《小二黑结婚》等,都因其方言的使用而独具艺术魅力。方言同时又是新词汇的重要来源。如港台的 搞笑、另类、穿帮、按揭、峰会、愿景、卖点、层面、互动、新锐、作秀、取向、认同、资深 等,北京话里的 蹦迪、大款、托儿、侃大山、宰客、砸牌子 等,广东话的 买单、花心、入围、生猛、煲电话粥、爆满、炒鱿鱼,上海话的 搞定、跟进、套牢、割肉 等。这些词语成为当前常用词甚至是流行词,而它们的引进极大丰富了普通话的词汇,增强了普通话的表现力。
四、方言保护的措施
方言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促进人们情感交流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古汉语研究的重要资料,也是文学创作中体现地域特色及语言生动的重要因素和汉语新词汇的重要来源,而方言却不同程度地开始衰落,保护方言已成为一种必然。笔者认为,要保护方言,可以从立法规范、加强宣传、增加方言类节目和教学、录音整理等方面进行。
(一)修改《国家语言文字法》。把 国家鼓励使用通用语言文字 改为 国家鼓励在公共公开场所使用通用语言文字,同时应增加关于承认方言地位和保护方言的条款。[5]
(二)加强宣传,转变人们对方言的排斥态度。当前,从政府到社会,语言保护意识还没有深入人心。因此,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树立语言保护意识,对普通话和方言一视同仁。各地政府不必强制推普,更不必向民众灌输方言 土俗、粗鄙 的思想,应宣传 语言无优劣,文化无优劣 及文化多样性的理念。鼓励在私人生活中使用方言,逐渐转变人们对方言的排斥态度。而语言工作者更应担负起主要的宣传职责。
(三)在广播电视等媒体增设方言频道及节目,并在一些主要方言的代表性地区增加方言教学。方言频道和节目必须使用纯正标准方言,不宜使用半普半方的语言或地方普通话。这样一方面对推普毫无益处,一方面也导致方言的流失。同时,在一些主要方言的代表性地区,开设本地方言教学,开办方言培训班,并将方言教学与当地传统文化艺术欣赏结合起来,使方言得到系统的教育化传承。
(四)录音整理。语言文字工作者应以声音形式将方言保存下来,并分析声韵母,整理归档,同时各方言应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汉语拼音和对应的汉字,不宜以同音字代替,否则会破坏其音义结合的整体性。
最后要说的是,方言保护绝非与推普工作背道而驰,二者完全可以并行不悖。应当鼓励人们说标准的方言和标准的普通话。同时 保方 与 推普 也应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在广大偏远地区,普通话普及率低,给交流造成极大不便,此时的重点仍然是推普,并可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教训,推普同时注意保护方言。保护方言与推广普通话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不断适时调整政策,跟上时代脚步,自会在保方与推普之间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 钱曾怡.汉语方言学对当代语言、文化建设的意义.[2] 钱乃荣.方言和普通话会不会相互挤压[N].解放日报,2009.12.28.[3] 乔全生.30年研析“活化石”为“晋方言”留档.山西新闻网,2010.01.15.[4] 汪平.正确处理方言与普通话关系刍议[J].中国方言学报,2006.1.[5] 碧云涛.论我国方言现状及对极端推普政策的批评.稷下网.[6] 保护方言留存民族记忆[N].人民日报,2009.01.02.[7] 钱乃荣.论语言的多样性和“规范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2.[8] 胡适.[A].胡适文集
(四)[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海上花列传》序
第二篇: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
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
导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之间的交际日益密切,但是由于我国存在着多种方言,且差异程度不等,在沟通过程中造成了诸多不便,使得推广一种国家通用语言的要求应运而生,全国上下掀起了推广普通话的浪潮。在推普工作中取得了突出成就,国民语言素质提高。与此同时,出现了应该如何对待方言的问题,到底是消灭方言差异,还是让方言继续发展,方言该何去何从。
语言,不仅是交际工具,也是文化传承工具,方言是传承各地独特文化的载体,具有无可取代的作用,是让中华文明永葆青春的土壤。另外,普通话从本质上讲也是来源于方言,是方言孕育了普通话,不断充实发展着普通话。所以,方言与普通话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对方言要采取保护的态度,并且这与推广普通话并不矛盾。只要把握好原则,二者是可以兼容并存、共同发展的。
语言,不仅是一种交际工具,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语言起到桥梁的作用,制约着社会的发展,又受到社会的深刻影响。
我国的国情具有特殊性,地域广阔,民族众多。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方言的人口大国。随着经济、交通、通信的发展,各地区的人民交流日益密切,在沟通交流过程中,操各种方言的人互相听不懂对方的话,造成了诸多不便。推广一种共同使用的语言的要求应运而生。我国的普通话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而且有明确的法律条文为依据: “ 第二条 本法所称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第三条 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
第四条 公民有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权利。
国家为公民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供条件。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推广普通话和推行规范汉字。
第五条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应当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第六条 国家颁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管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社会应用,支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学和科学研究,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丰富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通用语言文字法总则》)
推广普通话具有深刻的影响和重要的意义。首先,它是各地区各民族的交流更加方便,促进经济先进地区带动落后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和发展,可以说是维护民族团结的有效措施。其次,推广普通话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提高国民语言文化水平,提升国民素质,有利于贯彻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方针。再次,在推广普通话的过程中,推行了统一的、标准的《汉语拼音方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谈到普通话,就不得不谈到方言,两者并非无关,而是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
我国地域辽阔,从北疆到南国,从西陲到东海,不仅自然环境迥然相异,而且存在着多姿多彩的民间文化,不同的民俗风情,使汉语产生分化,这是与地域特点、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方言,从语言学角度来说,是指某种语言的地方变体。例如我国汉族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程度不同的分化和统一,因而使汉语逐渐产生了方言。有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闽北方言、闽南方言、粤方言、客家方言八大方言。方言,能生动地反映当地人们的生活状况、思想态度以及文化习俗,方言词语生动活泼,是来自生活的口语。其悠久的历史文化积累了大量生动细腻描绘事物、动作、性状的词汇。可以说,方言是一笔巨大的社会财富,是社会生活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中国多元化地域文化的承载者,使中国民间思想最朴素的形式,也是含义最深刻最丰富的语态。”(《谈普通话与方言的辩证关系》)
方言的内涵很丰富,它孕育了普通话,普通话的基础使北方方言,这是因为中国历代都城以北方城市居多,北方历来是政治经济中心,而且北方方言的使用人数占汉族总人口的75%,分布地域最广。因此,普通话就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了。但不等于说排斥普通话与其他方言的关系,它也同时从其它方言中汲取营养来充实自己。很多方言中的词汇因为出现频率高、使用人数多而被吸纳进普通话中。所以普通话比其他方言更丰富,从而具有了被推广的价值。很明显,普通话很重要,推广普通话也是一件国家大事,但并不是要禁止方言,更不是要消灭方言,而是要在保留自己方言的基础上使用普通话。在这个信息化的摩登时代,一切都在不断地更新,瞬息万变,我们总是沉浸在新文化的滋润中,但我们的精神家园却面临干枯,因为我们越来越偏离我们的文化内核,譬如一些鄙弃方言的观点,认为方言过时、用处不大。这种观点不仅不正确,而且很危险,因为它忘记了中华文明的内在精神——博大精深、兼容并蓄。方言是中华文明的重要部分,也是十分独特的一部分。之前在一篇博客中读到这样一句话:“我们今天,要重新认识方言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功能,没有了山东话,也没就有了山东快板,没有了北京话,也就没有了京戏,没有了粤语,就没有了粤剧,没有了陕西话,就没有了秦腔,没有了东北话,也就没有了二人转,还有越剧、黄梅戏、沪语、评弹等等民族艺术,方言和地域文化血脉相连,打碎骨头连着筋。”很通俗也很有道理,说出了保护方言的原因,也说出了其中的重要意义。语言的习得主要靠教育,素质教育中的语言教育,会尊重语言的多样性,语言教育的核心目标不是识字,而是使用母语的能力,不是为了交际,而是为了传承民族文化。方言与普通话并不是不可并存,而是可以“长期共存,互惠互利”。
总的来说,在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的工作中,应该把握好二者的继承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把握好原则。一方面,要推广普通话,加大普通话的使用力度,如国家机关、学校、媒体。另一方面,保护方言文化,维护多元空间。方言有其自身无可替代的作用,如文化传承、丰富普通话等,它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其价值决定方言是不会消亡的。但普通话无疑问是主流交际工具,必须大力推行,充分发挥其作用,推动社会发展、民族团结,将推广普通话进行到底。
第三篇:论文化价值
论文化价值
2011-04-11 第06版:文化教育 作者:李洪峰 来源:学习时报 字数:4679
文化特征是人类最本质的特征。因而,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认识文化就是认识自己,尊重文化就是尊重自己,发展文化就是发展自己。
文化是什么?从根本意义上说,文化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总成绩,是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成就的总概括,是人类全部思想和行为的总记录。
认识文化
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表现为文化的进步。任何一个民族的觉醒,都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任何一个国家的强盛,都要靠文化的发达。历史反复证明,文化始终是民族精神和民族素质的纽带,深深熔铸在民族的血脉和灵魂之中。世界上几乎所有资源都是有限的,而唯有文化资源是永远不会枯竭的。文化建设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引领、促进、保障和提高作用。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表现为文化的发展。文化缺位的发展,不可能是健康的、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国际竞争,始终离不开文化竞争,文化竞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本质表现。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日益发展的时代条件下,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相互交融的程度日益加深,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作用日 益凸显。谁创造了先进文化并用先进文化武装起来,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先机、把握主动。谁不认识文化的价值、不重视文化建设,谁就将犯历史性错误。
文化之为文化,是因为它同自然的天空、大地、阳光和水一样,无时无处不在地渗透、影响甚至决定着人类的命运和生活。关于文化与人的关系,孔子在讲儒家经典时讲过一段话,他说:“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净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庄子也说过:“《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孔子和庄子,讲的都是文化对于人的发展的培育和完善作用。从科学的意义上说,完全没有文化的人、完全不受一定文化背景和文化环境影响的人,是不存在的。我们应该从以人为本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相一致的视野来思考和认识文化价值。我们应该从文明发展和民族进步相统一的视野来思考和认识文化价值。我们应该从历史与未来、中国与世界相联系的视野来思考和认识文化价值。
康德在他的巨著《判断力批判》中,曾经提出一个著名的论断,指出:“人不只是一种自然的目的,而且是自然的最终目的。作为自然最终目的的人,应当是文化——道德的人。因为对于一个有理性的存在者来说,能使其产生自由抉择目的能力的,只能是文化。”康德所揭示的,是更本质的文化价值。文化是国家形象的基本元素和最主要标志。文化价值,不仅表现为其自身,而且表现在国家各项建设和各方面工作上,表现在民族素质和国家形象上。人们观察、认识、了解一个国家,总是首先从文化上着眼。一个国家的文化标记,往往是这个国家的最突出象征。党的十七大在党和国家的历史上,第一次全面描述了我国的国家形象,指出:“到 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国家形象的树立和演变,同民族素质的提高和发展一样,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需要进行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社会的多方面的长期努力。而中国要真正跨入现代化国家的行列,中华民族要真正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尤其刻不容缓的,是要在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上取得历史性进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说到底是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凝聚力创造力影响力,说到底是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创造力影响力。
尊重文化
从国家发展和民族素质建设的长远战略来思考,必须广泛、深 入、持久地在党内和社会上造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风气,必须广泛、深入、持久地在党内和社会上造成尊重文化的浓厚风气。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必然要求尊重文化,因为文化是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最基本因素,也是人的生活、发展、提高、进步的最基本因素。
尊重文化,就要尊重文化的历史发展。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同人的进化和发展,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人创造了文化,文化进而造就和提高了人。中华民族有5000年的文明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欧洲18世纪的伟大思想家伏尔泰在谈到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时写道:“让我们首先注意到一个民族,她在我们还没有发明文字时,就已拥有一部以固定的语言连续记载的历史了。”“欧洲王公及商人们发现东方,追求的只是财富,而哲学家在东方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和物质的世界。”对于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文化,不能采取历史虚无主义态度,数典忘祖;也不能照搬照抄,拜倒在古人脚下。中国在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无论如何不能忽略本国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弘扬,无论如何不能丢掉中华民族的文化本色。季羡林先生有一个见解。他认为,西方轻视东方文化,是偏见。东方人特别是中国人,轻视东方文化,则是短见。如果看问题能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则能看到事实的真相。季羡林先生的见解,很值得重视。
中华文化同世界任何民族的文化比较,都毫不逊色,而且有着 自己无与伦比的独特风采。尊重历史的最高境界,是创造新的历史。尊重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创造新的文化。我们要用世界眼光和历史眼光认识中华文化的伟大价值。我们要从我国伟大的历史文化中建立起坚定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创造新的历史文化,创造新的历史文化高峰。
尊重文化,就要尊重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和文化性格。中华文化是由56个兄弟民族共同创造的。国内各民族文化和各地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各民族文化和各地域文化,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促进、互相补充,才造成了中华文化波澜壮阔、跌宕起伏、多姿多彩、气象万千的宏大气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是实现各民族经济社会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过程,也是实现各民族文化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过程。蓬勃发展的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是继承、弘扬和创新中华文化的神圣事业,也是推动和促进各民族文化共同发展繁荣的神圣事业。经过全党全社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我们一定会迎来各民族文化争奇斗艳、获得新的巨大发展的崭新局面。
尊重文化,就要尊重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不是发号施令,不是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而是根据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帮助文艺工作者获得条件来不断繁荣文学艺术事业,提高文学艺术水平,创作出无愧于我们伟大人民、伟大时代的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和表演艺术成果。文艺这种复杂的精神劳动,非常需要文艺家发挥个人的创造精神,写什么和怎样写,只能由文艺家在艺术实践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决。在这方面,不要横加干涉。邓小平同志这些重要论断,具有长远指导意义。
什么是文化规律,什么是文化建设规律,什么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真正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实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需要不断进行实践和认识。必须对理论学术有深入系统的学习整理,必须对历史经验有深入全面的总结提炼,必须对现实状况有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必须对时代发展趋势有深入准确的判断把握,必须以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态度,仔细倾听历史、实践和群众的呼声。任何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没有根据的。社会总得不断发展,文化总得不断进步,人类总得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发展文化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当代性和人民性。党的十七大强调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强调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强调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强调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是一种战略上的高瞻远瞩和深谋远虑,也是一个战略部 署和战略指导。从而把我们党的文化自觉提到了新的历史高度。全党全民族一定要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把思想统一和提高到十七大精神上来,切实增强发展文化的紧迫感和主动性,通过认真而不是敷衍的、扎实而不是飘浮的、持续而不是短暂的努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文化离不开交流。交流是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历史上佛教传入中国、中国四大发明走向世界,都是文化交流史上的壮丽篇章。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取得巨大成功,是中外文化交流新的里程碑。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中国进一步了解了世界,世界也重新发现了中国。深入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题中应有之义。交流好,大有益,互借鉴,相学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文化交流迈出了重要步伐,对于促进中国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文化是一个国家的重要名片。以文化形象塑造国家的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形象,以文化发展促进国家的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发展,是世界文明史上的成功实践。现在,我们国家正处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期。我们一定要有长远战略谋划和切实可行的实际步骤,认真总结自己的经验,虚心学习别人的经验,使中国文化在同世界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借鉴中,获得新的生机和活力,从而更好地贡献和影响于世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靠投入、靠政策、靠环境。首先是投入,必须形成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其次是政策和环境,必须形成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政策和法规体系。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当务之急是要解决好文化事业欠账过多问题。尤其要下大气力加快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解决基层特别是中西部农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电视难的问题。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克服重群众经济权益、政治权益,轻群众文化权益的现象,真正把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摆上重要日程,扎扎实实为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多办好事、多办实事。
文化的历史即人类的历史,文化的未来即人类的未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要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原则,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文化领域是知识和人才最密集的领域之一,也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之一。文化创新对各方面创新都有重要影响。中国5000年的文化发展形成了优良的创新传统。所谓“周虽旧邦,其命唯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讲的就是创新传统。以文学为例,中国文学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再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可以说是创新高潮迭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的创新传统,尊重创新 思维、保护创新热情、鼓励创新探索、宽容创新失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文化。积极稳妥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内容形式创新、传播手段创新。让一切文化创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文化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光辉未来。
第四篇:识字一教案(赵菲)
孩子们,天气渐渐暖和了,小溪叮咚叮咚的唱起了歌儿,空中能看到小燕子快乐的飞翔、黄莺在愉快的歌唱,这是什么季节到了?(板书春天)
是啊,春姑娘已经悄悄地来到了我们身边,她给大地万物带来了生机,春天到底在哪儿呢?你能找到吗?看图用自己的话先小声自己说一说。
谁能用春天到了。。为开头,把你看到的告诉大家吗?老师先做个示范,春天到了,小溪融化了,谁能照着老师的样子说说你自己都看到什么了?
春天到了,春回大地,到处生机勃勃,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多彩的春天吧。
柳绿花红:图中你都看到什么了?他们都是什么颜色的?
莺歌燕舞:黄莺在唱歌,我们可以用莺歌来表示,燕子在跳舞,我们可以用燕舞来表示。图中的小燕子和黄莺心情是怎样的啊?你能用朗读的方式来读出它们的快乐吗 我们开火车来读读,看谁读的最有感情。
冰雪融化:一起来看这幅图,细心的你又看到什么了?
冰雪为什么会融化呢?因为气温升高,天气渐渐暖和起来了。。
泉水丁冬:春天来了,小溪中的冰雪也融化了,你听,泉水丁丁冬冬唱着快乐的歌儿。听到这样的声音,你是什么心情?
你能用快乐的语气读读这些词吗?让其他人也感受到你的心情。自己试试读一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百鸟争鸣:文中还有一个词是写我们听到的春天的美景,你能找到吗?(百鸟争鸣)鸣就是叫的意识,看看这个鸣字,左边是口右边是鸟,小鸟开口叫就是鸣。百鸟争鸣是什么意思?是一百只小鸟在叫吗? 百字表示数量多。
百花齐放:这个百字是一个虚数,表示数量多,我们这篇课文里还有一个词中也带有这个意思的百字,谁知道这个词是什么?百花齐放 这里的百表示的数量很多的什么啊?(花)
春天到了,我们看到了。。春天到了,我们听到。。
这些我们看到的,听到的,动物们植物们都醒了,这便是万物复苏。春天的图画真美,描写春天的美景的词语更美,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些赞美春天的词语吧
这些词语我们都读准读会了,其中的几个字我们还要会写。这节课我们先来写这三个字。万,这个字和我们原来学过的一个字有些相似,你还记得是哪个字吗?(方)说笔顺(横、横折钩、撇)观察占格位置,你有什么想提醒大家的? 教师范写、学生书空说笔顺、描红、自己写一个 丁:第一笔为长横,第二笔要压在竖中线上 百,第一笔要长一些,撇从竖中线起笔。
第五篇:勤俭节约不浪费(赵一菲)
勤俭节约不浪费
曲靖市麒麟区北关小学四
(五)班 赵一菲
说起“节约”,大家一定都不会陌生,“勤俭节约”可是中华民族的“传家宝”在我身边就有许多这样的事例。
那是去年春节期间的一天,爸爸要在家里请客人,中午的时候,家里来了许多客人,这下该我们忙活的时候到了。我为客人洗水果,爸爸就忙着现摆起他的茶艺来了。最忙活的就是妈妈了,不长时间,妈妈就为客人准备了一桌丰盛的午餐,他们都吃的津津有味,赞不绝口的夸妈妈手艺好,下午客人走了,我帮妈妈收拾吃剩的饭菜。我把饭菜倒进了垃圾箱,妈妈看见了严肃地对我说:“干嘛到掉了,物价这么贵,不要浪费粮食,况且我们吃的都是农民伯伯辛苦种植的,因该珍惜劳动成果,正所谓谁只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从那以后,我懂得了节约饭菜。通过这件事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有一次,奶奶洗完衣服忘了关水笼头,我连忙过去关水龙头,并对奶奶说:“以后要节约用水。”还有一次,爸爸在沙发上看电视睡着了,可是电视机还开着,我就悄悄地关掉电视机。后来爸爸知道了这件事,夸我是个懂事的孩子。
我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了,要多体谅父母的难处,多替家人着想,学会合理消费,虽然自己不当家,但也应该知道柴米油盐贵,这也正是我们因该必须做的,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我想勤俭节约要从我们每一个人做起。房间没人的时候就尽量少开电灯、少用水,做作业的时候要爱惜每一张纸、每一根铅笔„„
指导教师:张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