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
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预测性上具有的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上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讨论或学术刊物上发表,或用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
学术论文是对某个科学领域中的学术问题进行研究后表述科学研究成果的理论文章。
学术论文的写作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衡量一个人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志。在学术论文撰写中,选题与选材是头等重要的问题。一篇学术论文的价值关键并不只在写作的技巧,也要注意研究工作本身。在于你选择了什么课题,并在这个特定主题下选择了什么典型材料来表述研究成果。科学研究的实践证明,只有选择了有意义的课题,才有可能收到较好的研究成果,写出较有价值的学术论文。所以学术论文的选题和选材,是研究工作开展前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步,是必不可少的准备工作。(节选自《应用写作》学术月刊1993年第9期《学术论文的选题与选材》)
学术论文的类别:
按研究的学科,可将学术论文分为自然科学论文和社会科学论文。每类又可按各自的门类分下去。如社会科学论文,又可细分为文学、历史、哲学、教育、政治等学科论文。
按研究的内容,可将学术论文分为理论研究论文和应用研究论文。理论研究,重在对各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研究;应用研究,侧重于如何将各学科的知识转化为专业技术和生产技术,直接服务于社会。
按写作目的,可将学术论文分为交流性论文和考核性论文。交流性论文,目的只在于专业工作者进行学术探讨,发表各家之言,以显示各们学科发展的新态势;考核性论文,目的在于检验学术水平,成为有关专业人员升迁晋级的重要依据。(选自《现代写作教程》)编辑本段国家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UDC 001.81 GB 7713—87 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 科学技术报告
科学技术报告是描述一项科学技术研究的结果或进展或一项技术研制试验和评价的结果;或是论述某项科学技术问题的现状和发展的文件。
科学技术报告是为了呈送科学技术工作主管机构或科学基金会等组织或主持研究的人等。科学技术报告中一般应该提供系统的或按工作进程的充分信息,可以包括正反两方面的结果和经验,以便有关人员和读者判断和评价,以及对报告中的结论和建议提出修正意见。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表明作者从事科学研究取得创造性的结果或有了新的见解,并以此为内容撰写而成、作为提出申请授予相应的学位时评审用的学术论文。
学士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较好地掌握了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
硕士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沦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并对所研究课题有新的见解,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成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博士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并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了创造性的成果。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
学术论文应提供新的科技信息,其内容应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而不是重复、模仿、抄袭前人的工作。编辑本段学术论文特点
一、科学性
学术论文的科学性,要求作者在立论上不得带有个人好恶的偏见,不得主观臆造,必须切实地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在论据上,应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料,以最充分的、确凿有力的论据作为立论的依据。在论证时,必须经过周密的思考,进行严谨的论证。
二、创造性
科学研究是对新知识的探求。创造性是科学研究的生命。学术论文的创造性在于作者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提出新的观点、新的理论。这是因为科学的本性就是“革命的和非正统的”,“科学方法主要是发现新现象、制定新理论的一种手段,旧的科学理论就必然会不断地为新理论推翻。”(斯蒂芬·梅森)因此,没有创造性,学术论文就没有科学价值。
三、理论性
学术论文在形式上是属于议论文的,但它与一般议论文不同,它必须是有自己的理论系统的,不能只是材料的罗列,应对大量的事实、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一般来说,学术论文具有论证色彩,或具有论辩色彩。论文的内容必须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符合“实事求是”、“有的放矢”、“既分析又综合” 的科学研究方法。
四、平易性
指的是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科学道理,不仅要做到文从字顺,而且要准确、鲜明、和谐、力求生动。
第二篇: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实验性是生物学的一个突出的特点。通过实验学生可以利用多种感官直接感知事物本身,增强直接经验,获得生动表象,以之作为形成概念、理解原理和掌握规律的依据。在当前以重视能力和素质考查为立意的高考改革中,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考查要求愈加重视,从近几年的高考实验题题型变化来看,设计型实验题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设计并完成实验是考查学生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是高考生物试题中的热点题型,又是失分最大的题,怎样才能做到不失分呢? 本人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着重对高中生物实验设计题考察形式和类型进行归类,对这类试题的解法提出一些建议。
1.应切实理解生物实验设计的四个基本原则 1.1 对照性原则:
在实验设计中,通常设置对照组,通过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以消除或减少实验误差,鉴别实验中的处理因素同非处理因素的差异。
实验设计中可采用的对照方法很多,除了有条件对照、自身对照、相互对照之外,通常采用空白对照的原则:即不给对照组以任何处理因素。值得强调的是,不给对照组任何处理因素是相对实验组而言的,实际上对对照组还是要做一定的处理,只是不加实验组的处理因素。
1.2 随机性原则:
实验设计中的随机性原则,是指被研究的样本是从总体中任意抽取的。这样做的意义在于:一是可以消除或减少系统误差;二是平衡各种条件,避免实验结果中由于不确定因素造成的偏差。
1.3 平行重复原则:
平行重复原则,即控制某种因素的变化幅度,在同样条件下重复实验,观察其对实验结果影响的程度。任何实验都必须能够重复,这是具有科学性的标志。上述随机性原则虽然要求随机抽取样本,这能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抵消非处理因素所造成的偏差,但不能消除它的全部影响。平行重复的原则就是为解决这个问题而提出的。
1.4 单因子变量原则:
单因子变量原则,即控制其他因素不变,只改变其中某一变量,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除了整个实验过程中欲处理的实验因素外,其他实验条件要求做到前后一致。实验设计题类型及解析
一般来说,常见的生物实验设计题可概括为以下两大类型:续写步骤型和独立设计型。其解题思路为:准确地把握实验目的——确定实验变量——设置实验变量——理顺设计思路——表达实验步骤——找准观察对象——预测和分析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2.1 续写步骤型
题目给出实验目的和器材,让考生根椐实验原理设计或补全实验步骤,一般要预测和分析实验的结果。例如:2000 年全国高考理综。此类实验设计题一般题目已给出一定的解题思路,有的甚至已给出开始一个或多个实验步骤,只是要求考生设计或补全后续步骤并预测和分析相关结果,其答案也具有“半开放性”的特点。
例1 血液中的钙离子在血液凝固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缺乏则血液不能凝固,草酸钾溶液能与血液中的钙离子发生反应,形成草酸钙沉淀,起抗凝作用,请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和用具,简要写出第二步及以后的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验证钙离子在血液凝固中的作用,并回答问题。
一、实验材料和用具:(1)家兔(2)生理盐水(3)酒精棉(4)适宜浓度的草酸钾溶液(5)适宜浓度的氯化钙溶液(6)试管、注射器(针管、针头)
二、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
第一步:在A、B 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草酸钾溶液和生理盐水。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__________________,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四步__________________,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问题:设置B 管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小结:对照实验设计的原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题解析] 实验目的:验证钙离子在血液凝固中的作用。
实验原理: ①血液中的钙具有凝血作用;②草酸钾溶液能与血液中的钙离子发生反应生成草酸钙。实验假设:假设钙离子在血液凝固中起作用。实验预期:钙离子促进血液凝固。实验变量:钙离子。反应变量:血液是否凝固。无关变量:家兔的情况等。对照实验:A 与B 组相互对照。
实验用具:酒精棉,试管、注射器(针管、针头)。
实验材料:生理盐水,适宜浓度的草酸钾溶液,适宜浓度的氯化钙溶液。实验对象:家兔。
主要操作步骤:第二步:用70 %酒精棉消毒,用注射器取家兔血。第三步:立即将等量的新鲜血液分别加入到A、B 两支试管中。
根据题目所给的信息,由于A 试管中有草酸钾,与血液中的钙离子结合生成了草酸钙,血液中没有了钙离子,预期血液将不会凝固;B 管中加入的是生理盐水,不影响血液中的钙离子,因此预期血液将发生凝固,所以实验结果是:A 管不凝固,B 管凝固。
实验设计到此似乎已经完成,但仔细审题会发现,题目中给出的适宜浓度的氯化钙溶液尚未用到。再仔细推敲前三步实验,可以发现,实验设计还不够严密,尚不能排除A 管中血液不发生凝固不是草酸钾的直接作用,要排除这一疑问,应再增加一步实验,即在A 管内继续加入钙离子,以进一步观察血液的凝固情况,如果血液发生了凝固。则证明第三步实验中A 管血液不凝固不是草酸钾的直接作用。
2.2 独立设计型
题目给出实验目的和器材,让考生寻求正确的原理和方法,设计出合乎题意的实验方案,主要考查考生对实验设计的总体把握能力。例如:2002 年生物高考上海卷43 题。此类实验设计题答案具有“完全开放性”的特点,只要原理正确、方法得当,自圆其说,能力中上的考生一般较易得分。但另一方面,正因为题目提示较少,开放性较大,能力较差的考生往往有海阔天空却无从下手的感觉。
例2(2002 年上海卷)某生物学兴趣小组开展“不同浓度香烟浸出液对水蚤的影响”的课题研究。他们已将香烟和蒸馏水按照1 :1 的重量比浸泡24h,过滤后的滤液作为原液。如果你是其中一员,请回答:
1)采用何种测定指标来确定香烟浸出液对水蚤有无影响?(只要1 种指标)。2)做该实验时必备的实验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实验的主要操作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设计一张表格用于在实验时记录数据。
本题主要考查探究性实验的设计。基本解题思路如下:
①明确实验目的→②确定实验变量→③分析实验原理→④提出实验假设→⑤落实实验用品→⑥设计实验步骤→⑦预测实验结果→⑧得出实验结论。
[本题解析] 实验目的:探究不同浓度香烟浸出液对水蚤的影响。
实验原理:烟草细胞中所含烟碱、焦油等对动物有毒害作用(生物学科知识定位),通过测定不同浓度香烟浸出液对水蚤的影响,如:单位时间内的死亡率或相同的水蚤全部死亡所需要的时间等任一种明确的、可量度的指标进行评价。
实验假设:假设香烟浸出液中含有烟碱等有毒物质,对水蚤生命活动有重大影响。实验预期:香烟浸出液浓度越高,单位时间内水蚤死亡率越高。实验变量:不同浓度的香烟浸出液。
反应变量:水蚤的单位时间内水蚤死亡率的变化等。无关变量:水温、PH 值、水蚤的数量等 对照实验:空白对照(蒸馏水)。
实验用具: 显微镜、秒表(计时工具)、量筒、烧杯、载玻片、盖玻片等。实验材料:香烟浸出液、蒸馏水 实验对象:水蚤
设计实验过程:材料准备与前处理→分组、编号→对不同(或同一)对象施以不同的处理(对照原则)→结果观察(预测)、记录→并根据结果(现象)进行分析
主要操作步骤:
(1)材料准备:用蒸馏水稀释烟草浸出液原液,配成3 种不同浓度的溶液。(2)分组、编号:准备4 组生活状况相同的相等数目的适量水蚤。(3)对不同对象作不同处理(控制变量、设置对照等):用3 种不同浓度的烟草浸出液和蒸馏水(对照)分别处4 组生活状况相同等数适量水蚤,观察和记录一定时间内水蚤在蒸馏水及不同浓度烟草浸出液中水蚤死亡率,重复3 次。
(4)结果预测,设计表格,记录数据。(5)观察结果,分析数据,做出结论。理论联系实际,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相关实验题 的复习训练
3.1 夯实实验基础理论知识
能力测试是建立在基础知识掌握的基础上的,复习时注重对课本分组实验、演示实验、说明实验和隐含实验等基础理论知识全面再现、巩固和提高。实验是对教材中的假说、观点、规律等内容的验证和探索研究,是教材内容的迁移和延伸,它离不开教材的理论基础,因此要在复习时强化与教材有关内容的联系,形成实验理论和教材内容的有机统一。
3.2 注重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在实验复习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大纲和教材规定的实验,了解实验目的、原理、步骤,会控制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解释实验结果(数据)并得出实验结论,能够根据要求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在此基础上应培养学生的八方面意识:即动手操作意识、安全意识、规范化意识、环保意识、质量意识、定量意识、创新意识、质疑意识;4 种能力:即图示实验观察分析能力、过程实验补充能力、现象实验描述能力、文字实验说明能力。
3.3 强化解实验题技能的训练
对学生解实验题技能的训练,应强化审题能力、识图分析能力、答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注重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能力。
总之,要做好生物实验设计,就必须弄清楚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这也恰是学生正确解实验设计题的关键理论。当然,学生在解基础生物实验设计题时,还既要掌握答题的基本思路(准确地把握实验目的——确定实验变量——设置实验变量——理顺设计思路——表达实验步骤———找准观察对象——预测和分析结果——得出实验结论),同时又要了解生物实验设计题中的一般规律,并结合实践多训练,才能提高实验设计题题解能力。
探究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的例析
一. 探究性实验与验证性实验的比较 l、概念
(1)探究性实验:指实验者在不知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通过自己实验、探索、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从而形成科学概念的一种认知活动。
(2)验证性实验:指实验者针对已知的实验结果而进行的以验证实验结果、巩固和加强有关知识内容、培养实验操作能力为目的的重复性实验。
2、比较表
探究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
实验目的 探索研究对象的未知属性、特征以及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验证研究对象的已知属性、特征以及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实验假设 假设一般采用“如果A,则B” 的形式表述,是根据现有的科学理论、事实.对所要研究的对象设想出一种或几种可能性的答案、解释 因结论是己知的,因此不存在假设问题(或已有实验过程、结果,在提出假设时,通过验证,得出假设是正确的)实验原理 因探究内容而异 因验证内容而异 实验过程 应有的实验步骤实际上并未完成,因探究内容而异 应有的实验步骤,可以是曾经做过或尚未做过的,因验证内容而异
实验的分组:有实验组和对照组。如果实验中是一个自变量,则分成2组(有时也分成3组),即自变量改变与否;如果是二个自变量,则分成3组,即1、2组的设立是改变其中的一个自变量,第3组是两个自变量改变与否;……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设计是对自变量的处理,对无关变量的应设置在相同的条件下,以免影响自变量对实验的效果。故从实验材料中分析出自变量是实验的关键。实验现象 未知,可以不描述 已知,应准确描述
实验结果预测 对应假设,分类讨论。一般需讨论“如果出现结果①会怎样,如果出现结果②或③又会怎样”,一般有多种可能的结果。但有时也会出现“预测最可能的结果”的问题.此种情况应根据已有知识推测最合理的结果。与实验假设一致(不可与探究性的结果预测相混)
实验结论 根据可能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对应实验目的做出肯定结论 3. 解答技巧及策略
此类实验需要对某些生物学现象作出合理化的假设并通过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如教材中“比较过氧化氢酶与Fe3+的催化效率”、“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与观察”等。
4、复习探究和验证性实验要注意的问题:
(1)分清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设计实验时必须要有明确的标记,如用甲、乙、丙,或者是A、B、C或者1、2、3,总之让人以一目了然的感觉。即对照原则: ①空白对照:即不给对照组做任何处理。如例9、11、12 ②条件对照:给实验组某种处理,给对照组另外一个条件处理。如例1 ③自身对照:指对照组和实验组都在同一研究对象上进行。例如鸡的阉割实验——阉割前鸡的状况为对照组,阉割后的鸡为实验组。如例4、7 ④相互对照:不单独设置对照组,而是几个实验相互为对照,例如不同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研究不同浓度下种子的萌发情况。如例2、3、6、10(2)分析实验设计中的单一自变量。即单一变量原则。例如不同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温度就是这一变量,而pH、底物浓度、酶浓度等就是无关变量,应设置为相同。(3)注意实验操作步骤的前后顺序要有逻辑性(前因后果),步步有理,环环相扣,各步骤要严密、完整。
(4)注意实验用具与试剂及需要控制的实验条件。
(5)注意实验结果的观察、记录、分析和结论,确定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内容和合适的观察方法,最后对结果作出科学的解释并得出正确的结论。二.实验分析
1、探究性实验的设计
例题:绿豆种子萌发初期的生长主要是胚轴的伸长。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从一个农科所获得了一种复合肥料,他们想探究这种复合肥料溶液在什么浓度范围对绿豆萌发初期的生长促进作用最大。请你利用下列材料,参与他们的实验设计。
材料:做好标记的大号培养皿若干个、刚萌发出一小段胚轴的绿豆种子若干组(10粒/组)、复合肥料颗粒、蒸馏水、脱脂棉、直尺等 实验步骤:
(1)配制一系列不同浓度的复合肥料溶液。(确定自变量)(2)分别测量已萌发绿豆胚轴的长度,并计算各组的平均值,记录下来。(确定因变量,前测,收集、处理数据)(3)将分别用不同浓度的复合肥料溶液浸润过的脱脂棉,铺在不同的培养皿中,再将几组已萌发的绿豆分别放入其中。另外设置一个用蒸馏水代替复合肥料溶液处理的对照组。(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4)将上述装置放在温度等外界环境条件适宜且相同的地方培养。(控制无关变量)(5)几天后,再次测量绿豆胚轴的长度,计算各组平均值,记录下来。(测量、收集、处理数据)最后,将实验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例1:植物开花受光周期的影响。菊花等短日照植物只有白昼短于一定时数若干天后,才能开花。那么菊花感受光周期刺激的部位在哪里?是在植物的顶端花芽,还是在下部的叶片?请你设计实验探究菊花感受光周期刺激的部位,写出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并分析。实验材料:(略)(1)实验步骤: ①
②
③
(2)实验结果预测与分析:
例2:如果要探究栽种的植物在何种日温与夜温组合下,最有利于植物的生长,你如何进行实验设计?(日温可控制范围:15~35℃;夜温可控制范围:17~ 25℃;植物生长的其它条件均合适)(1)实验方案: ①
②
③
(2)预测最有利于植物生长的温度组合并作解释:
例3:在自然界中生物的发光现象普遍存在,生物通过细胞的生化反应而发光。请设计实验探究萤火虫的发光强度与ATP浓度的关系。
实验材料:萤火虫的萤光器晒干后研成的粉末,ATP粉末,蒸馏水,大小相同的试管若干,标签纸若干及其他实验所需材料。实验步骤: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实验现象预测及相应结论 1. 2. 3.
例4:血糖浓度的相对稳定是人和动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请设计试验方案,探究某种器官在血糖调节中的功能。
实验目的:学习用摘除法造成功能缺损,以了解研究某些器官功能的一些方法;观察某器官对血糖平衡的调节作用。
动物与器材:成熟的150g左右的健康小白鼠6只,常用的手术器械,消毒器材,75%酒精,麻醉药品,鼠笼,注射器,计时工具等。(1)列出一个课题名称:
。(2)提出一项测量指标:
。(3)方法步骤: ①取成熟的150g左右的健康小白鼠6只,先饥饿一天,分成实验组4只,对照组2只,并编号。②消毒,切开皮肤和腹壁,摘除实验组的ⅹⅹ器官,缝合伤口并消毒。③ ④
(4)预测结果并分析: ① ② ③
例5:某同学在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时,培养基上污染了青霉,在青霉周围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都被杀死了。有关此现象的产生,有人提出了化学拮抗的观点,即霉菌产生一种化学物质抑制了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繁殖。试设计实验探究青霉与金黄色葡萄球菌之间是否存在这种关系。你的实验假设是:
。主要实验步骤:①制备细菌生长培养基两份,编号A、B;②
。③
。④观察
的生长状况。实验结果预测和分析:
例6:一种以地下茎繁殖为主的多年生野菊分别生长在海拔10m、500m、1000m的同一山坡上。在相应生长发育阶段,同一海拔的野菊株高无显著差异,但不同海拔的野菊株高随海拔的增高而显著变矮。为检验环境和遗传因素对野菊株高的影响,请完成以下实验设计。(1)实验处理:春天,将海拔500m、1000m处的野菊幼芽同时移栽于10m处。(2)实验对照:生长于 m处的野菊。(3)收集数据:第二年秋天。
(4)预测支持下列假设的实验结果:
假设一 野菊株高的变化只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是:移栽至10m处野菊株高。假设二 野菊株高的变化只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是:移栽至10m处野菊株高。
假设三 野菊株高的变化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实验结果是:移栽至10m处野菊株高。
2、验证性实验的设计
例题: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实验课题:探究镍为植物生活所必需的矿质元素
材料用具:完全营养液甲、缺镍的完全营养液乙、适当的容器和固定材料、长势相似的玉米幼苗、含镍的无机盐。方法步骤: ①取适当的容器及固定材料分为两组,编号A、B。(实验分组准备)②分别在A、B两组容器中加入完全营养液甲、缺镍的完全营养液乙。(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③取长势相似的玉米幼苗平均分成两组,分别固定在A、B两组容器内培养。(控制无关变量)实验预期:A容器内的玉米幼苗生长正常;B容器内的玉米幼苗生长不正常。为进一步验证镍元素一定是必需元素,还应增加的实验步骤及结果是:在B容器内再加入一定量的含镍的无机盐 B容器内的玉米幼苗生长恢复正常。
例7:空气中的含菌量是衡量空气质量的指标之一。为了检测学校生物实验室、教室、校长室、小树林四个地方空气中的含菌情况,请利用所提供条件设计一个简单实验。
1、请用100mL量筒、4副培养皿、煮沸过的洗碗水,设计取样的实验步骤。
2、请用4只试管、滴管、0.01%亚甲基蓝溶液,设计检测的实验步骤。
3、实验结果的预测及分析。
例8:为了验证叶绿体在光下才能分解水,并还原电子受体,将新鲜菠菜叶片剪碎放入研钵中,加少量Si02和水并研磨成匀浆,通过5~6层纱布过滤获得叶绿体悬浮液。取1支试管,加入叶绿体悬浮液5ml和0.1% 2,6一二氯酚靛酚(一种能被还原成无色的蓝色氧化剂)溶液5滴,摇匀。置于直射光下,观察试管内颜色的变化。
(1)正常叶肉细胞内的光反应发生的场所是,最终电子受体被还原的反应式是
。在叶肉细胞内有氧呼吸的过程中,氢的最终受体是。
(2)本实验中制备叶绿体悬浮液时加入SiO2 的目的是。
(3)置于直射光下的试管液颜色变化是
。为了达到实验目的,本实验的方法步骤还需完善之处是。
例9:现有下列装置(锥形瓶中为两个小烧杯,玻璃管中为某有色液体)若干个以及正在萌发的种子、NaOH溶液、清水等材料,请设计一实验验证明萌发的种子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
(1)实验原理:
。(2)实验步骤:
(3)实验现象:
例10:请设计一实验来验证从人体粪便中分离得到的大肠杆菌生长繁殖所需要的最适温度是37℃(注:在培养液中菌体数越多,菌液越混浊)。
A.材料用具:菌种、牛肉膏蛋白胨培养液、试管、无菌滴管、恒温箱数个等。B.方法步骤: ①取3支试管,每管装入灭过菌的pH=7.0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液各5mL。②
。③
。④
。C.预期实验现象:。
例11:2003年研究细胞水通道和离子通道的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家。科学家研究细胞膜上的各种蛋白质时,通过测定氨基酸序列及相应的DNA序列,发现了一种细胞水通道蛋白,并推测细胞渗透吸水、失水过程中,水分子进出细胞需通过此通道。为验证这一假设,科学家得到了如下材料:
a.分离纯化的水通道蛋白;
b.含有水通道蛋白的细胞;
c.去除水通道蛋白的细胞;
d.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内含水溶液的球状体(其膜结构能与加入的蛋白质结合)
e.能够抑制蛋白质活性的含汞离子的试剂;
f.蒸馏水。
某生物小组同学设计了以下实验研究水通道:取一只培养皿,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放入含有水通道蛋白的细胞,一段时间后用显微镜观察。加入水通道蛋白质的细胞吸水涨破。结论:水分子通过水通道蛋白质进入细胞内部。①此实验的目的是
。②找出上述实验过程的不合理之处,并加以改正
。③选取科学家找到的材料设计另外一个实验,验证科学家提出的假设。方法:
预计将出现的现象:
。结论:。
例
12、为了研究环境因子光照、CO2 的不足分别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可将叶片用打孔器打取小圆片,并使之下沉于水中,在不同条件下根据叶圆片上浮所需时间的长短推测光合作用的相对强弱。请回答:
(1)浸没于水中的叶圆片上浮的原因是:
。(2)实验假设:。
(3)实验组1:取三角瓶,编号A,加入新制冷开水;再加入一定量NaHCO3 粉末,令其在水中溶解;用黑纱布包裹三角瓶后,适宜温度下水浴保温;放入下沉小叶圆片10片,将三角瓶置于日光灯下;记录叶片上浮所需时间或一定时间内上浮叶片数。请写出实验组2设计的主要思路:
(4)设计记录结果的表格:
探究性和验证性实验的例析 答案
例1:步骤:①取生长状况一致的(未开花)菊花三组,分别编号为A、B、C。②A组将顶端花芽遮光、B组将下部的叶片遮光、C组不作处理。③将A、B、C三组菊花放在相同的条件下,给以一定天数的短日照处理,观察比较三组菊花的开花情况。
结果预测与分析:①A组、C组开花,B组不开花,说明菊花感受光周期刺激的部位在下部叶片。②B组,C组开花,A组不开花,说明菊花感受光周期刺激的部位在顶端花芽。③A组,B组不开花,C组开花,说明菊花光周期刺激的部位必须同时是顶端花芽和下部叶片。④A组、B组、C组均开花,说明菊花感受光周期刺激的部位既可以是顶端花芽,也可以是下部叶片。(提示:本小题也可先推感光部位,再反推结果预测)
例2:(1)①取生长状态一致的同种栽培植物,均等分成多个组(或4组),并编号。②将各组植物置于不同日温和夜温的组合下培养。③一段时间后,分别测量生长高度,其中植物生长最高的-组的环境温度为最佳的温度组合。(2)预测与解释:高日温,低夜温。
日温高,有利于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夜温低,呼吸作用减弱,有机物的消耗减少。
例3:第一步:配制不同浓度的ATP溶液置于小试管中,贴上标签。第二步:将萤光器粉末分成若干等份分别放入不同编号的试管中。第三步:观察发生现象并记录。①发光现象随ATP溶液浓度升高而渐强;荧光强度与ATP浓度成正比。②发光现象随ATP溶液浓度升高而渐弱,荧光强度与ATP浓度成反比。③发光现象随ATP溶液浓度改变而不变,荧光强度与ATP浓度成无关。
例4:(1)探究胰腺在血糖调节中的功能(其它答案,只要符合题意也可给分)(2)尿中有无葡萄糖或血糖的浓度等(3)③将对照组2只小白鼠也与②一样动手术,只是不摘除胰腺。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小白鼠分别笼养,且饲养的温度等各项条件一律相同。测定两组小白鼠尿糖有无(血糖浓度),并记录下实验组出现尿糖的时间 ④将实验组的小白鼠分成两组,在其中一组中注射适量的胰腺研磨液,另一组不作处理,观察现象。(4)①若实验组出现尿糖,而对照组不出现尿糖,且实验组中经处理的小白鼠尿糖消失,则说明胰腺分泌的物质具有降血糖的作用。②若实验组不出现尿糖,对照组出现尿糖,且实验组经处理的小白鼠出现尿糖,则说明胰腺分泌的物质具有升血糖的作用。③若实验组和对照组均无明显变化,则说明胰腺在血糖的调节中无作用。
例5:假设:霉菌产生一种化学物质抑制了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繁殖 步骤:②向培养基A中接种青霉、B不接种。并将A、B培养基置于适宜温度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然后取出培养基A,将其中生长的青霉全部去除
③向培养基A和B中同时接种金黄色葡萄球菌,置于适宜温度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
④两培养基上金黄色葡萄球菌 预测和分析:①A、B两培养基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良好,则说明两者间不存在化学拮抗的关系;
②A培养基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不良,而B培养基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良好,则说明两者间存在化学拮抗的关系
例6:(2)10m、500m、1000m(3)测量株高、记录数据(4)假设一:与10m处野菊株高无显著差异
假设二:与原海拔处(500m、1000m)野菊株高无显著差异
假设三:比10m处矮,比原海拔处高
例7:
1、(1)用量筒量取等量的煮沸过的洗碗水,分别倒入4只培养皿中。(2)分别将以上4只培养皿暴露放置于4个场所。(3)静置1-3天后同时加盖取回。
2、(1)分别取等量放置过的洗碗水放入4只试管中。
(2)在每只试管内加5-10滴0.01%的亚甲基蓝溶液,置于温暖处。
3、根据4支试管内洗碗水在相同时间内褪色程度来判断空气中的含菌量,褪色程度最大的空气中的含菌量相对最高,褪色程度最小的空气中的含菌量最低。
例8:(1)叶绿体囊状结构薄膜(类囊体膜)NADP+ +2e-+H+ → NADPH
O2(2)使研磨充分(3)蓝色渐褪为无色
另取一支试管,加入与实验组相同的材料,但置于黑暗中。
例9:(1)当萌发的种子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时,吸进的氧气量少于释放出的CO2 量。
(2)取三个该装置,分别编号1、2、3,在1号装置左边的烧杯中放入一定量的NaOH溶液,在2号、3号装置左边的烧杯中分别放入等量的清水;在1号、2号装置右边的烧杯中放入等量萌发的种子,然后观察三个装置玻璃管两侧液面的变化。
(3)1号装置玻璃管两侧液面左低右高,2号装置玻璃管两侧液面左高右低,3号装置玻璃管两侧液面等高
例10:②将3支试管分别标明35℃、37℃、39℃三种温度(其他合理答案也可得分,但第二支试管的温度要求在37℃左右,其它要求等温度梯度)③向每管接入培养18-20h的等量大肠杆菌菌液少许,混匀。
④将上述各试管分别按不同温度进行振荡培养24h(或一段时间),观察并记录结果。
C、37℃试管中菌液的混浊度最高。
例11:①验证水分子进出细胞需通过水通道蛋白 ②缺少对照实验
改正:取另一只培养皿,加等量的蒸馏水;将不含有水通道蛋白的细胞放入,在相同条件下放置一段时间后用显微镜观察。不含有水通道蛋白的细胞保持原状。③方法
A、将分离纯化的水通道蛋白与球状体混合,得到含有水通道蛋白的球状体; B、取甲、乙两只培养皿,加入等量的蒸馏水; C、将含有水通道蛋白的球状体放入甲培养皿中,将不含有水通道蛋白的球状体放入乙培养皿中;
D、在相同条件下放置一段时间。
预计将出现的现象:含水通道蛋白的球状体吸水膨胀,不含水通道蛋白的球状体保持原状。结论:水分子通过水通道蛋白进入球状体。
例12:(1)光合作用释放O2,O2 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叶片随下表面O2 的增多而上浮。
(2)光照强弱、CO2 供应情况等条件的改变都会影响光合作用。
(3)不加入NaHCO3 粉末,也不用黑纱布包裹三角瓶B,其余方法与实验组1相同。(4)叶圆片上浮所需时间(上浮叶圆片数)记录表
编号 处 理 各叶片上浮所需时间 一定时间内上浮叶片数 1 2 3 ……平均值
A 弱光
B CO2
第三篇:学术论文课心得
选题,态度,努力
——学术论文写作心得
不知不觉,已经进入了大二下学期,而且再过不久大二也即将结束,说不惆怅那是假的,自己在一天天长大,有时候总会在想这个学期干了些什么,自己确实在各方面都“成长”起来了吗?当我看到这个学期的学术论文课时,我有种“啊,终于要来了么”的感觉,小时候一直觉得写论文是一件非常有学术涵养的事,是那种只有大人物才会写的东西。现在自己也要开始着手准备,有些紧张,因为以前觉得距离很远的东西现在一下子跳到了眼前,完全不知道该如果下手,对于平时只写2000字左右的小论文的我们来说,至少10000多字的而且相当于纯手稿的学年和毕业论文,确实很迷惘:该选什选题?论文格式、规范怎么写?去哪里寻找资料?要注意些什么„„
所以当学校给我们开了这么一门课来给我们打一剂“预防针”时,真的很有用,感悟很多,不会像当初那么尽是疑惑:一来是针对论文写作的有关问题给大家做一个介绍,转变我们大家过去对论文写作的错误认识,点燃我们对学术研究的兴趣;二来是鞭策和指引了大家在接下来大学的学习中自觉地研究和探索,提早为学术论文做准备。因为我们是新闻学专业的学生,这代表着我们要开始要比平时更加认真关注身边的发生的新闻时事,新闻行业的发展并做好记录,来为自己的论文做辅助。
这一个学期的论文指导课下来,从论文的本质、特点到论文的选题、取材再到整理、安排结构、写作,这一路下来让我知道了论文的大致写作方法,让自己心里大致有了一个着落。接着,传播系里的各个老师,从新闻学到广告学,从吴卫华老师的《消费者行为的研究》到刘树元教授的《关于影视文化的研究》,从《新闻学学科方向》到吕迎蔚老师的《公关30年对传媒业的影响》、从邓若蕾老师的《确定论文的选题》到孙晓晨老师的《论文资料搜索》,再到刘莉老师的《论文写作》„„
全方面的指导可以说让我们耳目一新,顿时有种“拨开乌云见明月”的感觉。老师们将他们以前指导过的学生的论文拿出来给我们当例子,并参照老师提供的范本进行分析,让我们有了一个直观地感受:原来真正的论文该是这么写的。“学然后知不足”,通过听课,我们明白了差距在哪,这不是平时那种小论文可以比的,让我们才会见贤思齐,下决心要在这方面好好补补功课。
而且,我发现老师给我们介绍的内容大致围绕两大问题展开,简言之,态度问题和方法问题。
首先先来谈方法问题。我想论文写作的成败,关键还在于选题。课上老师们都花了大量的时间给大家讲了选题的问题。选题需要我们发现值得做课题研究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有问题意识。确定论文的题目不可能靠临时抱佛脚,这项工作必须要放在平时,尤其是我们新闻学专业,更是要注重平时积累,尽量在生活中寻找选题,这样更具有切实可行性,时效性,可以说选题的选择直接注明了你这篇论文的生命力,所以我们一定要慎重选择,并且在平时做好记录,并且找好相关资料,让自己在到时写的时候不至于手忙脚乱。
邓若蕾老师也说:“一定要选一个自己有感觉,会让自己有热情的题目。论题要大小适中,题目不要太大,要切实可行,考虑客观条件,尽量“小题大做”。而且研究角度要有新意,如果可以的话,要尽量从新的角度去研究、研究以前没有人研究过的问题,或者是研究过探讨过但说法不一的问题去分析论证,才会得出与众不同的结论,才会出新意。”
再一个就是态度问题。当下社会抄袭之风很盛行,似乎每当我们要写些什么东西时,总少不了要“百度”一下。在这样一个急功近利的时代,所谓的“学术抄袭”好像四处都可以寻找到适合它滋生的环境。而论文,我觉得乃学术研究也。是你自己在对这个选题进行研究探索得出自己的见解,而不是随便“百度”然后一整合。而且老师们也提醒我们,我们“参考”的内容不得超过30%,要不然会被检测出来。这也督促着我们静心研究,千万不可以“犯规”,阅读书籍、期刊杂志等,原创出一篇属于自己的一篇学术论文
其次,论文写作的过程中还得注重文本细读能力的培养,这种“细读”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细读文学论文,发现论文中的种种疏漏与问题;二是指细读文学文本,形成阅读与分析能力。
在这授课内容中,还会有一些只言片语以其深刻的洞见给人以醍醐灌顶的功效。因此我得出了一下一些结论,要“善于提炼专属于自己的问题”;“抓住一两种适合个人学术个性的方法去深入钻研”。适时看一些体现时代新闻学术特征的经典学术论文,选取问题意识鲜明的学术论文,以及参看不同时期有代表性的新闻学术期刊的论文,我想只有多看才能给自己更多的积累。
总之,这次的学术论文写作课让我明白了很多,给我心里打了底,不再是那么“空荡荡”。我想论文论文,只有自己深刻研究、理解、论述了才能写得出文来。所以,老师只是给你一个指导启发的作用,关键还是要靠我们在自己的努力的!
第四篇:学术讲座心得一
学术讲座心得体会
2015年9月10日上午十点,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社会心理学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杨宜音教授在我校就社会变迁与社会心态问题进行了专题讲座。杨宜音教授指出2015年,应该是人们风险感受比较高的一年:年初的上海外滩踩踏事件打破了新年的喜庆气氛,6月“东方之星”沉船让人惊魂未定,7月天津滨海新区的大爆炸又牵动人心,股市风云变幻,经济下行显露端倪,就业难度加大,雾霾持久波及全国多地区„„大大小小的风险似乎层出不穷、防不胜防,焦虑、不安和浮躁的情绪也在社会上弥散。人们的心态需要尽快做出调整,以适应新的社会改变。而社会心态则提供了风险应对与风险管理的心理资源。
所谓“风险”,并不是已经发生的伤害或灾害,而是一种人们意识到的即将发生的危险,通过人们的预期而被感受到,带有未来后果的不确定性和破环性。从社会心态的层面来看,社会情绪、社会共识和社会公正感都从宏观的角度影响着人们对风险的应对,其通过“自我实现的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通过现实与自我的反复震荡互动,潜在地左右着风险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因此也可以称作另一只“看不见的手”。
社会情绪,弥散在整个社会,是社会整体上的情绪体验,如郁闷、焦躁、不安、激愤,或欣喜、安适、平静等,构成了社会心态的主要成分。通过网络相关大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到2012年到2015年四年间互联网上社会情绪所发生的变化,总体上,理性、积极的正面情绪在上升,网络舆论场正能量不断得到释放,但与此同时,围绕社会治安、国际舆情、灾害事故类事件存在较高的消极情绪,显示人们对风险的关注度和焦虑在上升。
通过大数据研究者抓取和分析2012年至2014年国内针对243个新闻事件的微博微信数据,大型综合门户新闻网的2857条头条新闻标题,著名论坛对排名前1000位的话题的2936个讨论贴及回帖可以看出,这三年网民对正面新闻的关注比例有所提高,从2014年开始有明显回升趋势。网民情绪的理性值及积极情绪值有所上升。不同舆论场中的网民总体上减少了玩世不恭的“围观”、“浮云”心态,增加了对各类社会问题解决的期待值,逐渐开始觉得不仅要依靠政府改革,还要付出自己的努力,现实问题才可以有所改变。在情绪态度层面上,2012至2014年微博网民的乐观度较高,2014年微博网民的正面情绪和理性值逐年上升,积极改变消极事件的行动意愿逐年增加,同时产生更多的正情绪。比如,微博网民对涉警涉法、舆论管理、反腐倡廉等三种议题的理性态度较高,而且保持上升趋势。一方面,这说明微博舆论场的总体态势在趋向理性,另一方面,也说明政府在惩治犯罪、反腐倡廉、网络管理方面的政策得到了微博网民的普遍认同。移动客户端上的网民感性值也呈下降趋势,理性值则缓慢上升。相比之下,网络论坛中的“正能量”增加最明显,论坛网民更倾向于理性思考,理性值远远高于感性值,网络论坛的舆论场正能量正逐步释放出来。
2015年上半年和2014年相同,社会治安、灾害事故两类占到了网民关注事件的20%。这些有关社会风险和安全的事件增加了社会的焦虑,除此之外,政策制度、民生社区和企业财经类的事件中还包含大量“不确定性”事件。由2014年到2015年上半年微博对于不同事件的情绪反应可以看出,除了明星娱乐、政治制度、企业财经和文体科教类别积极情绪高于消极情绪外,社会治安、社区民生、国际舆情、灾害事故和反腐倡廉类的事件都存在消极情绪高于积极情绪的现象,社会治安、国际舆情和灾害事故类事件都存在较高的社会焦虑,社会治安和灾害事故类事件引发了较高的愤怒和悲伤情绪。
社会心态本身并不直接等于经济资源、政治资源和社会资源,它以社会共识的形式体现出社会心理资源的特性。在全球化、大众传播时代,个体与宏观社会的联系愈发紧密,社会心态透过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形成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是人们同舟共济、同甘共苦、抱团取暖的心理资源。
2015年非常显著的社会心态特征是这种社会共识的建构。民众的社会表达、交流和寻求共识的需求在增长。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发表言论的重要场所。
是什么动力促使人与宏观社会建立心理联系?或者说共享现实形成的内在动力出自何处?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来看,一种是建立、确认和维系社会关系的“关系动机”,另一种是理解自我及所处的环境,即“认知动机”。透过社会关系来实现社会认知,答疑解惑,争论辨析,也通过表达社会认知来形成和强化社会关系。社会越是不确定,人们越希望了解、比较、参照他人的意见和观点,越希望能和大多数人站在一起,形成解读风险、评估风险、驾驭风险的力量。可见,在风险社会的背景下,在新的信息科技的推动下,如果有更为开放健康的言论环境,整个社会将逐渐地成为共同承担和面对风险的命运共同体。
第五篇:年轻科研人员如何走向成功(23)——学术论文(一)
年轻科研人员如何走向成功(23)
——学术论文
(一)冯长根
在前几文中,我谈到了“科学批评”[1-2]、“讨论和推演”[2]、“公平”[3]、“利益冲突”[4]、“实验违规”
[5]、“偏好”[6]、“剽窃”[7]和“欺诈”[8]这样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属于科学道德与品行的范畴。你在走向成功的路上,会碰到这些事,在这个范畴内多加思考,有助于你的成功。本文要谈一谈科学共同体中大多数人在得到科学研究成果以后的常规做法,即公开你的成果(或发现),在多数情况下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发表。作为一位年轻的科研人员,科学研究一旦得到成果,你会感到这才是自己获得的最大酬谢和喜悦。你想一想看,也许你本打算待在电影院看电影、歌剧院看歌剧或者在电视机前看连续剧,但不得不独自一人在实验室忙到深夜,也许最近几个月一直不大顺利,但这偏偏又是实验进展的最关键时期。你在实验过程中时不时地有担心、失望、绝望,或者一个接一个的“卡壳”,这些在你实验成功后都在瞬间消失了,曾经有过的种种体验在这一时刻都变得是值得的。即使你的成功也只是在一个大课题中添了一块砖头,这也意
味着你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你看到了盼望中的结果,以及某些渴望得到发表的东西。如果你刚刚成为一位科研人员(也许在研究所,也许在高校),产生“我有什么好写的呢”这种思想是很容易的,因为你做实验很累,因为你还不知道刚刚得到的结果是否到了可以发表的程度。但无论我们喜欢与否,将研究数据和相关事实公布出来都是科学研究走向成功的关键之一。在科学共同体中,判断一个人是否成功,就是看有没有研究成果,多数时候这就意味着学术论文被同行专家审核通过且在学术期刊上发表。有的时候,你的确想到了把前一个实验的结果写出来发表,但只是下一个实验看起来马上就要做完,其结果可能更好,你就犹豫了。实际情况是,无论你的研究做得多么好,无论你的下一篇论文多么重要,在多数专业和领域中,成功取决于你已经发表了什么。
那么,我们究竟为什么发表学术论文呢?这倒值得说一说。我记得上小学时学到一则著名的古代故事,叫“曹冲称象”。后来又学了一些科学历史的故事,知道了阿基米德发明浮力定律的经历。今天,我们把这两个几乎都处于古文明时代的、又都与浮力有联系的事件放一起,不得不感慨,同样的聪明,然而一个历尽岁月而停留在文化的层次上(作为小学生的课文),一个成为科学殿堂中闪闪发光的明珠,无时无刻都在造福人类。看起来,把自己的发现,放入科学的殿堂之中,是十分重要的。有相当一部分学术论文的作者,至今把自己的工作停留在“曹冲称象”的水平上,改变这种文化是当务之急。这样说来,从自己科学研究的经历和成果中,发现科学、工程、技术的规律,这才是我们“为什么发表”学术论文的重要初衷之一。
参考文献
[1] 冯长根.年轻科研人员如何走向成功(14)——科学批评[J].科技导报, 2009, 27(10): 111.[2] 冯长根.年轻科研人员如何走向成功(15)——科学批评、讨论和推演[J].科技导报, 2009, 27(11):111.[3] 冯长根.年轻科研人员如何走向成功(17)——科研中的公平[J].科技导报, 2009, 27(13): 125.[4] 冯长根.年轻科研人员如何走向成功(18)——科研中的利益冲突
[J].科技导报, 2009, 27(14):125.[5] 冯长根.年轻科研人员如何走向成功(19)——实验违规[J].科技导报, 2009, 27(15):125.[6] 冯长根.年轻科研人员如何走向成功(20)——偏好[J].科技导报, 2009, 27(16): 125.[7] 冯长根.年轻科研人员如何走向成功(21)——剽窃[J].科技导报,2009, 27(17): 127.[8] 冯长根.年轻科研人员如何走向成功(22)——欺诈[J].科技导报, 2009, 27(18): 125.《科技导报》2009年第27卷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