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汉字书法创新途径
汉字书法的创新途径探析
邱明锋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是先于书法而独立存在的文字符号。汉字书法是指汉字的书写技法和书写规律,是书法主体挥毫运笔所产生的笔迹形象的总和。汉字具有记录语言、承载知识、交流信息的作用。许叔重在《说文解字序》中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为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江沅在《说文解字注》后序中说“字之大端形与声而已,圣人说字之形,曰一贯三为王,一合十为士,儿象人胻之形„„牛羊之字以形举也。”([1] 上海书画社.行草(中册)[O].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789.)难怪唐代书法理家张怀又说“形见曰象,书曰法象”。足见仓颉创新字体之初,是以“形象”符号表达、传递一定的字义内容和声音。
书法以汉字“形象”为创作材料,汉代蔡邕说:“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像者,得谓之书矣。”[3]书法创作之初,要“囊括万象”,达到“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书法要录》张怀著)。这种依“物”像“形”的“形”,囊括出的“形”“意”“理”的统一,再与书法主体的思想意境相合追求“真”,心手相应借助书法工具创造妙趣横生的汉字篇章为“善”,将真与善融入具有特异造型的汉字中,最终组成集“真、善、美”为一体的书法艺术作品。当汉字与书法艺术结合在一起,就将其本能作用延伸到了审美领域。汉字造型的抽象性、精美性、多样性,表意的丰富性、准确性,为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书法艺术的崛起又为汉字的形成、发展、繁荣注入了创新活力。无论是汉字的创新还是书法创新,无凝是以汉字造型和应用为基础的。
一、用汉字“字形美”,创造符合宇宙自然之“道”的新书体 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汉字之所以如此之美,是因为在三千多年的汉字应用发展中,汉字不断的创新,日臻完善,创造出了符合宇宙自然之“道”各种新书体。这些新体孕育了书法的新发展。书法创新在于抽象自然奥秘,把人们试图认识之对象,通过笔尖挥运把汉字原本寓有的“点、线、形”,与书法主体心灵感悟的“真、善、美”相融合而产生新的“形象”,这“形象”越新、特、奇、博、精、绝,越具创新效果。书法主体笔触产生之电流磁场能造自然万物之 “气象”,运笔如神,随机生势,随势生象,其点线结体鲜活生动、笔跡之道质坚品高、字里行间情深艺醇、思逸神超;书法者“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寄宇宙万象之深情深理于笔端,将天地自然之大道抽象到汉字点线造型中来,创造出分明是抽象的,却与天地自然之“道”一样隽永而有生命气韵的汉字佳作;书法者的崇高境界与学养、高超的胆识、精绝的技能都融会在书法作品的篇章里,体现出“天人合一”之大
“道”,因而能唤起人们的审美感受。书法是以汉字造型为审美对象。“美的本质存在于各种具体的审美对象中,具有丰富的生动的形态。”[1]“美是包含或体现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律,能够引起人们特定情感反映的具体形象”。[2]书法以汉字形态造型为元素,借助字义内容、笔墨技巧、结构章法等,将作者感知到的自然“物像”和心中的“意象”相结合,用宇宙自然之“道”创作出来的“汉字篇章”。
书法造型寓世间万物于笔端。古人有言:“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像者,得谓之书矣。”[3]书法造型力求抽象出印印泥、锥画沙、折钗股、屋漏痕、屈铁、枯藤、蚕食叶、虫蚀木、高山坠石、行云流水等千姿百态的具体形象,创意凝聚书法者审美精神的人格力量。正所谓“柔毫三寸,写尽天地之意。” [4]“书法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点线的组合涵容了万物的形象,黑白的旋律谱写出昼夜交替的神韵。”[5]书法的这种艺术特色凝聚了中华民族三千多年来应用汉字的智慧和精华,使书法艺术传播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与中华民族文化水乳相融,经久不衰,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是最具中国元素的特殊艺术。所以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化之精神载体,是东方艺术之精髓。
艺术的本源是生活。艺术是认识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是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求——满足人们有意识、无意识或潜意识的心灵对世界万物的追寻,对空白心灵的填补,对干涸心灵滋润的精神催化剂。中国有五千多年汉字文化,汉字无疑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最伟大最成功的造型艺术。现代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一的人广泛的使用着汉字,用汉字这一象形符号记录知识、交流信息。汉字符号中所包涵的艺术精髓,是举世公认的:汉字书法以其无限的造型能力和表现能力展示着自己的艺术语言。林语堂在《中国人》一文曾说:“一个汉字的构造就是一种建筑,其中有美学也有力学。”①英国美学家里德也说:“对于中国人来讲,美的全部特质在于一个书写优美的字形里。”②他还说:“在一种点线结构方面的研究上,中国书法所取得的已为世界认识或尚未被世界认识的成果是伟大的。”③
如对下例三个“鹅”字的欣赏,献之之“鹅”犹如一只迈着稳健步伐,不时点头与身后的伙伴畅谈交流,正率领着同伴们阔步向前奔去的“天鹅”;李白之“鹅”恰是在碧绿的池塘游戏玩耍,翩翩起舞,翻着筋斗的“天鹅”;本文作者所书之“鹅”,意在将“天鹅”优美的颈和头的造型抽象出来,从底部“鸟”的最后一笔果断推笔向右上,与“我”的点相连而创意出“天鹅”的颈、头、嘴,真象是一只梳理 2 着羽毛展翅欲飞的“天鹅。”
书法作为一门在汉字的运用过程中产生的艺术,它的本源是汉字,是汉字所代表的中国汉字文化。可以说,没有汉字文化就没有书法艺术。
汉语汉字是最精炼、最准确的文字。在联合国存放着不同文字的同一文件中,最薄的那个文本就是中文。在中国20世纪初,钱玄同、胡适等人预言,50年内汉字必然消亡;计算机刚出现时,有人说中文不能输入电脑只有走拼音化的道路,中国汉字要灭亡了。后来,汉字成功的与计算机科学结缘,与现代信息技术接轨,又有人说,现代人不用笔写字了,不用书法了。实事上社会越进步、科技越发达,越显示出汉字的生命力。现代的书报刊、电影、电视、VCD、互联网等领域书法字体的广泛应用,更显示出书法艺术勃勃生机。汉字还是世界上唯一能够战胜入侵者的文字。中国曾经多次亡国和半亡国,每次都没有废除汉语汉字。以香港为例,被英国统治了一百年,香港绝大部分人还是用汉字。清朝用武力占领了全中国,并没用蒙古文字而是用汉字。中国的汉字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文字,它在世界语言文字之林中独树一帜。汉字是世界上仅存的使用至今的象形表意文字。虽然几乎所有的文字起初都是从象形开始的,都具有以象表意功能,但诸如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字及古玛雅文字都由于没有顺应社会的发展而变形创新,结果文字与象形分道扬镳,走上了文字自行消亡之路。
汉字是世界上最科学、最便利的语言符号系统。汉字的广泛运用是书法的本源,汉字给书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书法又促使汉字更进一步完善和美化——为汉字增添的无穷的生命活力。书法是最单纯的艺术——只用墨线来结构符号;又是最高深的艺术——正如沈尹默先生所说:中国书法无色而具画图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还兼有诗歌的深邃意境、劲舞的优美姿态。书法具有“非语言非概念非思辨非符号所能传达、说明、替代,穷尽的某种情感的,观念的、意识的和无意识的意味”。这就是说明书法具有真正美学意义上的审美基因。在中国文化艺术的宝库中,书法造型最简、最纯、最深、最能反映人的意识。正所谓“柔毫三寸,写尽天地之意。书法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点线的组合涵容了万物的形象,黑白的旋律谱写出昼夜交替的神韵。”④书法造型使人产生丰富的意境和联想:激电惊雷、高山坠石;寒猿饮水、万岁枯藤;利剑长戈、千里阵营;小桥流水、明月入怀;珠圆玉润、凤翥龙蟠。中国书法是东方传统文化的象征,是国粹。当前东西方文化的撞击与交流;电视光盘Internet中的光电动画映象、夸张的广告、强刺激的电子游戏,加之怪光陆璃的舞厅效应、商业包装和媒体炒作充塞人们的视听和言行,使审美变成不假思索的感官直接享受,对浩瀚蕴藉、纯朴归真的传统书法产生极大的冲击,这必将从反面促使中国书法艺术有新的开拓,一个呼唤书法巨人出现的时代到了!
二、汉字应用求实、求快、求美推动着传统书法不断创新
“蔡邕云:昔秦之时,诸侯争长,羽檄相传,望烽走驿,以篆隶难,不能救急,遂作赴急之书,今之草书也。”⑤可见草书体的出现是由当时诸侯国争霸引发社会战乱、使得军务政事繁忙,对汉字实用提出了快捷要求而产生的新书体。后来,经汉末张芝“温故知新”“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锲而不舍地临写创新,终于创立出气脉通贯、浑然天成、真气弥漫的新书体——大草,开创了书法自由抒写性灵、淋漓尽致地表现宇宙元气的先河,把中国书法推到了又一艺术高峰。
社会发展促使汉字不断进化演变是书法新苗破土而出的沃壤。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启用李斯等人所创作的小篆统一了汉字,代替了原来笔画繁多、形体怪诞的大篆和六国异体字符。后因秦朝战乱频繁,全国又刚刚统一,有大量公文、函件需要书写,小篆书写仍太繁、很费事,秦始皇怕耽误军机政事,破格启用了狱吏程邈创立的隶书体。使得汉字出现了划时代的革命——走上了“使用规范化”、“笔画简化”、“形体美化”以利书写辩认欣赏的正确道路。避免了象古埃及的圣书字、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古克里特文字及古玛雅文字都最终被取代消亡的厄运。
书圣王羲之在书法“创新”的道路上正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我国汉字书体发展到了汉代,已产生隶书与草书并行的样式。汉末、三国时代,书法家王次仲、刘德升、锺繇等融会隶书与草书的结构与笔势,创立出清新俊逸、比隶书笔画简捷、比草书易认的“行押书”,但“行书”体并没有完全确立。王羲之把握往当时汉字变简求美的内涵,顺应社会对汉字书写的要求,遨游北方名山观摩李斯、曹喜的篆书,在许昌观摩梁鹄的真迹,在洛阳观摩蔡邕的石经,又在堂兄王洽处观摩张昶的“华岳碑”,并采纳与他的时代接近且流行广的张芝、锺繇的书体,易曲为直,削繁就简,笔法成内恹外拓之势,偃仰翩翻,以求法精形美。
王羲之传世的《兰亭集序》,是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初三,在会稽山阴召开的文人集会上即席书写的,用此文为与会名士孙统、孙绰、谢安等四十一人临流赋诗时写的序文,被后世尊为“天下第一行书”。
自魏晋以后传世的书法碑帖,大多数都是为实用而表述字义内容的碑文、信札、手卷、墓志、对联、匾额、扇面。如唐代怀仁和尚将王羲之所书行书集字成篇,刻成了碑文《大唐三藏圣教序》,既应皇帝之命传播佛教教义,又使羲之书法千古流芳;中唐颜真卿传世书法精品《祭侄文稿》,是为祭奠平叛安史之乱而战死的侄儿季明写的祭文,为后世尊为“天下第二行书。”
可见书法的创新与汉字的社会应用、文化传播有不可须臾离异的血缘关系。
王羲之创立的典雅俊整、精美遒劲的真书《黄庭经》(如图一);“龙跳天门、虎卧凤阁”的行书《兰亭序》(如图二);意态纵横、自然超逸的草书《十七帖》(如图三),“清风出袖、明月入怀”的《丧乱帖》(如图四)。都是在传递字义内容的同时,表现出了一种新书体独特艺术风格。
王羲之吸取秦汉魏诸名家的长处、变化笔法与字形结构,大胆创新,不仅受到当时社会的欢迎,且为后世开辟了书法艺术的新天地。唐太宗李世民在《王羲之传论》中称赞道“所以详察古今,研精篆、隶,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画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壮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⑥被后人尊誉为“书圣”。今人每观羲之书法,都有“精美绝伦”之感,叹为千秋典范。
自王羲之时期到现在一千六百多年来没有出现新的书体,历史证明了王羲之等历代书法前贤们对汉字书法艺术做出的丰功伟绩——从大篆到小篆,从小篆到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创新”告诉我们这样一个实事:每一次新书体的出现,都使得汉字向使用规范化、笔画简化、形体美化的目标迈进一步,孕育着汉字文化新的繁荣昌盛。
三、信息化数字化时代汉字书法创新展望
“古为今用”、“推陈出新”。21世纪,人类正由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转化,全球文明一体化进程与日俱增,已步入信息化、数字化时代。人们越来越富有了,活动方式越来越多彩多姿。我国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实现了国人千年飞天梦;世界高科技已引导人类的探测器到达火星表层,探测火星奥秘,谋求人类在地球外的新的生存活动环境。现代通讯信息、计算机网络的高度发达,缩短了人们被空间、时间、地域的阻隔,出现了“地球村”的新概念,人们的生活、活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当美国人手中的核武器利用卫星全球定位器等高科技,能精准的重复摧毁地球上的人类上百次的时候;当国人杨利伟坐上神舟5号一天一夜绕地球行驶60多万公里的时候,能请王羲之再给我们“创作”一幅“天下第一行书”吗?假使王羲之在“天堂”有知,他又会教我们创作什么样的书法作品?我们不能墨守“四大发明”、抱着前人的“天下第一行书”不思创新。舍弃书法的创新就会使书法走向灭亡。从“四大发明”中的与汉字应用息息相关的印刷术看,隋 唐时是雕板印刷,到了北宋中叶毕升创新为活字印刷,十九世纪机器工业出现后革新为铅字印刷;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进入计算机信息时代,印刷量剧增,铅字印版存放占用很大的厂房空间,计算机激光照排汉字就应运而生,“告别铅与火,迎来电与光”的我国印刷术出现了划时代的革命。这一与文字依附直接有关的印刷术变革史告诉我们:只有站在历史巨人的肩膀上,继承前人的“精华”,运用现代新思维、新科技更新或替换已经过时的“糟粕”,才能“推陈出新”。
电脑激光照排汉字出现后,各种软件书法字体应运而生,这些字体虽然在艺术性方面有待提高,但它代表汉字从手工书写到软件制作的划时代变革。软件字体的变换十分方便,仅轻轻点击鼠标就可出现成千上万个“瘦金体”。利用手写输入发送电子邮件,可发送自己亲笔书写的书法味很浓的邮件。让接收邮件的人能感受到自己的书法创意。这必将孕育着汉字书法新变革的开始,一个以现代信息化技术为依托的电脑书法艺术创新的时代必将来临。
李斯创小篆、程邈创隶书、张芝创大草、王羲之创“天下第一行书”,都是在吸取前人书法精华的基础上,顺应汉字在当时社会中应用交流的需要而“创新”出来的新书体。当代书法的“创新”应以现实社会和未来社会对汉字文化的需求为契机,遵循汉字书法艺术创新的客观规律,大胆采用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与世界文化传媒对汉字应用的需求接轨,利用电视、电信、网络传媒通道,将中国汉字文化、中国书法艺术传播到全世界每一个角落。让我们用全人类的知识智慧来激发我们的书法创新活力,用全身心投入到开辟汉字书法艺术的新纪元的伟大事业中去。
①《中国人》林语堂著(原名《吾土吾民》)
②、③《中国黑白体系论》英国美学家里德著。
④重庆出版社1987年5月版《全国中青年书法家二十二人集》(王歌之语)⑤梁武帝《草书状》
⑥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第二篇:论作文教学的创新途径
论作文教学的创新途径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但作文教学效率不高,弊端甚多,却是不争的事实。周正逵先生认为,传统作文教学的弊端有二,一是认识上的模糊。主要表现是,将中学生的作文写作等同于文学创作,将作文教学简单地等同于文本教学。二是训练上的盲目。指的是中学作文教学缺乏明确的训练要求,系统的训练内容,周密的训练计划和科学的训练方法。这些见解是很深刻的。根据我们对教学实践的分析发现,作文教学存在这二种弊端,后果是严重的。认识模糊的作文教学往往超出学生身心发展阶段,部分学生望而生畏或弃而不学。而从文本出发的作文教学往往运用文章文本写作教学的许多经验,如:如何审题,如何构思,如何结构;议论文的写法,记叙文的写法,说明文的写法,材料作文的写法,小作文的写法,等等,非常详实地教给学生。作为写作的第一步,这些是非常必要的,但这样教出来的学生,他们只是懂得了文章的基本要素,掌握了行文的基本规范,能写出比较规范的文章,但大多是千篇一律的缺乏生气、缺乏灵性、缺乏体现自我个性的创意。“训练上盲目”的作文教学经常处于自流状态,存在着相当大的随意性。轻视者,率由旧章,敷衍了事;重视者,强调“以多取胜”,盲目加大运动量,结果也是费力不小,功效不大。此外,我们认为,传统作文教学在评价上也有很大弊端,表现为,教师思想上对文章追求完美,评分上留有余地。这种作法的结果是,忽略学生的创新点,学生少有成功感,写作文缺少积极性。
根据当代研究者的共识,要让学生顺顺当当地写好一篇文章,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笔杆子”,必须具备五种能力:确定文章的思想内容,有摄材能力、思考能力;安排文章的组织结构,有结构能力;运用语言表达,有言语能力;提高文章的质量,有修改能力,这样就能运用书面语言交际,通过“写作关”了。由于认识上的模糊、训练上的盲目、评价上追求完美,作文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忽视文字书写训练,造成学生文字书写能力低下,“提笔忘字”,甚至“错字连篇”。
第二,忽视积词炼句训练,造成学生语汇贫乏,语言呆板,言不及义。
第三,忽视联句构段训练,造成学生构段能力欠缺,思路混乱,文理不通。第四,忽视必要的章法和程式训练,造成学生不大懂得写作的一般“规矩”,盲目地追求所谓“写作方法和技巧”。第五,忽视学生写作能力发展的差异性,不注意因材施教,对症下药,经常是使用一两把“钥匙”,开几十把“锁”,结果只能是少数可见成效,多数不尽人意,学生的作文能力得不到普遍的迅速的提高。
为了消除传统作文教学的弊端,走一条高效益的作文教学新路,必须:
一、确立“以人为本”的作文教学指导思想 中学作文,是运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它的基本要求是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我以我手写我口,只要能用文字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如实地表达出来就可以了。这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也是学生将来走向社会,从事各项工作所必要的一种基本技能。作文教学一定要考虑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把中学生的年龄、思维、知识、语言和表达能力当作作文教学出发点和参照系。写作,作为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应研究学习对象的特点,应确立以人为本的作文教学指导思想。我们总说“文如其人”,“要作文先做人”。可见人是本,是根。从文章的生成过程来看,任何一篇文章的诞生都要经过“双重转化”,中学生作文也不例外。首先是现实生活、客观事物向认识“主体”(即写作者)的转化。然后是作者的观念、感情向文字表现转化,将头脑中的意识、情感转化为书面语言,这是由认识到表现的第二转化。无论是第一转化,还是第二转化,其“中心”毫无疑问是写作主体,因此写作就应该把“主体”置于中心地位,这就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符合文章写作的客观规律,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写作能力。因此,作文的根本出发点是人,应该从人本出发,而不是从文本出发。所谓作文教学从人本出发,就是在作文教学中既重视作文写作主体的作用,激发学生写作文的兴趣,提高他们写作文的积极性,又注意培养他们的写作素质和能力,包括观察、记忆、认识、思维、想象、意志、情感等各个方面。这每一个方面,都涵盖有丰富的内容。如以思维来说,它就有经验思维、创新思维、抽象思维、形象思维、聚合思维、发散思维等。作文教学从人本出发,还有另一个含义,这就是中学作文教学的目标、要求、方法、写作实践都要结合中学生的年龄、生活、思维、心理、能力的实际,使他们面对作文写作感到有话可说,有文可写。
二、组织目标明确的作文训练 经验表明,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也是这样。他们从不会写字(即写作能力等于零),到学会作文(即能写文理通顺的文章),也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为了解决作文教学中的第一、第二问题,即通过文字书写训练,培养文字书写能力。通过积词炼句训练,培养运用语言能力。我们强调以语言训练为重点,加强文化的积累和运用。
1、“语言为支撑,文化来提升”。这应该是中学生作文创新的基本规范。对于中小学作文教学来说,首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没有这一条,其它几种能力都无从说起。正如小孩子学说话,接触到的词汇、语句首先要能运用才是第一追求。这对小孩子来说,就是创新。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含量的多少,反映着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程度。文章是要反映社会生活的,文章的时代性,民族性,地方性最能体现文章的特色,体现作者的个性,因而,文章中应尽可能多的增加文化内涵。具体说,文章中应多有几个“一”,即,一句名言(或格言、警句),一则故事(或寓言、童话),一个实验(或科技规范),一组对比,一处修辞(如比喻、排比、析字、仿词、仿句等),一段语言艺术品(如对联、词曲文妙句、现代歌词等)。当然,在行文过程中,这些“一”并非只能用一次,只要用得好,每一项都可多次运用或交错运用。这决不是引导学生走入“卖学问”或“掉书袋”的泥潭。朱光潜先生反对的是文学创作中的“套板反应”。中学生写作以学习和运用语言为宗旨,“化用”、“巧用”是基本的创新。这几个“一”的文化内涵是相当丰富的。例如:“仿词”往往以反义联想为基础,使两种事物相互映衬,常能深刻有力地突出事物的本质,并富于幽默感和讽刺意味。引用别人的话或引用大家熟悉的成语、典故、诗文等为自己的说理、记叙、描写服务,以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或者在驳论中引进对方的言论加以批驳。对偶形式对称,节奏鲜明,章节和谐,前后词语互相映衬,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排比便于表达强烈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气势。比喻,能使所表达的事物更鲜明、生动、具体,帮助人深入理解,也使议论形象化。熟语是人们在长期使用语言过程中形成的,其中许多是劳动人民生产生活实践经验的总结,反映了他们对自然和社会的一些规律性的认识。成语言简意赅,形式整齐,可使语言生动形象节奏鲜明,富于感染力和韵律美。名言警句出自名人名家或摘自书籍诗文的富有深刻哲理和教育意义的语句。能给人以生活的启迪、处世的训诫和言行的劝告。格言凝练,深刻,多从下面总结经验,作为人们思想行为的规范,深受求知者喜爱。对联(偶句),由骈文和律诗的写法演化而来的,它讲究对仗工整、意思相应,它是能公之于众的具有极强概括力、极丰富内涵的艺术品。它们的作用是:反映时代风貌、宣传正气、抨击黑暗、讴歌进步、抑恶扬善、催人奋进、启迪智慧、娱悦身心。这里还要谈谈与“创新作文”有紧密关联的“新概念作文”。“新概念作文”是以创新为宗旨的,其中的文章绝大部分仍遵循“语言为支撑,文化来提升”的原则,与作文的基本要求是相符的。手法不拘一格,语言表达求新是其共性。与这些作文相伴而来的“思想”,有些较为成熟,有些显出别样,有些敢闯“禁区”。或许正是这些东西,获得了学生的好感,得到认同,尤其是“韩寒现象”的出现,似乎让想走捷径的学生找到了榜样。要知道,“韩寒”是以牺牲其他专业素养来形成“反叛”的,他走的“参赛获奖入大学”的捷径,仍是在应试教育范畴内的努力。对于大多数想在应试中有所作为的同学来说,各学科要平衡发展,就难以走“韩寒捷径”。应试作文的评判,仍是以“规范的语言表达”为原则的,那种生活漫笔式的作文,一定要有“文化来提升”,要有一定的规范性。否则,你的“个性”倒是有了,文章质量却不高。“戴着镣铐跳舞”或许仍然是应试作文创新的形象表述。为了解决作文教学中的第三、第四个问题,通过联句构段训练,培养联句构段能力。通过布局谋篇训练,培养布局谋篇能力。通过思辨立意训练,培养思辨立意能力。
2、“读写结合,创造性地学习优秀习作” 作为基本训练与创造性提高的过渡,应十分注意积累和作文中的创新意识的培训。现代脑生理学和脑神经化学研究经研究认为,记忆是一个意识过程,记忆作为人脑实现接收、熟记、保质和再现客观信息这一系列过程的能力,与认识客观信息有关,与认识规律有关,又同记忆载体——人脑这个前提物质基础的功能有关,这样就为我们摸清记忆规律提供了先决条件。这一方面能提高显态智力功能,另一方面又有利于大脑潜思维智能的激发,尤其对于定向性研究课题意义更大。可见,强化记忆法是调动潜意识、开发大脑潜在智能的最佳方法。“相似”理论是一种提示形象思维运动规律的理论。从人类的认识发展史上看,人类最早萌发的思维形式就是形象思维。人的认识一般都是从具体开始,然后上升到抽象,再回到具体上来,这样循环往复,才使人的认识得到升华。相似诱导法,就是采用与追求目标相关的因子反复激发大脑,使大脑信息做“相似”集中,并在联想过程中受到启迪,最后实现目标最优的方法。在“相似诱导”的刺激下,最易引起注意力、情绪、情感等因素的变化,进而促进原信息与新输入信息相容,在新旧信息交叉相容的过程中,极有利于激活大脑的潜在智能。作为强化记忆法和相似诱导法的综合表现形式,写作教学一定要善于引导学生阅读优秀习作。因为这些作文多为同龄人所作,是同龄人所感知的生活,很容易唤起学生心中的共鸣,具有十分自然的可比性和启发性,所以很受学生的欢迎。一本作文精品选就像一座综合起来的思想、知识、生活、思维、语言的富矿。阅读优秀习作比老师空讲作文技巧有效,但阅读优秀习作不讲方法,又会养成拼凑、空洞等举着拐杖走路的习惯。作文教学中,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创造性地学习优秀习作的步骤有: 审读题目,自列提纲。拿到任何一篇文章,首先读题目,仔细审题。按自己的思维方式迅速判断此文的体裁、内容、限制、主题,可以选择的材料,如果是我来写,我将如何组材,如何立意,如何深化主题,用3-5分钟构思,在草稿纸上按你的思维列出作文粗纲,不须精雕细刻,大致的框架(包括文章的中心)即可。初读文章,把握立意。列好提纲后,将文章通读一遍,把握主要内容,用最快的速度找出文章的立意。立意是文章的灵魂所在,它直接决定文章的优劣,大凡获奖的文章,都是在立意上见一番功底的。再读内容,分析选材。材料是作文的内容。作文中讲选材,实际上是指在写作中,选择运用材料表现主题的过程。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作文能吸引读者,让人爱不释手,这里面的诀窍就在于选择是否另辟蹊径,做到新颖独特。而这一点又与立意有着密切,立意的高远,决定于材料的典型,新颖。那些写出新意义的,别人写得少的,能给人以启发的要特别留心。理清结构,研究组材。将手中的文章再读一遍,理清结构层次,分析谋篇布局,也列一份提纲,不过这次是按作者的思路。品赏美句,背诵段落。再读文章,品味其中的美句美段,或场面描写,或大段排比,或大段比喻,或精彩的片断,或肖像描写,或动作描写,或语言描写,或心理描写,或环境描写,或大段议论抒情,或哲理性的话,都可以成为涉猎的目标,甚至其中的一则故事,一幅对联,一处仿写,一项实验等。了解简评,学习鉴赏。文后短小的简评往往容易让人忽视,学生多半垂青于精彩的作文,殊不知简评这一方小天地中,寥寥数语恰如一盏明灯照亮你摸索此文的道路。文章优劣何在,一经老师指点,一目了然,优者学之,劣者避之,可以成为自己作文的指导,同时对于自己的鉴赏力也是一种评估,可促使自己在今后的阅读中逐步提高。精读开头,细看结尾。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犹如一个人的帽子与鞋子,搭配得好,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比比提纲,找找差距。读完文章及简评,便将你列的提纲同例文提纲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找出你与文作者的差距。这一步工作犹为重要,失去这一步,整个阅读就失去了意义,参照以上几点,研究例文,也许只有其中几点尤为突出,也许你也有一两点比较独到,在综合思考时,将你的差距列成几点记在两份提纲下,以后努力的方向就清清楚楚了。阅读的实践证明:有比较的阅读,可以最有效地发现自己所需要吸取的东西,同龄人的习作,最容易得到立意、选材、构思和语言等方面的启发。读的目的是为了写,我们可以用真情去读,达到用真情去写。“读写结合,以用为主”,在操作上主要是仿写,以所读内容进行改写、扩写、续写以及根据所读内容进行定向写作训练。茅盾说:“‘摹仿’是创造的第一步,‘摹仿’又是学习的最低形式。”模仿和创造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模仿是创造的基础,创造是模仿的目的。宇宙间存在着一个普遍相通的原理——相似原理,谁能发现事物间的相似特点,如性质相似,形状相似,结构相似,功能相似,过程相似,等等,谁就进入了创造发明之中。模仿,从本质来说,就是寻找相似。模仿对于学生个体来说,是一种从无到有的创新。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指出:“读十篇不如做一篇。盖常作则机关熟,题虽甚难,为之亦易;不常做,则理路生,题虽甚易,为之则难。”多写,才能熟练掌握写作方法、技巧和语言。“入妙文章无过熟”,只有多写,才能进入写作自如的境界。不少同学爱看书,不爱动笔,胸中有构思千百,人生经历丰富,笔下却无法表达仍是对写作实践认识不足的缘故。对于中学生来说,写作实践除了开拓生活视野外,很重要的是要“多写”。多写,首先要保证认认真真地完成每学期规定的6-8篇作文。如果是不需要作课外的调查研究和资料搜集的作文,都应该在规定的课内的时间完卷。这种保质保量的严格的作文训练,是多写的起点。多写,也指从课内作文扩而大之的课外练笔。它包括写日记、写札记、写放胆文,写自由文等,用种种形式的练笔,只要有事可叙,直言其事,有感可发,直抒胸臆,坚持动笔就行。篇篇可以不拘长短,但每次都要像课内作文那样认认真真地写,养成多读多写的习惯,熟中生巧,作文创新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当然为了写出新鲜生动的文字,要留心观察,善于提炼;要学用别人的语言,发展自己的语言。书写→用语→构段→谋篇→立意,这是中学生写作能力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一般发展过程也可以说是写作能力发展的五个阶段。它们互相衔接,紧密联系,但又各有特点,先后有序。应该把握这些规律,稳扎稳打,因势利导,循序渐进,才能有效地促进写作能力的健康发展。
3、创设和谐的作文教学氛围
(1)尊重、鼓励,建立良好教学情景。一般的作文教学或强调观察,或强调写实,或强调创造,这些都是对的。但从学生的学习心理来看,他们观察的事物有限,知道的现实有限,而每次作文又一味强调创造,强调写实,或强调技法。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威压。“倘若畏惧心理超过正常程度或者发展到严重地步时,便会妨碍思想和创造性思维。”(罗杰斯)从主观上看,老师在布置作文、评改作文和讲解作文时,要么一人说了算,要么用文学创作的原理和规律教导学生。让学生形成一种无法企及,无法自由发挥的困境。学生常常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中,只要考试分数,不主动积累研究作文。总之,在专制的教学环境中作文,学生既无心理安全,也无心理自由。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这两者如罗杰斯所说恰恰是“发挥创造力积极作用的两个最重要的条件。”失去了它们,如何去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呢?要改变常规作文教学的被动局面关键在老师。海特纳曾指出:“倘若把创造力作为教育目标,那么实现的前提就是创造型的教师。”鼓励学生的作文创新,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发现他们的自我,削除心理上的不安全感,增强他们的信心,努力创造出良好的创造性作文的氛围。办法有:尊重,鼓励,师生互动,放手。教师的尊重、鼓励对学生来说,是一种信任,是一种力量,他们往往由“信任”得“安全”,由“安全”获“自由”,时时产生进行创造思维的冲动。师生互动的最直观办法是,提高批改作文的时效,加大学生作文与语文教学的联系。互动合作容易造成和谐、平等、宽容的氛围,能与学生形成共同的语言的情感,尤其是相互交流、彼此辩驳更能激发出学生的创造火花。而放手让学生作文意义更为重大,海特纳指出:“凡欲创造性学习的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程度的自由,他们应该在一定限度内自由行动和独立负责试验”。“同时,教师还要促使学生做出决定。”
(2)激励学生的写作动力 激励,指激发动机、鼓励行为、形成动力的意义,促成个体在追求既定目标时所具有的愿意投入的程度及实现目标的动力。人是有需要的。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943年所著《人的动机理论》中提出了人的需要的层次理论。从人的成长出发,有认知需要、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三种。从作文教学来看,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地使学生感到有写作的需要,使学生有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非写出来不可。这样的情形中写出作文就是一种最佳境界的作文。为使学生感到有写作的需要又从而满足学生的需要,激励学生的写作动机是十分必要的,以下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方法。以新激趣。兴趣是促使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积极的特殊倾向,常由新异的刺激所引起,因而新的学习内容、新的教学方法等都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如引导学生写新人新事、展示社会新风尚,用新材料,出新题目,让学生耳目一新,愿写爱写。以疑激趣。兴趣有一种令人探索的特点,有疑就能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因此创设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唤起学生对所写事物的惊疑,启疑开窦,让学生想写爱写。以奇激趣。人的本性好奇,用奇能激发兴趣。如调动学生对写作对象的好奇,写别人意中所有笔下所无的东西。以美激趣。“美”的事物的刺激是激发兴趣的心理条件。学生渴求美、爱美,在感受美的时候,就得到审美愉悦的精神享受,增加兴趣。如从美的角度人手,把学生带入作文情境之中,愉悦其耳目,激动其心灵,开发其智力,触发其情思,让学生爱美、寻美、写美,用最新最美的文字来表情达意。以情激趣。兴趣同人们的情绪体验联系在一起,带有浓厚情绪色彩。动情的东西令人向往,热爱的东西能产生兴趣。“情者文之经”,“夫缀大者情动而辞发”,激发学生的感情,让他们情动手中而言于外。用心理能力的发展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情感,为写作智力活动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激发情感和情绪是作文训练的突破口。人的感情在常态下是内蕴的、潜在的,只有通过激励,才能使学生的感情爆发出来,转为动态。学生作文的情感调动起来,作文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以上从新、疑、奇、美、情方面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既可单独使用,也可组合运用,还可综合运用,最终都是为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4、因地制宜地运用教学策略 因地制宜地运用教学策略,这是作文教学创新的核心。根据观察思维和语言表达,各方面内容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的内在发展规律可以设计和运用多种写作训练的策略。前文已介绍了积词练句、阅读、模仿训练的一些思想和方法,下面介绍几种作文教学中促进学生作文创新的教学策略。
(1)引导求异、求新思维。学生作文是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训练,教师引导学生读懂、读深课文,研究其思维内容,分析、探讨写作技巧,以获与他人和前人不同的“我之独见”,形成求异思维品质,进而在求异中仿写、改写,进行求异尝试,求得“我之独异”。学生作文中只要有一点求异思维的思路、语言,即使是不大符合常规要求,教者也给予人分析指点、表扬鼓励,以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要特别重视学生作文中与众不同的观点和独树一帜的见解,这是孩子形成主见意识的幼芽,应加以保护和培植。开放中心,承认差异,尊重个性。教会学生立意,只要不违背题意,都要鼓励学生按照自己所想到的角度立意成文。承认差异,尊重个性,因材施教,先不谈立意高下,只求言之成理。就事论事,就景写景,只要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就要肯定他的一得之功;思维出现了偏差,只要有可取之处,哪怕是一点‘亮光’,都予以肯定。同时,为了这类同学开“小灶”,帮助他们缩小差距。
(2)设立自主自能作文。进行作文的自我训练是学生自我建设、独立奋斗、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积极地感知、操作、观察、分析、探索,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自主学习,不仅智力品质得到发展,首创精神也得到了培养。自主作文。教师指定一定的范围,让学生自由命题作文,或根据某一阶段语文基础知识训练要求和开展活动的情况,放手由学生自由命题作文。通常可以用周记(或日记)的形式来完成。学生自主地选题、选材,取各自想写、好写的内容,各展所长,发挥各自优势。这样写出来的作文不仅极具特色,而且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主见品质也得到培养。回头品味。一是学生作文由教师直接批阅,改为教师标上约定符号,配以眉批揭示引导,启发学生修改;二是由单纯给佳句优段加圈子加点,改为优处圈点,劣处划横线,让学生自我审阅,悟出道理。学生回头细想、品味、深思、讨论、修改的过程,就是主见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3)拓展观察思考空间。生活是作文之源,要想作文创新,文章本体的质料就必须向生活所取。叶圣陶指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因而,指导学生作文创新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幅射、导向、延伸功能,把学生作文同学校、社会的实践活动,感性、理性的认识过程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会生活、增强实践能力中,提高分析、判断事物的能力,拓展主见思路。上海《语文学习》的封面上标示着:语文的外延和生活水平的外延相等就是方法的提示。
(4)构建激励竞争机制。为了激活创新意识,教师要启发学生对已成定论的观点和见解(经验)、格言、成语等生疑质疑,在作文构思时站在对立面的角度去思索,反弹琵琶,正中求反,同中求异,异中求深,鼓励学生尽可能地提出与传统迥然有别的观点。鼓励创新,尤其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中搜寻出“心灵上实际体会到的一个或几个强烈的印象”(陀斯妥耶夫斯基),对生活素材作深层挖掘,进而写出“真经验真知识真感受”。这是教学创新的关键,可以试用以下方法: 上讲坛。让文章写得好的学生以小作家的身份走。
第三篇:汉字书法欣赏
《汉字书法欣赏》 教学目标 :
1、通过对古代书法艺术欣赏,增进对汉字源流的认识和了解。
2、感受汉字的美感,增强学生对汉字书法的兴趣,。
3、感受祖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重难点:
1、重点:欣赏汉字书法,感受汉字的美。
2、难点:懂得最基本的欣赏书法作品的技巧。课前准备:
师:历代书法作品视频、图片、书法作品。生:纸、硬笔。教学过程:
一、欣赏历代书法视频
中华汉字不仅是文明的使者,也是一种特殊艺术的载体,其中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这节课首先让我们起来赏析古代的书法作品。带着一个问题去欣赏:在这里你认识了几种字体?
二、学习书上的两幅作品,感受汉字的美。
结合《赞汉字》一诗说说对王羲之与柳公权的书法作品的认识。
三、书法在当代
规范字与书法
写字与书法
四、怎样欣赏书法作品
1、书法的两大要素:线条(点画)和空间(结体)
几种优劣线条的判别。
2、书法学习的四个阶段:
(一)杂乱而无序
无法
(二)整齐有序
初级法
楷:上紧下松,左紧右松,(例字:“君”)
隶:与楷相反
(让学生上台试写,现场调整)
(三)整齐中有变化、混沌中有序
高级法
(四)大自然
无法
(超越法的层次)
明项穆: “书有三戒:初学分布,戒不均与欹;继知规矩,戒不活与滞;终能纯熟,戒狂怪与俗。若不均且欹,如耳目口鼻,开阖长促,斜立偏坐,不端正矣。不活与滞,如土塑木雕,不说不笑,板定固窒,无生气矣。狂怪与俗,如醉酒巫风,胡行乱语,颠仆丑陋矣。”
五、欣赏几幅书法作品
第四篇:汉字和书法教案
第一课汉字和书法 【教学目标】
了解我国书法的历史发展。了解汉字的书法艺术。
通过对书法知识的学习,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良好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对中华五千年的汉字书法发展的了解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
在生活中我们学过很多的技能,我们称舞蹈是表演的艺术,歌唱是灵魂的艺术,美术是美的艺术。而我们所要学习的书法,是艺术中的艺术,它包含了以上所有的技能技法,从中感受到艺术的精华,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体会中华五千年的二.汉字——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一)我国书法的发展
汉字是我国主要的文字,也是世界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二)书法的字体分类
现存最早的、成体系的汉字是商朝的甲骨文和金文,后不断演变为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字体。
楷书的流传最为广泛,其中唐楷的代表人物有六家:欧阳世南、李邕 北海 柳公权、颜真卿、赵孟頫
(三)汉字书法的意义
1、汉字利用字形传达意义。2汉字基本上是通过部首来归类的。汉字的形体,蕴含着艺术性。
三、书法——璀璨的文化明珠
(一)书法艺术在生活中的作用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以到处看到书法艺术发挥的作用:许多著名的地方,名胜古迹····· 学习书法最重要的用具是笔、墨、纸、砚,古人称为“文房四宝小结 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低年级如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对书法艺术的热爱。
动手实践操作依照书写的要求做一做第6页的练习,写一写,练一练。
每日一的得:居 板 设 计 咱 有 书法家的题字;电脑字库里的“宋体”
“仿宋体”等字体书法,使充满智慧的汉字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装点着我们的生活。
四、知识扩展
书法在亚洲的别称:日本称之为“书道”,韩国称之为“书艺”
五、练习探底 每日一得:假 孔 昌 第二课熟悉我的用具
教学目的:
1、了解文房四宝就是笔墨纸砚。
2、书写姿势、执笔方法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书写姿势、执笔方法学习。德育渗透:认识书法艺术是我们民族的一块瑰宝。教具准备:笔墨纸砚。授课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怎样学习毛笔字 【教学目标】
1知道如何去学毛笔字。
2、在初学毛笔字的过程中,感受到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
3、让学生学会欣赏书法的美,从而激发出对书法的热情。
【教学重点】
明白如何去学写毛笔字 【教学难点】
学会欣赏历代书法作品的精髓 【教学过程】
一、学习毛笔的基本方法
初学毛笔字的基本方法是:摹和临
(一)“摹”
。“摹”的方法分为:“仿影”“描红(含双钩)” “单钩”“仿影”是把纸覆在字帖上拓着写; “描红”是既可以直接在红字上复写,也可以在双钩好的字的轮廓中填墨书写。“单钩”是在钩出笔画的单线上书写。
独体字
汉字的结构可分独体字与合体字。分隔不开、独立成字体的,为独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构成的字,为合体。
第五篇:汉字书法基本结构
汉字书法基本结构
一、点
1斜点;2直点;3挑点;4撇点;5反点。
二、横
1短横;2长横。
三、竖
1悬针竖;2垂露竖;竖折;4竖提。
四、钩
1竖钩;2竖弯钩;3竖折折钩;4横钩;7卧钩。
五、撇
1短撇;2直撇;3横折撇;4撇折。
六、捺
1平捺;2斜捺。5横折钩;6斜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