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 “仁义道德”之“吃人”本质5则范文

时间:2019-05-14 14:39: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论 “仁义道德”之“吃人”本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论 “仁义道德”之“吃人”本质》。

第一篇:浅论 “仁义道德”之“吃人”本质

浅论 “仁义道德”之“吃人”本质

杨静(南通大学文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摘要:传统文化之精义——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义道德”,但鲁迅却将其斥为“吃人”,其根本原因在于其否定了人作为“个”的存在,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来论述其如何否定了人作为“个”的存在:

一、“仁义道德”将人置于纷繁的伦理关系中,只见义务,不见权利,个人遂被繁杂的关系和义务所吞噬。

二、“仁义道德”规定了严格的等级秩序,在这一等级秩序中除君主外,其余各级均受上级压迫,下级是上级之附属物,全无自主之权,而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妇女更是几千年来深受此等级秩序之迫害。

关键词:孔子 鲁迅 仁义道德 吃人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是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虽然战国时代“儒墨”并称显学,但较之墨家思想,儒家思想的影响更大,汉代儒学正式占据统治地位,而后也一直是一家独尊,直到五四运动,儒学遭到猛烈地批判,其一家独尊的时代才宣告结束。但我们仍然不能否认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主导思想这一历史事实。而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仁义道德”,所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义也就可概括为“仁义道德”。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其推崇的最高道德原则。在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讲‘仁’是为了释‘礼’,与维护‘礼’直接相关。”[1]16所谓“礼”是以等级制度为特征,以宗法血缘为基础的氏族统治体系,“仁”的根本目的就是维护或恢复“礼”。《论语·学而》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欤?”加之孟子的“亲亲,仁也”,“仁之实,事亲是也”,可以看出“孝悌”是“仁”的基础,“仁”的思想内涵的一个重要层面就是强调血缘纽带。“仁”思想内涵的另一层面就是“克己复礼为仁”,意指“以社会的行为规范约束自己,是个体与国家、制度的关系。”[2]有关“义”的含义,《中庸》认为:“义者宜也,尊贤为大。”孟子认为:“仁之于父子 也,义之于君臣也”。由此可见,“义”是“仁”的一种升华,“仁”主要强调宗庙系统的价值原则,“义”主要强调社稷系统的价值原则。“仁义”主要指向父子与君臣两种关系和义务,也可以说是家庭和国家两种关系和义务。由“仁”到“义”就是以“亲亲”为基础推展向“尊尊”,就此构成由家到国层次分明的父家长统治的等级秩序。关于“道”孔子有言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可见孔子所谓的“天下无道”就是周天子的大权为诸侯所掌握;诸侯国的大权为大夫和家臣所掌握;老百姓议论政事。由此可知“天下有道”就是政权由天子掌握,庶人不议政。简单来说“道”指一种人人各司其职的等级秩序,具体而言就是所谓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儒家思想中“德”有内外之分,内德主要是指人的内在修养,如“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主忠信,徙义,崇德也。”外德主要是指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及人在某些方面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如“中庸之为德也”,“为政以德”。孔子认为人的行为要“据于德”,要限制在“德”的许可之内,所谓“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使民以时”等。

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将传统文化的精义“仁义道德”斥为“吃人”,为何斥其为“吃人”?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仁义道德”否定了人作为“个”的存在。正如梁漱溟所说:“中国文化最大之偏失,就在个人永不被发现这一点上。”[3]221为何说其否定人作为“个”的存在?主要有两点可以展现:

一、“仁义道德”将人置于纷繁的伦理关系中,只见义务,不见权利,个人遂被繁杂的关系和义务所吞噬。

二、“仁义道德”规定了严格的等级秩序,在这一等级秩序中除君主外,其余各级均受上级压迫,下级是上级之附属物,全无自主之权,而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妇女更是几千年来深受此等级秩序之迫害。

一、:

一、“仁义道德”将人置于纷繁的伦理关系中,只见义务,不见权利,个人遂被繁杂的关系和义务所吞噬。

由上文对“仁义道德”内涵的梳理,可以看出“仁义道德”所强调的是人与人间的关系,而由于中国家国同构的特殊情况,所以各种关系无外乎是伦理 关系。个人完全置于各种伦理关系中,因伦理关系而产生义务,个人就淹没于这各种关系和义务中。

“儒家各学派都将社会看成是集合体,认为个人总是生活在群体之中,或为家族或为国家或为天下中之一员,群体受到损坏,个人的生活也就失去了保障。”[4] “孟子所谓‘无父无君是禽兽也’,也是强调区别于动物性的人性本质存在于、体现于这种社会关系中,离开了父母兄弟,君臣上下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义务,人将等于禽兽。”[1]24在家庭中,“父母总是最先有的,再则有兄弟姐妹。既长,则有夫妇,有子女,而宗族戚党亦即由此而生。”[3]72伴随着个人生活面的扩展,四面八方关系亦随之而来,乡党朋友以叔伯兄弟相称,师生之间有“师父”、“徒子徒孙”之说。此外,中国又是一个家国同构的社会,家庭扩展而成家族,家族扩展而成国家,父为一家之君,君为一国之父,各级地方首脑为一方人民之“父母官”,民为国之“子民”。所以中国人所生活的社会其实就是一个家族,所身系的各种关系就是四面八方的亲属关系或者说伦理关系。恰如卢作孚先生所说:“人每责备中国人只知有家庭,不知有社会,实则中国人除了家庭,没有社会。”中国人一生下来,就始终处在与他人的伦理关系中,人生就存于各种伦理关系之上。

人被置于伦理关系中,因伦理而尊重对方,由此而生发出对他人的各种义务,人生于世,只有义务观念,全无权利观念。张东荪先生曾说:“在中国思想上,所有的传统态度总是不承认个体的独立性。如问个人存在的由来,必追溯到其父母„„总是把个人认作‘他存者’(Dependent Being)。不是指其生存必须依靠于他人而言,乃是说其生活在世必须尽一种责任,无异为了这个责任而生。”[5]这里所说的“责任”就是“义务”。孔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里强调的是“仁”的一个重要内涵“孝”,也即子女对父母的义务。孔子对管仲在公子纠被齐桓公杀害后没有殉葬反而归顺的行为极为不满,认为这是对礼仪的“僭越”,但孔子仍认为其是“仁”,因为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天下,使天下人民皆享受到了好处,尽到了对天下人的义务。可见除子女对父母的义务外,“仁”还对个人规定了其对社会的义务和责任。这使得在孔子此后的两千年,中国人深为各种义务所缠绕。首先,在家庭之中,父母子女间互相负有各种义务,“父义当慈,子义当孝,兄之义友,弟之义恭。”[3]72此外,生存于家族中的每个人,对其家族或负有光耀门楣、显扬父母之义务;或负有积财积德,以遗子孙之义务。因此所努力者,不是一己之事,而是对整个家族的神圣义务。在中国,夫妇、亲子、朋友,以及一切相关之人,都自然互有应尽之义务,而在西方国家,父母子女间并无义务之说,甚至起初对有谋生能力的父母,子女都无奉养之义务。因为西方文化强调个人独立和奋斗,西方人把尊严和独立看的颇为重要,他们无法接受个人的存在不是独立性的,而是依附性的,直到老年也依然如此。而中国以“孝”为基础的家庭和家族关系,使得人们所关注的是伦理关系的和睦和谐,而为保持和谐关系,自然就强调人相互间的义务而不是个人权利和独立。其次,就国家而言,中国每个人都负有忠君爱国之义务,而不见个人可从国家获得何种权利。而西方社会每年几百万的失业工人都有权从国家领取救济金来维持生活,不光失业问题,任何问题,人民都有权课问政府,这在中国可谓闻所未闻。再者,就法律而言,中国之法律皆建筑于义务之上,义务是首要的,权利是次要的,法律之目的在确保人民履行义务,而西方之法律皆建筑于权利之上,法律之目的在保障人权。

“仁义道德”使中国人纠缠于各种伦理关系和义务中,在伦理关系中为保持关系和谐,人皆以对方为重,对他人负有各种义务,简直没有站在自己立场说话的机会,无数的感情欲望都被抹杀和压抑,无怪乎斥其为“吃人”。

二、“仁义道德”规定了严格的等级秩序,在这一等级秩序中除君主外,其余各级均受上级之压迫,下级是上级之附属物,无自主之权,而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妇女更是几千年来深受等级秩序之迫害。

儒家学说的诸位代表人物,毕生都致力于恢复“礼”,建立以等级为特征,以血缘为基础的氏族体系。为此孔子提出“亲亲”、“尊尊”,“亲亲”只局限于家庭和宗族血亲,由家扩大为国,也就是由“亲亲”扩大为“尊尊”,以此来维护一国之宗法等级秩序。“亲亲”、“尊尊”使得中国形成父权、夫权、族权、君权独大的特殊情况,这也使得中国此后的大小权力机关纷纷陷入一人独权的怪圈。在孔子的基础上孟子提出“夫妇有别,长幼有序。” 此外,相传左丘明为解释孔子《春秋》而作的《左传》有言曰:“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阜,阜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成为一个以男权当道和等级制度为特征的国家。在这一等级体系中,除了处于金字塔塔尖的君主一人独权之外,所有下层之人皆为上层之附属物,人人都处于控制与被控制,压迫与被压迫,吃与被吃的情形中。但是身处森严的等级秩序中的国人却很少奋起反抗,大都选择欣然承受。为何不反抗而欣然承受?因为身处等级秩序中的人们都有可奴役和可“吃”之人,也就忘却了其被人奴役和“吃”的现在和将来。那处于金字塔最下层的“台”该如何是好?对此问题,鲁迅在《灯下漫笔》中有精妙的论述,他认为处于最下层的“台”另有更卑弱的妻和子供以压迫,而其子有朝一日成为“台”也有妻和子供以压迫。为何会形成此种局面?因为在中国的等级秩序中,“父为子纲,夫为妻纲”,除此之外,女子还受“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之压迫。由此可见,在中国最可悲者非女子莫属,她们永无出头之日,牢牢被森严的等级秩序所束缚,她们是中国最弱势受迫害最深的群体,直到今天也依然如此。

由“仁义道德”的内涵我们可以看出,其重点强调的就是伦理关系或曰亲属关系,不论是义务的产生还是等级的制定,皆是由于伦理关系而生。伦理关系最先存在于小家庭,家庭因伦理关系扩展为家族,家族因伦理关系形成国家。因为互相间的伦理关系,所以人对家庭、家族、国家就需负担各种义务。使得人为家庭、家族、国家而活,却独不为自己而活,将自己的欲望、权利淹没于对他人的义务中。家庭之中因伦理关系而生的“夫妇有别,长幼有序”的等级秩序,扩大为家族、国家之等级秩序。秩序形成后下层人就处于被上层人压迫和“吃”的地位,而又因伦理关系对国人深入骨髓之影响,下层人也从不觉此种上尊下卑的等级秩序有何不妥,因此下层人也就甘愿处于被人奴役的地位。

其实,中国并不桎梏于封建,而是桎梏于伦理关系理念,因为封建只是依靠武力和迷信,植根不深,不可久存,而伦理理念虽是后天形成,但却植根于人的思想中,无法祛除。关于这种伦理关系或曰亲属关系,恩格斯曾有这样的评价“亲属关系在一切蒙昧民族和野蛮民族的社会制度中起着决定作用。”而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之精义的“仁义道德”,其因对伦理关系的注重而否定人作为“个”的存在,也就决定了其“吃人”的本质。

参考文献

[1]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人民出版社,1985.[2]李垭峰.孔子“仁”思想再研究 [D].重庆:西南大学,2008:24.[3]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4]朱伯昆.略论儒学之特质[C]//文史知识编辑部.儒佛道与传统文化.中华书局,1990:17.[5]张东荪.理性与民主[M].岳麓书社.2010:81-82.作者:杨静,文学学士,南通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详细通讯地址: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啬园路9号南通大学主校区

手机:*** 邮编:226019 邮箱:895149667@qq.com

第二篇:仁义道德的成语

【成语】:仁义道德

【拼音】:rén yì dào dé

【简拼】:rydd

【解释】:泛指旧时鼓吹的道德规范。

【出处】:唐·韩愈《原道》:“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

【示例】:你说凡是一口~的人,都是些伪君子,真是一点也不错。郭沫若《屈原》第二幕

【语法】:作宾语、定语;指旧道德标准

仁义道德 成语接龙

【顺接】:德以报怨 德以抱怨 德全如醉 德厚流光 德威并用 德容兼备 德容言功 德容言工

【顺接】:爱人以德 包元履德 称功诵德 称功颂德 酬功报德 大恩大德 二三其德 反道败德

【逆接】:残忍不仁 残暴不仁 残虐不仁 发政施仁 法外施仁 妇人之仁 观过知仁 积德累仁

【逆接】:仁丹胡须 仁为己任 仁义之兵 仁义之师 仁义君子 仁义礼智 仁义道德 仁人义士

第三篇:市场营销之本质

市场营销之本质

市场和销售有着本质的不同,销售始于产品之后,市场始于产品之前。销售侧重于产品推荐的各种动作的执行,而市场侧重于产品上市前后的调查、分析、铺垫、传播等事宜。销售做的工作一直是“我爱你”,而市场做的工作是“你爱我”。

从战略定位来说,就是要在顾客的心智中针对竞争对手确定最具优势的位置,从而使品牌胜出竞争赢得优先选择。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制定出一个非常优秀而有竞争力的营销策略,严格意义上来说,优秀的员工队伍、优秀的产品品质都不是你最终能够在竞争对手之间获胜的保证,优秀的战略才是获胜的唯一途径。

尤其是,现在每个从事同行业的制造商,他们的产品几乎都能同时满足客户的需求和需要,那么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营销理念已经过时,取而代之的而是越来越多的从业者之间的竞争。因此,品牌的竞争最终只有表现为对顾客心智的争夺战,任何不能在顾客心智中占领位置的品牌,终将被顾客所遗忘,从现实中消失,最后被市场淘汰。

很少有企业可以做到“先声夺人”、”先发制人“的营销策略,比如当年金利来的营销战略就是这样,而大多数企业都是“兵马一动,粮草随行”的营销思路。也就是说,大多数的企业都是在自家的产品推向市场的同时,才开始真正的直面竞争,开始研究竞争对手。这就是我称之为“后市场营销管理”的内容。

那么,不是任何一个人都会有先见之明,但是任何一个人都会跟风而上,因为利益都是大家可以显而易见的东西。所以,跟风而上已是慢人一拍,但是仍然不乏有人可以“后发制人”。因此,在后发制人的结果中,后市场营销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何谓“后市场营销管理”?后市场营销管理一般包括几个内容:

1、有关竞争对手的调查和对策

2、品牌定位的传播和跟进

3、区域市场的细分和规划

4、销售渠道的维护、促进和优化

5、渠道管理和控制等

6、销售团队的建设和管理。

很多厂家都将全副精力和人力、财力投放在市场前期的开发和渠道资源的争夺上,甚至不惜一切代价牺牲自身利益来争夺渠道资源。无数的厂家案例显示,这样做的业内厂家在前期都获得了巨大成功,后期则陷入发展困境,甚至迅速萎缩、止步不前。其实,这是一种拔苗助长式的策略,其结果是可以预见的。

因为,市场的前期开发是每个厂家都在全力以赴做的,也是兵家必争的。但是,市场的后期管理却不是每个厂家都能做的好的。依照”二元法则“的理论,现在那些不在客户心中占据前两名的品牌,大多陷于一个”卖不动“的局面,而”卖得动“的恰恰就是那两个占据客户心智的品牌。这就是竞争的瓶颈所在。

所以,真相在于:你拥有了优质的产品并不一定就畅销,你大量的开发了渠道并不一定就畅销,你建立了一支优秀的团队也不一定就能打胜仗。你如果不注重后市场的营销管理,很可能你前期所做的一切工作就是成本浪费。

后市场营销管理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有关竞争对手的调查和对策,营销要想获得胜利,我们最终并不是要帮客户洗脑,而是要打败竞争对手。只要打败竞争对手,你就赢得了一切。因此,在这个前提下,我们的品牌传播都要做出与竞争对手的区隔来,给予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大多数的企业不是没有定位.当关于竞争对手的调查和品牌定位好之后,下面就该是对市场的细分、渠道的优化和管控了、团队建设和管理等,这是后市场管理中都不可或缺的任何一个环节。当然了,后市场营销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工作,这里也仅是大纲,里面需要战略制定者从更高的高度和全盘来拟定详细的战略规划和战术方案,才能达到可行性。我在这里仅作抛砖引玉,以供大家思考和借鉴。

第四篇:中国古代真实吃人史

www.xiexiebang.com 中国古代真实吃人史

鲁迅在《狂人日记》中说封建社会的历史每一页都写著“吃人”,那是指广义的吃人,即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戕害、压抑人性,具有吃人的性质。实际上,狭义的吃人——即人吃人肉,在古代也是常有的事。

古代的吃人可分为两类情况:

第一类情况是,由于天灾或战乱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饥荒,人们为了生存而被迫以同类为食。另一类情况是属于残忍行为的吃人。由于目的不同,这类情况的各种具体表现有差异,有的人以吃人肉来炫示凶暴,有的人听信左道邪术以吃人肉来治疗某种疾病,有的人因怀有仇恨以吃敌方的肉来发泄报复情绪,等等,同饥荒年头被迫吃人肉相比,都更带野蛮性和残酷性。

历史上有不少凶暴的将帅用人肉充作军粮,所到之处,就地掳掠民众为食物。十六国时,前秦苻登领兵征战,把杀死的敌兵叫做“熟食”。他对军士们说:“你们早上作战,晚上就可以饱餐肥肉,不必担心挨饿。”于是,部下都甘愿效力,打完仗就吃人肉,吃饱后再作战,勇猛异常。唐末时,秦宗权常派遣部将四处屠杀百姓,他的军中不带米面,把杀死的人用盐腌起来,随军携带,作为军粮。唐末杨行密围攻广陵时,城中粮草罄尽,守城军士就抓百姓到集市上贩卖,专门派人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 杀戮他们,像屠宰猪羊似的。唐末黄巢起事时,率军围困陈州,掳掠百姓为军粮,把人放在大石碓中连骨捣烂,煮熟当饭。

这种以人肉代替军粮的行为,在某些正义之师中也不能免。如史载安史之乱时,张巡守睢阳,兵士共食3万人。当时人们相信这是事实,非常吃惊,韩愈却独持不同意见,认为那是不可能的,并写文章进行考辩。后世也曾有人重论此事,说张巡的军队所食3万不是百姓,而是阵亡的士兵的尸体;又说张巡杀死爱妾、许远烹熟书童的事也与事实不符,实际上是张巡的妾见情势危急而自杀,许远的书童是忧惧而暴亡,张许二公借机用他们的肉犒赏士兵,作坚固军心的手段。虽然史籍有所夸大,但不论黄巢还是张巡,因军中缺粮而吃人肉的事总是有的。古时战争残酷,在生死存亡的特殊时刻,环境逼使人性异化,回归到动物界同类相食的状态。

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有感于鲁迅的“吃人”文化

有感于鲁迅先生的“吃人”文化

几千年来,广大人民群众由于长期受到统治阶级思想的浸染,在观念上同样以这套思想来对待他们自身。因而从这个阵营中萌发新的思想时,他们并不认为这是代表新时代精神的先进文化,而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把新的东西拒斥为异端,自觉不自觉地维持着人压迫人,人奴役人的社会。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是“吃人”,不觉醒的广大人民群众,又何尝不是心甘情愿“被人吃”? “奴才心理” “逆来顺受”“从众心态”“天命观”等等,折射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承载的巨大负荷!

我们可以看到:“吃人”不仅具有巨大的同化性,而且还可能具有普适化的全民参与性,在《狂人日记》中“吃”与“被吃”是一张撒下的天罗地网,它不是局部的存在,而是一种谁也逃脱不掉的普遍生存境遇。

不论是吃人的人,还是被吃的人,本质上都是被家族制度和传统礼教所吞噬。而家族制度与礼教的弊害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究其原因,无非是它的隐蔽性,害人的行为多以“仁义道德”为掩盖, 正如“狂人”的发现:“这历史没有年代, 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经过研究, 才会明白,“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 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即便是吃了人, 还要立下堂而皇之的名目来遮羞, 易牙蒸了自己的儿子, 给桀纣吃。易牙蒸子得到的是“忠臣”的名节, 儿子顺从父亲而被蒸就是孝子。这种行为的依据就是“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由于长期被礼教所愚弄, 吃人的人没有罪恶感, 被吃的人没有痛苦。没有人怀疑、指责这种罪恶, 人人都认为“从来如此”。

和狂人相同的命运,孔乙己也是一个被吃掉的人。孔乙己原是一个心地善良的读书人,但在科举制度的毒害下除了满口之乎者也之外,一无所能。穷困潦倒却自命不凡的孔乙己,成了人们的笑料,为生活所迫,他偶尔做些小偷小窃的行为,终于被打断了腿,在生活得折磨下默默死去。

孔乙己是一个可笑的人,我们读《孔乙己》会笑,但是我们笑了之后不会恨他、恼他、讨厌他,我们会同情他。孔乙己是一个被吃者,是被一套制度、被一套游戏规则给吃掉了,具体地说是被走到穷途末路的封建科举制度给吃掉了。科举制度本来是一套非常好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它的初期是极有生命力的,为无数有才华的青年提供了人生的希望。但是任何一套体制都有消耗殆尽的时候,后来这套体制就僵化了,许多人就日夜背那些八股文,其实没有真正的本事,没有真正的思想,最后就变成孔乙己这种不了解社会、不了解时代,就钻研那个“回”字有四种写法,变成一无所用的人。这样的知识分子于世无补,他却觉得自己很有学问,但这个学问跟别人没有关系,跟时代没有关系。

在孔乙己被吃的悲剧中,科举制度固然是始作俑者,社会上的民众亦是帮凶,包括咸亨酒店的老板、伙计及那些酒客。

《祝福》相较于《狂人日记》、《孔乙己》,还是一个封建礼教吃人的问题,还是一个吃人主题的延续。祥林嫂作为一个典型的中国封建时代的贫苦农民,同

样是被那样一个社会吃掉的。祥林嫂之死是很凄惨的。那么,杀死祥林嫂的凶手,究竟是谁?

除了鲁四老爷,鲁镇的其他人在祥林嫂的死亡中也发挥了一些作用。祥林嫂第二次守寡后,迫不得已又回到了鲁镇,还是到鲁四老爷家当仆人。可是周围的人对她的看法变了,周围是些什么人呢?主要不是地主,是镇上普通的老百姓,这些普通的老百姓看不起她,而且把她的痛苦当成自己赏玩的材料,不断地勾引她,强迫她讲述自己悲惨的境遇。这些冷漠、残酷的鲁镇老百姓一次又一次地不厌其烦地将祥林嫂刚刚结痂的伤疤重新揭开,作为他们日常生活中的无聊时的谈料,丝毫不顾祥林嫂早已被他们刺得千疮百孔。

小说中还有一个关键的人物,那就是作者“我”。当祥林嫂临死时,问“我”一个人死了以后到底有没有魂灵,“我”面对她的提问,不知如何回答,最后只好回避了。“我”的逃避态度让祥林嫂彻底崩溃了,她已没有活下去的勇气,同时也没有死的勇气,因为和她一起在鲁四老爷家帮工的柳妈曾经恐吓她:因为生前嫁过两个丈夫,将来到阴间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阎罗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

从鲁四老爷、鲁镇的普通老百姓,还有作者“我”的行为,可以看出他们对待祥林嫂在精神以及灵魂的态度。我们可以这样说,他们从精神上、灵魂上残酷地虐杀了祥林嫂。他们的行为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封建观念的驱使,祥林嫂是封建思想的牺牲品,鲁镇上的人包括鲁四老爷也都是封建思想的牺牲品。结束语:

家族忠孝伦理作为传统文化的部分组成, 在几千年封建社会发展中, 自觉地与巩固封建统治秩序的历史要求相适应, 在稳固社会的同时自身也得到坚固, 忠臣、顺民、节妇的追求成为中国人的一种集体无意识。于是,无数像狂人、孔乙己、祥林嫂这样的人就被封建社会和它的忠臣、顺民们给无情得吞噬了。(百度文库摘录整理)

我有感于鲁迅的“吃人”文化,由此想到了一个民族之所以长久源于这个民族的文化,来源于这个民族的人们的意识形态,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企业、一个家庭,它们都离不开一个核心:基于文化的价值取向。所以要改朝换代或建立一个稳固的企业或家庭都离不开从文化入手形成一个文化系统,使里面的人真正得以熏陶或浸染,其结果,在观念上他们同样以这套思想来对待他们自身,这就是民族精神、企业文化、企业精神、家庭教育等等所带来的魅力啊!参考文献:

郜元宝《鲁迅精读》

张梦阳《中国鲁迅学通史》

孔庆东《正说鲁迅》

周晓明、王又平《现代中国文学史》

熊敬忠《“吃人”——— <狂人日记>旧礼教批判的独特视角》

李斌 《 <狂人日记>对家族制度的暴露与批判》

下载浅论 “仁义道德”之“吃人”本质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论 “仁义道德”之“吃人”本质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吃人的社会——《骆驼祥子》读后感

    吃人的社会——《骆驼祥子》读后感 这能怨谁,怨祥子吗?不,他一生都在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坚持着。但是,虎妞不久后难产而死,祥子为了安葬虎妞,卖掉了车。 第一次,他从自己的茶里省,从......

    2012高考备考作文之现象与本质

    望穿心灵的迷雾 为什么干瘪,瘦小,无光的种子能长出饱满、金亮的玉米,而饱满、金亮的种子种出的玉米却大幅减产呢?因为决定玉米品质的不是种子的外观,而是种子内部的基因,基因才是......

    本质安全

    本质安全隐患排查及防范措施处理方法 生产科 1、存在问题:二1 12040胶带顺槽沿空掘巷,顶板破碎,特别是过钻场期间,易片易冒 防范措施:严格执行敲帮问顶制度,过钻场期间提前变更棚......

    本质安全

    安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社会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安全教育的施行,可以看成是一个“外推力”,受教育的个体是否会发生行为的改变,要看这个“外推力”,并经过自我消化和......

    企业文化本质

    企业文化 第一文 一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 所谓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 中所形成的企业多数成员价值标准和所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行为规范 企业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

    5本质

    26、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包含的要点是 A、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B、社会公正、公平、公开 C、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D、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2、在党的八大上,提......

    社会主义本质浅论★

    社会主义本质浅论 ——兼谈深圳改革开放经验关键词: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质、邓小平理论、深圳、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制度,是指生产资料由一个国家中的全体公民共同占有的一种社......

    “吃人”文化——论鲁迅小说中的吃人问题

    “吃人”文化 ——论鲁迅小说中的吃人与被吃的问题 文章摘要: 作为小说叙述人的作者,对历史和社会现实有着深切透彻的理解。在他的小说中,如何改变国民性,唤醒民众的斗争精神,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