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现(共5篇)

时间:2019-05-14 14:39: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述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述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现》。

第一篇:论述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现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现,是指美是人类自由创造劳动实践的产物。马克思的实践唯物论认为,人类的物质生产实践创造了“自由自觉的人类”,创造了现实的人类的社会。人类的物质实践活动是一切人的社会现实生活、一切社会历史现象、文化精神现象包括美的现象的最终根源。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了美”。这就道明了美来之于人的自由创造,源之于社会实践。因此,所谓美,实质便是人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特殊结晶。所谓美的本质就是通过社会实践的途径,人在创造性的对象世界中具体生动地显现自身的本质力量,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积极地肯定与确证。

最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强调美是对事物的一种“感性”的显示,即美是具有一定的具象的,美是具体可感的,否则就难以进入人类真正的审美领域。

审美价值是通过在情感上具有感染力的具体形象表达的。美的事物都是具体情感的个别形象。如美的躯体,离开形象美的生命也就无所寄托了。黑格尔认为 “美的生命在于显现”,所谓“显现”就是离不开感性形势;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认为“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他提出“个体性是美的最根本的特征”。所谓“个体性”就是指事物的可感的具体形象。美的个体性决定了美的丰富性、多样性,美是一个五光十色的、丰富多样的感性世界。

第二篇: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 在人类思想史上,马克思第一次对人的本质作出科学界定。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主要有三个命题:一是“劳动或实践是人的本质”;二是“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三是“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关于第一个命题,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这一思想,提出人的生命活动具有特有的方式,即实践或劳动。实践活动是人和动物的最本质的区别,也是产生和决定人的其他所有特性的根据。在马克思看来,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物质生产,和作为动物的生命活动的生产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把自己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将自然界和自身当作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并能够利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工具,既改造自然界,也改造自身。关于第二个命题,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认为,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人类社会存在两种关系,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人的本质离不开同自然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一切现实的人都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一切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主要的社会关系,是“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人们进一步形成了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宗教的以及行业间的等复杂的社会交往,并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映现着人的本质。关于第三个命题,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这里,马克思不仅赋予需要以前提性,而且赋予它以普遍性、永恒性和能动性。马克思还特别强调指出,“需要的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的不断改变和发展的历史。离开了人的需要,人的一切实践活动和一切社会关系都将不复存在。可见,这一命题不仅涵盖了前两个界定的内容,而且揭示了前两个界定的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这一界定,是对前两个界定的综合。

马克思的这三个命题是相互统一的有机整体。把握人的本质应当贯彻三者统一的原则。一方面,一定的社会关系是人的活动的具体的历史形式,它的性质和变化都是由实践活动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的;离开实践活动,就不可能产生人的社会关系,也不可能满足人的需要,人就失去了人之为人的具体本质,剩下的只是空洞的“类”的抽象。另一方面,社会关系作为人们活动的组织方式,又是人得以存在和人的活动得以进行的必要条件;离开一定的社会关系,人和人类活动都是不存在的。在现实的人身上,实践活动是内容,社会关系是形式,人的需要是动力。只有正确地理解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从三者相统一的基础上进行考察,才能全面把握人的本质。如何在马克思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人的本质作出更明晰的界定?这需要澄清对马克思三个命题的误读。

第一,有一种观点认为“劳动或实践是人的本质”的命题,带有人本主义色彩,是不科学的。马克思冲破人本主义的桎梏,明确提出实践性是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本质特性。他说,人能够“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是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可见,把“实践”看作人的本质,是马克思的成熟观点。人的本质离不开“劳动”,但“劳动”本身并不就是人的本质,只有透过劳动现象才能把握人的本质。

第二,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命题,一些学者认为这个命题是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规定和经典表述。我们认为,人的本质离不开“社会关系”,但“社会关系”本身并不就是人的本质。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不能忽视马克思关于在其“现实性上”、“总和”的规定。马克思指出,只有从人的一切社会关系入手,系统整体地考察人的本质的复杂结构即社会关系的总和,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个命题与其说是马克思在对人的本质下的定义,不如说是马克思提出了探究人的本质的科学方法。

第三,关于“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的命题,有学者认为,人的需要与人的本质之间有严格的区别,不能把人的需要理解为人的本质。这里,忽视了马克思提出这一命题的背景和前提,马克思所谈的需要是与人的社会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的需要本质上是自然物质长期进化的产物,是历史地形成的,被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着。人的需要从根本上同人的社会存在相联系,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的客观必然性。还有学者把“需要”本身理解为人的本质。人的本质离不开“人的需要”,但“需要”本身并不就是人的本质。譬如,任何人都有衣食住行的需要,这些“需要”本身并没有多大的区别。正如我们无法通过一个人所吃的食物、所穿的衣服、所住的房子、所开的汽车来判定一个人的本质,他们的区别仅仅在于消费水平上的差异。但是,如果进一步分析这些需要内容的占有途径、取得方式和消费态度等,便不难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巨大差别。

我们认为,人的本质可以界定为:人基于某种需要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在所从事的实践活动过程中不断生成的历史存在物,即为我的、自觉的、社会性的实践活动过程中的生成物。人正是由于在某种动力(需要)的驱使下,在一定的社会关系里所从事的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才获得人之为人的真正本质,成为具体的、历史的人。根据这一界定,可以这样理解:人之所以为人,而区别于动物的最根本的特征是实践;群体之所以成为群体,而能够相互区别开来的最根本的特征,是实践中形成的不同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之所以为每个人,而能够彼此区别开来的最根本的特征,是基于一定的需要在不同社会关系和不同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独特个性。总之,人的本质只能在实践活动中得到生成、体现和确证。这种实践,是基于某种需要所进行的实践,而离开人的需要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第三篇:谈谈你对“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一命题的理解。

谈谈你对“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一命题的理解。

所谓人的本质力量,就是说,人身上有物质性、动物性,古有自然力量的一面,但人身上还有精神性,社会性因素,故人还有思维力量、意志力量、情感力量的一面。人不仅能从社会角度去感受世界,还能创造世界,美化世界,因此,人的本质力量是一种自由创造的力量。所谓对象化,就是说人不是像动物一样只是消极地适应世界,而是能按照客观和自身目的能动的创造世界,吧自己的聪明才智等本质力量灌注到对象中去,使对象活起来,成为自己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创造。

美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都是在人与现实所发生的审美中形成的,在这里,首先涉及的是作为主体的人必须具有欣赏和创造美的本质力量。其次,作为客体的对象要具有审美的属性。再次,主客体之间要发生相互转化和对象化的关系。因此,我们说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就是指人按照没得规律,按照对象的性质和特征,在对象中进行自我创造,从而吧对象塑造成美的形象。

在悲剧人物的苦难和死亡之中,蕴寓着社会内容和社会意义,正是它使悲剧具有了美学价值。单纯、孤立的个人的不幸和灾祸没有悲剧美的意义。美学史上有的人之所以认为欣赏悲剧是不近人情的事,主要原因是他们只看到悲剧人物的磨难飞痛苦以至死亡,而没有看到在人物的苦难中所包含的社会内容及其意义的缘故。只有把悲剧人物的不幸和一定社会联系起来,他的毁灭才超出个人的性质,带着巨大的社会意义。悲剧冲突是社会冲突,是相对弱小的新生力量与强大反动势力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和斗争,悲剧则是这种冲突及其必然结局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像《窦娥冤》就深刻反映了元朝封建社会的官府昏愦腐败、草菅人命,流氓无赖横行无忌、欺压良民的黑暗现实,?《祝福》则深刻揭露了封建宗法势力和迷信思想对劳动妇女的残酷迫害。

喜剧与悲剧一样,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由的。首先以所谓“否定性喜剧”来说,由于历史在合乎规律地运动着它必然要把那些陈旧的生活方式变成喜剧对象。旧事物虽然已经失去了其存在的必然性与合理性,但它们总不会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为掩饰自己违背历史发展的本质,它们就总是千方百计地以合理的、进步的面目出现。这就势必形成本质和现象的强烈对比与不协调,造成各式各样的喜剧性现象,而且一般说来,可笑的对象本身又总不会以为自己是可笑的这就越发加强其喜剧性。那些人物的言行,愈是装得崇高一本正经,事情的进展愈是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也就愈合乎情理地揭示出他们虚伪欺骗的本质,因而喜剧的效果也就愈强烈。例如卓别林的《城市之光》,影片一开始就从纪念像揭幕式与意外地发现在雕像上睡着流?良汉一事,运用崇高庄严与狼狈可笑的相互反衬和强烈对比的艺术手法,极富于喜剧性地嘲弄了那些宣称城市幸福繁荣的正人君子,并对流浪汉寄予深切的同情。

第四篇:马克思与萨特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比较

【摘 要】 本文分别介绍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和萨特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分析了萨特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区别与联系。认为,萨特与马克思研究人的本质问题的出发点各有不同,关于群体和个体的侧重点不同,对自由的看法不同,对主体能动性的理解也不同。但他们共同奠定了人认识人的本质问题的基础。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萨特;人的本质;认识比较

关于“人的本质”问题,东西方的回答也是有争议的。萨特宣称马克思主义忽略了“人”这个重要问题,使马克思主义出现了“人学的空白”。因此,他认为存在主义是一种能把传统理念忘掉的“人”,是被召回来的“人学”,并以此来填补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空白”①。但从哲学史上的各种回答来看,只有马克思对“人的本质”问题给出了一个全面而准确的答案。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马克思人的本质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到费尔巴哈的自然人本主义,再到实践的人的本质理论过程。马克思和恩格斯汲取了人类先进的思想文化精髓,特别是吸收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合理内核和黑格尔的辩证法,准确地做出了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马克思借助人类的实践活动来改造客观世界,进而确立自己的存在方式,证明人的内在本质。[1]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是在对费尔巴哈和黑格尔的理论观点深刻剖析的基础上进行批判继承发展而来的。

1、关于人的本质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否定了从单个人出发来研究人的本质的方法,正式确定了人的本质的社会关系的诠释角度。他认为,正是因为人的需要才引发出人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关系,“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需要才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劳动创造了人,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劳动实践活动中并不是孤立存在、彼此分离的,而是有着一定的社会关系,人的本质就在这种社会关系中形成的。[2]在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中,劳动、社会关系和需要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来决定的,人一出生就融入到了社会关系中,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人。马克思认为,“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类本质”,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在社会中的需要即人的本质。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特征为:其一,人的本质是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人的社会属性以人的自然属性为物质承担者和前提的;其二,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实践的,而并不是抽象的。人的本质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的基础是它的实践性;其三,人的本质是全面的、具体的,在阶级社会中,人的本质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其四,人的本质是动态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马克思特别指出人的本质为“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

2、关于人的本质与人的价值

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出了人的本质,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探究了人的价值问题,全方位地论述了人的价值及其实现的可能性,也为我们树立正确的“三观”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南。人的本质决定人的价值,人的价值体现着人的本质。人作为客体,其存在及其属性、实践的成果以及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的物化成果对人的需要的满足,这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相互统一。人的价值的实现是研究人的本质的最终目的,人的本质力量体现了人的价值,人的本质是人的价值的内在结合。马克思曾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已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4]这就充分说明了人的需要的尺度就是所谓的价值尺度,价值是由主体需要和客体属性两个部分构成的。人的价值只能是现实人的价值,人的价值取决于为人类社会做出的贡献,人的自我价值只能通过人的社会价值得以体现。

3、关于人的本质与人的解放

人的解放包括人的劳动力的解放和人的社会关系的解放,它是使人们之间的关系及人所在的世界真正回到人本身。人的本质是人的解放的基础,人的解放是对人的本质的复归。因此,人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所要回答的首要问题。马克思认为,人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取得人类最终的解放。人类最伟大的制度就是在工人阶级代表全人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下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因此,只有工人阶级赢得了全人类的解放,人类才能实现最终的解放。[5]无产阶级只有摧毁构成官方社会的整个上层,消灭一切剥削压迫制度,才能获得自己的翻身解放。无产阶级的主张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消灭私有制!无产阶级最根本、最重要的口号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马克思强调只有消灭雇佣劳动,才能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劳动解放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致的,人的自由联合的劳动能真正实现才是人类的解放。

4、人的本质的发展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主要包括:一是“劳动或实践是人的本质”;二是“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三是“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它意味着“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全面发展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此外,人的全面发展也是指人的自由发展,包括“各种能力得到自由发展”,“所有才能的自由发展”,“个人独创和自由的发展”等。[6]人的个性自由而全面发展是指人作为主体,摆脱其内外部一切束缚,使人的各方面都能得到协调可持续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社会的发展影响和制约着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马克思认为,将来的社会肯定会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新社会,“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7]只有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充分实现人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平等,进而使每个人都获得真正的自由,充分发展自己。

二、萨特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

1、存在先于本质

“存在先于本质”作为萨特存在主义理念的核心,这个想法来自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社会性本质形成的基础。因此,萨特的存在主义也被人们称之为“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萨特深刻剖析了胡塞尔的现象学本体论,并进一步提出了“人的存在先于本质”,“人的实在”先于本质。人,“在把自己投向未来之前,什么都不存在;人只是在企图成为什么时候才取得存在”。如果存在先于本质的话,人就应该对自己是怎样的人负责,更是对自己的个性负责,对所有的人负责。[8]人的存在之所以先于本质,是因为:其一,上帝根本不存在,人并不是上帝按照人的概念把人创造出来的;其二,人是个别的人,没有普遍的人性。既然上帝并没有创造人,也没有人的普遍性,那么人首先得存在,然后才能创造自己的本质。“人的存在先于本质”是萨特关于存在主义哲学的落脚点,它强调是要造就人的本质,要解决哲学的问题,存在问题是首要解决的。在萨特看来,存在就是“自我”,即人的主观性。“本质”就是萨特所说的“现象之有”,是一物所特有的定性。“存在先于本质”包括:第一,“存在”首先是自我的存在,人的自我存在决定了人的本质。第二,在萨特看来,人不是绝对的自由,人们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自由选择,以实现个人选择和自我设计,不接受客观外在存在的任何约束。所以,在萨特的自由观影响下,他的“存在先于本质”哲学原则才得以形成,并以此来区分人与物的不同。

2、自由与存在

萨特在他的“存在先于本质”这一原理中提出人是绝对自由的。存在先于本质即人首先得存在着,他的本质是由其进行自由选择来决定的。因此,自由与存在是紧密相连的,由于人是由人产生的,人就是自由的。在他看来,既然自由是意识存在的方式,那么意识就是自由的意识。意识又是每个人都有的,所以自由也是人类普遍的属性。萨特认为“人的自由先于人的本质,并使该本质的存在成为可能,人的本质存在于他的自由之中。我们称为自由的东西和‘人的实际存在’是无法进行区别的。人并非首先存在着以便后来成为自由的,在他的存在和他是自由的这二者之间并没有什么区别”,“人存在的本质”正是在于他的自由。人的本质是自由的,人的自由又是建立在虚无上的。

3、自由与选择

萨特认为,“自由”是个人绝对“选择的自主性”。对于人来说,选择可以没有任何条件而得以实现,每个人不仅可以自由地选择其本质,也可以自由地选择其行为。人不能处于选择自由以外,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放弃也是自由选择。萨特也看到如果离开现实,忽略一切社会关系去“自由选择”,这肯定是行不通的,于是他只好把“自由”从现实生活中转移到精神生活中,只把自由作为个人的纯粹的主观选择。很明显,萨特的这种“自由”只存在于个人的主观想象中,它与现实是脱离的,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可能实现的超验的自由。

4、自由与责任

萨特在主张自由选择时,把个人承担责任的问题提了出来。他说:“我们用‘责任’这个词,在他的一般意义上,就是指的一件事或一个对象的无可争辩的创造的意识,在这个意义上,人的责任是势不可挡的,因为正是通过它才发现这里有一个世界”。一个人在道德上应该承担责任,这对伦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还说:“假如我对于一种不仅涉及自己,而且涉及全人类的选择,这也不能任意而为”。一个人在进行选择时,要做到自我控制和道德上的诚实,不能胡作非为。但是,这种道德责任只是形式上的,与其自由选择观点不一致,他认为人在做出选择时不会有什么动机和目的,选择是无理由和不可知的。萨特的承担责任,只是对一个人的选择的“自由”负责,这样的“负责”却是极其空洞的。他说:“人可以做出任何选择,但只是在自由承担责任上”。[9]人对自己的选择行为要承担责任,但他承担道德责任时应该有个限度。但萨特夸大了责任的限度和个人意志的作用,把个人意志作为道德责任的唯一基础,否认了道德责任的社会根源。

5、自由与必然

在萨特看来,如果承认了必然性,人的自由就要受到限制,人也会被必然性所奴役,人就不能称之为人而变成了一个没有“自由”的东西了。他的无神世界指的是建立在否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基础之上的世界,这个世界上既没有上帝,也无所谓物质的客观规律和自我运动,人的行为是绝对自由的。很显然,这种自由是盲目的绝对自由。[10]萨特认为,人就是上帝,但上帝不能支配人,客观规律也不能制约人,人是绝对自由的。他的“人是绝对自由的”理论不但不成立,也根本没有存在的可能。萨特不承认客观的必然性,而强调人的能动作用,但把人的这种能动性夸大到了绝对的程度,从而走向了主观唯心主义。

三、萨特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区别与联系

1、萨特与马克思研究人的本质问题的出发点各有不同

萨特主张从意识的意向性出发,从人的存在出发,他主张个人的存在先于人的存在,人的存在又先于世界的存在,而意识的存在则更优先于人的存在。“存在先于本质”,先有“自我感觉到的存在”,才有“本质”。萨特曾说过:“除了人的宇宙,人的主观性宇宙外,没有别的宇宙”。显然,这里所说的“存在”只是个人主观存在,这从根本上否定了客观世界的真实存在,从而又陷入了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主观唯心主义的泥潭。而马克思主义则坚持从历史的实践性出发,从物质出发,把存在理解为客观真实性,把人的存在解释为在自然基础上的社会性存在。[11]

2、关于群体和个体的侧重点不同

萨特重视个体发展,注重人的主观意识,过度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自我,推崇人的自由选择;马克思认为,人都是群居动物,人居住的世界即“人的世界”,社会的主体是人。人存在于社会当中,人在社会中都有着一定的社会关系。人们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人的本质也在于人的社会属性,马克思注重人是生活在群体社会里的人,因此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解放也是全人类的解放,不是单个人,也不是少数人的解放。

3、对自由的看法不同

萨特认为,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自由的,都具有行动选择的自由,而且是绝对的自由,但他不断被否定和创造着自己,发展着自己,正因如此,人从根本上来说是自由的。马克思则认为人的自由是相对的,他认为人的自由选择是受到某种事先预定好的事实约束的,因为人一出生就生活在一定社会的历史环境中。承认客观必然性的存在,并不排除人的创造性活动,也不排除人的自由。在客观规律下,人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中争取自由,这种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利用。

4、对主体能动性的理解不同

萨特离开了实践,认为人的主体能动性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超越历史,夸大了主体能动性。马克思则是以实践为基础,认为人的主体能动性是主体在认识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体现出的能动的创造力,人的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是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对规律加以运用。

马克思与萨特都反对传统的先验人性论;都否定人有先天的普遍本性;都否定机械的环境决定论;都主张创造性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人有创造性,但动物却没有;他们都认为人的存在是一切关系的基础和起源,都主张存在第一性,都承认人的客观实在性;马克思和萨特都突破了传统人性的局限性,二者都否定了人有生而就具有的普遍本性,认为人的本质都是在后天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和马克思“任何人的解放问题”共同奠定了人认识人的本质问题的基础。

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是把人的本质与人的存在割裂开来,把人的本质说成是由人的主观性自行创造出来的,结果误入歧途。这样抽象的人的本质观,对于任何时代、社会和个人都是不适用的。哲学中关于人的本质的探讨也是百家争鸣、层出不穷的。萨特存在主义和马克思的“人学”理论奠定了人的本质问题的基础,对两者进行相关性的研究有助于了解人的本质,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认识人的本质对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人的本质认识更需要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第五篇: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

李健: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

2015年5月22日

“人是什么”(或“我是谁”、或“什么是人”)的问题是哲学的重要问题,是人学理论的元问题。在马克思哲学里,“人是什么”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而不是恩格斯理解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因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只能区别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而马克思哲学超越了旧唯物主义。)“人是什么”的问题直接指向人的本质,可以说马克思哲学体系是建立在人的本质的问题之上的,即马克思哲学体系是以人的本质出发而展开的,对人的本质的回答就成为了马克思哲学的理论起点。要真正理解马克思哲学,就得从正确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问题开始。如果误解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问题,就会必然导致对马克思哲学系统的误解。

一、人的本质不应表述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一)学界误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共识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出自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1卷第501页。)

列宁在《卡尔·马克思》中指出,“旧唯物主义主义者抽象地了解‘人的本质’,而不是把它了解为(一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下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列宁文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1卷第34页。)之后,“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定义得到了确定。列宁批判旧唯物主义者把人的本质作抽象理解,忽视了人是一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下的人,这显然是符合马克思的思想的,但是列宁认为把“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理解为人的本质,这就背离了马克思的本来思想。

中国学界也普遍认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概括,而且写进了教科书。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一个命题,常常被作为练习题或考题。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的一句行话,成为了学生心目中的一个基本常识。

(二)部分学者对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提出质疑

丁立群认为,“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在其论断的前面增加了一个限定语:‘在其现实性上’。我认为,这一限定语同时还是一种与‘理想性’相对立的时间性界定。”(丁立群,《“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被误解的命题》,《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3年第1期第66页。)丁立群注意到,马克思在其论断的前面增加了一个限定语:“在其现实性上”,并提出“理想性”的人的问题,但没有发现马克思关于“理想性”的人本质为何。

胡存之和孟庆艳共同撰文认为,与现实人相对应的是理想人,理想人就是本体存在的人,“理想性的人,即确证人的本体存在的人。这种人我们可以看作是形而上的人,因为它根本不存在也不能存在于人的现实之中。”(胡存之 孟庆艳,《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不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另一种视野》,《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3月第31卷第2期第90页。)胡存之和孟庆艳提出与现实人相对应的理想人是有意义的,但又误把理想人理解成了本体人、形而上的人,这是背离马克思哲学的整体思想的。我们知道,马克思哲学是历来反对抽象的本体和形而上学的。马克思也是坚定反对费尔巴哈把人理解为抽象人,“他从来没有看到现实存在着的、活动的人,而是停留于抽象的人。”(《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30页,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胡存之和孟庆艳还认为,理想人“它根本不存在也不能存在于人的现实之中”,如此理解,则人的本质是无法实现的,这也是背离马克思哲学的整体思想的。

王清涛认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的异化本质,“马克思从对人本质的异化形式的批判中发掘人本质的真正内涵,继披露‘法’‘国家’‘宗教’‘抽象的人’是人本质的异化

分形式之后,马克思把‘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归结为人本质异化的总形式。”(《马克思学说体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5月第1版第127页。)王清涛忽视了,马克思批判宗教、抽象的人等,恰恰是让人回到现实性,但马克思又不满足于现实性,从而要改造现实。

以上几位学者都对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提出质疑,并发现了其中的悖论,但还未真正发现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

(三)人的本质不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文本依据

马克思明确指出,“人的本质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这句话可以看出,马克思否定了人的本质是现实性的。可见,“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并不能作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马克思还明确批判现实中的社会关系,“必须推翻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马克思也明确反对异化劳动关系,“(异化)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同样使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使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相异化。”(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3、11、159、163页,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如果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马克思又主张推翻现实中的社会关系,这就会出现自相矛盾。

二、“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

马克思明确表述过人的本质的问题,“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所以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马克思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附录为《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的摘要》),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第3版第170页。)马克思在表述“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没有任何限定语,是一个确定的完整的命题表述。

(一)“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包含的维度

“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包含的三大维度。“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之“联系”是一种辩证法,不是孤立的静止的社会关系,而不像费尔巴哈一样,把人的“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01页,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之“社会”是一种类存在,是一种实践的类生活,而不是一种抽象的普遍性。“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之“真正”是一种自由的社会联系,“真正的存在是社会的活动和社会的享受。”(马克思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附录为《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的摘要》),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第3版第170页。)“如果人把他自己的活动看做一种不自由的活动,那么他是把这种活动看做替他人服务的、受他人支配的、处于他人的强迫和压制之下的活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65页,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

(二)“真正的社会联系”相对于“现实的社会联系”

马克思在论述“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后,提出“真正的社会联系”相对于“现实的社会联系”。“人同自身相异化以及这个异化了的人的社会是一幅描绘他的现实的社会联系,描绘他的真正的类生活的讽刺画。”(马克思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附录为《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的摘要》),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第3版第171页。)马克思是反对现实的社会联系的,因为现实的社会联系都是异化的社会关系,而这种异化的社会关系正表现为“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马克思是反对现实性的人的本质,“人的本质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3页,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

(三)“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指向平等之价值

“人的本质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在既定的现实中是无法成全人的本质的,需要主动的改造现实,从而创造新的社会联系。即改造不平等的异化的社会关系,创造平等的社会关系。

这就是无产阶级要联合起来,对压迫阶级进行斗争,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既然人的生命的现实的异化仍在发生,而且人们越意识到它是异化,它就越成为更大的异化;所以,对异化的扬弃只有通过付诸实行的共产主义才能完成。要扬弃私有财产的思想,有思想上的共产主义就完全够了。要扬弃现实的私有财产,则必须有现实的共产主义行动。历史将会带来这种共产主义行动,而我们在思想中已经认识到的那正在进行自我扬弃的运动,在现实中将经历一个极其艰难而漫长的过程。但是,我们必须把我们从一开始就认识到这一历史运动的局限性和目的,并且有了超越历史运动的觉悟这一点看作是现实的进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231-232页,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

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改造现实之不平等的异化的社会关系,就是在实现人的本质——“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当共产主义的手工业者联合起来的时候,他们首先把学说、宣传等等视为目的。但是,他们也同时产生一种新的需要,即交往的需要,而作为手段出现的东西则成了目的。当法国社会主义工人联合起来的时候,人们就可以看出,这一实践运动取得了何等光辉的成果。吸烟、饮酒、吃饭等等在那里已经不再是联合的手段,不再是联系的手段。交往、联合以及仍然以交往为目的的叙谈,对他们来说是充分的;人与人之间的兄弟情谊在他们那里不是空话,而是真情,并且他们那由于劳动而变得坚实的形象向我们放射出人类崇高精神之光。”(《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232页,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这犹如中国红歌所唱的:“河深海深不如阶级友爱深。”

总之,马克思既主张回到现实,又反对现实。相对于抽象之现实,马克思是肯定的;而相对于理想之现实,马克思是否定的。抽象人和现实人是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关系。理想人和现实人是应然和实然的关系。真正的人的本质从实然转变为应然的过程(要在新的现实中实现)。这也是马克思关于现实的否定之否定的理论和运用。

网络编辑:嘉扉

下载论述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现(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述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现(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美是人的主观感受

    谢谢主席,首先我要问一下正方辩友,什么是美,我们判断美的标准是什么,如果符合你们所谓的客观标准的才称之为美,那么为何会出现楚王好瘦腰,唐皇爱丰满,难道客观标准会随时改变吗,如果......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 摘要: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在同一历史过程中彼此促进又相互制约,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既是社会全面......

    人的本质安全研究(共5篇)

    人是本质安全型企业创建的实施者,同时,又与物、系统、制度等要素一起构成本质安全有机整体。相对于其它三个方面要素,人的本质安全具有先决性、引导性、基础性的地位。正是由于......

    关注人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关注人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60页)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更好地维护了资本......

    人美美术教案(共5篇)

    人美版第11册美术教案 德育纲要要求 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

    马克思是如何说明劳动是人的类本质的15篇

    马克思是如何说明劳动是人的类本质的呢?他主要是从人的生命活动和动物 的生命活动具有不同的性质,从而人和动物与周围环境发生不同的关系和作用的 方面来说明的。“动物和自己......

    论文: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塑造本质安全型人

    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塑造本质安全型人马文斌陈家沟煤矿安检科二〇〇九年五月六日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塑造本质安全型人陈家沟煤矿安检科:马文斌摘 要:介绍了陈家沟煤矿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