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春节民俗变迁状况的调查(样例5)

时间:2019-05-14 15:57: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春节民俗变迁状况的调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春节民俗变迁状况的调查》。

第一篇:对春节民俗变迁状况的调查

对春节民俗变迁状况的调查

朱梦婷 1104011034 冯玉青 1104011008 前言:

关于春节的传说有很多,这也使得民间基于此衍生出各式各样的节日活动。这些活动在 岁月中逐渐消淡了本身的含义,演变成为了春节的民俗习惯,从辟邪之技幻化成 对新一年的庆贺和美好希冀。而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我国大范围的农村步入城市化的进程当中。春节的民俗习惯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无声地变迁,一部分无法适应新时期而悄然消逝,一部分在找到了新的方向后焕发生机。处在中国不同地方的民俗习惯在早有其特色的同时面对相同的挑战,本文综合不同地区的春节民俗习惯进行分析对比研究,找寻在 21 世纪的今天,春节民俗习惯新模样。

1、调查时间:2013年1月17日~2013年1月24日

2、调查地点:合肥市肥东县店埠镇及其周边地区。

3、调查人:朱梦婷 冯玉青

4、调查方式:通过上网搜索资料、走访调查以及调查问卷的方式来调研当今社会与过去的 春节习俗的差异。并且对比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深入挖掘经济发展对春节风俗的影响。

5、调查目的:1.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各地不同人群传统春节习俗的变化。2.通过深入各家走访调查,调研不同时期的春节习俗变化。3.通过自身的生活体会,感悟时势变迁对传统春节的习俗的影响,分析研究 春节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4.通过访问了解不同地区不同习俗的历史发展,明天社会的作用和内涵。

对于春节的介绍: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民过 春节已有4000 多年的历史。中国的春节源远流长,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从古至今都 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 淡化以外,年节的主要习俗,大多得以继承与发展,但原本的面貌都 发生不小的变化。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 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观念。历经千百年的积淀,异彩纷呈的春节民俗,已形成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长,对亲情、友情、和谐、美满的渴求更加强烈,春节等传统节日重新受 到了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文化的崭新发展,伴随着许多春节。

春节习俗的变迁:

春节的大致变化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的人会选择回家同父母家人一起过年,只有极少数人单独过春节。从这方面看来春节,团圆两个字任然非常重要,中国人追本溯源的思想仍然比较牢固。除夕夜时,一半以上的被调查者选择一直呆在家里和家人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自 1983 年开始,除夕看春晚也逐渐成为了习惯,甚至成为传统,很多在中国过年的外国人也说除夕夜不看春晚不像过年,央视春晚 既丰富了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深深的影响了我们春节的习俗。另外,外出走亲访友是一些人的选择,但是不同的地域所占比率有所不同,比如处于北方极寒地区的呼伦贝尔人们大多选择呆在家里看春晚,在南方则多一些。春节人们的娱乐方式也更加的多样化,有近一半的人仍然同以前一样,春节期间吃喝玩乐,也有一些人选择旅游过春节,而且今年的出国旅游过春节的人数较去年多了一倍以上。民以食为天,春节在吃这方面上同样也发上了变化,以前南方的广东福建等省市有捞生的习俗,时间久了这一风俗随着华人的外迁传到了新加坡、马来西亚 等地,而近年来这一习俗在广东等地也不像以前一样盛行,反而在新加坡等地非常红火,人们不论再家里还是出门串亲戚都要用长长的筷子“捞生”,意图日子 红红火候,家人平平安安。除夕夜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守岁来源很早,这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除夕晚上,与家老小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这是中华民族至今仍然很重视的年俗。“是夜,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 以后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唐杜甫诗中已提及:“守岁阿咸家,椒盘已颂花。”守岁,通常大人围坐畅谈,通宵不寐,取意对逝去的岁月眷念,对新的一年殷切期望,也表示精力充沛,龙马精神。《雷州府志》记载有清嘉庆年雷州守岁的习俗:“元日夙 兴,焚香,烧爆竹,设‘清席’,祀香火神及祖先,曰‘供岁饭’。”所谓“夙 兴”,就是午夜 12 时,父母长辈叫醒小孩起床,踏新年地,穿新衣服,给压岁 钱。查得资料在陕南汉阴,过去有烤火守岁,“三十晚上的火,十五晚上的灯” 之说,大年三十没有烤火就没有过年气氛,因此,即便是气温回升,也得烧火,一家人边拉家常边等待新年的到来,用通宵的不眠换取新年的顺利。守岁的关键,则在于和家人聊天,在于将心理包袱放下,一家人靠在火旁静下心来拉家常。经调查近几年来的春节,守岁的人越来越少,人们是或看电视,或睡觉、打 牌、上网,几乎无人静下心来守岁。虽然很多现代人将“网上守岁”、“打牌 守岁”等都归于守岁,然而守岁净化心灵、让灵魂通过安静“回家”的作用似乎正在消逝。拜年的方式 20 世纪 50 年代的时候,晚辈给长辈拜年,是要亲自上门作辑磕头。小孩要想拿到压岁钱,更必须向父母、祖父母拜年,下跪磕头。如今随着互联网日渐普及,网上拜年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比如 2010 虎年春节最火的网络拜年方式之一就是在开心网上拜年。很多亲戚同事朋友都在开心网上,在开心网上拜年成了最省力、省钱的拜年方式。据相关报道说,仅农历大年三

十、初一两天,就有超过1亿人次通过开心网互相拜年,传递祝福。而且网络拜年更出了视频拜年等新花样,为大家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随着城镇化及人口流动速度的加快,中国的社会结构也在发生变化。一些亲朋好友亲自见面、亲自拜年比较难做到,这样,比较方便的电话拜年、短信拜年 以及贺卡拜年被人们逐渐的接受。平常的时候同学之间群发短信拜年祝福的理由很多,但是,同质化祝福容易冲淡真情,这也已引发不少人的忧虑。有不少人在感叹群发短信拜年祝福没意思的同时,又无奈地也在随大流。这也是生活节奏变快人们见面机会变少的一种无奈,同时也映射出一些问题。春节禁忌 因为正月是一年之始,一些人往往将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运好坏的兆示期,新年的时候尤其的重要,因此旧的时候过年的时候“禁忌”特别多。在言语方面, 凡是“破”“坏”“没”“死”、、、、“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说出口。而且也机会 婴儿啼哭,因为人们认为啼哭是“没头彩”,兆示疾病、凶祸。所以这一天即使小孩惹了祸,也不能打他或者呵斥他,以免他啼哭不休。在行为方面,端杯、盘、碗、碟要格外小心,不能打坏,当不慎打坏时,人们要说“碎碎平安”,意指岁岁平安来冲走打碎器物的不吉利。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不科学或者不方便的禁忌逐渐被淘汰。在南方,现在取水一俗基本上已经徒有形式了,禁扫地这一习俗也正在慢慢被淘汰,因为春节期间燃放鞭炮,人来客往,地上纸屑、垃圾特别多,不打扫一下的确有碍大雅。以前,纯洁的时候忌死人,也忌办丧事,因为这将给家里带来不祥。同时,也会忌该天理发,因为人们在这一天总喜欢把理发同办丧事联系起来。但是现在不同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有了很大的提高,丧葬的习俗已经不多见,不过理发的习俗仍有不少地区沿用。饮食方面,旧的时候在这一天严禁吃药,但是人们难免有时候会生病,尤其是春节时候大鱼大肉,油腻过多,很多老人、小孩会犯消化系统疾病,所以这一禁忌也逐渐被人们所淡忘。

现代人们春节怎么过:

1、八成被访者选择在家休息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好不容 易能放个年假,大多数人选择在家休息。既能调节疲劳的神经,又有了难得和家人在一起团聚的时间。调查数据表明,在本次调查中有 80%的被采访者选择在家休息,而计划春节期间走亲戚的只有 18.57%,选择旅游的更是少之又少,仅占被采访者的 1.43%。

10.80.60.40.20系列1在家休息走亲戚旅游

2、九成被访者选择在家自己做饭 虽然大大小小的饭店早就开始推出各种年夜饭的订餐活动,甚至增添了各种 优惠、特色服务和娱乐活动来吸引顾客。不过从调查结果看,被访者中有 90%的 人还是选择在家做年夜饭,而只有 10.00%的被访者选择到饭店吃年夜饭。记者 在采访中了解到,人们选择在家做饭主要是想和家人在一起共同完成这意义不同 的“团圆饭”。一位受访者这样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一年当中有大半的日 子都在外面吃。过年了,就有几天时间呆在家里,还是自己一家人在一起做饭吃 有意思,热闹、有气氛。到饭店吃是省事,但过年不就图个热闹吗?”

在家做饭在饭店吃

3、三成多被访者选择短信拜年 现代通讯的发展使人们的交流方式更加多样化,拜年方式也从传统的“走亲 串友”多元化成打电话、发短信等多种方式。本次调查发现,人们在拜年方式选 择中,短信拜年所占比例最高,达到 35.76%。30.93%的被访者选择打电话拜年,23.14%的被访者选择登门拜年,还有 6.19%的被访者选择发电子邮件拜年,另外,3.98%的被访者选择了其他方式。现代通讯对人们生活的渗透力在过春节中也可 见一斑,越来越简洁的拜年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拜年方式0.40.30.20.10系列1短信电话登电门子邮其件他方式

4、近一半被访者过春节不会祭祀 按照习俗,过年都要祭灶。调查表明,31.78%的被访者表示过春节会祭祀,22.20%的被访者说无所谓,而 46.02%的被访者却表示过春节不会祭祀。一些古 老的春节习俗还是随着时代变迁在淡去。

春节是否会祭祀会不会无所谓 总结春节习俗发生变化的几个原因:

1.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人们不仅鼓了腰包,同时也解放了思想,文化的发展更提高了人们的口味。人们也是社会中的主体。思想解放的人们也逐渐打破一些旧俗,为春节活动的多元化创造了条件。2.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一些人对吃喝也就不会像以前那样在意,所以人们对于制作年饭的方式、途径有所改变。同时,人们生活中的享受资料所占比例增加。对于春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春晚的高要求也是人们对高文化生活追求的反应。旅游爬山等活动中所含的精神上的享受也逐渐为人们所追捧。使外出旅游爬山等活动的风气渐盛 3.经济上的发展,政治上的稳定,文化上的繁荣,都对春节活动的多元化提供了条件,奠定了基础,如果没有百姓的安居乐业,那过年丰富多彩的活动又从何谈起?过年方式多元化其实也就是国家稳定发展的表现,也只有国家的稳定发展才有现在以及将来丰富多彩的过年方式。受现代生活冲击,如今春节习俗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但是春节习俗在坚守中显示了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的领导下我国经济迅速 发展,各国各民族文化有着更多的交流,春节习俗也在其他文化的影响下发生变 化,期中一些不科学的习俗正在消失,人们的生活更加的健康。但是也要看到春节中一些习俗的消失、变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很多老人发 现现在过年时年味越来越淡了。这些都与人们生活节奏加快有关,加上现代各种 通信手段的不断发展,人们拜年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更多的选择快捷、方便的拜年方式,这样自然少了人与人直接沟通的亲切,让人自然感觉少了“年 味”。过年回家、团圆、喜庆热闹等依然是这个春节所坚守的文化价值,也是世界上绝大多数民族都认可的文化观念。希望在兼顾留住春节文化价值的基础上,科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作者:宁静《中国共产党先进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佳木斯大学。[2]、文章: 《春节习俗悄然变化》 摘自:百度个人空间。

[3] 文章: 春习变 看 文 ”张 春 也 “成 的 恼 摘 凤 网 《从 节 俗 迁 ” 年 化 力 节 有 长 烦 "》。[4]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的报告》。[5] 《提高大众文化消费能力》 人民网-《人民日报》。

第二篇:春节习俗变迁调查问卷

各地春节习俗变化调查

您好!我们是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09级毛概小组,想就每个人

家乡的春节习俗变迁进行调查。相信您对这个话题会有自己的看法和感触,我们小组会将您填写的结果整理成一份具有普遍意义的调查报告。

1、您的所在地:

A、城市B、乡镇C、农村

2、您一般和谁一起过春节呢?

A、目前家庭成员B、亲戚C、朋友、其他

3、您会收看春节联欢晚会吗?

A一直都看B、以前看,现在不看

C、以前不看、现在看D、一直不看

4、对于春晚,您有什么看法?

A

B

C

D和我木有关系

5AB

6(如年糕、水饺等)?

AB、有、但现在没有坚持

CD、没有

A、走亲访友B、在家胡吃海塞C、我不娱乐D、其他

8、对于以前过年,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A、亲朋好友见面B、各种娱乐活动

C、自己过年得到的东西D、其他

9、对于春节走亲访友,你有什么看法?

A、太必要了,促进感情,累也值得

B、有现代通讯设备,没啥必要

C、走访部分就可以了,面面俱到没必要

D、没有这个习惯

10、对于春节燃放鞭炮,你有什么看法?

A、危险又污染空气,完全没必要

B、是传统项目,应该保留

C、虽然现在不完全禁止,但以后应该被逐步禁止

D、我很喜欢,不应该被禁止

11、对于一些新兴的过年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A、挺好的,符合现代人的需求,可逐步代替旧的方式

B、挺好的,但是旧的过年方式应该保留

C、一般,大家的选择不同,应该尊重

D12、近些年来,你觉得你过年的方式改变了吗?A、没有啊,还是那样B

C、很大改变,但还是保留了传统项目D

A、就是这样发展的,没有办法

B

C

D

AB

C

D

第三篇:关于湖北省城乡居民对春节民俗情况的调查

湖北师范学院寒假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关于湖北省城乡居民对春节民俗情况的调查

吴奇

关键词:春节民俗变化

调查目的: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称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别称是过年。在过去的传说里,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像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在这段时间里,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风俗习惯进行庆祝。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风俗习惯在进行着变迁,在不同的地方也呈现着不同的变化。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有责任发掘并传播好的庆祝活动,用以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对此,我们开展此次调查活动,一方面可以提高自我的社会实践能力,再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对社会的了解。

调查人:湖北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1103班社会实践与调查小组

调查对象:寒调中刚好经历春节,我们调查小组便以此为契机,让各个小组成员在自己的家乡进行抽样调查。

调查内容:本次调查通过家乡如今民俗基本活动、年三十在哪吃年夜饭、家人是否看春晚、对祭祖的看法、拜年方式、春节是否需要增加新的时尚元素、那些风俗习惯需要发扬哪些又需要改进等问题展开调查。

调查方法:通过派发问卷进行调查,发放问卷共200份,收回有效问卷200份。(调查问卷及数据统计详见附录)

调查结果: 从调查中发现,大多数人对于春节有哪些风俗都不太了解,但是都很愿意知道有那些风俗,认为应该多了解一些关于这方面的知识。他们认为一些春节风俗活动可以让年味更足,也可以让自己有一种归属感。问卷中反馈的信息,人们(百分比)只是对于一次额简单的活动(贴春联、年画等)才了解,但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活动就不太知道了。(百分比)比如,很少有地方会进行舞龙、舞狮、唱戏等活动。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很多人都会打扫房屋,意为不让灶王爷不把土带走。人们(百分比)对于小年都比较重视。在腊月二十三到初十五这一段时间内有很多年味比较浓的活动: “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 “腊月二十七,宰年鸡,赶大集” “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题写桃符” “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大多数人知道但不会去这么做。因此较多人(百分比)认为现在过年的年味淡了。缺乏了这些活动使得这段日子过于单调了。对于贴门神,挂灯笼这些民俗人们(百分比)认为这些体现了民俗,应该得到保护。在春节期间 人们也有比较烦恼的事,比如感觉送礼物、给压岁钱等花销太大,让人不堪重负。

调查结果分析: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春节作为现存的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其存活状态还是较好的。每年都会有众多的人在不同的地点以不同的方式庆祝春节。不止中国庆祝春节,在世界的其他地方都会有人进行庆祝。但是人们在春节中的感受并不是很好,青少年认为春节太折腾,中年人不堪重负等…...人们对于年俗普遍比较陌生,甚至老一辈的人因为年代的久远也对一些活动不再熟悉。像从小年开始到元宵,人们并不进行每一天的活动,或者没有这个氛围进行,也就导致年味淡了。按照风俗去过每一天,把活动都开展起来,在小年是祭灶、腊月二十九时请祖、除夕时守夜、大年初一时开门放炮等等一些活动开展起来。过年的气氛就来了。实际上是相对而言的。如今,每到过年时分,人们会在内心不由自主地把眼前过年的情景 进行“时空切换”,于是旧时“吃过腊八饭,就把年来办”的那种强烈希冀,那种“二十三祭灶关,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蒸馒头”的倒计时氛围不在了。随着人们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过去因全身心操办年节而提起来的心劲没有了,浓浓的年味,自然也就失去了应有的“物质基础”。旧时所谓的年味,主要体现在到处洋溢着一种拜亲谒友的浓浓氛围,可如今,挂个电话,发个短信,所有的亲情表达都能“搞掂”。而新流行的种种“都市文明”元素,不仅难以营造出一种旧时过年的文化氛围,更难以承受传统年文化的传承重任。

结论与建议:在非物资文化遗产的保护下,当下春节风俗的传承问题主要在于它没有很好的完成从农业文明形态向现代文明形态的转型。其文化内涵、过节方式与现代社会还有一些不太契合的地方。在现代社会,春节要得以繁荣壮大,必须要进行调适,具有足够强的现代性。除了民间顺应生活方式的变化而进行过节习俗的自动更新外,相关政府部门、学术界及其他社会力量在进行年俗的传承与保护时,策略上应考虑强化春节习俗的现代性元素。首先,应提炼宣扬传统年俗的现代化内涵。过年的原始意义主要是在新旧年交替之际祭祀神灵、施行巫术,这种习俗和内涵在现代必然逐渐衰减,而其少量的相关遗俗则成为营造隆重、欢庆、祥和的节日氛围的手段,成为民众表达安定红火的生活理想的方式。如放鞭炮,本来是通神或驱邪的一种仪式,现在则成为一种欢庆的方式。贴对联、守岁、拜年、压岁等其他年节习俗也都可做类似的解释。节日文化内涵的现代性与部分传统习俗的合理存续并不矛盾。一方面,部分特色古旧习俗在现代社会本身就有展演和纪念的意义;另一方面,这些旧俗也会转生出新的意义。第二,开发、宣扬春节纪念物,营造浪漫热闹的节日氛围。节日纪念物,或称节日象征符号,指能代表节日特色的事物,如春节的饺子、鞭炮、灯笼、对联、腊八粥、灶王爷、生肖动物等。节日纪念物对于传统节日现代化的构建主要有三方面的作用:维系人们的节日情感,丰富人们的节俗活动。传统节日传承了几千年,已经在族群成员的内心积淀了较为稳定的民族情感,这表现为到了节日期间,如果不遵行特定传统习俗,个体成员会感受到情感失落,如除夕不能跟家人团聚,会感觉年节生活过得不完满。但是这种节日情感也不是无条件地一代传一代的,需要借助节日里特定的仪式、活动来传承。第三、强化、拓展传统年俗的娱乐性与公共性。我们的传统节日在唐宋及其以前的时期大都有很丰富也很有趣的习俗活动,但是明清之后受儒家文化和理学的影响,过于看重礼数与教化,到现代又过得更加单调,在户外举行的娱乐性节庆活动太少。当代社会,元宵节祭星、祈年、祈子的习俗都已衰落,其节俗精神可归结为珍爱生命、热爱生活,表达民众繁荣兴旺、团圆美满的意愿。旧时繁盛样态的元宵节可看作中国的狂欢节,各种声势浩大的欢庆娱乐活动洋溢着民间的狂欢精神,故有“闹元宵”之说。元宵节的节庆活动集中了几乎所有大型的传统娱乐庆贺方式:张灯结彩、敲锣打鼓、舞龙舞狮、扭秧歌、唱戏、猜谜等。元宵节的灯会、唱戏、扭秧歌、舞龙舞狮等欢庆活动是在社区内举行的群体性公共活动。通过良好有序的公共庆贺活动,可以加强民众的公共意识、社区认同感、集体荣誉感,有助于创建社区的和谐氛围。传统节日的演变与转型固然主要依靠其自身的机制与活力,依靠民众的自然传承与自主选择,但是中外历史经验表明,问题并不如此单纯,外部干预也能对节日的兴衰存亡起到很大作用。目前传统节日的衰弱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过去外力干预的结果。现在要运用传统节日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政府舆论对此予以倡导,并给传统节日以更多的假期,这就是一种很有力的政策干预。当然,外部干预还应有更为系统成套的措施。从整体上说,我们应促进提升传统文化在现代主流文化中的地位,增强民众文化自觉意识,逐渐消除崇洋情结,这才能从根本上营造有利于传统节日兴旺的人文环境,也是其现代性得以滋生和壮大的基础与动力。

第四篇:顺德春节民俗调查

顺德春节民俗调查

——何志樑

春节到了,全国上下都在欢庆春节。全中国的迎接春节的习俗大体上都是相同的,如除夕吃团圆饭,初一去拜年,初二回娘家等等,但是各个地区都会有其地区所特有的过春节的习俗,我是土生土长的顺德人,自然要对顺德的春节民俗进行一番调查。

每年春节,顺德民间总有不少流传久远,习以为常的风俗。不过,从这些人们熟视无睹的风俗中,若我们能从一个故事、一段传说甚至是一种习惯中探赜索隐,钩沉回溯,并在热闹非凡的喧哗中辨析那沉积日久的历史与文化痕迹,还原其真面目,或许对我们身处其中的顺德文化有一个更直接与理性的了解与理解。

通过调查,我了解到了一些应该是顺德特有或比较突出的春节习俗:

(一)堆英雄

顺德以前在旧历十二月二十四日的小除夕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风俗叫“堆英雄”。这个风俗流行在乡间。陈荆鸿先生回忆说,每年十二月二十四入夜后,大人们都拿着一个畚箕,放上一些禾秆草,一起放到门外烧掉,一边烧,小孩一边提着小灯笼在门口齐声用乡间俚语唱着儿歌:英雄英雄,日头红,富贵翁,白须公,担银入门栊。另外,每家都在门栊头、酒醋埕、米缸盖上点一盏小油灯,让一室尽光明。因而清末有一首竹枝词描绘其景:毕竟英雄何处唤,嫁家先点醋埕灯。这一古老风俗现已难寻旧迹。笔者专门询问了一直留意顺德风俗、家住容桂的书法家周冠登先生,他说小时候曾依稀听别人说过这种风俗,但从未经历和见过。不过,奇妙的是,在番禺的小谷围上也有“堆英雄”的说法,但内容稍有差异。他们是将旧年的春联撕下来和红纸一起焚烧,燃起熊熊烈火。因在广东话中,春联的“红”与英雄的“雄”同音,因而他们以此期盼来年生活如火般红火。或者这是自远古一直流传至今的一种对火的崇拜遗风吧?因在古人眼中,能杀菌灭瘟的火具有神秘的力量。顺德人至今称“搬家”为“搬伙”,其实应写作“搬火”,因为原始时代火在他们生命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个家庭搬迁,他们最关注不是家具,而是那不灭之火。

这一民俗到现在已经十分少见了,调查当中发现,我们这一代人几乎全部都不知道有这样一个习俗,我得知这个习俗也是走访了老一辈的人才知道的。可以说,这个习俗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逐渐淡化于我们的生活。

(二)逛花市

行花街这个是广东的传统习俗。没到年廿七,顺德各乡各县便已选好了地址,摆开阵势办花市。逛花市,行花街,然后买些花、回家过春节是每年必不可少的,把万紫千红带回家中,寓意一年花开富贵,万紫千红,大吉大利。顺德人选的过年植物一般有两个原则:要不植物有好听的名字,如:柑(与金谐音)、桔(与吉谐音);要不就是看上去大富大贵艳冠群芳的,如:牡丹、菊花。除了这些,桃花也颇受欢迎。顺德有一个叫连杜的乡,世代以种植桃花为业,这更助长了过年插桃花的风气。桃花寓有:“大展鸿图(红桃)”之意。一树桃花开满枝,是一团粉红,娇艳动人。桃花往往从桃花地买回来,便宜的要四五百元一棵,中档的千来元一棵,高档次的六七千元一棵,亦不足为奇。桃花购买回来后一般插在昂贵的大花瓶中,有心思的人,还会将零钱放入红包中,用红线穿好挂在桃树花稀的地方,以弥补花中空缺之处。

这一习俗可以说是调查当中最多出现的了,每年的年廿五到年三十,顺德都会有大型的花街,而顺德人们最喜欢的应该也就是逛花市了,买上各种各样的花装饰家居,带来一年的好运。

(三)利市钱

每到大年三十,顺德昔日便有“祀祖,家人聚饮”,曰“团年酒”。团坐达旦,曰“守岁”等习俗。昔日苏东坡也有“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的诗句。

在顺德,当年长辈有“相遗以物,曰‘馈岁’”的习俗。其中,自然有压岁钱。“压岁钱”本质是“厌胜钱”。“厌”即“魇”,“厌胜”就是“战胜妖邪”。故老相传,一年当中小孩可能会碰到各种病灾,此钱傍身,可除病灾。后来音义讹传,便成为今天的“压岁钱”。

“利市”钱的演变也大致相同。北方管这玩艺叫“喜钱”,但顺德人一直沿用古俗称“利市”。其实这一说法宋代就有。当时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娶妇》就将“喜钱”唤作“利市”。他写道“娶妇至儿家门,从人及家人乞觅利市钱物”。不过这一说法还得追溯到商周时代。《易经·说卦》中就有:“为近利、市三倍”文字记录,后来渐成“利市三倍”以喻商人牟取暴利,再到后来,就产生“做生意赚钱”之意,到现在就将“喜钱”与“幸运”混同一意。于是“利市”便有“能带来好运”的含义。不过,我们应将“利是”写成“利市”,不然就不知所云,甚至贻笑大方。

(四)贴春联

大年三十贴春联,即顺德风俗所谓的“易桃符”。相传,顺德清代书画大家黎二樵每年初一一大清早打开门,都会发现他的对联都被人揭走,于是,他微微一笑,又挥毫疾书,再贴一联,成为当年佳话。不过,最有意思的要数探花李文田。光绪甲午年冬末,朝廷钦命他为团防大臣,但他手头没有一兵一卒,于是,他用大红京笺撰写春联,张贴在自家门前,对联上书:欣逢淑景开佳宴,辜负纯衾事早朝。无奈中多少有点自嘲。如今,人们大多喜欢用成品的对联张贴,快捷省事,不过,缺少了那种对客挥毫,摊钱问字的悠悠古风。昔日的顺德人虽有不少“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广进达三江”的对联,但寻常人家更喜欢“平安二字值千金,和顺满门添百福”,这也折射出顺德人和谐祥顺,求实淡笃的风格。

(五)天官赐福

新春期间,很多人家门或家中都贴有上书“三阳开泰”、“五福临门”字样的红纸,但它们的来历颇为曲折有趣。

先说“三阳开泰”。这一词源于《易经》第一卦“泰”。古人认为十一个月阴气逐渐消失,阳气日渐来临,于是,从冬至开始,一阳生于大地;十二个月阳气更足,于是,二阳生于下;正月新春来临,阳气充足,三阳生于下,构成泰卦。三阳开而泰来。“泰卦”是最好的卦象之一,含“一切和顺,小去大来” 之意。另外,“阳”、“羊”同音,古代羊为瑞兽,“羊”、“祥”通假,于是便出现今天的“三阳(羊)开泰”。

至于“五福临门”,也是大有讲究。在《尚书/洪范》就清楚写着:五福:一日寿,二日富,三日康宁,四日攸好德,五日考终命。所谓攸好德就是乐施善事,慈悲为怀。考终命,就是得修善终。当年欧阳修曾有:事国一心勤有瘁,还家五福寿而康。所以,不少家门前都贴有五只蝙蝠的年画,以喻五福临门。

此外,不少顺德人家都贴着写有“天官赐福”的红纸,这习俗与道教有关。道家认为世界由天、地、水构成。所以,上半年是天官,下半年是地官,下半年中段为水官。不过,这“官”只指时空流动过程中的一个时期,并非官职。后来,道家吸收了民间信仰,将这三官奉为主宰人间福祸的大神,其中,人们最为信仰的便是恩赐福祥的天官,民间视他为福神。年画中的天官,身穿大红官服,龙袍玉带,手持如意,慈眉善目,一派雍容。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也是天官生曰,于是古时候民间到处张灯结彩,仕女嬉游,通宵达旦,城开不夜,所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顺德昔日也有“上元观灯,或作秋千百戏”的习俗,解放前元宵节的大良鱼灯还远近闻名,不过,现在我们仍能从璀璨的灯笼中回味当年盛况。

(六)年廿八,洗邋遢

时间:旧时在年廿八,现在集中在年廿六之后。所谓邋遢就是脏的东西,过年了当然要轻轻爽爽。这段时间,家家户户都要把屋里屋外打扫干净。春节前打扫卫生的习俗,不仅要打扫卫生,男人还要剪发,女人要洗头。过年前的大扫除与往常不同,平时可以做表面工作,过年了,是不能把旧的、脏的东西带到新的一年里,所以,平时打扫时顾不到的边边角

角也要翻出来彻底清洁,以一个崭新的面貌迎接新年。

这是粤语方言,简单来说就是在年廿八这一天一家人一齐大清洁。

(七)准备迎新食物

自古以来,中国人在喜庆节日中总离不开佳肴,但是,顺德人为过年而准备的食物材料,其主要功能不是为了一饱口福的,而是为了凭借这些材料来讨取吉祥的意头的。煎堆就是用糯米和糖、花生、核桃等坚果类食物和在一起,然后揉成糯米团放在油中煎炸。有道是“煎堆过年少不得,形如金球滚滚圆,滚到锅里油一炸,金银滚滚满屋来。”说起煎堆,自然让人想到包角。包角的工序类似于煎煎堆,只是将角捏成荷包状,此二者皆为了讨个金银满屋的意头。再来说说灶头上,顺德人往往喜爱将池菇、有头的生菜、蒜、葱、芹菜、红萝卜用小红纸条捆在一起放在上面。池菇寓意生个小男婴。生菜寓意生生猛猛,而且是有头有尾的生生猛猛、体魄健壮。蒜,谐音“算”自然是希望多一些钱财可计算了。葱是祈求来年的开支松松动动,不要太拮据了。摆芹菜为求孩子读书勤奋向上的,谁让“芹”谐音于“勤”一字呢!

(八)过年忌讳

首先,顺德人在正月初一时不扫地、不洗头,无论地有多脏,头有多臭、多腻。因为人们认为在这一天扫地,会扫走屋子里的好运气。正月初一,灶君从天庭返回,财神进过屋子里头,这样的好运气怎么能扫走呢?!这自然是一厢情愿的想法,但入乡识俗,入乡随俗,还是注意一下好。同理,由于头发的“发”与钱财有关。因此,“初一洗发来年难发”,哪里还有钱赚?除此之外,有个小习俗,就是说年三十晚是没有人洗衣服的。年三十晚洗的衣服年三十晚不干,需要年初一新的一年才干,是相当不好的兆头。因为在广东的方言中,“水”象征着金钱、财富,有道是“薪水”即工资之意。衣服上的水在上一年有余,在下一年却干了,岂非说明来年的钱财还不及上一年吗?因此,人们总把年三十晚的脏衣服留待来年——正月初一一早才洗。更有趣的是,顺德人有踩小人,又或者是打小人的习惯。而前者的激烈程度远不及后者。所谓踩小人,就是在年三十晚穿上新鞋子,新鞋子象征了新的一年中的是是非非,狠狠地将双脚踩进去,让他来年不得发作。打小人,近几年少见了许多,这一般是老太婆才有的行为。他们买来一双新鞋子,坐于手各执一只,将他们互相拍打,口中一边喃喃有辞地唠叨着。有些老婆婆发起狠来,会将一双崭新的鞋子打得面目全非、惨不忍睹,若被真小人见到了,还哪有胆量找上门来!另外,在新年的全过程中,是不允许讲不吉利的字眼的,例如“死”等。如果你想表达“累死了”,你只能说“累坏了”。“撞鬼你!”这样的广东方言是不能脱口而出的。特别是小孩子,家长特别担心童言无忌,一旦成真,麻烦可就大了。因而在顺德,小童说了不吉利的话,就要吐出口水重新说一些好话,否则要被掌嘴。

(九)看土牛

如今的顺德,乡间已难见春牛。但是,在顺德昔日一直流传着新春看土牛的风俗。县志上也有“岁时迎春日,竞看土牛”的记载。就这一古老风俗,笔者有特意咨询了周冠登先生,他一听我说土牛,马上说,他知道此事。他说他有清代著名诗人黄丹书的一首关于顺德春节风俗的七律,其中就有这一风俗的描写,于是他朗声背诵给我听:昨日迎春出东郭,今朝迎春入城楼。老农田伴试秧马,官长县中鞭土牛。逐暖鸡豚散晴陌,赛神箫鼓闹芳洲。野人解作玉霖颂,早晚如膏过碧畴。他说,“官长县中鞭土牛”就是这种特异的风俗。

这一风俗很古老,《吕氏春秋》就记载:出土牛。以送寒气。注解说:出土牛,令之乡县得立春节出劝耕土牛于东门外是也。这与黄丹书诗歌中描述十分吻合。

不过,这土牛并非真牛,而是用泥巴塑成水牛模样,在举行仪式前送到行政官署。等待立春那天,人们聚会官署前,等春官宣布立春时辰已到。于是,地方最高长官手持春鞭向土牛抽打第一鞭,然后地方官员乡绅按照身分高低依次鞭打土牛,直到打得粉碎为止。随后,人们就一拥而上,争抢土牛碎片,放到自己田中,期盼五谷丰登。不过,这一风俗如今已无。

这个习俗我听都没听过。

(十)春酒敬老

每年新春,顺德很多乡村都举行敬老活动。其实,这也是一种古老风俗。《诗经》就说“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小注中说:月令,仲冬乃名大酋,秣稻必齐。仲冬,周之春正月,十月做酒,以备春用也。人们一年到头,躬耕田畴,到阳春普照,负暄闲坐时,也确应把酒闲话,互敬安康,人们在享受“春灯儿女对良宵”的愉悦时,更将充满敬与爱的目光投向家中长老,并真诚地奉上春酒一杯,以贺长寿。

古书说:上敬老,则下益孝。上顺齿,则下益悌。这是一种自古以来的德政,人们都十分注重推行。孟子说:天下有达者尊三:爵

一、齿

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以前的重大宴席,都推出年龄最大者具酒祭神,谓之“祭酒”,这也是一种尊老的风俗。如今,顺德乡村新春敬老活动,家家扶得醉人归,其实正折射出一种德政与古风完好的融合。

(十一)压年

现在顺德不少家庭在大年三十还是喜欢用猪手放到米缸,意谓来年“横财就手”。在昔日,顺德人都是将煎干的两条鱼放到米缸上,谓之“压年”。这个“压”在这里读“责”音。这里顺带要说到晋朝阮孚,他一贫如洗,但总身挎一囊,里面放着一块钱,他说:但有一钱看囊,恐其羞涩。这个“看”字就等于这个“压”字,意谓守护,而鱼自然代表“年年有余”的“余”。其实这也是一种古老的风俗,据宋代刘安靖的《时镜新书》中说:岁暮,家家具有肴蔌,谓为宿岁之储,以入新年,名为送岁,留宿饭至新年十二,则弃于街衢,意谓弃故取新,除贫取富。看来,我们乡间一些看似寻常的风俗其实都完好地保存着许多充满古意的往日遗风。

(十二)谢灶

关于谢灶君日子问题,一般传统都说是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其实在古代也不断调整。《礼记》说:孟夏祀灶。汉代以后则是腊日。唐宋后则小除夕或前一天。

当年顺德籍学者陈荆鸿先生说:“乡村人家,厨房里也必供奉一方牌位,上面写着定福灶君四字,到了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一样有送灶之举,除了香烛宝帛之外,还备有一碗清水,一片方糖,水是表示清白,糖是让菩萨吃点甜头。”

李良晖先生补充说,谢灶在顺德乡间十二月二十二日已开始,不过那天谢灶多为官宦之家,二十三日多为读书之家。

当年孔子说,“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可能与此多少有点渊源。因为古时帝王祭天地,而士大夫则祭门、祭户、祭井、祭灶、祭中溜、是为五祭。李良晖先生继续讲,二十四日谢灶者多为商铺贾人之家,二十五六日已没人谢灶,因灶君已离开灶子到天府汇报工作去了,因此,当年顺德就有一句“好做唔做,廿五六谢灶”的说法调侃那些做事拖拉或于事无补的做法。

不过,祭灶都由男性操办,所谓“男不拜月,女不祭灶”。这或许与阴阳有关,因月为阴,宜女性祁福,灶为阳,宜男性禀神。昔日祭灶还有祭灶文,大户人家大多读完祭文放进路中与祭品一同焚烧,让灶君一同拿到天上禀告天庭。另外,顺德习俗祭品中多有糯米糍,因为好让灶君吃后禀告时说话囫囵,也好让自家蒙混过关。

除了这十多个习俗之外。顺德的特殊春节民俗还有其他的,但也不一一详谈了。

总结调查结果,其中:“看土牛”、“堆英雄”这两个民俗几乎已经从顺德消失了,只剩下一些较为偏僻的地区可能还有这两个民俗;至于“压年”则开始淡化;而其他习俗依然保留着,其中,逛花市和敬老是愈加的发展,每年的花市都在不断地增大,敬老活动也越来越

丰富。

就顺德而言,过年文化包含了这一方水土文化的个性特色,是顺德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顺德的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来往于顺德的、来自于五湖四海的华夏同胞。顺德的各种春节民俗丰富多彩,只是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建设,有不少习俗都已经淡出了我们的生活,不得不说,这十分的可惜。

第五篇:顺德春节民俗调查

顺德春节民俗调查 韦紫怡

——2012学年顺德一中寒假社会实践课题研究报告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顺德春节习俗都充满了浓郁的南国风情,送灶神、饮灯酒、讨利是、开年饭等等。

下面是我调查到的一些顺德民俗:

【送灶神】

时间:年廿四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要送灶神回天庭,送灶神时要先祭拜一番,而祭品与一般祭神用的三牲四果不同,一般人都用汤圆、麦芽糖等甜的东西祭拜,其目的无非是希望灶神享用了这些甜点后,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说些好话,少打小报告。送走了灶神之后,家家户户便可大扫除以便迎接新年,而在正月初四又得将灶神请回家中,继续执行神职

【贴春联】

时间:在年廿五到大年三十,最多在大年三十

春联,即顺德风俗所谓的“易桃符”,又名“对联”、“门对”、“对子”等,由上联、下联和横披组成。相传,顺德清代书画大家黎二樵每年初一一大清早打开门,都会发现他的对联都被人揭走,于是,他微微一笑,又挥毫疾书,再贴一联,成为当年佳话。如今,人们大多喜欢用成品的对联张贴,快捷省事,缺少了那种对客挥毫,摊钱问字的悠悠古风。

昔日的顺德人虽有不少“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广进达三江”的对联,但寻常人家更喜欢“平安二字值千金,和顺满门添百福”,这也折射出顺德人和谐祥顺,求实淡笃的风格。

家家户户无不贴春联庆贺。鲜红的春联,抒发了人们美好的愿望,按照中国古老的风俗,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精心美化自己的住舍,还要在屋内墙壁上贴崭新的年画。

【逛花市】

时间:多在年廿五到大年三十,花街最旺就是年三十晚。

行花街这个是广东的传统习俗。没到年廿七,顺德各乡各县便已选好了地址,摆开阵势办花市。逛花市,行花街,然后买些花、回家过春节是每年必不可少的,把万紫千红带回家中,寓意一年花开富贵,万紫千红,大吉大利。

顺德人选的过年植物一般有两个原则:要不植物有好听的名字,如:柑(与金谐音)、桔(与吉谐音);要不就是看上去大富大贵艳冠群芳的,如:牡丹、菊花。

除了这些,桃花也颇受欢迎。顺德有一个叫连杜的乡,世代以种植桃花为业,这更

助长了过年插桃花的风气。桃花寓有:“大展鸿图(红桃)”之意。一树桃花开满枝,是一团粉红,娇艳动人。桃花往往从桃花地买回来,便宜的要四五百元一棵,中档的千来元一棵,高档次的六七千元一棵,亦不足为奇。桃花购买回来后一般插在昂贵的大花瓶中,有心思的人,还会将零钱放入红包中,用红线穿好挂在桃树花稀的地方,以弥补花中空缺之处。

【年廿八,洗邋遢】

时间:旧时在年廿八,现在集中在年廿六之后

所谓邋遢就是脏的东西,过年了当然要轻轻爽爽。这段时间,家家户户都要把屋里屋外打扫干净。春节前打扫卫生的习俗,不仅要打扫卫生,男人还要剪发,女人要洗头。过年前的大扫除与往常不同,平时可以做表面工作,过年了,是不能把旧的、脏的东西带到新的一年里,所以,平时打扫时顾不到的边边角角也要翻出来彻底清洁,以一个崭新的面貌迎接新年。

【守岁】

时间:除夕,但也有家庭没有这个习俗,情况不一

阴历除夕终夜不睡,以迎候新年的到来,谓之守岁。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守岁是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

【准备迎新食物】

时间:除夕

自古以来,中国人在喜庆节日中总离不开佳肴,但是,顺德人为过年而准备的食物材料,其主要功能不是为了一饱口福的,而是为了凭借这些材料来讨取吉祥的意头的。煎堆就是用糯米和糖、花生、核桃等坚果类食物和在一起,然后揉成糯米团放在油中煎炸。有道是“煎堆过年少不得,形如金球滚滚圆,滚到锅里油一炸,金银滚滚满屋来。”说起煎堆,自然让人想到包角。包角的工序类似于煎煎堆,只是将角捏成荷包状,此二者皆为了讨个金银满屋的意头。

再来说说灶头上,顺德人往往喜爱将池菇、有头的生菜、蒜、葱、芹菜、红萝卜用小红纸条捆在一起放在上面。池菇寓意生个小男婴。生菜寓意生生猛猛,而且是有头有尾的生生猛猛、体魄健壮。蒜,谐音“算”自然是希望多一些钱财可计算了。葱是祈求来年的开支松松动动,不要太拮据了。摆芹菜为求孩子读书勤奋向上的,谁让“芹”谐音于“勤”一字呢!

【压年】

时间:年初一

过年,一切东西都寓意着吉祥,所以说过年的米桶可不能空置着。在昔日,顺德人都是将煎干的两条鱼放到米缸上,谓之“压年”。这个“压”在这里读“责”音。这里顺带要说到晋朝阮孚,他一贫如洗,但总身挎一囊,里面放着一块钱,他说:但有一钱看囊,恐其羞涩。这个“看”字就等于这个“压”字,意谓守护,而鱼自然代表“年年有余”的“余”。现在的压年,长辈会将猪利(即猪舌)、猪手、鲮鱼、松糕各自包好,再凑上几个桔子,一封“利是”放入米桶中。这其中有趣的是,猪手必须用右手,予意横财就手。一般而言,不会有人用猪左手的,因为在广东话中,“左”与“阻”的发音是相同的,没有谁会希望在新的一年里会“阻手阻脚”,干什么事都不得其便;另外,鲮鱼包含了“年年有余(鱼)”之意,这个在中国其他地方的年画中已有体现,更何况以桑基鱼塘起家的顺德人?!而松糕的受宠与其制作、外观及名称皆有关系。因为糕点的制作需要酵母菌才能发达膨胀,正是这个“发”谐音“发财”的“发”,再加上名称引申出了“松松动动”之意。更有趣的一件事是,顺德人称猪舌头为“猪利”,何也?原来“舌”在粤语中与“赊了本”的“赊”同音,然而,有谁想亏本呢?敏感的顺德人便取其反意,改用“利”字,此后,猪舌就有了“事事有盈利”之意了。这反映了顺德人是相当注重口彩的。

其实这也.是一种古老的风俗,意谓弃故取新,除贫取富,我们乡间一些看似寻常的风俗其实都完好地保存着许多充满古意的往日遗风。

【回娘家】

时间正月初

二、初三

这时,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旧时,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如今,这些必备的东西会省掉,女儿回娘家会带一些煎堆、年糕等拜先人,然后姐妹们会聚在一起聊家常等,好不热闹。尽管礼节省略,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

【人日】

时间:年初七

“人日”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传说女蜗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

【利市钱】

正月初一一早,全家人一起到庙里拜了各路神仙,许下各自的新年愿望,孩子们便开开心心地回家等着领取父母的“利是”。

相传“利是”起初叫“厌胜钱”,“厌”即“魇”,“厌胜”就是“战胜妖邪”。故老相传,一年当中小孩可能会碰到各种病灾,此钱傍身,可除病灾。后来音义讹传,便成为今天的“压岁钱”。话说回头,长辈所封“利是”的金额是有讲究的。顺德人素来厌恶“四”“七”这些数字。“四”谐音“死”而“七”谐音“凄”,凄凄凉凉的,不好。因此,“利是”往往是双数,而且金额总会与“八”“三”“二”等数字有关。可见,小小的“利是”里头玄机不少!

【过年忌讳】。

首先,顺德人在正月初一时不扫地、不洗头,无论地有多脏,头有多臭、多腻。因为人们认为在这一天扫地,会扫走屋子里的好运气。正月初一,灶君从天庭返回,财神进过屋子里头,这样的好运气怎么能扫走呢?!这自然是一厢情愿的想法,但入乡识俗,入乡随俗,还是注意一下好。同理,由于头发的“发”与钱财有关。因此,“初一洗发来年难发”,哪里还有钱赚?

除此之外,有个小习俗,就是说年三十晚是没有人洗衣服的。年三十晚洗的衣服年三十晚不干,需要年初一新的一年才干,是相当不好的兆头。因为在广东的方言中,“水”象征着金钱、财富,有道是“薪水”即工资之意。衣服上的水在上一年有余,在下一年却干了,岂非说明来年的钱财还不及上一年吗?因此,人们总把年三十晚的脏衣服留待来年——正月初一一早才洗。

更有趣的是,顺德人有踩小人,又或者是打小人的习惯。而前者的激烈程度远不及后者。所谓踩小人,就是在年三十晚穿上新鞋子,新鞋子象征了新的一年中的是是非非,狠狠地将双脚踩进去,让他来年不得发作。打小人,近几年少见了许多,这一般是老太婆才有的行为。他们买来一双新鞋子,坐于手各执一只,将他们互相拍打,口中一边喃喃有辞地唠叨着。有些老婆婆发起狠来,会将一双崭新的鞋子打得面目全非、惨不忍睹,若被真小人见到了,还哪有胆量找上门来!

另外,在新年的全过程中,是不允许讲不吉利的字眼的,例如“死”等。如果你想表达“累死了”,你只能说“累坏了”。“撞鬼你!”这样的广东方言是不能脱口而出的。特别是小孩子,家长特别担心童言无忌,一旦成真,麻烦可就大了。因而在顺德,小童说了不吉利的话,就要吐出口水重新说一些好话,否则要被掌嘴。

虽然我不是顺德本土人,但从外乡者的角度来看,顺德的春节民俗还是洋溢着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大部分的习俗与中国传统习俗一致。比如守岁,红包(利是钱),春联......但也有她独特的习俗,比如逛花市。印象中,在北方过年总是下着茫茫大雪,花儿早已凋零,哪还有花市逛啊。不过在南方过年,却能享得一片姹紫嫣红,实属不易。今年在顺德过年,亲戚少,自然也无趣得多,年三十在家三人围着电视看春晚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好在年初都出门逛寺庙,逛景点,把顺德的名胜古迹都看了个遍。过年张灯结彩,在顺德的第十年也已经过去了,迎来的是11年的钟声,心中不由惆怅......4

下载对春节民俗变迁状况的调查(样例5)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春节民俗变迁状况的调查(样例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春节民俗变化情况调查

    春节民俗变化情况调查 摘要:春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是中国人民最重视的一个节日。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形成了许多过春节的习俗。这些习俗伴随着中国人走过一年又一年,其中有很多的......

    民俗的变迁

    民俗的变迁 民俗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 三十年前的老百姓绝对想不到,电视上的一台联欢晚会能成为大年三十晚上最重要的守岁节目;三十年前的老百姓也绝对......

    赴春节民俗变迁情况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春节民俗变迁情况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2012级计算机2班 金素兰20120521204 摘要: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

    赴春节民俗变迁情况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芜湖市镜湖区随时代发展春节活动现状的调研报告 安徽师范大学13级应用化学(2)班 摘要: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

    春节民风民俗调查(推荐阅读)

    春节民风民俗调查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寒假期间,我利用走访的形式,调查了村里的几位老人,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对我们这里的春节风俗进行了汇总。 春节......

    民俗的整理--生活的变迁

    民 俗 调 查 报 告 1、年夜饭 六十年来“年夜饭”习俗的文化 除夕之夜,家人团圆,守岁围炉,温情四溢。图为1953年春节,天津市汉沽区芦台王德铸(左一)一家人吃团圆饭。 1954年中国......

    论服饰变迁对服饰民俗的影响五篇范文

    论文化变迁对 服饰民俗的影响 ——以中国历史上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来讲摘要: 衣冠服饰,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综合反映,故服饰在人类生活的衣、食、住、行四要素中占据首......

    对长沙春节习俗变迁的调查报告(本站推荐)

    对长沙春节习俗变迁的调查报告摘要: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春节习俗在现代发生了很大的变迁。本文在查阅了长沙及湖南省多种本土新闻报刊报道的前提下,对相关居民进行面对面......